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思维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应用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建立概念。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形成概念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即他们的思维大多是形象思维的方式。因此,在引入和进行概念教学时,应当首先给出一组具体模型或实例,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分析概括出这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抽象、综合的制作过程,了解这类事物的内涵和外延,促成学生思维的飞跃,达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清晰的概念。这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参与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生产实际经验中抽象出概念。例如,“正数与负数”的教学中,给学生介绍几组同一事物中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区别理解。最后教师指出,教学中为了计算时正确区别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习惯规定某种量为正量,另一种量为负量,从而导出表示正量的数叫正数;表示负量的数叫负数。
2、在学生理解新概念时,要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例如,在数轴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用一支温度计放成水平位置为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出数轴的本质特征,在一条直线上规定了一是原点,二是长度单位,三是正负方向,从而使学生建立数轴的明确概念,又如,“圆”的教学,学生对圆形辨认,举出实例都感到非常熟悉,但圆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却说不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观察实物,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车轮都是圆的?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车轮的边缘到轴的距离相等。于是有了书中圆的定义,这样学生认识了圆的本质属性,很容易掌握圆的概念。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加强对概念的理解。这种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建立、巩固和加强对概念理解的方法,应经常采用。例如,“三角形三内角和定理”的教学,可让学生把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三角形的大小、形状如何,其三个内角和都是180°。然后再引导学生对这一结论进行论证。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新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又可以加强对新概念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转贴于
二、使用形式化思维方式建立数学概念。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在长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构成了一定的演绎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有些概念是由体系中某些基本概念为基础演绎推导出来的。对这部分概念的建立,离开了学生的直接经验,理解和掌握起来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所以必须在学生已有旧知识的基础上,直接参加演绎推导和分析,消除错误观念和思维定势的影响,逐步接受体系中思维的形式化规定,建立起正确的概念
三、运用对比的思维方式进行相关概念和易混淆概念教学。
概念混淆是初中学生概念错误中最常见的情况,这是因为学生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利用概念结构上的系统性,利用学生对原有概念的理解,引导他们对两个相关概念或易混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对照比较,找出其内在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掌握一种概念区别于它种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是帮助学生克服概念混淆,增强思维辨别能力,建立清晰概念的有效途径。例如:初中代数中“幂”的概念教学,学生往往把它与“乘方”混为一谈。教师在“幂”概念中,通过对“加法”运算的结果是“和”,“乘法”运算的结果是“积”,“除法”的运算结果是“商”的对比来理解“乘方”运算的结果是“幂”,从而把“乘方”与“幂”这两个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好。
在初中阶段,还有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例如:数字与数、绝对值与算术根、根式与方根、线段与直线、弧长与弧度、高与垂线、全等与相等……等等。这些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对比时,应从其共同性中去阐明各自的特殊性,使学生把握这些容易混淆概念的共性与个性,真正理解每一个概念,提高学生思维的判断能力。
四、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切实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279-01
传统数学认为,数学有三种能力,即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这三大能力的核心。逻辑思维能力是指使用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正确合理地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包括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类比等。当前,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是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提出的教学要求之一。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数学概念的分类,定理的证明,公式法则的推导,都广泛使用逻辑推理。因此,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极为有力的阵地,初中数学教学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一、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思维
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需要理解以及掌握相应的代数式以及几何知识,这些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能够找到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能再使用具体性思维,而是需要将其进行抽象化,从而培养自己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才能够让初中生真正地学习到数学知识以及以后相应学科的知识。由于初中生在经过了小学几年的学习之后,很难将自己的思维转化过来,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或者强化,使得这些学生能够比较快速地利用抽象的逻辑思维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具体来说,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进行例题或者方法的讲解,与此同时,在课下让学生们进行结组训练。只有让学生时刻进行训练或者练习,他们才能够逐渐熟悉这种学习方式,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就可以熟练地掌握逻辑思维方式,从而真正地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利用抽象概念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抽象概念的引入,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先教给学生概念,然后再对概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容易形成学习懒惰的坏习惯。而抽象概念恰恰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所谓的抽象概念指的是教师并不直接的教给学生新概念,而是通过设置悬念等方式进行慢慢引导。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不断的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概念有更深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而且要从整体上掌握和监督课堂教学进度,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在多做题中练训逻辑思维
加强数学的推理证明训练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做、巧做习题,特别是思考题、证明题、讨论题。数学习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可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须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围绕教学重难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配备各种习题,特别是应增加思考题、证明题、讨论题,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同时在解题的过程中也应加强推理证明的训练,以强化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复习课中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复习课是一种特殊的课型,它是把以前学过的知识统一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以前的知识系统化,系统化的同时把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不要把思维停留在以前单一的思考方向上。教会学生善于归纳整理,使知识和思维体系化、系统化。在复习课注意教会引导学生整理纵向的知识结构,就知识的纵向联系,前因后果串联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在复习课时注意引导学生整理横向的知识结构,即把分散的知识但又解决同一类问题的知识及方法系统地串起来,形成一个横向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
