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评估标准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建筑评估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012-02
1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在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已形成了几套生态住宅建筑评价体系的框架。目前,国内较权威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有《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1年发行第一版,2003年完成第三次升级),为了实现把北京2008年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的承诺,于2002年10月立项,“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课题和于2006年6月1日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1.1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保护自然资源,创造健康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周围环境生态相协调为主题,旨在推进我国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1.1 发展历程
为了使人们全面认识生态住宅,使生态住区的环境规划、建筑设计、施工管理有标准可依,2001年9月,《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是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估研究上正式走出的第一步,在随后的两年中,《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进行了两次修订。
2002版《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的指标体系主要参考了美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第二版)》和我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商品作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有关内容,分5个子项: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提出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
2003版的《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评估体系保持2002版五个子项不变,只对部分评估指标进行了增删、修改,重点修订了与居住健康息息相关的条款。
1.1.2 评价方法
这本评估手册的编写,参考了我外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以及有关的资料,从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等五个方面对居住小区进行前面,并兼顾社会、环境效益和用户权益。主要包括规划设计的综合评价,基本性能评价,建筑寿命周期环境评价及后期验证四个方面。
但是该评价体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定量指标所占比重太少而定性指标过多,一些应该有硬性数据的指标缺乏应有的数据,取而代之的是含糊或建议性的词语,如此使评价过程缺乏客观约束而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评价体系中某些指标标准过低,不能实现减少建筑物对环境不良影响的作用。
1.2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1.2.1 发展状况
为了实现把北京2008年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的承诺,“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课题于2002年10月立项,为科技部“科技奥运十大专项”之一,历时14个月。这是国内第一个有关绿色建筑的评价、论证体系。它不但包括上百项绿色建筑标准,而且还面向评估机构专业人员推出了具体的评估打分办法。这套评估体系还包括绿色建筑评估软件,专业人员利用计算机对建筑是否为“绿色”进行智能化评估。
1.2.2 评价方法
(1)全程监控、阶段评估。“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的目的是用来指导和评价奥运建筑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全过程。根据我国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按照全过程监控、分阶段评估的指导思想,评估过程由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验收与运行管理阶段四个部分组成。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评估体系,通过对各个阶段的控制,保证最终绿色建筑的实施。
(2)QL评分方法。从评价方式来看,本评价体系采用双指标评价方法。在具体评分时把评估条例分为Q和L两类:Q (Quality)指建筑环境质量和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的水平;L (Load)指能源、资源和环境负荷的付出。所谓绿色建筑,即是我们追求消耗最小的L而获取最大的Q的建筑。二者综合起来即可对建筑物的“绿色”程度进行全面评价。该体系共分两级,其中有4个Q类、5个L类一级指标,分别含有15个、18个二级指标。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课题在引进建筑全生命周期分析的方法上,提出了全过程控制的观点与相应的评估方法,用Q-L双指标体系及权重体系对我国的绿色建筑进行评价,其评价的科学性、易操作性;开发了一批与评估体系匹配的、可进行定量模拟计算、优化指导设计的软件。其缺点是未涉及经济性评价。
1.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建设部于2006年3月16日公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于2006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标准的编制原则为: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重点突出“四节”与环保要求;体现过程控制;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这是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地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
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各大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类。
随着绿色建筑实践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家绿色建筑评估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的生态建筑评估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现有的评估体系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美国的LEED,评估重点在于环境影响,而在评价标准的整体性、层次性、经济可行性、定量分析所占比重以及相关制度的建立方面,我国生态建筑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
2 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议
2.1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由于绿色建筑评价客观上涉及多学科、多角度、多要素,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绿色建筑评价是针对这一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规划设计、实施建设、管理使用等全过程的系统化、模型化和数量化,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故其指标选择、评价体系的建构过程很复杂,而体系的建立则有待学科间的融合及研究者间的长期通力合作。目前,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理论和实践联系得还不够,在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只有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其他学科贯通起来,才能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完善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2.2 评价体系由标准走向细化
目前,我国对同一类型的建筑,不分性质、使用年限、功能等,采用同样的标准一刀切,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需进一步细分不同建筑类型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作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可借鉴结构设计中“建筑重要性系数”的概念,对不同的建筑物引入“生态系数”概念,以期根据建筑物的性质、使用年限、功能等做到区别对待。
另外,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性大、自然条件各异,评估体系必须考虑地区差异,建立全国通用的唯一标准体系是脱离实际的,在评价体系的标准设立方面,允许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有一定的灵活性,而非全国同一个标准。应在全国范围内划分若干地区,通过对当地主要代表性特征进行分析后,赋予不同的“值”。
2.3 评估方法由定性走向定量
评估方法方面,力争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特别是加强对定量指标的研究与使用。我国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都采用累积的方法评定最后得分,来计算总评价结果的评估方法。近年来,从数学上已证明,此种评估模型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合理的。
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实质上是一个相对合理的量化指标体系,它主要侧重于对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估。绿色建筑的评估要符合物理规则的科学性,准确的量化数据是评估系统的灵魂,而我国目前还缺少生态评估的一些基本数据。对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与使用,是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重要方面。
