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

篇1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英语教学 学习策略 学习动机

现代科学的发展特点之一是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顾名思义,教育心理学就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就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互结合并逐渐形成独立的教育心理学分支的历史。它是研究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规律(潘菽,1980)。

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甚至老师更多地倾向于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心理,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重视师生互动等心理技巧,并能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英语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活动。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是教学主导。教师应该了解英语教学的规律,语言技能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差异,以及影响学生的心理要素,等等。

结合英语教学的活动中学生的特点,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英语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基础。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英语教师不只是单纯地教好书,更需要理解学生的心理。从长远的教育发展来看,任何家长都不希望老师仅是一架教书机器,而是希望他们是有感情的人,不仅能做到“传道,授业”,而且能做到“解惑”。

2.全面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为了有效地实施教学,教师需要了解教育对象。英语教师应该全面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教育背景、思想动态、个人爱好、性格特点,了解什么是学生需要的。任何一个远离父母到学校读书的学生,都特别希望能得到关怀、重视与爱护。所以,教师应注重用爱心温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

3.培养适当的学习策略。

英语学习包括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应用。知识的学习有两种:理解性学习和机械性学习。前者靠认知,后者靠感知。再者通过死记硬背的机械性记忆是不能持久的,而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效果就会好很多(应云天,1986)。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突出培养以下两种学习策略:(1)在学习语言知识时,要坚持先理解再记忆的原则。(2)在技能训练上,要重视多器官的共同作用。如在听力训练时,不仅要求学生做到“耳到”,还要求他们做到“眼到”,“口到”,甚至是“手到”。

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掌握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但真正持久的是来自学生内在的兴趣及求知欲。因此,教师不仅应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而且要通过一切办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求知欲。

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丰富教学内容,强化教学目标,不能只使用单一的方法,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图画,卡片,肢体语言,多媒体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英语学习体会到乐趣。

5.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育心理学认为,由于个体成长和受教育的环境差异,不同的个人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李俊峰、范文卿,2008)。在英语学习中,有些学生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有些学生相对缺乏;有些学生擅长阅读而听力较弱;有些学生分析能力较强;有些学生记忆力较好。因此,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个体差异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英语学习不同于其他技能的学习。它不仅有对语言知识的学习,还要求刻苦地操练。因此,它要求学生有平和的心理准备,对学习目标有高度的认识。这就需要外语教师不仅关心如何教好书,更要关心学生是如何学的。

总之,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具备良好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并把这些知识方法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交流,才能提高外语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Edward.L.Thomdike.The Contribution of Psychology to Education.The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M],1990.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

[3]应云天.外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篇2

关键词:沉锚效应;心理效应;心理学;高等教育教学;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19-0054-02

Sinking-anchor effect theory’s appli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Xing Hui-li,Hu Xihou,Lei Guohua

(Department of Medical Information,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Yantai 264003, China)

Abstract:Psychology has important directive significanceto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This paper proposed sinking-anchor effect’s application in higher computer teaching. It explained the application’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Computer teachers in higher college should utilize the positive function of the effect and avoid the negative. And it indicate the consistency of studying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with sinking-anchor effect’s application.

Keywords:sinking-anchor effect;psychological effect; psychology;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computer teaching

1沉锚效应

有两家粥店,每天的顾客相差不多。然而,晚上结算的时候,左边店总是比右边店多出百十来元,天天如此。细心的人发现每有顾客进右边店时,服务小姐都微笑着迎上去,盛一碗粥,问道:“加不加鸡蛋”,有说加的,也有说不加的,各占一半。走进左边粥店,服务小姐也总微笑着迎上前,盛上一碗粥,问道:“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爱吃鸡蛋的说加两个,不爱吃的有说加一个,也有不加的。一天下来,左边这个小店总比右边那个多卖出很多个鸡蛋。这是经商法中非常经典的一个故事。左边店给顾客的思维定势是:“加”与“不加”,右边店给顾客的思维定势是:加“一个”或“两个”。显然第二种问法更有利于促销。这在思维定势心理学中称为“沉锚”效应。

定势又叫心向,它是由先前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准备状态,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定势理论认为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着同类后继的心理活动的趋势( 即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由预先的准备状态所决定的)。

“沉锚”效应是指,在人们做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会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第一信息不同,你的决策也不同。擅用第一信息的“沉锚”效应会达到极佳的效果。是人际交往、谈判与经商不可缺少的课程。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少的要求,这就是第一信息的“沉锚”妙用。

2将“沉锚”效应应用于高校计算机教学

2.1将“沉锚”效应应用于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意义

教育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在学校里,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去影响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也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主动地获得知识与技能,成为社会所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活动只有符合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与心理学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学对教育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提供方法上的支持。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将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效果[1]。

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大学生一方面具有了较高的文化层次,有着较强的独特性,但又未形成成熟的心理,处于可塑性极强的敏感时期。高校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必须考虑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沉锚”效应的第一信息妙用的特点正可以较好地配合完成这一教育目标。积极的第一信息“沉锚”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健康的心理活动趋势,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身潜质。

高校计算机课程有其枯燥深奥的一面,会让初学者产生畏惧厌烦的情绪。大学生对计算机课既好奇又有畏难情绪,总觉得自己也许只能粗浅的掌握,让学生树立信心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非常重要,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教是天职,让学生能学更是必须完成的职责。

2.2如何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沉锚”效应

心理学是描述规律的科学,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学,但应用科学规律则是艺术,有赖于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境去创造。心理学的实验和调查属于科学,生活中、家庭里,课堂上的故事和案例则属于科学的艺术。教育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藉由理解、模仿和反复实践而不断创新。

