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篇1

关键词: 应用题 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优化策略 训练方式

自从新课改以来,新的课程标准不再单独设置“应用题”单元,取消了对“应用题”的人为分类,而是把“解决问题”作为各种知识的应用,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部内容之中。这种知识结构导致了许多老师感到困惑,不知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知该把解决问题的重点放在哪些方面……而学生则由于未能建立数学模型,对解决问题的内容感受到的仅仅是形式上的“乐”,以致于对问题的解决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甚至遇到问题手足无措。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优化“解决问题”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在优化解决问题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问题呈现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材料的表达形式对学生理解知识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问题的呈现方式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因为现在的教材比较贴近生活,所以丰富的现实背景大都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由于受学生的思维水平及生活经验的制约,用图文形式呈现的众多信息,对学生的解题产生了干扰,有的学生存在遗漏图文中的信息、不能有效地将信息提取出来、无法将信息建立相关的联系等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我经常会采取变静态图片为动态图画的方法。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页的解决问题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运用课件首先出示22个同学在看戏的画面,然后分别呈现又来了13人和走了6人的情景,最后定格成课本中的示意图,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形象感悟,使学生理解图意并构建与加减混合运算含义的联系,从而正确列式解答。像这样把教材中的图片以动态的形式出示,为学生收集信息、理解数量关系间的内在联系搭建了“最近发展区”,学生再来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

二、优化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往,应用题教学强调的是学习解一类一类的题,因此把应用题分类。课标教材不把实际问题分类,教学实际问题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优化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观察图、观察情境,说图、说情境、读题,从中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已知信息和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获取的信息与要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问题解决后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如教学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时,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交流怎样摆(移多补少、先合再分等),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比多的少,比少的多,是这些数匀一匀得到的)。接着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不摆学具,能不能想办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在学生试算的基础上组织交流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选出最好的算法(先求总数,再除以人数)。然后请学生用这种方法实际算一算,并说一说是怎样算得的,每步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最后请学生将整个解题思路重新审视,验算得数是否正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算法多样化,以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长此以往,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三、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数量关系对于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来说很难以理解,这必须依靠我们教师发挥自己的才智,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简单问题来解决。我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过一个这样的问题:0.5千克大豆可榨油0.2千克,1千克大豆可榨油多少千克?榨1千克油需要多少千克大豆?学生在解决这道题时很难分清楚究竟是用0.2除以0.5还是0.5除以0.2。我在教学时,先把这两道题分成两道易于理解的整数应用题:(1)100千克大豆可榨油40千克,1千克大豆可榨油多少千克?用什么的重量除以什么的重量?(2)25千克大豆可榨油10千克,榨1千克油需要多少千克大豆?用什么的重量除以什么的重量?做完这两道题,再让学生对比其中的数量关系来做上题,学生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

当然,解决问题教学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使学生学习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某些策略。传统应用题教学中的抓关键词的策略、画图策略、列表策略和模拟操作策略均适合我们来借鉴运用。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策略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可以用来分析数量关系,并且二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从中悟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优化解决问题的训练方式

在设计练习题时,要冲破传统应用题的理想化、格式化、封闭化的限制,引入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比如设计条件多余的题目:王大伯家养了60只鸡和50只鸭,如果每只鸭一年可产蛋13千克,这些鸭一年可产蛋多少千克?这样适当增加题目中过剩的已知条件,形成干扰因素,由学生选择其中的最便捷、有用的信息作答,可防止学生滥用题目条件,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有些学生因为思维定势或是对数量关系理解不够而导致对问题解决出现混淆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可以采取对比性的训练。如:学完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加减法之后,我设计了这样几个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

1.小强家有一块菜地,其中1/4种茄子,1/8种土豆,其余的种白菜,白菜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2.小强家有一块1/2公顷的菜地,其中1/4种茄子,1/8种土豆,其余的种白菜,白菜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3.小强家有一块1/2公顷的菜地,其中1/4公顷种茄子,1/8公顷种土豆,其余的种白菜,白菜地有多少公顷?

篇2

【关键词】问题解决;化学教学

一、引言

目前的化学教学中存在着很多弊端,通常是把一切条件都告诉学生,学生在实验中照方抓药。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对他们究竟要做什么、怎么来做、要达到什么目的,实际上并没有清醒的认识。这种不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验问题思维能力的做法充其量只是使学生获得了一些表面的陈述性知识(实验现象),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往往并没有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而这里要讨论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强调并能够落实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中来,从而确实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关于问题解决的理论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例如,化学实验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化学实验中的实验方法和可用材料构成了问题解决的情情境,而要证明结果,必须应用实验方法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操作成功,问题得以解决。问题解决包括四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三、通过问题创新激发学生兴趣

在化学教学课堂上,不是所有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在对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产生困惑时才能产生创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关键是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进入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富有情趣和吸引力的化学问题,会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在设计教学时要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发现、创造新知识的问题情境,重视知识的分化点、生长点和交叉点。好的化学问题除了要包含三个要素,即未知事物(目的)、思维动机(如何达到)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觉察到问题),遵循二个原则,即最近发展区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外,还应具备以下五个特点:

(1)发散性或开放性:存在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2)实证性: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方式证实或假设,更好地体现化学学科特点(3)挑战性: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解决,避免简单再现化学中有关知识和事实类型的问题(4) 新颖性:能体现与化学有关的新内容,新方法或新思想的问题(5)关联性: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

