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反思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反思

篇1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3—0049—01

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促使幼儿在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预防和矫治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就必须探索幼儿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和情感教育的方法,提高幼儿教师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幼儿教育不仅是单纯的体力或脑力劳动,更是一种耐心、细致、持久的情感性工作,幼儿教师要怀着一颗平常心、爱岗敬业之心,做好工作。2011年6月,我们对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我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我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收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如何看待家园共育的作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成效”“幼儿教师如何对待工作压力”等六个问题。结果显示:教师普遍感到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与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双赢是她们最大的收获。教师要像妈妈一样去了解幼儿、尊重幼儿、关注幼儿健康成长。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从关注文本到关注“以人为本”,教师更加重视幼儿活动的过程,重视幼儿的兴趣,关注个别幼儿,力求提高幼儿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增强幼儿适应能力,努力使每一位幼儿健康、快乐、和谐地发展。

二、教师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日常保教活动中,我们始终教育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幼儿建立起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必须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给幼儿树立典范,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幼儿,以高昂的热情和兴趣参与各项活动,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欢乐的群体之中。同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其角色的特殊作用,随时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处处给幼儿提供积极的影响。教师往往会觉得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许多,遇到突发事件都能及时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心态去影响、教育、感染幼儿,遇到烦心的事也不再怨天忧人,退缩消极,而是从容淡定,感到每一天都在爱与被爱的氛围中工作和生活,感受快乐和幸福。

三、教师要和家长形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开展家园协同教育,是延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我们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始终与家长保持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定期开展亲子活动,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开放日和家长学校活动,及时交流育儿经验与心得,解决幼儿出现的心理障碍或问题,并定期为家长发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察表》,班级教师还开通了QQ群,与家长互留电话号码,指导家长用心观察孩子在家的行为状态,及时记录幼儿在家的学习行为与表现。家园协同教育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位家长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察表》中写到:“昨天,孩子抱着我认真地对我说,‘妈妈,感谢你为我洗衣服做饭!’我被孩子的话感动得热泪盈眶,突然感到她长大了,懂事了。” 还有一位家长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研讨会上说:“以前是家长关心孩子,现在孩子也知道关心家长了。有次我去外地出差,孩子说,‘爸爸你把感冒药带上,衣服穿暖小心感冒。’”动人的场景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四、教师要不断创新教育实践活动载体

篇2

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所以,我从三方面阐述了幼儿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息息相关。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由于方法不当,语气、言词过重或偏听偏信,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这种心理一旦形成,教师和幼儿就很难沟通交流。因此,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对及时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1.建立相互间友好的关系。作为教师要善于和幼儿打成一片,要多通过学习、游戏和各种活动让幼儿熟悉你、喜欢你、信任你,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觉得你是他们的一分子,是知心的朋友。

2.对事不对人。在工作中教师常对那些顽皮、淘气的幼儿批评得多,关心得少,久而久之,很容易对这类幼儿产生偏见和反感,看什么都不顺眼,以至于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横加指责,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这正是所谓的对人不对事。因此,克服凭主观臆断不能容人的作法,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不翻旧帐。本来这个幼儿只做错了一件事,如果我们将以往的问题一五一十地抖出,就容易被幼儿认为你不喜欢他,从而对你产生反感,这样会使本来简单的工作变得复杂。

二、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渗透于教学领域中。

《纲要》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幼儿健康教育的价值和幼儿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进行任何领域的教育时都必须把维护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渗透于其他领域的教学中。

首先,目标中的融合。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融合于某一领域的目标中。如“自我意识”的教育,可以围绕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内容,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有重点地在各年龄班展开。教师除了专门组织的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还要关注其发展目标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例如: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教师的首要目标应是幼儿让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对自己的认同感;其次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去探索,发现可以使物体转动的不同方法。

其次,内容中的融合。教学内容的融合要以目标为前提,以幼儿原有的经验为基础,抓住各领域教学内容中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的结合点,挖掘领域间新的更多的联系线索。如语言《竹篱笆和牵牛花》中,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和理解故事的同时,还要善于挖掘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让幼儿懂得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就像这样将这些线索扩展,不但能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而且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也能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健康的行为。

最后,评价中的融合。在活动实施后的评价中,首先教师应该以尊重孩子为原则,对孩子的活动给予较多的肯定,帮助幼儿树立学习的信心,形成对学习积极主动的情感和态度;其次教师要善于反思,捕捉和发现幼儿行为所反映的新线索与新内容,由此生成新的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整合式教育走向生成式、持续发展式、整体性的教育。

三、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铸造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方式的优劣将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使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得不把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把养育孩子的重任交给了祖父母。隔代的宠爱式教育滋长了孩子唯我独尊的不良个性,而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养成了孩子冷漠的性格。

家长应经常带幼儿外出旅游或参加野外生存活动,既可开阔幼儿眼界,又可培养幼儿独立、吃苦耐劳及无畏的心态,磨练意志,学习生存。家长也可以在家中适当安排幼儿做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幼儿劳动观念、劳动能力责任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学会生活。还可让幼儿利用节假日去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充分发展幼儿的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勇敢的品质。

篇3

【关键词】心理 保健 健康教育

研究背景

在走向信息时代的今天,观念与文化在不断走向多元,挑战着人们的心理承受、心理适应和心理调整的能力。反思最近社会上出现的某些暴力伤人或自残事件的案主,之所以会发生激烈和违背常理的行为,根源在于他们负面的心理状况。而根据一些相关的研究说明:人的心理状态与他的幼年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幼儿所有不愉快的经历形成的心理阴影都将在日后投射在他对他人及对社会的体验和处理方式上。因此,从小加强对幼儿的心理保健已经成为时代的召唤。

我园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探索开展幼儿心理保健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打造一支自身心理素质高,心理教育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1、管理先行制度保障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的组织,指定专人专责该项工作,制订《教职工心理保健制度》,规范心理保健工作程序。

2、以师为本舒缓压力

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幼儿与教师双向互动的活动,要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有成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关键。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教职员工都有一定的心理压力,需要积极的辅导和正确的舒缓途径。我们创设了温馨轻松的、明亮宽敞的教职工“舒心吧”,并提供相应的书籍、音响和其他设施,为教职员工提供心理舒缓和调适的空间。

3、专业培训提升素质

(1)充分借助专家的力量,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讲座和培训。如请省妇联副主席林琦讲授《妇女、婚姻、家庭》、广州市教科所所长梁东标讲授《教师心理问题和自我调适》的讲座、广州大学教授叶平枝讲授《境由心生——教职工的心理调适》的讲座、培训专家刘益韶来我园组织团队游戏等,促进教职员工的相互协助精神,提升了教职员工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2)组织教师、医务人员参加市妇婴医院、区妇幼保健院、省健康教育研究所、中山三院等单位举办的心理知识培训班,通过专业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心理保健知识的专业人员。近年来,我园6名教师和医务人员参加广州医学院儿童心理训练基地的培训,经考核取得《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技能培训》结业证书;3名教师参加了中山三院的儿童教育行为中心的学习培训;还有多名教师参加中山医科大学心理咨询师培训班,2人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

