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知识缺乏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人知识缺乏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病人知识缺乏护理措施

篇1

【关键词】ICU;护理风险;应对策略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1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19-01

在护理过程中病人可能出现的所有不安全因素统称为护理风险。对于危重病人来说,ICU是集中施救的场所,ICU病人病情常处于危重,多变而且复杂,因而医护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熟知各种急救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监护仪器和设备实时、严密地检测患者病情进展。总的来说,ICU科室中风险较高,其间工作人员长期高强度工作、精神高度紧张,因而也极易出现过度疲劳而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基于此,笔者以180例ICU病人为研究对象,对新时期ICU护理风险存在的原因展开分析,并探讨了护理风险防范对策,希望能够支持护理风险发生的防范,降低其发生率,确保护理水平,有利于护理工作的良好开展,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2年12月期间在院治疗的ICU病人18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60例为腹部大手术患者,50例为呼吸系统疾患;28例为神经系统疾病;28例为心血管疾病;14例为其他。14例患者为非计划性拔管、11例患者属沟通障碍、8例患者属应用血管活性药物、5例患者属误吸反流。此类护理风险因素属较为常见的几种,发生率依次为778%、611%、444%、278%。

2常见ICU护理风险与对策

21非计划性拔管ICU病人身上连接较多管道,如引流管、静脉置管、气管导管等,有可能发生意外脱落。究其原因,应为置管不适、未妥善固定管道、病人难以耐受、缺乏有效的镇静止痛效果、医护人员操作失当以及未有效约束所致。意外拔管若未及时发觉或因处理失当则有很大几率致死。因此对于意外拔管风险事件发生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和避免。首先应对导致意外拔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加以评估;其次应选择科学、有效、合理的约束和固定导管的方法;此外还应对护理程序加以规范,确保严格操作;应给予病人有效的镇静止痛措施;实施监护,确保第一时间发现此类风险事件并予以救治。

22沟通障碍患者因病情而被迫全身插管并卧床,必然会引起各种不适,而病人因气管插管等护理措施会伴发语言障碍,因而无法就个人问题与护士展开交流,病人由此觉得极度封闭,继而产生绝望、无奈以及悲观心理,缺乏必要的治疗依从性。基于此,医护人员应重视对病人实施心理干预,并予以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为其提供心理支持,稳定情绪;还应与患者家属深入交流沟通,共同参与护理。

23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患者病情若处于危重,则根据其实际情况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使复苏成功率得到有效提高。但期间应对量化治疗方法予以良好掌握,应精确给药,并保持稳定药效。输注不当则会导致病情波动,病人往往会受到损害。本组病例中血压在药液更换时发生大幅升高后下降者为5例。对此应采取如下对策:①对药物输注速度加以准确计算;②应对输注通路多做考察以便保证选择的合理性;③输注药物时应确保稳定性,若患者血压出现大幅升高或降低,切忌中断给药,应以双泵更换法予以处理。

24误吸反流危重病人往往依靠胃管鼻饲确保营养供给,以此确保肠粘膜细胞具有完整,避免机体因菌群失调而出现肠源性感染。但留置胃管后若缺乏合理护理,则会导致误吸反流情况发生。其中以昏迷病人和老年病人居多,一旦发生误吸反流则会引发急性肺损害,若进一步导致急性窘迫综合征(ARDS),则致死率高达40-50%。此类风险事件的控制策略为:①对患者意识状态、咳嗽反射以及吞咽功能做出合理评估;②确保胃管正确的置管位置,同时对胃残余量进行检测;③将床头抬高,保持仰角大于30°,避免出现返流现象。

3小结

总之,只有针对非计划性拔管护理风险的发生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和避免,同时应同患者和家属展开深入交流与沟通,严格遵循医嘱以及药物说明给药,对医护人员加强专业素养与个人知识技能培训,才能有效规避ICU风险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茹春,陈友红,李云婷,等风险管理在急诊科ICU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46-47

[2]罗跃全,郭继卫,王庆梅,等ICU护理风险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医院管理杂志,2012,19(2):117-119

篇2

【关键词】 急诊;护理;问题;应对措施

急诊科是医院医疗活动的第一窗口之一,也是医患矛盾,护患矛盾与纠纷容易发生的敏感地带和多发区。在急诊科工作三年来。我们总结了医院急诊医疗活动与医疗纠纷中产生的护理问题,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实施相应的应对措施,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完善了医疗护理质量和医院的两个文明建设。

1 常见问题

1.1个别护士专业技术不熟练,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及护理常规。比如阑尾炎引起的腹痛,有些护士预分诊时失误,导致诊治时间相对延长引起纠纷;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或在抢救过程中争取时间,部分护士在操作中忽视准确性、规范性,导致患者家属不满服务质量而投诉。

1.2服务态度欠佳。急诊病人起病急,病人和家属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心情急,急诊护患关系建立时间短,要求高,矛盾多。护士没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易引起纠纷。比如:护士在给病人进行操作时,因操作失误不但不道歉,还说是病人的原因,从而引起纠纷,纠纷发生时解释不到位,态度欠佳;个别护士不能做到以为病人服务为宗旨,缺乏耐心和热忱,对患者及家属提到的问题不够重视,解释不到位,不热心,在处理问题时细心不够,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

1.3年轻护士被投诉的几率相对较高,这和护理队伍日益年轻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很大关系。由于年轻护士缺乏实践经验,基础不扎实,技术不熟练等,易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信任。

1.4忽视心理护理在工作中的应用,由于急诊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感和压力很大,心理上希望医生护士给予安慰,而护士因为工作繁忙,导致护患间缺乏交流,造成病人误解而不满。有的护士单纯以病为本,不以人为本,造成病人心理失衡,而引起护患纠纷和投诉。同时因为社会环境因素,病人维权意识过强,病人认为花了钱,就该得到满意的服务和疗效,对治疗中出现的问题不理解,就向医院讨个说法,要求经济赔偿。在纠纷中护士无过失,由于家属不理解,故意发难导致纠纷产生。

1.5单独值班的时间工作人员人手少。在节假日、晚夜班、中午班及交接班时间,由于值班人员人手少,家属的期望值与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之间存在矛盾,容易引发纠纷。由于急诊病人发病急的特点,患者及家属都希望医护人员以最迅速,最有效的方式治疗,但是因为急诊抢救注重轻重缓急,往往不能满足轻病人立即就能得到治疗的要求,引起病人不满。

