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专业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的远大理想,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以及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述理想、精神、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体现校企融合的校本教材开发具有很强的意义。
近些年,中国的呼叫中心行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业都开始建立或者运用呼叫中心来进行客户服务或市场营销,呼叫中心的人才需求缺口逐渐增大,随着用人需求问题的凸显,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应运而生。目前,湖南省已有三所中职学校来我校考察该专业的建设情况,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该专业还没有国家规划性的教材,至今,只有华唐教育集团开发了部分培训教程,还有部分课程没有任何可参考的公开资料,教学资源极其匮乏。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我们开发中职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弥补企业培训教材的不足,对开设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是解决师生教与学之急需,也可供其他开设有该专业的兄弟学校提供参考教学资料,在开发与使用、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出版,可以丰富中职教材种类。
二、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校本教材是学校为了适应自身环节和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国家教学目标、课程计划,相对于国家教材而自主开发的教材,是校本课程的载体。教育部颁发的一些文件要求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也是学校开发校本教材的义务和责任。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使学生得到职业世界的认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教材内容应注重“知识、技能、态度”三个要素的融合。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符合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基于以上价值取向,我校在客服信息服务专业的教材建设上进行大胆探索。
三、校本教材开发的标准
参考华唐教育集团的教材资源,以学生就业岗位标准为指导大纲,在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的体会,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编写适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围绕中职教育的特点,通过文献研究,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为基础进行适合中职生就业的校本教材开发。
(1)首先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探讨中职教材开发的背景和意义;其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客户信息服务服专业校本教材进行开发。(2)通过文献法和问卷法对我省和部分外省中职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教材现状进行调查。(3)校本教材开发的内涵和过程,从教材开发的组织者和教材开发的内容进行陈述,分析目前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所在。(4)结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特点和教材开发理论,采取就业为导向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原则,分析客服专业听力课校本教材开发。
四、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师应该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校本教材,选择符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现阶段,因开发机制不完善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造成很大困难,这是校本教材开发面临的当务之急。职业教育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参照普通教育教材的开发体系,但不应一成不变地照搬,从而泯灭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部门应加强研究,并逐步建立健全机制,使中职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更加规范化、实效化。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目的。同时,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能力更为灵活。从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开发出的校本教材,是教师教改的自学笔记和课程研究总结。在课程研究 、校本专业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学校的品牌,能强化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打造品牌学校。
篇2
护理专业主要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病因学、药物治疗学、诊断学基础、护理学基础、急重症护理、内外科护理学等课程。
护理专业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病因学、药物治疗学、诊断学基础、护理学基础、急重症护理、内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精神护理学等。
护理学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医学基础、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
护理专业就业方向:学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各级各类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急救中心、康复中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并且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工作。如果国家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还可以为每一个家庭和小区配备一个护士,到那个时候护士可以进入家庭和社区,条件是国家有能力给这些人付工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护理专业主要学什么
护理专业主要培养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知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研究等专业的高级人才。护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的迷信知识和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木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技术的培养训练,具有对服务对象施行全体护理系社区安康服务的能力。
