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经济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循环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一、来源及含义
(一)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的“绿色”,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三)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第一,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理想化阶段,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四)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低碳发展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一)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三、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鼓励创造,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二)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篇2
不久前,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抓住本世纪头20年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战略机遇,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指导和促进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一、吉林省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生态省建设,组织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结合吉林省“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按照《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要求,从循环经济的理念出发,正在组织开展《吉林省节水规划》、《吉林省节能规划》和《吉林省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省政府出台了《吉林省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施方案》,确定了节水、节能、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和对策措施。
二是确定环保目标责任制,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全省9个市(州)申报了10个工业园区作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备选,已批复8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试点,并列入本届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目前着重抓好生态工业园区的试点工作,以推动吉林省循环经济的发展,并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有特点的其他园区或开发区进行试点。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经过积极工作并经专家论证,四平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终于创立,并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目前,该园区建设已经正式启动。
三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试点。推行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清洁生产审核是企业实现清洁生产的前提。按照国家有关精神,吉林省于2002年7月制定并下发了《吉林省清洁生产实施意见》,并对四平和辽源两市位于东辽河上游8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工作,带动企业投入资金,实施无低费方案和中高费方案,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如:公主岭黄龙公司是省里第一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实施了23个整改方案,其中回收工艺干物质玉米蛋白,达到每天3-5吨,年可获效益400多万元。
四是创建生态示范区。创建生态示范区是实现区域循环经济的主要载体和阶段性目标。几年来,吉林省有关部门已经组织指导23个单位开展了生态示范区试点建设。其中,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10个,已有和龙市、东辽县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示范县,4个单位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专家组的考核。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符合当地资源优势及其他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划。下一步,将重点加强生态示范区能流、物流综合利用和产业结构优化及产业链开发,并在有条件的示范区进行循环经济的示范推动。如:以长春双阳区的发展为示范,发展以粮食资源为主体的食品加工业、啤酒生产业及饲料加工业等,发展以鹿业养殖为主体的医药生产、皮革加工及生态旅游业等,这两种产业间通过农业、饲料业与农用复合肥料业等有机联合,带动相关乡镇及整体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和特点的循环经济和社会体系。
五是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按照国家有关发展和认证有机食品的规定,依托吉林省农业资源优势,重点抓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积极指导和推动各地有机食品基地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建立了28个有机食品基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数达到809个,推动了全省绿色产业的发展。全省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带动农民人均年增收超过100元。今后根据全省农业产业的分布特点,进一步创建不同类型的有机食品基地,推动全省农业生产向无污染和高附加值产业与创建名牌产品的方向发展。
六是大力推进环保产业。坚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依靠科技进步,研究和解决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并符合我省实际的关键问题。具体工作为:建立主导环保产业研发基地。按循环经济的市场需求,针对全省主导产业结构,建立以清洁生产为宗旨的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及减污型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基地;发展龙头企业和示范工程。根据环保产业优势,分别在环保型锅炉、高效消烟脱硫装置、工业废水处理装置和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生活垃圾处理利用装置、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无公害产业和产品等领域扶持和支持重点企业,建立示范工程,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注重对能源、资源和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和设备的开发与生产,按不同类型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规划方案,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开发企业间能流、物流的综合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减少总体生产成本,提高综合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七是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和宣传。推行循环经济,关键要转变观念,创新思维,树立科学发展观。吉林省重点开展了循环经济教育、培训和宣传工作,将循环经济思想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的综合决策与执行中。组织开展了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活动;通过新闻媒体设立专版、专栏和专刊,开展了建立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理论、典型和企业的宣传。
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吉林省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和生态省建设试点省,目前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中,是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促进资源高效与综合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是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入世、提高企业和区域经济总体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对于进一步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生态省建设的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远景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目标:按照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和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要求,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拟以企业为“点”,行业为“线”,区域为“面”,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逐步实施,最后达到“点”、“线”、“面”完美结合。按照生态省建设的战略部署,循环经济发展分三步走:到2010年,以宣传、培训和试点为主,首先抓好循环经济的宣传、培训,从“点”抓起,争取在有条件的企业完成符合国家清洁生产标准的改造与运行;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开展生态工业园区的示范,创建符合循环经济基本要求的建设与管理模式。到2015年,在“点”的基础上,使“点”连成“线”,加大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相应的产品体系生产与开发,行业循环经济占突出位置。到2020年,在“线”的基础上,使“线”连成“面”,区域内循环经济良性发展,初步建成全省规模的、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经济体系和管理模式。
三、发展循环经济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发展循环经济,要从省情出发,因地制宜,在3个层面上做好工作。第一,在企业层面上,应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培养一批生态工业企业,通过产品生态化设计,推行清洁生产,建立企业内部循环经济模式。第二,在行业层面上,选择适宜发展循环经济的行业进行试点,根据行业特点进行循环经济规划、设计和改造,实施结构重组,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建起行业间的循环经济模式。第三,在社会层面上,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建立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后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
在实际工作中应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是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是搞好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编制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各项规划的编制;另一方面,在各类规划的编制中,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重点发展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
三是调整结构。要按照循环经济的思路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高技术产业化,积极推进信息化,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同时根据资源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
四是依靠科技。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等技术,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尽快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再向零增长转化;使污染物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五是示范推广。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工业园区和部分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探索循环经济的各类发展模式,确定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建立循环经济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制定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法规、政策和措施,树立先进典型,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
六是强化管理。强化对企业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和排放的管理,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在商业目标和环境目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要按照《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的要求,加快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促进企业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努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率。
篇3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生态效益 生态伦理
循环经济是一种依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新经济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作为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生态效益的原则。任何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都必须讲求效益,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某种效益观。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工业经济模式不同,循环经济除了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之外,还必须追求最大的生态效益。没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循环经济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价值和意义。我们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原则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生态伦理原则
