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那么我国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现状是什么,哪些问题阻碍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要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本文将对这些方面进行具体的论述。
所谓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指在高校管理活动中从事各种具体业务的工作人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双肩挑”管理人员,室友学术专家兼任的,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个人学术影响力;另一类为高校内部学院及学校机构专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
所谓的“专业化”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是指根据一定专业的特点与标准,来要求和规范一个普通职业群体,以使这个职业群体不断提高从业能力,并争取专业地位,使其所从事的行业成为一种专门职业的过程。
1高效管理人员专业化的必要性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是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开放高等教育的市场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主要沿用了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各级的管理人员也套用了政府机关的行政级别。这种模式混淆了政府和高校性质上的区别,因此实现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已成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最迫切的有效途径。
2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现状
研究者普遍认为,我国高等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但专业化程度偏低,一些研究者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描述总结了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现状。
相比于美国等的发达国家,目前我国高效管理专业化现状令人堪忧,这已成为阻碍我国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3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原因
3.1对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发展轨道,各高校已经普遍认识到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人员队伍的重要性,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管理队伍正在逐步形成。
3.2学校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
“理论指导实践”,要进行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就必须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作保障。当前,各大高校普遍面临着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只有制度健全了,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才成为可能。
(1)岗位分类管理体系还不完善;
(2)尚未形成长效的培养机制;
(3)晋升制度不通畅。
3.3缺乏培养创造性的环境和政策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曾经说过:“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关键是环境与政策。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关键是两条:环境、政策。
3.4办学自主权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高校管理人员要实现专业化,其前提条件是,高校作为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主要承载者,要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利。
4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措施
(1)转变观念,树立科学、正确的现代大学管理理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提高大学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提高对高校管理行政管理专业化的认识,树立科学、正确的大学管理思想。
(2)设立培养高校管理人员的专门学校或在高校増设相关专业。早在2000年,美国提供教育管理博士学位的大学就有近150所,提供硕士学位的则超过300多所。
这样培养出来的高校管理人员一方面专业知识扎实,一方面又具备操作的实际经验,能够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从而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3)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招聘关。资格证书制度起源于工业革命以后,是各个行会推行的行业技术资格证书和技术职称制度。
(4)做好高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创建学习型管理队伍。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工作,对于推进我国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推进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一系列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5)尽量减少“双肩挑”人员,弱化“双肩挑”现象。“双肩挑”现象在目前情况下是不能避免的。高校在处理“双肩挑”现象存在应遵守两个原则:第一,把握好“专业化”和“双肩挑”之间的“度”。第二,协调好专业管理人员和“双肩挑”人员之间的关系。
(6)改革现有职务分级、薪酬分配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是涉及人们根本利益的重要问题,它是个体工作的原动力,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高校管理人员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的一种体现。
登高才能望远,当我们站在21 世纪这一历史的高位,审视眺望,不难发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刚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大发展之后,又在经历着一场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深刻变革。
篇2
Abstract: The most critical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of tourism major is to determine a training mode of tourism talents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ourism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talents of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267-02
0 引言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尤其是具备技术型、应用型、服务型以及创新型的专业旅游人才。而作为输送专业旅游人才的基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机构应当适应时代的发展,改变观念,积极创新,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切实的提高实际教学中的教学质量,紧密联系市场动态,走出一条适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未来发展的道路,使学员们无论是在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综合素质方面都符合行业的要求,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旅游专业型人才。
1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主要的方向是培养出能够符合市场的发展需要,在生产、服务与管理的第一线具备旅游管理专业技术型、服务型以及创新型的专业人才。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对于学员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将知识和能力有效的结合起来。专业旅游人才在基本的知识构成上要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和制定,在具体的专业设置、教材选择以及课程的编排等环节上,要尤其重视基础、适用以及成熟的知识,不需要对理论和学术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在人才所具备的能力方面也应当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作为核心的标准,在具体的专业培养方面,要重点强调学员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知识能够熟练的掌握,在此基础之上,培养学员在专业技能、业务水平、操作能力以及运用综合知识和解决具体问题方面的能力,相对来说,不需要针对科研的能力有过高要求。
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具体的专业设置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一定的市场导向性。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市场,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环境有针对性的进行,并且要结合相关职业岗位以及行业内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要求,对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设置,真正将市场需求情况和产业发展的结构作为专业进行设置的重要根据。这样才能源源不断的为市场提供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另外,为了能够根据市场动态适应行业内的发展变化,在专业的具体设置上可以进行“定制化专业设置”的尝试,也就是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完全根据用人单位具体的用人标准以及技术规范和工作的职责进行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切实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专业人才。
3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具体的培养内容
在专业培养的具体内容方面,要本着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原则,秉承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方式,尽量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员能够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有效的结合。首先,传授学生专业的旅游基础知识、社会人文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让学员可以运用基础的理论知识面对和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状况,给学员提供有效的学习思路以及简要的学术背景。其次,着重加强学员的专业技能以及实际的动手能力方面的专业训练,激励学员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有将近一半的时间用来加强对学生在动手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上的训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虽然强调实际的专业技能在现实中的应用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突出特点,不过一定要对相关的理论基础教学给予应有的空间和重视,实现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同专业技能的训练进行有机的结合。与此同时,伴随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形势愈发的强烈,还应当重视对学员计算机以及英语方面的教学,相应的增加学习时间,增加相关科目的教师数量,建立一些与此对应的多媒体教室,以便提升学员在英语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加大计算机教室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学员们操作计算机的技能。
