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

篇1

[关键词]职业能力;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DOI]10.13939/ki.zgsc.2016.31.202

近年来,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由于财务工作的敏感性,财务管理实践教学难以深入企业,不利于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因此,开发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1财务管理职业能力解析

职业能力是人们成功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必备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职业专门能力指完成某职业主要工作任务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综合能力与专业的知识技能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对于该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职场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跨职业的专业能力:运用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用外语解决技术问题和交流的能力;②方法能力: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③社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④个人能力:社会责任心、诚信、爱岗敬业、工作负责的职业人格。

就财务管理职业领域而言,上述职业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1专业能力

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会计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律、税务筹划等专业知识,熟悉国家政策。专业能力主要包括:①职业技能:相应的资质水平、岗位技能、计算机和英语水平等;②管理技能:对人、财、物进行合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技能;③协调技能:与企业生产、销售及管理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沟通配合技能。

1.2综合能力

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动手操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企业日益强调职业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头脑灵活,能够随机应变,善于沟通、协调、处理与其他人员、部门的关系,具有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职业操守等。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除了要有基本业务的动手能力,还要有决策分析、判断能力,能够结合不同的企业实际对行业的资金运行模式有所了解和掌握。

鉴于以上职业能力要求,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初次就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能力基础。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应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以充分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提高财务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2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的现存问题

2.1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实训同质化

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设置和会计专业雷同,体现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少,导致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与会计专业毕业生同质化,欠缺财务管理职业人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虽然会计基础知识和技能是一个优秀财务管理人员必要的专业能力,但是单一的会计核算和岗位技能训练并不能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与特点,与会计同质化的实训对学生的培养停留在财务管理职业通道的第一层级,即使毕业生初次就业能力强,但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2.2对实训过程的职业性关注不够

目前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把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混同,认为培养职业能力就是培养操作技能,另一种是将职业能力培养等同于就业能力培养。实训过程中存在重技能训练、轻素质培养,重专业能力、轻综合能力的现象,而实训教学中评价方法的重结果、轻过程性倾向,忽视了学生对工作过程和环境的感悟及反思,会限制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养成。

2.3教学方式单一

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方法主要有两类模式:一类是以教师讲解实训教材的内容为主,采用练习习题的方式。学生无法提升财务管理岗位基本技能和职业能力、塑造职业素质,导致毕业生眼高手低,不能满足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需求;二是以案例分析、专题讨论为主,但是案例分析的预设条件是确定的,限制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学生不能体验企业实际经营过程、财务管理活动以及财务关系的处理,缺乏对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3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1)建设思路体系构成。从人才市场来看,财务管理的职位体系大致包括基层财务人员、财务主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工作内容为基本会计核算 ̄――收入管理、成本管理及费用控制、利润管理――资金规划、财务预决算、风险防范――资本运作及融资、审查对外会计资料、财务监督和审计、撰写财务分析报告,这就为财务管理职业的能力体系构建和实训课程建设奠定了基本路径。

对照上述能力体系,在兼顾就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型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是:从课程实践到专业实践再到综合实践,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职业能力为核心,着重训练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通用职业素质。构建一个融合专业知识、工作过程知识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梯级结构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该体系旨在解决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体系分散、实践能力差、思维不活跃、创新性思路少、人际交往能力低等问题,注重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兼顾学生初次就业的职业技能需求和后期发展的职业能力需求,解决职业素质的培养这一薄弱环节,培养学生多元整合的综合能力。

实训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四个层次:①从手工创建会计账簿、成本核算到会计电算化;②从基本会计业务到审计、纳税;③从财务预算到财务管理单项实验;④进行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的财务决策实验和财务资料的综合分析。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教学,具体见表1。

(2)教学模式转变为任务导向及项目驱动。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真正达到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的教学目标,在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中,采用“任务导向、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课程组织以学生亲身参与为基础,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落实到每一个能够使学生动手、动脑的环节。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驱动教学需要设计仿真的工作环境,布置具体的工作任务,明确学生要取得的工作成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操控性,既要对学生的各种想法和实践操作给予及时的点评和鼓励,又要对出现的问题加以控制。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查阅资料寻求知识,由独立学习转变为沟通、讨论、动手实践完成项目任务,由“学会”到“会学”,从而产生成就感,提高教学效果。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在高仿真体验中提升财务管理技能,站在企业运营的角度来认识财务管理的作用与价值,学生能够经历财务管理职业通道从低到高的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和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在走出校门之前能够具备一定财务管理工作经验,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组织采用“团队学、赛中学”,每一个学习阶段的课程开始时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每组6~7人),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为四个主要教学环节,具体见表2。

表2

[]实训步骤[]具体内容

第一步[]布置实训任务[]教师讲解实训涉及的相关知识和基本理论,提出实训要求,布置实训任务

第二步[]专业软件模拟实验[]采用专业软件进行模拟实验,进行分组演练与对抗。具体软件包括:会计基础技能实训软件、财务管理专业对抗实验软件、沙盘模拟教学、审计及报税软件模拟实验

第三步[]撰写实训报告[]要求各组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资料以及社会调查搜集资料,就软件模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者延伸案例进行分析并撰写实训报告

第四步[]实训汇报[]要求学生就实训报告进行公开展示,课堂上开展开放式的讨论和辩论,进行模拟答辩或案例分享[BG)F][HT]

(3)考核方式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目前,主流的财务管理教学评价依然是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大多还在采用以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为核心的评价方式,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体验。形成性评价则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持续观察、记录、反思从而做出发展性评估,注重过程性考核,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行为能力和感悟体验,目的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提升自信、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从被评价者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参与者。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综合实训着重对学生岗位技能、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相较于终结性评价更加契合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特征。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由于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了分组实训、集中作业并汇报的形式,在教学内容上综合了财务管理专业众多的专业课程,无法采用传统的一张试卷确定学习效果和成绩的考试方式,因此采用非集中考核、过程性考核的形式进行。采用以团队为基础,以平时过程性考查为核心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评价对象既包括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及运用情况、岗位技能的熟练程度,还包括学习态度、表达书写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

