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海洋动物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海洋动物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海洋动物的措施

篇1

【关键词】中国;濒危海洋生物;保护

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排在第8位。但是,中国所受到的生物多样性威胁也是全球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辽阔的海域、漫长的海岸带,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海面积,我国有着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记录在册的海洋生物有22561种,隶属于5个生物界、44个生物门。我国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况大致可以分为水域海洋生物和滩涂海洋生物两大类。伴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强度,最近若干年来,中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威胁,而且濒危物种数目明显变多,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一、濒危海洋生物所面临的威胁

1、海洋生物丧失了生存环境。我国存在着大量的滩涂围垦、海洋工程、航道疏浚以及海岸工程等活动。这样会严重影响海洋生物的正常活动,而且还可能会造成海洋生物丧失了自身的生存环境。例如红树林的生存环境减少就是最好的例子,从上世纪纪70年代至今,全国的红树林湿地面积仍然在持续下降。在它的生态系统中,最少包括55种的大型藻类、浮游植物共计有96种、浮游动物达到了26种、底栖动物300多种、昆虫142种、哺乳动物10种、爬行动物7种。这些红树林面临着濒危境况,对海岸带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峻的恶果,这种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生物都会失去生存环境,导致了种群消失以及灭绝。

2、过度捕捞导致的恶果。眼下,在海洋上的捕捞船只数量大幅度增加,捕捞手段更加先进,多种渔业资源大幅度下降或者枯竭,多种鱼类根本无法形成渔汛。例如,我国东海渔场曾经富产的大、小黄花鱼、带鱼以及墨鱼都很难发展,面临着绝迹的境况。此外,浪费性的捕捞活动以及渔获副产物都误捕了大量的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与此同时,因为大量海洋生物的观赏价值很高,也能够作为收藏艺术品被珍藏起来,或营养价值非常丰富,成为了口中之物。因此,在利益驱使的情况下,人类无节制地捕捞、甚至是违法偷捕这些濒危海洋生物,这样可能会导致物种资源被严重地破坏,还可能会灭绝,红珊瑚、鹦鹉螺以及中国童等就是最好的例证。

3、海洋环境污染的恶果。因为大量的海洋原油都泄漏到海洋中,海洋运输的污染以及排放懂啊海中的多种陆源污染物也会加剧海洋环境的污染程度,进而恶化了海洋生态环境,使得很多海洋生物濒临灭绝。

4、外来物种的入侵。随着海洋运输的快速发展、我国引入了大量的海水养殖品种,外来的海洋物种日益变多,这可能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去了原有的失衡、很多物种的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不均衡现象加剧,再加上很多外来海洋生态物种会(例如美国的大米草)严重排挤其他相似的物种,影响甚至威胁了本地区的海洋生态系统。其次,外来的海洋物种和当地物种不断地杂交或竞争,这样就会极大地改变或者影响既有生态系统中的遗传多样性,还可以导致本土种群绝迹。

二、中国保护濒危海洋生物的措施

1、中国的保护法律及保护行动。我国向来非常注重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以及保护海洋濒危生物的相关事宜,而且还主动参加到全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中去。中国先后签署和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湿地公约》。伴随着我国不断完善和健全海洋濒危生物法律,沿海各个省市先后颁布了本地区的法律法规,加大了保护海洋濒危生物的力度和范围。而且,我国还编制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诸多行动计划,而且部分行动规划已经开始逐步实施。例如我国已经开始执行《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以及《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等。

2、中国的海洋自然保护区。我国要不断强化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可以更好地保存好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进而预防海洋生态的不断恶化,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珍贵濒危海洋动物保护区属于我国珍贵濒危动物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有海洋特别保护区,还有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中国当前已经分别构建了30个和17处国家水平的海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而且还有60个地方性的海洋自然保护区。此外,我国还运用多种手段来保护红树林、人海河口、海湾、海岛、珊瑚礁以及滨海湿地等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我国还建立了若干个海洋特别保护区,重点保护有影响的药用资源、水产资源以及濒危物种,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海洋濒危生物的多样性,而且还可以减少和降低人为活动的影响,重点保护、恢复、发展、引种、繁殖海洋濒危生物资源。

3、及时调整保护生物名录。当前,我们要根据具体的国情和资源情况来调整具体的重点保护生物名录。针对部分需要量较大但是又受到严重威胁的野生种群和物种,应该及时将它们划入到保护名单中去。例如,我国的刺参,栉孔扇贝,大牡蛎,石斑鱼,孔鳐,真鲷,胭脂鱼,金海燕等具有极强的医药价值,但是它们还没被列入红色名录以及保护物种名单。还有,部分野生物种具有国际范围的的生物多样性意义,而且还受到了威胁。此类濒危物种应该被列入保护名录之中,以便更好地进行保护。

4、采用代用品和人工养殖品。对于濒危野生海洋生物来说,若是禁止或限制使用的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就务必严格要求限制开发此类濒危物种,尤其是要制约和减少将濒危野生海洋生物当成特殊需要(观赏或者医疗)的审批手续。此外,还要进一步寻找此类濒危物种的代用品,且不断地宣传运用相关的代用品以及人工养殖品。可以运用人工养殖和栽培的方式来获取此类资源,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缓或者防止此类资源的进一步衰退。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对濒危海洋野生药用生物进行组织培养、基因库、种质库建设以及细胞培养的深入研究,这样就可以便于人们未来可持续性地开发此类濒危海洋生物资源的价值。

5、开展保护区科学研究与监测。相关部门要将海洋保护区当成最好的科研实验室,这样就可以比较深入地研究绝大多数海洋濒危物种、自然遗传变异、物种多样性、种群、关键种与其他物种、还有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相关单位要借助保护区来进行多种类型的科学、研究以及监测,这样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海洋自然保护区中的海洋濒危生物的具体生存状况。尽可能真实地反映所保护的海洋濒危生物与海洋保护区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这样就可以为制定和颁布海洋濒危生物的管理政策提供精准的数据库。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当前所设定的绝大部分海洋自然保护区旨在确保生物多样性、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相关部门设立以生态监测为主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监测体系。

三、结束语

当前,在建设海洋强国中,要切实强化海洋生态环境的管理工作,大力保护海洋濒危海洋生物。不仅要普及海洋濒危生物知识,还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享受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以及海洋生物资源(尤其是濒危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义务。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海洋与渔业资源,实施海洋与渔业经济强市战略为宗旨,通过强化执法管理,规范用海和渔业生产秩序,保障我市海洋与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我市尽早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作贡献。

二、组织领导

市局成立执法大行动指挥部,负责全市执法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指挥部成员如下:

三、行动安排

(一)行动时间

执法大行动从方案下发之日开始,至2014年9月30日结束,为期3个月。

(二)执法范围

全市管辖的海域、海岛和内陆水域、水产养殖场所和水生野生动物养殖与经营场所。

(三)执法内容

1、海洋行政执法

(1)海域使用

工作重点:查处未经批准围填海、超面积围填海,非法围占海滩、非法建设旅游设施,海上非法餐厅,非法养殖,非法定置网等行为。

(2)海洋环保

工作重点:查处不按《海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要求施工,无证倾废,不按倾废许可证指定海域倾废,不按要求记录倾废情况,无证采砂,超范围采砂等行为。

(3)海岛使用

工作重点:查处未经批准开发利用海岛或破坏海岛生态环境的行为,包括开岛填海、在海岛上修建构筑物、采石、挖海砂、采伐林木以及进行生产、旅游等行为。

2、渔业行政执法

(1)渔业捕捞和渔业资源保护执法

工作重点:查处电、炸、毒鱼,无证捕捞、违反伏季休渔规定、擅自更改作业类型特别是使用套牌船、“三无”船舶作业、底拖网线内作业等非法捕捞行为;清理整治地拖网、迷魂网、定置网等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

(2)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

工作重点:检查养殖场和苗种场是否规范填写《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和《销售记录》,查处水产品养殖过程中使用违禁药物的违法行为。

(3)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执法

工作重点:查处非法捕猎、驯养、经营、运输、携带国家和省保护名录的水生野生动物行为。

3、安全生产执法

工作重点:查处渔船证件不齐或过期,无职务船员或配员不足,普通船员无持证上岗,安全生产设备配备不齐,没有按要求相应配备AIS、北斗卫星等通信终端,没有落实渔船防热带气旋“一船一预案”等措施,没有购买渔民、渔船互助保险,未办理进出港签证,渔船非法载客,休闲渔船超载等行为。

四、查处原则

(一)巡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一律要进行立案调查处理。

(二)每宗案件都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法律程序办理,做到事实清楚,引用法律准确,量罚适当。

(三)违反安全生产规定的要责令限期整改,未整改之前禁止出海生产。

(四)正确处理好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关系。

五、有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各地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按照“讲政治、讲大局、讲职责、讲服务”的要求,认真组织,周密部署,将此次行动作为今年的一项重大工作来抓,切实抓实抓好。渔政、海监队伍要认真履行职责,通过加大巡查频率,及时发现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为确保行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市支队成立若干个检查、指导、督促小组,对每个县(区)的具体工作进行指导。具体如下:

(二)注重实效,狠抓落实。本次行动范围大,涉及面广,任务重。各级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有针对性、有步骤地开展行动。要正确对待行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妥善解决,既要取得实效,也要维护社会的大局稳定。

(三)严明纪律,加强督察。各级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要严明工作纪律,依法行政。行动期间,要同步开展执法督察,保证采取的每一项措施公开、公平、公正,做到阳光执法,文明执法。

(四)搞好宣传,做好服务。行动期间,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舆论氛围,在重点港湾、渔港码头和执法船上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向被检查单位和个人派发宣传资料。在对具体项目检查中,执法人员在开展调查取证的同时,要对执法对象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教育。行动期间可以召开座谈会或现场咨询会,通过与用海者、渔民群众等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倾听心声,解答疑问,为群众和用海单位排忧解难,同时虚心接受群众对执法工作的监督。各地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及时正面报道工作情况。

篇3

1. 前 言

2.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现状与评价

3. 中国野生生物物种的保护现状与评价

4. 中国遗传资源的就地保护

5. 结 语

提 要 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途径。至1993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类型自然保护区763个,总面积6618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6.8%。本文在总结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概述了自然保护区对各类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驯化物种、野生亲缘种及种质资源保护的现状,包括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各组分已建自然保护区的数量、面积、分布及管理;评价了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各组分保护的效果;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

1. 前 言

一般而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分为“就地保护”(in situ conservation)和“迁地保护”(ex situ conservation)两种方式,前者是主要措施,后者是补充措施。普遍认为,生境的“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力和最为高效的保护方法。就地保护不仅保护了所在生境中的物种个体、种群或群落,而且还维持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运动的过程,保证了物种的正常发育与进化过程以及物种与其环境间的生态学过程,并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种内遗传变异度。因此,就地保护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三个水平都是最充分、最有效的保护,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途径。