同任何事物一样,“沉锚”效应也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应正确地了解、认识、掌握并利用“沉锚”效应,在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其第一信息“沉锚”的积极妙用。

善用其好的一面,禁止其不好的一面。

2.2.1擅用积极作用

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灵活聪明地应用“沉锚”效应的积极作用,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定势,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右店老板套牢顾客的爱面子心理,让顾客只好选择掏钱。同样道理,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必须有技巧地、慎重地发出自己的教育教学信息,要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不是要不要学的问题,而是学多学少的事情,真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比如第一堂计算机程序设计课,可以给学生举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例子,然后对学生提出程序设计课程的要求:你的学习目标是要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还是仅作一个熟练的程序员,是从大目标到小目标的选择,而不是要不要好好学习的思维定势,我想大部分同学将下意识地选择小目标。

教师应通过多方激励学生,缩短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维护心理平衡;尊重理解学生,促进心灵沟通,为“沉锚”效应发挥作用创造肥沃的土壤。同时借助较高的人格素养魅力、高超的教育教学技巧,运用准确、鲜明和艺术的第一声音使“沉锚”效应获得成功。

2.2.2避免消极作用

在高校教育别要注意消极的第一信息的“沉锚”影响,这种“沉锚”对处于独立而又不成熟期的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有时会持续一生。

比如人在判断事物时总会常看表面现象,产生“沉锚”效应心理,而对表面现象做出第一反应,这样产生的结果往往都会错的,而事实上看到的并非是它原本。每件事物总是当你不完全了解时是形式决定内容,而当深入了解后就内容决定了形式。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要避免这种表面“沉锚”效应,也要教育学生在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学会判断和抵制这种表面“沉锚”。

3高校教师应加强心理学学习

“心理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和依据,是教育的前提”[2]。教育工作只有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的有关知识特别是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加深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1]。

现代的高校教师在中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基础上,应更适应今天大学的创新教育理念。通过心理学特别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心理知识,形成心理分析的专业能力,从而正确分析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人格和社会性特点、个体心理差异、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育教学计划,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正确把握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过程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提高评价/反思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当大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导师,帮助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在将心理学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可以将各种心理学知识融会贯通。比如在应用“沉锚”效应时,可以与大学生的学习迁移相结合。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鼓励学生广泛涉猎,本领多了不压人,每一种本领或技艺的学习有时看不出对将来有什么作用,但是所有的学习之间都是相互迁移的,不是对未来有没有影响的问题,而是影响大与小的问题,这就是“沉锚”效应。

高校教师在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将“沉锚”效应融入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积极的第一信息影响作用,可较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对现代教育教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文新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 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1页.

篇3

论文摘要:归纳和分析了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在研究范式、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等方面的贡献与局限性。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和对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的展望。 

 

自创建以来,人们对于什么是教育心理学一直存在争议。1987年美国心理学学会(apa)教育心理学分会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的界定认为,“教育心理学关心的是发展、评价和运用有关人类的学与教的理论,以及由理论衍生出来的和能增进教育活动和过程的教育内容、计划、策略和技术”[1]。尽管国内外专家对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不尽相同,但综合起来可以得知:从学科范畴来看,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产生的交叉学科;从学科作用来看,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2]。根据这些特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的贡献和局限性。 

一、在研究范式上的贡献与局限性 

1879年心理学脱离哲学范畴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一直想成为一门类似于物理学的“纯科学”,所以受心理学中科学主义研究取向的深刻影响,教育心理学也放弃了原有的哲学研究取向,转而走上科学的研究取向。研究取向的改变必然导致研究方法的转变,心理学中一些科学的、实证的研究方法被逐渐引入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 

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与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包括教育心理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两大主要范式。长期以来定量研究一直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据支配性的地位,定性研究的发展则较为缓慢[3]。定量研究范式强调在研究设计、数据收集、结果的处理与解释上必须具备严格的形式,具体表现在:强调对事物进行量化的测量与分析;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人为干预,创设实验条件;主要采取假设验证的研究方式。定量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包括严格的抽样技术(如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量化的资料收集技术(如问卷法、实验法)和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资料分析技术(如描述统计、推断统计)[4]。定量研究的范式引入心理学以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但是定量研究的方法过于狭窄,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弊端:1)定量研究范式强调客观性,重视观察、实验、测量,完全剔除了形而上学。2)定量研究只研究客观的、外部可观察到的现象,把人的心理机械化、生理化、动物化,重视外显行为的描述,排斥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忽视人的主体感受。3)定量研究有一种元素主义的倾向,把完整的、系统的心理肢解为相互独立的部分。4)定量研究范式重视科学方法的运用,形成了方法中心的倾向,要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力求实证性和精确性,使心理学成为精密严谨的科学[5]。 

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使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成为必然。定性研究的方法是由人类学、人种学以及其他社会学领域的基本方法发展起来的一种强调在自然状态下,由观察者参与体验,并最终获得和解释关于研究对象深度信息的研究方法[5]。定性研究可以更多地反映自然情境下人的心理活动,定量研究具有可重复性且客观,两者可以优势互补。 

二、对学生学习方面的贡献与局限性 

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揭示了一系列有关学习的心理学规律,既充实了普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也为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立下汗马功劳。心理学各学派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关于学习的理论,建立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例如,以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通过实验提出各自的学习理论,形成了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派别——联结学派;德国的苛勒等通过对黑猩猩的一系列实验,提出了“完形——顿悟说”这一早认知学习理论[6]。 

