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三年来,我们把“感悟真人文化,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提升生命的品质”,作为学校“真人教育”义无反顾的育人责任与圣洁的使命,敢于担当、敢为人先,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教育智慧,通过“核心理念提升特色”、“形成机制促进生成”、“建构平台深化特色”、“研发课程个性发展”、“特色育人提升智慧”的方略,探究学校的特色发展。
一、内涵关系:“至诚至真”,特色发展
“至诚”出自《孟子・离娄上》:“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立身之本。至诚,是我们学校的“真人教育”的价值取向。
“至真”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人无真不立,国无真不宁;真品实德,立身之本;真才实学,立业之基;人生至境真善美,亘古不易首为真”。“至真”就是追求真理,学做真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是指具有完善人格、渊博知识、求是求真、为真理奋斗的人,这是我们学校“真人教育”的终极目标。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整体的办学思路或者在各项工作中表现出的积极的与众不同之处。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积极的、进取的个性表现,其特质:
(1)独特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尖”。
(2)先进性:优秀的乃至卓越的。
(3)自主性,即基于学校的特点自主发展起来的。
(4)相对性。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创新。
(5)竞争性。教育特色是学校一种核心竞争力。
“真人教育”就是我们学校的教育特色,它是我们学校教育个性化的孜孜诉求和特质表现。例如,其中的“龙狮文化”是学校特色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以“诚”、“真”为教育主旨,以武术、龙狮、击剑特色项目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包容、务实、团结、坚毅、敢为人先的岭南精神,增强学生全面发展且富有特质的综合素质。
二、发展方略:核心理念引领特色提升
学校的核心理念是学校的灵魂,也是校长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让理念落地,形成学校的显著特色”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因此,核心理念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方向与定位。当学校的核心理念成为师生的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成为师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时候,当核心理念内化为教育教学成果的时候,学校内部形成凝聚力、向心力、执行力,学校对外形成超越同类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发展”具有“基础性”、“不可逆转性”、“朝着一定的方向变化”的特征,所以,我们在创建学校特色的方略上分两步走,第一步为“高位规范”---强调有一定高度的正方向、正态度、正行为、正方法,阶段目标是回归本质,追求本真,夯实根基,深厚底蕴,在一个新的层面上体现特色发展的“基础性”。第二步为“创新发展”,强调学校特色发展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创新实践”,聚焦师生“感悟真人文化内涵,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提升生命的品质”。体现核心理念的内化,形成学校“真人文化”特色。
我们以“至诚至真”为引领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理念,在第一阶段学校构建了以“真”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创建“真管理”,落实“真教研”,构建“真课堂”,开展“真活动”,争当“真教师”,培育“真学生”,引领“真家长”,建设“真校园”。全面规范学校的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管理行为,规范全体教师的师德行为,规范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夯实学校特色发展的深厚底蕴。
三、“中心”格局:形成机制出成果
学校形成“三个中心”的发展格局:
一是“区域教研中心”。我们中心小学承担着番禺区的片区教学研究任务,学校现有广州市学科理事1名,广州市学科中心组成员2名,番禺区教育学会学科副会长1名,番禺区特约教研员2名,番禺区级中心组成员7人。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究区域教研模式,推进校内与区域学校教研工作互动交流。例如微格教研模式,这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各种手段,帮助受培训者形成某一项教学技能的教研活动。又如网络教研模式,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研究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以探究学习交流研讨方式进行学习。
二是“校本培训中心”。结合校本培训的主题,我们采取四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首选的是“循环实证”式培训,这是锻造专家型名师、促成学科骨干教师、提升其他一线教师的“四人一课”和“四课一人”的课堂教学循环实证研究,根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要求进行跟进式培训、巩固式提升。还有专题式培训(如课例、案例、论文等)、问题式培训(如“研学后教”课堂改革策略及课型研究)、案例式培训(校内名师工作室带动骨干教师、新教师发展),使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基地,培训经验辐射全镇中小学。
三是“学术交流中心”。由学校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钟村中心小学学术委员会”,强化与发挥学委会的教学指导、校本科研、交流提升、学术咨询的功能和作用。结合校本培训,学校每年组织一场“教育教学论坛”,每学期组织1~2次教育科研方面的专题报告,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认识水平与行动研究能力。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做到三个一:每学年承担一项课题研究子项目(含小课题行动研究);每学年提供一堂高质量的研究课,并在科组内作学术研究发言;每学年提交一份论文或课题行动研究报告。
“三个中心”模式遵循教师团队发展的规律,促进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成长。校长陈钢是番禺区名校长培养对象;副校长陈燕贞和梁伟燕老师是广州市百千万名教师培养对象;梁伟燕和简惠鸣老师被评为番禺区名教师;利小铃老师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获广州市青年教师阅读大赛一等奖和粤港两地首届“中国好课堂”教学比赛的特等奖;杨婉仪和莫静纹老师获教学新秀一等奖。全体教师积极向上奋发有为,一支团结奋进、具有真才实学和真知灼见的优秀教师队伍逐步形成。
四、平台提升:“真人教育・龙狮文化”特色深化
1.深化龙狮文化为本真的“真人教育”
外展腾跃、内蕴诚真的“龙狮精武”活动,是学校“十年磨砺、一鸣惊人”的岭南传统文化的特色项目。它舞出体魄,舞出精神,舞出性格,舞出本真----至诚至真,它是我们学校“真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关注“真人教育”活动效能的提升。我们通过“六个一”推动着活动育人的深化:每一个活动命名与内涵都要有创意;每一项活动要形成一个主题,形成系列活动;每一个主题都要有一个“重要的突破点”;每一个阶段都要移动一个重点;主题下的每一个活动都有一个“深化点”;每一次活动都应该有相应的激励性评价。由此,我们打造出真人教育的“四大品牌”、“五大节日”、“三真活动”、“精品社团”。
(1)学校创建真人教育“四大品牌”活动―“心之感恩”校园活动、“诚信伴我行”体验月活动、“尚善尚美”系列活动、“我是真人”宣誓系列活动。
(2)学校完善真人教育的“五大节日”内容―读书节、辩论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使校园洋溢着诗情、书意、武灵、科韵、艺美。
(3)学校深化真人教育的“三真活动”内涵---每学期由班级集体评选出“真情小真人”(懂感恩、讲诚信、言行文雅的学子) 、“真艺小真人”(具有某项优秀才艺的学生)、“真知小真人”(成绩优良或学业进步快的学生)
(4)学校丰盈真人教育的“个性化社团”意义---着力打造龙狮社、击剑社、科技社、书法社成为“精品社团”,进一步丰富、优化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设棋艺社、编织社等校社团,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真知识、真本领。
2.提升“三导四学”智慧型“真课堂”
结合“研学后教”的教学改革理念,切实推进学校核心文化的落实,我们对“真课堂”进行探究与建设。
首先是构建“三导四学・智慧课堂”课改模式。我们邀请市、区教研员等到校调研,通过对师资情况、教学管理等五方面进行剖析,反复推敲、论证,完善方案,确定课改的核心理念――“真教、真学”,构建 “三导四学・智慧课堂”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这里的“智慧”体现学生学习的巧学善思与教师后教策略的画龙点睛,也是学校文化理念的学风与教风的体现。教师的教确立在“三个导向”,在学生的学突出“四学”,全方位建构真实的课堂。
紧连的是“本真研修”常态化。学校的校本研训通过“名师引领、教师沙龙”等策略,教师的专业水平迅速提高,学科组建设已成为学校的强项亮点。我们实施“草根式”小课题研究,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课改的成果获得市、区的充分肯定:三个优秀学习小组获区一等奖,三个研学案例在区成功立项,教师论文、案例获奖共 37 篇,微课比赛9个市级获奖。
最后是适时把“三导四学”课堂提升到智慧型的“真课堂”。在学校特色发展的深化阶段,我们把深蕴龙狮文化本真的核心元素融入“三导四学”教学,把课堂教学提升到“真课堂”的新层面:
(1)基本原理:“整体把握、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融会贯通”。
(2)教学起点:从儿童经验出发,把心理逻辑与知识逻辑有机结合。
(3)教学过程:充分体现“生命实践的灵动”。
(4)目标状态:体现“发现儿童、发展儿童、成就儿童”。促使我们的“三导四学”智慧型“真课堂”进一步深化。
五、特色课程:促进个性化特色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是一所学校的教育特色深化的重要标志。我校的“真人教育”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以及校本创新课程。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它是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法规、教育政策的育人课程,属于教育的“规定动作”、“规范动作”,以及教育均衡发展在课程实施方面的“主要面孔”,同时也是国家在基础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这是我们的学校不折不扣实施的课程。
