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职业的素养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职业的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职业的素养

篇1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186-03

旅游企业选拔人才时,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外,更看重职业素养。因此,高职旅游专业在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一、旅游职业素养的特点

旅游职业素养是从业人员必备条件,它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二者互为因果。首先,旅游属于服务业,是一种休闲、猎奇、探索与享受的消费行为与生活方式,因而对从业者的外在形象、态度、表情有一定要求;其次,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是与人打交道,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非常多,视觉感官的感受往往决定服务的成败。因此,五官、形体、身材、协调度与比例度是旅游人才职业素质的客观条件。另外,服务意识、礼貌意识、公关意识、沟通交流意识、文明行为和卫生习惯也是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来形成。

二、旅游职业素养的构成

1.旅游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旅游职业意识包括全心服务、吃苦耐劳、公平正直、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现代意识、积极进取等。其中,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品格是关键,服务意识是旅游从业人员的重要素质。旅游是典型的服务业,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或景点只是在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服务态度、服务流程、服务规范都是一样的,强烈的服务意识是衡量旅游从业人员优劣的重要标准。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顾客消费意识的提高和对高附加值的追求,旅游行业的竞争逐渐表现为服务质量的竞争。注重旅游服务质量,是旅游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首先在于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也就是建立一种独具个性的服务文化,服务意识和服务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历史原因,服务文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没有地位,而当今西方国民收入的60%甚至更高比例是来自服务业,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排名全球酒店300强之首的万豪酒店创始人马里奥特的名言:“生活就是服务,我们时时刻刻都生活在为别人服务和被别人服务的环境当中。”我国的酒店总经理不会站在大堂内为客人拉门、提行李,他们认为管理才是分内事,而服务是分外事。但在外资酒店,这些场景非常普遍,甚至还有去客房为客人端茶送饭的总经理。他们认为服务是酒店生存的根本,只要是有利于酒店的事都会认真执行。另外,总经理身体力行,给员工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更有利于酒店服务文化的培养。旅游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服务性行业,服务对象来自世界各地,这就要求从业人员除了要有较高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有服务意识。

其次,吃苦耐劳的意识可使学生具备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一方面,旅游服务对象人际关系复杂,当遭遇到顾客、同事责难时容易引起情绪波动;另一方面,旅游环境中充满了诱惑与精神污染,能否做到自我净化,取决于从业者的辨别力和自控力。

2.旅游职业知识。社会对劳动者职业知识的要求可分为职业技能、基本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职业技能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操作和训练获得,它是走向职场的基本条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了解基本的经济知识、原理和规律,以及社会经济组织运作的基本形式、内容、趋势,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这是个人取得职业进步的条件和基础。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和旅游学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必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旅游主客体、旅游构成、旅游功用、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发展趋势等相关知识。同时,培养文学、艺术、语言、乡土地理、礼仪礼貌等人文素质。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可以在认识人文美、自然美的同时,认识社会、了解自然和历史,从而开发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旅游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组合,可分为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主要指国际上普遍注重的关键能力,包括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沟通合作能力、持续学习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五个方面。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掌握客人共性的、基本的、静态的和显性的需求,又要分析研究客人个性的、特殊的、动态的和隐性的需求,强调一对一的针对性、差异性和灵活,因而需要从业人员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遇到困难局面必须泰然处之、果断决策、巧妙行动。

三、旅游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旅游专业的学生如何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外在形象与内在品德相得益彰呢?可分为以下阶段:

1.在校内进行旅游职业意识养成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向,是旅游专业学生入校的第一课。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业内专家或企业家来校介绍旅游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或者请优秀毕业生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让学生了解旅游行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所谓“走出去”,就是让学生到知名旅游企业进行认识性实习,了解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和一日千里的美好前景,增强学生学习旅游、热爱旅游、愿意为旅游业奋斗终生的决心与信心。

我们将旅游职业意识的养成作为一门课程,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主要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站立服务来锻炼学生的站姿、走姿、坐态,使之形成规范的仪容、仪表与仪态;其次,把学校餐厅和宿舍当成养成职业习惯的最好场所,让学生通过服务他人来培养自己的劳动观念、卫生习惯和文明行为。这门课程从学生进校第一天开始学习,持续到毕业,形成每天都有人服务、每天也有人享受服务的氛围;再次,考核以平时表现与抽查为主,其成绩将作为获取毕业证书的必备条件。

2.在旅游企业进行认识性实习。学生进校后在不断的熏陶下开始具备一定的职业习惯,但这仅限于校园里,还没有参与旅游的社会实践,他们的经历与见识还很不够。因此,教师应不定期地将他们带到优秀旅游企业开展认识性实习。通过所见所闻,感性地认识飞跃发展的旅游业,从而坚定他们献身旅游业的决心,激发学习旅游知识的热情。参与社会实践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意向和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旅游行业活动多,每年都有旅游节和博览会,还有许许多多相关的节庆活动,应积极安排学生参与,锻炼能力,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3.在旅游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经过学校一至两年的专业培养,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但很多经历和知识还不够:没有在旅游企业一线的实践经历,没有在四星级以上国际旅游品牌管理集团的旅游企业实地学习,没有真正与国际客人进行面对面的服务,没有锻炼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客观环境,仍然只有抽象的意识与概念。到旅游企业实践对每个旅游专业的学生都是必需的,这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实践,他们在职业意向、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技能、职业语言方面都将有极大的提高,甚至发生脱胎换骨的转变。从具有一定旅游意识的学生转变为准从业者,初步具备旅游企业所需的职业素质,为就业获得可靠的保障,也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除此之外,还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两个充分条件:一是对学生生理条件的再培养和再塑造。学生先天的生理情况可能并不完美,需要对学生的现状进行训练与包装,将不太美或不美的学生通过心理与生理的训练变成亭亭玉立、端庄大方的旅游人才,这需要旅游专业教师付出辛勤的努力才能实现;二是在旅游院校营造旅游环境,时时刻刻在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上刺激学生,让学生处于职业的氛围和环境之中,意识到必须按照旅游行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心理和生理上进行潜影默化的教育与感染。如青岛职院旅游与外事学院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设了有针对性的“特色晚自习”,在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安排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导游词讲解、才艺表演、实习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实践活动;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养成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1-0029-04

