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探究式教学猜想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15-02
1.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往往被老师牵着走,教师设计好教学的每一步,实际教学时来回控制,把学生引向预定的结果,而当学生提出与教师的预定结果不相一致甚至相反意见时,往往被教师斥之为"异想天开"、"胡思乱想",从而扼杀了学生猜想的天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不愿意思考问题,只是盲目地等待教师给出的正确答案或结论,以此养成了学习上的被动与惰性,毫无疑问的,当他们迈出校门走向社会时必然缺乏竞争力,缺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新物理课程标准试图用探究性教学来改变这一切,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与培养。笔者发现,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往往流于这样一种形式:教师引导学生遵循课本上正确的推理逻辑,预定的探究程度和表面的实验操作,来验证书本上科学知识的正确性。这样的探究教学必然会使学生形成这样的科学观与探究观:探究学习、科学实验只不过是在证明一个已知结论的假设而已。这样的探究学习其实已失去了探究活动的浓郁味道和勃勃生气,名为探究,实为外显、表浅的实验操作与验证,学生的探究体验肤浅,更谈不上对知识真伪的辨别与意义构建,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失去科学探究的热情与兴趣。因此,笔者认为,面对一个问题,需要开动脑筋,大胆猜想,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设,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设计与验证,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艰辛,体验挫折感与成就感,从而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这才是科学探究的精神所在,也是探究教学的目标所在。
2.猜想的重要性
首先从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来看,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这一过程中,提出猜想,树立假设是科学研究问题的核心环节,它决定探究的方向,同时又是学生认识事物的第一自我判断,对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而言,应该说,提出猜想,树立假设比验证更为重要,没有对问题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假设也就谈不上验证,因此,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中大胆而正确的猜想与假设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从猜想的思维过程看,猜想是指在观察、操作或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的发展趋势或本质规律进行归纳,判断的思维过程。因此,猜想并非瞎猜,是以一定科学事实和理论为依据的,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同时,猜想又是一种超前思维,具有一定的猜测性,与已成为真理的理论相区别,它的结论是否正确还需通过实践检验,因而具有证伪性的特点,它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与验证欲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再者,一切创造活动都需经过认真思维,作大胆猜想才能实现,猜想思维往往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直接涉及事物的本质,重新排列已有的认识,创造出新形象,或在已有认知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因而猜想具有创造性,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
第三、从现代教育心理理论来看,猜想符合学生好奇、大胆、敢于尝试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自由空间。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并为实验所证实时,心理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因而更能促进其探究问题的兴趣;当学生的猜想被事实证明是错误时,在其脑海中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其对知识真伪的辨别与体验,并为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做准备,只要正确引导,亦能激发其再度猜想,探究的热情,以满足自身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而,猜想对于学生各方面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从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来看,猜想思维在基础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并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道尔顿原子假说、阿佛加德罗分子假说,促进了当时化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胡克关于物体相互作用与距离平分成反比的猜想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法拉第由"电生磁"进而大胆猜想"磁生电"而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并为电与磁统一奠定了基础;普朗克关于能量量子化的猜想打开了近代物理学的大门……可见伟大的猜想造就了非凡的智慧,科学是从想象开始,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造的意向,便不能进行创造,只有想象和大胆的猜想才能产生假说,同时想象和猜想又能激励创造。因此,在物理教学与实践中有意识、有计划地鼓励、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猜想毕竟是猜想,在进行论证前不能作为真命题,教师可举出一些不正确事例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为防止学生胡乱猜测或模式化,可以让学生充分地猜,并要求说明这样猜的理由,与此同时,我们教师要积极加以引导。一位哲人说得好:"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而想象的主要形式是猜想,让我们放飞猜想的翅膀。尽管有时猜想的结果可能是错误的。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去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多的培养出富于想象力,富于创造性的人才,以适应与促进时代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篇2