主要学习人文社会相关科学知识和基础医学.预防保健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培训并具备对客户买施整体护埋部门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主干学科为伦理学,心理学,护理学。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诊断学基础、药物医治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精神护理学、预防医学、护理管理学等。
女生学护理专业怎么样
相对女孩子来说护理学专业是一个稳定的专业,并且很热门。在大小医院护士都是很重要的一个岗位,很多崇尚白衣天使的女孩子乐于从事护士的行业。
女生比较细心,很会照顾人,更容易成为一个合格的专业护主。在我国,护士的数量远远不够,医护比例严重失调,这为学习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随着国际医疗市场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激增,“护士荒〞现象已日益突出地摆在各国医学界面前。
篇4
1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材使用现状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护理专业教育计划所列的基础医学课程,迄今未见一套教材是按护理专业培养的要求编写的。全国大部分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所使用的医学基础教材是借用医疗专业的教材,这些教材对护理专业而言,专业针对性不强,内容偏多、偏深,整体分量偏重(每学时字数介于4100-6600之间)。从基础医学教育的要求来说,亦应随各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时数的差异,所选用教材也应有所不同。由于一种教材供多专业使用的普遍现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在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育中矛盾尤为突出。故必须重视教材建设这个关键,有必要编写一套针对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材,及早改变护理专业教材不配套,缺乏专业特色基础医学教材的现状。
2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材编写的构架
根据我们多年从事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育的经历认为,教材编写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面向护理专业,体现护理专业特点
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材的编写,在联系临床实际打基础方面应注意偏重护理专业特点。基础理论知识在保持其原有系统性前提下,应尽量与临床实际应用相吻合,但要防止牵强附会地凑合护理内容,而消弱本学科的基本要求,绝不能出现基础代替临床、理论与实际脱节或本末倒置的现象。教材的编写既要以基本理论为主干,又要围绕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与护理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做恰到好处的延伸与扩展,达到学以致用,为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不能简单的消减内容,降低要求以适合教学时数。而是要精选内容,与护理专业相关部分的理论知识深广度和基本技能训练方面,均应着重加强,使之更切合护理工作的要求。例如,在生理学循环生理章节中有关血压的概念、正常值、形成条件和机制、影响因素等基本理论知识应重点阐明,而且应配合必要的实验,使学生理解深而透,使之与后续的临床应用能相呼应。
教材编写中,在保持本学科基本知识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对那些与护理工作关系不大的繁琐理论知识,可以删繁就简。这样才能在阐明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方面的篇幅得以充分的保证。如,在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章节中,关于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及计算过程尽可删除,而对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测定在临床上的应用及测定的注意事项应详细阐述。对体温的生理变动、散热方式、途径及调节,可结合生活过程,联系临床护理实际,做深入浅出的讲解,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基础理论对指导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总之,护理专业使用的基础医学教材,既要传授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又要面向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学习后续的各科护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要为今后参加护理工作实践需要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长远发展铺平道路。
2)反映现代科学水平
一本高水平教材,不仅要介绍本学科的传统内容,而且还应反映本学科进展的现代水平,并能适当的指引未来,使读者能开阔思路,培养富于创新的精神。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现代化,要立足于不断“更新”和认真“精选”。先进性不能理解为有新必录、凡旧必删;而现代化也不是要把科学前沿和尖端内容都编进去。应该是把学术上被广泛肯定,技术上属于现代适用,且被多数医疗卫生单位引进和使用的内容编写到教材中去。
在强调教材先进性、反映现代水平时,要防止把本学科应该掌握的传统内容和经典理论当作陈旧的东西而被弃之。众所周知,传统的经典理论,往往是反映事物本质的、规律性的基础理论,它对于奠定基础、启迪思路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材编写应处理好传统内容和现代进展之间的关系,教材的更新仍应以传统的经典理论为主干,去掉那些已被淘汰和繁琐的内容,精选那些与现代科学发展密切联系的部分,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阐明基本概念。
反映教材的现代水平,应按本学科的性质任务,围绕“三基”,针对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去精选内容。要注意适应我国医疗卫生的实际水平,不能把尚未成熟、尚未能被广泛使用的东西,过早过急的引入。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某些区域以达到先进水平,但还有较多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设备还较简陋,因此要求我们所培养的护理人员应有较大的适应性,这一点在教材编写中应有所体现。这就是说,既要吸取当代科学新进展,又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选择,还应注意反映国内外有关本学科的科研成果和进展动态。
此外,教材不同于专著,不能侧重与显示编者的学识和才干,教材的着眼点要放在适应教学所需,应便于教和学,因此,教材的结构和编排方式,要符合教学规律。
3)有利于培养能力
教材对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能力方面,无疑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力培养的范围很广,我们认为应侧重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
(1)思维能力
