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表现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呼吸内科轮要二个月了,现把二个月的工作总结如下:
从临床表现上来看,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我发现,大多数呼吸系统疾病都有咳嗽、咯痰、咯血、胸痛、哮鸣、发热、气急等表现,这些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它们有可能是感冒、支气管炎等轻症的表现,也可能是重症肺炎、肺癌等致命疾病的早期临床症状,如果不进一步检查确诊,很可能就会导致延误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对待呼吸系统的疾病,不能仅凭病人的某一临床症状或体征而想当然地作出临床诊断,而应进一步地进行必要的检查,取得确实可靠的临床资料,通过严谨正确的临床思维,慎重地作出诊断。事实上,呼吸系统疾病病种繁多,但归纳起来可分为感染、肿瘤及结核三类。感染疾病按病原学分又可分为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等,肿瘤主要是肺癌,其它类疾病往往是目前原因不明或目前尝无明确归属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都是少见病或是只需了解的疾病。
在询问病史方面,除了需要掌握问病史的一般方法外,还应该注意学习呼吸系统疾病在问病史方面的特点。呼吸器官强大的代偿功能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之一,如果不对本身缺乏特异性的症状进行详细的了解,就很难对进一步的临床检查及诊断提供有用的资料,所以在问病史时往往满足于病人有什么症状,而忽视了对这些症状的进一步了解,使得临床资料缺乏应有的价值,例如,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大多都有咳嗽这一临床表现,如果仅仅满足于病人有咳嗽这一症状,而不进一步的深究,这种临床资料对于疾病的诊断的作用显然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对咳嗽这一症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弄清咳嗽的时间长短;咳嗽的性质是干咳还是有痰;咳嗽的规律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是偶发性还是反复发作;其程度是轻还是重;声音的大小、频率的高低;与气候及气节的关系;是否有昼夜节律性;与、运动的关系等问题,通过如此的细致的了解后,就会发现,尽管许多疾病都有咳嗽,但各种疾病的咳嗽仍然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发现和认识这些差别,将会为疾病的诊断及进一步检查提供有效的临床资料。
在治疗方面,由于呼吸系统感染在呼吸科十分常见,因此在呼吸科抗生素的应用十分广泛,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关键,因此,熟悉和了解常用抗生素的适应症、体内代谢途径、毒副作用,以及联合应用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配伍禁忌的有关知识也是很重要的。
篇2
【关键词】 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临床中的常发病之一, 发病群体为幼儿以及学龄前儿童, 病情发展迅速, 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喘息、咳嗽、缺氧、呼吸困难等, 常发于春冬季节, 给患儿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1]。由于患儿年龄较小, 呼吸道内存在的分泌物难以排出体外, 不仅影响了治疗, 而且也会使得病情进一步加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运用雾化吸入法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越来越受到医生的青睐[2]。回顾性分析郑州市儿童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84例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2例。观察组:男65例, 女77例;年龄90 d~6岁, 平均年龄2.1岁;流喘肺炎35例, 急性喉炎22例, 支气管哮喘37例, 支气管肺炎48例;采用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男74例, 女68例;年龄60 d~7岁, 平均年龄2.3岁;流喘肺炎41例, 急性喉炎23例, 支气管哮喘36例, 支气管肺炎42例;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根据患儿不同病情给予适当药物治疗:①流喘肺炎:氨茶碱、利巴韦林、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②急性喉炎:氢化可的松、利巴韦林、青霉素;③支气管哮喘:地塞米松、5%碳酸氢钠、氨茶碱;④支气管肺炎:地塞米松、庆大霉素、α-糜蛋白酶。部分药物可以加入生理盐水。观察组根据患儿的病情, 每天可安排2~3次治疗, 每次10~20 min, 5~6 d一个疗程;对照组每天安排1~3次治疗, 每次20~30 min, 4~5 d一个疗程。若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病情无好转, 应适当调整治疗方法。
1. 3 疗效评价标准 有效:喘息、咳嗽、缺氧、呼吸困难等症状有所好转或者彻底消失;无效:病情无好转, 甚至出现恶化。
2 结果
2. 1 疗效对比 观察组的有效率要略高于对照组, 两组患儿的疗效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疗效对比
疾病 组别 例数 有效 无效 P
流喘
肺炎 观察组 35 35/100% 0 >0.05
对照组 41 34/82.9% 7/17.1%
急性
喉炎 观察组 22 22/100% 0 >0.05
对照组 23 15/65.2% 8/34.8%
支气管哮喘 观察组 37 36/97.3% 1/2.7% >0.05
对照组 36 32/88.9% 4/11.1%
支气管肺炎 观察组 48 48/100% 0 >0.05
对照组 42 37/88.1% 5/11.9%
2. 2 不良反应对比 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胸闷、烦躁、气促等,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对比
组别 例数 胸闷 烦躁 气闭 气闷
观察组 142 0 0 0 0
对照组 142 5/3.5% 8/5.6% 3/2.1% 5/3.5%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远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临床中的常发病之一, 病情发展速度快, 易引起患儿家长担心。患儿气管发育还未发育成熟, 气管狭窄, 抵抗能力差, 黏膜柔软黏液腺分泌不足, 咳嗽反射能力差, 极易导致黏膜肿胀, 进一步造成呼吸系统疾病。运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对于患儿来讲疗效较慢且疗程偏长, 运用雾化吸入法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3]。
雾化吸入法包括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法和超声雾化吸入法。早期较常使用的是超声雾化器雾化吸入法治疗, 而由于对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法的深入研究, 现在已得到广泛应用[4]。在进行雾化时, 雾粒直径约为1~4 μm, 极易被吸入小气道以及肺泡内, 并且雾粒含水量较高, 可以起到湿化呼吸道的作用, 但同时也应该控制雾化量, 才能有效减轻患儿症状。此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超声雾化吸入法与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法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但是超声雾化吸入法更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给家长带来了恐惧, 也使得治疗变得困难, 因此在使用超声雾化吸入法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时, 若发现有不良反应, 可调整为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法治疗。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医院的医疗设备及环境也得到了全面优化, 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配备氧气管道设备, 为采取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法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提供了有利条件。患儿接受治疗时, 可将氧气雾化器安置在病床边, 使得患儿容易接受。使用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操作简便, 疗程较短, 经济实用, 也可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有效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先芬.氧气雾化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0, 19(22):159.