对于人才发展的多样性需求,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于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来说,我们的中小学就要致力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因此,我校的创新课程代表了“真人教育”的特色面貌。为了满足学生的成长,学校规划《学科拓展课程》、《真校园环境课程》、《龙狮精武文化课程》、《至真至诚实践课程》四个系列共16个课程板块,约33门课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研发与实施,以求真求实的态度与实践不断充值学校特色的“含金量”,使学校的真人教育“至诚至真”促成学校的特色发展。
六、“诚真”名师:在文化育人活动中提升“实践智慧”
引领学生“感悟真人文化内涵,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提升生命的品质”,创建学校“真人教育、龙狮文化”特色关键在于优质的教师队伍建设,聚焦点就在人文管理和文化育人活动中提升全体教师的“实践智慧”。
在人文管理方面,我们制定并落实《番禺区钟村中心小学教师素质锻造工程方案》和《番禺区钟村中心小学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按照教师培训的相关政策,逐步构建“个人(自我教育)――组级(教研组互研互学)――校级――校外”的四级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构建“新手型―经验型―研究型”的教师分层培养模式。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积累与提升的,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与自觉的反思中建构的教育信仰、教学理念、态度、经验、能力的总和。它主要强调了实践性、互动生成性和创新性。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基于“八真”实践――创建“真管理”,落实“真教研”,构建“真课堂”,开展“真活动”,争当“真教师”,培育“真学生”,引领“真家长”,创建“真教育”,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本真”和遵循教师自主成长的规律,锤炼全体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唤醒教育信仰,这是教师形成实践性智慧的根本动力。因此,我们进一步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研讨,理解“真人教育”的内涵----洞察学生“学段发展差异、年段发展的心理需求”,确立“立德育人”、“励志育人”、“拓潜育人”、“文化育人”的使命感并且努力实践,这就是我们教师的教育信仰的行为标志。
(2)倡导实践反思,这是教师形成实践性智慧的基本途径。因此,我们培养全体教师的“文化自觉”,即不但是通过“真人教育”帮助、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而且在此过程中善于总结、积极反思、自我修正和自我提升。这一切都是在自我成长与发展内需的驱动之下所产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就是“文化自觉”。
(3)把握关键事件,这是教师形成实践性智慧的重要契机。关键事件是什么?是学生在真人教育中,稍纵即逝的“行为亮点”、“心身困惑”、“心理暗礁”、“意外之事”、“设外生成”的情节。发现和关注,捕捉与点化,生成与转化,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获得人生难得的“某一方面的微小的发展”、“生命朝气蓬勃的一次拔节”、“经历一次优秀传统文化的震撼”……关键事件,成就了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励亮了教师生涯的“生命光环”。
(4)形成团队互助,这是教师形成实践性智慧的重要条件。我们学校注重抓好四个条件的促成教师实践性智慧:一是组织教师在学习中实践、在理念中践行;二是建构教师“V”字型雁群团队;三是建构教师发展的读书学习平台、互动交流平台、高端研修平台;四是打造教师行为文化,抓理念、抓落实、抓成效、抓成型;五是课题研究,这是教师深度学习形成实践性智慧的成长阶梯。
七、学校可持续发展与思考
三年多来,我们敢于担当、敢为人先,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教育智慧,促成学校的特色发展。经过不断的反思,我们认识到深化学校“真人教育、龙狮文化”特色,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理念落地:从“龙狮文化”提升到“真人教育”,我们突破下位理念向上位理念提炼与提升的理论难点,但“至诚至真”理念在教育教学领域中落地生根、生长拔节过程,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进行加强。
(2)寻找局限:我们正视现阶段“真人教育”的“局限”――需要理论的强大支撑,才会有更深层次的探究与建构;
(3)突破瓶颈:加强“真人教育”的针对性,把准教育的本真,形成“优质高效”的动力机制,形成市优秀教师领衔,区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优质课获得者为主的教师团队。
“雄关万道真如铁”,我们漫步再超越。
参考文献:
[1]李伟胜.学校文化建设新思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篇2
关键词:立德树人;校园文化;必要性;实现条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向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校园作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主阵地,应该让每一个从校园走出去的学生,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中时时驻守回望,是能让学生有一种精神归属感,即大学精神。本文分别从立德树人与校园文化的意蕴、必要性和实现条件三方面进行浅析。
一立德树人和校园文化的意蕴
(一)立德树人的意蕴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因而,“立德”与“树才”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没有超历史的纯粹抽象的“德”与“才”。“立德”最早见于战国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其中“立德”立于“三不朽”之首,可见我国古人将“德”置于人生追求的制高点。“树人”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可见管仲对培养人才的长期性和重要性的深刻体悟。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这些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针对当前仍然存在着的教育本性迷失的强烈呼唤,体现了我们党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和坚守。就当下而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引领高等教育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品质的人,是高等教育所要追求的“树人”目标。
(二)校园文化的意蕴
最早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Tylor,E.B.):“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高等校园文化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产生而逐步形成的。综观我国学者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主要是广狭义之分。狭义论者认为,校园文化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课外活动,“主要是指开展学校教育所短缺的艺术教育以及各种文化活动,从而提高学生文艺素养,包括学生中的各种社团活动等。”[3]广义论者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总体文化,“校园文化是人们创造的以特定主体为载体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4]笔者在此倾向于从广义角度来界定校园文化。
二立德树人视阈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大学校园中的文化异化现象凸显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异化是在主体活动中出现的与主体出发点相背离的现象。校园中的文化异化现象可从内外两因素探析。1.外部社会文化的消极因素的渗透。文化的多样性和以异质性体现了人类的创造能力,是人类的瑰宝和遗产。在文化交往中本应像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共美,天下大同”,可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呈现了不同文化之间激烈的冲突。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社会文化:“金钱万能”的拜物主义文化、享乐主义文化、“无拘无束”的无政府主义文化等进入校园场域中,校园中充斥着“竞选热”、“经商热”、“社团热”、“从政热”等一系列急功近利的倾向,这些都需要校园文化建设加以引导。2.内部的传统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的影响。不少有识之士感叹:现在的校园,有知识,无文化。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教轻学、重知轻质”等现象,教师进行着“无教育的教学”,教师在德育中的“缺席”;学校变成获取专业知识的训练营地,教育过程只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并未形关怀和立场。分数、证书、文凭、学历俨然成了校园的主旋律,“学校无文化”现象忘记了人是有德行的动物,学校培养了一批“有知识无文化”的单向度的人。柏拉图说:“人若受过真正的教育,他就是个最温良、最神圣的生物;但是他若没有受过教育,或者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是一个世间最难驾驭的家伙。”[5]可见,我们的教育要回归教育本性:把人的发展作为最终的目的。
(二)立德树人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旨
文化之于学校的教育质量而言就好似建筑物内的钢筋,文化将魂聚于学校,立德树人将教育立于人性。古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大学在于形成天赋的美好德行,在于对高明境界和理想社会的不断追求。党的十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必须落立德树人的主旨,通过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发挥环境育人之效;通过校训、校风、校史等精神文化建设实现精神育人之效;通过培养学生独立人格、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发挥人文环境育人之效等等。
