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数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等数学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民族预科教育是国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专门设置的高等教育的特殊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初等教学是预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入研究预科初等数学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预科初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预科的学生来自祖国各地教育教学水平相对低的地方,学生的基础尤其是数学和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好的好,差的有非常差,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难易把握很难。成绩好的学生觉得老师讲的太简单了,而成绩差的由于根本就不懂,所以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
2.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我从07年开始就在预科担任初等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任务,根据我在这些年教学中对预科生的观察,发现大部分的预科生根本就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在他们的心中学习是排在所有事情中的最后,可以因为任何一件事情而放弃学习。在我所任教的学校曾经有老师在所教的班级中对学生进行过测试,让学生在“手机、学习、玩”这三项中去掉一项,大部分同学都去掉了“学习”,只有少部分同学保留了“学习”。
3.不懂装懂。预科的初等数学部分内容学生在中学就已经学过的,老师在上课时主要是针对性的复习,正是因为这样学生不愿意学,认为都是学过的,没有必要再重新学习。事实上,学生在很多知识点的掌握上都是只懂一点点,稍稍加深点难度就不会。
4.学生的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预科生的数学普遍都不好,由于学生学不懂,课堂上就很容易开小差,班级中普遍存在学习氛围不浓的现象,每个班上都有一部分人不爱学习,可恰恰是这一部分影响了周围的同学,使得整个班级的人都没有心思学习。
解决初等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上好第一节课。每一学年的第一节课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如果在第一节课对学生比较严厉,那么学生就会认真对待这位老师的课,只要是这位老师的课学生就不会迟到、早退、旷课,作业也会按时完成,教师上起课来也比较轻松。
2.教师要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和样子。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心理学老师曾经说过“尊重一个人首先要记住这个人的名字和样子”。学生进入预科学习只有一年的时间,每一学期开学前两周的我的主要任务都是记住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和样子,这样做会使学生感觉老师在注意他,关心他,同时也可以避免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平时成绩那一栏出现表现好的平时成绩低,表现差的平时成绩反而高的情况出现,可以保证平时成绩相对公平。
3.培养学生的兴趣。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那么自然而然她就会好好学你所教的学科。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喜欢这个老师,让学生感觉老师时时刻刻都在关注他,让学生觉得你是发自内心的关心他。在这些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只有以全身心去关心、爱护学生,学生才会喜欢老师,才会以百倍的努力来学习和回报老师。我记得我初一的语文老师宋老师是一名代课老师,宋老师关心班上每一个学生,不管是谁去向他请教他都会耐心的讲解,也正是受他的影响我才立志要当一名和他一样的老师,才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的。
4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数学是一门非常枯燥的学科,预科生在学数学相对其他学科更吃力,40分钟的课堂,很少有人40分钟都集中在学习上的。预科生大都是十八、九岁的孩子,大道理他们都懂,只是确实不想学或根本学不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多举一些熟悉的、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来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
5.加强管理。预科生的学习自觉性、自控能力不强,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不管是学生的作业还是课堂上的纪律都一样。只要教师一不留神,学生的各种坏习惯就出来了,什么玩手机、睡觉都会在课堂上出现,上课时教师可以多在教师里走动,不要老在讲台上。
篇2
关键词 研究课题 教学模式 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1背景
《初等数学研究》是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是在高等数学知识的框架下,从理论上对初等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念、思想方法进行梳理、论证和提升,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素养,培养学生从事数学教学和研究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利用现代数学以及古典高等数学,对传统的初等数学进行分析、研究,对中学数学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理解。
(2)掌握并且可灵活运用数学中的思想方法。
(3)利用“生长”的观念研究并且拓展有关初等数学的问题。
其主要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利用《初等数学研究》的内容去引导学生学会用高观点来分析并解决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认识结构层次,最大限度激发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例如自然数理论的建立如果用群、环及以载的观点可让学生对数系发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让学生调整好中学时代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同时,利用课程的特点还可以突出其研究的特性,以此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初等数学以及高等数学有着紧密的关系,研究着初等数学在数学领域中的科研特点,在此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其特点结合教学活动,提出有关课题并让学生开展研究。开展方法论的教学,可让学生学会由方法论角度去研究问题,掌握好初等数学内容及方法,如初等数学中题目繁多,如何由分散的解题中提炼一般方法,再反之用一般方法指导具体问题是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
传统的《初等数学研究》教学侧重注重和强调自身知识的教育, 缺少观察、比较、归纳、类比猜想等合情推理教学内容。其目标局限于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学数学的知识结构,掌握中学数学基本知识和常用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而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初等数学研究》教学现在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它的局限性与缺陷。很多学生把该门课程完全当作成了中学数学课程的习题课,他们认为利用他们的中学数学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课题,根本就不需要高等数学知识。从而他们就不重视本门课程,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不够重视本门课程,那么任课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会受影响。自然就会造成教学效果不佳,任课教师成就感低等问题。
因此,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设置合理又有趣的研究课题,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我们的研究问题中来,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近年来引进了研究性教学模式来提高《初等数学研究》的教学效果。
本人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授课经验和心得体会,浅谈在《初等数学研究》教学中如何设置研究课题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在研究一些初等的数学问题时树立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数学教学和科研能力。
2课题设置
2.1课题的层次感
遵循人类的认知规律,我们在设置研究课题时,要本着从易到难,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把握好研究课题的难易程度。例如我们可以设置如下的研究课题:
问题一: 甲乙二人玩报数游戏。游戏规则如下,甲乙两人轮流报数,由甲开始,每人每次可x择报一个数或者两个数,从自然数1开始报,报出来的自然数为1,2,3,4,… 谁先报出给定的自然数,谁就获胜。
(1)如果N=6,9,15,甲乙当中谁有必胜的策略?
