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的策划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旅游的策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旅游的策划

篇1

关键词:旅游文化;茶文化;创新

1茶文化旅游相关概念

1.1我国茶文化的背景

尽管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但是在我国茶有4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推动了中国的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增进了交流和友谊,增强了中国同全球各个地区的联系,向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推广了茶叶的品种、栽培、加工、饮茶、茶文化等。茶文化的交流不局限于茶学者,对茶的研究和喜爱也是辐射广阔,人们在茶文化、茶综合利用、茶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和交流。茶文化旅游是茶产业的重要内容,是旅游的新兴项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可以达到积极的休息和娱乐、获取茶知识等目的。

1.2茶文化旅游的内容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茶文化是指精神层次和物质层次两个层次。精神层次对茶的物质文化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在社会文明中起积极推动作用,包括茶的知识、茶艺、茶道、文化艺术等,指一切茶的物质文化存在反映到人们记忆中的学习。物质层次包含茶叶培养制作工艺、实践过程、茶叶推广的生产流通方式、茶饮的生活模式、茶叶的消费模式和茶政设施等。本文探讨的茶文化是指科技成果、茶礼仪、饮茶艺术、茶的习俗、茶的生产、茶的历史、茶的发现等方面的内容,以物质性实体文化作为载体,将茶文化作为旅游资源。

2旅游文化中茶文化的发展价值

2.1茶文化旅游能够推广茶文化

茶文化旅游对促进中国茶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向公众提倡茶饮,向广大游客宣传、普及中华茶文化和茶知识,通过科普的方式促进茶文化的传播。茶叶科技园的成立,可以推动当地的社会进步,推动当地的文化、经济、科技的发展,促进茶园地区和全球各地的友谊和交流,作为文明的象征和友谊的纽带。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象征和载体,通过旅游文化进行宣传,向世界各地人们宣传我国的茶通六艺,茶是中国人民物质生活的必需品,茶是中国的“国饮”。

2.2茶文化旅游促进茶产品质量提高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能够提高了茶叶的价值和经济效益,促进茶产品结构的多元发展,因此,需要提高茶产品质量,使得茶叶产品在茶文化旅游中向游客推广更为品质优良的茶产品,使得旅游者购买到包装精美的产品,还可以使得游客将茶叶作为旅游纪念品或馈赠亲友的礼品,进一步促进茶文化旅游的日益繁荣。

2.3茶文化旅游促进茶消费,推动茶业经济发展

茶文化旅游可以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茶业效益,茶生产者也可根据游客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仅仅可以拓展了销售市场,扩大了消费群体,客观上起到了培育茶人、扩大茶产品的知名度和促进茶消费的作用,起到了无形的“广告”和促销作用,通过游客购买品质优良的茶叶作为旅游纪念品、馈赠茶礼品。使游客在自觉不自觉中产生赏茶爱茶的心理,直接向茶园经营者购买自己所需的产品,还可亲自参与茶叶的采摘、制作和品尝,了解茶的生产流程、制作技术、茶的历史、茶的作用。

2.4茶文化旅游,提高茶产业附加值

我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在中国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各地区都是当地的涉外旅游定点单位和全新的特色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当地旅游来讲,一方面可以增加旅游收入,另一方面提高了茶的附加值,带动了以茶文化旅游为核心的茶消费,把与茶相关的景点、景观、购物、餐饮、娱乐等串联起来,带动了茶文化相关资源的开发。来进行茶文化旅游的人们大都可以感受其中的奥妙,获得无穷的乐趣,还有机会亲自参与采茶、制茶、品茶,了解及观赏采、制茶的过程。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可以通过旅游促进茶业的互动机制,建立起茶业带动旅游,突破了传统茶叶生产模式,将茶业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依托田园风光、茶叶产品和茶业资源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茶业。

3旅游文化中茶文化的发展建议

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挖掘和创新中华茶文化,对茶文化及茶文化旅游方面的项目和内容应给予大力支持,是茶文化与茶科技在茶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内容和形式上应是丰富和多样性,符合旅游行业游戏规则,发挥茶文化的特点,进行有机结合,根据茶文化的特点及旅游行业的相关要求和规则。培养学茶、喝茶、爱茶,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和茶叶发展,向高等院校、中小学校的学生宣传、普及茶文化、茶科技,联办科教实习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茶文化旅游可与科教有机结合,根据科教体系的改革和创新的要求。

3.1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需要进行大力开发

制作介绍当地茶文化旅游区景点景色的音像书籍;开发能代表地方特色的茶具;将茶加入食品饮料中制成地方特色小吃;利用茶树的树枝、树根等制作各类工艺美术、旅游纪念品等等,开发具有浓厚茶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充分利用旅游区的特色满足了旅游“求新、求异、”的欲望。旅游产品这种特殊的商品,在相当一部分人文旅游资源当中占据着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产品不仅仅增强区域旅游的吸引力,还使得旅游产品成为当地不可缺少的部分。

3.2加强市场促销,借助多样化传播渠道

首先,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茶文化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的联合促销,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加强对客源市场和旅游者消费趋势变化的研究。其次,形成区域旅游宣传合力,开展协同宣传促销,同其茶叶生产地周边的其他产茶区域进行区域协作,进行强强联合的营销模式。再次,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传播优势等,建立完善的茶文化旅游网站,利用省内主要媒体,要充分综合运用各种宣传促销手段和方式。最后,应当以青壮年为目标市场进行客源定位,还包括公司职员为主的白领市场,要重点加强对邻近省市及省内各大城市的宣传,宣传促销要突出重点。

3.3积极发展多种旅游产品,深入改革,创新思维

为了使茶文化旅游产品获得良好的效益,需要精心策划,针对客源市场,本着高起点、高要求、高水平的原则,立足本地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为了有别于他人的思维和路子思考问题和指导工作,需要有创新之处,茶文化旅游产品要赢得市场必须要有其独到之处,才能对提高旅游地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避同求异,精心策划旅游产品。

3.4提升文化品位,挖掘文化内涵

旅游文化中茶文化的发展要“动”和“静”、“自然”和“文化”的结合,可以进行文体表演,建博物馆、文化街等。可以向游客展示茶叶的制作过程,带领游客参观茶叶生产企业,可以扩大或延伸其文化容量,使旅游者更好地感受茶文化的内涵。为了给游客带来“新、奇、美”的享受,通过旅游产品的精神文化引起旅游者的精神文化共鸣,正是这种精神属性(文化)刺激了大众游客的消费神经。

参考文献

[1]林馥茗.开发茶文化旅游促进茶产业发展[J].茶叶科学技术,2007,3:31-32.

[2]余接成.借旅游之力壮茶业经济[J].中国茶叶,2005,5:10-11.

[3]王京传,赵修华.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J].中国茶叶,2005,6:22-23.

[4]李海平.浙江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8,229(02):5-57.

篇2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措施

近年来,文化旅游逐渐受到了众多旅游者的追崇,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再只满足于单纯的观光游览,深度体验式的旅游产品对游客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茶文化旅游就是这样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同时兼有丰富的体验参与方式,融合了文化旅游、自然景观和衍生的购物游、养生游等内容的休闲旅游产品。目前,我国很多产茶区也认识到茶文化旅游的可行性,并对自身的茶区开展旅游开发,有较为成功的,也有效果平平的。本文就是针对与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该类资源的深度开发,以期为我国茶文化旅游的长远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茶文化旅游的特点

谈及茶文化旅游,其核心的内容就是将传统的茶文化与现代旅游活动融合,从而形成一种带有浓郁特色的文化体验式的旅游产品。这种旅游产品带有明显的茶文化要素,包括:茶叶种植、茶叶生产、鉴茶品茶、茶艺表演和茶道精神。这些文化要素按照现代休闲旅游活动的特征可以开展诸如:茶园观光、茶叶采摘、品茶、观赏茶艺、购物等项目。这些旅游项目整体参与度较高,游客互动体验性较强,是很好的休闲旅游形式。茶文化旅游通过这样一些休闲、放松的旅游方式,让游客细细体会茶的文化、内涵,体味茶的风俗、礼仪,鉴赏茶叶的品质,参与其间进而陶冶旅游者身心[1]。所以,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园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茶叶生产、茶文化内涵等为基础,结合当地的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将茶业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而展开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2]。

2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当代的茶文化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中国茶叶博物馆落户杭州,并在1990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为代表,一批以茶文化展示、演绎、体验等为特色的旅游项目先后落地,茶业与旅游业初步结合[3]。随后,多个产茶区也都加入到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队伍中,并且也形成了一些知名度较高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比如:福建安溪作为铁观音的故乡,以打造“现代山水茶都”为目的,以“品茗+赏景”为特色,围绕茶文化旅游推出了“安溪茶文化之旅”特色旅游项目;杭州梅家坞茶文化休闲旅游项目,整合了9个休闲文化景区,深度打造以乡村旅游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的休闲旅游项目。当然也还有一些地区开发的一系列的旅游项目反响平平。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主要存在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茶文化的内涵还有待挖掘

首先茶文化的挖掘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很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关注的是茶园景观建设和一系列茶类商品的销售;其次一些旅游项目与茶文化联系不紧密,或流于形式。比如像四川乐山地区的花茶产区开展都是观茉莉花等项目,与花茶文化联系不够,无法让游客体验其特有制作工艺及流程;此外还有一些地区的茶文化主题挖掘不清晰,与其他产茶区茶文化形式、内容上都存在雷同的情况,无法真正展现地域独特的茶文化特征。这样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对于游客而言缺乏吸引力。因此,需要对茶文化开展深度分析,挖掘地区茶文化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将茶文化与旅游体验有机的融合起来,形成对游客的吸引力,产生良好的口碑和经济效益。