[2] 李明静.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10):782-783.
篇3
关键词:呼吸系统;护理;呼吸道感染;病变
现今世界各个国家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1],护理专业也因逐渐增加的老年人口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老年人群体本身就较为脆弱,老年患者在患上疾病之后,病情会表现的更加复杂,恢复时间长,在老年人群体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便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行动会受到极大限制,据相关统30%左右的老年人因呼吸系统疾病而死亡。多病共存是老年群体的主要特点,在临床中的不会有典型的表现,但临床表现极为复杂,给治疗和护理造成很大的困难。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7.5±5.2)岁,50例均为慢性支气管炎以及阻塞性肺气肿患者。50例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45例患者末梢血液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出现增高情况。40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血红蛋白下降情况。46例患者肺功能存在不同程度减退情况,心电图出现改变的患者5例。50例患者入院后都及时接受抗感染治疗以及镇咳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2]。
1.2方法 患者在入院之后,护理人员要保持患者病房的整洁度,病房室温保持在18℃~20℃为宜,并保证病房通风,护理人员要及时为为患者更换衣物和床单,空气污染以及有害尘雾污染的预防是护理过程中注意的重点,以此避免患者呼吸道再次受到刺激50例患者入院之后均出现不同程度和合并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在使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之前要及时取患者的痰液进行培养,可采用3%的双氧水在患者咳痰前漱洗口腔,以此防止患者口腔以及咽喉部受到细菌的感染,在取得患者痰液之后及时送检。抗生素的选取要根据患者的痰液培养出的细菌类型为选取依据,在为患者使用前要应该对抗生素的性质进行仔细了解,其中包括药物的半衰期以及溶解性能。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对患者的痰液进性状进行仔细观察,以此观察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该记录患者每日的痰量。
在护理过程中,患者若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时,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给予患者吸氧。重症患者在吸氧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若患者在吸氧之后意识逐渐恢复,设备显示患者的身体指标较为稳定则说明患者情况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若患者呼吸逐渐变浅,则患者可能出现CO2麻痹情况,此时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加入呼吸兴奋剂并及时对氧流量进行调节。必要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并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及时抢救。在护理痰液较为粘稠且不易咳出的患者时,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多饮水,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对适当对患者补液,以此促使患者的痰液能更轻松的排除,同时对患者呼吸道通畅也有良好的保持作用。帮助患者排痰最为有效的方式便是采用超声对患者气道进行雾化以及湿化,在雾化的过程中选取1~5μm雾粒为宜,雾粒小能使药物均匀而缓慢到达终末支气管及肺泡, 有效降低痰液黏稠度, 促进痰液排出。阻塞明显者,可先行导管吸痰。
护理人员要及时对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促使患者年老体弱情况以及悲观情绪改善,鼓励患者参与文体活动,引导患者锻炼,以此增强老年患者体内的免疫机能得以增加,保证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2 结果
50例患者通过有效治疗和科学护理之后均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24.5±5.2)d,50例患者及其家属多护理较为满意,护理满意度为100%。
3 讨论
呼吸困难的患者应该及时采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①在辅助呼吸时要注意和患者的呼吸频率一致;②在为患者通气的过程中要定时为患者翻身,必要时用吸痰器为患者吸痰,使患者呼吸道保持畅通,在连接管道存在漏气情况以及痰液阻塞患者呼吸道的情况时患者多表现为呼吸不畅,患者气道的阻力也会因此明显增大;③护理人员在患者接受通气治疗的过程中要对患者的呼吸频率进行密切观察,同时送气压力以及机器的运转情况也是主要观察对象,护理人员要防止通气过程中气管出现脱落以及漏气情况出现,并且对患者所吸取氧气的浓度进行控制;④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在患者接受通气治疗的过程中若出现恶心、烦躁以及面色苍白的情况下要及时停止为患者供养,此情况表示患者可能存在氧中毒的情况,护理人员应及时向医师汇报,检查患者此种情况是否是因为吸入性酸中毒以及呼吸性碱中毒所导致。本研究中50例患者通过有效治疗和科学护理之后均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24.5±5.2)d,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疗以及护理效果[3]。
参考文献:
[1]孟爱凤.预防高龄肺癌患者手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7):1573-1575.