2 应对措施

2.1首先坚持原则。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做到“质量零缺陷”,就是保证一次性把工作做好,预防和杜绝发生纠纷,不留后患。具体措施和策略如下:护士要定期进行学习,总结护患关系中的经验教训,避免犯同类错误。协调好和患者家属的关系,取得其配合和理解。若出现患者死亡,要积极协助家属处理善后工作,避免引起纠纷。护士平时应熟知抢救器械,抢救药品放置地点,熟练掌握各种疾病抢救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1]。

2.2提高专业素养,保证工作质量。急诊病人发病快,病势急,时间就是生命。急诊护士要牢记“抢救第一”的理念,严格规范操作技巧。同时应具备良好的判断力和应变力,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互相监督学习基础知识,通过护理查房,小讲课、技术演练等提高业务水平,掌握好过硬的技术,操作娴熟就能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2.3作为急诊抢救护士,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与立足点。把握好抢救治疗的大方向,促进治疗护理向着正确方向发展。医护人员只有维护好患者权益,才可避免患者和家属的不满,避免医患矛盾与纠纷。

2.4以病人为中心。对病人,我们要轻言细语,用心呵护。尊重患者感受,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建立平等合作的护患关系。在护理过程中护士给自己准确定位,注意语气、表情,分清场合、地点,做好沟通、告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配合、支持,并在执行治疗护理中,常换位思考,学会忍让和谅解,防止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一旦护患纠纷发生,护士应以保护自身安全为首要措施,应做到:(1)少语。在患者与家属情绪失控,谩骂指责时,学会倾听,让其适时发泄,千万别对着干,以免火上浇油。(2)多思。从自身出发,寻找矛盾产生和激化的原因及解决措施。(3)慎行,管住自己的手与腿,以免做出过激行为,导致事态恶化。(4)矛盾上交,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交给上级或者科里负责人,尽快恢复急诊正常秩序,防止新的纠纷与矛盾出现和恶化[2]。

2.5提高年轻护士综合素质,包括专业,医德,技术,身体和心理等和各方面的素质。对刚工作的护士,应该严格岗前培训,强化三基,加强安全文化,法制知识培训[3]。安排高年资,能力强的护士,进行一对一的带教指导。科主任与护士长加强对低年资,技术水平不高或经常被投诉的护士的监督管理。加强检查工作,尤其是在节假日及抢救期间。遇到纠纷要及时向上级汇报,做到早汇报,早解决。积极发挥护士长的监督指导作用,要规范各项规章制度,消除安全隐患。

2.6加强安全文化宣教。在与病人或家属沟通过程中,应该努力与病人达成“安全共识”。将医疗护理中潜在的危险及防范措施的要点告诉病人。进行各种操作前告知病人程序和操作方法,指导病人正确配合。详细介绍各种不遵医行为造成的后果,从而引导病人与家属主动配合。

2.7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强化护士优质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克服急诊科工作忙,压力大的认识。遵循互信原则,给予病人知情同意权互尊,互配合的医患关系。与病人谈话要有艺术性。做思想工作要细致。要及时了解病人及家属对服务及收费的意见,做到解释要耐心,细致,若遇到问题要及时补救,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3 讨论

3.1转变观念,以服务病人为中心。在工作中推行〈护患沟通条例〉。经常换位思考,要乐观积极地对待病人,做到对患者要关心,对工作要尽心,宣教要热心,解答要耐心,护理要细心,服务用心,做事专心。护理工作人员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解决困难,加强互信。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减少护患纠纷,把工作做到位,做到好[4]。

3.2健全护理监督机构,提高护理质量。要大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对先进人物及团体要大力表彰,对医德医风败坏的现象要认真查处,使医德医风建设深入人心,从而提高工作质量。急诊护理辛苦,紧张,要求高,风险大。但只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在治疗过程中把医学、心理、社会等因素融入进来就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护理工作者不仅要加强专业技能的掌握,还要学习相关的事故处理条例,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护患矛盾与纠纷,提升护理整体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席淑华,周立.15起急诊护理纠纷原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2,1(37):43.

[2]宋静.急诊病人心理状态调查及护理[J].中原医刊,2003,30(6):64.

篇3

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病人享有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安全权、求偿权、受尊重权、获取知识权、选择权、监督权、有权复印病历,[2]以及保护隐私权、免除一定社会责任权、诉讼权等权利。[3]医院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为基地,以病人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达到使病人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问题,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4]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也是对病人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安全权、受尊重权、获取知识权等权利的尊重,护士有义务维护病人以上权利。如果护士不履行这一义务,就有可能侵犯病人权利引起纠纷甚至诉诸法律。如病人有权了解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案、用药等治疗护理措施,如果病人不了解有关情况或不同意某种检查方式、治疗方案等,就制定护理计划与措施,这种行为就侵犯了病人的知情权,也不利于治疗和护理。[5]同时,我国护士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中明确规定了护士有承担预防保健工作,宣传防病治病知识,进行康复指导,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卫生咨询的义务。因此,开展健康教育不仅是对病人权利的尊重,也是护士应尽的义务。

2健康教育实施记录的法律意义

随着循证医学的兴起,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及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一切医疗护理行为均应留有记录,利于举证。实施健康教育也同其他医疗护理行为一样,必须有记录。目前各级医院在开展整体护理过程中普遍使用的住院病人健康教育实施单也同其他护理文书一样,应成为严肃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医疗护理文书,要求记录真实、及时、完整、科学,切忌涂改、伪造并有病人或家属签名。对一些特殊检查、治疗及用药除了事前讲明目的和意义、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大致检查方法外,还应有专门设计的同意书供病人或家属签字认可才具有法律效力。否则,不仅构成对病人知情同意权的侵犯,病人还可能以此为由拒付医药费,给医院造成损失。假如用药或检查给病人带来了人身损害,医护人员则有可能被告上法庭。另外,实施健康教育后还应在病人护理记录或交班报告中也有体现。总之,完善有关健康教育的记录将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也有利于护士自身权益的维护。

