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30多年的努力,奠定了相对独立的学术地位,但该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还存在争议。根据中国期刊网(CNKI)相关论文资料统计,从1983年到2013年30年间篇名包括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有33592篇,可见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的研究俯拾即是,本文主要从纵向向度和横向向度来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演进脉络和研究维度进行疏理,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嬗变提出现代性启示,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的发展研究提供概念性基础。
一、概念内涵的演进脉络
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看,大致经历了“施加论”、“转化论”、“内化论”和“发展论”四种模式。首先,“施加论”模式,主要存在于改革开放之初到1984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正式设立这段时期。这一时期,学者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主要参照加里宁对德育的界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显然,这种界定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成外在性的“施加”,强调为政治、国家、社会服务,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由于受“施加论”的影响,我国学界现在依然有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依然没有摆脱“施加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
“转化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阐释强调“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显然,这种“转化论”仍然是“施加论”的延续,在强调“施加”的同时,有意突出“转化”的思维,强调要取得实效还有一个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的转化过程。尽管“转化论”仍然没有摆脱“施加论”的影响,但毕竟注意到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德育的有效性,毫无疑问具有进步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内化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这一观点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施加、转化,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外在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显然,“内化论”比“转化论”又前进了一步,它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由注重外在施加转变为内在认可、接受,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但这种内化是片面的,它只是外在施加影响之后的内化,受教育者并没有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作出独立的判断和选择。
于是,一些学者提出“发展论”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这种“发展论”的界定摒弃了外在施加性和被动接受性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肯定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德性提升的内在性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以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确立、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也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随之更丰富、更系统、更科学。
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研究维度
以上主要是以实践为线索从纵向这个向度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因此第二部分主要从横向向度来探讨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学界主要有几个研究维度:
第一个维度,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主要是解决“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主要以张耀灿等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这一基本矛盾为研究对象而开展的活动。矛盾要得到合理的缓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环体和介体的相互作用。从这一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以人为作用对象,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第二个维度,从学科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具有规律性、科学性、普适性的特点,能够为尽可能多的受众所接受,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主要以张耀灿等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把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从教育主体而言,该学科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从教育客体来看,该学科学研究的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因此,可以说“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的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也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矛盾,这与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同点,但不同的是,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展开是动态性、过程性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矛盾的展开是静态性、规律性的,它以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进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第三个维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内涵。杨生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或巩固其政治统治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显然这种观念的目的是通过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引导来维护特定的阶级集团的利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强调构筑思想防线的价值意义,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张耀灿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难看出,其内涵的阐述仍是强调其功能性和阶级性,这些概念都难以逃脱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思维窠臼。尽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有加强人文教育、重视素质教育内容的趋势,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并没有淡化,它还是为执政党服务的,依然承载着浓厚的政治性。
周茜蓉认为从政治性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存在着“重意识形态功能价值作用而轻科学性”的问题,因此有学者主张更改学科名称的提议。黄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旨在突出“政治”为核心内容,是与阶级斗争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情况相适应的,今天阶级斗争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沿用传统提法作为学科名称,就难免有因循守旧和固步自封之嫌,因而改名为“思想教育”。王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内涵和政治特征一贯而又明显,因此没有改动的必要,但必须严格使用这个专有名词”在这争锋过程中,谢祖鹏则从另一路径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以解除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政治性强的尴尬,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根基”,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做了最好的注脚,也为其科学性提供了理论的前提。
第四个维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争锋中,有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统一于内容的教育性,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郑永廷教授提出的,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坚持素质取向,即以形成、提高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的发展,遵循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把理论、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转化为对象的思想与行为,提高思想道德素养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特殊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及其学科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区别于其他的根本所在”。而张耀灿则从内容上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和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理论教育、政治方向教育、法纪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含义上接近于思想政治工作”。周茜蓉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角度纵向切割为三个层面:一是从理论原理的层面围绕人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这个主题展开;二是从应用层面中围绕教育对象成长和成才的认识、心理、发展过程展开;三是从实践层面中围绕当前社会和思想热点、焦点和思想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展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求深入到具体的历史境遇与时展之中,确立其科学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两者之间合理的平衡和张力关系”。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勾勒清晰,而且首次把科学性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在概念的界定上已有很大的突破。在这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侧重于某种价值判断而不是客观事物的状态描述,但其价值判断必须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因而“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是统一的。
第五个维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来看,丰富的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属性。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学界从实践性、意识形态性、科学性等角度做过丰富有价值的探讨,然而学者沈壮海认为我们忽视了从文化性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精神文化或寓于社会精神文化之中。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等多个方面,政治文化、政治行为、道德文化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融合、渗透,呈现出社会文化性。再次,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文化发展传承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整体的文化环境,而只能在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的格局中实现自身独特的价值与使命。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价值往往在社会整体文化中得到体现和检验。
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嬗变的现代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现代演变与发展,离不开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时代特点。虽然这一概念的发展充分体现现世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忘掉过去,抛弃传统。因为传统并不等同于过去,尽管在习惯上常常把传统视为过去的东西,但事实上传统总是现在存在的、现实的,如果仅仅是“过去的东西”,那它就没有现实性了。传统是“活”在现实中的,是在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事物中发生作用的。
因此,从人们在探求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历程中,侧重反映现代人自觉提高生活质量和追求生命意义的内在发展成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演变的一个重要向度。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逻辑内涵嬗变过程中,反映出个体主体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合理确定自身生存方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现代特性在生活世界逐步生成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实践活动,要“引导现实的人的内在生命自觉,激发起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内容的理解、认同和接受,避免知易行难。不仅要突破知识体系的说教,而且要通过所传播的价值理念引导人的行为活动并逐步把它转变成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不难看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发展,应体现现代人的生命关怀意识、生活质量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的自觉培养过程,进而在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定位。
参考文献
[1] 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290.