2.2茶文化与其他资源的整合开发存在不足

我国产茶的区域众多,形成的名茶种类也繁多,不同的类型的茶所产生的诸如种植、生产、品鉴等茶类文化也有所区别。当前很多茶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单纯地考虑茶固有的文化,而忽视茶文化的地域特征,没有将特定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因素和民俗文化等要素结合起来,造成现有很多地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单一,旅游产品要素的附加值不能体现出来,这无疑对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因素。

2.3茶文化旅游体验性还有待深化

我国种茶、饮茶的历史悠久,茶文化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一直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目前,我国对于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是以观光类或静态展示类为主,对于游客求新、求奇、求愉悦等参与性的体验需求研究不够深入,相关项目产品参与体验性不强,游客对于茶文化只能流于形式地走马观花。如何将茶文化资源中深厚的历史积淀向游客展示,从而让游客感受茶文化有的制茶文化、茶俗文化和茶道精神,便成为当前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深度的体验感受才能真正让茶文化旅游具有强有力的吸引力,才能在如今的休闲旅游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2.4茶文化旅游品牌还有待强化

在主流旅游产品中,茶文化旅游只是一个冉冉升起的后起之星,所占比重较小。造成这种现状不仅因为茶文化旅游开发较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该类型旅游产品的品牌意识单薄,品牌效应不太明显。现阶段我国众多茶区开展茶文化旅游,注重的是产品内容和旅游活动形式的开发,而对于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还未提上日程,国内也缺乏此类明星产品,这也导致了产品内涵的普遍雷同。此外,对于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也不够,没有积极的借鉴当前多种有效的营销策划,处于无人吆喝、独处深闺的境地,游客多以本地区消费者为主,相对于外地游客而言由于宣传的缺失游客感知度不够,影响力较差,旅游客源市场还有待深入挖掘。

2.5人才储备不足

茶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茶文化旅游这种新型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对其文化内涵展开深入挖掘,将一些传统文化与游客体验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打造出优秀的旅游产品,进而产生良好的旅游经济效益,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相关专业人才的参与。当前,我国茶区的从业者多是种茶、制茶等方面的技术人员,而具备种植、生产和旅游等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缺失,这一方面使得前期的景区开发可能存在技术风险,另一方面对于旅游活动的开展也容易造成体验方面的缺失。

3体验经济视角下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基于体验旅游的特征,就深度开发茶文化旅游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挖掘茶文化内涵,充分提升茶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度

茶文化内涵丰富,但与旅游业结合过程中不能简单的“拿来主义”。需要对茶文化本身的文化内涵加以分析,摘取与旅游活动联系度较好的要素(诸如采摘、品鉴和茶俗表演等文化要素),并依据现实情况需要加以提升文化内涵,以满足传统生产和旅游开发的需求。同时,还需要加强茶文化与旅游活动的结合度。比如,茶园建设除了考虑种植的要求外还需考虑游客游览路径和观光节点的建设等;采茶、制茶可以开展体验性较强的旅游项目,但又要注意采摘、制作的活动要求,避免对茶资源造成浪费和破坏;茶俗表演除了可以观赏还可以开展学习体验项目;茶道演艺活动可以结合禅茶养生体验等等。

3.2打造多元茶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游客的体验参与度

产品单一对于旅游活动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就存在产品单一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对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时,一方面应继续挖掘茶文化内涵,提升茶文化旅游产品品质,另一方面需要借鉴其他资源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类型,提高茶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进而强化产品新颖性,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在产品类型方面,可以依托茶园生态环境开展茶乡生态观光园项目;依托地区悠久的种茶历史建设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体验馆等项目;依托种茶、制茶、贩茶古遗址开发茶文化遗址遗迹园区项目;依托丰富的茶俗文化开展茶俗、茶艺表演项目;利用一些地区的禅茶文化开展禅茶养生体验项目等。

3.3加大宣传力度,塑造茶文化旅游品牌

茶文化旅游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除了利用传统的媒介进行广告宣传外,要多借助新兴的营销手段,将传统传播模式如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形式与现如今的互联网、展会、节庆活动、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良好互动和衔接,借助一些地区开展旅游交易博览会等机遇,积极走出去,并依托现如今自媒体的宣传形式,搭建茶文化自媒体平台,将景区植入相关宣传资料、旅游地图等公众信息中,从而扩大宣传的效果。此外,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品牌也需要着重打造,积极展开以茶文化节庆、茶文化遗迹遗址以及特有的茶民俗等为特征的产品开发,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强化茶文化旅游的体验参与度,只有获得游客的认可,才能塑造出吸引力强的旅游品牌,带来相应的品牌效应。

3.4加强政策扶持,关注专业人才培养

旅游资源的开发一般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各茶区也应积极争取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综合协调各方面的资源,从而加快景区的建设。另外,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与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教育系统培养相关人员,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吸引外来专业人员快速补充人才梯队,从而为茶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总之,我国茶文化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部分的不足。鉴于当前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强化茶文化的体验性,设计参与度较高的旅游产品,将是茶文化旅游这类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对茶文化旅游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它也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在将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发扬光大的同时,也会对茶区带来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等方面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李海平.浙江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7(2):55-57.

[2]吴倩.茶文化绿色生态旅游发展思考[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2):275-279.

篇3

【摘 要】 本文从新媒体对旅游的影响入手,分析了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新媒体视角下的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要建立社区网络推广平台;建立微信互动平台;打造特色体验之旅并配合以新媒体推广,用新媒体的手段推进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 新媒体;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新媒体促使旅游开发的变革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它是指在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因技术推动而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形态。宫承波等人从技术上对新媒体做了更详细的说明,将新媒体界定为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新型媒体形式、软硬件或信息服务方式,例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虚拟社区、博客、播客、搜索引擎、简易聚合(RSS)等。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媒体息息相关,媒体的变革必然会促使旅游业的变革。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新媒体是人们获取旅游信息最重要的渠道,旅游资源的开发越来越依赖于新媒体。当人们有旅游欲望的时候,往往首先会借助新媒体去查询,然后针对去哪里,行程如何安排,游客也会通过新媒体平台与旅游商家沟通。游客还可以通过新媒体,比如,网络论坛等结伴邀约,寻找“驴友”。旅行归来,他们会将旅行的经历、照片或视频等上传到微信、论坛、空间等社交媒体,吸引其他旅游者。因此,新媒体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四川茶文化作为四川旅游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巨大的新媒体市场,必须占有一席之地,否则就失去了宝贵的市场资源。

二、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四川是我国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早以盛产茶而闻名于世。西汉时期,吴理真在蒙顶山发现野生茶的药用功能,于是,开辟茶园,种植茶树。蒙顶山成为世界茶树栽植的发源地。四川拥有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时至今日,四川茶叶产业成为四川十大优势种植业之一。峨眉山的禅茶文化、青城山的道茶文化、雅安的藏茶文化、蒙顶山茶文化、成都的茶馆文化早已名声在外。仅以雅安地区为例,雅安的茶叶种植面积达全市可耕种面积的50%以上,优越的自然生态,成片的茶园风貌,为雅安生态茶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源。仅名山县茶企就多达1000 余家,名山县确立了“旅游兴区、茶业富区”的战略,兴起了以种茶、卖茶、看茶、采茶等特色生态茶文化旅游,策划了蒙顶山景区、中国茶都等一系列茶文化旅游项目,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风景线”。四川对茶山景区、茶乡生态观光、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遗址、茶艺茶俗、茶馆、茶商品和“茶家乐”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初显成效。

三、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四川茶文化历史悠久,有很多极富地域色彩的茶礼、茶俗和名人典故,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已初显成效。但是,现在对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不够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缺乏新媒体的推广营销。四川茶文化旅游推广大部分还是依赖于报纸、电视、户外广告、会展等形式,缺乏新媒体的主动推广和营销。在国内大型旅游网站,比如携程、去哪儿、途牛网、同程网上从未看到过四川茶文化旅游的推介。但事实上,新媒体在推介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有着传统媒体没有的优势。新媒体更强调点对点的传播,通过互动环节更能调动起消费者的兴趣。近年来,四川茶文化旅游在运用电子商务上有一定的尝试,例如,蒙顶山茶在淘宝上建立了自己的旗舰店――蒙顶山茶贡名苑旗舰店。一些雅安的茶企也设立了自己的网店,但这些网店的点击率和成交率都不高,网页的设计也缺乏对四川茶文化内涵、产品特色、制作流程、冲泡流程等延伸内容的宣传,因此,在大众心中的影响力还不够。

第二,缺乏龙头品牌支撑和特色专项旅游参与。虽然四川茶企众多,仅名山县就有上千家茶企,但大部分企业都各自为阵,以占领中低端市场为主。在中国十大名茶中,昔日的贡茶辉煌早已不在。古有“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美誉的“蒙顶茶”在各地后起之秀的名茶品牌前,黯然失色。取而代之的是福建、杭州、安徽等地的名茶。川茶像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被人遗忘。在雅安市企业服务网评选的雅安十强茶企中,其中有六家以生产绿茶为主:四川省茗山茶业有限公司、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蒙顶山皇茗园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蒙顶山味独珍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禹贡蒙顶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老茶客茶业有限公司;四家以产销藏茶为主:雅安市友谊茶叶有限公司、四川省雅安茶厂有限公司、雅安市名山县朗赛茶厂、四川吉祥茶业有限公司。纵观十家茶企,在国内名茶品牌的地位甚微。同时,由于是分散经营,对茶文化旅游的推介参与度不高。另外,虽然在四川旅游业发展进程中早就提出了专项旅游的口号,但很少有人选择将川茶文化旅游作为一项专项旅游,将茶文化当作一个专项旅游仍需进一步发展。

