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分析的背景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风险分析的背景和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风险分析的背景和意义

篇1

关键词:中美贸易战;中兴通讯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一、研究背景意义

(一)研究背景。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这场贸易战是多年来中美之间贸易摩擦的最终体现,主要矛盾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1)在产品出口方面,它反映了中美之间的竞争关系。(2)在领先技术方面,中美贸易战对两国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随着中国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讯方面作为其中一个代表要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此时美国悍然发动贸易战争,无疑是对中国通讯企业发展起到了强大的阻碍作用。虽然中美贸易战距今已有3年之久,但中美贸易战对中兴通讯企业财务风险的持续影响一直存在。(二)研究意义。财务分析是以企业的财务报告等资料为基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企业在偿债、盈利、营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因此,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则是对其偿债、盈利、营运和发展等内容的风险进行分析,以便企业能够正常运行。在企业的正常运转中,它们总是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各种威胁。无论是制造或生产企业还是服务或建筑企业,只要是面对市场并参与竞争都将存在风险的威胁。在所有风险类型中,由企业自身内部因素引起的风险因素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企业所受风险的程度。其中,企业财务风险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是指对经营主体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风险的识别、计量、分析和评估,以及及时为其制定科学合理且高效的预防和控制方法。此过程具有不可忽视的法律意义。每个成功企业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利润管理、绩效管理、价值管理和风险管理等不同阶段,而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中美贸易战对中兴通讯企业财务风险持续影响分析

中兴通讯企业涉及进出口业务,而进出口业务涉及到各种企业经营的风险也属于财务风险的一种类型。当中兴通讯企业面对国内外市场时,它们不仅必须承担财务风险,还必须应对国际市场上的各种风险,例如汇率波动、贸易壁垒、战争以及其他受到国际市场特别影响的不确定风险。因此,在中美贸易摩擦以及中兴通讯企业的财务风险持续增加的特殊背景下,是否能够有效分析财务风险持续影响决定了公司能否健康发展,这对于中兴通讯公司的财务风险分析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兴通讯财务风险的分析对于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中兴通讯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以中兴通讯企业的财务数据为主要内容,对中兴通讯企业的偿债、营运、盈利和发展这四方面能力予以分析,以此得出中兴通讯企业所面临财务风险的持续影响。(一)偿债能力下降。偿债能力分析主要选择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指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进行分析。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债务和风险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而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表1)公式如下: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从长期偿债能力来看,正常情况下的企业资产负债率约为30%~50%。通过近5年的数据分析,中兴通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均在80%左右,这表明中兴通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并且企业的资金来源包括更多债务,这可能导致现金流不足和资本链断裂,使企业面临更大的长期财务风险。我们根据2017~2019年的数据可以得出,虽然近3年的资产负债率相差不大,但在资产和负债的具体数值上,2017年和2019年资产均在1.4亿元,而2018年却是1.2亿元,这就表明在2018年受中美贸易战影响的中兴通讯企业的总资产属于严重下降趋势。另外,因受到美国的制裁,中兴通讯企业的大批订单可能也随之取消,因此其负债较前一年没有太大出入,从而导致了2018年中兴通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低于2017年的。在2019年,由于中兴通讯企业在5G领域的发展使其摆脱困境,领先于世界。因此,中兴通讯企业可以获得较相比于2018年更大的收益,从而长期偿债能力稍有回转,但还属于风险边缘。从短期偿债能力来看,正常上市公司的流动比率应保持在2左右,而近5年中兴通讯企业的流动比率一直在1.4以内,特别是2018年中美贸易战使得中兴通讯企业的流动比率低至1.04,这表明中兴通讯企业处于高负债经营中,其短期偿债能力大大降低。受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影响,中兴通讯企业在2018年的流动资产仅为9,284万元,远低于2017年和2019年。而恰恰相反的是,中兴通讯企业在2018年的流动负债却高于2017年和2019年,这表明美国对中兴通讯企业的制裁,使得其没办法支付原有的订单,只能形成一种负债。而且在资金受到制约的时候,中兴通讯企业只得通过短期借款的方式来维持公司运营,所以会造成流动负债的增加。在速动比率方面,具有较强短期偿债能力的公司,其速动比率应为1,而2018年仅为0.76,因此通过速动比率,也可以反映出中兴通讯企业在中美贸易战期间偿债能力下降的趋势。(表2)(二)盈利能力降低。盈利能力分析主要选择企业的营业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为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营业利润率反映的是企业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比率越高则说明企业市场竞争力越强、盈利能力越强;反之,则盈利能力越低;销售利润率可以衡量企业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而成本费用利润率则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表3)公式如下: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全部业务收入)×100%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100%根据中兴通讯年报,企业在2017年营业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均为正,表明产品盈利能力相对稳定。2018年营业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均为负,亏损超过53亿元,表明中兴通讯企业在中美贸易战中受美国的制约及各种关键技术的控制,使其形成了巨额的亏损。与此同时,与同期华为相比,中兴通讯企业的盈利能力远远不足,销售净利率和营业利润率差距较大。可以看出,企业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不强,控制成本的能力相对较弱,风险较大。在2019年,中兴通讯企业在5G研发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在5月份获得工信部发放的5G商用牌照、7月份率先公布5G旗舰手机价格并开启线上预售、9月份在全球签署35个5G商用合同,使得中兴通讯企业渐渐走出2018年中美贸易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盈利能力稍作恢复,但还是较低。(三)营运能力困境。营运能力分析主要选择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以及总资产周转率为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反映流动资产周转情况的方式之一,可以衡量企业应收账款流动的程度。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则反映企业应收账款的收回速度越快;反之,则不同。固定资产周转率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周转情况,该比率越高,则企业固定资产利用率越高。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了总资产周转情况,其周转的速度越快,则表明其销售能力越强。(表4)公式如下: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净值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平均值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资产平均总额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自从中美贸易战打响以来,由于美国及其同一阵营国家的经济制裁手段,使中兴通讯的营运能力较低。在2017年和2019年,中兴通讯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均高于4,而2018年则是3.59,表明受中美贸易战影响,中兴通讯企业的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严重下降,从而造成其资金紧张,影响其营运能力。在固定资产周转率方面,2017年之前一直保持在13以上,而2018年则变成了9.67,甚至一直影响到2019年的9.88,表明受美国的严重制裁后,中兴通讯企业的固定资产周转情况不容乐观。同理可得,中兴通讯企业的企业销售能力减弱,资产投资效益变差。(四)发展能力制约。发展能力分析主要选择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及净资产增长率为主要分析内容。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可以反映企业产品生命周期;总资产增长率反映本期资产规模的增长情况;净资产增长率反映了企业资本规模的扩张速度,是衡量企业总量规模变动和成长状况的重要指标。(表5)公式如下: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100%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100%净资产增长率=(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期初净资产×100%从表5中可以看出,2017年中兴通讯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是7.49%;而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中,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直接下滑到-21.41%,同比下降28.9%,表明受中美贸易战影响,中兴通讯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严重下降。通过对比2017~2019年的总资产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2018年的数值较前后两年的变化幅度极大,表明中兴通讯企业资产规模的增长情况和资本规模的扩张速度较差。通过这三个数据可以看出,中兴通讯企业的通讯系统仍然是完全依赖美国,而在国内基本上没有可以替代美国通讯领域核心技术的替代品。因此,在受到中美贸易战的影响时,激发两国的矛盾,后果无疑是导致中兴通讯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受到遏制,导致其发展能力受到制约的致命性结果。另外,因美国对中兴通讯企业的制约,导致其融资渠道也随之陷入风险。因此,中兴通讯企业的融资方式所存在的问题在中美贸易战中也充分暴露出来。

三、结论及展望

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出现,导致中兴通讯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严重下降;盈利能力因受核心技术的制约导致其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中兴通讯企业的营运能力也陷入了困境;通过较低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以及不容乐观的资产规模增长情况和资本规模的扩张速度,反映了中兴通讯企业的发展能力也受到了制约。时至今日,中美贸易战对中兴通讯企业财务风险的持续影响依然存在,只是程度上相对减少,但仍不可小觑。因此,在中兴通讯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应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中美贸易战给中兴通讯企业的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持续影响。

参考文献:

[1]李亚军.我国的科技产业发展与中美贸易战[J].中国科技产业,2019(04).

[2]武礼英.民营企业“走出去”海外并购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J].财务与会计,2019(07).

篇2

关键词:电力企业 财务风险 分析 控制 措施 改进

一、引言

财务风险在广义层面上是指企业在生产运营中由于很多意想不到且无法控制的因素,使其财务成果与预期目标发生偏差,从而使企业承受一定的风险或蒙受一定的损失。这一可能性即为财务风险,其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主要包括投资风险、筹资风险、流动性风险、营业风险、资产跌价风险等(本文所指的财务风险即为广义层面的财务风险)。狭义层面上的财务风险主要指筹资风险,是企业债务到期时用货币资金偿还的不确定性。

二、电力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以防范风险为导向,开展对财务风险的分析与控制活动,是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用于风险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财务风险的分析与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测评其风险控制体系是否健全和有效,并借机探寻电力企业内控机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以找出改进措施。有效的风险分析与控制活动,有利于企业改善内部管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

无论何种企业类型,财务管理都是其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控制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还将直接对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未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目前,我国电力企业财务管理较为薄弱,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面临着巨大的潜在风险,难以适应“精细化”、“集约化”的管理要求。对此,电力企业应实施财务风险管理,并确定企业各业务环节中的关键风险控制点。通过对财务风险的有效评估和处理,减少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潜在损失,以保障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三、电力企业开展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活动的原因分析

