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条例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建筑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2-0110-04
随着整个社会绿色意识的觉醒,各个行业领域开始践行绿色理念。在我国,绿色建筑实践在各地陆续开展但尚未普及,绿色工业建筑的建设更是刚刚起步。绿色建筑诞生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市场竞争的现实,并俨然成为了当下开发商开展差异化竞争的突破口。如何在绿色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需要从战略规划、管理体制等宏观制度设计到具体的建筑节能技术等的全面准备。本文基于自组织理论,针对绿色工业建筑的一项关键问题——利益相关者协调进行分析探讨。
绿色工业建筑在整个全寿命周期中的成功,需要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参与。Baker、Murphy&Fisher(1988)研究发现,与客户的协调较差、与公共事业官员关系不好以及公共舆论不利等因素是导致项目失败的重要因素。Shing(2002)认为,工程项目中各参与方之间的对立态度特别是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对立,会导致争端增多,也会影响设计公司对业主要求的理解不深入,从而导致了费用的增加和工期的延长。Dutry&Thomas(1988)的调查以及英国北海石油项目的研究也显示,项目参与方之间的不协调是导致项目失败的重要冈素(哈里森,2003)。Cleland&Ireland认为,客户对项目负责、适度和持续的客户监督、高级管理层的适度监管等是导致项目成功的因素(戴维,2002)。Jrodney(2004)认为,在项目开始之前,项目成功的标准必须征得利益相关者的同意和认可,这些标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反复进行检验。综上所述,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有序互动,不能建立一种有效的协调合作关系是导致项目失败的重要因素。理清绿色工业建筑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的种类及其利益诉求,构建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机制与平台,从而推动绿色工业建筑建设中多维利益相关者合作决策过程的形成,成为确保绿色工业建筑成功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相关研究回顾及研究问题提出
利益相关者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最先是由斯坦福研究所于1963年提出,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止,前后共30多年时间里西方学者给出了27种有代表性的利益相关者定义(陈宏辉,2004)。一个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的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陈宏辉,2003)。这些被称作“利益相关者”的个人和群体不仅会影响企业目标的达成,而且还会受到企业目标达成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类行动的影响(Freeman,1983;1984)。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D)将项目利益相关者定义为:积极参与项目,或其利益因项目的实施或完成而受到积极或消极影响的个人和组织,他们还会对项目的目标和结果施加影响(卢有杰,2005)。项目利益相关者是这样的个人或团体,在项目和其活动的过去、现在或未来,他对项目有(或声称有)所有权、权利或利益(戴维,2008)。国内有学者把项目利益相关者界定为那些在项目中进行了专用性投资,以及其利益受到项目影响或能够对项目施加影响的个人和组织(常宏建,2009)。结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建设项目利益相关者指在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对项目目标实现产生影响或受到项目影响的所有团体和个人。具体指对建设项目拥有某种利益要求,会受到项目建设及经营活动影响,同时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个体、群体与机构。我们运用头脑风暴法对绿色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进行了识别,筛选出需要重点考虑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使用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咨询单位、政府部门、工程所在社区和社会公众等。
协调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它涉及的学科领域主要是系统学、控制论、经济学、管理学、并行计算及人工智能等,各个学科对“协调”一词的界定各不相同。在系统科学里,它被理解为系统的自适应和协同(哈肯,1990),系统论认为,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和系统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在社会学中,它意味着互惠合作(R.M.Axelrod,1996);在经济学里,它被认为是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A.D.Chandler,1977)或者是制度及制度环境(D.c.North,1990):在管理科学中,法约尔将协调列为管理的一种重要职能。孔茨认为,协调因其普遍性而在管理中成为跨越各种职能的核心要素。
绿色工业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总过程可看作一个大型的复杂建设项目。其利益相关者数量众多,且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问异质性非常鲜明,关系错综复杂,因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利益协调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建立利益相关者间的有效协调机制,形成共赢的伙伴关系,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绿色协调机制分析
自组织理论是系统理论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复杂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根据H。Haken的观点,自组织是系统存不存在外部指令的条件下,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从上文的分析中可知,绿色工业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过程是一个多元素动态系统,而自组织理论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分析视角。本文主要从自组织理论的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和协同学理论(Synergertios)对利益相关者的绿色协调机制进行分析。
(一)利益相关者管理流程分析
1.开放系统是产生耗散结构的前提。根据熵增原理,孤立系统不可能产生有序结构。只有开放系统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给系统带来负熵,才能使得系统有序性增加大于无序性增加,从而自发形成新的结构和组织(即耗散结构)。因此。建立相对稳定的开放性系统是保证不断适应新环境的必要条件。系统在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中,将新理念、新知识、新制度、新人才等有利于增强负熵的若干因素引入,进行组织的再造和管理的创新。基于此,绿色工业建筑项目需动态式组建项目刚队。在建设阶段,以公平理念为原则,以成员共赢为标准,遵循优胜劣汰原则。一方面,项目主导方不断在潜在的团队成员巾进行选择,即成员的优胜劣汰;另一方面,项目主导方在与潜在团队成员的大量交流中不断地修正项目,即项目方案的优胜劣汰。两方面在外部条件的作用下达到动态平衡。在发展阶段,淘汰的含义是退也与替换机制。
2.远离平衡态是有序之源。系统仅仅开放是没有用的,平衡结构是一种“死”的结构,与外界交流仅仅是类似微扰作用,不能使系统发生本质的变化。而耗散结构是“活”的结构,只有在非平衡条件下依赖外界才能形成和维持。在绿色工业建筑项目队伍的发展阶段,秉承退出机制。这一阶段项目已经处于稳步运行推进中,团队成员应各司其职并通力合作以促成团队利益最大化,那么淘汰不合格成员的退出机制就是保障措施。关注团队成员发展,以责任制激励成员,并以公平为原则、以共赢为标准来要求和监督责任制的落实。从绿色管理和团队成员发展的角度来看,责任制的关注要点应是过程与结果双导向的,不仅考核任务结果,还要对成员的发展进行规范和修正使之更具适应性。从以上论述可知,绿色协调应始终坚持公平与共赢的核心理念。淘汰机制与成员发展管理在团队成员这一关注点上互为补充,淘汰机制是对团队成员的考核.成员发展管理是对团队成员的促进。流程如图-1所示。
(二)利益相关者合作机制探索
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的有序是由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协同作用形成的。在利益相关者间建立共同愿景,并达成共识的合作机制,建设“团队”。团队这一理念是对利益更为清晰与全面的一种界定,即追求整体的、全面的和最大化的利益;同时,也界定了参与各方之间的联系,即以追求整体的、全面的和最大化利益为目标的,良性的竞争性及制约性合作机制。从绿色工业建筑整体的过程来看,各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及所扮演的角色是错综复杂的。但是,从项目过程的单一环节来看,项目的发展推进具有单线性的特点。比如说,项目的某单一环节可以抽象为设计者、施工者与监管者三种基础角色共同作用。这里的三种角色表述更加宽泛:设计者所做工作在项目当前环节之前已经完成,且其工作对施工者具有基础性和指导性意义;施工者即为项目当前环节项目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施工者会首先检视设计者的工作是否足以支撑其完成当前工作;监督者监管当前项目环节的进展并对过程和结果担负监管责任。这一环节的成员角色关系如图-2所示。