一家五星级酒店的人事经理曾经说过:新进酒店的员工技能不熟练没有关系,酒店有专门的老师会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但如果员工的道德品质有问题,在客房内乱动客人的物品,看到客人的贵重物品顺手牵羊等,这才是酒店更头疼的事情。可见,我们以往认为最重要的学生职业技能并不是企业最看重的。

职业素养体现的是职业人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尊重,有职业素养的职业人将所从事的职业当作是与个人发展休戚相关的事物来看待。职业素养与职业素质不同,素养更注重的是后天的培养,这是区别于素质静态度量的一个特征。可以说,职业素养是职业素质的养成。正是由于素养是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形成的,因此,学校更应该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要求。

当下,很多职业学校也意识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而且首先从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热爱作为正确职业观的出发点,如教育学生要“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等。但是,仔细琢磨可知,这种教育是有欠缺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离开学校踏上工作岗位之初往往从事的是低薪、劳动强度大的体力劳动,要让学生热爱这种工作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以往很多对学生职业观的培养大多流于形式,显得空洞,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职业素养的诸多内容是通过个体的行动表现出来的,并且蕴含在他们实际运用的情境之中,如责任心、严谨的态度、服务意识等都要在具体的活动中才能体现。职业素养没有内在逻辑结构,它是依附具体的职业行动和情境而存在的,如果没有实践活动,职业素养就成为隐形、捉摸不定的东西,只有以实践活动作为载体,才能使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可行性、有效性。

一、旅游专业职业素养构成要素

(一)职业素养的含义

“素养”一词,指一个人的修养,既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也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笔者认为,旅游专业的职业素养指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社会实践锻炼所形成的、有利于从事旅游工作的、基本稳定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思想行为方式和各种潜能的总称。它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结合。从先天因素上看,旅游活动是人们在经济条件许可、有闲之后的一种休闲、猎奇、探索的生活方式,旅游服务是直接面对面地对旅游活动者服务,因此,旅游从业人员的五官、形体等给客人的视觉感官也是影响旅游服务质量的一个因素,是旅游专业职业素养形成的物理条件;从后天因素看,旅游专业职业素养包含具有旅游专业特点的语言表达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自我表现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群体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现场解决问题能力、应变能力、职业习惯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养成的。[1]

(二)职业素养的心理学解释

引入心理学中的“图式”概念,可以解释一个具备职业素养的职业人的心理特征。图式也就是我们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结构,它是通过个体在生长成熟的过程中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的经验积累而建构起来的。活动图式对于一名职业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构成职业世界的基本单位就是职业活动。如在前台服务中,能够完成“客房预定”这个工作任务的员工,他的认知结构是围绕“客房预定”建构的一系列活动内容——在这种情境中应该做什么,下一步又该做什么等。同样是预定工作,当我们在不同的酒店前台预定客房时,有的服务员训练有素,让我们觉得心情愉快,有的却让人充满怨气。可以说,一个具备职业素养的职业人,他的图式建构更加丰富,除了对具体活动的内容和步骤建构之外,他们的认知结构中还包括对面部表情的要求、对服务姿态的要求,在什么情况下要特别仔细地倾听,对客人反应的速度,根据客人的需求进行客房推销等内容。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员工往往会给客人带来愉悦的感受以及对旅游产品或服务的认同感、满意感。图式为相互之间有关系的观念留有“占位符号”,使得学习者能够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并不断将新的信息填补到这些空位上去。在旅游服务活动中,往往是“细节知识”取胜,因为具备职业素养的员工图式建构中的内容要远远多于其他人,并且具有完备的体系。

(三)旅游专业职业素养的构成

旅游业的目的是通过对旅游活动的促进和向游客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而获取收入,并且这些服务是通过旅游从业人员来实现的。因此,他们的个人形象、礼仪礼貌、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职业行为素养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条件。旅游业的开放性、综合性、服务性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掌握旅游服务技能,具有高度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内容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职业技能。旅游从业人员须具备从事旅游业所必需的专业能力,它是通过学习旅游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和态度而获得的。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是胜任旅游工作的核心本领,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对于旅游从业人员,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可以更快更好地处理突发事件,使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为行业企业树立正面、友好的服务形象。

2.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包括从业观念和职业习惯,旅游服务人员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具有诚实守信、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的职业道德,更要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服务意识可以说是员工素质的标志,是旅游从业人员自觉、主动、发自内心地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有经济价值的劳动意识,也只有具有强烈服务意识的人才能为客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3.从业形象。服务形象是旅游行业文明的第一标志。注重仪容仪表是旅游从业人员的一项基本素质。良好的仪容仪表,会让人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能够对企业产生积极的宣传作用,还能够弥补某些硬件的不足。注重仪容仪表,有利于维护员工的自身形象,展示对客人的尊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企业品牌的有效传播,体现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困境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及行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旅游企业不仅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知识基础、实践技能,更要求员工具有良好的职业行为素养。目前,旅游行业存在着职业素养缺失、职业道德失范、侵犯顾客权利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旅游行业的整体形象。在校的旅游专业学生将是几年后旅游服务行业的主力军,语言表达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自我表现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群体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职业习惯和态度等都是旅游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这些能力是学生适应旅游工作岗位乃至后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旅游职业学校却在这方面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对学生的职业行为素养定位不清,甚至不予引导,只注重技能培训,没有将职业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之中等问题。如学校往往将中餐摆台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一个环节进行单项技能训练,这样确实可以使学生的技能变得准确娴熟,但是,这种脱离了具体的活动和职业情境的培养行为仅仅只能叫做训练。杜威曾经说过,训练考虑的是外部行为的变化,而不是社会理智的形成,这种训练是不能让学生将职业素养从行为上升为品质的,这也是学生职业素养很难提升的主要原因。杜威也提出过“通过职业进行教育”,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学校将职业素养的养成置于活动之外,纯粹通过课堂的教学来对学生进行灌输,且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的这些思想大多是一些既定的教条,对于学生而言是没有充分依据的东西。这种培养方式无疑将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边缘化了。[2]

