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制造业的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产制造业的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机械生产制造企业 生产管理 弊端 措施
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是不断变化的。由于企业的生产背景不同、企业规模不同、人员素质的比不同和企业领导的思维方式不同,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也存在千差万别。我国生产管理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生产观念、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显得落后。
一、在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中寻在问题及弊端
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是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管理模式是"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以生产调度为中心"控制整个生产,与单一品种(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管理模式。这种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存在着以下弊端:
1、企业的"多动力源的推进方式"使库存大量增加。
“多动力源的推进方式”。是指各个零部件生产阶段,各自都以自己的生产能力、生产速度生产零部件,而后推到下一个阶段,由此逐级下推形成"串联",平行下推形成“并联”,直到推到最后的总装配,构成了多级驱动推进方式。由于生产是"以多动力源"的多级驱动,加各生产阶段的产量必然会形成“长线”和“短线”。长线零部件“宣泄不畅”进入库存。加大库存量,而短线零部件影响配套装配,形成短缺件。当“长线”越长,“短线”越短时,使各种库存不但不能起到协调生产,造成在制品积压,流动资金周转慢,生产周期长。给产品的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劳动生产率。以及对市场的反应能力等方面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2、生产单一(少品种)产品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结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变化很快。消费需求多样化,从而引起产品的寿命周期相应缩短,为适应市场需求环境的变化,必将使多品种、中小批量混合生产成为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方式的主流。在传统生产体制下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结构方式,不但是一种效率低下的生产方式,而且也排斥多样化经营,靠增大批量降低成本生产。这样的生产非常不利于企业分散风险,提高效益。
3、企业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相脱节,计划控制力弱。
机械生产制造企业在生产计划的编制过程中,作为厂一级的生产计划只能以产品为单位,按台份下达到各生产阶段,而不能下达到生产车问内部。生产车间内部则根据厂级生产计划,以零件为单位自行编制本车间的生产作业计划。由于各生产车间的工艺、对象和生产作业计划的特殊性和独立性,致使各生产车间产量进度不尽相同。而厂级计划是以产品为单位编制的,对各车间以零件为单位的生产作业计划不能起到控制作用。导致计划控制力弱。
二、如何更新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管理模式
面对新形势,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应更新生产管理观念。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构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生产管理模式,我国的制造业必然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
1、生产组织方面,“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转变为“以零件为中心组织生产”。
“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是指在整个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生产阶段之间的“物流”和“信息流”都是以产品为单位流动和传递的。该生产方式因为各生产阶段之间和各生产阶段内部的单位口径的不一致,“"物流”和“信息流”的单位是统一的,它克服了“以产品为中心”方式由于其单位口径不一致造成的‘物流”和“信息流”的割裂和脱节,使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之问的信息传递无障碍,从而使各生产阶段之间及其内部的“物流”和“信息流”都能受控于统一的控制中心。
2、品种结构方面,由少品种、大批量生产,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生产。
“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以调度为中心”控制进度的管理方式,是与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当今,一方面,在市场需求多样化面前。这种生产方式逐渐显露出其缺乏柔性,不能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弱点;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从生产工艺技术以及生产方式的转换成为可能。而当今的企业必须面向用户,适应市场,并依据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变化进行不断地优化产品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产品品种、质量、价格与个性化服务的需求。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大量生产方式正逐渐丧失其优势,而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生产方式将成为主流。
3、生产管理制度方面,做到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管理基础丁作是一个薄弱环节,生产管理的非制度化、非程序化和非标准化是我国传统制造业生产管理模式的特征之一。它反映在管理业务、管理方法、生产操作、生产过程、报表文件、数据资料等各个方面。生产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基础,现代生产管理要求的是科学化的管理,在管理工作中。要完全按照各种规章制度、作业标准、条例等执行,一切都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按作业标准操作,按程序管理。
三、在管理模式更新时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少企业也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方法,但当前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企业之间的生产管理水平差别比较大。因此,在生产管理模式更新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明确生产管理各个组成系统的关系。
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生产准备系统;二是生产操作系统;三是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处理好生产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系统的关系,使各个系统相互服从,相互协调,及时有效地运行,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强大,从而有利于加速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更新。