2.4 评价体系实行第三方认定制度
在全国范围内倡导绿色建筑的开发,并实行绿色建筑认证制度,政府必须培育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建筑设计方案实行、建筑物开发全过程、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进行全面评估。
当前,我国对建筑物实行绿色评估,是建设部组织成立专门的专家组来实施,由于缺乏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建筑物实行方案评估、施工阶段全程评估、建筑材料环保性能绿色评估中存在着第三方评估机构缺失的问题。因此,在实行专家评估的同时,政府必须及时培育第三方评价机构。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建立将这种外部评价委托与内部专家评价相结合,评价的标准或内容由双方共同拟定,一方面发挥了专业咨询机构的专业优势,一方面从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角度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需要注意的是,参与评价的第三方必须注重评估人员专业性的培养,政府应该加强绿色建筑技术规范、绿色建筑科技培训工作,培养相应的绿色建筑评估专业技术人员。
2.5 运用经济杠杆,采取激励政策
篇2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材料;建筑理念;应用
目前绿色建筑行业正在蓬勃发展,更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绿色建筑发展的方向就是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节约能源,有效利用绿色能源等。
1绿色建筑理念
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控制指标是建筑的能耗,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把握各个环节的能耗控制,将其降到最低。绿色建筑需要控制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整个建筑总消耗指标;②建筑相关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指标;③建筑物面积或体积指标。绿色建筑主要表现为绿色能源的循环利用及研发,目前绿色建筑中主要采用减少能耗的技术是遮阳技术、温室效应及余热回收等。
2绿色建筑实际应用
2.1工程概况浙江职业建筑学院中心的行政楼属二类公共建筑,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地上8层,总高度32米,建筑总面积13380平方米。2.2本工程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整个建筑工程中使用了多种绿色建筑技术,包括绿色建筑中经常被用到的遮阳一体化设计、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以及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等(见表1)。2.3本工程绿色建材的应用本工程所选用的建材是依据《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选出的一系列绿色建筑材料,选用的绿色建材燃烧等级均为A级标准(见表2)。浙江职业建筑学院培训中心的建筑工程中选用的建筑材料在质量方面都是很高的,高质量的管道建材可使用年限更久,避免了管道过早损坏。绿色建筑中选用的灯具也都是具有一定功能的,灯具的质量较一般灯具也要高出很多;这样可以做到对灯具进行集中控制,也可以将灯具的能耗降到最低;室外管网选用的是钢塑复合管,采用钢塑复合管可以有效保护水质不被锈蚀管道所污染;为了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效果,本建筑中采用的砌块为伊通砌块,其具有非常好的保温隔热效能,可更多地减少热力资源的浪费,促进节能环保;最重要的是,建筑的防火能力以及强度都提升了一个高度。修建完成后的建筑(见图1)。
3绿色建筑评估机制
结合绿色建筑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我国现在的绿色建筑评估机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绿色建筑的评估指标在内容上还处在浅层,并没有深入;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建设的理念主要是“四节一保”,但是在对绿色建筑评估的实际情况中,仅是将绿色建筑的评估标准定在建筑的节能效果、节能环保以及建筑的舒适度上了,而其它方面则被忽略了,建筑的管理机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②对绿色建筑评估的重点集中在了建设完成后,而对建筑修建过程没有重视。例如,在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规定,公共建筑需要在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评价,这就导致公共建筑的评价重点放在建筑修建完成后,而对公共建筑修建的过程忽视了。
4结束语
篇3
关键词:评价体系;设计实践;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我国绿色建筑设计实践发展概况
二十一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观念与实践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对资源和环境方面有着重大影响的建筑领域,所以以绿色建筑设计为指引,促使建筑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已经成为我国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从大方向上在“十一五”期间,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启动了“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和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的建设工作。自2008年开始组织实施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以来,得到了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程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有157项工程列为住房城乡建设部年度科学技术项目计划——绿色建筑和低能耗示范工程项目。示范项目覆盖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示范面积2868万㎡,项目类型包括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工业建筑。
由于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发展较晚,绿色建筑技术开发较国外大大落后,包括建筑设计人员在内的许多人对于绿色建筑的概念及实质混淆不清,再加上一些存商业目的的的蓄意炒作,导致我国绿色建筑在这十几年的发展中陷入许多误区,所以设计实践急需成体系的一套控制评价系统去指导检验绿色建筑实践,同时也为建筑市场提供制约和规范,促使在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过程中更多考虑环境因素,引导建筑向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益的轨道发展。正因为如此我国正在发展与完善自己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发展现状
伴随着绿色建筑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设计与检测方式的不断更新与进步,绿色建筑的评价工作已经在国际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下面对近期各国建筑评价一般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就此分析了我国近几年来在绿色建筑评估方面的发展情况。
如果对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发展进程进行划分,那么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国际绿色生态建筑的评价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早期,绿色建筑产品及技术的一般评价、介绍与展示;(2)中期,建筑方案环境物理性的模拟与评价,(3)近期,建筑整体环境表现的综合审定与评价。我国虽然可以借鉴国际上已有的先进经验,但是由于国家经济水平、社会发展阶段性问题等限制,绿色生态建筑评价工作在实际应用、技术研究和政策制定上处于不平衡的发展阶段。目前, 各国绿色建筑评价的主要内容有五类指标:环境、健康、社会、规划、设计、以上指标又可分出子项和次子项等多个层次,包括几十到几百条细则,定性和定量数值几十到上千条不等。在评价机制各国在绿色生态建筑评价方式中所采用的评价机制也不完全相同, 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确定评价指标项目,其次对以上确立的各项指标项目确定评价标准。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对绿色生态建筑评价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性实践开发,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研究成果,各类评价体系应运而生,按照评价对象主要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类,分别是住宅类、特型类、综合类。其中住宅类体系名称有:生态住宅(住区)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要点及技术导则、上海市生态住宅小区技术实施细则四种。住宅类评估对象为住宅/住区。特型类体系名称有: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上海世博会绿色建筑标准。特型类评估对象为奥运建筑(包括奥运园区、体育场及配套建筑)世博会相关的建筑类型。综合类体系名称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中期汇报稿)、北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浙江省绿色建筑标准四种。综合类评估对象为公共建筑、住宅建筑。
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设计实践的协同发展