第三,缺乏有影响力的民俗文化旅游活动。目前,四川茶文化旅游活动主要有茶园茶山观光游览、茶家乐、茶事体验和举办一些茶文化旅游节。例如,每年蒙顶山都会举办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旅游节上有很多茶文化活动,如龙行十八式茶艺表演、采茶能手大赛等。但这些旅游节项目大都缺乏文化内涵,参与度和互动度不高,而且持续时间很短,与国内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节等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并且在旅游节上过于宣传茶叶的生产,没有突出茶文化旅游,大多只能吸引本地和周边居民,没有对全国形成影响力。

四、新媒体视角下的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在新媒体背景下,单独使用传统的方式来推广四川茶文化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和旅游者的要求了,而互动性强、传播性广的新媒体无疑对川茶旅游文化的开发有重要作用。建议搭建以下推广平台:

1、建立社区网络推广平台

现在大多数旅游者在策划旅游时都会先在网络广泛收集目的地的信息。特别是知名网络社区的旅游板块更是热门。在这些旅游板块中,很多人会发帖讲述自己的旅游经历,进行客观评价,并且发帖一般都图文并茂,甚至带有视频,很有吸引力。很多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冷门景区就是先在论坛被追捧者炒热,然后带动了更多的人前去,一跃成为热门旅游地。例如,成都周边的“楠木溪”、“王婆岩”等等。因此,如果要发展川茶旅游文化,就应该特别关注这类社区,尤其是天涯、搜狐、第四城等知名社区的旅游板块。可以在这些网络社区组织活动,邀请社区名人来游玩,然后以游记形式发表,期待网络推广。

2、建立微信互动平台

微信,是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获取以及传播的平台,用户可以组建个人社区,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即可实现即时信息分享。微信,已不单单只是一个充满创新功能的手机应用。它已成为中国电子革命的代表。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根据腾讯的数据来看,2015年第一季度统计,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个。相比传统媒体,微信的传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专门建立四川茶文化旅游的微信互动平台已是时代需求。

通过微信互动平台发起话题或者优惠活动,吸引游客的参与、点评和转发,在公众平台上对旅游者的疑问和建议进行回复,对反映的问题积极回应,了解粉丝的市场需求,微信中的粉丝就是实际或潜在的顾客。另外,微信公众号还可以与四川茶文化旅游业的专家、名人合作、知名驴友合作,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广泛的关注。旅游部门可以加强与他们的合作,邀请其观光、参与旅游活动,对旅游地品牌进行推广和宣传,使品牌知名度得到迅速传播。

3、打造特色体验之旅配合以新媒体推广

在传统旅游形式越来越难吸引游客的今天,打造一些富于特色的体验式旅游才能收到良好的推广效果。例如,川菜博物馆为打响自己的品牌,特意在其微信公众平台上打出广告――“一座可以吃的博物馆”,来吸引消费者。在五一大假期间推出了一系列生动的体验式民俗旅游活动。游客扫微信可以免费品尝蛋烘糕,免费体验石磨推豆花,免费学习川菜的做法。在活动期间,川菜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馆内拍摄活动图片上传到新媒体平台,并通过有奖竞答的方式和游客互动。这样一些特色活动让游客的接待量大幅提升。四川茶文化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完全具备开展互动体验之旅的条件。

总之,四川茶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进入新媒体时代,随着旅游者消费方式的不断变化,四川茶文化旅游应该转变思维,寻找一种积极、有效、精准的推广方式,用新媒体的手段振兴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平文艺.四川文化旅游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

[2] 段敬丹.浅议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04).

[3] 黄进.四川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困境、构想和价值[J].农业考古,2013(05).

[4] 刘换菊.新媒体背景下庐山云雾茶旅游品牌形象塑造[J].农业考古,2014(05).

篇4

一、文化、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

(一)文化和文化旅游

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看,对文化的定义也不下百种,但大家统一的认识是:文化就是在人类生活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内容的总和。大到国家,小到公司或社团,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内容。可以说文化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群体性,某个人的特殊行为不构成文化。二是可重复性,难以重现的事情只能叫做偶然。三是历史继承性,一个民族的历史越悠久它的文化就越灿烂。

文化旅游顾名思义就是在旅游休闲活动中融入文化元素,或认知、或体验、或重温特定主题文化为目的的旅游休闲活动,是旅游活动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一种较高级的旅游形式。

(二)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指把良好的自然风光环境和现存的人文景观视为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对二者兼顾、实现整个旅游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提高当地居民旅游收入的一种旅游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不仅强调对原始自然风貌在开发过程中的保护,而且强调对现存良好的文化在开发过程中的保护。

二、民宿旅游的生态性和文化性

(一)生态性

民宿旅游从本质上来讲,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而乡村旅游的核心属性是它的乡村性,或者说是一种自然性、生态性。中国古人就讲求“道法自然”,就个人认为,这里的“自然”不光是指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更是指要遵循天地、自然、事物的规律。乡村旅游若要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要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要有生态的观念。从长远来看,尊重生态性的旅游才能成为特色性、文化性的象征,才能长久地吸引旅游者。像四川的都江堰、哈尼族的梯田、乌镇的古建筑等,只有在最大程度上尊重自然,保持生态性的基础上,才能成为人类历史文化中的优秀代表。因此,民宿旅游必须要考虑生态性,在生态观的指导下,将民宿旅游的生态性展示出来,才是恒久之策。

(二)文化性

从民宿本身来考虑,民宿包含“民”和宿”。从“宿”字来看,在民宿旅游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是需要提供给旅游者住宿的地方,而住宿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做是一种建筑,从历史、人文的角度来看,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艺术品。所以从“宿”字来讲,民宿旅游必须要给旅游者带来独特的感受。而这独特的感受从何而来,那就要从“民”字来看了,“民”指的是民俗性或者是民族性,也就是某个地区区别与其他地方的特色。所以必须要将这种独特的地方性融入到民宿之中,而地方性是文化的体现,是某个地区在历史的发展之中所形成的。

因此,民宿旅游就是要在文化和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形成一套更完整的旅游生态系统,民宿又要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生态文化旅游视角下民宿旅游的发展策略

民宿是指利用自有的空闲房屋,结合当地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向旅客至少提供住宿和餐饮的经营模式。大陆民宿旅游的开发模式大多是借鉴台湾地区和日本的民宿旅游开发模式而来的,台湾和日本很多地区的民宿经营已经相当成熟;在当地,民宿本身已经作为一种特色旅游文化吸引着全世界各地的游客。探究这些成熟的民宿开发模式的成功经验对开发内地的民宿旅游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垦丁民宿旅游业的借鉴

提到台湾的民宿旅游业,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垦丁民宿,垦丁民宿起源于垦丁国家公园周边。垦丁国家公园位于台湾岛最南端,西靠台湾海峡,东临太平洋,北依山峦,高山阻挡的下沉气流使垦丁形成了特殊的地质地貌,再加上原始热带雨林的覆盖,这些给垦丁民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风光条件。而各具特色的垦丁民宿建造风格,形成了以各国移民为主的特色异域风情文化,到处可见的欧式城堡风格、吸血鬼主题风格、热带雨林木屋风格等个性化民宿逐渐使垦丁的民宿文化多样化、抽象化,从而自成体系、别具一格。再加上当地特色饮食文化的垦丁夜市以及热带生态旅游项目,最终自然风光、民宿和当地特色风俗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善的生态旅游线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往。

其他各地较成功的民宿旅游也无不是民宿和当地特色文化组成一个完备的生态文化旅游系统,吸引着外地游客,如台湾的花莲和日本的大阪。这些成功的案例都给刚刚起步的内地民宿旅游提供了详实的参考资料。

(二)生态文化旅游视角下的民宿旅游发展策略

目前民宿发展迅速,但从其发展情况来分析,由于简单的民宿进入门槛比较低,所以很多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以及文化素养都不足以成功的运营民宿,真正成功的、能够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民宿旅游产品并不多。旅游者所感受到的很多民宿也是同质化的民宿产品,在此种情况之下,要想打造与众不同的民宿旅游体验,就必须重视民宿旅游的生态性和文化性。

1.民宿建筑应是生态性与文化性的结合体。生态旅游视角告诉我们要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兼顾保护,体现了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所以在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地区,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具备开发条件的、具有土著建筑风味的民房,要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完美融合,和谐统一,在外观上体现当地的文化风情。在内部条件上,也要依据当地的文化风格配置一些独特的硬件。在打造民宿建筑时,要有工匠精神与文化精神,真正将民宿建筑当做能够传承千年的艺术品来对待,只有以此种心态来对待民宿建筑,才能开发出不朽的文化性的旅游产品,才能真正长久吸引旅游者。任何短视的行为在文化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当然在生态文化的基础上,民宿建筑的经营过程中也应融入现代化的一些管理思想,使其能够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人性化的住宿场所。比如有些民宿旅游的建筑室内不需要豪华内设,但舒适性和便利性却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改造后的民宿既不会破坏原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遗产,又能在文化上和它们格调一致,且具有地方特色文化魅力。

2.完善民宿旅游的产品体系。民宿旅游业不光要在民宿建筑上下大工夫,更要不断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着力从源头充实自己的文化产品内容。有些地区的文化特色不明显、文化内容不详实,??地民宿旅游业就应该着力突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内容,使原有的文化特点更清楚、更具体、更鲜明;可以使当地建筑风格更加具有地方特色、更符合当地风俗习惯;可以联合当地旅游部门利用文学作品或者电影或者新媒体讲述当地历史和故事传说,使地方特色文化更加生动、详实;可以组织各种纪念庆祝特色活动,扩展自己的文化内容。可以开发系列的户外活动,使旅游者不光能在民宿建筑内感受地方文化,更应该使旅游者在户外丰富的旅游活动中获得更多体验。像瓦当瓦舍推出的city/country walk活动,就是在深挖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之下,给旅游者带来不一样、深度的文化体验。这种形式的民宿旅游产品,不仅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生态旅游产品,更是对目的地特色文化的最佳宣传。