因此,在化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提升他们感悟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初中化学“化石燃料的利用”一节教学时,可设计下列问题情境:某中学化学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对热电厂下游几十米内河水中鱼类几乎绝迹的现象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取得了一些资料:①测定热电厂使用的燃料煤含硫量为0.0064%;②了解煤燃烧后的气体未经处理即排放到空气中,热电厂地区出现了多雨。

四、通过提出问题提升探究能力

“提出问题,实施探究”是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在化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学生通过对问题信息的组织、加工,便能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这时老师应应势利导,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验证问题的正确性。化学问题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经过阅读教材或题目给出的信息能直接解决的问题,如某些简单的化学概念、化学符号、物质的某些物理性质等识记性内容;第二类是需要通过实验验证才能得到解决的问题,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硫酸铵既是铵盐又是硫酸盐;第三类是需要通过综合各种实践才能解决的问题,如设计实验,分别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角度区别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对于第一类问题解决的教学,主要是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原理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帮助他们弄清相似概念、原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达到正确运用概念、原理的目的;对于后两类问题解决的教学,其一般步骤为:

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性质,明确问题解决的目的

收集信息:确定收集信息的范围,收集相关信息并分类整理

提出实验方案:进行思维加工,形成解决问题的模型

检验结果:通过实践确证假说的程度

在此过程中,老师应该适时地将问题分解,设计成若干个梯进式的小问题,为学生解决问题巧设铺垫,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启发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发展他们的智力,提升他们的能力。例如,在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复习教学时,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浓硫酸,可以设计下列三个问题情境:①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性质是否完全相同呢?下面请同学们用两支试管分别装入少量无水硫酸铜,然后分别加入少量浓硫酸和稀硫酸,观察有何现象?根据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什么性质呢?(学生很容易就能归纳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②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那么浓硫酸有什么用途呢?(学生很容易地答出浓硫酸可作干燥剂)。③当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浓硫酸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化吗?若将萝卜挖一个洞,在洞里滴入浓硫酸或在浓硫酸瓶内悬持一朵鲜花,你想应该有何现象?给学生留出时间放飞思维,最后启发学生将其作为家庭探究实验,然后老师再设问“到此时,你认为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有哪些办法呢?”让学生的思维回归到知识点上,而且将该性质与趣味实验相结合,学生热情高涨,培养了学生思维迁移能力和综合能力:甚至把思维活动延伸到课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空间去寻觅去探究,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而且拓展和巩固了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他们的思维活动,提升了他们的能力。

五、问题解决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根据问题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应是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产生问题情境、分析问题情境、解决问题的一般模式,其操作程序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因材施教。问题的提出即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又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即“很想弄懂但还无法弄懂、很想说清但还无法说清”的心理状态。把学生原有的认知现实化,而且在新情境中运用它们。

2、形成新的概念和新的操作方式。这是本模式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包括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形成意识。

3、形成技能和技巧。主要是通过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应用所学的新知识。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画图教学

一、前言

数学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塑造学生科学理性思维的重要课程。“问题解决”教学是目前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未来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所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理性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时期。当下,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小学“问题解决”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也在不断凸显。笔者通过实践教学分析,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学观念保守固化、教学方法单调乏味、缺乏必要课程目标的设定等。

围绕着上述问题,学者和老师展开了广泛的探讨与分析。如何有效的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已然成为现在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笔者立足于广州市石滩镇三江小学的数学教学实践,以期探讨小学“问题解决”教学有效开展的路径与方式,为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开展与改革提供些许参考与建议。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原则

郑毓信教授认为,“问题解决”即是指如何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那种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开展要求我们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真实性原则。在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真实性作为问题设置的基本原则,在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基础上,进行相关问题的创设和解决,从而激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但是现实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与目前学校所倡导的规范互相冲突和矛盾。因此,教师应当依据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审慎合理利用真实性原则进行“问题解决”教学实践。第二、系统性原则。小学问题解决教学主要重视利用实际的问题来进行,这种方式虽然应用广泛、易于接受,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知识的获取具有零散性、欠缺系统的知识整理,很难形成统一的认知。因此,教师要把真实性与系统性结合起来,使得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解决问题教学建立有效的平衡点,共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三、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立足广州市石滩镇三江小学的数学教学实践,通过与诸多授课教师进行“问题解决”教学问题的探讨,力求探寻“问题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症下药、探求解决思路,为“问题解决”教学改革和实践奠定基础。

(一)教学观念保守固化

以授n教师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是固化的传统教学,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只能围绕着老师的教学进行被动的学习。教学的过程成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知识,这导致知识的灌输似乎成为教学的唯一,而忽略了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在这种教学模式的主导下,学生很难产生“问题解决”学习的兴趣,同时对自身的成长也缺少关注。这样的教学思想在我国当下的小学教学中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虽然新课改明确提出教学要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保守固化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被彻底拔出,很多教师仍然受着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这也成为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难以实施的重要阻碍之一。

(二)教学方法单调乏味

在实际的“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不停的练习。既不考虑数学问题的难易程度采取循序较近的教学方式也不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研读问题的兴趣。这种忽视主体性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导致以下问题。其一,学生缺乏数学兴趣。“问题解决”教学的开始阶段学生或许具有兴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兴趣也在慢慢流失。数学教学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课程,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对于“问题解决”教学的开展,尽量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知识搭配进行,可以增强课程的包容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学生参与程度较低。老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跟学练习,这在某种程度上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践。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式教学。笔者认为,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程度相对较低,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阶段“问题解决”教学的特殊性,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设计。立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四、优化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思考