传统的价值观认为自然只不过是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自然只有工具价值。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直接导致传统工业经济把自然仅仅作为可资利用的资源宝库,对自然进行疯狂的开发掠夺,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极大地影响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进而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而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认为自然和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生态系统中各种存在物(包括人)对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稳定、完整、有序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是其最高的内在价值,它遵循的是生态系统的整体尺度,而不是服从哪一个物种的特殊要求。”人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的存在状况直接关乎人类的生存质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最高的道德律令,促进整个生态系统有序进化是人类和一切生命的共同利益之所在。人产生于自然生态系统,其生存、发展依赖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进化。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不能置自然于不顾,单纯考虑自身眼前、局部的利益和需要,而应充分肯定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的生存发展的基础作用和制约作用,肯定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的目的性和价值,将人类自身的生存目的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统一起来。循环经济的生态效益原则要求人类必须把自我的利益与大自然中所有生命物种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联系在一起,提倡生态“大自我”的整体主义价值观,在坚持整体性原则的前提下寻找循环经济运行的道德合理性。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善待自然环境,主动地把人与自然环境的利益关系调整到伦理道德关系的高度去认识,把自己对自然界的行为约束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系统原有的平衡有序关系前提下进行。所以,要实现循环经济中生态效益的提高,人类必须改变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和整体性,将伦理关怀延伸到自然万物上面,把道德目的的中心放在完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关系上,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把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使人与自然都成为在发展中受益的“道德共同体”,这是提高循环经济生态效益的生态伦理基础。
二、树立整体发展原则
传统经济模式仅仅着眼于追求经济增长和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却带来了环境的迅速恶化,这是一种片面发展价值观的体现。传统经济模式将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的发展目标,而“不考虑各系统的可持续产量,不考虑自然界中很容易受到破坏的各种平衡”是一种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模式上的发展观。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生态整体主义价值观出发,把生态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把生态效益的高低作为衡量经济发展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依据“减量、再用、循环(即3R)”的原则,要求经济活动按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种“资源――产品――再生利用”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经济过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变了传统工业经济模式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具有净化环境、节约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态化产业体系,能大大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量,减轻环境压力,较好地解决传统工业经济所面临的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消失,臭氧层变薄,土壤沙化,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人类生存质量下降等问题,实现经济体系向生态化转型。循环经济倡导绿色科学技术和环境协调技术,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追求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荷最小化,使生态潜力的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促进良性生态环境的形成。在消费方面,循环经济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注重培养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大力提倡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合理消费,反对奢侈消费,过度消费,使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和发展合于自然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循环经济的生态效益原则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从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之间的矛盾性和相关性,兼顾整个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自觉物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样循环经济在发展经济,创造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积极地创造着生态价值,促进着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恢复能力的提高,从而使生态系统获得更合理的结构、更良好的功能,最终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共同发展。
三、遵循辩证发展原则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提高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固然重要,但如果片面地强调对环境的保护,片面地追求生态效益,就会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社会要和谐就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同发展,因此,遵循循环经济生态效益的原则,就必须兼顾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它们彼此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个辩证的动态的过程,从人与自然发展的历程上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一种先定的预成的关系,而是一种发展中的,生成的关系。人的活动与自然生命的活动是息息相关的,人类的进步,实质上就是一次又一次地突破同自然的原有和谐状态而达到新的更高水平的和谐的过程。一方面人来自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受自然法则的制约,自然的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的存在和生存并不是完全顺从自然的性质,听命自然的安排,而是在否定自然命运的自我创造活动中去实现和发展的。人类应在遵循生态规律、坚持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自己的能动性,科学地认识自然,合理地改造自然,并在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和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才能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在坚持辩证发展观的过程中,循环经济的生态效益要实现良性发展除了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协同发展外,还要协调好地区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真正做到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自然――人――社会辩证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同时在提高循环经济生态效益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经济效益的提高。巨大的经济效益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追求,如果循环经济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那么它就不是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但循环经济又超越了唯经济利益是求的狭隘价值观,自觉地担负起人类对自然的存在和发展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在发展经济,提高经济对社会发展支撑能力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使经济发展保持在环境资源承载力的限度内,力争使生态潜力的积蓄速度超过经济潜力的增长速度,以生态可持续性保证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没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要坚持把生态效益放在主要地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重视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原则有助于转变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发展观念,树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思维方式,促使人们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生态化。同时,重视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原也有助于改造生活中不利于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促进社会经济、自然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篇4
当前,我国已经制定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确定了发展方向,并且具备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基础,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的时机已经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农户与企业应积极探讨可以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的新型模式,在不同的地区不同选择不同的模式可以助力于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目标的实现。为了给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持,政府还应该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并且健全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这样才能使我国农业生产尽快实现高效生态,并充分体现出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形成机理;模式选择;政府管理
引言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中国农业在近50年的快速发展历程中也逐渐摸索出符合中国实情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时至今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面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要保持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资源,在循环经济体系下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目标。2013年1月23日,国务院下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通知中第4章就构建循环农业体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要求“农业领域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至2015年,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秸秆利用率、渔业养殖废水利用率以及林业‘三剩物’利用率都达到80%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深入探讨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机理,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并且要从循环经济理论基础与实践出发,探索也可以促进我国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机理
循环经济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农业实现高效生态也需要充分的利用循环经济的原理与技术方法。我国高效生态农业形成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由于在循环经济的引导下,当前高效生态农业已经形成了明确的目标,并且具有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同时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基础,这些因素的具备促使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目标
