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篇1

关键词:化学农药;环境污染;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S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209

1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目前世界上已经生产、应用的农药达千余种,而常用的也有200多种。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化学农药的大量应用,农药污染环境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并逐渐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使用过程中,农药可通过挥发、扩散、迁移等各种途径转入大气、水体、土壤及生物体内,造成污染问题。化学农药除了在生产过程中因“三废”的排放而污染环境外,尚在运输、贮藏、分装、零售过程中发生污染,但更主要的是在农田喷施化学农药时的污染。具体而言,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毒害益虫益鸟。化学农药不仅可以杀伤农作物的害虫,其对有害生物的天敌及传粉昆虫等也会起到毒害作用,一些捕食性、寄生性害虫的天敌受到影响,直接影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化学农药本身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过入动植物及人体内会危害动植物及人体的健康;有些化学农药其化学性质稳定,降解困难,持续大剂量的应用会导致残留,累积起来不仅会污染土壤,还会通过污染农产品而损害人体健康等。

2 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对策

目前我国在化学农药污染控制方面还存在用药不规范、不合理的现象,在管控过程中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2.1 健全农药环境污染防治体系

国家相关部门要对农药的生产、经营、运输、存储、应用及废弃物处置等全生命周期进行严格管控,明确农业部、环保部、工信部等在农药污染治疗中的监管职责,根据职责范围再细化各部门的监管制度,以提高农药监管职能的效用。尤其是在农药应用环节,要明确监管主体及对象,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细化具体的农药使用环境安全监管细则及方案,重点跟踪、评估污染严重的农药产品,如果有监测数据某种农药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则要对其进行合理评价,明确危害后要采取禁用或限用措施。针对农药的生产、流通、销售等环境建立产品追溯体系,以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提高管理效果。

2.2 将农药环境面源污染修复技术的开发作为研究重点

农药环境面源污染不仅体现出覆盖面积大、修复工程量大的特点,而且化学农药污染物复杂、对环境影响较大,因此要加强农药环境面源污染修复技术的开发,以保证农业清洁生产,从而为人们的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保障。目前常用的农药环境面源污染修复技术包括2种,直接在污染面源开展污染治理的原位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降解、植物富集或降解、生物通风等;则是离位修复,即将污染土壤转移至生物反应器、修复滤塔中进行修复处理。然生物修复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特定的农药种类、品种只能应用特定的生物进行修复,并且修复环境的营养物质、环境条件等均会对修复效果产生影响。后续要将重点放在单项修复技术应用瓶颈的突破,开发农药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提高农药面源污染环境治理的高效性、安全性。

2.3 其它措施

要提高病虫害发生的预测水平,及时、准确的病虫害发生预报,分析害虫的生育及生理特点,提高化学农药应用的针对性,提高防虫效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推广普及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应用,绿色农药高效、无毒或低毒,药剂量不仅应用少且见效快,仅对特定的有害生物起到防治作用而不会影响有害生物的天敌,降解速度快,并根据害虫的生物学特性采取物理防治方法等;改进栽培种植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无害化治理原则,指导农户不断改进栽培技术,以高抗病品种为首选,实行严格的轮作制度,将化学农药防治作为辅助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应用量;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增强其环保意识。基层农业部门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合作,组织农民按乡镇集中定期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和环境保护及产品质量意识。告知其化学污染的危害,指导其合理应用化学农药。

3 结语

农业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门,土壤、空气、温度、水体是各类农业生物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化学农药的应用尽管为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其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化学农药污染控制的重要意义,采取系统性、科学性的防治措施,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农药施用与环境保护历来就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园林农药的施用是为了保护城市环境中的园林植物,但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随着主干道和物业小区以及各实体单位绿化改造及建设的逐步完成。绵阳科学城环境的美观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绿化面积达到200余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了5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0m2以上。园林绿化在带给科学城居民高质量生活空间的同时,为防治园林病虫害而施用化学农药也给科学城环境带来了环境的影响。绿化面积愈大,农药施用量就愈大,负面污染就愈严重。因此。认清科学城农药施用的现状及特点,了解化学农药大量施用造成的原因。探讨减少化学农药污染的治理对策,以期达到既防治病虫害对园林植物的侵害,又保护环境科学的目的。

 

1 科学域园林农药施用现状

 

较长时期以来,由于中物院技监部门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科学城在三废及其他污染治理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由于化学农药的特殊性,科学城园林植物因化学农药大量施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分析其表现,具有以下特点。

 

1.1农药投放量大

 

正当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得到普遍提倡和推广,以尽量降低化学农药施用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时,我国园林系统为防治病虫害的化学农药投放量却十分惊人。自1989年以来,北京、上海每年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农药用量均超过100t。其中北京每年有机磷农药占69.7%。生物农药不足1%。据不完全统计,科学城每年农药施用量在2t以上。其中以有机磷、有机氯为主。占98%以上,生物农药尚未得到使用。

 

1.2农药施用技术水平较低

 

园林系统每年有90%以上的农药是用高压喷雾,科学城也不例外,一般将化学农药直接喷洒在居民集中工作、学习和生活居住区以及行道树、公园的绿色植物上。这种单一、粗放的喷雾施用方法,造成喷洒在虫体及植物上的药剂常常不足10%(真正可利用的约2%),其余90%以上的药液流失到地面。通过土壤的吸附、转移、降解、富集等过程,进入了食物链或饮用水中;部分挥发到空气中,导致在施药期间,整个城市农药弥漫,严重污染了城市环境。

 

1.3农药施用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现代社会由于高楼林立,街道纵横,城市中静风率一般平均高达30%~50%,因而大气污染系数高,稀释能力弱。现代有机合成农药不仅具有较高的挥发度,且多为高度脂溶性品种。根据有关资料报道,用1000倍液的氧化乐果喷雾。经46h后测定,大气中的氧化乐果含量仍达97mg/m3,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期生活,对人体健康非常不利。农药除了从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外,还能从健康皮肤侵入机体。城市防治园林害虫喷洒农药时间主要集中在春夏至秋季之间,由于气候炎热,市民身体裸露部分较多,外出活动频繁,因此时刻都有微量农药经呼吸道和皮肤潜入体内。研究表明,农药的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通过加强管理和采取安全措施,是可以避免的。但环境中的长期农药污染所引起的细微效应,对人类危害最为严重且无法避免。

 

2 农药大量施用的原因

 

近些年,随着全球气侯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以及科学城环境改造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淘汰了大量乡土物种,加之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构成科学城园林生态系统的气象因子(温度、湿度、光、水、土壤、大气、风、雨等)发生了改变,生物因子(食物、天敌等)结构单一,科学城园林生态系统原有自身平衡功能打破,恢复能力较低。病虫害较严重,尤其是夏秋季病虫害高发期,轻则草坪树木枯死,重则被害虫全部食光,势必大量施药。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造成。

 

2.1构成科学城园林生态系统气象因子的影响

 

由于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园林生态系统与农林生态系统相比。气温高、空气干燥、常处于无风或微风状态。科学城中心平均气温往往高出郊区4~6℃。由此不仅影响病虫害的生长速度,也改变了病虫害的生活周期。同时,城市中的大气、水体、土壤多被严重污染,对害虫及天敌也会产生影响。如二氧化硫和氟化氢对蚜虫、介壳虫和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繁殖有刺激增强作用;低浓度臭氧不但促进豆蚜大量发生,还可对蓑蛾、毒蛾等咀嚼式口器害虫繁殖有利;汽车尾气中的含铅微粒积累在植物组织中对天敌的杀伤力往往大于植食性害虫;街道的尘埃覆盖在行道树的叶片上,既影响光合作用又阻碍寄生蜂在寄主植物体表的产卵活动。这些因素,都可导致科学城园林化学农药的大量施用。