这些理论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并为教学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教育心理学从单纯的哲学思辨转向科学研究的方向,但完全抛弃哲学思辨未免有矫枉过正的嫌疑。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倾向于把人类复杂、高级的学习过程等同于动物盲目、简单的学习[7];把学生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探索看做是机械、被动的信息输入和加工过程;将人脑的认知过程和计算机的程序运算等同[8]。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育心理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心理学需要学习教育学的思想方法,认识到实验室条件下人类学习的经验和规律不能一成不变地推广到现实的学习中,因为,人类真正的学习过程远比在实验中呈现出的要复杂和多变,现实中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也更加纷繁复杂,不容易控制。 

三、对教师教学方面的贡献与局限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从20世纪50年代以前集中于学习问题转向对教学问题的极大关注,而对实际教学问题的关注使教育心理学成为生命力旺盛的学科。kyriacou(1986)指出,教育心理学需要宣扬的不是“心理学知识”,而是心理学视野下的“教育实践”。教育心理学的职责应当是拓宽教师教学和学习的技艺。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及其发展、教师的专业及个人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汲取诸如创造性思维、动机、学习策略等心理学概念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9]。归纳起来,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教学与管理方面的贡献有:改进教师已有的教学观;提高教师教学的效能感;让教师更好地进行反思性实践;更好地进行课堂管理等。 

然而,目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对教师教学的指导作用是有限的。首先,教育心理学对有关教师教学方面的研究还不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那样系统和深入,对教师教学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其次,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缺乏紧密联系。教学是复杂和不可预测的,其间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快速整合的各种行动。教师在面对千变万化的实际教学情况时,很难完全照搬教育心理学中的各种教学和管理理论。而且,人是最复杂多变的个体,不同的学生组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班级,因此,教育心理学中的一般教学规律不一定适用于每个班级,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和不断改进,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和管理方法。 

小结和展望 

总体来说,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贡献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教育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关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理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和改善了实际教学情况。但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善。所以,在未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1.研究方法上的结合与创新。定量研究可使研究客观化和精确化,定性研究能使研究者产生更多的新思维和新假设。因此,应尽量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创造出一些新方法,如,区间估计和模糊数学等等[10]。继续保留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也要利用新技术来创造新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手段更为现代化,提高研究效率。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不仅为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了极大方便,也为定性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支持。例如,在运用调查法时,可借助网络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调查的取样更丰富,操作更为经济和便捷。 

2.对研究内容的拓展、深入和整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因此,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身心统一和人格健全的人。对个体的学习动机、情绪和认知等心理成分进行探讨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但之前的研究往往孤立地考察单个成分对个体学习的作用,未能在开放的、多维的框架中探讨各种成分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将来的研究应呈现出多因素的动态整合趋势,综合考虑认知、动机、情绪、态度、信念、情境等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并试图建立起新的模型或理论[11]。 

3.理论研究和应用紧密结合。我们强调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主张在重视应用的同时,也绝不排斥那些跟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探讨。理论对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不重视理论的研究就会盲目实践。要解决理论和实际难以紧密结合的矛盾,我们应构建理论和应用并重的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10]。理论研究为解决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应用实践是用这些心理学理论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有关问题,二者的紧密结合可以更好地推动教育心理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家永.现代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张红川,王耘.论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问题及其对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4]崔丽霞,郑日昌.20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心理学报,2001,(6). 

[5]葛鲁嘉.心理学研究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定位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6]胡韬,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发展历程与新取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7]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8]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1). 

[9]王沛.教师教育视野下的教育心理学:贡献、问题与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9,(7). 

篇4

关键词 高职学生;自主学习;提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职业大学”,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有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分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应用型的专业人才。然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有别于普通高校,在培养目标、学制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的不同。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教育部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产业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关键,加快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如何在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值得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高的原因

1.学生自身原因

高职院校学生除个别学生超过本科线或接近本科线外,大部分学生进校时分数不高,文化基础知识较差。同时,高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中学就读时就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但由于家长的管教勉强进入高职学习,进校后脱离了家长的管教,又不适应大学学生管理,学习生活纪律松散,自律性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高。

2.社会方面原因

虽然高职教育发展经历的这么多年,社会上对高职教育也存在不少误解,认为高职教育是低层次的、不正规的高等教育,高职学生都是一些较差的学生等,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不认同间接对学生的学习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再加上就业形势的严峻给部分学生造成的压力过大。很多学生在学习问题上会流露出无助、气馁等悲观情绪。

3.学校方面原因

高职学生对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安排颇有意见,认为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无法使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缺少电脑知识普及讲座及专业就业前景讲座等学术活动,以及在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加强社会实践等方面缺少机会。对于教师教学情况,部分学生认为不够生动,不够吸引人。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的对策

1.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前提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最基本的要求是学生要有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包括了注意力的集中、认知的活跃、情绪的振奋、意志的努力、行为的投入等等。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指出一点:学习积极性是直接推动、导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技能及综合竞争力就必须首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根据高职学生的当前心理状态,我们应努力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重建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而使学生从不学到主动求知,达到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2.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是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学习策略是教育心理学中学习理论的一个专用名词,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1956年布鲁纳等人。许多学者认为,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能够促进获得、存储和使用信息的一系列过程或步骤。简单来讲,学习策略就是个人学习方法和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以提高活动操作水平的技能。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从高中阶段步人大学的学习,面临着众多的改变,其中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学习方式,没有了高考升学压力,没有教师、家长每日的督促。这种情况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很多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常常处在不知如何让学习才能更有效的困境中,所以培养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有助于他们自学的效率和信心的提升。