图-2所示的关系环即组成一个完整项目的“细胞”,绿色工业建筑项目团队各成员间的合作关系均是这样“细胞”的组合。对这些“细胞”的组合,是整体实现绿色协调的思路。绿色协调机制需要涉及利益协调、目标协调、冲突协调、信任协调和文化协调等。基于这些特征,我们对基于绿色协调的合作机制进行了如下探索。(1)引入项目权力的相互制约,即“三权分立”。在任何一个项目环节中的三种基础角色,其地位均等;每一角色完全自主工作,接受问责和承担义务;同时,三种角色共同为当前项目环节的结果负责。(2)引入项目环节的交付验收机制(见图-2)。首先,由先期完成工作的设计者作为乙方,而施工者作为甲方;之后由监管者作为甲方,对乙方施工者的工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检视验收;最终,本环节所有参与角色共同作为下一项目环节相关角色的乙方。(3)引人沟通平台,建立有效的绿色沟通机制。首先,建立一个各方代表参加的正式沟通小组;其次,构建绿色数据库,促进项目进程中信息资料的统一管理和及时分享;最后,加强对利益相关者的绿色培训。此外,充分发挥非正式沟通渠道的积极作用。
三、结论
篇2
【关键词】绿色理念;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应用
一、前言
在当代的经济发展中,必然是包含着机遇和挑战。普遍倡导绿色理念的当下,现代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能源不合理消耗问题也日益提上日程。为了共创资源节约型和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何在暖通空调系统上进行合理的节能设计,成为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二、暖通空调系统利用能源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稳步推进,对能源的需求量在逐步加大,能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世界人民普遍关注的话题。建筑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每一天都在不断的消耗能源(建筑能耗在国民总能耗中所占比重较大,约25%~40%),这样长期下去,势必会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能源短缺问题,在我国是比较严重的,由于我国能源人均占有量低、能源供给不足、能源利用率比较低及浪费比较严重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当前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这些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在给环境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使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随着建筑的发展,这些资源的使用比例还在不断上升,建筑能耗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解决这一现状,必须采用节能技术,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护生态平衡。
暖通空调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室内热环境,主要包括:室内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以及人体与周围的环境(包括四壁、地面、顶棚等)之间的辐射换热等。在一般的舒适性空调中已能够为人体保持热平衡而满足人的舒适感觉为目的;在恒温恒湿或者有洁净空间的工艺性空间中,一切以满足生产工艺为目标。目前某些发达国家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已占据整个建筑物总“耗能”的56%一78%,我国也已占据50%~60%,所以,如何在空调暖通工程中做好“保温节能”的工作已成为广大暖通空调专业工程师与建筑师和运行管理人员共同的迫切任务。暖通空调工程“保温节能”主要包括:冷热水管道和设备以及风管的保热与保冷的“节能”,要保热与保冷都离不开保温材料,也离不开保温制品的选择与应用。而这当中寻求最经济最合理的保温层厚度,也即最优化“经济厚度”的选择,是“保温节能”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当今最佳“节能”方案至关重要的问题。通常,评价保温材料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材料的保温能力,保温能力越大,工程保温的效果也越好,因为在一定条件下,材料的保温能力与使用容重成反比,与导热系数成反比。也就是说容重越小,保温能力越大;导热系数越小,保温能力就越好。然而,材料的保温能力又与其保温层的厚度成正比,所以这两个指标是保温材料最关键的指标。故在建筑工程中,为获得保温、保冷和吸声最佳技术经济效益,必须综合各种因素,选择最合理的保温层“经济厚度”。
三、暖通空调系统存在不环保问题的原因
1、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空调系统的能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供给空气处理设备冷量和热量的冷热源能耗,如压缩式制冷机耗电,吸收式制冷机耗蒸汽或燃气,锅炉耗煤、燃油、燃气或电等;另一方面是为了给房间送风和输送空调循环水,风机和水泵所消耗的电能。冷热源的能耗由建筑物所需要的供冷量和供热量决定,建筑物的空调需冷量和需热量的影响因素有室外气象参数(如室外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太阳辐射强度等),室内空调设计标准,外墙门窗的传热特性,室内人员、照明、设备的散热、散湿状况以及新风量的多少等。风机、水泵的输送能耗受所输送的空气量、水量和水系统、风系统的输送阻力影响,风系统、水系统的流量和阻力的影响因素有系统型式、送风温差、供回水温差、送风和送水流速、空气处理设备和冷热源设备的阻力和效率等。因此,空调系统设计的好坏对节能有着重要影响。合理的设计才是节能的前提,当前正在使用的暖通空调很多是由设计人员靠经验设计,对现实情况认识不足,导致运行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并且加大了投资成本。随着人们对节能和环保要求的不断高涨,新的技术也不断涌现,并且设计人员对每种方案的考虑角度不同,缺乏科学的、客观实用的设计方案评价标准,设计人员往往找不到可以参照的标准,怎样找到一个合适的标准也是当前的一个问题。
2、公众对暖通空调节能的认识不足。
对于暖通空调来说,其目的就是带给人们一个舒适的环境,但是公众对此还是存在片面的看法,很多人认为空调在夏季越冷越好,在冬季越热越好,这不仅不能够给人们带来舒适的环境反而会导致室内外温差过大,能耗也会加大。同时,室内外温差过大,人们对此不能及时适应就会导致人体的免疫力下降。如何加强对暖通空调的宣传,使人们能够更好的使用暖通空调,这是暖通空调行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四、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的方案
1、高层建筑(包括旅游饭店、写字楼、高级宾馆、优等公寓、娱乐中心等高级建筑,空调供、回水管、冷凝水管及风管等)的保温标准,不同于一般民用建筑、工业厂矿与公共建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供、回水管及送、回风管,夏天供冷、冬夭供热,保温“节能”结构既要考虑保热也要考虑保冷;
(二)根据我国南方、北方、与中部地区气候条件的差异,供冷供暖的时间相应有所不同;
(三)室内温度标准比较统一,供水温度和送风温度比较稳定,相对变化不大;
(四)蒸汽和热水供应管道的保温也不能忽视;
2、具体实践方案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实现商业建筑中的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
(一)精心设计暖通空调系统,使其在高效经济的状况下运行。暖通空调系统特别是中央空调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系统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系统的使用性能。例如系统往往都是按最大负荷设计的,而实际运行基本上是在部分负荷下运行,如果系统各部分的设计不能满足部分负荷运行的要求,那系统的能耗是很大的。可以说空调系统的设计对系统的节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系统控制水平,调整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尽可能降低空调系统能耗。空调系统特别是舒适性空调系统对人体的作用是通过空气温度、湿度、风速、环境平均辐射温度进行的,人体对环境的冷热感觉是这些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五、结语
伴着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需要趋利避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现代化的建设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潮,将绿色理念融入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暖通空调系统优化设计会越来越完善,为环保型节能型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杨臣彪. 高层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技术的应用[J]. 建材与装饰-工艺与设备. 2007:258-259.
[2]李玉芝 潘雨顺. 论暖通空调系统最佳经济节能保温层厚度的选定[J]. 福建建设科技. 1994. (3): 27-30.