三、在实践活动中

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

(一)实践活动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将学生需要养成的职业素养用语言提炼出来,可分为一般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素养。这种以抽象的语言表达的职业素养如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沟通意识等如果不回归到具体的活动和情境中,那么获得这种言语形式的素养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不具有任何意义。个体发展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不可能单独起源于主体或客体,只能来源于两者的相互作用,即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活动。目前的学校教育大多局限于课堂、学校,与社会大环境割裂,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教育生态系统中,容易产生“花盆效应”,使学生的学习陷入书本到书本的封锁式的小循环。实践活动则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实践性学习。实践活动中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它注重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参与,是一种体验性活动,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兴趣爱好为基础,包括了学生生活的全部,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多方面智能的发展,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实践活动还具有超前性、多元性等特点,活动以自主学习为中心,通过各种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取知识,使其职业行为素养、实践能力获得提高。开展实践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和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走进实践,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学会和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3]

(二)依托实践活动开展职业素养培养

1.实践活动是职业素养培养的载体。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很多在学校原本纪律、习惯不太好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实习锻炼之后,精神面貌有很大的改观,职业素养得到很大的提升。这种变化和他处于真实的职业情境中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实践活动更加注重学生的行为塑造,这种镶嵌在实践活动中的培养方式很好地解决了当前学校职业素养培养只注重纯粹课堂教学的弊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应该是在真实情境的职业活动中养成,但学校不是真实的职业场所,所以学校只能组织真实的与工作相关的场景,尽最大可能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进行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课程,它常常以主题的形式进行,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活动更是培养其专业能力、专业素养的途径。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态,更加注重的是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如探究、调查、访问、实际操作、服务等。实践课程作为发展性的课程,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作为一名从事旅游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实践活动教学要依据旅游企业的实际情况去设计,应该将旅游行业的整个生产、服务的复杂结构和过程全面、整体地反映出来,将工作任务作为线索和核心,并且从职业活动的高度来对工作任务进行定义。如中餐服务员,如果只是让他进行摆台、餐巾折花、斟酒等训练,这确实可以培养其职业技能,但是不足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因为旅游行业的职业素养是凸显在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中的,如果仅对学生的技能操作步骤严格把关,而忽视服务质量,那么这种职业素养的培养则不具备意义。

2.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养成实践。当下很多学校已开设了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有的学校通过聘请企业专家举办讲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各种企业管理要素,如“6S”管理等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开展这些活动时应该根据旅游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使活动具有系统性、制度性,力争发挥活动的实效性、针对性,以确定能够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活动应该是一门人人都必须参与的一门课程。对于教师来说,其本人必须成为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根据学校的资源,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等设置实践活动,结合旅游专业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开发出更多更丰富的实践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就是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境、用丰富的集体生活进行教育。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我们为旅游专业学生设计了宾馆化值周礼仪活动,希望通过值周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团队合作的精神,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值周工作,不断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学生的职业行为素养。学校成立了“现代学徒制”实验班,该班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活动都是按照现代酒店的标准来进行专业化培训。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也为学生的日常行为提供了标准,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实验班学生的培养方式不仅为学校旅游专业学生提供了标准,更成为学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实验班毕业生因其专业化的工作方式和强烈的服务意识而普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学校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每个班级以团支部为单位,定期、定点组织团员进行活动。学生在诸多的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有效地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了个人的行为素养,加强了旅游服务的意识。

总之,以实践活动为导向,促进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既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也符合学生职业素养生成的规律。

参考文献:

[1]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2008(24).

[2]余磊.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问题表现及对策思考——以旅游专业为例[J].考试周刊,2009(3).

[3]李因,汪艳丽,梁磊,洪宇.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9(7).

A Study on the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Formative Education in

Practical Activities for Students of Tourism Specialty

PAN Jun

(Zhenji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Zhenjiang 212011, Jiangsu Province)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基本策略

前言

旅游,不仅是一种产品,更是一种服务,它是现代化产品服务的综合体。,是时展到一定阶段的必要性产物。它的起步与发展,完全都是围绕着人类的生产与活动来进行的。因此,对于我国职业教育中的旅游服务专业来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不仅当下是最为基本且重要的教学内容,更是该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时刻关注旅游服务专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由于目前的职业教育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都是家长的重点保护对象,他们缺少社会实践能力,对于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与素质都所欠缺。基于这些情况,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进而让我国的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不断的提升,为其今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一、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专业缺少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缘由

(一)缺少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

由于社会上不良风气的日益盛行,那些对学生有负面作用的风气逐渐被传入到了职业校园中。由于众多的职业学校学生,具有较低的心理素质和较浅的社会阅历。导致他们会受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一些负面的思想或情绪。而我国的职业教育中的旅游服务专业教师,严重的忽视了这一不良现象。致使这种不利的影响日益在学生的心理滋生,并扩大化发展,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加之,众多的旅游服务专业教师单纯的认为想要扭转不良风气对学生的不利影响,只是政治教师的职责所在,与他并无关系。而政治教师主要教授的都是较为传统的政治道德理念,并没有实质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因此,基于这些情况导致旅游服务专业的学生缺少职业道德的教育。