3健康教育实施能力及技巧与护理纠纷的关系

3.1不能保持医护健康教育的一致性,有可能导致医疗护理纠纷。医院健康教育义务由医生和护士共同承担,在开展健康教育过程中,有许多知识内容涉及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及转归、自我护理方法等,如果护士专科知识缺乏,又与医生之间沟通交流不够,有可能出现护士解释不到位甚至错误解释,或与主管医生不一致甚至前后矛盾的解释的现象,这样不仅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度降低,而且可能导致医疗护理纠纷。如一患儿肌内注射后出现肌内血肿,护士嘱家属立即热敷,医生嘱家属立即冷敷,后患儿家属遵护嘱热敷后血肿扩大,遂引起患儿家属不满并状告护士。因此,护士必须加强专科护理知识学习,定期跟随医生查房,加强与医生之间的沟通,提高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3.2沟通解释技巧不当导致病人误解。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正确适当地使用解释性语言十分重要。除了注意应用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之外,还要掌握婉转修饰的语言艺术,切忌将话说“满”,说“死”,说过头。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解释及如何解释。如曾有护士在对介入治疗前病人讲解股动脉穿刺后压迫止血的重要性时,本意是想告知病人股动脉出血的危险性,却使用了“出血可能会喷到天花板上”的不恰当的夸张说法,使病人产生恐惧心理而改变主意不同意介入治疗,从而导致医生及病人对护士不满。因此,应加强护士沟通交流技巧训练,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

3.3对该实行保护性医疗的病人,护士对该保密的内容进行了讲解,有可能导致纠纷甚至发生不良后果。如对实行保护性医疗的癌症病人,护士无意中对化疗药的作用进行讲解时可能泄露病人病情,从而加重病人心理负担,加重病情甚至引起病人自杀等不良后果,从而也有可能导致法律责任问题。故护士对此类病人应慎重行事。

篇4

方法:通过对住院老年病人进行噎食危险因素评估,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干预。

结果:111例老年病人没有发生噎食。

结论:评估老年病人噎食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加强护理人员、患者、家属及护理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减少或避免了现存或潜在危险因素的发生,制订安全饮食护理措施可有效杜绝老年病人发生噎食,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关键词:老年病人 噎食 原因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41-01

噎食是指进食时,食物误入气管或卡在食管第一狭窄处压迫呼吸道,引起严重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是老年人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1]。老年病人由于牙齿松动或脱落,消化液分泌减少,咀嚼或吞咽功能下降,如果食物选择不合理或进食不当,易引起误咽、呛咳、烫伤、哽噎等,或因呛咳、误咽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等,因此,应该加强老年病人的饮食护理,确保饮食安全。饮食护理是项重要的护理任务。[2]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6月在我区住院的老年病人111例,男性53例,女性58例,年龄49岁~97岁,平均年龄78岁,能自理22例,进食不能自理89例(鼻饲26例);脑血管意外38例,老年痴呆32例,高血压15例,糖尿病10例,帕金森病9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7例。

2 噎食的原因

2.1 衰老。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的生理功能发生变化,牙病或牙齿残缺,咀嚼能力下降,当吃大块食物特别是禽肉类食物时,不易将肉块嚼碎,常常只能囫囵吞下,这是造成噎食的最常见原因;另外,由于咽喉部感觉减退,吞咽咳嗽的反射降低,咽喉食管在生理上和形态上都出现了退行性改变等也是造成噎食的常见原因。

2.2 疾病。脑部病变如脑梗塞、脑动脉硬化引起吞咽反射障碍、假性球麻痹导致误吞窒息;老年痴呆病人没有饱腹感,只要病人张口,护理员就不停向病人口中塞食;多脏器慢性病变致病人体质虚弱,发生反流,噎食时没有能力咳出;食管癌、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致吞咽困难。

2.3 其他。如注意力下降、吞食过快、进食过快、食物过硬或过粘、边进食边说话、精神疲惫、护理员缺乏相关知识、情绪波动引起食管痉挛等。

3 预防措施

3.1 评估噎食的危险性。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应从多方面收集以往有无噎食的发生,并对老年人进行噎食危险性的评估,对发生噎食危险性较高的老年人,应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健康宣教;同时告知家属及护理员;护理人员对易发生噎食的老年人应重视,每天重点交接班,做到人人知晓,班班清楚。

3.2 心理护理。老年人发生噎食后,就会对进食产生紧张,害怕的心理,对再次进食时易产生恐惧情绪、严重者会产生拒食意念。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地安慰患者,耐心的讲明病情和饮食的重要性,引导患者面对现实,解除思想顾虑,消除不良情绪,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

3.3 饮食的护理。

3.3.1 进食注意事项。①进食时指导患者细嚼慢咽,不催促进食慢的患者;②避免一次进食较多、鼓励少食多餐;③患者发生呛咳时要暂停进食,呼吸完全平稳后再喂食;④若患者频繁呛咳且严重者应停止进食。

3.3.2 进食。老年病人进食时护理人员应协助或指导患者采取合适的进食:①进食能自理的老年病人,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患者下床进食,尽量采取坐位,上身前倾15度;②对不便下床的老年病人或进食不能自理者,应将床头摇高,以坐位或半坐卧位进食;③卧床不能坐起者协作其采取侧卧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并予适当支托;④鼻饲者进食时取坐位或半坐位,不能坐时取30度仰卧位,头稍向前屈;鼻饲液温度适中,一次管喂量不超过200ml,管喂速度尽可能缓慢。进食后不宜立即平卧,保持原有30分钟以上,防鼻饲液反流或呕吐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等并发症。痰多患者进食前充分吸痰,进食后不宜立即吸痰。

3.3.3 进食环境。保持进餐环境整洁、安静、舒适、安全。将食物、餐具等放置老年病人容易取放的位置,护理人员在就餐时间段应加强巡视,并给予必要的帮助、指导。老年病人进食应在安静的状态下进行,集中精力;进食速度要慢,戴好义齿,细嚼慢咽;发生呛咳时应暂停进食。对于吸氧的老年病人,护理人员应予暂停吸氧后才能进食,防止误咽、呛咳。

3.3.4 不能自理者进食。老年病人不能自行饮食者应予喂食,喂食时速度要慢,每匙量不宜太多,给老年病人足够时间咀嚼。嗜睡或没睡醒的老年病人不能喂水和食物。

3.4 加强护理员培训。通过培训使护理员掌握:正确协助患者进食;选择合适的食物和;保持患者充分的进餐时间;喂饭时用小勺,勿训斥患者;教会护理员正确掌握简单的急救措施。一旦病人进食后、翻身或呕吐时出现剧烈咳嗽,要立即置病人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检查口腔内有无异物,如有异物要在第一时间内去除异物。病人出现喘鸣、呼吸困难、声音嘶哑、面色苍白、继之变为青紫就可能发生了窒息,要立即在第一时间内去除呼吸道异物,呼叫医护人员抢救。