高效生态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系框架上形成了最先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下的高效生态农业不仅体现为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化解、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还将体现农业生产在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三效合一目标的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在目标机制的作用下,开启了发展之路。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目标要求在产品开发与生产方面,不仅要做到质优、营养、安全,还要追求更高的产品附加值,以期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开发多样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完备的农产品生产链条,吸收更多的社会从业人员参与到农业产业中来。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社会目标就是使农业不再以单一的农业生产形式存在,而是需要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的传统文明、文化与精神财富,通过为城镇居民提供旅游休闲、民俗文化传承等服务内容,发挥示范辐射功能,给农村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目标则是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节省自然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农业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以及减弱噪音等功能,使其生态效益显现出来。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方向
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方向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参考、约束与监督。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实际,高效生态农业应该向着高度协调统一的方向发展。农业系统内部要协调统一,农业系统与各要素要协调统一,农业系统要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例如,园区利用沼气池对农业废弃物、人畜粪便以及生活垃圾等进行无大排行化处理;采用暗埋污水管道,对污水进行分类回收与再利用,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其次,高效生态农业应该向着安全性方向发展。即保证资源使用安全、农业产品安全以及环境安全,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防止地区农业盲目发展。再次,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应与地域特征相符合,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令传统农业与效益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当地的农业产业格局。只有农业产业实现优化,并且将地区农业生产特色发挥出来,才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效益的高效获取。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基础
高效生成农业的形成,实现农业经济循环,需要具备坚实的基础。我国发展高效农业首先在自然资源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众所周之,我国的农业生产资源禀赋处于优势地位。土地类型丰富,土壤肥沃,并且水系十分发达,特色农产品数量极大,这些都为高效农业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其次,高效农业形成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给农民以基本保障,我国政府围绕农业出台了系列扶持与保障政策。2015年最新公布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提到“要将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补贴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这一方案的出台给“十三.五”高效农业的发展又打了一支“强心剂”。最后,相对领先的科研攻关能力为高效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例如长沙沃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彭焕新秉持“依靠科技,打造特色农业”的理念,通过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浙江大学、浙江农科院等深入合作,研制出富含营养的迷你型香薯。灰头土脸的香薯经过2个小时的加工摇身一变成为了20多种香薯产品,不仅深受消费者喜爱,并且经济效益翻倍。综上,农业生产资源优势、优良的政策环境以及强劲的科学技术为高效农业的形成共同打造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模式选择
选择符合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实情的生态农业模式,发挥生态农业模式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创新模式体现循环经济原理,并收获循环经济效益是涉农企业、农户以及政府部门努力在探讨的。当前已经在部分地区取得成功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户公司带动型以及农牧结合型等几种。以下就几种创新性农业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
龙头企业带动型是指由大型企业发挥在农业开发与经营的主导作用,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围绕一个产业类型,或者一种产品形成一个生产链条。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将散落于农村的农户聚集到一起,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格局。由于这种经营形式最大的优势在于龙头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都具有先进性,尤其是在资源的循环利用上,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等方面都具有天然的优势。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农户,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生产材料统一供给,生产过程统一标准,农产品统一回收,实现了高效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带动型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的最典型代表当属广东省的温氏集团,自上世纪80年代,温氏集团就大胆采用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进行肉鸡的饲养,通过这种模式与农户有机结合,与农户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了切实的免除农户的后顾之忧,还建立了风险基金制度,保证每个农户收入超3万元。温氏企业在与农户合作的过程中,注重规范农户粗放浪费的经营方式,引导农户注重生产资源的节约,要求农户注重生产环境的保护,让农户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注重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保证农户可以持续与企业进行合作,并得到丰厚的回报。
(二)农户公司带动型
这种高效农业生产模式是指以农户家庭为经营主体,将多户农户联合到一起,以固定的经营场所为经济主体,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拓展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为其开拓更广阔的农村经济市场。例如,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共有乡镇12个,人口近35万,其中超过30万为农业人口,但是却仅有水浇耕地16.3万亩,人均不足半亩。自然资源底子薄,农业科技应用范围小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制约。不仅无法实现农业的高效生产,更无法实现循环经济。在这种情况下,长子县一些农户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与引导下,联合参股成立了农户公司,通过农户公司的形式将农村闲置的资金、技术与劳动力聚焦到一起,确定好投资目标后,共同参与农户公司的管理。截止到2014年底,实现较大规模效应的农户公司达到了200个。这些农户公司立足于自身所在区域的农业生产优势,注重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及废弃物的二次利用,在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中形成规模经济,在国家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的政策引导下,向着集约农业、协作农业及安全农业的方向扎实迈步。
(三)农牧结合型
农牧结合型农业是指通过在农牧户、基地与企业之间建立快捷合作通道,使散落于市场中的种植、养殖、加工与销售环节统一起来,在农牧业培养机制的作用下,以循环经济高效农业生产为目标,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与山西、陕西、宁夏三省交接,占地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40万,由于境内沙漠面积广袤,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在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农业方面其自然资源不占优势。自“十五”以后,鄂尔多斯市政府深入分析区域农业的优势与不足,认识到区域畜牧业的优势与自然资源的匮乏这一现状,确立了创建“畜牧业强市”目标,确定了“以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发展思路,并分别制定了鄂尔多斯畜牧业生产的经济目标、社会目标与生态目标,并且以畜牧业生产为基础,大力发展绒产业、肉产业与林沙产业,将农牧区人口移至城镇的二、三产业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鄂尔多斯注重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2015年11月建立了现代农牧业生产业链追溯体系,本市企业生产的26种无公害产品,19个有机食品以及18个绿色产品都实现了“田间到餐桌”的可追溯。这一举措也大大提升了鄂尔多斯蓄牧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政府管理策略
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模式选择以及实现循环经济,获得更为可观的经济收益,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尤为重要的。作为影响国计民生的农业产业,政府必须做好扶持、实施以及带动工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保障农业发展不走弯路,遵循科学发展道路,才能使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取得成功。鉴于此,政府应该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加快构建健全的政策实施体系以及持续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
(一)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
高效农业生产需要政府的介入,对于重点产品、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更是需要政府的特别扶持,以带动整体农业产业水平的提升。其中重点产品是指具有地方特色并且质量优良的产品。针对这些重点产品应该设立生产基地,加强检验与检疫,同时健全营销管理系统。例如上面提到的鄂尔多斯的畜牧产品就是属于当地农业的重点产品。它于2015年创建的全程可追溯系统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又是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增强其市场综合竞争力。重点区域的扶持则是要结合区域农业生产实际,将农业生产区域划分为几个部分,梳理各个区域的农业生产发展重点。例如浙江省农业生产可以划分为农产品出口基地、退耕还林区、产业结构调整区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区。每个区域都要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提升地区名优产品的知名度。加强重点项目扶持,则应当对重点项目进行专项论证,围绕重点项目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开发、示范园区建设与信息网络构建。
(二)加快构建政府政策实施体系
国家政策环境的营造为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与保障,而政策的实施则是使政策发挥预期效能的关键。构建政府政策实施体系,首先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使相关政策按部就班的实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持续增强扶持政策的权威性与有效性。例如浙江省为了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十三五”期间出台了《农业节水“十三五”专项规划》,并且对浙江省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其次,应健全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2015年5月29日农业部、国家发展委员会、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以及水利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强化法律法规”,“完善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法规体系”“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依据”,同时应该“落实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各类法律法规”。只有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才能形成系统威慑力,彻底杜绝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农业生产行为出现。
(三)积极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
农户是高校生成农业的基层实践者,也是这项产业的具体实践者,因此,应该加大对重要农户的培养,创建具有灵活机制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让农户可以自由的参与到联合体中来,也可以自由的退出生产联合体。使其拥有更多的自,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发挥重要农户的积极带动作用,将其他分散的小规模农户也吸引到联合体中来,解决个别农户想要进行现代化生产,却又受制于资金、技术以及其他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还应该加快人才培养,抓住新培养农村建设的有利机遇,注重农民工培训,引导农业科研人员到基层去实践,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应当加强与农业机构的合作,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生产联合体的综合竞争力。最后要深化农村,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合理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为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制度保障。
结语
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探讨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符合我国生态环境需要保护,自然资源需要节约合理利用,农业生产需要持续发展的基本国情。实现循环经济前提下的高效生态农业是一条曲折而漫长的道路,它既需要政府在政策的制定、法律法规的实施、目标的确立、方面的把控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处于农业生产基层的广大农户,更是要以国家的政策导向为指导,从持续发展农村经济为出发点,获取更高的经济回报为落脚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投身于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事业中去,为我国农业生产尽快实现高效、生态、资源循环利用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张富强 李凡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金松.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农业经济,2013(04):28-30.
