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与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管理与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管理与研究

篇1

关键词:泰勒;科学管理原理; 理论;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039-01

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 任美国德瓦尔钢铁公司总工程师的泰罗致力于企业管理改革的研究, 创造了一套科学管理方法, 并于1911 年出版了理论著作《科学管理原理》, 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管理时代――泰罗科学管理时代。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之前的管理理论逐渐暴露出各种各样的弊端,因此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1 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精华

1.1 科学的作业方法

泰勒通过长期在现场观察工人的工作情况发现工人消极怠工是因为工人需要自己思考工作的方法、选择工作的工具等,而他们既没有思考这些问题的时间也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所以就出现了“磨洋工”的现象。因此泰罗通过时间研究、动作研究等方法,对每一个工作环节进行反复研究,剔除不必要的人力、时间浪费,制定出精确的作业方法和作业程序。泰勒制定出科学的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极大发展。

1.2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

传统的生产活动是由工人全权负责的,工人则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经验来做。一旦工作出现了什么问题,工人要承担很多责任。泰勒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生产,而科学的方法就是找出标准、制定标准、按标准办事。并且使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有专门的人负责工作的计划安排,专门的人来执行这些计划。因此在泰勒体制中就出现了管理人员、事件测定人员、教师、任务管理人员等以前旧体制下未曾设立的人员,这些人员与员工通过沟通来分担责任。

1.3 雇主与员工的双赢

在泰勒以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雇主与员工之间是一种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关系。他们的目光聚焦在如何“分蛋糕”上。但是无论怎么分都不能使雇主和工人满意,因为蛋糕太小。泰勒提出雇主和工人之间可以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关系,管理要确保每一个工人和雇主事业的高度繁荣。这种观点引导人们把目光从“如何分蛋糕”转向“如何把蛋糕做得更大”,使得雇主和工人由敌对关系变为伙伴关系,劳资关系的改进更加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

1.4 人本管理思想初见端倪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提出来以后,曾受到美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科学管理思想把人当作会说话的机器,是对人权的侵犯。其实这是对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误解。泰勒对工人会进行挑选,然后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对工人给予帮助,使雇主和员工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就是对人性的尊重。

2 现代管理理论

2.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工业人际关系理论

泰罗的科学管理盛行了一二十年之后,日益显示出一定的局限:重物的管理,轻视人的管理。这种以“经济人”为基本人性假设的管理方式,在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有了实际提高的情况下局限性日渐显露,西方企业管理在这种条件下客观上要求寻找新的思想和方法。哈佛大学教授梅奥提出了工业人际关系学理论,其观点是: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2.2 二战之后形成的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管理理论丛林

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区分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克服了“社会人”假设只注重情感因素的片面性,而以“决策人”为基本假设和研究的出发点。因此他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二战以后,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与管理紧密结合,更多的现代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了,主要的学派有:经验或案例学派、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等。企业管理理论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且管理理论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组织内部,而是更多地把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系统,注重内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

2.3 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理论

进入20世纪70 年代,美国经济的停滞与不景气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的事实迫使美国人不得不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世界,以寻求重新振兴经济的新对策和新出路。

美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专家学者们纷纷开始研究日本的企业管理,进而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美、日企业管理比较研究热潮。日本盛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是确保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从而掀起了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建设。

2.4 20 世纪90 年代的管理反思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管理人员数量的快速膨胀,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人们开始对已有的管理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和反思,纷纷采取措施开展轰轰烈烈的组织变革运动。1990 年,彼得・圣吉发表了《第五项修炼》,提出企业如何通过系统学习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造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1993 年,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辟合作出版的《再造公司――企业革命的宣言》一书,提出要从根本上反思业务流程,对其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品质、服务与速度上获得戏剧化的改善。1992 年威廉姆・戴维陶和迈克尔・马隆出版了《虚拟公司》一书,引发了管理上的一场新的变革。

3 科学管理原理与现代管理理论的联系

(1)梅奥的工业人际关系理论其实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中人本思想的扩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提高,泰勒的对人性简单涉及的做法显然不合时宜,因此人本管理思想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就产生了工业人际关系理论。

(2)无论是企业再造理论还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都有着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子。20实际90年代由汉默、钱皮提出的企业再造理论在强调流程效率方面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是一脉相承的。泰勒着重删掉不必要的动作,而钱皮重在删掉不必要的流程。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统计数据为基础来提高组织效率,注重质量,反对传统的终端检测方法,主张在流程中保证质量不断改进。这些都是对科学管理原理的继承。

纵观古典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丛林,我们不难发现众多现代管理理论都是对科学管理理论某方面的继承和发展,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当代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都还在采用泰勒的科学管理的思想,一小部分企业由于行业性质而对科学管理的思想稍加改变。迄今为止,科学管理在中国方兴未艾。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7.

[2]郭咸刚.西方管理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篇2

    1 我国护理学学位授予情况

    1.1 我国的学位制度 我同学位制度是在1980年建立的学位分学上、硕上、博士_一级。围家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规定,授丁学位的学科门类为12类,医学为其中之一。医学门类一级学科有8个,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巾医学、中药学。护理学同内、外、妇JL等临床学科一样,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

    1.2 学研究生培养类型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8年下达“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嚣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规定 学研究生培养类型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科研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 )两种。医学科学学位主要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目标是培养从事基础理沦和应用基础理论的人员;而 学专业学位主要侧重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实际丁作能力,目标是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口腔医师、 牛防疫和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应人才。

    2 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方法

    2.1 培养目标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护理教育、科研和临床能力,在护理专业领域学有专长的高级专业人才。该目标与护理本科生、博士牛的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 别。相对言,本科牛毕业后是面向大临床的专业人才,而硕士生更强调专业特长,博1:生更侧晕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2.2 招生学制 脱产学习和在职学 研究生学制有所不同。前者为3~4年,研究生入学需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考试科目为英语、政治、基础课(内外科护理学、病理生理学)和专业基础课(基础护理学)。在职学 者入学考试科目为英语、护理综合(内外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成绩合格者6年内可申请在职硕士学位。

    2,3 培养流程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在3年的培养时间内,须按期完成下列任务:第一、二学期制定培养计划,参加学位课程学习;第三学期参加教学(临床)实践,继续专业课学,完成预实验和开题;第四学期参加教学(临床)实践,开始课题研究,发表文章,进行中期考核,符合条件者可申请提前攻博;第五学期继续课题研究;第六学期撰写论文,完成毕业答辩。

