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性病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老年人慢病致抑郁症的影响。方法 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老年人慢病致抑郁症进行心理护理。结果 老年人慢病致抑郁症通过心理护理自我评价提高,社会适应性增强。结论 心理护理能显著改善老年人慢病致抑郁症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对其进行康复治疗的作用是显著的。
【关键词】:慢性病 抑郁症 临床表现 心理护理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上涨。[1]调查表明福州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89.41%。慢性病病程长、迁延不愈,给老年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有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甚至终生服药,且并发症的发病率高,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的逐渐衰退,若不注意调节,因生理疾病造成的心理耐受力也会大大降低,极大的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老年慢性病患者容易产生孤僻、悲哀、自卑、抑郁心理,自我评价低,自尊心受损,回避社会,更有甚者逃避就医,给自己及家人造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抑郁症是[2]以情感(心境)持续低落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精神障碍,可伴有思维和行为的改变及躯体症状。[3]重者出现幻觉或自杀等一系列的精神紊乱。[4]有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抑郁症具有高患病率、高自杀率、低治疗率等特点,尤其在女性中高发。[5]目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6]国内甘景梨等(1996)报道,老年期抑郁症病前有躯体疾病因素者占54.8%;国外社区调查发现本病患者在发病前1年内患有躯体疾病或有健康问题者分别为28%和63%,而正常对照组仅占6%和26%,有显著性差异(Murphy1982)。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家庭和睦,促进社会和谐,对其进行心理支持是必要的。
1. 临床表现
1.1 躯体症状
1.1.1 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基础表现,如:高血压病患者有头晕、头痛,冠心病患者有心悸、胸闷,糖尿病患者有多饮、多食、多尿等。
1.1.2 慢性病致抑郁症除基础疾病以外的自觉症状,多以消化道症状最为常见,如:食欲不振、腹部胀满感、乏力、心悸、口干、便秘、咽喉部不适感等。
1.2 生物症状
人体从年轻状态进入老年状态后,脑组织中单胺氧化酶和5-羟色胺会逐渐增加,而去甲肾上腺素会逐渐减少,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会减低约15%,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会减低约30%。因此,老年人会出现一些生物上的变化,如:睡眠障碍、下降、心境昼夜波动等。
1.3 药物引起的症状
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常常因躯体疾病而长期、大量的服用药物,[7]如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类固醇和β受体阻滞剂等而引起抑郁症。
1.4 情感失调
1.4.1 患者表现情绪低落、少言寡语、兴趣下降、抑郁寡欢,长时间坐着或站着,甚至会出现一些相反的情感表现,如:烦燥多动、坐立不安、自言自语等。
1.4.2 “抑郁性假性痴呆”,许多患者主诉记忆力、计算能力、判断能力等减退,实际上患者的定向力良好,在其情绪极度低落时,连家人的名字、地名、时间、甚至自己的名字、年龄也无法说出,常被人误认为是痴呆。
1.5 意志和行为失调
患者出现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做事犹豫不决,自信心下降,良久不能做出一个明确、果断的回答。主动性减退,依赖性增强,社会活动减少,甚至不与外界相接触,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蓬头垢面、衣衫不整、邋遢异常。
1.6 思维失调
1.6.1 患者表现为反应迟钝,对旁人提出的问题不能立即作出回答,多次询问,才给予低声而缓慢的回答,且回答的内容空洞、无意义。患者常常自责自罪,觉得活着没意思。
1.6.2 “妄想性抑郁”,患者妄想的内容大多与其以往的生活经历有关,旁人听着合乎情理,辩不出真假,常被人误认为是真实的。
1.7 自杀先兆
自杀的先兆常表现为:患者突然情绪好转,面部表情欣快,与旁人交谈甚欢,表现出非常合作的态度,使医护人员放松对其警惕,往往这种假装的病情好转是自杀的先兆,此时意外最容易发生。屋内严禁摆放易燃易爆、锋利等危险物品,严密注视患者的情绪、言语、行为的变化。
2. 心理护理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思虑多且疑惑感强,孤独感重,患病后,悲观失望、急躁、好挑剔、不予配合,久而久之出现抑郁症状,与社会隔离,这给医护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所以顺利的开展各项医护工作必须先要有良好的护患关系。
2.1.1 对患者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言语要亲切、和蔼,语速稍缓一点,语调适中,以便老年患者听得清楚、仔细。
2.1.2 举止端庄、大方,妆容淡雅,特别注意要有良好的第一印象。
2.1.3 态度诚恳,积极主动地与患者交流、谈心,真诚的关心患者的疾痛,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
2.1.4 尊重患者,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对于不能满足的,要耐心解释,取得患者的理解。
2.1.5 时时处处理解和关心患者的所作所为,对其一些过激的言语和行为,不可针锋相对,耐心倾听和解释,慢慢使其平静下来。
2.1.6 把患者视做亲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就会使患者感到医务人员易亲近,关系融洽,会觉得住院如同住在家里一样,心情愉悦,顾虑消除,使得医护工作顺利进行。
2.2 适宜的环境
室内光线充足、明朗,最好自然光线能照射进来,装饰颜色清爽、淡雅,营造一种阳光、宽松的氛围;避免阴暗、沉重、晦涩的环境,反而加重患者的抑郁心理。夜间光线柔和以助患者入睡,也便于老年患者夜间起床,不必完全关闭灯源,以免造成患者身陷黑暗、无助无依的感觉,反而影响其睡眠。
篇2
[关键词] 甲状腺病变;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 R814.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8-0088-03
甲状腺弥漫性病变多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桥本甲状腺炎、Graves病等常见[1]。由于各种病变的生物学特性不同,临床采取的治疗方案不同,因此,术前诊断非常重要。本文搜集我院2008年6月~2011年8月间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患者的CT资料,探讨和总结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CT征象,以提高CT诊断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1例甲状腺弥漫性病变患者中,男12例,女19例,其中1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男:女=6:9),甲状腺癌8例(男:女=3:5),桥本甲状腺炎5例(男:女=2:3),Graves病3例(男:女=1:2)。年龄20~65岁。病程数周至数年不等,术前均行超声(USG)及CT检查,26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只行平扫。