在深入分析“问题解决”教学实践现存问题的基础上,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感悟与体会,结合诸多优秀数学教师的创新性教学方法,笔者现就“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开展进行策略性思考,以期有所增益。

(一)互动式策略

互动式教学法力图突破数学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的困境,将老师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形成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老师课堂讲授为辅的教学模式。任何阶段的课程都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其一,师生互动式,此种方式要求在授课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把握数学教学的节奏,主动营造互动氛围。关键是教师在对数学问题进行优化设计的基础上,掌握课堂互动的相关技巧。实践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开展互动式教学:其一,积分奖励制。该模式由老师引导提问,答对加2分答错加1分,并设置相应的奖品给予学生鼓励。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对应用题进行解读,使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及时地表达出来。其二,小组互动制。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开展小组教学,让学生自主参与具有显著意义。笔者将班上的同学分成5组,每组8人,采用小组竞赛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题型为基础知识问答、解题方法探讨等。初赛阶段每个小组抽题作答,得分最高的两个组进入决赛;决赛实行举手抢答制度,答对得分答错扣分,最终决出胜负。通过小组互动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问题解决”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动”,其要求教师在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下,主动引导学生开动思维,使学生真正的活动起来。否则,互动教学就难以开展。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摆脱传统授课方式的束缚,抛弃因循守旧、循规蹈矩的教育方式,主动与学生营造平等、和谐、开放、包容的教学环境。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理解和关怀,积极的鼓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问,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发现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互动,才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才能把音乐鉴赏的教与学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两者相互配合,互为增益,共同发展。

(二)猜想尝试策略

尝试策略从本质上看就是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问题的“试误”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而有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强,而有些则相对较弱。因此,授课教师要立足学生基础知识的差异性,选择性的采取“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在进行猜想和尝试时,学生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现有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根据自己的数学逻辑思维,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解答。从实践效果观察,经过不断的分析猜想,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例如,“如果有66个苹果需要装进盒子,但是每个盒子最多只能装10个苹果,那么需要几个盒子呢?”在传统的数学问题解决中,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计算66÷10=6(个)……6(人),故需要7个盒子。但是这种方式会使得学生丧失对问题多种解决策略的研究与尝试。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多种问题解决尝试和探索。第一种方法,6×10=60(人),6个盒子可装60个苹果,多6个苹果需要1个盒子。第二种方法,10个10个地加,一共要加6次余6个苹果,需要7个盒子。这样的猜想方式有许多种,在猜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探索与思考的能力。

(三)图形绘制策略

画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包括画数据图、曲线图、示意图等。画图具有直观的特质,它使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明了、易于猜测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在较为繁琐的数学问题上找到解题的思路。画图具有情境再生、形象塑造的功能,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有利于其提炼关系并直观表达。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使用画图的学方式,促进学生理解分析问题、探求数量关系。

在小学数学中,“问题解决”的策略有很多。画图策略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它利用图形特质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使小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理解题意,寻找解题方法。例如,“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宽是5cm,长是宽的2倍,求长方形的面积?”如果直接的看长与宽的关系,有些学生不能很快的反应出来,这时学生可以在草纸上进行作图来推展思维,将长与宽的关系直接的表达出来,从而算出长方形的面积。

五、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实践效果分析

首先,通过互动式教学策略明显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参与度。第一堂课的十几个学生主动参与到最后一次课的全部参与。学生“问题解决”学习的兴趣度和参与度正在逐步的提高,这是“问题解决”策略最为明显的实践效果。

其次,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方式,使得学生将掌握的数学方法与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用以致效。

最后,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问题解决”目标提出了“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的要求。通过“问题解决”策略的实施,学生的思考探索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猜想与画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这在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

六、结语

通过不断进行的“问题解决”教学实践,笔者采用的教学策略不仅提高了学生数学课程的兴趣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丰富了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鉴于个人能力有限,对于相关问题和教学策略的探讨难免有所疏漏,但仍尽力立足实践、拓展思路、有所增益,以期为后来者研究“问题解决”教学实践的情况提供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国锦.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11,(57).

[2]刘广军.浅析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4,(33).

[3]邵陈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6).

[4]付彦斌.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福建教育,2015,(36).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问题 ;教学方法

二十世纪后半叶,人们在生命科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分子生物学方面,例如DNA结构和功能、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生命科学逐渐成为一个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的庞大的学科群,生物这门学科只是它的一个初步认识,但是受到其快速发展的影响,生物也慢慢在高中教学中占据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它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加。由于不断有新知识的加入,生物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给教学带来了一些问题,本文只要针对高中生物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总结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更有针对性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教学的质量。下面是一些在高中化学的课堂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包括老师和学生以及教学环境各个方面。

1.教师本位思想仍然存在

近年来,以学生为本的全面发展教育观已经成为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各个学校也在统一履行此教育指导方针,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在许多老师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教师本位的教学思想一直存在。老师还像以前一样比较倾向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太重视学生的接受和理解情况,只是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实施教学。这是一种忽略学生、重视自我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的效果,与因材施教、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违背。