氛围;创新动机;设疑;思维定势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1—0044—01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对人一生成就的大小至关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下面笔者就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在生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民主思想,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和谐、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生物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想法、意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民主交流、师生良好互动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提出问题,鼓励他们发表有创意的见解和想法,设计有创意的实验,从而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无形中就将教师的意愿化为学生自己的意愿,能促使学生自觉学习,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现代心理学教育》中讲到:“人的创新动机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调动积极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对于中学生来说,社会和家庭的作用能促进学生产生适应性的学习需要;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促使他们形成发展性的学习需要;生物教学过程中的适当诱导能使其产生过程性学习的欲望。例如,人为什么有男女之分?父母体内有什么物质基础?又是通过什么遗传给后人,怎样形成了男性和女性?除性别不同外,男生、女生在10岁以前形体没有多大不同,10岁以后男、女生形体对比变化较为突出?这一系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神秘感和求知欲,从而提高了其学习的欲望。教学实践表明,只有过程性的需要才能使学生产生愿意学习的心态和获取知识的需求,才能让学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机。学生只有处于最佳的动机状态下,才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开展创新思维活动,有效解决问题。
三、精心创设疑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疑点。疑点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多方位地独立思考。教师要深入分析每一节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生物知识的思维价值,结合学生生物知识水平,依据生物科学的特点和规律,提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并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由浅入深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在讲“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分析家乡的苍鹰在繁殖季节会捕食家鸡,村民组织人力消灭了本地区的全部27只苍鹰,结果导致野兔泛滥。野兔大量吃农作物,特别是豆科植物,造成豆科植物颗粒无收。针对家乡的动物与人类的这种关系,教师有意设疑,问:“是保护自己的鸡重要,还是保护国家级动物苍鹰重要?为什么要保护苍鹰?苍鹰被消灭后为什么野兔大量繁殖?为什么又会造成特别是豆科植物颗粒无收?人、鸡、苍鹰、大豆几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当前家乡的苍鹰濒临灭绝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这一事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思考,还有的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写出了三百字的短论文,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突破思维定势
篇3
一、让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充分的发挥空间
美术课堂应当是一个自由而充满活力的课堂,美术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也有着很突出的效用。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前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让他们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及前提。教师只有让学生对于各个教学内容及教学实践展开充分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不断得到培养与提升。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很多教学素材都能够让学生的想象能力找到充分的发挥空间,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起“玩”起来,乐起来,同时也天马行空地想象起来。
《纸卷魔术》是很富趣味的一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会以纸盒为基本制作材料,通过绘画、剪贴、捏塑等综合方法,让学生来制作一个微型舞台。教学目标在于从学生平日随手可得的材料入手,通过合理的想象、艺术的再现,赋予作品新的生命,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这个过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在动手中也直接地体会到了美术课程的乐趣。有的学生会用小纸盒给小鸟做一个家,有的学生会用小纸片折成舞台上各式各样的装饰,还有学生负责给搭建的舞台上色……就这样,大家热火朝天的忙碌起来,在玩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锻炼。之后我会和学生们一起进行课堂考评,看看哪个小组搭建的舞台最富有想象力。这个过程是很有意义的,能够让学生观察与留意到其他学生想到而自己没有想到的有趣的小主意,这对于学生自身想象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构建是很有帮助的。
二、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充分的施展舞台
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很多教学素材都能够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挥,教师应当善用这些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更好的发挥与锻炼。创新能力在课堂中的锻炼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观赏国内外各类优秀的美术作品,尤其是那些富有创新意识的作品,让学生从作品中更好地感受到创新的理念;另一方面教师要多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将创新能力得到实践。这两个途径都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观察、多体会,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积累更多富有趣味性的素材及小创意,而动手的过程则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将这些创意得到发挥与实践。
《穿穿编编》就是一个很善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内容。这部分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参观、欣赏,让学生了解穿编工艺的材料、工具和特点,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习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创造力发挥的支点,课堂上我选取了门饰设计让学生们来展开学习实践。我首先会让学生观察了解中外传统门的类别以及装饰的特点,通过对门饰的观察与欣赏,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剪纸或绘画的穿编艺术形式来创作自己喜欢的具有不同风格的门饰,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能够得到极大的发挥。之后,我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展开创作,我给学生们提供了相关的素材及工具,然后让学生不受任何限制地制作他们喜欢的门饰。学生们对于这个过程都非常喜爱。有的学生穿编出很漂亮的小工艺品贴在门上,也有学生会通过折纸来折出各种小装饰物,还有学生会将刚才观察到的各种门饰进行糅合,然后通过穿编艺术自创出一种新的独具特色的门饰。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都非常积极,他们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与锻炼。
