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珍稀动物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珍稀动物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名称:***“山野农家”生态农业观光园
主管部门:***市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
建设地点:***市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东郭社区
项目负责人:管桂芬
联系电话:13969887937
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第一章 总论
一、项目概要
1、项目名称:***“山野农家”生态农业观光园
2、项目地点:***市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东郭社区
3、所有制形式:私有
4、现有产品类型:绿色果蔬、有机果品采摘、中草药种植、鱼类观赏垂钓、珍稀动物养殖、都市农田耕作体验等。
5、主营业务:农耕观光休闲采摘体验
6、管理制度: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经营;
7、管理模式:绿色养殖,集中看护,独立核算;
8、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管桂芬,年龄40岁;学历,专科; 现任久安公司经理职务。无破产纪录、无银行欠资。
二、项目建设情况
1、建设性质:新建
2、建设规模和内容:租赁山地200亩,建设花卉、果蔬温室8000平方米,珍稀动物养殖圈舍1000㎡,养殖鱼塘8000平方米,有机果品生产采摘区100亩,都市农业体验区40亩,中草药种植区20亩,生产管理区600平方米。
三、资金来源及金额
1、资金来源:自筹资金;
2、投资金额:440万元.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 项目建设背景
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有关精神,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进一步改善我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不协调发展的问题。针对黄岛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方向,结合红石崖草莓采摘特色,按照绿色、精品的要求,建设精品农业生态观光园,构建农林牧副渔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东郭社区位于***开发区北部产业新区,民风淳厚,自然气息浓郁,依山伴水,土地肥沃,水质甘冽,空气清新,交通便利,周边村庄以传统农耕种养殖为主,无工矿企业污染,是***市环境保护重点区域,山清水秀,自然环境异常优越。在此基础上,引导当地农民投资建设以有机农粮、菜、中草药等产品生产为基础、牧渔养殖为补充、田园体验为特色的综合性农业生态观光园,不但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而且还可以发展郊区旅游,对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加大精品农业发展投入,都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该项目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总之,本项目具有长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位于***市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驻地南8公里处,龙雀山北侧,一期占地200亩。
四、自然资源状况
该项目地势山野林茂,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自然环境优越,是***市重点环境保护区域。该社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2.4℃,积温平均在4000℃以上,年活动积温4647.6℃,年日照时数2543小时,年均无霜期221天,年平均降雨量774毫米,其中夏季降雨量464毫米,占全年降雨量60%。地下水属较强开采区,浅层水质适宜农业灌溉,可保证未来设施农业的需要。农业园内部地势平坦,土壤黑粘土性质,水源有保障,透水性较好,失墒期短,有机质含量高,适宜各种农产品种植和珍惜动物的养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理想之地。
五、本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本行业具有广阔的销售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很大,生产出的果蔬能直接用于休闲采摘销售,有机农产品能进入大型超市和食堂,能弥补短期采摘的不足,符合黄岛区农业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六、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1、优势:一是年平均气温适中,土壤肥沃,水源丰富,适宜各类农作物种植;二是原材料和劳动力充足,可保证所需的物资和劳动力供应;三是当地环境优美,水源地品牌优势明显,辐射面大;四是所在地有大片农耕地可供开发利用,具备大面积开发条件;五是当地交通便利,距离大中城市便捷。
2、劣势:产业配套低,前期投入高。
七、项目建设方案
1、建设规划和布局:本园区分为绿色果蔬采摘区、名贵花卉观赏区、鱼类观赏垂钓区、珍稀动物养殖区、都市农业体验区,中草药种植区和生产管理区,部局合理,注重环保,经济循环。
2、 建设标准:依据AAA级农业园区标准进行建设。
3、 环境影响评价:一是本园区种植(养殖)项目采用生态环保技术,有效处置了各种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行业标准以内;二是本园区种植各种绿色植物能净化空气,对调节本地区气候、降低建筑能耗和减少空调负荷具有重大意义,对室外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风速等微气候要素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4、 项目组织及管理
(1) 项目组织:成立了项目管理小组,由各项目分管领导、技术人员、生产人员共同组织项目。
(2) 项目管理:根据各项目的技术要求,采用不同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由各项目的技术人员及生产人员具体实施。
(3) 技术培训:对业务不熟练的生产人员进行有组织的定期技术培训。
(4) 劳动安全:按国家相关的劳动安全技术条例进行实施,保证劳动安全。
(5) 卫生及消防:按照现代化科技卫生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注重消防管理,不断学习消防法和各种消防知识。
5、 投资估算及依据
投资估算依据目前市场的建设标准、养种植项目的成本标准进行投资,总投资440万元。租赁土地费用200万元;购置珍惜动物30万元;养殖设施30万元;道路硬化、绿化30万元;购置各种花卉、苗木、鱼苗10万元;连栋温室30万元;鱼塘修建5万元;管理区建设50万元;中草药种植区规划25万;都市农业耕作体验配套30万元,备用资金60万元。
6、实施进度安排
计划三年完成项目建设。2011-2012年,投资250万元,租赁土地200亩,对园区地形进行整理改造,修建道路,区域分割配套,修建鱼塘,引进各类种植项目和养殖品种。2012 -2013年,投资100万元,实施道路、水、电、温室、管理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引进高档种植(养殖)品种,适时种植(养殖),并对工作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2013-2014年,投资50万元,进一步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市场。
第三章 项目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
序
号
项目
名称
占地
规模
生产
内容
年投入
(万元)
年产出
(万元)
年利润
(万元)
备注
1
蔬菜采摘、销售
7000平
有机蔬菜
20
40
20
2
花卉展销
1000平
名优观赏花卉
20
50
30
3
珍惜动物展销
1000平
环颈稚、火鸡等
20
60
40
4
鱼类垂钓、销售
12亩
鲢、草、鲤等
5
25
20
5
中草药种植区
20亩
丹参等中药种植
4
20
16
6
果品才采摘
100亩
有机果品采摘
10
30
20
7
都市农耕体验
40亩
会员制果蔬农耕体验
8
20
12
8
合计
87
245
158
综上分析,三年可基本收回投资成本。
二、社会效益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我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该项目的建设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集体收入,还可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三、生态效益分析