从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由于建筑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人类生活理念的改变,绿色建筑设计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通过绿色建筑实践应用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检验,一方面可以为其提供宝贵的实际数据和经验,同时设计中对新技术的采用及设计理念的转变,也促使评价体系不断更新。另一方面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对绿色建筑进行评判的标准规范,从原理上可以看作是一种“法则性设计”法则性设计的方式随着建筑业法制法规的日益健全,已经成为相当普遍的设计方式。目前,许多国家都以规范的形式使建筑寿命和可靠性问题的解决方式制度化——通过规范制定设计和施工的安全标准,使得建筑从设计阶段即可按设定的目标采取相应的适当措施,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法律法规本身基于对已有建筑经验进行总结,对新的建筑设计确实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一些系统性很强的设计规范(例如医院、剧场、体育场)甚至影响着设计的全过程。绿色建筑设计作为一种应答式设计,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和相应理念对具体环境和要求进行应答。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所采用的评价方式实际上也就是从系统上对各种生态问题进行了解答。包括对因地制宜、环境气候、能源运用等问题等都进行了较为全面地回答。因此,以其为标准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研究也是切实可行的。当前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评价体系相对完善而且历史较长,在反复的实践应用中已经摸索出以相应评价体系为依据的设计思路和系统方法,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检验。相比之下,我国绿色评估起步较晚,而且由于很多评估标准自身不够完善或实践推广较慢等原因,对于绿色建筑设计多数仍仅作为后评估,基于评估标准的绿色建筑设计理论探讨仍处于起步阶段。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由于提供了完善的指标内容,可以在建筑设计阶段作为一个清晰的框架,整体考虑场地选择及设计、建筑的设计、建造过程以及建筑运行与维护的诸多问题,从而指导和贯穿整个项目的绿色设计过程。这些指标比一般的建筑规范从更明确的环境角度确立了标准和目标,建筑师在设计决策阶段就能够迅速了解如何采用某一项措施使得建筑环境状态受益。绿色建筑设计与通常的建筑设计相比,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在含义,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要求“每个产品、过程和步骤必须从包括绿色和人类健康影响的决策新视角进行分析和评论。”从下面的绿色建筑决策模型可以看出,绿色环境和人类安全开始介入设计并影响决策效果,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得这种决策理念更为规范化、制度化,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设计要求,它强化了绿色建筑设计与普通建筑设计的差异性,从而促使绿色建筑设计根据评价体系要求对设计原则和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
四、展望与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必须重视实践过程和评价体系的互动,以实际工程为依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评估体系,改进设计方式方法,并在实践中再次彼此验证、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06
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能源;环保
1、 绿色建筑概述
1.1什么是绿色建筑
建筑在现代文明社会是人类日常生活所离不开的,但所有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在我国建筑的生命周期大约在50到70年之间,在建筑的使用周期内,一定伴随着能源的消耗,21世纪能源节约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建筑开始应运而生,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现有的科技和资源条件下,设计出能够更好的节约资源的建筑,既能够确保人居环境,又能够节约地球的有限能源,跟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创造出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也有它的核心,就是减少资源的消耗,减少对地球的的破环,更好的提高人类居住的环境。就目前的建筑技术来看,要完成这项任务非常困难,这就要求建筑行业寻找更好的技术去完善它,对现有的技术进行设计改变,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实现绿色建筑的绿色配置,自然与通风、采光,来改善能耗的结构与新能源合理使用,在绿色建筑更好的应用绿色建材与智能控制等新技术、新材料在现代绿色建筑的应用。
1.2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其一,绿色建筑采用的是新技术、新能源,绿色建筑具有地域性特征,强调采用本地的原材料,尊重本地的人文、自然和气候条件;
其二,绿色建筑大多是开放的,室内环境往往利于健康,绿色建筑结构布局非常合理的,适宜的朝向、型体,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系统,宜人的周围环境,其内外部采取有效连通,能对气候变化自动调节,可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2.1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左右,绿色建筑含义才逐渐深入我国,1996年我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对进下一步改善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保证方案。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明确表示建筑减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2005年,颁布实施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在绿色建筑评估系统方向,从2001年开始,专家们在深入研究世界各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制定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目前已第三版,用于“全国绿色生态住宅”的指导和评估。在2008年北京举办“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背景下,2003年《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面世,力图通过建立严格的、可操作的建设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落实到招标、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来实践奥运建筑的绿色化,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2.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绿色建筑认知缺乏
目前,社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绿色建筑的内涵,缺乏绿色建筑的基本知识,把“绿色建筑”等同于“绿化”。甚至有些房产商对豪华和所谓的高科技建筑打出绿色招牌,使“绿色=昂贵”的理解日益深入人心。普通老百姓,甚至一些行业人员,把绿色建筑等同于贵族建筑。这种“绿色”误区大大降低了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阻碍着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2、 绿色建筑专业人才和机构缺乏
目前,我国尽管部分学者对绿色建筑的研究热情非常高,但相当多的设计人员不熟悉绿色建筑设计,采用绿色建筑方案往往会增加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从而降低了实践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同时,绿色建筑的落实,需要一种在项目前期就有多个工种、多个责任方参与的“整体设计”理念,并贯穿于立项、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后期使用的全过程。而在国内,很多方案开始没有考虑成熟,后期再深入调整,很难实现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功能。因此,迫切需要设置与绿色建筑相关的专业机构,培养绿色建筑专业人才,使各工种相互协调、整体作业。
三、 绿色建筑在我国的主要应用
绿色建筑越来越符合当代的发展形势,绿色建筑在我国得到了更好的应用。例如:下班之前用手机按下家中房屋内的加热按钮,回到家屋中热乎的。这样就可以在无人时,可以节约65%的能源;还有水循环的利用,绿色建筑内安装有水清洁系统,可将洗菜的水经过清洁系统还可以供人们其他的用途,这样大大的节约了水资源。还有将是内安装太阳能硅板接收器,室内无需接有任何电源,利用自然的力量供给人们使用,这样既节约了能源发电,又降低了危险系数。还有就是广东的可持续超高层塔,它塔顶采用了风力发电驱动高效透射光原件,在塔楼的较高处设置数个通风夹层,并在夹层中安装发电风力机组,这样可以节约资源。这座塔整体都体现出了绿色建筑已经在我国可是大量应用了。
四、 发展绿色建筑的主要措施
加快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开发与实施,加强急需人才培养,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科学立项、切实实践的基础上,依据我国国情,针对气候、地域、环境参数、资源状况、人文素质、技术水平、法律法规等的不同来合理开发、有效实施。应尽快完善绿色建筑国家和地方标准体系,尽快制定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的评估标准,实施绿色建筑及相关产品标识制度,建立评价监管体系,规范评估机制,切实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结束语
面对能源与环境危机,绿色建筑为建筑业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在绿色建筑发展的道路上,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汲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任重而道远,不仅要关注高技术支撑下的实验建筑和示范建筑,更要研究如何设计量大面广的低成本绿色建筑,因地制宜地把“绿色”真正融入到建筑的全过程,使建筑与环境、资源和谐统一,绿色建筑才会最终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MAGGIE.世界各国神奇有趣的绿色建筑[J].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07(7):85-87.