[2]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128.
[3]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
[4]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5] 杨生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6):16-20.
[6]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的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7).
[7] 周茜蓉.在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之间――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二重属性关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5(4):16-18.
[8] 黄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名称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0):27-28.
[9] 王颖.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名称争论之于学科发展的价值意蕴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9):36-40.
[10] 谢祖鹏.思想调节论[J].江汉大学学报,1995(5):06-09.
[11]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思想教育研究,2002(6):09-11.
篇2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教学 “大思政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64-01
目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学生普遍不重视思想政治学习,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和挑战,所以,进行课堂改革就成为高职思政教育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新形势下,高职思想政治教学要能够适应形势需要,不断拓展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打破教学常规,践行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才能获得有效发展。
一 构建高素养的施教主体是践行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关键
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他们的思想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如何通过教师的引导使他们成功成才,促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师,要能够积极树立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能够从教师型转向导师型,要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就目前而言,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不能积极实现身份转型,教师课堂教学中依然做知识的传播者,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式教学,对学生的启发有限,引导不足,课堂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有效提高。
另外,高职思想政治教师的队伍建设要得到重视要积极构建专兼职结合,人员立交式流动的科学化模式。要通过创新施教主体的方式促进教学的发展,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能够对学生中的党员、学生干部和学生骨干分子进行有效培养,使之能够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通过这些学生了解全班学生的思想状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
二 教学要能够引进教育典型事例,通过实例启发学生智慧促进教育功能的提升
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中要能够积极创新教学内容,凡是可以促进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素材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引进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想。现在社会竞争力和压力很大,很多高职学生都担心自己的前途,怕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在开展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明白学生的心理,对学生进行有效激励和引导,给学生鼓劲,消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使学生能够轻装上阵。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设置适当的教学情境,向学生介绍一些具有思想教育价值的教育典型事例,使事例人物的典型品质、职业操守、个人修养、业务能力等被学生感受到,促使学生思考、借鉴,发挥典型事例的内在影响力,获得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如教师可以将主流媒体推出的先进人物与思想内容结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先进人物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聆听他们的感人事迹,感受他们的高尚品格,这种作用比单纯的教师讲解教学内容,传授一些理论知识效果要好得多。另外,教师可以请校友中的成功人士到学校来现身说法,用他们的创业事迹和人生经验来感化学生,鼓励学生不断锐意进取,鼓励学生不断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追求人生价值和意义,这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会更大。因此,高职教学要勇于突破,利用一切条件,创造典型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人士的崇高与伟大,为学生树立生活中的榜样,使学生能够不断努力追求成功。
三 积极拓展,创新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要立足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就需要教师能够面对形势需要,研究学生特点,能够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多种模式教学中获得学习潜能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模式,积极探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变单向教学为师生的互动教学,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为学生创设模拟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总之,高职思想政治教学要积极进行改革创新,认识到创新才能促发展的道理,努力开拓教学创新途径,力图促进学生成功成才,进行有效教学探索,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雪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念;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诸多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但在很多方面研究者并未达成一致的意见,本文试将把部分学者对思想政治环境中的主要问题的看法进行梳理并进行分析和评注,以期能达到学习和研究的效果。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念界定的问题
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称谓极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环境”、“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思想道德教育环境”、“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等概念都是指称的这一内容。而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有别。沈国权认为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经过主观调控和创造而形成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优良环境条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个宽泛的中性概念,是对所有的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影响作用的环境因素的总和。两者在量和质上都有所区别。”[1]岳金霞侧重从中心体的角度来阐明二者不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中心是人的思想品德,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的中心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为了促进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而有意识创设的自觉环境,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不仅包括自觉环境要素,还包括自发环境要素。”[2]
(二)需要科学区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李辉认为二者是有区别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内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相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一样是影响其思想和行为的外部条件。”[3]赵子林、陈丽荣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应该以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来替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4]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称谓极多的问题,我认为应该进行统一,它与哲学不同,哲学虽然这么多年来概念仍未统一,但其各个分支却有深入的发展,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概念统一了才便于研究和探讨。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两个词语太过于接近。对于上述的观点,我们可以把称谓统一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而这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又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为环境。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念之一的代表性的表述主要有:陈秉公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环境在受教育对象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也可以这样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除了教育以外,影响教育对象的一切外因的总和”;张耀灿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有的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所处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外部条件两个方面,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因素的总和。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问题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广阔性和综合性、可控性和有序性、直观性和形象性、启发性和渗透性、依存性和可变性的特点。第二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广泛性、特定性、动态性、可创性的特点。第三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具有广泛性、直观性、动态性、渗透性、特定性、部分可创性等六个特征。第四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其他领域和学科的环境相比,有着自己显著地特点,表现为复杂性、开放性和易变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是有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素的广泛性、影响性质的多重性、影响方式的多样性决定的。开放性表现在影响因素在空间上没有固定界限,在时间上没有严格的界限。第五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的环境是未经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选择、加工、改造和重组的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的环境,这一层面的环境具有广泛性、复杂性两大特征;第二层面的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选择、加工、改造和重组的环境,具有有序性、可控性两大特点;第三层面的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动建立的环境,具有自主性、超越性两大特点。
以上的几种观点虽然在表述上各有所侧重,但都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但近年来由于网络的兴起又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了更多的特点,在这一方面很多研究者已经进行了研究,但还没有比较统一和完备的观点。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的论述很多,主要是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切入,归纳地说,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功能的角度,既从要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表现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既其功能。郑永廷提出社会环境的导向功能、动力功能和感染作用。后进一步表述为强化功能、导向功能和感染功能三个方面。
二是沿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类型,考察某一类型环境系统的影响。例如,戴钢书的《德育环境论》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分别考察。邱伟光同样也是从宏观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微观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工作环境)两大方面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
三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出发,依据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与塑造,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点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起促进作用,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约束和规范作用。陈秉公认为,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环境对人施以各种环绕力,具体表现为三种力量:推动力、感染力、约束力。