追求绿色生态建设,与环境共同发展,减少污染,生产并销售绿色产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四章 综合评价结论
综合上述可行性分析认为,该项目不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更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的农业项目,而且符合国家农业生态园建设的相关要求,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等发展方向,具有十分明显的效益,同时,本项目建设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可以满足项目建设要求,在技术上是可行的。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已基本落实,从经济上看是合理的。本项目是可行的。
篇2
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它孕育了人类,供给我们生存、发展和繁衍子孙,它曾经提供我们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使我们创造了人类现代文明,产生了工业化社会。正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人类破坏和污染环境在加速,全球性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大气污染加剧,酸雨范围扩大、淡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面积扩大、森林资源锐减、野生动植物物种减少、臭氧层耗损、危险废物扩散和全球气
候变暖等,都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作为一名烹饪教育工作者在烹饪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环境教育也是义不容辞。
烹饪教学中加强学生环保教育的必要性。人类要生存就得吃饭,而一日三餐离不开烹饪,人类的烹饪活动关系到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
首先烹饪对空气的污染。烹饪对大气的污染虽比不上工业或交通运输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严重,但它对大气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厨房空气的污染,严重时危害人体的健康。
烹饪过程中,食物在熏烤时产生的炭黑中,煎炸时的高温油脂中都含有大量的3,4――苯并芘、脂肪酸聚合物等物质,它有很强的致癌作用,我国肺癌病因大多来自简陋灶的燃料,不论使用哪种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污染都是严重的,其燃烧过程中主要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可吸入粉尘,人长期吸入易引起心血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疾病。
其次烹饪对水的污染。世界环境保护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地球上的水污染70%来自日常生活排出的废水,其中由于烹饪造成的厨房污水占相当的比例。在整个烹饪过程中,原料的加工、处理、蒸煮,餐饮具的洗涮等过程都要排出大量的废水,而这些污水排入下水道后与工业污水混合,然后再排入附近的水体,其中主要含有有机污染物及一些悬浮物,耗氧量最高,会导致水体缺氧并散发出异臭,从而使水体失去利用价值。另外,有些饭店及城市居民将烹饪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原料,剩饭剩菜进接倒入湖泊、河流、海洋也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水体污染。如果将受过污染的水体重新作为烹饪用水和使用受污染的烹饪原料时,容易引起污染物在人体内蓄积,出现生物富集现象,引起慢性中毒,患有多种疾病,破坏了生物界的生物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另找水源或对已污染的水源进行净化处理,这样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浪费,而且容易引起城市水荒。
再次烹饪与白色垃圾的污染。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应,中国也是世界上白色污染发展最快的国家,而白色污染主要是由于烹饪业的发展造成的。
随着近几年快餐业的发展,一次性塑料餐具、水具和各种塑料包装被大量使用。我国是世界最大的一次性餐具、水具的生产和消费市场,目前年需各种快餐盒(碗)100亿多只以上,方便杯等一次性水具200亿多只,其它塑料包装产品数十万吨。单我国的铁路客车每年就耗用白色塑料餐盒约7亿多只,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垃圾中,一次性塑料用具要占到垃圾重量的5%以上。这些塑料制品的密度小,体积大,重量轻,易随风、随水散布,因而从农村到城市、从小河到大江、从铁路到人路到处可见这些白色污染物的踪迹,当这些以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塑料为原料的一次性用具被废弃后,由于污染物在自然状态下,它们的分解至少需要200年,不仅破坏环境卫生,还影响了动植物的生存,甚至人类的免疫系统也有较大的破坏。
最后烹饪与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吃是人类维持生存的一种生物本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仅仅吃饱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追求吃得好、吃得有营养。于是有吃青蛙的、吃益鸟的、吃保护动物的、就连那毒性很大的河豚也要“拼死”吃一吃。许多饭店为了满足顾客招揽生意,而一些不法分子趁机盗猎野生珍稀动物从中牟取暴利,照这样下去不仅会破坏食物链的某些环节导致生物系统的退化崩溃,而且也会使一些濒危的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的进程。2003年出现的“非典”、2007年禽流感、和今年的H1N1型流感“也与人类破环环境和滥食野生动物有关。到了腊肉飘香的季节,有些人不惜砍伐森林用松树熏制腊肉,似乎只有这样做出来的腊肉才是最正宗的;烹饪业大量使用一次性木筷,似乎只有这种筷子才是最卫生的,岂不知从一棵树制成筷子木材利用率只有60%,仅仅使用几分钟就被扔掉,这是何等巨大的浪费!森林覆盖率占68%的日本,就从不生产这样的筷子,全部从中国廉价进口,且用过以后还要回收再利用,可见日本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比我们强。我国部分农村和一些贫困地区烹饪时主要以木柴作为燃料,他们为了活命和糊口对森林进行毁灭性的破坏和掠夺。电视报纸上曾报道有一个是国家级贫困县。那里的人们为了生存每年要砍伐大量森林,其中商品材料仅占24.5%,而烧柴却占了48.9%。不知他们有没有想过毁坏森林的严重后果,造成大量水土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土地沙化、气候改变、植被破坏出现沙尘暴现象等。这种低价值利用木材瞬时化为光和热的做法实在令人痛惜。
篇3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德育渗透 情感目标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显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实现情感目标势在必行,也是英语教学三维目标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多数教师仍只注重“传道授业解惑”,忽视情感目标的实现,致使情感目标成了一句空话。有的教师在备课上给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以一席之地,但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将其落到实处。那么怎样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实现情感目标的教学,使教育、教学相辅相成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谈谈看法和体会。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树立严谨治教的典范。
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英语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真挚的爱感染和熏陶学生;要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和求实向上的精神做学生“终身学习”的好榜样;平时教学中,做到“有令必行”。如,布置过单词默写,务必检查默写情况;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课前务必亲自检查,或科代表、小组长代以检查……不可言而无信,更不能“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总给学生虚实不定的感觉,这样怎么给学生树立学习的典范?如何成为学生的榜样?
