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操作系统;教学;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从1980年开始为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本科生开设了“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此后,我们依托银河系列操作系 统开发的科研优势,及时将操作系统的新概念、新思想和新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制定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改 革、改编教材和引进实验,全面而系统地进行了“操作系统”课程建设。
1课程特色
(1) 依托国家大型科研项目建设操作系统教师队伍,具有丰富实践和工程经验的教师为原理和理论赋予了灵活、生动的真实感。
(2) 原理和实践相结合,是国内最早开设“操作系统综合课程设计”的院校之一。跨越技术、合训等多种需求和不同应用目标的学员,形成了教学实践环节的综合性、设计性和自主性的特色。
(3) 发挥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国家重点学科优势,适应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与国际先进技术同步更新教学内容,持续性的教材建设蕴含技术发展和学校发展的节奏感。
2课程建设主要成果
“操作系统”课程建设二十多年来,从课程设置到教学环节,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方法各方面的教改教研工作从未停止过。近五年的教改教研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针对操作系统新技术的发展变化,统筹建设“操作系统”系列课程
通过认真分析UC Berkeley、Stanford、MIT、CMU等名校的操作系统有关课程,根据ACM/IEEE的CC2001、2004和指委CCC2002等指导性文件的知识点,结合近年来操作系统在网络化、高可信、多核、虚拟化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梳理了本科生、研究生操作系统方面的课程设置。特别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随着一些技术的成熟,将一些教学内容下移到本科生的课程中来。目前我们设立了“操作系统”、“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本科生课程,设立了“高级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内核实现”、“分布式系统”、“实时系统”等研究生课程。课程设置涵盖了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操作系统高级技术、实用操作系统实现技术各个方面。充分强调了实践及实用课程的设置,满足我院不同类型学员培养的需要。“操作系统”系列课程建设内容为我院教改成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创新建设与实践”的主要内容,2006年获“军队和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2.2结合银河系列巨型机操作系统的重大工程,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操作系统”课程是一门工程性强的基础课程,我校的“操作系统”课程是随着银河巨型机的发展而建设的,银河系列巨型机是我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难度大,操作系统的很多技术都可以在工程中得到充分验证和体现。课程组的许多老师都先后主持了银河巨型机的操作系统研制工作,以及主持过银河智能机操作系统研制,他们曾经是或当前还是研制银河系列机操作系统的一线骨干,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从而为深化“操作系统”课程内容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确保该课程的技术内容与时俱进,始终站在国际最前沿。许多老师都获得过国家及部委级科技奖励。
2.3抓住国家操作系统战略发展机遇,依托教育部国产基础软件工程中心、操作系统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对“操作系统”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学生屡获国际国内大奖
十五期间国家设立了软件重大专项,旨在突破国产操作系统关键技术,计算机学院承担了银河麒麟操作系统的研制工作,是目前国内安全等级最高的操作系统,为此,教育部批准了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成立教育部国产基础软件工程中心,为人才培养服务。湖南省发改委还批复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成立了操作系统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希望国防科大通过国家重大专项为湖南省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并且能不断转化操作系统产品。针对国家、省里的要求,我们在不同教学层次上对“操作系统”实验环节教学进行改革。在改进现有“操作系统”课程实验的基础上,又精心设计并开设了“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本科生课程,涉及操作系统内核的综合实验,强化综合性和设计性。我们的改革既符合国际潮流,也为国内高校实验课程设置作出了表率。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方面成绩斐然,学生在操作系统方面获得了一系列奖项:褚瑞的“Windows加速器”获得“全国第七届挑战杯”一等奖、汪黎的Linux项目获首届“中国开源软件竞赛”银奖、章文嵩的LVS被Linux国际社区接纳为Linux内核标配,我院学员在“全国开源大赛”中两次获得团体冠军。由老师和毕业学生参与的银河麒麟操作系统2005年获“教育部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2.4积极将科研成果和国际权威操作系统教材新版内容反映到教材建设当中,进一步加强操作系统教材建设
从80年老一辈王鸿武老师出版第一本操作系统教材,教材内容更新不断线。历年出版的自编教材如表1所示。其中王鸿武老师编写的《操作系统》教材以实际操作系统为背景,引领了国内案例教学教材建设;邹鹏老师编写的《操作系统原理与方法》把当时国外教学先进内容引入自编教材;2000年以后我们根据课程设置的调整以及强化实践环节,我们编写了Linux操作系统综合实验的有关教材,根据技术进步和操作系统开发需要出发大幅调整操作系统教材内容;2003年出版的《操作系统》一书从操作系统工程的角度对相关原理和技术进行了介绍,并于2007年更新为第二版;2009年出版的《操作系统》一书则主要面向应用型的操作系统教学需要。
2.5通过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研究机构密切交流与合作,借助开源软件社区,进行操作系统技术和教学交流
邀请Berkeley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微软公司、Intel公司、Sun公司、联想公司、华为公司和麒麟操作系统研制人员给老师和学生上课或作技术讲座,不但提高老师的知识面,同时也吸引学生学习操作系统的兴趣。老师也积极参与国内外会议进行教学和技术交流。
2.6总结了一套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不断探索。针对学生特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法,使学生更好、更扎实地掌握知识、培养创新能力。通过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使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批判式讲解比较简单算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找问题并进行算法改进;在实验课程设置、课后实验、课堂举例三个层次进行案例式教学;另外充分利用操作系统实用程序、工具演示操作系统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引入多种评价方法,考试实验并重。通过各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本科“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一些具体措施与方法
操作系统系统庞大、概念以及功能实现复杂。传统的讲授要不就是层次太高抽象难懂,要不就是只看到局部算法不能理解全局处理过程。课程小组在本科“操作系统”课程讲授过程中采取了如下措施,以提高课程学习的效果。
3.1注重以实践(实例)帮助知识理解
我们强调实践环节对操作系统概念、方法的理解作用,对“操作系统”的实验环节教学进行改革。除独立设立“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本科生课程,涉及操作系统内核的综合实验,以帮助学生综合利用操作系统专业知识进行操作系统内核设计外,同时“操作系统”课程也必须做一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实现一个命令解释器,通过实验学生体会了并行程序设计思想,使用了操作系统内核的功能。在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用操作系统工具及界面演示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处理过程。在讲解一般算法的同时还进行举例说明。
3.2丰富教学手段
本课程的建设以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培养为目标,因此,课程采取了丰富的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堂教学坚持采取讨论式、启发式、批判式、案例式、类比式教学方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效果;通过设计综合实验,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培养科研素质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性;综合实验的验收采取演示、讲解和答辩相结合方式,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人文素质得到全方位的锻炼;通过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学生与教师可以在课外进行流畅而生动的沟通,教师利用多媒体交互手段指导学生开展自学活动。
3.3课程重点、难点教学说明
我们根据学院操作系统开发人才必备知识要求及学生后续课程要求等,确定了以下重点教学内容:
(1) 操作系统运行机制,中断/异常处理过程,系统调用及系统使用接口。在课堂重点说明操作系统内核功能程序的运行机制,用与日常生活类比方法讲解中断作用及实现技术,用实际操作系统界面演示操作系统实用程序,在课后实验中让学生编写一个shell命令解释器理解系统使用接口并在编程中使用系统调用。
(2) 进程概念、进程切换和进程调度。利用实际操作系统演示进程创建和结束,利用操作系统工具观察系统中进程的属性和进程的轮换运行,课堂讲解强调进程调度切换时机和方法,在课后实验中实现多进程编程。
(3) 同步互斥原语及应用。启发式讲解同步互斥原语的引入,给出一些不完善的互斥实现,引导学生找出并发受限或不能互斥的不足或错误,并寻找有效解决办法。采用实例反复讲解原语应用。
(4) 页式虚拟存储管理中的地址转换及页面替换。从方便用户编程的角度提出需求,从充分利用内存的角度引入技术,启发学生理解存储虚拟化技术实现。
(5) 驱动程序的构成、功能和接口,磁盘驱动及请求优化,缓存技术。利用实际操作系统驱动程序文件来增强学生印象,利用操作系统读写文件、执行程序的延迟或加速现象说明磁盘请求优化和缓存技术。
