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现象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文学现象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相关的论著、论文不断涌现。周志雄的《网络空间的文学风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就是一部优秀的网络文学研究力作。该著尝试以文学史的眼光关注网络文学,对各种网络文学现象和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家、作品进行研究,将网络文学研究由理论现象层面推向深入的内部审美分析层面,让这一新的文学形态有了更加明晰的定位。
《网络空间的文学风景》一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现象论,主要考察了网络文学发展中独特的文学现象。下编是作家、作品论,为我们详细解读了颇有影响的部分网络作家。上下两编相得益彰,既有纵向的网络文学发展脉络的广度,又有横向的作家作品的细致剖析的深度。
通过对原创文学网站和网络文学大赛的梳理,作者认为网络文学外在的体制已逐步发展成熟。文学网站已经摆脱了发展的困境而走上了完善的盈利的商业运作流程,同时也促进了读屏时代的到来,文学网站与出版社的合作使通俗文学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网络文学大奖赛虽然影响范围广,社会评论多,但如本书这样进行全面的、深入的、有条理的研究,笔者还是第一次见到。作者通过对网络小说传统的追溯,从文学发展的内部理清了网络小说的渊源,传统通俗小说、港台小说、当代精英小说等对网络小说均有影响,网络小说传承了各种传统文学资源,占据着当今通俗文学的市场,网络小说的繁荣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探究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书中揭示了网络小说与当今文化产业繁荣的关系,网络小说的娱乐化、时尚化因素使得网络小说改编电影之后容易引起连锁的轰动效应。网络让小说写作真正地多元化,网络小说面向的大众面与纯文学期刊所面向的小众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下编对蔡智恒、宁肯、蔡骏、宁财神、今何在、安妮宝贝、慕容雪村等作家和《第一次亲密接触》《原谅我红尘颠倒》等作品进行了分析。在对网络文学各种现象进行细致阐释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周志雄对网络文学的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关注,面对具体作家作品,作者立足文学本位,关注网络文学的文学内涵。在感受到网络文学发展蒸蒸日上的同时,作者也没有忽略网络文学的局限性,针对网络文学鱼龙混杂、杂语共生、缺乏深度等问题,他从人文审美视角对网络文学进行了历时性的分析和阐释,紧扣媒体变迁和文学传统的历史背景,分析其产生、发展和未来的走向,以开放的眼光对网络作家、作品作出了新的阐释。
网络文学的兴起虽然只有十余年的历史,然而发展的势头十分迅猛,互联网上每年诞生数十万余部作品,可谓卷帙浩繁,单是这些作品的阅读就是一项繁重的工程,大量的网络文学研究,受西方文学理论和传统文学观念影响深,注重理论性考察和总体描述,相对而言较少做具体的材料收集、调查和分析。因网络文学快餐式作品多,其写作的价值往往淹没在某些研究者大而化之的否定之中,少有批评家为网络小说作家、作品写评论。作为专业研究者,周志雄更倾向于“追根溯源的学术清理和认真总结”。他深刻地认识到:“对优秀的网络作家、作品进行细读、分析,呈现其文学价值,使之经典化,与众多的平庸之作区分开来,是当前网络文学研究急需面对的问题。”基于这样的初衷,《网络空间的文学风景》没有采用当下流行的文化研究的方式,而是回归到文学文本的阐释,从原始的文本阅读出发,从而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也展示了一个学者严谨的学术态度。
篇2
关键词:文学泛娱乐化;乡土文学;必然联系
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文学出现了泛娱乐化的现象,现如今的诸多文学作品都是在网络上进行传播,网络文学已经逐渐开始占据文学发展的主流地位,而随着文学泛娱乐化的出现,对传统的文学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冲击,尤其是对乡土文学的冲击最为严重。在网络文学不断发展的今天,乡土文学已经逐渐出现了衰微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文学泛娱乐化与乡土文学衰微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微妙感。
1 文学泛娱乐化的现象及发展
文学泛娱乐化,最初是从网络文学开始的,起因是刚刚以子公司形式独立运营的腾讯文学宣布,将开展一系列“泛娱乐”文化产品的开发。所谓“泛娱乐”的文化产品,就是指由网络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游戏等。时下由网络文学作品改编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多,而伴随着网络文学付费阅读产业链的初步形成,继盛大之后,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也都相继冲了进来。网络文学发展十余年,网络文学作家的高收入早已不再单纯依靠小说本身,小说背后的产业链开发才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关键。无论是把小说改编成游戏,还是改编为影视作品,抑或进行其他同名文化产品的创作,网络文学跨界深度合作后的市场,无疑是其更为强劲的增长点。
2 乡土文学衰微分析
乡土文学的进程,其实伴随着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它的第一个意义是记录;另一个更重要的意义是揭示、反思,以及深层的文化思考。乡土看似描写乡村,其实它的身上,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现当代任何一位以乡土文学为题材的小说家,几乎都无法完全回避关于现代意识和外部世界对乡村的影响。但是,不管以乡土为题材的作家对现代文明取何种态度,可以肯定的一点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并非封闭的“乡土文学”,这一题材的文学类型,总是直接或间接应对着现代文明的挑战。
然而,目前写乡土的作家越来越少,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繁荣期后,乡土文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进入衰微状态。近年来,乡土文学呈现出严重的叙述取代描写的趋向,乡村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正渐次从乡土文学里退隐。
3 文学泛娱乐化与乡土文学衰微之间的必然联系
从古烁今,文学的发展趋势就在不断的变化,而在当今的文学发展态势中,从最初的青春文学,到如今的浪漫主义文学,其中都散发这泛娱乐化的气息。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学的潜在应用价值被不断挖掘,目前娱乐市场中,大量的电视剧和游戏都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来,网络文学的强大读者群,造就了如今的电视剧业和游戏产业的再一次辉煌。随着文学泛娱乐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在当今的文坛中,娱乐化的发展态势愈加明显。
而随着文学泛娱乐化现象的出现,使得大量的严肃文学以及大众文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其中影响最为严重的要属乡土文学,乡土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尤为繁盛,在乡土文学作品中,详尽描述了乡土人文气息以及自然风光,在阅读乡土文学作品时,往往会给人以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而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乡村气息逐渐衰落,乡土文学作家无法接触到乡村和大自然,所创作的作品无法与读者形成共鸣,这样的文学作品失去了本身的淳朴。同时,在现今的社会中,快餐文化开始出现,人们无法花费时间去了解乡村生活,自然对于乡土气息浓郁的作品无法深入的了解,这就造成了乡土文学作品市场的衰糜。但是造成乡土文学逐渐衰微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中国的作家对现实的把控能力不足,在思想上无法做到独立,在文学性上缺乏钻研,这是乡土文学出现衰微的最根本原因,而文学的泛娱乐化是加快了乡土文学衰微的速度,其不可以说影响不深,但是也不可以说是没有影响,而正确的说法可以归结为乡土文学的衰微与文学泛娱乐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4 应对文学泛娱乐化的对策
乡土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应该得到有效的延续和继承,而要想使得乡土文学得到发展,就需要对文学的泛娱乐化现象进行有效的治理。文学泛娱乐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乡土文学的创作风格出现了改变,这种娱乐化使得乡土文学作品中的内容更加的风趣,其中生活气息较为浓重,而在娱乐化发展的同时,由于把控力度的不足,使得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乡土文学作品中的内容也出现了质的变化。文学泛娱乐化使得乡土文学作品由通俗走向了庸俗,这是文学娱乐化的败笔。
乡土文学要能够对社会生活形成一种反映,而这种反应可以通过娱乐化来表现,但是其根源必须还是立足于实际生活。而文学泛娱乐化使得乡土文学的社会性降低,严重偏离了社会生活,乡土文学内涵也变得庸俗不堪。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对乡土文学泛娱乐化的症结进行有效的分析,从中找出关键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对文学泛娱乐化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其恢复到原有的文学发展态势。
当然,乡土文学可以通过娱乐功能带动其他功能发挥作用。优秀的乡土文学并不回避、削弱文学的娱乐性,而是通过发挥娱乐功能,更加有效地实现乡土文学的认识、教育等功能。因此,文学娱乐性的正常发挥与“娱乐至死”的文化价值观有着本质的区别。
乡土文学必须从社会的进步发展中获得自身进步发展的热情和动力,也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回归乡土文学自身,充分实现文学推动社会进步、改造世道人心的功能,实现乡土文学的审美理想。实际上,这也正是乡土文学破解“娱乐至死”、防止娱乐化倾向的正确途径。
结束语
