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

篇1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假说――演绎法;生物学;促胰液素;生物学史

一、生物学史的地位与作用

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推动着经济的发展,而科学发展又以人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为基础。由于长期以来受高考压力、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地方依然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对生物学史内容的学习上,很多教师把其发展过程跳过不讲,只让学生记住其结果,更别提挖掘生物学史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了。这样一来,不仅使生物课堂枯燥无味,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扼杀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高中生物学史大致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法、构建模型法、同位素标记法等。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学中可利用“假说――演绎法”教学。如促胰液素的发现史的科学探究过程。

在学生对“促胰液素的发现”历程运用假说――演绎法积极主动思考之后,教师应该做出准确的指导,对学生的思路加以整理总结,并准确地综合运用教学语言展示正确的思路,对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肯定,其余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并由教师指出。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有信心,认识自己能力不足的同时,能够积极地与教师沟通,以后也能够大胆创新。下面是教师自己的演示。

沃泰默的实验(假说――演绎法)

实验假设: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实验过程:(1)稀盐酸一段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2)稀盐酸狗的血液中胰腺不分泌胰液;(3)稀盐酸上段小肠肠腔(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留下血管)胰腺分泌胰液。

实验分析:1.实验中用稀盐酸代替胃酸,刺激小肠,(1)与(2),(2)与(3)对照说明刺激小肠时才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2.(2)与(3)对照说明小肠内神经有无不影响胰液分泌。

实验结论:将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内引起胰液分泌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假说――演绎法)

实验假设: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

实验过程: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磨碎后制成提取液并注入同一条狗静脉,结果显示胰液分泌增加。

实验分析:该实验的对照组是沃泰默实验中的(2)组,更说明小肠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随血液流到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实验结论:在稀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引起胰液的分泌。

通过教师准确简明地概括,使得学生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能形成、构建出一定的知识体系。通过对以上科学史的分析,使学生的生物知识素养,思想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素养,生物能力的素养都有很大的提高。

三、生物科学史的价值

生物科学史把生物与历史相结合,它的研究对象是生物,它的任务是研究人们对生物学的发展的认识。它用详细的资料论述了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生动地描述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思维及探究方法。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

生物科学史可以让学生体会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学习“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科学史时,通过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以及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让学生在体会将蛋白质和DNA分离开,单独去观察他们的作用的科学理念的同时,更好地掌握DNA是遗传物质的概念。

2.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索方法

生物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基本习惯。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主张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主动地学习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例如,通过对孟德尔遗传定律以及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通过对萨顿假说的学习,来体会类比推理法的真谛。

四、总结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有把培养创造性思维应用到教学中,素质教育才能够实施,也才能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最终达到“科教兴国”的目的。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只有训练学生不墨守成规,不拘泥常法,不死记硬背,善于开拓创新,寻找多种方法和途径,使思维时而收敛时而发散,引申推广,对比择优,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恩德.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生物学创造性思维.,2011.7.

2.史晓胜.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生物学教学,2004.1.

篇2

一、创设情境, 设置“悬念”,激发认知潜能

“悬念”是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精心设计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语,根据课题需要,巧妙设置“悬念”,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对所学对象产生一种急于了解和急于满足的强烈求知欲望,当学生兴趣浓厚时,转入正题。

如:例如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首先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是有秘密的,老师已掌握这个秘密,不信你们可以出一些分数来考考老师,老师能很快地判断出每个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并请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使学生明白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确是有秘密的。从而产生有什么秘密,秘密在什么地方的问题 “悬念”,来创设出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迫切感。

正如布鲁纳所说:“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通过教学解决问题的探索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内在潜能,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凭借生活,掌握技巧,活化认知过程

活化了的认识潜能,能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感知对象,集中注意力,丰富想象力,思维处于能动和活跃状态。要真正达到如此的教学境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一题多解的教学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已知:如图AB∥CD,

求证:∠A +∠P +∠C =360°.