五、要教会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
篇3
关键词:逻辑思维能力;概念教学;命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79-02
一、理论分析
1.基本概念。逻辑思维是指理性认识的过程,使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合乎逻辑地反映现实。这里的“合乎逻辑”的含义有以下几点:①事物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即人们常说的“客观的逻辑”。②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为了正确反映现实,必须遵循运用概念、判断进行推理的规律,即逻辑规律,包括辩证逻辑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形式逻辑的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③正确使用逻辑思维方法。逻辑思维方法包括: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演绎、归纳等,它们是根据事实材料,正确形成概念、做出判断和进行推理的方法。逻辑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正确理解逻辑思维规律、熟练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上述概念可以看出利用课堂教学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首先必须展示理性认识的过程。
2.理性认识过程。①问题。认识论指出,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就在于改造世界。这说明人类的认识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这种指向性在认识活动中具体表现为“问题”,它是激发人们探索自然与社会的动力,作为理性认识的完备形式,任何一门理论体系都是为着解决相应问题而产生的,因此“问题”在理性认识中处于首要地位。②概念。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用一定的物质外壳语词把它标识出来,这就产生了概念。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人们认识的尺度。作为一门理论体系,任何教学课程的研究对象都体现为基本概念。例如:微积分学的研究对象是函数概念,线性代数的研究对象是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等。③判断、推理。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某一事物内部联系作出肯定与否定论断的思维形式。在数学课程中,判断大都体现为基本概念具有的性质,因此理解掌握判断的中心词甚为重要。推理是从已知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能反映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数学课程中,推理反映概念具有的规律,大都表现为“定理”、“命题”等。
3.指导原则。由上述分析,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课堂内容的讲授要联系实际。一切的理论知识均来源于实际,并又应用于实际,只有把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才能突显所学知识的作用与价值,才能呈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逻辑思维过程。②突出问题的核心纽带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理性认识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看出其中的“问题”统领着理性认识的发展,起着逻辑思维的导向作用。③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此时应遵循辩证逻辑,而讲授具体的判断与推理应遵循严格的形式逻辑的规律。④正确运用各种逻辑思维方法。这样更能清晰展现概念的形成、求解思路的由来,教师通过不断课堂示范,学生自然就会在无意中模仿、尝试,从而达到有意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所涉及环节、内容、方法诸多,在此不再泛谈,仅就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谈及两点:概念教学与命题教学。
1.概念教学。概念是反映认识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细胞”,人们认识的新领域、新方法、新工艺等通常都是用概念标识。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不但让学生易于接受、理解、掌握概念,而且更能有益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概念教学的几个环节:①背景问题。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有目的的实践创新活动,一定触及到新领域、新方法、新应用、新问题,后者就是用概念表示,而前者就是产生概念的背景,这种情形针对于一些学科的基本概念大都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例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随机现象为基本概念,而概率密度函数就为一般概念。②概念的抽象过程。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把“质”略去,把关注的“量”或“量的关系”提升出来,此过程就是抽象过程,就是产生数学概念的过程。例如,物理中物体在力作用下所作功,我们把“力”、“功”略去,只把量的关系提升出来,就形成“矢量的内积”概念。在课堂中要讲清这一抽象过程必须做到:①描述具体的实践活动;②关注怎样的“量”;③质与量是如何相统一的;④“量”与“量的关系”的提升。③给概念下定义。概念的表述必须简明、严谨,这要求讲授者对概念有深刻的理解与把握,这是学生理解概念与逻辑清晰的前提。现在数学概念大都以公理化形式表述,即“若A满足条件B,则称A为……”④概念的表示。为了更简明地运用概念,一般都给出概念的符号表示,在给概念下定义后,通常有“记作……”这就是概念的符号表示。为了更好地理解概念,抽象的概念大都给出其直观表示,即教材中概念的几何意义,如:导数、微分、定积分、偏导数、梯度的几何意义等。⑤概念的应用。为了更加全面的把握概念以及更加深刻的理解概念,关于概念的应用练习是不可缺少的,通常表现为教师讲解一些例题,学生课堂练习一些相关题目。
2.命题教学。对现实世界的任何空间形式和关系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称为数学判断;用数学符号或语句表达的数学判断称为数学命题。由于数学命题有真有假,这里所讨论的情形皆为数学真命题。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讲解某一概念后,为了方便概念的适用,大都涉及两类简单命题:性质命题与关系命题。性质命题就是判定某一概念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命题,性质命题由主项、谓项、量项和联项四部分组成,其中主项表示性质命题中的概念,谓项表示概念在哪些方面具有的性质。性质命题的证明相对简单,只需运用概念的定义就可得到。但在教学中需突出强调性质命题的主项与谓项。关系命题是判断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命题,关于关系命题的教法同性质命题,这里不再详谈,我们重点讨论两类命题教学:一是定理,二是例题、习题。
(1)定理。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是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定理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在一理论体系中,定理往往是回答某一研究对象或概念在某些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因此定理教学应该明确:定理回答的“问题”;研究对象或概念;问题的性质,进而探求产生问题的实际背景与需求,由此可以很自然的理解定理的条件,即定理的题设或已知。定理的证明过程就是从定理地已知条件出发,运用已学过的定义、公理、引理、性质,最后推出定理的结论。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在于对定理的分析以及证明思路的获取,为此,首先根据定理回答的问题及条件推测定理的结论,这里就要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从个体到整体的归纳,剥竹笋式的分析化归等逻辑思维方法,其次确定定理证明的任务及入手处,特别地,入手处是对任务的定性所得到的,需要重点剖析与讲解,最后证明过程的整理需要准确使用概念、符号等数学语言,严格遵守形式逻辑规则。
(2)例题、习题。例题在整个理论体系中上衔理论下接应用,目的在于利用范例的形式告诉大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致方法,或者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注意的关节点,或者介绍理论的诸多应用情形等。教材中例题的选取具有典型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高度注意例题的讲解,它是理论与应用之间的桥梁,它能缩小理论的抽象性与应用的具体性之间的距离,为化解大学数学的难度有着重要作用。习题属于应用范畴,就是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它有利于加深理论的理解,这一环节对提高学生应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意义。习题的讲解大致包含以下部分:一是对该习题的问题定性,即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二是把习题中的已知、求解数学化,即习题中的实际情形用概念、符号表示,由此更加明细问题;三是把问题与性质、定理相对应,由此找出一般的解法;四是具体考察习题的特殊性,把一般解法与特殊性相结合,从中找出具体解法。