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目前尚未形成标准化的教学范式,以上几个方面的探索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并完善,以符合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改革方向和路径。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知识经济 财务管理 影响 对策

知识经济,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内涵来看,吴季松教授给出的定义是:“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按照世界经合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产生的,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再生产过程进行的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从总体看,财务管理包括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主要内容包括:流动资金的投放与管理,主要解决合理配置各项流动资金,保持良好偿债能力和提高赢利能力两方面的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以确定建立在现金流量比较之上的固定资产投资方案;对外投资决策,以确定在投资报酬与风险程度合理平衡前提之下的对外投资方案;等等。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因素,由此引发的经济革命将重塑全球经济的新格局,并将引起政治、社会的全面变革。其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知识经济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对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经济被普遍认为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带来的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的新经济发展态势。新经济环境的出现,使传统财务管理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并对其产生了巨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剧。一是网络经济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服务业市场的扩张,交易量迅猛增长。二是跨国公司已突破反垄断法的约束,全球购并涉及更多领域。这些使得理财环境更具多元性、层次性、风险性,更为复杂多变。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结构,使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也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2)微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影响。企业的组织形式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组织结构扁平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由单一的低附加值向低能耗、高附加值、多样化、创新型发展;市场营销由单一的国内市场营销向开放的、国际的市场营销发展;知识产品已成为最有代表性和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它与制造成本没有必然联系,也不随制造成本上下波动,知识的重复使用使产品中的物质消耗在产品价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企业的资源供应,由原来的物力和财力资源变为以人力资源为中心的三大资源优化配置的格局。

2、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普遍认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理财的最大目标。我国先后经历了从“总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到“资本保值增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的演变。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也经历了从“利润最大化”到“股东财富最大化”再到“超利润目标管理”的转换。

财务管理目标总是随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物质资本的地位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上升并已成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知识资本比物质资本具有更高的增值性;另一方面,企业的财务信息上网后,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查到企业的财务信息,而大量潜在股东都会因此实施投资计划,企业股东的数量会扩大,股权更趋分散,因而“股东”的概念更趋模糊化。企业所有者地位的变迁和数量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同时,知识经济社会里,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企业是各种要素的所有者达成的一个契约,企业的利益是所有签约各方的共同利益,而不仅仅是部分人的利益。因此财务管理要考虑所有有关利益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实现企业及企业与外部各方的良性发展,最终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将转向“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目标,进而追求“前瞻经济最大化”。

3、对财务管理内容的影响

(1)对企业财务筹资的影响。筹资主要是指财务资本的筹集,主要包括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和债权人的融资。传统的筹资仅限于国内,而且筹资只是为了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可以在国际资本市场选择适合自己的资金来源和融资方式。筹资的功能也不仅是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而在于有效地配置资源。

(2)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企业传统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实物资本及货币资本。在工业经济社会,企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厂房、设备、资金等有形资产,对无形资产投资比例控制很低。知识经济下,知识成为企业发展经济的首要资本,财务管理的内容由筹集资金、发挥企业的规模效益为主转向筹集知识、发挥企业的知识效益为主。

(3)对企业财务收益分配的影响。企业的财务收益分配取决于资源的占有关系。在工业经济社会,实行按资本分配的制度;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化劳动创造着更多的价值,知识是企业成长的第一推动力。所以,由知识生产力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分配,理应以投入的知识量为主要依据,“按智分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收益分配的主要模式。

4、对企业风险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社会,以无形资产为主要形式的知识资产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相对于传统的实物资产和货币资产,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增大,而且国际市场复杂多变,企业风险因此增大。

(1)生产经营风险提高。生产经营风险包括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两个方面。生产风险是由于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而造成的,主要表现为决策风险;市场风险则是由对市场应变能力弱而造成的,主要表现为货币风险。当然,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以及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运用,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将会加快,货币风险也会进一步增加。

(2)财务风险加大。按目前理财活动的内容来分,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等。这里主要分析筹资风险和投资风险。知识经济下,金融业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国家对市场的监督也将进一步规范。企业能凭借良好的经济效益、市场前景与持续高速的增长获得资金,而企业筹资时还要受到各种保护性契约条款的限制,这无疑会增加筹资成本和筹资风险。另外,知识经济使企业的行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增加了企业投资的不确定性。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1、更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

企业财务管理的更新首先就是财务管理理念的更新,因为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是财务管理的决定因素。这就要求企业人员首先要认识知识资本,了解其来源、特征、构成和表现形式 ;二是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的一部分,认可知识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资本应分享的企业财富 ;三是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企业既要为知识的创造及其商品化提供条件,又要充分利用知识资本为企业创造持续的利润。

2、调整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有许多不适应处。首先,它仅考虑了企业的自然资源和传统财务资源,忽视了企业的知识资源和时间资源;其次,在资源分配上存在着“狭隘主义”,仅考虑了经济效益原则,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非企业股东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使“知识最大化”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的作用,它的实现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在最短时间内最佳组合运营的结果。

3、改革企业财务管理内容

随着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的投资、筹资以及风险问题等比较突出时,财务管理的侧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新的财务管理内容应包括:筹集知识取代筹集资本;投资战略调整为“投知”或“投智”,不再以投入资本为中心;创新财务评价指标,表现在对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将从财务效益转向全方位效益,对经营成果的计算重点将由利润计算转向增值计算。

