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篇1

一、重要意义

建立和完善我市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在履行主体责任,加强企业内部诚信管理,树立企业诚信经营、守法经营理念,提高食品安全整体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二、工作任务

(一)建立诚信体系建设协调工作机制。

1、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2、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县(市、区)政府负总责及相关部门在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中的职责、作用。

3、建立县(市、区)及相关部门在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督察及信息报送制度,定期对各项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检查。

(二)加强标准宣贯,做好诚信管理培训。

1、组织我市重点食品工业企业管理层、关键岗位人员、地方主管部门参加省工信委举办的诚信标准、制度培训。

2、市工信委将举办1—2期培训班,重点培训辖区内规模以上的食品企业诚信管理及食品安全管理岗位人员。

3、选择2—5家诚信体系基础较好的企业,启动我市第二批诚信体系运行和评价工作。

1、开展企业诚信建设自查自纠,推动企业建立诚信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2、督促企业提高检验检测手段和能力,提升企业质量保障能力;加强原料管理,完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

3、跟踪做好试点企业建立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CMS)的服务工作,配合国家认监委、省工信委等单位,为我市的试点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组织和督促美庐乳业有限公司今年必须完成诚信管理体系运行和评价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各县(市、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和各食品企业要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把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作为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对诚信体系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各县(市、区)食品生产企业要逐步建立诚信管理体系,及时跟踪掌握情况,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二)加强领导。各县(市、区)要加强对辖区内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人员及各项工作任务,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辖区内企业诚信标准宣贯,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诚信管理制度。

篇2

一、开展食品抽检及落实监督后处理工作

配合省、市局开展监督抽查,积极争取抽检经费,力争做到全覆盖,强化对抽检结果分析及运用,做到发现一个隐患、杜绝一个问题,对不合格产品快速反映、处置得当、监督有效,严格落实不合格品整改、处罚、停产、退市等相应制度。

二、抓好风险排查和专项整治工作

结合县域食品生产企业实际,及时收集相关风险监测信息,开展风险研判,部署风险排查工作,对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及存在较高风险食品企业重点监管,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开展食品添加剂、酒类、食用植物油、酱腌菜、肉制品、调味品、标签标识以及节假日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肃清我县食品生产安全环境,防控行业性、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

三、严格生产许可证证后监管,督促企业自觉强化管理

以食品生产许可证年度审查、换证及取证工作为抓手,通过严把初审门槛、严格符合性审查、严格落实后处理等举措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通过发现隐患问题严肃整改、发现违规问题严厉惩戒、发现重大问题严格退出准入等举措,推进企业自觉加强管理,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企业管理软环境及硬件配备。

四、推进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大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培训,通过普及《食品安全法》等食品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固化企业从业者诚信生产意识。继续推行食品生产企业承诺制度,大力宣传诚信企业模范典型,切实提高企业诚信自律水平,探索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建立企业诚信档案。

篇3

创新方法 营造氛围

记者:梁主任您好。辽宁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得很快,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您能给介绍一下详细的情况吗?

梁洪军:好的。辽宁省自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经过25年的努力, 绿色食品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体系建设都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辽宁省绿色食品已涵盖粮油、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饮品等六大类。截至2014年12月底,全省共认证绿色食品企业137家,绿色食品产品290个,全省有效绿色食品企业达到334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736个,分别比2013年增长10%和6%。生产面积346.69万亩,实物总量225.53万吨,年销售额81.3亿元。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个,面积达到360万亩;辽宁省绿色、有机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6个,面积106.4万亩。随着绿色食品的发展,整个产业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企业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记者:结合绿色食品的快速发展,我们在工作中做了哪些调整与创新?

梁洪军:因为辽宁省绿色食品产业是从无到有做起来的,所以很多工作都需要我们去创新。可以说,我们的工作是在辽宁省的绿色食品产业不断发展中总结摸索出来的。

首先,我们结合各地的自然条件,集中发展优势产业。考虑到绿色食品生产成本较高,政府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扶持力度,将绿色食品产业纳入各地财政支持范畴。在各类项目建设中,我们也优先考虑绿色食品企业。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有计划有目的建成一批高标准、规模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食品基地。其次,我们还全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化经营,以食品加工为主要方向,引导大型龙头企业加入绿色食品产业。针对那些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和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我们进行重点扶持。通过产业化经营,不但带动了周边效益的发展,扩大生产规模,还加快绿色肉、蛋和水产品的开发速度,从而满足人们日益扩大的需求。

最后,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也认识到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所以持续不断地加强市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建设,健全县(市、区)级工作机构,逐步推动绿色食品工作向乡(镇)基层拓展,也成为了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今,辽宁省的各级农业部门结合本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已经逐步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工作体系建设一并纳入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范围。针对企业员工流动大等不利因素,我们强化了企业内检员制度建设,及时对内检员进行培训。

严字当头 优中选优

记者:辽宁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如何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后的质量监管工作?有哪些经验?

梁洪军:辽宁省绿色食品质量总体良好,在频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中,绿色食品企业以过硬的质量、规范的管理、良好的信誉经受住了考验,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主导作用。这些年来,我们在绿色食品包括无公害和有机食品的认证上,始终坚持“严字当头、优中选优”的原则,积极引导综合素质好、自律能力强、诚信声誉高的主体进行申报。按申报资质和条件,对申报主体的诚信记录、质量管理水平、投入品管控、标准化生产能力等开展评估,把好认证工作的第一道准入门槛。

从2011年起,连续五年辽宁省农委和省财政联合实施“辽宁省绿色、有机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要求各基地按照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进行实施,实现基地生产、质量管理、科技推广、农业投入品控制等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目前辽宁省年检实地检查率已达100%,并连续多年产品抽检合格率在98%以上,这样的结果体现了我们认证产品的质量安全稳定。为此,我们每年都安排一定的资金对绿色食品检查员和企业内检员进行培训,使辽宁省绿色食品检查员和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的队伍稳定在一定数量,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认证工作中,我们不光看申报材料,更加注重现场检查。当然,我始终认为认证是监管,更是服务。知晓企业所需,帮助企业解难,是我们在认证工作中给自己的新任务。例如一家养殖企业申报绿色食品标志,在申报过程中,饲料方面出现了问题,买不到绿色食品豆粕。我们多方打听,终于帮助企业在黑龙江购买到,解决了申报中的难点,使企业成功取得绿色食品标志。通过这样的工作,不仅拉近了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方便日后监管,也学到了企业的管理和文化,对检查员队伍素质的有效提升起到助推作用。

目前,辽宁省已经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监管体系,即:产品抽检、市场监查、企业年检和公示公告,同时推行属地化管理。在年检过程中创新进行互检,从各市抽调骨干检查员进行异地检查,发现问题决不手软。2013年,在检查抚顺一家绿色鸡蛋企业时发现该企业违规使用绿色食品禁用的饲料,果断下达检查通知书,取消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维护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今后我们将逐步加大抽检力度,扩大市场监管范围,完善年检制度,加快公示公告频率。严格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规范企业用标,维护消费者权益。

加强宣传 提升认知

记者: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最终要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赢。辽宁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宣传上做了哪些工作?