总而言之,乡土文学衰微与文学泛娱乐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可以说文学泛娱乐化直接造成了乡土文学的衰微,而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就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文学泛娱乐化进行改进,端正文学的娱乐化功能,同时乡土文学也要在立足社会生活背景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利用娱乐功能改变乡土文学作品的创作手段,增加乡土文学的娱乐气息,从而推动乡土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权雅宁.论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李春青.在消费文化面前文艺学何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篇3
当前,网络文学正处在一个转型期,从文学性、哲学性和美学性研究转向媒介和传播方式的研究过程,这不光是研究网络文学的转型,更是整个文学和当前文化的一种华丽蜕变。这种转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也愈发增快。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媒介表现形式高速发展,对传统文学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和明显的。很多专家学者开始重视网络文学这一新型的形式研究。今年的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引用了“有权但不能任性”,是“有钱就任性”的网络语言表达方式一种演化,相信这一句话将获得今年中国最具人气的奖。学术界更是集中研究新媒介对当前文学的作用。虽然专家们一些看法还不够统一,但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网络文学这种新型的媒介文学将在当前的文学研究的大背景里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淘宝体等一系列的网络语言习惯将改变中国语言结构新格局。对网络文学这种转型期阶段的科学判断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网络文学本身经过二十多年的文学性、哲学性和美学性的研究,已经考虑探讨的足够全面和系统了,其发展空间有限,拓展领域不足,但是传播和新媒介研究还存在很多研究空白需要填充,研究的方面还相对丰富。第二方面的理由是,网络这一新媒介是当今社会热点,而且这种热度将产生更高温度。文学的研究也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要从媒介这个新的角度去探讨,去分析。媒介这个新的研究突破口将成为文学研究新的增长极。因此网络文学的转型研究将势在必行,其研究转向将朝着传播媒介等角度发展。
二、研究角度拓展
网络文学瓜分了中国文学的新格局,其研究也是开始从新洗牌。近两年来网络文学发展低迷,甚至有向着低俗、恶搞的不良方向发展。究其缘由,二十多年的传统研究逐渐束缚了网络作品的创作。同时网络文学的媒介研究流于表面,创作者很难深入挖掘媒介这一拓展空间。所以,媒介生态学这一新的研究角度将成为网络作品研究的新领域,同时将给网络文学注入新的活力。这种新角度的拓展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结构研究。媒介的自身结构课题将是网络文学探讨的新领域,在进行自身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开展与传统文学的传播结构进行对比,寻求网络作品媒介结构存在的特征。这将成为新的研究角度之一。其次,导向研究。媒介的传播形式不同,文学作品的媒介导向是不同的。媒介形式和文学的关系研究,一方面是媒介形式对文学的导向研究,另一方面是文学对媒介形式的反作用。最后,媒介本身对文学表现的研究。网络这个新的媒介平台将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有无影响,对表达效果有无影响。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网络文学 审美特征 价值调适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8-0092-02
作者简介:李舒格(1992―),女,河北保定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美学。
在数字阅读日常化的今天,网络文学已形成较大的阅读市场,正在创造新的文学美学,并对文学本身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由于网络文学 “出身”、业态等特殊性,其审美特征中暴露出的价值偏离已引起业界关注,若不能做相应调适,将难以持续健康发展。
一、网络文学的发展及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一)网络文学发展迅猛
数字阅读从台式电脑到移动客户端,正在成为民众的阅读习惯。2013年全国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较2012年上升9.8%,网络文学活跃用户已达4.3亿人,注册200多万人、市场年收入40多亿元。[1] 从单纯售卖文字版权,到辐射影视、游戏、动漫等多个行业,实现全版权开发,网络文学已逐渐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大有高速发展之势。
(二)文学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性
文学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质,是一种交织着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公益与功利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文学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文学通常保持自身的审美风貌,但却无法超越现实而升入纯审美的境界,时常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呈现间接的社会属性。现实中“生活审美”和“文学审美”存在较大差异,“生活审美”对新时期文学审美主导范式产生了很大冲击,使网络文学感染了浓厚的消费主义气息。显然,在这种所谓的个性化审美背后,隐藏着典型的物欲诉求和价值偏离,应引起我们的警觉。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标准可概括为:第一,作品观点是否符合法律、伦理道德规范,是否传播“正能量”;第二,“艺术源于生活”,作品内容是否真实;第三,作品思想是否深刻,深度挖掘人类情感和社会发展;第四,作品形式是否优美,包括思维逻辑的清晰严谨、语句的精彩流畅、声韵的节奏美等。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总是善于把隐秘的社会意图掩藏或渗透在审美意境中,并赋予审美意境以多重读解和诠释,能够带给人“悦耳悦目”的,进而达到“悦心悦意”乃至“悦志悦神”的审美境界,这才是文学审美真正的价值诉求。
二、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
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作用下,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呈现为真实、通俗、动态、趣味,同时也掩藏、交织着与文学审美标准不符的价值偏离。
(一)自由化的真实审美
网络文学在创作伊始并不带功利性,其匿名创作的形式不仅满足保护隐私的需要,也给予人们自由言说真实想法的平台。另外,受众在阅读中也可以发表真实的评价,读者真实的反馈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作者对作品不断完善、创新,提升了作品的真实美。
(二)平民化的通俗审美
网络文学作者多来自平民阶层,因非文学专业、社会阅历浅、写作经验少的局限,创作题材主要为社会百态、伦理情感等,使得网络文学真正成为大众文学,进而吸引更多读者,为全民阅读、全民参与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网络文学出现了泛娱乐化的倾向,常文字轻浮浅薄,缺乏历史厚重感,有学者认为“工具的变化会带来文体文风的变化,书写越容易,文字也会越来越‘水’”。[2] 真正能赢得读者青睐的、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则鲜见。
(三)互动化的动态审美
网络文学中作者与读者的交互跟帖、在线阅读与即时感受等动态模式打破了传统阅读方式,作者在线解说,读者随时参与,甚至同作者一起创作,这种双向、交互式的审美特征实现了新的自由平等。
然而,这样的互动模式常是文学网站为了提高作品数量、网站流量、增加商业价值的一种手段,造成网络文学审美价值日益低下,可谓是“快时代”与“浅文化”的写照。
(四)娱乐化的趣味审美
网络文学往往追求的是瞬间愉悦、,大众娱乐性是其迅速繁荣的原因之一。网络用娱乐化的情节和语言宣泄社会竞争压力、自嘲现实生活的无奈,表现出网络文学的趣味审美。然而,在当今 “娱乐至死”的时代,过度娱乐则会过犹不及,一味哗众取宠、标新立异、颠倒是非,甚至恶搞经典、篡改成语诗词等做法在网络文学中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更会给青少年成长和其价值观形成带来“负能量”。
三、网络文学的价值调适
网络文学似一株幼树,在快速生长中会出现养分不足、斜生、徒长等现象。网络文学应强化文化消费的精神性,挖掘文学的美学内涵,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
(一)创作主体应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创作主体是否以审美态度对待创作对象、以创造审美价值为主要目的和根本任务,是创作主体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关键。
1.坚持“真善美”导向。用心感悟生活,把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精品奉献给读者,以自己的美学理想带动美流的形成,并影响市场和社会。
2.传统文学转型介入,创造出更多坚守文学理想、具有时代文学美感的网络文学作品。
(二)读者应培养正向阅读情趣
网络文学读者多为35岁以下的青年人,因此,着力提升读者的文化品位,培养注重审美追求的消费主体,使品鉴文化精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1.坚守教育阵地。将网络文学作品鉴赏内容纳入学校教学,开展美文欣赏、五四诗会、名家讲座等活动,使青少年擦亮眼睛,加强文学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此,教育部门、网络文学网站、学校、社会都肩负责任,且大有可为。
2.提高审美鉴赏力。建立全民阅读服务保障体系,将优秀文学作品延伸至互联网,聘请文学评论专家在手机客户端实时更新书评,让读者与专家互动交流,提高群众审美鉴赏能力,形成自觉追求精神性享受的消费习惯和文化消费市场。
(三)网络文学应营造健康环境
国家新闻出版部门提出,“要把数字出版打造成新闻出版业的生力军,从以数量增长为主转变到以提高质量为主的发展轨道上来。” [3] 数字出版因具有主体多元、产品多样、产业链长等特点,使监管工作面临新挑战。
1.营造网络建设良好氛围,使网络作家更好地创作出具有“时代美学”特点的佳作。
2.强化网站和网络作家监管,加强网络文学网站编辑队伍建设,把好“出版关”。
总之,我们只有弘扬时代主旋律,坚守“真善美”的文学审美原则,适时调适审美偏离,提升审美价值,网络文学才能更好地为大众服务,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作家协会.2013中国文学发展状况[N].人民日报,2014-04-22(15).