2.教学环节设计不够新颖

教学的主要环节是上课。课堂教学中有特色的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效果。但是,现在的教师对课堂内容的安排及新颖形式的加入不太重视,只是将自己的教学形式拘泥在“填鸭式”,其他的灵活的、有特色的、高效率的教学方式经常被忽略。单一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帮助学生有效的学习,反而会使得学生产生一种厌倦的情绪,要想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必须从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入手,趣化学习内容。

3.老师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和精确

生物是一门知识量在不嘣黾拥目蒲Ю嘌Э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会加入一些新的理论,需要老师不断的进行学习,增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但是现在的老师并不注重再学习,只是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专业技能不够完善,会出现表述不明的讲授情况,比如说,在对概念的表述方面有可能因为教师的表述不准确或者入手点不恰当导致学生认识不清的现象,影响学生的理解性学习。

4.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生物往往讲的是某个整体系统的循环、连续反应,例如新陈代谢、光合作用或者人从受精卵的形成到成熟,这些都是需要整体掌握的循环反应,并不能单独分开,只讲其中的一部分,而不像化学一样,元素之间的反应是独立的。但是老师会受课时安排的影响,分部分讲授知识,不注重知识的整合,导致学生无法将内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由于生物自身学科的特点,知识的整体性显得尤为突出,所以老师的知识板块的串联是十分重要的。

5.教学环境跟不上教学要求

教学环境主要包括教室环境、实验室设备等硬件设施的配备,现在的学校在生物实验室的建设上面普遍处于落后的现象,没有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探索的环境。现在大多数的教师都有配备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施,但是也有许多学校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在硬件设施方面不够完善,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针对生物教学中的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

1.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老师将课堂归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主导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老师要根据学习的需要安排课程内容,让学生学其所需。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最大程度的发掘学生的潜力。

2.扩展教学形式,趣化教学内容

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教育专家发现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提出了相关的理论依据,例如讨论教学法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实验教学法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欲,增加学习兴趣等。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积极思考,敢于实践,找出适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法。在这里笔者比较推荐的教学方法是演示法,根据生物这门学科的特点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些内容做一些形象的演示工具,例如图画,模型等,将自己的所学通过演示讲解展现给其他同学,从中找出自身的不足,也可以巩固自己已有的知识。

3.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要想老师有充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必须不断的对教师进行培训,不断的提高教师知识的数量以及专业水平。除了教师要不断的自学以外,还要求学校对给老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并且通过不断完善培训体制提高培训的效果,使得培训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根据生物这门课的特点,知识的整体性连贯性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涉及到一个系统的整体反应上,所以生物老师应该在一个版块展开之前先将这个版块的整体框架介绍给学生,再将细化后的知识穿插到相应的位置,并且给学生指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在此版块结束后再来一个系统的总结。

5.优化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主要是硬件设施的完善,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学校要尽可能的满足教学需求,可以从基础的模型以及图标等教学工具的配备做起,逐渐完善课堂所需的硬件设施。

三、结语

以上主要是依据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结合有关教育学的知识,提出有实际意义的能够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水平的方案。综上所述,以学生文本,增加课堂的活动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最基本的办法。

参考文献:

[1]王源:例析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 .

篇5

关键词:问题解决式 现代分析技术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c)-0228-02

“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问题解决者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意志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在“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中,教师为学生提出重要的、有背景的、真实世界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技能帮助和活动空间,以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的内容和知识,并提升其问题解决的技巧,培养他们在进行应用研究中不断根据情境变化来改变研究方法的能力。

药学的研究和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现代分析技术,以色谱法为代表的药物的仪器分析也是药学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药学专业的本科教育中《现代分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后续专业课程《药物分析》及《药剂学》的学习,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课程介绍了目前药学研究及质量控制中的很多近年来被广泛认可和采用的新分析技术,在药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分析化学》课程和《药物分析》课程之间,起到了良好的桥接作用,并为学生进入毕业专题实习打下了必要的基础。然而,对于大二学生毫无概念和基础的新技术,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理解其在现代分析中的优势、先进性和有用性,实现学有所用的目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结合本学院药学专业本科生的自身特点:缺乏学习主动性,独立思考能力不强,我们在本课程教学中尝试引入“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把《现代分析技术》的各主要章节和一些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融合在一起,用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和思考。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事件(如塑化剂,毒奶粉,毒胶囊,兴奋剂,假药,假疫苗事件等),在社会上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把现代分析技术应用到这些事件中,也是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所在。

1 问题的提出

在引入“题解决式”教学方法时,任课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从分析方法的定义,原理依次讲起,再讲授其分析系统构成,方法建立;最后才介绍其在药学中的应用的传统方法“填鸭式”教学,不要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取而代之的是,首先提出一个在社会生活关注度较高的药物分析热点问题。比如在讲解色质联用法时,我们并不从色质联用法的定义,原理讲起,而是先抛出近年来在社会上倍受关注的台湾瓶装饮料中“塑化剂”事件,说明“塑化剂”的慢性毒性和危害,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监测和控制。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关注,兴趣和想要解决该问题的欲望。此时,适时切入“怎样设计瓶装饮料中塑化剂的分析方法?”的问题。