4、应对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财务管理转向多样化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在知识经济下,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财务风险的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应该正视财务风险,要控制和化解财务风险,为企业减少损失,赢得最大的收益。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采取以下的相应措施:分散、转移、转嫁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财务风险;适时优化企业的财务结构;加强企业运营中的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健全财务预警制度;等等。

5、调整财务机构与财务人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性贸易日益频繁,企业财务机构与管理人员要想在竞争中获得生机,必须利用一切技术,全面掌握信息,进行科学的财务决策。对包括知识资本在内的企业总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和超前性,用管理有形资产的传统手段是难以适应的,因此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此,可采取调整财务机构、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以及建立员工激励制度等措施。

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它加快了知识与信息的传播速度,拓宽了财务管理研究领域,丰富了财务管理内容,改变了财务管理观念、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方式和财务风险的概念。财务管理重心由有形的物质资本管理转向无形的人力资本管理,实现了传统财务管理向网络财务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了财务管理范围由本土化向国际化的转变。因此,企业应提高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素质能力,把财务管理放在管理中心位置上,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对其进行再认识、再改革,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参考文献】

[1] 张兆国等: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创新.会计研究,2003(3)。

[2] 王二龙:也谈财务风险管理.财务与会计,2006(3)。

篇3

关键词:油气管道项目 物资采购 管理风险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加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天然气及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这就使我国油气管道行业遇到了发展的黄金期。管道运输在油气运输中占有很重要地位,其质量与大众生活、能源安全等密切相关,所以应受到足够重视。

一、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管理的意义。

在油气管道工程中,物资采购常常在项目总造价中占有很大比重,甚至超过50%。物资采购在整个油气管道项目中占有这么大的投资比例,使物资采购状况直接决定了管道项目运行效果的关键因素。物资供给是油气管道项目生产的基础,生产中用到的工具、设备、原材料等都是从采购中得到的;没有采购则不具备油气管道项目生产需要的基本条件,没有充足的物资供给就不能顺利开展生产活动。所以,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是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具体的物资采购过程中,任何一种采购都必须确保所采购物资的质量都符合油气管道项目的生产标准,应该始终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核心,以符合项目标准为责任。物资采购管理是当前工程建设滚利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环节,应该将物资采购管理活动始终贯穿于风险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各个环节中。所以,采购活动与采购管理对油气管道项目建设的每个阶段都有重大影响。

二、物资采购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物资采购风险,一般指的是在具体的采购中可能发生的一些意外状况,造成所采购到的物资不能满足项目需要或者不利于项目收益的提高等。因为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金额在总工程投资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项目总工期及质量有重大影响。所以控制采购风险是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管理的核心内容。有效预防物资采购中的风险因素,有助于施工单位依照合同履行自身的职责,有助于保证项目成本目标、工期及质量的实现。从油气管道项目中标到签订合同再到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工程竣工及验收,各个环节都需要对所使用的物资进行风险管理。由此可见,加大对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收益、提升自身市场竞争的最有效手段。笔者调查发现,在油气管道项目的物资采购过程中,其风险主要出现在以下几点:

1、物资采购方案中的风险。

物资采购方案是整个油气管道项目中物资采购工作开展的依据,所以采购方案的合理性及精准度直接决定了采购活动的成败。在具体的物资采购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因为采购者没有准确估计市场行情,导致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使实际金额与计划金额有很大差异,严重超出的计划数目,从而严重影响整个油气管道项目生产活动的开展。如果所采购的物资过早地大批量融进施工现场的话,势必会导致严重的物资积压,就会大幅增加物资管理及堆放场地的成本。另一方面,如果物资没有依照施工进度的需求按时送达施工现场的话,就会因物资供给不足而导致代工损失,直接影响工期及进度。可见,油气管道物资过早或者延迟送达施工现场,都会对工程的进度及利润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运行成果。

所以,为了确保物资采购与油气管道项目的施工进度高度匹配,应该严格根据物资管理制度策划出合理的、精准的采购方案,并将整体采购方案分成精细的分期审核体系,项目管理部门应严格审核采购计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全面预测采购方案是否有利于施工实际的状况,调查实际采购与方案目标是否一致,针对采购方案中的不合理细节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纠偏。只有借助严格把关及科学管理,才能有效预防由于不合理的采购方案而引发的采购资金风险。

2、供货商引发的风险。

近年来,油气管道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使得更多的企业都投身于管道建设。在数目众多的油气管道供应商中,其生产条件、资质等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很可能会出现由于物资供应商不能及时供货而影响工期的状况;可能会因供货商所提供的油气管道物资质量、数量不达标,而导致物资积压或者影响施工质量等问题的出现;还可能部分供货商诚信意识不强而出现严重违约现象,导致出现合同诈骗风险。

笔者调查发现当前在油气管道物资采购中,较为常见的风险是质量风险。在油气管道市场中,因为激烈的竞争很多物资供应商不得不大幅降低利润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并且其还必须严格控制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很多油气管道物资供应商虽然从整体上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但是也大幅降低了产品的质量。不断暴露出来的产品质量问题,也给油气管道项目采购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材料质量是油气管道项目建设的生命,其直接关乎油气企业的兴衰存亡,可见,物资质量管理在油气管道项目中必须被高度重视,并常抓不懈。在市场经济中,油气管道项目已经在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想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求生存,就必须严格控制物资采购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所采购到的物资质量能完全符合油气管道项目建设的实际需求。

因此,在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管理工作中,必须建立健全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成本风险、大幅提高物资质量。在具体管理中,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应详细而全面地调查供货商资质,深刻了解其服务态度、价格水平、交货能力、生产能力。②小批量抽检供货中的产品,针对重要的油气管道物资,应该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供货商的车间进行监督生产。③严格检验需要入库的物资。入库检验是确保油气管道项目材料质量的主要环节,也是杜绝不合格品进入施工现场的有效手段。④评价与考核供货商,并和表现良好的供货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总之,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在整个油气管道项目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其管理成效直接决定了项目建设的成败。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充分重视对油气管道物资采购的管理,全面分析物资采购中的风险因素,并积极制定有效措施予以应对,确保油气管道项目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篇4