教材内容呈现了人类优秀理论成果,为了保证理论的简洁、系统、科学,教材内容的编写安排一般采用了公理化形式,并严格遵循形式逻辑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因此,要想培养学生活生生的思维,大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展现思维的成果,更要展现思维的过程,本文在如何展现思维过程方面做了初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大潜.漫谈大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9,(1)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课堂气氛;概念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迷惑之初,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一、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课堂上的气氛对于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课堂气氛太过沉闷,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只有充分活跃课堂上的气氛,学生才会调动自己的兴趣投入数学课堂学习中。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较强,大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然后抓住有利时机,创造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适当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乐意学。同时教师要善于表扬和鼓励学生,及时的表扬和鼓励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并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快乐的心情,整个课堂激情高涨,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在课堂气氛活跃的状况下,老师就要知道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数学思维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有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数学思维兴趣有利于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数学思维兴趣的产生又依赖于数学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积极思考,教学任务也能够顺利的实施。
二、讲清概念,建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判断,进行合乎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能理解语言的能力有限,在数学语言方面缺乏训练和讲解,而数学的逻辑思维与语言也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概念教学,讲清每个概念每个算理。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辨别对比,认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同化概念的同时,使新旧概念分化,从而深刻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变式教学揭示并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方法的本质与核心。例如:什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这几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都很容易混淆,或者学生只会做题而不理解概念,这对以后的数学逻辑思维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懂概念,如何能理解逻辑思维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其中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这些都是很容易让学生理解的,所以讲清概念对逻辑思维有很大帮助。
三、加强训练,举一反三,培养发散性思维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给教师反馈信息,以便教师进行纠错和指导。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会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教师在对待学生课堂练习上要注意以下几点:应在重点练习题的解题依据处设问;在解题错误的错因处设问;在提示知识内在联系,探求知识规律处设问;在易混知识处设问;启发学生如何综合运用新旧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转折;在各个环节的衔接处做到承上启下。习题训练的重要性自然无需赘述,关键是在融会贯通。数学学习,一定避免出现做一题会一题的死套,重要的不是练习中个别出现的答案,而是具有普适性的思路方法,举一反三,人尽皆知,就是使学生所学的新知与旧知发生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就是逻辑思维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求异思维,它从一点出发,沿着多方向达到思维目标,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采用探索、转化和变换、迁移、组合和分解等方法,从同一问题沿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答案。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结论
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水平,初步逻辑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是否到位。判断学生逻辑思维的提高即对事物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学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老师在这方面要多加关注学生。
【参考文献】
篇5
一、逻辑思维能力
什么是逻辑思维呢?它具体包含哪些内容?逻辑思维这一体系,早在多年以前,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已经建立。追溯其原因,主要在于逻辑思维对其它思维具有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因为逻辑思维是多种思维中最基本的形式。根据现代逻辑思维的定义,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逻辑思维的形式主要是概念、判断和推理。逻辑思维的方法有归纳和演绎,比较分析和综合,以及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等等。而掌握和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程度,也就是逻辑思维能力。
二、在高职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可操作性
(一)高职英语课堂的特点
英语课是高职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每学期180-220个学时的课堂学习保证了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持续性。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英语课程的基本要求里提出,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这五项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发展不同形式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掌握不同的逻辑思维方法提供了可能的环境和机会。
(二)英语文章的阅读特点
英语文章本身具有逻辑特点。绝大多数的英语文章都是由一个个主题句和一个个发展句组合而成,它们的组成并非随意地堆砌,而是有逻辑地,有意义地组合而成。英语文章的逻辑关系随英语文章的不同文体而有所不同,比如在记叙文中通常使用时间顺序或地点顺序来组织文章的结构;在议论文中使用对比或类比来组织文章的结构;而在科技说明文中则会使用大量的例子来进行阐述将要说明的具体物体和事情。另外,英语文章的句际关系也存在有逻辑关系,一般认为句际关系有如下类型,即总分、并列、层进、顺序、因果、对比等关系。有人说:写作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过程,而阅读是通过语言来发现思想的过程。所以说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我们需要跟随作者的脚步,学会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和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可见,英语文章阅读的过程就是一次逻辑思维训练的过程。
(三)英语词汇的特点
英语词汇具有很强的派生能力,据统计,《牛津英语词典》(第二版)就收录了301,100个主词汇。这么多的英语单词并非都无规律可循,有许多新的英语词汇是在以往的词汇派生、合成的基础上产生。所以说英语词汇的构成具有逻辑特点。比如:Microsoft是由前缀Micro和soft构成;再比如blackboard是由black和board两个单词根据它们各自所指代的意义合成;再比如英语前缀un-,dis-都包含有否定的意义,英语后缀-or,-er都包含着人的概念;还有一些英语词根都有着本身的意义,比如-cade-,包含有落下的概念,而-trans-,包含有“横过、穿过”的概念等等,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对单词进行拆分记忆,通过词缀和词根分析和类推一个新的单词的意思,这个过程同样也是一次逻辑思维推理训练的过程。
三、如何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让学生思维训练在英语课堂上成为一种习惯
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情境,给学生以分析总结、归纳比较和演绎推理的机会。只有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时,才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训练经过反复地练习成为一种习惯。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运用概念教学、是非判断教学和推理教学,比如单词的拆分,文章的分段,文章主题的寻找,口语场景的即兴对话等等。通过有效地练习,从整体到局部,从分析到综合,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立场,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不同的思维方法,进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二)思维训练的活动目的明确、结构清晰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综合处理,就“最近发展区” 的原则,确定训练的目的,诱发学生的思考。所设计的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不能节外生枝、画蛇添足。比如,笔者曾遇到这样的一个课堂,在一节英语应用文(书信)写作的课堂上,教师设计了一个用归纳的方法,同时给出好几封信,启发学生主动地去总结书信的格式,但是她却错误地放入一封特殊格式的信件放在一起去让学生总结。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混淆了学生的思维,找不到同一性,无法把本质的、一般的东西总结出来。杜威曾这样说:思维的价值本身不会自动地成为现实。思维需要细心而周到的教育的指导,才能充分地实现其价值。不仅如此,思维还可能沿着错误的道路,引出虚假的和有害的信念。系统的思维训练之所以必要,其重要不仅在于避免思维不能发展的危险,更为重要的是避免思维的错误发展。