三立德树人视阈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条件
(一)“大学场”需要营造立德树人的文化气息
校园是师生长期置身的物理环境,通过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过程体现校园环境的文化气息,为立德树人提供一种特殊的文本。“大学场”要体现以人为本、凸显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举。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陶情治性、修身养德的花园、乐园和学园。学校的建筑、植物、雕塑、草坪、假山、湖泊、长廊等要作为知识的载体,通过美妙的设计,把文化意蕴融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学生的视线所及的墙面上展示盐师人的“厚德、博学、求真、笃行”的校训。
(二)“大学人”需要树立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
“大学人”包括管理者、教师、学生等群体。笔者在此主要从教师视角阐释高校教师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教师是实施立德树人的主体,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主旨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立德要先立师德。宋代学者曾说:“师者,虽非人君之位,必有人君之德。”做好人民满意的教师必须:其一,爱岗敬业、诲人不倦。教师要热爱和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塑造“四有”新人,勤勤恳恳地履行教师应尽的职责;其二,爱护学生,以生为本。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转变教师权威的主体意识,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化为教学生活中“平等中的首席”角色。树人要先为人师。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为人师必须:其一,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强调了教师的思想言行就像一本立体教科书,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起着润物无声的感召力;其二,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不断加快。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当今树立“危机意识”,不断地创新学术理论,时刻站在时代的前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盐师精神是盐城师院人的价值认同,涌现了以王强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学校定期举办师德师风建设月,号召全体师生“向王强同志学习”,引导广大教师深刻领会“核心价值观”,牢记教育立德树人之本。
(三)“大学课”需要体现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
高校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运用各个方面的力量,形成育人合力。既要抓住课堂育人资源又要注重实践育人途径,真正做到知行合一。1.课堂教学中立德树人。课堂教学一直是大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价值准则以及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的途径。高校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一环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深入挖掘其他各类课程的教育资源,形成高校各门课程共同育人的教育网络。其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当前国际风云变幻,意识形态领域的“杂音”“噪音”难免会给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大学生端正立场抵制错误思想;其二,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专业教师应自觉消除教书不育人、授业不传道的错误意识,树立有所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理念。2.实践中立德树人。道德是生活化的故事,道德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美德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没有丰富的活动就没有有效的教育。其一,完善实践育人机制。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立德树人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高校要重视实践育人功能。其二,构架实践体系。高校应积极构建教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课堂内与课堂外、校内与校外结合、学期与假期结合的大学生实践体系。通过学术型、科技型的社团活动、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校外合作等途径协同育人,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2](英)泰勒著.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01.
[3]吴修艺.中国文化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石峰岗,何海东.论校园文化及其优化[J].高等教育研究,1989,(01):97-98+104.
篇3
一、年段共性要求与班级个性发展兼顾
“年段群体创优”计划以年段为管理单位,明确各年段的管理重心,提出了年段共性要求。如七年级通过军训、多元先进评比、晨会讲评、班级文化展示等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较快适应初中生活;八年级通过开展优秀班集体考核、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班干部培训等系列活动,巩固行为规范养成;九年级则通过理想信念和法制教育、“师生走班式”分层教学、分阶段动员大会等活动,深化规范养成教育,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升入高中夯实基础。
学校在强调年段共性的同时,更鼓励班主任发挥专长,形成自己的班级管理风格,使创优活动异彩纷呈。各班根据班级实际向年段申报班级特色,如排队最整齐、生活最简朴、课间最文明、关系最融洽等等。班主任发动每位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特色目标的讨论制定,班级特色环境的策划,班级特色的管理和班级特色的自我评价。年段则通过班级特色的评比活动,加强各班之间的沟通,增强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在共性的基础上发扬个性,又在个性基础上形成浓厚的精神文化共性。
这样,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又形成了良好的创优氛围,促使班主任迅速跟上创优步伐,加速班主任的专业成长。
二、年段班科合作与班主任互动交流并举
学校在年段实行“班科例会制”,充分发挥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教育合力。年段定期召开班科例会,由班主任向科任教师通报班情、学情和班级存在的问题、学生建议,以及下一阶段的设想、安排等;科任教师则向班主任反映本学科教学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通过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及时沟通,更全面了解年段各个班级和学生情况,共同研究年段发展策略,从而使学校的工作更有针对性。例会尤其注重学生管理信息的沟通、交流和汇总,以“班科会活动记录表”的形式,对班科例会的过程和落实反馈情况进行总结,并上报学校政教处备案,力求落实每一次例会精神,真正形成合力,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和优秀班集体建设。
学校注重班主任团队建设,积极为增进班主任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每学期定期举办班主任论坛、德育论坛、班主任讲座等,围绕后进生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建设良好班风学风等主题开展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编印年段群体创优活动实践操作和理性思考等资料,作为班主任校本培训教材。此外,在班主任论坛和德育论坛的基础上,学校组建了“班主任俱乐部”。此举着力打造研究型班主任团队,如针对在年段共性要求统领下,如何形成个性化班级管理风格,优秀班主任、优秀班集体的特质等进行研讨。
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平等协商与探讨交流,不仅有效调动了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更有效密切了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合作关系,共筑合力,促进了班级的动态管理。
三、规范化管理与文化育人共存
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规范的制度管理。为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作用,促进创优活动更加有序、合理、科学的开展,在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学校制定了《下杨中学学生一日常规三字经》。以此为原则,要求各年段结合实际制定年段段规,各班级则根据各自实际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制度形成后,政教处、各年段分别开展校级、年级三项红旗竞赛,由政教员、年段学生会负责各项竞赛内容的检查、统计、反馈工作。由此,实现学校、年段和班级三级规范管理。
当然,制度管理如果不上升到民主管理和文化育人的层次,其负面影响就会逐渐成为提高管理实效的障碍,影响师生发展。在全面推进创优活动过程中,学校特别注重文化育人,着力将年段文化、班级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让师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为此,学校围绕“在集体中成长”的核心理念,着力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时代责任感的校园主题文化。在校园主题文化的引领下,各年段确定年段口号、年段段歌,制作年段段旗,培育年段共性文化。如2010届的口号是“班班不落伍,人人不掉队”, 2012届的口号是“树远志,严律己,合作拼搏”,2013届的口号是“修身正行,博学合乐,班班创优,人人争先”, 2014届的口号是“自信、自爱、自强不息;团结、拼搏、砺志笃行”。在每天年段晨会上,学生都会响亮地齐喊年段口号;每次年段集体活动时,学生会齐唱校歌、段歌。每个班级则从班名、班徽、班旗、班歌、班训、班规等入手,着力培育班级精神,构建丰富多彩的班级个性文化。班级文化凝聚着师生情感,2009届学生毕业典礼上,当班长把签满师生姓名的班旗交到校长手上时,老师和孩子们都流下了眼泪。