该问题是关于平行线的练习

题,结论的得出是难不倒同学们的,

但是如果将此题轻易放过,则失去了培养学生能力的大好机会。教学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多种证题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探求问题的不同解法,探求数学问题解决方案正确与否,是否最佳,能否找到另外的解决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进一步推广等等。适度提倡一题多解、一法多用, 激发认知潜能,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技巧。

三、注重反思教学,实施一题多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美国匈牙利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过:“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想象、联想和反思、回顾,特别是对数学问题解决过程或结果的反思与回顾。进行解题后的反思能帮助我们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形成技能和技巧;还能触类旁通,有效地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上面例题中,解完之后,结合实际问题,深入挖掘,把原题“改头换面”,将原题变为多个与原题内容或形式不同,但解法类似的题目:

变式1.小明设计了一个如图8的

工件,测得∠B+∠C+∠D =360°,则

他断言AB一定平行于DE,他说得对吗?

为什么?

变式2.已知:如图9,AB∥CD,

AC是一根跳橡皮筋,拉动橡皮筋,得

到相关图形,分别探讨图10―15中∠APC、∠PAB与∠PCD的关系。

变式3.已知:如图16、17,AB∥CD,你能参考上面题目的研究方法,猜想图中相关角的关系吗?是否还可以得到其他的变式题目呢?

以上题目的变式推广,充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做到了智能的迁移,使个人智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发挥和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留下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教学内容,造成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教学境界。

四、构建知识网络,实现认知结构的整体优化

许多同学做题,易犯 “铁路巡警,各管一段”的毛病,掌握的知识支离破碎,脑海一片空白。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沟通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整体化,使重要数学方法、公式、定理的应用规律条理化,从而使学生在解题中应用自如,有的放矢。

例如,有理数的概念与有理数的运算在整式的运算、公式的运算中都会体现出来,有理数的运算律及运算公式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仍然适用。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从方法上讲与整式的加减类似,两个二次根式相乘与单项式乘法类似,最后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再如,在一定条件下,函数问题、方程问题及不等式的问题可以互相转化。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实数解问题需要用判别式的范围,与不等式联系起来,也可与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抛物线)与x轴交点问题联系起来;函数图象的交点问题与方程或方程组联系起来;不等式ax+b>0(或

篇3

关键词:创新思维;大学生;实践研究

创新思维最早在美国1916年就有学者提出来,在学校开设创新教育,大学生不要按条条框框发展,要个性的发展,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去培养大学生,让每个大学生学有所成,能真正的发挥每个大学生能力,因此最近几年,欧美一些国家大学生创新能力比我国大学生要好的很多,在大学期间进行创新教育是分不开的。

我国大学都是按规律办事,人人都一样,尤其在中小学都是为考上一个好大学,天天学习书本知识,到了大学,我们的大学生基本没有个性化发展,基本都广泛化发展,基本都没有创新思维,现在我国很多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不是一个快速工程,必须经过一个时期成长起来。现在必须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高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有用人才。

一、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与知识、实践的关系

知识是人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基础能力,没有知识不能形成一定理论,基本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现在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必须有丰富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现在培养大学生,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能解决的问题,实践能力高了,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巩固与提高,更促进学生大脑思维的快速发展,学生能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更好的实践应用,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加强,能具有创新能力发展的根本。如图1所示创新思维能力与知识、实践的关系。

图1 创新思维能力与知识、实践的关系

二、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途径

创新思维来源于雄厚的理论知识,但没有实践应用能力证明创新思维的正确性,只能说是一种纸上谈兵的创新思维,本论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途径:

1.社会实践

社会是一所最大的学校,每个大学生都必须经过学校这所大学进行锻炼,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基础能力的场所。我们给个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到企业实践自身的价值,同时通过具体工作的实践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让自己的创新思维有实践的场所。

2.科技创新活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以学生个体兴趣为导向,学校有组织地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训练与研究实践,以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包括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省、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校园内的科技创新活动等等。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仅开阔了视野,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能能力,提高了创新能力。

3.实验创新活动

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的开展,是优化本科生培养模式,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调动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

4.创新基地实习

创新基地实习是由学校自己创建或借助社会力量联合创办的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实习基地,它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稳定、真实、前沿性的认知训练场所,为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综合性实践平台。

三、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机制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机制的组成,包括个人、家庭、企业、政府、学校、教育机构等组成。这些因素都是促进一个大学生创新思维活跃程度的发展基石,共同构建了一个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平台,其组成如图2所示:

图2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机制

总之,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是当代教育工作者一个崭新课题,必须要全心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关键,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改变旧的教学体制,搭建新的教育体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