篇6
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很多种能力,包括运算能力、判断能力、定量思维、提炼数学模型能力、对数学解的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这些都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按照逻辑思维规律,运用逻辑方法,来进行思考、推理论证的能力。数学中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根据正确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证明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由数学的极度抽象性决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本身得到,而且这是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在传授数学知识过程中,教师要严格遵守逻辑规律,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形示,作出示范,潜移默化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宽广途径。
第一,提供感观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观材料向抽象的理性思考,是中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逐渐加强。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观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观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
第二,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二要加强变式练习及该知识点在中考中出现的题型的练习;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和拓展联系;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
第三,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例如讲二元一次方程时,可将方程的所有知识系统梳理分类,在学生头脑中有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
正确思维方向的训练
第一,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正向思维是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横向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它的思维方式与集中思维相反,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因而产生多种的、新颖的设想和答案。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学生多方思维的好习惯,这样学生才能面对各种题型游刃有余,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教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只会某一道题。
第二,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精心设计思维感观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观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2)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定理、公理、推论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3)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4)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中学数学内容是通过逻辑论证来叙述的,数学中的运算、证明、作图都蕴含着逻辑推理的过程。因此,在传授数学知识过程中须严格遵守逻辑规律,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形式,作出示范,潜移默化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宽广途径。
篇7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数学思维主要表现在数学思维的运演方面,在数学的特点和操作方法。具体说,数学思维有三个特点: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这里的概括性、问题性(包括“为什么、以及问题构造和解决方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概括性和问题性,对数学有足够理解的人才能体会;相似性是指思维成果的相似性、一致性、不矛盾性、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思维成果。
数学逻辑思维:正确合理的进行思考,即对事物进行观察、类比、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和系统化等思维方法,运用正确的推理方法、推理格式、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严密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能力: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是人们在从事数学活动时所必需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而其中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
2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2.1小学阶段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之一;是小学数学教材特点决定的;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根据大纲精神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数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1.1怎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2.1.1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每个教师应该认识到结合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除了应该考虑数学知识的教学目标外,还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的逻辑因素,考虑每册、每单元、每课教学目标时,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数的整除”这单元时,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这单元教参中所规定的知识教学目的和要求外,还定出了以下几条在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和方法。(1)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通过整除、除尽,约数、倍数,偶数、奇数,质数、合数,质数、质因数,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质数、互质数,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几组概念的教学,引导学生分组加以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先按教材给学生1、5、9、11、12等五个数,要求学生分别找出它们的约数,然后引导学生按照每一个数含有约数个数的多少归类,在此基础上,分别抽象出每一类中各数的约数的共同特点,再概括出质数、合数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3)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教学新概念以后,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概念进行正确判断。例如,教学这单元第一节后,让学生思考下面的判断是否正确:①45能被10整除②72是3的倍数③0能被任何自然数整除④1是任何自然数的约数。显见,这几个题目中①②比较容易做出判断,只要根据整除这一概念就能得到正确的结论。第④题则要求学生在较概括的水平上进行判断,学生一方面要理解约数的概念,运用这个概念去判断,同时还要检查原来的一般判断是不是正确,为此需要进行一般的分析推理:因为1能整除任何自然数,所以1是任何自然数的约数。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判断推理能力。数学教材处处体现逻辑性,数学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自觉地、有目的地挖掘教材本身的逻辑因素,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其次,每个数学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结合小学数学知识教学进行,要做到结合有机、渗透自然、要求适度、方法得当。
第三,每个数学教师应该注意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在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思路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2.1.1.2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重视结果忽视计算过程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弊病之一,这样做显然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视思维过程从内容方面讲,要求教师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算理讲解。如讲小数加减法,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上的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法则,而且要讲清算理,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二是注重推导过程。如讲解圆的面积时,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要讲清切拼推导公式的过程,讲清推导过程,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公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三是注重数量关系分析。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找出解题思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是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训练和运用的过程。