篇5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播;小说
网络文学就是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用平等、双向的互动方式提供给普通受众的传统文学,它是传统文学和电脑网络的产物,随着电脑网络的延展和普及,网络文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它的传播特征具有独特性、前沿性、复杂性和模糊的文学边界。网络文学的传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结构模式的全息开放、多媒体化的形象手段、流动不息的艺术形态、美学欣赏的读写互动和作品信息的资源共享。
一、传播者地位的改变:人人都是作者
网络和新媒体模式下的开放性不仅改变了“把关人”的地位,也改变了网络文学传播者的地位,网络文学的作者不再局限于从事文学性行业的个体,也不再依赖传统的出版商,而是成为开放式的、充满个性化特征的自由个体。连载小说的发展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在网络和新媒体时代,文学不再是少数文学精英的语言游戏,新时代网络文学的作者层次是参差不齐的。第一,这种参差不齐表现在教育文化水平上。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特征,而在这种匿名性掩盖下会出现两种状况,首先就是好的一方面,在这种环境中,有可能会出现一批天赋纵横的作家。另一方面的副作用,就是信息选择的辨识度降低。第二,作者层次的参差不齐表现在文学方向的风潮性现象。网络文学的创作具有创新性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在一个创新方向取得了大众的认可后,这个创作点就会被借鉴和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翻新。
二、网络文学下的“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
理论是传播学领域关于大众媒介的效果与使用的理论,用以研究媒介和受众的关系。受众被设想为主动的,也就是说,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重要的一部分被认为是有目标导向的行为。[1]那么同样的,网络文学作为媒介被受众所认可也是基于其使用能够满足受众的需要,而受众对网络文学的使用则是源自其内容。网络小说中最受大家欢迎的小说类型莫过于玄幻、修仙、言情、军旅和武侠,这些类型的网络小说毫无疑问地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人们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网络小说来满足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想象的欲望。网络小说的场景构建似乎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个映射。受众通过阅读网络文学可以满足自身对于某一特定情绪的需要,同时受众的需求反过来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大部分受众对言情类的小说有颇高的兴趣,需求量较大,撰写言情小说的作者受到的关注度较高。这会吸引大批作者转向言情小说的创作方向,那么网络文学的发展就向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向转移。
三、多渠道:新媒介下的推广方式
数字阅读已经占据了我们日常阅读的重要地位,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在网络文学的发展中,我们通过电脑客户端、移动手机终端和电子阅读器进行网络文学的阅读,通过站点和手机应用App进行在线阅读和下载。首先,这种多渠道的阅读方式极大地增加了受众接触网络小说的机会。其次,多渠道的推广也是一个体现议程设置的重要方面,通过媒介增加重复出现率可以提高受众的关注度。第三,多渠道给了作者更便利的平台,由以往网络小说作者只能在电脑前码字发文的形象转变为作者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文章,进行文章的更新。
四、网络文学的传播效果
所谓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它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认知层面效果——作用于知觉和记忆系统,增加了人们的知识量,引起了知识构成的变化。[2]正如网络小说中通常借用的诗词来说,这就增加了文本的信息量。第二,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引起了人们情绪或感情的变化。人们热衷于网络小说也是因为其内容的多样性引起了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产生了移情的效果。第三,行为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在长时间被一种文化和价值观的浸染下,人们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和模仿。与榜样的力量一样,人们如果长时间对一种类型的网络小说着迷,势必会被其中的价值观所影响。
五、互动机制:受众反馈下的网络文学
传播模式下的两个容易忽略的因素:一是外界环境的“噪音”,二是反馈机制。大众传播不是单一的直线型模式,而是有反馈环节的双向互动过程。网络时代使受众的反馈变得更加及时,也使反馈环节的作用更加突出。我们不难发现,在网络小说的连载过程中,受众在评论区送月票、鲜花,可以增加作者更新文章的动力,网络文学创作中这种互动鼓励机制大大地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欲望。评论区实时的读者短评也会给作者一种引导性的意见,有时候读者的意向反映甚至可以左右网络小说的结局。作者在与读者的互动过程中可以改正前文的逻辑错误和语法错误让其尽善尽美,从而集思广益,搜罗四方看法,找到灵感,写出受众满意的作品。网络文学中还有一点就是读者的监督意识,评论区的反馈和实时交流可以让作者有更新文章的压力,使其在质量和数量上能够起到保证的作用。
六、结语
由于网络文学的传播者、受众都不再固定化,而是呈现了开放自由的形态,这也导致了大量垃圾文学的出现,使得文学的自由性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人称之为“乌托邦式的自由”。[3]要想获得与传统文学比肩的话语权利,就不能一蹴而就,网络文学的春天有赖于超文本技术的不断完善,有赖于广大网民的参与和努力,有赖于人们上网心理机制的不断成熟。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7.
[2]胡翼青.媒介素养与传播效果研究——基于大众传播理论创新的思考[J].新闻界,2006(6):31.
篇6
关键词: 网络文学; 特征; 复杂性; 模糊性
进入新世纪, 我国正在空前地迈向一个信息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 IC) 公布的统计报告, 到2002年底, 我国上网用户人数突破六千万大关, 网民总量居世界第二。从2002 年我国信息消费市场发展状况来看, 我国信息消费继续呈现活跃、旺盛的增长势头; 网民的整体素质结构更趋优化, 网民的行为更趋于理性化。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依托它的母体——计算机网络正朝着前方发展着。但是, 它正像新出生的婴儿一样, 充满着希望的同时, 也有着潺弱的一面。我想, 只有理性分析网络文学的现状, 找寻其本质特征, 才能使其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一、网络文学概念综述
对网络文学的探寻是从上世纪末开始的, 目前关于网络文学的准确定义问题仍然存在剧烈论争, 综合起来, 有以下几种看法。
有人认为, 网络文学其实是网络化了的文学, 它存活于电脑网络, 离开了网络媒体, 网络文学就会失去其精髓, 甚至不复存在。“真正利用了网络的特点, 与之密不可分的文学, 我们不妨称之为网络化的文学。这样的文学如果印刷出版, 即丧失了部分创作, 要完整地欣赏它, 只能在网上。”有的甚至认为只有在网上写作并使用网络符码, 才能算真正的网络文学。比如古清生在《哪有网络原创文学——想起来说》中提出: 网络原创文学首先必须是在线写作; 其次, 必须是文学, 要有文学的构成要素和审美功能, 起码网络新闻和新闻综述不是文学; 第三, 网络原创文学还需要有网络写作的特征, 如工业化革命之后的文学产生的变异, 工具的变迁, 是使写作人写作或者说社会心态总的嬗变的基础, 它应该出现特别鲜明的网络人文符码, 或曰信息等等。
有人认为, 网络文学具有“新写实主义”风格, 网络文学作品内容更贴近人们的内心世界。上海作家陈村认为:“网络文学创作其实与卡拉O K 差不多, 能给人以牛刀小试的机会。”网络文学对内心的表达更为直接率真, 不矫情。
有人认为, 网络文学从属于文学, 它与传统文学一样,它必须融合作家才情和灵气, 必须具有文学欣赏价值。从维熙在《网络文学评奖有感》一文中就提出:“⋯⋯因为网络文学还是个新生的婴儿。⋯⋯不是任何网上文字都能往文学这个器皿里装的, 他必需具备纸上作家的才情和秉赋, 这是世界任何地域都有的文学标尺。”
有人还从表现形式和内容风格方面, 概括出网络文学的特征。比如网虫笨狸认为网络文学的主要特点应是它的自由灵动和生动幽默。而方舟子把网络文学称为“流放文学”, 因为它在内容上具有流放文学的特点: 怀旧与感受, 回忆过去的酸甜苦辣生活或在异乡的感受。
著名网络文学作家李寻欢认为,“网人在网络上发表的供网人阅读的文学”, 具体包含三层意思: 首先, 网络文学的主体必须是“网人”, 即网络的使用者; 其次: 网络文学的传播渠道(或者说主要的传播渠道) 必须是网络; 第三; 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来说, 必须是为网上受众写作的。他给网络文学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即“网络文学的父亲是网络, 母亲是文学”。
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学是网络时代的文学, 也是网上的文学”, 由于网络文学是网络时代的文学,它的技术因素比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学都要多, 这不仅容易出现“只见网络没有文学”的现象, 而且还容易在文学观念上叛逃应有的审美设定, 宽容乃至助长技术主义和工具理性, 以技术审美化替代艺术审美性, 导致文学的“非艺术化”和“非审美性”。
综上所述, 关于网络文学的概念, 不外乎三种。第一种利用网络多媒体大量收藏、吸纳传统的文学作品, 比如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收藏站点; 第二种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