2.正确处理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现阶段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过于重视企业制度创新,忽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必然会影响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更新。因此。企业必须正确处理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三者紧密相结合,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以及管理创新的组织保证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来适应市场的需求,或者通过技术创新来创造出新的生产方法。
篇2
关键词:机械制造 生产管理 成本控制
一、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概念及特点
机械制造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和主要动力,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但转变了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同时也更好的满足了市场需要和降低了成本。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主要是指对企业工作人员、原材料以及设备等方面加强管理,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实力的重要基础,通过合理化实施成本控制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和较多市场份额。同时,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还能够全面提升企业工作人员工资收入。
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管理成本控制具有下列明显特点:其一,成本控制具有灵活选择性。机械制造企业生产同其他行业企业相比具有明显差异,其成本控制对象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的多种可能性,因此,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过程中通过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成本控制方式控制,进而达到和实现企业不同发展需求;其二,成本控制具有较强的全面性。机械制造企业全面性是指对企业整个生产管理过程进行的成本控制,其范围较大、覆盖面较广。此成本控制对象主要针对企业生产管理环节中所涉及到的各项资金支出,所以,要达到成本控制主要目的应了解和全面掌握各款项支出情况;其三,成本控制具有明显的连贯性。机械制造企业成本主要同生产产品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一旦市场需求等因素出现波动,那么产品价格势必也会发现变化,企业要实现成本控制,就必须在成本投入方面加强控制,进而达到经济收益最大化。实现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目的,借助于其成本控制具有连贯性特点,从各生产管理环节着手,让成本控制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层面相关联,进而实现其成本控制目标。
二、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环节成本控制存在问题
(一)成本管理意识不足
绝大多数机械制造企业通常以订单式经营为主,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通过完成购货方产品需求订单,来实现企业持续经营与发展。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意识存在明显不足,企业对生产管理环节的成本支出情况并不重视,进而使得企业经营管理逐渐趋向于重生产轻成本的经营管理现状。除此之外,一些企业虽然对成本管理重要性有所意识,但却并未能够充分发挥其重要的成本管理作用,企业仅通过利用成本管理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还有一些机械制造企业领导者把成本管理工作认为是财务部门工作职责,并未意识到成本管理与企业工作人员之间关系,所以忽视了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成本管理知识学习和贯彻落实。
(二)成本管理方式落后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渐与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相结合,其不但完善了成本管理方式,同时也对成本支出进行了全面控制。但我国目前仍然有诸多机械制造企业所采用的成本管理方法较不落后,存在实际成本信息使用情况了解难、掌握不及时等现象。机械制造企业产品生产、供应、销和所拥有的人力、财力和物等是一个有机整体,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管理信息都在彼此之间进行交换。然而由于一些企业的成本管理方式较为落后,使得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难以实现共享,从而使得企业成本核算出现不及时、不准确以及不完善等情况发生,极大的削弱了企业信息的实用性,对企业经营策略制定产生一定不良影响。同时,机械制造企业成本预算实施力度差,信息化水平偏低,其在成本控制方面作用受到了极大的局限。
(三)原材料价格压力明显
国家经济形势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得我国市场对原油、钢、铁和铜等材料需求快速增大,然而由于我国国内资源相对匮乏,从而使得所需原材料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据相关数据信息统计表明,由于铁矿石在全球范围的需求量加剧,其价格较以前上涨了一半以上,原材料成本的增加,使得国内钢铁制造企业成本明显上涨。同时,由于机械制造企业产品生产材料以原油、钢材、铜等为主,因此其也受到了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和冲击,企业原材料价格压力明显,造成经济利润缩减,产品成本加大,限制了机械制造企业的经营与产品生产。
(四)成本考核制度缺失
完善的企业成本考核制度能够对成本支出起到一定的管理和控制作用。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制定和实施成本考核制度,构建成本控制管理体系,能够加强各部门对成本控制的自觉性,并提高成本管理能力,完善成本控制方法。目前我国一些机械制造企业在成本考核工作中,通常较为重视和倾向于对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和产品质量方面等考核,进而限制了考核工作范围和作用。同时,由于机械制造企业成本考核制度的缺乏和不完善,其对产品加工、表面处理以及部件和产品装配等部门的工作质量和工作进度等考核工作不够全面和具体,一旦发现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对其的责任划分也不够详细和有效。
三、优化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环节成本控制策略
(一)更新成本管理理念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机械制造企业之间竞争也越演越烈。企业只有通过降低产品价格才能增大其收益,而增大收益的同时又势必要加强产品成本控制与管理,所以,机械制造企业应适时根据经济形势,深入且全面的更新成本管理理念,转变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将成本控制和管理与企业实际经营全面结合。与此同时,提升成本控制管理在企业生产管理环节中重要性,让企业领导者以及各部门工作人员都积极的参与到成本控制环节工作中,将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发展和员工思想中,并通过利用成本控制来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
(二)创新成本管理方法
当前企业成本管理取决于信息化管理发展趋势,所以机械制造企业应根据市场环境和企业需求来明确经营管理模型和创新成本管理方法,并形成系统的、有效的成本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企业所持有资源进行合理化分配和充分利用,将企业生产所涉及到的各类信息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实现共享和交流,同时将原料采购、产品生产以及市场需求情况等信息反馈给企业相关部门,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掌握和分析来控制各生产管理环节成本。除此之外,企业通过这些信息来创新成本管理方法。通过分析机械制造企业产品生产环节,优化生产流程,减少生产浪费,实现高品质、高效率生产,进而增强企业产品实际市场价值。
