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篇1

关键词:人才培养;批判反思;思维能力

一、前言

当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调整和改革,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呼唤着教学理论的开拓和创新。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不足已成为当下英语专业改革的热点讨论话题。在1998年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罗仕国提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作为教育方式革新的重点,高等学校必须教育并培养学生,使其能够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6]目前,学生存有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的状况,我国外语教育界将其称之为“思辨缺席”。[4]

二、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20 世纪60年代,批判性思维研究在西方盛行,但该领域的专家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并未统一。批判性思维由英语Critical Thinking直译而来,“critical”源于希腊文 critics 和criterion;从词源上看,critical 的意思就是基于一定标准的、有辩明能力的判断,即通过提问、认识人和事物、分析、判断来检查自己的思维及他人的思维。Norris, S. P. & Ennis, R. H.则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考,主要在于判别应该相信什么和应该做什么”。[1]

国内学者从各种角度角度对批判性思维进行界定。朱智贤、林崇德(2002:60)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智力品质,它是指人在思维活动中要善于估计思维材料、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通过这个思维过程来提高其独立分析和批判的能力。谷振诣(2007:2)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发展、完善人们的世界观并把它高质量地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思维能力。” 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源于反思,通过反思提出问题,进而引发思考。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仍然存在亟待改进的地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适应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国教育新形势的需要,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势在必行。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进一步在师范院校中实施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而目前我国英语师范专业的基础课程存有以下问题,一是教材内容偏重理论,实践部分过于笼统,不易操作; 二是任课教师方法陈旧,照本宣科,把技能的培养当作理论的说教; 三是学生观念不正确,以为只要学好语言知识就能上课,对教学法不学也可。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提问、反馈技术,语言呈现、操练技术,课堂管理技术等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技能培训去获得。然而,一堂有效的英语课不是各种教学技术的简单相加,师范生还必须了解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怎样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技术、手段去实现教学目标的知识,即教师的“策略性知识”。[3] 教师策略知识的学习显然比技能知识的训练要复杂得多,它是教师在具体教学环境下产生的一种特殊思维产物――教学思维技能。

四、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途径

开设逻辑学或批判性思维相关的教学课程。目前,我国很少有高等院校设置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课程。这说明我国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未给予足够重视,所以开设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尤为重要,至少要让教师们全面掌握批判性思维的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提问式教学等将批判式思维与具体学科结合起来。在日常教学中,将批判性思维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具体学科中去,在学生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和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实际教学情境展开相关活动。这一措施既可以促进具体学科的发展,也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提高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改革教育评价、考试制度及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不仅是简单地给一个分数,而要结合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多角度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考试方面,应当加大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核。对于教师的教学考核,应当创建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的评估体系,比如采用教师启发式和学生参与式的对话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强化课后反思.根据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评估标准,以小组为单位对每个师范生进行教学评价,并通过在课堂集体讨论与其他师范生的广泛交流与个人反思报告,进一步分析自己的教学与客观标准之间的差距,总结自己在整个课程训练中的主要问题和思维缺陷。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思维的习惯。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的、进行批判性思考、做出决定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是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提供独立自主学习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5]这种独立思考能力、判断和自我管理能力则是自主学习的主要要素。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较弱甚至不同程度地缺失,必定会影响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结语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英语专业师范生来讲意义非常重大。那么,了解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现状、研究如何有效地促进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就成了当前英语师范教育研究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凸显了笔者对英语专业师范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Norris, S. P., Ennis R. H. Evaluating Critical Thinking. [M].Pacific Grove, CA: Midwest Publication, 1989:3.

[2]谷振诣.批判性思维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3]韩刚.课程与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

[5]李迎新,孙燕. 大学英语教学与批判性思维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04.

[6]罗仕国.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2007:137.

[7]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出版社,2002:60.

基金项目:

百色学院2016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编号:2016JG30)

作者简介:

赵梅鹃,1986年,女,湖南怀化人,助教,研究生硕士,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

篇2

关键词:高校,篮球专选课,批评性思维,培养

 

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主题定为“大学创新与服务”,设计的主题中有“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和改革创新”。可见,“创新”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它将是我国高等教育今后需重视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进行科学创新的前提条件,体育院系学生因其自身的特点与批评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体育各个专业方向的推进发展,在篮球方向推行批判性思维也日益显得重要。本文就这一问题对篮球专选班学生培养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1.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

1.1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和内容

批判性思维是现代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批判一词英文critical源于古希腊文kriticos(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从语源上说,该词暗示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技能的概念可追溯到杜威的“反省性思维”:“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指向的进一步的结论”。

按照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思尼斯观点,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免费论文参考网。其主要内容分为论证的分析和澄清以及其前提和推论的评价。