本文为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项目编号:1251409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钱星博.怎样开发你的创意潜能[J]. 思维与智慧. 2001(01)

篇4

[关键词] 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也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这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在诸多能力中,我们认为思维能力是核心。我们过去的教学方式,只片面地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却没有充分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学生处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思维的局限性,也就无形中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小学数学特点,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学习小学数学的重要性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我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理解。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2、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具体措施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2、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3、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篇5

1.收集有关地理课程资源的媒体信息

媒体资源具有直观、快捷、丰富、生动等特点,易于收集和整理。它不仅是地理教学的巨大资源库,也是地理课程资源中比较活跃的因素。因此,要广泛利用地理教学媒体资源,以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网络上的地理教学资源包括虚拟地理图书馆、遥感图像(如谷歌卫星地图)和地图学术机构、电子出版物、电子论坛、GIS软件和网络教育等类型。

2.加强对媒体信息的筛选和整理

教师应有目的地对所收集的地理信息分门别类地输入计算机进行整理。如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动物世界”“天气预报”“科技博览”“环球”“地球故事”“金土地”“走进科学”“绿色空间”等栏目包含大量地理教学素材,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筛选和整理,以提高媒体资源的利用率。这些资料虽然并非全部正确、可用,但却也有不少资料是由世界各地最熟悉当地时空事务的专家所建置,其参考性极高。地理教学中如能善用网络资源,不仅可轻易地呈现许多图片、影片、虚拟实境等可视化资料,也可进一步取得统计资料,借助多媒体系统快速地了解各种空间现象。

3.地理技能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地理教学既要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知识内容,也要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素材、提出地理问题、回答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一定的地理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地理知识日新月异,是永远学不完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形成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这对他们的终身学习是受益无穷的。信息技术的兴起,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化消极被动为主动地获取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学会地理学习和研究方法。这种让学生眼、耳、脑、口、手并用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复杂地理事物的能力和地理创新思维的能力。

4.教师角色的改变

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效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并不表示教师失去了作用。在信息技术时代,教师的地位没有降低,所不同的是,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变成学习的促进者,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获得新知识,有利于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当然,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计算机教学本是一项辅助教学的手段,其主要功能就是与常规教学相结合,使教师易教,学生易懂。然而,现在的计算机教学已演变成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在教师的公开课中是否用计算机,已成为一项评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不管你这堂课的内容是否一定需要计算机辅助教学,你若不用计算机,就显得你教学水平不行。一时间,但凡上公开课,就得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时尚。公开课也就成了课件评比课。而上公开课的教师中,许多也是为了展示课件而用计算机,在短暂的时间内,要制作出课件是一件非常紧张的事。一些操作水平差的教师,不得不求助于同事或电教老师,真有点像“赶鸭子上架―样难”。稍微有点水平的老师,也是想办法使课件做得如何漂亮、美观,而很少去考虑课件的内容能否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2.习惯了黑板、粉笔字的学生,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总有一种不适应感,而且,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些环节。如板书、板画等都是提前在课件里做好,上课时只需点击鼠标即可,因此速度比平常板书、板画快得多,就像放电影似的,稍纵即逝,大部分学生只是在接受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或记笔记,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效果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好。

3.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教程中,由于课件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上课一定要按照设计好的课件来进行,学生也只能循着教师固定的思路走,而教师也是想办法把预先设计好的内容尽情地表演。这样,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中师生间的交流,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看”,使现代化的课堂成为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满堂灌”。

篇6

关键词:创新能力;策略研究;思维能力

数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新课程赋予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只有不断深化与推进创新教育,不断探寻创新教育的内在规律,才能大幅度地提升育人“正能量”,培养出适应时展步伐的高素质的人才.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引领者、主导者,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高中生的实际,准确把握准数学知识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最佳“切入点”,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高中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最佳的思维创新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

教学和谐,情为纽带,情为桥梁.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师生在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之中,心情愉悦,思维活跃,想象放飞,潜在的创造性才能被激发. 教师角色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实现新的定位,完成新的使命,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1. 组织学生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能否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比自身学识的渊博与否更为重要. 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建构在师生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之上,教师应转变自己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角色,由教学“主角”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大胆创新,充分彰显其生命的价值.