 

2.2构成科学城园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因子影响

 

由于科学城园林系统中的植物配置不尽合理。乔灌草的配置比例失调。乔木栽植较密,通透性较差;灌木栽植较少;大量种植外来草坪即冷季型草坪,科学城现有草坪面积90%以上是冷季型草坪,导致科学城园林植物结构单一,物种丰富度低。同时落叶很快被清扫干净,不能进入生态系统循环,也忽视了城市园林的生物多样性,天敌系统脆弱,稳定程度差,微生物常处于抑制状态。园林害虫通过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长期适应,必然在生物学特性以致生理形态上形成程度不同的变异,使行为习性和适应性、抗逆性等都不断加强,导致化学农药的大量施用。对环境质量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2.3人为活动及认识因素的影响

 

园林的社会性,决定了园林生态系统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大,妨碍了生态平衡的恢复。如某些单位在植物保护中例行施药,盲目加大用药量和用药次数,或用同一种作用机制的农药剂型。这些不合理的农药施用方法,使病虫害产生了抗药性,其结果是害虫越治越多、农药越用越浓的恶性循环,防治成本逐年增大,防治效果越来越差。同时苗木种子调运时,不注意检疫,这些都将招致危险病虫害的扩大蔓延,导致化学农药的大量施用。

 

3 科学城减少农药施用的有效途径

 

为适应以人的安全为首要条件,以有利于人的经济活动为前提的要求,在科学城园林植物保护中应采用“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策略。病虫害综合治理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人们考虑到单纯使用化学农药的不良后果而提出的一种防治新策略。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个病虫害治理系统。这个系统考虑到病虫害中的种群动态及其环境,利用所有适当的方法和技术以尽可能相互配合的方式。把病虫害种群控制在低于经济危害的水平。由此可见,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基础是“容忍哲学”,而不是以前所有的病虫害防治策略中的“消灭哲学”。此策略只要求降低病虫害种群的数量,使其不造成危害,而不要求彻底消灭。害虫防治要根据害虫种群的动态及其有关环境,容忍一部分害虫存在,既是增强园林生态系统自然控制的要求,又是美化城市环境和人对美的享受所必须的。因为园林不仅提供人们休息、欣赏、怡情养性,也要供文人雅士即景吟诗作赋。他们不仅要求园林有美丽的花草树木、小桥流水的如画景色。还需要以蝶舞花丛、蝉鸣枝头、蜻蜒点水、蝗跃草地作点缀,为景色增添生气、为诗词书画丰富内容。因此,园林病虫害实施综合治理,既能达到有效控制病虫害的目的,又保护了这些有助于增加自然美景的昆虫,意义十分重大。

 

3.1重视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法律的形式,禁止某些危险的病虫害、杂草人为传人或传出,或对已发生的危害采取有效措施消灭或控制蔓延。我国每年都能在海关检查中发现数量众多的检疫植物及微生物。城市园林建设需要经常从外地或国外引进一些本地没有的花草树木。但此举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本地没有的病虫害。因此,在进行苗木引进时一定要加强植物检疫,防止植物检疫对象的传人。

 

3.2增加科学城生物多样性。引进园林害虫的天敌

 

根据科学城园林植物结构现状,逐步完善和丰富植物品种结构,减少冷季型草坪的面积,增加生态草坪如麦冬、马尼拉等,增加乔灌木乡土树种的数量。同时,增加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天敌如鸟类、周氏啮小蜂、线虫、苏云金杆菌等。以丰富科学城园林生物的多样性,充分发挥科学城园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

 

3.3增加生物农药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农药大量研制并投入使用,如Bt制剂,几乎能防治科学城所有的食叶害虫,具有用量少、效果好、对人畜毒性低、选择性好、低残留、无“三致”作用、无不良气味和气味小等特点,主要包括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和动物源农药。因此,应大力提倡使用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

 

3.4合理施用化学农药

 

化学农药具有高效、经济、快捷的特点。因此,当园林植物病虫害大量发生必须使用化学农药时。应科学合理施用化学农药。

 

3.4.1确定经济为害限阀。所谓经济为害限阀。就是病虫为害是否造成了经济损失的界限。各种病虫害对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造成经济损失限阀,要掌握这一点,就必须进行必要的科学试验,将病虫为害的规律、发生程度进行系统比较。找出相互关系。

 

3.4.2决定和调节适宜的施药时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做好“两查两定”,既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确定防治适期;又调查病虫害的发生量。确定防治地段或面积。对于病害应掌握发生中心区和病原物侵入之前的防治工作,对害虫要掌握幼虫的低龄时期。尽量避开天敌出现的高峰期施药。

 

3.4.3选择适宜的施药方法和施药部位。合理的施药方法可减少用药量,避免伤害天敌及减少环境污染。

 

3.4.4在控制药量和防治效果好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施药次数。这是有效克服化学防治缺点的重要一环。做好此项工作,不仅可以节省开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可以减少药剂对环境的污染,对天敌的杀伤,也可以减缓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并要选择适宜的农药和剂型,轮换或合理混配使用不同品种的农药。

篇3

按照国家标准,有机农产品指的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都必须按照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种植,生产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同时,还必须经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审查。

但是,媒体已多次曝光过有机农产品存在着乱贴标、卖证书等多种欺诈现象。例如,近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以假充真“有机菜”》,报道山东济南一些大超市高价售卖的有机蔬菜并非有机,化学农药、化肥仍在源头使用。

假如有机农产品是严格按照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就一定要比常规农产品安全吗?

由于有机农产品不使用化学农药,化学农药的残留要比常规农产品低得多,在这方面可以说较为安全。但是有机农业并非就完全不使用农药,只不过用的是源于细菌、植物的所谓天然农药。

既然是天然的,人们就想当然地以为它们就一定是安全的。其实未必。有些天然农药已被发现具有一定的毒性。例如有机农业使用的天然杀虫剂鱼藤酮具有肝毒性,还能诱发帕金森病。另一类天然杀虫剂除虫菊酯有的具有神经毒性,它们的毒性有时比人工合成的拟除虫菊酯要高得多。有机农业通常使用铜盐作为杀真菌剂,导致有机农产品中铜的含量要比常规农产品高。如果人体摄入过量的铜,对健康有害。所以,天然的农药同样不能滥用,也存在农药残留的问题。

植物自身会分泌一些天然毒素,抵御病菌的感染和害虫、鸟的食用。这些天然植物毒素有的对人体也有毒性。在常规农业中,由于使用化学农药能有效地消灭害虫,农作物没有自己制造毒素的压力,产生的植物毒素比较少。相反地,有机农业中使用的天然农药不像化学农药那么有效,植物就不得不多分泌一些毒素来保护自己。特别是,不使用化学农药虽然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农田中的昆虫、蜘蛛、鸟、老鼠等动物的数量增加,但是这些动物在食用农作物时,对农作物造成的伤害会刺激农作物分泌更多的毒素。有机农作物中的天然毒素含量通常要比常规农作物高10%~50%。

害虫和其他动物对农作物的伤害还会导致另一个更严重的后果,在伤口处容易滋生霉菌,而霉菌会分泌毒性更强的毒素。例如,一种叫镰刀霉的霉菌会分泌一种致命的毒素叫伏马毒素。伏马毒素是一种致癌物质,而且能够干扰人体细胞对叶酸的吸收,而孕妇如果体内缺乏叶酸,会显著地增加胎儿神经管缺陷的发生率。有机农产品由于难以控制病虫害,其伏马毒素的含量可能高于常规农产品。2003年9月,英国食品安全局抽查了市场上6种有机玉米粉产品和20种普通玉米粉产品,发现6种有机玉米粉产品的伏马毒素含量都高得离谱,是允许量的9~40倍!这6种有机食品不得不都下架。