教材的编写在传输知识的同时,还应着力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一方面要求教材结构前呼后应,左右沟通,使学生通过阅读、钻研,能将所学的知识相互联系,融会贯通,而不是孤立的死记硬背;另一方面在学生能力所及之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结合本学科的发展过程,在相关章节穿插一些国内外学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史话。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去观察、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2)自学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容量急剧增加,因此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善于关心与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的进展,主动吸取新知识。这样,走上工作岗位后,能不断充实和提高业务水平,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这就要求教材应特别强调文理上的深入浅出、通顺明了,使教师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在预习和复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自学和阅读能力。
(3)实践能力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医学教材,在实践能力培养上负有重要责任。应针对护理人员的培养目标,加强实验实习,实验项目要精选,适当可减少些项目,增加实验时数,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培养学生善于自己动手,主动去观察剖析所得结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作为教材应努力提高“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适合我国情况的先进性和教学的适应性”等等。此外,我们认为应该提倡一门学科有多种版本教材,以便择优选用。对于全国通用教材出版以后,应广泛听取教师和学生的评议,及时组织修订,使之不断完善,以利教材质量的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周娜]
篇5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 教学 提高 知识吸收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0-0061-02
一 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护理学基础的现状
1.重实践操作轻基本知识、理论学习
本院学生主要是专科层次,对其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是培养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等一线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部分学生就有了重实践操作而轻基本知识、理论的现象,从而导致理论知识学习效果不佳。
2.对学习环境、学习方式转变不适应
由在高中依赖老师家长督促学习转变到大学靠自主学习,学生对学习方式转变不适应,而且学习医学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不够,学习方法不恰当,导致了理论知识学习效果不佳。
3.学习科目多,课程安排紧
由于课程安排的要求,学生学习科目多,课程安排紧凑,自习课相对较少。课堂学习结束后,缺少充足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也导致本门课程学习效果不佳。
二 提高学生知识吸收率的对策
1.巧设课前提问
所谓温故而知新,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现状,可以适当地给学生以压力。如通过课前提问的方式,对上次课内容进行知识回顾,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化压力为动力,增强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巩固所学,提高知识的吸收率。
2.以思考题导入新课
授课前的导入过程,可以用思考题的形式导入。如在讲授生命体征中体温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出一名高热病人的病例及问题,将热型、发热程度及高热病人的护理措施等内容涉及其中,讲授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知识吸收率。
3.精练讲授内容
即讲重点。基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某些章节内容多,课时少,对学生一看就懂的,或只要求了解的,或已经在基础课中学过的内容,可以作为学生自学内容,不必再占用课堂时间。如清洁消毒灭菌的内容中,可以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及物理消毒灭菌法,而化学消毒灭菌法,课本上已经总结得条理清晰,可以作为学生自学内容。这样既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及知识吸收率。
4.讲授过程反复提问
在本门课程中,某些重点知识会反复出现。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可通过反复提问法来帮助学生反复记忆,加深印象。如“健康”的定义在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中初次学习过,在健康与疾病以及环境这两部分内容中,再次提到“健康”时,就可以提问的方式来回顾,起到督促学生记忆的作用。
5.讲授时适时进行阶段性小结
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对一些知识点多、层次多、且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及一些重点、难点及考点,可以阶段性地进行知识的整理与回顾。如护理程序这一部分内容,护理程序共五个步骤,每个步骤中又有很多重点、难点及考点,内容多、耗时多。往往同学们学习到下一个步骤时就忘了上一个步骤,对护理程序不能进行整体的把握。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每讲授完一个步骤,进行一次小结,五个步骤全部讲解完后再进行一次总结,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6.善于总结口诀
简单而押韵的口诀是教学的好帮手,既可以使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又可以减轻学生记忆知识的负担,提高记忆效率。所以在本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可在课前对知识反复琢磨,仔细研究,用通俗易懂、简练准确的语言编成口诀或顺口溜。如注射的原则共十条,经过仔细思考后,将其归纳总结为“三严格,三合适,防意外,要无痛”。只要记住这短短十二个字,就可以将繁冗的注射原则轻松记忆下来。所以,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多思考、多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吸收率。
7.做好课堂小结
课堂知识讲授结束后,以思考题或练习题作为小结内容,既可以将本节课的重点、考点进行回顾及复习,同时可以作为学生听课效果的评价,并最终提高学生本节课知识的吸收率。
8.布置课后作业
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性强,且涉及到护士资格证考试。在每讲授完一章内容后,教师可以从相关书籍上查找相应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学生通过练习、以及老师批改且答疑,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9.充分利用实训课练习时间
本课程实训课较多。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练习时间来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记忆。如在测量生命体征的实训课上,让等待操作的学生在某位学生测血压的同时,记忆引起血压测量不准确的误差有哪些等。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来督促学生记忆,将可能浪费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同样可以起到提高知识吸收率的作用。
