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思维能力训练方法

篇1

教师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不断使艰辛的劳动化作丰硕的成果,换回学生深情的问候,在学生身上使自己的信念、理想、人格、力量得以实现和延伸,为师者绝不能、误人子弟。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塑造人类灵魂为天职。怎样才能对儿童开展思维训练、培养创造能力呢?

一、教师要对儿童倾注无私的爱和满腔的情

黄金虽有值,师爱却无价。师爱,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是一种比母爱、友爱、情爱更深邃、更宏大、更辽阔、更具穿透力的爱,爱往往影响、教育、渗透人的一生。教师关心爱护学生的身心,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客观要求,又是教师工作成功的主观需要,这是由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的。因此,热爱儿童是开展思维训练、培养创造能力成功的重要条件。

二、教师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其现代化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的特征是启发式精神。2.以学论教,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3.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力求传播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最佳结合。4.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力求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5.以导为主,杂取百家所长,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力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组合。6.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含学生和教材)施教,循序渐进。

三、教师要创设条件使儿童有施展才干的机会

注重教育思想的改变,设计与儿童正常生活中情景贴近的活动,使儿童在这些活动中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四、不懈地开展学科思维训练

学科教育的核心是认识学科教育思维规律――按照人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激发儿童的思维兴趣,培养儿童良好的思维习惯及思维品质,训练儿童的思维能力。1.学科思维训练内容。它属于育人思维训练的范畴,包括对儿童思维器官的训练、思维基础心理训练、思维形式训练、思维方法训练、思维品质训练等。2.学科思维训练规律。其规律是“四律”――适应律、统一律、适时律、适度律。3.学科思维训练方法。①训练指导,以本课、本单元、本章节内容为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深入浅出地传授相关知识,阐明训练方法与程序。②分课时按程序进行训练。③辅助训练题配合训练。

五、努力培养儿童创造能力

其途径是很多的,主要是:1.加强记忆,积累知识。“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一个人的知识经验积聚越多,则其创造能力越旺盛。当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灵活地将知识、经验进行模式变换,以形成新的技术思想的时候,其创造性便增强了。2.培养想象力。①要掌握现代高科技。②要以科学实验、实践经验为基础。因人们的创造欲在大脑中储存着新技术与常见产品的信息,当受到某种特殊刺激时,开发想象力,凭借想象及思维能力的发挥对其形成一种新的综合并加以改造、组合、冶炼、融汇,再度产生新的创造。3.提高触发联想力。触发联想能促进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并产生新设想。法国化学家别奈迪克在实验室里发现摔在地上的一支玻璃烧杯虽布满裂纹却无一块碎片,由此他受到启发而研制出了防振安全玻璃,这便是很好的一个实例。

六、启迪儿童创造发明

其思维方法是:1.用图将胡思乱想的东西绘出来。2.把几个毫不相干的事物硬组合在一起,看会有什么结果。3.碰到不顺眼、不方便的事物,先别杞人忧天,而是赶紧设想一下:“该如何办就可以顺眼、方便一些呢?”4.针对目前的许多物品,逐个问自己:“难道就不可再改变了吗?”5.在市场上到处都买不到的急需东西,就应想:为什么我不能造一个出来呢?6.对传统思维认为不应该如何的事物要敢于大胆设想:改变一下会有什么结果?7.善于举一反三,把一个领域里才冒出来的新玩意推广到另一领域。

七、求同求异,相辅相成

儿童求异思维的发展是以求同性为基础和前提的,同时求异思维的发展促进认识的深刻性和新异性,通过教学中“求同――求异――求同”的循序训练,不仅使儿童加宽、加深对课文所蕴含的结论的认识,而且有利于促进儿童思维的抽象概括水平的提高。

八、加强对儿童进行学法指导

篇2

素描这种训练方法,是从美术教学中得到启示而创造发展起来的。素描是绘画术语,是指以单色调描绘的画一是美术教学的一种方法。按照美术教学的经验,要画好人物或环境,首先要通过各个局部的素描来训练造型基础。例如要画好脸,先要进行眼、耳、鼻、嘴和脸型的素描;要画好人,先要分别进行手、脚、头和身躯的素描。否则,画起脸来五官安不妥,画起人来身体站不稳。这种注重基本功的起步训练方法,很值得作文教学借鉴。尤其是小学中年级“片段训练”,更是小学作文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习作中的素描训练仍是以观察实物为途径的,以片断和简短的篇章为形式的,将描写叙述结合起来,(即运用“白描”的手法)反应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其目的是帮助儿童认识周围世界,培养观察和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基本功。