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 生态工业园区 环境会计
一、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理论意义及实践
按自然生态学原理,自然界生物与非生物共同形成一个生态系统(ecosystem)。人们受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运动原理的启发,发现不同工业系统间也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物质一样,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关联作用。为探索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人们提出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达到消除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
以循环经济为指导思想,我们可以开展生态工业的设计。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如果能在生态工业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产业结构构成,通过有目的的规划,进行多个企业或产业间的链接和组合,建立起相互关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生态工业体系,无疑对该区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工业园区(Eco-Industrial Parks,简称EIPs) 是继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它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资源再利用、再循环为模式,以节能和环保为目标的人工生态工业系统的建立。
EIPs的建成将使在一定区域内的工业企业形成互动的产业链,产业链的上段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都在下段的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把污染物消灭在生产过程中。这样,既实现了EIPs内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又实现了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由于废物的充分利用带来一定的效益,使污染治理变成企业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自觉行为,而不是在政府行政强制下的被动行为。
从国外的实践看,生态工业园中的企业实行资源减量化,再循环与回收利用,废物的再资源化等措施能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通过地域毗邻的企业集群的相互利用废弃物,使物质与能源再资源化,达到合理利用。
我国多个城市正积极锻造“生态工业园”,以期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推手。就我国而言,生态工业园是继第一代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代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出现的第三代工业园,对于它的研究和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还会遇到诸如技术、政策等各方面的障碍。本文主要从会计学的视角对生态工业园的确认计量、报告和分析进行初步探讨。
二、循环经济下生态产业链环境会计的构想
关于生态会计目前尚无定论,史迪芬·肖特嘉和罗杰·布里特在其著作《现代环境会计问题、概念和实务》中指出的将生态和经济事项主要是融入企业环境会计的框架。而在EIPs区域内,生态产业链环境会计应从区域内整个生态环境资源出发,着眼于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其目标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目标,就是促使生态产业链系统注重系统经济效益和链上同盟者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是具体目标,就是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整个系统在一定期间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尽可能为社会披露整个生态产业链的生态环境的有关信息。
(一)生态产业链环境会计的会计主体
生态工业的发展并不只是立足于单一的工业企业或产业的发展,而是建立在多个企业或产业的相互关联互动发展基础上的。因此,以一个会计主体为核算与监管范围则显的过于狭隘。由于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不仅仅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价值增值,更重要的是包括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的整个产业价值链增值。
于是,生态产业链的环境会计主体应有两个方面:一是生态产业链上的、作为会计报告主体的单个企业或组织;二是生态产业链上的所有同盟企业或组织。它们将分别开展其相应的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
生态产业链环境会计将会计管理的范围由单一会计报告主体扩大到整个产业链价值区域内所有的会计报告主体,它突破了原有会计主体概念的束缚。在EIPs区域内生态产业链环境会计报告主体可分为两种:一是生态产业链上的产业链价值的建设单位如盈利性企业,企业进行微观环境会计核算;二是生态产业链上的生态保护单位,这些单位是政府环保单位或从事环保事业的非营利组织,它们从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以及宏观环境会计方面的核算。
(二)以环境成本为中心,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EIPs内,生态产业链上的企业其环境会计突出核算生态环境成本,在提高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需要注重区域生态环境效益,要求企业全面反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是生态产业链环境会计的重要特征。因此,需要从物质流和能量流及价值流的角度进行研究。产业生态重点关注的是生态效率评价以及提高生态效率的对策与途径研究。其分析方法主要有全额成本评估法、生命周期评估法、物质流分析、能量流分析等。不管这些方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计算方式如何,其根本出发点是生态效率,着眼点是物质和能量两个要素,关键变量是物质流和能量流。
同时,生态效率与企业财务价值估价是相关联的,它会产生下列影响:(1)使企业获得更高毛利;(2)降低企业对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追加投资;(3)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4)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于是,企业会产生更多的自由现金流量,从而增加企业财务价值。此外,企业有更多现金流可用于股利分配,生态效率可降低企业债务负担。
在宏观环境会计上,可考虑以下一些因素:(1)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维护生 态资源资金来源渠道。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维护生态资源的资金来源渠道有二:一是向生态资源的直接耗费者收取生态资源耗用税,二是对生态资源的受益者收取生态资源维护费等。(2)财政对区域转移支付量的确定。财政一定时期对区域的转移支付量,表现为各区域生态收益之和。它等于区域生态利润之和加上区域生态成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区域生态收益之和=区域生态利润之和+区域生态成本之和。其中,区域生态利润=区域新增生态资源×区域平均投资利润率;区域生态成本的确定应采用“盘存计耗”评估法,即先对某地、某一时点人们认可的生态环境状况下的生态资源总存量进行全面的多方位的评估,并作为该区域的“生态资产”和“社会权益”同时记入“生态资产”和“社会权益”账户;然后再对现已被破坏的资源状况进行估价,并确认其现存的存量价值,并记入该区域现在拥有的生态资产和生态权益。将以上两者相减,其差额就是被破坏所损失的生态资源价值,这也正是应对其进行补偿的重置生态成本量价值。用公式表示:区域生态成本的补偿价值=区域生态资源总存量价值—区域生态资源现存量价值。
(三)以生态效率指标评价生态产业链各会计主体
生态效率指标(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ex,EPI),它是环境业绩变量与财务业绩变量的比率(生态效率=环境业绩指标/财务业绩指标),该指标计量单位价值的环境影响。它可实现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评价的结合,或至少可衡量相对于其经济活动量而言的企业的环境业绩,它是财务业绩指标和环境业绩指标实现结合评价的一种方法。例如,每单位销售额或每单位增加值的污染物排放或资源消耗量。这与计算每单位GDP的能源强度类似。在这里,它变成了每单位产出或每单位GDP的环境强度(或影响)。
生态效率指标既可在同行业内企业间作比较,也可考核某企业业绩变化。生态效率现有考核指标有环境指标和经济指标两大类。一般说,所有致力于环境业绩指标研究的国际组织,都使用类似方法或计算类似的一套指标。能源、物质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与财务变量之比是最常用的。
【参考文献】
[1]李静江.《企业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 Stefan Schaltegger,Roger Burritt.《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Sunyo Translation Series Accounting Classics【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乔世震,乔阳.《漫画环境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张秀敏,姚建明.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环境会计问题分析【J】生态经济2007(12)