(6) 文件系统的目录结构和文件存储、访问权限机制。用与存储管理类比的方法引出文件系统,强调文件系统的持久性特点,归纳总结存储的安全性访问机制,引导学生对操作系统资源虚拟化技术的认识。
(7) 线程概念和线程实现。课堂利用实际操作系统演示线程,强调线程与进程差别,实验提倡使用线程进行多道程序设计,比较多线程与多进程编程的开销和安全性差异。
篇2
(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 101400)
摘要:以高职院校汽车技术应用类国家精品课程为研究样本,通过在线访问精品课程网站获得基础数据,研究了当前高职院校汽车技术应用类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与使用状况,并对高职院校汽车技术应用类精品课程建设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高职院校;汽车技术应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2-0031-03
作者简介:杨金霞(1979—),女,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汽车电控技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
(一)国际开放课程的背景
开放式课程(Open Course Ware,OCW)是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于教育科技会议上提出的知识分享计划,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会议论坛(UNESCO´s Forum)中亦提出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的概念,主要是将高品质的教材与资源组织成数位教材,无偿地开放网络资源供大众分享与学习。开放式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免费且开放的高品质课程形式的数位内容,所提供的素材以开放授权的方式让全世界的使用者使用、改编与再使用。
开放式课程的优势在于“开放”的内涵,将闭锁于大学校园内的课程开放给社会大众,并容许在非商业行为和注明出处情况下对内容进行获取与修改,且同意以相同规范继续转载,以符合使用者的需求。这不但形成学习方式的全面革新,也引发了新的教学思维,让学习更有弹性,更适合终身学习与自我学习。
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宣布计划在今后十年内把MIT所有的课程内容放到网上,世界各地掀起了建设开放课程资源的浪潮。MIT开放式课程自2002年正式以来由50门拓展到2 050门,每月浏览人次超过100万。全球已有超过250所大学及相关组织加入到共享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中来,他们建立了“全球开放式课程联盟”(Open Course Ware Consortium),将超过1.3万门课程的资料在网上,为全世界的学生与自学者开启了一扇自主学习的大门,提供了丰富多元的知识来源。
(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
“十五”期间,为了在高等教育规模大增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保证人才培养充分满足学生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并于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计划利用5年时间(2003—2007),建设1 500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国家精品课程的所有教学资源向全国高校师生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2003年至2010年期间,共有3 910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带动下,省级、校级精品课程数量达2万多门。
2011年,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育部自2012年起开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资源共享课(将原国家精品课程择优升级改造为精品资源共享课)与精品视频公开课。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5 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1 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目前,已有2 911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有近1 000门课程通过统一平台爱课程网(http://icourses.cn)进行共享应用;有365门课程在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及网易等三个网站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免费向社会开放。
二、高职院校汽车技术应用类精品课程建设概况
自2003年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以来,我国各高校陆续开展了国家、省市、学校三个层次的一系列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笔者在教育部网站上查找了十余年来有关高职汽车技术应用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
(一)第一轮精品课程建设期间(2003—2010年)
2003年至2010年的第一轮精品课程建设期间,共有3 910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其中,包括高职高专精品课程1 043门,汽车技术应用类课程44门,课程数量汇总如表1所示。
(二)第二轮精品课程建设期间(2012年起)
2012年起第二轮精品课程建设期间的2911门课程中,包括高职课程776门,汽车类专业课程37门。
三、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在线访问学习情况分析
目前,国内精品课程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与国外开发课程比较找出建设精品课程可借鉴的地方;其二,利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精品课程的评价反馈体系、知识产权、实施过程和共享推广等方面进行研究。
笔者从上述44门高职汽车技术应用类课程中随机抽取了26门,对这些课程所在的网站进行了访问,现将访问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在线访问方式
笔者从教育部网站上获得了国家精品课程的数据,然后查找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jingpi-
nke.com)。在2003—2010年间批准的44门国家精品课程中,只有16门课程能查到;“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jpkcnet.com)链接失败;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网(zlgc.edu.cn)及爱课程网(http://icourses.cn)上能查到11门国家精品课程共享课程。
每个院校的网站都可以无障碍浏览,不需要登录用户名和密码。有3所学院的网站在浏览时链接失败。
(二)课程资源的质量
1.课程内容
第一,26门课程中有21门课程体现了工学结合;大部分课程在建设完成后内容不再更新。
第二,教学视频内容简单,有的只是以说课的形式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进度进行介绍;有的教学视频打不开。
第三,课件内容有的只是照搬课本,有的只是一些精美图片的堆砌,过于简单和书面化。
第四,部分课程内容陈旧。如汽车电器中的灯光系统、仪表系统等没有体现新技术。
2.在线交流
第一,在线测试题与所学内容不符,有的网站还需要登陆。在线论坛访问少、互动少;在线答疑问题少、回复少。但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罗灯明的“汽车构造”课程,在线交流较多,提出了885个问题,待解答问题26个,回复率97%。
第二,只有两家学院的6门课程统计了在线浏览量。
四、对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通过对高职汽车国家精品课程部分网站的浏览和研究,发现当前的高职汽车技术应用类精品课程为同行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体现了精品课程“开放共享”的理念。但在建设模式、课程建设质量、评价反馈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笔者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建立统一的平台
目前,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不仅仅是将自己在教学中积累的材料贡献出来,与学习者共享,还要承担额外的工作,如设计开发网页等,在开发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承担多种角色,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影响到某些教师正常的教学和科研。而且,课程平台的混乱,造成了学习者要先学习、适应每个平台,然后再进行内容的学习,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不便于课程推广。
建立统一的平台,由专职人员对教学团队提供的教学资料进行处理,定期对课程内容进行维护更新,可让教师将更多的时间放在组织教学、课程内容建设上,而不是费心在某一个课件按钮的制作上,也便于学习者的查找和学习。
(二)扩大精品课程的受益对象范围
开放课程是在知识共享的理念支撑下面向全社会开放的课程,不应仅仅定位在教学资源共享上,还应为普通教师、不具备较好学习资源院校的学生及社会工作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机遇,让更多的人受益,真正体现开放共享、远程学习。
(三)提高课程的内涵建设
课程资源的质量是课程能否得以推广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课程上的知识是否全面、客观、准确,教学内容是否能够及时更新,是关系开放课程资源质量的关键问题。
1.丰富教学资源
通过分析研究发现,部分精品课程只是“材料报得好,网站做得好,评价讲得好”,不能真正“教得好”,自学者很难通过该课程学习增加个人知识。因此,课程内容不仅应包括能够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还应有能够体现教学团队教学经验水平的典型案例的具体分析、综合应用,并体现教师教学经验水平的全程授课录像,而不是短时间的表演视频。应在保证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鼓励教师将授课经验拿出来共享,真正实现知识与教育的开放。
2.定期更新课程内容
汽车技术发展飞快,尤其是汽车电器电控技术。国家精品课程内容应引领行业技术,向学生、教师展示新技术的应用。精品课程不能为了“评优”而建,而应适时更新。
(四)评价反馈
开放课程的目的,是利用网络传播教育资源,供学习者在不同空间、时间进行学习,课程评价应该有学习者参与。目前,课程评价只有校外专家、校内督导组以及部分学生参与,且数据无从考证。入选精品课程后,没有使用者参与评价,这很难称得上是优秀的开放课程。因此,应先展示课程,供学习者使用,将学习者的评价作为该课程是否为精品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王娟.教育技术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9).