4 小结

通过了解老年病人发生噎食的原因,进行噎食危险因素评估,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医护人员、患者、家属、护理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可有效防止老年病人发生噎食,杜绝饮食安全意外,确保身体健康,延长生命,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1 心理护理措施

1.1 对入院的病人,作详细的入院介绍,使之尽快熟悉新环境,安置阳光充足,温、湿度适宜的病房,使病员减少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分离性焦虑,感到如同家里一样温暖和亲切,能很快安下心来接受治疗和护理。

1.2 维护病人的知情权,让病人更多地了解医护信息。患者到医院就医的目的是为了解除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和威胁,许多患者都希望对自己所患疾病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而主管护士有责任让病人获知有关的医护信息。

1.3 护士应多巡视病人,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做到有求必应,合理的要求尽量满足;有问必答,耐心解释清楚病人心中的疑虑,病人提出与诊疗有关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主管医生,再把从医生那里得到的信息答复给患者,在医生和病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1.4 提供情感支持:病人住院期间,无论护士再周到细心的服务,也代替不了亲人在病人心中的地位,有亲人在身旁,无形之中给病人一种温馨和安慰;在病人病情允许和不违反医院制度的前提下,鼓励亲属、朋友多探视病人,当然每次探视时不易过长,通过与亲朋好友的交流更多地了解外界信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对于一些病重、手术隔离等亲人不能陪伴的病人,护士应多深入病房看望病人,抽出时间多陪伴病人,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减轻其孤独感。住院病人的心理需求是非常复杂的,每个患者的情况也各不相同,但是尽量大努力掌握和满足患者的心里需求,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是我们医护工作者义不容辞和神圣的责任。

1.5 要准确掌握、了解病人心理反应:病人最关切的是病情愈后,以及对工作、生活、学习及家庭、经济等的影响。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拿出精湛的技术,使治疗得到最佳效果,同时展开积极的心理护理,帮助病人恢复理智,战胜自我,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用高尚的爱心影响患者。

2 向病人进行健康指导

篇6

1管理层的因素

1.1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管理措施不到位是医院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医院没有编制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文件,没有建立规范化安全管理平台;有的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没有健全的管理组织进行监督,导致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1.2上级对下级的监控缺乏力度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没有定期召开全体护士会,对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识别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没有制定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工作环节流程,应急预案流程,服务规范用语以及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等,使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缺乏有章可循,随意性较大,存在安全隐患。

1.3对护士教育培训不重视主要表现在仅注重护士的工作完成而忽视护士的在职培训提高,对护士的业务培训不到位,职业道德教育薄弱,管理监督不得力等。当前护理专业的发展对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数量的要求较高,如果不能及时根据专业技术发展的情况进行调整,找不到有效的途径提高人员素质,这些方面因素对护理安全的影响将越来越显著。

1.4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护理人员的配置1978年卫生部的要求是病床与护士比为1.0:0.4,目前抽查的医院均未达到,与患者的医疗护理需求不成正比,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护理人力资源缺乏,加上工作负荷增大,工作任务繁重,无法顾及患者情绪和心理反应,服务不到位,病人不满意。护士容易产生身心疲劳综合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行为变慢,工作质量下降,最终导致产生差错的概率增加,导致护理纠纷增加。

2护士自身的因素

2.1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护士在学校和在职教育中缺乏相关法律知识教育,临床工作中往往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如对患者的隐私权,患者的知情权等没有在思想上产生足够的重视,往往会导致矛盾的产生;护士很多时候是一人值班,一些护理行为只有护士和患者参与,所有的诊疗和操作不可能都让患者签字或知情,虽有记录但没有旁证,假如为了有旁证,叫醒患者或陪人,既影响他们的休息又会招致抱怨,由于没有及时签字或履行好告知义务导致护患纠纷发生。在实际护理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证据意识,忽视证据的收集和管理。

2.2缺乏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遇事容易情绪化,对患者态度生硬,有的护理人员语言,行为不当或过失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或不安全后果,这些常常是造成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

2.3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由于人员的编配不足,对病人的护理时间相对减少,更因为许多护理人员的观念仍停留在功能制护理模式上而不注重与病人交流,导致护患间的沟通不及时,造成护理质量不能保证,病人不满。

2.4缺乏娴熟的专业技能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护理工作中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的内容不断增多,不仅对护理人员形成较大的压力,而且导致护理工作中技术风险增大。从统计分析来看,低年资护士由于她们专业知识不够丰富,技术操作不娴熟,与同事的协作较差,平时不重视业务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违反技术操作规程,容易导致操作失败或操作错误而发生护理差错。住院病人往往存在多种疾病,涉及到很多专业的医疗问题,护士很难准确实施护理,护士在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中,由于缺乏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护士的角色转变困难,满足不了病人的身心护理需求,也不自觉地侵犯了病人的权益。

2.5工作责任心不强有的护士未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工作马马虎虎,不负责任,对职业产生厌倦情绪,在技术操作中图省事,方便,严重违反操作规程,也是造成隐患的根源。如患者坠床,摔倒,烫伤,自杀等很多情况是护理人员上班脱岗,睡岗或延误,遗漏治疗,不按时巡视病房,执行医嘱错误,患者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等到原因造成的,这均是护士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3患者的因素

3.1患者或家属对治愈的期望值过高若病人心理承受力差,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就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烦意乱等到心理现象,不信任医生,怀疑诊断错误,更不听护理人员的安排,拒绝服从治疗,导致病人人为的护理不安全因素。

3.2患者的不良心境 患者及其家属由于疾病,特别是突发疾病的影响及经济承受能力的限制等因素,容易产生不良心境,导致过激行为,引发护患冲突。

3.3患者的自身素质护理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及支持[2],但部分病人因所受教育的限制,素质不高,对护士的出言不逊或不尊重行为,也是导致护患纠纷的一个因素,如擅自离院外出,有的虽然请了假,但不能按时回医院;有的垂危病人需要家属或护工的陪护,虽然医院进行了告知,但是部分家属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不履行应尽的责任,一旦发生意外引起纠纷,患者家属的不合作,也将会增添诸多的护理安全隐患。