二、书写潇洒、语言幽默,营造严谨治学的浓厚氛围。
教师的潇洒漂亮的英语书写、标准流利的普通话、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诲人不倦的优良品质等会深深地感染学生、洗涤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实现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学生的向师性很强,尤其是初学者,大都会模仿教师的规范、潇洒的英语书写、标准的英语发音等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英语教学实践中,学生会存在英语发音不准确、书写不规范、单词写错、语法有误、句法不通顺等问题,教师如能不厌其烦地一一指出、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则学生一定会喜欢上教师,从而爱上英语学习,也容易形成严谨治学、乐学的浓厚氛围,促进情感目标的实现。
三、结合教材、巧借话题,渗透情感教育,贯彻情感目标。
1.日常用语教学中,多渗透情感目标教学。
教学“I’m sorry”这一礼貌常用语时,可以创设真实情境:A踩了B的脚、A弄坏了B的玩具……学生在情境表演中养成讲礼貌的习惯,知道做错了事应该诚恳地道歉,从而逐步养成理解他人、关怀他人的情感品质。
对于“Thank you!”应加以提醒:接受别人的帮助、接受别人的赞美、接受别人的礼物时,都要说“Thank you!”,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同时,给学生说明,当他人说“Thank you!”时,应该回应“You are welcome.”“Any time.”“Not at all.”等,不能认为他人的感谢是理所当然的,应该客气、友善地接受对方的谢意,养成谦恭的美德。
2.细心观察、留意细微环节,富情感目标于生活细节当中。
上课铃声已响,老师已站在讲台上,学生迟到而匆忙闯入教室;老师提问时,“双差生”不是站起来,而是坐在座位上,慢条斯理地说“不会”;考试测验时学生作弊被教师发现、制止,学生“破门而出”等不尊重教师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都是极不礼貌的行为,都有必要及时指出,让学生明白尊敬师长的必要性,以达到完善德育教育的目的。
再如,有的同学回答问题错误或答非所问,其他同学会哄堂大笑;考试成绩出来,“几家欢喜几家愁”等情况司空见惯,教师应抓住时机、巧妙点拨:嘲笑他人的缺点、错误是不对的,应该主动给予帮助;“失败是成功之母”、“骄兵必败”等,不失时机地将情感目标贯彻于生活实际中。
3.巧借节日文化,融入情感因素,打开学生心灵之窗。
教材中有许多节日方面的话题,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些话题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的培养和熏陶。如利用教师节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贺卡,并写上祝福语:“Happy Teachers’ Day !”并结合Women’s Day,Mothers’ Day,Christmas Day等节日,布置学生用英语向父母、同学和朋友等用文字传递对他们的衷心祝福,这样既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学会关心身边的人。
再如,一般情况下,班级都会举行元旦汇演,也会邀请科任教师参加。笔者在唱歌、舞蹈方面的确很差,五音不全、更谈不上舞姿翩翩了。可是笔者每每这时都准时到场,学生邀请表演节目时,也很少拒绝,大大方方地来一首“In the village far far away”或“Take me into your heart”,虽然没有原版标准有魅力,但活跃了氛围,赢得了阵阵掌声。要是有学生要求再来一首,我会和学生“斗智”:“我问个问题,回答不出来的代替我表演,OK?”学生兴趣极高,异口同声地说“OK”,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和学生一起笑、一起乐,拉近了师生距离,融入了情感因素和目标,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4.挖掘教材、适时点拨启发,寓情感目标于课内外。
在现行教材中,实际生活中许多生动鲜活、值得我们挖掘的德育情感素材,教师应善于发掘、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教学,从而融情感于英语学习的全过程。
8A Unit4 Wild animals介绍了许多动物,如可爱的熊猫、美丽的小松鼠等。笔者绘制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清澈的小河流淌过美丽的森林,蓝蓝的天空,葱绿的高山;鸟儿在唱歌,鱼儿在游泳;到处开满了鲜花。第二幅:地球在哭泣,茂密的森林变成了荒山,清澈的小河变得浑浊不堪,鸟儿的歌声不再有,鱼儿不见了踪影,以及一幅幅濒临绝种的珍稀动物的图片和捕猎者们捕杀稀有动物的画面,激起了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目标是每个教师都不可忽视的。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手段,找到情感教育的切入点,适时、适当地进行渗透,使情感目标不再局限于纸上谈兵,从而切实推进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使其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内蒙古 生态经济功能区 战略
内蒙古资源富集,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能源基地。但是,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内蒙古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生态代价,致使内蒙古境内诸多人地系统脆弱区出现生态经济结构失衡的现象。构建生态经济功能区,对于内蒙古实现落后的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的以高科技为支撑的生态型生产方式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生态经济功能区着重解决生态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生态型无碳化、零排放生产的问题和技术进步下的产业高端化问题,完成和实现内蒙古资源经济向生态型经济转化、追随型经济向先导型经济转化、资源供给地向资源吸附地转化和环境保护向环境生产转化,总体上跃升内蒙古综合竞争力,提升国际影响力,拥有国际话语权。
一、构建生态经济功能区的必要性
1、生态经济结构失衡问题
通过解决生态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实现人、经济、环境、生态的共生、共赢和共盛。经济运行若依靠“环境透支”与“生态赤字”来换取经济高速增长,称之为“生态环境泡沫经济”,也就是生态经济结构失衡。内蒙古是一个资源富集区,但同时也是干旱、半干旱条件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长期以来,内蒙古采用的是缺乏高科技支撑的粗放型、自然资源和生态掠夺型生产方式,具体表现为过度放牧、不适当的开垦和耕作、森林过度采伐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致使内蒙古的资源与环境在开发过程中遭到严重的破坏,生态承载力越来越低,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加剧。内蒙古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原因在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导致了初始扰动通过正反馈而被不断放大,最终则极大地偏离了平衡态,突出表现为生态经济结构失衡。其表征是生态恶化,即经济发展的非生态可持续性。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现象加剧,土地退化严重、草场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水资源短缺,许多珍稀动物濒临灭绝。通过构建生态经济功能区解决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问题,首先要搞好自然生态建设,实现自然生态的和谐,其次要有利于自然界发展和良性循环的社会,而且使人得到充分发展,社会得到充分发展,最终使自然界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共生、共赢和共盛。
2、生态型无碳化、零排放生产问题
生态经济功能区首先要实现生态型生产,工业上实现零排放、无碳化,使碳单质和化合物在参与生产的过程中得以消耗、再利用,农业则立足生态实现再循环再利用。生态型经济功能区要求人类必须做到政治生态化,大力推行绿色技术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努力实现工业生态化、农业生态化、资源节约化、能源清洁化、废物资源化、环境无害化、城市生态化;生态经济功能区要求实现生产生态化、消费生态化、社会生态化和文化生态化。具体工业上实现废物、废气的零排放,变原始意义上的废物为资源,并循环利用,拓展和改进原有产业链条,形成生态经济产业链条,实现物质、能源、二氧化碳等废物的闭环式循环产业链,实现无碳化生产,在节约资源、集约生产的基础上,保护环境和生态。农业上要求建立生态农业园区,进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结合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延长农业产业链,形成逐级递推的农业生产闭环系统。
