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与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学改革 多媒体教学 改革效果
引言
工程制图是工科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构形能力以及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近年来,由于受各学科方向课程规划总体学时压缩的影响,工程制图(非机类)课内计划学时也一再压缩,其学时已减到32~64学时左右,并且增加了计算机绘图的内容。为了适应这一变化的形势,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更新原有课程的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这方面,我校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索。
1 课程体系的改革
工程制图的改革应立足于工科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结合各学科系列课程的整体优化,以培养学生空间构思能力、绘图和读图能力为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基于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在工程制图课程体系的改革方面,我校确定围绕以下中心进行:密切结合工程制图和计算机绘图的应用;调整和削减画法几何内容;计算机绘图和手工绘图并重;三维CAD作为可视化设计工具加以应用。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应削枝强干、注重实用,精选和更新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容和知识,删减不必要的、重复的和繁琐的部分,增加反映当代科技发展的内容。目前,我校工程制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投影基础、工程图和计算机绘图三个部分。
2.1投影基础部分
非机械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能够绘制和阅读简单的工程图样,并能掌握产品设计的基本知识,因此,对原有画法几何部分的内容应大大简化。例如:点、线、面的投影分析与截交线、相贯线两部分内容,虽然讲解学时少、深度浅,但面面俱到,不论是老师讲授还是学生学习都有困难;更重要的是这两部分对组合体的画图与读图的帮助并不明显,抽象的几何描述对学生在空间思维能力方面并没有直接的帮助。针对这些问题,在画法几何部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在讲授点、线、面的投影时,以“体”为纲,从立体入手,分析立体的投影,简单介绍点、线、面的图示特点,在体上抽象出点、线、面等基本几何元素,并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其投影原理及方法,并用分析点、线、面的方法来分析几何形体的投影,这样就把形体与点、线、面结合起来;对平面与曲面立体的投影应加强徒手绘图能力的训练;立体的截交线与相贯线的作图是该部分的教学难点,但在投影图中只要知道它们的形状、大小、相对位置,近似地画出截交线与相贯线的形状即可,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对这部分内容可以降低其教学要求。
2.2工程图部分
对工程图部分,要熟悉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讲清组合体三视图、视图表达方法、常用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画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由于计算机绘图的介入,尺规绘图将逐渐被摒弃,而徒手绘图则是不可取代的绘图方式。徒手绘图可以训练学生对投影关系、投影规律的掌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表达设计思想、记录创意成果。因此,在教学中应减少尺规作图,加强草图绘制能力和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组合体是工程制图的主要内容,应重点加强,特别是木模的徒手绘制,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与想象能力;尺寸标注应掌握尺寸标注的基本方法,尽可能正确、清晰地标注尺寸。同时增加技术图样的知识,使学生明白技术图样是制造、施工的重要技术文件。
2.3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相结合
为了顺应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机械行业实施“甩图板”工程后,计算机绘图已在科研院所、工厂企业广泛地普及应用,计算机绘图已成为制图的主要形式和手段。
目前计算机绘图教学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设课,即在制图教学中单独分出16学时用来介绍计算机绘图的内容。这种方法便于集中讲授计算机绘图课程,集中使用教学设备,避免现行教材与计算机绘图教学的矛盾;但这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点,这种拼盘似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对计算机绘图掌握不彻底,应用能力差,且不能将计算机绘图与工程制图有机地紧密结合。另一种是将计算机绘图与工程制图相结合,将计算机绘图逐步地加入到工程制图中。这种教学时间较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上机实践,可以将徒手草图、尺规绘图、计算机绘图技术融会贯通在一起,同步进行,使学生对计算机绘图与传统工程制图掌握得更牢固,应用得更灵活,便于学生在此基础上自学、掌握其他更先进的软件,使其毕业后很快就可上手工作,真正达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教学目的。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工程制图的教学改革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工程制图教学中,教师主要借助挂图、模型等教具加上黑板板书及口头表述的模式,进行灌输式的教学。这种讲授模式不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理解困难,也限制了课堂时间利用率的提高。尽管制图教师在教学中也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电化教学等方法和手段,但均不能实现突破性的、根本的变革。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
3.1利用CAI课件与传统授课方法相结合
采用多媒体技术开发的CAI课件教学,可将原本抽象、静止的教学内容,以图文并茂、形象逼真的动画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既能看到三维形体的立体形状,又能看到动态的二维图形的作图过程,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三维立体与二维图形的对应关系,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们开发的“相贯线”课件,采用动画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相贯线空间形状随相交两立体的几何性质、相互位置以及大小不同而发生变化的过程。但多媒体课件一般是按教学内容要求,编排固定的封闭的教学软件,利用这样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会形成“教学方法千人一面”,束缚教师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特色,削弱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CAI教学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方法,尤其是不能替代教师多年锤炼而成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对于制图课程而言,有些重要授课内容和典型例题的讲解,仍然需要教师使用黑板和模型进行传授,设置直观环境,如:讲螺纹时,让学生先参观螺纹的生产加工和观察螺栓和螺母零件,然后再讲清看图的基本规律,并画出其投影图,帮助学生掌握绘图思路与要领。若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则可弥补双方的不足,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2改进辅导和测评方法
工程制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每次课后学生需完成一定的作业,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多年来为辅导和批改制图作业,教师们花费了大量精力,但结果却不尽人意。许多学生并不关心作业批改效果,甚至互相抄袭作业。目前校园网已深入到学校的各个方面,逐渐发展成为行之有效的教学载体,成为校园内辅助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校园网上建立“工程图学教学网站”,实现学生网上访问电子教案,可重现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按个人需要灵活选学教学内容,实现网上答疑和获取教学信息。利用计算机教室和校园网进行答疑和测评是一种新手段,可以发挥计算机教室和校园网的优势,拓宽课堂空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现已研制出用于制图辅导和测试的CAI课件,改善了辅导、测评方法和手段。利用网络化教学,开辟“工程图学教学网站”,可构建立体化的教学平台,拓展学生学习的维度和空间,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4 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经过近几年工程制图(非机类)教学改革实践,采用新的课程体系,使得在较少的教学课时下,保证了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内容的紧凑性、衔接性;各种先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得课堂教学容量得以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浓厚,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突出,学生的绘图和读图能力及计算机绘图能力较以前大大提高,学生的补考率大大降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将教育推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如果说传统的工程制图为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现代工业技术又将传统的工程制图远远地抛在后面。因此,必须深化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工程制图这门古老的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诸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努力把它建设成为一门内容合理、手段新颖、与科学技术发展不断适应的技术基础课。
参考文献:
[1]董国耀.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左宗义,冯开平.几何与图学的现状与发展――第八届工程计算机图学与画法几何学国际会议介绍.工程图学学报,2000.1.