(三)降低材料成本支出
机械制造企业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一方面,应全面、及时的掌握市场价格波动信息,拓宽采购渠道,对供应商原材料进行多方比对,选择价格低且质量好的供应商进行合作,并积极建立相对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企业应当加大对材料采购工作管理,当需要采购材料时应尽可能采取对外公开招标的形式,避免以公谋私现象的发生,从而降低材料成本支出。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机械制造企业应对不同部门成本消耗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不同成本控制标准,并对实际成本消耗情况与企业成本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和全面监督。
(四)强化现场成本控制
加强机械制造企业现场生产产品质量,强化现场成本控制,避免生产管理环节中产品失误现象的发生,降低不合格产品数量,缩短产品生产耗时,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合理分配持有资源,进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主要目的。通过加大生产管理环节成本控制力度,将剩余人力、财力以及物力作为企业的主要附加价值。同时,通过加大企业生产现场管理,提高现场生产工作人员综合能力和素质,制定并实施各项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化,对产品生产完成情况和生产环节进行全面管理,进而做到优化成本,加强管理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升机械制造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主要方式是实施成本控制与管理,而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主要涉及生产管理环节内容,并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管理流程。优化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环节成本控制工作,掌握成本控制理念,提高企业领导者和工作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和能力,通过选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和控制成本支出的主要目的,进而提升机械制造企业在当前激烈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地位和重要性,为促进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彦明.简论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3(9)
篇3
过去,二装厂装配车间根据工艺流程、生产需求等情况,将装配车间划分为皮拖总装班组、皮拖分装班组、皮拖半轴班组、皮拖组合班组、SG总装班组、SG分装班组、油漆班组、调整班组、服务班组等9个班组。鉴于皮带拖拉机与齿轮直接传动拖拉机的结构及零部件区别较大,不能实现混线生产,故实行两线人员划一,适时将皮拖班组与SG班组合并,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大集体”。划分为总装班组、分装班组、皮拖半轴班组(皮拖无生产任务时纳入SG分装)、组合班组、调整班组。这种组织结构改变了过去“皮拖班组人员休息,没有工资发;SG班组有任务满负荷运转人力资源都无法满足生产”的缺陷,实现了皮拖人员收入增加和SG产能的保障。
2装配车间人力资源管理
2.1劳动力的柔性管理
根据皮拖、直传两条生产线生产任务的变化情况,对劳动力进行跟踪平衡、协调,以解决劳务失衡、劳务与生产脱节的动态过程。在劳动力的柔性化过程中,装配车间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柔性管理要求生产大纲及生产计划适时改变。以往生产部下发生产计划时,皮拖装配线及中轮拖装配线存在同时开班的情况,由于人力资源的限制,在这种模式下两条装配线的班产只有皮拖120台/天、SG直传中轮拖60台/天,而且皮拖生产计划较少,皮拖装配线无生产任务时只能休息。为充分发挥劳动效率,通过适时地改变工作时间以适应需求变化,即通过柔性的工作计划改变工作时间,将皮拖与SG直传生产安排单独划分开,不再存在以前两条线同时启动的生产情况,以适应需求量的变化。②柔性管理允许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地、完全地流动。柔性管理需要适应不同环境下的应变能力及缓冲能力,它是一个系统所具有的快速适应环境变化或处理环境引起的不确定性的能力。整修小组是在班组整合后抽调出的“全线通”业务骨干,具备最专业的技术能力,能够胜任多种工位的操作。柔性管理后,可以适应多种人力资源的应急需求。③柔性管理充分调动作业人员的积极性,以达到人员优化组合和目标控制的实现为目的。柔性管理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不需要依靠外力,而是依靠人力资源的解放,从而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装配车间现有职工180人,平均年龄45岁,正式工147人,平均年龄47岁;临时工33人,平均年龄38岁。临时工成为装配车间的中坚力量,合并后从事重负荷劳动强度的可选择人员增多,可利用的骨干增多,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动性。
2.2拖拉机装配特殊员工的用工要求
拖拉机装配行业主要由装配钳工组成,除需具备基本的技术理论要求外,一些特殊岗位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资格条件,在保障人身安全要求的前提下,最终实现产品的质量追求。①技术理论要求。员工的变动会引起装配的产量、质量、成本的变动,从而影响到生产的稳定性。在上岗作业前,必须进行与本工种相关的、专门的安全技术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特别是针对重点工序,SG作为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第二装配厂的生命产品,其质量要求较高,通过梳理查找出重点工序22项及易错漏装工序16项,重点工序需经车间工艺员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并且设立专人专岗。组织培训6次,采用座谈式培训的方式,引导职工自己将本工位操作要点阐明,为大家创立一个相互学习的环境。最后,工艺员严格进行工艺纪律检查,来加强对产品工艺的控制。②资格条件及安全管理要求。具备相应工种的安全技术知识同时参加过规定的安全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且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杜绝无证作业。特种作业操作证应按相关要求复审,相关人员应按要求进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为保证职工切身利益,合线后对职工新办理上岗证7份、操作证7份、质控点上岗证4份。在安全上,重新树立危险源辨识点,新增危险源辨识32条,全员安全培训4次,组织安全学习11次。全面提高了职工参与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装配车间安全管控的能力提高。③质量管理要求。人员合并会带来一系列质量上的后续问题,但最终的目标还是为客户提供优质可靠的产品。为了能及时处理和避免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使车间质量管理工作处于受控状态,促进产品质量的持续提升,重新修订了《质量考评细则》,明确将各项质量指标分解至班组,包含各项工序、扭矩、实物质量、一次交检合格率、百台磕碰划伤、百台油漆缺陷、百台渗漏油等指标逐项分解;并且针对SG产品制定了详细的质量控制管理措施,共制定改进措施11条,其中包含拖拉机传动系气密性试验、后轮配重等关键点扭矩的“老大难”问题的改进措施,协调解决问题4条,划清职责,制定节点,落实责任。人员柔性化管理实施后,整机质量明显提升,一次交检合格率从90%提升至92%。
2.3装配车间工资绩效柔性化管理
工资绩效柔性化管理的原则在于提高职工的平均收入,使其拥有共同的工作时间,适当根据劳动负荷及技术等级区分绩效系数,这样有利于班组内部形成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的精神,形成共同的工作习惯。最终通过重新梳理绩效分配,使得“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钱拿”的目标得以实现。人员柔性化实施前,装配车间20%的职工在领取低保工资;实施后,将低保工资人数降至3%。职工收入能够得到保障,社会稳定因素自然解决。