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各派出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会计师协会,深圳市注册会计师协会:

经审核,财政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财会〔2000〕1033号文件和财会〔2000〕1037号文件批准78家会计师事务所换发新的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以下简称证券许可证)。近日发现,部分上市公司2000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报告仍以换证前原具有证券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名义出具。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行为,根据财政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注册会计师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管理规定〉的通知》(财协字〔2000〕56号)和财政部《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换发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的通知》(财会〔2000〕1001号),现将证券许可证管理有关事项明确如下:

一、证券许可证换证工作结束后,原“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已停止使用。未取得新证券许可证会计师事务所,不得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和出具业务报告。

二、已经取得证券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因人员流动导致具有证券许可证的注册会计师人数不足20名的,暂停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并限期在3个月内补充;逾期仍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吊销证券许可证。

篇5

关键词:市场导向;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31-02

近年来,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对物流人才形成了巨大需求,基于市场导向的高职管理人才培养,是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各院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有378所大学、824所高职和2 000多所中职开设了物流专业,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的在校生人数已经突破了100万人。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型转变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现代物流业的实体经济迅速壮大,社会对现代物流人才的类型、规模、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新的希望。然而现阶段,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未来高职院校要致力于培养能够解决经济和社会系统中的物流管理实践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提高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水平,推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国际接轨,不断培养创新型的物流人才。

一、现阶段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快速发展,固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行业的人才饥渴,却也因其“跑步前进”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面,都存在盲目开设和“一窝蜂”的情况,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质量无法保证等无不引发了各界的忧虑。所以说,对于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而言,最大的麻烦就是现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区分是培养市场所需的物流管理人才还是单纯地追求“物流热”,这样的结果是大量学生被错误引导走向了物流行业的死胡同,而掌握物流管理技能的市场应用型人才却越来越少。特别是在众多高职院校功利化、行政化的培育下,物流管理理论教学明显高于实践教学,这直接导致了我国物流管理人才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会导致教学过程非驴非马,学生学习没有动力。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孕育出来的,只有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确定之后,高职院校才能研究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问题。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自然很难有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

(二)物流实践教学落实不到位

物流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然而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研究,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的现状,致使很多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工作。又因为社会的过热宣传,引起了“物流热”,殊不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现状,物流企业缺才不缺人,加之物流实践教学的薄弱,物流应届毕业生掌握的只是基础并不扎实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性工作经历,学生对于物流管理只是略知,却鲜有熟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少设计相关的实训环节,使学生没有充分的实践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素质和通用管理能力的培养关注度不够,使毕业生很少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就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可见,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仍存在教育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机制不够完善、内容方法陈旧单一、实践教学比较薄弱的问题。

(三)物流管理专业师资能力不足

当前,物流管理教师队伍尚属于教育“洼地”,骨干教师不足,教师的物流管理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较差,很多教师都不能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师资力量薄弱,整体风气不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很重要,只有雄厚的师资才能带出优秀的管理人员。总的来说,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前还不成熟,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从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有些是管理专业出身缺乏教学技巧,有些是师范专业基础较为薄弱。尽管很多高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物流管理,但实施情况却不一样,每位教师对待物流管理的态度也不尽相同,部分教师对待物流管理的态度并不积极,因为物流管理上属于新兴专业,职称评审、工作量考核等制度与之不配套,使很多教师不愿意在学科之外投入精力。物流管理横跨多种学科,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更高,因为缺乏激励制度,愿意投入业余时间参与物流管理的教师并不多,最终导致物流管理教育环境、教育质量仍属于中下水平。

二、基于市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一)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院校对培养物流管理人才作用的认识,要上升到历史新高度。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能够建构起来的启明灯和指挥棒,如果没有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无法形成科学规范的培养体系,也无法开展后续专业形式的设定、课程方案的拟设、教学体制流程等人才培养形式的其他组成部分开展相应的工作。可见,为了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校的必经之路。此外,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校情与学情,以对物流管理专业理念的研习及探究为抓手,着眼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主要方向来确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具体的指引方向没有主流概念,这无疑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的随意性。所以,高职院校要理性看待自身教学现代化发展进程,找出并客观评价其中的优势与劣势,有条不紊地进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修正与完善,顺应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合理建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路径。

燕京理工学院管理学院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积极推进高校间的交流,把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为拒绝虚荣浮躁、踏踏实实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努力实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战型物流管理人才”的目标。

(二)构建与完善基于市场导向的物流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要加快推进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构建与完善基于市场导向的物流实践教学,使当代学生不断接受和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在实践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享受快乐。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要继续紧密对接市场与相关产业,使“产业、专业、就业”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物流管理行业的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长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长期的教育践中,积极构建与市场深度融合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宝鸡市陈仓物流园区就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产学研项目达成了合作,确定建立长期的战略发展关系,将园区作为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对培养具有一定的物流管理、物流业运作等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物流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要加强与国外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师资培养模式,适时邀请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专职专业教师进行专题讲座与培训,同时还要聚集当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师资源,逐渐建立起具有高水平、规范化和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第二,要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教师人员的教学水平及创新能力,例如参加培训、讲座等,及时更新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专业化水平;帮助学院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领域内有同类研究方向的科研院所、企业建设多种实践基地,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研能力、学习能力;通过教师到企业中去参观学习和邀请企业家到高校分享物流管理经验的形式,鼓励相关专业的教师到企业兼职或协助企业开展物流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师资队伍生机与活力,改变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避免老龄化进一步发展,南华工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开展了师徒结对活动,学校为每一位入职的物流管理专业新教师指定了优秀骨干教师作为他们的导师,以指导、帮助他们尽快地实现角色的转换,快速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和班级管理水平。

总之,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要基于市场导向,树立正确的人才理念和培养理念,确定明确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目标,建立人才培养的有效组织、流程和制度,着重培养那些具备物流管理专业潜质的学生。此外,还要采用科学有效的具体方法来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加强学风建设,形成乐于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文化氛围。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要顺应时代潮流,审时度势,“对症下药”,基于市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秦烨,康耀武.基于市场导向的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2):140.