重视思维过程从方法方面讲,要求教师选择最佳教学方法,讲清思维过程。首先教师要安排好讲解的层次,清楚的讲解层次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教师设计好讲解的方法,讲解方法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能否讲清思维过程。好的讲解方法应该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要坚持启发式,既要考虑到知识的讲解方法,又要考虑到能力的培养方法。例如,有的教师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教师边示范学生边操作,把平行四边形通过转化、变换为长方形,因此教师应抓住以下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的变化。(2)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3)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最后教师归纳整理,学生总结公式,应用公式练习。显然这样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利用感性材料,自己动手操作,找到未知转化为已知的途径,从而概括出计算公式的讲解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掌握思维过程。第三教师要注意总结思维顺序。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过渡阶段,教师在讲解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出操作的序和思维的序。如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讲完三种情况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出:遇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先看它们是不是约数关系(最易看出)若是小数即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若不是再看它们是不是互质关系,若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为1,若不是用短除法求它们的最大公约数,这样学生解题时方法步骤明确,思维操作有序。
重视思维过程从训练方面讲,教师让学生除了练法则、公式的应用外,还要让学生练思维的方法和过程,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有的教师结合实例:学校里养了7只黑兔,12只白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训练学生如下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先想:谁与谁比谁多谁少(白兔与黑兔比,白兔多黑兔少);再想:多的是由哪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跟黑兔同样多的7只,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的)最后说要求问题怎么办(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只要从白兔的只数里去掉和黑兔同样多的7只,剩下的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出:先想哪个数比较多,再想比较多的数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然后从这里面去掉和另一个数同样多的部分,就能算出比另一个数多的。这样训练不但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这类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而且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重视思维过程从检查方面讲,要求教师除了查结果是否正确外,还要查思维方法和过程是否正确。教师在检查学生回答、板演、作业时应多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作业和回答问题中发生错误,教师要注意先帮助他们找到错误的原因,看学生在理解知识方面有没有问题,在逻辑思维方面有没有问题,只有找到了产生错误的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纠错防错。
2.1.1.3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教师鼓励才能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首先教师不能扼杀学生中出现的质疑问难的好苗头。学生敢于提问或发表意见,即使是错误的意见或者问倒老师的问题,教师都应予以重视和欢迎,然后加以适当的引导,千万不要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学生中出现的质疑问难的好苗头。其次,教师要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我听过一位教师上的得数是11的加法一课,临下课前一个学生问老师:“你教的题目怎么全部得11?”这位教师先是一楞,几秒钟后,对着全班同学说:“老师先要感谢这位小朋友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他提醒了老师和大家,今天学的是‘得数是11的加法’,大家要向他学习,上课肯动脑,敢提问,接下来老师还要补一些题目(得数不是11的题目)让同学们练练……”课后大家都肯定了这位老师善于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第三,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学生敢不敢质疑问难,教师除了对敢于质疑问难的学生进行鼓励外,还应该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激发全体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例如,教师注意用反例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后出示:(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2)小数点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不变。教学分数的定义后出示:把1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让学生抓住“小数的末尾”、“小数的大小不变”、“单位1”、“平均分”等关键问题进行质疑,达到既透彻理解概念,又诱发质疑问难积极性的效果。
教师引导才能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是通过实例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小学数学中质疑问难的主要内容。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主要可由以下三方面进行:①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的基本形式。如,可以从概念是怎样说明的,怎样表达的,为啥要这样说明、表述,能否删去、增加或改动一些词,来研究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②解例题、习题的方法。解题的依据是否可靠,推理过程是否合乎逻辑,可以再想一想,解此题是否还有其它方法。③预、复习。预习可知新知识的重点、疑问、难点是哪些。哪些地方最容易发生错误就知道该怎样预防及学习它应该注意些什么。复习主要解决怎样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怎样整理知识来进行。(2)是通过实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质疑问难的一般方法。质疑问难的一般方法是深入观察、认真比较、多方联想、分析综合。当然除了上述方法外,有的学生还会用到一些非逻辑方法,如直觉、猜想等。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一方面逐步使学生学会用这些方法质疑问难,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质疑问难、释疑解难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当然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外,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富于启发性的提问,也能起到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发展思维,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的目的。
2.1.1.4要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要注意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并说明理由。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思考的前提。教好、教活基础知识,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好基础知识,主要指基础知识要教得正确、扎实,让学生切实掌握。教活基础知识主要是指要让学生灵活掌握基础知识,而不是死记死背。
注意不断提高思维的逻辑性是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思考的关键,逻辑思维是一种有步骤有根据有条理的思维。要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必须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必须做到概念明确、分析清楚、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即要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只有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才有助于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
科学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的途径。培养和训练首先要注意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其次要注意分层要求、逐步培养;第三,要注意结合教材,精心设计一些训练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思考的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
2.1.2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应该注意的问题