篇3
关键词:绿色;环保;节能;新建筑;既有建筑
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型的绿色环保建筑,是近几年才有的新概念,许多绿色环保建筑可以说是徒有虚名,有的根本就不是绿色建筑。笔者希望通过以下论述,可以让绿色环保建筑走出误区,得到真正有效推广。
1 绿色环保建筑并不等于高档和高成本
在楼盘销售时,经常以绿色环保建筑作为概念炒作,与高档楼盘相结合,以至于让人们误以为绿色建筑就是高档建筑,只有有钱人才能享受的起。
绿色环保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绿色并不意味着高档和高成本。比如延安窑洞冬暖夏凉,把它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环保建筑,造价并不高;新疆有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透气性好的秸秆组合而成,保温性很高,再加上非常当地化的屋顶,就是一种典型的乡村绿色环保建筑;还有我们合肥以前当地农村土房屋,墙壁是由泥坏堆积而成,尖尖的屋顶是用木骨架、泥土和厚厚的稻草铺成,屋顶之所以尖是利于排水。儿时经常到同学家玩,感觉里面冬暖夏凉,是真正的绿色环保建筑,可惜这种价廉物美绿色环保建筑已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传热相对较快的砖瓦结构。
又如用智能开关,用手机就可以控制家里的能源开关,冬天走的时候,就把供热开关关掉,下班之前半个小时,手机一按,就能把供热开关启动,这样回到家里时,屋里已经暖洋洋的。主人在外边工作的时候,家中不供热,能省1/3的能源。再如,许多南方包括合肥地区,房子里的空调40%是为了应付室外的阳光,所以适当增加南面保温层的厚度,并在南边窗子上安装一个遮阳帘子,就可以减少射入室内的阳光,这样就能减少空调的能耗。这种改变就是绿色环保建筑,就是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建筑。
又因绿色环保建筑的标识不明确,人人都可以滥用“,绿色建筑”往往也就成了部分房地产开发商提高房价的欺骗性概念。现在应大力推广绿色环保建筑的标识,通过对建筑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室内环境的具体性能进行实测,给出数据,也就对生态环境有了保障。才能把绿色建筑从一个简单的概念变成定量化的检测标准,对达到标准的给予“绿色建筑”的标识,广大老百姓一看就知道。
2 绿色环保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筑
我国这几年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做得比较好,基本遵循了绿色建筑的标准;但大量既有建筑改造却没有改进,许多老建筑仍是耗能大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既有建筑的改造量将达到38亿平方米,工程改造量十分巨大,如何改造让这些建筑成为绿色建筑,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供热采暖系统在建筑节能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居住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中,采暖系统分担20%;在公共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中,空调采暖系统分担约18%。目前,集中供热采暖综合效率偏低,大约为45%~7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北京地区不按照节能标准建设的建筑,一个采暖季每平米消耗24kg标准煤,同纬度的发达国家是9kg标准煤。为北欧等同纬度条件下建筑采暖能耗的2.6倍。同时我们需要在老建筑中引入“集中供暖、分户计量”的概念,需要改革在我国实行了数十年的“单位包费、福利供热”的供暖体制。
老建筑现在从楼上到楼下都是一条管道供热,是串联式的,每一户装一只计热表,不可行。现在技术上已经有所突破,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在每个散热片上装一个计量表,成本低,非常适合中国的计量改造。这使得供热也像供水、供电一样,是严格计量的,是可以调控的。
3 建筑节能不只是政府的职责
每台电器设备在待机状态下耗电一般为其开机功能的10%左右;一盏11W的节能灯相当于60W的白炽灯亮度;选用电子镇流器,较传统镇流器省电30%;变频式空调较常规的非变频空调节能20%~30%。
这些节能小窍门看似细小,日积月累,却能节省不少能源。
推广绿色建筑不只是政府的职责,广大居民也是绿色建筑的最终实践者和受益者。很多建筑本身的节能效果不错,可居民在装修过程中,把墙打掉了,或者换了窗户,拆掉天花板,这样就破坏了建筑本身的节能性和环保性。
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不能只停留在专家、政府官员和一些大企业、大城市,应进入寻常百姓家。要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绿色环保建筑,不只是有鲜花绿草、喷泉水池、绿化得好的楼盘就是“绿色建筑”。如果老百姓都能关注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都注意到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环保建筑的市场需求。有了市场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
4 国家鼓励和金融部门单位支持
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激励政策还十分有限,在价格、补贴、金融、税收等方面不给予激励,建筑节能的推进十分困难。
国家鼓励和扶持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具备太阳能利用条件的地区,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扶持单位、个人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照明系统、供热系统、采暖制冷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同时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以及对民用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等项目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民用建筑节能条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公共机构节能条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篇4
关键词:节能,建筑电气,照明,供配电节能,
Abstract: China's extensive economic growth lead to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low efficiency, vigorously advocate the low carbon economy, green buildings, can the most efficient use of energy, reduce pollution, land, energy saving, water saving, provide a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for people. In today's energy nervous, building electrical energy sav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analysis of building electrical energy saving are discussed.
Keywords: energy conservation, building electrical, lighting, energy-saving power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 TH18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正文:
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已经成为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以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我国经济将产生深远影响。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资源环境被严重透支,资源日益短缺。资源短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水资源严重短缺。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第二:土地资源紧张.城市用地存在巨大需求,可供土地严重短缺;第三: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具有全球规模。第四:能源问题。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低效利用问题。能源消耗快速增长的同时,能源利用效率却普遍低下。在资源消耗过快、环保负荷日重的情况下,能源的高效利用也越来越重要,节能、降耗、减排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的体现出来。《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必须把节能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必须把节能工作作为当前的紧迫任务。节能是缓解能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保障经济安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建筑节能是节能、降耗、减排的重点领域,建筑节能是指在保证民用建筑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其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的活动。支持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开发应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建筑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可以有效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对于促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国家的建筑节能工作与上世纪70年代已经展开。日本的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35~40%,早在1980年,日本就了“建筑物的节能标准”告示,迄今为止,日本政府已经颁布了节能法、循环性社会基本法、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法、建设再利用法、容器再利用法等七项法律,日本的能源利用效率到2030年的目标是达到70,较2003年减少30%(以上数据来自《日本新兴产业调研系列报告》)。
我国的建筑节能起步较晚。直到1986年建设部推出了第一部关于节能的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86),节能率要求30%。1995年12月,建设部又颁布了第二个节能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部分)》(JGJ26-95),节能率要求50%。1997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5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年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这部条例对健全建筑节能工作机制、规范政府管理行为、明确主体权利义务、依法推进建筑节能工作作出了规定。建筑节能已成为全社会能源节约的重点领域。
现代建筑中广泛采用了变压器、空调、电动机、照明、电梯等耗能系统。建筑电气能源消耗在建筑能耗中占据了较大比重,所以,电气节能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
在电能消耗中,照明用电占发电总量的比例:发达国家是19%,我国是10%。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提倡绿色照明。绿色照明是指以提高照明效率、节约电力、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照明设计与控制方法,主要包含三项内容:照明设施、照明设计及照明维护管理。绿色照明”实际上是对采用节约电能、保护环境照明系统即照明节能的形象性说法。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规定:照明方面节能措施主要有(1)、充分利用天然光源,应采取分区控制灯光,公共场所、室外照明宜集中遥控节能管理或采用自动光控装置。(2)、采用高光效光源、高效灯具和节能器材,尽量减少采用白炽灯,有效控制照明功率密度值。照明节能要求越来越迫切LED照明应运而生。据估算,我国照明用电约占总用电量的12%,2010年我国总发电量为3万亿度,假如半导体照明进入1/3的照明市场,就可节电30%,即年节电1000亿度,至少相当于三峡工程的发电量(以上数据来自中国经济导报)。LED作为一种节能无污染的电光源,可以和绿色能源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真正的绿色节能用电系统,其中与太阳能应用相结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LED太阳能路灯还有优良的气候耐性、温度耐性和超长的工作寿命。该路灯配用合适的蓄电池,在连续1周不见阳光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电力供应。(3)、正确选择照明方案,应优先采用分区一般照明方式。(4)、灯具在使用过程中应经常清洁维护和更换光源。另外,还有一些其他节能方法:(1)、减少线路损耗。我国的线损率比一些发达国家要高。在一个工程中,线路纵横交错,使用的导线及电缆不计其数, 所以在线路上消耗的有功功率相当大,必须减少线路能耗。减少线路损耗的方法有:选用低电阻率材质做导线,减小导线长度,增大导线截面,优化电网结构,选择最合理的供电路线。(2)、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一是变压器无功功率损耗很多, 应考虑在一次侧装设静电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二是目前的建筑设计绝大部分采用二次集中补偿。(3)、减少变压器的功率损耗,合理选择变压器的负载率,合理选择变压器容量,以防止出现大马拉小车的现象,造成不必要的能耗浪费。(4)合理选择变配电室的位置。(5)、电动机的节能。主要是减少电机轻载和空载运行。(6)、智能控制。对空调、变配电、安防、照明等基于计算机控制平台统一管理,实现节能、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山东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释义》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篇5