批判性思维是怀疑的、分析的和批判的,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需要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它以一般的逻辑思维为基础,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可以说批判性思维是创新不可缺少的一环。学者们对对批判性思维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差异,但一般认为,批判性思维主要由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精神两部分组成。批判性思维技能包括:抓住中心思想和议题;判断证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一致性;从多角度考察合理性;评价事物的价值和意义;预测可能的后果等。批判性精神是有意识地进行评判的心理准备状态、意识和倾向。具体的说批判性精神有五大要素:独立自主;充满信心;乐于思考;不迷信权威;头脑开放;好奇心。

1.2批判性思维与高校篮球专选课教学

近一二十年,批判性思维教学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受到高度重视,众多的大学,甚至一些中小学纷纷设置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来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使这项工作制度化。然而,我国在高校教育实践中,缺乏对批判性思维有目的的训练,以至于我国高校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普遍较低。篮球专选课的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生“唯令是从”现象,学生在技战术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思考和质疑。免费论文参考网。

2. 高校篮球专选课教学中加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2.1在篮球的技、战术学习过程中需要批判性思维

在大学阶段,是篮球专选班学生学习、掌握、运用技战术的关键阶段。在此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接受能力的个体差异往往教师的教学方法及节奏不一定适宜每位学生的学习,这时需要学生提出大胆的质疑。

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常首先让所有同学了解整个动作的结构,然后再分解练习每个环节,例如:在学习行进间高手投篮的过程中,最后的“球出手环节”为:辅助手离球,投篮臂充分向球篮方向伸手腕前屈,用食中指力量柔和的将球投出,但练习中往往出现很多学生手臂直接发力,手腕未控制而导致投篮不中,这时,学生可以大胆的提出进行“球出手环节”的针对性练习,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建议而采取相关的练习,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战术的学习过程中也是如此,认为不合理的环节及时向教师提出疑问,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到战术的精神,把战术学习的更加扎实,也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免费论文参考网。

2.2在篮球的理论学习过程中的争议性问题需结合批判性思维解决

当今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界还存在很多没有定论的问题,但是一种理论、学说或观点经资深学者或知名专家阐述后,很少受到他人的质疑。一方面是受中国传统温良、谦虚的学术氛围的影响,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体育教育训练学领域的研究学者缺少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没有勇气和信心去解释、分析和评估他人的观点,也就难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自我校准。

篮球的理论方面也是如此,例如:在《球类运动――篮球》教材中,篮球运动的起源该书观点为“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当时受启发于当地青年的活动性游戏,即在一块场地的两端设置两个竹制桃筐,展开投篮比赛”。将篮球运动发明的背景及发明过程解释为青年摘桃扔入桃筐过于简单化,带有很大的随机性。这种片面的观点直到篮球运动传入中国110周年后,才有专家撰文写到:根据本人2002年在美国留学期间亲自对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的考察发现,当地并没有桃树,多为枫树,故“摘桃扔入桃筐的活动性游戏”存在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这些观点与奈史密斯博士自己撰写的著作《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Basketball----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中阐述的篮球运动发明的背景、发明过程相矛盾,这种观点无法解释篮球运动的核心问题---篮球运动伊始确立的“准确性”原则,它至今仍是该项目的核心所在。再例:本书的第一版(1988年)和第二版在“突破”的技术章节中,都将突破的动作方法分为四种:1.运球交叉步持球突破;2.运球同侧步持球突破;3.交叉步持球突破;4.同侧步持球突破。这种划分方法显然是不合理的,突破技术属于运球技术的一种,无论是原地持球突破还是运球移动中突破都是运球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交叉步突破和同侧步突破都属于原地持球突破,上述分类方法误将两种突破方法分别划分到原地持球突破和运球中突破,从运动学结构和实战情况来讲,运球中是不存在交叉步和同侧步突破的,而且,四种分类方法的前两种方法的名称本身就是语法错误。就是这样的错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从第一版至该书2001年第三版),没有专家和学者对其提出质疑。

这就更需要我们提高对批判性思维和批判精神的重视,对所接触地理论怀有批判精神,要打破“唯书、唯上”现象,对其进行质疑、解释、讨论、多角度考察,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

2.3高校篮球专选生未来工作需要批判性思维

高校篮球专选生的工作基本上定位于各级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具体工作包括篮球课程的教学、篮球队的训练及科研方面。

2.3.1在篮球教学和训练方面,篮球技能的传授和篮球理论的讲解是最基本的工作,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如何对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同时增加新颖的内容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需要教师进行观察、分析和总结。有些学生需要克服惰性;有些学生需要克服学习某种技术或动作时产生的恐惧、紧张情绪;而有些学生由于素质较差在体育课上表现出自卑情绪。如何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使问题得以解决,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分析、解释和判断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这些引导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2.3.2在科研方面,批判思维是创新的前提条件,没有批判性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通过批判性思维,可以发现问题,可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为获得知识提供创新平台。

3.对高校篮球专选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3.1 将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融入篮球专选课的教学过程中

3.1.1在篮球专选课的技术教学过程中,力争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大胆表述个人意见。以使学生据自身情况自主的有针对性的做好各项练习,提高教学效果。