[3]程军,田宝俊.谈工程制图课程改革.华北工学院学报,2002.2.
[4]丁一,夏红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工程制图”教学.重庆大学学报,2002.3.
篇2
关键词:教学改革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 教学探索实践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是针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该课程理论性、实践性较强,以《汽车构造》、《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理论》等专业课程知识为基础,以相关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及逻辑推理为手段,培养学生通过试验手段对汽车性能进行检测、验证、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在汽车或总成零件不解体的情况下对汽车常见故障作出基本的诊断和检测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
一、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我国汽车市场的飞速成长及相关新技术的大量运用,使面向汽车后市场的高校汽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掌握一定的汽车检测诊断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汽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故障问题的能力,是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课程组对原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下《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汽车诊断学》两门课程进行了优化组合,重新设立了《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更新观念,探索新的培养模式。现阶段下积极引导汽车检测与维修设备研发公司、汽车制造企业、高等院校共同组建有利于汽车后市场健康发展的产学研合作的高等教育体系。唯有这样,高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才能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为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的发展提供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人才支持。开展“订单式”培养,加强高校与汽车检测与维修设备研发公司、汽车制造企业的关系,将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2.与时俱进,改革课程内容。《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汽车整车基本性能和安全性能检测的内容,了解汽车检测站工艺流程,掌握发动机及汽车底盘技术状况检测和故障诊断基本方法,具备正确使用常用检测设备的能力,能够对整车性能和总成技术状况进行检测、分析和评价。
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各项新技术不断应用于汽车工业,各汽车厂商不断推出新的车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也在进行跨越式的发展革新。这使得公开出版的教材总是滞后于新技术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紧跟汽车技术的最新发展,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及时、准确地把汽车工业应用的最新技术、检测维修方法等讲授给学生。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该逐渐加入汽车故障诊断学的理论知识,强化关键汽车故障诊断设备(如发动机综合分析仪、汽车电脑故障诊断仪、汽车示波仪、底盘测功仪)的原理的讲解与技术研发的引导。
3.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传统枯燥、抽象的课堂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和兴趣,通过优化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理解掌握汽车故障产生机理、故障诊断方法、检测维修设备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
(1)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降低教学成本。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创设接近实际的情境学习。利用直观的形象去激发联想,唤醒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和表象,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去理解,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而对于演示性较强或操作过程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如汽油机废气检测、柴抽机的烟度检测、计算机控制的点火系统的故障诊断、前轮定位参数检测等内,可拍制成录像的形式。
(2) 构建“理论、虚拟、实验三维一体”教学环境。利用一切教学条件,构建三维一体的教学环境,实现课堂、软件模拟与现场零距离的对接,使学生动脑动手,理论实践融会贯通,知识和技能同步养成。
(3) 组织参加职业资格考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汽车高级检修师”等级考试,协调相关资源并给予学生必要的考前辅导,使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不仅对学生就业有很大帮助,同时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 突出实训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特色鲜明,是全国唯一以汽车命名的本科院校,学校坚持教育创新,注重个性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有国家级汽车产业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其下设汽车检测实验中心拥有德国MAHA的底盘测功机、制动实验台、轿车性能检测线、汽车四轮定位仪、发动机水力测功机、电涡流测功机、油泵实验台等设备。为了强化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配合《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又增设了一门3周的《汽车检测实习》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明确了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故障检测诊断的实际工程能力。严格遵循了实践与理论融合,实践与理论并行,循环渐进,螺旋上升的改革思路。
5. 开展科技创新,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依托学校省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汽车工程大学生创新基地,充分利用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本田一升油比赛、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等项目积极组织引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把检测课程的教学与科技创新联系起来,教学中留给学生一定的问题思考,通过学生科技活动来解决问题以促进课程的深入学习。 比如说:讲到汽车噪声检测内容时,引导学生结合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组织学生开展赛车尾气噪声检测与控制的研究,通过学生的科技活动,提高了比赛成绩,培养其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作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该课程的整体水平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与企业的接轨能力。如何实现课程理论讲授与实训操作有机结合,既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发展能力、就业能力,又能拓展他们的创业能力,将是摆在课程组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结语
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需要与时俱进,我们必须不断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朝辉,杨新桦. 汽车新技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桑楠. 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课程的教学探索[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09).
[3]刘新平. 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 农机化研究,2004(9).