4其他因素

4.1基础设施配备及布局医院的基础设施,病区物品配备和布局不当也存在着不安全因素。如地面过滑导致跌伤;床旁无护拦造成坠床;热水瓶防治不当导致烫伤等。

4.2护理文书中的不规范行为护理记录中反映的主观资料多,客观存在的资料少,有的过于简单,有的病历中只记录医嘱的执行情况,无其它方面资料。记录内容上忽视非操作性护理措施,如巡视病房,主要的指导内容及告知性的护理措施等。个别病历护理记录入院评估不准确,如病人入院时存在褥疮,护理人员入院评估中未发现。另外操作性护理措施未记录,如护士按医嘱给病人吸氧,导尿,若护理记录中未详细记录用氧时间,氧流量,导尿时间,更换尿管尿袋时间及尿液情况,此为记录不全面。上述情况均为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埋下隐患,在实施举证倒置的程序中,导致院方证据不足。

4.3医护记录不相符或记录不不完整医疗记录与护理记录应保持一致,如在医疗记录中,病人呈昏睡状态而护理记录中病人呈昏迷状态,同一病人,同一时间,医疗护理记录生命体征不相符合,如死亡病倒中,无生命体征持续监测记录,病情突然变化,护士忙于抢救事后也未记录。以上情况,在病历中留下了安全隐患。

二加强护理安全的对策与措施

1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体系是护理安全的前提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规范护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建立护理部—护士长—科室质控员为主体,全体护理人员参加的护理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形成护理监控,科室互控,科内自控的监控网络,层层把关,环环相扣,各司其职,确保护理安全,护理部按照《护理质量考评标准》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召开会议,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并将检查结果反馈到各病区,各病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2完善和制订各项管理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建立护理安全的有效体系,就必须实现对差错的严格预防和控制。制定相应的护理制度和流程,使之人人知晓并在实践中参照执行,对可能产生护理不安全的高危环节进行重点关注和整治,定期对存在的不安全隐患进行重点讲评分析。一个险些酿成差错的不良事件,实际上因为偶然因素或因即时干预未产生后果。管理学的实践证实,对这个方面的研究和控制与对实际产生不良后果的差错研究具有同样重要的预防和治理意义。对各项护理安全工作应有检查,监督,反馈,讲评,整改的机制,对已经出现的医疗不安全事件,应有危机处理方案,医院管理部门应及时知晓,协同处理,尽可能性减轻不安全事件造成的危害,做好各项善后工作,尽快找出导致不安全的危险因素,亲制定相应对策。

3树立质量观念是确保护理安全的核心组织常规制度学习,抓住薄弱环节特别是新上岗护士的培训,使护士明确职责,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成立护理质量监控组,每周对护理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书面总结汇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对于思想松懈,工作懒散,责任心不强者,要实行零度宽容,严格按规章制度处罚,使每一位护士明确制度不容践踏,要每时每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加强慎独修养,为患者提供安全保证。

4增强法制观念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关键知法,懂法方可依法;用法,才能更好地指导工作和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应通过不定期法律专题讲座及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使护理人员了解有关医疗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进一步剖析在临床护理工作,哪些属侵权行为,明确护理工作与法律息息相关,将护患双方的权益靠法律来维护,特别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对护理人员进行法规知识培训,明确责任,强化意识,指导自己的护理行为十分重要,让护士认识到自己违规行为导致的不良法律后果,加强责任感;同时要求护理人员用法律的思维书写护理记录,培养护士“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这一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3]。认真学习《护理病历书写要求及质量标准》,遵循护理文书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完整的书写原则来记录文字内容,仔细观察病情,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护理文书;禁止涂改、粘贴、错写、漏写;使护理人员不但要有保证病人安全的意识,同时也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5提高整体素质是保证护理安全的根本护理人员要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及操作技能培训,只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有效地指导康复训练,做好出院指导,管理者应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宽护士的知识面,获得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紧跟学科的发展。各个专科之间,也可以派出业务骨干,互相深入渗透,学习护理经验和技术。同时还要有侧重地学习心理,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提高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加强护士的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对护理人员十分重要,只有具备了较好的理论水平及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才能高质量地实施护理,护理管理者要有计划,有目标地结合需要组织护士业务学习,反复训练专业技术操作,加大执行和考核力度,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积极鼓励广大护理人员学习,选送护理骨干外出进修学习,使护理人员毕业后研修制度化,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学科的发展,从根本上防止技术性护理缺陷的发生。既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不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力,发挥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准确地为患者解决提出的问题,做到护理到位,患者满意。

 6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是促进护理工作的动力鼓励护士间的相互协作精神尤为重要。由于护理工作较繁忙琐碎,重复性强而又缺乏新意,但又要求有高度的准确性及责任心,致使护士心理上处于持续紧张状态,因此要求鼓励和培养护士间的团队精神,倡导在繁忙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弥补工作中的缺陷和漏洞,防范护理差错的发生。

7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护理安全的基本保障护理管理者要根据每个专科的护理情况,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护士长对排班模式可以进行尝试性改革,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护理工作量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医疗高峰时实行弹性排班,当天的突发事件发生和危重病人抢救,都应实行动态排班,多种方法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安全质量是患者选择就医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抓好全员安全质量教育是降低护理不全安因素的前提,它使医院整体水平得到提高。社会的进步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事业的发展的技术进步应该为患者及其护理人员营造一个更安全、更能体现人为关怀的和谐社会环境。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同时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护理安全应该受到每个护理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史自强,马永祥,胡浩波等.医院管理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245.

篇7

【关键词】:肺结核;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162-02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占器官结核总数的80%~90%[1]。大多数患者缺乏肺结核病的知识,病情加重才到医院就诊。而肺结核病病程长,和非传染病人相比,肺结核病人思想压力大,怕传染给别人,担心别人歧视,使病人产生自卑、悲观、忧郁、恐惧心理,甚至绝望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实施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所2006年5~11月收治的肺结核病人68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8例。年龄最小的18岁,年龄最大的80岁,其中25岁~45岁占50例,是肺结核发病率最高的年龄阶段。

1.2 入院情况 平诊入院28例,急诊入院40例,伴有咳嗽咳痰52例,伴有低热49例,伴有咯血29例,病程最短者0.5年,最长者5年。

2 心理特点

2.1 诊断疾病所致的心理特点 由于肺结核是一种传染病,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疏远病人,且住院期间控制家属的探视,病人会感到孤独、自卑、被遗弃感,一部分病人自怜,思想负担加重。其表现为忧心忡忡、心境悲观、愁眉不展、睡眠及食欲障碍。