和W EB 交互作用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 只存在于网络, 其代表有联手小说、多媒体剧本等形式。第三种, 就是以传统的创作手法而只为网络创作的作品, 这类东西最多, 也最能成为网络文学的代表。第一种看法主要从内容上说, 显然过于“狭窄”了; 第二种看法又过于宽泛, 以为所有在网上的“文字”都能成为网络文学, 充其量也只能算是“网络文字”。其实,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流行于世, 是与这一时代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分不开的, 因而, 我们觉得, 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 至少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 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必须是“网人”, 作品的流通、传阅形式必须依赖网络技术, 网络文学的创作必须符合文学样式, 即它的创作工具是计算机而非纸笔, 它的欣赏是在网上而不是书本, 它的收藏形式是电脑硬、软盘而不是书架书橱。
二、网络文学的特征
网络文学源于民间, 是一种由民间自发形成而逐渐发展的。从这一点来看, 网络文学的创作是自由的, 是个人自由的写作, 是个人真实情感的流露, 而非功利的写作, 网络文学的创作又否认权威, 它不相信权威,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权利; 同时它从创作到欣赏、收藏都是在网上进行的。因此我们在探析网络文学特点时, 把它与传统文学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 这样它的特征就越发明显了。
1. 网络创作的自由性。传统文学依托文字来塑造人物形象, 读者通过阅读文字符号进行艺术的想像和再创造, 它借助书籍进行文学传递和传承的, 因而, 它要求文学创作必须严格按照特定的文学范式。网络文学则借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文学形象的塑造, 创作者不受任何的文学范式约束, 这里既没有苛刻的编辑眼光, 也没有舆论的强求, 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和一条细绳(宽带) , 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 无论你住在哪里, 只要你热爱文学, 你完全可以从事创作。在这里, 没有质量的优劣, 没有性别与年龄的差异, 也没有任何种族与民族的不同, 只要一腔热情, 你可以在这里自由挥洒、激扬文字。
2. 作品内容的情感化、个性化。网络文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个性鲜明。所有人上网都想取得一鸣惊人的效果, 他们心理很清楚, 只有不苟同他人或模仿别人, 才有好的效果, 这样网络文学风格就异彩纷呈起来。由于网络这一媒体的特殊性, 网络在写作时心灵会自由一些, 只要愿意, 网络可以独立自由地面对探索之路, 无拘无束地走下去。每个人尽可以选择自己最为喜欢的表达方式, 即可以为独抒心中之情; 可以放纵野性的情感; 可以慢悠悠地踱着方步; 可以如脱缰野马驰骋狂奔; 在这里, 网络们可以尽情释放出自己的灵魂与元气。当今这样的世界, 残酷的竞争, 人与人之间很难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于是被压抑的内心无处申诉。计算机网络刚好给现代人填补了这个空缺, 网络文学就成了他们最好的最
自由的表达展现自我的方式, 内心化、情感化也就成了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了。
3.流动、多样的艺术形态。电脑网络上充满了信息流运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存在静止不变的固化信息。网络文学也总是处于流动的状态, 其表现形态呈现为一种灵活多变的格局。网络又给各种文学爱好者提供广阔的个人才华施展空间, 不同的“创作者”不仅可以自由抒写自己的内心世界, 又可以广泛选择艺术表现形式, 因此, 传统的、现代的诸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表达手法应有尽有, 网络文学修辞艺术如反讽、戏谑、戏拟等尽显纷呈。
4. 全息开放的结构模式。传统文学作品的结构是封闭的, 它们自我架构、彼此无关。读者在阅读时, 无法调动另一部作品的信息, 更不能将后者的信息纳入到时下阅读的作品结构中来。而网络文学作品中的超文本却超越了个别作品的局限, 使众多文本互联为一个大文本结构系统。读者在阅读时, 可以调动所有相关信息, 并为己所用, 可以激活某一构想的引申部分。网络文学的超文本结构增强人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想像, 有助于拓宽思路, 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 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欣赏的深度。
5. 美学欣赏的互动性。传统文学作品的美学欣赏, 往往是单向度的。读者虽然具有充分的艺术想像和创造空间,但对另一极即作者和作品, 无法进行沟通和施加影响, 不能改变原创作品的形态。而网络文学的欣赏却是双向度的, 它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美学欣赏的交互性。作者可以在网络上对自己作品进行解说, 回答读者的提问, 并提供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创作动机。读者也可以直接参与作品的创作, 改变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命运和事件结局。网络真正的魅力在于互动性, 互动让人们对作品、主题、趋势和当中的想法产生兴趣, 同时延展了作品生命, 使其不断进化,维持使用者的参与程度。
6.作品信息的资源共享和传递的即时性。电脑网络的重要价值, 就在于信息资源的共享。作者可以从网络上得到回报, 即作品的影响力和声誉度。网络超越了时空, 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省却了多少发表的“关卡”, 即时、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作者的原意”。
三、网络文学的发展亟待规范
与互联网迅猛发展相一致, 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原创文学也有着令人吃惊的发展速度。各种各样的文学网站或网络文学频道犹如雨后春笋一般映入人们的视野。信息时代的来临为网络原创文学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使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给读者提供广阔自由的阅读空间。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交流方式。文学传播方式的变革成为网络文学迅速发展壮大的契机。网络使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 随心所欲进行文学创作, 也造成了网络原创文学在水平和质量上参差不齐, 著名评论家陈思和用" 藏污纳垢" 一词是最好的概括。当然, 我们不能否认网络原创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存在, 而且随着网络创作队伍的不断扩大及其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网络文学将成为文学发展中不可忽略的力量。基于此, 我们觉得, 对于网络文学应给予宽容与严格并存的价值评判。
1. 网络的写作水平有待提高。由于网络文学是新时期的产物, 它伴随着多媒体的出现而产生, 许多创作者是网络的爱好者而不是专业作家, 它的文学还较为肤浅。网络文学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 还应假以时日, 还必须等待对民间的培养与扶持, 同时, 对于网络文学, 还应宽容理性, 还应有更多高水平作家热心自觉参与其中。像陈村、王朔、张辛欣等作家, 不仅参与进来了, 还建立自己的网站, 发表作品和看法, 与读者、创作者进行对话交流。这些, 无疑对网络文学的发展与进步都是有益和有利的。
2. 创作者的版权、著作权有待保护。传统文学的著作者、版权都很好地得到保护, 网络文学就显得薄弱。特别是网络作者的署名权, 就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网络文学有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 本来是好事, 但是如果不能彻底解决网上剽窃、抄袭的问题, 创作者的权利不能有效得到保护,那么, 网络文学的发展将会是纸上谈兵。
3. 文学品味的导向有待关注。网络文学的内容较为随意, 它主要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其语言不像传统文学那样几经推敲, 而是随想随打的, 有的是创作者的发泄物, 没头没尾, 无病, 言之无物。正确的导向, 个人品味的提高, 有助于网络文学的发展。总之, 网络文学的出现, 是对传统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挑战。从网络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历史来看, 网络文学的体裁种类和艺术样式, 网络文学的独特创作手法, 网络文学的美学欣赏方法和方式, 网络文学的批评理论和批评标准, 网络文学的传播手段和途径, 网络文学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等等, 都需要我们协作攻关。我们决不能沿用传统的文学评判标准,用传统的条条框框, 去限制、束缚它的发展。
虽然现在电脑网络上还存在着许多无序的现象, 如黑客、黄色信息、电脑病毒、电脑刑事犯罪、电子邮件炸弹等等。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形态, 网络文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向我们展示出无限宽广的发展前景。只要我们给予一个宽容的发展空间, 给一个合理的评判环境, 网络文学最终将从现在的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系统, 从而展示出一个五彩斑斓的网络文学新世界来。