3.1.2 在篮球专选课的战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战术思想布置后要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自主考虑战术的关键点和利弊,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敏捷性和判断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战术意识。

3.1.3在篮球专选课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讲座形式,应着重介绍该理论的背景和发展现状,而不必强调理论的权威性和认可度,并多设置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出学生的不同观点和见解。

3.2改进高校篮球专选班的期末考核体系。

3.2.1可制定相关制度,如:学生如提出的问题根据质量可直接在期末考核中得到相应附加分等,以鼓励大家积极思考。

3.2.2在诸多考核方式中,技术考试、论文与平时表现相结合是一种较好的考查方式,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3.3 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3.1拓宽知识面。篮球专选教师对论证逻辑、非形式推理、形式逻辑学、逻辑与辩证法等课程进行了解,可以首先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所运用,进而使学生提高这种能力。

3.3.2提高认识。在篮球专选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高校培养高等专业人才的潜在和长效功能,时刻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其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真正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武宏志.何谓“批判性思维”? [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4:1

[2] ]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3]高等教材编写组.球类运动-篮球(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29-130

[4]谭朕斌.对篮球运动起源的考证-纪念篮球运动传入中国110周年[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4:7

[5]黄芳.批判性思维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J].长沙大学学报,2006,(20),1:132

[6]张明.篮球专修课思维能力训练与培养篮球意识的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3

[7]周曦.篮球专修课思维能力训练与培养篮球意识的探索[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

[8]郭斌.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程过程性评价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5

篇3

关键词:苏格拉底式对话;批判性思维;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142-01

我国英语教学中只重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由来已久。步入21世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逐步实施,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手段、方法等一系列改革,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综合能力,包括运用所学外语进行交际,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以及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使学生成为智能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单纯的语言操作者。根据相关研究(许金红,吴飒,2011),2004年以来,国内发表的关于批判思维的文章数量大幅度上升,说明这一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体现在严重患有“思辨缺席症”(黄源深,1998)的外语教学领域。

一、苏格拉底式对话与批判性思维

苏格拉底式对话源自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体现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及教育方法。苏格拉底对话式教育方法,在希腊语中意指“助产术”或“产婆术”,即帮助学生产出知识,主要通过诘问的方式来实现学生知识的产出,步骤如下:首先提出问题迫使与其对话者陷入自相矛盾的辩驳,然后使他们放弃错误的先入观点,最后帮助他们产出真正的知识。20世纪初德国新康德学派的哲学家里奥纳多·纳尔逊重新认识苏格拉底对话并将之推广运用到教育学领域,纳尔逊把苏格拉底方法中通过诘问使对话者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以及教学生如何进行独立思考的方法与康德的批判性考察先入知识的一些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批判性自我分析的初步方法。纳尔逊的学生古斯塔夫·赫克曼进一步发展了苏格拉底式对话的教学意义,提出六种教学举措,完善并详细解说了苏格拉底式对话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规则。苏格拉底式对话是一种哲学思辨式群体对话,在对话中,参与者在基本规则的指导下,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例子或事件进行讨论,努力达到共识以回答一个基本问题,从而对问题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即共同概念形成。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技能性思维能力,是指在认识事物时抓住要领,严格推断,通过质疑辨析和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日常思维。这一概念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新浪潮”运动使批判性思维的理念风靡全球。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众说纷纭,目前普遍认同的是以Facione为首的研究小组所下定义: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调控判断的过程,包括解释、分析、评价、推理及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的解释说明,或对判断所依据的全部情境的考虑。通过批判性思维,我们可以理性地解决问题,大学生是职业的学习者,具备一些理智的怀疑与反思精神、深思熟虑和严谨审慎的思考态度、追求清晰性、一致性、正当性和可靠性的思维习惯,以及独立自主和自我校正的思维技能,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精神气质,对于应付复杂多变的世界,提升现代社会生活的人文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二、大学英语对话式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0世纪70年代,巴西著名的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正式提出对话式教学概念,强调在学习读和写的过程中,在平等、友爱、谦虚、信任、希望等条件下获得新的自我意识并开始批判性地看待自己,通过对话接触来批判性地看待这个世界,最终改造世界。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对话活动,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的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主体与材料、主体与自我等多层次立体化的对话模式。依据赫克曼苏格拉底式对话法教学的六种教学举措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对话式教学,在培养语言技能的同时,加强语言作为思维工具的功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依据赫克曼的描述,苏格拉底式对话教学通常遵循六种规则:(1)引导者对于谈话内容不带任何偏见,确保参与者对个人判断能力的理性运用;(2)引导者鼓励参与者从具体事物出发开始讨论,激发他们从具体例子中得到普遍的观点;(3)推动和保证相互理解;(4)引导者监督对话群体始终关注所讨论的问题;(5)对话群体在有效的主体间相互陈述中达成共识;(6)引导者适时介入以引导对话朝着富有成效的方向发展。下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4》的第3单元课文“Long for A New Welfare System”为例,考察苏格拉底式对话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推动作用。