2.2 在治疗护理期间的心理特点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病,短期治疗不能立即见效。一部分病人缺乏肺结核病的保健知识,或因经济、工作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坚持吃药,擅自停药,造成病情反复发作,表现为抑郁、伤感、情绪低落、言语少,对医护人员的言行非常敏感,情绪非常不稳定。

2.3 环境所致的心理特点 肺结核病易感人群与生活贫困、居住拥挤、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患病后患者担心身体不能康复,影响工作及生活,病人表现为紧张、孤独、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情绪已成为躯体致病的主要原因,而躯体病症又会加重情绪反应,如此便形成恶性循环[2]。

3 护理干预

3.1 督促指导病人合理用药 对68例病人进行调查表明,约有78%的病人不知道治疗成败的关键所在。护士应耐心地向病人解释抗结核药的用药原则,即坚持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治疗。在调查中发现约有80%的病人因经济困难而不能接受治疗,住院期间负担重,病情稍好转就要求出院。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应让病人知道必须规律用药,完成全疗程,应有95%以上治愈机会,并不会传染他人,否则就会发展成难治性肺结核病,使结核菌耐药,即便应用昂贵药品,花费更长时间,也难以治愈[3]。

3.2 对住院病人的生活指导 由于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疾病,丰富的营养对疾病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指导病人要加强营养,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及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鱼肉、水果及蔬菜等,教育病人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饮酒,保证每日有足够的睡眠,劳逸结合,增强机体免疫力。

3.3 加强消毒隔离知识指导 由于肺结核病是经呼吸道传播,开放性肺结核病人的排菌是结核病传播的主要原因,切断传染途径从自己做起。给病人讲解预防常识,发给病人痰袋或痰纸,嘱病人吐在纸里后放入痰袋统一回收并焚烧,不面对别人咳嗽、打喷嚏,咳嗽、打喷嚏时用手帕遮住口鼻,减少结核菌的传播,保护自己和别人不被交叉感染,增强病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病室要经常通风,并用消毒液擦洗地面、床头桌,被褥要经常晒,起消毒杀菌作用。病人餐具应单独一套使用,并定期煮沸消毒。及早发现和诊断病人,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使群众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应进行PPD实验,阴性者及时接种卡介苗,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3.4 心理护理 对于不同病人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这是心理护理至关重要的一步,心理护理贯穿于住院患者始终[4]。由于病人来自不同阶层,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社会环境及个体的性格差异,我们在护理时要针对这些不同情况,判断病人的心理活动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特征和规律性,获得病人的资料,评估病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严重程度,而决定采取哪一种具体的护理方法。

3.5 出院指导 由于种种原因,超过30%的病人不能长期接受住院治疗,而是回家服用抗结核药,还达不到院内痊愈,因此出院指导非常重要。耐心的向病人再次强调肺结核治愈的关键是严格遵从医嘱服药,坚持疗程,并强调让家属起监督作用,避免因不规律用药而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同时协助病人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适当进行体质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按期复查,便于及时了解病情变化,有利于治疗方案的调整。病人回家消毒隔离也很主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传染给家人。

4 结果

坚持住院痊愈45例、治愈率66.18%,症状减轻出院22例、占32.35%,死亡1例、占1.47%。

5 体会

肺结核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传染病,病人除了躯体发生病理变化外,心理上也随之有一系列变化。对68例肺结核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表明,心理压力往往是造成患者身心健康急转直下的主要原因。根据肺结核病人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帮助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97.

[2]王国强.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和目标[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4):42.

篇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心肌梗塞患病率逐年上升,心肌梗塞作为内科急诊,起病急、症状重,有剧烈的胸骨后疼痛,伴有濒危和窒息感,继而使病人产生恐惧和紧张心理,情绪和心理变化对疾病转归有极大影响。为了稳定病人情绪,减轻病人的恐惧和紧张,我们在积极治疗和实施护理措施同时,采用心理疏导模式来分散病人对疾病的关注,给予心理支持,安慰,宣传相关知识,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增加对我们的信任度,更好配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榆林市第二医院心内科2008-10~2011-10,共收治心肌梗塞病人60例,农民、工人、公务员及服务业人员均有。

1.2方法

我院对2008-10~2011-10期间,来我院的心肌梗塞患者,根据性别、年龄及文化水平高低等特点,实施个体化心理疏导。

1.2.1心肌梗塞病人恐惧和紧张的心理疏导

心肌梗塞起病急、症状重,病人对突如其来的胸痛及濒危、窒息感缺乏心理准备,加上CCU室的环境,吸氧及监护仪的应用,均使病人产生恐惧、紧张心理,担心会危及生命,所以我们一定要站在病人的角度给予理解、宽慰,允许病人表达内心感受给予心理支持[1]。在积极的实施治疗与护理措施的同时,根据病情的轻重,文化素质的高低,进行个体化心里疏导。①在实施治疗护理时,思维敏捷,沉着老练,动作要轻,操作做到准、稳、快。护士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受病人及家属紧张情绪的影响。让高年资护士实施护理,使病人对我们信任,有安全感。②让病人知道目前先进的医疗技术、方法,能确保治疗的成功。各种治疗和必要的检查尽量一次完成,并向病人解释所带来的不适,消除紧张取得合作。③对待病人态度和蔼,语言亲切,让病人少说话,减少探视,让病人和家属知道,充分休息可减少心肌耗氧,有利于疾病好转。④接受病人的,易激怒的情绪,应用有效止痛药,解除躯体痛苦。⑤指导家属稳定情绪,处理好因病人疾病引起家庭成员心理压力和经济等问题,解除病人的后顾之忧[2]。⑥了解发病的诱因,以便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在与病人交谈时,言语得当,简洁明了,避免引起病人的多虑与误解,既不要让他过于乐观,麻痹大意,也不能悲观绝望,使患者心态平稳的度过急性期。

1.2.2焦虑、悲观的心理疏导

随着我们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显示,人在患病时均会产生悲观与焦虑的情绪,心肌梗塞病人更是脆弱群体,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对增加病人的信心有很大的作用,在积极治疗与护理的同时,给与心理疏导和帮助,多与病人沟通,根据病人不同性格和文化素质的高低,宣传与疾病相关的医学常识,让他对本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用沉着礼貌的态度取信于病人。各种检查和治疗做到准确、及时、有条不紊,增加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对那些发生二次心肌梗塞的病人,因其对第一次心梗的治疗过程有全面的了解与体会,这些病人更加敏感,对治愈缺乏信心,担心预后不良,他对每项检查和治疗都很关注,要一一问清楚,所以我们要更加细致与耐心的解释,给予关爱和心理支持,告诉他一些成功病例,提高他对疾病的认识水平,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稳定情绪分散注意力。病情有微小的好转,也要告诉病人,增加他的信心,消除悲观,更好的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1.2.3康复期心理疏导