“年段群体创优”形成了班级之间、年段之间小竞争、大合作的良好氛围,教师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也得以强化,有效整合了学校各方面工作。
四、创优活动考核与反思提升并重
开展“年段群体创优”活动,全面推进优秀班集体建设,考核是重要的工作环节。为此,学校制定了班集体建设考核制度,确定了8项一级指标和27项二级指标。指标涵盖明确的班集体建设目标、健全的班集体组织机构、行之有效的班集体规范、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和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生动活泼的班集体活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和班集体创建成效等内容,从各个方面对班集体进行全方位考核。
班集体建设考核制度不仅是优秀班集体考核的依据,也是班集体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学校据此实行年度阶段性考核和三年一轮的总考核,在考核中促进班主任不断反思和提升。年段负责组织年度阶段性考核,各班对照班集体建设考核制度的各项指标,对本班的班集体建设工作进行自查自评,并要求班主任撰写创建报告,总结汇报创优工作的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和创优成果,找出差距与不足,提出改进的方向,调整工作思路。总考核由学校组织,邀请专家对各班的班集体建设工作进行综合考评。学校每年利用暑假召开全校性的创优总结会、领导班子务虚会,邀请专家指导,不断明确创优工作方向和思路,使创优工作实现持续科学发展。
篇4
[关键词]:文化建设 地方文化 个性文化 精神文化
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怎样才能避免文化建设的“千遍一律”和“千校一面”,怎样才能提高文化育人的实用性和长效性,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走自己的路,创造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的校本文化。校本文化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依靠师生,面向师生的自己的文化,是具有独特魅力和无限活力的生命力很强的学校文化。浯溪二中把校本理念作为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根本,从地方文化、个性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入手,在校本文化建设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尝试。
一、用浓厚的地方文化充实学校文化,体现本土文化特色
本土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之根,要使学校文化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利用好、发扬好本土文化是应该优先做好的课题。
浯溪二中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将最能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人、物、景引进校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热爱家乡、宣传家乡、建设家乡的志向。
首先,学校在醒目位置精心设计了一组主题为“知我祁阳、兴我家乡”的宣传专栏,使学生对家乡的基本概况、发展渊源、历史文化等有个较为详细地了解。
其次,每一幢建筑物最显眼的墙面分别张贴了浯溪公园、祁剧、文昌宝塔、潇湘古楼等本地最典型的历史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城市新貌的巨幅照片,向师生以及来宾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
再次,将全国四大碑林之一的浯溪公园的石刻文化全方位引入校园。在校园内布置了众多文化石,根据浯溪名称的起源赋予相应的文化内涵,例如,“吾镜石”注解为“吾日三省吾身”,“浯溪石”注解为“闻道浯溪水亦香”,既把每一块石头变成了会说话的生命体,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浯溪文化、学习浯溪文化、把浯溪文化发扬光大。
另外,还精选了省、市两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配上相应的简介或诗词歌赋进行展示,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引导学生既立足于家乡,又立志走向四方。
二、用丰富的个性文化装扮学校文化,追求鲜明的校本特色
个性化是学校文化建设之魂,要实现文化建设校本特色的最大化,必须先有文化个性的最大化。
首先,要用“只学思路,不走老路”的思想对待学习和借鉴,切忌简单模仿和复制。以给建筑物进行文化命名为例,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做法,如何才能做出新意,体现自己的个性?浯溪二中用“力”字将所有楼房的命名串起来,分别称为“活力楼”“潜力楼”等;用“吾”字将所有石刻串起来,“吾师”“吾镜”“吾真”等系列化的命名既具有深刻的内涵,又具有独到的新意。还有,“创新大道”“国球中心”“和谐花园”等场所的命名,充分结合了这些地方的地形特征、育人功能,又非常富有时代意义,具有较高的文化寓意,极大地提升了感染力和影响力。
其次,必须坚持以师生为主体,注重文化建设的过程。“学校文化建设是否有成效,不仅要看它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更要看学生参与建设的程度。”浯溪二中校园内布置了大量文化石,但没请一个名家或专业人员参与,从书写到篆刻,全部由本校师生完成。在文化石布置过程中,校园里掀起了一股学习石刻艺术的,无形中生成了一道新风景、新文化。单纯追求“让每面墙壁都说话”还不够,而是要让它说师生自己的话,说大家愿意听的话。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师生的个性作品、创意布置、温馨祝福等,跃动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千姿百态又各不相同,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文化场。还有,校标完全由本校师生共同设计,很多地方的命名是从老师和学生那里征集来的,每一处文化设施都是依靠大家的共同参与,反复推敲才定下来的。
另外,要积极创造可供师生表达个性、释放个性的文化空间。从“阳光体育”起源,浯溪二中提出了建设“活力校园”的理念。不仅添置了相当多的在一般校园看不到的新式文体器材,而且各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甚至是“非主流”的活动都可能在这里看到。最经典的当数“校园狂欢节”和“校园泼水节”,校长亲自为学生献歌,扮成圣诞老人给学生派送礼物,与学生一道肆意泼水等等,让学生深深为之陶醉,同时也是一道最为独特的文化风景。再比如,学校设置了“生日祝福台”“校园贴吧”“涂鸦文化墙”等可供随意张贴、涂写的文化设施,不但相当受欢迎,每一天都被师生自发地更新着,而且成为个性表达、即时交流的重要渠道以及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三、用独特的精神文化支撑学校文化,构建深层的校本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芯”,只有具备了与众不同的“芯”,才可能实现学校文化深层次的校本文化,以及整体的和谐统一与健康发展。
首先,要注重对文化积淀的继承与创新,确保精神文化的一脉相承和历久弥新。历史文化是每所学校最好、最独特的个性,一所学校个性是否鲜明,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注重对历史文化的提炼和继承。走进浯溪二中,一定会首先被一幅精美宏大、充满古韵的巨幅校志所吸引,一定会对集厚重与生动于一体的校史馆留下深刻印象,也一定会被一处叫“足印”的文化设施所震憾。这些无不时时刻刻向每一个师生和来宾用最生动的方式诠释着历史,用最有效的方式延续着精神财富,成为最富吸引力的文化名片。
其次,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确保“血肉”与“灵魂”的统一。“物质文化也好,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也好,如果没有以学校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文化的支撑和渗透,都将会失去灵魂,”成为空洞的“躯壳”或者杂乱的“碎片”而已。浯溪二中以“尊重生命活力,培植发展潜力”为核心理念,提出建设“活力校园”和“活力课堂”等系列目标,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随时坚持以“活力文化”为指南针和基本准绳,紧扣中心主题来展开和构建,因此,学校整体文化氛围给人最大、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整体协调,充满活力。
再次,要善于使精神文化“物”化和“活”化,从而促进内化和升华。在浯溪二中进校门最显眼的位置,以国旗为中心,以校标、校训为主体,校旗、团旗、队旗和40面班旗组成了一个色彩缤纷、规模宏大的旗阵,给人强烈的审美观感和视觉冲击力。学校还创新传统的升国旗仪式,增加了升校旗和班旗的内容。每个教室门口张贴有相应的班旗图案和班级名片,学校各种管理手册封页甚至是会议室的窗帘上,都印有校标。除此以外,学校还经常性举行以校训、校标、校旗、班旗等精神文化为主题的系统教育活动,使无声的静止物变成了鲜活的“生命体”,真正走进了师生心里,达到以物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于是,她请这位老师将参赛时的案例记述下来,同时将具有典型性的或是校内近期发生的事写成案例,让所有班主任、分管教导作文字分析,此举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自我诊断,帮助教师提升育德能力。在阅完所有试卷的基础上,学校正式召开“智慧育人——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对所有个案逐个进行剖析,发扬教师思想上的闪光点、操作中的好办法,明确指出不正确的观念与行为,并邀请区德育室的专家作诊断评价。一人虽然失利,团队从中受益。从这次研讨会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校长细腻敏锐的捕捉能力、务本求实的工作作风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利催化剂。
五、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课程管理。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不断探索与实践更为灵活机动的组织形式供参与。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实行课程组织形式的“三个打破”:打破班级限制实施横向走班,打破年级限制实施纵向跑课,打破学科限制实施跨学科综合探究活动。对于我们来说,这一点或许过于前卫,而且对于教师资源和财力要求过高,但是否能为大胆打破陈规、全面创新学校工作在思路上提供一些借鉴?