(二)缺少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能够起到拓展的作用,还能够优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对于现实社会能够拥有更为理性的认知。但是,职业教育受传统思想禁锢,只重视技能的培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中的旅游服务专业,几乎都没有开设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在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受家庭与社会环境所影响,缺少长远的职业规划,在三观的树立上呈现着意识缺失状态。基于这些现状,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变得越来越紧迫。

二、培养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专业学生的基本策略

(一)创设职业模拟情境

在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专业实际的教学中,采用创设职业模拟情境的手段,把职业素养的培养内容有效的融合到模拟情境中。不仅能够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还能够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专业中的酒店管理班级,教师可以创设实际的职业模拟情境,按照酒店所规定的服装定制班服。在全程的职业模拟情境中,学生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语音语调都要严格按照酒店的规范进行具体的规定。再让学生扮演着酒店内部的职业角色,如总监、部门经理、主管、领班、服务人员等。通过职业模拟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未来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都有着哪些职业要求,需要具备哪些职业素养等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还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二)在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专业教学的内容上进行改革

职业教育,要想对旅游服务专业学生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的改革。要把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学内容加入到实际的教学内容中,并开设对学生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课程,让学生自身对于职业素养就有了重新的正确认识,从而积极的投入到实际的职业素养教育内容中。那么,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要注重学生情绪控制、集体意识与社交能力的培养,要实行全方位的职业素养教育。从而让学生的整体职业素质得到全面性的提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综合素养保障。

结语

篇4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旅游企业为提升竞争实力,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显得越发重要。当前在校的旅游专业学生将是几年后旅游服务行业的主力军,而社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提高。据调查,目前旅游企业不仅要求员工具有知识基础、实践技能,更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旅游职业素养的养成是学生适应旅游工作岗位的重要基础。古罗马的一位作家也曾说过:“在任何事情上,习惯总是有效的主人。”一个人职业素养的确立,绝非一朝一夕,而在于一点一滴的养成。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就是道德、人格的体现。注重职业素养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才可能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风尚。因此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具有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礼仪礼貌修养等。其实可以通过如下方法提高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书育人”是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民对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旅游教学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还应以“育人”为本位,把铸造学生灵魂、生命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来完成。旅游专业教师是学生接触到的行业中的第一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气质修养、学识风度、文明素质,会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试想举止粗俗、粗暴冷漠的教师,如何去给学生畅谈礼貌礼仪、热情服务?所以,旅游专业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艺的传授中肩负着塑造学生良好素质的重任,自觉加强“立师德、树师表、强师能”方面的自我修养,注重以自己知识丰厚、技艺精湛的良好人文素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在课堂上,都应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良好的服务意识,整洁的仪表,端庄高雅的举止,文明得体的谈吐,丰富渊博的学识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只有严于律己,才能教育他人。

二、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提高旅游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学生入校开始,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服务意识、礼仪规范、诚实守信、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加快学生职业行为规范的养成。

服务意识是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它发自服务人员的内心。要使学生认识到,只有自觉的服务意识,才有自觉的服务行为,同时加上服务水平与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有高水平的服务质量。树立学生的服务意识,不仅是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道德素质的需要。

为了培养服务意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尽快适应自己的职业身份,尽快进入服务角色。如旅游服务专业可以把教室变为一座微型酒店,按不同区域划分为前厅部、餐饮部、客房部等,并请学生轮流值勤担任某部门的管理人员,利用酒店的管理方法管理班级各项事务,特别是卫生清扫方面,要以酒店的标准衡量班级卫生。

三、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以“实用、够用”为度,要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和有机的综合,避免课程间的交叉与重复,提高教学效率。突出学以致用,根据课程教学要求,把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细化为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培养内容,如“出勤、纪律、作业情况、课堂提问和回答、学习方法、小组活动参与度、对团队贡献度、与同学和老师沟通表现、克服困难”等具体的培养指标。

四、加强旅游专业学生礼仪礼貌教育

旅游专业必须强化礼仪礼貌教育和训练,礼仪礼貌是旅游产品价值的充分和必要的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礼仪是一个人风度与气质的综合体现。旅游业是“窗口”行业,其从业人员的风度与气质很重要。一个具有良好修养和高稚气质的人,他优秀的内在素质会通过仪态、举止展示出来,他的气质与风度也会别具风采。另外,在现代社会的旅游服务行业,优质服务的标准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客人的需求。在客人的各种需求中,求尊重的需求始终处于第一位,而礼仪的“退让以敬人”,恰恰满足了客人的这种需求。

礼仪礼貌教育是旅游培训教育的“基本功”,要从最寻常,但又是最重要的谈吐、礼貌、举止、服饰和卫生习惯做起,养成职业行为习惯,使旅游行业真正成为文明礼仪的窗口和楷模。

五、改进旅游专业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篇5

关键词:职高 旅游业 强师能

一、专业教师必备渊博的素质

职高旅游专业是为了培养素质较高的导游。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旅游者审美需求及品位的进一步提升,对导游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当今社会的导游不但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对专业之外的其它行业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些单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达到的,需要教师长期熏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氛围,从而激发其学习旅游知识的兴趣,最终主动获取大量知识(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课外知识)。要达此境界,教师必须成为“百事通”,不但要掌握全面的旅游知识,还要对古今中外的历史、天文、地理、文学等知识有较为详细的了解,且必须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政治、法律等知识有全面的掌握。譬如《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都是涉及知识面比较广的专业课程,如果教师仅仅是专而不全,则不能胜任这些课程的教学,唯有知识全面、学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在上述专业课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