3实施效果
3.1柔性化人员效率的效果
一个柔性的员工,不仅要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装配需求,而且要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因此,对员工生产效率这一属性的评价是推进人员柔性测量的首要因素。通过人员整合,工序的重新分配,达到集中生产,提高产能的目标。装配线达到平衡,消除“瓶颈”工序,生产效率提高,单班产量皮拖从120台提至200台,直传从60台提至80台。
3.2人员多功能性及机动性的效果
一个多功能性的员工能够掌握不同的生产操作技能。多功能性表现了一个具有生产多种产品能力的工人所掌握技能的广度。员工所掌握技能的广度越宽,可以生产的产品种类就越多,人员的多功能性就越大。合并后首先针对皮拖及SG人员实行“一带一帮扶制”,熟练工带领新员工,然后加之工艺员的系统培训。原先职工只在皮拖或者SG线承担某一工序,只掌握该工序内容的技术要点及工艺事项,柔性化管理后,要求操作者既掌握皮拖工序工艺,又特别要求熟知SG工序工艺。这样一来,使全员成为一岗多能的多功能型人才。
3.3人员绩效柔性分配的效果
篇4
【关键词】精益生产;管理模式;优点
1 前言
装备制造业是目前制造业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我国工业的发展建成强大的装备的制造业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是改善我国的生产水平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最基本的保证之一。 装备制造业拥有很强的单机的制造性能,可是在对员工的管理和资金的报酬以及企业的精益生产管理方面仍然存在有不少问题,从而严重之后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常时间没有解决,引起了企业的恶性循环。本文在此从我国装备制造业精益生产管理出现的问题出发,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方案,仅供同行参考借鉴。
2 精益生产管理的概念
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因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管理模式,曾经被誉为“世界制造技术的核心”后于80年代初被我国引进,并先逐步应用于我国大型机械制造单位用于精益生产管理。目前,随着我国不少私营单位的不断强大,精益生产管理技能也逐渐被各个单位采纳,力求改善国家的生产力和提高生产效益。
精益的生产管理的概念可以归纳为几句话:“尊重客户,善待员工,低成本,零缺陷”,这也是当今21世界所有企业共同信仰了营销理念和追求目标。敬意精益生产模式这种装备制造生产管理手段,不仅可以节约不少时间、合理进行换班,保证产品的质量、减少产品的设计生产时间,而且还可以通过提高员工的工资待遇,为工人建立起了团体感和无限的光荣感,从而达到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最大限度的节约投资。
3 中国制造业推行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
3.1生产的布局缺乏科学性
客观上生产的布局和实际的操作过程之间有一定的距差异,由于没有先例作为指导,生产节奏就会混乱。导致其生产速度变慢的核心原因是功能地域的划分及设计部客观。因此,局部的失误就会使得整个制造生产场地的无序,这样又会出现一系列的浪费:首先,生产的步骤中每项加工操作的实施人员在接料时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其次,由于功能区域的设计和划分缺乏客观性,很容易导致材料接二连三的搬运,这样就出现了更多不必要的开支;还有,材料的运输路线存在不少交叉点,因此会出现不少冲突,使得生产场面变得越加混乱。
3.2生产企业在组织生产和经营管理规划调度及销售监管等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
(1)织生产的问题主要是冗余效益低,数据共享程度低,没有合作手段及方案;
(2)经营监管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智能化程度低下,没有和其他方面的数据合成一个整体,没有客观的预测分析和决策方案;
(3)各项生产规模单一,规划没有稳定性,没有集成生产规划和生产成本的监管;
(4)销售数据信息落后,相关部门不能享用其它部门的资源信息,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影响了生产效益。
3.3 质量管理控制问题
随着企业销售任务的不断庞大,制造产品的种类也相应变多,这样就使得产品的总量也随之增多,顾客的要求也随之变高。因此,质量监管程序就需要有更加精益的生产管理,力争达到客户的标准。企业的质量检测员工不少是来自于一线的工人,虽然机床生产经验丰富,可是却没有综合的知识技能支撑,这就为质量监管程序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3.4 机械装备管理和维护的问题
企业的装备需要周期性的创新和改革,而当前企业出现的关键问题是:公司装备老化度较高,机械装备故障频频,装备的管理和使用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首先,机械装备较老化,故障频发的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生产的总量也相对增多,因此机械装备的使用率就得到提高,这是企业产品质量下降和供应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其次,机械装备管理缺乏系统专业性的问题。企业目前管理机械的员工综合素质有所差异,这就导致企业各部门机械设备的维修成本相对偏高。
4 精益生产之标准化作业
标准作业是指以员工的工作程序为核心,将无浪费的作业步骤作为标准化作业方案。要想顺利建立企业精益生产监管体系,就必须以“建立机制、塑造文化、搭建框架、培育人才”的理念作为作业指导方针,在集团的层面组建高强度的组织机构和相关的配套方案加以巩固,从而确保标准作业方案的顺利实施。
4.1 指导企业组建自主监管的精益改善体制
4.1.1 企业层面
要想保证企业精益生产的有效实施,就需及时梳理企业及相关部门的精益生产机构,确保公司单位职责和相关改善员工的配置,从组织保障及资源的投入方面加以支持。
4.1.2 公司职能单位层面
要组建相关部门的精益生产机制,重点探究组建部门的自主精益生产机制和成套的评估模型,加快部门在企业的统一指导下,实现自主精益生产的作业方式。
4.1.3 工人层面
重点是精益生产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加快建立精益生产的人才监管队伍,作业的效果和晋升机遇与员工的精益生产技能成正相关,鼓励员工积极参加精益生产活动。
4.2 组建配套的鼓励体制
进行精益生产成为集团晋升的关键举措,在精益生产的过程中,为鼓励企业和广大员工积极参与生产活动,需及时制定相关的鼓励方案,推进精益生产的顺利实施。具体应考虑下面几个方面:
4.2.1 集团方面
根据分级管理的标准,精益生产的核心指标需归入集团对该产业的年度成绩考核指标,具体来说就是:
(1)提高精益各系统在产业所属集团的达标率;
(2)提高产业参加集团各系统开发的积极性;
(3)安全、环境等关键性指标是绩效考核的内容,其考核以正向鼓励为主,奖励达成年度绩效的产业,集团部门和产业年初指标的设定需由集团总部确定。
4.2.2 企业方面
企业设定成效鼓励指标时,需注意几点问题:
(1)通常情况下,考核的内容就是员工最为关心的问题,调整员工成效指标直接关系到精益生产的作业程序,因此,可以加强员工对生产管理的关切度以预期精益生产管理的指标。
(2)在精益生产的推动程序中,通过对员工成效的鼓励,让每位员工都能及时享乐到辛劳之后的愉悦,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率。
(3)集团和员工之间共同分享精益生产改善成效。这一点至关重要,通过成果的相互分享,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5 结束语
精益生产管理方式是现代化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必经之路,我们只有科学的、有效的、全面的掌握这种管理方式,才能有效的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此同时,这种管理方式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增强了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刺激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身为企业管理工作者的我们必须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周武静,徐学军,叶飞.精益生产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12(8).