[2]秦炜炜.国家精品课程发展十年现状调查[J].中国远程教育,2013(8).
篇3
论文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模块建设
(一)研究概述
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大众化阶段及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开展的一项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截至2011年3月,已评审出国家精品课程3885门,这个项目无论从深度、广度还是影响力,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是史无前例的。然而就目前阶段,优秀教学资源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方面的效果离人们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影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应用共享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升已有国家精品课程的应用绩效,更好地发挥国家精品课程的“优质示范”作用?创建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机制成为教育领导机构面临的重大迫切的现实问题。本研究从资源建设的角度出发,对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为数字学习资源与环境建设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期望能对精品课程及其他开放式课程的建设有所启示。
开放课程是近年来各国高校资源建设的一种趋势,精品课程是开放课程的一种形式,体现了我国高校开放式课程的水平和现状。参照国内外网络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前期的调查研究模块建设,构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现状调研模型,如图1所示。针对分析类目表初稿,先后征询数位有经验的专家、学者,根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增加、删减、补充,把描述模糊的指标项进一步明确,把表述不科学的或是较难在实际中体现的指标项进行修改,使类目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图1 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调研模型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总体情况
(1)国家精品课程的年度和院校分布情况
2003-2010年已批准国家精品课程3885门,其中普通本科课程2519门、高职高专课程1037门、网络教育课程209门、军队(含武警)院校课程120门,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03-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年度及院校分布统计表
年度(年)
普通本科(门)
高职高专(门)
网络教育(门)
军队院校(门)
总计(门)
2003
127
24
151
2004
249
51
300
2005
238
61
15
314
2006
252
106
16
374
2007
411
172
49
28
660
2008
400
200
50
19
669
2009
400
200
50
29
679
2010
442
223
60
13
738
总计
2519
1037
209
篇4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程;建设;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051-02
一、前言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来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的建设是教育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以此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的建设任务是: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以系统、丰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要求,促进课程资源建设;以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为宗旨,推动课程资源共享,促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二、基本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要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教学理念先进、方法科学、质量高、效果好,得到广大学生、同行教师、社会学习者以及行业企业专家的好评和认可,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
(一)团队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应该由学术造诣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持建设,建设团队结构合理,应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
(二)内容要求
课程内容能够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
(三)资源要求
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的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
1.基本资源。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资源。
2.拓展资源。拓展资源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
(四)共享要求
学校组织建设开放课程共享开放系统,并通过协议约定,实现课程的基本资源免费共享、拓展资源有条件共享,保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便捷获取和使用,满足全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多样化需求。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精品开放课程的共享应用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课程资源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由于各个学校采取的资源加工平台,课程共享技术各不相同,提供的功能也不相同,水平差距较大,使得统一的对外服务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资源建设的标准问题一直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焦点,直接关系到资源库平台的通用性和兼容性。部分资源处于封闭状态,无法进行二次修改和利用,精品课程内容结构不够灵活性等问题,教学支撑平台之间数据交换没有统一的标准,影响了资源的再利用价值。在国家精品课程开发过程中,建设者的资源建设标准化意识比较淡薄,多数建设者只参考了某个资源建设标准,一些建设者则不了解资源建设标准或者由于缺乏实践参考而没有参考任何标准,这里面也有当前资源建设标准不完善的因素。另外,建设者版权意识也比较淡薄,多数建设者在未经作者许可的情况下就使用了他人的作品。
2.各校课程平台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全国高校在精品开放课建设活动中,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作为精品课程展示以及对外交流的窗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部分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经过了专业的设计,充分展示了学校和课程的特色。用户可以在精品课程网站上浏览课程信息,下载教学课件,收看课堂录像等。虽然多数的精品课程网站都设计得比较专业,但是也有部分网站缺乏技术和美工方面的支持,严重影响了对精品开放课程的展示。其中一些课程站点仅仅是把精品课的申报材料、获奖证明、课件、视频文件罗列在网页中,而没有考虑整个网站的效果。这些课程站点给用户的使用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也削弱了这些优质资源的吸引力。
3.大部分精品开放课程资源更新率较低。精品开放课程资源生命力的维持在于内容的经常更新和不断充实,但目前课程的更新情况不容乐观。出现上述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部分教师重视评审,在课程建设初期建设较多资源,但是一旦评上后,忽视更新与共享服务,使得课程成为死的资源;同时也反映了缺少灵活的平台和技术支持,实时更新不方便。在国家精品课程应用和更新方面,大部分建设者会使用自己的精品课程,但是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的精品课程为他人所使用的情况,这就使得他们无法获得用户反馈信息,给精品课程的持续改进带来困难。缺乏更新将使原本处于领先地位的精品课程变得落后,最终成为无用的资源,致使前期的投入严重浪费。
4.部分课程网站连通性差,不能保证服务质量。由于精品开放课站点的服务器遍布全国各地,在众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难以保证所有的服务器都能正常工作,部分精品课程获取困难,有些学校课程网站服务器对外服务情况不稳定,连通性差,部分网站也存在速度慢的情况,部分学校和老师的课程网站由于缺乏专门的技术维护能力,出现了网站失效的情况。
5.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分散存储,课程资源获取困难。资源的分散,导致了用户使用浏览精品课程时有诸多不便之处,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课程站点众多且分散。目前,分散于各个高校的精品课程资源,有的是建立于高校专门的精品课程网站上,有的是建立在院系的信息平台上,有的则干脆是以网络学堂的形势存在。这样的分散处理,使得用户在搜索查询精品课程的时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精力,还有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关于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后应用效果的情况,其关注不够的问题自2005年以来,显得越来越突出。出现了部分的“重评审,轻共享”、“重建设,轻服务”的矛盾。随着精品开放课程资源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对于高水平的课程资源共享服务的需求也显得来越迫切,实现从课程资源建设到建设和共享应用并重的战略转移成为了当时的急迫任务。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效益,利用好已经建设好的各类共享平台,将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
四、解决方法
针对在精品开放课程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完善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完善的、可以操作的资源建设标准,将资源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和注明他人作品出处的要求纳入其中;另一方面,要通过专业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支持服务团队,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者的培训,强化资源建设标准化意识和版权意识,并提供简便有效的资源元数据标注和版权出处标注的方法。针对在精品开放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可通过统一的精品开放课程支撑平台全国的精品课程,提供精品开放课程使用中的用户反馈模块,不断收集用户意见,并对支撑平台中的用户访问记录采用web挖掘方法发现精品课程中存在的优质资源和劣质资源,以帮助建设者了解自己的精品开放课程的应用情况;另一方面,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后续支持服务必须跟进,从经费和技术两个主要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减少建设者在更新精品课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实现精品开放课程的持续改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建设内容
建设高校精品开放课程要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教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促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六、结语
国家级精品资源开放共享课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产生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从而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潘炼.产学研结合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J].教育,2013,(11).
[2]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3]龚志武.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8,(1):53-56.