3、技术进步下的产业高端化问题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正在进入知识文明的社会。全球的科技浪潮经过了蒸汽机技术对经济社会的线性推动,电气、电子技术对社会的平面作用、信息化对社会的立体渗透,正在迎来以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为代表的先导性技术和产业的高度融合、交叉、全方位的渗透,技术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高度渗透形成社会复合资本。生产要素实现全球化配置,以美国为首的先发国家试图对全球产业链进行分工,将中国等后发国家置于产业链的低端,成为他们的能源、制造、加工基地。内蒙丰富的资源正在吸引着先发国家的眼球,因此我国必须依靠科技和创意实现产业的高端化。而生态型经济区正是高科技、高创意、高社会效益、高附加值的先导产业集群的孵化器,通过构建生态型经济功能区一方面可以使内蒙古自身产业高端化、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自身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高端化;另一方面可以辐射俄罗斯、蒙古等周边地区,使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成为我国的资源供给、原材料加工地。
二、生态经济功能区建设与“四个转化”
1、资源经济向生态型经济转化
资源经济是传统的以资源为基础的经济,资源开发在经济发展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以劳动、土地等一般物质资源投入为主的经济,可称为物本经济和消耗型经济。生态经济是在生态经济学原理、市场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的支撑下进行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创新,是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发展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是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其目的是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形成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合理,资源更新和环境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集约、高效、持续、健康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通过生态型经济功能区的建设实现资源经济向生态型经济的转化。
2、追随型经济向先导型经济转化
内蒙属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始终处于追随性的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其思维形成了定式,产业与技术追随和模仿中东部地区。又因其资源状况及地理位置与山西和东北地区相近,其经济发展或资源开发易受山西和东北地区的影响。政府和学者提出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建议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内蒙经济社会发展的追随性。构建全国生态型经济功能区,可以竖立和宣传内蒙模式,形成品牌效应,率先实现科技、创意支撑下的生态型生产,实现经济由追随型向先导型转化。
3、资源供给地向资源吸附地转化
内蒙古与俄、蒙接壤,蒙古地下资源非常丰富,现已探明的有煤、钨、萤石、铅、铜、铁、石油等80多种矿产,煤蕴藏量约500―1520亿吨,萤石蕴藏量约800万吨。由于内蒙古与蒙古同根共祖,在内蒙打造中国生态经济功能区将更有利于吸附俄罗斯和蒙古的资源,加强与俄罗斯、蒙古的经济交流,将俄罗斯、蒙古的人才、丰富资源为我所有,通过产业的升级和高端化使俄罗斯、蒙古处于产业低端,实现资源供给地向资源吸附地转化。
4、实现环境保护向环境生产转化
环境保护的口号和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环境的保护阻止了环境和生态的破坏与进一步恶化,但仅仅进行环境保护却只能使环境停滞,不会使环境提高和改善,因此必须进行环境生产。鄂尔多斯棋盘井生态园利用处理过的疏干水进行绿化和人工湖的建设,每年节约水费600万元的同时绿化了一方地区、美化了一方环境。蒙西工业园用二氧化碳生产PVC异型材料,改善了环境。此类事例证明,仅仅进行环境的保护是不行的,必须进行环境生产,使生态型经济区实现环境保护向环境生产的转化。
三、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的对策建议
1、加快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的第一推动力,是生态经济功能区生态化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有利于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防污、治污,从而很好地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不断坚持科技创新,实施生态化科学技术,发展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非物质化,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减少材料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在生产中,采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模式,实行从源头采购到废弃产品的回收利用的全程防污、洽污的办法,把污染最大限度地消灭在生产过程中,从而保持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科技创新有利于实现能源与资源的节约,并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构建绿色财税政策体系
推进生态经济的建设,应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因此,对发展生态经济的企业、项目,应给予各种税收优惠:调整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研发费用全部给予税前扣除;对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设备的企业减免增值税、所得税;对购置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设备的企业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税金全部抵扣,并在一定额度内实行投资抵免企业当年新增所得税税收优惠;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企业实行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缩短无形资产摊销期限、减免企业所得税;对使用废弃再生资源产品的企业予以免征相关税收,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税收政策。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一是区别对待,科学合理地制定草原生态补偿办法、范围和标准。二是根据草原生态保护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来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强化补偿标准的可行性。三是积极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多渠道增加草原生态补偿资金投入。四是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法律保障机制,保障生态补偿制度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4、建设先导生态工业园
先导生态工业园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先导产业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先导生态工业园是继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生态工业园区之后,以具有先导性的生态经济为导向,使生产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业园区建设模式,是一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高效、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先导生态工业园主要功能体现在绿色经营功能、辐射带动功能、高新技术孵化器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四个方面。以先导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先导生态工业园,通过对老工业园区产业技术严重落后、布局明显不合理的部分进行生态化改造,淘汰了技术落后、互补性较差的产业类型,增加了技术先进、互补性强的产业门类。通过这种改造,在不同产业、企业之间构建互补的生态工业网链,从而实现产业升级、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化,具有明显的节能、降耗、减排效果,在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同时,真正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尤飞、王传胜:生态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3(3).