在欣赏和悦纳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地反思我们的现状,从中得到了几点启示:
一、我们必须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发展的学生观和全面的质量观,进一步加大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和进程,特别是学校要建立起科学、发展、全面的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建立适应时展的学校评价机制,为办现代化教育和一流学校进行导向,同时,要鼓励和保护校长自主办学、开门办学。
篇6
[关键词]以人为本 学生管理 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姜荣(1969- ),男,重庆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人事处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庆 40415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27-02
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在校生人数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管理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首要问题之一。高职学生管理者应主动转变管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以学生为中心,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更多地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人本理念的内涵
人本主义,英文为“Humanism”,来源于拉丁文的“Humanitas”,最早出现在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和格林乌斯的著作中。著名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曾经指出,“文艺复兴于发现外部世界之外,由于它首先认识和揭示了丰满的完整的人性而取得了一项尤为伟大的成就。”在人本主义理念中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注重人性潜能发掘和主张人性向善。“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理念中最重要的内容,其实质在于人被看成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和人是被解放和发展的最高目标。后来,人本主义被引入管理领域,与科学管理不同的是,人本主义取向的管理并不机械地重视所谓科学的管理程序和方法,而是全面考察管理的各个要素,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和管理性质,确定不同的管理目标,然后再根据管理对象、性质和目标来确定不同的管理方法,力求管理行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总之,以人为本的管理充分考虑了管理对象即人的特点和需求,尊重人的本性,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
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层面来看,人本管理的对象自然指的是学生,学生是“人”的主体和核心。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即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就是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坚持把“学生”放在首位,通过激励、调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去实现预定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当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偏差,过多地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属性,对教育在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价值忽视。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价值没有得到重视和体现,对学生的个性的基本要求还比较传统和陈旧,没有真正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只抓学生培养的共性要求,使得培养出的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难以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发挥自身潜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分析
学生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在我国高职学生管理中,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只注重管理的手段和量化考核的目标,学校管理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过分依赖的关系,学校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学生则是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忽视学生的成长。具体表现为:
1.以管理为中心。所谓以管理为中心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将学生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量化考核作为衡量教师水平和教育活动质量的标准;另一方面,把加强和提升学生管理活动作为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基本手段和途径,有时甚至成了解决其各种问题的唯一手段,这样就使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活动走向了极端。
2.以教师为中心。管理主义倾向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在定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时,突出以管理者为中心即教师为中心。教师的绝对权利来源于科学和真理布道者的角色,来源于对学生管理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一般基础科学知识闻道在先的先天优势和地位。因此,传统管理主义往往将教师作为学生管理活动的主导者,重视教师在学生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只要严格按照学生管理者即教师的要求去做,就可以取得学生管理成效,顺利达到学生管理目标。
3.以权力为中心。以权力为中心就是强调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学生的绝对服从。根据《高等教育法》和相关制度要求,高等教育管理权限和办学权限已逐步下放,高等学校呈现出自主管理、自主办学的局面。但随着高校自主管理权限的扩大和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及监督的相对减少,高等学校自主管理权力得到不断扩大,高等学校对其学生的管理权限也有不断泛化和扩大的趋势。同时,部分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权限模糊,非合理性的校规很多,学校管了许多本不应该管的事情。有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制度以惩罚为中心,“不准”“不得”和“严禁”等带有明显禁止和命令意味的用语在管理制度中随处可见,对学生义务要求过于苛刻,对本应是学生的合法权益却作出种种限制,有的甚至漠视学生的基本权利,擅自对学生的权利进行限制和剥夺,超越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上存在的以上问题,积极寻求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新理念、新途径已迫在眉睫。在高职学生管理中引入“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三、以人为本思想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成为人,成为合格的公民,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高校管理者常常将学生看成是需要管教的人,对学生完全是一种“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学生主体地位的异化和剥夺现象就不难想象了。因此,关注学生自身,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发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务之急。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真正管理者,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高职院校管理的主人。只有树立和牢记学生主体思想,才能科学处理各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项教育活动不偏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中心目标。因此,学生管理必须强化学生主体性观念,真正做到把学生作为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另外,从经营管理的理念来讲,学生是教师的直接服务对象,学生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构建扁平式的管理模式。构建扁平式的管理模式即构建扁平化网络式的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其目的在于加快信息的沟通与共享,减少师生信息沟通的组织层次。组织层次的减少意味着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路程的减少,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可以以更少的手续和更短的时间得以更快地解决,不但提高了办事效率,而且更加贴近了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同时,信息沟通途径的缩短与信息共享不但转变了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而且减少了信息多层次沟通和直线式沟通所造成的信息损耗和失真,确保了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目前,高职教育管理采用科层制直线式的行政管理,形成了冗长、烦琐的线性管理组织结构。因此,变革现有高职院校管理的组织结构,构建扁平式的学生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3.制定科学发展的学生管理制度。科学发展的学生管理制度即发展性的学生管理制度。发展性的学生管理制度是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其落脚点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主要观点有:一是学生管理纪律是建立在学生人格自由基础上;二是纪律就是学生的自我控制;三是纪律标准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参照标准,而不是应该必须遵守的“圣经”。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紧紧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结合高职学生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发展、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制度与纪律是管理学生的核心,具体体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上,它的苛刻性、惩罚性、管束性、统一性、压制性等特征使得学生在管理中自然而然地站到了教师的对立面,既压制了学生的人性和创造性,又造成了学生管理的低效性,给学校的教育发展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造成一定障碍,成为诸多高职院校教育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建立科学发展的学生管理制度迫在眉睫。
4.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所谓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指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师生双方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平等参与,形成浓厚的民主管理氛围。其核心理念是学生是“人”而非“物”,师生之间没有地位高低之分;强调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并非弱化教师的地位,而是把教师看成学生管理活动中“平等中的首席”;并非抛弃教师的作用,而是得以重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最主要表现在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与沟通,加强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坦诚的交流是提升学生自信心、自尊感和认同感的主要力量。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应从三个层面开展工作:(1)辅导员层面。辅导员要高度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必须抽出足够的时间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以采用定期开班会、不定期组织座谈会、个别谈心、QQ、微信和到学生宿舍访谈等形式跟学生广泛地进行交心谈心,切实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把握学生脉搏,及时解决和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真正做学生的良师和知心朋友。(2)专任教师层面。可以借鉴普通高校做法,即建立专业教师导师制,尝试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为主体的导师队伍,对高职学生进行跟踪式教育引导,随时帮助学生解难释惑,确保学生在校快乐成长,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导师。(3)中高层管理干部层面。中高层管理干部可采用各种学生代表座谈会、走访等方式主动与学生交流,通过交流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做到工作有的放矢,真正让工作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实现工作的实效性、高效性和针对性。这样不但体现“以生为本”的办学宗旨,而且更为学校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历史的积淀,更是其发展的内在灵魂和根基。学生管理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功能和组织机构来行使其管理职能,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中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潜移默化学生的行为,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来促进学生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校园文化还通过影响学生管理工作者和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等影响着管理目标的确定和实现。鲁昕同志指出,高职院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突出文化传承与创新,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育人,用富含特色的职业文化和高品位的审美文化育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把职业院校建设成为文化育人高地。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推进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进实训室。总之,高职院校打造适合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不仅在学校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而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处于重要地位。因此,积极寻求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向“以生为本”的转变是学生、家长、高职院校外在社会环境和自身办学发展的必然诉求。