篇4

[关键词]食品;可追溯体系;市场调节机制

[中图分类号]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044-03

1引言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恶性事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瘦肉精等一系列事件给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并引发了消费者信任危机,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成了全球关注的重大课题。实行食品溯源制度,建立可追溯系统是有效的解决途径之一。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进实施食品可追溯的过程中遇到来自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面的困难。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用市场调节机制探讨推动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发展的方法。

2食品可追溯系统的含义与分类

2.1食品可追溯系统的含义

“可追溯性”的定义是引自于质量保证的ISO 804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基础和术语》:“Traceability is the ability to trace the history,application or location of an entity by means of recorded information”,即“通过记载的识别,追踪实体的历史、应用情况和所处场所的能力”。[1]可追溯性是在以欧洲疯牛病危机为代表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的情况下,在CAC生物技术食品政府间特别工作组会议上,由法国等部分欧盟国家提出的一种旨在作为危险管理的措施。

目前,国际上对食品的可追溯性还没有完全统一的权威定论。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将可追溯性定义为:“通过记录的标识追溯某个实体的历史、用途或位置的能力”。[2]欧盟委员会(EC178/2002)将食品可追溯性定义为:“在食品、饲料、用于食品生产的动物或用于食品或饲料中可能会使用的物质,在全部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发现并追寻其痕迹的可能性”。[3]

2.2食品可追溯系统的分类

从追溯范围、政策要求等角度出发,食品可追溯系统有不同的分类。

2.2.1内部追溯和外部追溯

根据食品追溯范围的不同,食品可追溯体系可分为内部追溯和外部追溯两种类型。内部追溯指企业对自身内部生产的追溯,这种追溯仅仅在企业内部产生作用,一般以产品的加工工序或环节为追溯点;外部追溯指在整个供应链中,对供应链的每一个成员企业的产品信息进行跟踪与追溯,一般以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原材料、半成品或产品为追溯点。内部追溯主要针对企业内部各环节间的联系,外部追溯是针对企业或组织在食品供应链内上游和下游间的联系。外部追溯是跨企业,甚至是跨国家的,因此它也需要企业内部追溯作为数据交换的基础。[4]Moe将内部追溯定义为在生产链中某些环节的追踪比如生产环节的追踪;外部追溯定义为一种可追踪产品链中全部或部分的历史记录的能力,它可以是从最终的成品追踪到运输、贮存、发送和销售等环节。[5]

2.2.2强制性追溯和自愿性追溯

根据政策要求的不同,食品可追溯系统分为强制性追溯和自愿性追溯。在强制性可追溯系统中,在法律法规强制要求下,企业的产品必须实施可追溯性,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并采取惩罚措施;自愿性可追溯系统则是企业从自身角度出发,为了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自愿实施的。在现实生活中,自愿性可追溯系统一般是由行业协会或产品供应链上的主导型优势企业牵头,以主导供应链中主导型企业为核心,与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相互配合,共同开发、建立并维持系统的运行。美国红肉(猪肉和牛肉)行业实施自愿性可追溯系统。[6]欧盟的牛肉可追溯系统则是强制性食品可追溯系统。

3国内外实施可追溯系统的现状

3.1国外实施可追溯系统的现状

食品可追溯系统,是由欧盟为应对“疯牛病”(BSE)问题于1997年开始逐步建立起来的。欧盟目前已通过法律形式要求所有食品企业必须实施食品信息的可追踪,其法规No.178(2002)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在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所有食品都能够进行跟踪与追溯,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7]按照欧盟现行的《食品法》规定,食品、饲料、供食品制造用的家畜,以及与食品、饲料制造等相关的物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的各个阶段必须建立严格的信息可追踪系统,以确保人们能通过该系统对产品的整个生产环节进行追踪检查。美国可追踪系统不是由政府强制建立的,食品公司主动建立可追溯系统的目的是改善供应链管理、加强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以及销售具有安全属性的食品。日本在2000年开始实施生鲜食品质量标识标准,规定企业必须注明“原产地”、“名称”等标识。在2007年经过对相关法规进行修订后,日本则规定生鲜产品必须注明所采用的栽培方式。日本从2001年起在肉牛生产供应体制中全面导入信息可追踪系统。 2003 年6月通过了《牛的个体识别情报管理特别措施法》,并于同年12月1日开始实施。2004年12月开始立法实施牛肉以外食品的追溯制度。[3]

3.2国内可追溯系统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食品溯源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逐步制定了一些国家食品溯源体系的标准和指南。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和相关专家通过借鉴欧盟国家相关经验和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制定了《牛肉制品溯源指南》。随着食品安全时间的频繁出现,一些地方政府也制定了实施可追溯系统的相关标准,如陕西标准化研究院编制了《牛肉质量跟踪与溯源系统实用方案》。2004年起,农业部启动“进京蔬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上海市搭建“上海食用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对食用农副产品的生产过程监控、条码识别和网络查询进行系统管理,企业通过“食用农副产品安全信息条形码”给每个产品建立起相应的生产档案;南京市启动农产品质量IC卡管理体系。[8]虽然我国在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推动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时间较晚,现阶段我国实施可追溯的对象主要是初级农产品,实施的范围主要是具有较大规模的标杆企业及农场。

4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实施难点

建立切实有效的食品溯源体系是强化对食品的监督和管理,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虽然我国做了大量工作,但建立科学规范严谨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仍面临重重困难。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与实施过程中牵涉的利益主体包括政府部门、食品供应链的成员企业和消费者等。为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的职责是保障整个社会的食品安全;企业在市场条件下,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消费者则是选择物美价廉的食品消费,追求自身福利的最大化。不同的利益主体追求的目标不同,造成了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实施的难点。