[2] 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3] 刘会军、傅小锋: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区划方法的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
篇5
英国闻名历史学家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在其《生态扩张主义——欧洲9001900年的生态扩张》(注: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著,许友民、许学征译:《生态扩张主义——公元900—1900年的生态扩张》(原闻名EcologicalImperialis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6.)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一书中从生态的角度对此作了颇有见地的解释。
克罗斯比认为,西方建立“新欧洲”的殖民扩张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因素并不在于征服者拥有较之被征服者更具优势的技术力量,比如说枪炮,而在于他们具有生态上的优势。
按照克氏的看法,他并不认为西方的扩张仅仅是一个人种对其他人种的征服,它更意味着欧洲旧世界生态系统对“新欧洲”生态系统的挑战。在拿着工具的人对新世界实施通常意义上的征服之前,旧世界生态系统对新世界生态系统的征服其实早就开始了。那就是航海时代西方水手们从旧世界带来的动物、包括杂草在内的植物和各种疾病正在缓慢地改变着新世界那原本非常简单的生态环境。旧世界的猪、牛、羊、马、狗,甚至是老鼠等动物在逐渐地取代新世界动物在这些大陆上的统治地位,旧世界杂草也将新大陆的草木植物逼得无路可逃,而欧洲人带来的那些疾病则令土著人体质衰弱不堪,甚至大批大批地死去。新世界的生态系统就这样逐渐地改变了,其生活环境也日趋和欧洲接近,开始适于欧洲人居住,于是欧洲旧世界开始出现向“新欧洲”移民的热潮。当手握枪炮等现代武器的欧洲人粉墨登场,开始他们战场上的征服行动时,实际上真正的战争已经过去了。
但是当西方人向热带地区、北欧严寒地区及亚洲那些早已经高度文明化的地区进行扩张时,尽管他们仍然具有技术上的优势,他们的生态优势却已经不复存在了。欧洲的动植物在对这些地区的扩张中根本发挥不了多少功能。热带非洲和亚洲文明地区远较新大陆复杂而坚韧的动植物系统完全可以反抗住入侵者的破坏。而北方苦寒天气根本就不适合欧洲动植物的生存,因而他们尽管也能够暂时占领这些地区,但这种占领不可能长久。由于生态系统并没有根本改变,所以在这些地区欧洲人建立“新欧洲”的愿望也就只能是个梦想。
这样看来,西方对外扩张是有其地区选择性的,“欧洲化”的梦想只能在生态环境简单且和欧洲同处温带的原始地区才会取得成功。克罗斯比所有论述的主旨,就在于说明整个西欧的千年对外扩张史,实际上是旧世界的生态系统对“新欧洲”原有生态系统进行改造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欧洲人只是扮演了一个受益者的角色而已。因此近一千多年的欧洲对外扩张史从不同的角度而言,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欧洲人对外开拓新聚居地的努力;
二、欧洲旧世界生态系统试图改变或取代欧洲以外地区生态系统的过程。当第二个过程在绝大多数温带地区获得成功的时候,欧洲人的拓殖努力也就成功了。
本书在写作及理论论述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论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它从10世纪斯堪的纳维亚人对北欧的入侵和十字军对中东的入侵为起点,一直论述到19世纪末欧洲人对非洲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的侵略为止。
二、本书考察的行为主体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而是各种动植物。不象传统历史著作那样侧重于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人类行为的分析。在这本书中,这些传统论述的内容涉及很少,主要是对旧世界动植物向世界其它地区的扩张行为进行描述和分析。在克罗斯比看来,人的行为在欧洲的扩张中仅仅是总体生态行为的一部分,而不再是独立的行为主体。
三、在对欧洲对外扩张历史的论述中,生态地理学知识构成了克罗斯比理论论述的基础。兹举两例:
一、在论述旧世界生态系统对“新欧洲”生态系统的侵略时,我们必须弄明白这种侵略产生的生态基础,即两种生态系统的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对这一原因的解释,克罗斯比接受了地理学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原本为一体的泛古陆于一亿八千万年前在地心热力的功能下解体了,由于各部分已经完全没有联系,它们原本趋同的生态物种便开始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向进化,于是逐渐形成了今天这样生态系统迥异的世界各洲。而恰恰是生态环境的不同才构成了西欧对外生态扩张的首要前提条件;
二、16世纪地理大发现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探索一条驶向东方的航线。它关系到欧洲人能否在旧世界之外地区建立新欧洲。而在航海还处于手工操作的时代,这个新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如何探清不同地区海洋在不同季节其风向的特征。在这一点上,克罗斯比表现了他谙熟的生态地理学知识。对欧洲人探索新航路过程的描述,表明他对大西洋贸易风、印度洋季风、太平洋风向等的四季变化特征非常熟悉。
四、这本书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本从宏观上描写欧洲整个生态扩张历史的专业性通史著作,在著作体例上,它也具有别具一格之处。
在对生态扩张的前提条件——泛古陆裂隙解体导致的各地区生态发展的差异性——以一章的篇幅进行说明之后,他将自公元900年以来的欧洲生态扩张史以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以斯堪的纳维亚人对北大西洋地区的扩张和失败为一章,以欧洲人对中大西洋幸运三岛: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和加纳利群岛的胜利占领为一章,通过对他们成败的原因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以此说明在冷兵器时代欧洲人对外扩张中的生态因素之决定。在航海时代对各大洋季风风向的把握成为有用的知识后,欧洲生态扩张的历史进入了第二阶段。然而新时期尽管火器已经在对外扩张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武器,但并不表明在扩张进程中一帆风顺。本书以一章的篇幅集中对欧洲扩张主义者在亚洲地区、热带非洲地区及美洲和澳洲热带地区的失败及其生态因素做了详尽的论述。而对于欧洲人扩张胜利的地区,如北美洲、南美大草原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作者并没有具体地对它们进行逐个的个案分析,而是将其取胜的共因:杂草、动物、疾病等在“新欧洲”各地区的扩张各分一章进行综合论述。而后以欧洲人在新西兰的扩张为例,用一章的篇幅说明杂草、动物、疾病等在欧洲人对外扩张中的功能。最后作为全书的总结,作者对欧洲扩张成功的因素进行了综合解释。