2. 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师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比如在“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教师将日出这一自然现象有效引入数学教学中,学生通过回忆想象日出的景象画出了两种日出的图画,一副是美术图画,一副是一条直线和一个圆. 教师在引领学生欣赏自然美的同时,更注重引领学生探究一条直线和一个圆之间距离所蕴涵的数学价值,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碰撞思想,激活创新潜能,有效探究出直线和圆之间相切、相交、相离的几种位置的关系情形.这样学生就能有生动形象的印象,且把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积极地和数学教学资源联系起来,鼓励学生想象、创新.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让学生亲身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从而诱发学生形成一种渴求学习的内部动力,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启迪灵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1. 引入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高中数学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注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对“生活的回归”. 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创新问题情境,在联系沟通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例如,教学完“正弦定理”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作为南通人,你们知道南通名山狼山有多高吗?南通的濠河有多宽吗?”通过诸如此类的生活实例引入数学知识,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 激发学生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在所难免. 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适时创设“疑”境.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部分内容时,引领、点拨、指导学生们将任意写出的两条直线方程叙述给自己听,这位教师便迅速地直接告诉学生这两条直线间存在着相交、平行或重合关系,甚至还可以说出它们是否垂直. 在学生的惊奇中,引入课题,并引领学生去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

近年来,高考试题在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深刻性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1. 探究本质规律,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思维的抽象性程度和逻辑水平,能深刻地理解概念,能深入地思考问题,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就是要避免将教学表面化和简单化,而要引领学生围绕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去深入展开研究.

比如在“双曲线”的教学中,当得出双曲线的含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

F1F2

)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以后,再通过观察,作如下启发、引申:

①将“小于”换为“等于”,其余不变,点的轨迹将是什么?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讨论后发现点的轨迹是以F1,F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而并非是双曲线.

②将“小于”换为“大于”,其余不变,点的轨迹将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点的轨迹不存在.

③将绝对值符号去掉,其余不变,点的轨迹将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点的轨迹只是双曲线的一支.

④若令常数等于0,其余不变,点的轨迹将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点的轨迹是线段F1F2的中垂线.

通过上述各问题的引申、拓展,学生对双曲线定义中的“绝对值”、“常数”等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 注重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表现为思维的范围,即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圆锥曲线的定义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前后概念的对比,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概念,彼此沟通,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对于“椭圆”概念,教材先后给出两种定义,学生习惯于曲线的一种定义,对于椭圆的两种定义的统一性存在疑虑. 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问题:两个定义同时指向椭圆,它们之间必有内在的联系,你能找出这个内在的联系吗?由于问题的结论是肯定的,课本又无解释,这自然激起学生探究其中奥秘的欲望. 此时,教师若注意点拨,让学生对课本中椭圆方程的推导进行比较、研究,将会发现两个定义是等价的,而其形式完全不同,但所得的轨迹方程完全相同. 这不仅为以后曲线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有利于全面把握椭圆的特征,促进思维广阔性的发展.

3. 克服心理定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随机应变,不局限、不拘泥于固定方案的一种思维品质.为了培养高中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经常进行一题多变,或者是一题多解,或者是一题多用之类的训练.

比如,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F的直线l和该抛物线相交,设两个交点的纵坐标分别为y1,y2,求证:y1y2=-p2.

设过焦点F

,0

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A(x1,y1),B(x2,y2),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证明上述结论.

思路一:(1)若直线l不垂直于x轴,将y=k

x-

代入y2=2px,得ky2-2py-kp2=0,由韦达定理得y1y2=-p2.

(2)若直线l垂直于x轴,显然有y1y2= -p2.

思路二:(1)若直线l不垂直于x轴,由A,F,B三点共线,即可得y1y2=-p2.

(2)若直线l垂直于x轴,显然有y1y2= -p2.

思路三:自A,F,B分别作直线l的垂线AA1,BB1,A1,B1分别为垂足,由抛物线的定义可知

AB

=

AF

+

BF

=

AA1

+

BB1

,将A,F,B的坐标代入,化简即得结论y1y2=-p2.