4.1从政府角度分析

作为整个社会运行的协调者,政府是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者,负有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和监督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责任。政府在实施食品可追溯系统中起着调控和引导的作用,对食品行业进行规范与监督,为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提供保障。因此,政府应该从机构改革、人员准备和制定法规标准等方面着手,监督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

但是,从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所承担的责任和所采用的监管措施来看,与全面实施食品可追溯体系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方面,分段监管的模式导致各监管部门的责任不清、监管的效率不高。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信息大多是各职能部门自行公布与其相关的信息。在政府分段监管的模式下,要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信息可追溯,需要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同时需要实现管理方法和技术标准上的对接,从而增加了食品全程可追溯体系推行的难度。另一方面,在实施食品可追溯体系的过程中,没有全国性的食品可追溯体系法律法规作保障,在食品安全生产过程、包装过程、食品安全标准界定和市场准入制度等方面的管理力度薄弱。

4.2从企业的角度分析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中,企业诚信体系不够完善,给企业实施食品可追溯体系带来了困难。企业是食品的提供者,承担食品溯源的责任,但这样企业就要为实施食品溯源付出额外的成本。食品溯源是一项复杂且周期较长的工程,短期内可见利益较小,这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不符,导致企业不愿意承担为实施食品溯源而产生的额外成本。[9]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激烈,在其他企业不实施食品溯源的情况下,很少有企业去实施食品溯源以避免自己的成本比竞争者高。如果企业可以从特定的信息中获利,则不会将其公开化,而食品溯源体系的实施就意味着这些特定的信息在整条食品供应链中流动,因此,企业不会积极参与食品溯源体系的建设。

4.3从消费者角度分析

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各地区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同和对可追溯食品的认知程度不同。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认知程度高,而西部地区和落后地区,消费者的认知程度则相对较低。考虑价格因素,一般低收入家庭不愿意购买价格偏高的可追溯食品;中等收入者对是否购买安全可追溯的食品,需要在其购买力和偏好之间进行权衡。一旦出现收入的降低,会显著地降低中等收入家庭对安全可追溯食品的支付意愿。消费者对安全可追溯食品的认知不足以及购买力的因素是实施食品溯源的难点之一。

5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我国食品可追溯系统有效实施的建议

5.1在市场中对可追溯和不可追溯食品严格区分

食品的信用品质是指食品中的很难被消费者觉察到,但对消费者来说却很重要一种内在质量,是消费者最想知晓的内容。[7]消费者不能通过喝牛奶来确定一袋牛奶中蛋白质的含量,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食品的信用品质对于消费者来说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对消费者来说,由政府或者第三方对信用品质进行追踪和证实,就应该意味着食品品质价值的增值。可追溯体系通过严格区分可追溯和不可追溯食品,促进食品品质价值的提升,从而能促进食品的销售,从经济角度刺激企业主动实施食品可追溯体系。

5.2加强消费者对安全可追溯食品的认知,提高对安全食品的需求强度和支付意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对食品安全问题和可追溯食品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说明可追溯食品在我国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需求是企业主动参与实施食品可追溯的强大动力。周洁红(2004)对浙江省城市和城镇消费者的调查发现,一方面,消费者非常愿意为安全食品支付额外费用;另一方面,消费者对食品价格相当敏感。这说明我国消费者对安全食品价格的心理预期和经济承受能力有限。[10]因此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引导消费者,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通过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内在信用品质有更多的了解、更加的认可,才能更好地达到提高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支付意愿的目的。随着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支付意愿的提高,那么可追溯食品的潜在消费者人数就会扩大,这将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块崭新的蛋糕,刺激企业积极实施食品可追溯体系。

5.3建立良好的信誉机制

信誉机制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激励企业改进安全问题。政府部门记录企业的安全信息,将这些信息向消费者,为消费者的购买抉择提供依据。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信用和信誉是其赖以生存的根基,并可以为其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并督促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诚信管理体系,以保证企业能提升自身的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在政府资助下,食品行业应该成立诚信组织,对食品企业进行独立的诚信评级并将评级结果向消费者。政府应在资金政策、信用担保和社会宣传方面对优秀的诚信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政府通过分类监管和市场退出机制等手段对失信企业进行惩罚,促进全行业的健康发展。[11]

5.4加强政策支持,健全食品企业惩罚性赔偿机制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有责任鼓励企业加强食品安全和可追踪系统的建设,增加销售不安全食品的成本,或者制定的政策要增加抓住生产不安全食品的可能性,这些政策将为企业建立和加强自己的可追踪系统提供激励。因为当销售不安全食品的成本上升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可以从建立的可追踪系统中获利。[7]食品问题的不断出现,促使我国使用重典惩治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其中惩罚性赔偿机制是国家运用经济杠杆加大食品企业违法成本的惯用手段之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缺陷与漏洞。我国《食品安全法》第96条规定,惩罚性赔偿的金额为支付价款的十倍赔偿金,但在支付价款与实际损害数额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其惩罚性赔偿并没有起到实际惩罚作用,这也是食品安全问题频繁爆发的原因之一。政府应该建立高效的举报渠道,使消费者可以通过政府监管部门对违法企业进行严厉的行政处罚;建立完整的诉讼程序,使消费者可以通过法律渠道让违法企业承担其经济与名誉损失;建立全面的舆论监督渠道,使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实现对食品企业的安全监督。[11]因此,应该在法律上完善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惩罚机制。

6结论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在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方面有了很突出的成绩,但在推动食品可追溯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上遇到了来自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等各方面的困难。因此,我国应借鉴欧盟等国家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及系统建设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利用市场调节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食品可追溯制度及系统建设,以实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保证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促进国内食品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明,吴晓萍,洪鹏志,等.可追溯体系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建立[J].食品与机械杂社,2009,25(1):146-151.

[2]邵征翌,林洪.水产食品企业实施可追溯体系的意义及措施[J].中国渔业经济,2006(3):46-49.

[3]樊红平,冯忠泽,杨玲,等.可追溯体系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与探讨[J].生态经济,2007(4):63-64.

[4]朱海鹏.粮食龙头企业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与实现[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5]Moe T.Perspectives on traceability in food manufacture[J].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8,9(5):211-214.

[6]师严涛.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6.

[7]樊孝凤,周德翼.信息可追踪与农产品食品安全管理[J].商业时代,2007(12):87-88.

[8]施泽平.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IC卡监管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质量标准,2005(6):24-26.