除以上几点之外,本书还向我们展示了历史学的社会实用价值。考虑到当前全球面临的生态新问题,这本著作也具有学术探究和现实结合的意义。它从历史的角度对当今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提出了警示。克罗斯比对“新欧洲”因生态物种遭到破坏而导致土著人衰败甚至是消亡的论述,实际上暗示了当今因各种人为因素带来的生态环境变化,比如乱砍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人类偷猎行为导致的珍稀动物绝种、二氧化碳气排放过多导致的全球温室效应、工业废料对生活环境的污染等等,已经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克罗斯比在本书中对欧洲生态扩张的描述从另一个角度向人们揭示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作为一位优秀的学者,克罗斯比独特的学术视角及出色的学术洞察力在《生态扩张主义》一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本著作所建立的生态扩张理论对欧洲近千年的扩张史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再解释,向多少年来为学术界所公认的技术决定论提出了挑战,表明一个地区对另一个地区的扩张,尽管需要优势的技术力量,但其决定性的前提条件却必须是对被征服地区生态系统进行再改造。
但本书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对于人类的行为,仅仅是从纯生态的视角来考察,比如欧洲探险者给新大陆有意无意间传播了新的生态物种,而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非生态因素在扩张中的影响,显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做固然利于对新理论的陈述,但却使这个理论缺少了应有的说服力;
二、在对欧洲动植物在“新欧洲”的扩张的论述中,作者一直强调新旧世界动植物交流的单向性,即“新欧洲”的动植物在旧世界从来就不会像旧世界的动植物在“新欧洲”那样能够迅速地发展。但作者也提到还有一些新世界动植物实际上也在旧世界生根了,比如澳大利亚的桉树已经遍布于地中海周边地区,而北美的灰松鼠甚至取代了旧世界的红松鼠,但作者并没有就此做出解释,这样就令人对新世界的动植物不能在旧世界立足的说法产生了怀疑;
篇6
一、善意取得制度的起源
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财产占有人,在不法将其占有之财产转让给第三人以后,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财产时出于善意,即依法取得该财产所有权,原财产所有权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财产,而只能请求转让人赔偿损失。
善意取得制度并不像其他许多民事法律制度源于古罗马法。在古罗马法上,彻底地贯彻“意思主义”,奉行“任何人不得将大于其自己所有的权利让与他人”的原则。侧重对所有权人的保护,即使受让人为善意,所有人也得对其主张所有物的返还请求权。罗马法学家把它称为“人对物最完全的支配权”,À所有人得排除他人在其所有物上为任何行为,“我发现我的财产时,我就收回。”
一般认为,善意取得制度源于日耳曼习惯法上的“以手护手”或“一手还一手”原则。这一原则意指财产的权利人在财产被他人无权转让的情况下,只能向侵犯其权利的相对人要求返还或赔偿,而不能向第三人要求返还,不知情的第三人对财产的受让占有,其有转移所有权的效力。当然,对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护并非仅限于日耳曼习惯法中,在其他一些国家的早期立法中也有类似记载。不过,善意取得作为一项真正切实可行的民事制度在各国法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则是在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得到蓬勃发展,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的民事立法开始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的规定。法国民法典完成了善意取得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化过程,而进一步得到完善的则是德国民法典完成的,它明确指出了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明确了善意的判断标准及相关的其他问题。
二、确立善意取得制度的必要性
善意取得制度意在对特定类型的非正常利益变动做出价值判断,进行利益衡平,是对现实生活中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进行协调的权宜之计。从本质上看,善意取得制度是以牺牲所有权人的自由意志为代价,换取了交易安全,为何各国还要争相完善此项制度呢?当然有其必要性:
(一)保护交易安全,提高交易效率
交易安全又称动的安全,它与静的安全相对应。静的安全以保护原权利人的利益为宗旨,力图保持社会秩序的平和稳定;动的安全则以保护善意无过失的交易者为使命,意在圆滑财产流通,谋求社会的整体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没有善意取得制度维持现成的财产占有关系,则任何一个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民事主体,在购买财产或取得财产上设定的权利时,都需要对财产的来源情况进行详尽确实的调查,以排除转让人无权处分的可能,或者在购得财产后还要时时提防会有人行使所有物的返还请求权,这势必滞缓交易进程,影响社会经济效益。反证推知,善意取得制度不可或缺。
(二)促进商品流通,实现物尽其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成为商品被夜以继日地大量生产,我们生产生活中的大量物品都可以从市场上获取其替代品。物之脱离原权利人流转至善意第三人,从某种程度上讲,第三人更需要此物,更能充分利用此物。在这一背景下,与其保护静的安全,以牺牲业已形成的稳定的社会秩序为代价来保护原权利人的利益,不如保护动的安全,使善意受让人取得物的所有权或其他权利,继续其对物的利用,而由原权利人向无权处分人主张不当得利返还或民事责任的承担,从而补救其损失更为妥当。
(三)彰显诚实信用和公平的原则精神
顾名思义,善意取得制度只保护交易中善意当事人的利益,对恶意当事人的利益则不予承认,拒绝保护,同时也增强了原权利人的责任感。因为在非法转让关系中,原所有人在交付财产之前对占有人的品行考察不够,交付财产后对占有人行使占有权的行为监督不力,或对财产保护不当,才使占有人非法转让财产的目的得以实现。原权利人完全有可能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防止对物的无权处分,因而他应当对其能够控制的风险承担责任。当然,保护善意第三人并非绝对有损原权利人的利益,在原权利人发觉其物已被无权处分人转让之前,或在其向善意受让人主张返还请求权之前,物已灭失,而且一旦物品系不可抗力灭失的,以保护静的安全为前提,物的风险仍由原权利人负担,此时与保护动的安全相比,反而对其不利。善意取得制度恰好衡平了原权利人和善意受让人的利益,信守了公平的观念。
三、我国“善意取得”立法现状