就地保护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从而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的人为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推广,至l993年,全世界已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自然保护区8619个,面积达79226.6万hm2,约占全球土地面积的6%[1]。中国自然保护区始于l956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过近40年的努力,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63个,总面积6818.4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6.8%[2],其中,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系统类和野生生物物种类自然保护区717个,面积6607万 hm2。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现状与评价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分为森林、草原与草甸、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和海岸等5个类型[3],已建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共433个,面积4703万hm2。

2.1 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中国地域辽阔,森林类型很多,分布很广,森林面积13370万 hm2。据研究,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共分27大类460个类型,而森林生态系统就占了16大类,约185个类型[4]。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开展最早,50年代和60年代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多半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371处,面积1429万hm2;另建有森林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l80个,面积337.8万 hm2。两者面积合计1766.8万hm2,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3.3%。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的建立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大量的森林资源,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各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在科学研究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已建的森林类型保护区不仅数量较多,为全国自然保护区主体;而且分布较广,遍布全国所有林区和生物地理区域,代表着各种森林植被类型。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寒温带针叶林的黑龙江呼中保护区;保护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的黑龙江丰林、凉水保护区,保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辽宁白石砬子、医巫闾山,河北雾灵山,河南老君山等保护区;保护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林的河南鸡公山、安徽马宗岭等保护区;保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安徽古牛降、清凉峰,福建梅花山,江西井冈山,湖南公山、壶瓶山,广东鼎湖山,广西大明山,四川缙云山,云南哀牢山,西藏察隅等保护区;保护热带雨林、季雨林的云南西双版纳,海南尖峰岭、白水岭、五指山等保护区。此外,我国还建立了一批保护山地森林垂直分布带谱的保护区,如吉林长白山、陕西太白山、湖北神农架、贵州梵净山、云南高黎贡山、哈巴雪山等自然保护区。我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已初步形成全国性网络,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与我国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虽然自然保护区面积已占森林面积的13.92%,但与我国林业用地面积相比,仅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72%。在保护区分布方面也尚有不合理的地方,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比较集中的福建、湖北、浙江、广东等省,自然保护区面积与其森林资源拥有量还不相适应,有待加强。此外,大兴安岭林区和黄土高原、太行山地区水源涵养林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也有一定差距。

2.2 草原与草旬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草原资源十分丰富,现有草地约17300万hm2,占国土面积18%[5],主要分布在东北西部、内蒙古、黄土高原北部、西北地区以及青藏高原。草原类型主要有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4大类。我国草原和草甸自然保护区建设起步较晚,发展也较缓慢。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14个,面积 137.8万hm2;另建有草地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4.4万hm2。两者面积共计142.2万 hm2,约占我国草地面积的0.82%。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草甸草原的黑龙江月牙湖、吉林腰井子等保护区,保护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沙地疏林草原的内蒙古锡林郭勒保护区;保护干草原生态系统的宁夏云雾山草地保护区;保护山地草原和草甸的新疆天山中部巩乃斯草甸、金塔斯山地草原等保护区。我国拥有广大面积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众多,并孕育了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然而,已建的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不仅数量偏少(仅占保护区总数的2%),而且面积也很有限(亦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有些典型的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至今尚没有建立自然保护区。另外,从草地资源保护的角度看,现有保护区也远远不能满足我国草地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要求。

2.3 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荒漠面积约192OO万hm2,占国土面积的30%左右[6],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主要类型有草地荒漠、典型荒漠、极旱荒漠以及高寒荒漠。我国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83年建立的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到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此类型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3006.7万 hm2;另建有荒漠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560.2万hm2。两者面积总计3566.9万hm2,占我国荒漠总面积的l8.58%。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原始高寒荒漠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物的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保 护高寒荒漠、高寒草甸和珍稀野生动物的西藏羌塘保护区;保护极旱荒漠生态系统的甘肃安西自然保护区,等等。我国已建的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虽然数量不多,仅占保护区总数的1%,但面积很大,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45%。这些保护区的建立对维持和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保护野生动物和植被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荒漠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特别是西北地区将是21世纪我国能源和经济建设的重点区域,因而当前更要注重荒漠类型保护区的建设,尽可能多地划定一些保护区。另外,由于荒漠保护区面积大,难以封闭管理,因而要采取特别措施,加强对已建保护区的管理,禁止在保护区乱捕滥挖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要阻止保护区内非法采矿活动。

转贴于

2.4 内陆温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

内陆湿地和水域包括湖泊、河流和沼泽。我国湖泊、河流众多,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三江平原、青藏高原、蒙新地区和云贵高原;沼泽主要分布在东北山地、三江平原和川西若尔盖高原等。内陆湿地和水域总面积380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4%。我国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始于70年代后期,目前已建自然保护区16个,面积91.6万hm2;另建有内陆湿地和水域生境的珍禽、候鸟、水生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64个,面积675.4万hm2。两者面积合计767万hm2,约占我国内陆湿地和水域总面积的20%。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保护区有:保护原始沼泽生态系统及珍禽的黑龙江洪河保护区;保护高原湿地的贵州草海保护区;保护湖泊生态系统和珍禽的内蒙古达赉湖、吉林查干湖、云南茨碧湖、泸沽湖等保护区;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海南文澜江、四川通江诺水河等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滞纳洪水、抗旱排涝、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等功能,并且还是许多珍禽和水生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与繁衍场所。但湿地生态系统也具有脆弱易变的特点,易受自然条件制约和污染影响。目前,由于乡镇工业污染日益严重,许多湖泊和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甚至影响到人体健康。因此,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的建设,而目前湿地类型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都偏少。我国河湖众多,类型丰富,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面积在1km2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800多个,此类型保护区的发展潜力很大。

2.5 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濒临太平洋,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近海水域纵跨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区。面积达470多万km2。大陆岸线长达1.8万余km,近海有5100多个岛屿。我国近海因地域差异形成许多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河口、港湾、红树林、珊瑚礁、岛屿和海流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到1993年底,我国已建立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25个,面积37.8万hm2;另建有海洋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31个,面积336.3万hm2。两者面积374.1万hm2,分布于从鸭绿江口到北仑河口的海岸沿线和近海海域。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保护区有: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海南三亚、临高角等保护区;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海南东寨港、青澜港,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广西山口、北仓河口、福建龙海等红树保护区;保护海涂湿地等保护区;保护岛屿生态系统的海南万宁大洲岛、浙江南麓列岛等保护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近海海域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l/2,随着海洋国土意识的不断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将逐年增加,海洋环境的污染也日益加剧。与其要求相比,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较大差距,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面积上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3.中国野生生物物种的保护现状与评价

中国是世界上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动植物种类约占全球动植物区系的10%左右。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特别是自第三纪后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未受冰川覆盖的影响,保存了许多在北半球其它地区早已灭绝的古老孑遗种类,特有种、属也很丰富。加强中国野生生物资源的就地保护将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巨大贡献。我国野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60年代,在80年代得到充分发展。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284个,面积1904.1万 hm2。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257个动物种和类群以及国务院环委会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354个植物种的大多数都已得到有效的就地保护。

3.1 野生动物的就地保护

在284个野生生物类保护区中,有214个为野生动物类型,面积1800.l万hm2。其中:——保护陆栖哺乳动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保护大熊猫的四川卧龙、唐家河,甘肃白水江、陕西佛坪等16个保护区;保护金丝猴的陕西周至、西藏芒康等保护区;保护东北虎的黑龙江七星粒子保护区;保护亚洲象的云南南滚河保护区;保护长臂猿的海南坝王岭保护区;以及陕西牛背梁羚牛保护区,海南大田坡鹿保护区等。

——保护水生哺乳动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湖北长江新螺段和天鹅洲两白暨豚保护区;广西合浦儒艮保护区;新疆布尔根河狸保护区;辽宁大连斑海豹保护区等。

——保护以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浙江尹家边扬子鳄保护区;广东惠东海龟保护区;新疆霍城四爪陆龟保护区;江西潦河大鲵保护区;辽宁蛇岛保护区等。

——保护珍禽及候鸟的代表性保护区有: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辽宁双台河口、江苏盐城、西藏申扎、云南会泽、甘肃尕海等鹤类保护区;山西运城、山东荣城、新疆巴音布鲁克等天鹅保护区;山西庞泉沟、芦芽山等褐马鸡保护区;陕西洋县朱鹮保护区;江西鄱阳湖、青海青海湖鸟岛、内蒙古达里诺尔、甘肃苏干湖等侯鸟保护区。

——保护珍稀鱼类和其它珍贵水产资源的代表性保护区有:黑龙江呼玛河、逊别拉河保护区;福建宫井洋大黄鱼、长乐海蚌保护区;辽宁三山岛海珍品保护区;广东海康白蝶贝和海南临高白蝶贝保护区;等等。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就地保护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野生动物种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之中,如华南虎、东北虎、白颊长臂猿、白掌长臂猿、朱鹮、赤鹤等种群数量均在100只以下。而且以往的保护主要集中在珍稀濒危动物种,而忽略了一些常见野生动物种的保护,继而使这些种类也走向濒危,如黄羊、狼、黑熊等。另外,以往的保护偏重于脊椎动物,特别是大型哺乳动物,而忽视了无脊椎动物,如昆虫、贝类的保护。对水生动物的保护也重视不够,这些物种都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

3.2 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

我国已建立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70个,面积104万hm2。其中:

——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保护原始水杉林的湖北利川、湖南洛塔保护区;保护洪桐的湖北星斗山保护区;保护银杉的广西花坪等保护区;保护桫椤的贵州赤水、四川金花、邻水等保护区;保护金花茶的广西防城上岳保护区;保护苏铁的四川攀枝花、云南普渡河保护区;等等。

——保护珍贵用材树种的代表性保护区有:吉林白河长白松保护区;福建罗卜岩楠木保护区;福建三明格氏栲保护区;等等。

——保护珍贵药用植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黑龙江五马沙驼药材保护区;广西龙虎山药材保护区;等等。虽然绝大多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已在自然保护区得到保护,但由于有些物种种群不集中,在保护区内的种群量比较有限,而种群的相当部分散生在保护区之外,这些种群极易遭受威胁,应以建立自然保护点的方式加强对保护区外种群的就地保护。有些经济药材植物极易遭受人为破坏,即使在保护区内,也遭到偷采偷挖,如人参、杜仲、天麻等植物,对此,需要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此外,以往的植物就地保护比较偏重于大型木本植物,常常忽视对草本及灌木植物的保护,而草本植物往往因生活强度弱,对环境改变特别敏感,常因人类影响而更易走向灭绝。在今后的保护区发展规划中,应注意这些方面。