2.1.2.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注意激发兴趣及时起步。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注意凭借形象启发引导。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注意分层要求逐步达标。
2.1.2.2加强教师的师范和指导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修养。
(2)教师教学时要给学生做出逻辑思维的示范。
(3)学生练习时老师要给予逻辑思维的指导。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时要有长期的打算,要把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贯穿始终。
2.2初中阶段
初中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思维能力包括非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说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2.2.1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逻辑思维与数学内容的结合,是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由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决定的。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本身领悟到的,因此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只有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表现为概括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
2.2.2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2.2.1概括能力的培养
概括能力是在思维中将同一类的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集中起来,结合为一般的类的能力。概括能力具体表现为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的运用,是逻辑思维方法的核心,它反映和总结了辩证逻辑中分与合的关系。概括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数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数学的概念、公式、定理都是抽象概括的产物,学生在掌握这些概念、公式、定理时,经历了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因此,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首要需要。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2.2.1.1从感性到理性讲解概念、公式、定理
数学中的概念、公式、定理是高度概括的,它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概括,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地介绍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其来龙去脉,从而形成概括能力。比如微积分部分导数概念的引出,先从不同的具体实例出发,总结其共性,进一步概括出导数的概念,使学生对导数有一个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导数。
2.2.2.1.2处理好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具体和抽象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具体的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许多抽象的总和,也就是说没有抽象就不可能形成具体,具体依赖于抽象;另一方面,抽象必须发展到具体,否则抽象就失去了目的,抽象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赋予抽象概念以具体的内容,从具体范例逐步揭示本质,抽象概括出一般结论。如果说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中只教给学生条件和结论,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或简单模仿,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给抽象知识以具体内容,并充分分析思维过程,使学生领会规律成立的论据,从而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在讲代数问题时可借助于几何图形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再从具体的图形中得出一般结论。
2.2.2.1.3引导学生概括同类型题目的一般解法
在讲解一些典型题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可抽象概括出一类题目的特点和一般解法。例如在利用田四则运算求极限时,对于形如
的型的极限,可概括出求极限的一般规律:
=
2.2.2.2判断能力的培养
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所做的判定。数学判断能力是对有关命题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判断能力是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因此判断能力是数学能力的基础能力。培养学生判断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是训练学生的辨证性思维,可以通过对一些数学概念的辩证关系的掌握来实现。比如对有限和无限、微分和积分等的理解,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从而提高了判断能力。
2.2.2.3推理能力的培养
推理能力是指从两个或几个判断获得一个判断的能力,它是根据已知知识和所给条件,对问题进行推理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2.2.2.3.1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情形的前提到一般结论的推理,是从许多同类的个别事物中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出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是要从个别中找一般,从个别中找共性。主要是归纳方法的使用,有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特别是对于不完全归纳法,从部分情形进行归纳,提出猜想,对猜想通过证明说明其正确性。
2.2.2.3.2演绎推理能力的培养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情形到特殊结论的推理,它和归纳法相反,是从一般原理、原则出发,推出对个别事物的认识,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
2.2.2.3.3类比推理能力的培养
类比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属性相类似推出它们在别的属性上也类似的思维形式。教学中在讲解一些类似概念时,可对它们进行比较,进而提高类比推理能力。例如对导数和微分、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等知识的比较能很好的完善学生的类比推理能。
总之,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在教学和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才有可能具备这种能力,这也是今后数学教学中永久的重大课题。
2.3高中阶段
高中阶段是发展的重要时期,就更要注意数学逻辑思为能力的培养。它要求一位高中生,不再是简单地去认识、记忆一些数学现象与数学问题。整个高中数学,加上学生已有对数学的一些认识,牵涉到的概念、定理是不计其数的,不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应用,学生学的只是一些“死”的知识。有些学生只是记住一些题目,想想老师以前似曾这么讲过,这些都不能很好的学好数学,只要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对数学的浓厚的兴趣,这才是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那么,数学的思维能力,大致上,我把它们分成五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理解概念、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我们必须把握概念的本质,从而能够应用概念去解决问题。例如,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同学应该知道,交集是两个集合元素共同部分组成的一个集合,那么有针对性地应用这个概念去寻找两个集会的公共部分,问题就解决了,有些同学之所以不能区分,交集、并集的概念,就在于不注重对概念的理解,以致做很多的题目,也只能是事倍功半了。
第二个方面,是推理判断的能力。这要求同学们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从而推导出结果,判断命题的正确性,这主要体现在几何证明题的推证上。有些同学平时不注意培养自己的推理能力,题目做不出来,不经思考抄作业,也不去判断题目的可能性,结果遇到要解决的问题,朦朦胧胧地有一点知道却不知如何下手。
第三个方面,指分析综合的能力,指能对一个数学问题的已知、求证的性质,展开、比较、再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的一种能力。例如,对于空间的一条直线a与平面,已知直线不在平面内,且直线a平行于平面内一条直线b,求证,直线a平行于平面。
分析:直线a不在平面内,我们知道直线a与平面平行或相交,若直线与平面相交,那么,必定与平面交于直线b、平面外一点A(因为两直线平行),那么过点A作平面内直线b的平行线c。根据平行公理,就知a平行于c,这与ac=A相矛盾。那么直线a与平面相交不可能,所以直线与平面平行。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就要求学生具备一种分析综合的能力。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第四个方面,指空间想象、联想的能力。它主要是指学生能对一些平面图象,平面直观图,能够明确它的实际的立体图形,从而帮助自己分析问题。联想指对于一个数学问题,同学们能够把它跟自己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第五个方面,运用一些数学“模型”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求函数的值域,思路:由于与x是相差一次幂的,由此,我们联想到“二次函数”,这个模型,可令=t(t0),得到,从而把y变成关于t的一元二次函数,从而求得值域,可见数学模型在解决数学问题的作用。
上面综述了关于高中数学必须具备的五个方面的思维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呢?