心肌梗塞后的焦虑情绪,多来自于对今后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担心。康复期一般在发病的2~3周以后,应予以充分理解并指导病人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同时,这期间病人的症状明显好转,容易放松警惕,疏忽大意,极易导致病情突然变化,发生意外。所以康复期心理疏导至关重要,既要排解压力,增加信心,也不能让病人过于乐观,放松警惕,选择恰当的交流方式,让病人对康复期的注意环节有所了解与掌握,提供相关的支持与忠告,宣传相关医学知识,告诉病人心脏的耐受能力与人的活动量成正比,即使病情好转或治愈,心梗后的心脏不能和正常人相比,所以一定要情绪稳定,心态平和,适量活动,循序渐进。使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护士的关注和被尊重,从而排解孤独,增强信心。

2效果评价

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心理护理在护理模式中显的更为重要,它可以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达到最大的愉快状态。通过对60例心肌梗塞病人实施个体化心理疏导,病人在住院期间,焦虑与紧张情绪得到明显改善,被关心和尊重,有安全感,使病人更好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提高病人生存和生活质量。60例心肌梗死病人,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病人问卷调查显示,满意率+基本满意100%。得到了医院的肯定,病人的赞同,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篇9

[关键词] 肺结核; 糖尿病;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203-01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临床较多见,两者并存治疗互相矛盾,护理上也不是单纯2种疾病护理的简单相加。我们分析了42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根据特点提出护理措施。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0年5月-2011年7月共收治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4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32-68岁,痰菌阴性者28例,痰菌阳性者14例,形成空洞者2例,尿糖在(+―++)空腹血糖7.10-18.17mmol/L,其中不同程度咯血者8例,选同期对照病例50例,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30-70岁之间,咯血者7例,痰菌阴性者35例,痰菌阳性者15例。

2 结果 住院一个月观察,合并糖尿病患者有9例痰菌阴转,占68%,咯血症状消失者6例,占75%,空腹血糖6.65-11.42mmol/L,尿糖(+―++),而对照组痰菌阴转者14例,咯血症状全部消失,占100%。

3 临床特点与护理

3.1 心理特点

3.1.1 诊断疾病所致的心理特点 由于肺结核是一种传染病,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疏远病人,且住院期间控制家属的探视,病人会感到孤独、自卑、被遗弃感,一部分病人自怜,思想负担加重。其表现为忧心忡忡、心境悲观、愁眉不展、睡眠及食欲障碍。

3.1.2 在治疗护理期间的心理特点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病,短期治疗不能立即见效。一部分病人缺乏肺结核病的保健知识,或因经济、工作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坚持吃药,擅自停药,造成病情反复发作,表现为抑郁、伤感、情绪低落、言语少,对医护人员的言行非常敏感,情绪非常不稳定。

3.1.3 要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目前肺结核患者虽然能够治愈,但对于糖尿病的治疗还没有很好的方法,需终身用药,造成患者的思想负担过重,焦虑、恐惧,认为自己好不了了,所以首先要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环境优雅,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以稳定患者情绪;其次,护理过程中语言要文雅亲切,使患者有亲近感,尤其是对老年患者,要消除其孤独感,减轻其心理压力;睡眠不足者,每晚用温水泡泡脚,以利于入睡。

3.2 临床特点

3.2.1 糖尿病对肺结核的影响 糖尿病的糖代谢紊乱是促发或加重肺结核的主要因素。糖代谢紊乱可引起蛋白质及脂肪代谢失调,以致患者营养不良、脱水。血液及组织内糖量增多可促进体内结核菌生长繁殖,使结核病不易控制。糖代谢紊乱导致肝功能受损,加重了对肝功能的损害。

3.2.2 肺结核对糖尿病的影响 浸润进展期肺结核促使糖尿病代谢紊乱,并使血糖难以控制。肺结核可导致胰岛细胞营养不良,胰腺内分泌功能减退。肺结核的中毒症状发热、纳差可引起糖代谢功能调节障碍。抗结核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可使血糖升高,波动并难以控制。

3.3 护理体会

3.3.1 督促指导病人合理用药 对42例病人进行调查表明,约有78%的病人不知道治疗成败的关键所在。护士应耐心地向病人解释抗结核药的用药原则,即坚持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治疗。在调查中发现约有80%的病人因经济困难而不能接受治疗,住院期间负担重,病情稍好转就要求出院。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应让病人知道必须规律用药,完成全疗程,应有95%以上治愈机会,并不会传染他人,否则就会发展成难治性肺结核病,使结核菌耐药,即便应用昂贵药品,花费更长时间,也难以治愈。

3.3.2 对住院病人的生活指导 由于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疾病,丰富的营养对疾病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指导病人要加强营养,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及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鱼肉、水果及蔬菜等,教育病人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饮酒,保证每日有足够的睡眠,劳逸结合,增强机体免疫力。

3.3.3 加强消毒隔离知识指导 由于肺结核病是经呼吸道传播,开放性肺结核病人的排菌是结核病传播的主要原因,切断传染途径从自己做起。给病人讲解预防常识,发给病人痰袋或痰纸,嘱病人吐在纸里后放入痰袋统一回收并焚烧,不面对别人咳嗽、打喷嚏,咳嗽、打喷嚏时用手帕遮住口鼻,减少结核菌的传播,保护自己和别人不被交叉感染,增强病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病室要经常通风,并用消毒液擦洗地面、床头桌,被褥要经常晒,起消毒杀菌作用。病人餐具应单独一套使用,并定期煮沸消毒。及早发现和诊断病人,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使群众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应进行PPD实验,阴性者及时接种卡介苗,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3.3.4 心理护理 对于不同病人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这是心理护理至关重要的一步,心理护理贯穿于住院患者始终。由于病人来自不同阶层,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社会环境及个体的性格差异,我们在护理时要针对这些不同情况,判断病人的心理活动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特征和规律性,获得病人的资料,评估病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严重程度,而决定采取哪一种具体的护理方法。