篇5
关键词:关键控制要素;生产物流管理系统;物流跟踪
1 关键控制要素方法
针对目前小型制造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可以对期实现信息化提出如下步骤:(1)将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去;(2)完善小型制造企业的网络建设,搭建企业内部局域网和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3)在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开展企业生产物料资源的信息化管理;(4)最终开展电子商务,探索物资采购、产品营销、技术交易、人才培训等经营活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
关键控制要素方法是一种针对小型制造企业生产管理实施信息化的辅助方法。所谓关键控制要素方法是指在产品生产的每一道工序的原始记录中,提取生产关键信息,将该关键控制要素输入计算机内,以便对产品生产的每一道工序信息实现电子化管理与控制。关键控制要素可以包括:产品的批次号、质检的关键信息、物料平衡信息等工序关键信息。
2 小型制造企业生产部门需求分析
2.1 目前小型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问题
对于小型制造企业而言,管理者希望在短时期内就可以追求到利润的最大化,并且其生产管理模式不严格规范。目前很多的小型制造企业都是按照订单进行排序生产,但是对各个订单的物料消耗没有做规范的统计,因此物料的消耗一直处于模糊状态,没有进行规范的登记。又由于信息化技术带来的效益不是立竿见影的,同时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要求企业生产管理规范严格,势必会给生产带来繁重的工作量。
2.2 目前小型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问题
制造企业生产物流信息化建设首先应考虑的是要符合企业本身管理的需要,要达到对每个生产工序物料消耗和质检数据的及时准确的收集,并且主管部门能够对各个工序上的操作规程、物料标准等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时提供到生产车间、仓库部门等生产第一线。
生产物流管理系统信息化的目标在于实现企业的对物料在生产计划、车间管理和质量监控各个环节之间的及时跟踪,使得生产在管理人员实时监控下进行,有效控制生产成本并自动生成批次生产记录和其它记录凭证文件,为企业财务核算生产率、生产成本等提供基础数据。
3 关键控制要素在生产物流管理中的实施
3.1 关键控制要素设置原则
①实用性。关键点的信息是从生产工序的原始文件中提取,由于工序生产原始记录有许多,所以我们在提取关键信息时要考虑到信息的实用性,信息的提取要有利于物料跟踪和生产成本的核算。②简捷性。③及时性。关键点的信息一定要及时地反映出生产的进度,录入关键信息一定要及时。④精确性。关键点的信息一定要精确,这主要是反映在质检数据的反馈上,关键点数据的精确性是整个产品生产质量的保证。
3.2 关键控制要素在生产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1)关键控制要素与生产控制。
生产控制涉及从生产计划编制、下达、执行的全过程。生产计划下达后产生生产指令(产品批号)到车间,对车间的各工序进行控制,是物流跟踪的核心。
(2)生产控制实现的功能为。
①工序控制:对车间下达生产计划、编制生产指令。对每个批次产品的每道工序进行控制,记录每道工序的每个关键控制要素的状态和信息,同时根据这些信息向仓库发出出库单或入库单。
②生产跟踪:根据关键控制要素的信息,可以清楚的实现对每一批次的产品的物料跟踪,车间可以及时掌握产品的生产进度。
3.3 关键控制要素与生产统计
(1)生产统计:车间通过关键控制要素信息的设置,可以直接的根据工序记录上的批次号来查出某一批次的产品的生产状况,进行在制品和产品的统计,真正意义上实现批次跟踪,同时还可以查出某一时间段内产品的生产情况。
(2)成本核算。关键控制要素的设置可以直接的反映出每一个批次产品的实际消耗情况,对每一个工序做出精确的物料平衡计算。
3.4 关键控制要素与生产能力
(1)统计车间的生产能力:车间主任可以根据工序记录中关键控制要素的设置,统计出每天各个车间的生产量,并根据生产量的统计结果,推算出车间的生产能力,安排车间的生产计划,保证生产的连续性。
(2)计算出产品的生产周期:根据工序记录中关键控制要素的设置,车间主任可以根据产品生产的统计结果,计算出每种产品的生产周期,更合理的安排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礼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2.
篇6
关键词:erp;制造生产企业;计算机软件;数据仓库;网络环境;sql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17-0106-02
1 erp(企业资源计划信息系统)的管理思路和实现目的
企业资源计划信息系统(erp)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它整合了生产企业内部、外部所有所需的业务信息,涉及生产计划管理信息、物料采购管理信息、销售管理信息、企业人力资源信息以及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等等方面的内容,达到将这些资源的最优化的配置与管理,更好的协助企业围绕市场状况,开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生产供应资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做到生产环节的计划与管理,提升企业的对外竞争力,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2 企业资源计划信息系统(erp)在我国生产企业中的发展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生产型企业为了能够加快与世界生产行业水平的迅速接轨,在生产领域中纷纷使用了erp信息系统,目前erp系统在我国大型生产企业中得到了有效的推广,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大型工业生产企业中已有百分之三十的企业开始使用erp企业资源信息系统,并且每年呈逐渐上升的发展态势。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制造行业市场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了,为了加强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在生产制造大中型企业中,也已经普遍使用了企业资源计划信息系统(erp)系统,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虽然企业资源计划信息系统在我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引入erp系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由于我国生产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对erp的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企业虽然引入了erp系统,但是并没有将其功能真正的发挥出来,甚至有一些企业由于对开发出的erp系统难以扩展和升级等问题,最终走向了失败,因此erp系统在我国的应用效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为了增强制造企业对资源计划信息系统(erp)在的应用效果,有关部门应从erp系统软件如何更好的适应生产制造的需求入手,进行开发和研究,提高erp系统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3 对企业资源计划信息系统(erp)在制造行业的开发与应用
3.1 企业资源计划信息系统(erp)软件开发的平台要求
①基于网络环境。企业资源计划信息系统(erp)属于一种是以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为平台,以生产资源计划为核心,可以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企业整合实时信息的功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因此为了实现以上功能,erp系统必须要以web网络为基础性平台,这也是erp系统的一大特点。生产制造企业可以将信息资料分布在企业局域网的终端之中,通过erp软件系统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因此,企业要注重网络的安全性、畅通性以及稳定性,这也是erp系统能够运行的基础条件。
②数据信息的集成化。数据信息的集成化是能够通过企业资源计划信息系统(erp)将各种制造企业内的信息资源得到共享,使各种不同形式的文件系统实现有机的链接,从数据源实现一次性采集而得,避免冗余现象的出现,同时要保证采集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抗干扰能力。
③系统信息的转化与分析。在企业资源计划信息系统(erp)运行中,为了保证系统信息资源发送的连续性,有时会遇到需要将原有系统中的数据转移到erp系统之中,为了保证转化的一贯性,需要涉及到数据的存储格式、数据的表达形式等问题,技术人员可以利用erp系统提供的自动转化工具实现数据库之间的系统文件转化功能。在转化过程中,要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完整性和相容性