篇5
关键词: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特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经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7-0027-03
1 引言
“计算机体系结构” 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研发和全军高水平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基地,十分注重“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建设,在教学改革、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成果显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该课程一直被列为学校的重点建设课程,2004年入选军队院校优质课程建设计划,2005年被评为军队优质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
“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系统设计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关键技术以及性能评价方法等,内容多、涵盖广、系统性强。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理解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的基本思想,具备衡量工艺、性能、价格、主流技术等多种因素对设计计算机系统的影响和判断能力,具备合理设计计算机系统以及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的能力。
2 课程主要特色与经验
2.1 注重教学科研相结合,深化教学改革,更新课程内容
作为担负着国家和军队计算机及其相关领域重点科研任务的研制单位,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学院积极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积极吸收国际上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以及学院科学研究中的先进成果,不断将计算机体系结构主流思想和创新思想引入到课堂之中,更新课程内容,形成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而且,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学院也有意识地促进学院内部人才流动,让具有参与大型工程项目的经验的教师直接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工作,将其在科研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带入课堂,更新教学内容。正是通过这种良性互动,使“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内容常教常新,促进了课程的全面建设,提升了课程的内在品质和生命力,保持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先进性协调发展。
2.2 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
计算机体系结构学科与课程建设是在我国电子计算机事业的开拓奠基者、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第一任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慈云桂教授的领导下建设和发展的。从课程设立到现在,学院十分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把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确保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基础。经过多年教学和科研实践,形成了一支以两院院士领衔、以博士为主体、主管教学副院长负责、拥有全军优秀青年教师、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学校优秀教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另外,中心实验室负责实验教学和实践的教师与工程师12人配合课程的教学,每年还安排计算机系统结构方向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10人左右参加辅导答疑和批改作业。课程负责人及主要骨干教师先后到美国、加拿大、荷兰、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计算机科学技术发达国家的著名大学考察调研,或做访问学者;教学梯队年龄结构合理、学术层次高、学缘结构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教员的数量和质量完全满足讲授、辅导和实验等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
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学科研紧密结合这一优良传统,使教师在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承担多项计算机体系结构方向的科研工作。研究方向覆盖了计算机系统结构二级学科下的各个领域,在“银河”巨型机等大型型号任务的研制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课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确保了课程质量。
2.3 自编与引进相结合,加强高水平教材建设
多年来,学院确立了“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稳定性和先进性相协调”和“自编与选用相结合”的教材选编和使用原则。在课程建设初期,学院结合当时国际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自主研制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及各类计算机的科研技术成果和跟踪技术前沿的情况,将科研实践最新技术和成果与教材建设结合起来,使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的教材始终保持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在国内率先编写出版了“计算机体系结构”教材(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李勇、刘恩林著,1988年)。该教材多次修订再版,在国内20多所学校使用,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材。
在教材引进方面,学院持续跟踪国际最新发展,数度引进国际公认并被广泛采用的Computer Architecture: A Quantitative Approach系列原版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消化,同时将学院在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微处理器设计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补充进教材之中。通过“引进―消化―编著”的多次迭代,2000年出版了《计算机体系结构》(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即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张晨曦、王志英等编著)。该书2002年获得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共印刷6万多册,被20多所大学作为教材使用。2004年,《计算机体系结构》第二版再次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于2005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4 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和教学方法研究,不断改善教学效果
为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组不断改革教学手段,研究实践教学方法,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计算机体系结构多媒体教学课件,该课件将学院几代教师积累的科学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涵盖其中,精选动画200多个,通过动画、语音和文字三结合的方法,将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用鲜明的色彩、形象的架构、动态的演示予以展现,达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
不断加强网络课程建设,“计算机体系结构”网络课程200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网络课程不但包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如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课程实验所需软件等),同时还配备了大量高水平的动画学习课件,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重点、难点内容。教师组还依托学校数字化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开展实时讨论、辅导答疑、提交/批改作业、模拟考试等教学活动。
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5 构建课程建设基础平台,强化实践环境
学院十分注重多层次实践体系的建立,通过多种途径构建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平台。在实践体系方面,学院将实验分解为一般性课内实验、综合性课程设计、小型科研课题以及大型科研课题,这些实践环节各有侧重,难度由浅入深。学生既可依托课程实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机会参与和感受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微处理器设计等方面的科研实践。在这种多层次的综合实践体系中,学生不仅可在信息系统设计、系统分析、系统集成、系统评估等方面有所收获,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参与现代大型工程项目所必备的团队合作和顽强拼搏精神。在课堂教学方面,为配合课程教学,学院还自主开发研制了计算机系统综合实验平台,精心设计了相关实验内容。在前导课程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流水线和存储层次的FPGA实现,在交互式演示和软件模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FPGA设计和实现,强化了实验效果,增强了课程效果。在课外研究方面,课程组教师向学员提供大量最新的高水平文献资料,方便学生开展课外学习和自主研究活动。这些活动的实施,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2.6 规范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学院在1999年通过了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借鉴其“过程化管理、按要素评估”的思想,将其成功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学院根据教学规律特点,将教师的授课过程分解为教学准备、课程试讲、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考核、课程总结等环节,按环节提出目标任务,学院通过教学督导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动态跟踪、全面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该体系的实施,增强了课程准备的针对性,积累完善了教学档案资料,规范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年轻教师,保证了教学质量稳定提高。
3 结束语
计算机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研究方向,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只有不断深入开展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教学研究,紧跟学术前沿,改革创新,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进行研究和部署实施,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践教学,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志英,宁洪,等.综合型人才创新能力与素质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5,(2).
[2] 王志英,宁洪,戴葵. 强化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C].2004全国高校计算机系主任论坛论文集,2004.
篇6
【关键词】 精品课程建设 现 状 问 题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标志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旨在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质量工程”第一期的正式启动。2003年,教育部正式《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席卷全球的时代背景下,2011年,教育部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 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由此拉开了新一轮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序幕。这是自2003 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之后,全面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又一重要战略举措。2007年,教育部还联合财政部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已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重新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
迄今为止,教育部已评选出数千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内容覆盖理、工、农、医等33 个一级学科,并向所有高校乃至全社会免费开放,旨在“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促进教授上讲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历时之长、投入之大、立意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二、精品课程建设现存的问题
2003年以来,精品课程的申报、建设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目前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品课程培育与申报规划缺失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合理规划――在精品课程建设规范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有计划地培育和申报建设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保障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优质性和竞争力。这也应该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反观一些高校的实际情况,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培育和申报规划方面基本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学校教学研究和管理部门没有对这项工作做出必要的指引和合理规划,精品课程的申报仍处于原始的“自由申报”状态。这种状态不仅削弱了高校课程在评审中的竞争力,更为严重的是导致课程建设出现很多的“无用功”,制约了课程建设总体水平的提高。
2.精品课程建设保障机制不到位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合理、优质、高效的建设机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不到位通常导致在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时,仓促上马,甚至形成整齐划一或配额式建设的局面,最终导致建设和应用不到位。精品课程建设缺乏政策支持,没有完善的长效机制不利于营造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良好氛围。
3.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管理不规范
贯彻实施项目管理的理念、策略和方法是有效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目前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尤其在动态监测管理和评估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项目管理意识缺乏或项目管理力度不够的问题。
4.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标准化程度不高
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缺乏标准化建设,重用性差,不同平台之间数据交换困难,资源更新率较低,部分课程网站连通性差,不能保证高品质的教学服务。
5.精品课程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应用不够
精品课程隐性知识主要指师生和教学群体环境两方面,前者主要指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风格、人格魅力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技能、创造能力等;后者是指师生的交往体验和学生的交互经验等。人们往往注重为学生提供规范化、系统化语言来加以表达和传递显性知识,而对于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和问题解决技巧诀窍等在内的隐性知识却比较忽视,结果导致学生难以从课程教学中获得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而这些恰恰是课程隐性知识之所在。