(一)内部原因

1、电力企业资产管理存在一定问题

资产管理一直都是企业的一项管理重点。有效的资产管理能够帮助企业防范和抵御财务风险,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和运营。电力企业是资产密集型企业,但同时,电力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却又极为广泛,甚至遍及乡、县、村落。由于其特殊性质,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也使得固定资产管理成为企业资产管理的重点。然而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大多将“可控成本”作为管理重点,对折旧费等不可控成本的关注度一直不高。这种倾向性不仅不利于企业的整体资产管理,还容易使企业承受一定的财务风险,从而蒙受财务损失。而且,对企业成本费用的真实性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给企业后期账务核算带来困难,还会引发企业所得税等方面问题。此外,有些电力企业的固定资产使用权限不甚明确,制度不够健全,固定资产台帐也存在一定漏洞。还有些电力企业存在大量不良资产,呆、坏账现象严重。不仅使企业蒙受一定的财务风险,还对其经营效益造成一定影响。

2、财务制度的执行力得不到保障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执行力度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究其原因,问题在于:很多电力企业在采购、内控、资产管理等方面都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制度体系,但这些制度与财务管理制度没有做到有机的结合,相关人员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工作脱节,管理责任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最终导致财务管理活动直线力度不强,工作效率偏低。

(二)外部原因

1、体制改革带来潜在的财务风险

电力企业一直以来的经营模式都是垄断型经营,电价等因素都可以通过公司本部加以调控。但在如今的市场大环境下,国家有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大力推行电力体制改革,从而打破固有的电力企业垄断经营的格局,通过市场竞争增强企业的危机意识,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提升电力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通过对电力企业的结构重组,改变市场格局,因此政策风险成为电力企业最大的财务风险之一。另一方面,电力产品的价格关乎国计民生,这是需要政府严格把控的,因此政策变化将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经营状况。

2、物价上涨压缩利润空间带来的风险

如今,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不断上涨,物价也随之上涨,这使得企业的人工成本有所提升,而电价的相对稳定直接导致了电力企业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企业经营压力随之增大,财务风险也便随之增大。

3、融资渠道单一带来的财务风险

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较为缓慢,导致电力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融集资金和扩大再生产只能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来实现,这逐渐提升了电力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将企业的财务风险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四、控制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几点措施

(一)实行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必须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合理处理电力改革所带来的冲击,这需要企业在资金管理的制度革新上有所突破,同时加强电力公司的资金管理也是控制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对单位的收入和支出资金要严格的分开,严禁坐支行为的发生;统一开立银行账户(分为收入和支出两个归集账户),严禁多头开户等违规行为的发生,从源头上强化资金的收入支出管理,确保资金管理的收支统一。

(二)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当今企业内部管理的主流管理方式,企业通过对内部各个部门制定行之有效的预算指标,严格掌控资金的流入和流出金额,最终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同时,预算管理也是控制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企业通过“预算”这只无形的手随时掌控着企业的各个经营环节,将风险率压到最低。电力企业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中,要注重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两个环节。预算编制要科学合理,数据搜集要全面细致;预算的执行则必须由企业设立的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监督和掌控,保证预算执行全过程的执行力度。

(三)建立资金集中管理体系

对于规模较大的电力企业,资金的管理必须保证较高的集中性。很多电力企业设有若干分公司或者是变电站,这就需要总公司建立资金集中管理体系,针对不同业务设立不同的管理权限:例如投融资管理、固定资产的采购、大型项目建设等容易产生财务风险的经营活动必须由总公司操作执行;而对于一些日常的经费管理,则可以分权到各个网点或者分公司,但总公司也要对分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定期的考核和审计,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资金的集中分权管理不仅有利于规避财务风险,同时也能够保障公司资金高效的运作效率。

(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电力企业应成立风险控制小组,专门负责企业的风险控制工作。控制小组要了解最新的财务及税收制度和金融政策,通过深入研究,从制度层面企业有效规避在税收、财务核算等方面的风险;并根据电力企业的特点,了解和预测国家在电力产品方面的政策变化,借助一定的财务分析工具,合理量化企业可能遭遇的风险损失等级,制定系统的风险应急预算,从而建立属于自身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在企业面临风险时,也能够根据应急预算的方法,合理化解风险强度,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

(五)制定合理的风险转嫁制度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应当学会制定一套合理的自我保护措施,而风险的合理转嫁便是其中的一种。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电力企业不仅仅要依靠管理来规避风险,还应当学会对风险进行转移,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电力企业可以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的方式有效降低意外造成的损失。而对于一些如科技更新造成设备淘汰形成的损失,企业则可以通过计提合理的减值准备或者是保证金的形式加以缓解。

五、结语

电力企业由于具有自然垄断型,对财务风险的敏感度不高,一旦发生风险,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提前做好财务风险的分析与控制,对电力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现实中,我国电力企业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都存在一定因素的影响,使电力企业无法顺利开展财务风险的分析与控制工作。若要改善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我国电力企业应实行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建立资金集中管理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合理的风险转嫁制度;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唯有如此,方能减少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潜在损失,以保障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徐明. 新时期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探讨及防范[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05)

[2]范海娟.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 现代商业.2012(18)

[3]莫娟.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分析与防范[J].中国电力教育. 2011(22)

[4]伍建兵.电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2(24)

篇3

关键词:煤炭企业 财务风险 防控体系

一、背景和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各种市场都已逐渐形成并且逐步完善,随之而来的还有市场经济的风险,而企业所承担的风险也从原来的安全风险转到了,生产风险,运输经营风险,法律风险等多领域风险。而我国经济是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的,当然在市场经济中的多种风险管理方面还很欠缺经验。市场经济的环境比计划经济复杂的多,这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大大增大,也有很多不确定性,对于这种不确定性很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况且财务风险是伴随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的。而煤炭企业投资周期比较长,规模比较大并且效益回收的慢。这些特征就更增加了煤炭企业财务的不确定性,当然也就更增加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当前煤炭企业对煤炭资源抢占,同行业间的兼并和重组的趋势中,国有煤炭企业面临的更大金额的重组兼并资金的需求,融资规模增大,从而财务风险就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考虑到煤炭企业占据着重要的基础能源的地位并且在行业中有较大的影响,一旦出现财务危机很可能影响到国家的经济状况。因此我们现在加强对大型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二、财务风险的内涵

财务风险是微观的经济风险,会计界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认为财务风险是财务状况存在的不确定性;另一种理解为企业筹资的不确定。前一种可以认为是广义的理解,后一种则是狭义的理解。而企业财务风险包括几方面的内容一下列举几项阐述:

(一)战略风险

由于企业没有制定合适的战略决策以及不能很好的执行决策,从而影响了计划的目标,使之偏离了原有目标的风险。

(二)融资管理风险

其一股份制改造使金融机构更加健全了公司整治结构,加强了控制力度,规范了运作细节,上收了贷款权限的权利。项目融资难度被很大程度的提高;其二 提高违约的风险,同时增加融资所需的工作量。

(三)向外进行投资的风险

由于选择不正确的投资方向、松懈的管理投资、投资股权模糊等给企业造成的风险。还有会计对长期的股权投资核算的不规范从而导致的财务信息错误。当前煤炭企业向外进行投资的风险主要表现在:收益的效率低下、没有明确的分工、工作流程不清、信息途径不顺畅,投资后监管不力。

(四)回收账款风险

煤炭销量日益增加,企业只注重销量不重视贷款的回收,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企业财务风险还可以按照其他方法分类,在这里就不做太多的赘述了。

三、战略重组后财务的管理模式

(一)集中管理

这种模式母公司可以决定子公司所有重要的财务决定。母公司把子公司的所有业务,无论是财务上的还是非财务的都看做是自己的业务延伸及扩大。子公司的所有经营控制权、决策都有母公司决定。各个子公司没有财务决策权,只能具体实施母公司的财务决策。这样可以规范子公司的财务活动,使母公司的决策在子公司得到彻底的实施贯彻,是集团的优势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分权管理

子公司有独立的财政决策权,母公司不会干预子公司的财政决策,母公司只对子公司承担的责任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和考核。子公司只需按照母公司的战略方向进行经营即可。这种管理可以灵活的作出改变,作出更适应市场的决策。还可以培养子公司独立的财政决策意识,还可以增强子公司的风险意识。

四、重组后财政风险分析

煤炭企业重组,由兼并收购、重组等活动引起的财务变动可能会造成财务恶化甚至经济损失。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兼并方需要支付给被兼并方包含资源价款的资产价款。还要对被兼并方进行改造、升级,因此兼并方面临很大的资金问题。

偿债风险以及融资风险也是财政风险里的两种。内部、外部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两种主要渠道。在融资时企业应首先考虑内部资金积累,其次考虑从外部获得资金。并且通过各种分析法,以降低资金成本为前提,建立最优资金结构。假如兼并方采用外部融资的话将会产生偿债风险。兼并方从外部获得融资就会出现负债融资,万一运营不顺利,经营恶化。兼并方就会陷入到无法偿还债务的可怕局面中。负债金额越大,债务产生的利息越大,就很有可能由于收益变动而无法偿还债务,因为偿还债务还最终来源于公司的收益。而公司收益的不确定性就增大了偿债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五、战略重组中财务风险防范

(一)进行收购前财务评价

为了避免产生并购风险减少支付过高价格的情况出现,并购方应该对并购前的情况做详细的调查和评价。对目标公司进行财务审查,收集更多信息。分析目标公司制造利润的能力,可以通过对比销售毛利确定其在同类企业中所处的竞争地位。资产结构的调查,了解目标公司短期负债,以及长期负债与该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比例,这可以反映出企业是否可以长期发展。并购方还可以通过目标公司的资本结构判断其融资能力以及抵抗风险的能力。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风险;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26日

引言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面对如此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如何做到减少财务风险,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企业的财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所以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对内部的财政状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合理的分配,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通过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的状况,提出最实用的方案,来促进企业利用便捷的信息渠道,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的最小化。对于企业财务部门来说,不仅要实现对财务状况进行准确的核算和分配,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结合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对财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增强风险意识,借助科学的管理超越竞争对手,在竞争中获得胜利,促进企业的平稳发展。