3.教师在教学领域的引导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道、授业和解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分析和思考、学会实践和创新、学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即是肯定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掌握课堂的主动性是高职院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应当配合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实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能够把控课堂全程,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面对高职院校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且正确运用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结合课堂教学策略,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三、结语

篇5

一、石油高等院校心理学学科建设现状

我国目前的十余所石油高等院校中,都是以石油勘探、开发、冶炼以及销售等相关的专业为骨干专业,人文社科类专业发展则相对薄弱,而心理学学科则多数还处于“零”水平。相比较,石油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则建设的比较完善。除西安石油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隶属于人文学院外,其他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都是隶属或挂靠于学生工作部门。心理咨询机构主要任务一般是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以及心理危机干预、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等。虽然心理咨询中心一般也开设心理学课程,也进行一些心理学相关的调查研究,但是它并不具有心理学学科建设的职能。总的来看,石油高等院校心理学学科建设还是十分薄弱的,尚不能满足石油工业、国家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石油高等教育加强心理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石油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其生产一线员工一般性别比较单一,他们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工作环境通常较为恶劣,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较大。李莉(2007)等人对海洋石油工人的调查显示,83.12% 的石油工人感觉有压力,在他们最想了解的健康知识中,心理健康知识排在第三位,仅次于营养、运动 [2]。钟心(2009)通过 scl-90 问卷对石油一线工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在躯体化、强迫、焦虑,抑郁、偏执等项目指标均高于全国常模,且差异显著(P<0.01),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中国正常成人的水平 [3]。根据这些数据不难推断,石油工人因其职业特点,存在着较大的心理问题,需要心理援助。但是,石油企业当前还比较缺乏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员,更缺少基于石油行业特色的心理学研究的支持。石油高等院校与石油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石油高等院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学与石油工业相结合的研究,满足石油企业的需要。

三、石油高等教育加强心理学学科建设的可行性

石油高校进行心理学学科建设,一方面可以设在人文社科类院系之下,使之有比较合理的归属单位;另外一方面,人文社科类各专业的创建也为心理学学科的创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人文社科类学科中的教育学等与心理学专业相近的专业也可以部分的整合为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基础条件。心理咨询机构开展的工作是石油高校加强心理学学科建设的另外一个良好内部条件。石油高等院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心理教师一般都具有心理学硕士学位,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如果能够建立心理学学科,强化现有心理咨询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职能,增加心理学课程讲授和心理咨询教师,那么,石油高校心理学学科也可以取得与其他人文类学科同样的成就。

四、石油高等教育心理学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

1、与石油行业发展相结合。只有紧密的与石油行业相结合,充分利用与石油行业已经形成的良好关系,才能够使石油高等院校的心理学学科具有其他高校所不具备的发展优势。具体而言:(1)石油高校可以与石油企业一起深入研究石油企业员工的心理特点,探索影响他们心理的因素,为他们提供及时到位的心理援助。(2)石油高校可以为石油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心理辅导能力的员工,让这些人完成石油企业员工一般心理问题的辅导。除了培养之外,石油高校还可以为这批心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和个人成长提供心理督导。(3)在其他方面的培训如石油干部培训、各类人才培训中,增设心理学内容,以提高参训人员的心理学素养,增强其心理素质。(4)石油高校还应结合石油行业特点,积极开展组织行为学、安全心理学以及环境心理学在石油企业中的应用研究,为石油行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深入的、持续的心理服务。

篇6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心理健康;教学质量

教师是人类文明与文化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其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新时代的学生所具有的心理共同特征即,生活于改革开放的新世纪,思维非常活跃,思想具有超前性,创新意识较强,敢于对不解的问题进行质疑,容易对生活现状产生不满,自我观念比较强等。所以,有关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顺应新形式与新要求,掌握扎实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与掌握,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负面的心理状况,扫除各种心理障碍,科学有效的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从而实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质量与成效的真正提升。

一、教育心理学概论

教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延伸出来的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及其发展变化,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知识、技能的接受程度与发展规律。教学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在教育的前提下,教师与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状态以及教育干预的最终结果,它的主旨在于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尽可能应用于教育中,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顺利实现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心理学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发展规律,正确指导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它对于合理设计教学课程、提高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以研究心理活动为主的学科,其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有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及时、正确调整学生心理状态。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迅速,种种外界因素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学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会出现阶段性的心理特征,比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出现叛逆心理,这一阶段中其个性表现过强,不愿向老师与家长表露自己的心声,但与其他同学却无话不说;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大学时期的学生则由于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使得这两个阶段的学生也存在在着一定的心理困惑。这就使得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紧跟时展的潮流,适当借助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内心变化,从而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工作。

(二)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进而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对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学习压力重的高中生而言,还是对于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的大学生来讲,都有助于教师对其心理烦恼与压力进行有效的疏通排解,从而有助于帮助教师科学、合理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管理的质量。正确开展教育心理学,并加以实际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更加系统、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地进行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效果。

(三)强化教育工作的预见性

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见性。加强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有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知道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明白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与关注点,清楚学生学习的目的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将一切不健康的心理行为逐一进行化解,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