学生们通过多思路、多方面地思考直线与抛物线之间的关系,并非仅仅囿于一种思路、一个角度,沿着一条路走到底,而是力图向新的方法探索,凸显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创造性和灵活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语

篇7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嵌入式;抛弃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与国家的腾飞源源不断地输送一批批优秀的人才。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也就是要造就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学,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1]。大学作为人一生中学习时间最集中的阶段,也是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为大学生建立其良好的思维习惯,其对人一生的影响与意义将是深远的。

物流学科作为新兴的交叉、复合型应用学科,与工学、理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需要学生同时具备多种科学的思维能力。教育部《关于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指出,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成为以工学学科作为理论基础,管理学科和工学学科相互渗透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并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良好的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物流工程的培养目标,在大学四年中,物流工程学生必须广泛的涉猎多科学知识,并进行高效率的融合,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十分高。为此,在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将新知识嵌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强化嵌入式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短时期内,特别是在课堂中,最大化学习效率。

1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特征与重要价值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人类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改进或组合开发新事物的能力。在创新思维过程中,创造者本人必须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且具有强烈的探究精神、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完备的知识体系,能够提出一套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手段,并获得不同于以往的认识或体会。

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创新思维能力体现在对所学的各类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寻找出这类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关系,在掌握这类知识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独有认识。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些能力及知识体系的形成依赖于小学、中学的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是大学阶段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否则即使有创新的意识,也难以形成创新思维,形成新的认识。

二是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即来源于先天的禀赋,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这种意识的重要特征是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新的知识提出问题,这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

三是具有对已有问题提出挑战,并质疑的勇气。这种勇气源于自信,并建立在第一、二个特征基础上。这种勇气的直接结果是找出已有问题存在的不足,间接结果是提出一种新的观点或认识。

四是具有提出一套合理的方法或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创新者最关键的潜质,也是创新思维能力的能够最终体现的实现途径,只有具有这种能力,前面发现的问题、质疑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并开花结果。

具备了以上四个特征的大学生,才能称之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并在完善、革新已有理论方法体系;解决重大工程实践难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在各行各业中发挥骨干性作用。最终实现自我的超越与突破,成就精彩人生,成为国家、民族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2 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两种模式

一般而言,大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特别是理论知识时,会呈现两种不同的思维习惯,一种是正面、积极的;另一种是负面、中性的。前者,本文称之为嵌入式思维模式、后者称之为抛弃式思维模式。

2.1 抛弃式思维模式

抛弃式思维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采取一种被动、封闭、抵触的情绪进行机械性记忆,其目的是为了应对考试。这种模式在大多数大学生的新知识学习过程中均有体现,有以下几个特征:

(1)对新知识的学习缺乏热情,在学习之前,没有事先预习,没有查阅相关知识;

(2)学生自身的已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没有建立一种联系关系,未形成关联记忆;

(3)在课堂讲解及课后复习过程中,以单纯的重复性记忆为主,呈现一种被动接受状态。

2.2 嵌入式思维模式

嵌入式思维模式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采取一种主动、探究、兴奋的情绪进行关联性记忆,其目的是出于兴趣、满足好奇心、提升自我。这种模式在少数大学生的新知识学习中得到了部分或完全体现,有以下几个特征:

(1)对新知识十分好奇,有强烈的兴趣,在学习之前,事先进行了预习,并形成了一种自我的初步认识;

(2)学生自身的已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关联关系,并形成关联记忆;

(3)在老师课堂讲解及课后复习过程中,以知识结构的融合、更新及延伸为主,呈现一种主导融入的状态。

这两种思维模式会对新知识的学习效果产生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在单纯的考试过程中可能不会明显表现出来,但是经过一段时间(1年及其以上)以后,就会表现的是否显著。采取抛弃式思维模式的同学往往对于新知识越来越模糊,最后甚至全然不知或仅留下部分不完整信息。采取嵌入式思维模式的同学对于新知识的记忆,随着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日益强化,并且对该知识的理解会随着后续知识的学习不断充实、完善,并会有新的理解与认识。但是,单纯希望大学生从抛弃式思维模式向嵌入式思维模式进行自动转变是十分困难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采取嵌入式的教学模式,才能逐步实现这种转变。

3 嵌入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与过程

嵌入式教学模式是一种立足于训练学生的嵌入式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过程中,以知识结构融合、更新与延伸为出发点,实现对新知识的初认识、认识、再认识,建立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关联关系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包括:

3.1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我实现为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一种发问、鼓励、提示、补充的角色。首先,通过发问,引导学生自己对新知识建立其最直接的认识,并通过鼓励,将这种直接的认识通过多人的补充不断充实并强化,在这个强化的过程中,通过提示、补充,实现初始的认识尽可能的指向新知识的最终含义,让学生感觉到新知识的理解就是通过他们自身已有知识建立的最直接的认识的基础上的。这种过程,学生的内心要得到了一种满足,并体现自我价值。

3.2 鼓励课前准备与课后的再认识

在课程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对一些关键知识点,在不看教材及查阅资料的前提下,尝试着建立自己的最初认识,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将这种最初的认识大胆的说出来,在课程教学之后,对课堂中最终形成对新知识的认识,结合书本材料、与其他同学交流进行再认识,并对知识进行梳理、强化,如果形成了新认识,需要在下次课程讲解中提出,并进行讨论。

3.3 综合运用提问、比较、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

为实现知识结构的融合、更新与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新知识的引入,多以提问、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在新知识的认识阶段,多以比较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相同、不同,并说明原因的方式,揭示知识之间的关联关系;在新知识的再认识阶段,鼓励学生质疑已有知识,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讨论,争取达成共识。

为实现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分四个阶段进行课堂的教学,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教学实践,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结构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融合,并嵌入到学生的思维之中,避免单纯的机械性记忆。当然,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适用条件:一是承担教学的老师,对教学的新知识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认识清晰、完整,对同学的已有知识结构有一定了解;二是同学对这类知识有兴趣,愿意事先准备、积极参与;三是教学的人数不宜过多,控制在20~30人比较合适,在一堂课中,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对新知识进行初认识的实践过程;四是由于教学过程需要的时间较长,对于部分关键性、重要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常规性的一般知识的介绍可以通过同学的自我学习来完成,以保证教学效果,并通过关键知识的嵌入式教学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4 嵌入式教学过程设计——以物流工程专业为例

为对嵌入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以物流工程专业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快递服务”这一知识点为例,具体说明嵌入式教学的实践过程。

在新知识的引入阶段,可以采取提问、案例的形式。提问的形式是指询问4~5名同学,对于快递服务,从自己接触到的快递企业及网上购物的经验出发,说明快递服务有哪些基本特征;案例的形式是指列举2~3家快递企业的服务过程,请同学总结一个完整的快递服务由哪些要素构成。

在新知识的初认识阶段,将同学总结的这些特征或要素,列举在黑板上,由老师引导出服务的概念,最终,请2~3位同学,根据这些特征或要素给快递服务下定义,并将这些定义,进行汇总后形成一个初认识阶段的定义。

在新知识的认识阶段,和同学一起来回顾,最初的要素、特征等已有的知识,与初认识阶段下的定义的差异,并找出其中的原因,例如:接触的快递企业太少、对快递企业服务的流程了解不充分等。其次,给出课本上关于快递服务的定义,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对初认识的定义进行修正、规范化,实现初认识与新定义之间的有机统一。

在新知识的再认识阶段,列举一些国外快递企业正在采用的例如:固定送货时间、提前半小时短信提醒、自由选择运输路径等新模式,请同学回顾对快递服务的定义,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何进行完整,并与同学一起讨论,未来一个完整的快递服务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定时、定点、定路径、定信息、定内容等。

5 结 论

通过采用嵌入式教学模式来进行大学生理论课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而且能够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变成知识碰撞、信息交流的场所,实现寓教于乐,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实现新时期大学生独特个性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统一。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教师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真正起到引路人、领航人的作用,并利用渊博的知识来驾驭整个教学过程,对于教学效果的发挥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叶国凡. 一体化教学培养途径的探讨[J]. 上海高教研究,1987(3):29-32.

[2] 岳晓东.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 高等教育研究,2004(1):84-91.

[3] 翟纯纯. 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及培养对策探析[J]. 中国电力教育,2011(26):20-21.