篇4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8-0068-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8.038
超声雾化吸入是现阶段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超声雾化吸入是用专门的雾化装置将药物溶液雾化成微小颗粒,吸入呼吸道及肺部使药物沉积在呼吸道内治疗疾病,吸入的药物可直接到达患病部位呼吸道和肺部,因此比口服药物起效快,而且在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呼吸道黏膜能始终保持湿润,祛痰与平喘的作用更为有效[1-2]。本文以2015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呼吸科收治的10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本研究的观察对象,探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护理体会,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呼吸科收治的10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符合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3]。排除伴有肝肾功能障碍、精神障碍及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平行随机抽样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79岁,平均(43.46±7.42)岁;其中气管炎23例,支气管炎15例,哮喘10例,慢性肺栓塞2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3~78岁,平均(41.57±7.56)岁;气管炎21例,支气管炎16例,哮喘7例,慢性肺栓塞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根据其临床表现与病情给予吸氧、镇静、止咳、解痉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给予沙丁胺醇+布地奈德雾化液雾化吸入治疗;雾化药剂的用法与用量:5岁患者0.5%沙丁胺醇0.5~1.0 ml+布地奈德1 ml;沙丁胺醇与布地奈德混合后用生理盐水稀释至3~5 ml作为雾化吸入药剂;雾化吸入2次/d,1周为1疗程。
1.2.2 护理
1.2.2.1 常规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安静,每3小时通风1次;室温20 ℃~25 ℃,相对湿度55%~60%;雾化吸入后对患者进行叩背,促使有效排痰。
1.2.2.2 用药护理 雾化治疗前对患者的呼吸、血氧饱和度进行评估,并听诊患者肺部呼吸音;开启雾化机,连接氧气与喷雾器底部接口,将药液注入喷雾器内;雾化吸入时患者应保持头部竖起,不可擅自摘下面罩,保证药物充分吸入;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采用口含式雾化器,以提高治疗效果;注意控制氧流量,雾化时间30 min;雾化器为专人专用,使用后要彻底冲洗消毒,每周更换雾化瓶。
1.2.2.3 心理护理 由于呼吸系统疾病经常反复发作,患者痛苦不堪,而且经常伴有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治疗的配合与依从性,因此在护理中要善于察觉患者的需求,鼓励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耐心向其讲解疾病的病因、症状及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并向其说明雾化治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消除其心中的疑虑,提高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
1.2.2.4 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雾化吸入后,指导及时漱口、洗脸,减少药液对面部皮肤及口腔黏膜的刺激,对于排痰困难的患者指导其多饮水,稀释痰液,促进排痰;日常饮食要以清淡为主,避免与诱发哮喘因素的接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增强抵抗力[4]。
1.2.2.5 并发症护理 (1)声带喉头水肿:对声带喉头水肿者,需立即停止治疗,并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激素静脉给药[5]。(2)呃逆:对呃逆患者,可暂停治疗,饮温水150~250 ml后,于颈部冷敷,待症状好转后继续治疗。(3)痉挛型呛咳:对于痉挛型呛咳患者,需立即停止吸入治疗,若症状较轻,可暂停治疗10~15 min后酌情继续吸入,若症状较重,需立即给氧,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有无异常改变,遵医嘱给予氨茶碱缓解气道痉挛,并叩击背部排痰,防止痰液阻塞。
1.3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症状完全消失,两肺干湿??音消失;(2)有效:症状明显减轻,两肺干湿??音减少;(3)无效:症状未好转甚至加重,肺部干湿??音未减轻[6]。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的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快,空气污染日益恶化,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有: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肺栓塞及肺心病等[7];
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腹胀腹泻、痰量增加、恶心呕吐、分泌物粘稠、呼吸急促、高热、咽喉肿痛等,如果不能及时诊治,很可能造成患者永久性呼吸系统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因具有操作简单、药量使用少、不良反应少、痛苦小、起效快等优势,已经在现阶段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作为稀释痰液、消除炎症、解除支气管痉挛、减轻喉头水肿、改善通气的重要手段。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手段超声雾化吸入的临床优势主要体现在:(1)超声雾化吸入驱动力以氧气为主,通过高速氧流将药液击为微小颗粒,并推入气道深部。该吸入方式降低了雾化湿度,减少水蒸气对吸氧浓度的影响,降低耗氧量[8]。(2)药物直接进入呼吸道,减少了药物的毒副作用。(3)对于某些以病毒感染为主的疾病,可明显减轻症状,缩短病程。(4)湿化气道,稀释痰液。(5)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以面罩吸氧治疗,增加了患者吸氧浓度,提升其血氧饱和度。(6)药物作用直接,显著缓解临床症状。
篇5
[关键词]死亡病例;疾病分类;死因顺位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4-68-04
死亡原因分析是对一定时期内特定地区人群健康状况和公共卫生状况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是评定社会卫生保健工作成果的主要依据之一。它可以帮助了解特定地区人群死亡水平、死因构成及其变化趋势,在医疗、护理、预防和康复工作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死因顺位是指按照死亡病例中各疾病构成比的大小进行高低排列,说明各死因的相对重要性,死因顺位分析可以帮助了解医院的主要卫生问题,明确主要威胁患者健康的疾病,从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目前国内对于医院死因分析的研究多是针对三级甲等医院,如何伟、蒋雯雯等的研究,但是对其他类型医院的研究较少,不能全面反映不同经济状态下各地区的健康状况。东莞市桥头医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所处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代表该地区县级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明确该医院的疾病谱和死因顺位对当地医疗政策的制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集东莞市桥头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709例死亡个案,包括住院死亡患者和非住院死亡患者(来医院寻求治疗,但是于就诊途中、家中或其他场所死亡的患者)。该系统信息来自医院医生填写的死亡证明书,信息准确可靠。