2 学生的思考、讨论和课后准备

显然,此问题并不容易回答,所以结合这一提问,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此时可以再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如:要设计一个分析方法,待分析物的哪些特性是必须掌握的?要设计一个复杂样品中多个组分的定量方法(如瓶装饮料中塑化剂的分析),那么什么方法应该是首选的?此时的学生积极性已被初步调动起来,基础较好的同学开始根据自己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七嘴八舌地抢答,基础较差的同学也马上把教材翻到前面开始查询教材中关于每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对样品的要求等的叙述。当学生查书、思考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安排2~3个同学阐述自己对以上两个问题的认识,其它同学对其观点进行讨论,教师最后总结补充。此时不难讨论出色谱法应是复杂样品中多个组分的定量的首选方法,而待分析物的分子结构,分子量,沸点,溶解性,极性,紫外吸收特性等物化性质,则是设计分析法非常重要的依据。接下来教师布置学生进行课后准备,提出课后准备问题“(1)对哪些塑化剂国家是要求严格控制的?(2)请分别说明它们的分子结构分子量,沸点,溶解性,极性,紫外吸收特性等物化性质。(3)塑化剂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国家标准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其分析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要求学生查询相关数据库,并要求学生自由分成若干小组,4~5人/组,下次上课每小组与PPT形式面向全班汇报,并在以汇报时由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评分,计算每个小组的总得分进行评比,并按一定比例计入期末成绩。

3 问题的解决

由于提出了待解决的问题和竞争机制,各组学生积极展开组内分工合作,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开始精心准备。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检索文献,数据库,国家标准库的能力,还锻炼了对文献进行总结和综合叙述的能力。绝大多数小组都成功查询到了与提出问题相关的两个最主要的国家标准“GB/T 21928-2008”和“GB/T 21911-2008”得到了国家要求严格控制的1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名称,再通过化学数据库查到了它们的结构和各种物化常数。学生很容易找到在国家标准上塑化剂的分析方法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及其分析条件。但是,需要解决此方法“有什么优缺点?”及“为什么这样设计分析条件?”的问题,他们就不得不把教材中色谱-质谱联用法的章节认真的学习一遍。需要回答此方法的优点,学生必须知道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适于哪些样品的分析,在灵敏度,分析速度,分析成本这些指标上,对于复杂样品中微量的塑化剂的分析和其它方法相比有什么优势。需要回答“为什么这样设计分析条件?”的问题,学生就必须知道设定柱温,气化温度和样品组分沸点之间的关系;分析方法中色谱柱固定相和样品极性之间的关系;柱长,柱径和样本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检测器与分析要求的灵敏度及待测物性质之间的关系等一些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完全自发主动的学习了教材中色谱-质谱联用法的整个章节,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运用自己的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最后的课堂分组汇报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可以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进行。教师要耐心倾听,对于学生汇报中出现的一些不太成熟的见解(如某小组学生认为紫外分光光度法会更具优势等)不要急于全盘否定,可以结合一些例子说明如果这种想法是对的会产生什么新的问题或者是错误的结论,循循善诱。这个环节也增强了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并通过讨论不断地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地查询和学习教材及文献资料。

4 结语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只有问题的提出,才能有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将改革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是给学生先提出实际样品分析难题,要求学生根据待分析物结构,样品复杂性等特征查阅文献或国家标准,自发主动学习分析技术的原理和流程来讨论如何确定分析方法,设计方案以实现分析目的,变抽象原理为具体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开发新分析方法的创新能力。以问题为载体贯穿《现代分析技术》的整个教学过程,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陈世界.问题教学法在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工时刊,2014,28(1):46-47.

[2] 吴琼洁,蒋疆,吴丹.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7):246-247.

篇6

【关键词】问题 情景 思维 策略 评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40

教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能多维度地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最佳认知活动的条件下,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身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的教学活动。“解决问题”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思维活动的指导过程。它从创设问题情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评价过程和结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的。为此,笔者认为,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要做到: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发现和探索问题是儿童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对学生在情境发生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至关重要。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学生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在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组:首先,是为学习新知识铺垫的问题组;其次,是新知识的逻辑化问题组;最后,是新知识的应用问题组。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知识及方法,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引导合作交流,分析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提倡温故知新,提倡新旧知识的联系,可以说,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问题解决教学必须围绕数学问题,让学生切磋交流,着意分析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巩固旧知识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的前后比较,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知识层面逐步提高。比方说,通过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的比较,学生可以从数量关系的组数与解题的步骤来区别,也可以顺理成章地说出解答复合应用题的解题步骤(①审题,理解题意;②分析数量关系;③列式计算;④验算;⑤作答。)在理解题意的时候,示教的老师还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点拨学生再次分析问题。

三、探求学习策略,优化知识结构

问题解决是一种认知性的心理过程,需要用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而不是已有知识经验的再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些学生采取比较好的策略,因而问题解决能力就更强些。

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要求学生运用一系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类练习通过方法的拓展,加大了能力培养的力度,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由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增强了学生策略性知识。

四、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趋势是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发展到抽象思维为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时候还是采用直观的方法,这样有许多稍微复杂的问题小学生都感到无从下手,找不到解决问题“症结”所在,无法正确解答问题。因此我在教学中比较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引导他们运用类比、归纳、猜想、想象、联想等方法去寻找解题策略,探求数学问题的解决途径与方法。

要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加强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要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解题策略和思想方法,如对应思想、化归思想、转换思想、统计思想等,同时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数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归纳法、演绎法、直观画图法等。加强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直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五、注重学习过程,科学肯定评价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求出问题的答案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解决后,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多种答案,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有时学生常常把尽快得出答案作为唯一的目标,在解决过程中忽略了答案是否有意义,是否符合逻辑,因而要对问题解决的结果进行评价。