一.素描有助于培养搜集材料的能力

小学生的习作材料,主要来源与三个方面:现实生活本身,现实生活在书本和图画中的反映。因此要教会小学生观察实际欣赏图画和阅读书本,而最要的是教会他们观察。素描这种教学形式,对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十分有利。具体地说,素描能帮助学生:第一,掌握最基本的观察方法(如主次顺序法,方位顺序法、分析综合法等);第二,学会通过观察抓住事物典型特征,确定那些与表现文章主题有关的材料;第三,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的观察、联想和感受记录下来;第四,养成经常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实践证明,素描训练不仅具有明显的“发展性”,既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陶冶他们审美的感情;也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即教会学生准确地用词造句。

二、素描有助于培养提炼中心和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中年级是小学作文训练由段到篇的过度阶段。技能训练重点:三四年级进行片断(即“段”的基本结构)和最简单的篇章训练。这里说的“段”,是介乎“句”和“篇”之间的形式。它既不是指以退格形式表示的自然段(即“小结”),也不是结构完整(包括“起因”、“发展”、“”、“结局”等环节)的篇章。他是能反映独立思想的句群,在形式上可以是一个自然段,也可以是几个自然段,相当于日常讲的“层次”,或者“片段”。而中年级的分类素描,从形式上正是一种“段”的素描训练。例如,景物描写的对象是一株花,一棵树或者大自然的一角。人物素描的对象是一组动作,一席对话,或者几种神态。因此,三四年级的素描也可以叫做“段”的素描或者“片段素描”。正因为“段”必须在意思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段的素描可以练就提炼中心思想和命题的基本功。

三.素描有助于培养用词造句的能力

篇3

摘 要 手球是一项对抗激烈、速度快、强度高的运动项目,对体能的要求非常高。如何练就超强的体能,作为手球教练员,需要掌握更多先进的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本文就手球运动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加强对手球基本理念的认识、合理用球、合理改变场地、规则的方法,以期能为提高我国手球运动的训练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手球运动训练 主要问题 对策措施

手球是一项对抗激烈、速度快、强度高的运动项目,它起源于德国的球类运动,基本上,手球好似篮球加足球的混合物。同时,手球的一些规则是由篮球的规则转变发展而来的。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手球的训练质量,就要针对现存手球训练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措施提高我国手球训练的质量。本文就手球运动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提高我国手球运动的训练质量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手球训练、教学的经验,广泛调查,采用访谈法,访问知名教练――西班牙国家女手主教练卡雷西亚和克罗地亚男手主教练雷纳德等,归纳总结并提出全面提高我国手球训练质量的对策和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手球教学与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对手球基本理念认识不够

手球是一项团队集体项目,需要队员随时感知场上的情况,需要队友之间的默契配合,需要持球队员在场上的洞察力、判断力以及行动力。它不同于体操、田径和游泳等项目,并非拥有高水平的技术动作就能打好手球,还需要队员自己独立思考和举一反三的悟性。

调查发现,目前国内手球教练由于对以上手球基本理念的认识不够,在训练中,常常侧重于“原地不动”静止地苦练基本功,而忽视了队员思维理念和综合运动能力的培养。

2.手球训练方法不当

现代手球运动有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不同水平的各类比赛,同时还包括残疾人手球比赛。应根据比赛性质、年龄段的不同,采用不一样的训练方法。但调查研究发现,国内手球训练中普遍存在内容太过单一,目的性不强的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不同水平的各类比赛要求。例如:对处于儿童少年阶段初学者的训练中,常常是教条地灌输一些具体的和技术有关的练习,而忽视了对他们球性球感、空间的位置感以及独立思维判断能力等的培养;在训练中使用与成年人一样的场地、规则,而忽视了儿童少年阶段初学者的身心特点。

(二)对策

1.提高对手球基本理念的认识

国际手联(IHF)著名讲师西班牙籍外教卡雷西亚对手球的理解是:手球是一项“动”起来的运动,是由球、球门、队友、对手、空间和规则六个基本元素构成的,它强调对空间的感觉、队友的默契和球感等。因此,在手球运动的训练中,不仅要提高队员的技战术水平,也要重视队员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仅仅是教队员做什么,队员做什么就可以了,而是要把手球的规则、精神思想等元素传授给队员,培养队员在场上独立观察、独立判断和独立行动的能力。

教练在自身加强对手球基本理念认识的基础上,也要帮助手球初学者队员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手球的基本理念,让队员意识到手球是一项“动”起来的运动,在学习的过程中永远不要站着不动,而是要不停地移动。在任何时候,持球准备进攻的队员都要能第一时间看到自己队友的移动,视野要开阔,防守也是要看到自己的队友的移动或移动趋势,去配合协防或补防,培养队友之间进攻与防守的默契。