10.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
直观性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势,借助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媒体,能有效地将各种信息直接传达给学生。如在各种注射法教学中,注射部位的选择、进针手法是重点内容。教师将注射部位的神经、血管与肌肉的解剖图扫描入计算机,制成动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清晰地展示了注射部位与解剖之间的关系,并将进针的操作录像导入计算机,分解动作讲解,尤其是突出演示局部进针的动作,使课堂上难以表达的重点内容真实、直观地再现出来。多媒体教学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从而提高知识的吸收率。
三 结束语
根据本院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作为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采取有效对策,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知识的吸收率,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汪美华.浅谈临床见习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作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1):18~19
[2]郑凤莉.浅谈口诀在护理学基础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6(14):77~78
篇6
护理专业是一种大学专业类型。护理本科学制四年,根据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培养具备人文社科、医学、预防保健知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的科学知识和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培训,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系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毕业后可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
主干课程: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疾病学基础、药理基础与用药护理、健康评估、基本护理技术、成人护理(内科、外科)、母婴护理、儿童护理、老年护理、急救护理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关键词: 中医院校 高职护理专业 病理学 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在职业技术教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发挥重要作用[1]。高职护理专业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实用型的护理专业人才,并为其今后接受终生教育奠定良好基础。病理学是高等医学教育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医学学科,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问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由于其涉及的知识面甚广,在教学、临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中医院校的病理学教学除了有病理形态学内容,还包括西医院校的病理生理学内容,教学内容繁多且较为复杂;再加上我校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对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有限,导致很多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信心不足,甚至不愿意学习病理学。如何提高中医院校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较好地掌握病理学知识,并能为医学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增强病理学教学效果,是每一个在中医院校从事病理学教学的教师都必须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也是病理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一、明确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修订教学大纲,选择合适的教材。
中医院校高职护理专业的目标就是培养实用型的护理专业人才。我校在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明确指出,要把护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护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临床护理技能;能运用护理程序为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能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毕业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护理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病理学教学时,既保障学生学到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又使学生学好有关的临床病理联系,为护理专业课学习和临床实践打下基础。当前,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课时普遍压缩。以我校为例,目前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理论教学为34学时,实验教学为10学时。在如此有限的学时内如何达到其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内容需要讲授?讲多少内容比较合适?学生究竟要学哪些内容?学多少合适?这些问题始终都在困扰着广大病理学教师。在现有情况下,解决这些问题是最为紧迫的。因此我们对教材的选择必须以“够用”为原则,以适应需要为教学重点,选择适合护理专业的教材,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重新修订病理学教学大纲,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及修复,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等是属于病理学总论的内容,是属于病理过程的内容,是后面各论学习的基础,因此我们要重点讲述,要讲透彻,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对于各论来讲,要结合现有临床实践特点,重点讲解各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可以把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作为重点讲授内容,而对像原发性心肌病这类发病率相对较低的疾病作为简单讲授疾病。同时,进行疾病讲解时,应把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放到同等重要地位。因为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只有明确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出现的根本原因,才能把护理工作做得更完善。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增强病理学学习兴趣。