篇4

1 绿色植保技术的简介

绿色植保技术是指通过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来控制农业有害生物的一种环保型的植物保护技术。在“绿色消费,持续发展”已成为最新潮流的当今,加速推广应用这一技术可实现在农业生产中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杜绝因单一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而引起的农产品残留农药超标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绿色农产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政府对农产品食品安全的重视和人们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绿色植保技术已开始在中国推广应用。但由于受中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影响,大大约束了这一绿色环保技术的推广进程,致使目前中国大部分县级及乡镇级地方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导致许多地方在防治农业有害生物方面仍只能沿用传统的单一的化学农药防治,从而引起农产品残留农药超标或生态环境污染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推广应用绿色植保技术的成功经验,加快中国绿色植保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 化学农药植保技术应用现状

植保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物理植保技术,另一个是化学农药植保技术。物理植保技术主要利用电、光等物理因素对杀害农作物中的微生物,例如,高温杀菌技术、紫外线照射技术等,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杀虫效果好、污染小、成本较高;化学农药植保技术主要的工作方式是农户直接农作物喷洒化肥等,该技术具有较强快速性、直接性、且成本较低,更受农户的青睐。

目前,我国农户自身素质水平普遍不高,对农药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在利益的驱使下为了提高产品的盈利,不能合理的使用农药,具体表现在:第一,缺乏对病虫害种类进行合理分析,使用农药时没有对说明书进行仔细阅读,看到农作物存在害虫就施加农药,反而提高了害虫和微生物的抗性,对农作物伤害较大,降低了农作物的抗性和质量,杀死了农作物中的有益微生物,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第二,部分农户为了追求经济利润,不顾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使用一些国家禁用农药,禁用农药毒性较大,不仅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还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第三,农户在使用农药时,没有合理控制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施加一次农药后,没隔几天继续施加农药,造成了农产品中农药数值过高,降低蔬菜质量。

3 农业生产中绿色植保技术的价值

绿色植保技术是在传统的植保技术发展引来的新兴技术,其侧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采用科学的植保技术,目的是降低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加强食品安全。具体来说,首先,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使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农业生产标准,使农产品在市场销售中更具竞争力,解决了传统的化学农药植保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该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生态环境。绿色植保技术相对传统的化学农药植保技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以减少农作物及土壤中的重金属成分,增加各种微量矿物质,减少环境污染。最后,实行绿色植保技术,可以革新植保人员的观念,改变传统的被动防治的思想,实现主动预防,从整体上提高植保技术的水平。

4 农业生产中绿色植保技术主要应用手段

4.1 建立健全的病虫害防治系统

建立健全的病虫害防治系统,是推广绿色植保技术,保证农业生产的基础手段。植保人员要准确了解农业害虫的种类、危害程度等,并根据害虫的危害性采取科学的手段,治理病虫害的问题,从而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减少农业生产中损失,增加农户的收入。

4.2 加强科学培训,提高植保人员技术水平

首先,农业部门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对植保人员进行培训,加强植保人员专业知识,提升其工作能力。其次,要引进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同时,能够掌握先进技术的科研人员,加强植保工作人员之间的学术及技术交流,要通过树立模范典型方式,提高植保人员的积极性,推动绿色植保技术更好的开展。要建立一个具有高水准的绿色植保专访队,并且要不断扩大队伍建设,吸纳更多农户加入,专访队的主要工作是向农户售卖低毒农药、向农户普及绿色植保知识,并且指导农户使用绿色植保技术。

4.3 加大资金投入,注重技术研发

相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不断推广绿色植保技术。可以建立农业生态示范基地,让农民充分了解绿色植保技术的使用过程。要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革新老旧设备,为植保工作提供物质基础。同时,植保工作人员集思广益,注重对绿色植保技术的钻研,要将物理植保技术与化学农药植保技术充分结合起来,切记要将传统的书面理论与现今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而保证绿色植保技术的能够切实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4.4 普及绿色植保技术,加大思想宣传力度

农业部门可以采用新媒体技术加大对植保技术的宣传,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及时准确的向农民传递绿色植保技术的重要性。开阔农民的视野,拓宽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农民能够准确了解农药危害性,指导农民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将绿色植保技术切实的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保证农业生产效益。

篇5

为什么要实施全程绿色防控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就是以确保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的,优先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为害的行为。

全程绿色防控强调从播种到收获全生育期的保护,强调“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通过植物检疫,杜绝种子携带检疫性有害生物;通过控制农业投入品质量、土壤消毒、棚室消毒,消除病虫藏身之所,清剿病虫等污染源头;通过健身栽培、选用耐抗性品种,提高作物自身抵抗力;通过蔬菜病虫监测预警,在病虫发生初期及时指导防治,提高防治效果;通过应用天敌昆虫、生物农药、理化诱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应用蔬菜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可以大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从而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打造北京城的“放心菜园”,保卫首都“美丽家园”。

何谓蔬菜病虫害

全程绿色防控体系

全程绿色防控充分遵循“源头控制、防重于治、综合调控”的绿色生态植保理念,重点推广蔬菜无病虫育苗、产前消毒预防、产中科学防控和产后残体无害化处理有机结合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发生、为害程度,减少农药使用,提高农药利用率,提高蔬菜质量安全。

无病虫育苗配套技术包括种苗植物检疫、苗棚消毒技术、两网覆盖技术等8 项主要绿控技术;产前消毒预防技术包括棚室表面消毒和土壤消毒两项绿控技术,加强投入品的质量控制,例如有机肥中不应含有超标的农药、重金属残留;产中科学防控配套技术包括清除病残技术、两网覆盖技术、色板诱杀技术、天敌应用技术、生物农药应用技术等10项绿控技术;产后残体无害处理技术包括太阳能臭氧农业垃圾处理站、移动式臭氧农业垃圾处理装置或废旧棚膜高温密闭堆沤,对蔬菜残体随时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等技术。

全程绿色防控核心技术有哪些

1.棚室表面消毒、土壤消毒减少病虫初侵染源技术

在蔬菜收获后及时清除棚内病残体,选用相应药剂或采用自控臭氧消毒常温烟雾施药套机对地表面、棚膜等所有暴露表面进行表面灭菌;选用臭氧或生物熏蒸剂对土壤进行密闭熏蒸处理,处理棚室比对照棚室病株率可减少20%~40%。

2.太阳能害虫诱杀灯控制害虫技术

该技术诱杀害虫种类多,对天敌杀伤少,有效控制面积达30亩,与常规方法相比,可减少用药2~3 次,由于杀虫灯将害虫直接诱杀在成虫期,可大大提高防效,同时又避免了害虫抗药性的发生。

3.性诱捕诱杀害虫技术

该技术具有高效、无毒、无污染、使用方便等优点。经郊区应用,小菜蛾性诱捕器平均节省农药用量60%左右,解决了该虫长期依赖化学防治的难题。

4.黄板、蓝板诱杀害虫技术

利用害虫对一定波长、颜色的特殊光谱趋性,使用专用胶制成的黄板、蓝板等,对害虫进行物理诱杀。

5.遮阳网、防虫网两网覆盖防治蔬菜病虫技术

遮阳网和防虫网覆盖对于蔬菜的越夏反季节栽培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温季节采用遮阳网可以遮强光,防暴雨,抗雹灾;避害虫,防病害。全生育期覆盖防虫网可以有效阻隔害虫。

6.化学农药替代技术

利用植物源、微生物源等生物农药或矿物源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在有效防治病虫的同时,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如使用寡雄腐霉菌,可有效防治晚疫病等蔬菜病害。