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都强调了思想政治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包括积极的作用和消极的影响,但我们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是,环境的作用不是万能的,环境只是一个外在因素,须知“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我们不能为了强调环境的作用而任意拔高其作用和影响。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的研究总体看来已经相当成熟,并已有一定的成绩,有些论述已经相当深入和系统。但在某些方面,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界定,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区别,以便能够更好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素及系统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构。
注释:
[1]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8.
[2]岳金霞.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界定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2).
[3]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48-249.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理论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重要研究内容,对近年来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进行及时整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克服该问题研究过程及内容的感性化倾向,是相当有必要的。其实自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步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和探讨。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粗略统计,从989年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直接指涉文化问题研究的论文有300多篇,专著、博士论文4部,有0多部专著进行了专节研究,这凸显出这一研究问题的现实价值。但是,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热潮,我们更需要热问题冷思考,一方面,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内涵和逻辑结构,另一方面,要对其研究的重点和盲点进行反思,这对于推动这一研究的系统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总体审视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有的学者从文化底蕴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壤之中,并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获得发展的文化动力。有的学者从文化环境的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就是指围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的文化要素的总和。进而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结构、特征、功能和运行等。有的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入整个文化系统进行思考,努力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大背景观察思想政治教育。有的学者是从文化整合功能视野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发挥文化整合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促使社会文化体系关系和谐、增强和提升社会自身有序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并进而讨论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功能的路径选择。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系是一个由众多衍生功能组成的复杂结构,精神文化功能是核心功能,物质文化是作用对象、外显、载体和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精神文化,发挥文化建设功能的外显和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物质平台。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引领功能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活动对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文化的建构、塑造和导引的作用、影响、能力及其结果[7]。有的学者甚至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的概念,认为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品类所具有及发挥的作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人的本质与整体,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之力;它是教育者借助人性通悟而启发受教育者对生活意义追问与反思所形成的精神生产之力;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文化场力对人们的影响而激发出来的意志创造之力[8]。还有的学者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9]、高校网络文化视野[0]等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上述观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看做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内容有所交叉的系统,进而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或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定场景中去看文化,或从大文化的特定场景中去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理论内容。这就忽视和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身的内涵和逻辑结构。而本文则试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身的逻辑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领域旨在回答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范围是什么。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概念为核心构成的一组概念体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性和专属性。要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首先必须先了解文化的内涵。我国学者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将文化视为人类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我国学界的“文化”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广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义的文化观是将文化定义为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意识形态。在这里,我只认为最可取的是广义的文化观。广义的文化相对于“自然”而言,“文化”即“人化”,是人活动的成果及其活动的模式。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时,许多学者往往从某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进入这一领域,并研究其功能、特征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如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文化安全的关系等。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这种宏观和表层的研究,将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研究形式化和感性化,因此,需要从微观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进行理论建构。
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指: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创造的文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运作的过程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的有形客观存在,其表现为看得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则、原则以及技术层次等。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中最表象的、为人感知的层次。这个层次即通常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第一个层次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精神或价值以及这种精神内涵得以表达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以及过程。()思想政治意识或者观念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这第二个层次是第一个层次的萌芽及其观念化。它承担着双重的任务:一是将社会总体文化精神转换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一个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又表现客观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使客观文化发挥社会功能,即它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体系中输入和输出的双重功能。(3)运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叫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手、脚、牙齿及其活动方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运转方式。这个层次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中生存的方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调整的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推动本学科领域理论体系的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差异性和流变性。不同个体和社会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评价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异中有同。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流变性也不是毫无连续性的变动着的,而是动中有静,变中有不变,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与其他文化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道德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道德观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三大功能:认识功能、创造功能和践行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功能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认识、了解、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人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表象的过程,而是能动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为前提的,人们只能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结构中才能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创制、完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规范体系等的功能。创造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社会需要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需要,并设计、选择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调整方式,而后在社会实践中创制新的规范或者改变旧有的规范,从而达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目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学者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提出新的调整方法和方案,或者是吸收外域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精华并内化到现有的理论中去,从而达到本学科理论体系的再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指导人们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推动其实现的功能。当人们选择某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行为的具体行为方式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及其评价便会参与决策的过程;当人们选择某项目标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便会做出相应的评价,从而决定取舍。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代视角之一,是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的统一。学界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希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能够更好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更好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这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容及其逻辑结构的微观把握,它需要在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上,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学科属性和独特性。
参考文献:
周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007,(8).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006:69.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006:397.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005.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J].理论学刊,007,().