。
3.2 制造行业利用erp系统进行数据仓库的建立与应用
目前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相关信息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企业资源计划信息系统erp系统可以从海量的制造生产信息中找到所需要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数据仓库功能实现的。数据仓库的建立需要相当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在制造行业erp系统中的建设。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简写为dw或dwh,是数据面向主题的决策系统与相对稳定的联机分析数据源的结构化数据环境,能够反映数据变化的集合,主要应用于制造生产行业的管理决策。
制造生产企业的数据仓库系统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数据源、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存储等。其中数据源是生产制造企业数据仓库的基础,存储着制造企业内部所有的信息资料。联机分析处理(olap)主要是通过信息的观察和分析,使erp系统按照多维数据模型进行快速、准确的存取,实现多角度、多层次灵活的分析功能,使制造生产企业可以轻松高效的对复杂的数据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获取。数据存储是数据仓库的关键功能,它是实现对数据信息的调取、分析、移动、清理的基础。在制造行业的erp企业资源计划信息系统中,数据库的数据一般是围绕制造的生产信息、制造环节以及采购管理等方面进行的,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快速、高效的实现数据信息的联机分析处理。
对于制造企业的erp系统数据仓库,数据结构表中一般要包括产品信息结构、生产环节组织信息、工序程序信息、库存信息、供应商明细信息等等,通过联机处理分析功能,实现工序程序运行管理、工序程序监控、库存资料查询等功能。在数据仓库建立中,数据库管理人员可以采用微软公司生产的数据库软件系统(sql server)作为数据仓库实现工具,对数据仓库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分析,将分散不集中的数据信息进行组织分类,对错误、废弃的数据片段进行清除,从而加快数据库的信息处理速度,更好的实现数据的提取和转化。
3.3 制造行业利用erp系统在采购管理中的应用
erp系统的发展为制造企业提供了全新的管理模式,在采购管理环节,erp企业资源计划信息系统为企业定制了多种采购管理模式及方案,侧重于制造企业在物资采购计划、采购收货、合同、报价以及入库出库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开发,从而有效的提高制造企业对物料的管理能力。erp采购管理子系统主要可以实现:对采购基础性信息的管理与维护,包括设备的供应商、采购物料、货源清单、人员情况等信息;快速准确的对采购申请进行管理;具备超强的询价、报价功能;实现对采购、收货以及交易的管理等等。erp采购管理子系统主要基于web网络平台,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2008或者oracle9.0系统。
4 结 语
总之,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目前制造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制造企业越来越重视对其内部和外部信息的科学化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信息系统(erp)是一种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将工业企业的信息进行综合性的应用,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快速提升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潘永泉,企业信息管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东,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篇7
“2007年,神州数码ERP要成为中国ERP的第一品牌,在高端市场打破外资垄断!”神州数码管理系统公司总经理李绍远这样表述神码的目标。
据李绍远介绍,围绕这个目标,神州数码将加强几项重点工作: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企业市场上,推出以ERP为核心的解决方案。同时,会把资本运作的动作继续深入和扩大,借助资本运作的方式来完成神州数码在产品和区域上的覆盖,实现神州数码ERP的发展。
李绍远认为,制造业正在成为管理软件的高增长领域,生产制造环节的管理与优化是当前制造企业的第一位需求。其中,加强生产成本的控制又是生产制造管理中排在第一位的需求。计世资讯(CCW Research)数据表明,37%的用户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当中,把生产、制造、管理作为企业的第一位需求。生产制造型ERP市场增速明显快于ERP总体市场。2006年,泛ERP或管理软件整体增幅为18.5%,而生产制造型ERP软件需求增长是23%,远远高于整体市场的增幅。此外,制造型ERP产品市场格局已经成型,2006年中国生产制造型ERP通用型产品市场规模为14.6亿元,参与该市场竞争的厂商包括SAP、Oracle等国际厂商;也有用友、金蝶、神州数码ERP等国内厂商。在所有品牌中,排在前三名的品牌分别是SAP、DCMS和Oracle,他们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2.3%、13.6%和11.0%。
据他介绍,神州数码管理软件在2005~2006财年取得了不错的业绩,签约收入保持高位增长,领跑行业。神州数码ERP在以生产制造为核心的ERP软件市场的用户占有率超过24.5%,远远高于排名在第二和第三位的几个厂商。2006年的签约增长同比2005年达到40%,签约额为3.08亿元,是同行业企业平均增速的3~4倍。在重点区域、高端产品的增长优势更加明显,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增速。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像企业和制造业比较密集的华南和华东地区,增幅甚至超过百分之两百。渠道数量超过了260家,增幅是160%,通过渠道所签约的客户数超过了1500家,客户数量的增长超过了200%;大客户数量迅速激增,包括居然之家、苏宁电器、西屋数码……;研发体系也已经日臻成熟。(晓轩)
篇8
关键词:机械制造;生产过程;加工工艺
机械制造和生产的过程本身就是较为复杂的,并且需要的工艺繁琐,不仅需要在生产中对原材料和成本进行控制,同时需要根据需要对模具进行设计加工,并将零件进行组装,直至形成完整的系统,然后针对系统进行装配和调试,并对外部各项零件进行包装,产品从原材料变为需要的设备,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工艺和技术繁杂,对于机械制造要求较多,因此科技的重要性就显示出来,可以通过科技的进步对制造工艺进行更加全面的创新,从而更好的进行生产制造工艺的创新,为生产制造工艺的进步创造条件。
1 平机械制造生产过程
1.1 生产类型分析
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对生产的种类和类型进行分析,因为不同场地的原因,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生产车间的规模决定了进行生产的规模,使得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分为单件生产、成批生产和大量生产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都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作为重型机械的生产制造业本身的种类较多,但是在市场需求方面较少,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技术性需要进一步的提升,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的调整生产工艺,因此基本上是进行单件制造,重复较少;而在制造业中还存在一些因为生产质量较高而需要进行周期性更换的产品,这些产品要和原本的产品进行配套,因此在生产中需要进行周期性的重复,这样的生产过程属于成批生产;最后作为满足农业生产等需求的机械设备,因此长期的使用经常出现某一体部位的磨损,因此需要经常性的更换一些小的部件,这样的产品属于大规模参生产的产品。
1.2 生产过程分析
在产品进行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制定不同的生产流程,首先需要对需要生产的产品进行生产计划的编制,确定需要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并对工作的过程进行基础性的安排,为后续工作的展开奠定基础。在基本工作完成之后可以对产品进行生产,制造成相应的毛坯,在毛坯制作完成之后需要对零件M行细致的打磨处理,保证零件组装的完整性。最后,需要对组装的产品进行调试、检验与后期的包装,并进行运输。具体的步骤包括:
1.进行产品的设计。
产品设计是进行生产制造的前提条件,在进行生产制造的过程中需要对市场进行调查,关注产业内商场行情,并充分的对企业现阶段的经济情况和技术水平进行分析,全面的将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审核,使得产品的生产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
2.设计审核
在对产品进行设计之后需要进行专门的审核,将设计书的能耗、销量和质量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把关,将设计中存在的缺陷进行改进,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处理,从而进一步提升设计的技术性和适应性。
3.零件加工
设备的生产制造需要零件的拼接,因此在进行机械制造中首先需要对零件进行加工,关注零件生产中的质量和尺寸的标准型,这些方面对机械设备的拼接成果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要保证零件的生产质量。
4.产品合格检测
在进行生产完成之后需要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更加全面的检测,这是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因此需要特别关注,保证出场的产品合格率达到规定的要求,提升产品的质量,为优良的成品进行严格的把关。
2 机械制造的加工工艺
机械的加工过程是复杂的,要求也更加的严格,因此加工的过程需要严格的按照步骤进行,这样才能进一步保证加工的质量,具体的加工工艺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加工流程
机械制造的加工流程主要是按照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各个工序之间也是按照企业的各项生产惯例进行,毕竟成熟的企业都具有自己熟悉的生产流程,但是在生产的过程中还是需要对一些问题进行考虑:首先对于零件生产方面需要加强生产的高效性,因此在加工的过程中可以对生产工艺进行标准化的定位,从而减少成本投入。其次,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对工艺流程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并分析整个的实施过程,制定出最佳的工作方案。最后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对图纸进行全面的分析,发现零件实际施工和设计中存在的偏差及时进行修正,从而更加全面的对加工的流程进行指导。
2.2 机械加工设备
设备在选用的过程中需要对设备的工艺进行更加全面的整理,选用适合的材料和数量,引进更加专业的设备,对零件的加工技术进行更新。首先注重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对原有的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保证工作效率的提升,毕竟现阶段机械制造部门的竞争较为激烈,因此需要关注设备的更新和效率的提升,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其次,需要增加设备的适应性,在生产的过程中增加设备的管理职能,选用更加适合加工的设备,尽量的发挥设备的职能,对各项设备进行全面的了解,保证设备在管理中实现性能使用的最大化,提升设备的工艺水平,为设备的全面进步提供必要的支持。
3 结束语
机械加工是国家工业化和智能化的前提,在发展中需要更加全面的保证生产的生产过程的高效率、高质量,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保证加工工艺的高水平、低成本,提升整个制造行业的科学水平和管理水平,为整个机械制造业的提升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进而提高整合机械加工的工业化水平,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必要的支持,从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做起 ,按照具体国情做好基础工作 ,为中国化的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芦博.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和加工工艺[J].科技传播,2012,08:140-141.
[2]侯兴龙.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和加工工艺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4,08:84-85.
篇9
1、机械自动化发展的优势
机械自动化是机械的运用,通过电力或其他形式的能源来使其工作运行。和以前的手工制作或者是半自动制造相对比,能很清晰的得出很多机械自动化所特有的优势。机械自动化具有管理统一化,纯粹的机器,不会像人一样出现各种意外,更加利于一个内部的管理。机械自动化能解放工人的双手,有利于公司的成本控制,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机械制造的人力成本,不会为工人发放薪资,不会为员工福利而做过多的烦恼。机械自动化更大程度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力量,一个企业机械制造的机械自动化有利于公司内部处于一个十分良好公司氛围,会使管理者不在为公司人员的变动而一筹莫展。机械自动化制造能够使企业生产制造的产品更加精密、准确,通过机械的尺量,能更大程度的提升零件的合格率,可以更加有效的节约生产制造的原料成本。
2、机械自动化带来的问题
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会有很多的便利,但是在优势产生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事物总是好与坏同时存在的,所以机械自动化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我国人口多,所以工作问题是我国一直以来的大问题,而机械自动化的出现使得工厂和企业都辞退了大量员工,使得原来很多的工作岗位都消失,没了存在的必要性,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得我国本就十分严重的就业问题更加的危急。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还会使得机械生产制造产业变得门槛更低,让原就火热的行业会有更多的人迅速涌入,造成行业的一时崩溃,然后大量的人又会流走,造成机械生产制造的颓败。
3、我国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机械制造业现阶段为了企业利益最大化都着眼于发展机械自动化,但是其发展不是很成熟完善,很多地方还需要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现在的机械自动化很多的制造精准度还有一定的欠缺,所生产的产品的精细程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机械自动化的低技术限制了制造生产的效率,相当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前进。
二.机械自动化的意义
1、机械自动化的应用分类机械自动化的发展
根据不同功能需求的生产制造出现了很多的形式,其中分别有一些虚拟系统应用、集成化的投入、柔性生产线的生产等。智能的机械自动化能够做一些精密、小巧的生产制造,能更大程度提高制造的工艺,更多的应用于医学仪器及科技研发仪器的生产。而柔性的生产自动化能够更大程度的提升机械生产的生产效率,有利于大需求的机械产品的制造。
2、机械自动化的前景分析
机械自动化的快速成型会使的采用自动化的机械制造获得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能够让一个企业的行业话语权更加快速的提升,也会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高度。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其本身的规模范围很大,如要将企业提升到一个较可观的高度,就必须要注意企业生产转型为机械自动化的类型,这其中不仅会因为转型研究成本高昂,还需要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自动化类型,只有这样的变换才能够让企业具有更超值的转型。我国的科技研究相对落后,需要在自身不断的研究发展下,引进国外的机械自动化相关的科技技术作为借鉴参考,以此来让我国的这个方向的发展产生蜕变。增强行业中智能科技的研发,以此让机械自动化变得更加智能化、高效化,使机械制造业在机械自动化下能制造出更为复杂、精密的物品。
三、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制造业 成本管理 理论框架 构建
一、制造业成本管理理论的概述
(一)制造业成本管理理论框架的目标
制造业成本管理理论框架的终极目标就是在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成本的持续降低,所以为了达到这个终极目标,制造业都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战略目标来制定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和制度,在执行力度上也会有所不同,就目前情况来看,为了实现这个终极目标,好多制造业会将终极目标划分成几个小的阶段性的目标来管理,比如在购进材料时、实际加工生产过程中以及之后的产品销售的过程中都会有相应的目标,在每个阶段和环节都实现了成本的最低化,那么也就会顺利的达到制造业成本管理理论框架的终极目标。