    2.4 获得学位条件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学位,获得学位的条件包括:(1)学分积满:科研型学位、专业型学位的学分均不得低于34分,且各类课程学分均不能低于规定标准;(2)答辩合格;(3)通过国家大学生英语6级考试;(4)。

    3 提高培养质量的主要环节

    3.1 建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教学汁划的核心,因而构建科学的、富有护理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是提高护理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2004年,我们调整课程设置,力争逐步建没和形成体现护理发展主流、符合高层次护理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课程体系,开设公共必修课4门、专业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9门。鉴于部分专业必修课教材存在知识老化、内容简单、不符合研究生需要等问题,我们编写专业教材3本,其中《危重症护理学》获2004年国家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3.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培养出高层次的跨世纪护理人才,就必须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选好导师,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是保证研究生质量的关键。

    3.2.1 严格导师遴选和资格审杏,确保导师质量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必须严格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资格审查。首先,导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献身护理事业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德,有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其次,导师要求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在研科研项目和研究经费;最后,实行导师资格的滚动管理,改革导师终身制,以保持导师队伍的高水平,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2.2 加强导师培养,提高导师质量教育乃终身之事,并}一劳永逸。导师也要不断接受教育才能适应指导研究生的需要。因此,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导师纠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交流和学习,以加强其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其综合素质。我们提供的培训途径包括:(1)面上培训:1—2次/年;(2)学历教育;(3)出国进修:3—5人次/年,时间3个月至两年。这些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导师的视野,丰富完善了导师的知识结构,提高r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

    3.3 规范课程学 存研究生课程学习当中,选课是关键,突出一个“用”字;学习是重点,突出一个“思”字;教学是保障,突出一个“精”字;考试是检验,突出一个“活”字。

    3.3.1 选课开学一周内,导师根据研究生所学具体专业要求,以加深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研究生最佳知识结构为准则指导研究生选课。选课在网上进行,不得随意变更。由于特殊原因必须变动已选课程,研究生需在开学1个月内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部(院、系)批准后方可到研究生院办理。

    3.3.2 教与学提倡研究型学习,鼓励学员多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以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张开放性教学,实行教授负责制,授课形式多采用小班课、方法多采用PBL、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3.3.3 考试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形式灵活多样,一门课程综合运用几种考试方式。常用的考试方式有: (开)卷、撰写论文、口头答辩、小组竞赛等。学员即使免修某些课程但仍须参加该门考试;无故缺课时间超过规定学时三分之一或研究生院抽查点名2次不到者取消其考试资格。

    3.4 严格培养流程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是全程管理,也是有重点的管理。从第二学年开始,管理主抓3个环节:开题、中期考核、答辩。

    3.4.1 注莺选题,使研究生迈好科研第一步 研究生在广泛阅读文献,把握本研究领域内国内外现状及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和导师商定具体研究课题。开题在护理学科内集中组织,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委员会成员至少5名,而且其中至少1名为外校专家。委员会成员根据开题报告表和研究生本人的报告从课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可行性4个方面对课题进行评价,判断研究生是否能够研究该课题。

    3.4.2 按期进行中期考核,提高研究生科研过程质量 考核的内容主要为政治思想品德、理论知识水平、科学研究工作情况。考核的方法是由护理学科成立中期考评组,然后集中进行考核。考核程序为,首先导师介绍研究生简历、培养情况,并对研究生进行评价;其次研究生汇报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科研情况;冉次考评组在广泛听取意见和查看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生进行评议。综合评定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合格者按照考评小组的意见进行整改。半年后再次考评,若仍不合格,则终止培养或延期毕业。

    3.4.3 认真把好答辩关,保证研究生终末质量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最后和最莺要的一个环节,把好答辩关对保证研究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把答辩关时我们主要守住两个关口:申请答辩条件审查和答辩。

    3.4.3.1 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条件 (1)修满规定学分;(2)开题通过,资料齐全;(3)中期考核合格;(4)专业课考试7O分以上;(5)完成研究论文;(6)论文盲审通过。论文评阅对论文答辩能否通过起重要的作用。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论义,保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审核质量,我们聘请校内外在护理学上有较高造诣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并实行匿名评审机制,由研究生院在申请答辩的论文中随机抽取并送外单位匿名评审。经评阅专家认真评阅审核后,未达到答辩基本要求的论文,要认真修改,经修改仍达不到要求则不予答辩。

    3.4.3.2 答辩的组织形式在科室或教研室安排预答辩的基础上,护理学科集中组织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5—7名成员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2名。研究生导师在答辩委员会成员中指定2名书面评审员,以进一步详细审阅论文。答辩时采取导师回避制度。委员会成员提出各种问题必须由研究生回答,以考核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等。答辩结束后,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获半数以上通过时,才能通过答辩。

篇3

一、提高自身素质

班主任是一名教师。因此,“打铁先要自身硬”。班主任如要得到全体学生的理解、信任、钦佩和爱戴,首先必须注重广学博览,不断加强教学业务的学习和基本功的训练,满足学生的各种求知欲望,成为一名出色的任课教师。因为我们与学生的最初接触是在课堂上,学生评判我们的第一个角度就是你的课上得怎么样,如果你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你的课上得很棒,学生不但会信任你、钦佩你、崇拜你,同时会理解和信任你对他的教育。所以,班主任要刻苦钻研教学业务,认真探索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原则,细心传授学习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面对信息时代,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成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如果班主任本身思想落后的话,将很难与学生交流感情。所以,班主任要不断学习电脑、音乐、体育、政治动态等新知识,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电脑,理解学生,与学生交流感情,寻找到共同语言。如果我们还像以前那样,采用陈旧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围着班主任的指挥棒转,势必会压抑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的反感,并产生负面效应。

二、制定班级目标,建立监督机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1.要组建好一个“班级”,班主任要抓住和利用学生刚入校的关键而有效的时机,从学生身边的点滴小事抓起。教育学生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上好每一堂课、参加好每一次活动、为班级搞好每一次服务……帮助学生树立班级意识和主体意识,为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奠定基础。

2.引导学生共同创建“优秀班集体”。班主任要指导学生提高自我监督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监督能力,自上而下地建立起监督机制。这种机制分为六级,即学生的自我监督、小组的集体监督、班级专项监督、班委监督、班长监督和班主任的监督,最终使班级成为一部能自动运转的机器,让每个学生通过“他律—自律—律人”的转化和“人助—自助—助人”的提升,变成自己的“促进者”。