(2)如果N=10,200,甲乙当中谁有必胜的策略?
2.2课题的趣味性
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设置一些带有趣味性的研究课题。譬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实际操作问题一的报数游戏,让学生切身体会数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可以师生一起玩,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把握其中的数学原理。
2.3课题的发散性
在设置研究课题时,我们可以将一些熟知的中学数学问题进行类比和拓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树立做研究工作的数学思想。在研究自然数性质的时候,我们不妨设置下面这两个很类似的研究课题:
问题二:已知N(N≥4)为一个自然数,现在将N拆分为两个自然数的和。那么应该如何拆分,才能使得拆分出来的这两个自然数的乘积最大?最大值为多少?
问题三:已知N(N≥4)为一个自然数,现在将N拆分为若干个自然数的和。那么应该如何拆分,才能使得拆分出来的这些自然数的乘积最大?最大值为多少?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等数学教育;数学问题意识;原因分析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172-03
引言: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特别希望有一个充满乐趣的课堂,希望学生都能踊跃提问,能够不断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数学方法的培养,却忽略了对学生良好的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实践证明,良好的数学学习意识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也是不断钻研进取的动力,是勇于创新的先决条件。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问题意识。
一、不同阶段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现状
1.小学阶段数学问题意识的现象和原因。小学生正处在对周边事物好奇的年纪,他们会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发出疑问,但在数学课堂上,真正勇于发问的并不多。这其中固然存在胆量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淡漠。
小学生年龄小,所学的数学问题也是循序渐进的,也许在小学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比100分更重要。但这就不存在问题了么?不,孩子的天性决定了他们的思想会稀奇古怪,不论这个问题有没有意义,在他们看来都一样,那就是:不明白。既然不懂就要问。但看看小学生的课堂,不是静悄悄,就是乱哄哄。静悄悄是老师在,老师让干什么就什么。乱哄哄就是解放了天性,但不得要点。小学生课堂提问少有几个现象:一是学会了,没有要问了。二是学生懒惰,根本懒得去想。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行,方法不重要。三就是课上根本没听懂,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要提问什么。
这种现象的造成有很多原因,就小学生本身来说,性格是一方面,习惯是一方面,知识储备和探索精神也是一方面。一般内向的孩子提问问题的频率比外向的孩子提问问题的频率低。在学习中他们习惯了被动接受,当解决完一个问题后不会去深入思考有没有捷径。比较三年级和四年级,四年级的孩子提问的问题更丰富,更有想象力。这就跟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有关。就老师而言,老师的权威制约了学生对问题的提出。很多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敢提问问题,长期的压抑之后就习惯不提问问题了。
2.初中时期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淡漠的原因。初中生较小学生比,年龄、心智都有了很大提升,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学生提问问题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逐步降低。大部分学生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之下,课堂就是听课、做练习,下课做作业。考什么学什么,怎么让自己的成绩高就怎么学,不考不学。“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现象依然是现在学校的现状。学生及时提问问题,也是在问“这个题目怎么做”,而且做出答案就大功告成,不会再深入思考为什么、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解决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这远不能满足现代学习的要求。由于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创新能力就更无从谈起了。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和创新能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学生缺乏数学问题意识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就学生本身而言,对数学的兴趣占很大一方面。只有足够的兴趣,才会有不断探索学习的动力,也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勇气也是一个方面,虽然现在课堂提倡师生互动、小组合作,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在学生心中老师与学生还有距离,特别是课堂上的“权威”。在这样的环境下,课堂氛围越来越沉闷,很多同学即使有问题,也不愿做这个出头鸟。而且还会有说错了会遭到嘲笑,遭到老师的批评,慢慢地甚至会质疑自己:为什么别人没有问题?我是不是错了?开始可能会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问题,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问题意识也就越来越淡漠。学生缺乏数学问题意识还有外在的原因。中国的传统文化稳固而持久地影响着中国对现代教育的选择,虽然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没事问”,但是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又使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特别是八股文更加禁锢了思想,创造力不断下降。而且在我国的教育中,历来强调“尊师重道”,师长的权威不可挑战,这种文化造成了学生顺从、忍耐、缺乏鲜明个性的结果。在旧的教育观念中,老师教,学生学,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我们用同样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用同样的标准评价,原本各具特色的孩子变成了标准件,甚至思维方式都一样。随大流成了普遍现象,何谈问题意识?