王革慧.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J].理论导刊,007,(5).
[7]刘先进,李经纶.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领功能[J].求实,007,(5).
[8]李焕明.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05,(5).
篇5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著名科学家牛顿对光学、力学等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他的时空范畴是不科学的。他认为空间是脱离物质运动的绝对空虚,时间则是与物质无关的绝对均匀流逝的纯粹持续性,因而导致他的时空理论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爱因斯坦对时空范畴做出了科学规定,认为时空和物质不可分,随物质状态的变化而改变时空特征,从而建立了科学的时空理论。因此,范畴的水平如何,直接制约科学理论体系的水平,是科学理论发展程度的显示剂。同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要跻身于当代科学之林,就必须加强对其基本范畴及其体系的研究。发达的科学必然有着发达、成熟的范畴及其体系,由此可以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及其体系完善与否是这一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二、基本范畴研究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一)认识作用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及其研究的认识作用,是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作为思维和认识的工具,在认识和把握学科理论知识、规范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中的作用。1.认识和把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整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由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所构成的,这些范畴包含着已有的学科理论知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先前的学科理论知识凭借基本范畴得以凝结,通过基本范畴的展开而推导出新的知识,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内容不断扩展。同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可以开拓人们的思维,起着思维再生产的作用。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推演、概念的移植,人们可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特性、新关系,乃至形成新的范畴网。更重要的是,科学范畴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基石的作用。新范畴的产生往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框架形成的起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构架的转换会带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新变化。凭借基本范畴的综合和创新,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认识得以跃进到新的基本范畴体系,从而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带来全新的变化。可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是通过规范、精确的学科基本范畴而得到科学规定和充分展示的,人们正是通过学习和研究基本范畴及其体系来掌握学科理论知识的。2.规范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首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规范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作为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是反映和概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这些特性和关系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实践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其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导向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建立在对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材料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产物,并反过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由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联系,因而不仅能指导现实,而且可以把握未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指明方向。3.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体系是一个整体,在理论思维过程中,只有以整体性的思维形式为工具,才能揭示其整体性。人们通过对成对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学习和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各方面的规定性,产生、发展的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关系,综合成统一的有机体,予以全面地、详尽地进行阐述,达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的目的。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一系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合乎逻辑的联系和转化,才能在思维中完整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马克思曾指出,认识要达到主客观一致,需要走一条曲折的道路。这条道路概括起来就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5]18这第二条道路就是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道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把各个单一的、简单的规定性整合为“多样性的统一”,在逻辑上再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人的思维总是一步步上升的,经过基本范畴这条通道,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才能不断逼近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认识。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具有认识作用的根本所在。
(二)方法作用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及其研究的方法作用,是指基本范畴作为思维方法在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范畴自身升华中的作用。1.是人们思维中概念辩证法的体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具有自身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的展开联系着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主观性,指的是其思维形式是主观的,是离开了具体对象的抽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客观性,指的是其内容是客观的,即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本质。正如列宁所说:“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分隔性来说是主观的,可是就整体、过程、总和、趋势、来源来说却是客观的。”[6]178掌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法,就是要剖析基本范畴的内在矛盾,把握基本范畴的推移、演化、冲突与解决,即基本范畴的辩证运动。人们的认识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运动,反映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反映在、表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中,就是人们思维中概念的辩证法,即概念的矛盾运动。人们在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时,正是通过分析其基本范畴的矛盾运动,不断趋向于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动规律的。2.体现了认识运动中个别与一般的各个思维环节。人类认识运动是由个别向一般(主要是运用归纳方法),并由一般向个别(主要是运用演绎方法)运动的。个别──一般──个别……以至无穷,这是认识运动的辩证法。个别与一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环节,基本范畴中内含着个别与一般的两极,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一般”不如“个别”丰富、多彩,但“一般”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丰富的个别性在一般中保存下来,使基本范畴的一般比个别的总和包含的内容更广泛、更深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运行经历着众多的个别与一般的环节,才达到具体的一般。这就要求在认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客体时,不能运用空洞的、形式的一般性(范畴)。正如黑格尔所说,这种“抽象的普遍性”是不能深入生活的,只能达到无生命的、无精神的、不开花和无内容的普遍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如果离开了个别和特殊,就失去了生动的内容,失去了基本范畴发展的生命力。在21世纪,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崭新局面,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不断吸取、概括新鲜的、活生生的具体内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每前进一步,都是个别与一般相结合的新环节。3.能激发思维的超越,不断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宝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具有确定性,否则就不成其为基本范畴,但基本范畴的确定性要与灵活性、发展性相结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永恒地运动着、发展着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会出现飞跃,基本范畴超越自身、否定自身,实现旧范畴向新范畴的转化。范畴方法中的飞跃是范畴的突破。人类认识史、科学史表明,由于范畴的突破、创新,会带来理论上全新的面貌。每一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旧范畴的突破、转化,新范畴的产生、丰富,都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注入了新的生机。