1.2 CT检查方法
①使用SIEMENS欢悦6螺旋CT机,扫描范围自耳下至主动脉弓水平,平扫后行增强扫描,横断面扫描层厚和间距3~5 mm,重建1.25 mm。②GE LightSpeed VCT 64层螺旋CT机;层厚5 mm,螺距0.984,以标准算法将原始图像以0.625 mm层厚重建。增强扫描:对比剂(碘海醇,300 mgI/mL)80~90 mL静脉团注,注射流率(2.5~3.0) mL/s,注射后35 s扫描。扫描后对病灶进行图像重建处理,多平面重组(MPR;冠状面、矢状面)观察病灶分析。
2 结果
2.1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密度普遍减低且不均,病变区可见分布不均、大小不等更低密度结节,结节0.5~5 cm大小不等,边界较清楚,甲状腺双叶及峡部较对称弥漫性肿大6例、不对称肿大9例,其中6例肿大甲状腺向下延伸至胸骨后(40%),10例病变区内有斑片状大小不等不规则钙化及结节边缘弧形钙化(66%),7例结节大范围囊变(46%),其中5例囊壁有壁结节,2例病变区出血,增强后囊壁及结节强化,腺体病变区轮廓线未见中断,邻近周围组织结构未见破坏但受压移位明显(图1),未见肿大淋巴结等表现。
2.2 甲状腺癌
肿大腺体呈弥漫性不对称性,肿瘤大小不一,形态呈不规则形或类圆形,密度为不均匀的低密度(图2)。状癌5例(62%),滤泡状癌2例(25%),髓样癌1例(12%),肿瘤累及双叶者2例,累及1叶者5例,累及1叶及峡部者1例。2例边界较清,6例边缘不清欠规整(75%),肿瘤区见沙粒状、斑片状钙化灶3例(37%),肿瘤内见更低密度坏死或囊变区,囊变区囊壁厚薄不均,有壁结节4例(50%),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强化较正常甲状腺组织低。病变呈浸润性生长3例(37%),向周围邻近组织侵犯(气管、食道、颈部肌肉、颈鞘血管等结构),表现为甲状腺病变区边缘连续性中断,伴邻近脂肪间隙内浸润。颈浅、深淋巴结肿大5例(62%),4例多发,1例单发,位于两侧颈内静脉周围,单侧淋巴结肿大3例,双侧淋巴结肿大2例,3例增强呈均匀强化,2例增强囊性病变呈边缘性强化及实性部分全部强化。
2.3桥本甲状腺炎
甲状腺双叶及峡部弥漫性肿大,密度减低,双叶较对称4例,不对称性右叶较左叶肿大1例,(图3),平扫腺体密度低于或与周围肌肉组织密度相等,使得腺体边缘与周围组织结构分界不清,增强后腺体病变区密度较周围组织结构高,腺体边界显示清晰完整,病变区强化密度不均,其内可见多个相对较高密度结节1例,边缘较清楚,5例腺体病变区均未见钙化及囊变结节。
2.4 Graves病
甲状腺弥漫对称性肿大,密度呈均匀减低(图4),病变区未见钙化及高或低密度结节,腺体边缘完整,与周围肌肉组织结构分界清楚。
3 讨论
3.1甲状腺弥漫性病变常见病的病理分类
甲状腺病变按其CT表现特点分为3种类型,即局限结节型、弥漫肿大型及弥漫肿大伴结节混合型[1],早期为滤泡增生,肥大,导致腺体肿大,逐渐形成胶质性甲状腺肿,后期形成结节性甲状腺肿,多发或单发,结节退行变可形成囊肿。甲状腺炎通常按病理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类型,慢性甲状腺炎包括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和慢性纤维性甲状腺炎,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表现为淋巴细胞浸润和淋巴滤泡形成,有中等度结缔组织增生纤维化。甲状腺癌以单发结节为多,形态呈分叶状及在囊变区有瘤结节形成的特点[2]。本组搜集4种病例均为常见的甲状腺弥漫性病变,根据增生的形态学改变,31例为弥漫肿大型及弥漫肿大伴结节混合型表现。
3.2 甲状腺弥漫性病变常见病的CT征象分析
3.2.1 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 结节性甲状腺肿早期腺体较均匀弥漫性地肿大,可有大致的正常形态,在胶质期,腺体密度减低可不均匀,结节形成期,腺体内低密度结节大小不等分布不均,边界较清,腺体肿大明显,失去正常形态,邻近组织受压移位,但与邻近受压组织界限清,肿大腺体可向下延伸至胸骨后(本组占40%),增大的腺体边缘线清楚、完整,腺体病变区结节可有囊变(本组占46%)、出血,钙化征象较多见(本组占66%),囊变区不强化,颈部可无淋巴结肿大。甲状腺癌则多表现不对称性的病变侧肿大(本组占75%),甲状腺区域或甲状腺内的不规则或分叶状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不均匀减低,囊性变伴明显强化的状壁结节相对多见,易侵犯甲状腺被膜[3],伴有出血时密度可增高,囊变和坏死区无明显强化,强化囊壁厚薄不均,环形强化不完整,内壁附壁结节强化明显,此征象是甲状腺癌的特征性CT表现之一[4],亦可与囊变的结节性甲状腺肿相鉴别。病变区肿块灶常破坏邻近腺体包膜,向外侵及邻近组织结构与邻近受侵组织界限不清,提示气管、食管及颈血管等结构受侵可能,可以做为甲状腺癌周围结构受侵犯的诊断指标[5-7],本组3例占37%经病理和手术证实,这对于病灶分期及治疗决策有重要意义。肿大腺体边缘反应性纤维增生假包膜,由于癌的浸润性生长假包膜区域可被肿瘤侵及穿破,连线常中断,亦是甲状腺癌的特征性CT表现之一,是鉴别良恶性的重要指征[4],本组75%的病例有此表现,病变区可见细沙粒状钙化(直径≤2 mm),是甲状腺癌的特征性表现,状癌多见[8],本组3例状癌见此表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常见,大多认为≥5 mm或只要发现就高度警惕转移[9],转移性淋巴结在颈部各分区的发生率及个数以Ⅱ、Ⅲ、Ⅳ和Ⅵ区多见[10],主要是和肿瘤的病理类型及局部浸润程度有关。本组淋巴结转移达62%,如肿瘤已侵及包膜者的颈淋巴结转移比例明显高于未侵及包膜者[11]。
3.2.2 桥本甲状腺炎与Graves病 多表现为甲状腺弥漫性增大,较对称,密度普遍性减低,腺内无更低密度结节,平扫腺体密度低于或与周围肌肉组织密度相等,使得腺体边缘与周围组织结构分界欠清,增强强化不如正常腺体明显,密度可不均,但腺体与周围组织结构分界显示清,本组1例其内可见多个相对较高密度结节,边界较清,高密度结节可能为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内残存之“岛”状正常或相对正常的腺体结构[1]。也可一侧肿大,表现为分叶状或结节感。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增大和密度减低较Graves病明显,明确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3.3 甲状腺弥漫性病变CT诊断的局限性
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CT表现各有其一定的特征性,但是CT检查仍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良、恶性甲状腺病变在CT表现上,虽然有特征性的表现,可是部分恶性病变在影像征象上与良性病变表现有交叉重叠之处,影响了个别病例的临床诊断意义,因此对于形态近似的甲状腺弥漫性病变鉴别仍有一定的困难。对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仍需结合临床资料和病变的内部结构、边缘形态、强化特点及其他形态学征象综合分析来鉴别诊断。此外,CT扫描及图像处理技术(窗宽、窗位)的运用不当,亦可造成甲状腺病变区病灶及外侵征象的遗漏,给诊断及鉴别诊断带来困难,因此,合理运用窗宽、窗位技术也很重要。
综上所述,在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检查中,CT仍是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具有良好的组织对比性,能够清楚显示出病变部位及其形态和范围以及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淋巴结的转移等,掌握其影像学特点,对术前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苏丹柯,刘剑仑,谢东,等. 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CT诊断[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4):221-224.
[2] 谭红娜,顾雅佳,彭卫军,等. 甲状腺状癌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8(43):799-804.
[3] 陈清勇,吴玉泉,杨胜,等. 甲状腺的恶性肿瘤CT诊断与临床触诊的对比研究[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1,12(3):158-161.