(二)制造业成本管理理论的特点
1、全面性
相比传统的制造业成本管理理论框架来说,现代社会的制造业的成本管理理论框架的构建要求更加全面和完善,不仅要求注重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更加注重设计阶段和后期销售阶段的成本控制,更加注重事前的控制工作,通过市场调查和研究来了解客户的需求和能接受的价格,之后在设计阶段实现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成本的最低化,在加之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工作,能够综合作用,全面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
2、导向性
就现代的市场环境来看,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制造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通过事前的控制和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能够在产品生产前就实现成本的最低化,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帮助企业在产品的整个生产加工和销售阶段实现成本的最低化。
3、方法多样性
方法多样性是体现在成本管理理论框架构建时种类的多样性,相比传统单一的成本管理理论体系逐渐出现了价值链分析法、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法和目标成本法等制造业成本管理理论框架,所以制造业可以在构建时依据自身的战略目标和发展状况来选择适宜的方法来更快更好的实现成本最低化这个终极目标,笔者就上述提到的方法做了比较细致的阐述。
(1)价值链分析法
价值链分析法就是将制造业生产产品的过程分为多个具体的价值活动,这些价值活动共同构成制造业的价值链,就其特点来看,价值链分析的是产品的基础价值,每个基础价值相互结合,构成共同的价值链;价值链具有整体性,即制造业的每个价值活动都是相互联系的,并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除此之外价值链还具有异样性,即不同产业的价值链是不同的,企业更具其不同的战略目标和相关产品的的特点构建不同的价值链,同时也反映着不同制造业的产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
企业可以根据其产品的特点和特色通过内部价值链分析和纵向价值链分析以及横向价值链分析来完成产品的价值链的构建,在产品的制造环节由于是在企业内部的生产,不涉及销售过程,所以多用内部价值链分析;而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通常用纵向价值链分析和横向价值链分析相结合的办法来对整个产品的制造成本进行管理。
(2)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法
对于制造业的产品比较适用于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法,产品生产前,生产过程中以及后期的销售和维护保养工作是产品不同的生命周期,通过对整个制造业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来保证制造业产品的成本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法具有完整性、全面性和细致性,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事前、事中以及事后进行共同控制。
制造业产品在运用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法时需要掌握产品制造加工的整个过程,并且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划分,依照相关的制度规范严格的对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3)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对有独立的制造过程的产品进行利润计划和成本管理的方法,目标成本法的特点在于能够从产品生产制造的源头抓起,与其他成本管理方法相比能够比较大的程度上降低产品的成本,而且目标成本法的开展和运作需要大量的市场调查和研究,是为了使产品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可并且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目标成本法比较适用于新产品的制造和市场,在生产制造产品之前需要对市场进行广泛的研究和调查,在掌握了消费者的需求和确定了产品的市场定位之后才能对产品进行生产和制造,而且要在整个过程中依据既定的目标对相关产品的成本进行成本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促进制造业的发展进步。
(三)构建制造业成本管理理论框架的原则
在构建制造业成本管理理论框架时需要遵守战略导向原则、核心企业推动原则和合作原则,即在进行产品生产制造时需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战略目标,把握产品生产制造的最终目标进行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要使各个部门相互合作和沟通交流,使产品生产制造的过程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制造业整个产品的成本管理工作,这也就是说在构建制造业成本管理理论框架时首先要明确自己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构建成本管理理论框架的目标以及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之后要知道自己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主要方式,并且为之努力,比如有的制造业是为了卖更多的产品来获得经济利益的,所以在产品销售阶段的成本管理理论框架就是整个框架体系的核心,整个成本控制工作要以实现销售阶段成本最低为原则来制定,之后各个阶段要相互合作,共同为实现产品成本持续降低的终极目标而努力。
二、现代制造业成本管理的方法
(一)目标成本规划法
这种成本管理方法在制造业被广泛采用,制造业由之前的比较注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转移到了产品设计阶段的控制,从消极的事后控制转变成了比较积极的事前控制,目标成本规划法的本质在于对制造业即将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在事前根据产品的特色以及制造业的实际水平和能力进行规划,而且将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每个阶段拟定成特定的小目标,通过小目标的实现来促进大目标的完成,这样一来,制造业就可以将自己的战略目标和成本管理的终极目标结合在一起,实现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能够将责任细化到个人,这样一来不仅能更快更好的实现产品的成本控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二)作业成本法
这种产品成本控制方法主要是将制造产品的各个阶段按照制造业相关的规定分成若干的作业,再将这些作业归入适当的作业库,从而进行统一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在作业成本库中会有不同的作业,这些作业是通过产品的生产阶段、产品的类型以及产品后期消费的群体和目标来你规划的,作业成本法与其他方法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够实现点面结合的成本控制和管理,这样就能够使制造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更加细致、具体,能够更加全面的对制造业的产品进行成本管理和规划,进一步降低制造业整个产品的成本,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究制造业成本管理理论框架不仅能够使制造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还能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提高了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还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和社会发展的状况,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成本管理理论框架,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生产成本控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