篇7

1.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对代表动物的感性认识。

普通动物学课程主要讲述的是动物由低等向高等、由简单向复杂,由水生向陆生发展的过程,为了说明这一规律每个动物门均选取代表性的动物,介绍它们结构和在动物界中的进化地位,由于学生缺乏对一些代表动物的感性认识,往往一些看一眼就明白的问题却需要教师花费大量宝贵的上课时间来解释,结果往往是费时费力也讲不清,例如在讲解水螅运动方式的时候如果单纯使用语言描述它的运动方式,学生听后往往都是一团雾水。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讲述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之前先给学生放映一些代表动物生活习性的短片,并让学生细致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切忌走马观花,看热闹,看后让学生使用语言描述动物的形态和习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事物和描述事物的能力。

2.利用浅显的语言将生涩的专业术语简单化,让学生易于掌握。

纷繁复杂的动物界不但形态万千,内部结构更是纷繁复杂,为描述这些形态结构,产生了许多晦涩的专业术语,这些专业术语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初次接触很难理解,如果教师不使用简单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就很难让这些学生对专业术语有个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将生涩的专业术语与学生自身熟悉的一些事物结合起来,让学生对这些新学的知识产生亲切感,打消学生的为难情绪是教师的责任。

如何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学习新知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方法。我认为,普遍联系的方法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述软体动物门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内脏团的结构有着深刻的印象,引入吃贝类海鲜的例子,细致地讲解哪里是内脏团,哪里是闭壳肌。再如,讲解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的日本血吸虫防治的时候,引入“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的诗句来说明我国防治血吸虫病的成就,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对熟悉的已知事物的回顾来掌握新知识,可以增加学生对新知识的亲切感,并提高学习的效率。

3.突出重点,使庞杂的内容易于记忆。

普通动物学是对动物界的一个整体的描述,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庞杂,如果不能突出重点,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造成学生对任何知识都没有印象。虽然很多老师出于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的目的,尽量多讲,但实践告诉我们,这样做将适得其反。学生不但不能清楚地掌握知识的骨架和脉络,而且会产生厌学情绪,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普通动物学主要是以动物的进化为线索,让学生了解动物界的组成,了解动物组织器官的进化过程,所以要重点讲解每一个动物门的进化特征和进化意义,重点了解每个动物门有哪些代表动物,让学生知道应该掌握哪些具体的内容。例如在讲解半索动物门的时候,重点说明,背神经索、鳃裂和口索是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而且要说明口索与脊索不是同源器官,在代表动物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肠鳃纲代表动物柱头虫,羽鳃纲代表动物头盘虫和杆壁虫。让学生学习之后知道本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4.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实验教学是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验证,也是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重视每一次的实验教学,力求在有限的实验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动物学的知识和实验技巧,是动物学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的指导思想。尽量在有限的学时内安排不同形式的实验内容,让学生掌握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实践方面的经验。

篇8

关键词:听力教学 五年制大中专生 学习技巧

从语言的实用性角度来看,听的能力站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人们要想用语言沟通就必须先学会去听,这样才能领会对方的意图。但是听力教学在中国的早期外语教学中却一直被忽视。哑巴式英语,培养了一批只会做笔试卷子的人才。所以当下怎样让英语变成我们的第二语言,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众人关注的话题。听力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从实践中去运用语言。让语言鲜活的存在于口耳相传的生活中。然而要掌握这门听的能力,是需要从不断地实践中总结技巧的。本文就针对五年制大中专学生在听力上遇到的问题,给予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一、听力涉及的领域结合学生学习技巧的问题

听力是一门综合学科,它的综合性表现在,好的听力要以稳固的语音、语法、语义以及文化背景知识为前提。

(一)语音

当人类识别听到的信息时,一定需要两方的语言模块相契合。也就是说只有听到相同的音节才能在人脑中识别出对应的信息。这就要求听话的人,和说话人的都要有统一标准的发音。就像广东人和北京人,在想表达同样事物时,发音不同就很难了解到彼此的意图。对于我们语言学者来说,练好发音,是听懂的首要条件。具体操作上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美音和英音困扰

通常学习者遇到的发音分美音和英音两种。一直有学生为是该学习哪一种发音而困惑。事实上如果我们了解了它们的文化背景就不难做出抉择。众所周知,英国和美国都属于多元化的国家,欧洲的许多国家也都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这就形成了,不仅有伦敦音和美音的差别,不同区域或国家的不同地方,都会有带有各自文化色彩的口音差异。所以语音并不能被简单的划分为美音和英音两种。我们通常说的这两种音的差异也只是代表绝大多数部分的不同。.