1.2纳入标准
2014~2016年所有由东莞市桥头医院确定死亡并填写死亡资料的患者。
1.3方法
病例死因采用医生推断的根本死因,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分类。使用Excel软件整理资料信息,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统计描述的构成比、均数±标准差等对死亡病例的不同性别、年龄与死亡顺位进行比较,统计推断用卡方检验进行各个年龄组不同性别死因构成的比较。以双侧检验P
2结果
2.1死亡病例基本特征
共有死亡病例709例,男性442例(62.3%),女性267例(37.7%)。平均年龄为(60.3±24.7)岁,在死亡病例年龄段构成中超过60岁者占据最大比例,1~17岁者最少。
2.2死亡病例不同年份性别构成情况
每年男性死亡病例数均大于女性死亡病例数。见表1。
2.3不同性别、年龄段死亡分布情况
在所有死亡病例中,年龄最大为108岁,最小是不足一天的新生儿。以0~17岁、18~39岁、40~59岁、≥60岁作为未成年组、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老年组死亡人数最多,虽然该组男性人数大于女性,但差距较小,其他每个年龄段中,男性死亡病例数均大于女性死亡病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2.378,P
2.4死因构成和顺位
前五位死因是循环系统疾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共占85.7%,第一位循环系统疾病占31.6%,第二位是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占24.3%见表3。
2.5死亡构成的性别差异
前五位死亡顺位中男性死亡人数均大于女性死亡人数,只有在肿瘤,血液病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患,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中女性患者略大于男性。见图1。
2.6 2014~2016年前五位死因死亡构成变化情况
2014和2015年循环系统疾病均在死因顺位中占第一位,但2016年排第二位,疾病和死亡的外因成为2016年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与2014年相比,2015年和2016年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占比降低约10%,消化系统疾病降低约5%,但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病例占比有较大升高。见表4。
3讨论
3.1性别因素的影响
从年份(2014~2016年)、年龄段、不同疾病构成三个方面来看,男性死亡病例占比基本均大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工作压力大,对疾病重视度不足,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未及时就医等因素有关。Galdas等对有关男性和寻求帮助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有持续地忽略健康状况和避免就医行为等问题。因此加强健康宣教、提高男性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促进就医、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对降低男性病死率非常重要。
3.2年龄与死因构成的关系
各组死亡病例构成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未成年组死亡人数最少,在新生儿人群中,起源于围产期的状况(比如胎儿宫内窘迫等)是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青年组和中年组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尤其是交通事故。60q以上老人死亡比例最高,这与老年人器官功能生性减退、免疫力降低、基础疾病多有关,容易患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以及营养代谢相关疾病等。赵凯平等研究也得老年阶段是死亡高发年龄段的结论,尤其是70岁以上。在老年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跌倒、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例数最多。有研究指出在每年的第1季度和第4季度高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因此,在季节交替和寒冷季节时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对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健康指导,帮助其健康度过疾病高发时期。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每年不断增加,社区和医院应该增加老年医疗和护理的人员配置。
3.3死因顺位分析
前五位的死因是循环系统疾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其中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位于前五位的结果与许多研究结果相同。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增加,生活节奏不规律,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980年以后,心脑血管疾病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致死疾病,占总死因的40%以上,心脑血管疾病的死因构成比和发病年龄有增高和提前的趋势。而且心脑血管疾病多为慢性病,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表现,因此,应倡导人们合理膳食、增加运动、规律作息,减少诱发循环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宣传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和急救知识。做好医院和社区的转诊工作,定期随访,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疾病档案,定期检查血压、血脂、血糖等,及时发现高危患者,尽早处理。
与其他大部分研究结果不同的是本研究死亡病例中肿瘤仅占比2.4%,排位在第十位以后,而其他研究中恶性肿瘤基本排在死因顺位的前三位。此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恶性肿瘤患者一般会选择综合性的三级甲等医院或者肿瘤专科医院进行治疗,而东莞市桥头医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能力有限,医生一般也会建议患者转到上级医院进行治疗。所以该医院肿瘤致死比例较低并不意味着该地区肿瘤的发病率低,在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1000万人诊断为癌症,其中700万人死于癌症,恶性肿瘤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因此防治肿瘤,提高医疗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3.4主要死亡原因随时间变化趋势
篇6
【关键词】 呼吸系统;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105-01
随着居民对基层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我国亟需大量合格的全科医生。但是我国全科医学起步晚,目前全科医生培养中尚存在缺乏专职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全科医生的临床带教多由专科医生完成的问题。
全科医学是不同于其他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呼吸专科医生如何做好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养。首先,呼吸专科医生要接受全科医学规范化师资培训,充分掌握大纲要求。其次,要经常到社区服务中心工作,在实践中提高全科医学理念。通过提高自身能力及素质,在临床带教中注重对全科医生进行全科医学的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ies)[1]的培养。