(三)构建作用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现状;类型;结构
在没有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之前,我一直认为范畴是指某一事物的范围,错误地把范畴同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外延等同在一起。在学习之后,我才知道范畴指的是学科的一些基本的概念,也就是说某一个领域当中的基本概念就是这个领域的范畴。我们通常认识某一事物都是从概念开始的,概念帮助我们对事物现象有了更清楚的界定和认识。也可以说范畴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成果,是帮助后人认识事物的阶梯。通过这些阶梯不仅可以较为清晰地看清楚我们所要了解的事物,并且可以让我们在认识事物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像骨架一样构成了学科的知识体系。使得这一学科能有效的区别于其他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也是一样,对于本门学科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也是本门学科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标志。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研究总体来讲还是有些欠缺。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而言就是学科的基本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是两个比较容易混淆的内容,他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虽然二者都是人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形式,但是我个人的理解是,二者有“点面关系”。之所以说二者是点面关系,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其实就是本门学科最基本的概念,概念本身就是用来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形式。只是概念上的反映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受教者在概念之间不断找寻。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正好解决了这一需要,他把各个独立的概念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较为全面和稳定的思维形式,更好地帮助人们去理解和追逐本门学科。可能此时有人会质疑,既然规律更全面更稳定,那么完全可以用规律去替代范畴。我觉得这种质疑有一定的依据,但是却不是准确的,如果没有基本的概念,根本谈不上概念之间的有机结合,所以如果没有范畴,根本就谈不上学科的规律,二者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只能有机结合才能正确运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类型结构的理解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认识本门学科的范畴体系。有的范畴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内容、实实在在的基础以及具体的环节,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等范畴;有的范畴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本质联系所规定的内在的属性、特点、功能性,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阶段性、历史性、价值性、层次性等范畴;有的范畴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之间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对应的,比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有可能是立体的,比如“优秀―中间―后”,还有可能是综合性的,通过范畴之间的联系来及时发现某种规律,比如行为受思想支配、行为表现思想等。可以看出这种范畴划分的标准是范畴性质和状态的差异性。
我们还知道,不同的范畴在学科体系中的作用大小和高低层次是不同的,根据这样的划分标准,可以将范畴划分为高层次的基本范畴、中间层次的重要范畴以及低层次的具体范畴。高层次的基本范畴,是指在思想政教育学中能反映和概括本领域中各现象之间最普遍、最稳定、最本质、最重要的特性和关系的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高层次的基本范畴一共有八对。中间层次的重要范畴是指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揭示学科内某些规律,又能创造出一定的条件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比如说思想教育的过程、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以及价值。低层次的具体范畴是指那些可以用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并且可以反映学科内许多具体现象的内在本质联系的范畴。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和划分标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意思是说同一范畴在不同视角或者不同划分标准下可以同时属于不同类型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中的不同类别和层次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低层次范畴是基础,高层次范畴对低层次范畴又起着引导指导的作用。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综述研究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90后学生入学高职院校,相较于80后而言,90后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人生观、价值观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也给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政治思想课程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本文的研究,希望通过综述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文献的策略,给国内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一些启示。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与国内大不一样,所关注的教育焦点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的日常想想行为事物、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管理等方面,相关的研究文献综述也十分有限,通过对万方、知网等文献查阅数据库进行搜索后,仅找到为数不多的关于国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文献,现列举如下:
1.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
受风俗、法律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也呈现不同的态势,整体而言,基本上每个国家都有完善的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整套环境体系。例如,在美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定义为“公民教育”,政府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打造一体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日本,早在1947年,政府就颁布了《学校教育法》和《基本教育法》,并制订了“以培养完美人格为目的,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体系,各级高校也以此为标准,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
国外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有着鲜明的国家特色。例如,在美国,高校主要采用“区分化”的教育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将学生的日常学习、思想动态分开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并构建绩效考核制度,对学生的思想工作进行定量化考核。在英国,所有的高校则采用导师制的模式,由一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专职对4~5名大学生进行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并定期对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进行评估。在新加坡,各级高校打造了“社会工作+思想工作”一体化教育体系,将社会工作的理念渗透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的教育管理中,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十分广泛,切入点和研究焦点也十分众多。通过调研相关的研究文献发现,国内学者对于该课题的研究范围主要分布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概念的界定、制约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因素、“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方式方法等几个方面。