篇5
一、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的环保节能技术
(一)设计阶段
设计是绿色建筑的重要阶段。绿色建筑在设计中,就要体现环保健康和节能的特点。一般采用整体设计。建筑整体设计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初始阶段,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建筑参数优化设计等建筑设计及技术手段,并结合周边建筑及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有机能源的依赖,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
(二)施工阶段
施工是建筑中能耗消耗最多的阶段,也是环保和节能技术中关键阶段。在施工中,使用健康和节能的材料和设备,强化绿色建筑的施工技术,是绿色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手段。
绿色施工与传统的施工方法相比,有较大区别。传统的施工方法以满足工程本身指标为目的,以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等为根本目标,在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考虑很少,当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与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等发生冲突时,总是采取保证后者,放弃前者,这样做的后果常常是工程本身的质量、工期、成本达到了要求,但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给社会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建筑物绿色施工是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进行控制,强调施工全过程“四节一环保”。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环保优先为原则,追求高效、低耗、环保,统筹兼顾,实现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效益、环保综合效益最大化,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方法。
(三)使用阶段
绿色建筑的最终功能是满足使用的功能。因此,要求环境品质能够满足环保健康和满足人们的舒适性。室内环境品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室内热环境问题,一个是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因此,室内环境要讲究通风和采光技术,还要采用地热,分户计暖等措施来进行节能。室外环境要能够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因此,要采用绿化措施还要采用节水、绿化等技术措施。
二、绿色建筑的质量控制
(一)制度保障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推动力,而政策法规正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驱动力。政策支撑最基本的是要建立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这是保证政策实施的先决条件,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理想政策。而政策支撑最关键的是执法力度,目前中国的建筑节能法规的执行力度还不够,应该设立相应的执法监督机构,切实保障建筑法规的实施。因此,要真正实现绿色建筑政策支撑,就必须要严守“法”的观念。与此同时,激励政策有利于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可以激励和促进绿色建筑的开发和建设。这样,绿色建筑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才能得到更有效地质量控制。
(二)标准完善
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发展较快,已经过了评估参数确定阶段,正步入完善标识阶段。相比而言,我国由于绿色建筑的起步较晚,因此相应的评估系统开发工作也进行较晚。应特别注意的是,由气候、地域、环境参数、资源状况、人文素质、技术水平、法规标准以及发展现状等的不同,国外体系的评估参数在很大程度_卜是不适应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的。因此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科学立项、切实实践的基础之上,这将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一大重点。在研发新建建筑绿色评估体系的同时,应同时开发既有建筑绿色化的评估方法。
结 语
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资源是全社会所关心的问题,可持续建筑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我们应了解国际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建筑的研究动态及评价体系,针对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建设规模巨大,对能源需求和资源供给有很大矛盾等具体情况,有借鉴有选择地从执行建筑标准规范、强化建筑工程质量入手,加大建筑节能力度、因地制宜的利用可再生资源,走适合我国特色的可持续建筑的发展道路。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 评价体系 提升要素
1 LEED的发展现状及缺陷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制定了一套评定标准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这一计划的制定主要是为了更好的进行美国建筑市场对绿色建筑评定,创造更好的建筑环境和经济特性。根据LEED,绿色评估主要包括6个方面,即:可持续的场地设计、有效利用水资源、能源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革新设计。在每一大方面,USGBC都做出了相关的具体规定。LEED评价系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要求每5年便要更新升级一个版本[1]。
因为我们还不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做知道,技术方面也还比较欠缺,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建筑和环境的关系,评价体系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LEED的操作相对最简单,但是缺乏权衡系统的机制约束,总的来说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某些评价因素的简单化,现有的评价只是从技术方面入手,没有考虑量化的问题及人文因素。二是关于标准的权衡,即对于可以量化的指标对其评分的分值占总分值的比例是否与其对建筑的影响相符。三是要认真的粉刺怎样通过评价结果来提高并改善建筑性能等问题[2]。
2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形成
2.1 研究方法 目前,我国在对绿色建筑评价系统的研究工作中,主要参考了LEED。一方面,以LEED为工具,根据中国建筑行业现状的详实程度和具体的建设情况开始模拟评估;另一方面,结合我国有关法规的内容,再参考实地调研,补充模拟评估的结果的不足;最后在综合两者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计划。当然我国的评价系统的完善是建立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的,它本着自有的指导思想建立并得以丰富和实施。由于部分数据难以获取,所以评价系统不够完善[3]。关于建设绿色建筑,我国还在初期,没有充足的实践经验,不少的相关技术还没有进入研究,绿色建筑评估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课题。
2.2 研究成果 这些年来,有关部门提出了一些单项的技术法规,主要针对的就是建筑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方面而提出的,建设部科技委员会已制定了绿色生态住宅评价体系—《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3版)》,整套体系都得到了充实和完善。这是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是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的一个起点。《手册2003》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节约资源,避免环境污染[4]。它包括评估体系和评分标准两方面:评估体系主要是指导生态住宅规划、设计及建设;评分标准主要是进行生态住宅技术评估。评分需要根据评分表分阶段、分子项的展开,如果某项措施具有明确量化指标,要根据量化指标来评分;如果有些措施不能量化,需要依据评分原则和专家经验评分[5]。这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在LEED里面对权衡的不足。
3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系统提升要素
3.1 设备 提高住宅环保性能的关键之一就是建设生产时所提供的设备的生产质量以及配置水平。设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建筑过程的环保性能,如果设备的生命周期短,不仅会导致一定的资源浪费,还产生相应的垃圾来污染环境。我国应对某些建筑设备的生产标准进行量化,如浴室设备、厨房水槽等等。这样既能安全舒适又能提高使用寿命,从而增加绿色建筑的可行性。有时高质量的设备需要高成本的付出,但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行业利大于弊,当前,从我国的事情情况来看。要想设备配置水平变得很高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总是保持在基本配置水平上,我们要在努力提高基本配置质量的基础上,引进生产新的住宅设备,淘汰过旧的设备,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目标。