篇8

1.平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研究性学习能力是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研究性学习能力,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提高个人的业务能力,吃透课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学习的困难,联系生活中的典型实例,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生活、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现代中学教材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教材图文并茂,知识的呈现多样化,有的以文字的形式表述,有的列出系列图表资料,还有一些景观彩图和其他材料,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知识的重难点,结合教材上的案例,依据课标要求,适当引导学生看图识图、积极分析、合作探究、总结归纳,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教材知识,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

2.在高一阶段地理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困难是相关的基础学科知识的学习相对滞后,特别是数学、物理知识滞后,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该适应地理学科学习的需要,对地理学科涉及的知识做一些必要的说明和补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顺利理解、掌握,从而形成一些科学的结论。譬如在讲到太阳高度时测定了北极星的高度角,我就通过作图分析,形成结论:北极星的高度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而太阳的周日视运动要让学生理解形成规律:北半球夏半年日出东偏北,日落西偏北;冬半年日出东偏南,日落西偏南;春、秋二分日,日出正东,日落正西。这些规律归纳将会对学生终生有用,并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资料非常有限,而高考的涉及面广,各种资料也比较广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适当补充资料,并引导学生分析资料,提取相关信息,探究考试命题的可能性方向,提高学生提取有用资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材是教与学的典型范例,而并非有系统的知识体系,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先学习案例,通过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掌握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而并非抓住教材不放。教师也可以以个人讲义为准,但要求讲义要以课标为准,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写出适合教师教,学生学的讲义,而讲义绝不能高于课标,更不能有知识的遗漏和失误,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多下工夫,多花力气,一切为学生服务,一切为教学服务。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个人智能的研究

一、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项艰巨的任务,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内就解决,同时,这项历史任务更是赋予了众多的曲折。因此大学生里面建造起浓郁的创新氛围也不是个人行为可以做到的。大学生应该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进来,与国家相互配合。

(一)要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

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积极热烈的创新环境可以是大学生本身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一方面要配合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另一方面利用好大学中的各种环境,例如图书馆实验室,资料室等等。这些场所是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同时,大学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大学校园,还应该主动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理论和实践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成果。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我们更应该将精力放在图书馆多翻阅书籍,提升自己的内涵,借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目前,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过分依赖网络及某些参考资料,在平时生活中放弃学习,应付考试、作弊等行为越发的多了起来。因而首先要对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进行培养,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式,无论在什么时候尽可能的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将图书馆作为一个良好的工具场所,动手翻阅书籍文献而非百度搜狗,将网络的东西当做自己东西加以使用。此外,大学生思考思维受到太多的影响局限,同时又无新的意见见解。那么就应该放开思维,拓展想象力像名人说的:“敢想才能成功。”同样思考也不能仅从单个方面进行,要想有所成就,有所创新,要学会辩证思考,辩证分析提倡理性思维能力。

(三)持续积累夯实基础知识

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李开复认为,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含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其原因是创新成果大都来源于基础知识的层次组合,另外如果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很难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因此,打好基础知识的根基,对于研究创新发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切不可因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就一味埋头苦钻基础而放弃了对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新知识的发现。我们要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二、个人智能在创新能力培养同时的提升方面

智能及智能的本质是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脑科学家一直在努力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但至今仍然没有完全了解,以致智能的发生与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一起被列为自然界四大奥秘。近些年来,随着脑科学、神经心理学等研究的进展,人们对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认识,但对整个神经系统的内部结构和作用机制,特别是脑的功能原理还没有认识清楚,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因此,很难对智能给出确切的定义。而个人认为智能会在创新思维与能力提升中有一定的提高。

(一)语言表达能力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首先具备的就是会说会写能说能写的能力。而在对于中文系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后提升其说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作为基本又不可或缺的能力对其十分重要。个人智能同时也会在语言表达能力中体现。一个人拥有高智能,那么语言表达水平也会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创新能力的培育就是提升思维的过程,同样也会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二)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模式,是符合世间事物之间关系(合乎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源于社会实践,再一次说明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人的智能有一定的提升。逻辑思维作为智能的具体体现提升的展示十分明显。然而获取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经常培养和训练,善于利用发散性思维,在创新能力培养之上提高智能。

(三)肢体动作能力

肢体语言肢体动作作为人的智能的又一展现,在只能提升同时展现丰富。肢体动作能力强调大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将大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说充分发挥动手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那么也就是说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大学生的智能在提升。

(四)自我反省能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个真正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绝对是要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在创新过程中要面对事物错误会更多。因此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之中,大学生自我反省能力也有了提升。因而个人智能也在提升。

三、个人智能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提升偏差

个人智能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定深度上都会因为时间和环境的限制而出现某些问题。大学生处于一个成长的重要阶段,思维正走向一个成熟的过程,而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会出现偏激的理解状况,过分创新而偏离自己所学的基础理论,过分强调创新能力而天马行空奇思妙想,无科学根据无理论基础,这样不仅不能对创新能力的提高可能还会使自己误入歧途,那么就无什么个人智力提升,反而是在限制智慧发展,无强力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协调肢体动作,也没有逻辑表达能力,更不要说是否会拥有自我反省能力。