民宿旅游业应该开发出各种旅游商品和项目。对于那些已经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详实的故事传说和丰富的特色民俗习惯、饮食风格的地区,不仅要有传统的旅游观赏产品,还要把握时机适时推出符合市场规律的特色旅游纪念品、特色旅游体验产品,使具有当地旅游特色的文化因素及时转化成旅游产品来提高收入。

3.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好民宿旅游产品宣传工作。民宿旅游仅仅拥有特色文化资源还不够,还应该有互联网思维。需要积极主动的开拓并掌握能够传播自己特色文化内容的渠道或者叫做平台,找到与广大游客互动的切入点,特别是移动客户端切入点,同样也就获得了获取游客对民宿旅游文化评价和建议等反馈信息的渠道,依据游客的反馈意见,可以使自身长期的处在快速、精准的自我完善过程当中。

篇5

关键词:甘肃;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2

一、 甘肃文化旅游资源现存状况及主要特征

甘肃省以古甘州(张掖)、肃州(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地处黄河上游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地貌复杂多样,基本上涵盖了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等各种类型。

1、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

甘肃省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全省共有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物点1000余处,有享誉中外的敦煌莫高窟、武威雷台汉墓、天水麦积山、嘉峪雄关及众多石窟等。散布在甘肃各地的石窟就有50多处,其中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榆林窟、南北石窟寺等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历史背景深厚,品位高雅。

有人说“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陕西,八千年历史看甘肃。”可见甘肃的文化历史背景深厚。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伏羲代表远古的先民们创造了亘古常新的伏羲文化。轩辕黄帝创造了文字、音律、医学、算术等被尊称为 “中华始祖”。天下李姓的根的在陇西,“陇西堂”作为陇西郡的唯一“宗亲堂号”,现已成为天下李姓主要的祭祖场所。

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作为西北五省区最长的一段,凝聚了省内绝大多数的旅游资源,散布在丝绸之路沿线的著名关隘阳关和玉门关、锁阳城、张掖大佛寺、马蹄寺等,使这条古道披上了令人向往的神秘面纱。与此同时,甘肃的彩陶业见证者制陶业的发展,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精美的纹饰而闻名遐迩。

3.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突出。

甘肃不仅是历史古迹众多的省份,同时也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较多的省份。在甘肃有41个少数民族,将近有16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聚集于此,其中保安族、东乡族和裕固族为甘肃独有的民族。他们在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嫁娶方面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为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二 、 甘肃文化旅游发展的障碍

甘肃旅游业所选用的是跨越式发展,是一个不同于其他旅游地区的发展模式。所谓的跨越式发展是指发展速度快,要大步前进,而不是小步跟进。甘肃文化旅游作为一分子,当然也不例外。甘肃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种类多而规模小、景点多而分布散,好景偏远等特点。虽然近几年,凭借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与其自身独特的资源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相邻的省市相比,甘肃的文化旅游发展还处在初级水平,并未形成一定的产业气候。

1、 文化旅游发展虽有进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是比较落后。

文化资源是整个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和支柱,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最广泛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从全国来看,同时拥有丝路文化、始祖文化、石窟文化等一系列文化资源的省份非甘肃莫属。除此之外,甘肃还贯穿着民俗文化、宗教文化。近些年,随着旅游热的升温,旅游者及潜在旅游者越来越注重文化探索方面的旅游。他们或寻根祭祖或学术考察或游览观光,无一不踏进甘肃这个文化旅游大省的门槛。而甘肃省政府及旅游相关部门加大了文化旅游的创建,提高了文化领域的含金量,并以文化为主题做了大量的宣传,如2000年举办的“中国甘肃敦煌百年•黄河风情旅游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08年甘肃旅游业遭受到了冰雪灾害、汶川地震、金融危机的蔓延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严重影响。2009年却成了甘肃旅游业灾后重建的关键一年。2009年甘肃省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339374万人次,比2008年增长了36.3%,实现旅游总收入192.7亿元,比去年增长40.2%。这对于甘肃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是个好成绩。然而与发生了汶川地震的四川省的全年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相比却令人忧心忡忡。四川省在2009年全年接待总人数却达到了1914347万人次,同比增长25.6%,实现旅游总收入1472.5亿元,同比增长了43.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甘肃旅游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严重困难,作为核心的文化旅游更是重中之重。

2、文化旅游宣传定位有待调整,力度有待加大

虽然近几年来,全省在文化旅游宣传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不间断的推出了有影响力的文化节、文化周,但带来的效果不是很大。只要一提起甘肃,给人的印象不是荒凉、落后与贫穷,要么就是戈壁、沙漠和骆驼。这主要是宣传定位的失误,来到甘肃的游客有相当一部分是冲着敦煌莫高窟去的,很多游客来到甘肃直奔敦煌,对其他旅游景点不闻不问,导致游客逗留时间少和游客大量流失。

文化旅游宣传力度有待加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宣传经费不足。虽然,我省财政对旅游发展与宣传预算逐年增加,如2007年为1200万元,2008年为1600万元,2009年增至2000万元,2010年增至3000万元。但与相邻的青海、四川等省份相比起来,可谓是“小巫见大巫”。更何况,这些经费并非全部用于旅游宣传上,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3、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业很强的的产业,发展旅游不仅是旅游部门的事,而且还涉及到交通、食宿、商贸等产业。目前,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是交通、旅游饭店、旅行社。甘肃省的机场正在进一步扩建中。铁路网的运行速度正在逐步提高,但联系主要通道的支线网络不畅通,辐射作用大大减弱;高速公路大部分是两车道,且路面质量差、坡道大、弯道急,运行速度受到很大的约束。甘肃省有相当一部分宾馆、饭店设施简陋,普遍存在床位小,会议容量小,软硬件不配套等弊端,有的还存在管理落后、市场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甘肃旅游业的发展。甘肃省现所拥有的旅行社数量很多,但规模都不大,没有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科学目标,由于分散经营,低价竞争市场比较混乱。最后是旅游发展教育的滞后,导致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档次的底下。

4、产品结构单一化,特色产品开发不足。

甘肃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多元化特点,开发多元旅游产品的条件得天独厚。目前甘肃旅游产品的开发无论从深度、广度还是立体开发上都存在着不足。在开发深度上,景区、景点的项目内容过于单调,文化意蕴和科技含量资源的内涵未能充分展示出来。从开发广度上看,较注重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对人文旅游资源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开发力度不够,较注重对“硬件”的开发,而忽视“软件”的开发。较注重对静态的展现,而忽视对动态的突显。

三、 甘肃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1.加快文化旅游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支柱作用。

虽然,文化旅游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和支柱,但甘肃文化旅游想要成为甘肃旅游业的核心还需要一个发展过程。首先盘活丝路文化,丝绸之路沿线聚集了石窟寺庙、塔碑楼阁、古城遗址、长城关隘等一系列文化含量十分厚重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无不吸引着国内外以至海内外的游客。其次做热民族宗教文化。甘肃是全国少有的有41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不同少数民族所形成的宗教文化也风格迥异。临夏回族自治州是我省穆斯林的聚集地,伊斯兰教在这里传承与发扬,被人们冠以“小麦加”的称号。藏传佛教佛学院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设立更进一步的证明了甘肃宗教文化在宗教领域中的地位。最后是开发传统民族文化。甘肃的传统民族文化包含了饮食、印染、陶瓷、纺织等很多方面,有的已形成一种产业。为弘扬我省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加大文化旅游的宣传目的,拓宽宣传渠道。

在文化旅游宣传上应以“221”旅游品牌战略为宣传主线。所谓的“221”即重点对外推出甘肃丝绸之路全景游与南部藏回风情草原风光旅游线2大品牌产品;积极培育兰州―平凉―庆阳黄土风情红色之旅线、兰州―天水―陇南丝路胜迹生态旅游线2条成长型的旅游产品;全力打造1个以兰州为中心,辐射白银、定西、临夏、武威的一小时系列休闲观光产品旅游圈。继续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品牌产品的优化。如始祖文化,伏羲、黄帝对海内外炎黄子孙不朽的影响力;丝路文化,记载着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缩影。

在旅游宣传途径主要有:(1)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一些有影响力的宣传媒体上进行大力宣传,扩大文化旅游的整体形象。(2)在主要客源城市和主要客源国进行旅游宣传工作,并设立旅行社代办处。(3)举办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旅游节会,如:敦煌文化旅游节、甘南香巴拉旅游节。(4)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参与西北五省区旅游协作、川陕甘协作、黄河旅游协作等加大区域性联合促销。

3、加快旅游基础建设,优化旅游企业的发展环境

加快旅游基础建设是发展整个旅游业的重中之重。全省每年作为旅游发展与宣传的经费并非完全用于旅游发展,其中有一部分用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上,这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对重点地区的基础建设,另一方面在招商引资、股份吸引、合作开发方面要有高招、实招和胆略,实施以资源吸引资金的发展策略,培养出龙头企业,实行滚动开发。严格规范旅游企业的市场行为,加快旅游法规的立法工作,严厉查处非法经营,假冒“星级”等行为。根据旅游市场的实际情况,加强对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经营性管理与培训,提高服务档次与水平,使旅游市场运行秩序更加规范。截至2008年年底,全省共有旅行社341家,其中国际社33家,国内社308家;旅游星级饭店280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30家,三星级104家。

4、发展甘肃特色文化旅游,实现旅游产品的多样化。

甘肃各地区针对不同的旅游市场,根据自身的旅游资源条件,设计开发出比较有优势的产品。还应根据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在科学的市场分析上把握主打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精心设计新产品,更新升级老产品,在实现旅游产品的多元化的同时,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酒泉夜光杯、武威铜奔马、临夏砖雕等。不仅要增加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而且还要实现旅游商品的精品化,以提高各地区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甘肃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 崔欣.2009年甘肃旅游十大亮点《丝绸之路》 2010.5

[3] 肖星 李亚兵 侯佩旭 . 21世纪甘肃旅游资源开发创新研究 [J] 《旅游学刊》2006.3

[4]王平.甘肃旅游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 [J]社会学管理学研究

[5]欧阳正宇.赵玉琴.甘肃导游[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 社,2006.8.