篇3
一、实施学生课程自主,加大选修课学分比重的必要性
评价一所大学的标准有很多,如教学设备、实习实训基地、教师高级职称比重与双师素质、教研科研课题与,等等,而选修课程所占学分比重的高低应该作为评价大学的重要标准。
(一)学生课程自主可以促进其个性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学校应该尊重学生的爱好和特殊才能,通过合理设置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丰沃土壤。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整体人格,一个人应当受到一种“通专并重”的教育,甚至是“通”稍稍大于“专”的教育。首先,学生应当在相关选修课程的熏陶下,于潜移默化中形成“礼义仁智信”的基本人文素养。其次,智能社会更加需要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多角度立体思维方式。第三,课程自主可以使学生的课外生活更加丰富充实,赋予大学生活更多的意义。因此,学生课程自主融合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对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其个性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生课程自主,增加选修课比重可实现学
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优质的选修课程配备优秀的主讲教师,学生可以跨专业、跨系甚至跨校选择适合自身兴趣和发展的课程,使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达到在教学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三)增加选修课比重是学分制改革的需要
学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种,它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需要弹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需要教学计划有较大的时间弹性和选课弹性。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正在2014级进行学分制改革,应该增加选修课比重,给学生更多的选课自,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
二、学生课程自主与选修课教学现状
(一)我国高校选修课比重普遍偏低
进行学分制改革,必须加大选修课比重,给学生更多的选课自。但是,我国高校选修课在整个课程设置中所占比重普遍偏低。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我国高校选修课所占比重约为24.5%,而国外高校选修课所占比重约为66.7%,相差悬殊。为了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中学固化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在高校灵活的修学机制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开阔自己的视野,高校必须提高选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我国高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例如,2014年9月5日,浙江省教育厅了《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要求争取到2016年7月,浙江省所有高校(包括高职院校),2000年及以后新建院校学生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40%,其他院校不低于50%。高校选修课比重偏低的现象正逐步得到改善。
(二)师资力量难以保证选修课教学的需要
增加选修课的比重,需要大量具备开课能力和教学胜任能力的教师。选修课程的设置应当考虑两方面的因素,第一,学科体系和专业知识架构的要求,这需要教师来确定;第二,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提升的要求,这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充分调研进而确定。部分高校由于受制于师资力量,从而影响了选修课的开设,学生的课程可选择空间被挤压。
(三)学生缺乏学好选修课的积极性
部分学生对选修课认识不足,认为只是为了混学分;加之选修课大都开设在晚上或周末,这就为学生逃课和敷衍提供了极好的借口,导致很多选修课的开设只是流于形式。
(四)教师选修课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不同教师对选修课的认识程度不同,执教水平差异等因素,有的教师开设的选修课座无虚席,有的教师开设的选修课却寥寥数人,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五)从教学管理上来看,必修课和选修课“待遇”不同
从教学管理上来看,也存在“必修课比选修课重要”的认识误区。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明显放松。由于选课学生跨系部,选修课上课时间受限;教师对选课学生管理不严格;课程考核方式比较随意;对选修课教师的教学质量缺乏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三、实现学生课程自主,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途径
进行学分制改革,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实现学生课程自主,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让学生对选修课有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授课质量。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上好每一门选修课的重要性,想方设法增加课堂吸引力,努力提升教学能力。
(一)组织教师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学生课程自主、增加选修课比重之于大学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选修课的比重低得可怜,学生课程自主程度很低,现在的高校教师大都是这种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因此,对学生课堂自主的认知程度普遍不足。组织教师培训,使其了解中外选修课方面的差距,了解高校学分制改革和增加选修课比重的趋势,认识到选修课比重是评价一所大学的标准之一,是教师主动提升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前提。
(二)进行充分调研,选修课的开设要契合专业、市场以及学生的需求
首先,学校应该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开设选修课;其次开课教师必须亲自进行课程调研。玄奘大学的陈毓麒博士谈到,玄奘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要经过教师、企业专家和学生组成的团队共同研讨确定。玄奘大学副校长林博文教授指出,学期末,每个学院要对每一门课程进行梳理,对所开设课程是否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教学团队能否胜任课程教学,课程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进行评价,从而确定该课程是否可以继续开设,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该做法值得借鉴。有需求才有市场,课程亦如此。我们应该通过调研,确定开设与专业相关且与现实和前沿契合度高以及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等方面的课程,让学生有选课积极性。
(三)教师必须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丰厚的专业知识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吸引学生,首先要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正如原玄奘大学校长何福田教授所言,教师首先要道德出众,学生才会信服。教师高尚的人格可以辐射学生,如春风化雨般让学生受益。其次,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授业”,需知识渊博。智能社会、互联网时代,知识日新月异,教师需与时俱进,持续汲取营养,才可使学生仰慕,将学生留在课堂上。
(四)教师必须改变固有的授课方式,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设活力课堂
玄奘大学的陈毓麒博士的《数字多媒体教材制作与原理———以Mooc课程制作为例》讲得非常精彩,他揉进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复杂原理简单讲解,通过观看视频解密影视制作原理,通过互动让听者成为课程主角,而一对一的分析解构更是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把握了Mooc课程制作的诀窍。教师当勤勉,更当创新,应结合自己的课程特点,钻研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建设活力课堂,吸引学生走进教室,留在课堂。
(五)改革选修课教学管理机制,为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外在推动力
篇4
关键词:工程测量 GPS测量 衔接性 教学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工程测量”原有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教改后的教学计划和调整后的专业结构。我们从教学要求出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基础之上,注重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系统性和最新发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GPS定位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过程介绍得比较详细,在教学中比较适用,使学生对GP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GPS定位技术从问世之初取代常规大地测量和工程控制测量发展到目前,已渗入工程测量、地籍测量、交通管理、导航、地理信息系统、海洋、气象和地球空间研究等许多领域。GPS定位技术的日益广泛应用,使它成为土木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我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多媒体教学、教学考核方式和教学实习的改革