2、重读、略读和连读

在语音学习中会讲到重读、略读、连读这几个专有名词。重读往往是学生容易忽略的部分。但是英语中如果一个单词的重音读错在听的时候很可能就辨认不出来,还有些词重读音节变化,词性就跟着变化从而变成另外一个词。略读和连读都是听力中的难点。一般指在整句话中,词尾和下一词首之间连读产生的发音变化。这都需要学生大量的练习,总结发音规律。

3、语调

对语调的学习能更准确的把握说话人的意图。他是以怎样的情绪,是升调还是降调。重读了哪些部分。学生对语调的学习和把握就能做到不止听到字面意思还能了解到讲话人的弦外之音。对说话人的态度做到整体把握,以便更准确的理解说话人意图。

(二)语法和语义

在我们拿到听力题目时都会花时间先浏览要求和题干,从中尽可能多的获知大概的信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听力技巧就要运用语法知识。拿补全对话为例,先对已给词汇进行分析,从中推测出听力材料可能涉及的内容类型、结构以及主题。同时利用前后句和上下文语义加以推理和判断,特别要注意利用暗示词、关键词和过渡句,对上下文或者将要发生的事情及结果做出符合逻辑的推断。对空白处可能涉及到的内容,心里备份出可能答案。这样在听的时候大大减轻了负担,只需要检验自己的猜测或者从备选项中选出答案即可。在放音结束后,还可再通过语法和语义上的知识,通篇顺读一下,检查是否有语法错误或者语义矛盾的地方,及时加以补正。最后还要注意避免过分注重每个单词,影响对全篇中心思想的理解,应该把注意力始终放在主题上,便于对答案的合理取舍。

(三)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知识的匮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听到资料的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都会对理解造成障碍。在我们学习的听力教材中,文章大都是英美人撰写的。在授课时讲解国外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有助于学生对听力资料的理解和把握。

二、听力的类别结合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

听力分精听和泛听。一般在课堂上,教师多采用精听的方式,一边让学生养成正确听力习惯一边讲述听力技巧。泛听则可以当做是一种习惯养成。两者相辅相成。

(一)用精听树立自信

很多学生在了解了听力后对它产生恐惧,觉得它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学科,进而失去了自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课程时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从树立小自信到累计大自信。鼓励学生攻克难点,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技巧,并且运用于实践。再从实践中获得新的经验。认可学生的每一个进步,使其相信滴水穿石的道理。

(二)用泛听培养兴趣

泛听可以体现在平时的兴趣爱好上,比如说听英文歌曲,看英文电影,和一些配有音频资料的小故事。泛听是一种影响学习法,不用刻意去记录或者思考。给自己创造一个英语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对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语言坏境熟悉起来。而事实上,就像婴孩学习语言一样,人类除了会自动去识别一些语音信息同样也会不经意的去模仿。这就和长时间居住在河南的南方人口音会变是一个道理。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在听力教学中加入一些活跃元素。比如英文歌曲的听写,帮助学生掌握连读、呑音等发音规则。英文电影的实时性、生动性和直观性更能为学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学生能很快的融入影片的语言环境,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同时电影对白多是当下流行的语言,能让学生跟紧语言发展的潮流。电影中的社会背景更便于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从而达到实用快乐的学习目的。一周两节的听力课远不能有效的提高听力,学生课下的练习也是必须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成立兴趣小组,针对喜爱的音频资料或影像资料,做记录、整理并以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讨论。把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

听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不懈努力的过程。需要学生以稳固的英文基本功为前提,结合老师教授的听力技巧。从实践中提炼出技巧,再把技巧付诸于实践。自信的正视困难,不断培养听力的兴趣。同时作为教师也要不断的自我完善,常识新的教学法,努力让听力教学更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9

我所教的学生由于存在地域环境,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就给英语词汇教学带来一定的制约和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没有英语基础,给词汇教学增加了难度

我在农村中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我发现教这门与中国农村现状不大相等的学科困难很多,压力很大。我们都知道市里的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学习英语,而在农村,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上初中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英语,即使有了学校开设了英语课,一周也只上一、二节课,所以大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英语起点几乎为零,对英语的概念比较模糊,没有语感,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的增多,学生就越发感到英语学习的困难。读单词难,记单词更难,久而久之,词汇教学就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难题。

二、教学方法单一

我们大多数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习单词时,老师先领读几遍,然后学生领读等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读单词之后,就结束了单词教学,只有一部分重要的单词会在课堂上讲解,要求学生课后书写单词和记忆单词,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使学生对学习单词产生了厌烦心理。

三、家长重视不足

经过几年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的家长认为,英语十分重要,但他们从不询问孩子的英语学习情况,更不用说参加英语课外辅导了。因此,也就很少关注学生对英语单词的掌握情况,把一切都推给了老师,家长什么都不管。实际上,家庭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学生的人格的培养,学习态度的端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但是,农村的大部分家长观念落后,忽视孩子的英语学习,当你让家长考一考学生的单词时,他们常以不懂,不会为由来推脱,即使重视的家长也不能持之以恒。而老师在课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单词的检测无法做到及时,久而久之,不会的单词越积越多,就导致了接下来的学习寸步难行。

笔者根据以上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情况和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种简单实用的教学方式:

1. 利用直观教学法来教授单词。

用图片、实物等一系列的辅助教具来教授单词。既直观又形象生动,也可以节约时间,特别是对刚接触英语的学习者来说,采取直观教学,便于学生一开始就把某些实物与英语词汇联系起来,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如:教授身体部位词汇时,指着相应的身体部位去读单词,同时板书,学生很容易就知道眼睛是eye,耳朵是ear……这种教学方法可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再比如:学习动物时,老师准备一些动物玩具,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画些动物图片,这样在课堂上学习但此时,动物、图片、单词相结合,十分形象直观,并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记忆单词的效果得到提高,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 通过词汇的构成规则记忆单词。

