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入门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机合成入门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难以把握有机化学的学科特点,学习中存在诸多障碍。一些学生上课易懂、做题易错、放了易忘,综合题的解答,往往难以入门。
一、有机化学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
1.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有机化学开篇时,一些学生习惯全套照搬学习无机化学的经验,不能适应有机化学的学习,觉得有机化学内容繁杂,毫无规律,渐渐地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他们没有把握有机化学学习的下列特点:
①有机化合物通常用结构简式表示;
②有机化合物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密切;
③有机化合物空间构型的认识,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学习上难以适应得状况,如果不能调整过来,后续学习就会产生困难。
2.学习基础、认知水平障碍
学习有机化学,需要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学生的空间立体观念较差,对于分子的立体结构常常想象不出来。
例如,学习同分异构体概念后,总还有不少学生把
二氯甲烷(ch2cl2)分子(如图所示)的二个平面结构说成是同分异构体。
3.对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主要性质掌握不牢
有些学生对许多官能团的意义理解不透,区分不清。在学习或解题时,若不能辨清相关的官能团,就会出现思维障碍,从而导致错误。
例如,阿斯匹林的结构简式为:
则1mol阿斯匹林跟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消耗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在解题中,学生知道羧基、酯基能与naoh溶液反应,但忽略了水解产物中有酚,酚也能与naoh溶液反应。
4.逆向思维能力差,系统性不强
练习呆板,常常是"照葫芦画瓢",缺乏创造性,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对掌握的知识难以深化巩固。
例如,以乙醇为原料设计合成 ,如果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和有机合成常用的解题方法--逆推法,就难以达到合成的目的,这就是正向思维抑制了逆向思维的发展。
二、解决有机化学学习障碍的对策
1.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能够学好有机化学,必须使教学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我们应精心准备、认真安排教学内容,并穿插一些学生颇感兴趣的生活知识,特别是在知识的重难点教学中,挖掘能激发兴趣的内容,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同分异构体的命名与书写教学中,提出"天干"十字的同时,不妨带出"地支"十二字,学生对"子、丑、寅、卯......"等字是感兴趣的,因为在他们的记忆中,这些字是属于卜卦先生的,这样他们就容易接受"天干"十字。还有,在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训练时,不妨让学生练习"碳架"结构书写,同时可展示"碳架"结构模型,有条件和学校还可让每一学生配备一套塑料的分子小模型,以增强教学直观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循序渐进,平稳过渡
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整体水平及特点作充分摸底,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对初学者也不宜提过高要求,一般以会考标准为宜,不足之处可在练习或单元复习中弥补。
例如,在《乙醇》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乙醇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而乙醇的化学性质中,与活泼金属反应只限于钠,氧化反应限于催化氧化,脱水反应限于分子内脱水成烯。在习题课中深化要求,如消去反应能否发生、哪些醇能被氧化为醛等。作业的布置应注意难度和梯度。这样,将难点分散到各个阶段环节,循序渐进、各个击破,最后达到完整认识醇的目的,以利于学习过渡。
此外,加强直观教学,采用挂图、模型、演
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等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总结归纳,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
学生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但由于有机化学的显著特点是:多、杂、乱,其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使之成为中学化学的难点,会考、高考的热点,其学习的方法又与无机化学的学习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如果不帮助学生总结有机化学的特点及学习的一般方法,学生将很难入门。
(1)结构决定性质,进行归纳学习
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方法是:结构→性质→用途→制法→同类物质。因此,从结构出发,抓住官能团的特性是学好有机化学的关键。
例如,醛类物质的官能团为醛基(-cho),由于醛基的特殊结构决定了醛类物质的化学性质为既可以发生还原反应(与h2加成反应)又可以发生氧化反应(银镜反应、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而含有醛基的物质均可以发生上述反应,如: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葡萄糖、麦芽糖等都可以发生银镜反应。
(2)加强针对练习,及时总结规律
通过章节学习得来的知识是零散无序的,在一单元或一专题学完之后,帮助学生进行整理,多加强不同类型题的训练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练中找规律,在做中总结经验,学以致用,触类旁通,以提高解题速度,培养归纳能力。
①"价键守恒"原理即碳四键、氧二键、氢一键,这是推导、书写结构式的重要依据。
②根据有机物的衍变关系:烃→醇→醛→羧酸→酯,推断有机物的结构,找出衍变关系中的突破口,然后逐层推导得出结论。
③分子组成为cnh2no的有机物完全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的物质的量相等。
④具有相同最简式的有机物,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总质量恒定,完全燃烧时耗氧量和生成的co2和h2o的量均为定值。
4.认真审清题意,加强解题指导
篇2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阅读教学 阅读心理 阅读习得 阅读策略
近年的高考试题中信息题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信息题的基本特点是:通过材料展示陌生的化学情景,要求学生阅读题中的知识信息,运用这些知识信息来分析和解决题中的问题。信息题的时代气息浓厚,与现代科技密切相关,成为高考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由于考生阅读能力的缺乏,加上此类题目多为最新的科研成果或某一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考生来说,既陌生,又平淡无味,因此相当一部分考生不能细心地阅读题干,抓住题干中重要的信息,其结果是大量失分。笔者认为,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进行以下几点尝试:
一、调动需要,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心理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阅读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参与的过程,阅读过程中伴随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活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阅读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兴趣的阅读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创新阅读教学入门的钥匙,学生面对庞杂繁复的课业压力,是积极参与,还是被动应付,抑或厌恶排斥,直接影响到阅读质量及其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颇费心思的,所谓“冥思苦想”,即阅读当中必须时时运用思维的苦涩与艰辛。在各种学习习惯中,思维习惯是核心的环节。正由于如此,学生在阅读中,一旦因畏难怕苦而懒于思索,将使得阅读的功效大打折扣。要扭转这种颓势,就要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创新思维的训练来激发阅读兴趣、培养积极的阅读习惯。
理论知识都难免抽象和枯燥,为了使学生获取的积极阅读心理得以持久保持,就必须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有趣”,为学生构设良好的阅读情景。例如,在讲“铁的性质”时笔者根据教材知识的逻辑程序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引用了以下这篇拟人化的阅读内容:
我的名字是铁,符号是Fe。自春秋时期,人们通过火的洗礼,使我从矿石中现出原形。从此人类就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你们想一想,工业、农业、交通、航天和日常生活,哪一样离得开我?有人说我外表长得很黑,其实我非常白并具有金属光泽;有人说我长得丑,其实我很温柔。总的说,我的性格较活泼,虽然比不上镁和锌,但比铜要活泼得多。我与氧气接触时,因反应条件不同而异:在纯氧中,将我点燃,会剧烈燃烧;在干燥的空气中,我无动于衷;在潮湿的空气中,我将“遍体鳞伤”、锈迹斑斑;如果在高温下,给我“洗个蒸汽澡”,会越洗越黑。如果把我投入到稀盐酸或稀硫酸中,我会生“气”;如果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则会变“色”。
由于其内容与学生认知能力相当,贴近学生生活,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情景,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在阅读的这篇短文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对铁的形成过程、铁的性质、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产生了疑问,这就很好地营造了学生对课本的阅读氛围,产生了对课本的阅读需要。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合课本阅读将这部分知识内容充分掌握。
三、筛选习题,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策略
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大多要通过解题来体现,因此读题能力也尤为重要。现在习题中尤以信息题、试验题、图像题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最高,这几类题也一直是近年高考的热点题型,此类题一般阅读量大、问题多,往往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问题需要,在短时间内就必须将阅读得到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最后从中剔除糟粕或干扰信息,提炼出精华,找出问题的突破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策略。
1.重视试题中的问题。问题是试题的归宿,不弄清问题就没有解题的方向。不同的问题包含着不同的要求,只有弄清问题是什么才能在题干中找到与之相关的信息。例如,如果问题是求质量,那么就要在题干中找与质量相关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如果题目问的是物质的量,就要在题干中找质量、微粒的个数等与物质的量有关的信息。
2.“倒读”。“倒读”的阅读策略,也就是先读问题,再带着问题读题目内容,即再根据问题在题干中找到相应的信息,将问题逐一解决。这类方法在有机合成题和框图推断题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倒读”也可以理解为通常所说的“逆推法”,“倒读”可以增强阅读的针对性,缩短解题的时间。
3.寻找“题眼”,即找关键语句。试题给出的信息既有必要信息,又有无效信息,甚至有干扰信息,这些无效、干扰信息起着鱼目混珠的作用。阅读这些信息时我们应细心缜密。“题眼”往往将题目中的问题一脉贯穿,通过找“题眼”、找关键语句,不仅可以找到解决所有问题的钥匙,而且可以窥见到作者布局的巧妙和独具的匠心。
例如,近年高考中的一道试题:化合物A涂在伤口上数秒钟内因发生________________反应而固化,是一种固化迅速缝合材料。化合物A是___________________态,这里的固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化合物是由三种单体合成的,(1)合成化合物A的三种单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发生固化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 。
在阅读此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应从一个“涂”字想到化合物A是液态,因为气体物质和固体物质是不能涂的,这里的“固化”是指化合物A由液态变固态(或具有止血作用,使血液凝固)。化合物A可用于涂在手术后的伤口上,是因为它具有固化迅速的性质,是一种固化迅速的缝合材料,它为什么能固化呢?这需要分析它的结构。化合物A是一个小分子,而固化应该是形成高分子化合物,能使化合物A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原因自然就落在了“C=C”的身上,所以发生的反应应是加成反应,书写化合物A发生的固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就水到渠成了。在学生对本题的阅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由“涂”、“固化”提出问题,积极思考找到答案,充分发挥它的“题眼”的作用。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改变传统教育中学生“忠实听众”的学习方式,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需要学习的内容,而不再是仅仅去听、记教师讲授课本上的内容,从而在课堂上营造出“教是为了不教”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高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向阳.目前学生学习方式方法存在的问题[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