6.精品课程共享和服务不到位
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评审环节,不惜一切代价拿到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评上以后,由于缺乏课程共享的意识和应用的机制,再加上相关的教学服务不到位,导致“精品课程”成为互联网上的信息孤岛,使用几率极低。这种现象明显违背了国家建设3000门精品课程的初衷,成为当前高校精品课程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总之,随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基于网络载体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除了要从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和课程论的角度考虑如何建设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认真分析远程学习心理和学习者远程学习需求,溶入自由、开放、共享的参与式学习文化和社会性网络交流理念,从网络传播、网络远程教育、网络文化等层面去指导将来高校精品课程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建设。
作者简介:赵伟,女,1986年出生,武警后勤学院训练部图书馆,馆员(资格);
孟庆勇,男,1978年出生,武警后勤学院训练部教务处,讲师;
篇7
【关键词】财务管理 精品课程建设 研究综述 现状分析
一、引言
2003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实施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受到了高校广泛重视,但是目前精品课程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更少。为了认识目前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现状和便于以后探索新的研究视角、挖掘新的研究内容,本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笔者认为,目前对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案例教学方法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的研究;对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实践教学的研究;对财务管路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与路径的研究。
二、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的研究
周群华(2008)认为案例教学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可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财务管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他分别探讨了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意义,《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学案例选择,《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案例教学组织。
李咏梅等(2011)借鉴周群华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认为案例教学可以将课堂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高校应重视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他认为案例教学研究对该精品课程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以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为例,研究了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意义、教学案例选择、案例教学组织及案例教学实现需要改善的条件等。
(二)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教学的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实践教学是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
周群华(2007)指出实践教学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基础。对研究型教学模式下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实践教学提出设想: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孔德兰(2010)认为实践教学在高技能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精品课程必须遵循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核心的工学结合的建设思路,将理论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有机结合,以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内容体系,突出职业性与实践性。
薛荣贵等(2012)对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开展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优化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五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增加财务管理案例的教学课时,建立和完善校内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室、加强财务管理实践教材的建设、加强师资实践能力、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等。
张卫东等(2013)提出精品课程开发和建设应从职业岗位群研究出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从典型岗位能力入手。提出财务管理精品课程的建设应从课程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案例设计、多媒体课件开发、课程教案、背景资料、重点难点解析、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重点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设计了四个呈现递进关系层次的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
(三)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内容的研究
研究者认为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基本包括: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及教学管理等几大方面。
周群华(2007)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内容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1)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认为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既能适应市场需要、又具有专业性与实践性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目标(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设计应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为主线,重点讲述企业价值的财务创造过程。(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在教学手段上应该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财务软件模拟或实习基地实践进行实践教学。(4)教材建设。要加强课程教材、学习资源、模拟软件等配套教材的建设。(5)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吸纳名师、配备辅导教师及实验教师、实行精品课程负责制。(6)激励评价机制。要制定相关教师激励政策并,对精品课程效果进行评估,以评估促建设。
盛锦春等(2008)探讨了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1)师资队伍建设。认为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的师资要由师德高尚、教学能力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2)整合教学内容。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整合教学内容,摆脱传统教学中与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不适应的部分。(3)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4)课程资源构建。为学生自主学习及研究学习提供纸质、电子、网络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资源。(5)科学考评课程效果。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不仅考核知识,同时考核学习态度、掌握技能、实践能力等。
杨淑娥等(2010)探讨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及教学理念,教学改革要以学校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以培养创新研究能力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启发式教育的教学理念;对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问题导向法、启发式提问法、案例讨论法等十种教学方法进行总结;析了财务管理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体系,根据企业资金流转的规律和笔者对财务管理的理及教学的经验对财务管理教学内容进行了逻辑安排。
(四)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路径研究
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学者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对建设路径进行了探讨。
唐梦(2010)分析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善途径。财务管理精品课程教学存在教学定位不明确、趣味性和感染性不够、学时安排不能体现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从精品课程建设理念、教学实训内容结构、方式手段及教学参与性方面探索了相关的建设途径。
姚晓民等(2010)认为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构新型教学模式是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分析了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设计不科学,教学手段与方法落后,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探讨了重构新型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确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胡秀群(2014)基于财务管理是海南省省级精品课程实际,分针对海南省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课程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师对课程建设积极性不高,教学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没有发挥精品课程示范及辐射作用,提出了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与优化路径,应从确立科学的财务管理课程培养目标、建立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真正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等几个方面优化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
二、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梳理及总结目前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发现部分学者关注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及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教学探索,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实践教学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部分学者对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内容进行了研究,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及手段建设、课程效果评价等等,部分学者分析了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路径。
可以看出,对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更多是理论研究,对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效果评价也停留于理论层面,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如何进行有效性评价、评价机制建立、指标体系的构建等问题没有进一步研究,在精品课程建设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财务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路径仍需进一步探索。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少数学者对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研究内容为案例教学及实践教学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中的应用的研究,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研究,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研究。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动态工程,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索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定位,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研究(包括教材建设、实践环节与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整合实践,网上资源的完善及上网计划,精品课程建设效果评价,精品课程建设路径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周群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案例教学研究[J].江西教育(高教研究),2008(1、2):18.
[2]李咏梅,陶春涛.《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现代化,2011:83-85.
[3]孔德兰.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核心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以“财务管理实务”国家精品课程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2):88-89.
[4]薛荣贵,罗淑平.关于本科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经济研究,2008:103.
[5]张卫东,于文.财务管理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151-153.
[6]周群华.研究型教学模式下本科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6):105-106.
[7]周群华,彭亦芬,薛荣贵. 研究型教学模式下本科《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7:391-393.
[8]盛锦春,袁善祥.关于高职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8(09).
[9]唐梦,何少娟.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探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3-46.
[10]姚晓民,翟志华.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构新型教学模式―基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13(2):33-35.
[11]杨淑娥,张强,李晓周.国家级财务管理精品课程系列研究之一―关于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和理念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1):8-10.
[12]杨淑娥,张强.国家级财务管理精品课程系列研究之二――关于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2):103-104.
[13]张强,杨淑娥.国家级财务管理精品课程系列研究之三―关于财务管理教学内容安排逻辑及重点难点讲解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3):113-114.
[14]胡秀群.海南大学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若干问题探[J].价值工程,2012:117-118.