(3)针对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请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专家、市妇婴医院心理矫治专家为教师讲课。让教师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和矫治方法,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

二、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幼儿身心和谐自信快乐成长

1、心理环境润物无声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触。”教师与幼儿心灵的沟通是教育的前提,营造和谐的师幼关系是教育的基础。我园教师以关怀和尊重、包容和接纳的态度,以教师、玩伴、妈妈、姐姐等动态置换的角色与幼儿交往,使幼儿充分感受被爱和被保护,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

2、静心聆听尊重包容

(1)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幼儿就要了解幼儿。聆听,是了解的开始。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的使然,有些行为未必如我们的“认为”的那样。如有一位个性比较特别的幼儿,很多小朋友都不愿意跟他玩,有一天,有个小朋友和他玩游戏,玩到兴头上,他就掐着这个小朋友的脖子,把教师吓了一跳,后来通过细心的交谈,教师才知道他是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因得到同伴的友谊而产生的喜悦。教师体会到他难得的喜悦,并告诉他同伴其实不喜欢他的这种行为,因为“感觉很不舒服”,还用自己的行为教会他可以用拥抱、微笑、握手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悦。

(2)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在我们教育当中,常会遇到一些“与众不同”的幼儿,通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他们却是屡屡失效,我们首先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尊重他们特殊之处,为他们制定个性教育方法,给他们多一些宽容,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以优势淡化弱势,以长处带动短处,让他们在被尊重中学会自重和自律。

(3)成功是一种积极的刺激,能使人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而适度的失败,能锻炼人对挫折的耐力。我们在幼儿的整日活动中,根据幼儿的个性、能力特点制订不同的任务目标,让幼儿尝试成功的喜悦,同时学会在失败中寻找原因,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促使幼儿对更了解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

2、融入课程自然渗透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比较少的,主要是在各领域活动中渗透,首先教师在分析教材的时候,注重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然后在实施过程中自然渗透。

(1)体育活动过程是一个很好的与人交往的过程,能够有效地消除幼儿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同时让幼儿面临竞争,经历成功与失败的考验,从而提高了参加者的心理承受力。所以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团结合作、有始有终等良好习惯,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如:在定向越野活动中,幼儿互相配合解决活动路途中的难题,提高了幼儿解决困难的能力和坚毅的意志品质;开展“三浴”锻炼,在寒冷的气温中,幼儿赤脚在运动场上活动,进行冷热水交替的淋浴,培养了幼儿坚强勇敢的性格。

(2)在科学探索活动需要幼儿必须具备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和接纳失败的精神,能有效塑造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3)表达能让他人了解自己,能使自己的想法得以展示情绪得以宣泄。由于幼儿年龄小,词汇累积讲述技巧还在发展中,讲述不是幼儿表达的主要手段,“孩子有100种语言”,而艺术由于其特有的性质,是最适合幼儿作为表达的载体。教师在艺术活动中除了必要的技能学习外,更需注重让幼儿通过艺术活动寻找宣泄情绪的有效途径,培养勇于在团体中表现自己的心理素质。

(4)开展相关的自主性活动,如“我自己”、“我的好朋友”、“我的小脚”等,幼儿在活动中,在认识自我的同时,也了解他人,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能包容他人的不完美。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对幼儿的交往兴趣、交往策略、交往能力和交往效果起关键性作用,这将是幼儿终身受益的经验。

三、运用科学适宜的方式方法,引领特殊儿童走出心理误区

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幼儿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占5%~15%。其中约5%左右的幼儿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心理辅导,6岁以前是发现心理问题与矫治的最佳时机。我园保健和保教部门联手,不断探索幼儿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

1、筛查了解确定目标

(1)问卷筛查:我们使用托幼园所幼儿心理行为问题问卷、CBCL量表等方法进行心理筛查,力求对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及时的发现。

(2)教师观察:教师认真观察目标幼儿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个性、适应性、交往状态、情绪表达、专注程度、动作协调等,在观察中及时发现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蛛丝马迹。

(3)试做沙盘:对发现心理行为问题的目标幼儿,由心理教研组的教师请其做沙盘游戏,进一步了解这些幼儿的心理状况。

(4)向家长了解:由班上教师向家长发放调查表,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和表现。

(5)医院诊断:请家长带目标幼儿到医院确诊。我们协助预约甚至陪同家长幼儿到中山三院儿童心理行为门诊、市妇婴医院、广医感觉统合训练基地等有关专业机构进行确诊。

2、选择方法开展辅导

(1)建立个案心理档案。档案的内容有:筛查和确诊结果、个案的主要问题、父母简单情况、辅导措施、辅导过程记录、小结评语等等。

(2)约见家长,请专家给家长介绍相关的信息,使家长正视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3)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的对幼儿进行心理辅导。

(4)开展幼儿感觉统合训练。对于感觉统合失调的幼儿,根据幼儿失调状况、体能及年龄设定训练项目内容。阶段训练后及时评估训练效果,提出下一步训练意见。感觉统合训练的主要项目包括:拍球、趴地推球、平衡台、滑板爬、滑梯、平衡木、跳绳、袋鼠跳、羊角球、爬带、太极平衡板、圆筒、网缆、大拢球、平板运球、波波球、夹珠、穿珠等。我园为68位幼儿进行了感觉统合训练,有效率达到100%。

(5)开展沙盘游戏治疗

我园自2002年开始,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高岚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为个别幼儿进行沙盘游戏心理辅导,在一个有一定比例的特制沙盘中游戏,通过塑造和布置沙盘边框内的沙子,随意使用许多小型的模具,在沙盘中表现出幼儿的内心世界。而通过这种自由、创造性的游戏,游戏者的潜意识过程就以三维的形式,成功地描绘出他们自身存在什么问题,并且通过游戏,无意识地被引向对立面之间的调和,缓解游戏者的内在紧张,改善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