2.改进训练方法

在开始阶段,要重点培养队员对手球运动的兴趣,让他们喜欢手球,让他们去享受手球运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对于年龄8-11岁的初学者来说,开始训练阶段尽量培养队员的球性球感、空间的位置感以及独立思维判断能力等,而不是教条地灌输一些具体的和技术有关的练习。在训练中,可以通过合理的改变场地和规则提高手球队员的训练质量。卡雷西亚(西班牙前国家女子手球队主教练)和雷纳德(克罗地亚前国家男子手球队主教练)等国际著名教练认为中国青少年手球的训练方法并没有考虑到儿童发育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没有因材施教,训练的理念也相对落后,使手球青少年运动员在训练初期就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没有打下坚实的基本功,这也是我国手球运动水平一直停滞不前的原因。通过跟外籍教练的座谈会,总结出以下三点青少年手球训练的方法与措施,这些训练方法在法国、西班牙、德国、丹麦等众多欧洲手球强国都非常地普及。

(1)场地的改变

球门与球的大小要与适龄的队员相对应、相适应。对于青少年队员来说,标准的手球场、手球门都太大,他们在标准比赛场地上打球就好比我们成年人在足球场上打手球。因此,开始时不是要求他们去打标准的门,门的大小无所谓,关键是要培养小队员“射门打点”的能力。在法国,就建立了很多适合于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类型的手球场,使手球运动在法国广泛地普及开来,这也是法国男子手球这几年在世界上获得了世锦赛冠军、欧锦赛冠军以及奥运会冠军等多项优异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目前国内很多的中小学和高校受场地条件的限制,硬件设施并没有那么标准和充足,但可以通过利用儿童小手球场、分场地练习或做场地方法改变场地的大小,以适应队员的训练,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①小场地:利用儿童小手球场来训练,尽量根据队员的年龄来决定球门的大小。

②分场地:将一个标准的手球场分为几个小手球场,或在室外摆设多个小手球场和手球门,不仅能够适应小队员的身心特点,还能充分地利用场地,使更多队员参与到锻炼、得到提高,也可以在室外足球场摆设很多的小手球门。当训练场地不够用时,可以把场地分成2部分,一部分作为比赛专项场地,另一部分用来作为其他训练内容场地,如协调性、力量训练等。

③做场地:用木材、铁管或塑料来制作相应尺寸的小门,甚至可以在墙上直接用胶带贴个门,用胶带在地上贴小手球场地的线。

(2)合理的选择用球

根据年龄或训练内容的不同,可以利用不同类型、大小的球来训练队员。例如,大的篮球小队员抓不住,可以在地上滚,练小队员的脚步;重的实心球,让小队员在地上拨球,练身体重心和控制力;也可以让他们拿小的网球来打地上的篮球;橄榄球不是圆的,所以弹起来的方向是不确定的,让小队员运橄榄球,等球弹起时,让队员靠反应去接住球,同时也能练到孩子起动与变向的能力。

(3)规则的变化

在初学阶段教给队员太多的国际手联的正式规则,不一定有利于他们的发展。为了更好发展手球运动,我们可以制定一些适合他们发展的规则,在队员技战术发展的过程中,再将正式规则一点点地灌输给他们。

①尽量不要把规则限制死: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规律,决定了小队员控制自己动作的能力不强,无法在三步之内把动作做完。因此,在训练中不一定非要要求小队员在三步之内做完动作,哪怕走五到六步,只要他们有想法,让他们把动作做出来,而不要为此总是中断比赛,要多让小队员在场上感觉自己和对手的动作;另外,在训练初期,没必要加入“延误”规则,要尽可能给他们更多的时间、空间去思考和体会。

②在训练初期,尽量不要让初学者有身体接触,这样有利于他们基本功的培养,因为他们的技术、基本功都还不扎实,等技术相对成型,力量与年龄成熟的时候,再教他们真正的、有身体接触对抗的手球。

③可以通过加入一些特殊的小规则,来改掉队员的一些不良习惯。例如,队员A与队员B是好朋友,所以他们在比赛和训练中互相传接球的次数要明显多于其他人,要设法加以限制,让所有的队员都有均等的机会接触球,就要加一些小规则。比如:规定A传给C,C才能传给B,A不能直接传给B;或是规定在进攻中,队里每个人都触碰过球才能射门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若想提高进一步提高我国手球的训练质量,就要在训练中要让队员正确理解和认识手球的基本理念。当然,还要注重培养队员们在场上的观察力、判断力和行动力,不断提高他们的球性。虽然手球运动在我国还未得到普及,但是在一些学校已有手球运动训练的开展。不断提高学生们有关手球运动的思维能力和理念,不断提升他们的感知能力,增强他们的手球运动能力,为国家队输送优秀的手球人才,从而在我国推广手球运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美术教育 孩子 能力素质

我们究竟想不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品味、高素质的人,成为一个真正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美国教育法中说到:如果一个人没有接受过美术教育,我们不能说明他已经接受到了完整的教育。