3.2 技术 我国目前建筑企业还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国内建筑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普遍比不上国外同行的水平,主要就是没有足够的竞争动力,习惯了去找保护,咩有树立较强的竞争意识;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模式不够先进,现场管理人员的不协调导致的材料浪费很严重,施工人员的素质低下;技术应用层次不高,技术含量较低。整个施工过程中碳的排量远远大于国外的项目,特别是现在有的项目的建设期是很长的,在3年甚至是5年的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可想而知,在施工中减少对材料一定的浪费,提高现场管理和技术水平可以很大的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对建设期中施工现场环境的评定也应该考虑在生态评价指标中,让各个企业意识到提高施工技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3 材料
3.3.1 发展绿色建材。采用全寿命周期分析方法,对各种建材在建筑的设计、施工、使用、拆除再利用等阶段,应尽量使用不管是在生产还是使用的过程中都对环境污染相对较小的绿色建材,而且建筑材料使用寿命的增加便可以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建筑的使用时间要从现在的平均35年增加到高于70年,这样能够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建筑师一定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进行设计和选用材料,一定不允许使用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好的影响的材料。
3.3.2 就地取材,因材施用。在建筑方面,绿色住宅将成为今后我国节能住宅的发展趋势。而发展绿色建筑的同时应考虑到建筑材料的因地制宜以及就地取材,不仅可以降低成本,也可以充分的利用便宜并持续的可再生资源。如陕北、山西地区的窑洞的特点是冬暖夏凉,能耗比普通建筑少70%还多。我们可以通过就地取材的方法来节能材料,争取使用更少的运输费用,尽一切努力使住宅成本变的最低。在建设建筑时要充分考虑到气候特点,建筑与气候的关系一直以后都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我们要采取合理的措施使二者能够和谐。我国是大陆性气候,由于受这种气候的影响,建筑能耗主要是热工能耗。所以,在住区生态建设中,不仅要利用好当地的自然气候资源,而且还要通过合理的建筑手段减小外界气候对室内舒适环境的负面影响。
3.4 设计 低品质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节能不只是要降低能耗,还要通过利用低品质能源对建筑内部进行整体性和基础性调温,比如利用地热能、太阳能等对建筑内部进行基础性调温,在设计过程中提高可再生资源的运用,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减少对空调的使用从而降低碳的排放量。提倡被动优先的生态策略,充分利用好自然界中的阳光、风力、气温、湿度等,最好要摆脱对常规能源的依赖,通过规划、设计、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创造更加温馨的居住环境。
3.5 经济 各国对住宅节能的重视,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开发商们也趋之若鹜的开始在这方面下功夫,但是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阻碍就是开发商由于节能的愿意而提高了住宅的造价,给普通购房者带来了各种影响,特别是那些收入较低的家庭,但是这些多出来的造价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按新标准设计的节能型住宅比传统住宅在能量消耗上的费用要少2倍。政府在实施节能计划时,要注意各个阶层购房者的心态,住宅的内部舒适程度也要随着节能构造的改善而不断的改善。国家应该对绿色建筑进行全寿命周期的经济评价,从长远的角度看待成本低这个问题,尽量避免让开发商趁着环保这个热度来隐形的增加房价。
3.6 室内环境 无污染是人们对室内空气品质的起码要求,也是绿色建筑必不可少的内容。关于绿色建筑的概念必然是、也必须是室内空气品质优良的建筑。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目前所做的工作只能说是刚刚开始,我国只是从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的生产、市场管理及建设过程进行控制,推行了一系列对室内建筑和装饰材料的管理办法以及测定污染指数的标准规范,以此达到控制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影响。但是在发达国家,可持续的场地设计要求进行以下工作:分析场地目前的空气质量,进行土壤和地下水的检测评估以往工业活动所可能留下的重金属、化学物质、致癌物质等化学残留物质影响;在天然土壤中氡含量较高的地区,评估工程地点土壤中氡的影响等,这些方向的研究对于建筑物建成后的室内外环境影响都是很大的。从控制室内环境污染到实现绿色建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是人们普遍向往的目标,也是建筑业和建筑材料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
总结得分点如表1:
注:以上措施的使用应该因地制宜
4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系统发展方向
4.1 加强我国评估机制的建设 制定评估体系的目的是构造衡量住区生态建设水平和健康舒适程度的参照系,我们将评估对象与标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发现一些不足,及时改正,明确其发展方向。因为要想建立一整套评估体系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而我国这方面的工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少的基础数据还仍然是在累积,所以很有必要培养更加优秀的专业技术队伍,现在我国的评估体系还有不小的改进空间,还可以做深入的完善。
4.2 实行全过程控制节能 通过国外的一些研究我们发现:建筑与规划策略在整个住区生态化策略中的比例大约占到60%,其余的部分来自与生活直接相关的部分。所以,要切实做好住区生态化,不只是要在设计建造层上加强生态技术,或者只是在住区中采用更多的生态技术,我们要从小区的开发建设到后期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树立生态的理念。应该在新建、改建、扩建等各形式的建筑物都有相应使用的评价系统。
4.3 建立专业的绿色物业管理机制 做好生态宣传,加强生态教育,要建设生态住区,做好相关的宣传与教育工作,现在的客户对产品的购买主要还是取决于一些传统的因素如交通便利性等。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这是真正实现生态小区目标的重要基础[6]。
参考文献:
[1]秦佑国.国外生态住宅评估体系[J].中国环保产业,2004(4):39-41.
[2]陈柳钦.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略览,《建筑经济》2011.06.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
[4]聂梅生,秦佑国,江亿.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3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
1.引言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大约消耗了 50%的能源、48%的水资源,排放了50%的温室气体以及40%以上的固体废料。从建材的生产到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这一过程动用了最大份额的地球能源并产生了相应的废气、废料[1]。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建筑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绿色建筑在国内得到长足发展。2014年,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投入超过40亿元,预计2015年,全国新增绿色建筑面积将达到10亿平方米以上,2020年,我国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将提升至50%[2]。随着绿色建筑在全球范围内的盛行,各国纷纷着手制定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鼓励发展绿色建筑,如英国的 BREEAM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美国的 LEED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加拿大 GBTOOL 评估体系。2014 年 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新公告,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3]GB/T50378-2014(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2014,以下简称“ESGB2014”)为新的国家标准。本文指出我国新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SGB2014”的优点和不足,以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和绿色评价标准的进一步完善。
2.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随着绿色建筑在我国的不断发展,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也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使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逐步走向成熟。
2.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是我国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价的国家标准,它分为3个评定等级。根据我国现有国情,评价标准在主要项目上更强调节约的概念,由此将评价指标分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和运营管理6部分[4]。