[4] 刘铁,董吉顺,张亮亮,等. 甲状腺肿瘤CT-病理对照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11):765-768.
[5] 田春艳,谢静霞. 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诊断[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10):964-965.
[6] 马树峰,马彦清,李占武. 甲状腺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J]. 当代医学,2010,16(33): 94-95.
[7] 何忠威,任峰. CT增强扫描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及应用[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7): 100,102.
[8] 罗德红,石木兰,罗斗强. 甲状腺癌的CT诊断[J].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11):758-760.
[9] 顾雅佳,吴斌. 颈淋巴结影像新分区法的应用体会[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4,10(6):376-381.
[10] 边学,徐震纲,张彬,等.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规律[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8):599-602.
篇3
2002年3月~2006年12月对我院132例经间接喉镜或喉头纤维镜除外恶性肿瘤的慢性咽喉炎患者,进行胃镜及其24小时pH监测检查。发现68例慢性咽炎患者存在胃食管反流。
132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或住院患者,男71例,女51例,年龄23~67岁,平均47岁。症状:反复咽部异物感96例,(72%);咽喉痛21例,(16%),吞咽不畅15例,占12%。症状存在 至少3个月以上,最长3年,平均1年。应用治疗咽喉炎药物1周以上无效者。
所有患者均做胃镜及其24小时食道pH监测,以国内标准[1]诊断反流性食道炎,24小时酸积分>14或pH4%者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132例患者中,诊断为反流性食道23例,(17%),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者49例,(38%)。
结 果
本组均经抗反流及抑酸治疗,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讨 论
近年随着医生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的不断提高及监测手段的不断进步,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率也不断提高,该病能引起消化道外的不典型症状如咽喉头异物感,吞咽不畅,慢性咳嗽等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慢性持续不愈的咽喉炎患者中,患胃食管反流病的达35.2%,但[CD#180mm]是,同时伴有反酸,上腹烧灼感等典型消化道 症状的仅占9.2%[1],有很大一部分消化道外症状的患者,不同时伴有消化道症状,容易引起误诊。
近年来对胃食管反流病与咽喉部疾病的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病实际上是一组以胃食管反流为病因而产生的咽喉部病变及其相应的临床证候群,其中最常见的是反流性咽喉炎。正确的诊断反流性咽喉炎要注意以下2点:①医生方面的问诊必须重视,尤其是临床上遇到难以治愈的慢性咽喉炎患者,应考虑到是否存在胃食管反流的可能,比如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与饮食关系,有无反酸烧心,有无偏食甜食,油腻食物,是否服用其他药物。对于耳鼻喉科医生,患者可能不会主动诉说消化系统方面的症状,所以医生要注意追问病史。②从检测手段上,胃镜检查对于胃食管反流的敏感性不高,目前24小时pH监测是一项重要,敏感的指标,尤其是双探头24小时pH监测,有助于客观的评价食管咽反流。近年来有研究证实试验性治疗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2]。但总的来说,目前对这一部分消化道外症状的患者尚无精确的诊断手段及“金标准”。
有关治疗方面,与反流性食管炎没有大的不同,咽喉炎对酸的感受性通常比较高,比起消化道症状为主的患者群治疗比较难。治疗中最基本的在于生活习惯的改善。胖者减肥,禁止夜间进食及暴饮暴食,避免烟酒茶咖啡的刺激,不能束腹。药物治疗包括抑酸剂及促动力药,质子泵阻滞剂的持续给药治疗有效,目前没有标准化治疗方案。胃镜下治疗方法也在临床观察中。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慢性病、基层、防治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人均期望寿命的不断延长,许多慢性病的发病与死亡也在不断增加,这对公众的健康带来了许多挑战.有统计显示,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构成已上升至85%。慢性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甚至达到了70%,严重影响了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是由于地理、资源、人力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占总人口数很大比例的农村人口的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就显得比较单薄,基层农村的慢性病发病与城市不尽相同,了解基层慢性病防治特点,为基层地区卫生机构的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1]。
1.危害
1993-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为9%,心脑血管疾病作为慢性病最主要的疾病其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则是17.3%,每年全国恶性肿瘤患者花费的医疗费用约有1 000亿人民币,农村慢性病患者住院一次至少要花费掉农村人均年收入的1.5倍,我国每年有1000余万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在慢性疾病与贫困之间恶性循环。总总迹象与数据都表明我国已经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慢性病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负担,对我国的公共卫生问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2]。
2.基层慢性病防治存在的问题
2.1慢性病防控意识淡薄
虽然基层的卫生机构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泛,但基础设施、人才资源以及环境等因素与城市的差距依然存在,纵观总体基层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不够乐观,在许多方面都有不完善之处。比如有些卫生院只顾及创收、增加营业利润,而忽视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有些单位虽然有宣传的展板、图片与资料,但具体的防控内容空洞,这些都是慢性病防治意识淡薄的表现。
2.2政策落实不够到位
早在“一七五”国家就对慢性病的防治有部署,但是当前我国慢性病防控的法规、政策等都还处于发展阶段,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在具体的落实阶段没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政府以及相关单位也只是从宏观上给予指导,欠缺具体、细化的方法。
2.3基层经费筹集难度大