有一位小朋友个性特点敏感、好动、情绪易激动、有暴力倾向、自我表现欲强。他在园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控制能力差,动作比较粗鲁,缺乏有效的交往技能,常因一些小事和同伴争执,有打小朋友行为。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孩子出生后妈妈对孩子表现会常常不耐烦,常大声呵斥孩子。孩子一直由爷爷奶奶带,两老特宠爱孩子,但爷爷是个军人,比较急噪,会对孩子大声呵斥或打骂。由此分析孩子行为问题成因可能是家长疏于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教育方法过于简单,家长教育态度不统一,幼儿长期缺乏关注和引导,导致在交往、环境适应方面的障碍。我们共给他做了十次次沙盘游戏,在最初的沙盘游戏中,幼儿的沙盘显得比较满,很多时候选择强有力或是能量很强的玩具,表现该幼儿内心有一定的焦虑情绪,他需要或者是他希望自己是强者,足以保护自己,说明他内心感觉自己是弱者,缺乏安全感,这也许是他攻击的根源。而后的两次.他拿了很多桥,很有意识地连在一起放,并让汽车在上面开,车子也慢慢开始有序地排列,我们可以看到他希望有所改善,但缺乏引导和帮助。根据个案的情况,我们用综合性辅导对策:对个案本人的辅导应以平衡情绪为主,坚持每周做一次沙盘游戏,调整认知;与个案班上的教师交流情况,多关注个案的情况,及时疏导个案的情绪;和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并适当的调整与孩子的相处的态度和方式。第六次沙盘后,幼儿开始很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沙盘,挑选自己要的和不要的,然后再摆弄东西,而且逐渐开始能控制自己的所需要的东西,沙盘显得有序而条理。我们继续与个案的教师加强沟通,建议在适当时候提供一定的机会和条件,让他在班组和同学面前展示其特长,多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及时给予适当的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沙盘游戏辅导后,该幼儿在个性心理、行为习惯、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据统计,我园为206名幼儿进行沙盆游戏治疗,有效率达90%以上。

(6)对有需要的幼儿建议家长带幼儿到专业训练机构进行训练,例如对自闭症的幼儿进行结构化训练等。

四、家园合力携手合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效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重幼儿园、家庭一体化,家园教育保持一致,共同关注,形成合力,才能保持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1、教师和家长通过家园联系本、网络BBS、个别会谈等方式经常保持联系,相互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和学习情况,相互交流彼此的认识和见解,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掌握疏导孩子心理障碍的技巧。

2、开设相关的讲座。如:邀请广州市109中家长学校校长张仲庆开设《成功路上与孩子同行》讲座;邀请广州医学院李幸民教授来园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幼儿家长进行交流咨询;邀请广州市妇婴医院儿童心理保健专家周燕燕、林穗方主任与部分家长进行名为《培育资优子女,分享育儿心得》的座谈会;请华师大心理系高岚教授开设《儿童心理》讲座;针对小班幼儿家长在幼儿入托前的焦虑现象开设《小班幼儿入托前焦虑》讲座。

3、开展亲子活动。新生来园第一天,请家长陪同幼儿一起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快乐地参加多种多样的亲子游戏;每个学期组织和幼儿、家长一起到植物园、祈福农庄、云台花园等地旅游;组织亲子制作灯笼展,亲子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等等,使家长和幼儿在活动中增进情感,在制作中互相提高,在互动中提高彼此的亲和力。

篇4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说是一名高中生因为想偷看老师出卷的题目而去老师办公室,却被老师逮了个正着,于是老师严厉的批评了他一通,没想到,这学生想不开,竟然跳楼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导火线仅仅是因为一件偷看题目的小事,仅仅是因为老师严厉的批评了他这一行为,他便这样轻率而冲动的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有网友在新闻后评价说“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经不起一点点挫折”,也有人说是老师的教育有问题,太过于严厉了,甚至还有人指出是中国应试教育造成的结果,诸如此类。应该说,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但却不够全面。这一现象真正反映的是我国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匮乏。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从心理老师的配备,再到心理咨询室的建设、相关仪器设备的购置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政策的保障等,无所不及,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在“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教育背景下,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却被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被严重挤压,在“升学率”、“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社会、学校、家庭等关注的是他们的成绩、分数,至于他们的心理健康这种看不到的成绩,则很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唯有出现了极端事件,才有那么几个人惊呼:“现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殊不知,在一开始,孩子的心理健康就缺失了。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父母所接受的教育决定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现在的很多父母在社会急功近利、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特别重视子女的智力成绩,既所谓的分数。只要成绩好,其他都可以不计较,在父母眼里,成绩决定了这个孩子是否优秀,是否有前途,是否有一个好的未来。至于其他的什么道德品质、情商的发展,这些都是次要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很多的中国父母又特别溺爱孩子,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的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受一点点委屈,恨不得事事包办,孩子有什么需要千方百计的满足,让孩子不受任何的挫折、失败,在真空中成长。却不知,这种教育方法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的成长历程,没有经历失败、挫折的磨炼,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忍耐力、心理坚韧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培养起来,没有作好迎接社会挑战的充分心理准备,一旦离开父母、家庭的庇护,踏入社会,便会变得手足无措,而当突遇发展中的困难、挫败时,心理平衡很容易打破,如果缺乏求助意识,或者缺乏社会支持,极易陷入心理危机当中,而采取极端行为。

2.学校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多年来,在“学而优则仕”的儒家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的教育走入了一种功利主义的怪圈。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学习者的求知欲、不是从学习中得到求知的快乐,不是学而至用,学习目的不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不再是启发学习者的自我完善,为实现人的真正价值而努力奋斗,学习的目的不再是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发现他的特长,保护他的天性,而学校教育把所有学习的目的聚焦在所谓的“成绩”“分数”上,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可以扭曲任何教育规律,不惜任何代价,可以任意挤占其他所谓与成绩、分数无关的活动。什么体育课、德育课、音乐、美术课在分数至上面前,都让位于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即使有的学校开了这些课,也是走过场,主要是为了应付检查,作秀而已。更别说还要开设什么心理健康课。当然,也有些学校例外,一个学期也有几堂“心理活动课”,主要是让学生做些游戏,玩的开心就行,至于是否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游戏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则不得而知。有些学校开通了心理咨询室,却没有引进专门的心理健康老师,主要是让某些老师兼任。至于财力、物力、政策上的保障,则几乎没有。

3.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

虽然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要求学校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但这样的政策往往是以思政教育的名目下发,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中只是蜻蜓点水,只占很小的份量。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所需要的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却难有保障。这导致各教育相关单位在执行政策时,马虎了事,更别说是重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不是同一件事物,尽管可能有一部分相通的地方,但所遵守的教育规律、教育目标、教育手段却大相径庭,因此,不能以思政教育去代替、掩盖心理健康教育。

二、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父母应加强学习,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念