1.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概念界定的研究
刘书林等人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理解为:平时工作方法的可操作性,实践应用中的可行性以及应用效果的良好可靠性。古人伏则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出发,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理解为:教育者通过德育思想教育过程对接受教育者施加教育所产生的效应,而这种教育的最终效果会反映在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中。张文凯则认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有效性是同一个概念,是指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的实际运作对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的能效属性。
2.关于制约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因素的研究
我国学者唐凌将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归咎为社会、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学生个体差异等几方面。而学者甄勇指出:90后高职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教育环境较80后大学生而言,都有了很多不同的地方,这使得他们的人生观、思想观也发生了很多改变,倘若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把握上述因素,便会给教育有效性带来负面影响。
3.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对策研究
陶乐以教育内容为出发点,提出了五种措施:第一,弘扬历史文化;第二,构造人文教育环境;第三,开展层次教育活动;第四,优化教育内容和教育体系;第五,将法律道德理念融入日常政治思想教育中。刘清林探讨了新时期“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第一,不断优化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第二,辅导员应完善课堂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实践能力;第三,辅导员应不断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三、研究评述
通过对国外研究现状的综述和总结,不难发现,由于社会体制、国情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不小差异,国外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较为稀缺,仅有的研究成果也有浓重的本国、本地域色彩,因此,对我国同类课题的借鉴性和价值并不大。而国内学者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研究成果则较为丰富,主要从理论概念、影响因素和教育策略三个方面出发,给出了详尽的研究结论。然而,通过研究也发现,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工作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鲜少有学者采用实证法、调查法等策略,展开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进行和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实践性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十分稀缺,这也给同类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1]MaxAzicri.Cuba Today and Tomorrow,Reinventing Socialism[M]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2000:285
[2]古人伏著.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
篇8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误区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特色的体现,事关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事关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前,教育工作者探讨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毋庸讳言,思想政治教育还是高校工作的一大难点,离中央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事实上,不是任何教育活动都顺利开展并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一些无效甚至出现负效果,可以从很多方面找出各种原因,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思想误区是重要原因。
一、政治化思想政治教育
说起思想政治教育,人们自然想起政治教育或“三观”教育,好像只有这样才是“讲政治”的表现。“讲政治”本身没有错,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上的政治性要求不能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国家的政治要求为依据,但不应该是唯一。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化思维模式只会导致“政治第一”倾向的出现,如果仅仅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化,其实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无限缩小。这实质上从客观上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缺乏特色,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发展及目标的实现,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
应该说由于社会主义的后发性,我们的意识形态具有很大的公开性,但这种公开性是建立在人们对真理的认同上的,正如列宁所说:“因为我们的鼓动中所含有的真理钻进一切人的头脑中去,而这些都是真理”。首先是一门科学,然后才能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它是对人类发展各个门类的规律性的总结,是科学之中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是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轨迹深切的了悟之上的。政治化和具有政治功能毕竟不一样,我们如果只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党或政治集团的一种意识形态活动,而对政权的获得或巩固所起的作用,教育目的政治化,却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个人健康成长和自我完善的需要,政治化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陷入以课程阐释政治、以文件解释文件、以政治说教图解政策的怪圈。则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只能满足于对上级精神的照转、照传;教育从本本、原则、语录出发,脱离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这些行为必然造成学科体系变动较大,疲于应付的局面。“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台下听得没有味道”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一方面,党和国家不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但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对此却不感兴趣。这实质上是缩小或者错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内涵造成的。
大学不仅是训练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应当被理解为促进人们实现自我超越,把握未来,对适应社会、规划自我发挥先导性作用。学校无法直接控制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的走向,但学校可以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及特征的理论与实践性分析,提高学生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育把变为学生自觉的信念。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为政治服务的,它还应该为社会经济、文化及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因此,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扩大到素质教育的核心其优势就会显著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传统、传授思想政治价值、传播思想理论知识、传递思想道德信息,也能够增强人们互相之间的信任理解、情感交流、思想沟通、行动配合。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做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就必须与时俱进,将各种先进的理论、知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多学科武装。要认真研究客观形势的新变化和师生思想状况的新特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变单纯的政治理论灌输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成为一个精神世界和谐发展的人。这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学科化思想政治教育
一提到重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就想到正规化、标准化学科建设,于是,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头脑”成为口头禅,教育方式学科化。但形成的客观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轰轰烈烈,专业学习扎扎实实”,教学管理部门感到不解:我们非常重视,并按正规化、标准化学科进行建设,制定严格教学计划,投入量相当大。教师也抱怨说:我辛辛苦苦,按质按量完成任务,怎么就是达不到效果呢?