3.班主任要找准班级工作的“支撑点”,让工作能力高的学生干部成为“好帮手”,以减轻自己的工作负荷;让品学俱佳的学生做好“领头羊”,为其他同学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和努力目标;让热情负责、工作主动、积极肯干的学生成为各项工作的“推动者”,使他们既能想方设法地完成学校和老师布置的工作任务,又能自行搞一些丰富有趣的知识性、文体性比赛等活动。

三、优良的学风是班级的生命线

1.让学生多问,使学生养成善思好问的习惯。

2.严把作业关,使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后复习、课前预习并重,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通过班级传达到每个学生的。班级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成人成才。这就要求班主任除了对班级进行规范管理外,还要加强科学管理,为成就学生的一生做准备。

四、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

“没有爱就不会有教育”。我认为,师爱是班主任心中永恒的主题,师爱无异于母爱,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孩子的爱,这种爱是深沉的,它蕴涵在我们为学生所做的一切事情中,使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着这种爱的真诚。学生只有感受到班主任的爱,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实地前进。师爱表现为对待每位学生要充满尊重和理解、信任与爱护、约束与培养,鼓舞与赏识等。

1.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教育学生的时候,必须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真诚,必须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是在为他好,他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对于有缺点、错误的学生,决不能一味地训斥或是尖刻地挖苦,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特别是教育“问题学生”的时候,尽量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2.信任学生,帮助学生。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句话用在教育上很有道理。因为一个“行”字,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一个“行”字,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一个“行”字,唤起了孩子对生命的热爱;一个“行”字,找到了孩子快乐学习的感觉。对于学生来说,班主任越是信任他,他就越勤奋,自信心就越强,就越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3.约束学生,培养学生。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绩优秀、学业成功的人,但现实中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其中生活因素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更需要得到班主任的关心。因此,班主任要与学生多谈心、多与学生交流,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生活情况。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帮助他们解除烦恼,把生机勃勃的青春投入到乐趣无穷的学习中。

篇4

学生的英语水平良莠不齐,了解学生英语水平是英语科组管理的基础。学校每年开学时组织一次统一的摸底考试,为制定本学期英语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也便于教师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复习计划。

(一)注重整体,体现差异

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应该作为一个整体,目标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同时,英语教学起点应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目标定位,这要求英语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增强动力,学有所得。

(二)关注基础,分类辅导

教师在讲课中,要关注学生的基础,要注重落实知识点,对知识点涉及的核心内容、思路方法、疑点难点等要重点讲解,应该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比如,对有语言特长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创造展现特长的时机,立足于课本的同时也要有深度,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肯定,激发其学习兴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最终达到教学要求。

(三)树立信心,帮扶差生

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后进生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最重要的是改变他们对英语的看法,帮他们克服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其次,要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课前预习、课中听讲、课后复习,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及时对其作业进行单独评讲,总结经验。最后,组织一帮一活动,安排班上成绩较好同学对后进生进行帮扶。这个活动一方面帮助了差生,另一方面也帮助成绩好的学生巩固了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二、持续学习,依纲靠本,是英语科组管理的重要途径

英语科组要求每个教师持续学习,全面深入地把握教学内容、明确目标。

(一)持续学习,全面把握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学,还要持续学习,不断进步,要了解所教学生的语言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的整体情况,了解学生基础的差距,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要认真研究目前使用的教材,对照考试要求,准确掌握其重点、难点和知识考点的分布情况。例如,六年级英语科组就要求教师对近几年化州小考卷英语试题有深入了解,对六年级各阶段教学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要有较深刻的了解。同时要深刻如实地明确新课程的教学体系及考试要求的调整变化,认真研究手头的各种参考资料和练习题,精编、精选、精练,以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依纲靠本,明确目标

英语教师要围绕小学英语教学大纲展开教学,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掌握一定的词汇和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培养他们基本的日常会话能力以及拼读、拼写能力。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喜欢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为他们升入中学继续学习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是小学英语教学的最明确的目标。

三、遵循规律,规范过程,合理安排教学各阶段任务

英语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阶段任务不同,侧重点也不同。下面笔者以六年级第二学期复习阶段为例来详细说明。

(一)第1周至第6周为课程教学阶段

侧重于教材的课程学习,按章节和单元,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

(二)第7周至第11周为一轮复习阶段

侧重于教材的复习与梳理,通过教材的重现来归纳语言点,对各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梳理,教法上教师要做到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以练代讲,讲学生最薄弱的、最需要讲的内容。

(三)第12周至14周为专题训练阶段

先把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并结合前一轮复习中学生感到较困难的知识点进行以讲练为主的复习,使学生学会有规律地学习,重点训练学生掌握考试题型的解题技巧,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本轮复习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重视错题,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一本错题本,收集自己做错的题目并及时改正。

(四)第15至16周为综合训练阶段

该阶段重点积累学生考试的经验,由科组统一开展模拟考试,并及时改卷,统计反馈信息。教师应引导学生自我检查,寻找不足,同时要指导学生审题,分析出错的原因,寻找知识和能力漏洞,防止因低级错误和非智力因素失分。(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五)第17周为考前阶段

篇5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教学管理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实践经验总结与理论精华,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高校教学管理要善于运用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运用科学发展观推动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这就对高校教学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只有运用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效率。

(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需要

时代在发展,创新是推动时展的核心力量。目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其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才能有效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根据时展的要求,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优化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培养出满足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二)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升级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快速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完成了高校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华丽转变。高校自身发展与升级迫切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推动高校教学管理,根据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发展需求,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管理体系,以满足高校自身发展与升级需求。

(三)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需要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要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必须要不断创新,不断改革。这就需要高校教学管理坚持科学发展观导向,在教学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遵循高校教学的一般规律与学生学情特点,不断改革教学管理,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开辟教学管理新境界。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高校教学管理路径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对行动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新时期,高校必修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1.建立“师本”理念教师是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如果高校不重视激发教师教学主动性,是难以有效提升教学管理效率的。因此,高校教学管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建立“师本”理念,尊重教师,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创造学习提升的机会,不断完善考评机制与科学的用人机制,激发教师教学潜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2.强化“生本”理念高校教育存在的根本就是为了学生,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生本”理念,教学管理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师要转变师生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根据学生成长与专业发展的需要,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与发展学生个性。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教学管理机制