对于中医院校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来说,绝大多数同学的形态学比如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的基础知识学习有限。另外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机能学知识掌握也不够深入。同时在我们所教授的学生中,有一些是文科学生高考进入这个专业的,他们相对其他学生来讲,对这些理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就更加困难。基于学生的以上特点,我们就要选择更为丰富多样并且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与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备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
病理学的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同时包含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内容,以病理变化讲解为主要内容。往往是课上大量的文字和病理图片交替出现,单位时间内信息量大,学生稍有停顿,思路可能就无法跟上。这就要求病理学教师选择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在理论课教学上,我们要将知识点大点分成小点,小点相互结合联系,有层次有对比地阐述给学生。同时可以应用一些已经被病理学教学广泛使用的比较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问题分解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等[2]。这样可以有效改善以往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同学们加入到讲课活动当中来。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求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且随时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教学辅助设备进入病理学的日常教学。目前,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最为广泛。在病理学的讲授中,我们需要制作符合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特点的多媒体课件[3],同时切记不能把过多的信息引入课件。多媒体教学节奏比较快,同等时间内信息量大于传统教学设备,如果课件内容多而繁杂,重点不突出,很容易导致学生的理解力下降;有时教师为了完成课件讲授,还会加快讲课速度,更容易造成教学效果不佳。另外BB网络教学平台现在也被很多学校应用,通过BB平台可以定向而有目标地对某一个学生进行辅导,实时交流,实现因材施教[4]。自2007年我校BB教学平台创建以来,我们放入部分病理学教学内容,同时使用其他的功能,如布置作业、在线练习等,有效增强了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验课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为了使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和进行临床实践,实验课教学也是不能忽视的部分。理论教学要做到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讲解透彻,实验教学要将学生引导到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相结合的中心上来,从光学显微镜和大体标本两个层次掌握病理学知识。我们编写了适合高职护理专业的使用的病理学实习指导材料,重点掌握的切片标本和大体标本提供相应的临床病理资料。比如讲解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的大体标本时,临床病理资料会提到胸痛,问学生患者为什么会有这一症状,之后让学生重点看标本上胸膜处大量渗出的纤维素。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相应的实验课效果也会不断增强。同时结合显微互动系统等现代化的实验课教学手段,开放标本陈列室等方式,努力使学生掌握更为牢固的病理学知识,以便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务。
病理学教学活动是一个需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的过程。对于高职护理专业的病理学教学来讲,我们需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反馈,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增强病理学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为临床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技能的专业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VOL7,(2):5-8.
[2]郭刚.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病理生理学杂志,2009,VOL25,(11):2285.
篇8
“3+2”模式课程衔接护士职业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指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3+2”模式下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是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典型体例。近年来,我们在高职院校的指导下,与临床护理专家密切协作,对该课程体系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与实践,期望为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实践依据。
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每门课程)的设计,都涵盖两个要素:一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二是课程内容的排序。对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顺序,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一、以学生为本,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
1.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体现课程安排的递进性或累积性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组过程,认知学习的过程呈现递进性或累积性规律。“3+2”中高职衔接课程和内容的安排逻辑总体上应坚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规律,坚持能力递进培养的原则。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环境是选择课程的两个决定性因素。“3+2”护理专业学生生源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小、心理成熟度低、文化基础较差、认知水平低、成长过程的可塑性大。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安排作为重要的学习环境因素,必须符合学生个体特征,充分遵循认知学习的递进性或累积性规律。布鲁纳主张学习应最先建立学科基本结构,因此中职段课程安排应以护士岗位要求的应用能力为本,文化课与专业课有机结合,遵循“够用”原则[4],强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教学主要任务,使学生通过中职段学习架构起护理专业最基本的知识结构,掌握护士职业基本技能。高职段着重考虑为学生发展提供可供选择的空间,构筑开放式课程体系,组织“大专业,小专门化”课程模块,适应学生个体化学习需求。