关于我国现行民事立法是否建立了善意取得制度,学术界认识不一。有的认为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是承认善意取得制度的,有的则认为建国以来,我国民事立法没有规定善意取得制度,在实践中也不承认其效力。笔者认为,我国民事立法尚未建立完善的善意取得制度,但却有零星的思想火花散落于各种法律规范之中,不过离一套确定、完备的制度还有不少距离。不论是《民法通则》还是《拍卖法》、《票据法》等单行法规,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善意买主的利益保护,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构不成制度体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89条的规定:“共同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共同的权利,承担共同的义务。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一般认定无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偿取得该项财产的,应当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对其他共有人的损失,由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人赔偿。”对于这一司法解释,很多学者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也有不少人认为它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在司法实践中建立了善意取得制度。笔者认为,这一司法解释已触及了善意取得问题,但并不能就此认定它确立了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首先,此规定有明确适用前提,即“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可见,其对象仅为共有财产,而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其次,这里规定的出让人是部分共有人,而善意取得中须具有“非所有权人”或“非处分权人”身份的出让人。“部分共有人”既是所有权人,又有一定财产处分权,这与善意取得中出让人身份是有差别的。综上而得,这一司法解释尽管为建立善意取得制度进行了有益且可喜的尝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确立科学、完整的善意取得制度路途尚很遥远。
四、我国善意取得制度具体建构
我国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还相当滞后,这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尽快完善善意取得制度已是迫在眉睫。笔者仅对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的建立提出如下构想:
(一)指导思想
迄今为止,许多国家已经确立了善意取得制度,我国应当充分吸取其精华之处,将自己融入世界轨道之中。但是,在借鉴的同时也要看到差异,毕竟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完全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上的区别,体现到法律制度上也会有差异。因此,我们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取长补短。
(二)具体构成要件
1、善意取得的客体为动产和不动产。
动产作为善意取得的客体已为各国物权立法所认可,无可非议。一般而言,法律允许自由流通且不需登记即可转让所有权的动产均可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笔者仅在此对动产善意取得的例外适用加以说明。
(1)禁止和限制流通的动产
善意取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交易安全,促进财产流转,其前提是这些财产能够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如果转让的财产是法律禁止和限制流通的,如、剧毒物、爆炸物、倒卖国家不允许自由买卖的珍稀动物以及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等,其交易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不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2)须登记才能转让所有权的动产
有些动产如船舶、机动车辆等转让时应履行一定的登记手续,提供相应证明,法律关系才能生效。因此,通常不会发生无权转让而第三人不知情的情况。
(3)被查封的财产
财产被查封后,当事人的处分权受到限制,如将财产转让他人,将破坏查封的效力,属无权转让。因此,第三人即使是善意,也不应取得所有权。
(4)无偿取得的财产
善意受让人取得财产可能是有偿的,也可能是无偿的,但从商品流通的整体而言,绝大部分是等价或有偿的,无偿转让只是例外情形,善意无偿占有他人财产的人将财产返还,一般无碍商品交易的安全和财产流转,更何况善意受让人原有的利益并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Á因而,无偿取得财产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符合民法上的公平原则。
(5)某此具有人身性质或重大感情价值的财产
就一般而言,原所有人的损失可以通过无权转让人赔偿的方式得到补偿,但类似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奖章、祖传家物等与所有人具有身份上或特殊感情联系的财产,除非善意第三人归还,否则其损失是无法得以补偿的。从善意第三人方面而言,他也没有理由非拥有这些财产不可,他可通过替换或赔偿回复损失,故此类特殊财产不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6)赃物和遗失物
关于赃物和遗失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法学界争议颇大,许多学者出于道德上的考虑,否认赃物和遗失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笔者认为,尽管赃物、遗失物等在脱离原权利人的占有时与其它依权利人真实意志脱离其占有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在转让给善意第三人时,仍属无权转让,法律对第三人的态度应该是相同的。对一般大众而言,在进行经常易活动中,判断让与人是否是真正权利人已属不易,更何况判断财产是否属于赃物或遗失物。这类财产无论从其性质或者外形,受让人根本无法辩明其来源,若在法律上作出不同的规定,则缺乏客观的依据。因此,为增加人们交易时的安全感,对于有偿取得的财产,无论其来源如何,均应一律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
至于不动产,在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完备的物权公示制度,对不动产实行严格的登记制度,善意取得的客体只限于动产,将善意取得制度称为动产的善意取得。但在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远未普及,除土地、城市的房屋、重要建筑物以外,相当多的不动产未建立登记制度,这些不动产的买卖也很普遍,如果将未登记的不动产排斥于善意取得制度之外,则不利于保障交易的安全Â。况且,我国有关司法解释所体现的善意取得的思想中,对客体的规定也没有动产与不动产之分。有条件地承认不动产的善意取得是有其现实意义的。那么在什么样的前提条件下,不动产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呢?笔者认为有三种情形值得考虑。
(1)尚未登记的不动产。这类不动产主要可能存在于农村的房屋、树木、农作物、城镇新建的商品房等。
(2)部分共同共有人擅自处分已登记的共有不动产。如丈夫将与妻子共同共有的已登记的房屋,擅自出卖给善意买受人,该房屋即可成为善意取得的客体。