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教学管理机制是关键,高校要根据当前教学管理存在的管理重心偏失、学分制不完善等特点,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教学管理机制。1.下移教学管理重点目前,不少高校教学管理重心存在偏失现象,由学校层面实施,高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调整教学重点,将教学重点下移到院系层面。因为院系是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充分调动院系在教学管理中的积极性,建立起由高校行政引领、院系直接实施、教师具体操作的管理体系,实现教学管理重心科学回归。2.不断完善学分机制学分制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对高校教学管理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时期,高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发挥学分制在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创新选课机制,开设“课程超市”,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优势;充实信息化课程,社会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教学监控体系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对教学实施有效监控,不断创新教学监控体系,才能有效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效率。1.创新监控主体体系目前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主体较为单一,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创新监控主体体系,建立多元化、系统化监控主体体系。监控主体体系不仅包括高校、院系、教研室等监控主体,还要尝试引入学生主体、社会主体等。学生主体的介入,有助于从学生视角提升教学管理监控的科学性;社会主体的介入,有助于从用人的视角实施有效监控,全面提升教学监控有效性。2.创新监控客体体系高校教学管理是一个系统工作,这需要教学管理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监控客体体系。客体监控体系要实现从单一的理论监控向多元监控转变,既要重视课堂教学的理论高度,又要关注实践教学;从单一地监控教师课堂教学,向监控教师教学技能与综合素质转变;从孤立地进行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监控,向师生教与学和谐发展监控等。

三、结语

总之,高校教学管理是一项长效工作,它关系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不断转变教学管理理念,不断创新,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华桥.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J].企业导报,2011(16):224-225.

篇6

Abstract: Human's behavior is a major factor of tourist accident. In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the tourism, human's unsafe behavior will be impacted by various factors.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behavioral science into tourism safety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safety analysis, further propose the measures to enhance safety training and on-site management, improve incentives and create new culture of tourism safety.

关键词:行为科学;旅游;行为分析;安全管理

Key words: behavioral science;tourism;behavior;safe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123-02

0 引言

目前,我国的旅游安全事故形势严峻,如何有效确保旅游的安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旅游生产活动离不开人的行为,而旅游事故的发生也与人的行为不当有重大关系。从行为科学理论的观点出发,关注员工的安全行为能够减少其冒险行为,从而最终减少意外事故和伤害,因为人为失误是中国旅游重大事故的关键性因素。本文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将ABC行为分析法运用到旅游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并贯穿于整个旅游的生产体系,加深了旅游安全管理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重视程度,对提高人的可靠性、降低旅游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频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行为科学与安全管理

1.1 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指的是在人群关系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又称组织行为学;它着眼于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重视人际关系,人的需要,人的作用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学科的出现对管理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其由以“事”与“物”为中心的管理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靠监督与纪律的管理发展到动机激发,行为引导的管理。行为科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1.1.1 个体行为研究 是行为科学分析研究企业组织中人们行为的基本单元。在个体行为这个层次中,行为科学主要是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两大类问题,一类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另一类是关于个性的人性假说。

1.1.2 动机与激励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是由于人们本身内在的需要而产生的,能满足人的需求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奖励。

在安全管理中运用有关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表明行为科学已正式进入我国安全管理领域。而行为安全分析是从不同角度对组织内的各种行为因素进行研究,进而掌握员工思想的细微变化,有利于增强安全管理工作的预见性,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1.2 行为安全管理 作为一种管理方法,行为安全管理是以行为分析理论为基础的,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等相互融合形成的安全管理方法,能够促进形成安全氛围,培养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纠正,进而提高组织的安全管理方法安全水平。员工的积极参与在企业安全管理的行为安全管理中是被注重的,员工安全有关的行为的发展、员工主动应对能力增强以及主人翁责任感的提升,通过这些的共同作用,使安全水平有所提升。

组织运营的整个过程中都有人的行为,人员行为对于旅游企业,更是一个关键因素在影响安全,整个旅游的生产活动都应该有行为安全管理。为旅游员工行为达到系统管理,本文通过ABC行为进行分析,激励安全行为形成一种习惯,减少不安全行为,或是杜绝不安全行为,使人的行为隐患减少,旅游发生事故的频率降低。

2 旅游员工的行为安全管理分析

在旅游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数的旅游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不规范行为或不安全行为所诱发的。而人的行为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是可以管理的。将ABC行为分析应用到旅游安全管理中,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促进“以人为本”安全管理体系的形成。

2.1 ABC行为分析 所谓ABC分析法是“Activator―Behavior―Consequence”的英文简称。A代表原因,属于刺激或促动因子,它出现在行为之前,促使、激励或鼓励人完成某种行为,鉴于原因总是先于行为的特点,可以用原因来引导行为;B代表行为,是可见的人的一系列由激励或促动因子所导致的可测量动作,包括说话、动作及执行任务等举止行动;C代表结果,是发生在行为之后的并且能改变这些行为在将来再次发生的概率的事件,结果可以转变成原因。原因、行为和结果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各种安全警示或强化、各个岗位操作程序说明、定期组织安全培训以及编制安全教育手册等都是旅游企业中促动或激励的主要因子。奖罚制度则是结果,这是一种常见的控制职工行为的手段用在目前旅游企业,结果会对激励进行反馈,然后也可以促动或激励因子进行修正和改变。原因与结果的双重作用在旅游安全管理中应被高度重视,只是通过结果来决定奖励与处罚不一定会达到人员行为进行的预期效果,对于人的行为,安全文化氛围、工作习惯、管理方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运用ABC行为分析,针对旅游生产活动,对每一个环节描述不安全行为与行为者,对这一行为的原因与结果进行,确定问题的严重性,提供依据给解决方案的设计。

2.2 交流安全行为,反馈信息 旅游安全管理部门要对ABC行为分析的结果进行交流和总结。一是通过系统观察,明确安全行为并鼓励旅游职工继续保持,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奖励,树立榜样;二是指出不安全行为,并认真分析和研究不安全行为的根本原因与结果。同时,相关责任部门应该编制安全行为研究报告,及时将ABC行为分析结果向BBS队伍、各级领导和旅游企业所有员工反映,以便提出警示并及时作出积极的对策。

2.3 校正不安全行为 在旅游生产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不安全行为的存在,要及时地进行校正。经过探究,BBS队伍制定出解决方案,纠正当前存在的不安全行为,并通过培训的方式对不安全行为者进行教育。一般情况下,一个新的方案常常要经过旅游生产实践的验证,因此,要深层次的进行探析和整理,如此循环往复,直到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2.4 员工行为的转变 通过行为安全管理循环过程,鼓励安全行为,不断纠正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从而使旅游生产活动中的安全操作行为不断完善,意识、行为、习惯及潜意识的发展与转变依次让员工的行为经历,使之固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为止,从而使旅游事故发生的概率减少、安全水平得到提高。