关键词:建筑节能政策 现状 建议 激励措施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建筑大国,每年新建房屋面积高达17~18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每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近年来,安徽省经济加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建筑业在快速发展、成为该省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也使能源消耗量急剧增加,并存在着能源利用效率仍然不够高等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安徽省建筑节能政策现状阐述和分析,指出目前存在问题,并提出政府促进建筑节能发展的政策建议,希望能给与安徽建筑业发展相仿的省份以借鉴。
1.安徽建筑节能政策现状
安徽的建筑节能起步并不晚。早在1992年,合肥琥珀山庄就曾进行过5种墙体、6种屋面的节能试点,受到过国家建设部的肯定。安徽省建筑节能工作始终坚持“政策为导向,设计为龙头,标准为支撑,组织为保证”的工作思路。建立专门的领导和办事机构,构建相应的技术平台,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初步建立了建筑节能的政策支撑体系,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1.1建立安徽省地方法规和规章
2003年6月下发《安徽省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管理办法》,废除传统耗能墙体材料,积极推广节能型新型墙体材料。2005年9月印发了《安徽省施工图设计文件节能审查要点》,用于指导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做好建筑节能审查工作。2005年11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建筑节能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对住宅建设项目和新建商场、宾馆、办公楼等建设项目,在方案审查、立项审查、设计审查、竣工验收方面加强节能管理。2006年1月《进一步加强安徽省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建筑节能管理若干意见》,加强安徽省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建筑审查监督管理工作。
1.2推进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建设
2001年1月,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安徽省建设厅联合了《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编制了《外墙外保温建筑构造》、《SF防水保温屋面构造》、《安徽省民用住宅太阳热水器一体化建筑设计、安装标准》等节能图集和标准。
1.3出台一系列相关配套措施
结合安徽省情,制定和实施了有关建筑节能工作的一系列法规和文件,如《安徽省节约能源条例》、《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建科[2006]7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工作的通知》(建设[2006]115号)、《安徽省关于建设领域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2007] 号)、《安徽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等。
与此同时,各市也制定了相应的建筑节能工作办法和意见,如合肥市制订的建筑节能规章《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意见》(合政[2006]27号);铜陵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印发安徽省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管理办法贯彻实施意见的通知》(铜政[2004]11号)、《铜陵市“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实施纲要》;蚌埠市建委制定的《关于推行应用建筑节能设计软件的通知》(建政秘[2006]185号)等。
2.安徽建筑节能政策面临的问题
2.1建筑节能激励政策亟待创建
安徽省建筑节能尚处于起步阶段, 单纯依靠用户、建设方自发的行为无法实现建筑节能目标。建筑节能工作进展缓慢除了认识不足、监管不力等方面的原因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对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难以规范和制约。一是缺乏相关的国家产业政策支持,至今仍然缺乏鼓励企业节能、节材、节水、节电、环保方面的优惠政策;二是有一些房地产开发项目做了一些节能等方面的尝试,但都是企业自发的行为,仍缺乏国家相应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三是中央财政安排了专项补助资金,并要求地方政府予以配套,但各地落实建筑节能各项费用的情况并不太理想,一些地方还没有真正落实。四是目前针对建筑节能的经济政策是以财政补贴为主,受财政预算额度影响较大,不够稳定,建筑节能税费优惠等稳定、长效的激励政策尚未建立。
2.2建筑节能长效机制未建立
从安徽各地建筑节能进展情况看,针对“十二五”期间更大规模、更长时期节能改造的财政政策、融资模式尚未确定。在法律层面,《节约能源法》已经修订并颁布实施,《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也开始实施,但是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要使这些法律制度真正得到落实,需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各地也要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实施细则。目前,这方面工作还处在刚刚启动阶段。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建筑节能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缺乏配套完善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是开展建筑节能工作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的不足,使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这影响了业主节能的积极性。
3.安徽省建筑节能政策建议
目前安徽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是建立完整的激励措施,建立以经济激励措施为主,以加强行政管理和完善节能服务机制为辅的建筑节能激励措施体系。
3.1完善管理政策,加快推进建筑节能的立法研究
完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处罚标准,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完善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使法律法规具有全面性、操作性、前瞻性,使政府、企业、家庭、个人都能在法律框架内找到节能减排的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真正建立起一套长效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管理机制。安徽省在国家节能减排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尽快完善本地的节能减排地方法规体系,促进本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2继续抓好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
完善建筑节能产业标准规范体系。抓好《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居住建筑部分)》、《安徽省民用住宅太阳热水器一体化建筑设计、安装标准》、《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施工及验收规程》、《安徽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安徽省民用建筑工程节能施工质量验收规程》及《安徽省建筑与太阳能一体化技术规程》等标准制定工作。全面贯彻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工作的通知》、《安徽省建设工程节能监理工作导则》、《安徽省节能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要点》及建筑节能的相关标准规范,完善建筑节能产业标准规范体系。通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强化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力度,实施建筑节能闭合管理。
3.3建立建筑节能激励政策框架
理顺节能管理及能源费用征收机制,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的机制,理顺各方关系、明确各方责任,各方利益主体积极参与的执行力度有待提高、使节能与各方利益直接挂钩来促进各方的节能积极性;加强限制性政策:对建筑物、能源系统(设备)的能效水平及节能管理(尤其是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提出强制性要求;加大鼓励性政策的力度:对高效的节能技术、产品(建筑)给予经济激励,抵消部分由于采取高效节能技术而带来的增量成本,并支持中介机构参与建筑节能的活动。
3.4研究制定经济激励政策措施
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要给予适当的补贴或税收优惠政策,对示范项目给予贴息优惠政策。根据《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和《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研究制定节能经济激励政策,从财政投入、税收、金融等方面支持建筑节能,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对于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物,应享受减免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税收优惠和经济上给予贷款、贴息等倾斜政策。
3.5对开发商和建筑企业进行财政补贴
有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贴息补助,即政府用财政收入或发行债券等收入支付企业用于节能研究与开发而发生的银行贷款利息;二是直接补贴,即政府以公共财政部门预算的形式直接向节能项目提供财政援助,如对研究与开发项目、示范项目和能源审计项目等的补贴。
3.6建筑节能科研开发推广项目应列入安徽各地方科研计划
增加财政拨款和信贷,增加资金投入强度,并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科技资金投入体系。同时实行精神奖励与经济激励并行的节能激励政策。要研究制定对经认证合格的节能产品和材料减收产品增值税的相关政策,鼓励生产、采用节能产品和节能材料;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建筑节能器具的经济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参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对通过节能改造、电费降低而产生的收益,实行按比例分成;改革有关建筑奖项的评审办法,把是否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作为重要评审内容。
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安徽省建筑节能政策与导向研究”,编号10030503044。
参考文献:
[1]赵凤.科技创新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安徽省阜阳市绿色建筑发展调查[J].安徽科技,2010,(6):43-45.
[2]赵凤.绿色建筑发展与科技创新[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0,(5):60-61.
[3]赵凤.国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给中国的启示[J].华东科技,2010,(1):40-42.
[4]何长全,李国昌,陈莉.节能建筑推广动力及激励机制分析[J].工程质量,2011,29(11):5-8.
[5]陈莉.节能减排政策与合肥科技创新环境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44-48.
[6]陈莉.基于博弈论的建筑节能政策导向分析[J].商业时代,2011,(18):116-117
[7]俞越能,王琴琴.芜湖着力健全墙改政策配套体系[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1,(2):18
[8]汪青松,陈莉,陈二祥等.节能减排与绿色建筑的推广――安徽省安庆市绿色建筑建设的调查[J].中国科技论坛,2008,(5):115-119
篇6
关键字:建筑节能住宅设计
一、定义及内涵
1、“节约”概念的发展
节约(SAVE)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狭义的节约指减少消耗,是采取减量型,控制型,末端治理型的手段来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拟通过各种手段使未来的生态和社会所受到的损害减少:
但是,经过了上个世纪后20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并非有效,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因此,采取控制和减量的方式受到了质疑。正如美国总统科技顾问WilliamMcDonough所说:
“Beinglessbadisnotbeinggood.”