2.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开发适应护理职业群发展的课程体系
“3+2”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允许学生在第三学年末根据自身学习情况或就业意愿进行二次选择,部分学生可能会在就业机会看好的情况下,选择就业而不再转入高职段学习。因此,中职段教学安排必须完整,要与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认证接轨,要安排符合要求的8个月以上教学实习。我国中等护理专业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教学体系系统完整。我们认为,它基本适用于“3+2”模式下的中职段教学。考虑到学生还有其后两年高职段学习过程,可将某些课程(如社区护理、选修课文献检索、国情概要等),或部分课程内容(如心理与精神病护理中精神科护理部分、急救护理学中重症监护内容)后置至高职段。高职段则应立足于卫生人力市场动态需求,着眼于整个护理职业群,开发科学性、针对性和适应性课程,引导学生获取护理职业群相关资格,如高级养老护理员、高级育婴师资格,拓宽学生就业途径。加强校企(医疗卫生等相关单位)合作,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按学生就业意向安排顶岗实习,努力达成“实习就业一条龙”。
3.兼顾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衔接,满足学生继续教育需求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同属于基础教育后的教育,都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社会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两者之间是一种交叉的关系。促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不仅可以降低教育成本,更能满足学习者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我们对“3+2”护理专业高职段学生进行了“继续教育意愿调查”,其中有继续教育意愿学生占85%,并且均希望在毕业前就能延续继续本科教育;在选择继续本科教育途径上,99%学生选择成人教育,1%学生选择对口本科。主要原因是学生希望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提高学历水平。因此,在“3+2”高职段根据成人教育入学考试科目,在德育、英语等课程中加入了适用于成人高考的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实现继续本科学习的目标。
二、以课程模块为主线,做好课程升级与内涵延展
笔者认为,中高职课程良好衔接,既要体现课程的连续性,又要实现课程升级与内涵延展。以课程模块为主线设计中高职课程可实现课程的连续性,在每一课程模块中,根据护士职业能力要求及临床护理发展趋势,实现课程升级与内涵延展。
1.关注护士职业特点,做好基础课程模块课程衔接
中职段德育、语文、英语、信息技术基础、体育等文化基础课,在高职段对应衔接卫生法律法规、护理应用文写作、普通话、医用英语、医学信息技术、健美操、太极拳;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则对应衔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引导学生理顺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的密切关系与应用。
2.延展专业课程内涵,实施模拟情景教学,培养护士核心职业能力
专业课程在护理专业教学与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勿庸置疑,中职阶段虽也重点学习了内、外、妇、儿科护理学等专业课程,但考虑到五年制高职(3+2)学生认知与理解能力的有限性及临床实践应用能力的欠缺,我们认为此模块课程仍需重点强化。强化并不等同于重复,课程名称虽不一定改变,但课程的内涵要延展,根据护士职业资格要求,增加中职段未涵盖疾病的护理;利用学生中职段临床实习收集的现实病例,鼓励师生互动,大力推行模拟情景教学、PBL教学,着力培养评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实际操作与创新性等护士核心职业能力。另外在此模块中可增设护理管理学、护理伦理学等升级课程。
3.依照卫生人力资源需求,动态调整专业方向课程
在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设计中,要了解地方卫生人力资源需求,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动态调整该模块课程。开设重症监护技术、中医护理、传染病护理、肿瘤病护理、健康管理及养老护理与育婴师教程。与医院合作开办定向培养班,如与中医院合作开办中医护理方向班,与口腔病医院合作开设口腔护理方向班。该模块是高职段教学最灵活、最具特色的模块,充分发挥院校合作优势,培养更加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护理人才。
4.筛选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选修课
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职业发展需求的课程列为高职段选修课。如护理论文写作、医院感染管理、文献检索、大学生就业指导、演讲与口才等。
5.循序渐进地安排临床实践教学,逐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中职段第5、6学期安排42周教学见习与实习。为保证教学实习质量,该段实习由学校统一安排,院校合作管理,重点实践临床护理基本技能,巩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高职段实习安排在第10学期,学生通过前期学习已经获得中专毕业证和护士执业资格(第8学期参加考试),因此该段实习定义为“顶岗实习”。实习时间20周。为了充分满足学生就业意向,采取学校统一安排与自行联系相结合方式,由学生和实习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学校尽可能帮助学生达成“实习就业一条龙”的目标。
三、小结
护理专业“3+2”课程体系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学习规律安排学习过程。符合布鲁纳螺旋式学习理论,适合“3+2”学生生源起点低、学制长和护理专业实践要求高的特点,达到了以学生为本,中高职课程良好衔接的目的。以课程模块为主线,使中高职课程衔接有了主旨思路,既体现课程的连续性,又实现课程升级与内涵延展,使整个课程体系浑然一体。同时也促进了校本教材的开发。
两次分段实践安排及相关护理资格证的获得,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逐步提升,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顶岗实习学生供不应求,实现了护理专业带薪实习与“实习―就业一条龙”。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为学生参与体验式教学及模拟情境教学创造了条件,使主动学习成为现实,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2013、2014年我校护理专业“3+2”学生护考合格率达98.4%;顶岗实习直接就业签约率达35%。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在反复实践中精雕细琢,不断修正才能完善起来,希望我们的实践能起到增进交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学院学报,2010,(03).
[2]刘端海,谷道宗.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立交桥构建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05).
[3]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5).