2.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比2006年的版本“要求更严、内容更广泛”。该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和试评,借鉴了有关国外先进标准经验,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意见。修订后的标准评价对象范围得到扩展,评价阶段更加明确,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整体具有创新性。
2.2.1 适用范围
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的建筑适用类型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的建筑适用类型进一步扩展至民用建筑各主要类型。
随着绿色建筑的不断发展,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各行业、各类别建筑,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的不足已经逐渐显现,不断有医疗卫生类、会议展览类、学校教育类等建筑类型提出申报,但根据原有评价标准,这些类型的建筑却没有参考的依据。近些年先后出台的《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绿色饭店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等针对特定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于新版 《标准》的出台有很大的参考借鉴作用,新版《标准》对于这些特定建筑类型予以统筹考虑,形成一个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2.2 评价对象
绿色建筑评价的对象定为单栋建筑或建筑群,并要求系统性、整体性指标按总体进行评价,具体是指:
对于单栋建筑,主要是指应以一栋完整的建筑作为基本评价对象,不得从中摘选或剔除部分区域。但运行评价要视情况决定是否可将一栋建筑中的某部分区域作为评价对象,例如大型商住楼中的商业部分。对于建筑群,则是指由位置毗邻、功能相同、权属相同、技术体系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及以上单体建筑组成的群体,例如住宅建筑群、办公建筑群。对此,可依标准对各单体建筑分别评价得到各建筑的总得分,再按各单体建筑的建筑面积经加权计算后得到建筑群的总得分,最后按建筑群的总得分确定建筑群的绿色建筑等级。
对于系统性、整体性指标,例如人均居住用地、容积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要基于该指标所覆盖的范围或区域进行总体评价(运行评价时单栋建筑内部分区域作为评价对象的情况也应照此执行)。还要求评价对象的边界选取合理、口径一致、能够完整围合区域。
2.2.3指标体系
指标大类方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包括了 7 大指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和施工管理,是在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的 6 大类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施工管理”,这就是绿色建筑的评价工作完整地覆盖了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的运作。
评定积分方法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的评价方法为:按照评价标准逐条计分,然后按大类指标分别计算其指标得分和附加得分,最后对每大类指标的得分进行加权计算,得数加上附加分数即为最终的评价得分。评定的等级划分分为 3 个层次的考察:首先,与原有《标准》保持一致,设有一部分的“控制项”,作为绿色建筑的评价的最低标准;其次,每个指标大类设有最低分数要求,低于这个分数则不能参评;第三,每类得分相加得到总分,再划定相应的等级。
从本质上来说,标准中的“指标得分”和“总得分”实际上都是“得分率”。由于建筑的类型、功能多样,所以有些评价条款并不适合于所有的建筑类型,例如对于医疗类建筑,就会有一些商业建筑的评价条款不能参与考核。所以,用“得分率”来判定绿色建筑实际达到的绿色的程度高低更加科学。但由于大众对于按得分高低来判定好坏更为接受,所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中规定了一种得分的折算方法,使“得分率”并没有出现在新的标准里。
2.2.4绿色建筑评价阶段
将绿色建筑的评价阶段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根据绿色建筑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目前有关管理制度,标准将绿色建筑的评价明确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其中,设计评价重点在于评价绿色建筑方方面面采取的“绿色措施”和预期效果;运行评价不仅要评价“绿色措施”,而且要评价这些“绿色措施”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此外还关注绿色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留下的“绿色足迹”关注绿色建筑正常运行后的科学管理。简言之,“设计评价”所评的是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所评的是已投入运行的建筑。标准第3.2.2条还说明了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的指标类型差异。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优缺点
(1)近几年来,虽然一些建筑项目,获得了一星级、二星级,甚至三星级认证,但在实际运行中的能耗甚至高于其同类型的普通建筑。“ESGB2014”增加了“施工管理”“运营管理”两部分评价内容。新版的《标准》就是在引导从业者不仅在设计阶段实现功能实用、因地适宜的绿色建筑,更要在后期的运营中实现真正的“绿色”。绿色建筑的关键在于后期的运营管理中是否能够保证“绿色”,而评价标准也仅仅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绿色建筑在取得设计标识后,建设过程、竣工验收和后期运营的过程中是否能真正地按照标识认定的规范去执行是目前绿色建筑中的一大难题。
(2)“ESGB2014”适用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建筑类型包含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然而这种划分不是很明确,涵盖的范围还比较窄,不具备对所有类型的建筑进行绿色建筑评价,因此绿色建筑标准的评价对象还需要纳入更多类型的建筑,如对复合建筑、既有建筑的评价,同时细化现有的建筑类型,如学校建筑、商场建筑、旅馆建筑、办公建筑等,使评价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此外,对大型公共建筑还需要尽快推出强制性绿色建筑评价要求,这对实现节约能源与资源、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发达国家先进评价标准评分项的评价更加细致,给出了评价范围、评价标准、评价目的、评价方法及计算标准等等,并且给出评价参考资料及应提交文件,而且在评分项的评分上有更多的数据量化评价。“ESGB2014”的评分项较多,不需要如发达国家评分项那么细化,但仍可以参考完善,如采用更多的数据来量化指标,使指标的评价可操作性更强。
(4)从运行评价权重可以看出,“ESGB2014”更注重施工管理和运行管理,而发达国家评价标准更注重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权重划分上,“ESGB2014”在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方面所设权重只有大概 6%-7%,为发达国家评价标准所设权重的一半;从指标划分,发达国家将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划分为单独的两个指标大类,这些都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对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视程度。我国对权重的划分虽然有自己的社会、经济原因,然而随着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在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方面不容忽视,防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权重还需提升。
3.结论
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的道路上落后欧美发达国家较多,这使得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均受到欧美发达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影响,比如英国的 BREEAM 以及美国的 LEED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因此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然而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也应综合考量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条件和特点,因此也使得“ESGB2014”和发达国家的绿色评价标准会有很多不同之处。“ESGB2014”是对“ESGB2006”修订和完善,从按照达标项目数目给予评价到量化打分方式的评价,从单一的评价到设计评价和运营评价两种评价的转变,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也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 . 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 [J]. 城市发展研究,2009,(7):1-11.
[2] 阮仪,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J].绿色中国, 2014,(19): 36-37.