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河北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就要求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要讲求生态效益;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更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努力建设和谐河北。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还较为粗放,资源浪费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领域依然存在,加之受产业结构偏重等影响,消耗较高。2003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1.99t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6%,能源、原材料费用占企业产品成本近70%。这不仅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供需矛盾,而且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全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建立节约型经济结构,增强河北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污染防治模式,致使河北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全省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均居全国前列;7大水系、42条河流52%的监测断面水质为劣5类,16%的近岸海域受到中度和重度污染;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污染严重;11个设区市只有秦皇岛市达到国家2类区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畜禽粪便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只有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从根本上改善河北的生态环境状况,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促进河北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进行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改变现有利益格局,把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因此,首先要设计一种制度框架,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并规定其交易和补偿机制。目前,在我国的生态省(市)、循环经济省(市)的试点建设中,普遍存在对技术的重视远高于对制度的重视的现象,其基本操作模式是以政府作为推进主体,靠这种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不可能持久的。
(二)加强环境和资源监测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循环经济不是目的,而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推进循环经济需要有效率的政策和科学的管理,真实而充分的信息是提高管理水平、制定正确政策的基础。目前,我国的环境和资源信息缺乏透明度和适时性,不利于循环经济政策的实施。发展循环经济应该加强环境与资源监测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三)仔细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应该有利于增加就业,必须在就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之间寻求平衡;第二,应该以在总体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较大、资源消耗较多的行业作为优先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域;第三,针对短缺资源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例如,中国的水资源总体上极为短缺,水的循环利用应优先推进;第四,具有较为成熟的循环利用资源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的产业领域应优先推进。
(四)确立技术创新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或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循环利用资源的成本很高,循环经济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创新,并将其作为政府职能的一部分。
三、河北产业生态系统构建
(一)微观层面(企业内部)。在这个层面,重点发展生态工业,侧重于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仿照自然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工业生产系统,使系统内各生产过程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互相关联,实现从原料、中间产物、废物到产品的物质循环,达到资源和能源的最优利用,保证经济和环境的共同效益。
下面,我们根据河北相关企业的特点提出了实施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1)改变原料路线。采用清洁工艺用无毒无害无污染的原料代替那些有污染的原料,如在化工行业,用丁二烯制异丙苯合成新工艺、改良丙酮氰醇法、CO2代替光气生产异氰酸酯等;(2)改革传统的工艺、开发新工艺。原料确定后,改革传统工艺,开发和采用新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就成为防止工业污染的重要途径。如,环氧丙烷的生产,国外将传统氯醇法已逐步为无废少废的共氧化法所替代,生产过程不用氯气,无需依托氯碱厂,且生产成本比改良氯醇法低,基本无腐蚀,“三废”排放少;(3)实现工艺过程的闭路循环,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作为原料返回到生产流程中加以利用。如,铜电解精炼中的废电解液,经处理后提出其中的铜再返回到电解精炼流程中;(4)打造多元化企业。把企业由单一产品生产变为生产多元化材料的工业企业集团,这样可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如,许多矿石加工企业利用的大部分是铁矿石,而对共生的霞石、檐石和钦磁铁矿等利用不高,甚至作为尾矿废弃。应在清洁工艺思想的指导下,开发整套矿石的加工工艺,把其他矿石加以利用。
根据产业发展特点,河北应在冶金、建材、轻工、电力、医药等重点产业从深度和广度上加大清洁生产的推行力度。要求企业开发和使用降低物耗和能耗的新工艺、新生产流程,积极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清洁生产技术,在企业内部实施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循环使用,从源头上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及促进清洁生产的环境政策、法规条例,建立清洁生产审核认证制度、完善产品环境标志和认证等。对于污染物排放超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二)中观层面(企业之间)。在这个层面,涉及到多种产业的规划发展,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等,侧重于企业(产业)间通过产品和废物交换建立生态产业链及共生网络,从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的法则,把不同的企业(产业)连接起来,形成资源共享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
生态产业链是通过对相关企业的物流和能流的实际分析,模拟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代谢机理而构建的,可有效提高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构建生态产业链及共生网络已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主要包括企业间和区域内产业间生态产业链及共生网络的构建。
1、企业间生态产业链构建。企业间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多以产品和废物为着眼点,在已有的产业基础上,基于产品代谢和废物代谢两条主线,通过中间产品和废物的相互交换把相关企业衔接起来。它是建立在企业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是以若干个企业为大结点,产品和废物为小结点纵横交织而成的网络状系统。根据河北的产业布局和资源状况,依托河北产业集群优势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间的生态产业链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主要是由于地理上邻近,大量专业化的企业集中在一起,企业之间相互协作和补充,可以节省采购、运输、销售等费用,信息沟通流畅,容易形成上下游的合作关系。
2、区域内产业间生态产业链及共生网络的构建。区域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多以产业(企业)为着眼点,可以通过对相关企业进行产业组合,也可以借助不同产业的多业联营构建,主要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生态经济为约束,采用清洁生产、工业代谢、副产品交换、生态设计、生命周期分析等思想和方法,着重分析区域内产业(企业)间物流、能流,通过探讨各产业(企业)之间“链”的链接结构、运行模式等,找到其生态经济形成的产业化机理和运行规律,并以此调整诸产业(企业)的“序”与“流”,开发各种相关产业(企业)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新流程,实现生产资源的链式循环,形成不同产业(企业)之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过程中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完成物质的反复循环流动。
(三)宏观层面(整个社会)。在这个层面,侧重于社会层面物质与能量循环利用,就是以生态链条模式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之间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比如,把净化后的城市废水用于农业灌溉,把农业养殖的动植物作为工业原料、消费产品等等,使不同生产主体之间资源共生互补,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一个有序的生态化循环圈。同时,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环路。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贾庆军.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的构建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4.