慢性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期间需要患者长期服药、有人员监测与检查,尽管“新农合”在基层的广泛覆盖,但并不能全额报销所有的费用,患者自己承担的费用依旧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这也就需要基层地区的经费筹集。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及偏远、欠发展的农村地区,经费筹集机制并不完善[3]。
3.对策
3.1全面强化意识
无论是领导还是慢性病防治的基层人员都应该重视这项工作,转变陈旧观念,认识到防病的新形势,将慢性病的防治工作看待成传染病防治一般,当然慢性病的防治也需要从多方面角度控制,例如标准体重、体育锻炼、膳食结构、营养与饮食等方面。
3.2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慢性病的形成与发生并不单一,而是许多因素错综复杂交替在一起。对于相对落后、经济文化欠发达的的基层地区利用书本信息进行卫生宣教比较有限,那么应用电视、手机等宣传方式会让居民以及患者更容易理解。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让居民或者患者主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停止与转变有害于健康的行为,这是一项简单、节省人、财、物力的十分有效的方法。
3.3加大投入力度
基层慢性病防治工作的人员往往是临床医生,对于临床知识掌握地非常丰富,但是对于预防知识却相对欠缺。除了政府方面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当地政府也要充分认识到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加大投入力度,从财力、物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国家层面对于偏远地区的政策与支持应该更加重视,只有将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从基层做起,以点带动面,基层慢性病的整体防治才能上升到一定高度[4]。
慢性病的防治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各个基层地区的地理、人文与经济不尽相同,慢性病的发病特点也不同,决定了其防治工作的不同。各个基层地区认识自身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政府部门加强重视、加大投入,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基层工作人员脚踏实地,一起共同为基层慢性病防治工作努力。
参考文献:
[1]纪艳,张冬梅,汪长如等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9:2147-2149.
[2]赵淑军,彭江荣,蔡恒慢性病流行现状与基层防治对策[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3,01:55-57.
篇5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病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97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是指以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1]。有调查显示,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80.9%上升到2010年的86.5%,数量将近1600万人[2]。本文的目的就是了解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危险因素,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针对老年人慢性病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提出合理建议。
资料与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系统抽样的方法,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情况将克拉玛依市分成三个片区市区、白碱滩区、乌尔禾农牧区三类地区;按照三类地区的人口比例将总样本量分配到三类地区,从中抽取350人纳入调查。其中男200例,女150例;年龄60~81岁,平均66.85±12.45岁;学历:中学及以下文化190人,高中文化100人,大专44人,本科及以上文化16人。
调查方法:采用本院调查表对本组患者进行调查,调查表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曾患疾病类型、饮酒行为、吸烟行为、体重等条目。本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50份,回收有效率100.0%。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单因素采用秩和检验等,多因素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P<0.05代表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慢性病情况:经过调查,350人发现慢性病患者300人,发病率85.7%,其中高血压182人,糖尿病65人,高血脂40例,其他13人。
单因素分析:本文单因素分析筛选有意义的变量为吸烟、饮酒、有慢性疾病史和超体重。见表1。
多因素分析:以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饮酒、慢性疾病史与超体重为主要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讨论
随着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不断上升,慢性病的卫生服务需求和昂贵的医疗费用已成为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3]。长期不健康的膳食结构,吸烟,缺乏体力活动,过度饮酒等是导致慢性病的主要行为和生活方式危险因素[4]。本地区老年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较高,主要表现在居民普遍缺乏慢性病防治知识,吸烟饮酒率高,蔬菜水果摄入不足,这就导致了本地区居民超重及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的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本文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有慢性疾病史和超体重。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饮酒、慢性疾病史与超体重为主要危险因素(P<0.05)。
在预防干预中,首先本地区应建立良好的健康保健机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继续做好每年一次的健康查体工作,普及健康知识,以病种划分健康教育人群,系统地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建立完善的跟踪服务系统,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干预[5]。指导和促进居民掌握科学的饮食方法,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如钾离子和叶酸等,因此多食蔬菜、水果除了能够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外,还能够降低患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总之,本地区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比较高,多为高血压,主要危险因素为饮酒、慢性疾病史与超体重,为此要根据不同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合理的干预。
参考文献
1胡建平,饶克勤,钱军程,等.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经济负担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3):189-193.