3 基于行为科学的旅游安全管理对策

现代旅游安全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和旅游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系统的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以旅游的整体为出发点,注重控制危险源,推行全员、全面以及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在旅游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危险行为是诸多方面的,例如:劳动强度大、重视程度不够等等。行为安全管理针对于人的行为的有效管理,所以,旅游企业要实行多样化的手段以便使旅游系统更加的安全。

3.1 塑造新型的旅游安全文化 决定组织的效率与风格、健康管理与安全承诺的组织或个体的行为、胜任力、认知、态度、以及价值观模式的产物――安全文化,它是做为一个重要指标存在于组织安全管理中,也是决定安全管理能否成功的因素。旅游安全行为与安全文化是分不开的,安全文化对旅游企业的安全生产能力的提高、旅游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安全行为的形成与发扬都有利。旅游企业应营相应造安全文化,它视群体、个体的不同情况而定,从而对组织行为、群体行为及个体行为实行安全综合利用与控制,使旅游的安全生产与管理得以实现。

3.2 强化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完善激励制度 旅游企业要建立各个工种的安全岗位责任制及各个服务人员、各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层层落实、分层管理、职责明确。生产过程中必须规范场作业行为,约束现场作业行为,强化安全管理,逐级负责。同时,制定安全管理和行之有效的、规范的生产运作的考核办法,实行管理绩效、生产任务的逐项分解量化考核,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的工作要到位。将职工的日常工作表现、业务素质与评定结果挂钩,将职工安全意识积极性的主动提升得到进一步调动。

3.3 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在旅游企业推行丰富种类的安全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人才质量,而且有助于培养职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将安全意识深入到企业员工的内心。以首旅集团旅游大巴车队为例,它推行的是“五个一”的安全培训方法,从而增强了企业职员的安全意识。通过安全培训的工作,使员工在思想上就会意识到安全性的重要,员工因此也能够了解其工作岗位或许遇见危险的类型和程度,同时掌握一些自我防范常识,进而使企业员工在遵守规章的基础上认真的做好各个环节的操作。

另外,在旅游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设立结对和帮促制度。一个管理员结对的对象只能是一个岗位或者一个班组,由班组管理至现场操作,帮助其监测操作中的危险行为,探析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成因,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

3.4 加强旅游生产现场管理 在旅游安全管理中要加强人员和技术的现场管理。全体员的工共同参与是现场管理所需要的,把每个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纠正与监督员工的操作,将还处在萌芽状态的事故与隐患彻底消灭。员工在工作中相互分析,相互观察,通过反馈向组织反映对管理方法、制度的意见或调整个体行为,使制度能被及时调整,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4 结语

行为科学在我国旅游安全管理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将行为安全分析和管理引入到旅游安全领域,是旅游安全管理手段的探索性研究。本文将行为安全管理模式运用到旅游安全管理中,从BBS的管理理念、分析方法入手,通过对旅游行业员工行为实行有效控制和科学管理,实现员工工作状态的提升和旅游安全管理的优化。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研究旅游企业中的行为分析和管理,对有效减少旅游事故,改善旅游安全生产状况,提高旅游安全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祥安,朱玉贵.企业安全管理创新与实践[J].采矿技术,2003,(3):20-22.

[2]丁庆周,朱思金.创建安全管理新模式[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4,(6):38-40.

[3]滕五晓.公共安全管理中地方政府的责任及其作用[J].社会科学,2005,(5):62-65.

[4]张西林.旅游安全事故成因机制初探[J].经济地理,2003,(7):542-545.

[5]陈宝智.安全原理(第2版)[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6]田水承,景国勋.安全管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篇7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 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项基本职能,而高校这三项基本职能需要通过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来实现。反映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是学科建设水平,反映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高低的则是专业建设水平,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学科是专业的灵魂,专业是学科的载体,高水平的学科衍生高起点的本科专业,也决定了高水平的本科教学。重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协同发展,以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并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谋求学校发展,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一项重要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具有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基础学科与领域的拓展性、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结合等区别于其他管理学科的特征,因此,该学科与本科专业的协调发展不但有利于实现学科资源的优化和教育体系的完善,而且还对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起到辅助作用,进而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发展概况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管理科学从定性分析趋向定量化研究,从宏观研究逐步深入到微观研究,使管理科学与工程成为一门实证学科。本学科主要从事管理理论的应用研究,其发展趋势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多学科知识为支撑,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解决管理中的科学决策及风险研究、管理实践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管理的绩效研究、管理的战略研究等。

20世纪中期在中国管理学界建立与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到今天该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完善,目前我国有20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根据国家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调整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所属专业是由原工学、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农学等学科门类调整组合而成,因此目前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设置与分类情况也比较复杂,学科之间的界定、区分并不十分清晰,经、管、文、理、工等学科门类的院校均开设有本属于管理和工学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二、学科与本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高校在学科与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割裂开来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建设过程中分别立项、分开论证、分部门管理等,尽管有时也要求共建共享,但由于是各自独立实施,很难实现融杏,尤其像管理科学与工程这中专业分类复杂的学科,以上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 1.高校管理体制及历史原因。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一直处在调整之中,有的院校虽然根据1998年新的专业目录改变了专业名称,但专业培养目标和内容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专业设置也仍然保留在原来院系中。另外,国家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呈往往以一纸文件进行规定,而对于这些高等院校是否具备开设专业的条件以及其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等关键指标,却缺乏必要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即使有监管制度,也是教育行政的监管,而没有体现社会对专业的评价和监督。

2.学科与专业建设成效失衡。学科建设在内容上更加突出科学研究,而专业建设在内容上更加突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在发展过程中有追求自身的发展、专注科学研究而淡化人才培养职能的倾向。学科建设的成效、成果显性较强,自然更容易得到关注和重视,专亚建设的成效更多地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黄上,具有隐性和滞后性,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上便产生了重学科建设,轻专业建设和将两者区别对待的现象

以上问题存在于当前大多数学科与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不否认学科建设是站在学科前沿,关注知识的创新和发现,重视高水平的成果,它直接关系学校的声番和影响力,但我们也应看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正视现实中存在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问题的同时,更要从战略高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坚定实施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策略。

三、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模式探索

笔者时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的特点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学科与专业建设中的共性问题,探索该学科与本科专业的协调发展模式。