一、对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风险问题进行研究的意义

加强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不仅使企业的财务风险降低,还可以使企业资金达到合理的有效配置和运用。这样就会增加企业生产的总产值,企业就可以通过资金的合理配置来进行合理的企业投资和运作,来进一步提高企业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结合所获得的前沿信息,发挥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促进企业经济模式的转变,加上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以及不断创新的发展理念,发挥企业效益,树立品牌理念,降低财务风险,进一步减少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除此之外,通过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还可以提高整个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企业财务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必须要加强风险意识。根据调查,许多企业的管理者认为,金融危机的风险不会波及到自身企业,因此并没有做好及时的防范准备,这就进一步增加了金融危机时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导致财务管理人才缺乏,再加上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就使得企业财务抵抗风险力薄弱。而且企业财务管理过于随意,没有明确的规划,不能够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合理的利用。这些不正确的管理意识就使得企业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容易受到各种风险的打击,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这些人也没有对财务的管理方式进行合理的创新,大部分只会遵循旧的方式和方法。所以,风险意识的缺乏是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企业只有解决的这个问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优势,占据主动权,这样才能使企业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同时,对风险意识人才的培养也是社会上各个企业的一种人才任用潮流和趋势,企业自身也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坚持与时俱进。所以,作为一个企业财务管理者,必须要具有风险意识,时刻准备应对企业的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的平稳运行。

(二)企业财务监督体制不完善,抗风险能力降低。在中国大部分的企业中,很少设立对财务分配使用进行监督的部门,这就是会造成企业财务的利用混乱。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监督作为财务分配的坚强后盾,那么企业资金的配置就会存在很大的弊端,大大降低了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例如,在资金配置过程中,有时财务管理人员会根据与同事的关系来进行资金的分配,这样就使得资金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因为真正需要资金来运作的部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资金来进行科研或者开发。再有,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督委员会,企业领导者有可能会乱用资金,造成资金的去向不明,这样会严重影响企业生产与发展。如果这种不公开、不透明的财务管理方式一直持续下去,将会给企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更甚者还会使企业面临破产、甚至是倒闭的危机。所以,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监督,必须要从源头上杜绝,从细微之处做起,才能保证监督的正常有效进行,才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

(三)企业投资方式较单一,抗风险能力降低。对于企业的投资来说,必须要实现投资方式的多样化。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由于企业的投资方式过于单一,这就容易造成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而且金融危机来临时,企业的融资会非常困难,周转资金不到位,使得企业不能够扩大生产,这就使得企业雪上加霜。而且金融危机下,银行信贷也会出现严重问题,所以作为企业的投资者来说,必须要保证企业的投资方式多样化,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这样一来,就可以在金融危机下,实现企业的平稳发展,也可以进一步降低金融危机对企业财务运行的影响。

三、解决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财务风险是每个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以及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这是企业需要考虑的。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可以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因此,对于企业的各项流动资产以及固定资产要进行估价统计,在各项资产的购进之后,要保证这些资产不会出现闲置的情况,应该交给采购部门统一进行购买,在财政管理上要针对存在的财务问题提出整改预案,进一步推进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降低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财务风险,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理念。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必须要在资金流动过程中对收入资金和支出资金进行明确的划分,对于相关的资金使用要进行合理的界定,在资金管理中禁止使用现金进行流通,从而避免资金管理失控,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在进行资金流动过程中,要明确资金的周转周期以及资金回笼的程度,避免因为某些原因导致资金链断掉而给整个企业正常运转带来麻烦。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化程度,减少企业的闲散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为了加强企业对于整个资金流动过程的控制力度,建立相关的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避免出现资金闲置与短缺并存。对于企业的支出要按照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来进行,保证每一分钱都花到实处,同时提高企业的资金储蓄力度,避免出现资金链断开的问题。只有企业领导者具备了这样的财务管风险理念,才可以更好地应对金融风险,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成立监督委员会,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作为企业管理者来说,必须要保证企业财务的公开透明,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所以,必须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来监督企业财务的分配方向,来促进资金的合理优化配置。企业要成立监督委员会,定期召开监督会议,对企业的资金运作做出相应的具体化报告,运用的细节必须向广大企业人员透明化。要知道有监督才会有效率,企业管理也是这样,必须要实行强有力的监管。同时,监委会的人员也要以身作则,还要实行定期的人员轮换,保证监督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要知道监督是促进企业财务合理运用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必须要加强对企业财务运行的监督建设,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实现平稳发展。

(四)建立企业风险预警体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要在对国内外及当地市场情况进行广泛细致的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当地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制定出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对于那些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制定出安全警戒系统。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运用多种手段及时而准确地做出预告性和警示性的反应。根据当地企业的发展情况,在竞争力分析、技术创新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影响企业发展的方面建立预警指标体系,这样就可以使得财务风险问题的范围大大缩小。在金融危机的状况下,企业在对外经济交流往来中,一定要注意财务风险问题,避免因为财务风险问题,而给企业经济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而且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往来密切,所以在进行对外经济往来时,必须要对双方各国的经济状况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促进对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只有这样才可以运用合法的手段,维护企业的财物安全,促进对外经济的正常进行。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必须要合理地利用市场信息,使其为企业提供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新经济的发展与建立。并且还要注意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性研究,做到与时俱进,培养独立的企业思想和对时事的敏感度,进一步促进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在实现这些的同时,还可以发现,在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不仅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实力,使企业在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淑娥,徐伟刚.金融危机下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

[2]张利娜.基于logit模型的我国公司财务风险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5.

[3]陈长玉.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问题模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篇5

摘 要 近年来企业间的竞争已经全面升级,竞争形式从品牌和份额之争发展到资源和地位之争,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增强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而这与增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息息相关。本文在分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了改善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内部控制 财务风险 全面预算管理 相关性

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有着极高的相关性:市场环境异常严峻,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强化内部控制的建设;很多企业由于内部控制实施不完善,引发了很多不可避免的财务风险。在这种背景下,探究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相关性,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的现状

1.1企业内部控制处于初级阶段,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比较淡薄

目前我国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淡薄,认为内部控制可有可无,或只是将内部控制作为表面文章,制定了内部控制的制度后不去认真落实,甚至有些企业至今仍未制定成文的内部控制制度。此外,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受到国家的保护,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比较淡薄,缺乏风险控制手段和防范措施。以上市公司为例,虽然已经初步建立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并制定基本的内部管理制度,但在内部控制环境的软件(如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和财务风险控制意识等)方面,明显不够重视。

1.2企业治理机构不完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比较薄弱

近年来,我国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性,进行了相应的公司制改革,开始发挥董事会、股东大会和监事会的相互制衡作用,然而大多数企业的公司制改革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企业的很多重大决策仍然由管理者自行决定,这极大地增加了企业决策的风险。我国大多数企业在组织结构设置上没有考虑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和职能,企业的内部风险机制不够健全,缺乏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企业内部管理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决策层不能及时获得并有效使用风险信息,增加了企业组织结构的运行风险。

1.3内部监督不力,法规体系薄弱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及及监督能力受到管理机制和外部干预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企业没有正式的审计委员会,很多上市公司虽然设有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但独立性不够,内部审计职能难以充分实现。从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规范和公司治理可以看出,规范的制定主体不同,面向的具体对象也不一致,缺乏完整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导致有的企业无规范可依,而有的企业需要遵循两个或多个内部控制相关的规范,可能使企业在遵循时变得无所适从。

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2.1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对于有条件的企业,应该设立地位独立和监督权威的内部控制管理委员会,由股东大会直接选举3-5人成立,负责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设计和监督董事会执行内控制度的情况,内控委员会和董事会平行,直接对股东大会负责。企业应该设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中心,企业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建立集团公司直属于董事会的风险管理中心,并在不同委托层次建立分中心,以保证风险管理的范围覆盖整个企业;明确风险管理中心的职责;明确风险管理实施的流程。

2.2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企业可以明确各个责任主体对企业具体的投入、产出及相关利益的划分,严密管控各种经营数据,起到控制费用、降低成本、增加收入、过程控制和目标激励等作用,避免企业因盲目发展而遭受不必要的财务风险。企业全面预算包括以下三类:(1)特种决策预算。特种决策预算是最能直接体现决策的结果,是对中选方案的进一步规划(如资本支出预算);(2)日常业务预算。日常业务预算是指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经营业务的各种预算,包括生产预算、销售预算、直接工资及其他直接支出预算、产品生产成本预算和制造费用预算等;(3)财务预算。作为全面预算体系的最后环节,财务预算可以从价值方面总括地反映经营期决策预算与业务预算的结果。

2.3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管理机制

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涵盖全方位和工作全过程的财务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对自身的财务风险进行跟踪监测。一方面,企业要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指标,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给予相应的指标化和数量化;另一方面,企业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处理海量的信息数据,从而降低财务风险可能造成的危害。

2.4进行以实物运动为线索的全面风险管理

企业要进行以实物运动为线索的全面风险管理,进行科学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控制活动,具体说来:(1)风险识别。在根据目标展开各项经营活动时,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的业绩可能会偏离目标和预算,只有识别并在此基础上有效管理所面临的风险,企业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2)风险分析和评估。企业要运用适当的风险风险技术,对风险相关事项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为风险应对提供依据。(3)风险应对。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企业根据目标、风险偏好度和风险可接收程度、风险发生的原因和风险重要水平,确定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4)控制活动。企业针对各项管理活动,制定财务、人事、审计、资本运营等方面的制度和流程;针对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制定各项业务流程。