三、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人自身的潜能是靠自我得以实现的,并非教育的作用。教育学家在此基础上倡导教育是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安全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激发内在潜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便由此产生。而启发式教学正是运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指出教师是激发学生潜能的指导者,它强调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并以此驱使学生主动学习并消化一切游泳的知识,同时也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倡学习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启发式教学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仅仅是指导者、协作者。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要尊重学生,要由衷的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力,加强师生互动与沟通,在掌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以高度的热情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爱,在教学内容方面,尽量生动形象,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之后,也应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他们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努力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以鼓励为主,充分发挥正面评价的作用

众所周知,人人都喜爱鼓励赞美之词,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尽可能多地用积极的、正面的语言鼓励学生,加强对学生的正面评价,减少负面的、消极的评价。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总是不断地批评学生、指责学生的错误,势必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尊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同时也具有较大的进步空间。教师作为学生教育教育工作中的指导者和协作者,要充分意识到正面评价能够给学生带来的积极作用,在课堂课后学习上多给正面评价,努力帮助学生完善自身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3]众所周知,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差异,性格大不相同,因此,教师在面对胆小羞涩、不善言谈的学生时,对于他们问题回答的是否正确、是否流畅,都应该做出充分的肯定并尽量以鼓励的方式正面、积极引导。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像保护幼苗一样保护学生的上进心。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鼓励、正面评价的重要性。这告诉教师不要盲目地指责学生,要以积极正面的工作方式面对学生,相信遇到同样的问题用鼓励的语言代替批评的语言将会收获更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正面的人生态度。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正面评价,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4]

(三)巧用心理暗示,充分发挥“罗森塔尔效应”的积极作用

暗示指的是人或环境以一种不明显的形式给个体传达某种信息,个体无意识中受到影响,并做出一定反应的心理现象。无论学习成绩好的还是坏的学生,积极的暗示都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可以采用一些巧妙的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向学生传达积极的暗示,帮助学生改变原来的不良学习态度,消除心中的自卑感,引导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教师对症下药,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而“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期望效应,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师期望以达到正面的教学效果。适当的教师期望具有巨大的力量,能够产生较理想的教学目的。如果教师对某些学生具有高的期望值,同时也投入较多的关注与关心,这些在教师关爱下成长的学生,将更有自信更加坚强,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学习动力,终将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5]相反的道理,假如教师讨厌某些学生,不予重视他们,这些学生势必会产生逆反心理,知道教师并不在乎自己,学习成绩好与坏便无多大意义,由此,他们便会放任自己,产生一系列消极情绪,这无疑会打击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罗森塔尔效应”,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要真正注意教师期望效应,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值,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给予其合理的期望,有技巧地进行心理暗示,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与爱,指引他们向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顺利实现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运用研究,是适应时展的需要与要求。现代化的教育观与人才观,不但要求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素质与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养与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心理学则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推动人才的综合性发展。为促使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功能发挥,则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了解与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很好的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得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引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帮助学生克服各种负面情绪,最大化地发挥自身教书育人的职能。

作者:王娜 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史丹萍.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教研探索,2009(8).

[2]刘燕斌,陈国强,陈文.基于教育心理学理论的高等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J].文教资料•高教高职研究,2009(2).

[3]张菡.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探索[J].学生工作,2015(4).

篇7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英语教学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人本主义

一、导言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而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合作的过程,学生的心理在这个过程中是个极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外语教学中需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以期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因此,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了解外语学习的规律、影响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学习者心理等特点,无疑会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习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目前,就学习理论而言教育心理学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流派: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三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教学活动产生了很多影响和启示,下面本文将分别进行论述。

1.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论认为学习是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关注的是个体外显行为的改变,对学习时内在心理历程是否改变一般不予关注。该理论将教学看作是对行为的制约,教师通过控制奖惩和刺激使学生向预期的方向发生行为的变化,主张程序化的教学方式。

该理论的发展有三个时期:(1)早期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提出有机体行为的共同图式是刺激与反应,而桑代克通过动物实验提出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接。(2)极端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借助和发展了试误说,认为存在两种类型行为,即应答和操作。学习就是一种操作,如果学习行为得到奖励,那么这个行为重复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反之则会降低。(3)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行为、环境和个人是三个基本要素,他们相互影响。学习是个体向别人行为模仿的过程而不是强化。对自我能否完成行为并取得好的结果的评估对个体的学习有较大影响。

启示

尽管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多有诟病,但是这一理论仍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20世纪4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听说法”就是受行为主义理论影响,认为语言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据此,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及时强化。取得好成绩应给予鼓舞,有错误应及时调整学习方法;要坚持认证批改作业并写评语,及时强化学习行为;教材编写应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这种教学方法当成是金科玉律,否则就会造成学习僵化、机械化。

2.认知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重新组织,即将学习看作是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所学到的是思维方式和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为主来建构知识。

该理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早期格式塔理论,认为对学习是对整体的组织结构的顿悟,是通过顿悟、认识情境的关系能动地构造完形的过程。顿悟的实质是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无关细节。(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课本知识只是关于各种现象较为可靠的假设,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双向作用而实现的。(3)传统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知识的获得、转换与评价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应是有意义的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重视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提倡发现学习法,要求新的内容与已有知识之间需建立联系并且学习内容能与已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

启示

认知心理学派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认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驱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并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英语教学中要多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外语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感受学习外语的乐趣,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与动力。教师要配合学生的经验合理组织教材,先后顺序必须依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及任职表征方式做适当的安排,以使学生的经验知识能前后衔接。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学习新知识前提供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且与新知识发生联接的准备材料。例如,词汇学习必须从简到难,由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词汇开始;后学习的词汇可以利用原先的词汇做基础。