3.高中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的特性及原因。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非常特殊的时期,如果说18岁成年,他们都是接近成年或刚刚成年,但实际上,长期生活在学校这样安静纯洁的环境中,他们的心理大多还很不成熟。他们的心里有很强的自主意识,但各方面还没定型。正因如此,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引导,而且可塑性也比较强。
高中时期的同学感情是最强烈、最纯真的。学习生活紧张,而良好的学生关系是缓解的很大一方面,所以学生的学习就带有了很大的感情因素在里面。高中生喜欢成群结队地在一起,并且十分注重同伴中间的关系,所以对高中生的数学意识培养比之以前还要包括感情的培养。从某种层面上说,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机体对外界思维构造的过程,正如皮亚杰所说:“没有一种行为不是以情感因素为动机的。”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的情感因素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对学生的感情培养就变得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心情好,才会有兴趣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情境引入情境教学也变得重要起来了,老师要设定合理、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带着趣味学习,这样课堂才能深入。高中生的性格中有了一部分成人的理念,他们喜欢挑战,而数学恰好能满足这一点,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他们这种劲头持续下去,不断地向数学发起挑战,就会不断地发现问题。但是他们同样渴望被认可,希望自己的心理在学习中得到满足,一旦自己的求知欲受到打击,很容易对数学失去信心,甚至对数学失去兴趣。
高中时期学生对数学问题意识的缺乏也有其特殊的原因。大家都知道,高考是学生在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无论老师、学校、家长甚至社会都对高考非常重视,在这种巨大的升学压力之下,很少有学校存在自由式教学。老师的权威在高中是最明显的。课堂上为了完成巨大的教学任务,“填鸭式”教学普遍存在。老师课上一言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终极目标就是把老师讲的知识点都学会,但有没有老师去问问同学们愿意不愿意这样去学习?学生一旦失去学习兴趣,还会有问题意识吗?这是从老师的角度出发。但学生就没有问题吗?不是的。在学习中,由于科目很多,作业量很大,学生一味地去完成目标,却很少抽出时间去思考,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麻木了。还有就是从很小就存在的原因:害羞和恐惧心理。其实这与本身性格有关,也是长期环境的压抑造成的,也不是从高中所改就能改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学校、教师、社会环境与政策各方面的努力。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对数学的兴趣,毕竟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有限,而高中数学内容多,难度大,很容易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学习困难也是很多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针对这类学生最主要的是激发兴趣,他解决完一个题目时很有成就感,就会越来越有兴趣,越来越爱学习。
二、提高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办法
1.针对小学生提高数学问题意识。面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我们首要的是解放天性,小孩子本身就对这个世界存在无尽的探索,我们要做的是鼓励他们对未知的实物勇于探索,并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从小就使其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他们了解的知识越来越多,未知也就越来越多,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只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信念才能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数学意识。
而这时候,一个自由、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也是必要的。教师要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问题意识打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教师要对提出问题的学生予以鼓励,并且鼓励那些没有提问题的学生试着提出问题。
良好的知识储备是提出问题的基础。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就是注重小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形成合理的知识网络。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比如兴趣、性格、好奇心、意志、怀疑精神等。这些个性特征对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个性予以关注,并根据不同的个性,采用不同的手段。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味地传授知识,要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使学生知道要解决怎样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掌握解决问题的手段。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2.面对中学生提高数学问题意识的办法。初中教学是小学教学的延续,在小学已有的基础之上初中也有它需要进一步加强巩固的地方,也有其不同于小学需要增加的方面。
就单纯的巩固加强方面说,初中生较小学生接受能力加强,对知识的认知理解力也有很大提高,同样是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教师就可以有多方面的选择。除了单纯的问题情境的设置,还可以有操作情境、游戏情境、悬念情境、猜想情境、动态情境等。对不同的数学问题,不同个性的学生可以设定不同情境。但就整个课堂而言,依然要创设探究式的课堂,问题的解决要靠自己,不是老师直接告知。也可以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形成生生互助的模式,老师只要在旁边适当引导,把握课堂整体方向。所以增进师生的交流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交流,改变了老师一言堂的局面,可以更好地创设一个自由民主活泼的学习平台。还可以让老师发现学生个性,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老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还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提问学生,以亲切的微笑欢迎每一位提问学生,以宽容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知的提问。这样也鼓励学生勇于提问。从心理方面说,只有民主的方式才能使学生从心理上上感觉自由和安全。只有老师放下架子,建立伙伴型的师生关系,和学生真诚地相处,学生才会在心里放下对老师的权威的抵触,放心大胆地融入课堂,才会发现问题。而问题的提出不一定会跟老师的设想一样,这时候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设想,不断地怀疑,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问题。对于提问的偏离主题或离谱的问题,不能直接否定,要鼓励他的勇气,引导其进一步地发现探索。
老师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在提问中得到满足,体会到快乐,所以适当的教育评价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目标是否明确;二是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三是用语是否准确恰当;四是是否有创新见解。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评价有鼓励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发作用。教师对学生偶尔的奇思妙想,甚至一些细枝末节要及时捕捉,并给予正确导向,及时展开,可能会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给予刺激,并激励他们不断地开拓创新。
3.提高高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措施。进入高中,学生的年纪增长,数学知识不断积累,相应的知识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数学的认知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从调查来看,学生的知识水平对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有很大影响。要想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就一定要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做储备,而且对知识的组织结构也很重要。如果不能把知识系统化,就很难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就很难形成问题意识,提出有水平的问题。所以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网络,是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的前提和保障。所以老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并完善其知识网络。首先要注意数学法则、定理、公理及各概念之间的联系,互相渗透,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注重数学观念的影响。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是解题的关键,还是数学认知结构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会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让原有的知识体系不断拓展发展。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以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为依托,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注重数学思想,提高数学问题提出的水平。当然,一个平等充满乐趣的课堂是老师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学生顺利学习的基础。
三、新时代背景下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时代需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循规蹈矩的老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老师首先在教学中就要把问题意识体现出来。比如:数学概念怎样引入?与前面的知识点有什么联系?掌握它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表述?从内涵上挖掘,在外延上质疑。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不能仅满足于传递了多少知识给学生,更应该想到到底教给了学生多少学习方法,对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有什么影响。老师只有在观念上更新,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学生问题意识的提升,同时要求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从我做起,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推进课程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陈秋华.中学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3(2):9-13.