7.臭氧无害化处理蔬菜残体技术

利用“移动式臭氧农业垃圾处理车”对拉秧蔬菜等带病虫植株残体进行就地无害化处理,将拉秧后带病虫的植株残体粉碎后送到臭氧处理车内将所带病虫全部杀灭后,无病虫有机废弃物就地还田利用。

8.臭氧棚室、空气消毒及常温烟雾自动施药技术

常温烟雾施药技术,具有施药均匀、扩散性能好、效率高、不损失农药有效成分等优点,较常规施药节省农药20%~40%,节水30~50倍。臭氧消毒自控常温烟雾施药套机可用于设施园艺、食用菌生产的棚室表面、土壤消毒和自控常温烟雾施药,以及食用菌增湿降温等。

北京市首批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

从2013年1月份开始,按照有一定面积规模,有较好基础设施条件,有专职技术人员,有相应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有较好带动引领作用“五有”选点原则,市植保站共在7 个区县筛选出14 个基地签约成为本市今年第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后续还将考察怀柔、密云、朝阳、海淀、丰台、门头沟等区县,今年计划建设20 个示范基地,今后以每年新增10~15 个速度,到2020年本市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可望达到100 个。借助示范基地的规模优势和集中管理优势,将各种单项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高度集成和科学有效应用,集中展示绿控集成技术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优势,让绿色安全蔬菜生产看得见、摸得着;同时,以示范基地作为绿控技术推广的载体和窗口,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基地为起点,不断向外辐射,以点带面,连点成网,逐步带动北京地区的蔬菜安全生产。

如何考核与监督

绿色防控示范基地

篇6

1我国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现状

我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对于保障蔬菜周年供应和调整蔬菜品种结构意义重大。2014年全国设施蔬菜面积超过380.0万hm2(5700万亩),北方地区以温室和大棚为主,南方地区以中小棚为主。相对于露地栽培,设施栽培棚室湿度高、轮作倒茬困难,为病虫害的发生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病虫害发生呈现新特点:①黄瓜/莴苣/白菜霜霉病、黄瓜/番茄/辣椒/茄子/韭菜/莴苣灰霉病、瓜类作物/辣椒白粉病、黄瓜蔓枯病、番茄叶霉病、番茄/马铃薯晚疫病、番茄/马铃薯早疫病、黄瓜/辣椒疫病、黄瓜/辣椒炭疽病、菜豆锈病等气传病害频繁发生,病原菌繁殖速度快,极易变异,作物抗病性易丧失或下降,病原菌易产生抗药性,主要依靠化学防治;②由于多年连作,根结线虫病、黄瓜/辣椒疫病、黄瓜枯萎病、茄子/马铃薯黄萎病、黄瓜/辣椒根腐病等土传病害发生严重;③种子远距离调运及消毒不严格,黄瓜/辣椒菌核病、黄瓜黑星病、辣椒/马铃薯疮痂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黄瓜靶斑病等种传病害蔓延;④潜叶蝇、粉虱、蚜虫、蓟马、甜菜夜蛾、小菜蛾等在蔬菜上发生为害较严重,潜叶蝇、粉虱、蚜虫、蓟马等小型害虫还能传播病毒;⑤黄瓜靶斑病、番茄灰叶斑病和番茄叶霉病等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

目前,在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上,化学防治仍然是其他防治方法难以替代的,而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农业防治被轻视。由于生物农药药效较慢,且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农民往往不愿意采用;为了追求高产,农民常常采用大水大肥的栽培管理方式,而忽视环境调控的控病作用;防虫网、性诱剂、色板和黑光灯等物理防治措施往往因防效较差、防治对象较少而不受重视。在化学农药的使用上,杀菌剂、杀虫剂、土壤消毒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激素)使用较多。蔬菜作物霜霉病、灰霉病、白粉病、叶霉病等气传病害及蚜虫、粉虱、蓟马、茶黄螨等小型害虫在一个生长季节需多次喷药防治。设施蔬菜生产中化学农药和化肥被滥用、低效使用或过量施用的现象时有发生,过度依赖农药和化肥可能导致其过量使用,影响农产品安全,造成土壤盐渍化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农药被过度使用,会导致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蔬菜品质下降,人畜健康受损害,消费者缺乏安全感;病虫害再猖獗;农田生态环境被污染,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群落下降,有害微生物群落积累泛滥。而抗药性又会导致药剂使用寿命缩短,药效变差,施药次数和用药剂量、用药成本增加,农药企业对化学药剂的开发风险和研发成本也会增加。

2我国农药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尽管我国在农药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农药有效成分趋于高效广谱低毒化;生物农药品种及使用量增长快、潜力大;剂型趋向环境友好、省工省力;施用方法趋于简便、高效、持久,每年农药防治面积达到4.7亿~5.3亿hm2次(70亿~80亿亩次),防治贡献率达到70%。但我国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研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农药、化肥利用率仍然较低。我国农药利用效率低的原因:①政府对环境保护、农产品安全性和农药化肥高效、精准、减量科学使用,以及对作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控的先进理念、知识、技术的宣传普及不够,农民对农药化肥科学使用的益处及非科学使用的危害性认识不足。②作物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控水平较差,未重视生态调控、预防和精准施药技术以及病虫抗药性管理,过度依赖施用农药、打保险药,轻预防,重害后治理,重化学防治,对非化学防治技术研发不足,病虫害早期检测与抗药性预警技术较弱。③种植制度差异。我国土地等资源利用强度很大,设施蔬菜种植模式普遍为一年多茬,轮作倒茬困难,病虫害发生严重,依靠化学防治来保产;而欧美国家多为一年一茬,有的还实行休耕和轮作,病虫害发生较轻,投入农药较少。④作物产量水平差异。我国人多地少,需要依靠增加化肥和农药的投入来提高单产水平。⑤施药方式差异。欧美等国家已基本实现统防统治、专业化防治、机械化施药;而我国农户大多仍采用背负式喷雾器喷雾等落后的施药方式和施药器械。我国政府已高度重视农药过度使用带来的问题,开始启动农药减量行动,将风险评估技术引入农药管理,构建农药残留标准体系,加速淘汰高毒高风险农药。农业部2015年提出“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方案,引导农业“绿色化”发展,加快转变施肥用药方式,根据不同作物和病虫害种类推广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相融合;加速推广新型高效肥料和农药,重点研发高效缓释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肥料及生物农药等新型产品,推广先进的施肥、施药机械;加快发展和扶持提供肥料统配统施、病虫害统防统治的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其参与“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3实现设施蔬菜农药减施的途径

农药减施就是要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据估算,农药利用率提高1.6%,农民就减少生产投入约8亿元;而且有利于减少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土壤和水体环境。提高农药利用率,以确保农药减量施用,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①创制新型高效环境友好型农药,更新换代老的农药品种;②在抗药性发展早期实施治理,加强抗药性监测,停用或淘汰不能或难以恢复靶标敏感度的农药品种;③正确进行药剂轮用和混用;④建立与药剂、作物系统、病虫害相匹配的施药技术;⑤提高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水平,改进施药方式,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包括适期施药技术),推进机械化施药,研发水肥药一体化施用技术;⑥推进新农药、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缓释性农药、生物农药、种衣剂、土壤调理剂的应用;⑦推进生物农药及有益微生物资源利用。国家2015年设立重点研发专项“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即基于蔬菜病虫害防治指标与化学农药限量标准,集成配套与区域生产相适应的高效安全农药新产品、土壤消毒、种苗处理、设施农业智能高效施药等技术,优化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形成不同生态区的设施蔬菜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建立相应技术规程。通过示范、培训及推广应用,将农药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减量30%。