篇9
一、分析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构建以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
(一)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1]
由于社会和行业的发展,护理领域分工越来越细,岗位也越来越多。根据近几年的调研,我们把护理专业归并为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两大职业岗位群,每个岗位群又有若干具体岗位。通过与一线护理专家一起反复分析各护理岗位具体工作内容,归纳出各个护理岗位主要的岗位任务,对护士完成这些任务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见表1)。
(二)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规格的确定
根据以上职业能力需求,护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规格如下。
1.知识规格:①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知识,护理伦理与法规、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知识等。②掌握必要的基础医学知识和基本理论。③掌握整体护理、常用护理和各专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④了解护理理论与技术的新进展。
2.能力规格:①具备良好沟通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具备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具备规范完成常用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具有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能力,应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具有对急危重症病人初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③具有专科护理方向发展基础。
3.素质规格: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②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③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三)构建护理专业以岗位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2]
依照临床护理岗位、社区护理岗位对护士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结合临床分科特点,考虑岗位任务之间的关联性、相似性,构建护理专业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
首先,满足学生作为“社会人”的通识能力培养,开设素质领域课程。主要包括:思政课、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同时,满足护理岗位对护士的专业人文素质需求,开设护士基本素养课程。
第二,培养学生作为“职业人”(护士)的(职业)通用能力,开设基础领域课程。包括: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机能、异常人体机能、生物化学、免疫与病原生物、护用药理课程,使学生具备护理岗位应有的专业理论知识。
第三,培养学生作为“岗位人”(护理)的特定能力(专科护理能力),开设专业领域课程。包括:常用护理技术、健康评估课程,培养所有护理岗位应具备的最基本操作和检查能力。开设内科护理技术、外科护理技术、妇产科护理技术、儿科护理技术、急危重症护理、心理与精神护理、五官科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社区护理等,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专科化护理发展需要,开设拓展领域课程。主要开设重症监护、手术室护理和康复护理三个专科化方向的课程(见图1)。
二、以护理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护理专业课程内容
(一)重视学生文化素养与基本职业素质培养,改革素质领域课程内容
根据护理岗位对护士文化素养与基本职业素质的需要,改革《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突出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具有强健的体魄、能指导服务对象促进健康为依据,改革《大学体育》课程,以形体训练、养生保健为主要教学内容,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以培养护理岗位需用的案例统计分析能力为主,选取《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以护理文化、护理礼仪与沟通、护理伦理为基本内容,以临床工作中的医疗官司、法律纠纷事件为载体,融入护理工作相关法律法规,选取《护士基本素养》课程内容,在强化学生对护理文化的学习,训练学生规范的护理礼仪与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会保护患者和自我保护,提高法律素养。
(二)突出护士职业通用能力培养,改革基础领域课程内容
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基础领域课程教学内容,使基础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如《正常人体结构》课程,在基础解剖内容的基础上,系统设计注射技术与各种穿刺的体表定位、引流卧位解剖、插管与急救技巧等学习项目,把解剖学理论和护理操作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异常人体机能》课程,以各大系统疾病病变为载体,设计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学习项目,突出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提高学生认识疾病、分析病情的能力。
(三)强化护理岗位特定能力培养,改革专业领域课程内容
对于专业领域课程,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上,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涵盖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二是融入卫生部颁布的各种护理行业标准,如《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优质护理工程实施细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三是基于护理岗位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以下列举2门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选取加以说明。《常用护理技术》培养学生能运用护理基本技术、基本知识,从事各护理岗位基础护理工作的能力。我们根据患者从入院、治疗到出院的全过程,将基础护理活动整合为入院护理、生活护理、用药护理、专项护理、出院护理5个典型工作任务,在每个任务中又有30个具体的学习项目。这22个项目培养学生完成所有基础护理工作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内科护理技术》培养学生胜任内科护理岗位工作的能力。结合医院内科分科情况,对内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将《内科护理技术》整合为8大项目,即:呼吸内科病人护理、心血管内科病人护理、消化内科病人护理、神经内科病人护理、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病人护理、风湿性疾病病人护理、血液疾病护理、肾内科疾病病人护理,在每个项目中选择最常见的30个工作任务作为学习任务。这30个任务培养学生完成内科护理岗位工作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四)满足专科护理发展需求,设计专科化方向课程
以卫生部《专科护士培训大纲》为依据,结合襄阳市专科护理资源,选取与设计《重症监护技术》、《手术室护理技术》、《康复护理技术》等专科化方向课程内容,为学生发展专科方向奠定基础。
三、依据护理工作情境,仿真与真实结合,构建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真实或仿真的情境,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开放性、深刻性、持久性”的特点。[3]我院护理专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情境教学。
(一)建设仿真环境,设计能力训练项目,创设职业情境