[2]徐海.高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34-45.
[3]赵恬恬.关于中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37-41.
[4]陈明娟.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理论与实践[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29-42.
[5]郑芹.元认知、环境和非认知对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2-35.
[6]聂必凯,汪秉彝,吕传汉.中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评价探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3):49-52.
篇4
【关键词】艺术美学 课堂教学 学生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116-02
一、概 述
艺术美学作为一门特定的艺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其对于提高学生艺术理论素养、拓宽艺术视野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教学中,大量枯燥而又重要的理论往往成为学生在学习艺术美学课程道路上的“拦路虎”,极易造成课堂活跃度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等恶性教学结果,教师在备课、教学中也常常为如何处理这些理论问题而困扰,此外,不可否认的是关于艺术、美学、艺术美学的学科界限目前学界尚无统一的定论,因此,更为教师上好此门课程增加了难度,在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将自己认为上好此门课程的几大要素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希望对同行教师的授课有所裨益,希望在此基础上加以讨论和改进。
二、引导学生认识美
1.美的形式
关于美的定义无疑是艺术美学课程开宗明义的第一讲,然而美学史上对于如何给美学定义却历来是众说纷纭,国内外诸家各执一词而争论未休,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学就是关于美的学科,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一般规律,德国鲍姆嘉通、康德认为美的研究对象就是美,在国内,著名学者朱光潜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关于艺术的学科,洪毅然认为美学就是关于美的学科,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显然,如何给美学下一个定义并不是短期或者马上就能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越来越走向多元统一的美学研究的今天,任何将美学割裂开来研究下定义的方法无疑是不够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积极提倡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来理性地辩证吸收各个美学家们对于美的理论的精华,而不应急于或给学生强制灌输一种模式化的理论概念,更遑论是尚无定论的问题。
笔者认为,相比给美学下定义,在课程初期,引导学生如何看待美才是要务,笔者所教授的学生群体为美术专业学生,笔者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什么是美”,发现学生们的回答大部分均是围绕美术专业领域,而少有学生涉及大的“艺术”范畴,因此在笔者看来,艺术美学课程的宗旨就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美,因而应当重在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情境中去认识美,认识到美不是单纯相对于美术而言,美还包括音乐、舞蹈、诗歌等多种多样的“大艺术”形式,音乐给人以轻松愉悦的陶冶之美,舞蹈给人以动、静、刚、柔的动态之美,诗歌给人以精神慰藉的陶醉之美等等,一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总结沉淀出来的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智慧结晶都是美的,都是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这才是我们应当向学生灌输的美学理念。
2.美的功能
正是因为笔者所教授的学生将来均有极大的可能性继续从事艺术工作,因而,笔者认为,针对这一特殊的群体,在早期除了引导学生睁开发现美的眼睛、学会去思考美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识美的功能与价值,从而促使他们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美的传播方向前进,从而用正确积极的艺术功能理念指引着自身的艺术创作实践。
首先,艺术是对客观真实的再现表达,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能打动人,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前提是艺术的元素取材于生活而又在生活感受的基础上提炼出动人的部分,经过艺术加工,以艺术品的形式回报给社会和大众,因而,应当重在引导学生认识到艺术创作在社会教化上所能起到的重大意义,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艺术行为,使得作品慢慢达到艺术性与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3.美的欣赏
一件具有美感的艺术品,不论其形式是否为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它们均有着共同的特征:①均具有再现真实的艺术价值;②均具有表现真实的艺术价值;③均具有典型的艺术价值。这些与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通过细心的观察与个性的表达是分不开的,从而使得创造出来的艺术典型具备真实性和高度的概括性,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具有鲜明的特征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揉以艺术家独特个性的艺术表达,直观而又含蓄地表达出艺术家们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在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品的时候,应当注重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艺术作品作出基本的评价与甄别:首先,看艺术作品是否凝聚着艺术创作主体的真挚情感;其次,艺术作品是否具有教育或审美价值;最后,看艺术作品是否满足观赏者的精神需求,以郑板桥画的兰竹为例,郑板桥将自己的情感与气节追求全部倾注到所绘画的兰竹上,托画言志,在技法与情感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后人通过其所绘的兰竹也能从中充分体会到作者的凛然傲骨,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精神的再教育,最后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的欣赏者都能从画中汲取到各自精神的慰藉,书法爱好者可以从中领悟到用笔,国画家可以从中领略到水墨五色韵味,耄耋老人可以从中体味到风霜过后的人生感悟等等不一而论。因而在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时,更应着重引导学生多方面对艺术品进行全面考察与评价,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一开始就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艺术欣赏方法必能为学生长远的发展带来有利的影响。
三、引导学生发现美