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在课文学习前后分别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讨、分析、归纳、总结美国福利体制的优缺点,并与中国现行的福利体制做一比较,思考中国福利体制的发展。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作为对话的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个人判断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掌握课文的一些线索,比如讽刺、反语及夸张等修辞的使用,达到共识,即美国福利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另外,通过介绍美国福利体制的发展历史及相关政策变化等背景知识,使学生深入思考与福利制度相关的其他社会问题。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从具体出发,在具体例子分析中达成普遍观点。上述课文中所反映的福利体制的问题都是以个人经历为例子来呈现的,笔者安排学生讨论并总结出问题,学生A认为社工盘问监视救济人的生活,学生B说救济人就像监狱犯人一样,学生C认为救济人没有个人隐私的保护……,最后形成共同观点:现行体制下,救济人没有基本的人权保障(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美国一向宣扬尊重人权)。在与其他同学对话中,学生学会从具体出发归纳总结要点,批判地倾听和接受他人的观点,辩证看待一个事物,以及如何与他人展开有效的对话和如何清楚地表达自我的看法,对话活动不仅促使他们进行批判性思维,也使他们的人际能力得到了加强。

3.主体与材料的对话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资料查阅、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内外活动设计与教学材料主题——福利体制展开多角度“对话”,充分挖掘教学材料的深度及广度,使教学内容得到合理编排和呈现。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搜集美国福利制度相关材料)、课上讨论、课后小组任务完成(中美福利制度比较总结报告)对学习材料实现充分的理解和全方位的思考。在师生与学习材料的对话中,学习系统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生态链条,学习活动形成生态和谐的良性循环。

4.主体与自我的对话

自我认识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是对自我内心世界的认知能力,也就是主体认识事物时进行反思,并从以往的经验中悟出道理的行为能力,教师和学生在与自我的对话中获得了自我认识智能的发展。教师的教后记、教学日志帮助教师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辩证地看待整个教学过程,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学,作为后续教学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日记、课后思考题(雷锋精神50年的意义思考:如何帮助弱势群体?)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学习中的方法和问题,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步建立批判思维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增强,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提高。

三、结语

苏格拉底式对话教学中师生以清晰的多重话语结构展开对话、改进交流模式、学会质疑自己及他人的观点,训练了理解、倾听、探寻等共同思考的人际智力技能。在英语教学中实践苏格拉底式对话,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智能水平,尤其是思辨能力,从而解决“思辨缺席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正如加德纳所言:“通往批判性思维最保险的途径,就是在任何学科和领域内安排有效的训练方式,反复灌输批判性思维。”(加德纳,沈致隆,2008:84),语言教学的交际性特征决定了能够启发批判思维的苏格拉底式对话是英语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许金红,吴飒.国内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述评——兼及与国外相关研究的比较[J].语文学刊,2011,(1).

[2]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3]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

[4]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4[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篇4

【摘 要】20世纪以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一直是西方教育改革的热点,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逐步将其运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阅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为依托,着重探讨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批判性思维能力 问题 培养策略

20世纪以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一直是西方教育改革的热点。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读的要求是“能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测词义,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由此可见,对英语阅读的要求不是局限于文本的表面含义,而是提倡学生运用综合、概括、分析、判断、评价、逻辑推理等批判性思维的技能深层次地解读文本。

作为英语学习者应当掌握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当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然而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仍然以词汇、短语、句型、文本的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普遍较弱。本文以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为依托,着重探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策略,以达到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一直众说纷纭。直至90年代,来自全美和加拿大的40多位专家最终对批判性思维进行了界定:“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有目的的、自我规范的判断,以解读、分析、评核、预计和解释一切证据上、概念上、方法学上、标准厘定上和背景资料上的因素,从而做出客观的判断。”至此,批判性思维有了相对统一和全面的定义。

二、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英语阅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然而笔者通过多次观摩初中英语阅读课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学生质疑与思考的过程,忽视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法陈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文本表层内容的讲解,忽视其深层次的内涵。教师是语言知识的讲解者,往往不顾文本的整体性,直接把文本的词汇、短语、句型及语法知识等加以提炼,强行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只能学习到被人为分割了的、支离破碎的知识,无法从整体上去把握文本,既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又造成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缺乏。

(二)课堂提问的形式化

阅读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只是展示性问题的堆砌,多数都预先设定好标准答案。学生回答问题时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评判,对于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全盘接受,而不加以思考和评判。提问已经失去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意义,阅读也成为一种形式。

(三)学生缺乏问题意识

在当今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多数遵循先由教师提问,再由学生回答的模式。而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只会照搬照抄教材上的内容,很少有自己的见解,缺乏必要的问题意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会去发现问题,遇到问题也不会去主动思考,很少能自己解决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教师把所谓的“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阻碍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紧密围绕教材,合理设计问题