篇7
吉林是个林业大省,森林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平衡,林区木材资源匮乏,平原森林植被不足,城镇植物覆被率低下,整体生态功能退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加快林权制度改革步伐和提高城乡绿化水平,是吉林省高效发挥森林多重功能、建设现代林业的需要。现代林业的建设首先要有现代的环境,冲破阻滞林业健康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保护环境发展经济模式,也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我们必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能够避免大规模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途径。长期的开采、砍伐使得这些资源都不同程度地面临枯竭,一个具有森林资源优势的正在经历着从资源优势到资源劣势的转变,这也成为了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森林环境经常遭到来自森林外界的污染和破坏,而且由于林业生产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和开发利用,使得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森林环境急剧恶化。这种过度开采资源的现代常规林业已经成为森林资源耗竭、生态环境恶化重要源头;无论林业采用粗放型还是集约型的经营方式,都只是单纯的用经济指标对经济活动的成果进行衡量,环境只是被看做是一个为经济生产提供资源要素和容纳生产中所产生的废物的载体,从未被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或制约因素。因而,随着资源环境问题愈演愈烈,人们开始寻求一种能够通过其自身是运行解决其对环境的污染问题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废物的最小排放以及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它强调以物质的循环利用为基础发展经济,以最低的成本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循环经济把环境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同样重视环境保护,是一种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解决目前林业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已达成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共识,人们也日渐重视对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从加快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针对林业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林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识别林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对林业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出科学决策;对林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林业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有助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以及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林、牧、渔正由传统的小规模分散种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生产效率和规模得到空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由于种植业的化学施肥施药、养殖业的粪便排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发展低污染零排放的生态循环经济,推动现代林业建设。立足大林业、大生态,大胆创新林业发展方式,改善了人居环境和群众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针对农村规模生产所带来的面源养殖污染、种植肥料污染的现状。大力推行“畜、肥、林、药、菜”的绿色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按照“养殖集中化、粪便资源化、污染减量化、治理生态化”的思路,从政策层面给予了大力扶持,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人林”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将持续减少,具有现代林业气息的规模化种养殖业将不断得到发展,林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举不胜举,林业生态建设通过种养结合取得了重要发展,例如:利用林下产品发展种养业,再利用种养业产生的废弃物养鱼或制造沼气,再将养鱼和沼气产生的腐殖质还于林下。吉林森工林区的工作开始倾向于林下资源,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产品开发等方向发展。
林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林业走的是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依靠大量资源的消耗来推动经济的增长,使得林业面临的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经济增长潜力已接近极限,此时将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引入林业产业,为我国林业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发展现代林业,必须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其主要内容是: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在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中,森林生态系统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林是山之衣、水之源,是野生动植物种群的主要栖息场所,是生物物种的基因库。科学家把森林喻为地球之肺,把湿地喻为地球之肾,把生物多样性喻为地球的免疫系统,把荒漠化喻为地球的一种很难医治的疾病。这“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建设和保护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关乎着地球的健康,关乎着人类生存的根基。只有长期地建设和保护好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生存的绿色家园,人类才能永远地在这块绿色家园中繁衍生息、发展进步;只有山更绿,水才能更清,天才能更蓝,我们的家园才能更美好。
(作者单位:133000 吉林省延吉市烟集造林林场)
篇8
铜陵市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近年来,铜陵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推进节能降耗工作提到了战略层面,按照“宣传发动、组织引导,外树形象、内促发展,系统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工作措施扎实推进。
发展循环经济 强化政策引导
铜陵市经过多年的努力,已探索出一条以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型产业转型的道路。明确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明确提出建设“生态山水铜都”的城市发展战略。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生态山水铜都的决定》,以铜陵市被确定为国家级循环经济“双试点”为契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资源型产业向现代制造业体系转变,解决产业结构性高耗能、高污染问题。目前,铜陵市循环经济已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滨江、横港和成山三大循环经济园区先后启动和开工建设,一批循环型项目正在扎实推进,若干条生态工业链初步形成,循环经济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
近年来,铜陵市相继出台了《推进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实施意见》、《综合能源消耗考核制度》、《关于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评优创先活动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的意见》、《工业企业环境行为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工业企业环境行为评价技术指南》、《十一五污染物减排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同时,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污染减排、引导落后产能退出的工作力度,仅2002~2006年累计安排专项资金近亿元。特别是铜陵市投资1500多万元,建立了环境监测系统,对全市重点污染源进行在线监测,一期已设立47个监测点,对重点污染源实施在线监控,成效明显。今年市政府又设立了节能降耗专项资金100万元,主要用于节能奖励、节能项目的引导和补贴;市财政安排环保专项资金1550万元,循环经济引导资金500万元,淘汰小水泥专项资金150万元。
重点突破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首先,铜陵有色公司大力推进企业电力需求管理工作,并针对多数矿山为老企业的特点,加强对生产工艺优化调整改造,采用先进高效碎矿设备,提高磨矿设备运行效率,降低选矿电耗,以高效陶瓷过滤机代替传统的脱水装置,降低选矿系统运行损耗。对用电量大的压风系统实施节能优化改造,合理设置排水中段,降低排水系统损耗。今年铜陵市组织了一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上报,申报国家节能专项国债和省节能专项。目前,正在实施和准备实施的重点节能项目达39项,总投资25.9亿元,实施后可年节约86.8万吨标煤。
同时,根据《铜陵市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建立了拥有59个项目、总投资达160亿元的循环经济项目库,并着力推进这些项目的建设。目前,大部分项目进展顺利。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通过信托融资1亿元;在铜陵有色公司与华夏银行开展的循环经济合作计划中,5个以节能降耗为主要内容的循环经济优惠贷款项目已进入签约阶段。
再就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对260个建设项目进行了检查,环评执行率为93.8%,4个省级开发区均已完成区域环评报告书的编制工作,并通过了省环保局的审查。4个省级开发区内共有171个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为93.6%,“三同时”执行率为100%。另外,按照国家制定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淘汰小水泥落后产能工作,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已关闭淘汰6家企业7条立窑生产线76.4万吨水泥生产能力。此外,今年铜陵市还将关闭11家立窑水泥生产企业、6家小水泥粉磨企业,拆除13条立窑生产线,淘汰小水泥落后产能195.4万吨,仅此一项就减少能源消耗近32万吨标煤。同时,近年来,铜陵市还关闭了小石料矿,山59户,淘汰落后采石能力达240万吨。年内铜陵市发电厂还将淘汰2台125MW机组。
推广节能新技术 注重典型示范