4. 中国遗传资源的就地保护

遗传资源是指驯化家畜动物、栽培作物的品种资源及其野生亲缘种。我国农业历史悠久,遗传资源极其丰富。随着外来品种的引进、推广和高产品种的种子专业化生产,使家畜和作物的遗传多样性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特有的一些地方性古老、土著品种已逐渐消失。随着自然生境的不断缩小,一批农作物野生亲缘种正遭受生存威胁,有些已经消失。这些野生亲缘种对改良作物品质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应当得到有效的就地保护。在我国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中,以遗传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不多,主要有:保护栽培果树野生亲缘种的新疆巩留野核桃保护区、塔域巴旦杏保护区等;保护野生花卉资源的湖北保康野生腊梅保护区、黑龙江老山头荷花保护区等;保护淡水鱼类种质资源的江西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地保护区等。遗传资源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国际社会的日益关注。中国是世界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据统计,在我国栽培的600多种作物中有237种起源于本国。而我国在遗传资源就地保护方面差距较大,甚至尚未起步,很多工作有待于开展。例如,我国是水稻的起源地之一,分布有3种野生稻,但至今尚未建立野生稻生境自然保护区,随着农业开发,野生稻生境将日益缩小,不久将会消失,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国际性关注的热点,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中,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关健内容,涉及到国家的利益。因此,加强遗传资源的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问题,应给予特别的重视,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应十分重视遗传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力争多建立一些保护区。

篇4

关键词 滨海公路;建设施工;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6-0078-02

1 项目概况

根据2010年《广西滨海公路实施方案修编》,滨海公路主线起于东兴,经万尾(金滩)、江平、江山、防城港市(针鱼岭)、公车、白沙、龙门(亚公山南面)、樟木环及勒沟作业区、钦州港区、犀牛脚、西场、高德、北海(冠头岭、银滩、关井)、营盘、铁山港、闸口,止于山口,主线全长314.2km。

2 环境保护和岛屿保护

2.1 环境保护目标

严格遵守国家当地政府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业主的环境保护规定,噪声、粉尘不超过国家规定的三级标准,废气、废水(液),废弃物按规定处理。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并避免当地及海域环境受到污染,杜绝环境污染事故,保护海洋生物和海洋植物。

2.2 环境保护措施

2.2.1 环境保护措施综述

1)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施工结束后立即清理整治场地,恢复原有土地功能;

2)加强施工人员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提高施工人员保护意识,认真贯彻国家保护野生动物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严禁乱捕乱猎野生保护动物;

3)严格限定划定施工范围,并按照该界限在施工场地周围和施工便道两侧设置隔离网,确保施工人员不会越界施工;

4)为保护施工人员健康,将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并依据《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合理安排施工;

5)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便道在早、中、晚来回洒水,缩短扬尘污染的时段和污染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起尘量。同时对施工便道进行定期养护、清扫,保证其良好的路况;

(2)运送散装含尘物料的车辆,用篷布覆盖,以防物料飞扬。运送车辆严禁超载,不得沿途撒漏。

6)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合理科学的布局施工现场,施工营地、料场、材料制备场地尽量远离环境保护目标;

(2)施工现场场界噪音白天<75分贝,夜间施工现场场界噪音<55分贝。

7)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措施

生活污水通过一体化处理装置集中处理。

8)节能措施

(1)工地水、电管理必须按照生活、生产分开计量的原则,合理布局;

(2)优化施工方案和场地布置,尽量减少施工临时用地。

2.2.2 施工作业区水土保持

1)施工区内水土保持措施

施工区在施工过程中及施工结束后都要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以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美化环境的目的,每个施工场地周边开挖排水沟。

2)施工便道水土保持措施

根据各条道路的不同情况布置相应的植物措施,达到控制水土流失,保护道路、改善环境和安全运输的目的。

3)植被保护措施

在水土保持区域内采取必要的植物措施,在边坡、便道等水土保持区域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和草皮,控制水土流失。

2.2.3 野生动物、稀有植物保护

遵照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保护施工区域内的野生动物,避免野生动物受到伤害。施工海域有白海豚出没,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要建立专用白海豚观测站,在白海豚出没时停止施工作业。

2.3 岛屿保护措施

桥址处有几处岛屿,在施工过程中需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周边岛屿。

主桥基础结构与抄墩等岛屿相连,施工过程中会造成岛屿破坏,另外,施工过程临时施工场地也要占用部分岛屿,这会使桥位附近的岛屿植被破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恢复。

2.4 红树林保护

本项目是广西规划的滨海公路重要路段之一,从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七十二泾片通过,本项目主要涉及七十二泾片保护区。湿地红树林保护区示意图见图1

图1 湿地红树林保护区

红树林被称为“海上森林”, 素有“护岸卫士、造陆先锋、鸟类天堂、鱼虾粮仓”的美誉,具有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等功能,是不可多得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海洋生物资源的宝库,龙门大桥沿岸分布有小片珍稀红树林植物。

由于红树林的珍稀性,施工时应特别注意采取措施加强对红树林的保护,避免燃油、机油、机械油污等流入,造成对项目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对红树林资源的保护管理,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抵御海潮、风浪自然灾害,促进沿海生态环境改善。

1)本工程区域红树林湿地保护范围

(1)红树林自然区域;

(2)已在沿海潮间带生长的红树林;

(3)红树林地,含生长红树林的滩涂、湿地和县级以政府规划用于恢复、发展红树林的滩涂、湿地;

(4)在红树林栖息、觅食和过往停留的候鸟及各种野生动物。

本保护范围内红树林是指分布在潮间带以红树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植物群落。

2)红树林湿地保护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项目施工人员保护红树林的意识;

(2)与当地林业部门协商,组织职工进行植树造林,增加红树林植被;

(3)惩罚毁坏林木者,减少红树林破坏程度。

3)红树林湿地区域内施工三项禁止

(1)禁止非法砍伐红树林;

(2)禁止在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保护林带内猎捕鸟类等野生动物、捡拾鸟卵和雏鸟、毁巢,禁止以鸣笛、追赶等方式惊吓野生水禽,干扰鸟类觅食、繁殖;

(3)禁止非法占用或者征收红树林用地。因工程建设项目确需占用或者征收红树林地的,应当提交申请报告书,按照审批权限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进行。

2.5 白海豚专项保护措施

大风江大桥施工区域可能出现中华白海豚,因此在施工前需做好白海豚保护预案。

1)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2)禁止捕捉、杀害中华白海豚;

3)禁止油污和有毒物质泄漏到海水中,大型机械设备要有有效措施防止机油外漏。

3 结论

广西滨海公路建设施工要实现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必须通过科学、严谨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项目从规划设计开始就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执行决策层的环保责任制

本项目在规划明确提出“车在海边走,人于画中游”的“近海、贴海、见海”观赏性旅游道路的主题思想,使全体建设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建立“环保目标”责任制

通过建立“环保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和义务,做到层层落实、管理、分工负责。形成从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及科研“五位一体”的环保管理模式。

3)组织开展环保培训工作

通过学习国家及地方环保政策、法规、条例,明确工作原则,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总之,广西滨海公路建设须采取环保措施合理、科学、可操作,才能达到公路建设与自然和谐发展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美国国内环境法规引发贸易争端

该案起源于美国1972年《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该法的规定指出:如果某种商业性捕鱼技术对海洋哺乳动物造成意外死亡或者伤害,而且死伤比率超过美国国内法律允许的死伤标准,对使用该捕鱼方法捕获的海鱼或者海鱼产品,根据该法的规定,将被禁止进口。

海豚属于该法禁止捕捞和进口的海洋哺乳动物。该法特别适用于在东太平洋热带海域捕捞金枪鱼群上方水体。观察海面的海豚即可识别水下的金枪鱼群,通过围捕海豚即可捕获其下的金枪鱼群。在捕捞金枪鱼的过程中,往往会危及海豚。

在东太平洋海域捕获金枪鱼的过程中,拖网围捕是一种广泛采用的方法,巨大的拖网具有一网打尽的效果,往往造成海豚的大量死伤。根据该法规定,使用拖网围捕方法捕获的金枪鱼,被美国严格禁止进口。对使用该捕捞方法的国家而实行的进口禁令被称为“初级禁运”。

如果第三国从“初级禁运国”进口金枪鱼,经过加工后再向美国出口,美国法律同样禁止这种金枪鱼产品的进口。这类进口禁令则被称为“第三方禁运”。

该法设定了允许进口的两种例外情形:(1)捕捞国政府制定或者实施了一种与美国同类的海豚保护计划;(2)捕捞国渔船意外捕杀海豚的平均比率,与美国渔船意外捕杀的平均比率相当。具体而言,同一时期内,外国渔船每次拖网围捕误伤海豚的比率最高不得超过美国关于海豚的国内保护标准的1.25倍。否则,美国禁止该国所捕金枪鱼的进口。

另据《保护海豚的消费者知情法》的规定,美国渔船在遵守海豚保护法规前提下捕获的金枪鱼,应当提供原产地证书,经核实后可以在市场上使用“海豚安全”的标签。但外国渔船在公海使用拖网围捕方法或者使用其他大型漂网方法捕获的进口金枪鱼,不得使用“海豚安全”的标签。

正是美国为保护海洋哺乳动物而禁止外国金枪鱼进口的国内法规定,引发了一场关于环境与贸易的重大国际纠纷。

争端涉及22国利益

作为美国最密切的贸易伙伴,墨西哥活动在东太平洋海域的船队首当其冲,并因使用拖网围捕方法导致金枪鱼对美出口深受其害。1990年8月28日和10月10日,美国政府先后两次对墨西哥捕获的金枪鱼实施进口禁令。双方为此紧锣密鼓地做着各种努力。1990年11月5日,墨西哥要求与美国磋商;12月19日开始举行的双边磋商未能解决争端。1991年1月25日,墨西哥请求GATT缔约国大会成立专家组;2月6日,缔约国大会同意成立专家组。

同时,由于美国的禁令影响众多的第三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22个国家和国家集团声明保留作为第三方参与的权利。其中9个国家和国家集团针对美国的措施提交了书面意见。

两大争议焦点

作为原告的墨西哥认为:美国海豚保护法律法规规定的金枪鱼和金枪鱼加工产品的进口禁令,违反了GATT第11条关于取消进口数量限制的规定;该禁令为特定的地理区域设置了特定的歧视性条件,违反了GATT第3条关于国民待遇的规定。墨西哥因此请求专家组裁定美国的禁止进口措施是不正当的。

作为被告的美国,其观点则针锋相对:美国所采取的进口禁令属于条例GATT第3条所指影响产品国内销售和购买的国内法规;即使不符合GATT第3条,该进口禁令也属于GATT第20条第b项(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须的措施)和第g项(与保护可用尽的自然资源有关的措施)规定的环境例外措施。关于金枪鱼的原产地规定,美国法律区分的只是捕获金枪鱼的水域,而不是金枪鱼本身的产地,并不违背国民待遇。美国因此请求专家组驳回墨西哥的诉求。

从国际环境与贸易角度分析,该案的核心问题有两个:第一,一个国家能否要求另一国家实行什么样的环境法规?第二,能否允许针对某种产品的生产方法采取贸易限制?