教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本,发掘文本中隐藏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英语阅读课上,教师可根据文本性质和学生水平设置形式多样的问题。比如针对记叙文可设置故事接龙类问题;针对议论文可让学生分组准备辩论比赛;针对说明文可设计人物传记或事物简介类问题。这类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对信息进行分类,概括,综合,评判,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这就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现以外研版初中英语教材为例来进行说明。在九年级上册Module 2 Public Holidays模块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了解很少,但对于西方节日却如数家珍。一方面是热热闹闹的外国节日,另一方面是备受冷落的传统节日。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要求学生查询资料来对比分析中国的节日和西方的节日,并进行批判性评价。笔者设计的问题如下: “Nowadays, people in China are increasingly interested in celebrating foreign festivals, such as the Christmas Day and the Valentine’s Day. Should Chinese celebrate foreign festivals? Discuss in your groups and state your own views.”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与学生自身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有兴趣思考这个问题,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此类问题能促使W生多维度、多角度地思考,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孔子曾经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外语教学与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李瑞芳指出:“在外语教学中,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印在书上的未必都是真理。我们所读的文本是作者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断提出问题。”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居于首位。批判性思维实际上就是一个质疑的过程,学生针对阅读的内容不断地提出相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须不断地进行分析,概括,比较,判断,逻辑推理等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深入思考,不断探究,进而产生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质疑,肯定学生独树一帜的见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阅读课堂上形成一种乐于思考、大胆质疑、勇敢创新的学习氛围,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最佳的阅读教学效果。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文本设置一些具有趣味性或争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合作,参与讨论。在合作中,学生依据自己对阅读文本的不同理解,独立思考,形成各种各样的观点,进而对各个问题探讨研究,为自己的观点寻求证据。合作学习既为学生创造了交流讨论的空间,又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运用分析、综合、概括、判断等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容易突破思维定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和安全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摒弃权威意识,充分尊重、信任、理解与宽容学生,与学生平等共处。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转变观念,积极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更容易辨别事实与观点,运用相观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分析并解决问题,进而做出评判和创新,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也能得以实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达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批判性意识,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瑞芳.外语教学与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2,23(05):61-65.

篇5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8―0085―01

历史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其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历史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过程。但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受“唯上”、“唯书”等思想的影响,教师多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其习惯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并把答案告诉给学生,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机会,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则无从谈起。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在历史教学中,笔者在注重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进步及时予以肯定,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如,中国古代有几个封建王朝在建立初期,都以垦荒作为主要经济政策,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这是当时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表现。我鼓励学生对这一观点进行分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则告诉他们: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要想对这一观点作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应运用唯物主义史观进行批判的分析。学生通过我的引导和小组讨论,不仅对经济活动的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而且明白了人类对历史的认知本质上是一个批判、扬弃的过程。其间,有一个小组提交的意见很能自圆其说。他们认为,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垦荒在一定程度上能缓和因土地兼并而激化的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但从长远来看,垦荒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加速了土壤的沙化进程,造成了水土流失,是一种“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其不利于农业生产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设批判性思维情境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历史教师应注重其问题意识的培养。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需要创设批判性思维情境,使所创设的情境与学生认知间产生冲突。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让学生识记一些历史概念和知识要点,而是要关注学生“如何想”、“根据什么想”、“想到了什么”等,要让学生从教材和教师讲授中发现问题,逐步形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课,2004年版中有这样一句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2007年版中则把这句话删除,这是为什么?中国历代君主调整相权就是为了防范宰相专权吗?教师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相关历史资料,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可有效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篇6

一、阅读教学需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质疑”“自主”“探索”“发现”等批判思维类的词汇被广泛运用于新课程标准的编写中。然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践层面不容乐观。早已有专家断言:“‘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倘若离开了‘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将是一句空话。”(钟启泉,2002)目前,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程式化地分析文本、教师主导型掌控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答案等症结依旧顽固。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教师重视批判性思维教学。教师既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也要学会教学。践行批判性思维理念的教师,不仅要优质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要重视自身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构建开放的对话课堂,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要实现这种对话,就需要教师营造平等、包容、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实现开放、自由的对话。只有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文化中,才能让批判性思维的“种子”萌芽、长大。民主、自由、开放的对话课堂使得课堂更具有生成的魔力,学生在这样的对话课堂中,会更加敢于质疑、敢于表达、勇于表达、乐于表达自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思想碰撞,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自然水到渠成。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时期,但是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批判性思维并将其引入到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养成批判性思维意识。

一、批判性思维概述

批判性思维是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的。批判性思维是推理性、反思性思维,是一个人对做什么、相信什么作出合理的反思,对已经存在的现象或事物,通过研究和逻辑推理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1.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

当前,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对于出现的大量信息需要人们进行正确的分辨,以便有选择地利用或放弃,否则会迷失方向。因此,具备批判性思维对于综合处理各种信息、解决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有批判性思维,对已有的理论和知识批判性地吸收,这样才能使之得到创新和发展,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优势