4我国设施蔬菜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究展望

以设施番茄、黄瓜、辣椒、茄子、菜豆、西葫芦、马铃薯等果菜类蔬菜为研究对象,基于病虫害发生状况、防治指标与化学农药限量标准,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高效低风险农药的筛选及其高效减量用药技术的研发,监测抗药性动态,评估重要病原菌和害虫对主要防治药剂的抗性风险,制定药剂精准高效减量施用技术及重要病原菌抗药性治理技术;②筛选及应用植物源农药及枯草芽孢杆菌、木霉等生防菌剂,研发生物农药与化学药剂协调使用技术,探查生防菌剂与化学杀菌剂交替使用对设施蔬菜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的防治效果;③确定降低抗药性风险和化学农药精准减施、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的兼容性及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的有效途径,研发化学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④实时监测蔬菜产品及土壤中的农药残留动态,通过测产和田间现场检测评估农药减施增效效果,利用雾滴卡检测农药使用效率;⑤整合设施蔬菜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减肥省药高效栽培技术,包括抗病品种的利用、高效栽培技术、嫁接技术、滴灌、无滴膜、地膜覆盖等生态调控降湿技术、高效低风险药剂精准使用技术、农药高效精准减量施用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协调使用技术、太阳能消毒技术、石灰氮土壤消毒技术、水溶性生物菌肥修复土壤壮苗技术、种苗处理、设施农业智能高效施药技术(烟雾机、喷粉机)、高效新型肥料减量施用技术、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畜禽肥利用、秸秆还田等化肥替代技术。

篇7

关键词:环境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X-01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城市生态受到破坏,我们的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因此,及时发现这些城市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其对策,对妥善解决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保障城市建设走上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针对目前的环境污染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以调整人类生活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此外,环境保护也是人类自主探索与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的过程,以减少资源利用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更为合适的生态环境。我们应对已被污染的自然环境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各种手段或渠道加以改造与恢复已污染的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与人类的生活、社会发展等密切相关,其不仅能有效改善人类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还能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助于促进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环境保护的概念提出的比较早,我国的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也针对环境保护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目标。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转型进程加快,政府部门根据资源环境现状,提出了诸多环境保护措施。对于我们每个社会公民来来说,虽然并不是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环保事业,但是我们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调整自身的行为,从小事入手,自觉的保护资源和环境。

由此可见,环保意识是一个公民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与公民自身的受教育水平相关的,所以有关部门如果想搞好环境保护工作,那么就应该从思想教育方面入手,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使公民自觉的参与到环保事业中。从内容上看,环境保护工作不仅包括对动植物以及森林的保护,还包括对大气和水的保护以及防治,既包括各类大型的污染源的预防和治理,还包括各类细节的处理。环保工作的开展是以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对资源的过渡开采和利用为前提的,是对资源的紧缺的一种保护措施。随着环保理念的宣传,环保意识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今天,提起环境保护,几乎没有人会反对,但是真正做到自觉长久地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还有许多工作在等待着我们去做。所以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树立起环保意识,具体地说就是树立资源意识,生存意识。要让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可见,环境保护工作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人们也逐渐的认识到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三、园林种植与保护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由于园林生态环境的复杂多变,植物来源的较为繁多,导致园林的病害虫大量繁殖。就当前得知的园林病害虫就有上千种,其不仅危害着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还引起较多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以来,我国主要通过施放化学农药来防止害虫,虽取得一定效果,但在不同程度上也污染了我们的生存环境。早在七十年代之前,世界各国普遍使用除草剂来防治害虫,如666在那时曾是最佳的灭虫剂。[2]但后来经研究显示,这种灭虫剂若有不慎进入人体,将导致中毒,甚至借助食物链的传播,通过母体传播胎儿,影响后代的生存发展。此外,为保护园林植物而施放大量的化学农药,既污染了植物的生长土壤,也污染了空气与水源。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大部分的城市地下水源已发生严重污染。如云南省因施放的农药过多,导致多个湖泊的水质受到污染,各种生物种群逐渐消亡,进而致使生物链遭到破坏,生态体系严重失衡。由此可见,为确保园林生态环境的长期发展,我们应适当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与此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

四、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

4.1利用园林植物净化大气污染

园林植物能对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进行吸收、累积、降解以及排放等,具有良好的净化作用。但因植物种类及其生态功能的不同,似的其对环境的保护功能也有所差别。针对不同地区的环境污染特点,选取相对应的园林植物实行综合治理。比如,城市街道的污染物多是粉尘类物质或者汽车排放的尾气,因而可选取樟树、国槐、桂花、楝树以及银杏等乔木,或大叶黄杨、海桐等灌木种植,以很好净化城市街道的污染环境。至于在工厂污染气体比较集中的地区,可选取种植能净化多种污染气体的抗污染树种,例如白桦、大叶黄杨、国槐及枣树等。这些树种不仅能有效吸收大气中的SO2,还能很好净化空气中的HF,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作用。

4.2农药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据生态学的理论观点得知,对植物喷洒农药,是人为干预生态环境的表现。利用农药杀灭害虫,起效快,作用强,应用普遍。因而,通过化学防治措施清除园林病害虫,有助于保护园林植物。但过分使用化学农药,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其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导致有益生物或害虫的天敌死亡,最后反而造成害虫更加猖狂。可见,合理安全的利用化学农药非常必要。首先,针对城市人口众多,园林植物群类多样,气候变化复杂等特征,可选取较新的无毒、无气味且无污染的高效化学农药。其次,按照防治对象的不同,选取针对性的化学农药。再者,在施放农药时应选择有益于天敌生存、防治害虫效果较好的时机。最后,最好混合或交替使用农药,以有效抑制病害虫的抗药性,延长农药的药性,从而实现以最少农药来更好保护园林植物,减少环境污染。除此之外,合理掌握正确的农药施放方法与技术,尽可能的通过浇灌或根部等方式进行喷洒农药。或者在绿地施放农药时,应选取静电喷雾或者低容量的施放技术,以减少天敌的死亡,减少环境的污染,从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4.3利用园林植物修复已污染的土壤及水源

据有关的实验研究表明,部分园林植物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可将重金属吸收并转运至地表,并有效修复被污染的土壤,有利于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如美人蕉、构树等园林植物,其能高效清除土壤中的铜、铅等重金属,因而可作为修复和重建环境污染区的首选植物。而对已污染土壤中的有机物,少数草坪植被比如高羊茅也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其能彻底去除土壤中的芘或菲等有机的污染物。另外,通过最新研究的人工浮床工艺,也能有效促进园林植物修复水体污染的进程。比如睡莲、黄菖蒲、黑麦草、绿萝等各种植物,均适合用来治理生活中已污染的水体,且均起到良好的环境保护作用。

五、结语

总之,环境是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居民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文明的象征。如果我们逐步实现了思想的转变、意识提高、观念更新、理论深化、标准统一,就有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再通过实施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协调监控、推进市场、公众参与、营造风尚、城区合作等有力措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将会稳健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73

1 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现状

1.1 重化学农药的使用,轻农业综合防治

据了解,在我国农业中,化学农药的使用率超高,每年有25万t左右。局部地区农业化学农药泛滥,严重破坏农业生态平衡,生物的种类不断减少,病虫害的抗药能力增强,加强病虫害防治的难度。

1.2 防治技术不到位

我国农业前期虽然已建立了保护体系,由于缺乏后期的经费维护,许多技术在农村的继续推广及普及工作难以顺利开展,这导致农民在病虫害识别、防治技术方面的知识匮乏,比较依赖化学农药,把其作为农业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

在农业种植中,要推广多样化种植理念,于其中不断进行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的生态体系模拟,这对于病虫害防治、生态平衡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在1种作物种植的条件下,其资源和生态条件都差不多,为病虫的滋生提供了好条件。而对于益虫而言,可提供的食物减少了,可用的栖息空间变得有限,不利其生长及繁殖。所以,多样化农业种植可以有效的实现病虫害防治效果,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平衡状态。