等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一“工程测量”课程与GPS测量的衔接性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在现用的高等职业学校“工程测量”教材中,有关GPS测量原理与应用介绍简单,没有相关工程实例,教材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系统性和最新发展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与最新发展相结合不紧密。因此,我校在教学和教材建设中紧紧抓住“教学对象主要是应用GPS进行精密定位”这一特点,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改变已有教材中将GPS卫星定轨理论与方法、GPS卫星信号的组成与传播等天文、电子或通讯方面的理论作为重要内容,而只是将这些内容作为GPS定位理论主线上的必要过渡知识点进行简要介绍。
(二)结合路桥专业的特点,重点安排了以下知识点:GPS系统的构成及其发展现状、GPS定位系统的坐标系、GPS卫星的测距码信号与伪距测量原理、GPS卫星的载波信号与相位测量原理、GPS静态定位原理、整周未知数的确定方法与周跳分析、GPS动态定位原理、GPS定位测量中的坐标转换、GPS控制网的设计及外业工作、GPS基线向量解算与网平差、GPS定位技术的应用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不但使学生对GP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有一个完整的概念,而且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GPS定位的关键理论和重要知识,从而达到使用GPS定位技术从事测绘或相关专业工作的目的。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授课时提纲挈领,对于教材中部分通俗易懂的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自学,把节省出来的课时用来加强重点、难点章节的讲授及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或课外知识,以解决教学时数少而内容多的矛盾,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组合,并且要大量阅读相关的科技论文和资料,以便了解授课内容的最新发展情况。
(二)多媒体教学与文字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可以将部分在课堂上用文字叙述不便的内容用幻灯片或动画进行教学,既提高了效率,又加强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图像、声音、文字及三维动画效果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向学生们演示GPS系统工作原理、测距码和载波相位的测量原理、RTK技术和广域差分技术的实现过程以及GPS定位坐标系统之间的转换等一系列内容,还可以直观地演示和观看用GPS后处理软件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基线向量解算和GPS网平差的全部过程。
三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考核方面,除了正常的期终考试考核之外,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考核进行了改革,用仪器操作考核(占40%)、成果质量考核(占20%)、实习小结考核(占20%)、小论文(占20%)等多种形式,综合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而学生的实验实践教学考核的成绩可以占到总成绩的60%左右。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们参与实习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对GPS信号接收机的熟练程度和实际动手能力,这方面的改革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重点加强和改进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一)加大GPS课程的课间实习力度,保证实验课时,重视实验课的质量。将GPS课程的课间实习课与理论教学课时调整为1:1,保证实验课的教学时间。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可以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及时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加深对基础理论的认识,同时可以为以后的集中实习打好基础。为此,教师对每一堂实验课都应提出具体的要求,实验课结束之后要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以加深对实验课内容的理解。
(二)依托实训基地,让学生直接参与基地生产,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将GPS内容综合实习,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增加应用实例分析,譬如:我校测量实习基地建筑物密集,测区权属关系复杂,权属界址点数量多.采用常规测量手段施测十分困难,采用RTK测量技术作为本测区宗地权属界址点坐标的实测技术手段,在地籍测量的应用还是很少的。在充分调研论证并通过试验检测认证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通过实例综合,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对GPS静态相对定位、RTK GPS测量、GPS测量数据的后处理等实际问题理解和应用。这样,学生基本上将与GPS实际应用相关的实习内容全部掌握,都能够在实际中运用自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学院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技术优势,将科研、生产工作的内容、手段和目的融合进实验教学,并鼓励学生参与一定的科研和生产工作,使学生能够接触学科发展的前沿,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在课后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以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设计或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受到较全面的能力培养和实践锻炼。
我们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多媒体教学、教学考核方式和教学实习等方面的改革,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和肯定。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市场调研与预测;资料审核;学习能力;社会能力
《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中关于市场调查资料审核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对培养学生基本理解能力、敏锐识别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而要具备这些能力,掌握必要的调查资料审核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市场调查资料审核中应注意的问题提供本文作者的一些研究。
一、市场调查资料审核的主要内容
市场调查资料的审核是指对市场调查获取的各种资料(原始资料和整理资料)进行审查和核实。市场调查资料审核对获取有效的、有价值的信息有重要意义。市场调查资料审核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市场调查资料完整性审核。审核应该被调查的单位是否都已调查,问卷或调查表内的各项目是否都填写齐全,上面有否调查员信息、实施的调查时间、调查资料交付的日期等。
2.市场调查资料准确性审核。主要看调查资料的调查口径、计算方法、计量单位是否符合要求。
3.市场调查资料一致性审核。主要是看被调查者的回答是否前后一致,有无逻辑错误,例如,在消费品市场调查中,某一被调查者家庭人均收入仅1500元,却经常在一些高档商场购物等。
4.市场调查资料及时性审核。主要是看各被调查单位是否都按规定日期填写和提交问卷,填写的资料是否是最新资料。
如果在汇总之前进行审核,检查无误,对有误的信息做恰当的修正,那么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信息汇总,市场调查资料的质量就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二、市场调查资料的审核编辑
市场调查资料的审核编辑是为了提高问卷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而进行的再审核,目的是筛选出问卷中不清楚、不完整、不一致或模棱两可的答案。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在问卷审核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其具有非常重要性。对市场调查资料的审核编辑,就是审核研究所获市场调查资料的真伪、删除不实的市场调查资料,保留合理的结果,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缺失的数据进行补充,以保证研究结果的质量。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研究的总体看,考虑所收集到的数据是否齐全,是否能满足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的要求。比如问卷或调查表是否全部回收,实验设计所要求的各方面的数据是否全部收集到等。达不到一定的问卷回收率或实验样本数不够,对某些研究而言应视为无效。
2.要对单个被调查的数据资料的审核,检查其数据资料有无缺失或遗漏,数据的信誉度如何,有无前后矛盾之处。
3.对缺省的数据,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处理。如果根据问卷上的信息可以明显推断出缺省的数据,则应补上;如果根据问卷的信息无法推断,则视作缺失数据。
4.选取一切有关、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剔除无关紧要的、没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5.将已经挑选出来的全部资料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使之前后连贯。要根据实际需要,将其中某些数据进行换算或调整,如换算某些调查数据的计量单位或统计年份等,以便进行分析比较。
6.审核资料的可靠性。这也是资料编辑工作的重要作用之一。它要求调查人员必须确保调查资料的合理、准确和可靠。有时候,对实地调查过程中的一个问题却有几种不同的答复。何者较为可靠,那就需要经过查对分析才能决定。当然,在实际进行市场调查工作的过程中,市场调查人员应该注意各种资料和资料来源的可靠程度,随时剔除那些不大确实可靠的资料和资料来源。
三、市场调查资料审核中应注意的问题
市场调查资料审核工作一般包括两个阶段:实地审核和中心办公室审核,这两个阶段审核工作应该注意各有侧重。具体应注意的问题是:
1.在实地审核阶段:访问员在调查结束后,应及时审核问卷,检查其完整性、正确性、一致性以及是否清楚易懂。如果被调查者对于某项问题无回答,则应注明原因。另外,还应标明资料的可靠程度,例如,可信的、可以参考的、不可信的等。
2.在中心办公室审核阶段:审核工作应在资料收集工作结束后立即开始,中心办公室审核比实地审核更安全、确切和仔细,要求审核员更加认真、仔细。为保证处理方法的一致性,审核工作最好由一个人完成。如果工作量过大或花费的时间太长而必须分工,也应该按照问卷结构分工,而不是按照问卷份数分工。
3.在成堆的调查资料中,要善于分辨哪些是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哪些是无关紧要的资料,哪些资料能说明哪些问题,哪些资料可靠,哪些资料不可靠。作为调查者,要注意犯片面性错误,要注意避免从一开始工作就走错路子,选择了错误的资料来源,从而把整个调查工作引入错误的方向,因而对搜集资料的工作帶来极大影响。同时应注意在资料的搜集过程中,主观地偏向于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这种片面性的错误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或是不能区别轻重缓急,或是不知不觉地偏离轨道,或是最终引出了错误的推论。
总之,《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中关于市场调查资料审核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对培养学生基本理解能力、敏锐识别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而要具备这些能力,掌握必要的调查资料审核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市场调查资料审核中应注意的问题研究则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这对将来学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工作实践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谢邦昌.市场调查实战手册[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2]唐凤秀.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3]郁广健.市场调查与预测110法和实例[M].北京:中国国承广播出版社,2000.
篇6
(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摘要】本文针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弊端,结合专业特点,从课程教学内容、模式、手段、思维、教学平台、教学模块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 工程制图;教学;能力;改革
基金项目:常州工学院教改课题。
作者简介:葛为民(1966—),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图学、精密测量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0引言
工程制图是我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空间思维和三维想象能力,并能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在此基础上,最终达到分析、检测和设计产品的能力。
我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就业趋向主要在光电产品的分析、检测和设计方面,这就要求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熟练的阅图能力,否则,如果连图样都看不懂,产品的分析和检测也就无从谈起。
由于一些客观的原因,学生普遍反应这门课比较难学,为此,我们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对本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经过多年的努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存在问题
非机械类专业工程制图课程的学时本来就偏少,而受各学科方向课程规划总体学时压缩的影响,我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课程目前压缩到只有32学时,而教学内容又很多,学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日见突出。
我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工程制图,本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而对于刚进大学的新生来说,由于缺少生产实践机会,缺乏机械方面的背景知识,感性认识不够,空间想象能力普遍不足,从而导致相当部分学生因感到抽象、枯燥而丧失学习的热情。
课程中的虽然制图基础部分对制图标准有详细的介绍,许多标准由于比较难记、繁琐,因此到了后续相关课程设计和大四毕业设计时,许多学生都已经忘记了,因此导致很少有学生能绘制一幅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图纸,常见的错误有:中心线缺失、粗细线不分、线型选择错误、尺寸标注不对或不规范、标准件画法错误、零件图和装配图表达不清等。
总之,要在较少的时间内讲完大纲规定的内容,还要锻炼学生的绘图、阅图、空间想象、计算机绘图能力难度可想而知。
2对策及措施
2.1修改教学大纲,重组课程内容
针对课时少、内容多这一矛盾,我们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增加了正投影规律、立体的三视图、组合体画法以及机件表达方法等内容的课时,减少标准件、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AutoCAD等部分的学时。注重手工绘图和读图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绘图、读图和空间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
2.2探索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手段
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讲授过程中,学生很难保持整节课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如果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而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实物模型作为工程制图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看得见,摸得着,带给学生的感性认识比较直观,但实物模型本身难以动态的表现立体的构型过程,因此,我们在课堂讲授中引入三维绘图软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三维绘图软件绘出的具有立体感、形象感、动态感的图形,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空间形本,建立空间概念。
2.3自制构形模型,训练空间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而工程制图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体现形体的立体性,有时会结合各种手势和动作,来展示不同的构形方法,但手势对学生来说,还是感觉比较虚无,因此,我们通过三维构形设计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到虚实结合。
构形设计就是给定一个或几个视图,要求学生构造出不同的空间形体。由于大学一年级学生各方面知识不多,空间想象能力普遍不足,因此学生很难凭空构造出各种形体,为此,要求学生用可塑性很强的橡皮泥作为辅助工具,针对给定的视图,捏造出各种形体,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2.4构建教学平台,强调学练结合
由于课时所限,课堂上教授的内容需要课后及时消化,同时,作为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更要求学生课后多学多练,因此,我们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的网络课程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在网络课程中设置教学大纲、课件、作业,单元自测,模拟考试、答疑以及讨论等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进行自主学习,网络平台的交互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5设计教学模块,加强专业联系
作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机械模块课程群中的工程制图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而课程群中的其他课程如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精密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在大二和大三才开设,因此如何衔接这些内容相关的课程,不至让前学的知识遗忘,为此,我们经过探索和实践,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一次工程制图知识竞赛;在后续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布置大型作业的方式,对工程制图所学的内容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的复习和巩固;在精密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设计中,我们要求学生用手工和AutoCAD两种方式绘制减速箱的轴、齿轮、箱体等零件图,并绘制减速箱装配图;总之,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使制图和读图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各个阶段,尽力做到工程制图学习不断线,绘图、读图能力常训练。
3结语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旨在根据本专业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弊端,结合专业特点,从课程教学内容、模式、手段、思维、教学平台、教学模块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从几届学生的实践情况看,教改效果明显。这一教革体系思路正确、针对性强,对其他非机械类专业,也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利平,孟明辰.工程制图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东华大学学报,2005(6):156-159.