2马冠生,孔灵芝.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九-2002行为和生活方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3-224.
3韩永云,孙立文,熊邦洁,等.大连市农村社区健康促进模式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9,15(12):32-34.
篇6
关键词:督导评估 慢性病 档案 真实性 作用
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因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所以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社区是进行慢性病防治的平台,是健康促进的基本场所,因此加强社区慢性病档案管理对慢性病防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社区慢性病档案具有“动态活档”特性,要求责任人在档案产生之日起,每月进行记载。慢性病档案的真实与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档案利用效果,就是慢性病病人的“受益”或“受损”。
1 慢性病档案的不真实表现
在社区的慢性病管理实际工作中,社区在慢性病防治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了大量的基线调查、居民入户建档、随访管理等工作,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策、人、财、物支持不足等多方面的因素,慢性病防治工作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高血压等重点慢性病的规范管理不到位,规范化管理率低,随访质量不能保证,血压、血糖的控制效果不理想,有效控制率低。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管理、个性化的健康指导、病人的自我管理等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还有较大的差距,健康档案中的“采集难、动态难、共享难”的瓶颈问题的出现在所难免。从我们对档案质量的随机抽查和电话访问患者所得结果,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较大部分慢性病档案的不真实性,具体表现为:①记载患者联系电话号码有误或家庭住址不祥细,无法根据电话号码或家庭住址与患者随访沟通,患者不能接受治疗与指导。档案从建立之日起,就成为死档。②社区医生每月一次的随访记录,一气呵成,墨迹相同,显现是年终应付考核“一夜而成”。③从年初与年终随访记录的书写出自同一个人的笔迹,而签名医生乃为一名新到岗位的实习医生,档案造假迹象一目了然。④没有随访,但有详细的随访记录(血压或血糖正常;有完整的电话访问或面对面访问记录)。⑤电话访问患者血压或血糖仍然高且从未进行过有效治疗,而该患者的慢性病档案治疗记录上却清晰地写下血压或血糖都正常和详细的治疗方案且张冠李戴治疗医生。⑥接受电话访谈的患者,有一些并没有到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服务,仅是在基线调查或下社区摆点时登记、建档后就失访。
2 造成慢性病档案不真实的原因
2.1 社区医护人员严重缺乏且队伍不稳定:慢病防治工作需要社区医生脚踏实地的入户建档、定期随访。以一个常住人口20000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高血压病管理为例:每年要进行高血压病筛查4000人,按高血压病的建档率计应建档900人,按四川省慢病绩效考核指标每人每年随访12次计算,全年该社区对高血压病人应有10800次随访,并进行档案记录(其中含3600次面对面访问),按绩效考核指标,至少应该对630名慢病病人进规范管理。可想而知,按目前一个社区3-4名社区医生的配置远远不够,很多人身兼数职,慢病管理岗位待遇低,经常更换人员。社区医生的缺乏或新到岗位的社区医生不熟悉规范管理慢病的内容导致了为了完成随访而闭门造“访”,臆想造“档”。社区医务人员档案意识薄弱,认为有些档案可写可不写,人手不够、时间不够就瞎编乱造随访记录以应付领导或上级的督导考核。
2.2 组织管理问题:社区对全年的慢病防治工作没有一个完整的工作计划和详细的计划实施安排表。很多事都是处于应付,流于行式。
2.3 考核评估问题:慢病的考核评估工作没完全落到实处,使社区感觉慢病工作不重要,社区慢病建档工作、随访工作没真正意义的开展。
2.4 经费问题:社区没有强有力的经费支持,而慢病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慢病工作支出大,能不开就不开展。
为了促进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并逐步实现社区重点非传染性慢性病管理达到80%的目标,四川省启动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督导评估。
表一 高血压和糖尿病控制目标
■表二 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病例管理评估指标(档案方面)
■
2009-2011年,本人参与了自贡市高新区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慢性病档案部分)督导评估。
3 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督导评估
3.1 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对建立了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机构,在电脑慢性病专案管理列表中随机抽取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各20名,未建立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机构,仍然用系统抽样的方法,从纸质档案中随机抽取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20名,检查档案管理的质量,重点抽查档案内容记载的真实可靠性。
3.2 随机抽取有电话的患者进行电话访谈,要求完成电话访谈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各20名。电话询问病人是否接受了社区医生的一年12次随访(其中面对面访问4次),高血压或糖尿病是否控制,对社区卫生服务是否满意等。通过患者的回来判断慢病档案的真实可靠程度。
为了不让督导评估流于行式,把慢性病的考核评估工作落到实处,克服慢性病档案“采集难、动态难、共享难”的瓶颈问题,自贡市加大了督导评估力度。高新区率先根据督导评估所得分值进行政府财政经费投入,与社区的公共卫生服务的绩效考核挂钩,从而,促进了社区管理慢性病的积极性,对档案质量的考核更使社区医生的档案意识大大增强。为一味追求建档率而不能100%完成随访工作而闭门造“访”,臆想造“档”的现象得以遏制,提高了慢性病规范管理率。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这一块中,权重最大的就是慢性病管理。表二中四个指标数据均源于慢性病档案。因此,对社区慢性病档案的督导,促进社区慢性病管理水平的提高,进一步规范化管理慢性病举足轻重的。
通过近几年的慢性病档案督导评估,从2009年电话随访询问病人回答“不知道我在哪个社区管我,从来没有人管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成了高血压病人了”,“没有医生来过我家,我也没去社区”。“没有人管我,不满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服务”等调查结果与慢性病档案上如花一样烂漫的每月都进行了随访,而且治疗效果非常好的完美记录形成鲜明对比,到2011年“满意满意,他们经常给我打电话,每个月都到社区或到家里来测血压,关心我。”慢性病档案真实性得到了极大提高。慢性病规范管理率从08年按标准无法打分,仅仅只是一个基础,到2010年的20%-40%到2011年完全按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指标达到了50%-60%,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同时,在组织管理问题方面,社区也加大了对人力物力的投入,社区医生由原来的1-2人增加到了3-4人,强化了档案管理意识。
实践证明,档案督导评估在促进慢性病档案真实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后,要采取不定期对社区慢性病档案进行督导,特别是2011年启用的“四川省社区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为上一级行政机关和业务指导部门利用“系统管理员身份”随时随时对自贡市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电子版慢性病档案进行随机抽查督导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社区内部也应建立内部考核机构。收入分配与社区医生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挂钩,建立激励机制,脚踏实地的入户建档、定期随访,促进慢性病档案的规范管理,让慢性病患者的慢病档案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
参考文献:
[1]熊鸿.当前社区慢病现状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的探讨《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1期.