篇6

【关键词】烟台;文化旅游;SWOT分析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最近几年更是出现并流行一个新名词――文化旅游,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目前,在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下,在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政策驱动下,文化旅游业作为烟台市拉动消费、推动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升级的重要切入点和增长点,其重要作用不言自明。

一、文化旅游的概念

文化旅游是指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还有说法认为文化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一种,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中国的文化旅游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在我国发展旅游业,开展文化旅游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增强产品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还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可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这一状况。

二、烟台文化旅游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和劣势分析

烟台市作为一个沿海开放城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誉称号。旅游业作为烟台市优先发展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和发展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效益。主要表现在:

1.旅游资源存量丰富。截至2009年底,烟台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7座,中国旅游强县1个。旅游区(点)90处,其中国家AAAAA级旅游区1处,AAAA级旅游区9处、AAA级旅游区11处、AA级旅游区15处,A级旅游区1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6处,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9处;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7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点4个;省级旅游强乡镇6个;省级旅游特色村1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7处。

2.产品结构层次鲜明。从烟台市旅游产业的结构内容上看,既有流传海外的仙道文化,又有近代历史代表的开埠文化;既有近代产业的葡萄酒文化,也有修身养性的大众文化与民间工艺;既有充满神秘与历史厚重感的名胜古迹,又有红色经典的地雷战景观。其内容涵盖了观光旅游、红色旅游、度假休闲、滨海、文物、剪纸等多种领域。“十一五”以来,烟台市通过对旅游工程与项目的重点开发的实施,初步形成了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红色旅游、休闲旅游、葡萄酒文化旅游等旅游产品系列结构。

3.旅游市场具备良好游客基础。2009年,烟台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802.82万人次,同比增长17.71%,旅游总收入273.25亿元,同比增长19.61%,相当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720亿元)的7.35%,相当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1175亿元)的23.26%。其中,接待入境游客40.09万人次,同比增长13.58%。旅游外汇收入达3.11亿美元,同比增长16.39%。接待外国人29.51万人次,同比增长15.78%。接待国内游客人数2762.73万人次,同比增长17.77%。全年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52.12亿元,同比增长20.11%。2010年烟台全年接待游客突破3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元。海内外游客、旅游总收入分别达3318.7万人次、331.2亿元,分别增长18.4%和21.2%。

虽然烟台文化旅游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我们应该辨正地看待这些优势。辩证法告诉我们,优势和劣势都是相对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优势很可能就转变成劣势。烟台的文化旅游业虽然拥有存量丰富的旅游资源、层次鲜明的产品结构以及良好的游客基础,但烟台的旅游资源开拓不足、旅游配套设施不足、旅游形象打造不足。目前,烟台文化旅游业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旅游资源开拓不足。从旅游产品的角度来看,烟台旅游产品层次与角度过于单一,基本集中在以南大街和滨海路为中心的城市观光、商务、购物旅游圈、以公共活动中心和社区为主的环城都市文化旅游圈以及蓬莱阁等为重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度假旅游圈,旅游开发深度不足。(2)旅游配套设施不足。公共场所旅游服务设施不够便捷、完备和人性化;旅游交通指引标志、旅游指南分布范围较小,普及程度还不够。旅游热线的投诉与应急救助等功能不够完善;数据更新不够及时。距离“无障碍”游览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3)旅游形象打造不足。烟台旅游形象的传达力度不够,致使传播范围和深度有限,市场营销手段与方式简单,力度不足,导致烟台的旅游形象有待提高。(4)铁路交通瓶颈制约。烟台铁路班次与档次都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尤其在旅游旺季,铁路交通成为烟台市旅游业一大交通瓶径。烟台大部分铁路运输主要是通过蓝烟铁路完成的。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铁路资源短缺。烟台市每百平方公里拥有铁路里程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3%;每万人平均拥有铁路里程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02公里,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60%。二是运输效率低下。青岛开通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动车组,目前时速达到160公里,明年将达到设计时速250公里,到济南的时间缩短至2.5小时,到北京的时间不到6小时,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区域联系。而烟台市铁路时速仅为100公里,到济南的时间接近7个小时,到北京的时间接近15个小时。三是运能严重不足。2009年全市旅客运输量31130.5万人次,其中铁路完成339.5万人次,仅占1%,铁路交通已经成为目前制约烟台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二)机遇和威胁分析

(1)旅游产业整体发展强劲。2009年,我国旅游业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26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96.75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19.02亿人次,收入10183.69亿元人民币;旅游业总收入1.29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3%。(2)旅游产业对外开放加快。我国的旅游产业正在扩大开放态势,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旅游产业对外开放的步伐日趋加快。(3)旅游产业支柱作用得到体现。旅游产业由于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它的发展已经被我国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个省、自治区从各自的旅游资源优势出发,将旅游产业作为当地经济优势产业和重要产业。

正所谓机会与威胁同在。任何事件的影响都是相对的,烟台文化旅游在迎接巨大机会的同时也将面临巨大的威胁,具体表现在:周边城市竞争激烈。多年来,烟台对外推广的形象一直围绕“山海仙境”、“葡萄酒城”等来展开,而这种形象定位受到了周边沿海城市的激烈竞争挤压。烟台位于山东半岛的东部,距青岛180公里,与大连隔海相望。烟台受制其中,线路编排上处于不利地位。虽然同样具有海滨优势,但是因为有周边几个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城市发展在先,其单纯“海”的形象不明显。大连、青岛、威海等先行者形象宣传和知名度屏蔽并“干扰”了旅游者对烟台的选择。

三、几点建议和对策

(1)塑造烟台特色主题形象,实现形象定位差异化。文化是旅游的核心要素,也是构成旅游地持续吸引力的重要源泉,一个城市旅游形象的树立必然要注重文化内涵深层次的挖掘。烟台应当塑造出体现烟台特点,特色鲜明的主题形象,类似于威海的“最适合人居”,青岛早期的欧陆风情、现在的奥帆基地等等,实现城市形象的差异化。(2)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描绘烟台文化游大蓝图。文化旅游是一个整合了诸多因素的有机系统,烟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要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促使旅游业转型和升级,要从过去一搞旅游就是景点、景区的思路转变为城市就是一个最大的旅游系统,烟台的邻居大连市,就是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旅游系统,才取得了整个旅游业远远超过烟台的优良业绩。因此,烟台要积极探索景点景区整合、与城市捆绑式发展的路子,真正把烟台建设成为一个文化旅游城市,一个与文化旅游业有机整合的旅游城市。(3)深挖文化旅游内涵,大力培植文化旅游名牌。尽管烟台市的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商品转化率却很低,文化旅游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的精致程度也很低。如何把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品牌优势,是推动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此,烟台市的文化旅游业必须以打造知名品牌作为发展的当务之急。比如深挖开埠文化内涵,不应仅仅限于旅游这一层次,应注重这方面的研究,把它作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培育出一批能产生广泛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并选择知名度高、有影响力、对烟台友好的境外文化中介机构进行合作,利用其营销网络,把烟台市的文化旅游产品尽可能多地推向国际市场,积极进行文化旅游交流和文化旅游贸易。(4)建立行之有效的资金支持机制,推动文化旅游繁荣发展。应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对文化旅游业进行投资经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非国有经济参与文化旅游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国家认可的各种文化旅游企业和博物馆、艺术馆、艺术团体等。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各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园区,政府要给予积极支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创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除了由政府的固定投入外,还吸引那些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个人、企业,甚至国外的资本投资入股。(5)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适应文化旅游发展的人才队伍。要进一步完善旅游院校教育体系,有重点地培养一大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即为文化旅游业储备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和有战略意识的市场经营人才与高级管理人才,如在专业课程建设上,要加强国际交流,加强专业课基础建设,拓宽专业面,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等。(6)突破交通发展瓶颈,满足文化旅游发展需求。加快建设大能力铁路通道,加紧解决列车提速、班次增加、动车组开通等事项,不断满足文化旅游业发展需要,实现文化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韦燕生.中国旅游文化[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2]刘涛.烟台市旅游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60~64

[3]烟台市人民政府.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4]烟台市旅游局.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09)[R]

[5]孙志毅.透析烟台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J].商业时代.2003(17):62~64

[6]叶勇宏.《旅游规划的SWOT战略分析法探讨》.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

篇7

旅游资源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文化和翻译紧密结合。文化差异是汉英旅游翻译中必须处理的难点,本文通过分析旅游文本中文化差异现象,提出解决文化差异的有效翻译策略,从而准确生动地翻译旅游资料,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

旅游; 文化差异; 翻译策略

旅游一词产生于19世纪,20世纪以来旅游业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无烟”产业。我国旅游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尤其是入境游的规模、数量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旅游资料翻译可以向外国游客提供旅游资源的各种信息,译文的好坏直接影响入境旅游前景,外国游客通常是通过接触和了解准确、生动、形象的旅游景点介绍,产生身未动、心已远的旅游冲动。因此,恰当的翻译不仅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加快开拓国际旅游市场。本文拟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探讨旅游资料汉译英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