时间重要性和空间多样性是多样性种植的2大特性。时间重要性侧重对农业种植、收获时间的把握。空间的多样性侧重农业种植品种、地理空间、土壤的多样性。生态的多样性,为益虫的生长和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益虫增加了,相反地,病虫害就会减少。

1.3 强化生产管理,降低病虫害发证率

在农业生产选种时,要优选抗病强的品种,尽量不选转基因品种。播种前,种子一定保证晾晒充足合理,用温水泡过后,及时处理那些带有虫病的种子。播种要遵循灵活性原则,对于病虫害的高发阶段要避开,尽可能选不适合病虫生长的时间播种,并及时做好虫害药物的撒播,减少病虫的发病率。在树苗种植时,要在树苗长到一定高度时,及时修剪枝杈、定花定果等,从而减少虫害的栖息空间。同时,也要做田园的卫生,保持良好的种植环境。

1.4 对有机农业进行综合的治理

加强病虫的综合防治工作,特别是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方面,有利于实现农业种植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社会的良好运转。可以通过计算机,算出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对病虫害的最大控制限度,进而作出相应的防治病虫害的预警措施。一旦病虫害出现超过预警值范围现象,及时采取超越的防治措施;如果病虫害的值较少,则尽量通过生态的自我调节防治即可,减少不必要的花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要遵循“生物和物理结合”的原则,生物、物理法优先考虑,尽可能在少使用化学农药的基础上,实现有效虫害防治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双赢的效果,保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要加大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技术研究投入,特别是在种植品种、土壤的选择、种植方法的使用方面,减少由于化学农药的过度依赖,对于土地环境造成污染。

1.5 加强农业种植人员的技术指导

农业科技人员要遵循深入群众、深入田间、深入研究的“3深入”的工作原则。对于农业科技人员,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深入广大农村群众基层,展开定期的农业问卷调查,针对存在的农业病虫害问题,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讨相应的对策,汇编成册,分发给相关的农业种植人员,加强对于农业种植人员病虫害防治的指导工作。农业科技人员应该针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问题,对种植人员进行多层次的培训,根据农业病虫害体现出的特点,实施具体的技术指导,以促进农业种植人员真正掌握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以及最为先进的农业技术。

1.7 采用生物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

一般情况,农作物一旦出现病虫害的危害,农民基本都是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害虫多是在出现病虫害的农作物上,撒播大量的农药进行虫害的消杀,长期以往会爆发出很多的问题,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作物种植的最终目的是供人们食用,由于化学农药中含有大量不利人体健康发展的物质,其在农作物的防治过程中必然会存有一定的残留,人类食用了具有化学残留的农产品,将会影响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

在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中,长期采用化学农药,农药除了会对害虫产生杀害作用,还会通过土壤,流到河流中,对于土壤、河水等环境都存在一定的污染,并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的失衡,不利农业可持续发展。而通过生物物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能够将化学方法带来的危害降到最小。比如,在有机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利用家禽类食虫的特点,将鸡鸭等禽类在种植地进行定期散放,将极大减少田间的病虫害的数量;灯光能够吸引昆虫,可以通过定点放光,并在灯光的周边布置纱网措施,形成昆虫飞行的障碍,既能防治昆虫进入作物区造成作物灾害,又将极大促进虫害的消杀工作。

2 小 结

农业是我国的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息息相关。在农业生产中,应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研究力度,不断地探寻和创新病虫害的最新方式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技术的推广及普及工作,在质量和产量上实现农业产品的创举,进而朝着我国农业强国的伟大目标前进,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文雄,陈婷,周明明.农业生态学的新视野[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03).

篇9

关键词 绿色植保;技术措施;成效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141-03

建湖县地处江苏里下河农业区腹部,境内河网密布,自然水源丰富,以稻麦轮作为主,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8万hm2左右,小麦种植面积4.3万hm2左右。由于地下水位高、地处暖温带,农作物病虫发生种类较多、发生程度偏重,最突出的是小麦赤霉病、后期病虫重发频次高,因而常年化学防治次数较多、农药用量大,从而严重影响小麦、稻米的品质和经济效益。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理念,实现化学农药用量年减3%的指标,近几年来,建湖县大力推进病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运作,努力推行农药减量使用方案,全面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农业生态安全。

1 主要技术措施

1.1 大力推广农业防治

(1)选用抗(耐)病品种。通过推广应用抗(耐)病品种,增强水稻、小麦、蔬菜、玉米等作物的自身抗(耐)病性,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经过大面积试验示范,水稻筛选出较抗(耐)条纹叶枯病的品种有淮稻5号、徐稻3号、盐稻8号、扬粳9538等,较抗(耐)黑条矮缩病的品种有镇稻99、淮稻8号、扬辐粳8号等;小麦主要以扬麦11、扬麦13、淮麦20等品种为主,淘汰百农矮抗58、西农979等高感赤霉病的品种。常年抗(耐)病品种种植面积在3万hm2左右。

(2)加强种子处理。建湖县水稻、小麦、玉米播前都进行药剂处理,蔬菜进行温水烫种等技术处理,控制种传、土传病害的发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3)强化栽培管理。合理应用先进生产方式,压低病、虫、草基数。一是实行耕翻种植。控减稻田套播种麦、实行耕翻种麦,压低灰飞虱越冬基数[1];大力推广机插秧,控减直播稻,近几年建湖县机插秧面积达2万hm2左右,机插秧播种迟、秧龄短且统育统管,缩短和阻隔了秧苗期灰飞虱的传毒,减轻了水稻病毒病发生,同时麦收后及时旋耕上水插秧,还可杀灭大量1代灰飞虱[1],从而减少了2代灰飞虱发生基数,另外控减直播稻,还极大地减轻了稻田草害的发生,减少了化除用药。二是因地制宜实行轮作换茬。建湖县东部属沿海农业区,地势较高,实行以“水稻―小麦―棉花(玉米)”轮作为主;中部属内圩农业区,土壤肥沃,发展以“水稻―小麦―陆地蔬菜”轮作为主;西部属沿荡农业区,水网密布,提倡以“水稻―小麦―水生蔬菜”轮作为主。不仅改善了土壤结构,而且也有效地压低了农田病、虫、草基数。三是合理调整播栽期。调整玉米播期,春玉米在4月15日前播种结束,夏玉米在6月15日后开始播种,避开灰飞虱传毒高峰和玉米感病叶龄期,可有效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流行。四是合理稀植,平衡施肥。水稻栽培通过合理稀植,控减氮肥,增施磷、钾肥,施肥不要前重后轻,要根据各生育期需求特性平衡施肥,减轻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程度。

1.2 积极实施物理防治

(1)苗床覆盖防虫网,阻断灰飞虱传毒为害。据2009年试验,秧田全程覆盖防虫网的,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病株率均在1%以下;而露地育秧的,病毒病病穴率平均8.01%,病株率平均5.5%,盖网秧苗比露地秧苗发病程度减轻83%。由此可见,秧田覆盖防虫网可有效阻断灰飞虱传毒,减轻病毒病发生程度。近几年来,建湖县防虫网覆盖率呈逐年递增趋势,2007年、2008年防虫网覆盖率60%左右,2009年、2010年覆盖率达80%,2011年、2012年覆盖率达90%,2013年、2014年覆盖率超过95%。