三、鼓励学生犯错
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这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创新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颠覆,无论是对于传统观念的颠覆还是对于所谓的常规意识的,其中很可能会出现某些错误。当学生出现这类错误时,教师一定要有技巧性的处理与对待。切忌盲目否定与批评学生,那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将会是很直接的遏制。教师应当以更为灵活的标准来对学生进行评判。在展开创新的过程中本来就不应当存在绝对的对与错,教师应当全面而综合地来衡量学生的创意,只要是学生认真思考过的有创意的想法都应当得到肯定与鼓励。
篇4
一、创设思维情境,诱发学生的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二、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1.要培养兴趣,让学生迸发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使每节课形象、生动,并有意创造动人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
2.要分散难点,让学生乐于思维。对于较难的问题或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分解、减缓坡度、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
3.要鼓励创新,让学生独立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多赞扬、肯定,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展。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造就一代开拓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教学及解题训练,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达到使学生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目的。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思维,实现和提高思维的流畅性。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使不同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并能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优选最佳解法,总结解题规律,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使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增强。
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转向机智及思维的应变性,实现提高发散思维的变通性。把习题通过变换条件、变换结论、变换命题等,使之变为更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从而应用更多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多题归一,培养学生的思维收敛性。任何一个创造过程,都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优秀结合。因此,收敛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收敛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而多题归一的训练,则是培养收敛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很多数学习题,虽然题型各异,研究对象不同,但问题的实质相同,若能对这些“型异质同”或“型近质同”的问题归类分析,抓共同的本质特征,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规律,就能弄通一题而旁通一批,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摆脱“题海”的束缚。
四、找准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突破口
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培养和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它们反映了思维的不同方面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不同的培养手段。
1.思维的深刻性即是数学的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既要以学生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2.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主要反映了正确前提下的速度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当时刻向学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使学生掌握速算的要领。
3.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4.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首先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篇5
(1)创造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尤为重要。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说:“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理自由的空间和心理安全的氛围,塑造一个个富有个性和特长的真善美的人。因为创造性的灵感总是在主体迷恋、执著、充分自由的状态下萌发出来的,自由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温床。教师要牢牢抓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智力特点突破传统教学,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变信息单向传递为主体化传递,带来教学效果的优化。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迸发出更多的新观点、新看法,并使师生的情感、心灵与整个教学和谐共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2)制造疑惑,将学生引入一个未知世界,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师生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