专家组裁定美国部分禁令违反GATT条款并要求其修改

1991年5月14日和6月17日,专家组几次召开当事方会议,进一步听取意见。1991年8月16日,专家组向当事各方提交了结论;9月3日,专家组将裁决报告向GATT全体成员散发。

专家组认为:GATT对成员方实施国内环境政策的方式极少限制,只要不对进口产品实施歧视或者不对国产产品实行保护,对于进口产品和同类产品,成员方有权自主征税或者立法管理。同时,如果某种产品出自某个具有不同环境政策或法规的国家,成员方不得仅仅因为产品出自该国而限制该产品的进口。

专家组还认为:基于产品生产国环境政策或法规的差异而实行的进口限制对策,并不具有GATT第20条第b项(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须的措施)和第g项(与保护可用尽的自然资源有关的措施)规定的环境例外的正当性。该条既未规定保护生命或健康政策的幅度标准,也未规定资源保护政策的幅度标准。如果某个成员方准备以其他国家的环境政策与其存在差异为由实行进口限制对策,就需要对政策差异的幅度规定具体的限度,以使其限制对策具有正当性,并制定相应的判定标准,以防止滥用。

专家组还认为:本报告既不影响各个成员方实施国内环境政策以及互相合作以求此类政策协调的权力,也不影响成员方全体共同行动以对付国际环境问题,包括那些只能通过超越现行GATT规则的措施才能解决的国际环境问题。

专家组报告的结论如下:(1)美国针对墨西哥的金枪鱼实施的进口禁令,以及作为该禁令依据的《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的规定,违背了GATT第11条关于取消进口数量限制的规定。(2)美国的进口禁令也不具有GATT第20条第b项规定的环境例外措施的正当性。(3)美国针对第三国的金枪鱼实施的进口禁令,同样违背了GATT的有关规定,也不具有环境例外措施的正当性。(4)专家组建议缔约国大会要求美国修改其进口管理措施,并使其符合美国在GATT下的国际义务。美国关于金枪鱼“海豚安全”标签的规定,与GATT第1条关于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并不矛盾。

五点经验值得中国学习

从国际环境法角度看,该案有五点经验值得中国学习。

1、一个国家不能以某种产品的生产方法和过程不利于环境为由,对他国产品实行进口限制

本案的结论之一是,美国可以针对金枪鱼产品的质量或者内容实施进口限制,但不能仅以墨西哥关于金枪鱼生产方法的法规未能满足美国环境法规的要求为由,禁止墨西哥金枪鱼产品的进口。这个区别已经成为国际环境与贸易辩论中广泛讨论的“产品与工艺”问题(Product versus Process),通称产品的“生产和工艺方法”问题(Production and.Process Method, PPM)。专家组在此问题上的意见是十分明确的,我们应当善于引用,以抵制可能遇到的贸易限制。

2、一个国家基于环境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不能域外适用

本案中,由于墨西哥的捕鱼行为发生在美国管辖水域之外的公海,因此专家组裁定,美国的进口禁令实际上是将其国内环境法规和其价值观念强加于其他国家,故予反对。

GATT规则并不允许一个国家为了企图要求其他国家也遵守其国内法规而采取贸易限制行动,即便是为了保护动物健康或者可用尽的自然资源也不允许。换言之,国际贸易规则禁止国内环境法规的“域外适用”(Extra-territoriality)。该项裁定对此予以否定,因而在很多国家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响应。

3、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中的单边主义,应让位于多边合作机制

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无疑是正当的,但美国为此采取的单边贸易限制仍然被专家组的报告所否定。这是值得庆幸的,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以环境保护为由的单边贸易限制措施的滥用。在本案中,如果美国的主张被接受,那么,任何国家都可以仅凭出口国的环境、健康和社会政策与其不同而禁止其他国家产品的进口,这将打开一扇单边贸易限制的大门――仅是为了在其国内实施本国法规,而且可能是为了将本国标准强加其他国家。这必将导致贸易保护措施泛滥成灾。多边贸易体系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共同贸易规则实现可预见性,而单边贸易措施的随意性势必严重破坏多边贸易体系的可预见性。

但遗憾的是,GATT时代的争端解决机制规定,裁决结果必须经过缔约方全体一致同意方能通过,由于存在这种机制的缺陷性,尽管其他众多第三方也曾积极支持该裁决的通过,但美国势必不会同意该裁决报告的通过。而且,当时由于墨、美均急于达成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合力阻扰该裁决通过,所以,墨西哥诉美国的金枪鱼/海豚贸易纠纷案的专家组报告,最终并未正式通过,美国国内相关法规和措施也未修改。

1992年,欧盟以墨西哥当初同样的理由向GATT美国。该案被称为“金枪鱼/海豚案之子”。1994年6月16日,专家组向缔约方全体散发了裁定报告,并认定:无论是“初级禁运”还是“第三方禁运”,都不属于GATT第3条规定的国内法规措施;两种进口禁令不仅违背了GATT第11条关于取消进口数量限制的要求,而且也不属于GATT第20条第b项和第g项规定的环境例外措施。

尽管欧盟和其他许多成员推动该报告的通过,但由于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接近尾声,美国就使用拖延和阻挠战术,导致该裁决也未获通过。

该案的尾声也颇为曲折。正当美国还在为保护海豚而实施进口限制的时候,许多国家开始通过美洲热带金枪鱼委员会磋商一项关于捕鱼作业时如何保护海豚的协定。1998年5月21日,多边海豚保护协定达成,包括美国和墨西哥在内的8个国家在华盛顿正式签署。根据该协定,为减少捕捞金枪鱼过程中导致海豚的意外伤亡,所有金枪渔船必须安排专门的观察员,用以观察和监督协定的有效实施。作为对这一协定的回报,美国承诺取消对所有参与国的金枪鱼进口禁令。为了执行该承诺,美国修改了有关国内法规的实施方式。

美国最先通过国内环境法规实施的单边贸易限制措施所引起的争端,无论在GATT时代,还是在WTO时代,都未得到很好解决,但最后还是通过多边协定和国际合作安排得到了解决。这充分说明,在国际环境与贸易领域,多边行动比单边限制更得人心,国际合作比简单对抗更为有效。

4、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规则冲突,需要精心协调

目前,国际环境协定以及许多国家的国内环境法规,越来越多地关注产品的生命周期。“从摇篮到坟墓”已经成为控制产品环境影响的一种重要理念。这个过程不仅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使用,还包括产品废弃后的处理或处置。要使环境得到保护,改进产品的加工工艺和生产过程无疑是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国际环保界和经济界共同倡导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也体现了对产品生命周期和产品生产过程的关注。

本案裁决结果表明,世界贸易体系对基于产品生产过程的贸易限制持明显的否定立场。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世界贸易体系规则与国际环境法律在实践中的不尽一致。从单纯的环境保护角度考虑,关注产品生产过程与产品的国际贸易直接挂钩,不仅会增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代价,势必还会严重障碍发展中国家有效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在有关国际贸易与环境谈判中努力做好两个领域的规则协调。

5、积极争取并善于利用发展中国家特殊和差别待遇

WTO诸协定都有关于给予发展中国家特殊和差别待遇的规定。如《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第12条第3和第4款明确规定:各成员在制定和实施技术法规时,应考虑各发展中国家成员特殊的发展、财政和贸易需要,以保证此类技术法规不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的出口造成不必要的障碍;在其特殊的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成员可采用其技术法规,旨在保护与其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本国技术、生产方法和工艺。因此,各成员认识到,不应期望发展中国家使用不适应其发展、财政和贸易需要的国际标准作为其技术法规的依据。

篇6

【摘要】随着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提出,我国更加注意生态环保的发展,海洋渔业的管理直接关系到我国海洋资源的保护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对海洋渔政管理提高重视程度。面对我国海洋渔政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的举措给予避免,才能够促进我国海洋渔政管理更加有条不紊的推进,促进我国海洋与渔海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分析当下我国海洋渔政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对于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海洋渔业 渔政管理 存在问题 有效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给我国渔业的发展与管理也带来了新的课题。渔政管理更加注重我国对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野生物的保护,因此,面对当下渔政管理面临的许多新问题,传统的渔政管理方式已经不符合当下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本文主要围绕当下我国海洋渔政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有效的提高我国海洋渔政的管理水平,切实维护我国的水生态和野生植物的保护。

一、当下我国海洋渔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资源面临枯竭,给管理和保护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由于之前的过度捕捞,导致当下我国的海洋资源不断的衰退,这样造成了我国海洋业的发展更加的缓慢,导致了渔民的收入不断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渔民们就会在禁渔期或者是禁渔区域进行违法捕捞,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另外就是渔民们开始使用非法的或者是禁用的渔具,造成资源的过度采伐,影响到我国资源的保护和野生水生动物的保护。

其次,在海洋渔政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执法不严、交叉执法等现象,造成了管理的混乱。当下我国在对海洋渔政管理的过程中涉及到的部门较多,在联合执法方面意识比较淡薄,这样就导致了执法混乱的现象。

再次,渔船的管理困难。虽然当下国际上社会以和平为主,但是部分的分裂分子依然存在,导致海域出现纠纷,导致政治问题的出现。所以说在海洋渔政管理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所以,在执法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再三,过度捕捞现象严重,损害到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当下面临着市场的需求,渔民们过度的捕捞,获取经济利益,这就导致了在禁渔期出现非法捕捞的现象,或者是在禁止捕捞的区域进行捕捞,这样就损害到了我国海洋生态的平衡。加之很多违法捕捞海洋野生动物的行为,直接导致了海洋渔政管理的难度增加,这种捕捞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

最后,执法队伍的管理不严,素质低也影响到了海洋渔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当下的渔政队伍建设中存在着把关不严的现状,导致了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专业知识都严重的不足,导致了在执法中,乱用权力,随意乱罚款、等问题频发,导致了海洋渔政管理工作开展的混乱不堪,还让渔民们怨声载道。

二、促进我国海洋渔政管理的有效对策

为了有效地解决当下我国海洋渔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举措,开创我国海洋渔政政管理的新局面,因此应该从以下追矫媾力:

第一,加强合作,促进海洋渔政管理的科学合理化,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加强海洋渔政管理的力度,促进统一执法行动,必须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对执法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这样才能够形成合力,促进海洋渔政管理开创新局面,一方面要对当下的海洋渔政管理的机构进行整合,通过人员整合以及建立统一行动的方案,按照统一的方案进行检查监督和管理,这样才能够实现统一行动,形成合力,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科学的执法方案和执法计划。只有加大监督和执法的力度,才能够有效的监督渔民的行为,及时的查处违法行为,维护我国的海洋生态环境。

第二,提高海洋管理执法队员的素质,建立高素质的海洋管理执法队伍。面对当下海洋渔政管理中存在的、滥用权力的现象,必须要提高执法队员的素质,不仅要完善执法队员的执法技能,而且要增加法律知识,使得他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执法行动。另外要完善我国海洋渔政管理制度和法规,开展符合法律规定的合法行动,提高执法效率,真正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促进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也维护渔民的合法权益。

第三,平衡生态保护和渔民利益之间的关系,有效维护我国的海洋生态环境和渔民的利益。从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渔民们祖祖辈辈依托于打鱼为生,如果我国采取禁止捕鱼的政策,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生计,因此,国家在指定政策进行禁捕等行为时一定要采取政策为渔民的生活提供帮助,让渔民们转产转业,这样才能够让渔民们响应国家的政策,不仅减少了执法的阻碍和难度,而且帮助渔民寻找到新的出路,有利于维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野生海洋生物的繁衍。

第四,维护海洋生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对于非法渔船和非法捕捞严格制裁,形成威慑力量,消除这种违规行为。环境问题不容忽视,为了有效保护我国的海洋环境,必须要对非法捕捞等行为进行严格的制裁,只有加大了监督和惩罚的力度,这样才能够形成威慑力量,避免其他人员进行效仿,从而让这种违法行为消失。在执法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国家各项保护海洋环境的规定得以落实,切实维护我国海洋生态的平衡。

总结:海洋资源作为我国的宝贵资源必须要给予保护,面对当下我国海洋渔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了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对海洋渔业管理的重视程度,并且通过规范执法,提高执法的合规合法性,同时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加强对渔船以及渔民的管理和教育,确实保护我国的海洋资源。同时,为了维护渔民的利益,国家要落实各种保护政策,帮助渔民们转产转业,从而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促进我国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崇友.荔波县山区渔政管理效果现状分析及对策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 2015(12):295-295.