1. 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模式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改革创新之路:

(1)改进课程设置。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导游专业目前的课程安排由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选修课四部分构成。对于旅游职业教育来说,应以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专业选修课为主,将认知训练与实际操作训练串联起来,在课堂教学时,探索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加强专业技能,开阔专业视野,提高专业修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将实用性贯穿到理论教学的全过程,既改变枯燥的理论教学传统模式,又增强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2)强化实习实训。导游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不应局限在校内或者本地的旅游企业。学院应安排一定时间段的综合实践,将学生推荐到较高端的旅游企业和旅游业发达的地区进行见习锻炼,学习和亲身感受先进的旅游服务流程,了解高水平旅游企业的经营特色和管理理念。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旅游系近两年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开发了实习点十余家,并积极向国外拓展,为旅游职业教育走向专业化、国际化做出了一定的探索。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旅游职业教育的师资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提高专任教师业务水平,改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进行专业深造,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到实习企业参与业内服务和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旅游企业的专家到学校与教师进行专业研讨、开展专题讲座和承担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由于在校教师大多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实践操作经验肯定不如长期从事实践工作的专门人士,所以应创造条件,让教师定期到旅游行业中挂职锻炼,将最新的行业动态传递给学生。学校还应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做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要积极从行业中聘请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在校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须丰富多彩。职高旅游专业课的传统教学皆是采用一言谈的教学模式,学生完全处于从属地位,教学方法单一,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而当前国家职教部门提倡课程改革,强调以就业为主导,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教学,让复杂概念简单化、抽象理论具体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此,广大职高旅游专业教师须根据学生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实施丰富多彩的教学策略。

篇6

徽文化是历史上徽州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精神面貌和物质形态综合。徽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流,与敦煌文化、藏文化并称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目前大众对徽文化的了解主要包括两种途径,一是徽商文化的传播,二是安徽旅游事业与徽文化的结合。其中安徽旅游中渗透的徽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更加深入,同时这种文化表现方式也正在影响着旅游人才的培养。

一、徽文化与旅游专业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徽文化在安徽旅游职业院校学生培养中已经有步骤的渗入,在提升旅游人才人文素质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人才培养中还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徽文化与学生素质培养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

1.文化挖掘深度、广度不够。目前高职旅游专业融入徽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还不够丰富。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中仅是与旅游景点的结合。针对旅游景点的讲解融入了徽文化。这种引入方式虽然对于学生的旅游知识素养有一定帮助。但是随着游客消费需求和旅游事业的深入发展,这种简单的景点境界介绍徽文化已经略显不足,未来旅游市场竞争已经逐渐向文化竞争转移。徽文化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精神陶冶功用[1]。而景点讲解中的徽文化碎片化比较严重,不足以发挥徽文化的独特性和全面性。因此在今后的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当更加系统的对旅游职业人才的徽文化精神内涵体系做深入的培育和建构。

2.特色和品位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徽文化的挖掘开发中与教育的结合是一种重要途径。而且这些也都为职业人才培养和规划中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当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重在塑造一种特色,形成与竞争对手不同的特色才能确保自己的优势地位。当前人才培养中,从知识结构看,常规性理论培养占据了大部分内容,而对于那些能够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内容还存在一些欠缺。同时文化品位与学生的结合也存在一定的疏漏,注重俗文化或雅文化,或者雅俗盲目结合的现象。

3.文化氛围没有在教育中完全形成。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文化氛围。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师生对徽文化与旅游课程的认识上。高职院校将徽文化课程作为一种选修课设置。这种设置首先没有将徽州文化与旅游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另外,选修课程的定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文化氛围的培育和形成效果[2]。另外文化氛围的欠缺还表现在实践课程当中,校企合作中无论是企业方还是高职院校都是在一些基础岗位和基本技能上对学生进行强化和培养,设计到文化属性较强的旅游岗位则学生很少触及。

二、徽文化与旅游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结合路径

徽文化与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结合是未来旅游市场体系完善的内在要求,这不仅在提升人才素质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在支持安徽旅游发展潜力上也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二者的结合应当从以下几个层面重点突破。

1.改善徽文化教育的系统性和深度。当前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徽文化内容总体呈现支离破碎的特点,或者说是以旅游产品的文化属性为出发点,而不是从徽文化本文出发的。这对旅游与文化的结合的影响越来越不利。为此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应当更加系统的对学科体系进行有计划的文化渗透。具体而言应当在课程体系开发中重新定位文化属性。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归纳整理与徽文化有关的内容和节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他们对整个文化体系结构域旅游知识结构的融合。以往的旅游知识讲解中,以旅游为本位,旅游知识讲到哪里就附带着文化知识作为辅助[3]。这种状况应当适当调整,文化因素的定位应当进一步提升,旅游知识和文化知识应当同等重要,甚至可以以文化属性为出发点。以文化为主要出发点,文化发展到哪里,旅游就讲解到哪里。文化系统在学生知识结构将具备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影响和提升整个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因素。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旅游管理;班级建设

一、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情现状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对旅游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但在人才培养供给方面,目前我旅游教育的人才培养仍不能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旅游业人才匮乏,尤其是高端人才的短缺现象十分突出,成为了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分析原因主要在于旅游从业门槛低、从业人员构成复杂、专业技能不突出,社会认可度低、职业保障不健全等,因此,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正确的认识,缺少职业认同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未来职业生涯不确定。毕业生存在在校所学的与进入企业所用的相脱节,适应岗位的能力较差、自主学习能力差等问题。因此、提高专业教学效果和培养优秀旅游人才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齐抓共管,其中良好的班级管理工作可以作为推进旅游专业建设、提高旅游教学质量、培养旅游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二、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班级管理的目标