1 全科医学的理念及临床思维
到我院进行岗位培训的全科医生都是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没有系统学习过全科医学。呼吸专科医生要将全科医学的思维和理念渗透到临床代教中,让他们懂得全科医生从临床思维、理念到工作方式与专科医生不同。全科医生是以病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导向的健康照顾,提供的是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全科医学探索和揭示的是社区居民个体表现出来的早期未分化疾病的症状[2]。合格的全科医师,不仅要学会运用全科医学独特的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推理,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找出矛盾并加以解决,还要了解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全方位的知识,为病人制定的处理计划要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进行。
2 呼吸系统常见社区疾病的诊治能力
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等是社区多发病。呼吸专科医生要结合全科医生未来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在社区从事基本医疗服务,社区缺乏高、精、尖医疗设备及全科医生医学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临床带教中加强内涵内容教育。重视呼吸系统疾病典型症状、体检及常用的临床操作技能,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治思路。只有掌握扎实的临床基本功,才能让全科医师立足于社区,保证社区医疗水平档次,提高居民满意度。同时让他们了解社区医疗与综合医院医疗的不同特点,充分、合理的利用医疗资源,及时恰当的对社区患者做出转诊决定。
3 呼吸系统危重症的识别及处理能力
呼吸系统有许多危重症,如重症哮喘、张力性气胸、重症肺炎、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呼吸衰竭等,如处理不当可危急患者生命。呼吸专科医生在临床带教中要注意对全科医生进行呼吸危重症识别、疾病严重程度判断及处理能力的培养,使之反应灵敏,在紧急情况下处理适当。同时培养其掌握呼叫120急救电话的要点,转运病人前的准备,心肺复苏术,电除颤术及气管插管等急救技术。
4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健康教育及连续性管理能力
呼吸系统疾病中慢性病居多,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均具有较高患病率和致残率。由于居民医学常识的匮乏,致疾病不能早期诊断或者因依从性差导致疾病的反复,致使患者对疾病失去信心,导致焦虑、抑郁症患者增多,生活质量下降。全科医生是在临床一线直接接触患者。这就要求其采用包括集中教育、随访教
育等多种方式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认识和自身处理疾病的能力。同时要掌握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连续性管理技能。以支气管哮喘为例,全科医生要教育患者避免哮喘急性加重诱发因素;了解哮喘防治药物知识及掌握吸入药物的方法,如何进行自我监测;急性发作时的自我处理及如何把握就医指征等内容。通过对患者的教育,增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5 沟通能力
在临床带教中要加强全科医生沟通技巧的培养。全科医生直接接触患者,如不能掌握沟通技巧会直接影响卫生服务质量。首先,让全科医生了解,有效的沟通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是防范医患纠纷的重要手段。其次,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才能充分的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才能针对性的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在带教中培养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的交流方法,语言上增加亲和性、通俗性、灵活性及知识性。最后,要知道沟通的基础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只有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才能让患者信赖。
6 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学生的培养方式采用单向授课的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这种长期习惯的讲授模式导致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差,创新性差。结合全科医生的服务水平要与居民健康需求相适应,要求其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能力的特点。在临床带教中采用多种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如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PBL)[3]、案例式教学法等。综合呼吸系统症状学中发热、咳嗽、胸痛等具有多学科间交叉的特点,引导全科医生运用多种方法检索相关知识,展开讨论,增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全科医生与时俱进,从而保证社区医疗水平。
总之,只有具备了以上核心能力,全科医生才能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居民“健康守门人。”
参考文献
[1] 杜改燕,齐殿君,王爽等.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实施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A):1109-1111.
篇7
摘 要 为探讨降压药对呼吸系统的不良影响,结合药理特点进行了分析,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类降压药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α、β受体阻断类降压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和其他降压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诸如钙拮抗剂、利尿降压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 降压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α、β受体 β【sub】2【/sub】受体 β【sub】1【/sub】受体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12.006
随着医药科技的进步,新的降压药不断问世,而且都经过了大型临床试验和科学评估,治疗高血压病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主要有利尿降压药、交感神经抑制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钙拮抗药、血管扩张药。由于降压药种类繁多,不合理用药现象经常发生,因此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越来越多,多具有心悸、头痛、直立性头晕、胃肠道反应、呼吸系统不良影响、不良影响等。但降压药对呼吸系统的不良影响鲜见报道,降压药对呼吸系统的不良主要表现为咳嗽,患者往往难以忍受,呼吸困难,诱发支气管哮喘,呼吸骤停等。本文就降压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做简要分析。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降低血压原理: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使机体生成血管紧张素Ⅱ的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减少,可以使血管扩张,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ACEI类药物更适于有左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的患者。但是,由于ACE抑制药也是破坏缓激肽所需要的酶,导致缓激肽蓄积,缓激肽可以导致前列腺素增加,使咳嗽加剧【sup】[1]【/sup】。同时缓激肽还可通过促进神经递质P物质的释放,加大机体分泌黏液,使气管、支气管黏膜水肿,从而加剧咳嗽,从而影响了呼吸系统正常功能。