篇7

新西兰著名浪漫主义抒情诗人坎贝尔夫人曾有诗句写道:“袅袅青烟有如芬芳的香雾,湿云//洒下雨点,溅在火上发出嘶嘶声响,//他们目光闪闪,叶绿的身体挂着水珠//四处歪倒,靠着大海闲谈。”这便是太平洋上这片“长白云之乡”的最好写照。

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新西兰曾是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约在一亿年前,新西兰与大陆分离,之后它便经历了约八千万年的“自由时光”,在这八千万年里,原始的物种在这块独立的土地上衍化生长,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

新西兰有着数量极大的原生物种,新西兰土地上80%的维管植物、70%的陆生与淡水鸟类、90%的淡水鱼类均属于原生物种,此外这里所有的蝙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都是原生物种。新西兰还有包括煤、金、铁矿、天然气、银、锰、钨、磷酸盐、石油等在内的多种矿藏,其中,石油储量3,000万吨,天然气储量为1,700亿立方米。

在人类踏上这片土地之前,新西兰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0%,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定居和畜牧业的发展,大火和镰刀席卷了大片森林。到1997年,新西兰的森林覆盖率只有23%。而森林的消失也给这片“鸟类的天堂”带来沉重打击。著名的自然学家大卫・贝拉米曾称这片土地为“摩亚方舟”,此名称来自新西兰所特有的巨大步行鸟“摩亚”,但现已绝种。

自从人类开始在新西兰定居以来,短短一千多年的时间已经使许多原生物种消失,还有许多物种濒临灭绝。但新西兰政府加大了对其生物遗产的保护力度,情况已经有很大的改善。保护措施包括消灭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有害生物、建立了14座国家公园、3座海洋公园、数百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区、1个海洋与湿地保护网络,以及保护特别的河流与湖泊。新西兰总计约有30%的国土为保护区。另外,像垂耳鸦、几维鸟和大蜥蜴等珍稀与濒危物种的研究和管理计划也开始执行。

2012年环境保护绩效指数报告称新西兰为环境保护的“坚决履行者”,在132个参与环境评估的国家中,新西兰排名第14位。

神秘梦幻的“中土世界”

新西兰的大部分国土都临近海岸,气候都较为温和,所以,一年四季都有适合各类游客体验的旅游资源。新西兰共同14个国家公园、3个海洋公园、3项世界遗产。优美的自然环境也让新西兰成为广受各类影视剧青睐的取景地。

人们所耳熟能详的《指环王》、《霍比特人》等影片都取景于新西兰,单单在奥斯卡奖大赢家《指环王》三部曲中就出现了150个地方。也正是因为电影的拍摄,使得新西兰成为了大热的旅游景点,大批粉丝也由此开启了去往新西兰的朝圣之旅。据说,1999年,当新线电影公司决定将《指环王》搬上银幕时,该片的导演彼得・杰克逊就认为,与原著中所描绘的“中土世界”最接近的地方,就是他自己的家乡。彼得・杰克逊几乎拍遍了整个新西兰,无论是皇后镇附近郁郁葱葱的精灵森林,还是北岛鲁阿佩胡山的邪恶势力大本营摩多。

皇后镇位于奥塔哥西部卓越山脉的山脚下,依偎着水色深蓝的瓦卡蒂普湖,小镇周围集中了无数的魔戒拍摄点。这个只有1.1万人口的小镇,自《指环王》问世后,每年接待的旅行者和影迷超过了上百万。

吸引更多的世界游客,特别是有质量的游客前往新西兰是新西兰旅游业的共同期望。新西兰旅游局也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客源市场之一。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4月的过去一年内,已有30.2万中国游客到访新西兰,同比增长超过26%,这也是中国游客年到访新西兰人次首次突破30万大关,仅2015年4月单月就有超过3.1万名中国游客抵达新西兰。如今中国游客在新西兰的平均停留天数为8.2天,总花费超过10亿新西兰元(约50亿人民币)。预计未来中国游客的年增长率将超过所有其他传统市场,在未来7年内中国将成为新西兰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可持续发展的“领头羊”

新西兰号称“100%纯净”,这一口号不仅彰显了南北两岛的自然风情,还表明了新西兰保护环境的决心。可以说,新西兰一直走在世界可持续发展前列。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决心也体现在新西兰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新西兰是户外运动的天堂。然而,新西兰对于本国居民在南北岛之间的通勤十分严格,极力避免不同水域、环境中出现含有隐形危害的外来物种。新西兰规定,如果几天之内连续到两处以上的不同河流流域活动,驾车者必须在前往另一水系之前检查车身和轮胎是否有植物残留;徒步或游泳者必须检查衣物和登山鞋;漂流的游客要检查皮划艇,在清洗所有植物残留后,必须吹干并放置48小时之后才能前往下一处流域。如果同一天或一个周末的活动涉及几个水域,那么在不同地点切换之前也需要彻底清理干净所有植物残留。

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和多个环保部门与机构对居民下海“觅食”也都有明确规定:只有本人亲自捕捞的海产才能享用,与他人私自交易捕捞海产则违反法律。此外,针对不同物种,新西兰对可捕捞海产的数量和尺寸都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

以黑金鲍为例,捕捞者在多数地区每天限捞10只,每只黑金鲍的最长直径必须超过125毫米。如果捕捞的鲍鱼尺寸不够,那捕捞者只能擦干口水,把它重新放归大海;在大多数捕捞地域,每条船限捞龙虾6只。如果使用龙虾笼,笼子形状、开口数量及大小都有限制。

篇8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海洋污染罪;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05-0118-06

海洋作为人类生命的发源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但随着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污染海洋环境的行为日益频发,海洋污染物的种类也变得日趋复杂。为了保护人类共同的“蓝色宝库”,应当采取严格的措施防控污染海洋环境的行为。在当前,不管是通过行政管理方式,还是通过民事损害赔偿的方式让造成海洋污染损害的人付出代价。都远远不能有效抑止污染海洋环境行为的发生,在这种背景之下,人们开始将维护海洋环境的重担赋予环境刑事法律及刑事制裁,但是,从国外海洋环境污染犯罪的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看,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需完善海洋环境保护立法与司法。

一、国外海洋污染刑事立法与司法的实践

1.日本

日本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但日本也经历过对海洋环境严重污染和破坏的阶段,震惊世界的水俣病终于唤醒了迷途中的日本。日本海洋环境保护方面最重要的法律当属《海洋污染防治法》和《公害罪法》,这两部法律以3个重要的刑事罚则构成了规制日本海洋环境污染犯罪的刑事法律基本制度:第一,处罚危险犯。《公害罪法》第2、3条以及《海洋污染防治法》第55、56条均将污染海洋犯罪定位为危险犯。规定只要排放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可能给公众的生命或健康造成危险时,即可进行处罚,而元需发生实害结果。第二,对法人犯罪实行双罚制。《公害罪法》第4条和《海洋污染防治法》第54至62条均规定,法人的代表人,或者法人或自然人的人、使用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如果实施了与其法人或自然人的业务有关的水污染犯罪行为或违法行为时。除处罚行为人外,还应对该法人或自然人处以罚金。第三,发生实害结果时加重处罚。根据《公害罪法》的规定,故意排放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对公众的生命或身体造成危险的,应处3年以下徒刑或300万日元以下罚金,若因此致人死伤则应处7年以下徒刑或500万日元以下罚金:过失排放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对公众生命健康造成危险的。应处2年以下徒刑或监禁、或200万日元以下罚金,但若因此致人死伤则应处5年以下徒刑或监禁、或300万日元以下罚金。可见,日本环境刑事法律不仅处罚结果加重犯,而且将故意和过失两种犯罪心态区别对待,处以不同的刑罚。

除了上述3项重要刑事罚则,日本环境刑事法特有的“因果关系推定原则”也是很有特色的。根据《公害罪法》第5条规定,“伴随工厂或企业的业务活动而排放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致使公众的生命或身体受到严重危害。并且认为在发生严重危害的地域内正在发生该种物质的排放所造成的对公众的生命或身体的严重危害,此时便可推定此种危害纯系该排放者所排放的那种有害物质所致。”此原则确立后在日本海洋环境污染案件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解决了海洋环境污染因技术复杂、因果关系难以认定的难题,为保护海洋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日本至今都没有对海洋的特殊性给予足够重视,没有专门设置污染海洋罪,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和不足。

2.美国

美国属于典型的判例法国家。没有统一的刑法典。但其对于海洋的综合管理制度、海洋保护区制度和一系列环境行政法规仍显示了其保护海洋环境的决心和实力。其中1977年《清洁水法》和1990年《油污法》明确规定了污染海洋环境的刑事责任。《清洁水法》规定,进入与海岸线相连的通航水域或进入毗连区水域。违反规定排放油类或危险物质。达到可能对公共卫生、福利或环境有害的数量时。即应判处刑罚。该法对海洋环境污染犯罪行为的刑罚规定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区别对待故意和过失,累犯加重处罚。故意犯应处每违法日5000美元以上5万美元以下罚金。或3年以下监禁,或并处;过失犯罚金数额为故意犯的1/2,自由刑为故意犯的1/3;累犯则处每违法日10万美元以下罚金或6年以下监禁或并处。其二,处罚结果加重犯。当故意排放危险物质的行为致人死亡或使人处于严重伤害的极度危险时,应单处或并处25万美元以下罚金或15年以下监禁。其三,法人犯罪亦负刑责,当处100万美元以下罚金。其四,处罚污染行为之关联行为。故意在依法应当呈报或保存的申请、记录、报告、计划或其他文件中,对材料作虚假的陈述、描述或说明者。或者故意篡改、毁损或丢弃依法应当保存的任何不准确的检测装置或方法者。应单处或并处1万美元以下罚金或2年以下监禁;再犯者应单处或并处每违法日2万美元以下罚金或4年以下监禁。