父母应该意识到:科学的教育方法应该是首先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态和体魄,然后才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所学应有所用。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充分尊重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爱好,并加以合理引导。而不是出于功利、竞争的角度,在教育中过于片面的强调分数、成绩的重要性,并把这作为评价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父母更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技能对孩子的成长才是终身受用的。在教育孩子中应树立一种理念:不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让孩子在挫败、与困难做斗争中成长,这样获得的经验教训才是宝贵的,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诸多益处。父母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而不是仅凭想当然、凭个人主观经验去教育孩子,而应该多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否合理,是否遵循了孩子成长及教育规律,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孩子对话,通过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2.学校应明确方向,切实重视并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从孩子上幼儿园一直到高中,孩子成长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可谓巨大。学校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分数教育的迷途中走出来,真正把培养身心健康而不是高分低能的孩子作为自身的历史任务和责任,不再把分数作为评判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才算是明确了教育方向。在平时的教育中,切实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真正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上给心理健康教育有保障,认真而有实效地把心理健康教育风风火火的开展起来,而不再让学生对心理健康保持一种神秘感,甚至是恐惧感,给这些在青春期风暴中成长的少年们提供一个温暖的心灵港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政府应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政策支持,并对政策的落实予以监督

篇5

案例:墨墨

场景(一)早上来园,墨墨跟奶奶告别之后就开心地投入到区域游戏中去了。不一会哭声传来,闻声望去看见墨墨张大嘴巴大声地哭泣,我过去询问,旁边的小朋友告诉我墨墨刚才抢别人玩具,别人不给她就哭了。我摸着她的头说:“筐里还有很多玩具呢,你玩这些,抢别人玩具是不对的。”“我不要!我就要他那个球,筐里没有!”“你先玩会别的,等他玩好了再给你玩,好吗?”“不要,我就要那个球!”……

场景(二)上课时,我正在提问,孩子们都踊跃举手发言,有幼儿回答地好我表扬了他。这时墨墨就不开心地冲到我前面举手:“老师你还没叫到我呢,我也要表扬!”在下一个问题时,我请了她,回答完我也表扬了她,她开心地笑了。可是在接下来的提问中,她又冲到我面前举手,我告诉她“你已经讲过了,要把机会让给别人!”“不行!就不行!我要回答!”不一会儿她就大哭着坐到了地上。

分析:任性的孩子做事情时总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听不进别人善意的劝告。如果事不遂愿,就大吵大闹、乱发脾气。墨墨就是典型任性的孩子。在与墨墨的家长沟通中了解到,墨墨在家里就是小公主,爸爸十分宠溺她,对她的任何要求百依百顺,看不到她的弱点,对其行为不分好坏,一味欣赏、赞扬,一旦放弃要求,墨墨就会任性、霸道。所以墨墨在园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其实墨墨妈妈和外婆也为此头痛不已。她们一致认为这样的坏习惯必须及时纠正,否则孩子到社会上必然碰壁,也无法立足。

措施:

(一)把关爱融入到教育方法中

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特别是特殊性格的幼儿,我们有疑惑过、有疲惫过、有无奈过,但是我们是教师,教师是爱每一个孩子的。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爱是一个社会人最基本的情感。要教育幼儿,我们的教育者先得自己心中充满爱。教师用博大的胸怀把关爱和宽容融入到教育方法中,更能感染和影响幼儿,也将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使他们幼小的心理也充满了爱。对于墨墨的任性表现,我并没有直接去批评她,让其起逆反心理,而是先以鼓励加赞扬的方式来说教,(如:“我知道墨墨最乖了!/相信墨墨能坐得最神气!/墨墨今天肯定是个好孩子!……)类似的话语对墨墨还是较管用的,等墨墨消气了之后再辅以关爱,搂着她和她好好谈心,(如:……假如墨墨这样做的话那老师就更喜欢你了!)让其明白自己刚才的做法是有错误的,这样和谐充满爱的气氛中墨墨是很容易也很开心地接受的。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由于方法不当,语气、言词过重或偏听偏信,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如果这种心理一旦形成,教师和幼儿就很难沟通交流。因此,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对及时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还要善于和幼儿打成一片,多通过学习、游戏和各种活动让幼儿熟悉你、喜欢你、信任你,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觉得你是他们的一分子,是知心朋友,从而建立相互间友好的关系。处理幼儿的事时要做到对事不对人。不因孩子顽皮而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横加指责,在一定程度上会严重的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因此,克服凭主观臆断不能容人的作法,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足够重视。不翻旧帐亦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应做到的。本着“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学会展望未来、一致向前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二)在关爱与尊重的教育过程中增加“适度”的严格要求。

在关爱的同时我们也要懂得尊重孩子,在尊重中增加“适度”严格要求。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是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幼儿虽然单纯幼稚,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尊严……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常常反问自己:为什么要尊重幼儿?尊重幼儿什么?怎样做才能尊重幼儿?怎样掌握严格要求幼儿的尺度?新《纲要》也着重提出了我们要本着尊重幼儿的观念来教育孩子。在孩子们发生“矛盾”的时候,认真倾听争论,并帮助解决,引导幼儿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学会友好交往和团结友爱,不断培养孩子们优秀的性格。当然,在爱与尊重的教育过程中增加“适度”的严格要求,有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我们都知道小孩子都喜欢“慈”而害怕“严”。 “严格”二字虽然令人畏惧,但是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重视把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会因为喜欢哪个孩子而放松对他的教育;也从不因为哪个孩子小而迁就他的不良行为。在要求中,使孩子们懂得了为什么要遵守集体规则?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通过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的有机结合,使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就是在爱他们,就是在尊重他们。当然,温馨的家庭环境亦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摇篮,应积极宣传幼儿心理保健知识,端正家长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促进家长自身素质提高。家园携手,共育幼儿。

篇6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吃加餐的时候,老师要求孩子们先入厕洗手,但经常有个别的孩子等不及,会趁老师不注意先下手为强,便会有孩子告状说:“老师妈妈,XX已经拿点心吃了!”“XX已经拿苹果吃了!”,诸如此类的现象常有发生。在与家长的沟通中也常有发现:如果家长不给买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好吃的食物,有的孩子便会哭闹不止,大发脾气,还有的孩子甚至会坐在地上蹬着腿不依不饶,以此“威胁”家长以便达到目的。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尤其是‘四.二.一’结构的家庭教养模式,使家长对孩子可以说是百依百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时间一长,孩子便没了耐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看到喜欢的玩具就抓住不放,看到想要吃的东西就嚷嚷着要这、要那,一旦不能满足,便马上大哭大闹,大发脾气,家长们也往往在孩子的哭闹声中束手就擒、有求必应。长久以往会影响幼儿健全人格的塑造。

幼儿时期是心理萌芽的关键期,是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抵制诱惑、克服任性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能够培养孩子做到克制自己、学会等待?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怎样处理?是简单的制止?还是找出有效的对策?这是我们教师应当急于思考的问题。

案例描述:

根据孩子们出现的问题,我组织了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馋馋的嘴巴》,活动开始我用情境导入法,引导孩子们体验馋的感受。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盘彩色巧克力豆,请孩子们一起看一看是什么颜色,闻一闻是什么味道。然后我问孩子们:“现在你看到这么好看颜色的巧克力豆,闻着这么香香甜甜的味道,你最想干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想吃!”我又接着问:“知道很想很想吃的感觉叫什么吗?”玉玉抢着回答:“叫馋!”。我笑着肯定了玉玉的回答。然后不动声色地将每个孩子面前的小盘子里放了一颗巧克力豆,便利用课件绘声绘色的给孩子们讲起《小羊嘟嘟》的故事,旨在通过故事,引导孩子们学习克制“馋”的诱惑方法,体验延迟满足带来的收获。故事开始的时候,孩子们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谁都没有去顾及眼前的巧克力豆,我知道,这是课件内容和故事情节将孩子们吸引住了,当讲到第一部分时,孩子们都能拍着小肚子模仿小羊嘟嘟忍住馋的样子说:“小鸟小鸟乖乖的、小鸟小鸟乖乖的”,再往下讲故事时,我发现坐在左边几个小朋友,小手抓起巧克力豆,伸着小舌头舔来舔去,巧克力外层的颜色已经舔没有了;而坐在中间晟晟的小朋友,他的小盘子里的巧克力豆已经“不见了”。

当我讲完故事后,便小的问孩子们:“有好东西你很想吃,但又不能马上吃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啊?”孩子们都皱起小眉头在想注意,润润说:“我可以看动画片!”,宝宝说“我玩玩具”……,我高兴地表扬他俩肯动脑筋!我提示孩子们说:“除了这两个办法,我们还可以看看书、画图画,或者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说完,我故意走到孩子们座位中间,装作很神秘的样子四处张望着说:“小朋友们,我要看看,谁像故事中的小羊嘟嘟一样忍住了馋,当我看到大多数孩子盘子里的巧克力豆还在,马上及时表扬了他们,同时,我走到晟晟小朋友的身边,问他巧克力豆怎么没有了,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没忍住馋,吃掉了”。我没有批评他,我鼓励他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要学会忍耐,这样才能获得的更多。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了“延迟满足”带来的更多收获和喜悦;通过活动,孩子们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案例分析:

我组织的这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馋馋的嘴巴》,是从小班幼儿心理出发,根据小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爱模仿、喜欢游戏、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等年龄特点,结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设计而成,意图通过幼儿体验“馋”的感受,引导幼儿克制诱惑,体验延迟满足带来的收获,从而初步建立幼儿自我控制意识。从活动开始时,我就引发幼儿感受“馋”的滋味,从而在教育过程中让幼儿体验“延迟满足”会带来更多的收获。深入浅出地使幼儿的自控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从心理健康教育出发,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充分感受“馋”的滋味。通过理解故事内容掌握克制“馋”的方法。这种形式比教师的说教更加深刻、更加有意义,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米契尔做过著名的“糖果实验”――延迟满足实验,他用了十年的时间进行了跟踪研究,发现那些能够耐心等待的孩子中学毕业后,在社会适应、自信心、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方面;在面对挫折、积极迎接挑战,不轻言放弃等心理品质方面,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

《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中也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幼儿期的自我延迟满足可以预测青春期和成年期的各种认知和社会适应功能,并且这种自我延迟满足能力也可以迁移到成年早期,减轻成年期人际交往中由于内拒绝而产生的高焦虑和消极反应,延迟满足是构建人类许多复杂行为的基础,是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人际关系、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是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以日臻完善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也是社会文明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社会美德。培养孩子延迟满足能力对幼儿未来健全人格的成长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7

关键词:家园合作;情绪体验;预防矫治;安全需求

现今,全托的幼儿越来越多。这就更迫切要求教育工作者关注全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两年多来,笔者通过分别与幼儿园园长、教师、家长、课题组成员探讨,总结出如下《全托幼儿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的成果。

如何有效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要想有效地促进全托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必须有素质过硬的教师。为此,新世纪幼儿园决定每周星期二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良好氛围,发扬主人公精神 幼儿园内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让主人翁精神根植于每位教师的心中,使每位教师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在无私奉献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园长要有博爱精神,心里要装着每位教职工,并做到公平对待每位教职工。

观察反思,体验重要意义 这个过程要求教师作观察记录(文字、PPT、录像)、策略卡、个人推荐策略卡、策略实施记录表、教育反思,使教师体验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教师心理健康,才能有效地促进全托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家园合作,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在幼儿心理发展中,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为此,我们采取如下措施:

知根知底,加强沟通 为每一位全托幼儿制作个人档案,详细记载全托幼儿的情况,对全托幼儿“知根知底”。重视家园交流,随时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家长会、讲座或微信等形式,根据溺爱型、严厉型、民主型、缺乏责任心型家长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层次指导,架起家长与幼儿心灵联系的桥梁,使家长多听幼儿倾诉,及时进行疏导和矫正;幼儿也乐意向家长汇报自己的情况;同时教师也了解幼儿在家长面前的表现。另外,组织一系列家长走进课堂的活动。

家园互动,以身作则 通过短信建立“家园互动”。如“家长建议”使幼儿园了解家长的心声;“家园互动栏”帮助家长积累育儿的成功经验,使家长明确以身作则的方向,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临时家长,扶危济困 在获得家长同意的前提下,为焦虑、紧张的全托幼儿安排临时家长,避免因缺失家庭关爱带来危害。让家长清楚:人生开始的“差之毫厘”,有可能导致人生中后期发展的“谬以千里”,幼儿与家长之间的“安全依恋”是帮助幼儿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

活动中获得幼儿心理健康

以活动激趣 通过活动,创新教师教育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帮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在活动中可利用教具、幻灯机、电视机等多媒体技术,将一些童话、科普故事进行声像结合,这样符合幼儿具有形象性的思维特点,使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促进语言、思维、身心健康的同步发展。

以游戏激趣 游戏是培养创造力,愉悦身心的好方法,教师应让幼儿参与各种游戏,在游戏中动起来,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幼儿期是创造力培养和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关键期。游戏的作用之大,有时是你无法想象的。根据专家的研究表明,晚上是人一天中情绪最低的时候,我们要求全托的幼儿在傍晚六点后一定到操场下面开展活动,教师有的放矢地安排一些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大大减轻分离焦虑,逐渐对幼儿园依恋。如《找朋友》《进独木桥》《抢红旗》的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小朋友的交往能力和不怕困难的性格,这些游戏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内在的心理要求。随后,为减轻幼儿的分离焦虑,还开展了各种音乐游戏活动。