[9]赵林度,钱娟.食品溯源与召回[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篇5

[关键词]同线同标同质;出口;内销;三同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215

“同线同标同质”指出口企业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按照相同的标准生产出口和内销产品,从而使供应国内市场和供应国际市场的产品达到相同的质量水准。这是2014年9月总理在视察质检工作时,对我国出口食品企业提出的要求,是加强供给侧改革、提升质量供给水平、提振国内消费者信心的重要举措。

1全国推行“同线同标同质”情况

2016年3月10日,国家质检总局支树平局长在人民网“两会e客厅”采访时宣布,2016年质检总局将会同有关部门,会同有关地方政府试点建设,内销外销的食品实现“同线同标同质”的服务平台。5月10日国家认监委在北京举办出口食品企业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上线启动仪式。除北京外,全国多个省市已开始贯彻落实“同线同标同质”战略,其中上海市政府全面推行“同线同标同质”,推动200余家出口食品生产企业逐渐纳入国家认监委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深圳市政府启动出口食品农产品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帮扶计划,并采取为企业制定升级方案,组织专家队伍提供技术支援,并创建示范企业打造样板等多项举措。山西、湖北、宁夏、广西、山东等地均已开始推行“同线同标同质”行动。

2福建省推行“同线同标同质”情况

福建是出口食品大省,全省共有出口食品生产企业965家,成长起一批养殖水产品、禽肉、蛋制品、蔬果等出口食品产业集群。2015年,福建检验检疫局辖区共出口食品471万批、9635万吨,货值6136亿美元,出口食品总量排名全国第二,其中出口水产品连续3年在全国保持第一。今年以来,福建检验检疫局响应省委省政府“十三五”规划纲要制定的“持续抓好餐桌污染治理,创建食品安全示范省”的新目标,把开展“三同”工程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任务。鼓励、帮助和推动出口食品生产企业按照“三同”的标准要求,生产出安全放心的食品供应国内市场;充分利用出口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将出口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复制到国内的食品行业。

一是内销产品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内销源头有保障、过程可控制、产品可追溯的质量安全有保证的产品,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占有率显著扩大。如福清光阳蛋业皮蛋和咸蛋全国出口量近十年保持第一,该司先后创建“光阳”“鸭司令”“有余氏”等品牌,并注册全国驰名商标,2015年内销额达6亿元人民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处于领先地位。又如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主要出口欧盟、韩国等国家,近年实施品牌文化战略,主打“绿色、有机、健康”牌,2015年内销额达17亿元。

二是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指导企业以HACCP认证为核心,统一内外销产品的生产标准,通过外销产品的加工管理经验、标准引领内销产品的加工管理,促进相关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如福清市东威水产食品实业有限公司专门成立国内贸易市场部和研发工作室,凭借出口企业良好的硬件、管理以及HACCP等体系认证优势,逐步以出口管理模式和标准生产加工内销产品,成为全球连锁餐饮企业百胜集团在中国境内最大的虾制品供应商,2015年内销超过3亿元人民币。

三是自主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鼓励企业顺应市场、树立品牌意识,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动自主品牌,并借助各类平台积极推广,提升自主品牌知名度。如诏安荣华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出口日本青梅制品企业,该公司为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积极研发新品,已成功开发了调味梅、去核调味梅干、梅子酒等产品,并创建 “暖春之旅”品牌,与台湾快斋食品合作推出“悦美人”等品牌,主打碱性、健康牌。

四是企业诚信意识进一步提升。诚信是“同线同标同质”的保障,通过推动“同线同标同质”工程,促进食品行业诚信水平提高,营造讲诚信的环境。出口食品高标准严要求,已使出口食品企业形成了强烈的质量诚信意识。至2016年5月份,福建已有14家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获准入驻“同线同标同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6月7日,福建检验检疫局率先与福清市政府联合启动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宣贯活动,三十多家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现场签订了“同线同标同质”声明。随后还与宁德、东山多地政府联合召开“同线同标同质”宣贯会或专题座谈会,各辖区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积极响应,主动承诺严格按照“同线同标同质”要求进行生产,供应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产品达到相同的质量水准。

3推进“同线同标同质”面临的瓶颈

一是恶性竞争激烈。目前国内食品安全监管尚未形成完整的基于风险分析链条式的全过程监管,而出口企业为了满足发达国家质量安全标准的需要,通常在设施、设备、人才和管理上投入较大,故生产成本较高。由于国内消费者观念尚未转变,假冒伪劣和低端品质食品仍有市场空间,高品质出口产品在国内市场低质低价竞争中反而处于劣势,从而出现“优质不优价”,甚至“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二是品牌建设难度大。出口食品企业多数为来料加工的加工贸易型企业,大多缺少自主品牌或其品牌知名度、缺乏国内消费者认知和信任,内销市场尚未有效打开。甚至一些品质一流,国外市场认可度高的出口食品在国内的知名度很小。此外,加工贸易型企业生a产品的型号、款式和规格等都由外商提供,容易涉及知识产权问题。

三是信用环境不佳。出口企业在贸易活动中遵循相对规范的国际贸易制度体系,企业利益在国际贸易中更容易得到保护。但国内目前贸易信用体系并不完善,中间商多,回扣、返点等不正当竞争手段屡禁不止,同时还存在收款周期长、拖欠货款等情况,使供货方资金周转困难。内外贸在结算方式、交易规则等方面的差异,使出口企业缺乏“安全感”,不敢轻易涉足国内市场。

4相关建议

一是提高“同线同标同质”社会认可度。加大对“同线同标同质”宣传推广力度,让企业及群众了解“三同”工程重要意义,提高群众认知度及接受度。二是强化激励促进措施,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提供“同线同标同质”工程线下优质销售平台活动资讯,帮助企业与平台对接,扩大自主品牌宣传。三是对“同线同标同质”产品建立专属的标识和监管体系,推进认证认可,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四是促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创建自主品牌,加大在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投入,提升售后服务及产品附加值,切实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制;调控作用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291-02

一、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经济法规制的必要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食品安全涉及人类最基本权利的保障。作为公共行政组织的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经济法的理念表现为对具体人格的而非抽象主体进行的价值关怀,是对弱者权利的倾斜性配置,也就是经济法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利益直接给予保护。经济法理念是从整体角度,协调经济个体与总体、微观和宏观经济的矛盾冲突,实现社会经济生活的和谐,实现理想社会经济生活的秩序、效率、公平和正义的目标。