篇8
论文摘要:绿色建筑是现代建筑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从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研究,分析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使用三个阶段的技术发展。同时提出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制度保障和标准完善。
1、前言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对能源的需求,而相对于地球限定的资源,出现了能源危机。而全球50%的土地、矿石、木材资源被用于建筑;45%的能源被用于建筑的供暖、照明、通风,5%的能源用于其设备的制造;40%的水资源被用于建筑的维护,16%的水资源用于建筑的建造;60%的良田被用于建筑开发;70%的木制品被用于建筑。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和生活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满足这些条件的建筑也必然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和能源。因此,减少建筑中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同时提高建筑的使用功能,提高人们生活舒适度,是建筑的两大主要日标,也是建筑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可持续建筑是目前建筑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议题,从最初的低能耗、零能耗建筑到后来的能效建筑、环境友好建筑,再到今天的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和生态建筑(ecological building),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绿色建筑就是应用环境回馈和资源效率的集成思维去设计和建造的建筑。绿色建筑有利于资源节约(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水资源保护);绿色建筑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和废弃物最低化;绿色建筑致力于创建一个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降低建筑使用和维护费用。综上所述,绿色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环保健康和节能。
2、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的环保节能技术
(1)设计阶段
设计是绿色建筑的重要阶段。绿色建筑在设计中,就要体现环保健康和节能的特点。一般采用整体设计。建筑整体设计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初始阶段,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建筑参数优化设计等建筑设计及技术手段,并结合周边建筑及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有机能源的依赖,创造舒适的人居化境。在设计中,做好整体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减少重建。例如南方地区绿色建筑成功设计最关键的因素一是通风,二是遮阳,三是建筑立面绿色和屋顶绿化。这三项非常简单的技术应用可大大降低空调的使用,可使建筑能耗降低50%以上。在北方,需要在建筑墙体中加仁非常厚的聚乙烯泡沫保温材料,因为北方冬天的室内外温差可高达40℃以上;而南方室内外温差一般不超过10 0C,这种气候条件下就不需要特别加强墙体构造来保温。
(2)施工阶段
施工是建筑中能耗消耗最多的阶段,也是环保和节能技术中关键阶段。在施工中,使用健康和节能的材料和设备,强化绿色建筑的施土技术,是绿色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手段。
①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
建筑构件和建筑设备的环保健康和节能,是绿色建筑中的关键技术。例如合理使用经济适用的节能技术可在满足舒适要求的同时使建筑节约1/3左右的能源费用。低能耗高效能的建材、先进的绝热技术、充分考虑遮阳和日光利用的高性能集成窗系统、建筑气密性的处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的使用、高能效设备和用具的使用、区域热电冷联技术等在建筑的使用,将是绿色建筑中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 ②建筑施工方法
绿色施工与传统的施工方法相比,有较大区别。传统的施工方法以满足工程本身指标为目的,以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等为根本目标,在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考虑很少,当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与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等发生冲突时,总是采取保证后者,放弃前者,这样做的后果常常是工程本身的质量、工期、成本达到了要求,但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给社会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建筑物绿色施工是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进行控制,强调施工全过程“四节一环保”。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环保优先为原则,追求高效、低耗、环保,统筹兼顾,实现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效益、环保综合效益最大化,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方法。
(3)使用阶段
绿色建筑的最终功能是满足使用的功能。因此,要求环境品质能够满足环保健康和满足人们的舒适性。室内环境品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室内热环境问题,一个是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因此,室内环境要讲究通风和采光技术,还要采用地热,分户计暖等措施来进行节能。室外环境要能够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因此,要采用绿化措施还要采用节水、绿化等技术措施。
3、绿色建筑的质且控制
绿色建筑的发展和质量控制,需要政府的政策的支持和民众的支持,需要有标准来衡量和指导建筑。
(1)制度保障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推动力,而政策法规正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驱动力。政策支撑最基本的是要建立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这是保证政策实施的先决条件,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理想政策。而政策支撑最关键的是执法力度,目前中国的建筑节能法规的执行力度还不够,应该设立相应的执法监督机构,切实保障建筑法规的实施。因此,要真正实现绿色建筑政策支撑,就必须要严守“法”的观念。与此同时,激励政策有利于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可以激励和促进绿色建筑的开发和建设。这样,绿色建筑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才能得到更有效地质量控制。
(2)标准完善
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发展较快,已经过了评估参数确定阶段,正步入完善标识阶段。相比而言,我国由于绿色建筑的起步较晚,因此相应的评估系统开发工作也进行较晚。应特别注意的是,由气候、地域、环境参数、资源状况、人文素质、技术水平、法规标准以及发展现状等的不同,国外体系的评估参数在很大程度_卜是不适应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的。因此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科学立项、切实实践的基础之上,这将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一大重点。在研发新建建筑绿色评估体系的同时,应同时开发既有建筑绿色化的评估方法。
篇9
【关键字】建筑业;绿色建筑;体系结构;工程实践
绿色建筑是现代社会建设生态城市、节约型城市及循环经济的重要存在基础和影响要素,它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安全与功能稳定的组织结构,参与着城市服务能力的效率变化,并直到提高生态人居中系统健康质量的作用。绿色建筑在建筑寿命周期内,通过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各种废物的产生,实现与自然共生的目标。[1]
1 绿色建筑体系结构[2]
人居环境是建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建筑的推广可以提高中国社会发展效率,节约城市建设运行成本,建立起一种人类、自然和人工环境相融合的绿色文明。
绿色建筑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实现可持续理念的方法,它需要有明确的设计理念,具体的技术支撑和可操作的评估体系。绿色建筑主要涉及三个方面:①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资源;②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③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融合。
1.1 绿色建筑的科学体系
科学规划是绿色建筑控制保证,生态景观与绿色建筑相互作用,相关的政策、法规是绿色建筑的保障与管理,绿色建筑的科学体系,如图1所示:
1.1.1 政策、法规
国家政策专业法规与技术规范、科学行政与社会监督机制、政府专业职能机构管理、政府职能机构审核批准、政府职能机构监管认证、政府职能机构督导监察。
1.1.2 科学规划
编辑量化控制与管理的核心指导依据――生态规划体系;编制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规划编制条件与科学依据基础标准;科学规划体系控制指标标准;规划指标动态变量的控制与调节;规划指标的使用质量与效率的动态量化评估。
1.1.3 生态景观
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系统、场地生态景观评估、场地生态功能组织设计、场地生态景观设计、调控管理、评价、维护、使用与规范。
1.1.4 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行业管理规范,绿色建筑标准与评估、选址立项、生态功能设计策略,绿色建筑技术集成,绿色建筑组织与设计,绿色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绿色建筑使用与管理服务。
1.2 绿色建筑的体系构成
绿色建筑的体系是多专业跨学科的、保证自然安全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交叉学科体系,如图2所示:
1.2.1 绿色建筑的构成体系关系:说明绿色建筑在自然、人居系统是的存在的位置。它与人的生存活动与生态景观共同存在于城市生态系统及城镇生态系统是,并共同构成人居生态系统。
1.2.2 科学体系关系:通过与人、生态景观的和谐共生优化城市及城镇体系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综合运行效率,实现人居系统可持续科学发展能力,构成绿色建筑的科学系统。
1.2.3 学科支撑体系关系:生态规划客观指导下的科学规划成为绿色建筑的科学体系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保障。
1.3 绿色建筑的技术系统
1.3.1 政策、规划层面
(1)立项组织
绿色建筑的立项组织应具有合法性、完整性、科学性和针对性,选址符合科学规划的要求。
(2)生态策略规划设计
从建筑生命周期的角度,依照系统、景观、功能、文化需求定位,综合集成实施对策、技术、选择、标准与组织。
(3)场地设计
微生态系统组织设计、生态服务功能设计、场地布局与基础设施设计、场地材料与应用技术集成组织、场地景观与文化表达设计。
1.3.2 设计建筑层面
(1)生态功能设计
建筑功能、效率、体形、形态、色彩、风格、建造与场地景观,构成和谐高效整体的组织及技术选型、集成与规范、标准。