[2]王青芬.论对社区慢病档案的管理.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医学动物防制,2005年9月第21卷第9期.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将王佐地区根据村委会共分为8层,每层随机抽取1~2个自然村,每村随机抽取50~100户居住半年以上的居民通过入户调查的方式,了解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1.2 调查方法 北京市统一制作的家庭健康档案调查表,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 。(2)个人行为习惯 。(3)慢性病患病情况 。(4)家族史 。调查人员经统一培训,采取集中调查和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填写调查表。
1.3 诊断标准 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或近2周内服用降压药[2]。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哮喘二级或二级以上医院诊断。
1.4 统计学处理 原始数据经对比、逻辑判断查错及核实纠正,然后采用x2进行统计学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本次共抽样调查3659人,有效应答率100%,调查人群性别比例1:1.01(男1759人,女1900人)。各年龄组人口所占比例:29岁及以下年龄组的为800人,30~44岁年龄组为1094人,45~59岁年龄组为1189人,60岁以上年龄组为576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的有1105人,中学程度的有1856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698人。
2.2 常见慢性病现患情况 此次调查的3659人中,患慢性病1885例,总患病率为51.52%。其中,自报高血压病人933例,冠心病人331例,糖尿病人298例,脑卒中118例,哮喘病人57例,自报患病率分别为25.50%、9.05%、8.14%、3.22%、1.58%。我们还发现近年中青年慢性病发病率大幅攀升,发病年龄不断走低。
2.2.1 不同性别慢性病患病率情况 男性慢性病总患病率为42.98%(756/1759),女性总患病率为59.42%(1129/1900),男女性别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各类疾病分类对比分析: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卒中、哮喘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 不同文化程度慢性病患病情况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群中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的患病率较高,并且不同文化程度自报高血压和冠心病患病率有显著差异,但不同文化程度糖尿病、哮喘和脑卒中患者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
2.2.3 不同年龄慢性病的患病情况 五种主要慢性病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各年龄段之间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3 常见慢性病的患病特点
2.3.1 高血压的患病概况 高血压自报现患率为25.50%,在所有慢性病位居第一。男性高血压为23.31%,女性为27.5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现职人员中,高血压现患率最高的前二种职业依次为家务(36.85%)和司机(21.13%)。其次,这类人群医学常识缺乏,生活方式不健康,很少自愿做健康体检。例如司机工作时必须注意力失调,肾上腺素能活性增加,使节后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上升。高血压病人占全部病人数的49.50%。能规律服药的仅为56.25%。
2.3.2 糖尿病的患病概况 糖尿病自报现患率为8.14%,男性为6.59%,女性为9.58%,男女糖尿病现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已知糖尿病病人在全部病人数的15.81%,随着年龄增大,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攀升,OR值明显上升。现职人员中,个体经营者和干部职员患病率较高,分别为12.76%和11.13%。但干部职员患病率不高,这可能与他们能定期接受健康体检,对相关疾病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有很大关系,可见定期开展健康体检是减少慢性病发生的有效手段。糖尿病人中规律服药率为86.86%,其中,60岁以上人群有近30%的老人从未测过血糖。
2.4 生活行为方式及相关危险因素水平
2.4.1 吸烟与饮酒 男性经常吸烟的为34.16%,偶尔吸的为21.25%,已戒烟1年以上的4.86%;女性经常吸烟的为3.51%,偶尔吸的为9.67%。40岁以前的年轻人中上升的趋势更明显。有23.85%的男性、29.54%的女性经常被动吸烟(每天超过15 min)。男性经常喝酒的为17.86%,偶尔喝的为35.64%,已戒酒1年以上的2.56%;女性经常喝酒的为0.98%,偶尔喝的为13.20%。
2.4.2 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 职业性体力活动以“不太活动”和“轻中度活动”为主。锻炼类型以有氧运动为主,“每天锻炼”、“每周1~2次”、“每周3次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6.55%、24.53%、38.92%,每次锻炼时间“<30分钟”、“30~60分钟”、“60分钟及以上”的比例为38.24%、47.62%、14.14%。
2.4.3 饮食习惯与肥胖 居民口味一般、偏油、偏咸、偏甜、偏辣的比例分别为44.15%、25.16%、19.53%、8.62%、2.54%。居民肉、蛋白、奶消费增多,超重者占38.97%,标化率为37.81%。
3 讨论
3.1 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本次调查显示,王佐社区主要慢性病现患率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哮喘。不同慢性病患病率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均有关,这些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我们应针对这些疾病发生的人口学特征,对社区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健康需求,增强健康意识。
3.2 常见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几种常见的慢性病均表现为年龄增加而患病率升高及明显的阳性家族史。这种增龄性趋势可能是由于治病因子的长期作用,逐步积累致器官损伤;阳性家族史是慢性病重要的易患因子之一。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为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睡眠质量等,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冠心病、高血压、肥胖等。我国是冠心病低发、脑卒中高发的地区, 脑卒中发病率约为冠心病的1倍[3]。本次调查人群中脑卒中(3.22%)患病率低于冠心病(9.05%), 可能与脑卒中死亡率较高有关。脑卒中多发生于老年人, 年龄越大脑卒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越高[4]。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往往有自觉症状才服药,无明显不适即自行停药。因此,我们要立足社区,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科普读物、讲座、咨询等形式大力宣传慢性病的知晓率和防治知识, 提高全民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3.3 慢性病相关因素广泛存在 WHO宣布,在影响健康的因素方面,行为因素占60%[5]。本次调查发现社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危险因素,他们并没有因为患慢性病而自觉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在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老年人中尤其明显,未采取控制措施,饮食不合理,不经常运动、超重、肥胖者占相当大的比例。部分患者在吸烟、饮酒的同时还存在高盐、高脂饮食。可见老年人许多慢性病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社区老年人中普遍存在,临床实践证明,只要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及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如高盐、肥胖、吸烟、饮酒等),控制血压和其他危险因素就可以使慢性病发病率大大降低,甚至避免发生。因此有必要在社区开展戒烟、控酒、体育锻炼、平衡膳食等健康促进活动,从而降低人群中的危险因素水平,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进一步降低慢性病的患病率。