4 高职旅游专业学员的培养方式
在旅游专业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上,应当注重将授课和实训有效的结合。在上课期间重点教授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方法,努力实现基础理论知识在教授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且要让学员较为容易理解和接受,另外还应该顺便讲解一些关于旅游行业的市场动态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这部分内容要有足够的课堂时间进行讲解。同时还应当加强试训教学的力度,试训的方式通常有三种:
4.1 课堂实践 比如进行英语听说的相关训练,在听、说、读、写方面加强练习,实际上就是英语学习的实践课。授课教师应当积极的引导学员进行课上的练习和实践,多学多练,熟能生巧。有一些专业的课程也应当做出相应的革新,比如运用大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学员之间进行互动和演练,学员们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以及任务通过图书馆以及互联网等相关渠道对资料进行收集,进而实施课堂中的讨论以及演示,还有对相关旅游案例进行分析以及模拟的训练等等。
4.2 校内实践 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现实情况,建立一些模拟的客房、餐厅以及酒吧等相关设施,让学员们用来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将学校内的实验室、语音室以及试训室等有效的利用起来,针对专业进行实践的训练。同时,通过组织一些相关的专业技能竞赛提升学员们的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
4.3 校外实践 在整个教学的计划当中或者利用假期和休息时间组织安排大量的时间,保证进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时间,分批分期的安排学员在酒店、旅游公司以及旅行社等单位进行岗前的实习工作,让学员能够充分掌握这一行业的具体职业技能以及专业素质。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要委派一些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适时的对学员的专业技能进行有效的指导。
5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主体
在培养主体的问题上,应当采用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联合办学的方式,有效依靠社会中的力量,要对社会的环境以及企业的资源加以合理的利用。努力争取相关企业以及用人单位的参与和支持,并且进行一些具体合作,一起培养符合要求的专业型旅游人才。教学设计以及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校方应当充分征求相关用人单位具体的意见,彼此进行共同的商讨,让教学的内容和计划同旅游的市场紧密的联系起来。另外,用人单位和旅游企业可以作为学院进行实训和实习的社会基地,确保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得以有效的进行。
因此,可以同用人单位或是一些旅游企业进行定制人才的培养模式,完成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单位用人之间的“无缝链接”。
6 教师队伍的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师队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引进一些高学历和高职称或是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的同时,还应当大力加强对于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可以到相关旅游企业当中去兼职和锻炼,以便拥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7 总结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敏锐的察觉市场的变化,通过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找到一个适合实际发展的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和相关企业加强合作,努力为我国的旅游行业输送更多符合市场要求的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一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形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
[2]于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价值工程,2010(29).
[3]吴亚秋,丁文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商贸,2010(25).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青年专业教师 教学能力
进入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步入高速发展期,但必须正视的是,很多青年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在入职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训练,他们虽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却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系统学习,因此,关注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不断丰富青年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式方法,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成为多数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迫切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能力和师德师风几个方面。本文仅从中等职业学校青年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上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入职培训是提高青年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首要阶段
教师劳动的专业性、创造性特征及复杂程度,决定了学校必须关注教师的职业成长,努力为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创设环境,形成机制。美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教师专业化的口号, 1990年英国政府提出以学校为中心的初任教师培训。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教师专业化”成了我国教育研究中的热点课题, 2013年9月23日,教育部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标准(实行)》,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已由社会共识上升为国家意志。在学校层面,入职培训拉开了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序幕,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保证。
在操作层面,入职培训可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子项,专人负责,做好方案,培训时间应相对集中,内容应聚焦于学校文化,教学常规,形式应丰富多彩且伴随互动,可引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体验教学等培训方法,为他们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方可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二、教学实践是提高青年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入职培训阶段,初步达成了青年教师对中等职业教育及学校文化的“知”,教师劳动重在“行”,“知行合一”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从初步讲台的新教师到把握教学规律,熟练驾驭专业知识与技能,谙熟学生心理发展的成熟教育者,是一个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自我的过程,直接影响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阜新一职专在青年教师培养上积累了丰富经验,自2009年开始的“助青工程”已成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常态化项目,教学导师第一学期要伴随青年教师教学实践的每个环节,学校在一个学年中分板书设计、PPT制作、导课技巧、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几个板块进行比赛,期末组织青年教师“汇课汇讲”,这样,学校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养延伸至每一个细小环节,注重的是培养过程。技能导师负责培养青年教师组织实训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及青年教师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一个学年结束后,专业课教师必须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得高级工以上的技能证书。学校不仅考核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而且考核“导师”的工作业绩,并从工作量、职称晋升上给青年教师导师以倾斜、鼓励。
三、企业工作经历是提高青年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路径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仅仅能组织好教学,完成实习实训项目,获得教师资格证以及职业技能证书是远远不够的,尽管理论上他们已经达到“双师”标准,但这只是证书标准、考核标准,并非内涵标准。企业工作经历,在青年专业教师的职业成长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里所说的企业工作经历,并非简单的企业实践。近几年,国家重视中青年教师的企业实践活动,每年寒暑假,都会组织青年专业教师一个月的企业实践机会,无疑这对提高青年专业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了解企业工作流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时间短,缺乏系统化的组织和科学的考核,还不足以成为教师职业成长过程中的完整经历,而更像是一个片段,难以串接起企业工作的完整过程,无法准确透析优秀的企业文化,更没有能力承接现实的、技术含量高的工作项目。在我国,青年专业教师入职前的企业工作经历仅仅是基层学校的渴求,还没有形成国家法律要求,而基层中等职业学校也是因为急于用人,才引进新教师的,很少给予这些教师一年或者几年的时间,以企业员工的身份从事企业活动。
近几年,阜新一职专一方面借助职教集团平台,与集团内企业签署交叉任职协议,将专业带头人派驻到企业,成为影子主任,影子工程师、影子厂长等,另一方面将青年专业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与用工单位的实习协议相捆绑,给了青年专业教师半年至一年的企业工作经历,这些青年教师,一方面以企业员工身份管理实习学生,融入企业工作,接受企业考核,另一方面以学校教师的身份,分析企业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效对接,将真实的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在提高青年专业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上效果显著。