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创新的诱因,没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就不会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感觉。一位教育家说过:“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优秀的教师让学生发现真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先“置惑”后“解惑”,这个解惑的过程就是发现真理的过程。比如,在二年级数学“角”教学中,如果在一个角的顶点画一条线,就得到几个角?再添一条呢?添三条呢?从中你得到什么规律?也许这样的引导学生不容易考虑周全,但给予他们想象的翅膀,相信学生就会飞翔。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独表演的舞台,学生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创新思维的落实。为此,教师要对知识的重难点和来龙去脉吃深吃透,并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恰到好处地兼顾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所设置的“疑惑”要切合学生实际,并略高于学生实际,这样对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考有着明显的现实意义,也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设置的“疑惑”门槛太低,激发不了学生思考,设置“疑惑”门槛过高,学生思维跟不上,从而谋杀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甚至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教师要让他们在学习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感悟、思考、钻研、实践,探索知识的奥秘。对于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不要急于否定,这样会挫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情绪。学生在“疑惑”面前难免手脚无措,教师不要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就急于出面将答案公之于众,而是时地的鼓励、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找到正确答案的愉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篇6
一、对创造性思维结构的认识
创造性思维是自觉的能动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他的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实施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创见的设想和理智取舍活动的过程。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就创造性思维的结构问题分别提出了它们各自的划分思想。我认为,创造性活动过程与科学创造活动过程大体上是一致的,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情境与选题准备阶段
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产生趋向目标的强烈的创造欲望;其次要选准课题,然后围绕选题做好知识、资料的准备,了解前人在同一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等。准备得越充分,思路越开阔,就越容易获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起主要作用。
2.酝酿与构思阶段
一切教学都可以说是在指引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教学可以说差不多完全是注意力的取向问题,因为他不传授新知识和内容。认识主体面对困惑的问题情境,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定向分析导致矛盾或问题的关键,确定其实质性问题。
3.领悟与突破阶段
经过充分酝酿之后,学生情绪异常高涨、思想十分活跃,在头脑中于某一瞬间突然产生顿悟,形成新的构想和数学猜想,从而实现思维的突破与创新,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方法和数学美感起着突破口与领悟本质的关键作用。
4.成果完善阶段
这是对顿悟式所形成的数学猜想等结果进行检验、论证,并不断接受实践的再检验及修正与完善的过程。这一时期是数学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完善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运用集中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方法。
创造性思维过程,又可以说是发散与集中思维互相作用的过程。在创造性思维的前期,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各种设想,需要进行发散思维,这时应掌握较多的思维方法与创造技法。而在创造性思维的后期,由于较多的设想已出现,就需要运用几种思维加以筛选与验证。
二、对数学创造性思维产生条件的认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它既是概括性、灵活性、广阔性、独立性、论证性等各种思维品质相互结合、高度协调的产物,又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等各种思维形式的辩证统一因此,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条件是相对复杂和苛刻的。
1.具有思维的高度灵活性
灵活性是思维的品德之一而高度的灵活性则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面对复杂的对象,只有具备思维的高度灵活性,才能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才能冲破原有的旧观念、旧思维和思维定势的束缚步入新的境界,产生创造、发明。
2.具有发现问题的强烈意识和执著的探索精神
问题即思维的疑难和矛盾,它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起点是质疑,创造发明往往是在实践性理论的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引起人们去解决问题的。
3.具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这里主要是指学习研究的心理品质,如动机、情感、兴趣、抱负、态度、品质等。这方面成功的实例不胜枚举。
三、对教师的要求的认识
如果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实施数学创新教育的主旋律。在加强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1.富有创新性教育观念
创新型教师不应单纯地传授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心灵,变革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创新型教师应该是教育活动的创造者,要善于吸收国内外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形成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2.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
教师要能胜任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引导和启发,必须具备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
(1)要掌握与具体的创新性课堂情境有关的实践性知识;
(2)应学习和掌握创造力的原理和方法,并有意识地引进、移植到数学教学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3)创新型数学教师要具有科学思维方法论的素养,这是开展独创性思维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
总之,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应具备“专与博”相统一的、合理的、多元的知识结构。
3.创新能力
篇7