[参考文献]
[1](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篇7
一、学校管理改革亟待新课程价值观的厘清
学校管理改革的脚步从来没有也不会停止,因为它是与我国的各项体制改革休戚相关的。经过了近几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大量的实证研究不断地给教育管理理论界吹来新鲜空气,学校管理改革也由激情时期进入到理性反思时期。
我们知道,目的是指行为主体根据一定需要,借助于价值观念的中介作用,对行动目标或后果的预想。这种预想充分反映主体的价值追求,并能够引导人们按照预想控制与协调行动,来实现其价值追求。那么在教育领域,任何时候,任何团体或个人,共同的教育目的与关于教育行动的独特追求,都是至关重要的。教育目的的不同选择,亦受不同教育价值观念的影响。20世纪以后,随着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教育目的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不管是何种倾向,其共同的目的就是: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等相融相通、相互促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当然新课程改革势必遵循这一目的的要求的。
新课程改革力求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关注人的全面健康地发展,在课程体系中能够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管理平台,体现新课程指导下新的价值体系。
二、新课程价值观的诠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价值观,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整体人格与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概括地说,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其根本价值就在于把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置于教育的首要任务,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以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为本,达到新课标的教育目的。
新课程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是关注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当我们开始进入科技高度发达的新经济时代,竞争的激烈,使学生们一踏进校门就开始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或是被选,教育目的随之进一步具体化。每一名教育管理者都应该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个体主动、健康发展的能力是基础教育开发人的生命潜能的最本质的任务,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
人只有积极地投入到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创造人生,才会活得有意义、有智慧、有尊严、有深层次的快乐和幸福。[1]而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不断发展,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加之基础教育的本质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形成新课程价值观念体系。新基础教育课程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共同和谐发展,它的主要内容不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通过教学活动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我们的基础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其内容和要求既应该是基础性的,又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新课程价值观与学校管理改革的关系
新课程价值观在课程改革中,特别是学校管理改革中处于核心指导的地位。究其本身来说,它既是新课改“三位一体”中的重要的一个维度,也是教育价值本位的构筑基石,追本溯源,通过层层剥离新课程改革的各种活动行为,新课程价值观自然浮现。课程改革进程中,其价值观就是人们对新课程的变化是否有价值或价值大小的观点和评价标准。教育工作者们在理解新课程标准及其特征的基础上,从学生的个体需要的尺度出发,确立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进行相应的教育行为和管理。我们知道,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阶级有不同价值观,同一事物不同人也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训,还是教学体制的改革,凡此种种教育行为的实践,只有与适应时代形势的新课程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的推动学校管理改革的成功进行。
因此,新课程价值观的构建,改变了以往过多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的僵化状态,纠正了以往教学实践中对价值观的教育尺度把握不准的情况,解决了以往思维单向渗透的问题,使各个学科从根本上真正有机的结合,促进和优化了课改过程中学生个体个性发展,并糅合平和民主的学校管理氛围,提高了学校管理改革层次和水平。
科学的管理必须以学校为龙头,只有学校的管理者真正动起来,教师们真正动起来,学生们真正动起来,新课程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我们提倡:以学校管理促进课程改革,以课程改革创新学校管理,充分挖掘和开发学校存在的潜力,释放学校生命活力。
目前我国学校管理改革出现两种价值发展方向:一是教育的价值取向从单纯的传递教科书上所呈现的现有知识向促进人的主动健康发展转变;二是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从批量生产式的集约化大班教学,向适应个性充分发展的精细化小班教学或个别化教学的转化。[2]鉴于此,笔者认为,学校管理改革必然要遵循这种态势,而新课程价值观恰好也直接表明了我国教育改革的这种趋势,这就决定了学校管理改革必然与新课程改革密切相关。没有学校管理改革的支持和推进作用,新课程改革就无法得以进行,即使其价值观再先进,再完美,也只是空中楼阁,无法企及。同样,学校管理改革也必须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倡导新课程价值观,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激发教师的课改热情,改进学校的教育生态,发展学校管理的良性运作。
我国的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在不同的地区,包括许多偏远地区,学校管理改革是否能够进一步顺利进行,新课程改革能否完全普及实施,很多人都心存疑虑。但不可否认的是,新课程以其价值观为纽带,携领学校管理改革,可以较好的改善在我国非知识经济地区的教育状况。只有以新课程的价值观为目标导向,新课程才能在解决问题中前行,学校管理改革才不会在质疑中成为纸上谈兵。
如上所述,新课程价值观核心地位的确立表明:新课改提供给学校管理改革的不仅是方法,更是态度;不仅是树立责任意识,更是树立机遇意识。
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学校管理价值观
基于新课程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建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学校管理价值观。其突出特点就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为特色的学校管理。
1.人本管理观
教育的本性是人文的,教育工作的目标是生命的成长,而不是机器的生产、生物的克隆,因此教育管理也必须是人本管理,新课程要求教学要有的放矢,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样,管理是也应具有靶向性,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行为将直接影响新课程在学校中的实施。因此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挖掘教师的潜能。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3]学校管理正是围绕教职员工和学生,所不同的是需要更多的责任心和有效的管理行为。它着眼于人的素质的整体提升,从关注人生命的整体发展出发去尊重师生的个性,尊重、发展师生的个性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在时代的潮流中生机蓬勃,奋发有为,实现生命的价值,推动社会的发展,真正体现学校管理的功能。
人本管理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为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服务。承认人的发展能动性,从关注人生命的整体发展出发去尊重师生的个性,从生命的视角去确立我们的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法,使学校成为师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摇篮。因此,学校管理坚持人本管理观,必须坚持以下五个基本观点:一是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二是交给学生受用终身的知识;三是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四是强调个性发展;五是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4]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教育真正回归到关注人类自身,把基础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序曲旋律,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都突出了对学生主体或教师主体的关注和尊重。学校管理者充分认识这一点,把管理的重心真正转移过来,把人本管理落到实处,积极推行人本管理,有利于学校管理的良性发展。
2.校本管理观
我们研究教育改革理论也好,课程改革理论也罢,其核心都是围绕具体的学校实践,学校在教育中所处的位置使得“校本”逐渐也必然纳入教育研究者的视野,任何课程改革,若忽视具体的学校实践,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反过来,只有经由学校这一环节才能践其言,成其行。[5]
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进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问题就在于没有在学校尤其是具体的学校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忽视了课堂,忽视了教学,忽视了师生关系的调整等,再好的教育主张都只能是外在于学校的。此外,相对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而言,学校是教育中的正规的、独特的机构,突出学校在各类教育中的作用,把具体的、特殊的学校实践作为具体的操作核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学校是建立以校为本的主体,体现在学校的所有制形式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包括课程管理的其他各个方面,提出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类,其中学校课程在中学阶段可以占到课程总量的16%,这实际上给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契机,也是给校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为校本课程开发,校本管理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且对于加速我国课程建设民主化、科学化进程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校本管理观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学校管理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服务的思想,尊重广大师生,激励他们不断自我发展,从而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主要包括管理权力下放,自主决策、特色课程开发等,给学校以管理的自,针对学校实际进行管理工作是校本管理的基本主张,让教师参与到校本管理中来,使教育研究成果和新课程改革的真正得以实施是校本管理观的基本命题。校本管理统领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是一切校本研究的灵魂和统帅。综合而言,校本管理观是学校管理价值观的首要问题。
3.文化管理观
文化是最能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载体,通过文化管理,创造一种自然、民主、和谐、共同发展的学校组织氛围,使学校的每一分子都能以学校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产生归属感、使命感、责任感。最终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体,即培养自我认识、自我塑造、自我负责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和谐发展的人。[6]教育文化管理不仅仅指知识的传播方式和培养学生修养的目标,还包括指人们对知识的态度,对课程改革环境的关注。教育文化管理理念的提出,意在释放文化育人功能的原动力,以其先进的思想浸润于校园、作用于师生的情感,培养出适应主流社会文化取向的优秀人才。教育文化的提出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取代过去知识育人观念,以文化的影响力促进新课程改革。因此,学校应依据本组织的个性特征,因地制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校园文化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4.开放管理观
教育本身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有序的管理系统。在学校管理改革过程中,建立比较稳定的社区联系网络和校外教育基地,完善的校内信息反馈系统,形成开放管理的格局,是现代学校必须的外部条件。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日趋紧密,与外部环境的能量交换日趋充分,管理活力更加充沛。
以人为本身就是一种民主开放的管理理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学校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管理工作的时代性、实用性、创新性、人文性,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自创性,加强学校的开放管理,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叶澜.“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发展研究,2003(3).