3.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主要研究和关心的是人的本性、人的内在情感、智能、潜能、价值等人类经验的一切方面。该学派认为人类生来具有学习的潜能,人类的求知欲望源于需求,它将学习看作是个体因内在需求而求知的过程,是个性、潜能和价值自我表现和实现的过程,而教学是一个行为制约过程,其实质关键在于创设一个能产生预期结果的情境。它认为意义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它使学习者成为完整的人,使个体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当然,意义学习发生是有条件的:必须相信人人皆有天赋的学习潜力;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较少威胁的教育情境;只有当学生察觉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主动自发全心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意义学习;自评学习结果可养成学生独立思维与创造力。

启示

我们得到的最首要的启示就是要重塑新型外语教师形象。由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充分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系,从而使学习者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因此,教师要尊重学习者,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同时,应当学会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内在需求、价值观,不把自己的要求强加到学生的身上。要尊重和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型的或者“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此外,发展外语教师积极的自我概念也非常重要,勿庸置疑,缺乏自尊、自信的教师很难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尊和自信。

其次,应创造和谐、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教师应该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要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来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帮助他们发现所学的东西的个人意义,建立并维持能促进学习的良好的心理氛围。这要求外语教师首先要与学生达到同情(empathy),积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课堂中,应多组织小组活动,因为小组活动具有积极和相互支持的气氛,能够促进小组成员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组员间相互倾听,共同完成小组任务。

三要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首先,教师应把握学习者的需求。需求是外语学习最基本的动机因素。其次,帮助学习者把需求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包括确定目标、规定内容和进度、选择方法和过程、监控过程、评估结果。这样可以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除了语言学习本身,更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的情感因素和健康人格的发展。此外,在教学中还必须重视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注重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安全的环境而不是增加他们的焦虑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语言发展。

三、总结

学习教育心理学并研究它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和作用颇有必要。我们应在此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各学派的合理内核并用于指导我国学生的外语学习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周福芹,邵国卿.大学英语学习动因研究[J].外语界.2001(06).

[4]杜福兴.谈英语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保持[J].外语教学.2003 (04).

[5]张文霞.试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5(03).

[6]张文霞,罗立胜.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其发展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4(03).

篇8

摘要: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目前,中职学校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学生厌学现象比较严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

一、模拟表演,引发兴趣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善唱能舞、表演能力强的特点,笔者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了解幼儿园以及家庭教育的现象,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导自演。学生的表演惟妙惟肖,模仿幼儿、幼儿教师及家长等角色都十分逼真,而且主动投入、主动参与的意识都非常强。学生的表演不仅要反映幼儿园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且关键要通过表演掌握教育幼儿的正确做法。模拟表演形式新颖、活泼,效果奇佳,深受学生的喜爱,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一次表演中,学生扮演幼儿老师因家长送礼物而对班级的两个幼儿的态度发生变化。当两个幼儿在活动中发生矛盾时,老师对家长送礼的小朋友态度温柔、宽容,而对家长没有送礼的小朋友态度严厉、苛刻。表演结束后,学生反应很强烈,一致否定了这个老师的错误做法。

二、精心设问,激发兴趣

有这样一句名言:“要想得到聪明的答案,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问要做到:一是问题必须目的明确,紧扣教学目的和重难点。二是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用巧妙的提问给其提供思维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三是问题之间要有联系,要由易到难,环环紧扣。四是问题要使学习好的学生有“想头”,又要使学习中下的学生有“说头”。只有这样,问题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老师在掌握了教材后,备课主要备问题,只有设计出好的问题,才能使教学不成为灌输,而成为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讲“遗传对幼儿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内容时,老师提出了三个小问题:一是先天失明的幼儿能否成为画家?二是先天聋哑的幼儿能否成为音乐家?三是无脑畸形儿能产生心理活动吗?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却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肯定遗传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前提作用。这些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教学能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三、运用信息化教学,提高兴趣

传统的教学工具如粉笔、黑板等,远远不能满足中职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以声、文、图、像为一体的信息化教学,适应了这种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可以浓缩教材精华,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实直观内容,随时将最新的知识和大量针对性较强的案例填加到教学中,以满足中职学生的专业需要。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教学,其理论性较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学习热情。因此,每节课笔者都精心制作课件,努力把枯燥的书本知识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幼儿歌曲的伴奏下,学生进行模拟表演,感染大家的情绪;在可爱的幼儿动画背景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增强记忆的效果;在幼儿活动的电教资料演示下,学生更直观了解幼儿的心理和活动表现,丰富感性经验。例如:在讲“幼儿角色游戏的含义和特点”内容时,教师剪辑幼儿玩娃娃家、医院、商店、理发店的游戏片段,通过课件,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什么是角色游戏?幼儿的角色游戏有哪些特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及游戏的场景。这样教学,教师变口授为操作演示,通过看、说、听、想,学生不会感到负担过重和厌烦,反而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进入忘我的境界,完成学习任务。

四、以情激趣,亲师信道

教师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是一种教学艺术,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和艺术手段。因为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表现,会使学生通过“老师对这门课有兴趣、有研究”,进而实现由“老师感兴趣”向“我也会感兴趣”的转变。这样学生会产生情感共鸣,从而集中注意力,引发学习的兴趣,并达到师生情感交融,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排除干扰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乐教就会带着感情上课,就能创造和谐的气氛,就会教出意趣来。

参考文献:

[1]姚梅林,郭芳芳.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 学科性质 教育社会心理学 多学科的视角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81

Resolve Disciplinary Nature of Education Social Psychology

from the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LI J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Abstract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as a new discipline is only 40 years of history, yet perfect discipline system.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social psychology carding status quo, based on the proposed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study and reflection.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form independent discipl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to resolve the ownership of the Nature of Psychology education community.