四、开展教学研究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环节
职业教育学基础理论,教学实践,企业工作经历这三条途径有力助推了青年专业教师的职业成长,使他们具备了独立教学的能力,专业技能水平及课程开发能力都得到提高,但如果仅仅达到“胜任教学”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是不够的,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与职业气质,成为一名“教育家”还需要青年教师具备将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的能力,因此,开展教学研究是提高青年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拓展自己的职业空间的关键环节。
篇4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旅游管理 考试改革 复合型人才
论文摘 要: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众多课程考核都是传统的试卷考试形式,不符合该专业特点,应将考核形式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紧密结合,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三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一些课程要求实际操作性很强,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也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但是在最终的考核中采取的方法往往不能很好的实现考核目的。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现状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21世纪的素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然而在诸多的区别当中,培养目标是核心,它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高职教育应培养既具有大专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工艺型的“三型”人才。从职业能力方面来界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无疑反映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单纯从职业能力方面来界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复合化的趋势的。制定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既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又要考虑到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础要求。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除了应达到上面所提到的要求外,至少还应该强调两点:一是对高职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的要求,这里所说的理论并不是局限于某单一学科,而是针对某一岗位群的所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理论功底深厚,可以为接受终生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毕业生不仅能适应现在社会某一岗位要求,也具有发展的潜能,以适应未来新出现的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现在通行的说法“够用”。另一点要强调的是,现在的培养目标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高职生不仅仅是职业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应成为素质型人才。这里说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及身体素质。理由如下“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一点已经明确写进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在现代社会,职业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劳动者幸福与快乐之源,展示自己才能的必经之路;劳动者所具有的敬业精神、团队协助精神是将来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
许多院校教学当中理论与实践两部分都非常重视,但在考核方式中更加注重的理论性知识的考核,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难以得到有效考核。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旅游管理考核方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涵盖课程众多,比如: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旅行社管理等。
以《导游基础知识》为例,在众多院校的考核方式中都是以传统的试卷模式出现的,试卷中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导游词创作等题型。虽然这些题型能够涵盖教材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无法看到学生们对导游基础中知识的理解以及他们在实际的导游讲解中如何去讲解这些内容,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所以单纯的运用传统的试卷形式考核并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二、旅游管理专业考试改革
(一)命题突出素质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的专业。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整合能力都十分重要。所以在设置考试内容中应合理组织。
一个专业的课程应该形成一个体系:学生在《导游基础》了解黄山景区的概况,《导游实务》中要掌握讲解黄山景区的讲解技巧,要掌握在黄山旅游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出现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法,在《旅行社管理》中应该掌握如何管理旅行社日常事务,如何培养讲解水平高,投诉率低的团队。
虽然不同的课程可能由不同的教师承担,但在考试命题应互相沟通,力争使每门课程命题时从专业的整体体系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系统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从一门课程出发。
(二)考试方法应多样化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一般是面对导游为主的旅行社中的岗位群,这些岗位都要求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游客的沟通能力以及协调能力,所以在注重考核学生对重要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应该运用多样化的考试方法加强这几方面能力的考核。 转贴于
当前可以采用的方法:
1、情景模拟
以《导游实务》为例,试卷考试与情景模拟。
模拟现场:由学生现场组织某一景点的知识进行导游词讲解,教师可以为其设定不同的游客人群,比如:老年团,儿童团,教师团等等。要求学生面对不同的游客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老年团在语速上放慢,儿童团语气上轻快而且讲解要易懂,教师团必要措辞要书面化。
2、实地调查
以《旅游学概论》为例,每一年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状况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旅行社的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完成一份本地区的出入境报告,锻炼学生的实际调查能力。
3、方案设计
以《旅游景区开发》为例,当我们了解一个地区有哪些旅游资源后,应该如何开发,在考试命题时教师可以分组给出几个地区,由学生完成旅游资源的规划设计方案。
(三)公正合理科学的考核机制
目前大部分院校考核方式中都包含了期末测试和平时成绩两个方面,这样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避免学生只是在期末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出现。
这种结合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密切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课堂表现。鼓励比较内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认真批复学生平时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平时成绩应高一点,做到公正公平。有利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发现问题,纠正一些学生不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避免“重结果,轻过程”弊端的出现。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前景展望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为社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服务人才的专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机制,其中考试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努力通过专业考试改革,能真正实现考核目的:
(一)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及时解决。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通过考试改革,能够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民间外交大使”,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
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素质教育;科学发展观;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1-0107-03
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内容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高等院校按照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等,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等有目的的连续性活动。它的内容主要包括政府的宏观调控、教育机构的微观管理以及高校内部的自我调控等。
计划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一直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之下发展,很少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这样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的自我创新改革,政府的干预缩小了高校的发展空间,因为某些政策的限制,很多高校只能在一些变革中却步不前。再加上教育机构的二层管理,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很难走出“计划”的魔障。
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