在长期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得出:儿童的美术活动是跟智慧和创造连在一起的,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同美术水平的发展是平行的,儿童美术教育是通过视觉形象思维训练,让他们学会用眼、手、脑、去发现、去捕捉、去描绘那种种美好的事物。从大量儿童美术作品中看出,孩子们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未来世界充满了美好的情感,他们笔下稚拙的造型、奇妙的色彩、独特的线条、夸张的想像、无不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憧憬。这种潜移默化的自我教育正是一个人素质培养的主要内涵。儿童美术教育就是要借助形象思维和绘画的手段使儿童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

一、美术教育促进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儿童学习绘画的最初就是与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分不开的。绘画与语言,是在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儿童的艺术想象。实践证明:儿童初学画画,总是要借助语言来补充画面的不足,孩子们是边画边说。以此可以看得出,儿童想象的自白方式与想象的画是相辅相成的。

从心理学角度讲,没有脱离语言的思维,也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因此,对初学绘画的儿童的要求,应放在语言的表述和讲解上。不论他笔下功夫怎么样,也不管画面效果如何,只要他能够用语言表述出他的想法,并对画面做出表述,哪怕是画的不准确,内容是虚构的,或只有象征意味的都没关系。儿童语言表述的优、劣反映出思维水平和想象力的高低,良好的语言表达对于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要求儿童能用语言讲述的同时,还需要会听、会悟。他们应该从语言生动的故事中、从语言简练的诗歌中、从优美动听的乐曲中、从欢乐活泼的舞蹈中、以及大自然中那种种声音里感受到、想象出许许多多的形象来。这种感觉之间的转换,是对一个人的形象思维水平的检验,也是对他语言接受能力和对艺术感受力的检验。

二、美术教育培养儿童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各种形象和内容无疑会大大增加儿童对各种形象的积累。这种积累包括对事物的认识、理解、记忆、描绘。以往的美术教学多是“填鸭式教学”,教师把教材“嚼烂”了以后再喂给学生,也就是将每个具体形象的特征、按步骤一笔一画带着学生画,这种靠张开嘴等喂着吃的学习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捆绑住了儿童的手脚,儿童也失去了自身学习的热情和能力,更谈不上观察、感受思维能力的提高。

儿童绘画是儿童的视觉语言,启发和培养儿童运用绘画语言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根本途径。应多给儿童自由创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索事物的机会,设计一系列科学的训练方法,当儿童初次踏上这条独立行走的路上时,开始会觉得束手无策,但当他们适应了这套教学方法,就会以快于传统教学方式几倍的速度进步与提高。这便是儿童主动参与观察与感受的结果。

世界是多彩的,但一般孩子们对许多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原因在于他们还不善于观察,当然就不会有意识的去记忆、比较、分析、概括。是因为他们不具备这些能力吗?不是的,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为了更快更好的提高儿童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光靠语言的说教还是不够的,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当中去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进行观察,然后根据得来的大量的感性素材进行积极的比较、分析、判断、概括、整理,从而获得更细致,更深刻的认识,努力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渐渐上升到理性阶段。

三、美术教育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曾有专家说过:“童心是纯洁的,童眼是单纯的,童感是直觉的,童画是朴素的。”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充满兴趣,经常会产生许多“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在具体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教师应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丰富想象、激发创作欲贯穿于教学始终。让儿童按自己的兴趣画其所爱,画其所想,从而使其对美术活动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创作热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线索作为孩子思考的起点,使其展开想象,大胆创作。这样就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和创造的余地,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学习绘画,绝非是简单机械的技巧性训练,而要让他们从笔下一个具体的形象说起、想起,画出它的形象、特征、动作、表情,说出它的左邻右舍,想到它所处的时间、地点、环境以至从它的现在联想到它的将来等等。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发展式的思维方式,充分展开思路,发挥想象,在这里没有统一认识的必要,儿童完全可以打破一切传统概念和条框去自由挥洒。另外,绘画所涉及的内容无限广阔,有利于儿童形成广泛的联想和灵活的思维品质,使他们的技能得到灵活广泛的迁移和运用。

四、美术教育促进儿童技能与智能的协调发展

近年来,发展儿童智能的问题已引起国内外普遍的重视。许多心理学家指出,教学的任务不仅是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能。智能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客观事物的敏捷、正确、深刻和完善的程度,概括和抽象水平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智能有两种:一种是一般动作技能,一种是一般心智技能。从认识与行动统一的观点来看,他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感知、表象、思维、肌肉运动是组成技能的必要环节,而动作技能的行程表现在速度的加快和运动的准确性、协调性、稳定性和灵活性上,心智技能的形成则表现在思维的敏捷与灵活性、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思维的独立性等品质上。

篇5

怎样发展低年级学生语言,提高说话能力呢?