今年,铜陵市成立了全国首个以循环经济为纽带、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型协会组织――铜陵循环经济产学研合作联盟。该联盟不仅包含了本市有色控股公司、铜化集团公司等21家骨干企业以及市科技局、循环办、经委、环保局、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等5个单位加盟,还邀请了清华大学等19家在循环经济领域具有学科特色的知名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成为首批加盟单位。同时依托铜陵市9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家工程研究中心和3家博士后工作站,为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对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课题,组织国内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专家进行顶层设计。确定化学石膏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产业间耦合技术研究、铜合金材料及金银等稀贵金属延伸开发等第一批20项重大课题,面向社会招标,推动企业通过产学研联合、自主研发等方式进行攻关,市政府在循环经济引导资金和科技三项经费等方面安排资金予以支持。
通过宣传贯彻《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办法》和《安徽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铜陵市围绕磷石膏、硫酸烧渣、粉煤灰3大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建成了一批共生综合利用企业群体,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新成效。如绿阳公司利用六国化工废物磷石膏相继建成投产一期10万吨、二期30万吨磷石膏水泥缓凝剂生产线,同时还建设了年产10万吨的建筑石膏粉项目。
为发挥节能示范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今年8月1日,市政府召开了节能工作现场会。全市节能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业近120个单位参加了会议。会议参观了典型项目的现场,示范企业交流了工作经验,并请国内知名的节能专业公司进行了新技术推广,会议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节能技术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节能工作的开展。仅从能源的综合利用情况看,2005年之前铜陵市综合利用发电厂装机容量仅有4.39万千瓦,而今年已达到6.3616万千瓦,年发电量也由1亿千瓦时增加到3.2亿千瓦时,如加上目前在建的机组装机容量将达到13万千瓦,增长3倍以上。
2006年铜陵市GDP增长16%,而能源消费总量仅增长10.1%;万元GDP能耗2.17.吨标煤,下降5.2%,节约25万吨标煤;全年削减二氧化硫排放1.8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20.5%,单位GDP一氧化硫排放下降40.5%;削减COD排放量134.1吨,单位GDP的COD排放下降21.2%。超额完成了2006牟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为“十一五”目标的完成奠定了良好基础。2006年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产值15.8亿元,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521.8万吨,固废综合利用率72.23%。长期压在铜陵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即红山(硫酸渣)、白山(磷石膏)、黑山(水淬渣)正在被日益削平。今年上半年,经省环保局初步核定,铜陵工业污染治理COD削减量262.5吨,较去年同期多削减0.52%,完成年度削减任务的50.7%;――氧化硫减排3206吨,完成年度计划的70.1%。1~9月份,市规模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
认识到位 机制创新 合力推进
节能减排工作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业。铜陵市委、市政府在节能降耗探索和实践工作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有以下5个方面的体会: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前提。铜陵市节能工作起步早、进展快、效果好,不仅是市几大班子主要领导对铜陵市节能工作的艰巨性、迫切性认识到位,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形成共识,齐心协力,更是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的原动力。
(二)科学规划、政策扶持是基础。规划是否科学合理、政策扶持是否到位,对推进节能降耗工作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2005年以来,铜陵市先后编制出台了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降耗工作的一系列专项规划及各项政策措施,为节能减排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科技创新、技术攻关是支撑。铜陵市节能降耗工作之所以取得“倍增”效应,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不懈地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强关键技术研究攻关,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近年来,铜陵市不断加大对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产业的科技投入;以产学研联合为主要方式,加强对研发与主导产业密切相关的循环经济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层,使资源利用率等主要指标显著提高。
篇9
受地区特征和产业结构影响,打造新型工业化低碳城市还面临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一是经济结构“碳”关联度强。从产业结构看,煤炭一业独大、火电装机比重过高。2009年,煤炭产量1 838万吨,洗煤1 835万吨,焦炭529.5万吨,煤炭及相关产品对全市经济贡献率在80%以上;全市所有发电完全依赖火电。从工业产品结构看,我市大宗产品多为煤炭及附属产品或其他能源产品,原字号工业偏重,存在深加工度低、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能耗高、污染重、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等问题。二是风能、太阳能等无碳能源产业起步缓慢。今后相当长时期,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发展仍将受高成本、接入电网难等因素的制约。三是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等低碳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占GDP的比重相对较小。四是低碳产业技术还存在许多瓶颈制约,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综合利用技术几乎没有,二氧化碳利用项目在我市还是空白。
当前乃至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市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能源需求呈强劲增势,仍将保持“三重三轻”的产业格局。即:从能源结构看,煤炭传统能源占比重,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占比轻;从工业结构看,资源性产业占比重,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非资源性产业占比轻;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工业占比重,现代服务业占比轻。综合分析,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市以传统能源为主的产业结构不会有大的改变。研究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我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一)加快低碳经济相关问题研究。切实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项重大课题,集中力量进行研究。一是我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工作思路、主要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二是如何实现高碳行业和重点企业低碳化;三是如何提高无碳经济和低碳经济在总体经济中的比重;四是如何加快低碳产业的培育和技术创新;五是如何建立低碳经济统计和考核指标体系等等。在此基础上,将低碳经济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适时编制《七台河市低碳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二)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抓好高耗能行业淘汰落后产能,采取限制生产规模、控制污染排放、减少电力运力供应、给予适度资金补偿、妥善安置职工等综合性措施,加快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能力。分解下达各行业、各县(区)落后产能年度淘汰任务,督促其分解落实到具体企业和生产线。强化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降耗监测监控,严厉查处偷排和超标排放行为。抓住产业联合重组的有利时机,推进煤炭、焦化、电力、非煤替代产业兼并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能源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
(三)全力打造低碳产业。推动煤炭、电力等传统行业的低碳化改造,降低煤电排碳比重。鼓励煤炭清洁生产。积极推进煤炭净化、电化、气化、液化和废弃物处理等技术的应用。支持七煤公司重介浮选、隆鹏公司100万吨生物质型煤、大唐七台河发电公司锅炉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和煤层气、煤矸石、粉煤灰利用等项目。加快无碳能源开发利用。做好风、光资源勘测、外送通道规划等工作,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并网发电有重大突破。培育壮大木制品产业集群。加快木制品产业园区和家具大市场建设,办好家具节等展会载体。推进集成材、五金、玻璃、油漆、包装物等配套产业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研究制定全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体育用品制造、体育旅游、体育休闲娱乐、体育运动项目经营,全面、科学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做大绿色旅游产业。抓好物流园区建设,支持煤炭、化工、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物流体系建设。支持地方企业上市和国内外银行入驻我市,形成以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