3.3.5 皮肤护理 糖尿病会引起皮肤微循环障碍,使皮肤防御能力下降,加上结核病慢性消耗,容易发生感染,因此对于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护理至关重要。首先,要预防皮肤干燥,建议患者用温水洗澡,热水会导致皮肤干燥,洗澡时不使用粗糙毛巾擦拭身体,用柔软的毛巾拍干或吸干皮肤表面的水分。洗澡时间不易过长,避免泡澡,应使用温和的香皂和温和的爽身粉。其次,要合理润肤。保持皮肤滋润有益于软化皮肤和避免瘙痒。不使用含有酒精的润肤产品。最后,要注意保湿和防晒。在寒冷的季节应该使用空气加湿器。户外工作时要带手套,曝露在太阳下的部位要擦SPF在15以上的防晒霜。要适量喝水,保持皮肤滋润。

3.3.6 健康教育 戒烟戒酒,无论是肺结核,还是糖尿病患者都应戒烟,因为吸烟可以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液对组织器官的供应减少,这样对肺结核治疗效果及糖尿病的皮肤危害极大;饮酒能导致肥胖增加,肝糖原合成降低,引起应用胰岛素治疗患者出现低血糖,过量饮酒还会是食欲下降,致使多种营养缺乏。抗结核药物需长期使用,告知患者即使出院也要持续用药,不能随便停药,即使症状消失也不代表结合病灶以痊愈,须经复诊后确定病灶以完全稳定,方可停药。糖尿病需终身用药,随时监测血压、尿糖、空腹血糖,预防低血糖。每月复查肝功能、肾功能、血液分析、胸部平片一次,特殊变化随时诊治。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3.3.7 出院指导 耐心的向病人再次强调肺结核治愈的关键是严格遵从医嘱服药,坚持疗程,并强调让家属起监督作用,避免因不规律用药而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同时协助病人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适当进行体质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按期复查,便于及时了解病情变化,有利于治疗方案的调整。病人回家消毒隔离也很重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传染给家人。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肿瘤患者;护士;心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3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77-01

1 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肿瘤患者越来越多的病情影响,担心什么时候转移,疼痛什么时候来袭,放化疗带来的身体及心理的影响,不断考验着病人的承受力。同时,家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时刻影响着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随着对患病角色的适应,原先紧张、抑郁、悲伤的心态可以暂时缓解,但由于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或病情变化而出现新的心理问题,患者的情绪也往往随之变化。

1.1 心理变化

1.1.1 恐惧心理 患者在确诊之前常因恐惧而拒绝化验,一拖再拖,延误确诊时间;确诊之后又万念俱灰;复诊后忧心忡忡,总怀疑癌症已经恶化扩散。这些都是恐惧心理。

1.1.2 自卑心理 有些癌症患者在确诊后,便不愿接触社会,怕别人知道,深居简出。他们怕见同事、熟人,怕人询问,怕听人议论自己。甚至,害怕面对自己。

1.1.3 盲从心理 不少癌症患者常常“病急乱投医”,在治疗中瞒着医生私自用药,无论是中药、西药或是进口药,只要听说能治癌,便要千方百计地搞到手。甚至有些患者盲目地跟着广告走,不断地换用新药,结果是花钱又受罪。往往会造成许多副作用,进而削弱了机体免疫力。

1.1.4 绝望心理 许多患者的绝望情绪大都自恐惧心理发展而来。由于缺乏可以“治愈”的信心,加上不注重日常生活的起居规律,又会受到疼痛及治疗造成的副反应的影响,不少患者变得心情抑郁,有人甚至自抛自弃,不去就医,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

2 经济及家庭因素

2.1 肿瘤患者都需要系统治疗,在发病初期,往往倾其所有治疗疾病。而大部分患者是工薪阶层或是农民,一生辛苦积蓄,一二次治疗后就所剩无几,于是经济就成了他们所担忧的事,为其在治疗的过程中造成了不少心理负担。

2.2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地点等环境因素都可以引发肿瘤。肿瘤患者住院期间,需要家属一直在身边陪伴。由于距离遥远,家里子女幼小老人年迈却无法顾及。又因为长期住院都有恋家之感,使思念之情越发加深。这对肿瘤患者及其家属都是心理负担,也是影响其情绪低落的因素所在。

3 心理干预与护理

3.1 心理疏导 指导患者正确认识癌症的自然病程,让患者清楚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许多中、晚期的癌症,目前的治疗手段和疗效亦在不断地突破和提高。随访时对其真实的病情适度保密,以免导致患者过于紧张和恐惧。用坦诚的态度仔细倾听并给予支持和理解。多谈些有关患者生活起居、业余爱好等轻松的话题,使其充分表达其消极情绪,并满足其合理要求。

3.2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给予鼓励支持 鼓励其继续保持良好的心态,并对以往的治疗效果加以肯定。鼓励其应多一份自信,主动参与集体和社会活动,增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介绍患者参加疗区组织的联谊会,彼此交流抗癌的经验体会,逐渐建立肿瘤患者的自信。

3.3 指导患者用药应该遵照医嘱,克服盲从心理 对难以忍受的疼痛,给予同情理解,并进行安慰、鼓励,指导其采用放松疗法配合治疗,减轻疼痛。在调养时,注意营养搭配,不要不适当地“忌口”;或只顾药治,致使机体营养缺乏,使病情加重。

3.4 联合亲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念、保持乐观的情绪 指导其按照要求去医院复诊。使其相信日益先进的医疗手段和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一定会帮助许多患者克服困难,战胜疾病。通过亲友的支持减少病人对家庭过分的自责心理。

3.5 住院期间,为病人安排的病房要安静、温馨、舒适 并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对病情严重需卧床的病人防止压疮等并发症。并尽量使环境温馨,空气清新。可摆放病人喜欢的鲜花或其他物品,让病人心情愉悦。房间内布置淡绿色或物品可减少感官的直接刺激,使其情绪保持稳定,有助于入眠,减少焦虑、恐惧心理。

4 小结

通过对肿瘤患者的心理干预与护理,使患者更有信心,同时也减少其家属的担心与忧虑。使患者的疾病因为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得到更好的控制。通过护士对其心理问题的了解,把握影响因素,采取及时的干预对策,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因为有效的干预措施及高质量的护理措施,改善了癌症病人各种负面心理,提高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晶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使用护理学杂志,1537-4390(2009)08-(00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