我们不否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立性,但它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是特殊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学科,意识形态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更多是靠领会和感悟,靠心灵沟通,能产生一般学科难以达到的1+13的结果。这些特性决定了它难以通过标准化的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通过传统的衡量方式来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正是过分强调正规化、标准化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过分强调对概念讲细讲透,对进度、板书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考试强调标准化,对概念的记忆要求较高。这种教学表面上轰轰烈烈,但由于教学具有强制性和划一性,评价方法手段的单一,学生按学校的规定修完思想政治课程,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学分,学习时心不在焉;教师为了对付考核、完成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纯粹概念演绎课,流于古板的照本宣科、空洞的说教,把思想政治教育文字化、大纲化。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脆弱和苍白无力的。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综合的、立体的系统工程。马克思说:“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正是综合开发人的精神潜能和智力潜能的理论。正确的思想、理论可以转化为物质,思想形成转变的过程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帮助人们增强面向未来的意识,使之对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晰认定,学会抓住机遇,化解风险,驾驭组织和自己的发展。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创造条件,为学生进行正确的选择服务。只有在这个过程中,“知、情、意、行”才会交织在一起,这样形成的思想观念和准则才是学生自己的,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三、教条化思想政治教育
现在,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习惯认为无须顾及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把他们看作是可根据教育者的主观意愿随意雕琢、加工的对象。教育者自觉或不自觉地突出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把受教育者看成完全被动或理应服从的承受者,作报告似的说教;甚至辅之以行政或经济手段,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也不联系灌输对象的工作;教材也是千人一面,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差距,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易,“进头脑”难,难以产生实际效果。教育对象希望教育者能够以一种平等的身份与他们交流、沟通,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要求。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广泛渗透。遍及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世界,接受其它思想政治的渗透与挑战,也为人们提供了价值观念选择的多元取向。面对世界上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人们更要有正确分析、鉴别、选择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投身于世界范围的经济、科技、人才竞争,更要有敢于竞争的勇气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生活在对外开放的环境和活动在各种场所,更要有健康的心理和文明风度,等等。这些思想政治素质,比过去要求更高、更全面。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层出不穷,信息种类多、更新频繁、手段现代化,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之间既是一个平等互动的过程,又是一个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客体是受教育者,同时也可以是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也要为人的发展服务,这两者是统一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里也必然要有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内容,尊重是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而要真正实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就必须强调主体选择的多元性,让学生通过各种比较进行选择,再通过实践进行判断。
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一个世界观、方法论的引导问题,它不鼓励无条件的、盲目的依附和顺从。它通过合理建告,把科学真理、前人成功的经验展现在学生面前,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信念,把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觉、自择的行动;通过平等交流,让师生共处一个平台,双向互动;通过环境影响,通过教师人格魅力、文化底蕴以及社会环境、个人努力将社会核心价值观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社会影响下形成思想。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应加强思想政治的实践性、针对性,根据多变的社会现实及时转换职能、调整内容、更新方法,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社团活动、课余活动、心理咨询与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认知能力,增强其参与意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处于树人的最前沿,如果不进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在整个高校教学体系中地位也会非常尴尬。
(注: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号:2007D453。)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G647?摇?摇?摇?摇?摇文献标志码:A?摇?摇?摇?摇?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06-02
精细化概念的提出最早源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他以自己的工作经历总结了一套适合工人的工作方法与原理,进而提出精细化概念。二战以后,这一管理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台湾学者最早将其引入教育学理论,提出了精细化教育的理念,将追求精细化的过程以及效果确定为当代教育管理的目标之一。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做精、做细、做实”的原则,真正瞄准大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以精心的态度、精确的把握、精致的过程,对大学生进行细心的教育、细心的辅导、细心的服务,真正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具体、做扎实、做出成效。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包含以下几个内涵。
1.精细化是一种工作理念。精细化倡导“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关注人的思想、人的心灵,需要体现“人本”和“人文”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不因循守旧,充分尊重被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育,充分尊重被教育者的精神生活。可以说结合了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优势,形成一种以文化为特征的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内在价值。
2.精细化是一种工作方法。精细化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观操作等具体的执行层面。它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坚持从细节入手,不仅强调育人的效果,也注重育人的过程,强调教育的针对性、艺术性和有效性,强调对育人过程的精雕细刻和周到细致。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注重各种教育资源的协同配合,注重各种教育手段和途径的综合运用,通过对各种工作任务和过程的规范化和细化,通过有效的手段,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3.精细化是一种工作态度。精细化倡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工作境界和价值追求。它要求教育者坚持创新思维,不断完善工作过程和内容,努力改进工作方法,与时俱进地综合运用各种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手段,不断提高工作层次、工作方法和能力素质,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精细化就如同安装在身上的一台“发动机”,激励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
4.精细化是一种工作评价。精细化管理要求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制度来制约和考核。制度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精细化管理的结果,是实施精细化管理最核心,也是最大的难点所在。当然,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它不同于通常的精细化管理。那种希望用不断细化的规章制度来控制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把学生当成流水线上的一个个零件和等待组装的产品,甚至认为精细化管理就是量化管理的做法显然是片面的。但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期望和要求,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认真、细致程度进行评价的一种表现。
二、精细化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1.精细化是当代大学生群体自身特点所决定的。面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激烈转型与大学生自身情况的显著变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然要面对多种冲突与挑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需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等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确定的培养可靠接班人的目标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才能达到。精细化所倡导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与管理氛围,以及与此相关的管理绩效评价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精细化是当前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粗放型、经验型为主,还缺乏让大学生愉快接受的管理方式;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简单的形式和理论的灌输,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务虚、整体的动员教育多,务实、“打动人心”的内容少,偏离了学生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然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展开精细化的工作。