α、β受体阻断类降压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α、β受体阻断类降压药均属于交感神经抑制药。α、β受体存在于气道上皮细胞,肥大细胞,黏膜下腺,气管、支气管平滑肌及支气管小动脉上,以β【sub】2【/sub】受体为主。β受体阻滞剂主要适用于心肌梗死、快速心律失常、高血压伴心绞痛、心衰、青光眼和怀孕的患者。当β【sub】2【/sub】受体兴奋时,可引起机体气管、支气管的扩张,增加血流量,抑制组织胺的分泌。因此,当应用β【sub】2【/sub】受体阻断降压药时,会使机体气管、支气管收缩,促进组织胺的分泌。患有气管炎、支气管炎、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症状会加重,另外,再加上受体对β【sub】2【/sub】受体激动剂如体内的肾上腺素的敏感性降低,受体数目也减少,导致受体兴奋作用差,这样就会加重气管炎、支气管炎、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的症状,但对正常人影响不大。
由于呼吸道上的是受体是以β【sub】2【/sub】受体为主,β【sub】1【/sub】受体较少,因此,对支气管炎、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患者来说,选择β【sub】1【/sub】受体阻断的降压药理论上是比较安全的,但是,临床上在应用β【sub】1【/sub】选择性阻断降压药时,一般剂量较大,剂量较大时,对β【sub】2【/sub】受体也起到一定的阻断作用。在β受体阻断药中,有一些药物如心得静等兼有内在拟交感活性,可减弱由于受体阻断诱发或加重哮喘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对于患有气管炎、支气管炎、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还是应该尽量避免使用β受体阻断药和β【sub】1【/sub】受体选择性阻断药。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既有内在的拟交感活性,又有血管扩张作用的β受体阻断药,在应用上是比较有利的。所以,开发出了α、β受体阻断药。既能达到降压的目的也可以使血管扩张、心输出量增加,从而可以减轻肺水肿,减轻呼吸道症状。目前在我国应用的柳胺苄心定就是这样的药物,但β受体阻断降压药对β受体阻断作用,对β【sub】1【/sub】受体和β【sub】2【/sub】受体作用相差甚微,因此临床上选择这类降压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方面和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相比相差不明显。
其他降压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阻断α【sub】1【/sub】受体会可使肺血流量增加,扩张气管、支气管,增加气道分泌,可以引起咳嗽,从而影响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但由于α【sub】1【/sub】受体被阻断时,β受体的兴奋作用占优势,故实际上,α【sub】1【/sub】受体阻断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较小,也是一种高血压合并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安全降压药。
其他诸如钙拮抗剂、利尿降压药和血管扩张药一般对呼吸系统的不良影响较小,如双氢克尿噻、心痛定、可乐定等,即使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也可安全使用。
篇8
关键词:小儿;呼吸道;纤维支气管镜
近些年来小儿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在儿科患者中有将近75%为呼吸道疾病,其中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要[1-2]。选取自2009年5月~2011年1月来我院门诊或住院的儿童共计200例,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诊断,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09年5月~2011年1月来我院门诊或住院的儿童共计200例,其中男150例,女50例,男女比例为3:1,年龄15 d~14岁,年龄分布情况:其中<20 d 10例,20 d~1岁55例,1~3岁60例,3~7岁67例,>7岁45例,<3岁130例,占65%,平均年龄4.8岁。对治病因素进行列表,对纤维支气管镜所观察的结果进行统计。
1.2 发病原因:主要的发病的原因为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由于小儿的呼吸道黏膜对各种细菌病毒的抵抗力弱,容易造成呼吸系统的感染。
1.3 临床表现:一般患儿感冒伴有急性发热,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吞咽困难,重症患儿出现嘶哑声音、破竹样咳嗽、呼吸困难、吸气啸鸣等。
1.4 诊断方法: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术前对患儿在6 h停止饮水和进食,手术前30 min进行麻醉,肌肉注射阿托品0.02~0.04 mg/kg,地西泮0.2~0.3 mg/kg,使患儿保持镇静而且减少了黏液分泌。后应用利多卡因方2%的浓度对鼻腔道黏膜表面麻醉,收缩血管。在手术过程中为了抑制咳嗽反射,仍需利用2%的利多卡因对行气管内黏膜的表面局部麻醉[3]。显微镜从鼻腔进入,经过咽喉到达气道,对整个气道进行细致观察,对胸部的X线以及CT所指示的病变部位进行重点的观察[4]。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对患儿通入流量为1~4 L/min的氧气,同时加强对心率、血压的监护,手术过程中发现异物尽量取出。
2 结果
对肺不张及阻塞性肺气肿进行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情况:其中诱发原因为支气管异常20例,占32.3%;支气管炎性阻塞、狭窄、不张18例,占29.0%;支气管开口狭窄9例,占14.5%;肉芽肿10例,占16.1%;结核2例,占3.2%;气管软化2例,占3.2%;右叶综合征1例,占1.6%。
3 讨论
近些年来临床在对具有呼吸系统幼龄患者,诊断和治疗手段分落后。由于纤维支气管镜具有的安全性、快速性、准确性等优点,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可以对小儿的呼吸道疾病做比较准确的诊断和分析[5]。纤维支气管镜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既可以诊断疾病又可以进行治疗。通过纤维支气管镜配合生物检测、X线、CT等可有效地确定病变部位,给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
本次研究表明,肺不张的病因比较复杂和多样,经多项检查仍不能确诊,本次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确诊的占29%。儿童呼吸系统急症中气管异物为主要因素之一,纤维支气管镜确诊率占32.3%,本次研究确诊支气管开口狭窄、肉芽肿、结核、气管软化、右叶综合征的患者分别占14.5%、16.1%、3.2%、3.2%、1.6%。说明呼吸道疾病中,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比较广泛的应用,其具有镜体细小柔软,可行前后弯曲,在患儿气管及段、亚段支气管中均可插入,视野可在局部范围内扩大,具有较多适应证,检查的阳性率较高,可降低患儿的痛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小儿呼吸道疾病的早期明确诊断起到了保障作用。
4 参考文献
[1] 刘咏梅,曹先斌,刘 琼.阿奇霉素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疗效观察[J].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6,8(8):38.
[2] 谢发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几种小儿呼吸道疾病[J].青海医药杂志,2010,40(2):71.
[3] 钟礼立,李 云,张爱民,等.纤维支气管镜对小儿呼吸道疾病诊治的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04,4(4):395.