——“坏事减少并不等于好事增多。”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国都将狭义的“节约”发展为广义的“节约”,即从节约(Saving)有效(Efficiency)可持续发展(Sustainability)。本届中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正是如此。
增值型、创造型的发展模式,不仅仅是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而是通过循环经济创造财富和增值。
建议在定义节能节地住宅时考虑新的发展观。
二、节能节地住宅的评估模型
关于资源节约型住宅的评估评估认定问题,以往我在科技司和住宅中心工作时曾多次组织制定有关住宅的这类工作,包括建筑节能和住宅性能认定的评估体系等。但是,当时在制定评估模型时多采取一元的模式,而非二元乃至多元的协同评估模式,因此,在贯彻实施时往往遇到各种问题。例如:我们在涉及节能、节地、节水时更多的强调节约率,如节能50%,节水30%等等,并不同时评估在达到该项指标时对建筑的功能和舒适性、健康性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在强调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舒适,即评价住宅性能时,又不去评价由此对资源环境产生的影响。实际上,二者之间是需要妥协的,有时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要牺牲人的舒适度,或者要改变生活习惯。当然,我们最常遇到的问题是上述二元与投资之间的关系。正因如此,近来国际、国内有关建筑评估方面的模式在走向多元化。
例如:在由科技部下达的课题《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成果中指出:“绿色建筑希望消耗最少的能源和资源,给环境和生态带来的影响最小,同时为居住和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与良好的服务,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以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破毁环境的代价所获得的舒适性的“豪华建筑”不符合绿色建筑要求;而放弃舒适性,回到原始的茅草屋中,虽然不消耗能源和资源,却也不是绿色建筑所提倡。因此,在评估体系中节省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的条例与室内舒适性、服务水平以及建筑功能的条例性质不同,不能彼此相加或相抵。为此,我们参考了日本的CASBEE(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omprehensiveAssessmentSystemforBuildingEnvironmentalEfficiency),在具体评分时把评估条例分为Q和L两类:Q(Quality)指建筑环境质量和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的水平;L(Load)指能源、资源和环境负荷的付出。所谓绿色建筑,即是我们追求消耗最小的L而获取最大的Q的建筑。如下图所示,这种两维的表述方式可更科学地描绘出所评价项目的“绿色性”。
当评估结果处于图中A区时,表示该项目通过很少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付出,就获得了优良的建筑品质,是最佳的绿色建筑。B区、C区尚属于绿色建筑,但或资源与环境消耗太大,或建筑品质略低。D区属于高资源、能源消耗但建筑品质并不太高。E区则是很多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付出却获得低劣的建筑品质,这是我们一定设法避免的。”
三、关于住宅建筑节能
1、节能目标的相对值(如50%)可以分区提出,但是应要求各地区进行本底现状调查(或组织调研),确定当地建筑单位能耗的平均值(㎏标煤/㎡),否则提出的相对值无法操作。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全国节能的总绝对值(㎏标煤/㎡.年)较为科学。
2、要注意建筑节能指标和绿色建筑的指标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有矛盾之处。例如:绿色建筑强调自然采光、通风和加大迎光面以便有可能利用太阳能等,但是这样就会增加窗墙比和体形系数,不利于节能。目前房地产商为提高舒适度,多采用大落地窗,大面宽小进深住宅,在住宅市场中受欢迎,但这和主体建筑节能有矛盾,如果要达到节能指标,须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这必定会增加可观的造价,这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绿色建筑在普通住宅中的推广,目前多用在高端住宅上。
3、节能问题应有重点,北方抓冬季供暖期节能,南方抓夏季空调期节能,过渡区应尊重地方的习俗,不能仅用物理指标要求,以免造成浪费。
4、要重视人文方面的内容,应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尽量采用自然生态型的方式节能,如太阳能、西北的生土建筑等。应强调对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的引导,为节约能源改变不良生活习俗,开展全民节能教育很必要。
四、关于住宅建筑节地
1、节地问题主要是宏观问题,关键在于要逐步解决城乡的二元化体制。在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城市化是必然的,城市化需要土地,需要一定数量的耕地,这个问题不能回避。应提出一个城市化用地与农业用地的平衡发展模式,以及二者与工业化的关系。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提高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释放耕地面积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过程,前者的速度制约了城市化的过程和农用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过程。建议与农业部制定的发展规划接口,再测算土地放量的时速,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节地指标。
2、城市住宅的节地问题与住宅市场结构及开发模式有关。目前我国新建住宅几乎全部采用小区成片开发模式,已经持续了15年,其弊端早已凸现,如果继续下去,大量占用耕地问题无法避免。应更多地研究采用城市内既有住宅的置换、提升的办法解决住房问题,尤其是中低收入住宅,不一定非要新建小区,更多的是通过二手房的租赁、置换等方式解决。因此,以往提出的商品住宅持有率要达到90%以上等指标值得商权。目前在发达国家相反地更加强调商品房的持有比例要下降到60%~70%,而物业出租比例要提升到40%是有道理的。
新批准的成片开发的住宅,尤其是大规模的项目应当按照新城镇的模式规划而不是住宅小区,这样使住宅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接口,这是长远节约耕地的出路。如果在城郊大量建住宅小区,必定造成在占用土地的同时还要解决交通问题,长距离运输又造成能源的耗费,应把居住、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功能统筹考虑才最节约。
3、应提高不同档次的住宅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分别制定最低使用年限。但是,如果不能提升住宅的经济价值,即使现有住宅还存在使用价值,也会因为失去了经济价值被拆掉,频繁地拆建必定造成土地和资源的浪费。因此,要从住宅的设计、质量、可改造性等方面长远考虑。
4、据说最近北京市将要修订住宅规范中的栋间距(加大)和冬至日的采光时间(加长),以便符合自然采光、通风的绿色健康要求,这是SARS以后北京住宅的趋势,如果修订,将对节地、节能有影响,应当兼顾协调。
五、关于住宅建筑节水
1、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平均,因此制定节水指标应当分区,建议按照年降水量分为五个区:
丰水区(1600mm)、多水区(800~1600mm)、过渡区(400~800mm)、少水区(200~400mm)和缺水区(<200mm)
2、节水率(WCR)指标
要求住宅小区减少市政提供的水量,节约用水。按照上述分区,节水率指标递增。
l在不考虑污水回用的情况下:5≤WCR<15;
l考虑污水回用的情况下:15≤WCR<50。
节水率并非越高越好,因为高节水率意味着要求更高的污水回用率,而污水回用是需要采用较高的处理技术,将会增加成本影响水价,应当选择技术经济的平衡点。
3、具体措施
l按照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确定合理的方案。
l优先选用节水器具和设备
l合理控制末端出水压力。
l污废分流处理并回用。在绿化用水、冲厕用水、道路浇洒、洗车、扫除用水、景观补充用水及空调冷却用水补水中使用再生水,且水质应符合相应的标准。
l雨水收集并回用。
六、住宅产业化:住宅产业化的主体应是在形成了市场需求条件下的企业。住宅产业化是一个市场化、商品化的过程,只有形成了一定的市场需求,有了市场的驱动力才可能推开产业化。因此,以往我们强调以项目为中心,去抓各种示范工程,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这种方式是有效的,但是在房地产市场已趋成熟的今天,应从抓项目过渡到抓企业。
当前,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形势下,在收紧房地产的两大限制性因素(资本和土地)以后,一定会形成一种挤压效应,促使中国的房地产业开始上一个台阶,其特点是企业进步和金融进步。房地产企业的优胜劣汰已经开始,2005年更会加速,以往靠“圈钱”,“圈地”,获取高额利润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企业开始认真研究发展战略,大致的趋势如下:
——一部分企业向规模性扩张发展,以做大做强为目的,一些大型开发企业的年开发量和销售总额一时成了竞争的指标。例如:民营企业中以万科集团、顺驰集团、世茂集团、合生创展集团等为代表,在2004-2005年中都以销售总额在100亿上下为目标,其中有的企业间竞争得十分激烈。大型开发企业的形成将会提高房地产企业的集中度,这标志着中国的开发企业走向成熟,竞争房地产市场的占有率已经开始,这些企业中有的已经认真研究住宅产业化问题,为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部分企业以打造精品为切入点,形成独有特色的知名品牌,从而提升项目的质量。不求最大,但求最佳。
篇7
浙江省也颁布了多项法规,如《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2007]234号)、《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浙江省民用建筑项目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和《浙江省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机构备案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2015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杭州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也要求:“新建、改造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应当按照规定设置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并接入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系统。”
2杭州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