[2] 齐君伶.企业需求视角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75-77.

[3] 滕罕,相姗汝.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38-139.

[4] 谢虎军.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涉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证研究――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物流科技,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影响

1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内容与意义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期间,进行相关经费的筹集、投放、报销及监督、管理等工作内容,财务管理工作内容涵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预算管理、收入/支出管理等方面。1997年,为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和核算工作,财政部在原有《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基础上,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为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对有关制度进行了修订,并于2013年颁布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随后又在2017年再次《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新制度将于2019年1月1日起执行,原会计制度废止。在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要求,对财务信息、财务计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工作需要进行收入和支出的核算方法定额补助的管理方法的改变,这些改变对财务管理工作有更高的要求,工作内容增加很多,财务的收入管理和支出管理,成本管控等工作内容。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活动进行多方面的监控,为财务信息额准确提供保障。财务管理工作对资金挪用和资产损失可以有效的预防,还可以提高事业单位资产利用效率,为事业单位资产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财务管理工作可以为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工作、财务控制工作、财务决算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

2.1对会计科目的影响

首先是资产类科目,在执行新会计制度后,事业单位资产科目更明细化,对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文物文化资产、保障性住房和无形资产等独立核算并计提折旧或摊销,对准确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运行成本等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是净资产类科目在施行新会计制度后,将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经营结余6个科目整合为累积盈余科目,通过与预算结余类资金结存科目对比差异,揭示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内在联系。

2.2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

(1)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影响。新会计制度施行后,有效梳理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体系层次,并对财务报告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完善与补充,把预算收入支出表、预算结转结余变动表、预算收入支出表融入单位的财务报告体系中,将公共收益经济信息进一步凸显,提高了信息披露的质量。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高,不但可以在预算编制期间充分了解单位的盈利能力和单位的财务状况,同时还可以了解财政补助的收支情况,不仅可以将预算年度内的收支安排良好的完成,还能在开展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考核的过程中,为预算管理工作提供预算执行报告。(2)对预算监督的影响。新会计制度施行后,将现金收支的平衡记账纳入了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管理,不仅对预算管理中的现金收支业务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同时还进行预算会计核算,使财务报表与预算会计报表之间存在了勾稽关系。既可以满足单位编制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要求,又兼顾了现行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告制度的要求,使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具备了规范性,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预算、财务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使事业单位预算监督和绩效管理得到强化。

2.3对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施行后,在收入管理上增加了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投资收益、捐赠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等科目,让资金收入内容更加明晰,利于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在支出管理上,将事业支出科目细分为业务活动费用和单位管理费用科目,同时增加资产处置费用、上缴上级费用、对附属单位补助费用、所得税费用等多个科目,将原本单一科目细化,让支出会计核算更加明了。

3新会计制度下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

3.1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观念

事业单位要想为财务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观念,应该以《会计法》为准则,要以法律来约束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培养工作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这样才能在财务管理上,最大限度的排除人为干扰因素,使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对传统的财务观念要进行优化创新,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对新财务制度的认知,最重要的是新财务制度对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让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其真正的认知到。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让其加强管理意识,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以新会计制度为工作准则,对自身的工作任务要认真的完成。事业单位内的所有部门要加强工作上的协调,对内部的监管制度要进行强化,对于财务管理的制度要不断的完善。

3.2做好新旧会计科目衔接工作

根据财政部《〈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报表〉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财会[2018]3号)文件要求,新会计制度的执行时间为2019年1月1日。新旧账务对接时间选在2019年度开账时,可以无需关注收入、支出要素,重点难点在原会计科目余额转入新账财务会计科目,原账科目余额登记新账预算结余会计科目,基建“并账”后金额转入“在建工程”和“预付账款—预付备料款、预付工程款”科目等。事业单位应该及时调整单位会计记账软件的科目信息,实现数据正确转换,保障新旧账套有序衔接。

3.3提升财务管理制度的规范化与严谨化

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的工作中,需要对自身财务管理不断的完善,这样才能保证相关工作顺利的进行,在工作中,要注重对资金的核查和监督。要依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对于不相容的职位,要进行分离。对于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考核要进行强化,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工作技能考核,不能达到要求的工作人员要其加强学习,使其在紧张的环境中提升工作技能。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要实行岗位责任制度,对财务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进行明确的要求。对于核算及审批的工作,要始终以与标准相一致为原则,收入和支出的核算工作要做到透明和公开,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得到有力的提升。

3.4加强预算管理水平

新会计制度实施后,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进行“平行记账”,能将本年财务会计、预算会计之间的差异与本年预算结余之间的差异,通过“本期预算结余与本期盈余差异调节表”体现,进而反向促进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首先事业单位的领导和职工需要认识到预算管理是建立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基础上的管理办法,并将预算管理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完善。其次在编制预算期间,严格结合事业单位实际,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编制原则,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的每个过程和环节中都贯穿绩效考核机制,以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的效率性、经济性,促进预算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医保支付 财务管理 问题

医疗社会保险机构作为患者接受医院治疗的主要付费方,已经成为医疗“补偿”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医保支付方式对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规范医保资金的管理以及保障患者的切身利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医保机构采取不同的支付方式会对医院的经济效益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我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化,其在促进医院发展、规范医院财务管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医保支付方式的发展与医院面临的潜在风险