美国对故意、过失实施海洋环境污染行为以致发生危险或实害结果区别对待,对再犯加重处罚,对污染行为之关联行为施以刑罚的规定值得学习但美国至今没有专门针对海洋环境的特殊性设立污染海洋罪的做法着实让人费解,这不仅显示了美国对海洋的重视仍有欠缺,同时也造成了美国在海洋环境保护中经常存在着要借助于一般的罪名来专门应对海洋类污染的问题。

3.英国

英国针对环境的刑事立法起步较早,对损害人类健康的环境污染行为也有相应的制定法规制,但其主要采取的是行政刑法的立法方式,所以有关海洋环境保护及相关刑责的规定也多散见于行政法规。英国《海洋倾倒法》规定,未持有倾倒许可证或未按许可证要求向英国及英国以外海域倾倒物质或物品,可被判处:(1)即刻定罪,400英镑以下罚款,或6个月以下监禁,或并处;(2)定罪,5年以下监禁,或罚款,或并处。《水资源法》也规定对污染水资源的行为需承担刑事责任。任何人将有毒有害物质投入水体引起水污染的,将可能面临2年以下监禁或罚金或并处的刑事处罚。

英国虽然在很多行政法规中设计了对污染海洋环境行为的刑事处罚。但没有切实考虑海洋自身的特点而单独设立海洋污染罪。对于海洋污染行为的规定也比较零散。难以真正起到海洋污染防治的立法初衷。此外,由于环境行政法制赋予了行政机关绝对的环境治理优势。当海洋环境污染是由于行政机关的不作为或过失行为导致的时候,环境保护行政机关如果包庇懈怠不及时处理。其它机关则很难察觉和介入,这构成了英国海洋环境保护的短板:

4.俄罗斯

俄罗斯是目前世界上对海洋环境污染犯罪刑事立法最为先进的国家之一。其将生态环境自身的价值独立于人类作为刑法明确保护的法益。在该国刑法典中专门设置了“生态犯罪”一章,并且将海洋与其它水资源分离开来,充分考虑到了海洋的特殊性,设立了独立的污染海洋罪。俄罗斯刑法中的海洋污染罪将造成海洋污染作为刑事处罚的起点,更在这一罪名中涵盖了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几乎全部行为方式,而且还设置了先进有效的资格刑。

具体而言,俄罗斯刑法中的海洋污染罪被规定在《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26章“生态犯罪”第252条之中:“一、从陆地上的污染源污染海洋环境或者由于违反填埋规定而污染海洋环境,或者从运输工具或者海上构筑物向海洋倾倒、弃置危害人的健康和海洋动物资源或者妨碍合法利用海洋环境的物质和材料而污染海洋环境的,处数额为最低劳动报酬200倍至500倍或者被判刑人1个月至5个月的工资或者其他收入的罚金,或者处5年以下剥夺担任一定职务或者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或者处2年以下的劳动改造,或者处4个月以下的拘役。二、从事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行为,对人的健康、动物或者植物、鱼类资源、周围环境、修养地带或者受法律保护的其他利益造成损害的,处3年以下的剥夺自由,并处数额为最低劳动报酬50倍至100倍或者被判刑人1个月以下的工资或者其他收入的罚金。三、本条第一款和第二款规定的行为,过失致人死亡的,处2年以上5年以下的剥夺自由。”

5.德国

德国立法将环境污染作为一般情节。将造成人体损害作为从重处罚的情节。在德国,海洋与地表水、地下水同属于《德国刑法典》第324条“水污染罪”所保护的对象。德国刑法典规定的水污染行为是指。“未经准许对水造成污染或者其他对水的性质造成不利的改变”的行为。该法条表明德国将“水”直接作为犯罪行为可以侵害的对象加以保护。足见德国已将水资源的独立生态价值和利益作为刑法所保护的法益。而且该罪不以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为构罪要件,甚至不要求发生足以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危险,而只要造成水污染或其他不利改变即可,充分体现了其法益保护已大大提前。在立法技术比较高的德国刑法中,完全有条件尝试将海洋同其他水体分离开来独立规定犯罪构成和刑罚应对,但到目前还没有实现。

在德国刑法中,水污染罪可以由直接污染行为或间接污染行为构成;可以是作为或不作为的形式,但负有保护水体的主体若仅违背了小心谨慎的义务,尚未导致水污染事故发生的,或尚不能充分证明水污染发生的,通常只需要根据德国水保持法承担违反秩序的责任而不认为是犯罪。值得一提的是。水污染罪所要求的不作为行为仅限于防治污染进一步扩大的义务,若行为人仅仅是在污染造成后没有清除污染则不会因此承担额外的刑事责任。此外,德国的水污染罪只有在未经准许的情况下才能构成。而在有权机关许可的情况下和许可范围内,对水造成污染的行为就不构成犯罪。当然也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除了以上国家,新加坡、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也颁布了防止海洋污染的法律,并设置了造成海洋污染行为的刑事罚则。但纵观各国关于海洋环境污染犯罪刑事立法,并不尽如人意,多数国家尚未设立污染海洋罪。

二、国际社会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公约探讨

1.《伦敦油污公约》

1954年《伦敦油污公约》,全称《国际防止海上油污公约》,是当代第一个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国际协定,也是关于海洋环境保护的第一个多边公约。该公约对海上允许排放的油类物质的范围、排放物含油量、倾废标准以及禁止排放的特区等诸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具体的规定。为了限制油轮触礁搁浅或碰撞引起石油污染,公约还第一次将油轮建造标准作为海洋污染控制的一种手段,该规定标志着人类在防止海洋环境污染方面迈出了飞跃性的一步。尽管如此,其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第一,公约仅规定了船舶排放油类一种污染源,难以适应纷繁复杂的污染情况;第二,公约规定只有船旗国对造成污染的船舶享有和执行权,并对污染行为规定的处罚仅限于罚款,因此,本公约尚未上升到刑事处罚层面。该公约被后来的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所取代。

2.《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

1969年《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明确规定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海洋环境既是沿海国的权利也是其义务,各缔约国“可以在公海上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减轻或消除由于海上事故或同此事故有关的行动所产生的海上油污或油污威胁对它们海岸线或有关利益的严重和紧迫的危险”,同时沿海国在污染或污染威胁危急的情况下还可以采取措施予以排除。由于该公约对因油污污染事故而遭受损害的沿海国和相关国家是否可以将造成海上油污损害的一方认定为海洋环境污染犯罪没有进行明确规定,这造成了在具体执行时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

3.《防止船舶和飞机倾弃废物污染海洋公约》

该公约对故意在世界海洋抛弃一切众所周知的危险物质作出了详细规定。公约规定“最危险的物质根本不得丢弃……其中有未加工的石油和石油燃料、柴油机的重油、高级放射性废料、水银及其化合物、稳定的塑料。以及为进行生物及化学战而准备好的材料”。该公约也有对造成海洋污染宣布为犯罪行为的条款规定,这被认为是国际刑法的重要立法性条款。对于推动各国国内刑事立法具有重要意义。

4.《海洋倾倒废弃物国际公约》

《海洋倾倒废弃物国际公约》是第一个专门以控制海洋倾倒为目的的全球性公约,它将废弃物分为三类:严格禁止向海洋倾倒的物质,属于“黑名单”废弃物;需采取特别有效的防范措施并经特别许可后才能倾倒的物质,属于“灰名单”物质;其他无毒无害或毒害性很轻的物质,属于“白名单”废弃物,此类物质也需在特定区域内才能倾倒。此公约制定后各沿海国也以此为依据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法律和制度。将海洋倾倒正式纳入法制管理范围之内。至此,海洋环境保护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5.《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一改之前公约仅针对特定污染源的弊端,首次对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不同污染物质、污染行为方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定,并增加了各缔约国为保护海洋环境所应作出努力的规定。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确规定了各国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义务,除开发自然资源的权力。不论污染来源于陆上、大气、倾倒污染,还是船舶污染、海底勘探开发污染或者其他,各国都负有在适当情形下个别或联合采取必要措施以防止、减少和控制任何来源的海洋环境污染的义务。公约首次提出了各国制定全球性和区域性规则、标准的建议,以防止、减少和控制来自陆地、国家管辖的海底活动、“区域”内活动、倾倒、船只、大气层或通过大气层的污染。该公约还提出了国内法律、规章和措施在防止、减少和控制污染方面的效力应不低于国际规则、标准和建议的办法及程序,并为各国协调制定新的国际准则、办法或协定,完善各国内法提供了立法指导和立法要求。

然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作为平衡各国利益和要求的妥协,它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第一,虽然该公约规定对于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船只、飞机或其他海上设施,旗籍国、登记国、沿海同或港口国均拥有管辖权。但污染发生后由首先提起司法程序的国家行使裁判权的时候,应当适用什么样的规则或法律它并未有明确的规定,这在实践中容易引发争议。第二,提起司法程序的国家对造成海洋污染的外国船只可处以罚款,除非该船只在领海内故意和严重地造成污染,这种处罚程度实在过轻,难以对行为人形成必要的威慑。第三,该公约不适用于任何军舰、军用辅助船、为国家所拥有或经营并在当时只供政府非商业之用的其他船只或飞机。这就人为排除了这些主体造成污染所应承担的责任。

除了以上的公约,世界各国还制定了一系列区域性公约、协定以及其他的全球性公约,但至今尚没有一部专门的、完整的、权威的保护海洋环境、打击海洋环境污染犯罪的国际公约。而且现存各公约中的规定相对分散、零碎,对海洋环境污染的界定大多仅限于船只和飞行器,难以应对当前形势下海洋环境污染犯罪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完善海洋环境保护立法与司法的建议

从国际视角审视完善海洋环境保护的立法与司法问题,应当围绕完善各国国内海洋环境犯罪刑事立法和司法与制定专门针对国际海洋环境污染犯罪的国际公约两大核心工作展开,具体的立法和司法制度设计展开可按照:

第一,法益保护前置,实现“生态本位”的海洋环境刑事立法模式。所谓法益保护前置,是指改变现今仍有部分国家将“人类健康、生命或公私财产发生重大损失”作为海洋环境污染犯罪成立要件的刑事立法现状,代之以“造成污染海洋环境,或有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危险”作为惩治海洋污染行为的标准。这是海洋环境污染现状和海洋环境犯罪刑事司法的客观要求。海洋环境污染行为,作为一种以大面积海洋及其内附资源、甚至不特定多数人的健康、生命和财产为危害对象的犯罪,其道德可责性和后果严重性实在让人发指,避免海洋污染灾害的发生才是保障人类健康和财产利益的核心。因此,将具有自身独立价值的海洋环境直接作为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是符合人类利益保护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明智之举。