[2]石玲,吕金丽.工程制图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J].工程图学学报,2006,12(5):154-158.
[3]郭颖.如何提高机械制图教学质量[J].制造业自动化,2011,33(4):55-56.
篇7
《服饰设计与制作》课程是家政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家政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是基于某种风格服装作为实验对象,寻找设计思维、设计方法、绘制草图,然后结合服装制版、选料、缝制、熨烫等相关技术,完善设计方案,使学生掌握服饰设计与制作的完整程序。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家政学专业的大三学生。课程内容包括设计与制作两部分内容,涉及知识面广,实际操作性比较强。在《服饰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围绕课程教学任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学生就业岗位分析
《服饰设计与制作》课程是家政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实用性较强。学生毕业后首次从事服饰设计与制作相关工作岗位为家政服务员、效果图绘制员、打版员、样衣制作员,之后提升为设计技术员,随着工作能力的增强进一步提升为家政服务员培训师、服装搭配设计师、服饰设计师、打版师、设计总监等职务。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1.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服饰设计方法及设计思维对常见的服饰产品进行设计、打版、缝制,满足家政服务员工作岗位需求。具体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能正确运用服饰设计方法与设计思维分析现有服饰的设计技巧,并能根据指定的设计理念独立设计相关服饰;能独立完成指定服饰的结构图;能按照服饰缝制标准独立完成指定服饰的缝制。
2. 知识结构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服饰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服饰设计的理念;掌握服饰设计的完成程序;掌握服饰结构图绘制的方法;掌握服饰缝制的技巧。
3. 素质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多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组织能力、创新能力。
(三)课程知识的教授方式
以服装企业服饰设计与制作的整个流程为教学背景,把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技能标准融入课程内容教学,以实际工作过程重新组建相对完整的课程理论知识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以教、学、做结合,模拟实际工作情景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做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并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采用相关企业对职员岗位能力的考核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围绕完成服装企业的实际制作项目来进行教学,严格按照服装企业设计与制作的实际情况推进项目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聘请服装企业专家作为本门课的客座教授,为学生讲解服装加工的整个流程及注意事项。任课教师根据服装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用项目化教学法讲述和演练相关教学内容。
三、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岗位用人需求,本着增强学生工作能力、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素质的原则进行教学。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服饰设计理念训练、服饰设计方法训练、服饰设计的整个流程训练、服饰样板制作技能训练、服饰工艺制作技能训练、服饰的质量检验六部分内容。下面以这六部分内容介绍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情况。首先,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制定项目任务、具体的操作环节、人员分配、考核方式等。其次,根据项目化教学内容的分配情况准备教学材料,如相关材料的提前购置、相关工具的提前购置等的准备。再次,在整个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按计划完成相关内容,通过学生们的不断实践,及彼此间的合作、学习、交流,共同完成整个项目化制作的方法和技能。最后,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实践内容完成情况,按照考核标准进行阶段性的考核和评价。评价主要由学生的评价和教师点评两部分构成,其中学生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和学生之间的互评构成,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自己发现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教师的点评,使学生明确该项目内容实施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方法和技能,明确项目的具体任务要求,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篇8
【关键词】线性代数;主体地位;创新能力
0 引言
《线性代数》是高等院校理工科以及经济管理类等文科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由于它覆盖面广,应用广泛,对于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培养有较大的影响并且受到广泛的重视。这门课程对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科学计算能力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学好线性代数知识对学生来说无意是十分必要的。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实现的,然而课堂教学向来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长此已久是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无法适应学生的发展。由此,通过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有效途径,提高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质量。
1 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被沿用至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似乎都已经习惯这样的教学方法,线性代数难点首先体现在其概念的高度抽象上,比如:行列式为何这样定义,矩阵乘法为何要这样计算,更让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是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概念为何这样定义,这就要求学生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计算能力。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数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而线性代数这个起点较高的课程,使许多学生茫然失措。因此改革并非一朝一夕,所以,必定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具体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且缺少互动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源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学生提问是思维过程和吸收知识的反映,教师提问则是启发诱导和执教反馈的手段。长期以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命题。然而,现实中线性代数课程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的现象。学生反映,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不停地讲解理论知识,整个过程成了教师一个人在活动,一个人在思维,一个人在讲话中,学生成为旁观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提问的回答,必须符合教师在备课时事先准备好的答案。教师并没有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位置上,而是过多注意自己的教学活动如何安排得环环相扣,过多地注意自身教学行为的设计和执行,没有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主体。
“问答”成了某些课堂的点缀,“互动”只停留在形式上。一方面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另一方面老师又调动不起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感到课堂枯燥无味,老师课堂教学效果甚微,尽管大多数教师都能利用这个环节解决许多教学难点,可是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做的比较牵强。
1.2 教学目标不清楚
有些教师一进教室就开始讲,一直讲到下课,说得都对,板书也不错,中间也有师生互动,只是一节课下来使学生很茫然,学生不明白这节课到底应该知道些什么,应该掌握什么。由于教师目标不清楚,学生也就无法进行自我检测。
1.3 教学过程存在缺陷
在有些线性代数课程的课堂中,教师的教授内容完全是课本的翻版,存在“定义、定理、性质、公式、例题(计算)”现象。教学思路较单一,讲授知识点多,讲述数学知识来源少,没有创新,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没有新鲜感提不起兴趣。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思维跨越太大,学生跟不上老师思维。
1.4 注重考试――创造性培养的缺失
我国有良好的教学传统,就是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背什么。长期以来用划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式培养循规蹈矩、听话顺从的孩子,以考试为教学目的,以标准答案为准则。教学工作者一直强调是知识的传授,是继承和接受,这就必定会抑制学生主动思考。
1.5 利用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多媒体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在线性代数教学中不能正确使用就会带来一些问题:(1)以单纯的教学课件为主,没有更好的利用多媒体的特点;(2)多媒体使用过多讲解太少;(3)多媒体与传统教学不结合或结合过少。
2 利用计算机的教学实践