1.树立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理念。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协协调发展既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保障,也是高校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学原则,更应是高校的一个墓木理念。只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相支撑、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推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所以,高校必须树立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理念。

2.构建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组织体系。一个具有活力的、能有效促进学科与专业之间相互协调与相互支撑的组织环境,对于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为适应高校学科发展的总目标,促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这个组织环境应该是“学校一学院(学科群)”组织结构。这种组织以相近学科群和相似专业组织到一个学院,同时以学院为组织实体,对教师和学科群进行统一管理,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率,改变目前条块分割、分散办学的局面,有利于相关学科资源的共享。

3.创建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制度环境。建立富有激励性的学科专业发展制度,促进正激励,抑制负激励,是激发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与本科专业建设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此外,还要创造优越的科研环魔和教学环境等,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学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动力。

4一加强专业的特色化。专业特色在本质上就是学科特色,专业的特色化可促进学科知识的丰富与发展。实现专业特色化的主要途径在于专业教师依据一定的学科方向开设相应的本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跟踪学科前沿动态、发现学科问题、拓展新的学科方向,联合师、生深入开展学科研究,通过教学促进学科研究、科研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来形成专业的特色基础。此外,通过有特色的专业教学培养专业学生的学科方法、学科思维,达到学科的知识创新,也是专业促进学科知识丰富与发展的途径

篇8

关键词:农田水利学 教学研究 改革

“灌溉与排水(irrigation and Drainage)”是世界上对本课程的一般命名,我国习惯称为“农田水利学”,《农田水利学》是农田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亦是其他农林专业的专业课或选修课,地区目前已有多届毕业生,本课程作为本专业主要专业必修课,其内容实用操作性强,是农业水利工程应该掌握与必备的一门重要课程。

随着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定点对口工作开展,地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以成为重中之重,规划基本农业水利建设,是地区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员提出更高更高专业化要求,,如何使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对本课程理论和时间有较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值得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的探讨。

1、农田水利学课程现状分析

1.1课程特点

农田水利学是一门以水文学、土壤学、农作学、水力学、工程力学、水资源学、水环境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与农田水利有关的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的转化运移过程和溶质迁移转化规律,通过灌溉排水等工程技术措施改善农田水分状况和调节区域水情分布,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保障农业稳产、高产、高效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我国农田水利的学科体系在20世纪60年代逐步形成,它继承了与灌溉和排水相关领域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吸收了苏联水利土壤改良中紧密结合农业、土壤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加灌排工程规划和地区治理方面的理论和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田水利学科理论体系。目前,农田水利学的研究范畴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研究与农业灌溉、农田排水和农业水环境有关的水分、养分和盐分在土壤、作物和相邻环境之间的转化、迁移机理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侧重于农田水分转化迁移过程和基本理论;二是研究增产、高效的灌溉排水规划设计理论和工程技术措施,侧重于农田水利的工程措施和技术方法;三是研究提高水分的农业高效利用和减少涝渍灾害影响的管理措施和调控对策,侧重于农田水利的管理措施。

1.2农田水利学教学现状

本课程选用教材是武汉大学郭元裕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的《农田水利学》教科书,课程具体情况如下:

农田水利学是一门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和有关地区水情的变化规律及其调节措施、消除水旱灾害和利用水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而服务的一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调节农田状况、改变地区水情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从事地区水利规划、灌区灌排系统规划设计、喷滴灌工程、管道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要求:

(1)了解农田水分变化规律,掌握控制农田土壤水分以及进行合理灌排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灌溉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法和灌区田间工程的规划方法;了解灌区水利规划的方法步骤以及掌握有关基本知识。

(2)能根据水源条件选择合理的取水方式,进行引水工程的水利计算;能进行灌区灌排系统的规划布置和灌排系统的流量计算和纵横断面设计。

(3)能独立担当中小型灌区的规划设计及灌排管理工作。

(4)能独立担当节水灌溉工程(喷灌、微灌、低压管灌和防渗渠道等)的规划设计工作教学手段目前,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板书教学。目前本课程采用板书教学,通过板书,可以把教学内容形象精炼的呈现在黑板上,对生理解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起到重要作用,板书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更容易使学生集中注意,这有利于课程教学。

讨论式教学。在部分有疑问的环节实行讨论教学,让疑问在讨论中明辨。

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实习,以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2、存在问题

2.1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农田水利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授课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比较单一,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此背景下,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实际工作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对于学生的就业面的拓宽、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参加工作的适应性是非常重要的。

2.2传统板书教学存在的缺点。传统板书教学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针对本课程的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缺点,首先,实际农业框架不易展示,影响教学效果,浪费学生的课堂教学时间:其次,学生进行小型农业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传统板书存在不可忽视的缺点,大大降低交流效果,最后传统板书相比多媒体教学,更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尤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

2.3教学考核比较单一。目前平时考核成绩采用随堂作业和考勤的考核方式,旦总体来说本课程仍采用平时考核占30%,期末考试占70%的单一考核方式。

2.4实验实践开展存在困难。实践教学环节强调教育过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课程存在实验器材短缺,实验无法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经费不足等问题,但我院本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建设正在紧密的建设中,相信在不久可以有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为以后本专业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3、对本课程的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反映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经验和学科发展的新成就,同时尽可能地加强基本理论的阐述。针对农田水利学教学提出几点思考。

3.1提高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老师讲授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但要尽量减少单纯的灌输式的讲授,应当着力于重点内容的讲解与科学方法的分析,力求用启发式,引而不发,举一反三,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讲透,专门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适度讨论、实地学习等都是可采用的方法。避免出现满堂灌现象,教师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了解课程的基础上,产生兴趣,主动去获取相关知识。

3.2创新思想,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必须不断更新思想,紧随社会发展的前沿。近几年来,我国农田水利的重点不是单纯扩大灌溉面积,而是配套田间工程、提高灌溉保证率,着眼于提高水分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支持种植结构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讲授农田水利学原理的同时,要引入当前农田水利学中最活跃的前沿领域的信息,让同学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科学进步的脉搏。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参与

农田水利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同时,形成了相关的基本理论方教学实践证明,学以致用,就要在准确讲解基本原理的同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农田水利学这门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只有了解我国的水利地形情况,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明确小型农田水利体制改革目标是既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能满足小型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4优化教学,使课堂教学多样化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教育提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很强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内容应侧重使学生学会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确保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可以使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直观、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使学生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教学层次的多样,教学方式的灵活和教学管理的高效,是多媒体教学带给我们的启示。多媒体的使用,网络的推广,给农田水利学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5根据我国农田水利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国民经济建设对学科发展的要求,对本学科的发展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加强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强化自主创新