1、医保支付方式概述

从国际上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方式来看,比较典型的医保支付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分别是按照患者人头数付费、按照服务的项目付费、总额预算付费、按照患者的病种付费、按照一定的限额付费等。医保支付方式不同,对医院的费用控制、财务管理以及医院的服务质量所产生的影响明显不同。

目前,我国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其在提升患者医疗水平、改善患者治病条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医保支付方式作为医疗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经过多次改革、试点,逐渐趋于完善。从我国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伊始,医保支付方式共采取了医保支付费用预算管理、按床日付费、按病种付费以及医保预付试点等几种方式,其中总额预算付费方式在提高患者就医水平、规范医院管理方面起到的作用尤为明显。医保结算中心作为第三方“机构”,为患者支付医疗费用,其在医院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医保支付方式的转变、改革的深化,在减少浪费、控制资源使用率、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规范医院的收入标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医院面临的潜在风险

医保付费方式不同给医院的经营、财务管理带来的风险也会有所不同。由于医保支付方式的不同,使得医院在与患者进行费用的结算时就会面临着报销方式难以确定的情形,这必然会影响到院方的费用核算,使其面临着一定的应收账款风险,甚至于还会影响到医院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医院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还必须要综合考虑医疗成本的管理以及经济核算等,同时,作为医疗服务部门,医院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满足医院发展、财务管理的要求足,为广大的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以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就对医院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从医院内部的影响因素来看,医院的收费管理是其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医院的财务管理活动主要是对“资金”流动的管理,这与企业等财务管理活动的投资管理有所不同。事实上,由于医保支付方式不同,导致医院结算中心有可能难以对病人未结算的款项进行结算,这也导致医院的应收账款“混乱不清”。因此,对于医院财务管理部门来说,必须要根据医保支付方式的不同,灵活地选择财务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够将各种潜在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二、医保支付方式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深化对医院的财务会计管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对增加医院收入、强化医院财务成本控制、降低医院财务风险、优化财务成本核算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控制医院医疗费用增速,降低医院财务风险

长期以来,医保“结算差额”会计科目主要是对医院治疗费用与医保支付机构之间的“费用”差额进行核算,而由于医院的违规治疗或者是财务管理不善导致的费用增加医保支付机构不予承认,由医院确认为坏账损失。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有效地控制了医院医疗费用的增速,医保资金之间基本上在宏观层面上实现了“收支平衡”,比如,现有医保支付方式在节约医院费用、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疗费用不合理支出方面就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上海市为例,2010年底,当地医疗机构医保费用增速平均为11%,而当年上海市的GDP增速为10.8%,两者之间基本上保持了同样的增幅,这使得其在化解医保收支矛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医保支付方式转变,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各大医院也加大了改革力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医院的财务绩效管理水平、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这既降低了患者的看病费用,也使得医保资金的使用更为规范、合理,同时,医院的“利润”也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

2、优化医院成本核算

实施按照病种进行费用管理是医疗保障机构为了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医院为了降低坏账损失,确保在对病人实施进行救助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利润,必须优化医院的成本核算、建立完善的财务成本预算体系,以健全的财务成本预算体系、医疗数据作为支撑,实现看病价格、治病效果的真正统一。为了降低每个环节的成本支出,绝大多数医院都采取了以临床路径为主的成本核算模式。临床路径与医保机构实行的按照病种进行支付的模式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医院通过实施临床路径规范患者的住院天数、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项目、促进医生合理用药,有效地杜绝了医生诱导患者“购药”行为的发生,降低了社会总的医疗成本、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负担。临床路径成本核算模式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项目成本核算为基础,对不同的病种进行加权平均,进而确定每个病种的财务成本核算基数;二是结合临床路径的实际情况,对各个病种的成本核算基数进行修正、完善,使其与患者临床治疗需求水平相适应;三是参照DRGs的标准进行分组,然后对成本核算数据进行再次校正,从而确定不同病种的最终数据。事实上,医院采取以单病种成本核算法为主的治疗诊治方案管理模式,在控制单病种治疗成本方面效果显著,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每个病种的实际发生成本与医保付费标准之间的“费用差异”,从而有助于医院针对不同的病种确定药品的价格、手术收费标准,实现患者、医院以及医疗保障机构的“三赢”。

3、医院财务管理绩效水平显著提升,医院收入增加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政府投入资金是国际上典型的卫生筹资形式,绝大部分国家都是政府建立医保制度,医院提供医疗服务来获取间接收入。卫生主管部门利用医疗保险制度来掌控医院的行为,从而来约束医院乱开药的现象。从当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来看,政府医保投入不断增加,这意味着医院获得的专项补助也必然会随之增加,比如,以公务员、事业编工作人员为例,这些人员在住院治病期间,所花费的费用报销比例达到了90%以上,这也意味着医院的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都是由医保支付获得的。因此,医院要健康、有序地运转下去,必须与医保管理部门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合作模式,而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是医院首先要受其医保办的费用控制、规范自身的财务绩效管理水平,从医院内部预算机制入手,控制成本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这样才能确保医院的费用支出合理化、收益最大化。可以说,随着医院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医院财务管理已经成为医院综合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必须要严格控制药品费用及盈利在总收入账目中的比重,促使医院向重质量安全重服务质量方向转变,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通过优化医保支付方式,引导医院的财务管理由规模型扩张向质量型扩张转变,最终实现医院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战略发展目标。