(四)积极推进低碳技术进步。推进煤炭清洁生产的关键技术创新,在已有洁净煤、生物质型煤、热电联产、煤气发电、废弃物处理等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煤气化、煤液化技术研发,深度开发酸、醚、烯、烃、纤维等精细化工产品。推进低碳技术研究,引进国际和国家实验室或研究中心,研究二氧化碳捕集、储存、综合利用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解决煤炭燃烧零碳排放,为我市能源工业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推进低碳节能技术,培育低碳咨询服务机构,引导社会向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的研发和投资。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煤化工基地基础地位,企业层面,要采用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措施,实现内部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工业园区层面,引入低碳生态理念,以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思想进行规划设计和改造,实现企业间物料循环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实现垃圾或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六)努力挖掘林业碳汇能力。森林生长出1立方米积蓄量,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近两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快推进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48.5%,新增森林积蓄量65.6万立方米,新增二氧化碳吸收能力120万吨。下一阶段要继续抓好天保工程、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实施好封山育林工程,扎实推进村屯、公路、小区、庭院、库渠堤坝绿化和荒山荒地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增加碳吸收。同时要加强森林管理,加大森林火灾、病虫害、非法占用林地草场的防控力度,确保森林面积和质量不断加大和提高。
(七)稳步实施重点示范工程。一是新能源开发示范工程。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进一步推广普及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突出抓好煤层气开发利用,优化能源结构。重点抓好煤层气发电、大中型沼气站、秸秆气化炉、焦炉煤气生产汽油及天然气、煤焦油生产航油等新能源项目。二是新材料推广示范工程。抢抓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机遇,积极研发节能建筑、新型环保等新材料,逐步替代目前水泥、钢筋等高耗能建材。重点推进煤矸石砖、粉煤灰砌块、煤焦油高速公路沥青、中间相沥青碳纤维、电石树脂、粉煤灰特种纤维纸浆等新材料项目。三是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工程。加快矸石山减量和山体恢复治理,抓好生态自然恢复区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和搬迁,压减煤尘排放。四是生态园区示范工程。搞好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合理摆放新项目,逐步打造大中小项目合理配套、上下游产品有序链接的产业链,实现园区内所有企业清洁生产。五是城镇低碳化改造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太阳能和节能建筑工程,推广节能灯或太阳能照明系统。推行电子政务,压缩公务支出,建设快捷交通体系。依托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全面实施垃圾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工程。
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农业建设应用有效建议
一、循环经济概述
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往往存在较大差别,其中,传统经济属于一种物质单行道流动经济,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它经常会对地球资源和物质进行高强度开采,并在消费以及加工的过程中,将大量废弃物以及污染排放至环境,对资源进行一次性或粗放利用。而循环经济则重点强调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并要求所有经济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严格依照自然生态模式来进行,属于一种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经济。在整个消费或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较少,甚至可以实现“零排放”。传统经济模式主要是通过将资源变成废积物来促进经济增长,但该发展模式的缺陷在于,会产生资源枯竭或短缺问题,最终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而循环经济则可有效缓解上述问题,实现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属于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思维,在各生产环节中均倡导行为准则和经济规范。在循环经济中,生态工业属于重要形态,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工业体系包括:消费产品之后的资源再回收、企业共生产生的生态工业园以及企业单独的清洁生产等,由此也会形成一个良性的社会循环,终极目标是为了降低废弃物排放,并将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品投入其他工厂或作为原材料,实现废弃物循环应用,最终实现工业生产的零污染排放目标。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农业建设途径
在生态工业发展模式的作用之下,在建设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可对相关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进行充分借鉴,从而逐步建立起多功能、多层次的农业生态系统,其终极目标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回报。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实现农业经济系统投入产出链与生态工程食物链的有效结合,更加有助于获得高收益,从而创造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提升商品价值。此外,在产出链和加工链环节中,可提升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合理性,实现多种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并将生产出的产品投入市场,实现良性循环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有限的土壤数量,创造出更多高品质产品,从而逐步形成高效化、多元化的农业生态链,以达到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最佳境界,具体分析如下:
(一)多种生物共生互利
结合生态经济学发展原理,可将多种不同的生物进行优化组合,使其共同存在于农业生态系统中,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增产、增收的目的。以生物物种为例,可衍生出多种生物组合类型,具体如芦苇-鱼-禽、鱼-水稻-萍等等。目前,在我国的南方以及北方地区,稻田养鱼模式已十分普遍,待水稻插秧返青之后,向稻田中注水,并放养鱼苗,在经过病虫害防治以及晒田施肥等一系列管理工序之后,鱼苗会随着水流进入水沟,在收稻时节,将鱼苗捞出转入其他鱼塘。在这种生物养殖模式中,水稻可为鱼苗提供阴凉、饵料以及适宜水温等,而鱼苗则起到了施肥、除草、灭虫等作用,将大量的光合细菌、浮游生物转化为鱼产品,实现了鱼苗、水稻的互利共生,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促进渔业以及水稻种植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提升土壤肥力。据相关调查研究统计,在稻田养鱼模式下,每2500hm2水稻产量可达8/hm2,相比于普通的水稻种植模式,可增产15.5%,鱼苗养殖期15天可收鱼1.4万/hm2。
(二)多层次资源循环应用
发展再循环利用和立体开发式的生态农业工程,可实现加大工业、渔业、林木业、农业的协调稳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还具有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例如,可利用瓜果、落叶、沼渣等养殖蚯蚓,并将蚯蚓作为鸡、鸭、鱼饲料,其粪便可作为肥料,以此实现粮食生产、渔业以及畜牧业的平均增产。另外,通过秸秆转化,可对生物循环技术进行充分应用,将各种牲畜粪便、生活污水等,经过沼气池的处理之后,使其形成多用化无害化资源,并逐步形成高层次的生物产品,实现高收益,并将其用于无废料农业生产中,降低对土壤以及水体的污染,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有效保护。以山东省某股份开发研究公司为例,该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将家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在经过一系列处理之后用于双孢菇生产,并创建了双孢菇加工生产基地,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该公司利用玉米和小麦秸秆2万吨,可加工生产出高品质双孢菇1.5万吨左右,生产废料可用于高效菌肥、多糖系列产品加工,以实现资源的多层次循环利用,年产值高达2亿元,成为了当地的先锋模范企业。
(三)基于加工养殖业的庭院农业生态
所谓“立体化养殖”,主要就是借助食物链形成农作物、家禽、沼气、鱼的循环生态网,并形成一条龙式的自然经济发展体系。杭州市某养殖场便对农业生态工程技术进行了充分利用,由此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践过程中,该养殖场主要是借助氧气池,对于糖、茶庄、水稻田以及畜牧养殖场等进行连接,将发酵之后的家禽粪便用于生猪饲料,沼气用于生活燃料以及茶叶烘制、鸡舍增温的主要能源。此外,以家禽粪便为原料的沼液还可作为农业生产用肥,经深层次加工制作之后还可生产出有机肥,该农业生态发展模式更加有助于保护农村环境。
三、循环经济理念下建设生态农业的有效建议
(一)完善社会化服务和农业保障体系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发展生态农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保障体系、法律保障体系以及政策保障体系,通过对国外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和借鉴,发现在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相关保障体系是前提也是关键。在此情况下,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完善农业发展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增加农业财政投入,积极改革农村金融体制。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循环式农业组织,强化对农业环境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从而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二)强化农业高新技术研发
在发展循环生态经济的过程中,重点强调清洁化农业生产以及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并倡导在信息化模式上组织农业生产。因此,还要强化对可操作性强、经济效益高、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新技术的研究,通过这些技术的实践应用,可最大限度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现阶段,生态农业发展领域的高新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绿色能源开发技术、数字化农业技术、废弃物资源转化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等。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发展的根本取向在于实现农业产业化,而这也是循环经济模式下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经之路。若想实现上述目标,首要工作便是进行资金的多形式、多渠道筹集,结合地区资源发展优势,对当地的优势产业以及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最大限度凸显废弃物资源转换技术、清洁农业生产技术的优势和价值,可为相关产业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平台。与此同时,还能加快农业产业化升级,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 上一篇:动物防疫个人总结
- 下一篇: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