二、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安全市场信息不对称

职能部门监管人员作为消费者合法利益的代表,应行使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对不法食品生产者进行查处。但是在利益的诱惑下,也出现利用手中的职权,从而造成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发食品安全风险。食品安全管理各部门虽然原则上按照流通环节实施分段管理,但面对日益复杂的食品供应体系,有些环节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因而各部门之间的具体职责区分不清楚,会造成在一些方面部门职能交叉重复,在另一些方面可能出现“监管真空”,从而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二)“有形的手”失灵

如果食品企业做的都是合法的生意,那么中国监管部门是否揭发都一样。所以是一个零和博弈。如果我们的食品企业做了违法的事情,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了危害,那么企业减少了成本而获得了更高的收益,假若监管部门不进行揭发,可以获得非法“红包”,这样就是一个正和博弈。如果我们的违法食品企业被揭发了,那么我们食品企业会遭到处罚,而我们揭发违法企业的监管人员也会遭到被处罚企业的暗害,因此如果违法食品企业被揭发了,企业和监管部门都会有损失,因此是一个负和博弈。

三、完善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

(一)加强“有形的手”的调控作用

1.适度加强政府干预

食品安全信息作为公共物品仅靠市场调节是不行的。必须有政府的干预。首先政府为食品安全信息生产者,具有公共管理职能。政府各部门之间应加强协调配合,科学合理地规范质量检验以及质量标准,建立资源共享的信息收集、整理、传输和利用机制,确保食品安全信息有效传递,实现各部门间在风险评估、重大决策以及事故处理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其次,政府应当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干预,依法对食品安全信息失灵的食品行业进行监管。管理机构分布在不同的部门,通过明确的管理主体分工来避免机构间的扯皮问题,以科学的风险性评估为基础、通过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的行动来防范“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最终确保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2.完善立法体系

立法体系的监管是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基础,立法体系的监管对于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起着提纲性的指导作用,必须完善中国的立法体系。第一,修订《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法》。在出口食品安全方面,可考虑将有关源头管理、基地备案、卫生注册额、过程监管、产地检验、口岸放行等一系列制度与程序纳入该法;在进口食品方面,应当对有关食品安全的疫情管理、质量安全评估、卫生注册、口岸检验放行、追溯和召回等制度与程序有所涉及。同时制定严格全面的进出口食品安全标准,以及明确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与职责。第二,修订《食品安全预防法》。在该法中,应当对食品安全检测对象、方式、程序加以明确规定。同时应当将现行的食品安全风险检测和评估制度纳入该法,甚至可以考虑在该法中规定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对有可能造成重大食品安全风险的故意行为加以处罚。第三,对部分缺乏操作性的条文加以解释或修改。

(二)发挥“无形的手”调控功能

1.激发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

通过新闻媒体扩大正面宣传,引导群众树立健康文明的消费理念,重点加强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消费维权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群众辨别真伪、防范侵权和正确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自我保护合法权益的社会氛围。政府应当开通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渠道。政府应当加强舆论监督,保障公众充分的参与平台。公众作为食品安全市场的参与者之一,积极对假冒、伪劣产品进行举报,政府可通过举报电话、举报奖励、监督热线等平台,及时受理并对受害者进行积极的救治,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组织对食品的安全检验,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2.建立社会诚信体系

建立食品安全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更是诚信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根本,缺乏诚信将使经济彻底失去交易的基础。所以,必须加快建立中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在制度规范上,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具体的实施上,对企业要以名称、主要负责人姓名等建立信用免费查询方式,对大量的、在中国食品行业占多数的个体私营等要以业主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建立信用查询方式。

3.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政府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企业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对企业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者惩罚措施,培养企业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的意识。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必须把社会责任意识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使企业充分认识公共利益保护意识与企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同时,政府应当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对积极协助政府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企业予以一定的奖励与补贴。

参考文献:

[1] 王红卫.谈中国食品安全法律与监管体系的营造和完善[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2] 王兆华,雷家肃.主要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7).

[3] 刘进,胡晓平.对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思考[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5,(16).

[4] 孙健.中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 万进福.中国食品安全执法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 李新.风险社会视角下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0.

篇7

关键词:河南;食品安全;防范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0-0080-02

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地处中原的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同时也是第一农业大省、粮食大省、食品产业大省。因此,河南省食品安全不仅关系着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关系着全国十几亿人口的食品安全卫生。

一、河南食品安全现状透视

近年来,在食品安全方面,河南省取得了很大成绩。省委、省政府也非常重视,经常召开专题会议研讨食品安全问题,并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加强食品安全工作10个方面的32项措施。但由于食品安全工作的复杂性,现实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突出表现是,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尤其是“瘦肉精”事件影响较大。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食品安全多头监管,职责不明,责任不清。目前,河南省食品安全仍由卫生、农业、质检、工商等多部门共同管理。相关各部门缺乏沟通,通常按照本部门颁布的有关规定进行检测,造成检测结果各部门之间差异较大,影响检测体系整体作用的发挥。由此可见,过多的监管部门,不仅没能更好地发挥监管作用,反而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效率。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些发达国家采用了统一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模式,实际效果也相当好。

第二,食品安全标准滞后、缺失,不完善,不系统,不配套。截止到目前,查看现有的各种食品安全标准,会惊奇地发现多套标准并存的现象,甚至有些重复交叉、相互矛盾。由此可见,食品安全标准不能一定了之,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进步,不断完善,实现系统化。

第三,食品安全管理存在隐患。首先,从食品企业来看,许多企业为节约成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往往选择半产业链生产模式。但半产业链对产业的源头很难进行全面监管,容易在种植、养殖的最初环节出现问题。“瘦肉精”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只有选择全产业链生产模式,才能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但和半产业链生产模式相比,全产业链成本较大,前期经济效益差。因此,很多食品企业不愿选择全产业链生产模式。这就给食品安全生产带来了隐患。其次,从种植、养殖农户来看,很多人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淡薄,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大量使用抗生素、激素和其他对人体有害的化学药品。目前来看,河南省农产品种植和畜禽养殖仍然以分散生产为主,监管难度较大[1]。

二、建立河南食品安全风险防范体系的对策

河南省应统一组织和领导,加强行政管理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防范全方位立体式监管体系。