(一)培养职业意识,增强职业认同

班级在组建初期就应将本专业的基本特点,用人标准、岗位职责、职业优劣势、行业发展需求等相关问题给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让学生逐渐的建立起对未来职业的全面而清晰的认识,能够进行自我职业定位,在校期间制定好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提升职业的抗挫折能力,增强职业认同感,进而明确学习目标,更好的投入到专业学习中。

(二)全面培养和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旅游专业的专业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多方面的专业素养,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班级管理工作是促进专业学习的重要保障,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更多的体现在资料收集、文案编写、口语表达、信息查询、组织协调等相关能力,因此,可以在班级日常的工作和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将职业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得到实践和锻炼,班级管理助推职业能力培养。

(三)具备良好的非专业素养

职业教育培养不仅要培养了学生的一技之长,更应培养学生适应岗位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重视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在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责任意识、勇于创新、敬业奉献、吃苦耐劳等非专业素养的培养也应是班级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为学生提升自我,更好的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班级建设的路径

(一)学生社团的组建

学生社团是展示学生个性化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职业教育阶段,专业的学生社团可以更好的展示本专业的技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社团的组建,可以为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常规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提供深入学习旅游的机会,将专业研究培养成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形成课上与课下结合,课堂与社团配合,学习与活动融合的新模式。

(二)主题活动的开展

高等教育阶段的班级主题活动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开阔视野、提高思想意识,在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旅游管理专业的班级主题活动应更多的将本专业的文化要素融入到活动中,通过参与班级活动去更深入的了解旅游行业及职业。

(三)管理形式的变革

职业教育班级管理也应体现出本专业的职业性,旅游行业有自己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员工在各岗位负责的工作内容及具备的个人能力各不相同,在班级管理中,可以引入企业化的管理理念,将班级工作岗位化,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将企业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应用到班级日常管理中,并形成相应的评优及考核机制,让学生对未来企业的管理有一个较为真实的适应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四)班级文化的营造

班级文化的营造是推动班级建设的重要措施,制定班徽、班级口号、班级规章制度等既可以起到约束言行的目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引导。在本校基本的学生管理规范基础上,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根据旅游相关企业的工作制度及用人标准制班级规范及德育考核细则,从而形成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四、结语

高校班级管理的重点应以人才培养及专业导向为核心,结合旅游专业的特点及班级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培养符合行业需求、掌握职业技能、具备职业素养的实践型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更好的提升实践技能,在班级管理中培育良好的专业氛围,形成旅游专业特有的班级文化,实现专业学习与班级管理的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谭文珍.职业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D].管理实践,2016(3).

篇8

形体训练能够通过训练使人的形体趋于健美,这个毋庸赘论,它还能够通过锻炼,将一种开朗、豁达、真诚、进取的精神传送的人的心理之中,使人的举止和姿态都能够富有美的韵味,从而充分展现人体的文化素养。通过系统的形体训练,人的身才匀称,举止更为得体,坐、立、行都能够落落大方,将青少年那种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展现出来。锻炼出的良好形体美,能够反映一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优雅气质,就像一扇窗口一样展现人的内在美。

2、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形体训练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形体美和服务姿态美对未来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通过形体训练课教学能够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塑造健美的形体,更重要的是获得适应未来职业的职业劳动身体素质,这样毕业后处在工作岗位上可以很快地适应职业劳动要求,并为以后干出好的成绩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2.2有助于学生正确审美观的树立和艺术素养的提高。形体训练作为一种运动项目,它不仅能够使人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还能够提供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形体训练课优美的教学环境,能够使学生培养并提高自身身体姿态美的表现力和优雅的气质,另外,形体训练课有着非常讲究的教学内容,通过舞蹈和体操进行身体形态的训练,通过练习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与表现力,有利于学生正确审美观的树立和优雅气质的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优雅的气质是学生未来进入旅游管理行业中必需的职业审美素质。

2.3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旅游管理这个行业的从业者,需要善于与人进行交际,有主动积极的工作态度,更要善解人意。如果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进行交流,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就有可能难于和服务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也就很难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了。形体训练课通过让学生感受其力度感、美感和韵律感,配上优美的音乐,能够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良好的教学氛围也能够增强学生进行沟通和交往的欲望,从而达到开阔学生心胸,激发其自信心和进取心的效果,使其形成乐观开朗活泼的良好心态,为其奖励啊走上服务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职业身心素养基础。

2.4能够帮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增强其社会竞争力。从目前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来看,旅游业发展相当迅猛,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激增,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而各大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却存在实习难、就业难的情况,表现出一种供过于求的假象。仔细推敲其中原因,不难发现这是因为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与旅游业实际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况且还存在学生普遍存在职业意识不够强烈,忠诚度较低等现状。但是,如果学校能够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充分考虑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重视学生外在形象与内在素养的培养,开设像形体训练这样的既能塑造学生良好外在形象,又能提高其内在素养的课程,这样必然会使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得以有效的提升。

3、结语

篇9

论文摘要:从职业的角度看,怎样做好我们自己的职业,实际内涵较多,除了先进的设备、技术、制度、技能等因素外,作为职业人,其职业道德、情感、习惯的培养尤为显得重要,这也是实现高职教育理想的必然选择。

一、职业素养教育的深远意义

今年有幸在日本呆了一段时间,过去对日本的印象是从书上获得的或是从到过日本的朋友所提到的,在我知道自己有机会去日本的时候,我就开始想象日本与我们国家的不同,不管怎样努力去想象,得出的印象就是:日本是一个岛国,是地震、海啸经常光顾的地方;置于日本国中,只要不开口说话,谁也看不出我们就是中国人;说的语言虽不同,但满大街的海报或标签文字有不少都是我们能通过其字面意思揣摸出来的。说实在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一)日本给我留下的印象,显现出每一个日本人对待自己职业的精神