改革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之中,经过多次权力的上收与下放,现在形成了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新体制。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宏观调控的不断下放,使得现在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渐地走向了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状态,只要不违背大的方针政策,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拥有了空前的自由。[1]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主要包括:教育方针、发展方向、专业方向等内容。目前,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大致方针主要依靠政府相关部门,教育机构的大致教育方针,本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导向,逐渐实现人文教育的理念。在发展方向上,逐渐趋向于国外著名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化,我国各大高校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引进外国高校先进管理经验,结合国情和自身的发展情况,转变观念,实现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优化。
(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就
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权力分配的伟大转变
经过多年的调整和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优化模式逐渐形成,完成了从中央宏观调控到自力扩大的伟大历程。逐渐打破了以往以政府的统筹管理为主的旧格局。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抓住了历史的机遇,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改革权力结构的四大转变。
一是从单一的高校公办体制向多元化高校办学体制的转变;二是从政府宏观调控的权力分割的领导体制向两极领导体制的转变;三是从高度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向扩大高校办学自的转变;四是从单一的政府投资支持体制向高校自主经营的多渠道集资转变。正因为这些转变使得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逐渐走出式的“大锅饭”体制,之后开始自负盈亏,走向真正属于自己的发展。
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地域由不均衡逐渐走向合理化
一般情况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面向大中城市等相对发达的地区设置的,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偏远地区也逐渐开始享受到高等教育所带来的历史转变。[2]由于以前经济模式的局限性,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地域分配不均匀,这使得我国的教育体制呈现了极不平衡的状态,以至于出现“文化两极分化”的局面。然而随着权力的下放,高校自的扩大,政府逐渐开始下放一些高等院校,直面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促进了边远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使“教育优先发展”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现在很多城市把“教育”作为发展的第一要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的热情愈发高涨。很多城市的高等学校数量明显增多,还有很多城市成立了集中的大学园区,成立了独立学院,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高等教育布局的合理化,不仅使之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且起到了先导的作用。
这种合理化布局的出现使得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优越性体现在了各个方面。科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吸引专业人才的加入。很大企业建立在高等院校的周围,并加强与它们的合作与交流,借助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取得市场发展的先机。从而不断增强自身实力。
3.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逐渐实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从办学理念到实践模式探索的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们认识到只有适合自身发展的政策才是最有效的。改革开放的前提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3]所有照搬过来的理论都是错误的,不理智的。由此而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应在借鉴别人方式的前提下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应结合自身的实际,从实际出发,摸索着前进。因为最终没有一个完美的发展模式可以去借鉴,一切的发展都要靠自身的不断探索。
(三)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
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关系着太多的领导者,其中各级部门之间的权力有所重合,具体的权力范围不明确,使得很多相关部门闲职太多,再加上责任感薄弱,因此起不到很好地作用,政府的宏观调控也不能很好的发挥到实处。
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权限的扩大,使得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失去了自主决定的权力。虽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已经有所好转,但一时不能完全转变过来,政府和各级地方机构仍有很大的决策权。
在高校内部,有些专业的管理仍没有做到细致的划分,专业重复或接近的现象比比皆是。虽是不同的叫法,但是所学的东西却是大同小异。这就使得高校内部的管理层次不协调,无法针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出适合的专业型人才,无法满足社会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是高等管理内部的不协调造成的,虽然市场经济这双无形的手在背后指挥着,但是仍不能解决实际性的问题。
三、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
(一)政府放宽政策,实行权力下放,给予高等教育管理机构足够的自我发展空间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应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适当地放宽政策,实现部分权力下放,实现自主管理权。[4]在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为了引导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开始有了自,实践证明,自的适当释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发展,因为适当的自由可以实现自主创新,大胆地运用新技术、新的管理方式。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的是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的空间,自主地进行专业调整、专业设置以及工资评定等项目。积极引进先进的市场管理经验,使高校管理机制的变化适应社会供求的变化,不断地积累经验,形成自身特色,直至成为市场的主体,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调整。在保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与市场、社会形成长期的合作与交流的关系。
创新是体制得以继续生存的保证。一个体制的存活只有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适应各种形式的竞争,跻身于同行的前列。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是如此。应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的资源、现代化的通讯网络以及资源丰富的数据库,从各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二)高校内部实现细致的专业划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最主要的是内部的改革。无论是专业的划分上,还是工资制度的调节上,都要实现自主改革,自我创新。[5]专业的划分应遵从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文关怀为目标,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地进行专业调整,进行细致划分,尤其是同类专业中的发展方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专业趋于细分化,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致,社会现在最需要的是专门型人才,而不是全面人才。根据这种形势的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就应遵从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进行改革。例如专业的划分应在注重细致化的基础上防止专业划分的重复。例如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可以细分为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两个方向。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市场引导,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优化发展
任何改革的实现都需要相应法律法规的制约,换言之,法律法规是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和依据。国家最近颁布的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相关的法律规定中,明确了国家、社会(政府)、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管理,学校面向社会办学的管理体制。[6]教育机构应充分理顺政府与企业产业管理之间的关系,让政府的行为逐渐规范化,运用规范教育这种特殊的生产活动,使教育产业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目标。
市场的引导对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围绕市场的不断变化来进行革新的。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产业,应受到市场的引导和调节。市场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引导主要表现在:(1)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切身利益出发,积极参加各项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相关的活动,营造公平合理的社会环境。(2)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核算促进学校布局合理化的进程。[7](3)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促进高校之间的良性竞争,积极地掌握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市场的指导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不能完全依靠市场经济的发展来决定以后的指向。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导向,结合政府的部分调控,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运用人文主义的思想指导我国教育事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从实际出发,探析并解决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在改革过程中学会自主创新,实现教育管理体制革新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孙玉丽,孙绵涛.对教育管理审美价值本质内涵的再认识[J].当代教育论坛,2003,(11).
[2]曾学龙,周毛春.可持续发展与高校德育的新思维[J].高等农业教育, 1998,(9).
[3]徐光寿.新时期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J].体制改革,2005,(5).
[4]周远清.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J].求是,1996,(19).
[5]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0,(11).