以语言激趣 交谈时,教师应多找一些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幼儿常常分不清左右脚的鞋子,若教师只是单纯地说教“这是左脚鞋子,那是右脚鞋子”,说得再多,孩子可能还是分不清。这时,教师可以创编一个小故事:“小朋友们看一看,某某的两只鞋子背对着背,都生气了。他们为什么不高兴呢?因为他们在说:‘把我们穿错了,我们要面对面’。”然后,教师再帮幼儿把穿错的两只鞋对换,接着说:“瞧,两位好朋友正面对面地点头微笑呢!他们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因为他们穿对了。” 这样,他们很快就能分清左右脚与相配的鞋子。采用拟人化的语言和幼儿说话,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有的小朋友玩得很脏也不愿洗。这时,教师可以将身体各部位拟人化:“宝宝的小手在说:‘我早上多干净啊,可是现在这么脏,我真难过。’宝宝的小脸蛋在说:‘我好难受啊!我希望很快就能变得香喷喷的……”幼儿们听到后,就会乐意去洗,就会说:“我的小脸蛋香喷喷的,我的小手变干净了……”

体察感受幼儿心理安全需求

全托班教师要扮演从周一到周五的“母亲”角色。采用家庭式的称呼,教师可称孩子为宝宝或直呼乳名,幼儿则称呼老师为:“王妈妈、李妈妈……”满足幼儿心理安全需求,教师还应注意:

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 教师要对那些顽皮、淘气的幼儿批评少一点,关心多一点,不翻旧帐,否则幼儿认为教师不喜欢他,会使本来简单的教育工作难于开展。

抓住问题关键,掌握教育时机 我们应注意,对于犯错幼儿的教育要有连续性:一是善于观察言行,抓住问题的关键,对症下药,切勿延误教育时机,善于用表扬来结束批评;二是要有明确的态度,表明你对他的问题了如指掌,打消他想蒙混过关的念头,正确的给予肯定,错误的予以制止,点到即止,使幼儿学会认识自身的错误;三是要使幼儿学有榜样。

防止幼儿心理发生障碍

全托幼儿中,有的幼儿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甚至有的孩子有攻击,对这一类幼儿要多施爱。

如何说,幼儿才会听 获得幼儿的信任,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基础;幼儿会倾听是接受教育的前提;因此,老师和父母要注意说话算话,以身作则。另外,用简单的词语回应幼儿的感受,还可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同时,我们要恰当地给予赞赏,需切记:赞赏要谨慎,要讲方法。

如何做,幼儿才会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解决心理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倾诉。有的幼儿很少或不肯开口说话,教师应主动地与他一起玩耍,用恰当的动作、语言表示对幼儿的喜爱、关心;在沟通时,注意听孩子说,不随意打断孩子的讲话,重视幼儿的话其中包含的思想。交谈时,教师应多找一些幼儿感兴趣的话题;还可以采用拟人化的语言,发挥幼儿“讲”的主观能动性。教室的墙壁、图书角,区域活动中的娃娃家、表演区、认知区、自然角……都可以是鼓励幼儿讲得更好的场所。这样,当幼儿发现了新奇时,那种愉悦,那种急于告诉大家的心情是何等的急切。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对于幼儿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时为了幼儿,老师可有意识地降低活动难度,培养他们游戏、乐器、音乐、画画、跳舞、书法等兴趣特长,从而有效地防治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

引导幼儿和平相处 教师应帮助幼儿建立互助互爱的关系。让幼儿制作“情绪盒”,把情绪表述出来;对于幼儿的普通斗嘴,教师可不予理会。另外,教师开设“和平角”,需要解决争端的幼儿可到“和平角”。教师应教幼儿如何将愤怒的情绪安全化解;做到不偏不倚地对提出要求的幼儿给予支持。同时,教师的介入只是引导幼儿自己正确处理矛盾;如果幼儿按老样子行事,可让其体验到不良行为的后果,从此努力解决冲突。教师确保冲突本身不会给幼儿造成生理与心理上的伤害时,要放手,做到适当介入并安然抽身。长此以往,幼儿能自己解决冲突,和平相处。

参考文献

[1]蔡迎旗.留守幼儿生存与发展问题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篇8

我班有幼儿40名,其中男孩子11名,女孩子29名。通过小班一年的学习,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有一定的进步。大部分幼儿已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有礼貌;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都有较大的发展。但我们也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较弱、幼儿的行为常规还需加强。本学期我们将在培养幼儿喜欢上幼儿园的情感基础之上,认真规范幼儿的一日常规,加强纪律教育,努力做好班级保教工作。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喜欢帮助他人;尊敬师长和同伴友爱相处的情感,使他们在自己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二、教育教学工作目标

音乐领域:

(一)歌唱活动

1、用自然的声音、正确的姿势演唱自己喜欢、熟悉的歌曲。会听间奏,音域一般在c1—a1。

2、初步学习接唱、对唱等演唱形式。

3、喜欢为熟悉、短小、工整的歌曲替换歌词并尝试将创编的歌词填入歌曲。

(二)韵律活动

1、学习随音乐做简单的舞蹈动作,喜欢参与韵律活动。

2、学习用相应的动作表现音乐的内容和情绪,基本能随音乐的变化改变动作的力度、速度、节拍等。

3、引导发现律动中的动作组合规律,初步学习创编韵律动作。

(三)节奏活动

1、喜欢随音乐演奏打击乐器,学习用几种乐器演奏简单的固定节奏型。

2、自由探索和尝试几种打击乐器(铃鼓、圆舞板、鼓等)的演奏方法,学习简单的打击乐合奏并保持自己节奏型。

3、会集中注意看指挥,在集体中学习保持与音乐、与他人协调一致。

4、尝试用乐器、自然物的不同音色、节奏型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和对事物的认识。养成爱护乐器的态度和习惯。 (四)欣赏活动

1、喜欢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

2、学习听辨音乐中差异比较明显的音区高低、力度强弱、速度快慢,进一步感受典型的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 3、感受二拍子和三拍子乐(歌)曲的特点。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作品的感受。

4、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比较集中注意地倾听、观看音乐、舞蹈、戏剧表演。

科学领域

1.帮助儿童获取有关自然环境中的物质(露水、太阳风等)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具体经验,了解不同环境中个别动物(昆虫类)植物(蔬菜类)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带儿童观察、了解秋季和冬季的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获取感性经验。

3.引导儿童了解周围生活中常见科技产品(家用小电器、塑料、木制品等)的功能,初步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

4.使儿童主动参加科学活动,喜欢探索周围自然界,关心、爱护动植物和周围的自然环境。

社会领域:

(一)自信心培养

1.知道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和自己完全一样,喜欢自己的长相。愿意用自己的特殊才能为大家服务。