到了全国少工委的嘉奖, 当奖杯在学生面前高高举起时, 学生沸腾了。学生对科学的追求与探索情感空前高涨。
四.鼓励学生阅读优秀科学书籍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学生阅读科学书籍, 可以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 培养自己的科学兴趣。科学书籍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科技知识书籍, 以传播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 二是科学家的故事。学生大量阅读科技知识书籍, 能够丰富自己的科技知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 在与别人的交流中, 在平时的学习中,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会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对科学的情感。如有一名学生阅读了有关天文学的知识书籍, 在学习宇宙知识的课上, 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的问题, 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夸奖, 该名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从而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在科技组《保护森林保护未来》的活动中, 学生就是靠大量阅读有关环境保护的书籍, 掌握了许多有关森林的知识, 在访问乡林业员时,提出了许多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问题, 受到了乡林业员的赞扬, 增强了学生搞好活动的信心和兴趣。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都要通过模仿榜样的行为即通过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而获得, 而这种观察学习主要是靠榜样的影响来实现的。科学家常常是孩子们崇拜的偶像, 让学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 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难以想像的。科学家们成长的经历, 对待科学研究
的严谨态度以及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都足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进行科学创造的决心。我在每学期的教学中都要安排一至二课时为学生朗读科学家的故事书, 如《爱迪生的故事》、《科学的发明发现》等, 同时帮助学生从学校图书室借阅这方面的书籍, 以此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情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书籍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树立远大理想的最好途径。
五、发挥学生合作学习中的带动作用
合作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 学生在合作中的相互学习是任何学习方式代替不了的, 学生在学习中的相互启发与相互带动可以促进学生科学兴趣的发展。我在教学活动中除了重视同班学科、同年级学生的合作学习外, 还特别重视学生中的以大带小合作学习。以大带小的合作学习就是在开展活动时, 将低年级学生安排到高年级学生一起,让高年级学生一边活动一边成为低年级学生的老师, 这样的结果不仅使低年级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培养, 而且还
篇7
一、读者欣赏的还原与解放
传统的文学欣赏,一方面使欣赏者获得美感体验,另一方面也使文学欣赏渐渐远离大众,变成了许多人望尘莫及的高屋建瓴。网络文学欣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条条框框,网络文学欣赏淡化了传统文学欣赏的某些特质,使文学从文化的金字塔里走出来,走向民间、广场、亿万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对文学欣赏是一种解放与还原,这种解放与还原促成了作者创作的解放与多样。首先,读者欣赏的真实性追求,促使作者率真创作。网络文学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以数字化虚拟的方式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更为接近现实的网文世界,虽在技法上网络文学不如传统文学那么纯熟,深度欠缺,但它体现出的自然蓬勃的朝气和生命力难能可贵。《第一次亲密接触》作者蔡智恒说,网络文学创作“处于匿名状态,比较没有顾虑,如果你已经成名的话再写身边的人,人家自然会对号入座。但因为我是刚开始写作,虚构的成分少一些,真实的自然要多一些”。[1]这种对内心想法的袒露,对生活状态的自由传达,使读者在欣赏时有种真实的和畅快淋漓的真切体验。
其次,读者欣赏的多样性带来网络创作的百花齐放。传统的文学欣赏拥有一套固有的欣赏标准,即主张阅读经典,但网络文学欣赏无唯一性、标志性的“规矩”,网络文学的欣赏只讲心性的解放与个性的张扬。以《诛仙》为代表的玄幻武侠小说中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武侠小说的变革与创新;以可爱淘的《那小子真帅》等为代表的青春言情小说,在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奇文化”的时代享受;以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等为代表的都市小说刻画了一大批城市边缘的“漂泊者”,让读者思考生命的沉重过程。可以说,网络文学欣赏呈现百家争鸣之状,网络文学创作呈百花齐放之态。再次,读者欣赏的主动性,造成网络文学创作的良莠不齐。传统的文学欣赏更多体现为被动接受,但网络文学欣赏活动完全是个体的自主行为,读者可以随心点击阅读,随时沉浸文本,随意表达感受,不用受文字体裁、地域种族、经济收入等的限制,这使读者的主动性得到了史无前例的肯定。在这样的情形下,网络文学良莠不齐,一面是大量佳作的出现,一面是最无厘头、最搞笑、最无价值的作品充斥着网络。网络文学欣赏与创作都是文学在数字多媒体时代的一次变革,我们看到,网络文学欣赏的新型方式与新特点,一方面促进文学朝着多类别、多维度进化、解决了文学众口难调的历史性难题,另一方面也使网络文学作品良莠充斥。总之,大浪淘沙式的网络文学欣赏,虽然发展过程曲折坎坷,但前景美好。
二、读者介入下的“作者悬置”
读者介入对网络文学创作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文学主题、语言、审美等层面上,读者介入对文学创作的一个深刻影响是使文学的主体性颠覆。如果说主体性文论已经造成对传统文学的观念宰制,那么,相对于网络写作来说,文学依托的主客二元论及其相互关系都被置换了。“主体地位的丧失”、“主体双重化”、“主体去中心”、“网络写作的主体间性”等对写作主体的质疑声不断出现,主体在网络写作中发生根本改变。罗兰•巴特就否定了主体相对于文本拥有的“作者”地位,他在《作者的死亡》中认为文本只是种种话语片段的交织、结合、对话和竞争,没有哪一个话语片段享有优先权,甚至宣称“作者死了”,这句解构主体的谶语在网络写作中被验证为“作者悬置”。网络文学的创作成了一种文学普泛化创作,网络给予每个人发言的机会,使传统文学的个人宣讲变成了网络的“众声喧哗”。作者与读者可以完全自由地交流和互动,甚至可以自由地转换角色,二者之间的间隔被消解了。相对于纸质一次性书写,网络写作的不仅是“可读”文本,而且是“可写”文本。文学接龙小说的创作,就是对主体中心建构最彻底、最露骨的颠覆。再有,网络打破了传统文学严格的运作机制,作品的发表不再是苛刻的遴选,不再是严格的检查。只要你有兴趣,就可随心所欲地发表任何一件“作品”。传统文学作家的地位被彻底解构了。作者不能再以代言人的身份为人立言,只能是众声中的一种。由于作家主体性的虚席,文学文本原来由作家独立构思具有整体品质的人物、性格、主题、情节、文体、语言、风格等等,都被解体了,都不一致了。这样看来,网络文本成了网民共有的精神和智慧的结晶,网络文学的主体成为可变的———集创作、续作、讨论三位于一体的新型创作模式。文学的主体性就这样被消融了,但很有意思的是,虽然网络文学的“主体悬置”对作者的地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网络文学作者们对此显得不在乎。典型的如文本的署名权,作者都是匿名写作,取一个稀奇古怪、吸取读者的名字,如:安妮宝贝、E见钟情、西门秋水、新唐米娜……“在很大程度上,在场活动的‘第一作者’更为关注的是参加者数量的多寡以及有多少新奇的故事发展和结局,而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标准就看是否热闹。”[2]最旺的人气指数,成了网络创作者的追求目标与动力。因此,我们看到“主体悬置”对网络文学主体没有形成多大的冲击,相反,文本越是被讨论、被更改,主体越是被悬置,被去中心,作者越是焕发出高涨的创作热情。
三、读者介入下的文学批评转变
传统的文学批评偏重伦理道德、社会历史和审美立场,侧重从纵向维度分析文学作品。网络文学的兴起,对传统的文学批评模式提出了挑战,网络文学的批评问题已成为现今文学批评领域一个关键问题,目前我们还无法构建网络文学的批评模式,但这并不影响考量读者对网络文学批评的影响。传统的文学批评主体是专业性较强的批评家,他们有较多的文学理论知识,长期从事文学批评,能恰当运用各种批评手法。网络文学中读者的接受和反馈对作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仁智各见的读者成为了网络文学的批评主体,他们文学理论相对缺乏,没有批评理论的实践,只是一种感性的、即时性的心理感受的在线式批评,偏重于私人感情或者说个人情感的流露。但是,这样的批评时效性很强,这种批评往往能给作品增添很多有效的信息,对作者的创造也有很大的影响。加之网络的匿名性,批评者和接受者没有了人际困扰和权威压力,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观点。同时,网络文学没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和发表资质的认可制度,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发表批评意见的地方。目前学术界大多数关于网络文学的批评停留在“在线式”批评与“非在线式”批评。欧阳有权也是将其置身于在线批评中,关注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互动产生的效果,把网络文学的批评归结为:“感悟式批评、趣味式批评、颠覆式批评、眼球式批评。”