实现法益保护前置可以通过在刑法中规定环境危险犯的方法来加以实现,即不再以“造成人体健康、财产损失”为刑事处罚的起点,而是以“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或发生足以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危险”为依据。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条第4款规定,海洋环境污染是指“直接或间接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以致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捕鱼和海洋的其他正当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坏海水质量和减损环境优美等有害影响”。在司法实践中,对“足以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危险”的不同解读,会导致立法和惩治程度的不同,如日本《公害罪法》、《防止海洋污染法》将海洋环境污染行为定位为具体危险犯。认为海洋污染行为需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具体危险方能认定为犯罪:而新加坡法律规定污染海洋环境是极其恶劣的行为。必须从根本上予以杜绝,因此其《防止海洋污染法令》第4条将船舶污染海洋的犯罪行为规定为抽象危险犯。只要实施了污染行为就可处以刑事制裁。我们认为,将污染海洋环境犯罪设定为具体危险犯更可取,因为只有这样处理,才能使保障人权和维护环境更好地协调起来,获得人们的支持和认可。

第二,应当在国内法增设污染海洋罪。鉴于现行环境刑事立法及行政、民事制裁已经难以适应保护海洋环境的迫切需求,在各国单独设立污染海洋罪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对于跨界海洋环境污染犯罪,也需各国在国内法上承认并遵守国际公约的相关规定。通力合作。各国间应尽量制定统一的犯罪认定标准,形成共同的环境刑事政策,这有助于消除各国因环境犯罪行为判断标准不同、刑法规定不同所带来的治理障碍,在具体司法中,对于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船舶、企业或个人,应视该污染发生的地点确定管辖国,由污染发生地所在国对该污染行为或污染事故相关责任人拥有调查、拘留或司法权、惩罚权;对于公海领域发生的海洋污染,若因该污染造成其他国家利益受损,由利益受损国享有管辖权;若没有利益受损国,则可以考虑交由国际海洋法法庭进行惩处。

第三,对污染海洋罪主体不必做严格的限制。关于哪些主体可以实施污染海洋环境的行为并应处以刑事处罚,各国并没有直接规定,但理论上对是否应当承认法人可以成为刑事犯罪的主体存在争议。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对实施污染海洋环境行为的主体加以限制。因为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行为方式有很多,实施这些行为的主体当然也很多。自然人可以通过向海洋排放大量生活垃圾或农业垃圾造成污染;企业可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超量排放污水、废料、有毒化学残渣等污染海洋环境;船舶在海洋中行驶可以排放油污或石油泄漏引起海洋环境的污染;沿海工程、海上作业、海底勘探开发也可能造成海洋污染。原则上凡是造成海洋污染或可能造成海洋污染的人或单位均可以成为该罪的主体,任何国家均不应加以限制。

关于国家是否能成为海洋环境污染犯罪的主体,国际公约并没有进行规定,学术界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至今也没有对国家追究刑事责任的先例。很多人认为,国家不能担任该罪的主体,但事实上。国家并非没有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可能。虽然目前对国家追究刑事责任仍值得探讨,但人为强行将国家排除在犯罪主体之外实在不是高明之举。国家作为国际社会中的单个主体,相当于自然人在国内的地位,那么国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是应当的,至于如何追究国家污染海洋环境的行为,那是另外一个问题。虽然不能由其他国家直接进行裁决,但可以考虑借助国际海洋法法庭进行审理,对于确有海洋污染行为和危害结果的国家,可以强制该国限期消除污染并强制缴纳赔偿金、保险金等。

第四,污染海洋罪的主观方面应当明确。刑罚作为严重影响他人资格、财产、自由甚至剥夺生命的制裁手段。成立犯罪的要求当然要比其他违法行为更为严格。其中,犯罪主观方面应当要求行为人至少对造成污染的行为或事实有认识甚至疏忽,所以,世界各国通行的以“故意和过失”或“故意、轻率、疏忽”作为主观要件是可取的。例如。有部分国家只处罚故意的环境犯罪,如挪威的反污染立法规定,除非有犯罪的故意。否则不得适用刑罚。大部分国家如日本、瑞典、比利时、瑞士和奥地利等,都规定处罚过失的环境犯罪行为,而过失的环境犯罪的处罚要轻于故意的环境犯罪。

为避免难以举证而放纵犯罪,许多国家在环境刑法中确立了严格责任,如英国的《水污染防治法》、新加坡的《海洋污染防治法》以及法国的《农业法》都规定,只要证明行为人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造成了海洋污染的事实。不需要证明罪过存在与否或系何种罪过。就可以认定犯罪成立。这种立法模式有很多支持者,因为在生态恶化积重难返,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的当前,严格责任的引入能够敦促人们加强责任心,谨慎从事,防患于未然。但我们应当明确,并非有效的就是合理的。刑罚作为威慑、打击和控制海洋环境污染犯罪的有效方式,依靠的是刑罚的严厉性,其对行为人的自由、财产或资格的剥夺应当与行为人的危害行为相称,而该危害行为应当是在其罪过心态(至少有过失)指引下的行为,否则,要行为人对自己没有过错的行为负责实属苛责。我们主张以“故意或过失”作为海洋环境污染犯罪主观要求的立法思路。

第五,污染海洋环境犯罪客观方面的设计应当科学严密。犯罪客观方面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及危害行为与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因果关系。在危害结果方面,如前述应当以有足以造成海洋污染的具体危险。危害行为即污染海洋环境的行为,包括倾倒、废物排放、石油泄漏等所有可能引起海洋水质发生不利改变的行为。国际公约和国内立法应当尽可能将现存的可能造成海洋污染的污染物种类和行为方式收纳在内。并通过兜底条款的设置给未来有可能出现的新的污染物或污染行为方式留有适用余地;各国环境行政规章中也应当详细规定禁止排放入海、特定许可才能排放人海以及可以排放入海的物质种类、排放含量、排放时间及地点,沿海企业排污装置及海上作业、海底工程所使用的船只和其他装置所要达到的标准,以及单位或个人向海洋排放物质所需履行的注意义务、程序等。

海洋环境污染行为与污染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因果关系具有不同于传统犯罪的技术复杂性及鉴定困难性,严格依照传统犯罪因果关系判定路径实难解决该难题。所以对污染环境犯罪的证明理论、标准、内容及形式进行适度调校,就成了刑法与刑事司法在生态社会中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这种调校并非可以任意妄为,日本《公害罪法》所确定的疫学因果关系推定理论就是很好的选择。对于利用现代医学、药理学等方法难以确切指明致病机理因而难以确定因果关系的海洋环境污染犯罪案件,采取疫学因果关系理论,基于大量的观察数据及相关动物实验寻找致使病变发生的有高度盖然性的原因污染物,并在行为人无法反证该病变非由其行为引起时,确定因果关系存在,是目前解决因果关系难题,有效预防海洋环境污染犯罪比较科学有效的方法。

篇9

近几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海洋捕捞业发展问题,清醒的认识到发展海洋捕捞业不只是个发展经济问题,海洋捕捞业一日没有走出发展困境,全市就一日存在几十个贫困村、十多万贫困人口,只有努力推动海洋捕捞业发展,才能解决渔民增收、渔区和谐、渔业经济繁荣问题。因此,我市将发展海洋捕捞业作为海洋与渔业工作的重点,在观念上和指导思想上实现“三个转变”,即从生产直接指挥型向准许制度间接管理型转变,从微观指令型向宏观组织协调指导服务型转变,从产品“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采取加强调整作业结构、渔民减负、安全生产监管、渔业资源保护、渔民转产转业和渔业后勤配套建设的“六项”措施,积极推进海洋捕捞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一、更新改造渔船,调整改善捕捞作业结构。我市按照“淘汰一批、改造一批、发展一批”的调整海洋捕捞作业思路,一方面是引导近海作业渔船,闯出外海,减少近海渔场压力,现在*城区、红海湾区一些大功率渔船常年在台浅、西沙海域生产,充分利用了外海渔场资源;另一方面是采取减少底拖网作业,限制围网作业,做好拖网改剌钓作业的推广工作,发展外海剌钓渔业,作业布局得到明显改善;第三是狠抓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更新改造,几年来,全市每年投入机动渔船更新改造资金1.2亿元以上,使目前全市具有外海作业能力的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接近800艘,这样的大功率渔船船数虽然只占机动渔船总数的13%,但功率占到58%,产量占到60%以上,是海洋捕捞业的主力军。

二、采取多项措施,努力减轻渔民负担。自*年以来,我市从践行”*”重要思想的政治高度出发,在全省率先制订了为我市渔民减负的一系列措施,切实减轻渔民群众负担。一是清理我市涉渔收费,通过市大人提案,对我市没有法律法规和省一级政策依据的保安活动经费、市场治安费、港口停泊费、建港自筹金、代销费、货物进出码头费、海上环境卫生费、渔业村管理费等8种涉渔收费,市政府责成各县(市、区)政府限时清理取消,目前,我市除了法律法规和省一级政策规定要收取的,不存在本市设立的涉渔收费。二是降低部分国家规定的涉渔收费标准,对渔船检验费、船员专业训练和船员基础训练培训费的收费标准降低50%-70%,每年减轻渔民负担600多万元,同时通过市政府向省政府建议对14种国家、省渔业收费项目取消2项收费,降低6项收费标准,得到了全市渔区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三是开展渔用柴油价格补贴发放工作,*、*年度国家共下达我市渔民渔用柴油补助近2亿元,我局及市渔政支队结合实际,制定方案,努力做好柴补工作。由于举措得力,使渔民群众有效地减轻了负担,得到了实惠。

三、严格监督管理,实现海洋捕捞安全生产。海洋捕捞生产是高危行业,我市各级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历来对渔业安全生产工作非常重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落实渔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各项措施。一是强化领导,建立健全渔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实行领导分级负责制,我们制定全市海洋与渔业安全生产工作方案,共组织应急队伍26支,配套义务消防船36艘,每个渔港设立报警电话,实施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做到了一旦发生海洋与渔业安全生产事故时,报警有人接,出事有人管,遇险有人救。二是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增强渔民群众安全意识,每年我们都要统一安排三、四次的全市性渔业安全生产宣传活动,通过出动宣传车、张贴标语、插彩旗、挂横幅、印发公开信、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渔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做到了安全生产天天讲,月月讲,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责任感,在渔区中形成“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三是狠抓安全生产措施,确保渔业生产安全,强制要求渔船配备消防设施,全市1400艘大功率渔船100%配备了集体救生设备,同时对各个渔港实施定时清障,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规定,划定渔船停泊区,从根源上彻底杜绝火灾发生。四是加强检查督促,消除安全隐患,全市各地坚持每月进行1-2次的常规安全检查,每年的春节、五一、国庆、元旦等重大节日和休渔期间开展5次全市性统一大检查,进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由于做到了领导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我市渔业安全生产形势逐年稳定好转。据统计,自*年以来,我市渔业安全生产事故率每年下降29%,死亡人数每年下降32%,经济损失每年下降35%。