3.小结

从全文的分析可知,只有通过强化内部控制,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避免由财务风险转化为财务危机和企业生存危机,企业才能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更好地应对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从而持续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民航院校培养的人才首先要适应民航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及地方政府发展民航的人才需要。《公司财务战略与风险管理》把服务民航、服务地方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结合航空公司经济运行的特点,分析民航企业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而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解析民航企业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其形成机理,了解各种风险构成、计量、风险评估与规避机制,结合数据分析和收益管理系统,让学生锻炼对真实问题的分析能力。课程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民航运输专业技能,还系统地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将学生的业务技能培养和综合分析能力相结合,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课程建设目标是通过分析民航企业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而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解析民航企业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其形成机理,了解各种风险构成、计量、风险评估与规避机制,结合数据分析和收益管理系统,让学生锻炼对真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行业的了解。

二、课程内容设计

(一)基于竞争力导向的财务战略选择与评价。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企业理财环境也变得愈来愈复杂化和不确定化,企业加强战略管理已经成为当前管理界的趋势和潮流,与之相适应的财务战略管理也日益受到关注。我国航空运输企业目前正处于一个战略调整和战略发展的阶段,因此对航空运输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和探讨就显得十分必要。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诸多职能战略之一,它不仅服务于企业的总体战略,而且贯彻企业战略的总体要求,同时对其他职能战略起着支持和促进作用。在企业的竞争力中,财务战略及其管理能力和水平是企业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有了健全的财务体系和有利的融资、投资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才能顺利地实现。通过对航空公司、机场财务战略管理情况的调查研究,可以将财务战略管理思想真正有效地运用到民航的经营管理中,为民用航空企业科学的财务管理提供参考。

现代企业战略财务管理要求企业建立以竞争力为核心的战略财务管理体系。它既可以用来推动价值创造的观念,并深入到公司各个管理层和一线职工中,又与企业资本提供者(包括企业股东和债权人)要求比资本投资成本更高收益的目标相一致,从而也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核心竞争力关注于企业的竞争对手、企业在环境中的定位、企业价值链中最具有增值部分的作业、建立战略联盟。核心能力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支撑点,是“内力”,核心竞争力是“外力”,两种力量结合可扩大企业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的综合能力。

基于分析,财务战略模块可以重点讨论财务战略目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衡量(尤其是民航运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财务战略决策、财务战略实施与控制、财务战略计量与评价。公司投资战略、公司融资战略、收益分配战略一带而过,主要航空公司(如三大航)和主要机场的财务战略从制定到实施和评价可以以案例的形式穿插。主要教学内容安排见图1、图2。(图1、图2)

(二)价值导向的内部控制构建与评价——以民航运输业为例。民航企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与高风险等“三高”特点。从航空公司经营过程来看,航空公司经营过程中面临诸如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汇率风险、安全风险、政治社会风险等各种风险。从全民航角度看,都需要一套科学与有效的风险评估与风险规避体系,这将有利于充分发挥民航总局的行业监督与指导等宏观调控作用,同时使得航空公司能够预知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与对抗各种风险。通过对民航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分析、评估、规避与对抗机制与体系的研究,建立航空公司风险评估系统,探寻规避风险的机制、途径与方法,使得航空公司形成科学有效的风险分析评估、规避与对抗机制与规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课程从我国航空公司的自身需要出发,结合影响航空公司经营的内外部环境特点,研究航空公司存在的各种风险的成因与机理,运用系统动力学对影响航空公司经营的各种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建立一套适应我国航空公司实际的风险分析、风险评价指标、风险处理及规避机制与规程,运用与建立航空公司风险评估评价模型,对航空公司风险评估进行实证研究。把握航空公司经营的特点及其面临的各种风险现状,分析与研究航空公司风险形成机理,研究航空公司的各种风险构成(包括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汇率风险、安全风险、政治社会风险等研究);对航空公司各种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包括风险的定性分析研究:运用流程图分析法等进行定性分析;各种风险的定量分析与研究: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对航空公司所承担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与研究);对航空公司风险评估与规避机制(包括风险评估与规避组织机制、信息收集与传递机制、分析评估机制、风险处理与对抗机制等方面)和航空公司风险分析评估指标与指标体系(包括分析评估原则与标准、分析与评估程序、风险衡量指标及指标体系、风险分析评估结果的修正与评价等研究)进行研究;建立与开发航空公司风险评估系统,并选择试点单位运行检验航空公司风险评估系统,以验证航空公司风险评估系统的稳定性、有效性、准确性,并进行修正与完善。

从内部控制与价值管理和价值链的内在关系,不难发现内部控制是为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而设计的,其主要内容就是要建立一个基于价值导向的内部控制环境,通过对各种价值活动的约束和激励以保障各项价值活动高效地运行,从而实现公司价值链的整体增值。我们的课程要梳理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结合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阐述内部控制的内涵,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这五个要素分析我国民航机场和航空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并提出优化建议。结合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构建民航运输企业的价值导向内部控制体系,并对其战略风险、安全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风险因子的成因、分类及其规避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预防和矫正错误和舞弊的萌生与发展,改善企业运营管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进一步降低事故率、减少损失,提升民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航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我们寻求企业的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预警、风险补偿系统及其各系统的有机组合,拟定一个企业经营战略、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绩效考核等多方面紧密配合的整体方案。

课程要讨论价值导向内部控制评价模型。该模型的内部控制突破了企业的物理边界,界定评价主体为控制主体,延伸了评价客体,评价模式采用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评价方法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避免了对于内部控制评价的盲自乐观和短板效应。根据行业特性,我们搜集近两年我国民航机场和航空公司的内部控制资料,计划实证分析我国民航机场内部控制现状,回归分析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关键控制要素,发现内部控制建设与企业价值的博弈关系以及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证据。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结合航空公司、机场工作特点,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展示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协同式教学等,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团队设计、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为形式,打造一批基于财务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孵化的开放性题目。开放性题目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最贴近现实的科研场景,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的最佳途径。开展开放性科研项目运营探索,有效地实现了教学和科研的双向贯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参与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以民航经济与管理数据库为依托,实现了利用科研项目成果和教师科研能力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转化,而且通过学生参与项目的方式为一批研科研项目提供了支撑和帮助,真正实现了科研和教学的双向贯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他们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和民航专业知识,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方面取得明显的效果。采取各种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面对未来挑战的自信心。

四、课程特色

篇7

投资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常性的活动,通过投资能够有效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延伸企业产业链、获取品牌和渠道等核心竞争要素。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财务数据的模糊性、决策主体的有限理性等因素影响,投资项目决策是一项复杂的管理活动。从企业投资活动的目标角度,获得经济效益是企业进行项目投资的价值体现,从财务角度加强对项目可行性分析也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基础。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价和决策往往始于项目立项阶段,通过评价对备选方案进行优先序排序,发现财务风险最低的投资方案,是有效规避项目投资风险的关键所在。企业投资项目财务评价问题的特征在于相关指标数据通常建立在预测的基础上,难以用精确数值表征,指标数据通常需要用区间数等模糊方法表征,这就要求相关的评价方法(指标赋权方法、备选方案排序方法等)能够有效结合企业投资项目财务评价问题的上述特征。因此,从理论角度和实践角度加强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价和决策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投资项目风险评估问题始终是理论研究与管理学实践中的重点问题。焦媛媛等(2002)将信息论方法引入项目组合风险测度问题中,提出了项目组合风险测度模型,并运用该指标测算了项目组合的净现值,从而为多项目的投资组合决策提供了新的路径;仰炬等(2004)将神经网络方法应用到投资项目风险评估中;梁静国(2005)针对投资项目信息不确定、高风险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聚类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进而将人工智能领域的证据理论引入投资项目风险评价中,提出了一种考虑权重的证据合成方法;杨青等(2006)根据投资项目选择问题的特点,结合其特征设计了选择、交叉和变异算子,进而开发了一种具有较快收敛速度的遗传算法;党兴华(2006)提出了基于风险矩阵的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估模型,并将多属性决策理论中的群体Borda排序方法应用于项目风险排序中;张识宇等(2011)从产品竞争力、团队素质、资源利用等方面建立了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Theil指数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和灰色关联综合评估模型;将多属性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投资项目风险评估是该问题的新方向,刘晓峰(2007)系统研究了多属性决策方法在投资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应用,先后提出了确定性信息、非确定性信息、决策时空环境、决策主体环境等不同情况下的投资项目多属性决策方法。

区间型多属性决策问题由于其普遍的现实性成为多属性决策问题的研究重点,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在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方法研究方面,朱方霞等(2005)定义了区间数的相离度,进而提出了将区间数决策矩阵转换为相离度矩阵的方法,并以相离度矩阵为基础提出了基于信息熵的区间型指标客观赋权方法;陈侠(2006、2007、2008)对多属性决策问题中的专家有效性以及专家意见的一致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定义专家决策矩阵与综合评估矩阵对应元素之间的距离提出了一种对专家进行分类的方法,通过定义区间数距离提出了专家意见一致性的测度方法,进而提出了专家群体共识性的测度方法;朱方霞等(2007)综合考虑区间数多属性决策问题的效益性和方案的成功率,提出了区间数的可行度概念和一种能够有效兼顾效益和成功率的区间数多属性排序方法;高峰记(2013)证明了四种可能度排序方法的等价性,提出了基于优序数的区间数排序方法;常志朋等(2014)提出区间型多属性决策问题可将区间数视为属性空间的超长方体,并应用二维正交表表示待决策方案,提出了基于信噪比的决策方法与理想点贴近度和排序方法。在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方法的应用研究方面,冯卉等(2007)将该方法应用于空中目标威胁评估中,提出了基于决策心态指标的区间数评估技术,实践证明该评估方法能够有效减少评估误差;张亦飞等(2007)认为区间型数据代替精确数表示灾害等级更具有适用性,提出了基于线性加权的区间数隶属度距离评估方法,从而有效提高了灾害评估的有效性;于涛等(2006)应用区间型多属性决策方法解决了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遴选问题。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投资项目的财务风险评价问题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点,通过评价和决策,在初始投资阶段发现最有价值投资项目,规避财务风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现有的企业投资项目的财务风险评价方法侧重传统评价方法的简单应用,评价方法缺乏与企业财务风险评价问题特征的有效结合。本文认为,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价的主要特征在于评价指标的非确定性以及指标数据表现的模糊性。为此,将区间型多属性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价中,该方法有效结合了研究对象的特征,也为提高企业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可行路径。