当代学者谭得晶在《网络文学批评论》中站在感悟式角度就指出,网络文学领域内正在掀起一场批评的狂欢,“无数的哄笑、无数的批评,无数的反批评、无数的反批评的反批评……”[4]。刘克敌教授从网络文学作品的结构方式和语言特点,读者的情感反馈,批评推荐等角度提出了一种合适的网络文学发展的批评模式———“‘距离批评模式’即零距离批评、近距离批评和远距离批评”[5]。任何一种网络文学批评都离不开读者,读者是网络文学批评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要素。及时的读者批评让作者及时了解读者们最需要的方向,避免了创作的作品无法让读者们接受的现象。但也不能忽视,由于批评的缺失,网络文学创作与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种种误区和问题,导致创作与接受两个环节脱节、作者与评论者之间关系疏离,及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之间不能相互照应,从而使二者间难以开展对话,也使网络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难以实现。
四、读者介入下的文学创作新范式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观念或者艺术惯例呈现出了很大的超越与挑战,我们仍然从创作者与读者的角度看网络文学呈现的文学创作新范式。首先,读者介入创作,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性,使得文学主体的神圣地位散失。传统文学的传播是文本与读者的单向传递,读者对此只有屈从。网络文学的交互性使欣赏活动有了更多的自。读者不仅仅只是阅读的身份,还作为自由的写作者侧身其间。就如马克•波斯特指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区别因电子书写而崩溃坍塌,一种新的文本形式因此出现,它有可能对作品的典律性甚至对学科的边界提出挑战。”
这种文学创作模式的变异,在文学构思上打破了传统个人化的艺术思维,实现了互动式写作,表现出写作的任意性与零碎性,而无从构思,从而,文学主体性散失,需重新探讨文学的主体及主体特征。其次,读者介入创作,文本的艺术性存在不确定性,文本的唯一性散失。传统文学作品多是个人构思的产物,一旦创作完成,就是一个独立作品,任何欣赏和解读都无法对文本结构进行更改。而网络文学作品,由于载体功能,读者可以根据需要读到不同的文本,可以采用剪接和拼贴等手段,不断进行“创作”,最终导致文本无限地延展,使得文学作品本体没有唯一固定性,文本存在是一个不断被创作的文本,文学的本体唯一性不复存在。再者,读者介入创作,文学艺术的韵味与意境的深层体验减弱,文学能指所指的张力缩小。网络文学通过多媒体手段,能够把光色声像融为一体,成为视、听、读等多种艺术因素的组合,这对于创作者的充分表达和接受者的全方位观赏都有极大的诱惑力。但这使得网络文学面临着成为纯然自足的符号世界的危机,文学蕴含的再现与表现难以体现,想象与联想难以形成,文学变得不再追求意义的拓展和延宕,这样的代价就是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张力大大缩小,读者难以品味、感悟和省思作品,对艺术韵味与意境的深层体验变得荡然无存。在网络技术与艺术创新的关系问题上,引起很多学者的反思和批判,这里我们仅从读者介入视角探讨了网络文学对传统文艺理论的超越与挑战,因而,要重新审视已有的文学理论,构建新的网络文学观念,既要考虑文学的内在规律,又要涵盖网络文学的多媒体技术和文学与艺术融合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五、结语
篇8
关键词:网络;网络文学;中职生;校园文化
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而21世纪的学校,不但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同时更主要是肩负着培养“一个完整的人”的重任。而所谓“完整的人”是指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人。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感到“思想着的独立的人的可贵”。学校的主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校要构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必须了解主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增强他们自律、自强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文学能够发挥这一主导作用。
一、网络文学能够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力
目前,大部分中职生,以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例,他们大多是九年义务教育中文化素质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实际文化水平与其所学年限应具备的文化水平相差较大。在初中,他们是弱势群体,不被学校、老师、同学重视,精神空虚,缺乏自信。在行为上表现为纪律松散,组织观念淡薄,自控能力薄弱,无心向学,80%以上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且逆反心理特别强。进入职中后,大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想表现自己、突出自己,他们想掩饰自己的过去,渴望得到人们的赞同。但长期以来,他们缺乏沟通,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对老师、同学缺乏信任。于是,他们只好寄情网络,把自己的思想,对社会、他人的看法在校园BBS、博客或QQ论坛上诉说,于是这就形成了中职学校学生最初的校园网络文学(注:他们的水平还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的水平)。这些文章或者只可以说是文字观点,代表着他们的心声,能引起相当一部分学生或同龄人的共鸣,反响的人越多,他们的自尊心越容易满足,随之自信心也就增强。“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有质量的交流,不仅是人生的一个乐趣,还可以激发出交流双方的某种创造欲,使个人的虚荣心在交流中获得满足,这是别的方式无法代替的。”
二、网络文学能够提高青少年的文学素养,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网络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也是网络社会的主要媒体,“不懂电脑的人”被认为是21世纪的新文盲,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网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这几年来,我目睹了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改革,也亲身体验了这种改革。在职中,基础课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浓缩,由原先的每周6节降为现在的每周2节,教学任务基本没变,老师几乎没时间去分析他们的写作。所以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写作技巧,单单依靠课堂上的那点讲解远远不够,必须靠自己去钻研,也不可避免需要借助网络。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根据课堂需要,布置他们去一些网站上(如榕树下、潇湘书院等)浏览和精读一些网络文章,例如:教完《荷塘月色》后,学生就会马上在网上找到相关的文章《漫步荷塘》(选自《文学博客网》),然后再在课堂上谈感受,有文学兴趣和爱好的同学,还可以仿学。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而且可以开拓他们的视野,触发他们写作的灵感。当然也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有意识地去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教育他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健康的网络文学作品,并鼓励他们在自己的班级QQ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写一些自己的心情日志,从而达到丰富校园文化的目的。现在的中职生,不同于大学生,也不同于一般的高中生,他们学习相对不那么紧张,自由空间度大,但精神反而较空虚,视野有限,校园文化内容比较呆板单调,如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丰富适合他们年龄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7年1月,中国校园文学社团联谊会、中国网络文学联盟和搜狐原创在北京主办了以“网络文学与青春校园”为主题的“2006―2007中国网络文学节”,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文学素养,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培养文学新人,营造健康活泼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这充分说明网络文学已引起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并把他与校园文化密切联系。
三、网络文学贴近生活,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网络文学的雏形是一种心情日志,学校老师借助学生的这种网络文章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现在的中职生,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他们文化程度不高,经验不足,且大多数的行为上有偏差。这种偏差主要体现为品德型和性格型,这又与他们不良的需要、个性心理及年龄特征有密切联系。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性格孤僻、性情多变,对社会、对他人都带有一定的防范心理,他们不会轻易表露出他们的心声,但他们要宣泄,要减压,必须借助一定的外在东西,恰恰网络给他们提供了这一机会,网络具有隐秘性、多元性,学生不用担心有人知道他们的心态,他们可以尽情地倾吐,尽情地发泄……校园BBS,对同学们来说,这里是一片自由广阔的天空,他们可以把对学校的意见或建议,对学校制度、校风、校纪等的看法通过网络表现出来。