按照“仿真医院”模式建设7600m2的校内护理实训中心。护理实训中心内建有仿真急救室、监护室、手术室、产房,以及内、外、妇、儿科病房等,室内设施按照医院真实环境配置。同时,我们组织护理专职教师与临床一线专家共同编写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材。这些教材以“能力核心,任务引领”为编写理念,导入案例创设职业情境,[4]设计各种能力训练项目。如在《急危重症护理》课程中“心搏骤停的急救”项目中,设计综合模拟人(ECS)处于心搏骤停的状态,让学生组成抢救小组,利用实训室内真实的医疗设备进行抢救。[5]一名学生负责指挥,一名学生实施胸外心脏按压,一名学生使用呼吸囊进行人工呼吸,一名学生进行心脏电除颤,一名学生建立静脉通道。小组成员间要有效合作,当抢救有效时,模拟人会出现血压回升、心电图转正常,出现“复活”状态;当抢救不成功时,模拟人会“死亡”。这种在高度仿真的职业环境的综合训练项目,让学生在踊跃参与的角色扮演中体验职业情境,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多种媒体共用,再现职业情境
课程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画面、声音的展示,再现各种真实的护理工作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购置了多种护理教学光盘,针对每个学习任务制作了图、文、声、影并茂的教学课件,还制作了虚拟训练动画软件。多媒体再现的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弥补临床见习之不足,同时还可让学生反复观看与训练。
篇10
关键词: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R47-4
高职护理专业主要面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护理岗位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护理操作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在医疗卫生服务第一线能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1]。
通过调研高职护理专业就业岗位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经同行和专家的分析讨论,对我校高职护理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并依据高职教育的理念,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2]。
生物化学是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及医用生化中相关物质的代谢过程及产物,了解学科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为学习后续护理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会运用生化基础理论知识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病因和发病机制,培养其职业道德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对生物化学的教学进行如下的改革。
1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
根据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及护理专业岗位群技能要求,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突出为护理工作岗位服务的特性,删除与其他学科交叉及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增加了护理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根据每个模块对应的岗位任务、执考点及制定课程内容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
高职护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为能够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为此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我们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学会应用生化技术来进行分离提取、活性测定、含量测定及生化分析,使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得到切实加强,为其后续护理操作能力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设计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遵循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依据护士岗位需求和护士职业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根本目的来进行,设计思路为基于职业分析进行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基于任务驱动进行教学设计,基于学生主体进行课程实施,基于实践技能进行课程考核,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中心而进行[5]。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以“必需、 够用、 实用” 为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用以临床护理工作任务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真实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开发出教学情境,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内容等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如采用案例教学法,讲解接近临床的部分(肝的生化、血液生化、电解质代谢与酸碱平衡),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讲解接近实际生活的部分(糖代谢、脂类代谢、嘌呤代谢),借助对媒体动画,讲解抽象难懂的部分,如此有力保证教学的有效实施,全面提升了生物化学的教W质量 。
4 考核方式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依据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置,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包括形成性考核评价和终结性考核评价,形成性评价分为实践考核(30%)和平时表现(20%)两部分,终结性评价占总评价的50%,该考核评价方式,过程重于结果,是一个开放式评价标准,能准确反映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及情感态度,考核评价真正面向素质、技能、知识"三位一体",这种改进对学生的发展,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6]。
综上所述,在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我们结合教学实际,依据高职教育的理念,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达到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护理实践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任 敏,曾 红 探究式教学改善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 43(13):378-379.
[2] 王平 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0:252.
[3] 陆 璐,柯世怀,洪素丽 浅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标准的制定[J].卫生职业教育,2013,13(31):89-90.
[4]杨胜平 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体系改革对比研究[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12):57-60
[5]王晓静,刘雪琴 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探讨[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13):99-101
[6]李京东, 肖素荣, 王 洋, 赵升鹏 以突出专长培养为主对课程进行设计开发的探索与启示―以“食品营养与卫生” 课程为例[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01(28):99-101.
- 上一篇:森林防火社会实践报告
- 下一篇:森林防火建设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