为了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响应《杭州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相关条款,结合杭州市现行建筑节能管理制度和工作的实际需求,2014年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委托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了《基于建筑能耗统计分析的建筑节能管理体系研究》的课题研究,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发了杭州市公共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建筑节能全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程序见图1。从建筑节能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杭州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了建筑节能审查信息库、在建建筑基本信息库、既有建筑基本信息库、建筑能耗监测信息系统和建筑节能综合管理模块,涵盖了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节能改造的全过程。可实现建筑项目的节能审查、竣工验收、能耗监测、示范项目节能改造等功能,有利于培育建筑节能服务市场,为高能耗建筑的节能改造创造有利的条件,并有效指导杭州市建筑能耗定额加价制度的制订。
2.1建筑节能审查
2.1.1建筑节能审查由能评机构完成项目申报、项目整改工作,由区县(市)住建局或市建委完成项目受理、专家审查、行政许可和统计分析工作。节能审查网上申报流程见图2。在项目申报阶段,填写《民用建筑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登记表》时,项目的资金来源和项目属地共同决定节能评估审查部门是区县(市)住建局或市建委。项目受理后,节能评估审查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上传专家审查意见。能评机构根据专家审查意见修改《民用建筑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登记表》《节能评估报告书》或《节能评估报告表》,最终由节能评估审查部门通过行政许可并上传《浙江省民用建筑节能审查意见书》《确认的专家意见书》和《整改意见及确认书》,完成民用建筑节能审查的管理。2.1.2机构管理在杭州市开展民用建筑节能评估工作的能评机构都要在杭州市建委备案管理。评估机构自行完成网上注册,录入机构相关信息,由市建委进行资格审查。在每年换证时,由市建委更新能评机构和评估人员的基本信息。
2.2建筑能耗监测分析
2.2.1能耗监测建筑能耗监测是建设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的基础。浙江省出台了地方标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用电分项计量系统设计标准(DB33/1090—2013)》,正在编制《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用电分项计量系统施工与验收规范》。《杭州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要求“新建、改造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应当按照规定设置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并接入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系统。”杭州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可实现单体建筑的分项计量数据分析与统计,结合建筑结构、建筑功能、空调系统形式等信息,对比不同建筑在同一时期的用能量,对比不同区县(市)间的相同建筑类型的建筑单位建筑面积用能值。2.2.2建筑能耗指标体系建筑能耗指标可以分为限制性指标和综合性指标。限制性指标是对耗能系统的局部或整体的最高能耗或能效的规定,如采暖空调设备的能效指标性能系数(COP)、能效比(EER)、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等;综合性指标是考虑到与建筑能耗相关的各个方面,而对建筑总体能耗提出的指标要求,如建筑物的耗冷量指标、耗热量指标、空调采暖年耗电量、单位面积耗电量等。在市级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中,多使用综合性指标,包括建筑总能耗的评价指标和相对性评价指标。建筑总能耗的评价指标包括建筑能耗总量指标、常规能耗总量指标、特殊区域能耗总量指标和暖通空调系统能耗指标。相对性评价指标包括建筑的常规能耗与建筑面积(扣除特殊区域面积)、建筑常驻人数(或建筑内床位数)、建筑运行时间的比值。常规能耗总量,是指建筑能耗总量减去特殊区域能耗。建筑的各类特殊区域设备能耗量与建筑特殊区域面积的比值。
2.3建筑节能综合管理
2.3.1节能示范项目杭州市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包含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节能典型项目、住宅产业现代化、用能监管、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申报单位自行注册,完成项目申报、填报进度、申请验收的工作;区县(市)住建局完成项目初审、验收受理的工作;市建委完成项目审核、专家评审、项目公示、列入计划、验收受理、组织验收的工作。2.3.2专家库管理杭州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了杭州市建筑节能专家库,包含专家的姓名、身份证号、单位、执业资格、评审记录等信息。考虑到有些区县(市)辖区内的专家数量少,从外区县(市)邀请专家多有不便,平台中增加了专家备用库。为保证专家独立、公平地评审,专家评审会实行专家负责制。和管理平台相关的节能审查专家评审会、建筑节能示范项目专家评审会、建设科研项目专家评审会,参加评审的专家只能从专家库和备用库中选择。市建委和区县(市)住建局在评审会结束后,可对专家评审质量进行打分考核,并给出“满意、合格、不合格”的评判。杭州市市建委根据每年的评审会记录,综合考虑专家参加评审的次数、参加评审的质量,执行“专家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制度,更新专家库中的人员名单。
2.4平台的运行实践
杭州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已经完成了建筑节能审查信息库、在建建筑基本信息库、既有建筑基本信息库、建筑能耗监测与分析、建筑节能示范项目、专家库管理的功能开发,并于2015年4月1日正式上线。从上线至7月中旬,已完成19家建筑节能审查机构的注册、84项民用建筑节能审查项目的行政许可,完成30项节能示范项目的网上申报工作,完善了150位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家库成员的信息库,经过实践应用符合杭州市建筑节能条例的要求。后期还将开展能效测评、竣工验收备案、建设科研项目、能源审计、绿建评星、绿色施工、绿色社区方面的工作。
3结语
篇8
【关键词】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管理
1.广州市概况
广州市辖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十区和从化、增城两个县级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843.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70.08万人,其中中心城区772.72万人,占60.84%,新城区334.35万人,占26.33%,县级市163.01万人,占12.83%。为国内特大城市之一。
2.广州市建筑垃圾管理的现状
2.1管理的体制架构
广州市在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上实施市、区(县级市)两级政府管理体制。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以前是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管理的主管机关,其所属的广州市余泥渣土排放管理处负责具体管理;区(县级市)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分工范围内的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具体由各区(县级市)余泥渣土排放管理所或环卫所承担。
2.2国家与广州市相关政策
2.2.1国家政策要点
目前,我国对建筑废弃物管理有“三化”原则和优先采用原则。“三化”原则即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减量化即鼓励清洁生产,尽量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和排放量;资源化即采用先进的技术,实现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无害化即通过各种技术对建筑垃圾进行处理处置,使建筑垃圾不损害人体健康,对周遍环境不产生污染。《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规定“国家鼓励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即为优先采用原则。
在经济政策层面,主要有三项政策:一是排污收费政策。建筑垃圾处置实行收费制度,收费标准各地方政府确定。二是生产者责任制政策。谁产生建筑垃圾,谁承担建筑垃圾处置责任。三是税收信贷优惠政策。建筑垃圾再生制品减半征收增值税,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优先给以信贷支持。
2.2.2广州市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沿革
90年代以前广州市余泥渣土管理采用行政管理的方式。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后,各类建设、建筑、修缮工程大量增加,余泥渣土排放量不断增大,受纳场相对减少,排放日渐困难,行政管理又滞后,乱倾卸余泥渣土情况普遍,余泥渣土排放管理工作一度处于的无政府混乱状态。
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90年8月16日颁布《广州市余泥渣土排放管理暂行办法》,随后开始施行。1994年、1995年和1996年针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又公布了三个补充管理通告,扭转了余泥渣土排放管理工作的无政府状态。《广州市余泥渣土排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广州市市容环卫局为主管机关,并设立广州市余泥渣土排放管理处,各区设立余泥渣土排放管理所,统一管理全市的余泥渣土排放,实行排放证、受纳场地证、车辆准运证的“三证”管理。需排放者到所在区余泥渣土排放管理所办理排放手续,交纳管理费,领取排放证和车辆准运证,至指定受纳场地排卸。从此广州市余泥渣土管理进入依法行政管理阶段。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广州市余泥渣土管理条例》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同时1990年8月16日颁布《广州市余泥渣土排放管理暂行办法》废止。与《广州市余泥渣土排放管理暂行办法》相比,《广州市余泥渣土管理条例》规范了余泥渣土的排放、运输、受纳管理工作,加大了管理力度,提高了广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水平。