1 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旅游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文化娱乐、吃穿用住,这些方面均有涉及。中国大多数名胜古迹都与华夏文化紧密相连,浑然一体。比如少林寺、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嵩山等这些关于自然和人文方面的旅游翻译文本,处处蕴含着悠久的民族气息,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处处受到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社会习俗的影响。因此汉英文化空缺所产生的词汇空缺往往导致词汇翻译中的不对等现象。语言表达的方式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中国文化有的“阴阳”、“功夫”、“五行”、“气功”、“太极拳”等词汇,很难在英语表达中找到确切的对应方式。如果把我国的中秋节 Mid-Autumn Festival 和端午节 Double-Fifth Day分别翻译成 Moon-Cake Festival、Dragon-Boat Festival,从形式上看两种语言字面意思对等,实际上完全没有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本身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表达出来。因为人们中秋吃月饼,端午进行龙舟大赛仅是节日的表现形式,实际上这两种表达能够确切地反映中国民俗文化中所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因此,这两个节日的英译,需要译者注重其文化内涵和跨文化差异,才能达到向游客传达中国文化传统的跨文化功能。旅游资料的翻译牵涉到原语文化在目的语的再现,只有语言的对等和转换是无法传递原语文化的实际内涵;译者必须了解原语和目的语的文化,才能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语的文化内涵,达到准确、高效的翻译目的。因此,在进行旅游翻译时,译者不仅要面对语言问题,还要处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

2 旅游英译策略

旅游翻译的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吸引外国游客,进而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由于旅游资料中包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在处理文化差异的过程中,旅游翻译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尽量避免僵硬死译原文。在翻译中尽量不影响原文内容,充分考虑表达差异和语言信息的空缺,在必要时对原文作小规模调整,使译文更加生动简洁,一目了然。在英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对于冗余累赘的信息或者过于华丽的表达,译者可以对原文删减或改译;对于解释说明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译者可以采取增补或释义。下面通过具体例子,分析旅游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探讨一些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

2.1增词法

增词法是指为了更好地理解某字、词、句而添加的相关知识和背景资料。由于中国的旅游资源蕴含着许多民族传统文化的元素,有时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在忠于原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者信息,这样不仅能增加译文的生动性和表现能力,而且帮助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原文:越瓷产于绍兴。

译文:Shaoxing is the home of Yue Porcelain. Yue is a state name used to refer to the Shaoxing region in ancient China.

中国的瓷器闻名遐迩,瓷器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水平和高度。中国有钧瓷,汝窑,青花瓷等各种瓷器。译文中增加第二句话,用来解释说明越瓷的来历,这样涵盖在原语中的历史文化元素一清二楚表达出来,译文准确生动再现原文文化信息。

2.2 音译法

音译法是指为了将原文中具有独特而又浓厚文化特征的信息准确地道再现出来,译文中采取音译的方式真实表达原文的内容。比如:“太极”、“豆腐”,可以直接音译成“tai chi”、“tou fu”,这种翻译方法不仅最大限度保留原文的文化特点,而且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语言的发展。

“寒山寺”名称是我国唐朝一位曾在这里住过的和尚的名字来命名的,根据忠实原文的原则,这个历史文化因素在翻译的过程中只有通过音译的方式在译文中准确再现。如果把寒山寺按字面意义译为Cold Mountain Temple,就失去了解寺庙的由来和它本身的历史文化信息。

2.3 改写法

汉英两种语言在行文风格和修辞上千差万别,大相径庭。为了渲染气氛和赏心悦目,汉语旅游资源介绍中往往包含有许多四字成语,并无实际意义。翻译时为了处理文化差异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应根据这些词组的意思,将这些四字成语用明了地道的语言重新表述,把原文改写成简单朴实的汉语,这就是改写法。这样有利于原文意思在译文中的再现,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译文的可接受性。

原文:她(黄河)奔腾不息,勇往直前,忽而惊涛裂岸,势不可挡,使群山动容;忽而安如处子,风平浪静,波光潋滟,气象万千。

译文:It tears and boils along turbulently through the mountains and at some places flows on quietly with a sedate appearance and glistening ripples

原文体现了对仗的表现手段和四字排列的表达方式,符合中文的行文方式,黄河磅礴的气势得以体现;译文具有较为生动的表达方式,把原文中的四字词组改写成直观简洁的语言,有利于译文准确生动传达原文信息。

3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加深对中华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的了解,更有利于向外国游客传播中华文明,使游客领略到中华深邃的文化内涵。本文探讨了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现象和具体英译策略的运用,力求解决中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旅游英译问题,实现原语言的跨文化交际功能,达到旅游翻译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贾文波.旅游翻译不可忽视民族审美差异[J].上海科技翻译,2003(1).

[2]张 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 2000(5).

[3]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时间:2012-12-26)

[4]胡庚申.翻译与跨文化交流:整合与创新[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01-01.

[5]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01.

[6]张元,王银泉.《中国特色新词英译现状及其翻译策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本文转自:]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自贡市;旅游产业;优化发展;金融支撑

中图分类号:F590.3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5009005

自贡市历史悠久,素以井盐业闻名于世,早在东汉章帝(公元76-86)年间,就开始了井盐生产。自贡走过了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和因盐设市的近两千年发展历程,被誉为中国的“盐都”。从清代中叶至今,自贡始终是我国井盐生产的中心,目前已发展成为了以盐业生产为主导,以盐业化工、机电、轻工和食品等多种产业并存的传统工业中等城市。由于上千年的历史沉淀和大自然的馈赠,以及勤劳智慧的自贡人们的创造,使自贡拥有了以井盐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众多文物、遗址、遗迹和闻名全世界的恐龙化石群窟,享有“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和“南园灯城”的美名,丰富、独特的旅游景观为自贡旅游产业优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一、自贡旅游产业优化发展的现状

(一)自贡旅游产业优化发展的资源优势与分布

1.自贡旅游产业优化发展的资源优势

自贡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A级景区5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大型民俗节庆精选活动各1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和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处。[1]众多的旅游资源将自贡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形成了富有强烈吸引力和震撼力的人文景观,特别是盐史、恐龙和彩灯三大世界唯一性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巨大。

2.自贡旅游产业优化发展的资源分布

自贡旅游产业实现优化发展不仅体现在对相应优势旅游资源的拥有上,而且配套旅游产品多姿多彩,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如果按自贡旅游资源的属性划分,有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民俗活动旅游资源三大类型;如果按旅游资源的内在联系划分,可分为井盐历史文化、恐龙王国、彩灯文化、革命志士和历史人物纪念地、佛教文化、生态和休闲度假,以及民间工艺和工艺产品等七个系列。是四川罕见的旅游资源富集且组合配套的优势区域。

(二)自贡旅游产业体系形成及发展

1.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为自贡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伴随着自贡产业结构的调整,自贡旅游业发展实现了由旅游事业向旅游产业的转换。自贡旅游产业在四川省“培育支柱产业、建设旅游大省”方针的指引下,积极实施以井盐历史文化为骨架、恐龙王国为重点、彩灯文化为先导和配套旅游产品互补、协调发展的产品开发策略,使自贡旅游产业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近几年,自贡城乡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旅游交通、旅游通讯和旅游商品购物等服务项目不断完善,旅游市场营销体系进一步健全。目前,全市共注册灯贸企业221家,星级饭店16家,其中4星级2家,旅游社15家,农家乐和休闲茶楼各400余家,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1]在“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4039.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6.6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89%和29.13%,其中,2010年实现的84.60亿元旅游收入占当年全市GDP的13.06%。[2]

2.政府宏观调控旅游产业发展,企业微观运作旅游市场

在“十一五”中期,自贡市委和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推进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的实施意见》,对自贡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布置,明确了自贡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是立足资源变资本和建设中国旅游目的地,两大任务是把旅游产业建设成为自贡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中国旅游经济强市,制定了打造三大旅游精品、四条旅游主线和实施五动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在运行机制上,由“自贡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并计划投资30.8亿人民币建设中国盐疗养度假基地、恐龙王国公园和中国海井盐史公园。[1]自贡旅游产业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各类旅游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充分发挥了市场主体的作用,灯贸企业利用内、外展所获利润进行资本积累,进一步扩大规模,实现了自我发展。

二、自贡旅游产业优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出台的自贡旅游产业开发政策,重在促进单项旅游产品量的增长和单个区域旅游产业的优化发展,而较少关注不同旅游产品之间的配套开发和相邻区域间旅游产业互补、优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优势旅游资源向经济效益的转化。

(一)单项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1.自贡盐文化旅游发展缓慢

众所周知,自贡井盐历史便是自贡历史,在近2千年井盐生产中所形成的盐文化渗透到了自贡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到了自贡的方方面面,成为了独具特色的盐文化旅游资源。自贡一直把盐文化旅游作为自己的三大品牌进行培育,目前已开发形成了以盐业历史博物馆和海井为龙头的盐文化旅游产品和以多品种盐系列为主的盐文化旅游商品。其中,盐业历史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的盐业生产、陈列专业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中国富有特色的七大专业博物馆之一;海井是至今仍在生产的人类第一口超千米深井,钻井技术被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两项珍贵的盐文化旅游资源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由于在盐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资金投入不足,产品缺乏创新,展览陈旧,难以激发游客的观赏兴趣,导致盐文化旅游发展缓慢。2010年参观盐业历史博物馆和海井的游客共计77,454人次,仅占当年自贡旅游总数的0.7%。