运用低年级儿童形象、直观的思维方式,用直观教学手段,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一、努力开发非智力因素,优化课堂效果

培养学生说话能力,“非智力因素”起着很大作用。因为我在教学《吹泡泡》一课时,力求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提高说话能力。首先激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给他们创造一个充分表现自己、获得成功的机会,由此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在此基础上,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牵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逐步完成说话训练。

其次运用情感因素,调节师生间的关系。因为“情感具有调节功能”。安排师生用教具、学具一起操作演示,具有加深情感交流的作用。

二、说话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越严密,语言表达就越准确。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说”的能力有所突破,仅凭每周一节的说话课训练是不够的,还要去课外下工夫。实践证明,课堂训练与课外事物的观察、思维相结合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学生的好奇心驱使他们敢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但在许多情况下思维能力不强,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个特点引导他们去积极地思考所观察到的事物,引导他们对同一事物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并将所想的说出来。学生们通过对思维的表达,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也大大提高了自己“说”的能力。

三、力求体现说话的三个原则

1、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教师的语言要重在启发,而不重在示范。从提向、启发到教师提供的句式等,都是为了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从而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

2、说话课上,不应该限制学生说话的多样性。教师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句式,但只是思路的启发,而不是让学生千遍一律地按照老师提供的词句说,只要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真实感受出来即可。

3、教师的板书要对学生的说话层次和范围有揭示作用。板书设计有层次、有梯度,能牵动学生思维朝正确方向发展,即不使学生思路狭窄,也不至于使学生的思维漫无边际。

四、 说话能力的提高要与各科教学结合起来

语言是一种随时随地都必须使用的工具,如果只通过某一学科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要了解学生在各课堂上的表现,可以开辟说话课集中训练他们“说”的能力,同时把“说”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例如,数学课上让学生说说运算过程,体育课上让学生说说动作要领,音乐课上让学生说说歌词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说”的好机会,只要因势利导,就不怕学生“说”不好。

五、创造机会,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篇6

一、初级性训练

在教学中我把初一、初二、初三各年级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年龄段,因此,而有的放矢的进行美术、美育教学。初一学生小学刚毕业,正处于儿童期向少年期转变的时期,他们在小学的大部分儿童画都是靠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是儿童的天性。因此,显得非常单纯、稚拙、可爱,但缺乏立体感、空间感,所以说初一时期的美术教学应遵循初级性的教学特点。注重直观教学,多设挂图模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积极引导的方法,区别对待。如对于性格较爽快、出手快捷、在整体感觉对象的能力方面直观性好但过于粗率肤浅的这类学生,要求他们能耐心深入观察,且教师可以做示范,但对于主观教条的学生,应首先鼓励他们从改变手法开始,从观察中去寻找新的方法。因此,教学中不能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而损害他们的艺术理解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提高性训练

这里的提高是指针对高年级学生而进行学习的一种训练方法。初三阶段的学生,与初一、初二的学生有明显的区别,他们对绘画和学习,已不是机械的模仿,而逐渐成为一种追求,在运用自己营造的绘画世界来表达一些朦胧的情感。因此在素描色彩等专业课训练中,首先我要让他们欣赏一些生动且有代表性的教学挂图,并给他们做一些规范的示范画。然后先让他们临摹,在让他们对着静物写生。在边训练中边讲解关于素描和色彩的理论知识,这样就更易于让学生接受。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画出有进步的习作来。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训练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边动脑筋边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在兴趣小组里,我又为学生穿插了创造训练,这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三、整体性训练

篇7

[关键词]聋儿语言;训练方法;探索研究

一、结合儿童实际进行聋儿语言应用能力培养

1、教师与孩子沟通要充满亲和力。沟通是交流思想感情、表达意愿、传授知识的一种途径。在老师和孩子沟通时,一方面,要注视着孩子,对他表述的事物有所反应,给他做一个聆听的好榜样,另一方面,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在他注视老师时候,老师就和他亲切交谈,对孩子注意的良好表现给予鼓励。

2、老师与孩子沟通要有足够的耐心。 要让孩子学会说话,老师必须给予他大量的、足够的爱的情景。老师要对他不停地说,反复地说。在不停地说的过程中,引导启发孩子明白你说话的含义。在开始阶段,不要求孩子对你的语言作出明显的反应,只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去看、去听、去感觉声音的振动。随着语言刺激量的增加,再要求他理解、掌握。

3、老师和孩子沟通要亲近孩子,要融入孩子,和孩子共同实践,共同体验 受训聋儿的语言能力经过应用训练后形成初步的语言技能,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强化训练使它达到熟练程度。我们每天坚持进行“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练习。老师要积极组织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不断交流、不断沟通、不断强化训练。在平时老师要把小朋友说的句子写在黑板上,并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一本语言记录本,记录每位聋儿语言训练情况。并要求家长回家后抽一定时间进行练习。通过实践,真正实现聋儿听力语言的康复,回归交流社会。