(2)建筑设计
以建筑技术的组织集成构建建筑本体与外环境、室内等综合系统协调,涉及建筑的资源、能源、风、光、声、水、材料等系统,结合合理的结构,构造设计,达到宜人、舒适的目标。
(3)施工组织
控制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生态系统的扰动,控制施工现场、功能组织,材料与设备管理、操作面的交通组织、施工安全与效率、场地修复与恢复。
1.3.3 行政、管理层面
(1)物业管理
制定物业服务标准、建筑系统运行的高效节约管理标准、物业服务规范、物业监督管理规范。
(2)使用与维护
制定绿色建筑使用的行为规范、绿色建筑维护规范。
(3)拆除与处理
制定建筑拆除的环境与安全规范,实现建筑拆除材料与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方法和再生循环利用规范及适合的技术意见、场地修复与恢复。
2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昆明城市建筑的应用
绿色建设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潮流,世界各国的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上充分体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在中国由美国当代建筑设计师的代表人物斯蒂芬霍尔设计的万科新总部大楼,被称为“躺着的摩天大楼”。万科中心的绿色建筑属性不仅体现在地面绿化上,这座融合了大量节能环保技术成果的绿色建筑处处都渗透着节能环保的生态理念。
云南属于西部较不发达地区,绿色建筑设计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根据本公司多年设计的经验,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在昆明城市建筑中加入了绿色建筑的设计元素,此设计正在积极申报“昆明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
案例:C1建筑节能设计说明
2.1 项目概况:
本工程位于昆明市,按《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93,气候区划为温和地区。
2.2 设计依据
2.2.1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
2.2.2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2.2.3 《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
2.2.4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技术规程》DBJ 53-18-2007
2.3 设计标准:
本建筑为自然通风,未设置空调。节能设计参照《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
2.4 节能设计及措施
2.4.1 体形系数及窗墙比
体形系数S=0.39
2.4.2 围护结构构造及传热系数
屋面:采用25厚挤塑聚苯板为保温材料,传热系数为K=0.88 W/.K。
外墙:加气混凝土砌块局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外墙平均传热系数为K=2.0w/.k。
外窗:铝合金框中空玻璃,传热系数K=6.4w/.k。
2.4.3 外窗气密性能满足《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中的6级要求。
2.4.4 屋顶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满足《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技术规程》DBJ 53-18-2007的相关规定。
3 结束语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通过绿色建筑的建筑设计手法,传达具有云南特色的形式、空间信息,建设我省有特色的建筑文化,进而为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晓银.绿色建筑及其设计浅谈[J] .科技风,2009,1月(上):106.
[2]《绿色建筑》教材编写组.绿色建筑[M]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3]胡阳.绿色建筑初探[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2.
篇10
浙江经济总量大而资源禀赋低。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浙江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透支”严重,特别是土地、水、能源、环境容量等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瓶颈——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郾46亩,未来需求满足率不到5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未来保证率不到二分之一;一次性能源几乎全部进口,未来缺口不断扩大;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一次颗粒物、氨氮、氮氧化物等减排任务艰巨,环境容量进一步下降。推进建筑工程低碳化、生态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近年来,特别是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之后,浙江适应低碳发展潮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在健全体系、开展科技研究、严把设计关、推进绿色改造和标识认定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总体全国领先。
一是绿色建筑发展已有明显起色。我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浙江省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浙江省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机构备案管理办法》和《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技术导则》等规范性文件,形成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目前,我省累计设计节能建筑4?郾1亿平方米,建成节能建筑2?郾2亿平方米,形成了年节约标准煤495万吨的能力。今年,我省还启动了推进工业绿色建筑发展的工作。永康市哈尔斯真空器皿厂房成为我省第一个工业绿色建筑。
二是绿色建筑法律法规逐步健全。我省在全国率先以省政府名义出台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文件,颁布实施《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强化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民用建筑项目竣工能效测评和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机构备案管理四项建筑节能监管制度;实施《关于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绿色建筑工程发展方向。2012年,通过《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条例》规定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的法定职责。
三是绿色建筑标准技术研发不断推进。浙江十分重视绿色建筑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工作,在全国率先编制了《浙江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一大批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先后完成《推动建筑节能及建筑新材料应用》和《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新技术及工程示范》省级重大研究课题和省科技专项《浙江省公共建筑能源高效利用集成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组织开展了《建筑绿色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钢结构住宅LCA全生命周期及绿色建筑体系性能评价研究》等近50项有关绿色建筑方面的技术类项目的研究工作,为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但是,与国家新要求相比,与广东、上海等先进省市相比,我省绿色建筑还存在一些的问题,主要是:城乡建设粗放模式仍未明显转变,绿色建筑方面重外观轻品质、重建设轻管理问题比较突出;绿色建筑特别是高等级建筑占比较少,建筑使用寿命远低于设计使用年限等。
2012年7月,国家住建部了《“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首次将绿色建筑等作为约束性条件纳入区域总体规划,要求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特大城市执行更高水平的节能标准,新建建筑节能水平达到或接近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水平。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大力促进城镇绿色建筑发展。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自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引导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住宅小区。”“城镇建筑设计阶段要100%达到节能标准要求。”“到2015年末,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5亿平方米,示范地区建筑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建筑能耗总量的比例达到10%以上。”我省应以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在城乡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生态、节能、减废、健康”的现念,真正实现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由个体问题到系统工程、由建筑设计到环境评估的转变,显著提升浙江生态环境质量,助力“美丽浙江”建设。
一是增强全社会的“绿色建筑”意识。当前,我省节能减排工作关注点主要在工业领域,对其他方面特别是建筑领域重视不够。建议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宣传绿色建筑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先进经验,让绿色建筑理念深入人心,真正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参与建筑节能、建筑节水、建筑节材、建筑节地的良好氛围。可以仿效国内外近年来建设“生态城市”的做法,把推进绿色建筑与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结合起来,加强部门间的协作,整体谋划城市节能问题,系统推进城乡绿色发展工作。
二是不断提升绿色建筑标准水平。总的来看,我国以及我省现行绿色认证标准存在两大问题:一方面,多基于LEED等第一代认证系统,在操作上主要是逐项评分,导致项目简单叠加,增加了实际建造和运营成本,最后反而增加了能耗;另一方面,标准订立时间较早,与当前技术进步、思维变化以及新近设定目标匹配程度减弱。建议成立由发改、建设、环保等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各方面专家组成的绿色建筑审核专家委员会,健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适合我省不同地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的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重点完善住宅、办公楼、商场、宾馆、学校、医院、机场、车站等建筑的评价标准。尽快制(修)订绿色建筑相关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能源管理体系等标准,编制绿色建筑区域规划技术导则和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