课程改革目标告诉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心智潜能的开发。阅读教学中大胆质疑、自由解疑、合理存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只重知识,轻视能力是不符合现代教育的客观要求的。因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师生的交互活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敢于质疑是创造的起步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有一本书,叫《怀疑论集》,主旨是先要敢于怀疑,然后才能获得真知。他说,能够使学生不信,才能作出自己正确的判断,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和探索,这样教育就成功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教师,首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敢让学生质疑,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必害怕质疑会打乱自已的教学安排,会使课堂难以调控,而扼制了学生主体性创造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珍珠鸟》时,学生提出了怎样才能做到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互相信赖?教师首先要肯定并鼓励学生善于提问。随后,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读课文,并分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由于在小组讨论中,孩子们得出的答案不尽相同,因此在汇报交流时,其他同学都会注意倾听,尝试分析别人的观点,并随时修正和补充自己的观点。经过讨论交流,他们的思维成熟了,语言也变得丰富了。这样一来,学生们既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又能点评他人的意见,从而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有破才有立,敢疑斯有信。”有深度的“疑”,是学生动了脑筋、思而不解的表现,它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起步。
二、学会质疑是创造的入门
培根说得好:“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孔子主张“每事问”,提出“疑,思之始,学之端。”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明白:“发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所有这些论述都足以说明会质疑对于学习研究的重要作用。
怎样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呢?我是这样做的:拿到新课文,先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文,寻找疑问。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提问的水平提高了。起先,他们觉得没什么可问,往往局限于问书上词语的意思。慢慢地,当有人再问词语的意思时,就有学生说:“这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渐渐地,爱“出风头”的学生马上又寻找另外质疑的方法了,“书上这个词我认为用得不妥,应该是……”他们会挑刺了。在观点不一致时,他们学会了争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了,创新的火花也就被点燃了。实践证明:只有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有目的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水平才会提高。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课题质疑,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质疑,从“看似矛盾,却又是合情合理”的地方质疑;也可以在学生的提问中,抓住一点,或抓住重点、难点进行反问,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和学生的互相讨论、启发,将学生的质疑问难引向纵深。当然,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判断、分析能力,让其懂得如何提问题,怎样提高问题的质量,及时鼓励别出心裁的质疑。一个好的有价值的问题,往往在全篇课文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在学会高质量质疑的同时,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
三、善于解疑是创造的精髓
小学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会发现新问题,而且要培养学生善于解疑,即具有善于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善于解疑,必须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让学生仔细、深入地阅读课文,尽可能从课文里,或与之有关的课外读物里,找到可以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在解疑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解疑方式,演一演,画一画,议一议;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应相信: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如我在教《鲸》时,师:很多同学对鲸的呼吸很感兴趣,请大家先认真读读这一段,说说鲸的呼吸有什么特点?
生:鲸用肺呼吸,不像鱼用腮呼吸。
生:鲸每隔一定的时间必须浮出水面呼吸一次,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生: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每次呼吸从鼻孔喷出的气会形成水柱。
生:不同种类的鲸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不一样。
师:作者正是从鲸呼吸的器官、时间、特征这几方面来介绍的。你们能根据课文描述,想办法或与别人合作,介绍鲸呼吸的特点吗?(学生自由组合,讨论演示。)
当然,在解疑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点拨调控,防止偏离教学目标,出现无效信息。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差异,灵活组织应用不同的解疑方式。如:对一般的、简单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自行讨论解决。对没有多大讨论价值,学生也难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可用简单明了的事理直接解答,以免因无价值的滞留而浪费教学时间。对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涉及关键、重点、难点的问题,教师要小题大作:或正面引导,推理想像;或反向诘问,合理引导;或变换角度,不与直说;或暂时搁置,蓄势再发。对在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但不影响学生正确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展开思维活动的问题,可作弹性处理,合理存疑。