篇9
【关键词】 关键词:空气污染;中小学生;呼吸系统、吸烟
空气污染对人群呼吸健康的影响是国内外研究热点〔1-6〕,兰州市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亦有报道〔4〕,由于兰州特殊地形、石化业发展及机动车增加等因素,其空气质量发生了变化。且中小学生作为易感人群其健康状况受大气污染的影响值得关注。本研究在对兰州市2005年采暖期大气主要污染物进行现况监测的基础上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方式对其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和症状发生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筛选危险因素,为预防疾病发生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点
根据兰州市环保部门己往各大气监测点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硫(SO2)等日均浓度水平确定3个观察区:西固区为重度污染区、城关区为中度污染区、榆中区为相对清洁区〔4〕。
12 对象
在每个观察区内距大气监测点最近处各选取一所小学和中学,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8~20岁的二年级至高二年级学生1?235名(每年级45名、男女各半)进行问卷调查。要求入选者在本区居住年限超过3年,学生家庭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和习惯基本相同。
13 调查内容
131 问卷调查
参考国际标准大气咨询委员会通用问卷并结合调查实际自制环境与健康调查表,于2005年采暖期对受试者进行面询式回顾性问卷调查。调查项目包括:(1)个人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住址等;(2)家居环境状况:家居环境、采暖方式、炊用燃料与排烟设备、家庭是否靠近交通要道等;(3)与空气污染有关的生活习惯:开窗通风、户外活动、主动吸烟及被动吸烟状况等;(4) 2005年11月~2006年4月采暖期呼吸系统不适症状发生次数(主要包括是否出现1周或更长时间持续咳嗽、咳痰、喷嚏、胸闷、气短等)及2005年4月~2006年4月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分别罹患呼吸系统疾病次数。对调查表的设计、数据统计过程进行严格质量控制。
132 大气现况监测
于2005年采暖关键期(2005年12月15日~2006年2月15日)对兰州市3个调查点大气环境均进行为期15?d的现场监测。监测污染物包括大气细颗粒物(PM25)、SO2、NO2、O3。其日均浓度PM25采用滤膜称重法,SO2采用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NO2采用改良Saltzman法,O3采用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测定〔1〕。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核对整理后对资料进行χ2检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兰州市2005~2006年采暖期大气污染现况监测结果(表1)表1 兰州市采暖期大气污染物日平均浓度(略) 注:*国家环境空气二级日平均浓度限值标准,**美国制定PM25日平均浓度限值标准
PM25、SO2、NO2、O3的日平均浓度均表现为西固区>城关区>榆中区,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中小学生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1?235名中小学生,其中西固区412人,男生占498%, 女生占502%;城关区516人,男生占521%,女生占479%;榆中县307人,男生占463%,女生占537%。平均年龄(1474±257)岁,其中8~12岁198人,占161%;12~14岁265人,占215%;14~16岁280人,占227%;16~18岁279人,占226%;18~20岁213人,占173%。3个区的被调查者在性别及年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各区中小学生对大气环境的主观感受
将3个区中小学生主观感受分为3类即自我感觉周围空气污染程度严重、一般、较轻,认为自身居住区污染严重的人数比例西固区占117% ,城关区占80%,榆中区占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6,P=0000),与2005年采暖期大气现况监测资料结果一致。
24 各区中小学生2005年采暖期呼吸系统症状发生率比较
3个区中小学生在2005~2006年采暖期咳嗽及咳痰、打喷嚏及流涕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各区中小学生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分析(表2)表2 各区中小学生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 (略)
各区中小学生在2005年4月~2006年4月感冒、气管炎、咽炎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6 2005~2006年采暖期影响兰州市中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表3)表3 中小学生呼吸系统症状及主要影响因素(略)
对影响中小学生呼吸症状和疾病的有关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将中小学生呼吸症状和疾病发生数作为应变量,年龄、性别、大气污染程度、室内空气污染(包括家装、面积、通风、厨卧分开、采暖方式、炊用燃料、排烟设备等)、主动或被动吸烟等作为协变量。影响中小学生呼吸系统症状和疾病的主要因素有大气污染、主动吸烟与被动吸烟、室内空气污染,并呈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分析得咳嗽或咳痰症状主要与大气污染、主动吸烟、被动吸烟、室内空气污染有关;气短或胸闷及上呼吸道感染(除流感)与大气污染(主要为大气颗粒物PM25)和室内空气污染有关;肺炎主要与大气污染、被动吸烟有关;哮喘与大气污染、尤其是被动吸烟有关。
3 讨 论
兰州市2005~2006年采暖期大气污染程度西固区>城关区>榆中区。当PM25与SO2等共存危害可增大3~4倍〔4〕,西固区PM25与NO2等共存且超标情况严重,危害作用更大。兰州大气现状仍以煤烟型污染为主,污染水平虽较往年有所改观但无本质变化,应控制燃煤及化工业造成的环境危害。问卷调查显示,西固区中小学生主观感觉大气污染最严重。3个区中小学生在2005年采暖期咳嗽或咳痰、喷嚏或流涕发生例数及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例数以西固区发病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崔九思,王钦源,王汉平.大气污染监测方法[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415-1023.
〔2〕Braga AL,Salpa PH,Pereira LA, et al. Health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 exposure o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Sao Paulo,Brazil [J].Pediatric Pulmonolog,2001,31(2):106-113.
〔3〕查日胜,孙业桓,范亚军,等.学龄儿童呼吸系统病症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 (12):1443-1444.
〔4〕田裘学,周伶芝.兰州市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4,14(3):201-205.