(2)安装诱虫灯诱杀害虫。据2009年对建湖县颜单镇“三虹”绿色有机稻米生产基地诱虫灯诱集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进行统计分析[2],诱虫灯对稻飞虱的诱杀效果较好,7月、8月、9月平均单灯分别诱集飞虱22 208.0、32 486.7、37 800.00头(表1)。1 hm2安装1盏诱虫灯,7月、8月、9月大田调查,灰飞虱百穴虫量分别减少11.3、16.2、18.7头;白背飞虱百穴虫量分别减轻0.02、0.36、0.57头。由于5代灰飞虱发生量减轻,减少了上穗部为害,减轻了灰霉穗的发生,提高了水稻的品质和压低了下年灰飞虱的发生基数。目前,建湖县颜单镇“三虹”绿色有机稻米生产基地、上冈镇草堰口社区悦达农庄绿色有机稻米生产基地都已安装了诱虫灯。

1.3 开展生物防治

(1)稻田放鸭,抑草、食虫。在水稻秧苗移栽活棵后放养鸭子(平均225只/hm2),到水稻灌浆期赶出,鸭稻共作60 d。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稻田放养鸭子能明显抑制杂草生长,且控制时间长,栽后45 d的鲜重防效明显高于栽后15 d的鲜重防效;从对不同草相杂草的控制效果看,阔叶草>莎草>单子叶草。稻田放鸭还能取食稻田角螺,增强水稻根系通透活力[2]。机插(或人工移栽)秧田采取稻田放鸭控制草害,其控草效果虽不如化学除草的效果,但基本上可控制住杂草的猖獗危害,对混合杂草的鲜重防效也能达65%左右(表2)。

(2)保护利用天敌,抑制飞虱繁殖。综合运用绿色防控技术,让稻田蜘蛛充分繁殖,取食稻飞虱等害虫。由表3可知,秧苗活棵后,在7月上旬,常规用药区已开展灰飞虱的防治,药前各处理区稻田蜘蛛数量没有明显差异。随着化学防治的开展,常规用药区稻田蜘蛛数量偏低,空白对照区和绿色防控区稻田蜘蛛得到有效保护,数量明显较常规用药区高(图1)。

由表4可知,稻田蜘蛛的积累对稻飞虱的繁殖可起到抑制作用,对灰飞虱、白背飞虱的发生均有很好的控制效果[2]。灰飞虱2代成虫繁殖成3代若虫,绿色防控区和空白对照区为14.3倍和17.4倍,而常规用药区高达27.4倍;3代成虫繁殖成4代若虫,绿色防控区和空白对照区为13.1倍和16.4倍,而常规用药区高达29.5倍(图2)。白背飞虱,四(1)代成虫繁殖成五(2)代若虫,绿色防控区和空白对照区为8.1倍和11.4倍,而常规用药区高达20.5倍;五(2)代成虫繁殖成六(3)代若虫,绿色防控区和空白对照区为14.2倍和17.3倍,而常规用药区高达28.4倍(图3)。

1.4 推广应用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防病治虫

扩大应用井冈霉素、井冈・蜡芽菌、井冈・蛇床素、井冈・嘧苷素、低聚糖素等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推广应用阿维菌素及其复配剂、虫酰肼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等害虫,扩大印楝素、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甜核・苏云菌、多杀霉素等生物农药在水稻、蔬菜上的治虫面积[3-4]。2014年共推广使用蔬菜生物杀虫剂1 333.33公顷次。

1.5 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1)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吡蚜酮、烯啶虫胺、吡蚜・噻虫嗪、氟铃・辛硫磷、虫酰・辛硫磷、阿维・氟铃脲、噻呋酰胺、呋虫胺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近几年推广应用面积均超过87%。

(2)选择高活性、高含量、助剂少而优的对环境低污染农药。目前,生产中常用的农药以乳油、可湿性粉剂为主,这些剂型的农药,大都含量较低、助剂较多,因而用量较大,在使用过程中浪费较多,农药及其包装对环境污染较重。为倡导“绿色植保”理念,在药剂选择时,注重含量高、助剂少、剂型好的农药的推广应用,如27.8%宇龙满仓(噻呋・己唑醇)悬浮剂、10%稼喜(井冈・丙环唑)微乳剂、75%巨镰(苯磺隆)干悬浮剂、70%宝贵(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等,减少农药商品用量和助剂对环境的污染。

1.6 科学制定防治措施,慎重决策防治用药

(1)在病虫轻发时期和农作物再生性强的时段,少用药或不用药,减少农药的绝对用量。如放弃轻发生年份的2代稻纵卷叶螟、2代中黑盲蝽的防治等。

(2)选择长效农药减少用药次数[5]。如防治水稻纹枯病选用24%满穗(噻呋酰胺)、75%拿敌稳(肟菌・戊唑醇)残效可达15 d,防治稻纵卷叶螟、大螟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残效可达14 d,从而减少了防治次数。

1.7 大力推广植保新技术,全面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1)推广植保新技术和新药剂。一是普通植保药械3年来已完成更新换代。原来手动喷雾器,手动压杆频繁,水箱、配件损坏快,药液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多用药、防效差、污染重;现在都更换成电动喷雾器,一次充电可喷13~15箱水,在喷头、喷片上都加强了改造,不需人工压水、省力,喷孔小用水少、雾花匀防效高、利用率高污染轻。二是高新植保机械的运用引领绿色植保方向。无人植保飞机超低剂量喷雾极大地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大型伸杆式喷雾机械大面积施药,农药可改成大包装,减少了包装废弃物污染。三是环保药剂加快上市。随着对环境友好型的新药剂的试验、示范与推广,以及2014年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对农药的要求又有了新的提高,更加快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取代速度。就此相关工作业绩,建湖县植保站2011―2013年连续3年被省植保站授予为“全省新农药新技术推广先进集体”。

(2)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植保服务组织开展病虫全承包专业化统防统治,有利于运用先进的植保机械,有利于推广植保新技术,有利于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从而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

1.8 示范运用化学农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减少农学农药使用量

四川蜀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减维康”(倍创第5代浓缩液),其成分主要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油酸甲酯,据多个省份植保站安排试验,与化学农药混用,能减少化学农药常规用量的40%~50%,且确保常量防治效果。建湖县植保站在直播稻田防除禾本科杂草马唐上做了除草剂减量与不减量防效对比试验,2014年7月9日喷药,常量用药区用10%韩秋好(唑酰草胺)乳油1 500 mL/hm2,对水225 kg/hm2防除马唐,减量用药区用10%韩秋好(唑酰草胺)乳油900 mL/hm2,对水225 kg/hm2+减维康105 g/hm2(15袋/hm2)防除马唐;7月16日目测常量区、减量区马唐全部中毒发红;7月24日调查防效,常量区、减量区株防效、鲜重防效均无明显差异。说明减维康(倍创第5代浓缩液)能减少化学农药用量而不减效的作用,加强其研制、开发和利用,对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无疑是一次技术革命。

2 取得的成效

近几年来,建湖县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弘扬“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新理念,在农作物病虫防治上充分运用各种综合防控措施,使全县化学农药用量逐年减少,生物农药推广应用面积逐年增大(表5),为建湖县2013年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县检收做出了贡献,2014年建湖县正积极申报国家级生态县。通过创建生态县活动,建湖县2013年化学农药使用量首度降到3 kg/hm2以下,保护了农业生态安全,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诞生了多个农产品品牌。由于绿色防控技术和农药减量使用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使用,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促进了建湖县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品牌创建。目前,建湖县已经有165个无公害品牌、31个绿色品牌、5个有机食品品牌。如“三虹”牌有机米、“建湖”牌大米、“仙姑”牌挂面、“”牌黄瓜、“绿盛”牌番茄、“恒美”牌荷藕、“上冈”牌葡萄、“绿指”牌梨等。