首先要正确对待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把握它们的实质,在平时作一些题目时,要注意题目的含义,弄清知识点,进一步巩固这些概念,从而能够运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
其次,在平时作题目时,一定要独立思考,即便碰到一些困难,在参考的时候,一定要分析一下为什么,自己是知识点不知道,还是缺乏解题的能力,真正理解一道题。
再次,就是对数学经常用到的一些工具,必须掌握,在作一道数学题目时,如果一种方法不行,想一下能否用其他的方法,正面征服不行,是否可用反证法呢?逻辑推导不行,可从图象上去把握等等,即使一道题目解出来了,不要就此算了,看是否能用更简单的方法去解,最好比较一下各种作法的区别、异同,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
只要同学们坚持做到以上几点,注重对自己思维能力的培养,相信可在学习数学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不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那只能使自己陷于题海,只感到数学烦味,枯燥,公式多,概念多,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只能去引导,启发学生,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培养自己解题时的各种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万明.浅谈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12.
[2]陈茂和.浅谈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10.
篇8
心理学提出,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而智力是“在各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就是认识能力或认知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形态是抽象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按照思维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抽象逻辑思维是发展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和理论型逻辑思维(包括辩证思维)。显然,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关键。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理论型逻辑思维能力,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物理学科的研究,以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为内容。对于那些纷繁复杂事物的研究,首先要抓住其主要特征,而舍去那些次要因素,成为一种经过抽象概括的理想化的“典型”,在此基础上去研究“典型”,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建立新的概念。这种以模型概括复杂事物的方法,是对复杂事物的合理简化。
在教学中,把握好物理模型的思维,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之一。然而,在物理教学中,模型占有重要的地位。物理教师应引导学生步入模型思维的大门,适应并掌握这种思维形式,提高学生对物理模型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呢?
一、重视实例和图像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抽象问题现实化,尽量用学生可以直观观察和想象的事例和图标来说明问题,重视实例和图像,教会学生简化问题和画图。在理论上就思维发展来说,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这是思维活动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思维发展的动力”。环境和教育只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外因。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学习的难度为依据,安排适当教材,选好教法,以适合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思维,从而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量变”和“质变”。
二、应训练学生对题目的敏感度,关注题目中的重点字、重点词,提高读题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读题断句和分析题目,要有目的性,从每句话中提炼所能得到的信息,从信息联系知识点,并把读题观念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内化为习惯,从而引起质的变化。在理论上就思维结构来说,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强调“图式”概念。他的心理学思想中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图式”即心理或思维结构,“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和“平衡”,构成新的“图式”,不断发展变化,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的思想是可取的。其中“同化”是图式的量的变化,“顺应”是图式的质的变化。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等组成的。概念、规律、方法等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概念、规律、方法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了该门科学的知识和逻辑结构。当然,这种结构也在变化和发展着应该说,人的思维结构和各门科学的知识、逻辑结构都是人们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是紧密联系的。因此,从教学必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上来说,正如布鲁纳所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也符合现代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科学认为结构与功能是对立的统一。不掌握学科结构,就难以发挥该学科的功能。不仅如此,他还认为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系统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而是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加上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产生的功能,物理学科更是如此。布鲁纳说:“制订物理学和数学课程的科学家已经非常留意教授这些学科的结构问题,他们早期的成功,可能就是由于对结构的强调。他们强调结构,刺激了研究学习过程的人。”
篇9
在小学阶段我们培养的是学生初步的数学逻辑思维.
首先,小学数学所包含的内容是属于初等数学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内容,换句话说,它只概括地反映了人类认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
其次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尽管中外各心理学家对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有不同的论述,但对小学生处于由具体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阶段,这一观点却是一致的. 所以,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只能是初步的.
一、明确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
什么是初步逻辑思维?新大纲对此作了明确的说明:初步逻辑思维就是指“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和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大部分数学老师对于小学阶段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还是明确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与理论存在着差距. 我认为在小学阶段明确初步逻辑思维的目标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明确初步逻辑思维的概念. 在小学阶段能逐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学会有根据、有条理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碰到的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时会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的方法,能够通过已知的条件推出简单的结论.
其次明确逻辑思维的方法和形式. 逻辑思维包括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和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 其中,分析、综合是最基本的方法,其他方法都是分析综合的继续和深化. 抽象概括是逻辑思维的核心,它是更高一级分析综合的结果. 事实上,数学中的每一个概念、符号、结论都是通过多次抽象概括的结果. 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对事物的性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断定.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过程. 逻辑思维又是依靠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来进行的.
最后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要教会学生学习,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教学抽象的数学知识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实物、教具、学具或实例,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概念、法则、性质等,并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二是由旧知引入新知,引导学生去类推,掌握新概念. 学习一些崭新的知识往往要采用前一种途径,这里,尤其要注意利用学具操作. 操作的过程实质上是外显的内部智力活动的过程,随着操作,学生的思维随之而展开,我们要教学生通过动手学会动脑.
二、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中的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目前,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模糊的认识. 小学阶段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处在一个自发的阶段. 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教师以知识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长期培养的结果. 数学知识的掌握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不依赖逻辑思维,不能学好数学;正确的数学教学,也必然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只有通过智力活动的内化,学生才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我们要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内容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在不同年级、不同的教学环节之中.