第一,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只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统一和提高检测标准和手段,才能解决食品安全检测滞后、缺失等问题。今后河南食品安全,应统一由食品安全监控中心进行检测。其他相关检测机构都纳入到监控中心检测体系中来,统一组织和领导,提升检测的总体水平。同时,食品安全监控中心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如生物、食品、化学、医学、营养学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提升监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监控中心还要广泛应用现代化的特种装备,如自供电源、气源、水源,配备气质、液质、致病菌鉴定系统等尖端设备的移动实验室。一旦出现问题,能快速反应,开赴重点场所对食品的化学性、生物性、放射性污染进行精确检测。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应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立检测站,在大中型连锁商场、超市建立快速检测室。在食品安全监控中心的统一领导下,要形成监督抽查、委托检验、企业自检相结合的检测体系。

第二,构建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我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先后颁布了一系法律。2009年2月28日,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法》(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2009年)等法律一起组成了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河南省除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外,还应从省情出发,制定一些补充措施,保证法律的执行。当然,构建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仅需要法律体系的完善,还需要有配套成熟的执法程序和制约措施。在处理食品安全问题时,各级政府都要严格执法,坚决惩处影响公共食品安全的不法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只有建立起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使不法企业和责任人受到严惩,才能在整体食品行业产生震动,才能促进法治观念在整个行业的普遍接受,促使所有相关企业和责任人都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只有这样,食品安全的每一环节,无论是采购、加工、包装,还是流通、销售,才能得到严格约束。

第三,构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在市场经济体系中,诚信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源。多个案例证明,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可以增强企业的自律意识,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构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首先,要建立食品企业的信用记录制度、信用信息通报与共享制度,从而及时准确地记录企业的信用信息,进而建立起食品企业科学准确的信用评级。其次,要建立食品企业的诚信制度。通过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来保证信用评级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再次,要建立诚信激励机制、信用预警机制及失信惩戒机制,从而大大增强企业的自律意识。最后,还要建立食品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搭建信用等级公示平台,增强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效性。

第四,构建食品安全社会监督体系。首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对本行业的产品质量状况、市场流通状况非常熟悉。行业协会的监督,对基层企业更有针对性。行业协会还可以通过开展展览、刊物、资讯、教育培训、科技发展、自办展会、组织会展等多种形式对会员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其次,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2011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对“瘦肉精”事件进行了曝光,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河南省委、省政府专门就此问题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及时整改、依法处置、保证食品质量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可见,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是巨大的。它对于增强食品安全的理念、促进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作用。

第五,普及公众食品安全知识。世界卫生组织要求所有成员国普及公众食品安全知识,尤其应大力开展针对消费者、食品操作人员、农产品加工人员食品安全卫生知识教育。Michael.R.Taylor与Lawrence.J.Dyckinan[2]指出,美国食品安全的改革应当加强食品安全体系的整体建设,强制性地将食品从业人员的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的培训和教育纳入到体系中来。我国是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又是发展中国家,国民食品安全知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更应该大力普及公众食品安全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广大群众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选择经国家检验的有正规标识的商品,进行安全健康的消费。

三、建立河南食品安全风险防范体系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食品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毫无疑问,人民群众希望自己吃的食品是安全的,是对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益的,这也是对食品最基本的要求。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保证食品安全,积极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努力减少以至于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第二,有利于食品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河南不但是产粮大省,还是食品加工大省,是国人的“大粮仓”和“大厨房”,在全国食品行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食品安全是保障粮食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前段时间发生的某集团“瘦肉精”事件,不但给该集团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而且对整个河南食品行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实现河南食品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做好食品安全风险防范。

第三,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基于食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食品安全风险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保障食品安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根本要求,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切实做好食品安全风险防范,使群众对于政府的科学管理、公平执法给予充分信任和认可,有利于树立政府的正面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第四,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既是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和民生问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广大群众在普遍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同时,也会对政府形象、企业信誉等方面产生质疑,甚至酿成恶性后果,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和威胁。将食品安全风险防范于未然,必将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胡国恒.河南食品工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7):1.

[2]Michele Vialette.Information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a Re-

篇8

一、基本情况

1.获证企业情况:目前我辖区共有28家获证企业,分别为含乳制品生产企业2家,茶叶制品生产企业2家,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3家,植物油、黄酒、果蔬罐头、食品添加剂和淀粉制品生产企业各1家,大米生产企业16家。

2.小作坊情况:我局组织摸排调查辖区内共有各类小作坊八十多家。目前,我局对小作坊的监管主要是根据市质监局制订的小作坊监管指导手册开展备案登记,总共备案登记4家。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

我局根据当前食品安全形势,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生产加工环节食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实施方案和食品安全责任处置方案,制定了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实施方案和年度审查工作方案,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二)多措并举,全面落实食品企业主体责任

一是加强法制宣传,严格企业自律行为。利用多种形式深入宣传《食品安全法》等质监法律法规,增强企业责任意识;发放企业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告知书,与生产企业签订主体责任承诺书,落实企业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并切实运行食品行业协会,严格食品企业发展自律行为。

二是督促企业落实六制度,即监督生产企业建立、完善并落实质量安全岗位责任考核制度、原料进厂查验制度、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制度、产品出厂检验制度、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及售后服务制度,促使生产企业加强主体责任意识,规范生产秩序,提高质量安全控制能力。

三是进一步落实企业法人代表述职报告制度。今年开始把每年一次述职改为每半年一次。

四是严格落实监督抽查制度。根据监管工作实际,成立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划分监管责任区,确定重点监管产品、重点监管区域和重点监管企业,制定监督抽查计划,加大监督抽查工作力度,认真执行对重点产品的监督抽查制度以及不合格产品的后处理制度,帮助、指导、督促生产企业全面落实各层级、各环节的质量安全责任制度。

五是严厉打击食品质量违法行为。狠抓源头、打防结合、标本兼治,从源头上在查处企业违法生产行为,对生产企业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生产条件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质量安全保证能力不到位,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甚至出现产品质量缺陷的坚决依法查处;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产品从严从速查处;对存在较大问题的行业性、区域性质量苗头性问题,及时组织开展专项整治,严格查处违法企业生产行为。

六是及时处理投诉举报。利用12365投诉举报平台和其它方式,认真受理消费者反映的产品质量问题,及时调查处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学习法律法规和食品相关知识,提升职能力;二是组织获证企业法人和从业人员学习,集中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升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组织开展宣传“食品安全大家行,质监邀您看企业”活动,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四)强化监管,建立健全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为此,我局重点将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对企业开展诚信评价工作。我局将根据市质监局制定的《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实施细则》的有关要求,结合《诚信体系评价标准》对全县食品生产企业进行诚信评价。