四、实施自愿减船,引导部分渔民转产渔船转业。为了减轻海洋捕捞强度,保持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我市坚决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政策,努力开展渔民转产转业工作,*年以来,已经投入转产转业资金4200万元,实施包括减船、转产转业渔民培训、渔业产业发展项目、渔民子女读书、渔民安居工程和增殖放流在内的六大类转产转业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投入补助渔船资金2700多万元,实施减船393艘,3.7万千瓦,淘汰了一批船体破旧、生产能力差渔船,改善捕捞生产结构,提高了渔船的生产效益。二是开展培训转业渔民1000多人,通过养殖、加工等技能培训,实施减船后的大部分渔民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到水产品加工企业、养殖企业、水产品流通企业及其他非近海捕捞行业就业。三是获得省议案扶持渔业产业发展项目15个,投入资金1100多万元,壮大渔业项目企业实力,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共可安排1000个以上的转产转业渔民到企业就业。这些到企业就业的渔民每月工资达到900元以上,大大高出了我市沿海捕捞渔民的平均收入。

五、落实保护措施,努力恢复海洋渔业资源。近10多年来,我市通过设立自然资源保护区、建设人工鱼礁、打击电炸毒鱼违法行为、伏季休渔、限制排污、湿地保护等强有力措施,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至*年止,全市已经设立了*港贝类及海砂自然资源增殖保护区、碣石湾海马自然资源保护区、遮浪角东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九龙湾海洋特别保护区等4个海洋自然资源保护区,同时准备新建和续建自然保护区8个,面积2.4045万公顷。我市开始建设遮浪角东人工鱼礁区,面积807公顷,计划投放礁体(空方)7.04万立方米,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前四期的工程量,同时准备新建人工鱼礁区12个,面积5259公顷,投放礁体(空方)55.37万立方米。另外,我市还积极开展伏季休渔、人工增殖放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等工作,努力恢复渔业资源,有效地保护了海洋渔业资源。

六、加强后勤配套,完善水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为了促进海洋捕捞业的发展,我们加强了渔业后勤服务。一编制了全市渔港建设总体规划,多渠道落实资金,加快渔港及其后勤配套设施建设,自*年以来,全市共投入建设资金1.3亿元对全市12座渔港进行新建或改造,建成码头540米、各项岸堤9000多米,疏浚港池和航道挖泥450万立方米,拓宽渔船锚地186万平方米,新增避风塘面积76万平方米。二是大力发展渔船修造业,目前全市已建有船舶修造厂20家,规模较大的有*市万聪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市红海湾万聪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市鸿业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和广东省*渔船厂等,这些船舶修造厂具有建造总长40米以上钢质渔轮的能力,同时可以为全市6000多艘渔船提供更新、维护。三是努力发展加工流通企业,扩展海洋捕捞业产业链,增加渔业附加值。目前,全市有水产品加工厂近500家,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有70多家,产品可直销*、*及*各国;拥有冷库50多座,每年可冻藏原料鱼约23万吨;建有大型水产品市场6座,年进场量超过20万吨,成交额超过14亿多元。这些渔业后勤配套设施的建设,有力的推动了海洋捕捞业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海洋生物医药业;国外经验;自主创新;产学结合

一、引言

当前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相当缺乏。海洋中拥有许多药用价值很高的具有特殊活性的海洋生物,其中包括海洋药用植物和动物,海洋药用植物指大部分是来自低等海洋生物藻类,海洋药用动物主要指海洋药用腔肠、鱼类、爬行、哺乳等动物。海洋中蕴含的药用生物量是巨大的,若将它们用于海洋生物药业生产和研究,可以说是拥有了无限的生产与研究的原材料。

目前,所存在的陆生天然药物与化学合成药物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很大威胁的癌症、艾滋病、糖尿病、各种流行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的药效并不是很好,人类迫切需要开辟新药途径,海洋生物医药业的研究和开发迫在眉睫。各主要发达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正在把他们的经济政策焦点转移向了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全球在该领域研究历史较为悠久的国家主要包括:美国、欧共体国家、日本。

二、国外主要国家生物医药业发展概况

(一)美国

早在1960年,美国就举办了海洋天然产物的生物化学与药物学研讨会,1967年在联邦卫生研究院设立了国家海洋医学和药理学研究所,指导和支持全国海洋药物研究。美国还组建了一批研发中心,其中以University of Maryland海洋生物技术中心、UCSD海洋生物技术和环境中心、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海洋生物技术中心为代表的研发中心在世界上最为出名。美国在海洋生物技术的基础学科方面,主要以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为重点,从历年的科技人力资源统计结果来看,博士学位获得者中获生命科学博士学位的人数在所有基础学科中位居前列。

美国制定了《Biotechnology future investment and expansion bill》和《State Biotechnology motion》来提升企业研究和投资生物技术的积极性,刺激联邦和各州生物制药技术产业发展。在联邦和州有关法案别体现对生物医药发展的偏重,对包括海洋生物医药技术企业在内的生物高技术企业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与保障。在使用资金方面,用于海洋生物药物开发研究的经费每年至少达到1亿美元,海洋药物在资金使用方面每年的增长幅度已达11%以上,而且政府对其资金投入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2009年奥巴马政府签署了888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在投资法案》,又一次加大了对海洋生物医药业的投入。

(二)欧盟

作为最早研究海洋生物医药地区之一的欧盟,以英、法、德、意、西等国为典型,在海洋天然产物研究领域上一直处在世界翘楚的地位。欧盟重视国家之间产业资源与产业信息的共享,曾制定了“强强联合”战略,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较丰硕的成果。欧盟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制定了海洋科学和技术(MAST)计划,该计划重点资助的项目是海洋生物资源中新药的寻找与探索。参与并承担该课题的成员包括欧洲8个国家中的19个世界上比较有名的海洋生物科研机构,研究资源与成果为参与的各个机构共享。自20世纪90年代伊始,已连续3次获得了MAST计划的大额度资助。该机构打破了国家界限,由Pharma Mar S.A公司牵头,负责整个项目的组织、规划、协调和实施,课题组成员可以在世界各大海域采集海洋生物材料,并根据各研究机构的特征进行分工合作。自1992年以来,已取得了异常丰硕且重要的科研成果。

基于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与保障,欧盟各国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得到提升与发展,在世界上已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1.政策上,欧盟针对生物医药制定了《The legal protection of biotechnological inventions》和《 Life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Strategy to European》,并在第六个科研计划中把生物医药的发展放到了首要位置。欧盟各国根据本国实际,对海洋生物产业制定了各种规划与保障措施,为欧盟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以英国为例,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时候,就成立了“生物技术协调指导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刺激各机构加大对生物技术开发研究的投资。在2009年5月颁布的《Build Britains future》中提出将加大力度发展生物产业、生命科学。

1.资金上,欧盟在海洋生物产业方面的资金投放也是不遗余力,其中每年投资于海洋药物开发研究的费用在海洋科学核心技术计划中竟高达1亿多美元。2012年,欧盟提供了巨额的科学研究经费,重点资助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探寻用于工业产品生产的海洋生物研究和如何提高培养海洋微生物效率的研究。在2010年初创立了2亿英镑的创新投资基金,部分用于海洋生物医药业。

(三)日本

日本最初在海洋生物医药业落后于美国及欧盟。为了改变落后的局面,日本积极提供各种保障政策和资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各种形式的产业集群,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其中多是以大学、国立及公立研究机构等为中心,并以相关研究机构、研究开发型企业等为构成单位建立起来的知识密集型基地,强化专利服务机构建设,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发展。这一建立有效的促进了海洋生物医药业的发展,使日本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位居世界前列。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设立了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并一共投资了10亿日元的资金,建成了两个较为先进的药物实验室。目前,日本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与日本海洋科学和技术中心平均每年在海洋药物开发研究方面所花费的资金超过了1亿美元,为日本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保障。

三、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现代的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起步较晚。我国著名的海洋药物学家关美君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向海洋要药”的提案,引起了国家相关部委的关注与重视,对此海洋药物的研究也正式被纳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世纪90年代末,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正式列入了国家863计划,并相继启动了一大批海洋生物技术的重大项目,推动了中国海洋生物医药技术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海洋药物(功能食品)的生产上市,我国海洋生物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诞生了一批海洋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产业规模得到了迅速壮大。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力量不断增强,沿海省市相继建立了数十家研究机构,形成了以上海、青岛、厦门、广州为中心的4个海洋药物以及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国内从事海洋药物及海洋生物工程制品研发的科研人员达数千名,研究的范围已经从中国沿海、浅海延伸到深海,最后到达极地,一大批的科研成果申请并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和国际专利。自2001年1月至2011年1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海洋生物医药增加值始终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2001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增加值约为5.7亿元,而到了2011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了99亿元的增加值,10年的时间里,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值增加值增长了17倍多,平均产值增长率达到了44%;2001年至2005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率约为56%,2006年至2010年产值平均增长率略有下降。

《2013-2017年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告》数据显示:在2011-2020年,由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扶持,我国海洋经济在未来的发展将步入一个全面向好的时期,最终将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通过与传统海洋产业比较来看,新兴海洋产业所具有的潜力将明显大于传统海洋产业。

(二)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海洋生物医药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相比美国、欧盟、日本等在该领域有着旗舰地位的国家,我国还是有着很多的不足。一方面,由于海洋开发技术落后、海洋生物医药技术发展滞后,我们对很多海洋天然产物的潜在药物价值缺乏足够的开发与了解;另一方面,海洋药物在生产流程方面较陆生药物复杂,研发周期较长,商业模式不成熟,并面临大量的未知问题,如产学研结合的不够密切、知识产权保护落后于海洋医药研究与开发等,都需要逐步去解决。

四、启示

(一)出台国家相关保护政策和加大资金投入

专门编制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规划、战略目标、重点领域以及产业区域布局等部署。加强针对海洋生物医药业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等扶植力度。加大对海洋生物医药业科研项目以及产业园区建设的投入。

(二)鼓励自主创新,提高核心技术

必须要加快在海洋生物医药业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医药研发技术、海洋生物勘探技术、培养相关高新技术人才方式等,加大我国海洋医药行业在关键技术上的竞争能力,提升海洋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速度。

(三)促进产学结合,保护知识产权

鼓励以高校、研究所为中心,建立由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和研究开发型企业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新型知识密集型基地,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海洋高新技术人才为海洋生物医药业服务。与此同时,要加强专利服务机构建设,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海洋生物医药业产业化发展。

(四)深化我国与国际其他国家在海洋生物医药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国际其他国家在海洋生物医药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尽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还可以提高企业自主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如支持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在国外申请专利。(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顾劲松,于江.借鉴欧洲模式加快辽宁海洋生物医药研究与开发[J].中国科技论坛.2008(2):63.

[2]张擎.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特点及启示[J].中国高区.2011(4):111.

[3]郭跃伟.欧洲海洋药物的研究现状及对我国海洋药物研究的启示[J]中国新药杂志.2001,10(2).

[4]刘亮,岳奇.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及用海管理政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治理.2012(11):14

[5]中国海洋年鉴鉴编委会.中国海洋统计年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