1.日本公共场所秩序井然的美丽。来到东京,第一感觉就是这里的空气清晰,街道整洁,但并没有觉得有啥不一样,毕竟是在日本国的首都嘛,接下来,在横滨、富士山、浦郡、京都、大阪等我们到过的大街小巷,没有发现任何随意丢弃的垃圾,也没有看到可丢弃垃圾的装置—垃圾桶(我们的城市为了街道的整洁,随处可见到的装置),更没有看到为了城市的整洁,大家应万众齐心爱护我们自己生存的城市的大幅激励性质的标语。在公共场所,如公共汽车站停靠点、大型购物场所的电梯间等人多聚集的地方,没有拥挤混乱的窒息感,惟独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惬意的秩序井然的美丽。

2.日本人的务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在我们人住的酒店里,有一个惊奇的发现,不管是档次高点的酒店,还是档次低点的酒店,在他们床头柜随手可触摸到的地方,有一个可应急用的手电筒,后来从导游那里得到证实,是日本人为了防备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突然停电以备紧急使用的,我心里有一种不信任感,认为这恐怕是装装样子给人看的吧(在我有限的人生经验里,我所知道的,是我们往往会辜负一些人,又被一些人辜负,于是,因为辜负和被辜负,没有安全感的怀疑正在侵蚀我们的生活,我们逐渐成了本能的怀疑论者)。接下来,在其他酒店人住后,我第一件事就是验证这个手电筒的应急功能,果然每一个酒店的手电筒只要,就马上发挥了它作为手电筒的应急作用,亮起来给你看。我为自己以前的想法感到无比羞愧,从这种公共设施的完善处,让我看到了日本人的务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让我感受到他们对秩序的迷恋与维护达到了国人所不得不为之赞叹的境地。

(二)团结的形成与维持

日本公共场所呈现出的秩序井然的美丽,充分表明了日本人的务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让我马上想起“团结”这两个字非常适合这个民族的集体精神,团结是日本人对秩序的迷恋与维护的决定性条件和全部社会理性的基础。

团结离不开对自己和他人的真实,对自己的真实就是自爱和自重,对他人的真实就是一种友谊和友情。处于团结中的每个人都尽量表现出自己的真、善、美,在他人中认识自己,相应地,他人也在我们中认识他自己,处于团结中的每个人都不破坏对“公共秩序井然的美丽”的信仰和拥护。处于团结中的人关心的是共享生活情境的完整性,处于团结中的参与者从来不会体验到敌意或憎恨,顶多是有礼貌的观点差异。

综合来看,团结的形成和维持,不是一种刺激—反应的结果,不是上行下效的结果,而是参与者相互行动、不断生成的结果。尽管不同的参与者都带着自己的目的来,但在团结这种关系的调节下,各自的目的消融在一个主体间一致中。主体间一致比较直接的意思是,我与他人的沟通是何以可能的,另一个具备全部个性和特性的人,如何能在我的意识中构成,然而又实实在在地有别于我。主体间一致就是全民基于语言和行动的知识共有和理解共享,即把双方的主观性都暂时去掉,以实现一种共同性和更高的普遍性。

(三)职业素养教育的深远意义

从职业的角度看,如果没有每个日本人的务实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就不会有日本公共场所秩序井然的美丽。要使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我们如何基于语言和行动的知识共有和理解共享,在从事职业时,如何使处于团结中的参与者不会体验到敌意或憎恨,如何将我们所有的主观性都暂时去掉,以实现社会职业环境的共同性和普遍性,达到社会的真正和谐。

如今年夏天济南市雨灾,导致34人死亡、数百人失踪受伤,看似是天灾人祸,但追根溯源责任在于城建排水系统的“总设计师”,好看的城建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政府的政绩和形象,但这种华而不实的城建景观却经不起自然灾害的检验,这也是我的不信任所导致的对日本国家的区区手电筒也产生怀疑,可日本人就没有让我们中国人失望,出了问题,也不象我们拿德国人在青岛设计的租界排水系统相比,说人家的工程技术人员有远见、职业道德高尚。无独有偶,今年这个夏天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媒体朋友们所报道的纸馅包子事件、“史上最毒后母”事件,这些假新闻事件让媒体这个行业承受巨大的耻辱,一个怀抱理想和职业追求的媒体人,耻辱感应该是其职业的生命。又如我们人人都会到医院去看病或者不幸做手术,医院的设备往往都是一流的(很多医院的医疗设备清单足以证明这一切);医生的技术往往都是顶尖的(宣传栏内教授级的专家也会让我们眼花缭乱);医生、护士、要害部门的各种巡查制度也是一应俱全的,但各种“医患关系”仍是大家耳熟能详较突出的社会矛盾。在当下社会,我们发现很多社会矛盾的存在,并不是我们的设备、技术、制度,或者职业人的专业技能出了问题,而是职业人的道德、情感、习惯等职业素养出了问题。要整体实现高职教育的理想,满足“世界制造中心”对职业人才的无限需求,这也必然地对我国职业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教育体现自身特色的关键环节,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是办好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更是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关于职业紊养的内涵

(一)职业的内涵

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

从目前高职学生就业的情况分析,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劳动方式逐步由简单向复杂方面转化,过去单一技能就能胜任的工作,现在往往需要相关专业的许多知识和技能。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和协作大大加强,增加了一些以人与人之间联络、沟通为表现形式的内容,职业的内涵也由此扩大了。