4、总额预付规范医院财务成本管理

医保支付方式利用“经济学”中的杠杆原理,有效推动了医院支付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医院提高医疗水平、提升服务质量、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盖率及提升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总额预付作为一种医保偿付方式,其控制费用的效果明显。总额预付是医院在一定时期内提供医疗服务,由医疗保险方为其支付医保费用总额的支付方式。该支付方式拥有诸多优点,如费用控制效果好、工作效能高、医院控制内部成本积极性提高等等,因此,总额预付已经成为当前医保支付优先考虑的方案之一。总额预付制度的实施还有利于强化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力度、降低资源消耗等。从国外的实施情况来看,总额预付有两种情况:一是根据去年发生的费用和各种影响因素两者得出当年的预付总额;二是医保机构只有在医院实际费用小于预算总额度时才给予拨付,反之如果超过了预算总额付会由医院自己承担。

总额预付的支付方式促使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强化成本管理意识,从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加大成本控制力度,从而有力地提升了医护人员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总额预付支付方式在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通过健全医保支付管理机制促使医院改变工作态度,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医疗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方面,有效地杜绝了医生暗箱操作的行为,规范了医疗支付制度。可以说,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转变对医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医院转变经营模式,从关注收入转变为更多地控制内部成本,不断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真诚、吴丹、程晓明:上海市松江区卫生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7).

篇8

关键词:财政国库集中支付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从我国传统的国库管理制度看,由于政府财政性资金分散管理,国库不能及时获得预算单位所有账户的收支情况,财政收支总体信息反映迟缓,政府很难获取足够信息编制有效的财政资金流动性计划。也难以及时为编制、执行分析预算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准确的依据,从而导致预算拨款不能按支出进度而只能定期划拨。一方面各预算单位存在大量闲置财政资金用不出去,另一方面国库资金紧缺,无法进行宏观调度,不得不增发国债。表明其边际社会成本远小于其边际社会效益,资源配置严重缺乏效率。所以,传统国库管理制度已成为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的阻碍。为实现财政经济目标和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改革国库管理制度,在我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国库管理制度已成为必然。

一、财务国库集中支付制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我们认为,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对财务管理将产生以下成效。

1、有效减少了财政资金使用的损失浪费

在日常工作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财政部门依据预算、财务等管理规定决定财政资金的支付,将财政资金直达商品或劳务供应者手中,增强了政府对财政资金支付行为和财政资金流向、流量的定时、全程监控。这样一方面使财政部门必须严格按预算办理财政支付,防止预算超支,强化预算约束;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一切财政资金统一在国库单一账户中集中管理,遵循法定的政府资金支付程序,借助于一定的支付工具,有效的减少财政资金使用的损失浪费。实现财务管理严密、经济有效的目标。

2、提高了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首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建立的国库单一账户,使各支出部门的财政资金都集中于国库,财政部门可以利用资金收支的时间差,灵活调度库款。利于支出部门的余缺调剂。避免资金的闲置,从而提高政府资金的整体利用效率。其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财政资金支付一次到位,不需要经过层层划转,减少支付的中间环节,政府财政资金流失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再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于在预算范围内的合理支出,支出部门可根据需要随时与商品、劳务供应者签订供货合同,取得所需物品或劳务,利于提高支出部门的办事效率。

3、遏制了财政支出“寻租”现象

财政支出“寻租”是指事业单位的某些要害科室或其官员借助对某些权力资源的伸缩性占有、运用和把握。将其所掌握的这些资源变成某种可以通融、交易、交换的手段,诱惑其行政管理的对象即预算部门或预算单位产生寻租的冲动。寻租的结果直接导致财政资金的流失、浪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从制度上和财务收支的运作程序上做出了明确、系统的规定,资金运作过程透明度高,制约机制完善,政府可以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规范资金使用者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遏制“寻租”现象的发生,也有利于从源头上、制度上防止腐败。

4、促进了事业单位采购的顺利进行

事业单位采购是一种法定的公共采购制度,但这一制度所依托的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建立后,会大大促进事业单位府采购的进程。因为事业单位采购效益的大小取决于每批商品和劳务的采购额度、转账结算的方式和采购机构的服务主动性程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国库支付系统,这一方面为大量的政府采购业务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结算工具,另一方面也为采购部门提供了快捷、系统的信息,以提高其服务主动性程度。

二、深化事业单位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对策

事业单位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为了保证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对策。

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在西方发达国家,每一项新改革前实施都会先行出台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为改革作保障。在我国,相对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的建设却显得相对滞后。因此,急需修改或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如《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家金库条例》、《金库条例实施细则》、《国库现金管理办法》、《国库支付专用凭证管理办法》、《资金清算办法》等。通过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使收支行为规范化。也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2、深化事业单位预算改革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财政国库预算执行环节的重要变革。预算执行和预算编制都是财政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总过程的不同阶段,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在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过程中,不但要克服预算编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还要有意识地与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要把部门预算改革作为推行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创造条件来推进,在编制预算时要充分考虑预算执行的需要,如科目的使用、细化的程度、一级预算单位的确定等;还要把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作为巩固部门预算行的依据,并通过用款计划来控制。

3、建立财政管理信息软件系统

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应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相匹配,包括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继续沿用传统手工操作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在这方面,既有国外成熟做法作为借鉴,也有国内其他领域的改革为榜样。建立和完善功能强大、合理先进、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为实现财政资金支付提供先进方法,为提高整体工作效率提供有效手段,为提高财政收支透明度和实现收支的过程化提供途径。同时利用动态监控对超额支付予以控制,对银行及预算单位的资金支付活动实行全过程监控,对发生的异常交易活动实现自动警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有效地规范预算执行,也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部门加强监督制约的有效手段。

4、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篇9

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医院与医保经办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谋求良性发展

政府财政部门是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的核心方,医院只能通过提升自身的医疗服务质量,从医保费用中获得经济补偿,该种补偿方式是间接的。而医院的行为受到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与控制,通过对医保的费用等进行管理,医院的行为得以限制。那么在这样的运行机制上,医院的运行的方式为:政府部门补助+市场收入=医院服务成本。当政府部门对于医院的资金投入,与市场的资金投入混合在一起时,能够对医疗服务的必要成本进行保障。在新医保改革方案的逐渐推进,在政法股部门的投入力度逐渐增加,医院要想获得专项补偿,需要与政府部门、医保部门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二)促使医院关注内部控制成本