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如此,通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引导,慢慢地和学生们的对话里,明显可以感觉到他们对于生活中的美的关注不断地多起来,笔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变得越来越顺利,学生开始学会从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中找寻到美,他们可以从杨丽萍的孔雀舞中感受到舞者的不懈坚持的毅力之美与人和自然之间相依相生的和谐再现之美,他们学会了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领略到音乐家身处逆境却仍顽强向命运抗争的坚定信念,借着音乐的武器糅合激昂的个人情感而弹奏出的铮然生命之音。而这些已经远远超出了美术的课程范畴,但又涵盖在艺术美学的框架中,可以说,艺术是相通的,优秀的艺术所蕴含的生活元素的美与艺术家情感的美都是无学科、无国界、无种族分别的,艺术是全世界人类所共有的财富,更是属于那些懂得欣赏、尊重艺术的人的财富,这也正是艺术美学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短短的几周课程结束,给笔者带来的感触良多,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先后尝试了课堂提问、课后布置思考题等方法,也通过与学生的换位思考,慢慢地探索出一套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将枯燥复杂的美学理论转变成为通俗易懂的口头表达及实例讲解,学生们在理解上相对较为顺畅,极大地激活了学生将艺术理论结合自身所学所见的艺术实例发散性地串联在一起,改变了笔者授课初期单纯宣讲理论概念造成的课堂死板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将笔者的一点浅见加以论述,希望给后来的学者提供探讨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篇5
【关键词】中职学校;数学教学;探索尝试
数学课是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属于中职教育的文化基础课,几乎覆盖中职学校的所有专业,是中职学校必开课程。本课程是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继续学习所必须的代数、三角、几何和概率统计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基础计算工具使用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形结合能力、思维能力和简单实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须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然而,目前数学课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较薄弱的学科,如何解决中职学校学生数学素质差、全面提高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已成为摆在我们中职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结合自身中职学校数学教学实践,从激发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知识为专业服务、提升中职学生数学素养等方面进行了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探讨。
一、重树自信,激发学生数学情感
“小学老师不看重,初中老师往外送,爹娘老子不看好,高中老师往外扫,职校老师当个宝,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是草还是宝,干脆就躺倒。”这就是当前中职学生的真实写照,怎么办?不管是不行的,要管就要讲究方式方法。“鱼儿不欢,水是祸根”。 我们必须探讨中职数学课教学方法、让中职学生重新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情感”和“创造”是教学的本质。我们应该强调:教师在目标确定上要更新观念,重视情感培养、态度转变和价值观教育,注重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感知教材的内容,记忆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技能,还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加强情感性教学,激发学习动力,增长学生的见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对学习的持久热情。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重视课本,在课本教学上狠下功夫,减少复习资料,减轻学生负担,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活用课本“施教”:了解学生、研究课本、从实际出发。
二、分层教学,浅层挖掘学生潜能
在数学课中,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心理反应各异,学生综合心理品质参差不齐,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应有的提高,对于中职数学的教学分层教学势在必行。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研究各自特征,制定各自专项策略。教师组织教学时要有层次性,知识点的讲解要将“由浅入深”和“深入浅出”相结合,在对概念引申和思维发散时,要善于分层设问、诱导启发、学法指导、举例说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特别注重以下两方面的分层探:一是适时,即要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指导。二是适度,即突出主体,不包办代替,指导不是完全的告诉和给予。三是适当,即指导的内容做到针对性强,学生想了解的内容、难以解决的问题才给他指导。四是适合,根据活动主题的特点和该年段学生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指导。五是适应,即关注学生的需要,尤其心理需求。
三、紧扣专业,渗透德育教育
篇6
[关键词]课程定位;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实践项目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048-02
作为高校各学科共同使用的一种科学语言,高等数学在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以及促进后者后继课程的学习方面都发挥着突出的作用,而它的基础性学科特质也让它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及其他学科中的地位不可撼动。数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是高新技术的本质所在,充当解决各学科和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工具则是数学推动科学技术以及其它各学科发展的最大体现。鉴于当今世界对数学的依赖日益增加的现状,加快数学教育的改革以满足时代和实际的需求已刻不容缓,但必须承认的是,知易行难这一道理在我国高校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也再次得到了印证――尽管教育工作者曾对教学内容及模式的研究进行过各种有益的尝试,但时至今日仍未让二者出现根本性的变化,也正因如此,钱学森和陈省身都对此提出过批评,这反过来也说明了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已是迫在眉睫。
一、课程定位、改革目标及指导思想