3.4 慢性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只要制定正确的防治策略和方法, 慢性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美国和芬兰的成功经验即说明了这一点[6]。加强慢性病的领导,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基础、个人和部门共同参与的社区慢性病防治卫生服务体系,调整卫生服务资源与方向,制订公共卫生策略和中远期防治规划。通过各种宣传形式,深入社区、站段、工厂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活动,提倡劳逸结合,消除精神紧张,积极参加健身活动、低盐饮食、戒烟限酒、努力做好“一级预防”。对于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做好“二级预防”。积极治疗并发症,对已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提高用药依从性,对已有并发症患者积极治疗,防止病情恶化,提高其生活质量,做好“三级预防”。
总之,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指导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期体检、随访,提高精神状态是预防控制慢性病得力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Yach D,Hawkes C,Gould CL,et a1.The global burden of chm―nic diseolses:overcoming impediumevhs to prevention and contro1[J].JAMA,2004,29(4):2616-2622.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高血压杂志,2004,12(3):483.
[3]姚崇华,刘淑倩,左惠娟.我国心血管病的流行概况[J].心脑血管病杂志,1999,18(4):241-244.
[4]李世绰.我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1993,8(10):577-578.
[5]刘静,赵冬,姚崇华,等.1984~1993年北京市城乡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变化趋势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28(4):3008-3111.
篇8
关键词: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控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以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肿瘤等为首的慢性疾病成为当危及生命的首要问题。开展有效的慢性病防控迫在眉睫[1]。由于基层医务人员慢病防控知识老化,没有规范的管理标准,以致慢病防控效果不佳,现迫切需要找出一条适合基层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模式[2]。中心自2013年开始对基层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下设6各社区卫生服务站。
1.2方法 对医务人员岗位职责进行分工调整,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档案书写、慢性病规范管理标准的培训,每月督导、考核、纳入绩效工资等规范化管理。1年后采用规范化管理前后自身对照,对建立档案数、档案真实性、档案合格率、慢性病管理人数、规范管理率、控制率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3质量控制 制定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书写规范,明确慢病管理标准(参照北京市社区慢性病管理手册2011版),加强医务人员培训、督导、考核并纳入绩效管理。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组间比较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按照《北京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基本经费和人力资源配置精细化管理指导意见》标准,每个人工作量为6h/d×250d/年×60min/15min=6000服务当量,医生超负荷工作,药剂人员年满负荷工作,护理人员明显工作量不足,管理后护理人员加入了建立和完善居民建档、免费测血压、健康咨询指导、协助药房工作等工作,1年后医生、药剂人员工作压力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明显提高,见表1。
2.2健康档案建档率、真实性、完整性有了明显提高 2012年建档人数为347人,2013年建档人数为1047人,建档人数增加了201%;真实性由72%(20671)提高到92.80%(33278);合格率由12.63 %(3603)提高到41.74 %(14969)。
2.3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人数、规范管理人数、控制人数比较 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管理人数、规范管理人数、控制人数较前有明显改善,慢病管理人数增加了2941人,规范管理率由61%,提高到72%,慢性病控制率由65%提高到70%。其中高血压管理人数:规范前2094人,规范后4392人。规范管理人数:规范前1341人,规范后3083人。控制人数:规范前889人,规范后2186人;糖尿病管理人数:规范前895人,规范后1538人。规范管理人数:规范前503人,规范后1187人。控制人数:规范前311人,规范后806人。
3 讨论
3.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等为首的慢性疾病成为当前医疗卫生的首要问题,开展有效的慢性病防控迫在眉睫,基层社区开展慢性病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的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减少慢性病产生的危害。
3.2对基层社区现有人员进行合理的资源调配,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缓解基层人员紧张问题,暂时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3]。
3.3建立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标准[4],在基层社区简单易行,很大方面提高了慢性病管理水平,适合在基层推广应用。
3.4基层社区信息化建设还不完善,首先检验结果未与医生工作站对接,还不能共享检验结果;其次就是医生工作站慢病管理系统不能自动审核将不规范的档案自动清洗出来。还有全区信息化平台还未完善,全区医疗机构之间不能实现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王增武,张林峰.社区高血压非药物治疗措施的执行情况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0,7:461-465.