加强精细的田间试验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农田水利学科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应用基础研究,包括水分高效利用的应用基础、区域节水高效和对环境友好的农业用水模式等,努力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

第二,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围绕国家需求研究开发实用技术

农田水利研究要面向农民和农村,坚持从实际需求出发,以技术先进、操作方便、经济实用为目标。开发适合于不同地区采用的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定量化、集成化的综合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

第三,注重学术队伍建设,加强国内外交流和合作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学术梯队,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造就和形成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具有创新意识,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甚至国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4、结论

《农田水利学》课程在整个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程中进一步完善,使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更加系统化、具体化。课程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紧贴工程实践,并进行及时的课程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与市场需求得到很好的结合,从而为我区的工程建设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金芝.与课改同行――探索教学管理的新途径[J].黑龙江教育,2003(34):18-19

[2]郭元裕.农田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篇9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法;悟性

管理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其性质属于专业基础课。讲授良好的管理学课程对学生后续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自身素质的培养有莫大帮助。笔者通过对自身教学方法和过程的反思及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管理学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规范课程标准,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1.管理学基础概念的讲述。在这个层面上,主要要向学生介绍管理活动的形成、概念、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对象和环境等,并由此引出管理者的概念。此外,要向学生简单介绍管理的基本职能和管理的社会责任,此部分课程目的有三个:一是让学生认识到管理活动形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认识到管理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三是认识到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管理者才是一个真正追求卓越的管理者。

2.管理思想发展的讲述。前人管理思想的形成对我们的后续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个部分的讲述是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形成的源远流长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力量。在这个层面的教学上,应该按照管理理论从萌芽开始,发展到古典管理理论再到现代管理理论的时间发展脉络进行,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分不开的,管理理论没有过时和现代之说,只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之说。

3.管理职能的讲述。在这个阶段,重点要向学生讲授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具体方法,同时要向学生阐述四大职能之间的关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在讲课过程中将四大职能分开造成学生各个职能是割裂开来的错觉,要始终在课程中灌输管理学各个职能是一个系统的观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总体和部分的哲学观。

将课程的标准规范起来,按照合理的顺序安排好管理学中涉及到的重要的几块内容,可以有效避免学科知识无法有效整合的可能,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深度把握管理学课程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1.根据管理学通俗性的特点实行疑问——自学——老师解惑授课过程。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即使他们还没有真正学习到管理的知识,但他们管理有自己的认识(虽然有一部分是错误的)。他们通过自己班级的管理、家庭的管理等等方面已经开始对管理有了较高的兴趣,渴望通过学习掌握实用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来处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管理问题。认识到学生的特点和对管理学的认识,就可在课程安排中,首先提出一个他们本以为是正确的但实际却是错误的观点引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在课本中自己先寻找答案后,在课堂上进行深刻的剖析和阐述,让学生通过疑问——自学——老师解惑这样的过程完成事半功倍式的学习。

2.根据管理学抽象性特点实行提前预防授课方法。许多学生在学习管理学之前会以为管理学案例丰富,应是一门有意思的课程。而管理学由于其自身的科学性必然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加之管理无定法,这就造成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给出学生标准答案的现象。但是因为学生心理准备不足,一旦面对抽象的东西就会降低对管理学的兴趣,开始怀疑学习管理的必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学生心理的变化,在遇到抽象的知识前提前给学生打好预防针,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管理学面对实践时千变万化,才使管理学充满了魅力,而找到万象中的头绪正是每个管理学者孜孜以求的事情。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提前预防授课方法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正确使用案例教学法

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学科,引进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因为案例常常来自于现实生活,可以让学生有加强的真实感,另外案例分析中总是充满着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在这种高度仿真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站在一个社会人的角度来分析和考虑问题,加之在案例分析时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环境中转化到主动参与的情境中来,这对其综合分析能力和学科兴趣的培养都很有益处。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求能正确的使用案例,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案例的选择要紧扣课堂内容。管理学的案例有很多,但是要找到紧扣课堂内容的案例却很难。授课教师不能因为案例不好寻找就选择一个贴切程度不高的案例,也不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只寻找生动有趣的案例,因为偏离了教学目标的案例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案例的选择是一项艰苦的过程,授课教师要认真做好准备,从大量的案例中精选出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管理规律或原理的案例。如果寻找到的案例比较枯燥,教师可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等的形式展现案例来增加趣味性。总之,案例的选择是一项繁重但是有意义的工作,授课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坚持紧扣课堂内容的原则,然后辅助多种教学手段。

2.授课教师要为案例分析做好充分的组织准备工作。良好的组织准备工作是案例分析成功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首先充分考虑在课堂案例分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然后在案例分析中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使自己永远站在幕后,但课堂讨论的氛围却一直在自己无形的控制之中。既充当教练,又是导演;既是顾问、又是联络员。当学生出现偏离案例分析目的情况时,应巧妙的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思维道路上来;在学生们观点独特、思维开阔的时候,又要无形中将这个氛围带到一个新的。总之,教师时刻不能忘记案例讨论的根本目的,通过自己合理的组织安排引导学生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

3.注重案例讨论后的总结和评价。总结和评价是一个案例讨论画龙点睛的地方,有了这个步骤,整个案例分析的目的才会更清楚,学生才会学到更多东西。案例分析总结可采用小组报告的形式,先让学生通过内部讨论形成小组意见,然后由各个小组相互比较对方的总结报告,给出学生自己的评价,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分析结果重新思考,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也颇有益处。最后,由授课教师根据案例分析的过程观察和结果分析进行最终评价。在最终评价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同时,要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意见,最后,要进一步强化案例所要传达的信息,使学生切实认识到案例分析对课堂学习的作用。

四、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学生普遍喜欢一种“嬉皮”文化,他们热爱搞笑,但是希望这种搞笑的形式中蕴涵有某种社会现象。而笔者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按照课件讲授的话,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10-15分钟,但是,如果能在课件中插入有意思的图片的话,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延长;而如果能在课件中插入跟课程相关的短小的动画或视频的话,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会延长更多。所以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如搜集到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短小的动画或搞笑视频,并将其融入到课程的讲述中,使学生在哈哈大笑的同时对视频反应的内容进行思考,会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悟性