一是语文阅读教学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人格发展和精神塑造,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有目的地进行探究,使学生具备“大胆质疑,科学判断,反思内化,不断追求”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二是通过对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分析评价,能够让学生反观其身、明辨是非,真正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和环境,从而开阔视野、解放思想,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使学生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三是汉语言具有丰富的含义,学生可以从不同视角分析和理解阅读内容,便于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中找出自身与老师、同学及作者存在的不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总之,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对复杂的信息和事物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判断。教师要善于运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优势,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使学生逐渐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

篇8

【关键词】翻译教学 批判性思维 培养模式 研究分析

一、翻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模式培养的价值

科学了解翻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模式的培养价值,率先应明晰批判性思维模式的存在意义。批判性思维,其由英文Critical Thinking翻译而来,是源自于西方哲学奠基人――苏格拉底的批判性思想而来。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杜威作为现代批判性思维的代表人物,其对于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在于,了解、认知、剖析思想坚信的信念或假设存在的知识,并反省其诞生的因由,坚定的起因,以此来推定其引导的结果,并加以判定结果的价值,以此来不断导正行为。该批判性理念后被命名为“反省性思维”,意在利用理解、剖析、评估、推论及自省来达到理性判断,科学自知的效果。

对此,将批判性思维模式融入现代翻译教学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其对现代翻译人才技术精进,能力提升而言意义重大。翻译作为促进多国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在语言不通的双方是重要的连接桥梁。如果没有良好的基础功底,没有尽职尽责的服务精神,没有认真负责,自查自省的能力,很有可能轻视翻译工作,进而造成文化交流偏差,文化沟通不良,从而对国家之间商贸往来,政治互信都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确保批判性思维融入翻译教学培养模式之中,确保翻译人才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来达到自我评价与自我认知。

二、翻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模式培养的方案

明确了批判性思维融入翻译教学培养模式之中的价值后,针对翻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模式培养的科学方案,本文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考量:

1.苏格拉底式批判性思维模式培养方案。苏格拉底作为批判性思维模式的创始人,其以母亲的职业为荣,并继承了其职业宣称自身是精神的“助产师”,所以以苏格拉底思维方式打造的批判思维模式又被称为“助产术”。在苏格拉底的批判性思维模式方案里,翻译教学在开展过程中主要由引导者对被引导者提出质疑,从而敲醒其反思意识,让其在反思之中不但探究行为的本质,并最终得出行为是否恰当妥当的定论。从现代翻译视角来看,没有任何一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是天衣无缝,不存在任何歧义点的。因此,如何能更有效,更贴近实际情况的翻译相应的内容,需要在课堂上建立苏格拉底式的批判性思维模式,以教育者针对被教育者翻译的内容进行提问,让被提问者表明所得翻译结果的因由,并阐述其翻译所得诞生的过程,是否存在不妥之处,是否有其他的选择可用等。以问答方式促使学生在被提问时思考自身翻译的精准度,剖析自身翻译是否有所遗漏,并以此来不断巩固与完善自己的翻译内容,还能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模式,在今后无人质疑的情况下,自我质疑,自我辩驳,并自我找到最适合的翻译结果。

2.反省式批判性思维模式培养方案。反省式批判思维模式是原有苏格拉底式批判思维模式的进化形式,其基于哲学家杜威的“反省性思维”来构筑全新的批判式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与苏格拉底式思维模式之间并不存在优劣之别,二者都是批判思维模式中的翘楚,可促进现代翻译教学向更精准,更高效,更科学,更理性的方向发展。不过,相较于苏格拉底式的互动性,反省式批判性思维模式更注重自查与自我反省。在该批判性思维模式中,并不是全盘否定自身的一切能力,也不是自己固有的翻译结果。而是通过再一次践行翻译过程,在预先假设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翻译行为提出、观察、测量及定性,并以此分析、解读、认清自身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错漏。反省式批判模式相较于苏格拉底式批判模式更加注重自律性与理性思维。因此其是苏格拉底式批判思维培养模式的进阶型辅助模式,结合苏格拉底式批判性思维模式,将能更好的发挥反省式批判思维模式作用,科学高效的建立起翻译受教群体的反省自查、批判反思思维。

3.高阶认知式批判性思维模式培养方案。高阶认知作是布隆姆认知目标分类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该分类系统中,人类能力被分为金字塔式的六层,分别是知识、领悟、应用、分析、综合与评估。其中最上三层的综合、分析与评估是该普遍意义上认定的高阶认知,以其为基础拟定的高阶认知式批判性思维模式注重将翻译教学与分析、综合与评估紧密联系。以便受教者在进行应用后对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对应用内容进行整合,最终对翻译结果拥有正确而科学的评估。可以说,批判性思维模式以高阶认知形式出现,其与反省式批判性思维模式拥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相较于反省式的自行模式,高阶认知式批判性思维模式更为科学,更为准确,其包括自省、互评、教师评估等多项内容,是既考查自身自省评估,又注重评估他人能力培养的高段位批判性思维模式。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现阶段翻译教学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因此,注重翻译行为本身的自我反省、自我认知,并与教育机构合作,敦促学生养成自我反省、自我认知、自我评估的能力,可保证翻译教学发展科学,并科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篇9