如前所述,高等数学的基础性学科性质决定了其教学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课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因此,改革陈旧的教学内容及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各学科发展及科学实践的需要成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认识到教学改革的过程注定漫长且艰巨的前提下,准确定位教学改革的目标尤为重要。总体而言,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奠定数学学习的基础,在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的情况下逐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应是这一改革的总体目标,而展开与之配套的教学模式改革则是确保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国内高校业已展开的分级教学,部分开设的数学实验及竞赛辅导班,逐渐启动的网上作业批改,正在改变的期末成绩传统考核方式,大力推进的组建数学学习兴趣小组和开设考研准备及国外游学强化班都不失为一些有益的尝试。但也需指出的是,在这些活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如对数学的课程定位模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或即便重视却苦于无可行方法,数学实验课尽管已开出,但实际的作用和效果却相当有限等一些新的问题。因此,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真正的困境其实并不在于有无各种新奇的教学手段,而在于如何切实地解决在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首先,考虑到学生有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之分这一情况,教学改革者应据此做好对课程的定位工作,比如说针对将数学作为专业的学生,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和完善学生的逻辑思维体系和计算技巧能力,课堂教学内容宜精宜深。而在面对将数学作为基础课的普通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时,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致力于让学生拥有基本的数学思想,督促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理论,掌握基本的计算和应用能力。当面向偏文科以及高职院校的学生授课时,教师应牢记:此时的数学在很大程度上已变成了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际作用并培养起对数学的兴趣,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促成其学以致用应是自己最主要的教学目标。一言蔽之,只有实现了对课程的准确定位,随后的教学改革才不至于出现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理论方法与具体实践的不一致。
其次,为了让改革不至于出现“失序”的情况,树立具体的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必不可少。本着为学生奠定学习后续课程以及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的必要基础的想法,任课教师应督促学生掌握包括微积分、变量等数学基本知识的概念、理论,以及计算方法,训练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来解决课下实际问题,特别是专业领域相关数学问题的能力。
再次,在已经树立了明确的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之后,奉行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就是确保该目标得以实现的理论保障。怎样做到对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发展需求,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最大限度的适应,如何尽可能去关注学生所学而非教师所讲,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而非纸面成绩的多少,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非教师的知识灌输,将成为今后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大契机。
二、改革的具体做法
在具体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应本着以学生为主的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利用包括计算机在内的技术辅助手段,在弱化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理论和实际的数学问题;对传统的课程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避免让理论推导、演绎证明、计算技巧、特殊题型占据课堂上绝大多数的时间,把关注点放在实例论证、概念强化、模型渗透、思想方法上面;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坚持把“督促学生学会应用”而不是“怂恿学生死记硬背”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另外,任课教师也可对“因材施教”进行全新的阐释,即任课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材(料)――知识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元教学中,采用直接讲授或精讲多练的方法就是事半功倍的做法,而在以熟练掌握计算方法为主要目的单元授课里,“练习教学法”的采用则是不二之选;至于以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的内容,任课教师不妨采用“问题教学法”,总之,因时而异,灵活多变,是所有具备改革精神的教师应有的素质。
此外,所有数学教学者都清楚地知道“做中学、学中做”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端正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促成学生形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等方面的重要性,但如何高效地帮助学生实现理论学习和应用实践的结合却并非易事。鉴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内涵是由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等要素组成的,要想培养学生在这三方面的能力,进而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应考虑适当增加数学实践项目,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教学改革过程之中。
验和建模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借助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已在众多高校大量的实践中得到了证明,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开设数学试验课和数学建模课应是高校数学改革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本着培养已有一定数学知识,具备一定数学思想的学生利用现有数学软件来解决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任课教师可秉持以项目为导向的原则,采用在5~8人(可自由组合,也可由教师指定)的单元(或单元组)中设立单元(组)项目,并责令后者在课内外协力完成的具体方法加以实施,最终,经历了数据获取、图表表达、软件绘图、拟合函数、分析预测等环节的学生以提交研究报告(Word)或制作汇报材料(PPT)的方式向教师呈现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极大提高的信息获取、自主学习、评价反思、解决实际问题,甚至是与人交流的能力,而教师也不用再担心除了期末考试成绩之外再无评定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在具体的评分过程中,每个单元组通过抽签产生的答辩人的陈述情况将直接决定该组的平均成绩,而组内每个学生的个人得分则由组员之间的互评来完成实现。
三、结语
为适应时下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高校数学教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而要完成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确立恰当的课程定位、改革目标及指导思想,采取切实有效的改革方法则是中国教育工作者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进展[J].大学数学,2007(4):20-26.