利用合成词、派生词等总结和记忆单词。能根据所学的词汇构成方法和特点来猜测、判断和记忆单词,这样可以使得单词的记忆更加轻松一些。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老师应注意这一点,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单词记忆能力。例如:sad(adj.)――sadness(n),让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举出类词,ill――illness,sick――sickness,dark――darkness,kind――kindness等等。让学生自主的归纳adj.+nessn;再如,加-er后缀构成表示认得名词,sing―singer,work―worker……这样教学单词,可以培养学生自己思考的好习惯,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利用读音记忆单词。

我们在学习单词时,首先要把它读出来,所以我们在学习单词的时候,可以根据单词的读音来记忆单词,如:字母a在开音节中发[ei],像make,take,cage等,二在重读音节中读[?],如:bag,cap,camp等等。有时可根据字母组合的发音来记忆单词,如:tion发[??n],pollution,nation,collection等等。这种记忆单词的方法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四、词汇教学的手段应多样化

在英语课堂的词汇教学中,不能只是单一的教与学单词,应该多用一些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肢体语言和设计一些游戏。在学习stand up,sit down时,老师说sit down时坐下,stand up时起立,经过反复几遍的操练。学生很快就学会了。例如:在学习身体部位时,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的激趣手段(做游戏)来展开教学。老师先做示范,边说边表演,然后老师发出指令,全班一起做,经过几次练习后,学生明白了这些指令,就可以分组来做这个游戏了。eg:c lap your hands;stamp your feet.C lose your eyes.shake your heael.全班操练带有一定的节奏感,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这个游戏当中,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的知识。

1. 通过对应词来学习新单词。

在学习新单词时,可以利用已学的单词来学习,如:在学习old时,old means not young,and old means not new .这样不但可以复习一下前面的知识,还可以把old的两个词义“旧的”、“老的”很明显的显现出来,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2. 利用情景教学法来学习单词。

篇10

关键词:中学体育;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13-02

1.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观念不重视。中学体育教学应时刻遵循健康第一的原则,教师不仅应为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还应教会其体育技能以及体育动作的要领。体育理论知识主要为了使学生体会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而体育技能及动作则是为了锻炼学生体格,使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目前,我国部分中学的体育教师仍然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忽视体育实践课程,以致很多学生对体育产生了厌烦情绪,甚至逃避体育课程,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

1.2 教学内容不合理。中学体育教学包含了多种项目,但有些项目需要专业的设备与场地,实际教授中存在较多困难,很多体育教师因此放弃了某些复杂的体育项目,而选择对设备、场地要求低、简单可行的项目。这使得中学生对体育的了解较为肤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少数学校虽然可以提供专业的设备与场地,但其体育教学却缺乏科学的规划章程,以致体育课堂成为学生的游戏时间,学生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锻炼,不仅偏离了教学方向,也浪费了宝贵课堂学习时间。

1.3 教学方法落后。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应该使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但目前很多中学的体育教学却依然采用陈旧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核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支配地位。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将体育教师看做教学主体,以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导致体育课程教学效率低下,无法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

1.4 缺乏体育器材与场地。目前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导致部分中学的经济条件较好,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体育场地与体育器材;而部分学校却受经费限制,无法为学生提供专门的体育器材与场地。部分学校甚至缺乏基本的体育器材,无法为学生提供锻炼场地,连基础的体育教学都受到限制。这种现象使得经济落后地区的中学生缺乏体育锻炼,且教学项目单一,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有部分学校虽然也购买了一定的运动器材,但却没有经费维护,以致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被实际应用。

2.中学体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2.1 转变教学观念。针对当前我国中学体育课程情况,体育教师应时刻遵循健康第一的教学原则,并彻底落实体育教育事业,确保学生可以在课堂中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重视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水平。同时,学校及教师都应重视体育教育,各政府部门也应为学校提供建设专业体育设施与体育场所的经费,地方中学也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与部分社会团体、当地企业展开合作,以引入校外资金充实本校体育基础设施。同时,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也应保持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严格设计教学课程,使学生都可以积极融入体育课程中。

2.2 完善教学内容。各中学在设置体育教学内容时,应考虑到后期的更新与完善,且体育教学内容除了应顺应时展,还应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身体素质,并在结合学校师资力量的基础上设置专门的体育场地。同时,中学教学内容还应做到以竞技项目为主,并排除身体负担过重的项目,大力引进娱乐性强且易激发学生兴趣的项目,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从而增强学习效率。

2.3 将学生看做教学主体。在现代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尊重,学校在课程设置环节也可以展开全面调查,引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同时,不要将所有的体育项目都设置为必修课程,学生应按照自身兴趣及身体状况进行选修。除此之外,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比较叛逆,身体方面也拥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为此教师还应在教学中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

2.4 提供先进的体育器材与场地。体育项目离不开体育器材及场地的支持,为了确保体育课程质量,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器材与专业的场地,并建立专门的器材储备室,进一步规范体育器材的取用与归还程序。同时还应制定器材的保养制度,倡导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爱护器材。除此之外,学校还应招聘专门的后勤人员,以定期维护与保养体育器材。

3.结束语

当前我国很多中学都十分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却忽视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推进体育教学的深入改革,学校应在结合中学生特点的前提下,不断优化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并考虑中学生身心及个体差异,针对性的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增加适量的娱乐性教学内容,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可以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加快中学体育改革进程,促进中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强,殷鼎,杨建鹏.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