关键词:高职护理;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

一 、引言

护理人员的临床思维过程就是批判性思维在临床护理应用过程。认识技能和情感倾向是批判性思维包含的两个思维部分。认识技能主要包括分析、逻辑推理、评价、或者是说明、归纳能力等;而情感倾向则是包含习惯性质疑、思想开明、客观公正的良好的思维习惯。由于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抽象、概念性非常强的复杂技能,这就导致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才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如何高效的培养高职护理学生皮庞兴思维教学模式已经受到各界的关注。

二 、影响护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因素

(1)传统医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由于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并未对护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创新,而是沿用传统的易学模式和教学模式,这样就导致我国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长期以来没有足够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单纯注重到知识的传输,这样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够进行整合和发散,因此不能够适应实际应用知识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2)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结构不合理

在护理教学中,叙述性和解释性的内容非常多,相反比较性和结构性的内容则相对少,这就导致学生对结构认识只停留在表层。另外,在教学过程之中,对实践不够重视而更多停留在理论方面,这也是对学生知识迁移和知识整合非常不利的。

(3)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我国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习,导致学生在上课过程之中都缺乏主动性以及对缺少教师的质疑,对错误和不和逻辑的事物没有辨别能力,这就对培养护士的独立处理能力非常不利。

三 、高职护理学生批判性思维方式培养的方法

(1)倡导民主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

开放性的教学空间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课堂中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和不受限制的。在护理学校中如果学生一直受到教师武断影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教师应该本着既是教师又是学生朋友的心态,主动询问学生课堂教学的看法,以此促进学生围绕课程主题开发想法,发散思维。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挑战教师,一是允许学生向教师挑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

(2)改变教学活动形式与策略,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派样贯彻整个课程

批判性思维培养并非是像公式化那样直接套用和完全一样的。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中注重课程的结构性和比较性,高效实施教学策略,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调动起来。最后,要认识到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是具有实践性。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绝非是常规的课程可以进行受教培养的,还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才具有效果。

(3)讲授转向自学,发展主动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的接收知识,这就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生的想象力。而学生具备自学能力,那么就会主动获取所需知识,可以说自学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一旦学生拥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处于主动学习并且寻求所要知识。学生在护理课程的教学之后,遇到各种问题会自己主动思考并且寻求知识解答,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会潜移默化的培养起来。学生在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之中不但开拓批判性思维,而且也为将来自身的学习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建立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效果评价系统

教师在培养高职院校护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是评价的客体而且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教学评价系统应该要提现过程性和全面性。教师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评价要进行多方面评价,要学生自我、学生之间和教师评价等有效的方法相结合,这样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结言

如何培养高职护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经吸引了教育界中很多学者的关注,迄今为止也没有公认高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如果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开发就等于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由上文所述,学生只有在护理教学课程中的每个课程中渗透批判性思维才能够真正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应用型;创新精神

0 引 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计算机网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网络现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计算机网络概论课程也成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处理网络问题的基本方法,掌握网络工作的基本原理,培养他们对对新技术进行跟踪、学习的基础和能力。针对以往教学中灌输式、理论枯燥、抽象难懂的缺点,提出采用基于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改革。

1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也称明辨性思维、审辩性思维等。世界上第一个对“批判性思维”进行定义的人是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910年,他在《How We Think》一书中提出了批判性思维的论述,在该书中,批判性思维被称为“反省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1]。杜威明确提出必须把反省思维作为教育的目的,并强调思维训练的必要性和思维活动对生活的重要性,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展反省思维教育[2]。随后批判性思维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80年代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3]。

早在我国国学经典《中庸・第二十章》里就有关于治学的名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子思在文中提倡了明辨思维方式:“博学”即要广泛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审问”即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慎思”即追问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明辩”即要进行有效的价值判断,能明确分辨事物真伪;“笃行”就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中外学者对批判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重要性的论述,对于我们以批判性思维为指导思想进行计算机网络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深刻启示。

对于批判性思维的确切含义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各位学者牟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而对于批判性思维的结构却有较统一的认识,它包含了两个维度:批判精神和批判思维技能。由此可知,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品格或气质,也是一种思维技能。批判精神包括思维的主动性独立性、怀疑精神、自信心和勇气以及坚韧性[4]。批判性精神可以有效地促进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形成和掌握,批判性思维技能也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内容。从宏观来讲,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提出问题―确定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提出批判性问题最为关键,具有创新意义。

所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就是要培养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