2.知道人有喜怒哀乐等情绪,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喜好、需要以及情感。

3.感受与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并能很快适应。

(二)人际交往

1.喜欢和同伴共同游戏。

2.主动与认识的人打招呼,愿意与人聊天、交谈。

3.学习用正确的方法(语言提示、商量等)表达自己的需要与想法。

(三)行为规则

1.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交谈,不随意插嘴。

2.知道不能把集体的或他人的东西带回家占为已有。

(四)民俗文化

1.感知与了解自己的生活与他人劳动的关系,感激劳动者,尊重和爱戴他们。

2.认识并喜欢家乡着名的风景名胜和环境,了解中国最着名的风景名胜,感受其中的美。

3.认识并尊敬国旗,参加幼儿园的升旗活动。

美术领域

(一)兴趣与审美

1、对周围环境中美好的事物较敏感,愿意参加各种美术活动,对各种美术活动有兴趣。

2、会欣赏生活用品、美术作品、节日装饰、环境布置及四季景色中美的要素,并能用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能与同伴交流自己和他人的美术作品,尝试初步的欣赏与评价。

(二)绘画

1、在小班基础上,认识一些绘画工具,学习蜡笔水粉画、拓印画、棉签画等多种绘画方法,体验绘画的快乐。 2、能用各种点、线条、简单图形表现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

3、对色彩活动有兴趣,认识8种颜色并学会辨别同种色的深浅,学习用较丰富的颜色作画。

4、学习在画面上简单地布局,初步学习画面上安排物体的上下、左右关系。

(三)手工

1、喜爱各种手工活动,正确使用多种手工工具和材料,注意工具使用中的安全性,并学习收拾整理。

2、根据泥的性质塑造物体的主要特征。尝试用团、捏、压、搓、擀等技能做出泥塑作品。

3、学习用纸折出(按中心线折)、剪贴出简单的物象。

健康领域

(一)身心保健

1、愉快安静地进餐,会使用筷子。

2、养成正确盥洗的习惯,坚持早晚刷牙,勤洗头、理发、剪指甲;愿意保持个人卫生。

3、逐步学会自理大便,学习正确使用手纸。

4、能有序穿脱衣服并整理好放在指定的地方,安静入睡。

5、知道避开危险和应付意外事故的最基本的方法,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6、进一步知道五官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初步掌握简单的保护方法。主动配合成人接受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二)体育锻炼

1、能上下肢协调走,步调放开、均匀,摆臂自然协调,姿态端正。听信号有节奏地走、变速走或变方向走。

2、能有节奏的上下肢协调跑,落地较轻,懂得省力平衡跑的粗浅知识。能控制自己的身体绕障碍物跑。

3、懂得跳跃时屈膝,前脚掌蹬地跳起,落地轻并主动屈膝缓冲。能较熟练掌握助跑跨跳动作,落地时能不停顿向前缓冲。能熟练掌握单脚连续跳,动作连贯,节奏清楚。

4、掌握单手肩上投远动作,注意上下肢协调用力,挥臂速度快,击中较大的目标。能连续不断地拍球。

5、能大胆在平衡木上活动,掌握原地旋转、闭目站立等动作。

6、掌握正面钻的动作,学习侧面钻的动作。能钻爬过较长的障碍物,完善手脚、手膝爬行动作,灵活的调节速度和方向。

7、能攀登各类攀登设备,大胆地玩大型活动器械。

8、能较熟练地听多种口令和信号,做出相应的动作,能听信号进行队列练习。

9、能随音乐节奏做徒手操和轻器械操,动作到位,整齐有力。

10、了解有关体育活动的常识,乐意遵守体育活动的规则和要求,初步尝试与同伴合作游戏,有一定的运动意识和能力。

语言领域

(一)倾听理解

1.对教师及同伴的言谈话语有兴趣,亲近倾听并参与谈话。

2.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地倾听别人讲话,不打断别人的讲话。

3.能听懂并理解较复杂的指令和规则,并能正确、较迅速地按要求行动。

(二)表达交流

1.能大方地在集体面前较连贯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想法。

2.学习发起谈话的方法,对所听到的信息给予相关的评论、行动。

(三)欣赏阅读

1、喜欢欣赏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学会有顺序的观察画面,了解情节,感受文学作品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2、理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能运用较恰当的语言、动作、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

3、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发展想象,替换或仿编有韵律的诗歌或散文。

三、本学期课题主要工作任务及实施措施

(一)继续《幼儿良好规则意识养成教育与心理健康融合的研究》,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并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工作,结合本班实际计划如下:

1、加强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学习,使用研究《幼儿园和谐发展课题》一书中有关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课例。

2、学习时间:每周二、周四。周二、周一分组学习。

3、学习形式:课题组采取集中学习、讨论、交流、培训等形式组织学习,注意加强反思型学习与研究、注意有针对性的选择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进行学习,注意有效地作好读书笔记和读书后的教育反思笔记。

4、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做到会听、会说、会做并将听到的东西做出来,写出来,将听到、看到的理念和经验真正内化,并付出行动和实践,使自己在实践中真正把握我们所听到的理解的理论。

(二)实践研究

1、实践研究目的;

2、实践研究形式;

3、实践研究时间;

(三)培训工作

(四)课题研究思路

1、研究工作的基本任务;

(1)每月一读,写出读写笔记与读书后教育反思笔记,交课题负责人。

(2)确定一节系列活动,写出课后教育工反思(围绕系列活动写)

(3)整理一个教学故事,写一个教学叙事。

(4)开展一个课题研究,写一个研究专题(围绕教学反思写)

(5)研究一位名师,写出心得感悟。

2、成果形式:

(1)通过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学习,通过有关心理念健康教育的书籍的学习,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联系实际写的读书笔记、教育反思经验论文。

(2)联系实际设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活动方案与课件。

四、教育教学工作内容及措施:

篇9

关键词: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培养

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两个大环节。下面我将就此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从学校教育来看,需要做到以下这四点:(1)正确认识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问题是前提。新课改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现阶段人才培养的方向,强调了教育强化育人功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学生的自理能力自然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所以要提高认识,将其纳入小学课程设计和培养方案中来,设置合理的教学途径和实现目标,将自理能力培养作为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考核的一环。(2)强化对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思想的引领。自理能力的核心是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而一个人的真正改变在于观念和意识的改变。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思想引领,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改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将一些不好的和错误的观念改正过来,自觉抵制一些错误的观念,形成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事物的看法和问题的解决能形成一套自己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和行为模式。从学生自身来看,往往自理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般在班上都更擅长和同学相处及沟通交流,在学生中间往往具有一定的威信和影力。所以从具体做法来看,可以采用树立典型和榜样、表扬先进的方式,激励学生自觉树立培养自理能力的理念,塑造良好的自理能力。(3)加强对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实战”训练。在2016的“最美教师”的颁奖典礼上,有一位奋战在浙江丽水农村36年的乡村教师王伟平老师,这位老师是小学自然科学的老师。由于农村小学经济条件有限,教学水平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于是王伟平老师就自己探索发展,利用平时的寒暑假时间去各个乡村小道寻找各种动植物做成标本展示给学生看,还会带着学生去野外捕捉蜻蜓,从而学会探索与发现自然科学,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观察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不难看出,实践在育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传统教学课堂的延伸,是磨炼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在我们的农村小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加强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的标准是身体和心理无疾病,同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农村还存在一些特殊儿童,像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这类的,应该要特别关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诱导,使这些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念,生活中充满正能量,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这类学生的自理能力培养要多一些肯定,少一些批评,让他们树立信心,敢于去尝试、去做,最终在实践中掌握方法和技巧。