设想一下:假如我们在教学中直接灌输书上的结论,学生不用思考动脑筋,就有老师告诉其结论,久而久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可想而知的,是无法适应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那将是可悲的,也是教育的失败.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贵知疑,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不断设疑激疑,使课题转化为学生认知中的矛盾,而且要满腔热忱地促使学生质疑.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任何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首先从提出问题开始的. 要使学生多思善思,必先多问善问. 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时,往往会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 如为什么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而不是除以任何数都是0?为什么0乘以任何数都得0?为什么三角形的稳定性比正方形好?这些有意义的联想和发问,这是学生多思善问,思考的火花,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要把问题交给大家去讨论,最后必然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是师生信息互相传递的可控的双边活动,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可以把握大量的反馈信息,从而有针对地予以疏导、释疑、解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10
一、会计逻辑思维的涵义
会计专业在我国一直是热门专业,其涉及的领域较广。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在学习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会计学的分析方法,运用会计逻辑思维培养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工作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处理需要大量的逻辑思考。如果思路不清甚至逻辑混乱,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下必然会产生不知所措的感觉。就如同一个在沙漠中迷路的人,在茫茫戈壁中不知所措,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会计逻辑是由会计和逻辑构成的。通俗地说,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所应该遵循的思维规律或逻辑规则。会计逻辑思维是按照会计逻辑规律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例如,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等思维操作,对经济业务相关账务处理进行深层次的认识。
二、会计实务教学中逻辑思维的运用
1.实务教学中逻辑思维运用的必要性
在会计实训课程教学中,逻辑思维的运用很重要。我校会计专业针对目前的专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企业视角的专业建设,引进一款针对各类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而设计的仿真实训平_――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财务综合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实训,受训者可以熟悉财会及相关业务岗位的日常工作内容。这其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关键。
2.VBSE财务综合实践教学中逻辑思维的运用实例
在VBSE财务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的教学工作中,逻辑学的运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以支票的连续背书业务为例,我国《票据法》规定背书应当连续,违反规定的、不连续的背书会引起票据权利的争议,给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带来不便。
票据背书的连续性,一般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背书形式上均为有效;背书的记载顺序具有连续性;连续的背书须具有同一性。《票据法》对背书连续性的要求是指前一背书的被背书人是后一背书的背书人。例如,在第一次背书中(A转让给B),背书人为A,被背书人为B;在第二次背书中(B转让给C),背书人为B,被背书人为C;在第三次背书中(C转让给D),背书人为C,被背书人为D。此时,D作为最后持票人,该票据的背书即属连续。如果第一次(A转让给B)的背书中,背书人为A,被背书人为B,而在第二次(B转让给C)的背书中,背书人为C,被背书人为D,则第一次背书与第二次背书发生中断,背书即为不连续。
在具体的实训业务中,学生对背书的概念没有完全弄明白,导致背书人与被背书人在业务操作中的关系混淆不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演绎推理思维及归纳逻辑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增强其处理全盘账务的信心。
情境一(一般的转账支票业务):A企业开出一张支票给B企业。
B企业凭支票办理收款业务(出票人是A,收款人是B),B企业在支票背书人处盖章并注明“委托收款”字样(如图1、图2)。
情境二(背书转让转账支票业务):A企业开出一张支票给B企业,B企业不办理收款业务而转让给C企业。
根据背书连续性的要求,B企业在支票背书人处签章并在被背书人处写上C企业名称后交给C企业,C企业在支票背面第二栏背书人处签章,同时注明“委托收款”的字样(如图3)。
情境三(连续背书业务):A企业开出一张支票给B企业,B企业转让给C企业,C企业转让给D企业。
C企业在支票背书人处签章并在被背书人处写上D企业名称后交给D企业,D企业在支票背面第三栏背书人处签章同时注明“委托收款”的字样。D企业再转让给E企业,以此类推(如图4)。
在具体教学任务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模式分别请学生扮演A、B、C、D企业的出纳人员,指导学生运用演绎推理思维及归纳逻辑思维,鼓励其独立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1)票据转让背书业务中,形式上的背书人就是转让人,其转让时须在背书人处签章;
(2)形式上的被背书人即为受让人,受让人如果要办理收款业务,即应该在背书人处签章同时注明“委托收款”的字样;
(3)第一种形式称为转让背书,第二种形式称为委托收款背书。
在上面的例子中,背书是票据的收款人或持有人在转让票据时,在票据背面签名或书写文句的手续。这一内涵就可以得到背书人与被背书人在这一业务中的关系。运用逻辑学的逻辑法,比如限制和概括、定义、划分等方法,学生能够明确背书人与被背书人之间不同的角色关系,以保证在实务操作中不滥用概念,混淆身份。
三、如何培养逻辑思维
会计理论结构本身就是一个逻辑系统。会计逻辑思维主要依靠人的大脑对事物的外部联系进行加工整理,由表及里,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概念、建构判断,进行推理活动。培养逻辑思维,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有良好的学习心态
学习逻辑思维的运用需要平和、耐心的心态。学生如果期望过高,当感觉达不到期望时就会变得心浮气躁,进而失去耐性;如果抱有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指望立竿见影,就会忽略思维状态的改善。所以,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掌握如何驾驭逻辑思维并应用于会计实际业务,可以在工作中增添思维或精神的愉悦感。
2.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及思维习惯
(1)应当秉承循序渐进的方法。会计学是由会计基本概念、会计核算基本原理构成的一个理论体系,会计核算业务内容之间存在前后相继的内在联系。在学习会计理论及业务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在真正掌握前期内容的前提下再开始后续内容的学习,切忌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态度,否则将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学习过程也会变得难以为继。
(2)养成逻辑思维习惯。在实训业务中提高业务能力就应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而良好的逻辑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逻辑思维的培养要在学习过程中始终结合具体的思维实际,对会计业务中的综合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由表及里,逐步把握会计理论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概念、建构判断,再进行推理,最终养成经常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习惯。
总之,理论联系实际绝非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在生活中,学生应多观看演讲或辩论节目;在工作或者学习中,要经常用逻辑的眼光读书或者学习。如此长期坚持,逻辑思维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 上一篇: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 下一篇:财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