篇8
关键词:精品课程;概念;建设;评审指标
一、概念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精品教学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精品课程定位:高水平、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
精品课程应该是“名牌课程”,应该是“示范课程”,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应该是“普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具体地说,精品课程应该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适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有利于带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应该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精品课程建设应集中于主干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精品课程包括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等要素。因此,精品课程就不单指教材或书本,也不单指教师,更不单指教学技术手段。在考虑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如果仅将精品课程当作出版几本高质量的教材,而不同时考虑教师教学,不同时提高教师素质,不考虑教学技术的改进和教学制度的改善,精品课程建设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2)精品课程建设也不单指教学计划内的课程,还包括学校非正式、非正规的课程,即潜在课程。因此,精品课程建设要树立大课程意识。大课程或全课程意识、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建设精品课程时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全面开花,而意味着我们在突出某一重点领域时,不能忘记和忽视作为全面领域的部分,对这些部分的重视,可以成为重点建设和中心建设的强有力的支撑力量。
3.精品课程是分层次、多样化的
从性质与类别上看,基础课受益面大,某些专业课受益面积小,但不管是面大面小,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同样,从水平层次上看,重点大学、一般大学、高职高专也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与特色,所以应该存在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序列。精品课程不是高水平重点大学的专利。精品课程是分层次、多样化的。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是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
4.精品课程的衡量标准
精品课程虽然分层次,多样化,但不意味着不要标准。既然是精品课程,必须要有相对统一的衡量标准。不同层次、类型的精品课程就该有相应层次和类型上的统一标准,一门高水平重点大学的精品课程,.是适合其高水平重点大学教学需要的高标准,若将之机械地搬到一般大学或高职高专,很难称其为“精品课程”。反之也如此,一个高水平师生群体使用的教材,挪到其它水平的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可能会失去了精品的示范指导性和适用性。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
1.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
各高等学校要在课程建设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2.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鼓励高职称教师和博士生参加精品课程建设。
3.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4.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5.重视教材建设
精品课程应有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6.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要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精品课程主讲教师要亲自主持实践教学,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7.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
各高校要采取切实措施,要求教授上讲台和承担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应对国家精品课程参与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学校的教学工作。高等学校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促使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三、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1.教学队伍20分
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8分)
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 (4分)
3)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受过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发表了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8分)
2.教学内容22分
1)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关系处理得当。(10分)
2)教学内容与安排: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结合;教书育人效果明显。(6分)
3)实践教学:设计出的各类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满足培养优秀学生的要求;实践教学在培养优秀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已有显著成效。(6分)
3.教学条件20分
1)教材及相关资料:选用国家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或有高水平的自编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了有效的文献资料;实验教材配套齐全,满足教学的需要。(8分)
2)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且教学效果明显;对实验教学要求具有开设高水平的实验并选用现代实验设备与实验技术。(6分)
3)网络教学环境: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能经常保持更新;具备运行良好的硬件环境;选编、制作了系统软件资源。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作用。(6分)
4.教学方法与手段(18分)
1)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10分)
2)教学手段:充分、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在精简授课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8分)
5。教学效果20分
1)同行评价:校内外专家评价和声誉,证明材料真实可靠,评价优秀、有良好声誉。(6分)
2)学生评教:学生评价材料真实可靠,评价结果优良。(6分)
3)录像资料评审:仪态端正、声音清晰、富有教学激情;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效果明显。(8分)
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党政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有关高等学校要在经费投入、人员保证、管理机制等各个方面不断创新,支持国家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采用学校先建设,省区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补助建设经费的方式进行。教育部将建立“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与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有关的政策、规定、标准、通知等信息,并接受网上申请,开展网上评审、网上公开精品课程等工作。
1.申报方式
1)申报条件。国家精品课程原则上应是本科、高职高专各个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课程必须已在高等学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课程主讲教师具有教授职称。有关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已经上网。同时,为评价主讲教师个人的授课效果,还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50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
2)申报步骤。国家精品课程申报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公文内容应包括申请学校名称、课程名称、授课对象、主讲教师姓名等,不再附申请表格和说明材料。另由申报课程所在学校组织课程主讲教师通过“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直接提交课程申请表格、说明材料以及课程上网的网址等。教育部不直接受理高等学校提出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申请。
3)申报时间及受理机构。国家精品课程自 2003年起,连续评审5年,每年评审一次,申报截止日期为当年的9月15日。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受理机构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评审方式
教育部将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进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评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资格审查,网上教学资源评审,教学效果评价(学校举证、审看录像、网上学生评价)和公示材料(包括申请表格、说明材料、上网资料、学校举证、教学录像、网上学生评价意见)30天。情况特殊的也可以委托专家到校观场复审。公示期内如无异议,由教育部授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3.运行管理
1)课程上网。由有关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保证“国家精品课程”上网的正常运行、维护和升级。确因技术原因需要中断的,必须在“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中注明原因。所在学校和课程人员应及时排除问题,尽快恢复上网课程的正常运行。
2)年度检查。国家精品课程每年检查一次,检查工作由教育部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在网上进行,特殊情况也可以到校检查。检查不合格的课程取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停拨维护升级费,但保留其两年申报复查的资格。复查合格的恢复“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但不补拨维护升级费。被取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的课程不能重新申报国家精品课程。
4,知识产权管理
国家精品课程视为职务作品。凡申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的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被视为同意该课程在享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国家精品课程要按照规定上网并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高等学校和授课教师要承诺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5.经费支持
教育部对“国家精品课程”提供经费支持。支持经费包括建设补助费和维护升级费。建设补助费在评审结果公布后3个月内拨付,维护升级在年度检查通过后拨付。教育部根据每门国家精品课
4.教学方法与手段(18分)
1)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10分)
2)教学手段:充分、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在精简授课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8分)
5. 教学效果20分
1)同行评价:校内外专家评价和声誉,证明材料真实可靠,评价优秀、有良好声誉。(6分)
2)学生评教:学生评价材料真实可靠,评价结果优良。(6分)
3)录像资料评审:仪态端正、声音清晰、富有教学激情;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效果明显。(8分)
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党政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有关高等学校要在经费投入、人员保证、管理机制等各个方面不断创新,支持国家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采用学校先建设,省区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补助建设经费的方式进行。教育部将建立“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与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有关的政策、规定、标准、通知等信息,并接受网上申请,开展网上评审、网上公开精品课程等工作。
1.申报方式
1)申报条件。国家精品课程原则上应是本科、高职高专各个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课程必须已在高等学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课程主讲教师具有教授职称。有关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已经上网。同时,为评价主讲教师个人的授课效果,还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50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
2)申报步骤。国家精品课程申报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公文内容应包括申请学校名称、课程名称、授课对象、主讲教师姓名等,不再附申请表格和说明材料。另由申报课程所在学校组织课程主讲教师通过“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直接提交课程申请表格、说明材料以及课程上网的网址等。教育部不直接受理高等学校提出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申请。
3)申报时间及受理机构。国家精品课程自 2003年起,连续评审5年,每年评审一次,申报截止日期为当年的9月15日。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受理机构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评审方式
教育部将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进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评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资格审查,网上教学资源评审,教学效果评价(学校举证、审看录像、网上学生评价)和公示材料(包括申请表格、说明材料、上网资料、学校举证、教学录像、网上学生评价意见)30天。情况特殊的也可以委托专家到校观场复审。公示期内如无异议,由教育部授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3.运行管理
1)课程上网。由有关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保证“国家精品课程”上网的正常运行、维护和升级。确因技术原因需要中断的,必须在“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中注明原因。所在学校和课程人员应及时排除问题,尽快恢复上网课程的正常运行。
2)年度检查。国家精品课程每年检查一次,检查工作由教育部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在网上进行,特殊情况也可以到校检查。检查不合格的课程取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停拨维护升级费,但保留其两年申报复查的资格。复查合格的恢复“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但不补拨维护升级费。被取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的课程不能重新申报国家精品课程。