从职业的角度看,怎么做好职业的间题,实际上内涵较多,除了先进的设备、制度、技术等因素外,还有人与人之间以联络、沟通为表现形式的职业道德、情感、习惯等内容。

在当下作为一个职业没有做好的,很普遍。因此,中国高职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这也是高职教育存在的普适意义。

(二)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由于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有着共同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受到共同的职业训练,因而,往往具有共同的职业理想、兴趣、爱好、习惯和心理特征。职业道德是将各种职业规范转化为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技术、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等。

职业情感是人体对某种特定职业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如职业兴趣、职业美感、职业意志等。职业人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浓厚的兴趣,才能自觉地刻苦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引发强烈的职业热情,形成对职业的长久注意力,时刻关注与自己职业有关的新信息和新技术。只有热爱自己职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在本职、创一流”。 每种职业都有其特定的要求,长期从事某种职业的人,都有着与职业有关的良好习惯,有时我们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即可判断他的职业。

可见,做好一个职业,除了企业、组织所提供的先进的设备、制度、技术等客观要件之外,职业人本身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是做好一个职业的充要条件。

三、实现职业素养教育的措施

(一)按行业、组织特点确定职业素养教育培养标准

在职业素养的培育过程中,职业素养教育的标准要明确,什么标准才算是有素养,在很多国家这是有标准的,把标准定下来后,就按此培养。如给当与不当一个标准,让学生在行为之前就可以预判自己的行为。给学生的行为一个确定的规范,而不要用恩威莫测的办法来神秘管理。恩威莫测的做法,只能使学生嗓若寒蝉、恐惧于未知的祸福、唯唯诺诺、手足无措,而不足以使学生培养出道德和尊严。

1.确定标准,让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在完成专业学习之前,规定在完成专业教育计划以取得毕业证书的过程中,学生应当获得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习惯。这主要包括:维护公共利益和提高对社会责任的敏感度;坚持持续的发展和终身学习;保持可靠性、责任感、及时性以及谦虚和尊重的行为;遵守法律和法规。让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让他们致力于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习惯的建设之中。因为适当的职业道德行为、职业情感行为、职业习惯行为同技术行为一样重要。

2.参照标准,明确所承担的任务和发展目标。学生可根据即将从事的职业所承担的任务和发展目标,参照所确定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能力要求,评价自身职业能力的优势与缺陷,平衡其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的发展。同时可通过确定的职业能力框架为学生制定即将从事的职业标准提供指南,因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的内容与要求,能更有效地判定学生是否具备应有的素质,使学生的能力持续地与其履行的职责和承担的任务保持一致。

3.按照标准,衡量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评估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时,集中衡量通过学习之后职业素养的获得与保持情况,比衡量已完成的各种学习活动更优越。也就是说,在评估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时,应评价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职业素养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而不是评价其是否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

(二)结合专业开发职业素养教育课程

根据各专业的不同,因地制宜,可开发相应的选修课程,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如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可开设知名人士创业案例等课程;计算机网络等专业可开设网络礼仪等课程;会计、证券投资与管理等专业可开设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发展历史等课程;文秘、旅游专业可开设有关地方语言发展、地方特色景点、民俗等方面的课程;服装专业可开设传统粤绣技艺的历史沿革方面的课程:汽修、模具等专业可开设中外知名企业发展比较等方面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既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历史与现状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自发地产生对本专业的热爱之情,进而加深对专业的研究,还可以通过学习,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崇高的职业道德、情感和习惯,更好地为各行各业服务。

随着培养目标的深化,为实现“零对接”,主动掌握行业和组织对职业素养有哪些更新和扩展,可与企业密切合作,开发相应的职业素养专题讲座。在开发课程时,组成一个课程开发团队,团队的成员应包括:学校教学人员、工厂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以及企业培训部门专职培训人员。这样的开发团队可保证在课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开发出的专题讲座,由这些专家进行讲授,这是难得的活页教材,即使是纯学术的专题讲座,也可以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如通过这些专题讲座内容中涉及的各学科、各行业的专家、学者们的奋斗经历、科学态度,或自己的人生与学术经历、学术思想、专业技术成长过程,等等,都可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得到启发教育,从而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和勇于探索、创新的职业情感。

(三)在专业教学中实施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养的养成,教师在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1.创设职业问题情境,加强职业道德训练。如很多服务行业,职业道德是不可缺少的要素,通过模拟学习,可让学生扮演职业人角色,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模拟各种真实情境,可人为制造一些麻烦,如客户排起了长队,情绪变得烦躁不安,看学生如何处置?客户和扮演者商量、吵闹时,看学生是否还能毫不犹豫地按原则办事?平时的业务程序必须严格遵守,若出现了程序错误,出现责任事故看学生怎么办?

篇10

本着该原则,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如下:

一、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本方案立足黑龙江省,人才培养目标充分适应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在未来五年将继续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我省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方案结合我省旅游资人才需求现状,定位于培养基础扎实、适用面宽、实践和创新能力强、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二、立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中高职课程体系设置首先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即中高职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明确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课程设置依据“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突出实践技能培养、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优化,兼顾教育部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计划制定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保持中高职阶段课程的连续性,中职阶段注重基础性教育,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设语文、中国历史常识、音乐等公共课,以及旅游概论、管理学、服务礼仪等专业基础课,此外,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开设职业素养课程,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有所了解,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态度。

三、以“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及内容

要培养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将人才培养与旅游企业人才市场需求相接轨。因此,只有通过到旅游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和行业的需求才能确定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及所需要的具体能力,从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结合行业特点,形成知识、技能、应用一体的职业课程体系;首先坚持以旅游管理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加强课程设置的职业功能性;其次,充分考虑中高职学生的特点,在中职阶段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而在高职阶段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四、“2+3”培养方式+“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