2.自贡彩灯文化旅游陷入困境

自贡地区早在唐宋年间就有新年赏灯的习俗,观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灯会作为一种大型民俗节庆活动,是在1964年由自贡市人民政府组织的首届迎春灯会之后,通过彩灯内、外展的结合,发展成为最具特色的自贡旅游产品。自贡彩灯文化旅游的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灯会外展,荣获了“天下第一灯”的称号。1993年建成的彩灯博物馆是世界唯一收藏、陈列和研究东方彩灯艺术的专业博物馆,享有“世界第一馆”的美誉。目前,自贡彩灯文化旅游已基本形成了以彩灯公园和彩灯博物馆为中心的彩灯文化旅游产品格局,每年春节期间举办一届国际恐龙灯会,彩灯博物馆常年展出。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灯会的内、外展是自贡彩灯文化旅游发展最辉煌的鼎盛时期,1992年灯会在泰国展出48天,观灯游客高达300万人次。[3]1993年以后,由于周边地区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同类旅游产品的冲击,加之自贡彩灯文化旅游产品的单一性和旅游形象定位不准等原因,造成自贡彩灯文化旅游市场一度疲软,陷入困境。虽然2011年举办的第十七届国际恐龙灯会的观灯人数有所回升,但仍不足鼎盛时期的50%,前景不客乐观,况且彩灯博物馆的年度参观人数仅3,000人左右。

3.恐龙王国旅游产品专业性过强,游客参与性不强

自贡是恐龙之乡,在市境内已发现164处恐龙化石埋藏点,是恐龙化石最密集的区域。恐龙王国旅游产品包括恐龙化石遗址和恐龙博物馆,以及与恐龙同时代的大型植物化石――硅化木和孑遗珍稀植物――桫椤活化石等系列产品。1987年建成的恐龙博物馆是唯一在发掘现场建造的博物馆,它的建成不仅是我国恐龙化石旅游产品开发的标志,同时填补了中国恐龙专业博物馆的空白,目前已打造成为自贡的拳头旅游产品,199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并列入世界地质遗产名录。大型硅化木和植物活化石桫椤在同地层露,世界上也极为罕见。面对历史文化内涵如此丰富的恐龙王国系列旅游产品,由于在展出方式上的缺陷,过于强调专业性和科学性,而游客的参与性和娱乐性严重不足,在参观过程中,游客尤如考古一般,兴趣不浓,难以招来回头客。同时,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有关部门没有考虑到参观恐龙博物馆与参观大型硅化木和植物活化石桫椤之间的必然联系,缺乏参观恐龙王国系列旅游产品的一条龙旅游交通服务,自然造成了恐龙王国系列旅游产品的部份流失,优势旅游资源没有转化为经济效益。

(二)不同类型旅游产品配套开发和区域间旅游产业优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不同类型旅游产品互补、配套开发缺乏统筹安排

自贡独特的旅游资源,决定了自贡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选择以“盐史、恐龙、灯会”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开发战略。随着自贡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不同类型的配套旅游产品被不断挖掘和创新。观光荣县大佛、富顺文庙、仙市古镇和大山铺、贡井老街,参观革命志士故居和自然生态旅游等配套旅游产品的开发,为自贡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自贡市目前出台的旅游产业开发政策,重在促进单项旅游产品量的增长,而较少关注主、辅旅游产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不同类型旅游产品的优化配套开发。结果是主题旅游产品发展无后劲,配套旅游产品又不能充分发挥其补充功能,形成了主辅旅游产品开发各自为阵的二元市场结构。这样的发展格局,不但不能解决长期以来自贡旅游市场产品供给的单一性与游客需求多样性的矛盾,同时为延长游客在自贡的停留时间,过夜天数和增加自贡旅游收入制造了障碍。

2.未实现川南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

自贡在四川旅游分区中属于川南旅游片区,东与泸州市相接、南与宜宾市为邻、西与乐山市相连、北与内江市接壤,其中的乐山市、宜宾市和泸州市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是四川省乃至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最集中连片的地区。在川南旅游片区中,拥有四川省两大旅游精品区域:自贡――宜宾――泸州旅游区和峨眉山――乐山旅游区,各区域内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自贡在其中发挥着东接西延、北引南连的作用,旅游区位十分优越。然而,由于狭隘的地方保护观念,各精品区域内的旅游产业发展相互隔绝、独立开发,自主经营,缺乏应有的协调与合作。因此,两大精品区域内的旅游产业长期不能将整体旅游资源优势,通过有机整合转化为整体经济优势。特别是连接两大精品区域的荣县,并没有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去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目前荣县的旅游产业发展规模,与其所拥有的高品位旅游资源和知名度极不相称,川南旅游资源没有实现有机整合。

三、促进自贡旅游产业优化、配套发展的对策建议

丰富的自贡旅游资源能否推动自贡旅游产业的优化、配套发展,关键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安排。进入“十一五”以来,虽然自贡市委和市政府对自贡的旅游资源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和定位,制定了“工业强市、城市建设、旅游发展”三大优先发展战略,并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贡旅游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第一年的发展。然而,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和矛盾,需要我们对“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运行进行全新的思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机制和制度的创新,制定高瞻远瞩的自贡旅游产业优化发展战略。

(一)将自贡旅游产业培育成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自贡因盐矿而设市,伴随着制盐业和盐化工产业的发展而兴旺,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老工业城市,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由于制盐生产的时限性和盐矿资源的有限性约束,制盐业从发展到最终走向衰亡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如果不能统筹规划,及时培育出新的主导产业,城市的发展必然停滞甚至走向衰败,自贡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资源型城市转型和接继产业培育的现实课题。国务院在2009年国发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指出:“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4]并要求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自贡市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自贡旅游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有一定比重,为自贡将旅游产业培育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之自贡旅游产业体系的日趋完善和周边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支柱产业的培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自贡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通过支柱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协调、融合发展,在发展中扩大产业规模,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大量的就业机会,实现自贡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的奋斗目标。

篇9

文化缺省是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王东风,1997)。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旅游文本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缺省现象。比如在语言表达形式上,汉语旅游文本喜欢借用古文,引经据典,以突出景点的历史积淀;或是引用诗词、四字成语等文化负载词句吸引游客。汉语旅游文本的读者是中国人,而中国人本身就对自己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等有一定的了解,如果译者不针对文化缺省现象进行必要的翻译补偿,就无法实现旅游文本的预期目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Eugene A. Nida,1933:110)译者应该充分挖掘文本中文化缺省现象背后的真实内容,采用相应的文化补偿策略。

一、文化移植

文化移植指的是将源语中的文化意象直接移植到译语文本中。

(1)2007年7月,最后一次采摘自350年母树的20克大红袍茶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这也是现代茶叶第一次被藏入国博。

翻译:In July,2007,20 grams of Dahongpao Tea picked from a seed bearer with a long history of 350 years is kept by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a unprecedented record for modern tea in Chinese history.

大红袍茶叶产于福建武夷山,品质优异,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大红袍”这一名称的来历是:明朝时,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翻译时,译者若是根据字面意思将“大红袍”译为“the red gown tea”,译语读者肯定会不知所云,而他们对于这一名称背后的来历也可能并不感兴趣。作为中国乌龙茶中的极品,大红袍在品质上肯定是出众的,译者将其音译成“Dahongpao Tea”,一方面方便译语读者理解,另一方面也积极地充当了文化传播者的身份,将大红袍茶叶顺理成章地介绍给外国游客。

(2)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

翻译:Fujian Tulou is a pearl of Oriental Civilization. As most of them are built by Fujian Hakka people,it is also called “Hakka Tulou”.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漳州南靖、华安,龙岩永定等地。它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汀江等流域多次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福建土楼以分布广、数量多、品类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此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在翻译时,应该将源语文化意象直接移植到目的语文本中,真实地反映中国文化。

二、文化注释

文化注释指的是将原文中的文化意象直接移植到译语文本中,而把有关缺省文化的说明性文字放在注释之中。(注释部分用斜体表示)

(3)三坊七巷是福建省福州市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

翻译: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ymbols of Fuzhou,Fujian province as a historical city. It preserves some lanes and alleys built from the Ta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refers to old city section along the South Back Street of Fuzhou.It includes Yijin Lane,Wenru Lane,Guanglv Lane, Yangqiao Alley,Langguan Alley,Ta Alley,Huang Alley,Anmin Alley,Gong Alley and Jibi Alley.

“三坊七巷”是福州有名的历史文化景点,外国游客可能不太了解它的历史文化信息,正如王佐良所说:“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郭建中,2000:20)。译者采用文化注释的策略,详细介绍了这一景点的背景知识,有利于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译文。

(4)直至17世纪之后,不但让客家人最后定居于中国东南沿海,也让土楼分布地点以中国闽粤地区为大宗。

翻译:After the 17th Century,the Hakka settled in their present locations in southeast coastal region in China,and Tulou also concentrated in Fujian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The Hakka,sometimes Hakka Han,are Han Chinese who speak Hakka Chinese and have links to the provincial areas of Guangdong,Jiangxi,Guangxi,Sichuan,Hunan and Fujian in China.The worldwide population of Hakkas is about 80 million. Hakka people have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course of Chinese and world history:in particular, they have been a source of many revolutionary, government,and military leaders.