四、合理存疑是创造的源泉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的利用教材,从分挖掘教材中科培养创造能力的因素,并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求异性和预见性入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 利用教材典范优势,培养变通思维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能力,必须让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的认识和学习前人的经验。凭借教材,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索课文中的小神童、科学家和发明家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轨迹,从而领略伟人的变通技巧。如:《称象》一文介绍了才七岁的曹冲敢于冲破大人的思维束缚,创造性地想出了别人想不到的称象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曹冲的这种方法用替代物在具体的操作实践过程中加以论证,使学生领悟到曹冲使用的是等值交换法。即把重量相等的石头和大象互换。这一变通使本来难以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对曹冲的方法进行评价和再变通,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去创新。通过热烈讨论,有学生说:这办法虽好,办事款大小不一,重量不同,每一块都要称,称好后还要把总量加起来,过程太烦了,我们可以到工厂去找一些大小相同、重量相等的铁板或其他东西来代替。操作的方法不变,但最后计算时只要称出一块铁板的重量,再数一数共有几块铁板,就不难知道大象有多重。学生的这一变通还真的将繁琐问题简化了,又如:《司马光砸缸》一文中司马光运用了逆向思维,通过思维方向的转换,使问题得以解决。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课文内容,提示司马光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培养学生敢于向习惯的思维定势挑战的积极心态,引导学生转换思考方向,大胆变通。类似的课文在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善于捕捉创造之信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诱导,那么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创造潜能就能得以开发。
2 挖掘教材可求异因数,培养独特思维的能力
思维的独特性(即求异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它是以大胆怀疑、勇于挑战、不盲目唯从、不迷信权威唯前提的。在教学时,我们要提倡并鼓励学生不唯从教材,不迷信教师,唯学生提供表现和创造的机会,在争论中求异,在评判中创新。如:教学《铁棒磨成针》一文时,有位教师让学生讨论铁棒是不是真能磨成针。学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争论了起来,最后归结到一点,铁棒能磨成针,但要相当长的时间。教师顺势问:那么我们该不该向老大娘学习呢?有的学生大胆地提出:老大娘要花那么长时间去磨针,不如抽出时间做点事赚点钱去买根针,这样也许能省时些。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学习老大娘有决心,肯下苦工的精神,但也要考虑做事的效率,不能蛮干,学生的回答即表现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思考的轨迹,也体现他们敢于打破常规和突破传统的创新思维。又如:《狼和小羊》一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定势小羊肯定被狼吃了,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火花教师有意设计这样的问题,“小羊真的被狼吃了吗?”一部分学生说是,而另一部分学生能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让羊活下来的愿望联系起来,给小羊创造了种种转危为安的情景,可见这是一种积极地创造性思维。
3 寻找教材可想象空白,培养思维预见的能力
篇9
一、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问题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以问题的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究。学生通过思考解答出问题,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愿意主动学习,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当然,问题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以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中的“集合”为例,这一节的重点是学会求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理解补集及其运用。教师在讲授“集合”这一节时,可以采用问题教学的方式,具体做法是教师先问学生:“你们认为集合是什么?”学生摇摇头,教师鼓励学生去想,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在这时先不点评学生的回答,然后讲对象、集合、元素的概念,讲完后教师说:“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学生点头说“知道”。教师紧接着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出示一些例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比如让学生思考“参加里约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所有成员构成的集合其中的元素是什么”。以问题的形式激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视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对例题的讲解不应只局限于让学生理解,而应该做到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学会一题多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思维。
以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五“等差数列”的习题为例,比如讲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时,教师就要运用多种方式推导这个公式,而不是只把这个公式告诉学生。教师先把公式写在黑板上,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推导方法,然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用多种方法进行推导,具体有罗列法、定义法、累差法等。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开拓自己的数学思维,形成创新性思维。教师也可以在习题中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问题,比如“已知x、y≥0且x+y=2,求x2+y2的取值范围”这一道题,这一题学生就可以利用函数思维、几何思维、三角换元思想、基本不等式等方法去解决,从而在这一解题过程中发展创新性思维。对公式或习题进行一题多解,可以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养成,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效率。
三、注重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推理能力是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公式或习题的推理,让学生通过教师推理这一过程,通过做题逐渐形成专属于自己的推理能力,从而促使创新性思维的养成。
以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四中的“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为例,教师在讲这一节时不仅要给学生讲三角函数中常用的公式,如sin(2kπ+α)=sinα(k∈Z)、sin(π+α)=-sinα等,还要以此为依据在黑板上对这些公式进行推导。比如万能公式的推导sin2α=2sinαcosα=2sinαcosα/(cos2α+sin2α),这是因为cos2α+sin2α=1,如果再把分式上下同时除cos2α,又可以得出sin2α和tαnα之间的关系。教师讲解完这一推导过程后,可以向学生留一道思考题,即让学生自己推导出三倍角公式。学生通过教师的推导以及课下自己关于三倍角公式的推?В?开拓了三角函数中的数学思维,牢牢掌握了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相关知识点,同时这一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于数学的创造性思维。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一知识点。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前言:思维的创新和提高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工作。高中学生的学习结构基本已经确立,在针对一些理科学科类有关的学科,学生的创新思维占据了优势。更因为地理所属于文科类,相比较理科类学生的数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发散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地理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高中地理思维能力的类型