二是为企业建立信用档案。我局对食品生产企业实施食用分类监管的基础上,将对发生不良信用的企业实施降等级监管,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对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中累计有3次以上不良记录或1次以上重大不良记录的企业,建议注销生产许可证。

三是严格落实企业法人失信约谈制度。今年,我局将对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未及时消除重大食品安全隐患等企业的法人进行约谈,要求其认真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切实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凡进行约谈的企业,一律降等级监管,并记录档案。作为售后年审和换证的参考依据。

(五)加强检查,全面开展定检和专项抽检工作

2014年我局对辖区内获证企业巡查110多次,下达责任改正通知书20份,密度和力度较以前有力加强。开展各项产品抽样6次,其中产品定期监督检验抽查62批次,58批次合格,合格率为93.5%,产品质量比较稳定。

(六)高效行动,开展食品八个专项监督检查

一是开展明胶彻查严打行动。通过对全县所有可能使用和生产明胶的企业排查,我县无明胶生产企业。

二是开展卤制品专项检查行动。收到明电后,我局迅速行动对全县卤制品生产加工行业及较大规模的集贸市场、冷库进行检查。经查,我县无相关企业和小作坊,未发现人造猪耳朵、海蜇丝、鸡蛋、鹌鹑蛋、蘑菇、牛筋等卤制品。

三是开展打击非法加工病死畜禽专项行动。经排查,我县无肉制品生企业。

四是开展大米及粮食制品生产企业专项监督检查行动。我们按要求对大米企业生产产品和粮食制品企业使用大米原料进行了家家抽样,并进行了及时送检。

五是开展固体饮、其他饮料和配制酒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六是开展食品添加剂专项检查行动。我县是全市3个有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县之一。目前,我局已把企业纳入了重点监管对象,对前期检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也已向企业下达了整改通知书,企业也在积极整改中。

七是开展规范企业生产加工用水检查行动。我局及时向有关企业传达了食品生产加工用水的有关要求,并对企业用水情况进行了核查,未发现异常现象。

八是开展了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专项行动。

三、存在的问题

1.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不足,我局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只有2人,不能满足日常监管的需要;

2.食品安全监管技术落后,没有必要的技术手段;

篇9

在全国喜迎奥运来临的日子,我们非常高兴地迎来了省治贿办的领导和兄弟市治贿办的同志们。首先我代表*市纪委监察局和市治贿办,对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借此机会,我把*市的情况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年设立县级市,*年升格为省辖市,现辖临颍、舞阳两县和郾城、源汇、召陵三区及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2617平方公里,总人口254万。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城市启于北魏、盛于明清,曾以商贸和水陆交通发达而享誉中原,素有“水旱码头”之称。现已发现的古迹主要有:贾湖遗址出土的国宝七音骨笛和考古发掘的酿酒工艺,分别将中国音乐文化史和造酒史向前推进3000多年;中华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编者许慎墓,曹丕代汉的历史实证“受禅台”和“三绝碑”,早于赵州桥的隋代小商桥等。

*是首家中国食品名城。食品加工主导产业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培育出亚洲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全国著名的方便面生产企业集团、全国第一家葡萄糖饮料生产企业乐天澳的利集团等一批知名食品企业,有4家进入全国食品工业百强、8家进入全省食品工业50强,其中双汇集团年销售收入突破230亿元,居全国食品工业企业榜首。*相继被确定为全省食品工业基地市、全省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中国食品名城、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保证体系建设双试点市。

**年被新浪网、中国社科院等权威机构和媒体评为中部六省最佳投资城市,投资环境优越。目前,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投资*,美国杜邦公司、美国泰森集团、日本火腿株式会社等8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一批境内外知名企业,都在*有较大投资项目。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年上半年,全市初步预计实现生产总值273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1亿元,增长28.5%,是全省收入进度最快的省辖市。

*环境优美,是一个和谐的生态宜居名城。我们发挥沙河、澧河在市区交汇这一独特的优势,强化中心城区建设,着力塑造雅气、秀气、灵气、大气的城市品位,彰显碧水穿城、林茂花艳、建筑精巧、环境秀美的城市风貌。*先后成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获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近年来,*的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在省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中心和全市大局,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涉及部门和企业753家,69人主动上缴违纪资金近200万元;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年来共查处案件130起,涉案金额975.6万元,依法依纪处理114人;注重加强制度建设,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建设深入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开局良好,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这次座谈会在*召开,是省治贿办对我们的关怀和支持,更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和鼓舞。我们真诚地希望与会的领导和同志们对*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也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落实省治贿办的工作要求,虚心向兄弟市学习,更加努力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我们将认真做好这次会议的服务工作,为大家提供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由于*接待条件有限,如果有照顾不周的地方,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多多包涵。

篇10

巧合的是,两者吃的都是同一家企业生产的同一批次慕斯蛋糕!这家企业早在1992年就已成立,位于宁波北仑,旗下门店在宁波有200多家。这一批蛋糕是原料出的问题,还是辅料添加方面出的问题?抑或是生产过程、储运销售环节遭到污染?据悉,宁波市质监局调查组已赶赴该企业调查,对所涉及的原辅材料就地封存并取样送检,相关产品也已全部下架并暂停生产销售,相信不久会有调查结论。

无独有偶,6月11日知名企业某福记旗下东莞工厂也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有49人留院治疗,公安局也在对承包商员工死因进行鉴定。东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站介绍,他们发现食堂工作人员操作极不规范,生肉、熟肉混装在一起,食材摆放也没按区域分类,这很容易导致交叉感染。在这起事件中,东莞某福记公司和涉事食堂供应商的管理均受到质疑。

一家是有着二十多年历史的食品企业,一家是知名糖果企业工厂的食堂;一个是所生产的产品导致消费者“中招”,一个是企业职工在自己的食堂进餐而“中枪”,其背后所隐藏的食品安全问题发人深思。

食堂供应涉及食材采购、清洗、切配、腌制、烹饪等工序,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时间要求,最多不能超过2小时,否则就会变质;而食品生产除了原料采购、仓储、加工、品控环节,还有物流、门店储存、销售等后续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操作要求,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食品变质等责任事故。消费者是无辜的,企业职工本质上也是消费者,他们同样都是受害者。

食品安全,人命关天!由此,想到了《吕氏春秋》中所记载的“颜回攫甑”的故事。故事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有一次,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绝粮受困七天,孔子虚弱得大白天都躺着;颜回外出好久,才好不容易讨了些米回来,就在破屋墙下蒸饭给老师吃。而孔子远远地看见颜回一边蒸饭一边不时用手在抓锅里的饭吃,连嘴角都挂着饭粒。

一会,饭熟了,颜回端饭请老师吃,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坐起来说:刚刚我梦见先人,想先敬敬祖先。古人祭祖是极其神圣的事,吃过的东西被视为脏物,那是万万不能祭祖的。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颜回会坦白吗?他要是坦白了还有颜面见老师和其他弟子吗?可他要是不坦白,不就会变成不仁不义的人了吗?