篇6
高等教育市场观念的基本形成
近几年来,高校在招生、引进师资、内部管理、后勤改革、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都呈现竞争态势。每到招生季节,不管是名牌大学还是普通高校、高职院校,都施展各自的浑身解数来争取招到足够的理想的学生。在引进师资方面,竞争几乎白热化,尤其是热门、紧俏专业,新办专业,师资紧缺专业,竞争尤为激烈,很多大学以住房、奖金、科研启动费等优厚待遇吸纳人才。在人事管理上,签订有关劳动合同和聘书、制定违约离岗的赔偿制度等都呈现市场特征。同时,增效挖潜工作也在各大高校展开,最热烈的就是高校后勤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特别是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校内引进了内部竞争机制,把教学、科研的工作与个人经济收益挂钩,调动了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这一系列改革,实质上是采用了企业管理的某些做法,是市场规律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的运用。此外,毕业生分配市场化操作,资本运作开始介入高校领域,除建立了各种贷款制度外,一些企业集团开始向高校建设领域投资,建大学城,办民办大学。而公立高校也利用其品牌优势,参与竞争,如清华大学,为建设其远程教育体系,投资亿元。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个人追求的'渴求商品',存在着通过国际贸易而带来购买者、贩卖者和中介者的商业利益。"其市场竞争特征已十分明显。目前,要求在高教领域尽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引进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及社会团体向高教领域投资的呼声很高,说明高教的市场观念已基本确立。
市场经济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深化改革的方向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管理的办学体制.从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都显示出诸多的不适应,同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为高等教育管理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机遇表现在:市场经济带来丁我匡经济的大发展这种大力发展又带来r社会人才的需求量的增加和层次的转移。挑战表现在:高等教育管理管理从教育观念到办学模式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高等教育管理管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服务的功能。
首先,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它属于经济学范畴,它是严格按照经济规律运行的。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是教育的一个门类、它属于教育学范畴,它是按照教育规律运行的。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管理产生影响和要求。但它的规律不能替代教育规律.高等教育管理只能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深化改革.只能紧贴市场经济,适应市场经济,而不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学,高等教育管理管理如果完全商品化、企业化。"盈利为目的,那就完全改变了教育的宗旨,等于违反了高等教育管理管理的本义。
其次,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管理是一种互助关系。市场经济的运行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管理的人才支持.而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也同样需要市场经济提供办学资源支持,两者的汇合点就是高等教育管理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各类高级人才。高等教育管理深化改革,就是要努力摒弃影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多出人才的教育观念、办学方式、教学内容、各种管理等方面陈旧的东西、以自身高质量的服务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就给自己的发展打下丁坚实的物质基础。
最后,高等教育管理对市场经济的某些原则、做法可以参考和借鉴。如市场经济是按供求关系调节运行、而高等教育管理在变化改革时,也必须要研究社会对各高等人才的需求情况、来决定开设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以满足社会需要、从而建立起打破目前高等教育管理以学科为主的开课原则。体现培养学员掌握综合和应用知识及创新能力的灵活机动的办学机制。其他拓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也都可以在高等教育管理的办学过程中改造运用。
建构市场化的高校教育管理格局
首先,从市场需求出发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高校必须了解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高等教育管理形势,认真研究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国民消费结构和教育需求,以及地方和区域经济的各方面情况:经济增长状况、产业结构与政策导向,特别是要联系本校的重点学科、专业进行行业经济的分析与研究,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培养人才,保持高等教育管理的先导性,前瞻地调整专业结构,拓宽培养口径.制定培养计划。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产品",开办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学历、非学历、全日制、非全日制的教育;办好特色专业,特色是每一所高校的拳头产品、品牌产品;改革学制,使学制更为机动灵活,更适合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人们进修、学习。
其次,人才竞争出发抓好人才培养质量。人才质量是关键。近几年来,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满足巨大的高等教育管理的需求,高校大规模扩招,并创办了一定数量的大学城,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这给原本就贫血的高校带来了更大的负荷,从校舍、设备、师资、宿舍等各方面办学条件急待改善,教学质量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隐患。因此,加强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既实施目标管理也重视过程管理,处理好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关系,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稳步发展,注重质量,应是我国高校在市场经济下的必走之路。
第三,争性出发加大高教投入。目前,大多数校长最为苦恼的事,是"教育投入太少,办学经费短缺"。1996年以后,高等教育管理实行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招生并轨,学生收费额不断提高。从目前来看,高校收费已不宜继续上涨,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还较低,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大多数居民的沉重负担,继续上涨将不利于教育公平原则、高教自身健康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所以,无论是内部挖潜或提高收费,都己不能成为高校迎接wTo市场竞争、增强自身实力的主要手段。高校亟待国家大幅度增加资金投入,形成经费保障机制,制定鼓励教育投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扩大高教的资金来源。
篇7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效益原理;依据;对应原则
收稿日期:2006―02―27
作者简介: 孟庆梅(1983―),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良好的管理效益是成人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成人高等教育充分利用资源完成其社会使命的重要条件。明确成人高等教育的效益原理及其与之相对应的原则,对于正确贯彻效益原理、端正管理的方向、发挥管理职能、提高管理系统的效率及完成管理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内涵
效益是管理活动的宗旨,它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既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管理活动的归宿。如果离开效益谈管理,管理便失去了意义。同时,效益是检验管理活动是否科学的重要尺度。管理过程中的组织设置与管理体制是否科学,管理程序是否合理,计划、组织、领导、决策、控制等职能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管理方法是否有效,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等等,都要通过管理效益来检验。
效益原理,是指现代科学管理要最大限度的放大管理系统的功效,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或资源消耗,创造出尽可能大的价值,获取尽可能高的效益,实现管理目标,为社会作出尽可能多的贡献。
而所谓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原理就是指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各项管理活动都要以最大限度地放大管理系统的功效、尽可能减少成人高等教育的投入和资源消耗、培养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求、满足自身需要的高层次的成人学员为目标的一项管理原理。其内容,可从以下几点理解: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目标是追求成人高等教育的高效益;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对效益的追求应是全方位的;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效益的因素可从诸多角度进行分析;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及其活动的效益首先要通过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水平去达成;成人高等教育组织及其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要不断考虑其有效性问题;违反效益原理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管理。
二、效益原理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运用的客观依据
1.追求效益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目的决定的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是成人高校工作的根本,其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而开展的。为此,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如果不讲效益,就失去了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意义。
2.追求效益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遵循经济规律的要求