[2]中国教育报,2004-12-20:3.
[3]成达如.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2).
[4]朱永新.教育小品[J].黑龙江教育,2003(27).
篇8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职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模式
随着“90后”逐渐成为高职学生的主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发生了明显变化。“90后”的大学生生长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个性特征。高职学生由于生源的特殊性,其自身定位、学习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本科生有着一定的区别,面对高职教育内外环境的变化,如何推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政治实践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一种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为特定素质的人的教育活动,是构建和巩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软实力。我国高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指向性,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理论为指导,必须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结合最紧密的高等教育类型。同时,高职生源比较复杂,主要来自“三类生”和“高考落榜生”,他们大多有成长的“失落感”,人生目标的“短视性”明显,价值取向功利性突出,但他们个性鲜明,思想独立、崇尚自由,有渴望成才的愿望。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生源构成的特点,决定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因为高职教育突出技能而被忽视,相反,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更凸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途径,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价值。
二、科学发展观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1.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人的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尊重大学生个体差异性,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教育的目的和学生的需求有机统一起来,把学生的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一起来,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统一起来,通过机制创新,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学生心坎上。
2.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价值目标。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这是教育的本质价值。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实现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作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强大动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价值目标,“全面”就是要求以育人为中心,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全面、健康地发展;“协调”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培养相协调,促使学生知行统一,身心和谐;“可持续”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内化为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3.要坚持统筹兼顾,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要统筹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制订教育计划、落实教育决策,还是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都要做到总揽全局,全面规划,要统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统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统筹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统筹学生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行为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和深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目标,构建“线、点、面”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即以成才教育为主线,以“人生导航”为切入点,以“三全育人”为结合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以成才教育为主线,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学生的成才过程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成才愿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学生只有志向远大、成才意识强烈,才会在行动上积极进取。尽管绝大多数高职学生有体现自我价值的成才愿望,但同时也有较强的自卑心理,成才目标不明确,对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信念还不牢固,对“怎样成才”的认识也有偏差。因此,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学生自我成才的愿望,以成才教育为主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解决好“成什么才”和“怎样成才”这两个根本问题,把希望成才的愿望提升为明确的目标和实际行动,从而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 转贴于
2.以“人生导航”为切入点,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高职学生的成才规律也主要表现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人生导航”教育作为引导和帮助学生“怎样成才”的重要切入点,从学生入学起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科学规划未来,对今后从事的职业进行正确认识和价值判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职业观、成才观,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明确并强化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协调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把“人生导航”教育与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培养相结合,与身心素质培养和健康人格教育相结合,与人文素质培养和知识结构优化相结合,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把“人生导航”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通过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先天潜能和后天个性特征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完善,引导帮助学生把自己的前途和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的优秀人才。
3.以“三全育人”为结合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育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学校所有的育人资源,全面渗透、融合,着力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要按照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全面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单一化”向“立体化”的转变。
一是建立健全全员育人机制。动员全校力量,形成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全员育人氛围。教职员工要强化育人意识,自觉承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和专业课教学的潜移默化作用,深入挖掘课程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齐抓共管”的组织体系和科学有效的评估考核办法,引导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管理和服务部门要挖掘育人潜力和育人资源,通过提供学生实习、勤工助学、担任成长导师等途径,直接或间接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发挥各级学生组织的纽带作用,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二是建立健全全过程育人机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分解成不同阶段的内容和要求,贯穿到学生三年学习生涯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要坚持教育引导的整体性和一贯性原则,以“人生导航”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确立阶段性的发展目标。要针对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从学习、生活、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导航专题,如开展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安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专题,每项专题教育都要制订具体详细的方案,做到精细化管理和服务,让每一个管理环节、服务细节都有教育意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篇9
为了明确文化定位,金凤煤矿组织了全员大讨论,并梳理、提炼反映矿井特点、符合矿井发展目标和丰富管理内涵的理论体系,使干部员工形成普遍共识。经过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金凤煤矿领导班子将特色文化定位为“五德”文化,并将“五德”文化体系根植于金凤煤矿的优良传统及管理经验。
(一)德育金凤:重在育。
通过社会道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培育一支讲道德、守纪律的新型员工队伍,为把金凤建成一流矿井提供可靠保证。其具体标准是:爱国、爱企、爱家;顾大局、识大体;讲礼仪、有诚信、懂感恩、尽责任;遵纪守法,吃苦耐劳;勤于奋斗、甘于奉献、勇于创新。
(二)德行金凤:重在行。
其标准是:做到“德”“行”兼备、“德”“行”一致、“德”“行”并举。生活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多做善事;工作中勿以恶小而为之,多尽责任。做到“日行一善”,让德育之花开遍金凤每一个角落。
(三)德润金凤:重在润。
其标准是:道德之风覆盖整个矿区,矿区充满和谐团结向上的氛围,金凤煤矿有一大批值得骄傲道德模范和优秀员工,让每一名金凤员工在金凤煤矿都有幸福感和自豪感。
(四)德安金风:突出安。
拥有良好道德素养的员工是平安矿区的建设者,干部尽职尽责执行到位,员工尽职尽责工作干队,我们的生产安全、政治安全就有了保障。其标准是:矿区实现长治久安,我们金凤员工也成为神宁集团最幸福的员工。
(五)“德兴金风”突出兴。
我们通过“育”,培养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通过“行”,使道德行为落地生根;通过“润”,进而使员工队伍的整体道德素质实现质的飞跃,实现了“安”,有了这样忠诚于企业的金凤人和优秀的道德文化,金凤煤矿一定会久兴不衰!