(3)登记机关对产权登记有误的不动产。真正权利与登记不一致时,对于信赖登记而交易的第三人应予以保护。如登记机关将甲的房屋登记在乙的名下,乙明知此情况却将该房屋转让给丙,丙根据登记误信乙为所有人而买下该房屋且办理了过户手续,丙可以善意取得该房屋的所有权。
2、善意取得的客观方面须是受让人因交易而合法、有偿地取得占有
(1)须因交易而取得占有。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必须有转移所有权或设定其他物权的合意,如买卖、互易、接受债务清偿等,受让人基于上述交易行为而取得物之占有,才能发生善意取得的效力。相反,非基于交易行为而取得物之占有的,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如继承。
(2)须合法地取得占有。受让人取得占有之交易行为必须有效成立。无效或已撤销的民事行为不适用善意取得。但是,原权利人与无权让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无效或被撤销,不影响受让人对所转让的财产的善意取得。
(3)须有偿地取得占有。这点在前文已有阐释,此不累述。
(4)须占有取得。善意取得制度是从占有公信力出发保障交易安全的法律制度,占有是善意第三人取得权利的基础。在未取得财产占有之前,善意受让人仅享有请求让与人交付财产的债权,原权利人对该财产的所有权并没有消灭。根据物权先于债权的民法原理,法律应优先保护原权利人。当原权利人向仍然占有财产的让与人请求返还原物时,无权让与人与善意受让人均不得以善意取得加以抗辩,善意受让人只能请求无权让与人赔偿损失。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交付形式进行占有的依法发生善意取得效力,而以占有改定方式进行占有的,有悖于占有公信力的初衷,故不应发生善意取得的效力。Ã
3、善意取得的主体包括无权让与人和受让人
无权让与人与善意受让人是善意取得制度不可缺少的双方当事人,没有无权让与人的处分行为,就不具善意取得的前提条件;没有受让人的善意占有,也不会发生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双方当事人必须符合形成有效法律关系的要件,即都必须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受让或让与,应由其法定人或征得其法定人的同意。其中,无权让与人,不仅包括无所有权人、无权为他人或以自己名义处分某物的人,所有权人也可成为此处所指的无权让与人。这主要发生在所有权受到国家权力机关的限制或具有物权效力的限制情形。例如所有权人的财产被查封、扣押后,所有人就其财产所为处分行为即为无权处分行为。就取得权利而言,善意取得的权利主体仅指受让人。当他与让与人进行交易行为时,可由其本人亲自进行,亦可由其监护人、人、委托人等代为进行。
4、善意取得的主观方面须是受让人取得财产时为善意。
近现代民事立法大多在以下两种意义上使用“善意”一词:一指行为人动机纯正,没有损人利己的不法或不当目的的主观态度;另指行为人在为某种行为时不知存在某种足以影响该行为法律效力的因素的一种心理状态。善意取得的“善意”系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理论上有“积极观念说”和“消极观念说”之别,前者要求受让人必须有将转让人视为所有权人的观念,后者则要求受让人不知或不应知转让人为无权处分人即可。因“积极观念说”对受让人要求苛刻,各国大多采“消极观念说”。Ä不过,善意并非指受让人不知道法律规定而为的民事行为。“占有人不能用法律上的错误而主张其占有出于善意”,Å对法律的无知不能作为善意的借口。
善意的主体,一般以受让人为善意即可,出让人是否善意,并不影响善意取得的成立,出让人非善意,一般不能要求返还财产。如果受让人是人,只要人是善意的,被人一般就可以取得财产所有权,但在委托中,如果人是善意而被人非善意,则不应成立善意取得,以免恶意第三人假借他人之手合法取得财产所有权。Æ
善意的时间,以受让人受让财产的当时为善意即可,受让之后是否善意,可不涉及,所以有的国家民法称善意取得为即时取得,这对于财产的流通和社会经济关系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善意作为财产受让人的主观心理状况,要对此进行正确判断并非易事,在通常情况下,对受让人善意的认定,采推定善意的方法,即推定受让人为善意,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1)受让人有无法定了解的义务;(2)财产转让时的价格情况;(3)受让人的专业以及文化知识水平;(4)受让人对转让人的熟悉和了解程度;(5)交易场所因素;(6)受让人与转让人的关系及其对转让人的态度。当然,在实践中,判断是否善意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上面所提到的也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情况,要想正确地把握,还需要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具体分析。
(三)善意取得制度的直接法律后果
善意取得制度的直接法律后果是所有权的移转,即善意受让人即时取得受让财产的所有权,而且其取得的性质为原始取得,原存于财产上的各种负担归于消灭,原所有人不再享有该物的所有权。但受让人在受让财产时,明知其存在负担的,则在其明知的范围内,物的负担继续存续。善意受让人取得的财产权利为终局取得,因而,即使他再将财产出让给恶意受让人,其转让行为是有权处分,该恶意受让人也可取得财产权利。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无权处分人又从善意受让人处通过交易取得财产,即民法上所谓的无权处分人回首取得,无权处分人不能主张善意取得该财产。因为善意取得制度的宗旨系维护交易安全,保护善意受让人利益,对于无权处分人并无保护的必要。此时,原权利人得向无权处分人主张占有的返还或所有物返还请求权,而财产上原来所有的负担,同时恢复其效力。
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后,原权利人与无权处分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以下内容:(1)若原权利人与无权处分人之间原来存在合同关系的,则原权利人可向无权处分人主张基于违约责任的请求权或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2)若在原权利人与转让人之间不存在合同关系,原权利人可向其主张基于侵权责任的请求权或不当得利请求权。无论何种情形,当无权处分人以低于物的价值的价格转让财产的,无权处分人应向原权利人补足差价;当高价转让财产的,原权利人可基于不当得利要求无权处分人返还全部所得价金。
就转让人与善意受让人之间关系而言,转让人仅对善意受让人负物的瑕疵担保责任而不负权利的瑕疵担保责任,自是不言自明,善意受让人对转让人所应负担的价金支付义务或其他义务,善意受让人不得拒绝履行。
就原权利人与善意受让人之间的关系而言,基于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原权利人不得向善意受让人主张所有物返还请求权或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但在原所有人确实无法从不法转让人处获得赔偿的情况下,由原所有人独担损失,显得损益不均,有失公平。从公平的需要出发,由未受损失方(善意受让人)给予受损失方(原权利人)一定的补偿是合理的。作出这种对实际情况的补救与一般意义上的赔偿责任不同,不需要某一方构成一定的责任条件,只须不公正后果即可。不过,这种补偿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确定,且不应是强制性的,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平。
- 上一篇: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体系
- 下一篇:课程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