4,知识产权管理
国家精品课程视为职务作品。凡申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的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被视为同意该课程在享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国家精品课程要按照规定上网并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高等学校和授课教师要承诺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5.经费支持
教育部对“国家精品课程”提供经费支持。支持经费包括建设补助费和维护升级费。建设补助费在评审结果公布后3个月内拨付,维护升级在年度检查通过后拨付。教育部根据每门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多少和维护、升级情况适度调整支持额度。
五、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1.精品课程建设首要任务在于造就名师
精品课程建设不是单一的工作,不与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相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注定不会成功。因此,要重视优秀教师梯队建设,组建优秀教学团队。这样,一门精品课程教学,就不会因为某一名教师退出教学工作而中断。要着力培养能够担任精品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也就是造就大批教学名师梯队,实现优质课程教学的接力。
2.精品课程建设要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教材,但又不能单纯关注教材
精品课程建设不是简单的一本(套)书或一本 (套)教材的建设。课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从系统观出发,着眼于整体来建设部分项目。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对固定书本和教学中存在的“一本书或教材包打天下”的局面,必须打破高校教学对固定书本和教材的过分依赖,要将作为导读导教的教科书与大量的指导阅读书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改变一本教材统治高校教学,从而导致大学知识量过少、知识面过窄、知识理解过死的被动状况。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应该是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长能力和智慧。特别应该加强大学生对原著的学习,因为教材是编者对原著的归纳,不同的编者归纳是不一样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归纳,但由于教材在教学中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导致学生错误的认知而不为人知。学生直接接触原著,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归纳能力。
3.精品课程建设在“精”不在“多”,在“质”不在“量”
精品课程存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的类别,甚至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教师学生的接受程度也有差别。这决定了同一课程所起的作用不会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精品课程建设要考虑和照顾方方面面。比如,精品课程建设中要不要照顾西部地区?实施向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专家学者对此是否定的。他们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水平,而不是要迁就现有的水平。精品课程宁少勿多,宁缺勿滥。通过少数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带动全面课程建设和提高质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
4.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国际化平台精品课程建设不能仅仅着眼于国内现有的水平和状况,必须放眼世界,向世界先进国家看齐,扩大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吸收其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经验,有条件可以派教师出国培训。
5.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在我国以往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础上
质量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贯主题,也为各高等学校所重视。比如,教育部于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启动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成果——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在已经出版了几百本,从编写出版质量看,总体上体现了新世纪科技文化与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为广大高校所欢迎。精品课程建设,应该在考虑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已有的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精益求精。要进一步加大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宣传力度和使用范围,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6.精品课程建设要与科研相结合
只有与科研相结合,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课程,才有可能成为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并不是组织一批人马简单地编写教材,精品课程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与任务。好的教材和课程就是一部具有影响的学术作品,它能够影响下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另一方面,科研不仅能够将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充实进课程内容,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溶入课程体系,也能够将科研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如严谨、求实、创新、存疑的精神带人课程教学。比如,著名科学家黄昆先生并没有正式出版过教材,但是,他的教学是公认的精品教学,他所担任的普通物理学课程是公认的精品课程。他教学中使用的概念,严谨而又具有新意,他的教学别具风格,令人沉思,常常将学生带到科学理性的王国,使学生着迷。
7.重要的是尽快建立起教学规范,为教学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
专家学者认为,建立正常的学术规范和教学制度环境,比精品课程建设或者某某工程建设还重要。因为精品课程建设、某某工程建设,只是表明做了什么事情,是治标不是治本。提高教学质量,根本上是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使高等学校、政府
都在制度框架下自觉地开展工作,这就能够杜绝政策朝令夕改,因人设事,杜绝政策的不稳定和长官意志给教育教学实践带来损害。
8.处理好几个关系
篇9
【关键词】精品课程的内涵 指导思想 建设原则与基本思路 目标 意义 建设思路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27-02
一、精品课程的内涵
国家教育部对精品课程所下的定义是: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二、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要坚持以教育创新为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建设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的建设根据学生的培养方向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结构,研究和探索教学的方式。
三、精品课程的建设原则与基本思路
精品课程建设分为校级、市级、国家级三层架构的体系。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课程的规划、建设、、共享、应用、评价等环节,系统意识、精品意识、质量意识、过程意识、发展意识指导整个课程建设过程。
四、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目标
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目标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水平,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所有课程变为精品。
五、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意义
(1)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教学中存在应付差事和浮躁现象。教育部启动的质量工程与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对高校加强和改善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在高校,有计划、有目标的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的精品课程,可以很好地推进全校的课程建设,营造一种以教学质量为课程建设目标、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良好氛围。
六、目前我国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1)不顾师资队伍的质量,或人数不足,或教学经验不足,但出于浮躁心理,硬凑队伍,盲目进行精品课程建设。
(2)精品课程建设重形式,轻内涵。高校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为确保申报成功,对评审标准进行量化解析,逐一对照指标在形式上进行后续性的补救和强化。并不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仅把精品课程的申报当成一种奖励来看,其后果是造成精品课程建设为评审而造假。并且申报成功就不在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已经获批准的精品课程也没有达到真正的资源共享,从而形成辐射效应。
(3)当前教育机制影响精品课程建设。目前,课程建设不属于科研课题,算不上科研成果,也算不上教学成果,只是一项建设项目,评不了奖,经费少,精力投入并不小,教师对申报课程建设兴趣不大,从而影响了课程建设的质量。
(4)现有的精品课程在学科上分布不均衡。从我国已有的精品课程的分布来看,存在着理工大于人文的现象。从教育部公布的学科分布情况,理工类占50.2%,而文学、史学、哲学、两课和文化素质类的总数仅占14.6%,这一分布的不均衡现象是说明了国家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导向上存在误区,还是说明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类教育存在着质量问题呢?
七、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及建设思路
建设精品课程、优秀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建设中,必须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下功夫。
(一)师资队伍建设。月涵先生的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师才,是指课程的主讲教师必须具有严谨治学、敬业爱教、诲生不倦的良好师德和从严执教、勤奋思考、奋进创新的教学作风。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学校建设和教改工作的重要环节,优秀的师资队伍也是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评定的重要标准。因而,以下谈谈加强队伍建设的思路:
(1)优化课程教学团队结构,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强化技能训练环节的指导工作。
(2)注重培养年轻教师,鼓励青年教师深造。
(3)强化教师“双师型”内涵建设。
(二)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规律。
重点建设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定,除了关注自身课程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还要注重学生后续课程,促进课程建设的全方位发展。以下谈谈加强教学内容建设的思路:
(1)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在教学内容中高度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
(2)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观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做到教、学、做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教学方法的建设应依附并服从于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各课程在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上,进行多种探索和试点,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教育是一门艺术,其生存的根本在于创新,教育是一门科学,其存在的价值在于求真。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以下谈谈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的思路:
(1)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的建设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花费心思去设计每堂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
(2)在教学中融进先进的教学技术,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生动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目的引导”和“问题意识”,结合网络与课件,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要加强校园网建设以满足教学需要。网络畅通与网络资源的丰富,能迅速更新充实教学案例、项目实例、视频录像资源、实践选题库,自测系统、在线互动等网络资源栏目内容,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四)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要反映世界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水平及世界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并适应我国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现状。
在教材的选择上,需打破高校教学对教材的过分依赖,要将大量的指导阅读书结合起来。避免导致学生知识知识面过窄的被动状况。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应鼓励教师编写适合学生特点与地域特色的教材。
(五)教学管理建设。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既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等。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的建设需要通过科学的、规范的管理为其提供制度保证。有效的教学管理,对精品课程建设能实施有效监控,能对精品课程、优秀课程进行全方位建设。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充分交流与共享。
八、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学校推进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应该是:广播种、精选苗、细培育、炼精品。建设是基础,提高是目标,优选重过程,精品靠打造。
(一)建立科学的评审标准。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申报和评审程序,学院应组成专家组对所报项目严格评审,然后向全院公布,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2)通过课堂教学评估,广泛听取学生意见,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内容。建立评估制度关键在于如何客观准确地纳入和体现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3)专家组依据标准,严格评审验收严。