(2)创建了多个绿色防控示范区。运用绿色防控技术生产的有机稻米比正常开展化学防治生产的常规稻米,品质好、价格高,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绿色防控示范区的建立。截至目前,建湖县已建立多个生态农业示范区,主要有沿河弘宇生态园、弘森生态园、颜单有机稻米生态园、草堰口悦达生态农庄、建阳刘以勇绿色葡萄园等。

(3)改善了农产品的质量。2013年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对建湖县稻、麦、蔬菜等主要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农残合格率达99.2%以上,比2012年提高0.5个百分点,比5年前提高3.2个百分点。建湖县合格农产品不仅遍布以上海为主的华东地区各大超市,而且远销全国和出口。

(4)培育了良性农业生态环境。据调查,由于化学农药的减量使用,河塘、沟渠里的野生鱼、虾增多,取食鱼虾的野生鸟类种类、数量增多,常常看到一行白鹭在田头的景象。由于鸟类数量的增多和取食农作物有害昆虫,减少了防治次数,也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说明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已经显露出较好的生态效益,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保持了生态的平衡,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大力发展绿色植保,提高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实践面积,是保证农业良性可持续发展、创造富庶生态建湖的重要举措。建湖县是鱼米之乡,水稻上病虫草绿色防控是确(下转第147页)

(上接第143页)

保农业“三个安全”的关键,水稻在病虫害中等发生的情况下,利用稻田放鸭除草、稻田蜘蛛取食稻飞虱、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稻飞虱、植物源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生物农药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等绿色防控措施,可基本控制住水稻常见病虫的为害,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在生产实际中,采取“病虫大发生时以化学防治作应急,偏重发生时绿色防控和化学防治相配合,中等发生时以绿色防控为主”的策略,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总量。实践证明,绿色植保可有效保障农作物生产安全,同时还能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安全[5]。

4 参考文献

[1] 仇广灿,成晓松,胡健,等.抗水稻条纹叶枯病新品种筛选试验简报[M]//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与防治研究新论.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59-161.

[2] 张开朗,谷爱娣,游树立,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建湖县的应用实践与效益评价[J].中国植保导刊,2011(5):17-21.

[3] 程学清.汤阴县特色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4(18):93,17.

篇10

关键词:环境保护 加强 措施

1.引言

园林植物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园林植物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园林植物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于此同时,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大量病虫害也使园林生态环境进一步的恶化。此外,一些人为的因素也是破坏环境的重要因素,如一些工业废弃物、工业垃圾等已然成了环境杀手,对环境的恶化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自然生态体系中,园林景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的今天,生态环境中园林绿化的作用也越发重要。但园林生态的特点相对较为复杂,人为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园林景观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是不可避免的,而出现这些问题后,如何去进行预防和治理我们现在重点关心的话题。基于环境保护的前提,我们要对一些影响环境的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加以研究,以便采取更为有效的防治措施。

2.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

这里所指的环境包括生态环境、人类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环境保护的概念从上个世纪就有提出,但主要是针对人们生活的环境,此后,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一场环境保护的运动,为环境保护提出了具体的定义。环境保护具体就是指人类在不断发展,完善自我生存空间的同时,对环境的污染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用来预防和改善对人们生存环境的破坏,从而达到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目的,使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和谐发展。另外,环境保护也减少了人们在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时的破坏,通常在开发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很严重的,这种以牺牲自然资源位代价的活动是得不偿失的,而环境保护的概念提出后,最大可能的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也通过各种手段创造出了更好的生态环境系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生态环境的破坏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加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我们在对污染环境进行治理的过程中,使用各种方式来改变和恢复被污染的环境,这也使我们有了改变环境的能力。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工作,这也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不但是改善人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方式,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生产发展空间,将自然与社会更好的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园林种植与保护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园林生态环境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部分,园林种植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植物是园林生态环境的主体,并且种类较多,情况较为复杂,这也导致了园林病虫害的频繁发生。就目前来看,园林生态中病虫害的危害已经成了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我们所知的病虫害就已有上千种,是园林最主要的杀手,不仅影响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从而出现一些列的污染问题。长期以来,对病虫害的防治通常采用喷洒化学农药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对病虫害有着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期的使用也间接的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有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在以往,世界各地普遍采用这样的方式来治理病虫害,一些灭虫剂也因此得到了大范围的使用推广,但是在长期使用后发现,很多灭虫剂不仅对病虫害有一定的作用,对人体也有很严重的危害,一旦有人不慎将灭虫剂吸入体内,将会造成严重的中毒现象,并且这种物质会通过媒介的传播来不断扩散,从而对下一代造成影响,这些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另外,在使用这些药物的同时,不仅污染了植物生长所在的突然环境,空气和水源的污染也是较为严重的。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地下水质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很多省市甚至出现了污染严重的情况。污染源附近的河流、湖泊等受到污染后,附近的生态物种也随着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生物链受到破坏,生态系统失衡。因此,为了更好的保证园林生态环境的发展,必须要减少药物污染的使用,以保证减少对园林生态环境的破坏。

4.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

4.1利用园林植物净化大气污染

园林植物能对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进行吸收、累积、降解以及排放等,具有良好的净化作用[4]。但因植物种类及其生态功能的不同,似的其对环境的保护功能也有所差别。针对不同地区的环境污染特点,选取相对应的园林植物实行综合治理。比如,城市街道的污染物多是粉尘类物质或者汽车排放的尾气,因而可选取樟树、国槐、桂花、楝树以及银杏等乔木,或大叶黄杨、海桐等灌木种植,以很好净化城市街道的污染环境。至于在工厂污染气体比较集中的地区,可选取种植能净化多种污染气体的抗污染树种,例如白桦、大叶黄杨、国槐及枣树等。这些树种不仅能有效吸收大气中的SO2,还能很好净化空气中的HF,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作用。

4.2农药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据生态学的理论观点得知,对植物喷洒农药,是人为干预生态环境的表现。利用农药杀灭害虫,起效快,作用强,应用普遍。因而,通过化学防治措施清除园林病害虫,有助于保护园林植物。但过分使用化学农药,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其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导致有益生物或害虫的天敌死亡,最后反而造成害虫更加猖狂。可见,合理安全的利用化学农药非常必要。首先,针对城市人口众多,园林植物群类多样,气候变化复杂等特征,可选取较新的无毒、无气味且无污染的高效化学农药。其次,按照防治对象的不同,选取针对性的化学农药。再者,在施放农药时应选择有益于天敌生存、防治害虫效果较好的时机。最后,最好混合或交替使用农药,以有效抑制病害虫的抗药性,延长农药的药性,从而实现以最少农药来更好保护园林植物,减少环境污染。除此之外,合理掌握正确的农药施放方法与技术,尽可能的通过浇灌或根部等方式进行喷洒农药。或者在绿地施放农药时,应选取静电喷雾或者低容量的施放技术,以减少天敌的死亡,减少环境的污染,从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4.3利用园林植物修复已污染的土壤及水源

据有关的实验研究表明,部分园林植物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5],可将重金属吸收并转运至地表,并有效修复被污染的土壤,有利于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如美人蕉、构树等园林植物,其能高效清除土壤中的铜、铅等重金属,因而可作为修复和重建环境污染区的首选植物。而对已污染土壤中的有机物,少数草坪植被比如高羊茅也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其能彻底去除土壤中的芘或菲等有机的污染物。另外,通过最新研究的人工浮床工艺,也能有效促进园林植物修复水体污染的进程。比如睡莲、黄菖蒲、黑麦草、绿萝等各种植物,均适合用来治理生活中已污染的水体,且均起到良好的环境保护作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确保生态环境的综合平衡。就必须尽早发现与分析园林景观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园林生态中的各种植物来净化与修复环境污染,同时合理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环境的污染,防止人类的生态环境遭到更多破坏。

参考文献:

[1]李国辉.浅谈生态园林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