从家庭教育来看,在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中,每个家长都应该反思自己在平时家庭教育中的方式和方法,是否存在不当的教育行为和不良的教育诱导。同时加强对孩子社会化过程的科学认识,真正意识到孩子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和一些应该注意的事由,比如要避免过度溺爱孩子,出现一切“包办”的现象,因为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他们每一天都有新的成长和收获,在关爱孩子的同时,要时刻关注孩子,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转变培养理念。具体方法是让孩子学着处理一些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和家务活等,并且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总而言之,针对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唯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重作用和发力,才能产生显著效果,使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并树立自我意识,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成为有独立思考、独立理解能力的人,相信这必将使其收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江琴.低年级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赵越.朝鲜族幼儿园课程与家长参与教育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13.

[3]李铃.小学一年级新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研究[D].宁波大学,2012.

篇10

【关键词】幼儿教师;工作倦怠;情感衰竭;非人性化;个人成就感

近年来,我国教师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倦怠问题,尤其是幼儿教师已经普遍存在工作倦怠的现象,而且伴随着幼儿教师的年龄、学历以及职称的提高,个人成就感越来越小,工作倦怠程度不断增强、因此,加强幼儿教师工作倦怠状况研究,不仅可以为幼儿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还有利于为幼教在职培训及其幸福感的培养提供相关的依据,从而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幼儿教师工作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1.个体的个性。调查发现性格内向、安静少言的幼儿教师与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的幼儿教师相比更容易产生工作倦怠。性格开朗豁达的幼儿教师对人对事持乐观态度,自信心强,能很好地自我调适工作中的压力。相反,性格孤僻内向的幼儿教师面对工作压力就显得尤为被动、无所适从,从而加重了压力,诱发工作倦怠的发生。

2.个体期望值。在幼儿教师中,许多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发展空间,很少有什么专业发展的机会,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带班而已,很难获取职称晋升、职务提拔、以及通过学习、研讨、进修或培训获得业务提高的可能与条件,因此许多幼儿教师从一开始就看到了自己以后的命运,显得心灰意冷,从而对工作比较消极。

(二)客观原因

1.幼儿教师待遇偏低。相对于其他服务性行业以及中学的工资待遇来说,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位于中下等水平,大部分的幼儿教师认为自己的报酬和社会赋予教师行业的崇高使命不太相符,因此幼儿教师们内心会感到非常不平衡。

2、幼儿教师的从教环境较差。公众对于幼儿教师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家长、管理者和社会公众并没有把幼儿教师当作专业人员来给予她们必要的尊重。幼儿教师失败时常常遭到责骂,面对压力,幼儿教师在工作中缺乏了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损耗了幼儿教师的工作士气与热情,从而导致工作倦怠的发生。

3、幼儿教师压力大。幼儿园的工作很繁琐,每天很早就要赶到幼儿园,一天工作结束后身心俱疲,有时候遇上学校、小孩家长有事,还需要加班,很晚才能到家。回家后还要写教案、报告等等。同时,安全责任压力大,每位幼儿老师都心系着幼儿的安全,丝毫不敢有所怠慢。虽然这样,但是还是有些事情避免不了,一出现什么差错,家长就会找上门,并且部分家长就是认定什么错都在于幼儿园,幼儿教师整天都是神经紧绷,感觉工作实在太累。

4、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清晰。幼儿教师都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但现行继续教育又无法满足,所以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很难得以提升。

二、幼儿教师工作倦怠的对策分析

(一)应该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1.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和待遇。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一直是限制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有利于提高她们工作的积极性,使她们更能够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能力,也有利于相应职业的人才的引进,更好的推进幼教行业的发展。

2.提高公众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可度。通过媒体的宣传、家长见面会等让大家熟悉幼教行业的特点,对幼教行业有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到幼儿教师是专业技术人才,并不是所谓的“保姆”。

(二)加强幼儿教师的培养与管理。

1.做好职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职前心理健康教育,使幼儿教师形成角色认同感。使他们能够充分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学会在日常生活和以后的教育活动中都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乐观积极的情绪去对待每一件事情。这样他们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工作,不畏难,不怕苦,热爱自己的幼儿教师事业。

2.建立在职教师心理测评机制。针对很多的幼儿教师已感身心疲惫,担忧在职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我国教师行业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教师有一定程度的情感衰竭。这一制度的实施,让教师这一行业开始走向专门化,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更为严格。但是它还是有其弊端,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并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测评,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在职的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因没有合适的心理测评机制进行测量而被忽视。

3.创建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幼儿园应该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让幼儿教师在活动中放松自我,使幼儿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4.应该加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幼儿园应该帮助幼儿教师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并给予幼儿教师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让他们在不断地学习与进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发展的平台,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从而更加得心应手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减轻自己的工作倦怠问题。

(三)加强幼儿教师自我调适

1.正确认识工作倦怠,树立自我保健意识。作为教师本人,应正确认识工作倦怠,清醒认识到工作倦怠并不可怕。工作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当发现自己有工作倦怠的症状时,要勇于面对现实,反思自己的压力来源,采取多种方式解决,主动寻求帮助,将其加以化解。

2.提高压力应对能力。幼儿教师当面临压力的时候,应该树立积极地心态,掌握压力应对策略,并及时的进行自我反思,合理调控自己的情绪,避免不良情绪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同时,幼儿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当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时,要及时的调整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都能够与工作环境想适应,不断寻求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平衡,并提升自己的素质,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应对压力的能力也就相应得到提高,这样幼儿教师在工作中的倦怠感就会相应得到降低。

3.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培养对学生无私与宽容的精神,有利于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进而有利于防止幼儿教师的工作倦怠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娜,周燕.社会学视野下的幼儿教师工作倦怠[J].当代学前教育,2009(06)

[2]周志英.幼儿园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疏导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

[3]张晓辉.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J].学前教育研究,2010(03)

[4]康丹,吴菊蓉.福建省幼儿教师工作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1)

[5]蔡军.幼儿教师工作倦怠的成因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06)

[6]刘丹.幼儿教师工作倦怠与人格特征、情绪智力关系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7]李永鑫.教师工作倦怠及其干预[J].当代教育科学,2004(21)

[8]王欢.昆明市幼儿教师工作倦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9]陈明立.教师工作倦怠成因解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S1期

[10]毕恩明.缓解教师工作倦怠的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