篇7
【关键词】 初中不等式;教学探究
初中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必须充分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针对不同水平和兴趣的学生实行多样化教学方法,也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 而不等式的证明方面,方法灵活多样,还和很多内容相结合,它既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也是数学竞赛培训当中的热点.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初中的数学内容较小学教学内容要更系统和更深入,涉及面更广.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打下厚实的基础,以作用于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 首先一点就是师生的关系应该摆正. 在中国的教育当中一直强调着“师道尊严”. 老师在课堂上一般都是居高而下,普遍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埋头“消化”老师讲的知识点. 老师掌握着上课的节奏,这样学生就显得很被动. 在初中不等式教学当中涉及很多的知识点,学生仅仅知道一些公式而不会运用也是教学的一种失败. 注重基础知识在教学当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等式的解题方式多样,内容丰富,技巧性较强,并且要依据题设、题目的结构特点、内在联系,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这就要熟悉解题中的推理思维,需要掌握相应的步骤、技巧和语言特点. 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学生夯实的基础之上的. 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的话,在解不等式题型时就举步维艰.
夯实的基础来源于学生对不等式概念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概念的形成有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到抽象的过程. 对不等式抽象概念的教学,更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 数学的概念也是数学命题、数学推理的基础,学生学习不等式这个知识点也是从概念的学习开始的,所以在不等式教学探究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基础.
二、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整理
提高初中数学不等式教学效果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精神,通过寻求不同思维达到解题效果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去对数学不等式知识进行探究,通过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以帮助学生完成更深入的数学知识探究. 同时初中数学不等式知识点的学习对学生归纳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灵活使用概念能力的提高能够帮助学生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以及对不等式这一章节知识点的掌握、归纳和整理,进行综合的运用,从而能够成功地解题. 例如,解关于x的不等式2 + a < a|x - 1|. 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对绝对值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I)当a = 0时, 解集是空;(II)当a > 0时,解集是x < -2 或x > 2;(III)当-2 ≤ a < 0时,解集为空;(IV)当a < -2时,解集为-2 < x < 2. 当学生对知识点在脑子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学生也就不会马失前蹄(题).
三、开发学生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篇8
关键词:中职学生 数学学习 教学方法
随着初中毕业生相对减少,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成绩普遍较差,尤其是数学成绩,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中职学校的生源不足,学生素质普遍不高,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作为要动脑子的数学就更是突出了。这一方面影响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学习,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成了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成绩的重点。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从六个方面阐述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阐述如下:
一、对学生进行数学史的教育,有利于增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回顾我国历史上数学家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是不乏其人的:像古代的祖冲之的圆周率,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以及刘徽的割圆术、杨辉三角等都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的华罗庚、苏步青、陈景润等知名数学家,曾影响了整整几代数学人。因此,在教学中,要把这些伟人的数学业绩引进到课堂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繁荣我国的数学事业,推广我国的数学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注重生活实例,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
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数学知识就蕴藏在我们的生活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开展数学实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实验课注重教学过程,是一种学生的主动参与。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数学试验,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获得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结论等的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四、开展启发式教学应从教学案例出发
教学案例价值对目前的数学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数学教学案例的设计,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知识层面出发,结合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样把案例、生活、数学知识三者结合起来,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以“银行存款单利、复利计算”教学设计为例:课前教师布置任务,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让学生自己调查一下定期存款按单利、复利计算的不同之处(上网搜寻或到银行咨询),然后假定给每组学生1万元,存期10年,通过每个人调查结果和小组综合评估,最终得出以不同的利率不同计算方式的存款。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调查了银行存款的单利、复利计息方式,请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
生:单利的计算仅在原有本金上计算利息,对本金所产生的利息不再计算利息。其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存款年限。以符号I代表利息,p代表本金,n代表存款时间,i代表利率,S代表本利和,则有S=p(1+ni)这个公式。
复利的计算是对本金及其产生的利息一并计算,也就是利上有利。复利计算的特点是:把上期末的本利和作为下一期的本金,在计算时每一期本金的数额是不同的。复利的计算公式是:S=p(1+i)n。
师:说得很好,可见这位同学准备得很充分。下面请每个小组把你们存款的方法拿出来。
生1:每年存1万元,每年单利为7%,在第10年年末的利息额是多少?
生2:每年存1万元,复利为7%,存10年那么它的复利终值是多少?
生3:假设每年存1万元,每年复利为3%,存10年后连本带利能得多少钱?
……
师:很好,第一位同学已经把单利、复利的计算方法说过了,下面我们来算一算生1、生2单利、复利两种计算方法哪种获利高?(通过计算S=p(1+ni)=1×(1+10×7%)=1.7万元;S=p(1+i)n=1×(1+7%)10≈1.97万元)
师:有人问爱因斯坦,“世界上什么东西威力最大?原子弹吗?”“不”,爱因斯坦的回答是:“复利”。
师:最后大家来做练习,银行向企业发放一笔货款,额度为100万元,期限为3年,年利率为4%,试用单利和复利两种方式计算银行应得的本利和。
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成功的机会,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成功和愉快总是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中职学生,由于他们数学功底薄弱,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关怀并给予鼓励,从初中学习数学的阴影中解脱出来,重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中职学校数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数学教学理念,经常学习、积极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从学生实际和教材的内容出发,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激发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 刘德恩.职业学习理论初探[J].理论学习,2005(3).