近年来广州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规模急剧增大,余泥渣土排放量多,消纳点少,建筑废弃物的排放与消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意排卸建筑废弃物现象屡有出现。据此,有关部门一直在酝酿修改完善《广州市余泥渣土管理条例》。在酝酿阶段新的条例名称曾分别为《广州市建筑散体物料管理条例》和《广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最终为《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管理条例》,已经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即将实施。目前仍在执行《广州市余泥渣土管理条例》。
与《广州市余泥渣土管理条例》相比,《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管理条例》细化了条目,进一步加大了管理与违规处罚的力度,要求各级政府扶持和发展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并鼓励社会投资建立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3.广州市建筑垃圾排放与受纳情况
3.1排放与受纳情况
广州市辖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十区和从化、增城两个县级市,从化、增城距广州市区远,单独计算。其他十区近年来排放、受纳情况见表1。
近年来广州市年均建筑垃圾排放量约1500万立方米,2011年预计排放量2000万立方米。受纳总量不足10%。
3.2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地
广州市现有建筑废弃物消纳场三个,分别位于花都区、萝岗区和黄埔区。其中两个比较规范,一个在花都,设计容量约600万立方米;另一个在萝岗,设计容量约30万立方米。中心城区及近郊区没有消纳场。
3.3广州市建筑垃圾收费标准
目前广州市建筑垃圾由产生至进入受纳场共有三项收费,一为按穗价函[1998]178号向排放方收取的建筑垃圾处置费,标准为3元/立方米。该项为行政性收费,主要用于余泥渣土受纳场建设、清理无主余泥、处理道路污染等开支。另两项为运输收费和排放点收费,为商业性收费,以市场供求自行调节,政府方面无补助。余泥渣土的运输由具有建筑废弃物处置证(运输)的专用车辆承运。
4.广州市建筑垃圾去向及回收利用情况
建筑垃圾的处置方式主要包括回填消化、受纳和资源化利用。回填消化是直接利用建筑垃圾作填方土料回用填埋到施工工地、基坑、低洼地消化建筑垃圾的方法。受纳是指把建筑垃圾运入指定的临时性受纳场或永久性受纳场,由受纳场处置(一般为填埋)。资源化利用是将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加工,按用途或类型对其可利用的部分进行再生利用。
目前,广州市建筑垃圾的主要去向如下:
(1)根据建设工程需求进行辖区内自我平衡、消化,主要是回填基坑;
(2)进行调度处理用于垦复已关闭的废弃采石矿场或回填低洼地;
(3)用于铺路及城市园林绿化的填土;
(4)运至现有的三个建筑垃圾临时受纳场进行简单填埋;
(5)少部分的建筑垃圾运至广州市周边砖厂进行再生利用为建筑用砖。但受生产场地、设备限制和缺乏管理与政策支持,其生产规模均不大,年消化建筑垃圾仅约100万立方米。 5.存在的问题 5.1建筑垃圾集中排放点太少 建筑废弃物产生的区域分布广,消纳点少,建筑废弃物的排放与消纳之间的矛盾突出。
5.2 现有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分布不合理
旧城改造是建筑垃圾的主要产源。广州市旧城改造主要在老城区。近年来广州市52个需全面改造的“城中村”中有41个集中在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五个中心老城区,例如猎德村改造、林和村改造、杨箕村改造等大型城中村改造项目。但是中心城区甚至近郊区都没有消纳场,上述三个建筑废弃物消纳场最近的距市中心(按广州城市原点计)不少于30km。经计算,将建筑废弃物从市中心运至建筑废弃物消纳场,仅运输费就达约60元/m3。
5.3现有建筑废弃物消纳场设计容量不足
广州市现有建筑废弃物消纳场设计容量不超过700万立方米,如果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全部由现有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受纳,仅够受纳半年。因此,广州市现有的建筑废弃物消纳硬件条件无法满足广州市城市建设的需要。
5.4自我平衡、消化的弊端
受现有的建筑废弃物消纳硬件条件及经济因素的限制,项目建设部门经常根据管辖范围内建设、施工单位的建筑回填需求来协调安排受纳建筑垃圾。这种自我平衡、消化的方法容易使建筑废弃物排放无序化、受纳处置行为成为不规范的自主行为,由此引起一系列的问题:
(1)排放与受纳申报严重失衡
据统计,近6年来受纳量申报情况与排放量相比,严重失衡,受纳量占排放总量的百分率不到10%。
(2)处置场地失控,受纳场建设缓慢
受纳量与排放量严重失衡导致无法合理规划和建设处置场地。
(3)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卫生,影响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发展
主要反映在建筑废弃物围城压力大、占用土地,破坏土壤质量;影响空气质量、污染水域;破坏市容,恶化市区环境卫生等。
6.建议
通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广州市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建筑废弃物处置管理的框架系统,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这样的框架系统为统一规划建场、统一组织管理、统一信息调度、统一运输资质管理、统一处置消纳建筑废弃物提供了基本保证。目前尚要完善的工作主要有:
6.1进行建筑废弃物排放的合理预测
特大城市的建筑废弃物处置与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软硬件条件投入大,时效长,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提前规划建设,规划建设的依据是对建筑废弃物排放合理的预测。可以根据广州市城市建设的中长期规划,进行建筑废弃物排放的合理预测,包括总量的预测与排放区域的预测,以此作为建筑废弃物处置与管理体系建设的依据。
6.2尽快建设成完善的建筑废弃物消纳点网络
建立尽可能合理的建筑废弃物消纳点网络,拉近建筑废弃物产生源头与消纳点的距离,从而减少能耗、减少处置费用、减少偷排乱倒、减少“泥头车”长途奔驰对市容环境的影响。
6.3建设若干建筑废弃物综合处置场点
目前广州市年均建筑废弃物排放量约1500万~2000万立方米,堆放厚度按10米计,占地1.5~2平方公里/年,市区内每年提供这么大面积的填埋场地是不现实的,建筑废弃物处置完全靠填埋不可行。建筑废弃物处置场点不能仅仅是填埋场,应具有综合,如中转、分类、初步加工、分流、区域内调拨等功能,以便长期、稳定地担负建筑废弃物处置任务。
6.4加强对建筑废弃物自我平衡、消化的监控
合理调配,在区域内达到物流平衡可以减少建筑废弃物排放量、弥补消纳能力不足。但若失控容易使建筑废弃物排放无序化、受纳处置行为成为不规范的自主行为。因此要加强对建筑废弃物自我平衡、消化行为的监控,保证行为的规范性与有序。
6.5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
建筑废弃物处置的出路在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监管工作不能停留在排放和消纳平衡的管理阶段。只有政府相关部门按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围绕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通过对建筑废弃物处置政策制定、用地调拨等支持,才能较快的形成上规模的建筑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能力。
篇9
关键词:低碳环保建筑,节能减排
建低碳环保建筑的重要性
低碳环保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 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环保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 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环保,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今年全国两会上,民建中央提交的《关于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减排提案》重点突出,将目光放在建筑节能领域。该提案强调,我国应该构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低碳环保建筑(绿色建筑),同时更注重人的舒适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因为这代表了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
低碳环保建筑的概念
低碳环保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作为建筑物,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它的碳排放是影响环境的主要来源,所以说“低碳环保建筑”是当前“绿色建筑”理念的前沿体现。
低碳环保建筑的技术要求
低碳环保(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
1、节地与室外环境 :在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维持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这样既可以减少用于场地平整所带来建设投资的增加,减少施工的工程量,也避免了因场地建设对原有生态环境景观的破坏。场地内有价值的树木、水塘、水系不但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而且是传承场地所在区域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也是该区域重要的景观标志。因此,应根据《城市绿化条例》 (1992年国务院令第100号)等国家相关规定予以保护。当因建设开发确需改造场地内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环境状况时,在工程结束后,鼓励建设方采取相应的场地环境恢复措施,减少对原有场地环境的改变,避免因土地过度开发而造成对城市整体环境的破坏。
2、节能与能源利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被分为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5个不同的建筑气候区,除温和地区外,建设部已经颁布实施了分别针对各个建筑气候区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建设部所颁布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节能率为50%,即在保持相同室内热环境条件的前提下,要求新建和改扩建的居住建筑的采暖或空调能耗降低一半。节能50%并非建筑节能的最终目标,近几年来已经有一些省、市根据当地建筑节能工作开展的程度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制定了节能率高于50%的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因此将本条作为必须达标的项目。在公共建筑(特别是大型商场、高档旅馆酒店、高档办公楼等)的全年能耗中,大约50%~60%消耗于空调制冷与采暖系统,20%~30%用于照明。而在空调采暖这部分能耗中,大约20%~50%由护结构传热所消耗(夏热冬暖地区约20%,夏热冬冷地区约35%,寒冷地区约40%,严寒地区约50%),因此本标准对绿色建筑围护结构提出了节能要求。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结合城市水环境专项规划以及当地水资源状况,考虑建筑周边环境,对建筑水环境进行统筹规划,是建设绿色建筑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前应结合区域的给水排水、水资源、气候特点等客观环境状况对建筑水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增加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市政供水量和污水排放量。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有害物质的释放规律非常复杂。本条可定量评价装饰装修过程中建筑材料对室内环境的污染程度。选用有害物质含量达标、环保效果好的建筑材料,可以防止由于选材不当造成室内空气污染。