二、通过游戏活动进行聋儿语言应用能力培养

老师以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寓教学于游戏之中,充分调动聋儿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兴趣,使聋儿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听的能力发展和康复。

1、游戏活动课是一种对聋儿进行综合训练的教学形式。它包括:律动游戏、绘画游戏、体育游戏、手工游戏等。通过这些教学,聋儿的素质得到较为全面的提高。如舞蹈能使他们身姿优美,动作协调;绘画能培养他们的美感和观察能力;体育游戏能使他们身心健康,增强竞争意识,结构游戏发展了聋儿的空间想象力;手工则锻炼他们动手操作的技能,刺激了语言中枢的发展等等。游戏活动课正是根据聋儿的这些特点设置的,寓教于乐,让聋儿在参与中更快地认识周围的事物,适应周围的环境,创造性地发展自已的思维和语言能力。这种教学形式生动、活泼、直观、具体。消除了聋儿的约束感和紧张感,增强了聋儿的听的兴趣。聋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得到发展。

2、老师把需要注意的对象与聋儿感兴趣的游戏结合在一起,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吸引聋儿的注意力。课堂中的游戏教学趣味性强,聋儿易感兴趣,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聋儿学习的积极性,从中学到知识。如教《水果》一课时,若单纯利用课本或图卡来认识水果,聋儿一会儿就厌烦了,而且容易忘记。在上课时,可以先帮助聋儿区分几种水果及发音,然后带他们到水果市场去参观,认识更多的水果。然后和小朋友一起选这几种水果。整个过程边看边说,边做边说,教学效果特别好。

3、利用课外游戏时间把所有的聋儿都集中在一起,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语言环境,这样交流的对象就增多了,话题也相应多起来了。如:“我来帮帮你”、“团结起来力量大”、“小朋们友手拉手”、“我们一起玩”等等类似的事儿时有发生。老师应抓住机会引导聋儿用语言进行叙述。特别是周一聋儿刚从家里来到学校,新买的衣服、新买的图书、新买的玩具、新剪的发型,凡是他们能觉察到的变化都愿意来告诉老师,这时候老师就可发问:“某某小朋友的衣服漂亮吗?谁给你买的?等等。”慢慢地聋儿就能在老师地引导下回答各种提问了,语言也渐渐丰富起来。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对聋儿进行识字能力的培养

1、在游戏中认识汉字。来时自己创编小游戏,如“翻牌游戏”、“走迷宫游戏”、“动物卡片游戏”、“地理名称游戏”引导幼儿“听一听、做一做、读一读”,让聋儿在游戏中得到了听说读认等多种训练,既促进了他们的语言发展,也培养了他们的识字兴趣。

2、在生活中认识汉字。老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加强认字与生活实际的整合,走出语训只教聋儿说话的局限,有针对性地将识字引向生活。聋儿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引导聋儿平时留心观察,注意收集,随时随地进行识字训练。再就是平时聋儿吃零食的包装袋,在大街上看到的广告牌,衣服上的商标品牌名字,看电视时的字幕,都是很好的识字资源。要让聋儿养成随时随地认识汉字并且不会就问的习惯。同时加强家长培训,让家长也帮助聋儿养成这个习惯,家校协力进行语训与识字,这样聋儿认识汉字的速度自然会加快。然后再把识字融入生活中,聋儿们有了成就感,自然对识字乐此不疲。

3、在交流中认识汉字。把这一平凡的道理应用于识字教学,你认识一个字,我认识一个字,两个人一交流,两个人就都认识了两个字。如果每天都这样交流,那么一个班级五、六个聋儿,每天一个聋儿就能多掌握五六个字。我尝试着这样做,让聋儿当一回老师,把自己认识的字词让家长写在卡片上,然后教给同学们。在教聋儿的过程,既巩固了汉字,又能得到语言训练。

篇8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93-02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因此,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学肩负培养跨世纪创造型人才的重任,要完成这一重任,培养出大批创造型人才,我们的教育决不能沿袭陈旧的思想和方法。传统的作文教学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作用,让学生死记硬背,新时期的作文要积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1.活师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这给师生松了绑,学生的写作思路不受限制,增加了兴趣,习作欲望倍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作文应从以下方面创新:

l.培养学生在作文上的创新意识。比如说学生的思维的独立性刚刚开始发展,所以在作文时,他们往往对老师的作文指导有着较强的期待心理,写作时,往往喜欢把自己局限在老师的指点之中,套用范文,缺乏创新意识。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平时应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注意肯定作文中学生的偶然可见的独创因素。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是首要的。