三、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模型设计

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估问题的特点在于为决策提供支持的数据建立在预测的基础上,受外部经济环境、项目管理水平、市场需求变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与项目相关的财务数据通常难以以精确数表现,而以区间数等模糊性的指标数据表示方式(例如预测项目收益为500万~800万之间,将其表示为[500,800])更符合实际要求。因此,结合研究对象的上述特性,区间型多属性决策方法应用于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估问题具有理论适用性。

(一)决策指标体系分析与构建 投资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常性经济行为,概指通过厂房、机械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生产规模直接扩大的目标,或通过收购其它企业股权实现生产规模间接扩大的目标。从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投资项目的决策包括事前决策、事中决策和事后决策,其中,项目的财务风险分析是项目事前决策的重要内容。投资项目财务风险分析的目标在于通过特定财务指标的分析,遴选最优投资方案,规避投资决策风险。一般而言,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盈利风险、融资风险和偿债风险等方面:

(1)盈利风险。企业通过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的目标在于实现经济效益,缺乏经济效益的投资项目孕育着盈利风险。盈利风险通常可以通过项目净现值、项目内含报酬率和项目投资回收期三项指标度量。净现值是绝对数值,指项目生命周期内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与项目初始投资之间的差额,净现值越大表示项目的盈利风险越低,因此净现值为正的项目具有投资的财务可行性,反之则不具有投资价值;内含报酬率是相对值,是指使项目生命周期内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与项目初始投资相等的贴现比率,项目的内含报酬率越高,表示项目的盈利能力越强,盈利风险越低,投资价值越高;投资回收期是指使项目生命周期内产生的经济效益能够覆盖初始投资的时间,亦即初始投资能够回收的时间,投资回收期越短,表示项目的盈利风险越低,项目的投资价值越高。

(2)融资风险。大型投资项目由于投资数额较大,单纯凭借企业自有资金的积累往往难以项目投资的资金需求,这就产生了投资项目融资的需要,也就带来了融资风险。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融资风险受到企业自身信用结构、投资项目优良性、宏观经济与金融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具有较高担保能力的企业和能够产生较为稳定的现金流量的企业较容易在各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从风险表现的角度分析,融资风险可能表现为无法成功融资或者融资额度难以满足项目投资需求等。为了评估融资风险的高低,以项目投资的“自有资金比率”指标作为融资风险的评估指标,该指标越高,表示项目投资的融资需求越低,融资风险也越低。

(3)偿债风险。偿债风险与企业融资风险密切相关,通常而言,金融机构在向企业提供融资安排的同时,要求企业履行分期支付融资所产生的债务利息的义务。按期履行融资所产生的债务利息的义务是企业获取后续融资安排的前提和基础。为了评估偿债风险的高低,以项目投资的“债务利息保障倍数”指标作为偿债风险的评估指标,该指标通常以投资项目产生的息税前利润与项目融资产生的债务利息的比值作为计算依据。该指标越高,表示项目投资的债务偿还能力越强,偿债风险也越低。

(二)财务风险决策属性赋权方法 权重体现了指标重要性程度的差异,权重越高,代表了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越高。科学计算指标权重,是有效进行多属性决策的基础,权重的研究也是多属性决策问题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传统的指标赋权方法包括以层次分析法为代表的主观赋权法、以熵权法为代表的客观赋权法和结合两者特征的组合赋权法,但是上述方法均面向指标数据为精确数的指标赋权。为了将上述方法拓展到指标数据为区间数的指标赋权问题,朱方霞(2005)等定义了区间数的相离度,进而提出了将区间数决策矩阵转换为相离度矩阵的方法,并以相离度矩阵为基础提出了熵权法应用于区间数指标赋权的算法流程:

定义 1 称αij=[α■■ ,α■■]为区间数,其中α■■ 为其下限,α■■ 为其上限,且α■■ ≤α■■ 。

定义 2 称α*■ =[α■■,α■■ ] 为区间数的理想属性值,其中α■■=maxα■■ ,α■■ =maxα■■ 。

定义 3 设α=[α-,α+],b=[b-,b+]为两区间数,令D(α,b)=■,称D(α,b)为两个区间数,α=[α-,α+],b=[b-,b+]的相离度。显然,D(α,b)越大,表示两个区间数之间的距离越远,当D(α,b)=0时,称两区间数相等。

定义 4 称相离度矩阵D为规范化决策矩阵,其中pij=dij/?蒡dij。

定义5 称相离度矩阵D各指标的熵值为Sj=-k?蒡pijLn(pij),其中k=1/Ln(n)。

区间型多属性决策指标赋权的基本步骤可以概括为:(1)将区间型决策矩阵转化为相离度矩阵;(2)将相离度矩阵转化为规范化相离度矩阵;(3)计算规范化相离度矩阵各指标熵值,并根据熵值的归一化结果确定各区间型指标的权重。

(三)财务风险决策方法与算法步骤 具体如下:

记 ,称矩阵

为矩阵的规范化矩阵,其中,对于效益型指标,b■■ =α■■ /?蒡α■■,b■■ =α■■ /?蒡α■■;对于成本型指标,b■■ =1/α■■ /?蒡1/α■■,b■■=1/α■■ /?蒡1/α■■。

结合区间型多属性决策熵权法,可以计算得出加权规范化决策矩阵。

定义 6 称Z+=(Z■■,Z■■,...Z■■)为区间型理想点,称Z-=(Z■■,Z■■,...,Z■■)为区间型负理想点,其中,Z■■=[maxZ■■,maxZ■■],Z■■=[minZ■■,minZ■■]。

定义7 称决策对象到区间型理想点的距离为d■■=?撞

Z■■-Z■■)+(Z■■-Z■■),称任一决策对象到区间型负理想点的距离为d■■=?撞 (Z■■-Z■■)+(Z■■-Z■■)。

定义 8 称任一决策对象与最优目标之间的贴近度为D■■=■,以D■■为决策依据,D■■越大,表示待决策对象越优。

结合区间型属性信息熵赋权方法,区间型多属性决策排序的基本步骤可以概括为:(1)根据指标类型的差异,将区间型决策矩阵转化为规范化矩阵;(2)根据指标权重将规范化决策矩阵转化为加权规范化决策矩阵;(3)确定区间型理想点,计算各决策对象与区间型理想点和区间型负理想点之间的距离;(4)计算各决策对象与最优目标之间的贴近度,并根据贴近度计算结果排序与决策。

四、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模型实证应用

(一)案例背景 2012年12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将汽车产业划归为产能过剩行业,提出通过整合的方式促进汽车产业有序协调发展,并提出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新能源汽车以动力电池和电控系统为汽车提供动力,能够在有效保证汽车续航能力和提速动力的情况下,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代表了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

某汽车制造集团拟抓住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积极投资新能源汽车项目。经过论证,提出四项备选方案:方案1(X1),全面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动力电池、电控系统研发、四大工艺(冲压、焊接、涂装、总装);方案2(X2),考虑到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仅投资高续航里程的动力电池研发;方案3(X3),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动力电池、电控系统研发,并与电力供应商合作开展快速充电桩的研发;方案4(X4),仅投资具有高续航能力的动力电池和电控系统研发。

现根据各投资方案相关财务风险指标的预测值,应用本文建立的属性权重未知的区间型决策矩阵方法选择最优投资方案,各决策方案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二)区间型指标赋权 在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估中,净现值指标、内含报酬率指标、自有资金比率指标和债务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均为效益型指标,而投资回收期指标为成本型指标,根据指标的上述特点,根据区间型决策矩阵计算相离度矩阵D和规范化相离度矩阵D*:

计算各指标的熵值:I1=0.788,I2=0.645,I3=0.763,I4=0.745,I5=0.758,通过归一化方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分别为0.213,0174,

0.206,0.201,0.206。

(三)计算区间数与最优向量贴近度 具体如下:

(1)区间决策矩阵规范化。根据净现值指标、内含报酬率指标、自有资金比率指标和债务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均为效益型指标,而投资回收期指标为成本型指标,区间型决策矩阵转化为规范化矩阵,规范化决策矩阵如表2所示。

(2)计算加权区间决策矩阵。根据各指标权重和区间规范化矩阵计算加权区间规范化矩阵,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3)确定区间型理想点和区间型负理想点。区间理想点= ([0.053,0.074],[0.042,0.073],[0.036,0.126],[0.051,0.078],[0.045,0.081])

区间负理想点=([0.036,0.060],[0.023,0.039],[0.024,0.063],[0.026,0.056],[0.032,0.063])

(4)计算各方案与理想方案的贴近度并排序。经计算,各方案与区间理想点、区间负理想点的距离以及贴近度如表4所示。

根据各决策对象与理想方案的贴近度关系可以看出,四项投资方案的优先序为X2、 X4、 X1、X3,即方案2仅投资高续航里程的动力电池研发是该汽车集团现阶段介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最优投资方案。

五、结论

以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价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认为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点主要存在于盈利风险、融资风险和偿债风险等方面,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问题的特征在于财务指标数据通常建立在预测的基础上,难以用精确数值表征,通常需要用区间数等模糊方法表征。结合研究对象的上述特征,认为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方法应用于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价问题具有理论适用性,进而将基于熵权的区间型数据赋权方法和基于贴近度的区间型数据排序方法引入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价问题中,并通过具体案例详细演示决策方法的应用步骤。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相结合的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价问题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予以进一步拓展:一方面,可以结合具体项目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细化和优化问题研究;另一方面,为提高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可以开展区间型群决策方法在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重点在于专家赋权、专家意见一致性检验、专家意见集结方法等方面。

参考文献:

[1]焦媛媛、韩文秀、杜军:《组合投资项目的风险度分析及择优方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7期。

[2]党兴华、黄正超、赵巧艳:《基于风险矩阵的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1期。

[3]朱方霞、陈华:《确定区间数决策矩阵属性权重的方法――熵值法》,《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5年第5期。

[4]冯卉、邢清华、宋乃华:《一种基于区间数的空中目标威胁评估技术》,《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6年第8期。

[5]张亦飞、程传国、郝春玲、赵海涛、徐伟:《一种灾害等级的区间数评估模型》,《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年第4期。

篇8

关键词:企业跨国并购;风险;分析

从二十世纪以来,企业把跨国并购当成了企业国际化的快速通道,掀起了企业跨国并购的浪潮。例如:在2004年,我国的两家著名企业分别实施了跨国的并购。首先是著名的电器生产企业――TCL,分别并购了法国的汤姆逊公司的彩电业务及阿尔卡特公司的电话业务。其次是我国联想集团一举收购了美国IBM公司的个人电脑事业部。这两宗大型的跨国并购活动为我国各企业进一步实施跨国并购奠定了基础。但是,将近8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国那两家大型企业的跨国并购的结果却是完全不同。联想集团的跨国并购已经取得了成功,但TCL的跨国并购却是困难重重,挫折不断。所以,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能否成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企业实施跨国并购风险的概述

(一)跨国并购风险的概念

企业并购风险是指企业在并购活动中达不到预先设定目标的可能性以及由此给企业正常经营和管理所带来的影响,按其范围可分为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但是,对于我国企业而言,跨国的并购更具有很多不确定性,而且在实际中的操作也非常复杂。企业如果想实施跨国并购必须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存在着并购的各种风险,这些风险最终会造成企业的未来收益与预期的收益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

(二)企业跨国并购存的风险特征

1、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由于并购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客观性,所造成的并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企业只要是存在着跨国并购行为就一定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并购的风险,这种风险将贯穿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这是个企业无法回避的,但是企业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控制和转化。

2、动态性

企业的并购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企业的预期收益与实际发生并购时的收益之间存在偏差。造成这种收益偏差的因素有很多,而且这些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企业的并购风险存在动态性。而企业只有在并购的全过程中不断调整并购计划才能实现企业的预期并购目标。

3、对企业并购的非系统性风险的可控性

企业在并购时发生的风险只是一种可能性,这些风险也可能不会发生。而对于那些非系统性的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进行防范和化解。如:在并购中发生的并购价格风险就是可以控制的。

4、企业并购风险存在这社会的震荡性

企业实行跨国并购的实质是使企业的资本外延扩张,其结果就是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人员的急剧增加。如:日本三菱银行和东京银行以一笔388亿美元的交易实现合并,合并后的资产规模5720亿美元。企业的规模在并购后迅速扩大,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企业规模的扩大也造成了企业管理层次的增多、管理难度的增大、企业的决策机制也失去了灵活性,并很有可能形成垄断的形式,最终导致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效率降低,造成虚假的繁荣,以及社会的震荡。

(三)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的分类

跨国并购风险是由多种因素和多个环节形成的,因而跨国并购风险的种类也多种多样。从跨国并购的过程来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并购前的战略决策风险;并购中的信息不对称风险、融资风险等;并购后的企业文化整合风险及管理整合风险。

从引起跨国并购的原因来分可以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的外部原因所引起的风险,包括来源于政治、政策、法律、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风险。其中跨国并购的法律风险包括三个方面的风险:首先,东道国对外资进入本国市场的管制及对外资收购本国公司控制权的限制;其次,法律中对跨国并购的具体规定,大都是通过增加并购的成本而提高了并购进行的难度,从而加大了并购的风险;再次,与跨国并购有关的其他重要法律法规,如反托拉斯法、外汇管理法等法律的存在,使跨国并购的法律风险的存在更加严重。内部风险则主要是由于企业的内在原因引起的风险,包括战略决策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其中财务风险包括:融资风险、跨国并购流动性风险、金融风险等。

二、对我国企业实行跨国并购产生风险的具体分析

根据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时的风险分析,我们知道跨国并购的发展是迅猛的,但是各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时所面临的因素是各不相同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进行的跨国并购是一项与众多利益相关、消耗时间 较长、同时又面临很多风险和矛盾冲突的系统工程,企业要想跨国并购取得成功就要面对重重困难。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有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下面将分别进行分析。

(一)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内部风险

企业在实施并购时之所以会产生内部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的经济活动原因导致的,如:企业的战略决策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的经营风险。

1、企业存在的战略决策性风险

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中会由于企业自身的原因产生战略据策性的风险,主要表现为:

首先,企业没有对自身的竞争力进行客观的评估。企业的跨国并购并不是一种盲目的行为,所以企业在进行并勾芡要对自身的竞争力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评估,深刻了解自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不至于使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由于对自己的错误评估而为企业带来并购风险。

其次,对并购企业的评估失误。企业在对国外企业进行并购前,不仅要对企业自身进行评估,还要对目标企业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如:对方企业的资金规模、竞争力、综合环境、经营管理、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评估,忽视任何以方面都将是企业的并购处于风险中。

2、企业进行跨国并购中产生的经营风险

企业的跨国并购就是想让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对企业的生产、销售以及商场的渠道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经营的协同效应。企业的跨国并购得经营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企业在并购后,对方企业的销售渠道还能否保留。如果我国企业在实现了对国外企业的并购,但是并不能和对方企业保持良好而有效的合作关系,就很容易使原有的客户转而向企业的竞争对手流动,造成企业销售渠道中断。

其次,要考虑并购后能否保持企业现有产品的品牌认可度。如果实施并购后,企业产品的品牌并不被广大消费者认可,那么就会使企业产品失去原有的市场,使企业的经营目标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

最后,企业实施并购后是否还能具备良好的企业管理能力。企业在并购后,经营规模扩大很多,同时管理层也相对增加,那么企业原有的管理理念、经营模式、战略决策定位、组织结构等都要进行及时地调整来适应新的要求。如果企业并不具备跨国管理的能力,将会使企业原有的优势消失。

3、企业跨国并购带来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并购而涉及的各种财务活动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并购方企业偿债能力的制约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企业实现跨国并购的最终目的是想要扩大规模、拓展企业市场,有的企业为实现这些目标往往在并购中不计成本,导致企业并购时财务风险的发生。如:企业为支付并购资金而增加的借贷利息,不能达到预期的协同效应则需要增加裁员等。但是,企业在并购前后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就集中体现为企业能否及时的、足额的获得并购资金,并尽力保证企业资产的流动性。

企业在实施并购前,往往需要投入很大的资金量,但是单靠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大多数企业就采取了借贷的方式来筹集资金。这些筹资方式存在着很多的风险,企业虽然通过借贷资金并购了目标企业,但是企业的债务却变得更加沉重,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另外,并购目标的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其进行评估、确定交易价格的重要依据,但是虚假的会计报告掩饰了目标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最终导致企业并购决策的严重失误。

(二)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外部风险分析

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外部原因所导致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企业文化风险、文化整合风险等,这些风险起因于企业运行的宏观环境。

1、企业并购时的政治风险

企业在并购时所发生的政治风险主要是由于并购的目标企业所在国家的不确定而造成的。这是纯政治因素导致的并购风险。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并购目标企业所在国家发生重大政治变革、政治突发事件,或者是由于该国家的政治体制的原因,这些都会给企业的并购带来风险,产生严重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由于目标并购企业所在国家的有关政策的变动影响了经济环境,从而影响企业并购的实现。如: 战争、内乱、国家都会是国家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的外汇管制会使企业资本和利润不能有效流动和转移。当然,政治因素的变化还会是企业的资本安全性受到威胁。但是这些结果并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企业所能够控制的。

另外,政治风险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有特点,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政权更迭,宗教、民族冲突此起彼伏,甚至爆发内战造成国家分裂,而发达国家一般政局稳定,但也存在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风险。

2、法律风险

企业的跨国并购还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并购的目标企业所在国家的法律风险和并购企业所在国的法律风险。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在实施并购时对目标企业所在国家的法律、政策方针缺乏全面的了解而导致的。每个国家对于跨国并购的管理重点、管理标准及并购程序并不相同,甚至会出现互相冲突的现象。如:西方国家从企业要公平竞争的角度出发,制定了一些列反垄断的法案,但是这些法案会对并购行为产生制约,让并购企业的并购方案不能正常实施。

3、企业实施并购时产生的文化风险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价值观念、信仰、态度、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另一群体的显著特点。正是存在这样的文化差别,导致企业的跨国经营中存在文化上的冲突。各国、各民族的价值观不同,就是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采取的行为方式不同。所以必须了解东道国的文化,必须做到与目标企业的当地文化相融合,这是企业跨国并购成功的关键。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企业在跨国并购后对跨国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时会产生很多误会和摩擦,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有效运行。如:在20实际70年代,美国的肯德基就进入到香港市场,但是由于该企业并不重视和利用香港的文化因素而失败了。当该企业意识到这一点后,注重将企业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于当地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紧密结合。英国市场营销专家史狄尔先生曾经对此事进行评价时说:“当年家乡鸡进入香港市场,是采用与美国一样的方式。然而,当地的情况,要求它必须修改全球性的战略来适应当地的需求。产品的用途和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影响,食物和饮品类产品的选择亦取决于这一点。当年的鸡类产品不能满足香港人的要求,宣传的概念亦不适当。”所以,企业必须具备识别各国文化风险的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4、并购后企业对东西方文化整合的风险

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是整合过程中最为困难的部分,文化冲突在跨国并购的过程中更为明显。跨国并购不但要涉及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微观文化层次,更要牵扯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法律、制度、习俗、宗教等宏观文化层次。

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国和西方欧美国家的文化就存在很大差别,这就是我国企业在与西方欧美国家的企业实施并购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如:我国很多企业目前并购的海外企业,大多数是欧美国家的成熟企业,这些企业拥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并有很高的认同度,他们很希望在并购后仍保持自身的文化。但是,对于我国并购企业而言一旦并购成功后,作为战略整合的一部分,我国企业不仅要吸收并购目标企业的企业文化还要放弃一些原有的不被并购企业认同的文化。所以,企业文化的整合已经是企业并购的重要内容之一了。我国企业如果不能掌握好并购后跨国企业文化的合理整合方法和技巧,灵活处理好并购后跨国文化的管理问题,那么企业的并购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三、结束语

通过很多企业的实践证明,企业的跨国并购是一种资本积累的方法,而且也是企业迅速扩张市场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并购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风险。由于跨国并购是当代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企业如果对这些风险处理不当就会导致企业并购的失败,这种失败对企业、国家的经济损失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必须正是各种风险,是企业的跨国并购逐步走向成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学,庄乾志.公司并购的风险分析[J].经济论坛, 1998,9,18.