医保支付制度的改革,最为直接的目的就是以这种方式为根基,对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以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产生影响,提升其工作积极性。能够使得医院能够关注到自身医疗安全、医疗质量以及内部成本控制体系,此外能够杀跌医院更加的关注医疗用品浪费的情况。在医保偿付方式中,总额预付在控制费用上效果比较好,总额预付能够对供方提供一定时期的医保费用总额,该种预付方式,以其控制费用的效果好以及管理效率高等优势,使得医院能够主动的将医疗成本进行合理控制以及降低成本。

二、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的对策

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其原则有很多,一方面是围绕着医院的医疗收入,另一方面是围绕着患者的切身利益。也就是说无论何种方式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患者自付费用负担不能增加,同时医院的纯收入也不能减少。一方面需要对医药费用进行合理控制,另一方面还需要维护好义务人员的合理利益。医保支付方式以及报销比例的不断改革,将会医院的实际财务管理带来严重的影响。基于此,医院需要再现有的医疗机制中,推进临床路径和单病种收费制度改革。

(一)临床路径病种成本核算

在医保支付方式不断改革下,需要实行病种费用管理,采取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的保障了医疗水平以及医疗安全,能够有效的缩短平均住院日。医院在未来的改革中需要积极的采取该种方式,坚持成本定价法,在成本核算体系下,能够参与到实际的定价中来,使得医院中的价格以及价值能够实现真正的统一。该种按照病种进行付费的方式,能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临床路径,使得医疗行为变得相对确定。当临床路径更加的规范化以及标准化之后,能够有效的避免由于医护人员的诱导需求行为,而造成的浪费。

临床病种成本和核算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以医院现有的项目成本核算基础,对每一病种成本项目进行加权平均,最终得出成本核算的基数。

第二,与临床路径相互结合,对成本核算的实际数据进行修正。

第三,依照DRGs分组标准,对成本核算的数据进行修正。

(二)保障医疗质量,提升医疗效率

随着医院医疗设备的不断引进,各个医院科室之间的辅助管理逐渐增多。为了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成本核算,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下,积极保障医疗质量,将医疗效率有效提升。在医院的财务管理部门中,需要建立一套绩效考核人机制,对分配激励机制进行完善,能够反映出医疗服务的安全、质量以及成本控制。同时为了实现良好医疗管理机制,需要取消医务人员的奖金分晋升压力。同时还需要对各个医院科室的主任提出要求,科室主任一方面是科室的优秀带头人,还需要对各个科室的医疗进行管理。科室主任应该积极的向科室成员通报成本核算信息,开展创收活动,降低成本,提升增收。从服务于患者的角度考虑,在直接支持性的部门所产生的费用属于间接成本,医院成本核算主要面向额外负担成本增加,着重对其进行控制。

篇10

一、案例分析

去冬今春,我们开展了为时二个月的村级财务收支管理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对6个镇(街道)共22个村的审计调查,发现了在资金管理、资产管理、拆迁补偿、会计管理和廉政制度等五个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1.资金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村干部擅自出借或自借集体资金比较普遍;二是白条抵库现象十分严重;三是违规出借村委银行账户时有发生。

2.资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发包、出租的手续和程序欠规范;二是固定资产管理失控。

3.拆迁补偿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集体资产拆迁后补偿金游离于账外,导致集体资产不断流失;二是拆迁资金支付不规范,存在较大漏洞;三是评估作价程序不规范;四是拆迁档案归集不符合标准。

4.会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会计账簿、科目设置不规范;二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三是记账随意性大;四是账务处理不及时;五是报销手续不规范;六是会计人员交接不及时、手续不符合规定。

5.廉政制度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招待费自批自报,超支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工程项目建设程序不规范;三是村级财务公开流于形式,民主理财名不符实,财务会审形同虚设。

存在上述种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监管机制不健全,缺乏及时有效监督;由于部分村干部素质不高,执行财会制度不力;由于村级财务归口管理职责不明,相关部门无法监管;由于村级财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导致会计监督严重缺位。

二、案例引发的启示与思考

通过对村级财务收支管理专项审计调查的实践证明,全面开展村级财务收支管理审计,有利于促进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改变目前村级财务管理的混乱状况,有效防止村级集体资产的流失;有利于从制度上开辟一条反腐倡廉的有效途径,增强村干部廉洁自律的意识和依法、依章办事的自觉性;有利于消除群众疑虑,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这一案例启示我们,审计工作唯有创新突破,才能不断打破常规,有所超越,有所发展。

一是唯有创新审计理念,才能实现视角转换。此次村级财务收支管理专项审计调查,能在全区各级各部门引起广泛重视和高度警觉,关键在于审计视角的成功转换。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审计工作要肩负新使命、完成新任务,必须创新理念、转换视角,注重审计角度的选择,既要关注审计对象的普遍性、广泛性、全局性和宏观性,又要关注容易被忽视的并带有局限性领域中的各个层面和环节,选准切入点,开展突破性工作。本案例的成功之举,就在于开启了审计部门非职能领域的审计探索。

二是唯有创新审计思路,才能放大审计实效。一项审计调查工作能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于思路创新带来了工作上的突破。在每项审计工作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广度价值,即选择的审计领域或项目,应既是广泛性关注的问题,又是普遍性盲区缺失存在的问题;还要重视深度条件,即确定范围要注重普遍性、调查取证要注重全面性、采集数据要注重真实性、调研报告要注重建设性、口头汇报要注重透彻性。只有把工作自始至终做实、做细、做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审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