计算机在现代课堂中的应用可以说已经是屡见不鲜,但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依然以板书为主,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工具,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然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将教学内容、教学经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有很明显的教学优势。将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引入教学,使用MATLAB等数学软件解决线性代数问题,把MATLAB渗透到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中去。线性代数整个理论体系,并不因为使用计算机而改变,只是有些理论可以通过计算机来验证,而且可以把大量的应用问题纳入课程的习题或作业中,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科学计算能力、创新能力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下面是应用MATLAB软件求解的实例。
例1 用MATLAB软件求线性方程组(1)的解:
5x+2y-9z=-18-9x-2y+2z=-76x+7y+3z=29(1)
解:先输入系数矩阵A=5,2,-9;-9,-2,2;6,7,3和向量b=-18;-7;29,再输入函数det(A),运算得A的行列式的值为437≠0,则输入计算式X=A/b,运算得X=1.0000;2.0000;3.0000,此即为方程组(1)的解。
例2 求矩阵A的相关参数。
解:输入矩阵A=1,2,3;5,4,9;11,8,6
(1)求矩阵A的秩。输入函数rank(A),运算得A的秩为3。
(2)求矩阵A的逆矩阵。输入函数inv(A):
运算得A的逆矩阵为:■
(3)求矩阵A的特征向量v及特征值d。
输入函数v,d=eig(A),运算得:
■
因此,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概念、相关定理及解题基本方法后,可借助数学软件MATLAB较快地解决复杂的计算,增强几何直观。
3 总结
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环境,对学生进行积极肯定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最大效能地提高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质量。将数学软件MATLAB应用到“线性(下转第204页)(上接第203页)代数”课程教学中,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使一些复杂的计算和推导过程在计算机上得以实现,学生不但学习到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应用数学方法,借助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开发,促进学生从“知识型”人才向“创造型”人才发展。与此同时,大大增进了自身的知识储备。总之,课堂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线性代数课程教学需要教育者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朝着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方向去努力。
【参考文献】
[1]于秀琴.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J].教学改革.2007-02-05.
[2]马志勇.浅谈数学课堂现状及“问题式”[J].教学改革.2007-05-28.
篇9
关键词:电气控制;PLC;课程改革;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作者简介:李小凡(1981-),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讲师。(江苏盐城22405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067-02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随着建筑智能化进程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新型专业。近十年来,现代人居住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建筑智能化的发展。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现代建筑电气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建筑智能化有快速和大规模的发展趋势,这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数量和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够从事建筑电气和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监理和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离不开控制技术,“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从教育规律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出发,将理论教学、实验融为一体。从应用角度出发,以方法论为手段,培养学生对分析、安装、调试电气可编程控制系统的能力。
盐城工学院于2008年申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并通过了教育部的专业增设评审,2009年开始招收学生。原本适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教学内容已不适应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要求,不能适应现代建筑智能设备电气控制技术的新方法;传统的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考核体系也不能完全满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需要。 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分别介绍适应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背景的“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网站建设和考核体系。
一、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和组织
1.课程教学内容选取
“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传统教材一般是按常用低压电器、典型电气控制基本电路、PLC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PLC基本指令及应用、步进顺控指令、功能指令和PLC扩展设备等几部分组成。这样的教材理论性太强,比如一百多条功能指令的讲解很枯燥,学生学习时容易死记硬背、教师教学时也容易照本宣科,由此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组织难以突出所学知识的实用性,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效果差等问题,同时传统教材也不能很好反映学生的专业背景。
为此,为了培养出合格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生,可根据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依据能够胜任现代建筑行业的施工技术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来选择课程的教学内容,所选教学内容要满足对本专业后续课程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课程内容的讲授顺序应该是基于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内容,并要考虑课程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为学生后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分析现代建筑行业背景的基础之上,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现代建筑电气控制对象为项目,将课程教学内容以项目进行教学。具体教学项目如下:
项目1:电梯的继电接触控制,工作对象为电梯,工作手段为继电接触控制。
项目2:给排水系统的电气控制,工作对象为水泵,工作手段继电接触控制。
项目3:将项目1电梯继电接触控制系统改为PLC控制系统,工作对象为电梯,工作手段为PLC控制。
项目4:PLC与变频器、触摸屏在恒压供水系统中的应用,工作对象为水泵,工作手段为PLC控制。
项目5:PLC与变频器、触摸屏在中央空调节能技术中的应用,工作对象为空调,工作手段为PLC控制。
这5个项目是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并体现了课程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及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行业背景。
2.课程教学组织
以5个项目为教学载体,将项目分为若干个任务,例如项目1的工作对象为电梯,工作手段为继电接触控制。工作内容可分解为四个循序渐进的任务:任务1为电梯上升的点动控制;任务2为货物电梯的连续运行控制;任务3为电梯上升、下降的自动控制;任务4为电梯的自动停止控制。工作组织形式为分小组协作;工作环境为模拟工作场景的实验室。
将项目任务与知识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指导学生按照完成项目任务的四个步骤(信息收集、方案确定、方案实施、检查评估)来完成各个教学项目。
(1)信息收集: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查阅学习资料,获取与项目相关的信息。
(2)方案确定: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撰写项目的预习报告;教师批阅学生的预习报告,并指导学生,共同讨论方案的确定。
(3)方案实施:学生根据确定的方案动手操作实施(实验室模拟),完成项目。
(4)检查评估: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并进行知识总结、讲解。
二、课程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注重教师与学生互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真正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教师可通过课程教学网站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在线答疑,即在学生“学”中“教”。教师是指导者,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精心组织,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职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多种教学方法并举,有效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者转变为获取知识的主动者,教师也由知识的单一传授者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下面给出几种具体教学方法:
1.现场实物展示直观教学
现场实物展示直观教学就是一边利用多媒体中的动画讲授,一边在实验室利用实物操作演示教学,使理论联系实际,使抽象的原理变得生动,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所教内容,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
2.实验教学法