[2]徐振东.跨国并购的风险及其控制的主要途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0,5,21-24

[3]孙加韬.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防范与化解[J].亚太经济,2005,1,56-57

[4]汪建峰.冲动的跨国并购[J].农村金融研究,2005,9,5-6

篇9

[关键词] 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2-0082-03

一、互联网企业的概念及特征

(一)互联网企业的概念

互联网企业,是指借助互联网平台提供服务并获得收入的企业。国外比较著名的互联网企业有苹果、谷歌、Facebook、亚马逊等,国内比较著名的有阿里巴巴、腾讯、网易、百度、新浪等。

(二)互联网企业的特征

互联网企业的特征很多,我们着重选择其几个重要的特征来分析。

一是依赖于互联网平台。互联网企业最大的特征就是完全依赖于互联网平台,离开了这个平台,互联网企业就彻底失去了意义,很难存活下来。试想,假如谷歌离开了电脑搜索,阿里巴巴离开了淘宝网、支付宝,必然寸步难行。

二是服务对象众多。同样是因为依赖于互联网平台,互联网企业的直接服务对象是数以亿计的广大网民,而“互联网+”模式的间接服务几乎可以覆盖全社会每个领域、每个角落。

三是财富积累速度快。互联网企业财富积累速度惊人,很多默默无闻的小企业,一夜之间可能暴富起来。一年财富翻个几番、几十番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闻。

四是注重客户体验。互联网市场竞争激烈,用户接触新产品的范围广,可选择的替代品很多,再加上服务对象广泛,这就注定了互联网企业要注重客户体验,千方百计留住客户。

五是创新力强。互联网更新换代速度实在太快,一种新生事物问世不久,很快就被另一种新生事物所代替。这种特性倒逼着互联网企业不断加强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华为手机正是凭借着持续的创新,赢得了用户的尊重与喜爱,成为媲美苹果、三星等的国内品牌。

六是效率高。由于互联网这个平台,很多事情变得极其高效。如饿了么的即时配送模式,从客户下单到配送完毕,45分钟内全部完成。京东自营物流可以实现头一天下单,当天或第二天到达。这些是传统企业无法比拟的。

七是互动性强。借助于互联网,企业和客户很容易实现实时对话,互联网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来随时完善服务。

二、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一)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

要想了解什么是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先要了解财务风险的概念。所谓财务风险,就是指因公司财务不规范、财务意识不强、经营模式不合理、资本结构不合理,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存在财务危机的可能。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顾名思义,就是互联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财务风险。

(二)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的分类

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大致可分为盈利模式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政府监管风险四种。企业应针对每一种类型的风险,都进行正确分析预估并做好应对准备。值得注意的是,财务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即使一家企业财务再规范、防护措施再到位,也不可能完全没有财务风险,而只能说财务风险很低。

三、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一)盈利模式风险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有收费和免费两种,其中收费又分为直接收费和间接收费,直接收费如电脑游戏、手机游戏等,通过游戏点卡、虚拟道具收费,间接收费如爱奇艺会员、腾讯会员等,基本的服务是免费的,如果享受更高层次的服务再另行收费。免费的如360杀毒软件、各种门户网站和新浪、腾讯微博等。收费模式的风险在于一旦客户体验度下降,虽然付费了但是没有享受到与之对等的服务,便会导致客户大量流失。而免费盈利模式的风险在于,互联网企业一般是靠前期免费来吸引大量客户,以广告费来获取收入,后期需要找到一种盈利方式,要么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收费,要么开发其他系列产品进行收费,由收费转为免费更容易被人接受,而由免费转入收费必然会给互联网企业带来影响。

(二)筹资风险

互联网企业不同于传统意义的企业,其资产更多地是体现在无形资产上,如果互联网企业为上市公司还好,可以通过股价来估算,但很多互联网企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固定资产少,也没有股权,虽然有一定的技术创新、科技研发和专利,但这些有时很难估量,也很难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认可,这就注定了互联网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较少,只能通过风投或者众筹等模式来融资,而这种模式对互联网企业的要求比较高,且不够稳定,更不利的是,这种模式有可能稀释自身股权,甚至丧失对于企业的控制力。此外,由于有形资产较少,有的甚至不需要办公场所和其他固定资产,互联网的资产负债比率通常比传统企业要高,难以获得投资者的信赖,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企业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难以继续运营下去。

(三)投资风险

客户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尤为重要。要想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拥有更多的客户,互联网企业必须舍得投资,即所谓的“烧钱”。即使前期造成大量的亏损,但只要成功抢占了足够的市场份额,后期还是能够弥补回来的。例如,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为了抢占客户源而开展的“烧钱大战”,便是其中的一个案例,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目前滴滴已与快的正式合并,牢牢占据打车市场份额,并成功将国际打车软件巨头uber挤出中国市场。然而很多情况下,互联网企业大手笔的投资与取得的回报不成正比,造成亏损现象,这便是投资的风险。

(四)政府监管风险

互联网企业成立时间普遍较晚,很多是近几年伴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而兴起的,一方面,政府在互联网监管方面缺乏成熟的经验,很多领域还需要继续完善和探索;另一方面,虽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互联网企业监管单位和具体监管职责,但日常仍然存在监管不到位的现象,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互联网企业在规范性和成长性上相对较差,企业管理者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或者乐于不被监管,放松了各方面的要求,以致在健康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四、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

(一)对于宏观环境变化的不适应

宏观环境是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因素。互联网企业所服务的范围涵盖社会方方面面,受宏观环境影响很大。宏观环境主要来源于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政策环境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对于某个领域进行规范限制后,对互联网企业造成的影响。例如,受部分P2P公司跑路恶劣影响,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对P2P公司进行整治,从而引起更多的不合规P2P公司退出。经济环境方面的影响是国家采取的经济手段,比如收缩银根、减少信贷投放等,对互联网企业融资带来更大难度。而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当前的社会氛围是如何的,如国民旅游热发展起来后,催生了途牛网、去哪儿网、驴妈妈等一批知名的互联网旅游企业。事实上,宏观环境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很难把握准确,宏观环境一旦发生变化,很容易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引发财务风险。

(二)管理者对于财务风险的认识不够全面

互联网企业管理者的思想理念决定着企业的防范财务风险水平。然而很多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认识不够清楚和全面,片面的认为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较低,只要制定了相关财务制度,把住了财务人员的关口,管理好了资金问题,就不会发生财务风险。因此没有将防范财务风险纳入企业发展规划,没有加强日常的管理教育工作,也没有建立防范风险的完整预案和预警系统。此外,企业管理者对于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监督作用,也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内部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很多互联网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的会计机构,也没有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的虽然成立了专门的会计机构,但是人员配备严重不足,财务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相互监督。有的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有一整套的工作流程,但是执行力不够,没有形成约束和惩戒机制,财务规章制度形容虚设。有的企业财务人员基本素质不高,没有严格按照会计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会计处理,对于不符合规定的把控不严,资金使用混乱,也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企业资金的安全性不高。

五、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制定合理的风险控制目标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互联网信息瞬息万变,有时一条重要信息捕捉不到,就足以扩大企业风险,因此制定合理的风险控制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互联网企业应高度重视风险控制目标的制定工作,把风险控制作为企业一项发展战略来对待,针对不同的风险,制定出相应的风险控制目标。对于盈利模式风险,风险控制目标应着眼于实现企业拥有固定的客户群体,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不发生客户大量流失导致收入锐减的现象。对于筹资风险,应着眼于企业不发生资金链断裂,保持经营活动的稳定性,同时确保企业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于投资风险,总体上着眼于长久盈利,但也应制定止损额度,不能为了抢占市场而大打价格战,超出自身承受范围,最终得不偿失。对于政府监管风险,企业应着眼于自身入手,加强财务制度建设,确保规范健康运行。当然,风险控制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风险是在不断变化中的,风险控制目标也要随着变化相应地完善调整。

(二)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体系

即使风险控制目标制定的再完善,考虑的再周到,仍有一些风险是难以估料到的,这时就需要互联网企业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体系。首先,互联网企业应制定完善的风险防范预案,针对每一项风险列出相应的风险预案,并会同员工定期加强模拟演练,确保真正发生风险时,能够从容应对,不慌不乱。其次,互联网企业应从自身入手,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严格按财务制度办事,严格财务审批流程,尽可能减少财务方面的不规范、不透明现象。第三,互联网企业要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设置专门的会计机构,配齐配强财务人员,明确财务人员职责和工作权限,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具有一定规模的互联网企业还应设立风险控制部门,招聘引进专门人才,专门负责企业风险控制工作。

(三)建设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增强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很多知名企业都有着独特的企业文化,如海尔的质量、创新,华为的狼文化等。不难发现,这些企业文化基本上都与企业生产经营或者塑造品牌等相关。事实上,企业文化还应该包括建设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文化。互联网企业应将财务风险防范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加强员工特别是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使每个人都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严格遵守财务规章制度,降低财务风险。要在企业内部树立良好的导向,对于风险防范意识强、没有发生问题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必要的物质奖励,对于风险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引发财务风险的,给予处罚,从管理者到员工都树立起财务风险意识。