成人高等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投资的重点项目。而任何经济投入都追求最大产出,这是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国家之所以逐年加大成人高等教育的投入,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使他们走向社会后能以高产出回报国家;许多家庭把继续教育投资作为第一投资项目,同样期望有丰厚的回报,希望将来有更体面的工作、优厚的待遇、较高的地位等等。因此,成人高校的效益越好,回报率就越高,对国家的贡献就越大,对家庭投资刺激就越强,国家、社会和家庭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投入积极性就越高。
3.追求效益是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期望
当今社会的许多成人选择了重新走进校门接受继续教育,是期望获得更多的知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人格素质等方面,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迁,承担起自己不可推卸的多重角色,而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担当起此重任。国家经济繁荣、政策稳定、社会发达、科技进步,所有这些都与个人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成人高等教育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成人通过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成为高质量的社会成员,社会就有高质量的建设者。因此,追求效益是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殷切期望。
4.追求效益是成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许多成人高校划片招生,不论学校质量好坏、有无效益,都不愁生源,这种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被打破。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是优胜劣汰,是质量和效益的竞争,成人高校扩大了招生自,成人学员可以自由择校,那么质量低劣、不讲效益的高校生源必将减少。成人高校只有调整布局,提高办学质量,追求好的效益才有可能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5.追求效益是成人高等教育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要求
知识经济的形成表明,知识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世界银行2002年的报告专门针对高等教育在建构知识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强调了发展高等教育对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以及对于技术专业化和专业的能力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该报告尖锐的指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高等教育尚未能为知识创新做好充分准备,在高度竞争的世界经济中“正处于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之中”。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高等教育当然也得为知识社会做出充分的准备,必须追求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追求成人学员技术的专业化的提升,追求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益。
三、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运用效益原理需贯彻的相应原则
1.制度保障,坚持首在定位原则
所谓首在定位原则,是指制度保障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确定能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其它措施无法代替的特殊的首要的位置。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效益的制度较为落后,发现并弥补这种制度空位就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保障定位的主要内容。制度保障,坚持首在定位原则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要为自己定位,不能管得太多、太杂,应该从宏观的政策上进行把握,把必要的自交还给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部门。
(2)成人高等教育各管理部门也要完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学分制、转系制等制度;同时也要科学定位,明确自身的职责权限,要把整个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斤斤计较于部门间的利益。要正确处理好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短期效益与长远效益、过程效益与结果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间接效益与直接效益间的关系。
(3)所有管理者也都要为“管理”明确定位,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意识。一切工作的开展都应该服从成人高等教育的大局,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中心任务,而不是把权力看作为自己谋利益的手段和工具,要努力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权职相应,组织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要根据管理目标,合理的确定工作系统、职能机构及其相互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权力与分工,合理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安排人事,做到各个工作系统、职能机构人员搭配合理,形成最优化的组织系统结构。贯彻合理性原则具有以下基本要求:
(1)结构合理,权职相称。一般而言,管理组织的基本结构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两个方面。纵向结构,称为层级制,亦称“分级制”,它是指管理组织上下层次间呈隶属关系,下级对上级负责,各层级管辖范围随级往下而相对减缩小。横向结构,称为职能制,又叫“分职制”,其好处在于管理者不致独任其劳,有利于工作人员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提高素质和工作效率。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组织机构应把层级制和职能制相结合,协调一致的实现教育目标。
(2)正确处理实行精兵简政和明确“职、权、责"对应关系。精兵简政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合理性的突出表现,管理者要根据有关政策,确定编制定额,压缩机构和人员,提高工作效率。领导管理人员的职权责三者应结合成一体,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职责分明,人事相当,各负其责,严格考核,公正奖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要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民主管理,做到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由最高管理者全面负责的同时,要发挥整个管理班子的集体研究、集思广益的作用。
3.勤俭办学,实现经济效果最优化原则
经济效果最优化原则是指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科学地利用校内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用最小的损耗力量更快地做更多更好的事,获得最大的效果,力争一切工作的最优化和高效性,以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贯彻经济效果最优化原则具有以下基本要求:
(1)人力的经济。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做到人力的经济,必须讲求用人的科学性和用人的艺术性,要消除人浮于事的现象,合理安排,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
(2)物力的经济。所谓物力的经济,就是加强物资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物尽其用,这是物力经济的根本要求。
(3)财力的经济。要求经费使用得当,讲求经济效果,要精打细算,把有限的财力,根据轻重缓急,用于保证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需要上。
(4)时间的经济。在时间的支配上,要提高对时间这一要素的认识,考虑时间的使用价值,合理有效地支配利用,发挥其特殊的效力,避免无谓的浪费。
4.质量求胜,追求社会效益最佳化原则
社会效益最佳化原则是指成人高等教育的产品或服务只有在社会生产或生活领域才能真正体现其质量的高低,也只有在社会生产或生活领域才能对质量进行有效地评价,为此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树立起自己独特的品牌,以满足成人学员提升自身素质和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地位的需要。贯彻社会效益最佳化原则具有以下基本要求:
(1)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确立的办学指导思想应主要概括为:一坚持,两体现,三重视,四提高。“一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两体现"即体现开放性和服务性,为所有致力于进步的成人服务;“三重视"即重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教学、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提高”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员综合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社会效益。
(2)有明确的办学理念。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首先必须明确办学的宗旨和定位。宗旨: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质量第一、育人为本"的原则,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的各类专业人才。定位:由学历文凭教育向国家承认的非学历文凭教育过渡,由专科层次过渡到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实现本―专―研相结合。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成人教师队伍。一支高水平的、热爱教学工作的成人教师队伍是实现成人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是符合学校实际的,是符合无“专"不稳,无“兼"不活的办学要求的。为此,要在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同时,通过深造、实践、聘请、引进等途径加大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出一批年富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这是一项带有战略性的重要工作。
(4)铸就品牌特色。以培养学生应用技术能力为本,探索开放、互助、双赢的产学合作模式。首先要产学结合,带动科研。培养具备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操作和管理能力、理论和技术的转化能力、社会综合活动能力的人才。其次,要坚持教育创新,实施创新教育。积极推进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教育,为此,必须改变狭隘的教育价值观,树立现代社会的人才观。
参考文献:
〔1〕方福前.福利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陈牛则.学校管理原理与方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4〕李朝晖.高等教育管理效益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3,(4).