客家人,又称客家民系,是广东、福建、江西等省的本地汉族民系。许多对中国不甚了解的外国游客必然不了解它。译者通过注释让读者了解了客家人的聚居范围,语言以及它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重大影响,有力地传播了客家民系的相关信息。

三、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即在移植原文文化意象的同时,对其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

(5)2007年5月8日,鼓浪屿旅游区被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翻译:On May 8th,2007,kulangsu is officially approved as China's National 5A tourist attractions(the highest level of Chinese tourist attractions issued by China’s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我国的5A级旅游景区,依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为五级,从高到低依次为“AAAAA、AAAA、AAA、AA、A”级。

译者采取文化融合的翻译策略,表明了鼓浪屿在中国旅游景区的地位,加深了译语读者对鼓浪屿旅游景区的印象,同时也加强了外国游客对鼓浪屿的形象的认识。文化融合的翻译策略还有利于保证读者阅读的连贯性不受干扰。

(6)妈祖的诞生地福建是妈祖信仰最盛的地方,仅在妈祖的家乡莆田一地,就有不下百座妈祖庙……

翻译:Fujian,the birthplace of Goddess Matsu (a Chinese goddess of the sea who is said to protect fishermen and sailors.Matsu is widely worshiped not only in the southeastern coastal regions of China,but also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is the most popular place of believing in Matsu.There are more than 100 Matsu temples in Putian County,the hometown of Goddess Matsu…

篇10

论文摘要: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部分,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迅速壮大的一种新型业态。文化旅游是指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是一种阳光产业、清洁产业,是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旅游吸引因素尽管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文化因素起决定作用。河南是文化大省,如何充分挖掘当地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河南各地必须认真应对的一大发展难题。为此,笔者针对千年古县——上蔡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现实情况进行初略分析,并提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一些对策。

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内涵是向社会(即旅游者)提供旅游资源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与人文精神,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旅游活动质量。上蔡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迹众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壮大文化旅游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

一、上蔡县文化旅游资源简要概述

地处天中大地的上蔡县历史悠久,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辖2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459个行政村(居委会),总面积15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5万亩,人口147.8万,是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千年古县”、海内外蔡氏祖地、秦丞相李斯故里、河南省十大古城。据清康熙《上蔡县志》记载,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厚土上繁衍生息,人类始祖伏羲氏因蓍草生于蔡地而画卦于蔡河之滨,遂名其地为蔡,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建立蔡国,以国为氏,传18代500多年。目前,蔡氏宗亲有1000多万人,渊源久远,族多人旺,遍及世界各地,每年海外蔡氏宗亲纷纷莅蔡寻根谒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姓氏文化和寻根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上蔡独特的文化和儒家遗风孕育出了代代英杰,涌现出了众多直接影响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孔子七十二贤中上蔡有六人。史称“千古一相”、被后世尊为“小篆鼻祖”的秦丞相李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字学家和书法家,为统一文字作出了重要贡献。号称“通明相”的西汉丞相、高陵侯翟方进,南宋丞相朱胜非,世称“上蔡先生”的北宋著名理学家谢良佐,西汉著名文士、庐江太守桓宽,清代方志学家张沐等历史文化名人。

上蔡县是文物大县,文物景点遍布县境。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两地(蔡国故城和楚国贵族墓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9地(蔡侯墓、李斯墓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伏羲画卦亭、陈庄民宅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蔡侯望河楼、漆雕开墓、蟾虎寺),馆藏文物3141件,旅游景点遍及全县。

上蔡县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和历史文化产品独具特色。雕花桃核扣和茱萸绛囊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历史名酒状元红,曾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杨集毛笔誉满天下,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案头之宝。

二、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上蔡县充分利用和发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确立了“文化立县、文化名县、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推进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名县转变,着力打造重阳文化、蔡氏文化、伏羲文化、孔子文化、李斯文化五大文化品牌,坚持从开发保护、规划设计、宣传推介、项目带动、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大对文化旅游工作的投入力度,促进了全县文化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逐年增加。

(一)不断夯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成立了旅游开发管理办公室,制定印发了《上蔡县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实施方案》、《上蔡县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工作任务目标责任分解表》,设立了上蔡县旅游投诉电话,制作了《上蔡县旅游景点路线图》;建立了上蔡县文化旅游网站;蔡明园公园、蔡氏始祖叔度公陵园成功申报国家2A级旅游景区;加强了《旅游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了全民旅游管理意识;每年接待游客都在10万人次以上。

(二)不断加强文化旅游遗产保护开发。认真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共普查文物1068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972处,复查96处;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为“千年古县”;上蔡重阳习俗被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茱萸绛囊、桃核雕花、“白云翁”毛笔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蔡侯宫殿区遗址兴建佛教牌楼有“天下第一门”之称;结集出版了《重阳节发源地——上蔡》、《蔡国蔡氏溯源》、《蔡国纪事本末》三部论文集,编纂出版了反映上蔡历史文化资源的《古蔡风物》;创作上演了反映千古一相李斯的大型历史文化资源的《千古遗恨》;出版了反映秦相李斯辅助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的长篇小说《大秦春秋》。

(三)不断加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近些年来,文化建设先后投入资金共584万,用于文化馆维修、图书馆设备购置、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及设备购置、73个农家书屋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建设、扶持49个农村业余表演团体;建成了279个村级服务点;扶持28个农村民间艺术表演团队购买了部分服装、道具及器材;加强了伏羲画卦亭、楚国贵族墓地、蔡国故城墙、蔡侯望河楼、李斯墓等文物景点的保护与整修;完成了蔡国故城墙、文化馆、蔡侯望河楼、李斯墓等开发保护规划及项目资金的申报;上蔡博物馆建设项目已上报省发改委、省文物局。聘请专家对博物馆、李斯林园和蔡国故城带状公园建设进行了规划设计。

(四)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影响规模。重点塑造了古蔡文化、重阳文化,围绕重阳文化之乡这一品牌,研究开发反映重阳文化的系列产品,如:重阳茱萸绛囊、桃核雕花、酒、老人拐杖和“白云翁”毛笔等产业,走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道路,在全国打响古蔡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品牌。积极承办了八届“重阳文化节”,逐步打造成具有上蔡地方特色的、省内外有较大知名度的文化节会。立足上蔡县地域文化优势,加强与省内外和港、澳、台等地区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加强与海内蔡氏宗亲的联系,宣传弘扬上蔡县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上蔡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抢救和保护了上蔡特有的雕花核桃扣、芦花靴、茱萸绛囊等传统制作工艺品。挖掘研究重阳节两大节庆佳品酒、茱萸绛囊,尤其是茱萸绛囊顺应人们企盼福寿吉祥的向往心理,倍受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及东南亚诸国侨民的喜爱。

三、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存在问题

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旅游景区基础薄弱。上蔡的文化旅游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品位低,基本上没有得到有效挖掘,文化内涵不深,旅游景区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景区景点档次低,既满足不了县内文化旅游的需要,也无法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二)旅游规划严重滞后。上蔡县文物景点虽多,但都处于待开发状态,缺乏保护,更缺乏中长期文化旅游规划。由于文物景点以古代遗址为主,没有太多观赏价值,部分古建筑过于破旧,有的文物景点受损严重,如蔡国故城遗址、李斯墓等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景点上面有耕种现象。县文物库房为危房,对文物藏品的保护十分不利,一些珍贵文物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三)旅游开发缺乏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正在经历从资源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型,现在又被纳入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个发展阶段,资源已不再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需要用创新的思路和有创意的理念指导产业开发方向,挖掘、整合和激活上蔡旅游资源的“文化之魂”,而不是通过复古和再造来实现对本地人文历史的重新认知和认同。

(四)旅游商品档次不高。旅游商品虽然种类丰富,但由于规模小、产量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加之管理机制不健全,有的甚至不顾长远利益,搞无序竞争,导致旅游商品形不成品牌,上不了档次,旅游商品市场占有率低,经济效益不高。铁锅、毛笔、雕花、香囊等产品虽然在市场上比较紧俏,但就发展现状而言,其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四、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产业化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文化旅游产业化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政府引导,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将文化旅游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加快文化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专门成立文化旅游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督办问责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继续加大对文化旅游的资金投入力度,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精品工程、游客服务中心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另外,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海内外企业、个人来上蔡投资举办文化旅游产业。逐步扩大非国有经济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准入范围,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文化旅游开发和建设。

(二)优先规划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邀请国家、省级等权威部门的专家来蔡进行考察,高起点编制上蔡县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中长期规划。建立严格的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制度,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禁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以优化结构、培育特色、强化优势品牌、提高服务水平为重点,着眼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进一步发挥“重阳文化之乡”的龙头辐射和带动作用,充实完善伏羲文化、李斯文化、蔡氏文化、孔子文化等五大文化内涵,重点打造蔡侯陵园、李斯陵园、蔡明园公园、上蔡博物馆、重阳登高处、伏羲画卦亭等景区,力争使1—2个景区(景点)达到国家AAAA级标准,确保我县文化旅游业健康顺利以及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行业管理。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切实规范旅行社、导游人员等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经营和服务行为,保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旅游投诉机制,完善处理程序,提高投诉处理效率。凡从事旅游业的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以及在旅游区(点)从事商业零售、饮食服务的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都应依法办理工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严禁无照无证经营。各类经营主体必须守法经营,公平竞争。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加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造就一支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过硬的旅游业队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注重宣传推介。进一步加强针对客源地游客的宣传,增强宣传的冲击力和吸引力。打破地域界线,主动寻求和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宣传促销模式,加快形成优势互补、资源互享、客源互送、线路互推、信息互通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充分利用各种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文化旅游节,各种新闻媒体,通过《上蔡风光片》加大宣传力度,尽快开通“上蔡县文化旅游网”,提高我县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宣传促销工作格局;以市场为导向,将旅游景区(点)连接成线,接线入网,精心设计和推出一批品位高、吸引力强、效益好的旅游精品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上蔡。

(五)扩大产业规模。文化旅游应成为文化产业的生力军,成为旅游产业的优质板块。围绕行、游、住、食、购、娱旅游六大要素,增强旅游带动功能。扶持一批集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重点企业,开发融艺术、实用性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商品,建成一批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的旅游购物场所。积极支持和鼓励创办旅游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和生态疗养康复中心。面向市场,重点开发古蔡文化、重阳文化等旅游演艺节目,促进艺术精品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发展武术、杂技、魔术表演等富有中原文化特色和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娱乐节目。

总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必由之路。虽然上蔡的旅游业发展起步晚,品位低,推进缓慢,但只要我们紧紧围绕打造文化精品这个主题,以五大传统文化为载体,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建立科学的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就能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许结.中国文化论史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