[2]齐运鑫 .基层医院不合理用药现状对策[J].首都医药,2012,2:40-42.
篇9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典型抽样法,抽取XX市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各500例,纳入标准如下:①高血压诊断标准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②糖尿病诊断标准依据《中国糖尿病指南》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126mg/dL或是7.0mmol/L;③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肝、肾功能障碍者,精神系统疾病患者,不愿意配合者。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①被调查者的一般资料;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建档,是否接受社区健康教育,有无接受随访,对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满意度;③慢性病控制情况,包括最近一次血压值,空腹血糖值,体质量,用药依从性,相关知识掌握情况;④记录其它重要备注。
1.3评价标准
1.3.1满意度评价参照Likert5点计分法,分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5个等级,分别计1~5分,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好。
1.3.2用药依从性评价分为3个标准。完全不依从:患者完全不按照医嘱及药师指导去服用药物;部分依从:患者能够部分性按照医嘱及药师指导去服用药物;完全依从:患者完全按照医嘱及药师指导去服用药物,且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
1.3.3相关知识测试包括空腹血糖、血压正常值,糖尿病、高血压相关疾病(糖尿病足、脑卒中)等,每个病种4个问题,答对3个以上为知晓率佳。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基本资料
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6份,有效率97.6%。共调查高血压患者489例,糖尿病患者487例,年龄24~93岁,平均(70.14±7.52)岁,病程1~44年,平均(12.09±9.55)年。
2.2管理情况
有64.46%(629/976)的患者知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服务,但只有35.53%(347/976)的患者得到了建档管理,
2.3慢性病控制情况
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为54.80%(268/489),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率为51.54%(251/487),接受建档管理的患者的慢性病控制情况明显好于未接受建档管理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对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满意度评分为(2.95±0.41)分。
3讨论
篇10
关键词: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护理;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之一,该疾病的高发群体以老年人最为常见,且该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1]。为了进一步提高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控制效果,文章选取了我社区120例高血压患者并对其实施健康教育及慢性病管理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社区中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抽取120例(男64例,女5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年龄62~84岁,平均(74.3±2.3)岁。高血压分期:一期高血压48例,二期高血压46例,三期高血压36例。合并症情况:合并糖尿病22例,合并冠心病14例,无合并症84例。文化水平:未接受过教育0例,小学文化程度34例,初中文化程度48例,高中文化程度22例,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10例。选取标准:①所选对象均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均符合临床上对高血压疾病的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的一般性资料差异不具有特异性,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
1.2.1.1 书面宣教 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发放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手册,宣传手册的内容应包括高血压的形成机制、诱发因素、预防保健知识、控制措施等[2]。
1.2.1.2 口头宣教 定期对患者开展口头健康宣教,宣教时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当患者及其家属有疑问时应耐心解答直至其完全理解和掌握。口头宣教的形式可选择定期开展社区学术讲座、面谈式交流、电话随访等。
1.2.1.3 示范宣教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家用血压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通过亲身示范来加强患者的印象,使其充分掌握血压的测量方法和时间。
1.2.2 慢性病管理护理
1.2.2.1 血压的监测 根据患者的血压分期情况及其血压波动情况对患者进行定时血压测量,对血压波动轻微的患者可每周测量一次,对血压波动较明显的患者应测量1~2次/d[3]。对部分有经济条件的患者可告知其家庭电子血压测量仪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其自行测量和记录。
1.2.2.2 用药护理 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进行用药治疗和护理,嘱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在患者药物治疗期间严密观察其用药反应,发现患者出现药物副反应时及时停药并应急处理。
1.2.2.3 饮食管理 告知患者饮食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指导患者进行合理饮食,对于高热量、高脂肪以及高胆固醇的饮食如鱼卵、甜食、肉类、动物内脏等要尽量避免使用,同时,要告知患者戒烟酒、辛辣等刺激性饮食,并严格控制其每天摄入的盐量在2g以下[4]。
1.2.2.4 锻炼指导 根据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制定运动计划并严格执行,运动的内容应以规律性、舒缓的运动方式为主,告知患者在锻炼过程中若发现身体不适等情况应及时停止运动并就医。
1.2.2.5 心理护理 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充分掌握患者的心理情绪和状态,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血压分期及心理情绪特点对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尽可能满足其心理需要,为患者树立起治愈疾病的信心和正确对待高血压的观念。
2 结果
通过对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后,患者及其家属对高血压疾病的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与宣教前相比明显提升,患者能基本掌握高血压的发生机制、诱发因素、控制因素、血压正常值等。同时,通过对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开展慢性病管理护理后,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均比护理前更稳定,且患者均能坚持科学合理用药和治疗。
3 讨论
高血压属于慢性疾病的范畴,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及管理护理干预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高血压疾病的诊断标准与临床表现、饮食与运动要求、高血压诱发因素、生活习惯的指导、药物服用的依从性、高血压的预防和监测等[5]。开展的方式通常可采取示范训练、图文宣传以及集体或个人宣教等方式,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依从性,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
本次研究中的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经过健康教育和社区慢性病管理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较干预前更为稳定,且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及掌握情况明显提升。
综上所述,对社区老年高血压开展健康教育及慢性病管理护理是有效的、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陈燕,刘盼盼,薛泽刚.健康教育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管理中的作用[J].社区医学杂志, 2011,12(10):283-285.
[2]邓秋兰,李小明,庞玲玲.护理干预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09(25):336-338.
[3]李惠芝.论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中护理干预的作用[J].哈尔滨医药, 2011,08(25):295-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