高中地理的思维能力培养主要应该分为三种类型,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高中学生的思维模式还在建立的过程,可以加大培养力度,为日后的大学学习或社会实践增加创新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是指地理教学中涉及到的地理时间的空间分布和结构差异、空间的联系和空间运动变化规律等,对空间的思维能力具有分析、概括和评价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又被称作为抽象思维能力,是对地理实物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科学的逻辑方法表达出自己的思维想法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在学习地理课程时,能够对问题进行创新、对问题具有创造性思考方式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脑部智力的活动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又分为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结合。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潜移默化的构建学生心理的地图,增强空间意识。学习地理的学生必然需要构建一个心理地图,这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地图进行详细的了解,让学生具备较高的地图识读能力和运用能力。从地理表象、各类地图的三维效果、人口分布等在思维中构成图像,心理地图的形成是积累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反复的观看并加以运用,这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直观的思维培养,可以借助工具来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方便理解、建立直观的空间思维[1]。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依靠想象形成的问题,这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教学,逻辑思维是正常的讲授、学习,学生的学习结构便是逻辑思维的一种体现方式;非逻辑思维是不按照现有结构进行思考、分析事物,在两者之间隐藏的内容进行推导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逻辑思维相比非逻辑思维,较难获取突破性的创新。
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特点、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在遇到新问题时通过已有的学习结构,从规律中找到问题、方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地理时间准确的分析和讲述,利用明确的本质特征,在基础之间进行各要素的联系,并加以概括。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推理是从一个或者多个已知判断中创新出来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从问题条件到推理结果,从中寻找事物因果关系的过程[2]。
(三)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方式应该基于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之上,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在平常事物中以创新思维发现问题。创造性的问题是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好奇心也可以通过学生进行挖掘,能够变成学习的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从创新思维中得到能力提高,教师将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正确的引导,将创新思维能力维持的更持久,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3]。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应该激发、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再加以各种思维训练来培养创新能力。思维的训练应该在以下几方面:①逆向思维的训练;②思维流畅性的训练;③求异思维的训练;④灵活性思维的训练;⑤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对于这几方面的思维训练,教师需要集中训练并强化训练的过程,保证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4]。
地理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并不能够达到全面性,因此,教师应该多加组织并且参加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利用地理墙报、模型制作、气象预测、环保等方面的组建,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创新,并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地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构成。
地理课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最基础的能力,教师应该围绕地理的逻辑性、思维性,将地理的教育当作一个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对于培养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加以运用,提出创新性问题并得以解决,这样才能够全面、彻底的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5]。
结论:综上所述,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创新性思维具有空间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三种思维能力。在学习中,结合创新思维训练将地理知识得以贯穿,构建学生的学习结构,使高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明显提高,对日后的大学学习和社会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陆玲.挖掘学生美术思维“火花”――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4,03(06):15.
[2]郑浩然.我的一节地理课――地理竞赛课《设计旅游活动》教学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12):110-111.
[3]纪懿芯,林媚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探微[J].课程教学研究,2014,02(02):51-54.
- 上一篇: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论
- 下一篇:国土空间规划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