学校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基础性、前瞻性的事业,它决定校园文化必须具有超前性,能够主动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校园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校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已无法适应当今的学生,他们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他们喜欢赋学习于娱乐,喜欢张扬自己的个性,不喜欢受约束,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所以,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文学的优势,真正营造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愉悦的、轻松的文化氛围,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作为一种新型现象的网络文学也不例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网络作为一种特别的载体,给学校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让学生和老师都真正融入到这个集体,为学校的文化建设群策群力,添砖加瓦。但是,网络文学毕竟是个崛起于世界文学之林的新事物。它特有的广泛性、互动性、多阶层性,给阅读者带来的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各个角落里的最隐匿的思想告白。人们在感受这一文化氛围的同时,还得注意他自身的弊端及对学生思想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兴起;传播方式;作者与读者;创作过程;文本层次
中国大陆网络文学是如何兴起的呢?据资料显示,这与海外留学生所创办的电子刊物和国内理工科出身的文艺青年的自由创作有关。互联网登陆大陆以前,网络创作主要在海外流行。1994年之后,网络文学才在大陆迎来了春天,各种电子刊物和网络小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星战英雄》和《告别薇安》等小说的推出,使网络文学迭起,而近年来,由《步步惊心》、《甄缳传》和《琅琊榜》等热门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也是赚足了收视率和口碑,这更让我们无法忽视网络文学耀眼的存在。然而,伴随着网络文学崛起的是传统文学自身的衰退。尤其,自90年代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逐渐发展以来,人们的物欲日渐膨胀,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文学的作家们同样不例外,因而写出的作品本身也就不复昔日的纯粹。加之快餐文化和数字传媒的盛行,传统文学的生存空间和活力机制在不断地被压缩。尽管如此,新生代的网络文学,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缺陷,在当下仍是无法撼动传统文学的稳固地位。相反地,网络文学要想长足发展,还必须从传统文学的经验中汲取教训,而传统文学亦需借鉴网络文学的优势来为自身的发展灌注新的活力因素。因此,研究二者的异同之处,还是颇有意义的。
一、传播媒介和载体比较
“网络文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网络为载体发展起来的文学。因而只要有互联网覆盖的地方,普通大众就能通过网站和阅读软件来接触网络文学作品。一些比较知名的网站和阅读软件像盛大文学网、晋江文学城、豆瓣阅读、掌阅等都会提供作者自由的写作平台,并同其中的一些作者订立契约关系。而读者可以根据这些阅读平台提供的作者、作品分类关键词,自行选择一本或者多本电子书进行阅读,既自由随意,又方便快捷。相对于网络文学作品的自由随意,传统文学作品却因选择了书写印刷的途径而更加严谨规范。这是因为印刷文本是要面向广大的读者,并流通于市面,它具有一定的审美和收藏价值,因而在印刷前,作品原稿会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审查程序,最终被挑选出来的多数都是具有丰富价值和潜力的作品。此外,这些传统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笔墨书香和触摸实感提供给读者以阅读和审美的享受,都是网络文学作品难以实现的。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作品能够出版成书,正是传统纸媒对它们的一种积极肯定。不过若比较起海量存储和便捷时效,网络文学却又更胜一筹。
二、创作主体及读者的比较
传统文学的创作主体往往是由已被认定的作家或诗人构成,他们通过发表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感受。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做到。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日常表达多数是直接感受,言语浅显随意。而文学的表达,没有深厚广博的积累和审慎缜密的思考,则很难获得成功。加之,有些出版编辑的挑剔口味和审稿疲劳,传统创作圈子自然成了多数已成名作家的天下。一些风格独特,但同样具备创作才华的新人,只好通过其他的途径来建构自己的理想国,网络的出现就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也由于网络的包容性和匿名性,其创作主体的身份十分丰富。它可以是某个大学的教授(如蔡智恒),也可以是传统的作家(如王小波),还可以是不确定的群体(如某些媒体或网民发起的创作接龙)。只要作者本人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乐意在网上码字,能够写出为大众所喜爱的作品,在这里,他们就可以平起平坐,享受自由的话语表达。
比之传统文学创作主体身份的多重受限,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身份却因创作平台的特点而更加大众化、平等化。说到此,有必要提一下近年来出现的“触网”和“脱网”现象,这一点二者是共通的。所谓“触网”是指一些“作家授权文学网站刊登和转载自己的作品”,或者加入网络写作。[2]最早进行这一尝试的是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王小波,他不仅利用电脑写出了《王二风流史》和《红拂夜奔》,还自行研发了专门写长篇小说的输入法等软件。后来,还有余华,在采访中表示愿意尝试网络写作。至于“脱网”,是指网络上已成名的作家们逐渐淡出网络,像传统作家一样,在网下写作,出版纸质作品面向读者。比如庆山(原名安妮宝贝)、宁财神、江南、萧鼎等当红网络作家。他们在网络上已经积攒了很高的人气,线下写作并不会让他们失去忠实的拥趸。忠实的拥趸就像常来的客人,当他们发现某个作者的作品很合口味,就会持续地关注这一作家和他的作品,作家所有的创作也因读者的阅读和审美而实现了最终价值。
读者的地位可见一斑了。而不管是喜欢传统味道的读者,还是喜欢新奇味道的读者,他们的身份都是文学接受的主体,是阅读鉴赏的主体,是与作者处于同一客观世界的人。不同的是,传统文学的读者只能通过作品,单方面地与作者对话,达到精神上的某种契合。而网络文学的读者却可以影响作者和作品。造成这样的差异并不是由于传统读者的不作为,而是因为网络提供了读者和作者直接交流的平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再创造及时地反馈到了作者那里,使得作者有了新的创作灵感和方向,作品的最终成形也就是众望所归了。
三、创作过程的比较
文学的创作过程,复杂而精细。它大致可以“划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两者相似之处不少,物化阶段,差异颇多。首先,在发生阶段,不论是哪派的作家,都需要收集储备翔实的材料,并有一定的发现,从而在某种动机的引领下进入构思阶段。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因为它影响着物化前的观念成品,而观念成品在大多数时候又决定着物化后的最终文本。再者,在构思阶段,作家们都会有回忆、沉思、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然后通过积极的加工改造,创造出完整的观念成品。这些,二者在大体上是接近的,但还是有一些小差别。比如传统作家收集材料的方式多是实地考察和亲身经历,而网络作家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海量信息。还有读者的参与讨论和建言献策也使得网络作者跳出了个人思维的局限,在充分利用群体智慧的同时,也为作品的物化预热。物化时,传统文学作家通过笔墨纸张等工具,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初稿完成后,再交由出版社编辑发行。而网络文学作者则以键盘为笔,以电脑屏幕为纸,在敲击声中完成作品,形式可以是电子版的原创文学,也可以是附带链接、图片、音频和视频的超文本。在这一阶段,无论是传统文学作家,还是网络文学作家,他们大都会对语言文字进行一定的提炼,巧妙地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有责任的作家更是会反复地推敲文本。
四、作品文本层次的比较
作品的文本层次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最先呈现在读者面前,最早被感知的自然是可供阅读的言语层。如前所述,作家在物化阶段,大多会对语言文字进行选择性地加工。可有一点我们无法否认:网络作家们的身份和语言运用水平参差不齐。的确,他们中有人写出了精品,可是,还有很多作家缺乏深刻之作。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专业水平的不够,另一方面也因网络平台限制较少,他们的写作也就更加自由随性,因而在语言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方面还有待提升。传统作家们毕竟有一定资历和语言驾驭能力,在写作时便会反复的推敲语言,加之有编辑的严格把关,语言方面自然更加考究。再谈文学的形象层。