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如何使高等教育管理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成为每个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代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华丽转身。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改革的逐渐深化,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其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不容忽视。
1.教育管理观念陈旧
一是把高等教育管理当成行政管理,当成单纯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对高等教育管理的目的、任务理解肤浅,对管理和教学的密切关系认识模糊。二是重管理轻服务,以行政意志支配教学工作的运行,漠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三是缺乏“人本管理”的理念,与教师、学生的沟通交流不足,不利于激发师生的教学热情和内在潜能。四是把高等教育管理简单地看做执行、传达、归纳、整理的技术性工作,对其管理育人职能重视不够。
2.教育管理体制僵化
一是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大多比照政府的行政模式设置,运行机制也类似于政府部门,按照政府部门的指示和要求规划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办学目标上没有摆脱精英教育的思想束缚,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教研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都追求规模大、专业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设计没有考虑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人才培养模式千校一面。三是管 理制度过于刚性,对教师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方式、考核要求等管理统一性、指令性有余,个性化、自主化不足。四是教学管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陈旧,缺乏对教师教学创新和学生学习创新的激励,教育教学效率低。
3.教育管理方法落后
在高等教育管理方法上,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形式和手段单一落后。习惯凭传统经验各种指令,管理中见物不见人,机械地依靠各种所谓规范化、标准化的规章制度实施管理,忽视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专家和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
二、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实施策略
高等教育管理相对于其他教育和社会管理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核心是促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高校的内涵发展。在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实施策略上应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教育管理理念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以教育思想的突破和革新作为先导,创新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是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的关键所在。一是要明确高等教育管理与政府行政管理的根本区别,理解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有内涵,掌握高等教育管理的一般规律,将高校教育功能重新定位,使高等教育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二是要树立服务意识,关心师生员工在情感与物质上的合理要求,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做好“保障性”工作,实现高校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三是要贯彻“人本主义”教育管理思想,坚持以人为尊、以人为重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体现平等民主精神,尊重师生员工的个性差异、思想认识差异、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差异。四是正确领悟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属性,营造生动活泼、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大学校园环境,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为每个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2.创新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是高校制度性改革的落脚点,是由传统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新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转变的根本性标志。一是要摆脱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模式和运行方式的束缚。按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设置教育管理机构,确定运行方式。二是切实推动“党委领导、校长行政、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高校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保障专家学者在相关学术事务中的决策参与。三是结合本校办学实力和学生情况,定位学校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按社会的人才需要确定人才培养总体规划,设计专业和课程,突 出人才的培养特色。四是建立更为高效、充满活力的教育管理机制,适当降低教育管理重心,发挥院系的管理主动性,实现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和学校内部管理体 制改革的有机融合。五是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富有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在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和考核方式等环节给教师以充分的自,以科学而灵活的教学评价指标检验教育教学工作,激励教师的教学创新和学生的学习创新。
3.创新教育管理方法
高等教育管理方法必须与时俱进,以提高效率为主旨。一是在落实教育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更多地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尊重师生员工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和形式,调动学校 全 体成员的 创 造性和主 观能动性。二是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教育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三是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参照制定高等教育管理的各项目标要求,以高等教育管理的标准化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成才创业,增强高校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四是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沟通与纽带作用,及时了解高校教职工的愿望和利益诉求,推动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化进程。
参考文献:
篇9
若想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第一,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予以坚持,融“情、理、法”为一体的教育管理制度予以规范。第二,把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制度予以完善。第三,把教育管理行为的监督制约制度予以完善。第四,把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度予以完善,使教育管理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要对管理制度的建立、创新予以高度重视,制度的建立能使管理得以有效的实践,操作层面得以有效的衔接,管理效率得以倍增与活化,管理制度使激励功能与约束功能相结合,在激励功能上,鼓励、引向并纵深对实现教育目标有利的制度。在约束功能上,要将学校的权利要在法律的指导与法律的监督之下予以实施,不能把个人的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在价值追求上,把公正民主予以提倡,使全职教工的利益得以体现,这样才能使教育效益成长的良性机制予以形成,使教育管理改革中的创新主力军得以稳定和建设,保证了高效管理的成功改革。
2创新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创新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本质就是将管理中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都得以实现,管理效率水平的提高能使高校管理模式予以基础化、社会化、网络化、综合化以及国际化。概括的说,就是把社会各层次发展的需求予以兼顾,又具有国际的先进水平,全球化、市场化是经济的挑战,改革和创新是教育管理进步的动力。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人手予以改善,教育效率得以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应把学校学科结构综合化予以创新,专业设置口径拓宽予以创新,课程的综合化予以创新,这样既能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增强还能把高校教育改革的目标予以实现,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既要把管理予以重视还要善于管理事情、管理人才以及处理好人事之间的关系,使教育管理多元效益予以发挥。多元效益就是把内部教职工的凝聚力予以增强,学生的能力层次予以提高,教师的活力予以增进,促进社会进步。
3高等教育管理创新在实际中的应用
首先,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前提是理念的创新,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理念,只有管理理念得以创新,管理方法才能得以创新。其次,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落脚点是体制的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高校必须在正式的制度安排遵从下才能采取行动做出决策,我们应把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相融合,将高校的体制、高校的布局调整与成人高校的体制、成人高校的布局调整相融合,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相结合。最后,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重点是管理模式的创新,管理模式可将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予以落实,因此,一定要充分的分析现在的管理模式的优缺点,根据创新的管理理念、创新的组织结构以及创新的制度对管理模式予以创新与整合,使信息化的要求予以符合。
4结语
篇10
关键词:高校留学生 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126-02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到我国高校进行学习、深造。随之而来的高校留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成为了高校国际化发展路程上不可忽视的问题。教育与管理的好与坏不但能彰显教育管理者的理念,更能反映出一个学校对国际化发展的重视程度。近年来,在中央教育部的引领下,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国留学生高等教育的主要管理工作指导,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增强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并保障来华的留学生规模能够稳步扩大,大力发展我国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非常重要。