5、室内环境质量:室内热环境是指影响人体冷热感觉的环境因素。“热舒适”是指人体对热环境的主观热反应,是人们对周围热环境感到满意的一种主观感觉,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而言,室内温度、室内湿度和气流速度对人体热舒适感产生的影响最为显著,也最容易被人体所感知和认识;而环境辐射对人体的冷热感产生的影响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除此之外,围护结构辐射也会对室内空气温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本标准只引用室内温度、室内湿度、气流速度三个参数评判室内环境的人体热舒适性。
6、运营管理:物业管理公司应提交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管理制度,并说明实施效果。节能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业主和物业共同制定节能管理模式;分户、分类的计量与收费;建立物业内部的节能管理机制;节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节水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按照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梯级用水原则,制定节水方案;采用分户、分类的计量与收费;建立物业内部的节水管理机制;节水指标达到设计要求。耗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建立建筑、设备、系统的维护制度,减少因维修带来的材料消耗;建立物业耗材管理制度,选用绿色材料。绿化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对绿化用水进行计量,建立并完善节水型灌溉系统;规范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有效避免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损害。
低碳环保建筑的前景
目前,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该方案从节能减排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俨然成为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转型的重中之重。此次工作方案中重点提到工业节能、交通节能、建筑节能、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商业和民用节能以及公共机构节能减排等六大领域。而在六大节能减排领域中,建筑节能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领域。随着我国城市化节奏的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的宜居城市,发展绿色建筑,推动建筑节能,是我国进入城市化阶段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建筑节能减排联盟获悉,在湖南郴州举办的“2012城市建设与绿色人居发展论坛”上,与会城市建设管理者、规划设计专家认为,建设低碳宜居城市,发展低碳环保建筑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总之,建筑设计中的低碳环保乃是大势所趋,做好低碳环保设计,对于节约能源,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国务院令第100号)
篇10
关键词:绿色建筑 产业经济 激励策略
一、我国绿色建筑产业经济现状与问题
(一)绿色建筑产业经济的现状
我国的能耗结构中,建筑占据了大约1/4;用电结构中,建筑用电也占据了约1/4。现有的430 亿平方米建筑面积中,95%为高能耗建筑,每年新建建筑面积中80%仍为高耗能建筑。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期,建筑能耗占社会能耗的比重快速增长,约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已占全社会总能耗约28%。在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在城镇化领域里,“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了优先项目。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是以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约束性指标为契机,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通过实现绿色建筑的“四节两环保”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
1、政府相关机制有待完善,没有得到广泛参与重视
在当前的我国建筑行业中,绿色建筑的开发量相对较小,尚未形成规模,得不到人们的认同,如此的现状使得开发商们都不愿意去做吃螃蟹的第一人,不仅耗资巨大,利润空间还十分狭小。在近期,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整体形势虽然较为冷清,但还是保持着供不应求的事态。作为卖方的地产商更注重短期效应,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大的利润,不愿意去花大价钱提高住宅的质量和品味,所以绿色建筑的源动力十分短缺。
2、产业相关技术标准不完善导致推行效果不佳
综合性的节能减排体系尚未建立,不能使建筑行业的环保设施综合运行,只是简单地强调各部分的技术,却缺乏对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等的综合控制,这样也会对市场和人民形成一定的意识上的干扰和误导。
3、绿色建筑大范围推广难以得到保证
当今设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很多建筑师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构思和研究,很多设计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去赶任务,这就造成了工作成果质量低下。如果说设计师的设计激情不能被调动出来,那么,绿色建筑大范围推广的最重要保证就不存在了。
4、建筑改造投入欠缺
我国现阶段民用建筑还处于“自由阶段”,缺乏对节能方面的重视。政府部门对于民用建筑节能方面的投入和补贴力度不足,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共鸣。
二、我国绿色建筑产业经济发展的激励策略
(一)政策手段——政府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发展
1、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逐步完善,例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可再生能源法》等。实施有利于绿色建筑推广的法律条款,加强专项审查和竣工验收等相关措施及制度,以促进绿色建筑的推广。
2、建立有关标准体系
对于绿色建筑相关的实施规范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修订,例如《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等,从而使与施工相关的各个责任部门按照较为合理、标准的施工计划进行施工。
3、制定有效的推广政策,奖励先进
要重视绿色建筑对于节能减排的重大作用,将其纳入工作重心;制定更加有效的推广措施,财政支持绿色建筑的大范围推广,兴建新型生态村庄;对于有损于节能减排事业发展的建筑,增收有关税务,以经济制裁起到警告的作用;加强节能减排的环保思想教育,让人们从根本上认识到绿色建筑的优点和重要意义。
4、对绿色建筑增强模范激励
一是单体低能耗与绿色建筑的示范激励,如“低能耗与绿色建筑”、“农村农房节能改造”等;二是单项应用技术的示范激励,组织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新型节能材料与结构体系应用”等。
5、研究与完善绿色建筑产品技术支持体系
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机制,编写《绿色建筑技术产品推广目录》,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
6、加强社会各阶层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
首先要加强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就要从人们的环保意识做起,加大对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宣传力度,开展示范性教育,让人们认识到绿色建筑对我们的重要性,使人们的消费观逐渐向环保方向靠拢,形成良好氛围。
(二)市场手段——经济杠杆撬动绿色建筑
由于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造的高投入,特别在前期,地产商还没获得收益时,就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成本,所以虽然绿色建筑有很大优势,长远讲对人类更有利,但前期的巨额投资还是给地产开发商很大压力。将目光转向消费者又会发现,绿色建筑高昂的价格,让消费者望而却步,同时由于各项环保措施使得各种费用负担增加,降低的绿色税收又不能抵消这些费用,使绿色建筑的市场十分有限。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在绿色建筑发展的前期阶段,一定要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三、结语
总之,对于绿色建筑来说,要想取得稳步发展,有效激励政策十分重要。当前我们建筑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城镇化的大力推进是绝好的机遇,然而技术方面的不成熟却是很大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和强化绿色建筑产业,为资源节约、促进建筑节能减排做出努力,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做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志强,邓雪.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规划研究[J].建设科技,2008,(06)
[2]李庆.绿色建筑再认识[J].建筑创作,2008,(08)
[3]吴金升.绿色建筑需要经济政策激励[J].建筑节能,2008,(09)
- 上一篇:财务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 下一篇:插皮嫁接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