笔者对“悟”的理解是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一个有悟性的学生会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融入到课程知识中去,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且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者情况的时候,会比较容易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关键。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悟性比正确的答案更重要,人的成功与否,到最后,往往不是由知识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由悟性的多少决定的。”在管理学的学习中同样如此,一个有悟性的学生往往得到了更多有用的东西。

悟性是可以在课堂上培养的,这需要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来发展学生的右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靠在课堂上压力提问形成的,因为压力情景并不利于学生悟性的培养。笔者认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自由的环境中提出一些开放性而非结构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线性思维习惯向右脑及逆向思考习惯方面转化。起初这种教学方法对习惯规律性教育的学生可能会比较难,但是,一个优秀的管理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悟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不是遇到困难就退缩,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时刻谨记培养学生的悟性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就不会因为短期没有成果就放弃这方面的努力。笔者也相信,经过每个老师的努力,我们定能培养出一批有思想有见地的优秀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初蓓.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无锡商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篇10

[关键词] 科技创业导师; 优势需要; 优势动机; 薪酬激励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46

[中图分类号] F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070- 02

目前创业导师已经成为大量高成长性企业的助推器,成为提升孵化能力的重要一环,成为营造创业环境、传承创业精神的重要方式。但在一些科技孵化器尤其是政策性科技孵化器中,科技创业导师激励失策,导师辅导积极性不高、不能持久。其实,激励贵在识别优势需要,激发优势动机,这样才能有效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要研究科技创业导师的优势需要,设计能激发优势动机的激励机制。

1 优势需要理论及其启示

1.1 优势需要理论

人的需要多种多样且强弱不一,其中最为重要的需要表现得最强烈,可称之为优势需要,与之相应的动机可称为优势动机。优势动机是优势需要的一种动态表现。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当时的优势动机引起的,并指向满足优势需要的目标。人的需要结构总是又被反馈回来的新的刺激所调整,从而形成新的优势需要和优势动机,引导人新的行为,这就是激励过程。

1.2 优势需要理论的启示

正确分析科技创业导师的优势需要,激发其优势动机,是调动科技创业导师积极性的关键。首先应识别科技创业导师特有的需求结构,弄清各种需求在其需求结构中的轻重、主次、缓急,定位并紧紧抓住其优势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其优势“动机”,引导科技创业导师按照在孵企业所要求的行为方式,积极地、创造性地运用其人力资本,从而使在孵企业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

2 科技创业导师激励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创业导师激励现状

目前创业导师机构的普遍做法是:对于所聘请的科技创业导师,在给予“创业导师”荣誉称号的同时,宣布科技创业导师一律作为“志愿者”没有任何经济报酬,然后通过定期表彰优秀科技创业导师,调动科技创业导师的积极性。但是,从实际运作结果看,科技创业导师与科技创业者沟通机会十分有限,辅导时间难以保证,辅导难以持续,辅导往往停留在口头上,难以落到实处;辅导内容往往不对口、不深入、不适用;辅导态度上似乎漫不经心,应付了事;科技创业辅导往往流于形式而缺乏实效。

2.2 科技创业导师激励存在的问题

目前科技创业导师激励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没有正确认识科技创业导师的优势需求,误将自我实现需要作为科技创业导师的优势需要,从而导致经济激励的缺失,致使科技创业导师从事创业指导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且不持久。

3 科技创业导师生存环境及其优势需要分析

科技创业导师的优势需要离不开其生存环境的影响。

3.1 生存环境分析

从经济环境看,科技创业导师所处环境是市场经济环境,科技创业导师,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作为理性经济人,必然追求其自身人力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一方面,绝大部分科技创业导师有自己的企业,而科技创新环境本身动态、复杂、高风险,自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本身充满着变数和风险,需要消耗科技创业导师大量时间和精力,科技创业导师需要最大限度积累物质财富以便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其人力资本十分稀缺,科技创业导师都“很值钱但没闲”,选择创业辅导需要付出很高的机会成本。

从社会环境看,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差,科技创业导师存在强烈的后顾之忧,为追求自身及其家庭的经济安全,必须锲而不舍地积累物质财富;其次,科技创业导师作为家庭与家族的中流砥柱,其“志愿者”行动因无任何经济报酬往往受到其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劝阻。

从文化环境看,中国社会文化主张修身、齐家,然后才是治国、平天下。对大多数科技创业导师来说,自身与家族的经济利益需要优先于其作为“志愿者”辅导的慈善需要。

从竞争角度看, 除了其他竞争之外,“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徒之间也将发生直接或间接竞争关系,在没有经济报酬的情况下,选择创业辅导对于科技创业导师而言是“损己利人”。

由以上分析可见,生存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创业导师偏好物质利益需要。

3.2 我国科技创业导师的优势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分为生存、安全、社交、尊重与自我尊重、自我实现5个层次。一般来说,人们率先满足较低层次需要,然后才上升到较高层次需要,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从上述生存环境分析可知,若仅仅从科技创业导师本人角度看,其优势需要显然基本上不是生存、安全、社交、尊重与自我尊重这些比较低级的需要,而是自我实现需要。

个人的优势需要一方面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受人性特征及其所扮演角色的制约。根据社会学角色理论,个人的行为决策必然受到决策者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影响。相对于个人而言,中国文化传统更重视家庭因素。因此,除个人需要外,中国科技创业导师要首先考虑到自己家庭乃至家族的优势需要,若自己拥有科技创新企业,当然十分关注本企业的优势需要,最后才会考虑其他需要。至于科技创业导师本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完全可以通过家庭、家族以及自有企业的发展来实现,不是必须通过“志愿者”行为才得以实现。

4 科技创业导师激励机制构想及实施路径

4.1 科技创业导师激励机制构想

要想引导创业导师的决策,就必须营造有利的环境。在科技创业导师的诸多环境要素中,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属于不可控因素;但师徒竞争关系可以通过平等协商签订契约的办法,转变为“合作”关系,从而使“单赢”转变为“多赢”;建立以薪酬激励为主的复合激励方案,实现3个转变,即变“心理杠杆”为“经济杠杆”;变“邀请”为“吸引”;变“威逼”为“利诱”;变“计划”为“市场”。

4.2 薪酬激励具体实施路径

第一步,建立以工资等劳动收益为主的保障型薪酬激励;第二步,探索以股权等资本收益为主的激励型薪酬结构。

主要参考文献

[1] 林芸. 对创业导师制度发展的几点思考[J]. 中国科技产业,2008(6):83-85.

[2] 张文贤. 人力资本[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348-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