2 批判性思维在计算机网络概论中的应用

2.1 教学理念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要培养大批量创新人才,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5]。当前对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我国大学生大部分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被动的、灌输式的教育,对事物墨守成规,缺乏好奇心,思维不够开阔和灵活,这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冷静地自我反省,是对自己已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地给予完善的过程,是学会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6]。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他们树立创新精神,形成创新能力,这对于培养新时期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计算机网络概论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学生必须掌握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该课程看似是非常枯燥的纯理论课,其实其课程内容与实践联系密切。课程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世界基本原理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的自然认识与社会认识的统一,使他们能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改造现存的网络世界。如果要将批判性思维应用在教学中,作为教师首先得深刻理解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和批判性思维对培养学生的重要作用,能站在一定高度对教学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正因为如此,本教研组多次召开教改会议,学习批判性思维的思想,讨论适合教学的模式设计。

2.2 教学内容

批判性思维能否有效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取决于能否找到一批好的教材[7]。就计算机网络概论课程而言,各高校使用的教材都没有完全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为主线,但是教材的使用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内容、教学设计甚至教学思想,也会影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所以我们教研组专门编写了以批判性思想为导向的教材,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具体改革内容见表1。

2.3 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在教学方法上也采用有利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动起来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情境,刺激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计算机网络概论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多种课堂活动与教学方法。

2.3.1 范例式教学

范例式教学就是教师讲解和示范,学生根据演示总结里面的规律并进行应用。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范例式教学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计算机网络概论课程中,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进行范例式教学,我们在第三章“网络层”和第四章“局域网”的部分内容中使用范例式教学。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入案例情境,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通过演示解决问题。学生通过案例锻炼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努力解决一个类似的案例。

2.3.2 “相似性”分组教学

建立小组合作的交互式学习机制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一种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以相似性原则进行分组,4~5人一组,自由选出组长。相似性原则就是指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积极性差距不大,按这个原则分组可以防止在学生差距过大的小组中,部分学生懒于思考,产生“抱大腿”的思想。按相似性原则分组的优点是基础差或懒惰的学生发现自己在组内的角色很重要,没有“大腿”可抱,所以会去认真思考和完成作业。在计算机网络概论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对TCP/IP实验和局域网实验部分采用了分组教学。此外,课堂上还设置开放性问题供小组讨论并让他们给出结论。

2.3.3 “小纸条”为主导的课堂活动

在课程设计上,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其主动思考”的中心思想,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如课堂“小纸条”活动,其中有抢答环节,小组间也可以互相出题。“小纸条”活动在任何课堂上都能适用,针对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发放小纸条,纸条上写有题目类型,让学生写好姓名和学号,下课后由老师回收,最终可以由小纸条累计数给出课堂表现分数。这一活动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能主动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带动了整个课堂气氛,形成很好的师生互动。

我们在计算机网络概论课程的教学中,针对“网络连接”的内容,设置了“专门小纸条”活动。学生随机抽取小纸条(写有一种网络设备名称),扮演一种网络设备,然后同学们之间自由组网。这个活动使学生真正 “动”了起来,不但身体动(可以下座),脑子更要动。学生首先得分析自己的设备的特点、在网络中的功能作用,然后考虑如何组网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标准性的答案,学生可以组成各种类型的网络,这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们利用“红蜘蛛”广播软件进行的抢答随堂测试和小组出题活动等也在课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课堂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调节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2.4 考核方式

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内在需求。目前,很多本科高校都进行了考核方式的改革,由以前的“一考定终身”改革为多样的考核方式,如加入考勤、S堂测试、阶段测试、实验成绩、作业、课堂表现、论文、报告、期中测评成绩等考核因素。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对知识的积累,而不是靠期末短期突击来获得成绩,从而有利于学生获得公平分数;同时考核方式的改革也促使学生注重学习过程,提高自身学习的主动性。

在计算机网络概论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多样的考核方式,包括考勤(10分)、课堂表现(10分)、实验(10分)、作业(10分)、期中测评成绩(30分)、期末测评成绩(30分)。对于每一部分,学生都需要经过积累才能获得好的分数,这也使得学习变成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

2.5 网络平台

对批判性思维中的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最终要使学生学会总结和提高。为了方便学生在课外的自主学习,可以设置网络平台,使其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学生可以在平台上练习课后题及附加题,也可以提交作业、进行讨论或向教师咨询。在“互联网+”的时代,多数高校都会开发自己的网络平台,有的平台还能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得到普遍认可的辅助教学手段。

3 总 结

批判性思维在国内受到重视后,更多的是被应用到英语教学中。但实践发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他们的各项感官都能得到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所以批判性思维值得被引入到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中。若要使批判性思维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需要教师本身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勇于创新教学设计、考核方式、教学内容等。

当然,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总结经验,去除不成熟的教学方法,推广效果好的教学设计,以求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进而使之能应用到其他课程教学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 Dewey J. How We Think: A Restatement of the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 [M]. Boston: Health & Company,1933.

[2] 黄芳.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式实践探索[D].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3] 武宏志. 论批判性思维[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11): 10-16.

[4] 陈骏宇. 批判性思维及其能力培养研究[D].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04.

[5] 郭雨涵. 学习支架支持的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实证研究[D].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