一、加强留学生教育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意义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三个核心概念之一。这些年来受到我国政府和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把跨国界、跨文化和全球化的视野与高等教育的目标、主要功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和传送相结合的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并不是一个单纯输入或输出的过程,而是要将跨文化、跨国界的理念与个体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在学习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制度、模式的同时,将之与本国本地区的高等教育传统相结合并融会贯通,以形成更先进、高效、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发展路径。而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占据重要角色的留学生教育管理也应在文化理念结合与贯通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首先,无论是对于来华学习各专业或是短期学习语言的学生,留学生无不是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所以,对于留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国家利益下的要求,更是推动我国在国际上更好发展的战略计划。此外,留学生教育我国各大高校的办学资金来源渠道扩大,促进提高我国国际人才的竞争。其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之下,留学生教育的不断深化能够促使我国高校留学生资源不断扩充,营造良好的高校国际化氛围。不仅营造了多元化的校园文化,还能够培养吸引更多的来华留学生,而不同国籍的留学生为校园文化增添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置身于这种多元化的校园当中,本国学生也能够在多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培养自身的国际交往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必须改变传统的、落后的留学生教育理念,否则只会导致留学生无法学到实际性的知识文化,还会进一步弱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最后,由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在扩大留学生群体的同时,还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朝着国际化前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学习,而是更加适应国际化标准的双语教学,甚至是多语教学。同时,由于留学生教育涉及到涉外教育,虽是文化学习交流,但更蕴含着鲜明的政治外交属性,所以这也意味着我国高等院校在进行留学生教育时,还必须注重建立起与留学生相适应的服务体系,以便我国高校服务的国家化进程被有效推动。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意见
(一)提高教职人员的综合素养
教职人员综合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留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否能够确切落实到每个学生当中。改变传统的留学生教学管理理念,并在新制度下彻底改革创新教学管理有其重要性意义,而这些变化的基础都必须以提高教职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当前,我国多数高等教育院校也愈发意识到,国际化的教育不仅要依靠国家实施一定的教育政策引领,更重要的是还要打造一批具有高素养、学识深厚的教师团队。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更是如此,若是教职人员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那么自然而然的与留学生的素质教育也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从而更好地促进留学生的教育管理,相反的则会导致两者间形成恶性循环。基于此,一方面,对于我国高等院校的留学生教师应不断增强自身专业素质学术造诣、努力钻研其业务,并掌握好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在遵循相关的教学规律的同时,还应积极培养教师对于外汉语教育事业的热情,加强教师弘扬我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以传播我国中华文化为己任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对于原本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应该实施相应的培训,例如不定期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授课和与其沟通交流。同时,高等院校还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每年为相关留学生教育教师提供一定的出国进修和学习深造的机会,以便教师的双语、多语教学水平及其能力上能够有所提高。
(二)优化留学生学习教育环境,提供适当的学习帮助及生活辅助
来华留学生在教育背景、政治态度以及生活和学习环境等都与我国的现实社会存在着较大的不同。所以,为了使留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深入了解我国的国情,使留学生能够用认同和理解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文化教育,以促进中外学生更好地和谐相处。因此,在进行留学生教育管理时,要优化留学生的精神环境,让留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和深厚的文化教育底蕴。
例如,对于刚入校的新生,在专业学习上总是会面对汉字生词晦涩难懂,不能够很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等问题,对此,教师应该为学生配备专业相近且外语能力较强的中国学生助手,且只限于大二、大三的学生,以免影响大四学生的就业实习和其他考研学生。但是所选出的学生辅导也必须事先询问学生是否愿意,才能避免中国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而又不得不遵循教师和学校的指令,最终致使留学生和辅导生产生极大的分歧。而有了专门的中国学生为留学生提供相应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帮助,留学生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学习的环境当中,并加强与中国学生的联系。此外,在学期末时,应让留学生根据相应学生的辅导帮助及成果进行反馈,如制定PPT让留学生真实地反映出在学生帮助下整个学期的所获所得,以此检验留学生和辅导生的实际学习和帮助情况。而对于帮助留学生学习的中国学生,学校也应该实施一定的学分奖励或是为其提供适当的奖金补助,亦或是在新学期的开始让中国学生自行选择想要的奖励方式。如此,不仅有效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新的环境当中并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还能够促进中国学生更为积极地辅助留学生学习和学习留学生国家的相关语言文化、风俗人情等,这些都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教育朝着国际化发展。
此外,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还可将课堂教学与其相应的实践体验相结合,积极组织留学生参与到学校、协会等组织的各项文化、学术活动或是公益活动中等,让留学生不仅提升中国文化知识水平,更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但是要遵循留学生的个人意愿,切莫强迫,要让留学生自主选择喜欢并想参与的社团活动或是其他活动的机会。而在这种良好的学习和精神环境中,留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学校所营造出的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并受其熏陶,从而更加认同我国的留学生教育管理。
(三)柔性教育管理,减少特殊照顾
柔性教学管理主要是建立在人们心理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所采取的一种非强制性的方式,并在人们的心里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说服力,使人们能够将组织意志转变为自觉行动。而对于受高等教育学生的柔性教学管理,则是在研究学生的心理行为规律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心里自觉产生说服力,继而自觉接受学校的教育管理。而对于留学生的柔性教育管理,就是通过一定的指导,让留学生能够自觉融入到学校生活中,而不是任由和迁就留学生的行为活动。我国高等教育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大都带有特殊照顾的特性,例如针对来华留学生而专门开设的餐厅食堂和独立的学生公寓,亦或是安排专门的教师来为留学生授课。这种特殊照顾的管理,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且能够让留学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但若处理不当,则会引起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隔阂加深,不仅增大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负担和压力,甚至会导致学校教育管理出现混乱状态。
所以,不仅是为了适应国际化的发展需要,更为了促进高校学生、文化之间更好地融合交流,还
应该使高等教育留学生的柔性教学管理要基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以创设出符合我国实际教育环境和教学理念要求的管理方法,并提高我国留学生资源的国际竞争力。此外,还要创造出温暖的学习环境,对于中外学生都要遵循统一标准化的教学管理,对于留学生也应该尽量做到一视同仁,即使是要帮助留学生学习,也应该采取适当合理的方法,不可过分特殊照顾。同时,为了便于留学生更为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合作交流当中,应该坚持人本思想,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且柔性与科学兼顾的教学管理制度,灵活对留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才能真正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三、结语
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高校进行深造学习,不仅为中外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相互学习的交流平台,还能够有效促进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与其国际接轨。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发展,我国院校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计划,不断提高其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提供适当的学习帮助,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我国留学生教育管理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秋红.留学生跨文化心理探究与高校外国留学生管理[J].兰州学刊,2009,03.
[2]单宝顺.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留学生教育管理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5,10:431-436.
[3]杨培玉.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学生特色管理思路研究――以北京城市学院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3,30:92-93.
[4]冯惠玲、胡娟、惠新宇.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挑战与取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