将理论知识教学融合到实验中,让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通过操作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并针对实验的难点和重点,教师事先在实验中设置故障,让学生排除故障,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通过设置实验思考题达到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小组教学法
由2~4名学生自由组合,选取小组感兴趣的项目,题目是否合乎要求、难度是否适中等问题由教师把握,经过修改后确定每个兴趣小组的教学项目。项目可包括购买元器件、搭建系统电路、编制程序、调试、书写项目实施报告等完整的项目实施流程。由于项目题目是学生自定,学习兴趣浓厚,可极大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4.提示教学法
在检查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时,当发现学生的错误时并不直接指出,而是通过提示学生,使其主动找到错误的地方。
三、课程教学网站建设
为了使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享用优质教学资源和课外答疑,充分利用校园网和学校购买的“天空教室”软件,建设“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网站,摸索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课程网站资源可包括教学资源、学习资源、题库资源、教学互动、实践教学等,具体见表1。
四、课程考核体系
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的手段,是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为了实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弱化传统的理论考核。课程考核体系应建立在对学生完成项目情况、学习态度的考核基础上;应考虑课程教学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大部分,其中,课程教学过程考核包括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项目考核(项目成果、学习态度)。具体考核体系见表2。
五、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教学模式采用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形式,并可结合当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发展现状,设置课程项目。实践证明,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出发,有针对性的项目教学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课程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现代建筑行业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也为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翁国庆,张有兵.“电气控制及PLC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优化[J].中国电力教育,2010,(6):143-145.
[2]王燕芳.“PLC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85-86.
[3]范次猛.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快乐教学 实物教学 多媒体 启发式教学 实践教学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它涉及的内容是庞杂无趣的,对于从未接触这类知识的学生而言,要理解要记忆的内容过于抽象。如何把学生领进门?如何很好地领进门?关系到以后学生打开这扇门后能看到多少东西,哪些东西?本人结合实际上课经验,就提高《基础会计》上课效果,谈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快乐教学,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处女地,是学生首先接触的一门课程,“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何通过《基础会计》知识的传授,把学生成功的带进会计这块领域,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深思的问题。每个老师在上课初期应避免使用抽象、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改用通俗的语言,消除学生刚接触这类知识的陌生和恐惧,慢慢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轻轻松松把学生领进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应努力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气氛,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多用激励肯定的话语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愉快的学习。同时还要兼顾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调整教学进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引入实物教学,增强直观印象
会计的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教师在介绍会计基础理论的时候,会涉及到较多的真实的物品。在讲授这些知识点的时候,老师需要准备一些“道具”,逐一的向学生展示。例如,基础会计里面在介绍凭证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凭证的种类,基本填制要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对这部分内容的印象。然后再向学生展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等实物,演示填制方法,同时强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一堂课下来,学生接受了理论教育,看到了实物,了解了整个操作过程,形成了深刻印象,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独特之处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多媒体技术也被普遍的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原本索然无味的教学过程变得有滋有味。在会计基础课上,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照本宣科的传授知识,不厌其烦的解答习题,整个过程枯燥无味,不易引起学生兴趣。例如在账簿的讲解中,教师一般会先介绍“丁”字账,但对于丝毫没有财务工作经验的学生而言,很难理解什么是“丁”字账。这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下账簿的种类、格式,再演示填写步骤,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印象。但如果整个教学过程都用多媒体,间接扼杀了学生思维思考的过程,限制了教师随心所欲的临场发挥。试想如果整个教学过程,各个教学环节,小到提问都是事先设计好的,老师不得不按照课件的思路讲授,很难即兴发挥。
四、联系生活实际,采用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近的讲授
在介绍《基础会计》内容的时候,联系生活实际,采用启发式教学能让学生体会到会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会计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学习会计知识不一定要靠死记硬背,是可以活学活用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把相关知识点结合起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达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借贷记账法规则的时候,可以归纳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怎样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这个知识点,咱们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举例:收到国家增加对企业的投资20000元,存入银行。老师可以让学生思考:①涉及哪类会计要素?②这些会计要素怎样变化?③在账户中如何记录?引导学生思考后作答。这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资产和所有者权益两个要素同时变化,银行存款增加了20000元,实收资本也增加了20000元,银行存款属于资产,记入借方;实收资本属于所有者权益,记入贷方,两者金额相等。经过这些问答,学生复习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得到启示,理解起借贷法则就容易多了。
采用启发式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即看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强调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与学的过程变成了合作的过程。在这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
五、正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增强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联系
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学科,培养学生的会计技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纵观现在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方法极其简单,一般是先学一段时间的理论内容,然后集中起来十天、半个月的集中开展强化训练。实践与理论学习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完全脱勾了,强化训练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结合上课经验,本人认为《基础会计》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一是单项训练;二是综合训练。
(1)单项训练可以渗透到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实物或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涉及的内容,演示相应技能,然后让学生随堂练习。在练习的时候尽量采用真实的凭证,增加学生的兴趣。随堂练习便于教师手把手教授,及时了解学生对所授内容掌握情况,也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2)综合训练一般放在学期末,学生学完了全部内容。这时可以模拟企业经济业务,让学生从填制原始凭证开始,一步一步复习学过的核算方法,最终得出正确无误的资产负债表,全面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 上一篇:保护珍稀动物的必要性
- 下一篇:财务风险预警的意义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