篇9
一、结合入学教育,坚定专业思想
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型、技能型专门人才。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牢固地树立能工巧匠也是人才的观念,努力培养学生有一技之长或多才多艺,消除心理障碍,认识到在当今社会做一名产业工人无尚光荣。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坚定专业思想,立志做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从而下决心学好每一门功课。
二、讲好绪论课,增进对数学课的认识
数学是中职学校的主要基础课程,熟练掌握数学课的基本理论知识、技巧及在实践中的运用,是学好专业课和其他技术课的基础。学好数学课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讲好绪论课就是根据刚进校学生对各门课既陌生又好奇的心理,充分向学生展示学好数学课的意义及数学课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如:从古埃及“几何”的起源,到我国古代数学上的成就,从华罗庚的对联“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谈到希腊某哲学院的门牌“不懂几何的人,不准入内”。又如,对黄金分割的应用中,有一类矩形宽和长之比为(根号5-1)/2(其近似值为0.618),有人称之为“黄金矩形”,它有什么奇特的性质?我们所用的书本、报纸、杂志类矩形,有人称之为“书报矩形”。这类矩形长宽之比约为根号2,把这种比例的矩形对折,得一和原来的矩形相似,若把这种对折继续下去,则可得一系列的相似矩形。这一系列有趣而又充满幻想的故事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教育他们珍惜时光,勤奋学习,胜过古人,振兴中华。强烈的责任感和求知欲,油然而生。
三、采用灵活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出成效
要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使教师教得入法,学生学得入门,还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乐在其中地爱学你的课,对于极其抽象的内容来讲,这项工作更显得必要了。
引起了兴趣,学生愿学,这仅仅是开始。要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必须讲究教学方法,注意利用学生正反两方面不同的意见,积极引发他们通过辩论来创设思维情境,往往能够起到把握实质,搞清问题的作用。以立体几何中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为例,我提出二面角的大小应如何度量这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稍加引导,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又如讲“反证法”这一数学难点时,我没有讲高深的理论,也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用通俗的语言把”反证法”恰当地做如下比喻:一只手握有硬币,另一只手没有握,打开右手一看空的,从而断定硬币一定在左手中。这种推理判断揭示了“反证法”否定反面肯定正面的实质,道理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接受。
四、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
对学习较好的学生,要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帮助他们克服满足现状思想,促使其不断巩固提高和扩大知识面。同时让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数学竞赛活动,也可以参加函授、自学考试等形式的学习,从而扩大知识面。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要倍加关心,因为他们基础差,兴趣低,完成练习有困难,容易破罐子破摔,越滑越远。我认为通过作业指导、个别讲解、反复练习来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具体困难。对学习自觉性差、自由散漫、缺乏自制能力的学生要及时谈话,交流思想,但不能简单粗暴,尽量不要在教室里随意点名批评,甚至讽刺挖苦,这样会影响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压抑的情境中,课堂上应给予严而有度的批评,课下要与其平等交谈,适当地宽容他们的某些缺点,对他们的批评要恰如其分,帮助他们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坚定改正缺点的决心。
篇10
专业美术基础教育主要包括中学专业美术考试教育阶段和高等美术教育一年级阶段,其中中学美术考试教育是基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写实性绘画与中学美术考试基础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应将整个教学内容局限于此而排斥其他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文化观念不断转变,美术开始与其他学科融合,美术作品呈现出多媒材、多学科、多维度发展。但是目前美术高考内容仍然以写实性绘画为主。
二、解决高等美术教育基础教学问题的对策
1.调整高校美术专业入学考试方式
固有的考试方式只重视学生的手绘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美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考试方式也仅限于默写和写生。因此针对参考的美术专业学生,国家推行了“大综合”模式,增加了对其他美术造型能力的考察,如三维空间塑造能力、美术鉴赏能力等。当然,考试形式上应更加多样化,如在传统的考试方式上增加电脑图形图像制作等。考试内容应实行模块化,将所有的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模块,考生可以抽签选择其中几个进行考试,从而确保考试的公平性。
2.调整大一阶段基础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在接受高等美术教育前,学生所受的是泛美术基础教育,而大学的基础教育更具有针对性。由于各个专业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和表现力要求也不同。如大一阶段美术专业的学生以写生为主,这实质是对中学美术基础教育的一种巩固与增强。因此,美术教师应根据大一学生的实际能力,结合专业教学任务、内容,对该阶段美术基础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增加有本专业特色的基础内容,采取有专业特色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美术专业技能的提高。
3.增强教师教学的自主性
由于美术院系教师往往兼任多门课程,教学压力大,容易产生厌烦情绪,降低教学的自主性,对高等美术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不利。因此,学校应根据美术院系的发展规模,公开招聘专业技能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美术教师,尽可能地减轻美术专业教师的工作压力,同时还应给予美术教师更多的关注,不定期地组织他们外出学习,积极进行教研活动,将教师评优评干、教研成果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