二、强化学习,措施得力,特色企业文化建设整体推进
(一)强化学习理念渗透。
金凤煤矿党委从提高员工思想意识入手,坚持利用门户网站、党建信息化平台、“金凤之声”广播节目等宣传阵地,运用报告会、座谈会、演讲等形式,采取悬挂理念图示、标语等氛围烘托的方式,深入开展对“德育金凤”的教育培训,培育出一支讲道德、讲安全、讲奉献的员工队伍。大力传播用心实践企业文化的真实、生动、感人故事,推动文化理念落地。
(二)是健全学习机制。
建立“学习+激励”的管理模式,使员工的学习逐步形成制度化,科学化。通过编印形势任务教学材料、召开座谈会和交流会,组织参观《金凤展厅》等独特的教育资源,利用政治学习日、安全讲堂等载体,学习安全生产知识等,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注重新入职员工的培训学习,将接受“德育文化”作为入职第一课,使他们在和谐团结的氛围中谱写自己的辉煌人生。
三、“德育金凤”文化践行特色鲜明,文化管理效果显著
以神宁文化为总纲,金凤煤矿不断开拓进取,务实创新,从工作中探寻思路,从群众中凝聚思想,从发展中汲取经验,金凤煤矿在特色文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德育金凤为思想建设筑牢根基
以“德育”为核心,实现建设“安全、高效、和谐、卓越的数字化、花园式现代化矿井”为目标,金凤煤矿积极搭建广阔的“日行一善”活动平台,每月评选20名“日行一善”积极分子、每季度评出10名“德育明星”,进行奖励并参加道德讲堂巡回宣讲,不断传播凡人善举的正能量;扎实开展学雷锋志愿活动、送温暖工程等系列活动,教育员工在感恩中行善,自觉做一名感恩的金凤人,不断扩大了“善”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切实提升了文化育人的实际效果。
(二)德安金凤为安全生产打造铜墙铁壁
“德安金凤”安全文化是金凤煤矿在坚持矿本质安全管理方针、创先争优培育责任文化的长期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一套科学有效的安全文化管理模式,以“生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一切生产事故皆可防可控”为安全理念、以“力争零死亡,追求零伤害”为安全目标,金凤煤矿组织员工反复学习“德安”文化理念、岗位标准化作业流等内容,全方位地提升员工安全文化素质。同时,各支部采取安全培训等形式,全方位地加强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把安全目标教育、安全知识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及自我保安教育作为重点内容来抓,不断引导广大党员争当先锋和排头兵。
(三)德行金凤为责任落实凝心聚力
篇10
明溪第二实验小学秉承历史、立足校情、展望未来,通过不断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使我校校园文化朝着常态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科学化方向发展,让我校师生在这种轻松和谐、文明高雅的文化氛围中感受着尊重,享受着快乐,濡染着文明。
一、以环境建设为载体,创建主题鲜明的物质文化
1.把环境文化作为环境育人的主阵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所以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打破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我校始终把美化校园环境,加强校园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大力营造精神内涵丰富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根据校情,我校拟定围绕四个大主题(科技教育、养成教育、国学经典教育、艺术教育四大主题),开辟三条长廊(行为教育走廊、科技教育走廊、校园之星及展我风采走廊),建好两扇大墙(即大型门厅形象墙、大型运动文化墙),打造一个和谐整体的校园环境建设思路。
走廊是学生课间活动的常久之地,是育人的关键场所。我校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根据学校发展的历史和未来,分别开辟了行为教育走廊、科技教育走廊、国学经典教育、艺术教育、校园之星及展我风采走廊,这些文化走廊主题鲜明,内容至真至善至美易于学生接受,形式学生喜闻乐见,遵循整洁、整体、激励、和谐的原则,是我校环境育人的精髓。如:我校教学楼一楼是行为教育走廊,主要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为具体内容,建成一幅幅挂画,时时提醒着每一位学生的行为规范,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楼的科技教育走廊,一个个学校科技“小明星”挂像和一张张沉甸甸的全国、省、市获奖证书,强烈激发了全校师生的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教学楼各层的校园之星栏和展我风采栏连成走廊,展示学生的点点滴滴的成长,真正起到文化育人,育人于无声处的作用。
2.把班级文化作为环境育人的关键。班级文化是班级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班级文化建设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校将班级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作为环境育人的关键。主要是从班级环境文化和班级行为文化两方面入手,环境布置遵循整洁、人文、温馨、向上的原则,形成充满生机、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行为文化则以班风、学风两大支柱文化为主。倡导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理念,积极尝试和推广学生自主管理的做法和经验。
二、以德育教育为载体,形成学校精神文化
1.把“三风一训”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学校的校标、校歌、校风、校训是在秉承历史、立足校情、展望未来基础上,经过精心提炼产生的,把特色性、教育性、稳定性、发展性有机整合起来,是学校的灵魂。如:校标不仅体现了校名,还体现我校的科技、书香特色和学校师生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精神。再如:校歌不仅把学校的优美写入歌词,还把学校“厚德、善学、团结奋进”等核心理念写入歌词,学校师生唱校歌、赞校园、促成长。三风一训不仅体现了本校特色,更具有校园师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真正发挥了“三风一训”的导向功能。
2.把师德活动作为教师成长的主要通道。把师德教育活动作为教师成长的最主要通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活动,使教师形成稳定的个性和心态,形成健康的富有个性的人格。一是开展“师德承诺”活动。要求全体教师从思想品德、业务素质、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等方面,做出承诺,每位教师师德承诺在学校门口电子屏幕滚动播出,向家长、学生公开做出承诺,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二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紧紧围绕“我是园丁我荣光”和“忠诚履职,爱生乐教”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三是开设教师讲坛。在教师中开设“教师讲坛”。一是开设道德讲堂,每月安排一名年段长或处(室)主任做一个道德讲座;二是开设国旗下讲话,每星期的升国旗仪式由一名获表彰的教师做一次国旗下讲话;三是开设业务讲坛,每一次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来都要做二级培训,还要进行必要的交流研讨。通过开设“教师讲坛”,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让老师交流自己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点滴感受与职业幸福,让学习交流成为一种习惯和需要,从而感受职业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四是发挥榜样引领的作用。我校通过不断制造学校发展的动力凝聚人心,充分发挥教师中榜样力量的作用,影响带动不同的群体。
3.把校园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校的活动就是课程,所以它应该是有计划、有目标、有人组织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建设校园文化的关键所在。我校通过开展四大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体卫艺等各种兴趣小组、“关爱留守孩”等主题活动以及“六一”等各节日庆祝活动。既活跃师生生活,陶冶师生情操,又使全校师生受到了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等方面的教育,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多样化、群体性、艺术性的特点。
三、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学生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个性”,“自我实现”的倾向正在迅速扩展,因此,我校对学校管理重新定位,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并重,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一是以制度管理为基础,创建规范文明学校。目前,我校正在逐步构建贯穿学校校训、校风精神及办学灵魂的制度系统。制定了《教职工基本职业道德守则》、《教师业务进修培训规定》、《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研活动制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定细则》等几十项制度。将教师的工作与考核直接挂钩,在公平、公开、公正、阳光操作的考核制度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效地阻遏了不良教育行为的产生,限制了教师的不良发展,从而有利于教师的培养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二是让情感管理成为教师自觉接受制度管理的内驱力。学校制度从教师出发,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自觉实施人本化、民主化的制度管理,让教师都能产生一种被尊重、被承认的心理感受,使广大教师自觉成为学校各项工作坚决拥护者和积极实践者,从而有利于形成安定团结、共同奋斗的良好局面。目前,学校主要修订了教育、教学和绩效奖励等表彰激励制度。
四、以打造品牌为载体,形成学校特色文化
学校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致力彰显校园文化建设的鲜明特色,深入挖掘能体现学校办学历史和校园精神的校园文化内涵,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加以提炼,使之达到提升校园文化育人效果,丰厚校园文化内涵的目的,并通过不断实践逐步打造成学校的亮丽品牌,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
1.把科技教育作为特色文化的永恒主题。学校的科技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逐渐成为学校的靓丽品牌。近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举行的科技项目比赛中,累计共获得团体奖项107项,学生个人获奖500多人次。我校是“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基地学校”,学校科技工作还赢得了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袁荣祥及其他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好评。
- 上一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 下一篇:教培机构营销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