故事的结局并不像大部分人所想象的那样。只见颜回扑通一声跪下说道:“老师,这饭不能祭祖,它已经被我弄脏了。刚才煮饭时,热气上升,屋墙上的灰尘不断飘进锅里,弄脏了米饭。这样的饭是不能让您老师吃的,可丢掉又太可惜,于是我就把上面的脏饭先抓来吃了。”孔子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颜回不仅是个仁义之人,而且心胸坦荡,我差点还要冤枉他了呢。要了解一个人真不容易啊。

故事中颜回的方式虽然比较原始,但他身为弟子,对老师的一片爱护之心是显而易见的。有了颜回,孔子得以能吃到干净的米饭,老师的身体健康有了一定的保障。那么,谁来保障孩子们口中蛋糕的安全呢?又有谁来维护某福记东莞工厂食堂的饮食安全呢?如何才能让老百姓口中的食品能吃得更安心、更放心?

事件中的两家公司,他们心里究竟是如何看待消费者和他们自己的员工的?事件发生了,他们能像颜回那样向公众“坦白”他们的所作所为吗?事件后他们能怀揣一颗企业应有的良心和社会责任从事他们的生产经营吗?——如果他们有的话!

应了孔子的那句话:要了解一个人真不容易啊。推而广之:要了解一个企业真不容易啊——哪怕它是一个知名企业!

食品安全,生产企业的品质管控是基础,社会监管是是保障;内控外管,构成了食品安全的立体防线。近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其一,监管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监管能力相对薄弱。我国的食品管理体系主要是围绕保障食品供给建立起来的,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明显滞后。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监管环节较多,在实践中还存在监管职能不清、责任不明等问题,综合协调机制仍待完善;虽然2010年2月以来,从国务院到省(区、市)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来统筹协调农业、商务、粮食、卫生、工商、质检、环保、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但总体来看,各监管环节衔接不够紧密,监管力量分散,缺乏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监管效率较低;基层单位,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还普遍存在人员,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装备滞后、一线执法快速检测能力较低等问题,监管能力较为薄弱。

其二,海量小型作坊,七成无证经营。我国是一个食品消费大国,也是一个食品生产大国。据网易财经报道,我国有2亿多农户从事食品原材料的提供;有45万家企业从事食品加工生产,其中只有12万家企业具有生产许可证,70%以上属于无证经营;且规模在10人以上的企业只有7万家,剩余的企业规模都在10人以下,以小作坊居多;另有5万多家食品零售企业。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食品产销大军,监管工作难度可见一斑,很多地方的食品监管屡屡出现食品事件曝光之后再去被动管理,甚至有些时候连被动管理也难以全部到位的尴尬局面。

其三,从业者食品安全意识淡薄,违法成本极低。一些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从业人员法制观念弱,责任意识淡,不讲诚信、随意违法,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非食用物质现象和超量使用药物添加剂等问题普遍,见利忘义、铤而走险现象严重。而与此对应的是,目前我国对于食品违禁药品检测率只有0.12%,一些监管部门管理手段单一,检验检测能力与食品生产规模严重不相适应,而惩罚力度又整体偏弱,客观上造成违法成本低,没有对违法者起到应有的惩戒、威慑作用。

其四,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认知水平偏低,维权成本较大。一方面,很多人缺乏对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等基础知识的了解,容易混淆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之间的界限,自我保护能力堪忧;另一方面,消费者维权意识虽然有所提高,但消费者因食用伪劣食品的维权综合成本较大,且一些问题食品在食用后身体并不能立刻发生反应,鉴定难度大,都促使消费者不愿较真,大部分消费者最终往往会放弃维权。

不断完善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任重而道远,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刻不容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加快食品安全监管四大建设呢?“四大建设”必不可少!

首先,加速监管体系建设。应借鉴国际上行之有效的体制、方法,整合各部门及全社会存量资源,统筹规划,依法建立处理食品安全问题的一整套权力配置、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不断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应急管理、综合协调等各项体系构建,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序、有效、有力的运转。

其次,强化监管问责机制建设。食品安全监管是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食品安全危机,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国家应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充实人员、提升装备、改善条件,提高检测水平,明确管理目标,管控产业全程,完善处罚机制;同时,应强化监管问责机制,落实责任,真打实干,加强督促检查、考量考核和效果评估,提升监管实效,以有效遏制食品安全事故,树立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

再次,重视社会监督体系建设。食品安全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应着力打造社会监督体系,以适应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小作坊遍地开花、监管面广、真空地带多等特点。1、强化消费者监督。继续加大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提高全民安全意识、法制意识和认知水平,提升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和消费维权实效,有效行使消费监督权;2、强化媒体舆论的监督。加大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建设,疏通信息渠道,提高信息公开性、及时性;鼓励、支持、方便各种媒体及时披露涉及食品安全的种种台前幕后行为和监管工作的成效和问题,讲真话、议对策、倡三公(公平、公开、公正),还公众的知情权,提高社会的关注度,调动公众的参与性;3、强化民间团体组织的监督。营造第三方参与监管机制,发挥社会能量,共享社会资源,提升社会效应;4、强化法律界、理论界、科技界的的参与,丰富食品安全理论和实践;5、强化国际合作,分享全球发展成果。

最后,必须加快企业诚信建设。诚信,事关企业生存与发展,事关社会稳定之大局。提升企业诚信,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塑造品牌、赢得信誉、赢得市场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生命之源;有诚信的企业,才是有责任、有担当、能自律的企业,才能真正从企业内部加强质量自我管控,才能自觉倡导职业道德,弘扬正能量;企业诚信建设也是和谐社会、安全社会建设、实现中国梦的一项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