1.1 生在修辞手段、表现手法、遣词造句上创新。

1.2 学生在作文的立意、构思、结构上创新。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1 加强学生语文基础训练。基础训练指字、词、句段的训练,训练的方式如下:

2.1.1 首尾字组词练习:分组进行比赛,看谁组得多,这种练习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敏捷性,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2.1.2 说物品的用处:针对一个具体的物品(砖),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说出尽可能多的用处,要求学生语言完整、通顺。这种训练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培养学生各种创造性思维,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

2.1.3 串词组句编故事:向学生呈现一组词汇,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组句、编故事,根据串.词的连贯和故事的意义性和新颖性评定比赛结果。这种训练可让学生表达流畅,思想流畅,联想流畅,可以加强学生的词语知识,让学生思维灵活并具有新异性。增强学生言语能力。

2.1.4 扩写生动的句子,简化句子,写比喻句,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描写技巧,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和想象能力。

字、词、句段的训练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激活作文教学就是好方法。

2.2 加强学生语文综合训练

2.2.1 改写、加写、补写、扩写、续写课文,结合阅读课进行这方面训练,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激发起对课文中人物的热爱、同情或憎恨的情感,进行合理的想象,对文章进行改写、加写、扩写、续写。

2.2.2 (搭框架)组织结构,列题材训练。例:向学生展示一个题目,如"可爱的家乡",讨论可从哪些方面写家乡的可爱,讨论具体材料安排和增减及如何使用具体材料适合题目,可以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集中思维,能帮助学生在文章结构上进行创新。

2.2.3 加强读书训练,通过朗读、默读、背诵等形式丰富、积累语言。让学生不断地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提高、创新。这是积累书面语言的主要方式。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作文,是由于多读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文学巨匠的方法,不正道出读书的重要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写话要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情。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这样加强作文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作文的兴趣。

3.开展作文创新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所以,教师们应把儿童带向大自然,走向社会,通过生活,观察玩赏,丰富学生作文的感性材料,活跃学生思维,激活作文教学。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我总结出了以下作文的方法:

3.1 听音响作文法:教师可以设计十几种音响,如歌声、风筝、流水声、读书声、动物的各种叫声,让学生根据音响进行想象,进行故事创作,这种作文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创造性思维,从中可以看到学生的想象纷然杂呈,百无禁忌。

3.2 绘画作文法:绘画是一种无声的言语,绘画是儿童乐于表达的一种语言方式。可以让学生绘出图画,反映他们所要表达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再根据图画作文,写出的文章可谓图文并茂。

3.3 态势语言激活作文法:态势语言是通过人的仪表、姿态、神情、动作表现出的语言。通过态势语言激发学生的书面语言,是最有效的方法。我经常组织学生利用态势语言编小品、故事,给学生营造作文的情景,学生观后写作,兴趣盎然。

3.4 收集自然标本、小物件、激活学生作文的欲望。学生生活天地广阔,他们会收集许多自己喜欢的图片、物品,他们愿意把自己喜欢的物品介绍给大家。此时学生的创造性的言语会表达得淋漓尽致。

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语言训练;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6-0074-01

语言表达能力是数学学习中的一项重要能力,能让学生在表达中展示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更爱学数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

一、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知道怎么说

心理学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等形式。说的内容有许多,比如:说图意,说算理,说解题思路,说操作过程等。教师要经常演示教具、向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思考、理解、掌握知识。教师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通过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训练,既让儿童的数学语言逐步形成,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儿童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这一思维活动特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这—外部活动,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边想、边做、边说,使脑、手、口共同参与活动,达到统一和谐。

二、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三、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比如在探索乘法的简便运算时:44×25=?我教给学生一种算理:44×25=11×(4×25)是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还有没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呢?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转为学生讲,老师听的轻松氛围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40+4)×25)。

四、解题步骤和思路的解说训练

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一般应用题时,可先让学生审理,指 出它的已知条件和所求,并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有理有据地确定解题思路,然后要求学生用清楚、准确和有 条理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如在引导学生做“美霞服装加工厂计划做670套衣服,已经做了4.5天,平均每天做 82套,剩下的要在3.5 天里做完,平均每天做多少套?”这道应用题时,可以先让学生审题,指出已知条件和 所求。学生经过分析后指出:“670套”是总的工作量,“4.5天”是已经完成的工作时间,“82 套”是开始工 作时的工作效率。“3.5天”是剩下的工作量时间,这些都是本题的已知条件。 而本题所求,即是剩下的工作 所使用的工作效率。接着要求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即第一步,求已经完成的工作量,根 据工作总量等于工作效率乘以工作时间,所以列式是82×4.5=369(套);第二步,是求剩下的工作量, 用总 的工作量减去已完成的工作量, 列式是670减去已经完成的工作量,求出的剩余的工作量; 第三步是求平均每 天做多少套,即剩余的工作量所用的工作效率,列式是:剩下的工作总量除以3.5天,求出的结果就是剩下的平 均每天做多少套。 最后要求学生把解这道应用题的整个步骤和思路用清楚、准确的语言有条有理地口述出来。 这就可以把语言的训练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巧妙地结合起来。