篇10
我院2005年-2009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AMI) 524例,其中病初误诊38例,误诊率7.25%。临床表现均不典型, 占同期住院不典型AMI 15.45% (246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0例, 女18例, 年龄49-91(71.34±6.51)岁。基础心脏病: 冠心病16例, 高血压心脏病6例, 慢性阻塞性肺源性心脏病4例, 无心脏病12例。合并2型糖尿病16例, 合并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26例。
1.2 方法 经动态观察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志物, 所有病例均确诊为AMI。入院8h内主要考虑其他疾病或漏诊, 未采用溶栓、抗凝和(或) 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为误诊病例。
1.3 误诊情况 本组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16例, 主要表现腹痛, 其次有腹胀、腹泻、恶心呕吐, 误诊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肠炎等; 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10例, 表现反复晕厥、意识障碍、偏瘫、反复眩晕、全身极度乏力, 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呼吸系统疾病6例,误诊为哮喘发作、肺梗塞、感染性休克; 其他分别误诊为牙龈炎、肩周炎、颈椎病。其中伴心电图不典型24例, 非特异性ST段和T波改变16例, 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正常4例, 十八导联心图正常2例, 室上速并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 伴心肌酶不典型6例, 4例心肌酶正常, 仅肌钙蛋白升高; 2例心肌酶及肌钙蛋白在起病12h内正常, 后复查升高。
2 结果
予卧床休息、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护心、支持对症等处理后10-14d, 病情稳定28例, 初步稳定后转院2例, 自动出院2例, 死亡6例, 死于心源性休克2例, 心脏性猝死4例。
3 讨论
3.1 不典型表现原因 ①消化系统症状: 腹痛最常见, 其产生机制[1]为心脏感觉纤维进入脊髓后与由上腹部传来的感觉纤维共同会聚于同一神经元, 经同一传导途径上传; 心室附壁血栓脱落使肠系膜动脉栓塞; 迷走神经传入感受器几乎均位于心脏后下壁表面, 当心肌缺血、缺氧时刺激迷走神经可产生腹痛、腹泻, 恶心、呕吐。另外心排血量下降致胃肠供血不足、应激性溃疡也可出现消化系统症状。②神经系统症状: 冠心病常伴其他大中动脉粥样硬化, 当AMI时心排血量降低、心律失常、组织灌注不足、血流缓慢易致脑循环急性紊乱, 可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征象, 即所谓心脑卒中[2]。③呼吸系统症状:AMI 后由于心脏舒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可发生急性左心衰; 心肌广泛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神经反射引起周围血管扩张, 可导致心源性休克。当存在肺基础疾病及合并肺部感染时, 容易和呼吸系统疾病混淆。 ④其他表现: 心肌急性缺血缺氧时产生酸性代谢产物, 刺激心交感神经传入纤维产生痛觉, 向C2-T10脊神经部分放射可引起上颌、颈部、背部、左上肢等部位疼痛。⑤心电图不典型: 非ST段抬高AMI 仅有ST段压低和(或) T波倒置;常规十二导联不能反映后壁、右室梗死; 梗死范围小, 多处或对应性梗死, 梗死向量相互抵消可表现为正常心电图; 合并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症、心动过速等基线异常, 对病理性Q波及ST段偏移判断会造成干扰。⑥心肌酶不典型: 目前诊断早期AMI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有肌红蛋白、CK-MB、肌钙蛋白, 以肌钙蛋白T最为敏感。当小范围AMI时前两种酶可能正常, 肌钙蛋白T升高。本组有2例心肌酶及肌钙蛋白在起病12h内正常, 可能初为AMI先兆症状, 出现心肌坏死后才升高。
3.2 误诊分析 ①患者因素: 本组以老年人多见,年龄(71.34±6.51)岁。老年患者感觉神经传导减弱, 对疼痛敏感性差; 脏器功能减退, 基础疾病多,AMI时表现多样而缺乏特异性; 老年人记忆力减退限制了病史的准确性。②医师因素: 本组心血管科误诊4例, 其他科室34例, 可见多数非专科医师对AMI不典型表现认识不足, 忽视了对疾病的全面分析造成漏误诊。③对心电图及心肌酶在AMI作用缺乏足够认识: 心电图是诊断AMI最快速有效的检查方法, 应为老年人常规检查, 但其灵敏性及特异性有一定局限。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是诊断AMI必备条件, 二者常需结合, 动态观察。
3.3 误诊预防 ①加强对老年人不典型AMI的认识: 文献报道[3], 老年人AMI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者占27.12%, 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占21.18%, 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占20.6%, 其他5.3%, 可见老年人AMI症状多不典型, 如不注意识别, 容易出现漏误诊。对于老年患者突然发生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心力衰竭、呼吸困难、上腹胀痛或呕吐、晕厥、抽搐者, 应想到AMI可能[4-5]。②全面收集临床资料: 注意有无心血管症状如气促、胸闷、心悸、乏力, 既往有无心血管病及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存在。③重视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 对于高度怀疑本病而心肌酶、肌钙蛋白、心电图正常者, 也不能轻易排除本病, 仍需动态观察。④ 密切观察病情, 全面分析: 随着病情发展, 心脏方面症状会逐渐凸显出来。作为临床医生, 应扎实基础, 拓宽临床思维, 对于其他病不能解释的症状和体征, 要想到本病的可能。
参 考 文 献
[1]沈新秀,祖军,梅远伦等.以腹痛为表现的心肌梗死二例报告[J].临床误诊误治, 2009, 22 (4) : 14.
[2]于健.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误漏诊原因分析[J].临床医学, 2006, 26(10) : 89.
[3]王承辉.老年与非老年心肌梗死误诊患者临床特点的对比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22) : 5345-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