所以,在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学会合理的方式方法,除自身的行动外,国家及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引导,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放在突出位置,这样才会提高创新能力带动个人智力提升。才能成为中国复兴之路所需要的有用的人。

同样,个人智力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有一部分人可能想要将提升个人智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割裂开来,分别进行,那是万万不可的,

首先,个人能力提升是要有具体实践的,不能停留在书本中与个人的想象中,否则是不会有任何提升的,同时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反应在大学生个体上就是智力的提高。

其次,个人智力的外向表现就是创新能力有所提高,提高后的创新能力会应用的社会实践中有一定成就,这也是个人能力的现实成果,因此,个人智力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相互融合,而非割裂分开讨论与实践。

篇10

一、巧用实验,激发探究,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综合了实验原理、设计思想、方法实验探究、观察数据、分析处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同时实验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对背后的道理并不知晓,即处于“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这就需要老师设计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首先,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细致的观察能力,可以把部分演示实验和课外实验改为课堂分组实验,增加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例如:“在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每次实验现象不明显、受到障碍。为了解决障碍,引导学生讨论原因。学生七嘴八舌对原因进行分析。他们说:“斜面与水平轨道接触处不平滑,当小球从斜面轨道滚到此处,能量减少,推动木块在水平轨道上移动距离小,不利于实验的分析,得不出比较准确的结论。”老师问:“同学们坐过电梯吗?当你下电梯的瞬间,看到斜面底部与水平轨道是否平滑呢?”学生答:“平滑。”“和我们实验是否相似,请同学们进行相互讨论,怎样设计实验,如何选材。”这样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有的学生说:“老师,有办法,用一米长软铁皮,弯折成斜面,与平滑轨道成一整体,进行实验效果良好。”实践证明,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细致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单纯由老师演示实验的效果要好。

其次,把部分验证性试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勇于实践和善于创新的精神。我在物理教学中尝试将验证性试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在实验思想上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如学习《焦耳定律》这一节,让我们验证电流流过导体时产生热量大小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三者的定量关系,直接按照课本内容去验证效果不好,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得不到再提升再升华。可改为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还有哪些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探究现象更明显。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很快有一位同学说:“我的方案最好,取两根不同的电阻丝做成螺旋状连在电路中,电阻丝上放上火柴闭合开关后,观察现象,看看哪一根先冒烟。老师再提供器材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每一小组都认真做实验,学生的脸上流露出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学生探究意识,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二、引导自主探究,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设疑激趣、指导探究、启发创造性思维、评价总结、应用迁移”五环节课堂探究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自行探究科学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1.设疑激趣,提出猜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用具体的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激活学生思维,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中,课一开始,让每一位学生各取同样大小的两张纸,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老师将探究过程说一遍,请同学们猜想这两张纸的运动情况。有的同学说“向外张开”;有的同学说“靠拢”。再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探究,细致观察。提出:两艘轮船为什么不能靠近并排航行呢?小鸟站在高压线上为什么不会触电呢?人在等候火车时为什么要在安全线以外呢?等等。利用自然界的奇特、新颖现象,引导学生探究。既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又能实现对知识点的理解提升。

2.指导探究,丰富感知。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自己实践,勇于探索。老师可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小组讨论探究,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

如《灯丝电阻受温度影响》,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究,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勇于探究意识。让学生知道学习物理真有趣,生活中有很多的现象、规律都可用物理知识解释。

3.启发思维,讨论探究。

在学生获取实验信息后,要求学生进行思维加工,整理交流,通过语言,把各自的结论规律表达出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如《弹性势能》一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收集到的事实进行整理后发言,一个学生说:“我发现橡皮筋,弹弓橡皮筋有弹性,木块、石头没有弹性。”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同学们进行反驳:“不对,橡皮泥没有弹性势能。”让学生说出理由,学生说:“橡皮泥虽然能捏扁拉长,但松手后它还是扁的、长的,不能再变成原样。”这样,学生在不同意见的发表和争论中,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科学结论。这符合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同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4.评价总结,归纳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