五、解说解题思路的训练

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应用题时,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说他人解答应用题的思路,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例如,“一个班有45个学生,有一 天带圆珠笔的10人,带钢笔的42人,两种笔都没带的有1人, 问两种笔都带的有多少人?”这道应用题,他人 有三种列式:

①10+42-(45-1)=8(人)

②10-〔(45-1)-42〕=8(人)

③42-〔(45-1)-10〕=8(人)

在要求学生根据上述各算式分析和解说他人解题思路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根据题中的 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结合算式正确解说每一种解题思路,即做题的人是怎样想的?在进行这种训练时,有 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可以把一个班划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式的解说。即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以个人解说 为主,他人给以纠正和补充,直到解说清楚、明白、准确为止。这种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解说,不仅克服了多数学生做题只求一解的惰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 阔性。

篇10

关键词:儿童;静物线描写生;临摹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263-01

静物线描写生是儿童学习绘画的重要科目,通过线描写生表现生活常见静物,能够有效的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表现力,对提高大脑的记忆能力和手的协调能力有较大的作用。同时,也为儿童的美术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儿童静物线描写生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阶段来教学,让学生轻松的在线条中散步,快乐的表现对象。

一、线的感知、体验阶段

线的种类很多,有直线、斜线、波浪线、锯齿线等。上课时,我拿了一根细直的铁丝给学生观察;同学们,铁丝其实就是一根什么线啊!直线----接着我又把铁丝弄弯成各种线的现状。让学生观察回答,并感知生活中那些物体有这些线的存在。然后,我让学生用铅笔画不同的线、及线的组合。学生画线时,教师不要过多的强调线的弯直。但要注意线的情感、轻重、及线条所表现的情绪。可以用不同的线来表现树叶、简单的植物,通过学生先观察,之后用笔体验线的疏密、轻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感悟到线与线之间所产生的美,从而了解线表现的创作力所在。

二、不同类的单个静物写生阶段

不同类的单个静物写生主要分为三大类;即圆柱体静物写生、立方体静物写生、不规则形体静物写生。

1、圆柱体静物写生训练

圆柱体静物在生活中很多,如水杯、花瓶、陶罐等。圆柱体静物写生一定要由浅入深,可先画一些简单的水果过渡到较复杂的水杯、陶罐、温水瓶、马灯等静物。在表现这些圆柱体静物时,要让学生认识到静物不同圆面的大小和圆弧线的弧度。无论在视平线的上或下、左或右、静物的圆面离视平线越近,面积就会越小,线的弧度也会小一些。反之,离视平线越远,静物的圆面和弧度会越大。在圆柱体静物写生中,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形体结构和特征,理解线的来龙去脉,画出有个性、生动的圆柱体静物画。

2、立方体静物写生训练

常见的立方体有包装盒、手提袋、椅子、凳子等物体。立方体静物写生训练,有助于增强儿童的空间感、体积感。在写生时,不要太多的强调透视理论,儿童由于年龄原因根本理解不透。只要向学生强调立方体近处的线就像近处的树一样要高一些、长一些。而立方体远处的线就像远处的树一样要短一些,这样的比喻浅显易懂。儿童画立方体静物写生,要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表现同一物体。学生在立方体静物多面写生中,能够快速的提高观察力,画出来的立方体不概念,亲切、自然。

3、不规则形体静物写生

不规则形体静物指没有具体的形状组成,但这类静物本身由多种形体组成。如书包、动物玩具、鞋类等…..在面对这些较复杂的静物写生。首先要注意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如在表现三双不同形状的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观察鞋的特征,找出每一双鞋的不同点,再用笔画出每双鞋的特点。这种同类静物写生中,学生观察力比较集中,能画出生动的静物画。其次,不规则的静物由于结构复杂、线条很多。学生很难表现出线的来龙去脉。老师可以用示范的方法引领学生一起画。按照引导观察-----教师示范-----学生体验的程序,从物体不同局部,不同方向表现物体。理清线的前后、左右、上下、轻重关系。

三、不同静物的组合写生和临摹体验阶段

单个物体写生练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生能力,多个物体的组合写生成为新的训练目标。静物组合的摆放形状不要雷同,静物的大小,高低也不要一样。写生中,儿童往往忽视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前后、遮挡关系,难以准确的画出物体所在的位置。针对这个问题,我采用了找静物位置的训练方法。即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拿粗线条找出静物的位置和前后关系,只画静物大的形状,不画细节。这种练习只要上3节课,就能快速的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为静物的刻画深入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