(二)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严格申请、评审程序,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
(2)定期开展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年度和中期检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3)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办学主体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课程发展特征和世界教育趋势、课程改革方向和教育政策等,对课程建设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实现监管过程和验收指标的双重动态管理,确保课程的创新性、科学性、整体性、适用性及示范性。
(三)加大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力度,保护教师的知识产权。一个好的教学方案设计中凝聚着教师的心血,因而建设一门优秀课程是有成本的。目前教师都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理由,不愿将最好的资源拿出来建设课程,如果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本中设“知识产权费”成本项目,择优选购知识产权,投入课程建设,可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九、结语
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是一项科研成果的结晶,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它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科研水平,也代表着学校的教学综合实力,所以要真正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真正建设成为五个一流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裴向伟. 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
[2]邵景玲. 准确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要素
[3]郝秀凯. 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总结
[4]龚莉. 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把握哪些重点
[5]谢蓉.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当避免哪些误区
[6]杨昌山.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长期积累
[7]裴向伟. 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
篇10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 300222)
摘要: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各级各类102门精品课程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法和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宏观角度进行纵向比较分析,探讨高校精品课程的课程概况、进入方式、可使用性、运行质量及互动交流等状况,旨在发现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精品课程建设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 :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运行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3-0027-04
作者简介:赵凤梅(1978—),女,硕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基金项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研发展基金项目“多媒体录播教室在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k13-02)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开放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成为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新视野。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开放式课程项目的概念,向全世界学习者无偿提供世界级的优秀课程资源。此举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世界各国高校以及教育组织纷纷效仿,以各种形式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方面展开实践探索。2003 年,我国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希望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作用推动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计划”由此进入各高校和教育机构。十几年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精品课程发展状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存在哪些缺憾?笔者拟以我校各级各类102门精品课程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进行纵向分析探讨,以期发现问题并提出参考建议,促进我校精品课程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精品课程研究的深度与维度,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照。
(二)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对已形成的事实的考察和研究。笔者将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计划,多方位、多角度搜集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概括,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以揭示我校精品课程的现状,探寻精品课程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研究结果
(一)精品课程类别分布
教育部精品课程项目启动十多年,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斐然。截至2013年9月,我校共建设评审出102门精品课程,其中4门国家级精品建设课程(简称国家级建设课),所占比例为3.92%;14门天津市精品课程(简称市级精品课),所占比例为13.72%;66门校级精品课程(简称校级精品课),所占比例为64.71%;18门校级精品建设课程(简称校级建设课),所占比例为17.65%。具体情况如下页图1所示。内容涉及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两课”等学科领域。精品课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精品课程年度分布
自2003年始,我校紧跟国家教育政策的发展,非常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如表1所示,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步伐呈逐年平稳增加的态势。2003—2010年,我校市级精品课与校级精品课两类课程平行有序发展并不断增加,为我校2012年实现建成4门国家级建设课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2009年和2010年,我校还积极探索双语精品课的建设思路,共建设评审出6门双语校级精品课,扩大了精品课程的种类范畴。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我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精品课程院部分布
我校机械学院、自动化学院和汽车学院三个学院既拥有国家级建设课和市级精品课,又拥有校级精品课和校级建设课,说明这些学院无论从层级上还是从数量上来讲,都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同时,职教学院的国家级建设课“职业教育学”在业界亦有较深的影响;信息学院、电子学院和理学院则从数量上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如表2所示。然而,从整体来看,我校精品课程院部发展很不均衡,外语学院等文史经管院部的精品课程建设相对薄弱,这与其他研究者对精品课程的相关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四)精品课程学科分布
根据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本科)分类体系,我校的精品课程学科大致可以分为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两课”等四类。为了统计方便,笔者将社科部的两门精品课归为“两课”类。我校理工类、教育学类的精品课程一共有94门,占全部精品课程的92.16%,如表3所示。究其原因,可能与我校拥有强大的特色品牌专业紧密相关。我校拥有11个天津市品牌专业: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教育、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教育、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动画、网络工程、交通运输、教育技术学、电子商务。这些专业包括了我校很多特色学科,在国内业界排名靠前,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依附特色学科而建的精品课程亦显示出强大的专业匹配优势。相对而言,我校管理学和“两课”类精品课程还需要加强建设力度。
(五)精品课程进入方式
课程进入方式犹如打开精品课网站的一把钥匙,醒目的进入方式能让学习者非常容易找到课程网站,对利用精品课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校精品课网站的进入方式主要有三种:教务处主页进入、图书馆主页进入和院部主页进入。图书馆主页进入和教务处主页进入两种方式最终链接的是同一个精品课网站地址,均能找到我校所有的精品课程。但是,通过院部主页能够找到入口的精品课只有26门,占课程总数的25.49%。其中,国家级建设课有2门,占总数的50%;市级精品课有9门,占总数的64.29;校级精品课仅有15门,占总数的22.73%;而校级建设课信息则没有出现在各院部网站上,如表4所示。这些数据表明,各院部在精品课建设上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课程宣传上还存在很大欠缺。师生为了解信息会经常浏览自己院部的网站,这个途径也是师生最易获得精品课信息的方式,而调查结果却凸显了我校大部分院部对精品课重建设、轻宣传、轻应用的问题。
(六)精品课程可用性
精品课的关键在于建设,核心在于资源的使用,能否成功访问课程网站则是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第一关。我校有72门精品课是可以成功访问的,约占课程总数的70.59%。其中,国家级建设课均可使用;85.71%的市级精品课可以使用;77.27%的校级精品课可以使用;只有27.78%的校级建设课可以使用。网站可用性依课程级别高低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精品课不可使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服务器链接不通、网页无法访问、域名解析错误或该地址无效等。国家级建设课因其拥有统一的国家课程平台,技术标准高,维护使用非常方便。而我校其他精品课没有专门平台,基本上都是由图书馆网络课程资源部负责、维护和管理,日常工作比较繁重,导致访问使用率不理想。这从侧面反映出我校精品课网站资源开放共享性较差,缺乏后期管理维护,从而给师生带来极大的困扰,开放教学理念在精品课中得不到体现,严重偏离了精品课建设的初衷。
(七)精品课程运行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是共享,不仅要有科学丰富的课程资源,更要有资源利用的技术保障。如果课程不能正常运行,再好的资源建设亦是无效的。相比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电子教案等课程资源,教学录像作为一种重要而特殊的课程资源,在资源大小和使用难度上对课程建设的技术要求更高。教学录像能否正常播放,是检验精品课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校仅有30门精品课可以在线点击播放,占课程总数的29.41%。其中,个别录像在播放过程中会出现声音画面不同步或者播放不流畅等现象;有16门课程需要安装插件或者下载后才能播放,占15.67%,然而有些课程虽然下载安装了插件,但是依然无法播放;录像无法打开的课程共有10门,占9.8%;还有17门课程没有教学录像。如表5所示。教学录像文件比较大,占用了大量的网络空间,而课程建设中又会存在带宽限制、无法顺畅浏览以及系统等方面的因素,致使教学录像失去其实际应用价值。这些现象对我校日后教学录像的制作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满足不同带宽学习者的需要,在课程建设中可以考虑提供清晰版和流畅版两个版本的教学录像。
(八)精品课程互动交流
师生互动交流工具的建设是衡量网络课程是否具有开放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校精品课程互动交流工具可用性统计如下页表6所示。在102门课程中,只有34门设置了互动交流工具,仅占课程总数的33.33%。其中,“网上留言”、“网上答疑”和“联系我们”三种传统的异步交流工具应用比较广泛,而像Blog、Wiki和Moodle等新型交流平台,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实践和反思,在我校精品课网站中却极少出现。整体而言,我校精品课网站互动交流工具部分建设内容比较薄弱,应该引起课程建设者的重视,要充分考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重视学习者进行人机对话或人人对话的渠道,从而将网络精品课打造成没有学校围墙的第二课堂。
三、几点思考
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资源建设,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资源规模优势,但是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亟须我们努力改进,继续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优质开放教育资源。
(一)精品课程平台存在缺憾
标准统一的技术平台,不但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更能保证课程资源网站的正常运行。我校精品课程由各个参与院部自主确定技术规划方案,独立开发制作,由学校图书馆统一搭建网络平台进行,缺乏一个成熟的课程平台,导致网站的稳定性不高,后期的课程更新和维护更是困难,极大地阻碍了我校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共享。
(二)重评建、轻应用现象有待改变
通过表2、表3可以看到,我校各院部的课程建设投入比较大,课程数量很多,但是根据课程进入方式的调查,大部分院部的精品课程应用效果差,开放性和共享性存在缺憾,课程互动性薄弱,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很多课程为评而建,课程申报成功后缺乏更新和维护,缺乏对课程的大力宣传,导致课程变成无人问津的僵死课程。这些现象需要我校主管部门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相应的总体指导与规划。
(三)教师团队意识应加强
在课程建设中,我校各院部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院部组建了自己的精品课团队,由学科教师、教育专家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等组成,大家相互合作,共同开发精品课程。有的院部则没有组建课程团队,课程建设基本由申报课程的教师负责。这种情况下,主讲教师担负了课程开发者、课程设计者和技术实现者等多重角色,不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的资源设计上。因此,导致许多课程网站建设留下了粗制滥造的痕迹,从而使精品的概念在课程中得不到体现,使课程资源共享成为空谈,所以,加强教师的团队意识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罗双兰,等.国家精品课程与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的比较与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2):41-44.
[2]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谢新就.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现状分析[J].教师,2011(20):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