Key words disciplinary nature; education social psychology;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0 前言

教育社会心理学是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逐步兴起并日益影响深远的年轻学科,传入国内并发展至今已逾40年。其中,“教育社会心理学”这一概念首先出现在Getzels(1969)编撰的《社会心理学手册》中,这预示着该学科的产生。国内研究始于1983年,以张世富撰写的《课堂中的教育社会心理学》和由章志光翻译林格伦的《课堂教育心理学》为起点。①随后,时蓉华(1989)撰写的《现代社会心理学》第十八章提及“教育社会心理学”,并将此学科看作社会心理学的分支,更为关注的是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育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②由于教育社会心理学整合了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所以关于其学科性质的界定问题,仍是不同学科研究者探讨的焦点。本文拟从多学科的角度出发,梳理教育社会心理学在国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该学科的学科性质归属问题作出分析。

1 教育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我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时间较短,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纵观国内有关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研究者不难发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20世纪90年代是国内学者研究教育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高峰期,出现了很多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国教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但近十年了,国内关于该学科领域研究的文献资料依然很少,无论是在理论建构,还是应用研究方面并无新的突破。(2)尽管有很多学者努力建立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出版相关专著,但其体系仍较多依赖国外教材的框架,或是搬照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在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上无独特之处。(3)研究领域庞杂,缺乏有针对性的、突出的研究课题,研究的角度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不免有相似之处、重合之处。③(4)自教育社会心理学诞生以来,教育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入到该领域。但研究者根据各自研究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进行定向,带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这不仅不利于其学科本身的发展,反而使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更加含糊。

因此,解决以上问题,明确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应是首要探讨的课题。学科性质决定着学科体系的建构,决定着研究者改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什么样的问题,从而造出是什么东西的问题。总结国内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教育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是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中个体和集体由于人际交往而发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并探索它发生发展的规律的学科。④这一观点对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进行了定向,被后来的研究者普遍接受并引用。但是不禁引发新的思考:首先,既然已有了明确的学科定向,为何在教育社会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还会出现诸多混乱的局面,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与争论,是促进了还是阻碍了学科本身的进步。其次,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定向不完善造成的,还是研究者根据各自的研究需要,对其学科性质定向的主观随意性造成的呢?

鉴于我国的教育社会心理学仍处于创建阶段,本文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归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共识。在此之前,明确一门新兴学科形成的要旨是什么尤为重要。

2 学科性质划分的标准

判断一门学科是否具备形成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其标准很多,一些研究者已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在社会科学学科性质的划分中,研究者提出了一些特征:(1)内容的专门性;(2)对象的成熟性;(3)研究方法的科学性;(4)从理论形态上去把握认识。⑤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人们是一门学科的认识,其最根本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对象与方法两个方面。除此,则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体系。当然,关于学科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第一,在应用中形成的学科并不妨碍其形成真正的学科,只要它有对象有方法,也可自成体系。第二,方法有“专利”,但并非专用。没有独特的方法也并不妨碍一门学科成为真正的学科。第三,实践指标也是评判一门学科形成的重要标准。归纳起来,评判一门新学科是否具备成熟条件,主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学科理论方面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二是实践方面的,是否有代表的人物、著作、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

针对于后者,国内学者在研究教育社会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梳理出了相当清晰的脉络,不存在过多的争议。因而,另一重要的学科特征量――对象与方法,便成了研究者讨论的焦点,这也是本文对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进行探讨的起点和落脚点。

3 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探讨

3.1 学科性质诸论

教育社会心理学起初主要是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观点研究和解释某些教育现象,例如课堂中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等问题。随着其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研究的问题逐渐广泛并产生了分歧。而这一分歧主要是由于研究者对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看法不同所导致。主要表象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学两个领域的结合,并且它具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教育社会心理学仅仅是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它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国内著名学者张志学的观点认为,教育社会心理学是运用基本的社会心理学观点和研究方法,来考察学校系统中,集体或个体由于人与人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心理现象,进而探讨它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2 学科性质的分析

总的来看,无论如何界定教育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研究者学者都一直强调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这并不妨碍教育社会心理学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社会心理学一经脱离社会心理学的,便会在研究对象与方法上寻求自己独特的方向。但同时研究者还是要反思:教育社会心理学发展至今真的寻找到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专门化的研究方法了吗?

首先,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实践基础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其自身发展的局限。社会的需要对教育问题提出新的改革要求,迫切需要新的教育理论来指导,局限于教育心理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传统,仅仅依靠教育心理学已经不能承担起教育改革的重任。这促使了研究者对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反思,从而促发了教育社会心理学的萌芽。如果说教育社会心理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有区别于教育心理学的独特之处的话,那便是教育社会心理学开始变换角度看待教育问题,开始关注学校教育环境中所隐含的微型的社会关系。它试图从社会社会学的视角去描述、分析、解释和解决学校教育中的问题,深化对学校教育问题的理解。⑥