(四)加强筹资风险的管理

因为互联网企业的特殊性,使得筹资风险防范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更为重要。互联网企业要加强对筹资风险的管理。首先,在筹资渠道上,要谨慎选择投资方。互联网企业融资难度较大,特别是在创业初期,很难获得银行的支持。尽管如此,在投资方选择上,互联网企业一定要谨慎,一方面要满足自身发展资金需要,另一方面要提高警惕力和辨别力,不能过多地出售自己的股权,以免丧失了对企业的控制权,为他人作嫁衣裳。其次,在资产结构上,要注重控制负债,使得资产负债率处于一个合理水平,这也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加认可互联网企业,增加自身筹资砝码,从而实现健康稳定发展。第三,在保障措施上,互联网企业也可以设立一部分筹资风险损失准备金,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一旦发生风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损失。

结语

互联网企业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外人看来,这个行业充满了生机和希望。然而由于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很多原本稳定发展的互联网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最终走向破产。因此,对于财务风险,互联网企业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首先对互联网企业的概念及特征进行了分析,接着对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进行了概述,随后又对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进行了逐一分析,然后又分析了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互联网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期望能为研究相关此类课题者以启发。

[参 考 文 献]

[1]李晓光,张路坦.基于百度并购91无线案例的互联网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研究[J].商业会计,2014(17):40-42

篇10

(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开发程度的日益加大,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所以,风险这一概念逐渐走入了企业的内部控制之中,对风险的评估也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本文从风险入手,讲到风险评估与企业内部的控制之间的关系,两者的特点,以及风险评估的相关方法,在明确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才能使企业更好的规避风险,在当代社会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 :内部控制;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内部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171-02

一、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发展和完善,占据了重要地位的企业其经营环境日趋复杂,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加,原本的管理制度与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因而我们必须进行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许多企业由于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整甚至是失效,导致了其会计信息失真乃至破产,所以说,针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是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其中,内部控制体系中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是我们首先要进行研究的方面,因为,在日趋复杂的环境下,各种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企业的风险也不断加大,如果企业对经营项目本身的风险评估不够恰当,做了错误的决策,将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是使经营项目功亏一篑,所以说,风险的评估对公司目标的实现有很重要的影响。

二、内部控制的特点

内部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对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内部控制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 1、全面性。内部控制是对企业一切业务活动的全面考核控制,并非是局部性控制。它不仅要控制考核财务、会计、资产、人事等政策计划的执行情况,还要进行各种工作分析与作业研究,并提出改善措施。 2、经常性。内部控制不是阶段性与突击性的工作,它涉及各种业务的日常作业与各种管理职能的经常性检查考核。 3、潜在性。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内部控制行为表现不十分明显,其实它隐藏与融汇在一切作业工作之中。不论你采取何种业务事项,都潜在有控制意识和控制行为。 4、关联性。在企业内部各项控制工作中,彼此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一种控制行为成功与否均会影响到另一种控制行为,一种控制也许会导致另一种控制的加强,也许会导致另一种控制的取消,或者减弱另一种控制的效应。

三、企业中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存在的问题及研究

许多企业正是由于内部控制的缺失和不健全而导致其面临困境甚至是破产,如巨人集团的失败,2010 年所爆发的柴油荒,富士康员工的的跳楼事件,被指责为国内赚钱海外亏的中投,追根结底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极度缺失和对风险的忽视,而风险评估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其在内部控制中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这里,我们将风险按来源的不同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其中,外部风险主要有自然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及市场风险;内部风险包括组织风险、营运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人事风险和人才风险。

(一)企业外部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自然风险,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自然灾害(如洪水、水灾或地震等)的突发而导致企业投资的损失,这种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企业在制定目标及对项目进行投资的时候,应当考虑这些自然风险的影响。 政治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党和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使企业受到意外的风险损失。 经济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宏观调控、金融危机、通货膨胀或萎缩等所导致的企业利益受到影响的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物价变动、市场供求关系改变等市场结构发生意外变化,使企业无法按照既定策略完成经营目标而带来的风险。

(二)企业内部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组织决策风险,是指企业在管理决策过程中,由于决策的失误,决策者能力的不足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导致决策与目标定位不符,亦或错过潜在机会失去巨大理论。 营运风险,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资金不能及时供应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关键是要保证有足够的资金供应,维持企业活动的进行,这既要充分利用举债经营这一手段获取财务杠杆的收益,提高自有资金盈利能力,同时也要注意防止过度举债而引起的财务风险的加大,避免陷入财务困境。 技术风险,是指由于技术开发难度的不确定性、技术无法有效地商业化及开发的可行性等所带来的风险,其影响因素包括技术评估风险、技术成熟度风险、技术变化风险。 人事风险,是涉及企业人事管理方面的风险。 人才风险,企业员工的素质和可利用性,关键的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管理人才能否获得,以及如何对人才进行激励和管理会带来人才风险。

四、风险评估的方法

企业应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两个方面对风险进行评估。当风险本身无法量化时,或者量化评估所要求充足的可靠的数据实际不可获得或者数据获得或分析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时,企业可以采用定性的分析技术。定量的分析技术通常更加精确,一般用于更为复杂多变的活动,作为定性分析的补充。[1]

(一)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法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风险分析方法,一般侧重于估计事件所带来的损失,根据企业经营活动面临的风险及控制措施等来判定安全风险等级,给出一个期望值。它通常用于最初的筛选,以便鉴定出需要更详细分析的风险,数据不足以进行定量分析时或者是在无法对风险的程度进行更充分的分析时,它对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风险产生的后果只是粗略的估计其影响程度的高低,而不是准确的给予可能性和损失量。目前常用的方法有: ①德尔菲方法 德尔菲方法又称专家调查法,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 1964 年提出的,它是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判断其是否存在引起风险发生的因素,以此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但由于德菲尔方法只针对常见性的问题,因此,对于个别的企业或特殊存在的风险则无法预估。 ②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与1939 年首次提出,它是通过邀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对风险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经验列举出可能遇到的风险,这种方法比较常用于军事决策和民用决策,但由于其所需成本过高,且要求参与者有较好的素质,因此,一般情况下很少用到。 ③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法是由美国 SLLELL 公司的科研人员 PierrWark 于 1972 年提出的。这种方法是根据发展趋势的多样性给出多种可能的发展态势,然后对这些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详细的情景假设和描述。它适用于分析各种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有较多可变因素的影响,但因为其操作过程较复杂,一般只有大公司在大项目方面才会使用。

(二)定量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法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风险分析,注重的是资产的价值和威胁的量化数据。这是将风险评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为最终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对风险进行分析及度量,需要充分地获得企业在历史年度内发生的各种风险的次数以及所导致的损失,了解潜在事项如何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通常一个潜在事项结果是一个可能的范围值,在评估体系中必须予以界定,这是制定风险反应方案的基础,也能保证评估的准确性。当然,历史上各种风险发生的频率,还要充分考虑风险的客观环境是否改变,如果有变化,就要在历史数据的趋势分析上进行修正。常用的方法有: ①灰色系统理论 灰色系统理论,是对企业内外部各种可控或不可控的风险进行分析,从其离散无规律的分布中找出内在的联系,将这个无规序列变换成有规序列,然后进行判断预测。 ②故障树分析法 故障树分析法是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维森于 1962 年首先提出的,它是一种演绎的逻辑分析方法。遵循从结果找原因的原则,即仿照树型结构将多种风险画成树状进行多种可能性分析。其分析结果具有系统性、准确性和预测性。

五、对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研究的现实意义

市场经济从微观经济的角度来说是一种风险经济,企业作为市场的基本单位时刻置身于风险之中,越是开放发达的市场经济,其中包含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就越大。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以及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使得风险成为企业关注和管理的焦点,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想要发挥本身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更好的进行风险评估,以此来跟上市场越来越快的发展脚步。随着风险之一概念逐渐走入企业的内部管理,减少或者规避风险成为了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首要目标,各种风险因素成为了内部控制的对象。所以,企业要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就必须要识别和衡量它所面临的风险及其风险因素,这是采取有效控制活动的依据和前提。这里的所说的识别和衡量风险就是风险评估。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其衰亡是从内部开始的,外部力量不过是其死亡前的最后一击”。由此来看,企业的衰退也是从其内部开始的,所以说要使企业得到发展就必须要从企业内部抓起,内部控制正是基于这一点才得到了世界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目前COSO整体框架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把风险评估作为一项基础要素纳入内部控制框架之中,这个措施正是企业内部管理与当今时代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进行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内部控制的缺失和不健全是导致会计舞弊泛滥的根本原因之一;内部控制制度的极度缺失和对风险的忽视是导致我国企业生命周期短的根本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威功离不开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控制活动和发挥应有作用的基础。[2]

正因为有了风险的存在,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就显得更加重要了,风险评估也就成为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和关键。对于企业来说,将风险加入到企业的内部控制中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与之相关的配套体系还没有完全的成熟起来。这就需要企业尽早的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在发展中逐渐摸索出风险与内部控制的结合方法。面对发展迅速的市场经济,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企业只有尽早的预测到自己可能会面对的风险,并对所要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找到合理有效的方式结合企业的内部控制,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企业才能更好的立足与市场,获得更好的收益。由此可见,对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的研究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结论

企业风险评估是一个持续反复的过程,一次风险评估并不能一劳永逸。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险应对策略,以避免由于原来选择使用的风险应对策略无效而影响内部目标的实现。[3]特别是当企业经营活动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就必须保持应有的敏感度,并且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以使企业的目标在变化了的外部环境中得以实现。我国企业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才能真正完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真正促进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农跃.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117-118.

[2] 陈芳,许良虎.建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体系[J].会计之友,2009(10(上)):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