二者作品中的文学形象都不乏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传统文学作品有贾宝玉、曹操、宋江和孙悟空等经典人物,网络文学作品也有李强(《飘渺之旅》主人公)、张小凡(小说《诛仙》主人公)、唐龙(《小兵传奇》主人公)和紫川秀(小说《紫川》主人公)等出彩主角。但还是同一个问题,大多数网络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同其语言一样,经不起推敲,人物形象或流于“傻白甜”或又成“玛丽苏”、“杰克苏”(指主角光环无敌的人设,前者指女主角,后者指男主角)。尤其当网络上某种人物类型风头正盛时,一些网络作家便会盲目跟风,复制出各种版本的同类人物。不仅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新活动,还容易使读者产生审美疲劳。而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虽也有同类型的,但在作者高超的笔法下,却又“同中有异”,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忠勇;张飞,骁勇;赵云,智勇。他们一个个都是勇猛大将,但又各有特点。最后比较一下两者的意蕴层。
传统作家以其丰富的材料储备和优美凝练、富于逻辑性的语言,反映客观世界,抒写人生感悟,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作品也往往具有一定的历史内容和哲学意蕴。比如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在描写了北平小羊圈胡同市民艰难生活的同时,还展现了八年的历史画面。又如王小波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和《沉默的大多数》中透出的理性思考和对自由的追求,充满了哲学意味。再关照网络文学,以历史为题材的有近年来大热的《明朝那些事儿》、《那时汉朝》和《如果这是宋史》等作品,而具有哲理性的网络作品却少有耳闻。并且,大多数作品中的历史是以架空、虚构的形式存在,捏造和错误之处颇多。因而比之传统文学作品,只可说是新意和趣味有余,但历史厚度和严肃程度则明显不够。不过,单纯看二者的审美意蕴,却又无法分明谁优谁劣。因为两者都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这或是感官上的快意,又或是精神上的满足。
五、结语
篇10
关键词:拉斯韦尔模式;中国网络文学;互联网翻译
一、引言
本文从拉斯韦尔传播5W模式的视角,以网络文学外译网站“武侠世界”为例,审视网络文学传播过程中的五大要素,分析网络文学外译平台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模式特点,探究网络文学在对外翻译和传播中所具有的优势,为中国经典文学外译和传播寻找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和启示。
二、网络文学外译现状
中国文学品类繁多,互联网时代更是诞生了大量的网络文学作品。国家也日益重视网络文学的发展。和传统经典文学以传统译介模式对外传播不同,网络文学则是生于网络、译于网络,传播于网络,直接走的是互联网翻译与传播模式,并且传播效果不错,拥有海量的海外读者,并且其良好的读者口碑正不断吸引更多的新读者。近两年出现了把平台设在国外而专门将中国网络文学向外进行译介的网站,他们多数致力于仙侠、玄幻小说(ChineseFantasyNovels)的外译,于2014年12月创立的“武侠世界”是其中的代表,网站日均点击量十几万,并通过社交网络不断扩大读者圈,其在英语世界影响力在日益扩大。对互联网翻译平台的翻译传播模式加以探讨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这一新现象,也为经典文学和互联网相结合寻找可资借鉴的契合点。
三、拉斯韦尔5W模式下的网络文学外译
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学5W模式认为传播过程包含五大要素:“Who”、“What”、“Whichchannel”、“Whom”、“Whateffect”。这一模式逻辑清晰的阐释了传播链条中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等各个相关环节。在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和传播中,有必要对网络文学外译网站的译介和传播行为作以详细考查,探究网络文学外译和传播的规律和经验,为中国经典文学外译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拟以“武侠世界”网络文学翻译和传播平台为例,以拉斯韦尔5W模式为参照,探究其译介和传播的模式和经验。
(一)互联网翻译平台“武侠世界”
“武侠世界”网站成立于2014年12月20日,是目前英文世界最大的中国网络文学网站,内容以武侠、玄幻、仙侠为主。目前,在该网站的世界排名还在急速上升,在英文网络世界影响越来越大。截止2017年2月,根据Alexa()的数据(此为2017年2月23日当日数据,每日数据会有变化),“武侠世界”的全球网站排名在1200名左右,全美网站排名进入800名以内,每日UV(网站独立访客)在60万左右,且日浏览量超729万次。已经超越美国的主流文学网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武侠世界”在英语世界的网络影响力已经不容忽视。
(二)“武侠世界”与拉斯韦尔5W
拉斯韦尔5W模式认为传播过程包含五大要素:“Who”、“What”、“Whichchannel”、“Whom”、“Whateffect”,结合网络文学外译的具体实践,就是“谁来译”、“译什么”、“怎么译”、“为谁译”、和“译的怎么样”五个部分。对于“武侠世界”而言,则更为具体。1.“Who”即“谁来译”的问题“武侠世界”的翻译人员当前稳定在四五十人左右,网站对所有申请加入的译者按要求进行测试录用,并分为不同的等级,由高到底为S-A-B-C,以A级标准为例,译者需要有多年的翻译经验,或者在其他平台上已经有50章以上的更新量,S级则以出版为目的,要求更高。网站对译文还进行质量管控。翻译成员来自世界各地,其中包括中国大陆、新加坡、新西兰、英国等国家,大部分成员来自美国,年龄主要分布在二十到三十五岁之间。其中既有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也有学了几年中文的网络文学爱好者。已开展的项目有20-30个,每个项目有独立的团队,有些团队可能只有一个译者,其他的则有约七至八个译者加编辑。2.“What”即“译什么”的问题中国文学外译的一个大问题便是“译什么”。从“武侠世界”来看,互联网翻译是船小好调头,边翻译边了解市场行情。通过市场反应来选择作品,然后通过初步翻译,卷首章节,获得读者反馈,通过对点击率的高低,读者留言的多少,支持与反对等等信息的获取,及时调整选材方向和文体类型。读者喜欢的作品数量可以扩充,相似类型作品可以不断尝试,读者不喜欢的作品则可以暂缓推进,由此可以精准定位,解决文本选择即“译什么”的问题。通过互联网翻译进行外译尝试,寻找突破,从而发现读者市场,开拓读者市场,让市场反过来帮平台寻找合适的翻译文本,正是利用了互联网互动性的优势。3.“Whichchannel”即“怎么译”的问题“武侠世界”的每个翻译组各自负责不同的项目,按章节推进翻译,并彼此协调相关术语。也有译者单独负责一部作品,持续更新。所有完成的章节在之前交由编辑严格审校,再由平台导出与读者相见。在每一部作品的翻译和审校中,允许译者发挥主动性,只要能提出足够的理由证明其翻译合理。如何在真实展现中文原意和便于读者理解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每一个译者面临的重大挑战,过于直译,会让文字难以理解并且丧失阅读趣味,但过于意译又可能会扭曲作者的原意,其间的平衡没有固定的衡量尺度,具体的问题千差万别,但通常会集体讨论从不同翻译样本中选择最终相对恰当的译文。4.“Whom”即“为谁译”的问题对于“武侠世界”而言,其读者多数为海外读者,据Alexa统计,其27.95%读者来自美国,4.35%来自加拿大,10%来自西欧(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近20%来自东南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剩余大约35%则来自其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拉美等他国家和地区。“武侠世界”的每一部译作的点击量,每一章节的留言,每一次读者登录,每一个读者的登录次数和阅读篇章,在其后台都有数据库存储,把这些点击量、留言、登录账户等等信息归纳整理,进行大数据分析,不难了解平台面对的是什么样的读者,以及读者各自有着什么样的阅读兴趣、习惯和诉求,从而调整后续业务运作。5.“Whateffect”即“译的怎么样”这里是从传播效果来说的。网络文学的翻译爱好者是以“喜欢”为动力,无偿参与翻译活动并获取读者的阅读关注,由此获取自身的“满足”体验,所以能够为读者提供免费的阅读产品。尽管“武侠世界”并未进行任何广告营销,只借助读者口碑和社交推广,推广速度仍然十分迅捷,成立两年便爆红海外。读者之间互成“Daoist”即“道友”,甚至有美国读者开始模仿网络文学作品的文风和故事,进行本土化创作,这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武侠世界”的翻译和传播模式已经在异域读者间扎下了根,成功完成文本和文化的双重输出。
(三)启示
“武侠世界”的互联网翻译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集合合格的译者,灵活安排翻译人员构成和把控翻译质量,找到合适的翻译题材,开拓潜在的读者市场,并最终为异国读者提供免费的资源、丰富的材料、精彩的故事,继而培育和扩大读者市场,已经展示出“互联网+”条件下的网络文学外译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和特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网络文学外译已经有了一定的前期经验,能够为中国其他类别文学的外译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国家和相关翻译出版机构可以尝试与国外互联网翻译网站进行业务合作,或直接在译入国独立创办翻译平台,发挥互联网翻译的优势,以网络传播为渠道,更好推进中国文学外译,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参考文献:
[1]鲍晓英.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译介模式探索——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访谈录[J].中国翻译,2013(5):62-65.
[2]耿强.中国文学走出去政府译介模式效果探讨——以“熊猫丛书”为个案[J].中国比较文学,2014(1):66-77+6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