其次,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为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方法指导。教育社会心理学并不是机械地套用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问题,而是经过吸收将其融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把研究课题落实到教育系统内特有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现象之中,从而其形成紧密的联系。在过程中便形成了教育社会心理学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所谓独特的理论体系指的是以社会心理学中成熟的理论观点为基础,将其转化的学校情境中进行研究。⑦因此,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应该建立在这种转化的关系上,并且由于研究情境和研究对象的变化形成了有别于社会心理学的新的理论体系。同时教育社会心理学所形成的独特的方法体系,这种方法体系的独特之处就体现在它必须借助于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各种方法于一体。所谓方法有专利,并非专用,所以这并不影响教育社会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最后,教育社会心理学与教育社会学也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是特殊教育现象,教育社会心理学在研究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教育的影响和个体社会化进程方面,与教育社会学存在联系,但又因其强调从微观的视角考察社会文化和群体心理影响而与教育社会学相区别。⑧

4 结论

综上所述,教育社会心理学与相邻的学科在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架构方面,既从上有交叉又相互区别,它已经具备了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但如果将其学科性质简单地归属于一门交叉的边缘学科,与其说是合理科学的,不如说是受限于当前的研究水平所致。因为,作为教育社会心理学母体学科的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他们的学科性质归属也并非明确。例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就存在两种观点,即心理学家眼中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家的教育心理学,其学科性质的模糊性显而易见。所以对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定向,依然是一个困难和漫长的过程,而这也正说明了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还未正真形成,对于一些基本问题的分歧还有待解决。这无疑也验证了学科发展的轨迹:在混乱中争论,在争论中发展,在发展中达到共识。

注释

① 覃晓燕.浅析教育社会心理学的逻辑起点[J].教育理论与研究,2003(3):41-45.

② 时蓉华.教育社会心理学[M].世界图书出版社,1993.

③ 张志学.谈教育社会心理学[J].教育研究,1991(4):11-16.

④ 章志光.建立我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当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2):52-56.

⑤ 张世富.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5):29-34.

⑥ 覃晓燕.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D].山西大学,2001.

篇10

(一)艺术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存在缺陷

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开展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素养和广博的专业知识储备,只重视某一领域的专业能力,片面追求艺术技能,忽视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作用。进而导致教师科研能力不强,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经验无法转化成科研成果,影响了艺术类学科发展建设。

(二)教师教育机制相对落后

艺术教师的培养大多集中在高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培养适合社会要求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新任务。但艺术教师培养过于专业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方式的调整和教育政策的执行。

二、艺术类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结构

(一)注重动作技能的学习经验

动作技能是一系列复杂的运动协调系统,它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1)运动技能是经过训练习得的。简单的条件反射,例如眨眼,不属于运动技能的范畴。只有经过后天训练并稳定的保持下来的协调的动作才属于运动技能。它是感知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协调统一的连续作用。(2)运动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经过后天训练习得的运动技能在时间和空间顺序上具有稳定性,感知系统会按照顺序反射到肢体。(3)大脑对运动系统起决定作用。只有当任务需要时,动作技能才会做出反应。(4)长期的训练会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通过练习,将低水平的感知与运动协调水平提高到高层次的协调性,形成完善的运动技能。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技能属于运动技能的范畴,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应尊重动作技能的科学性。例如,在钢琴的学习过程中,为了保持指法、手型的正确,掌握协调的双手弹奏,往往需要经过多年的练习,通过大量的钢琴作品的弹奏,才能逐步建立、巩固、提高演奏技能。

(二)重视通才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艺术教育实践中,教师面对的学生在知识储备、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以音乐教育为例,教师应在因材施教的原则基础上,一方面针对天赋高、音乐感知能力强的同学,偏重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对于音乐技能较薄弱,音乐天赋普通的同学,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外,更应重视学科内其他技能的普遍掌握,以及多学科知识的学习,重视音乐对人的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作用。

三、复合型艺术类教师课程设置

(一)社会对艺术类高等教育提出新挑战

目前对音乐专业课程改革的呼声非常高,其焦点集中在课程实用性、综合性、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上,原因是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传统的音乐专业毕业生不再单一的从事教学和演艺的工作,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出现很多新兴的行业,比如数字音乐编辑、艺术管理经纪人等等。整理各大艺术院校、师范学院和综合性大学的音乐专业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一个明确的目标而被设立在接近半数的音乐专业培养目标内,足见其重要性。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学校首先要提供复合型的音乐课程;其次要加强教师教育,培养一批具有复合型课程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最后应在招生录取标准上进行调整,为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打下基础。

(二)打破学科专业限制,推进学生主辅修培养模式

主辅修制度是贯彻差别化教育,体现因材施教方针的有效手段。通过鼓励有能力的同学辅修第二学位,帮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相关领域或其他领域掌握先进知识,做到深入研究,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知识面。一方面在就读期间,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形成交叉,从中发现新的研究方向和问题;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拓宽就业面,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同时具备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发展跨院系选课

资源共享,培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目标。然而,仅凭一所学校内部的新增学科点的建设,势必会带来大量时间与资金投入。新世纪以来,高校在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精神指导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地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附近的16所高校于1999年6月成立了旨在共享教育资源的“学院路共同体”。在“共同体”内部,学分各予承认,学生可以在双休日跨院校选修课程。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各院校的学科优势互补,加强了学科建设与交流,学生拓宽了知识面,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艺术的学习需要文化素养的支撑,文化素养决定了艺术学习的效果。“个人的生活经验总是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所以有意识地去学习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培养多层次的爱好是非常必要的。”

(四)教学心理学理论的补充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掌握并合理运用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是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艺术类高校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相关知识,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特点,尊重个体差异,才能做到教育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四、总结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