三、精细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声的巨大力量,能以深刻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精神是引导、鼓舞、激励学生人生理想的一面旗帜,极大塑造着学生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气质,是影响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内在动力之一。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建设,做好大学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的顶层设计,寓无形的大学精神于有形之中,渗透到每个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和评价体系,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2.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作用,利用专业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和影响,使专业教育中也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目前各高校实行的“两课”情况上看,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灌输,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效。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要顺应信息化趋势,充分发挥QQ、微博、飞信、短信等新媒体和新手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高校要不断完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短信平台系统、校园网络化办公系统,提高工作信息化、专业化、科学化的管理水平,有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校园稳定大局。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能力和业务有相当高的要求。当前,首要任务还是通过高质量的培训,提高各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现在各个相关部门和机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的各类培训,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政策宣讲、理论解读和经验交流等形式,培训效果不够明显。从精细化的视角出发,培训一定要针对不同工作层次、不同工作职责、不同工作方向来开展分门别类的培训工作,重视和增加技能性的培训项目,从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要在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潜能和能力方面,应多安排些互动性、体验性强、技能性强的培训活动,多安排些操作性强的实践培训活动,从而提高培训的效果。
5.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结构。(1)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配备比例要适当。目前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现状是大到学生的理想信念,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纪律,事无巨细,无所不管,致使其陷入大量繁琐的日常行政管理事务之中,而这类事务往往又是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载体,因此,如果没有适当的人数比例,很难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精细化。(2)教育者的专业结构应该多元。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遵循人的思想活动规律,综合运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审美教育、艺术熏陶等方式或方法来疏通人的思想,净化、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觉悟。
6.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精细化工作必然要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精细进行“制度化”、“指标化”,并以适当的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考核和评价。因此,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就必须重构合理的评价体系或考核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应当注意以下两点。(1)应注重过程评价。要根据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工作评价体系,着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手段、方法、投入、成效等来进行动态考核和过程评价,从而得出完整准确的评价结论。(2)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的考核过程中,必须力戒繁琐哲学,防止盲目追求“细致入微”和“巨细无遗”,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参考文献:
[1]林林,铁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致化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北京教育,2010,(4).
[2]王筱棠.基于精致化管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兰州学刊,2010,(7).
[3]王铁军.精致化:学校管理的新理念、新策略[J].江苏教育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篇10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支架;分层;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57-01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该理论阐明了教学和学习者的发展关系。该理论认为教学在学习者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学要走在学习者发展的前面。“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师教学的内容要始终高于学习者的知识水平,但又不能过高,教学应处在一个“跳一跳摘桃子”的合适位置。
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教学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并没有进行分层次教学,这很容易造成好学生不想学、差学生听不懂的课堂教学问题。“最近发展区”理论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当前制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常常发现学习者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兴趣低,不重视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学习者在课堂上,经常进行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无关的活动,如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等等。
1、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无兴趣跟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目前,高校存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不强,一些思政教材建设滞后,不能与时俱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内容比较陈旧,不能引起学生兴趣,教育内容不够全面等问题。
2、学生自主性不强
内因决定外因,自主性就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因,学生的自主性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当前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却恰恰忽视了学习者的自主性,通过对一些高校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堂进行了观察,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是依靠多媒体课件,“照本宣科”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当前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抹杀了学习者的自主探索学习精神,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很差,起不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3、无差别教学的缺点
教育部规定,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必修课程,各级院校必须坚定不移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决定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都采用大班教学的形式进行,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依然以院系专业的行政班级作为大班教学的教学单位,来进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这种形式忽视了班级内部学习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差异性,无差别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使低水平的学习者跟不上课堂教学的步伐,而高水平的学习者则觉得教学内容太过于简单,最终会导致所有学习者都“学无所获”,而使他们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失去信心。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支架式”教学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是为学习者提供一种知识建构的概念框架,以帮助学习者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习者建构支架。支架式教学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摸清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下限,科学配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拉大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幅度,合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然后,教师应让学习者进行独立探索。最后,教师应对支架式教学效果进行评估。评估可以通过练习、考试、学习者自我评估的形式进行。教师应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支架式教学的步骤,以完善教学效果。
2、“交互式”教学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交互式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法。在支架式教学模式基础上形成它以语言功能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交互式教学的概念最早是由Brown提出的,他们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交互式教学的概念。教师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使用交换式教学可以遵循以下一些步骤。教师要启迪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自学,要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让他们交换意见,各取所长,然后在不同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最后对各组的汇报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加深学生的思想教育知识的印象,从而起到加强学生认识的作用。
3、“分层式”教学教学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分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及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目标,把学习者分成不同层次的班级,进行分层教学。“分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典型的应用形式。教师在进行“分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要用信任的眼光看待受教育者各种事故案件的触发点,使本来有可能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能够转化的学习者,由于教育者的放纵和遗弃,使其滑入深渊。二是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僵化看人的目光,转变单凭依靠老经验、老框框辨人识人的标准,以辩证统一的视角来看待新世纪的广大受教者三是要用渐进的眼光看待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赵 南.徐利新.对教师支架类型体系的理论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5(7):23-2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9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