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预警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财务预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财务预警

篇1

我国教育改革带来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高校规模的扩张和教育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为满足愈来愈多的新增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在财政支持力度相对减小的情况下,高校不得不利用信贷资金来解决这一矛盾。在利用信贷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加快高校基础设施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同时,财务风险也逐渐显现。因此,为防范与化解高校财务风险,探讨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及其建立原则

高校财务风险是指在高校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面临的风险。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则是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置一些科学化的敏感性财务预警指标和财务预警标准,监测高校实际财务状况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发出预警信号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的一种有组织的程序。建立预警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在高校现有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采用合理、可比的原则,设置相关的量化指标,分析和评价高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财力情况;通过该系统,找出高校之间存在的差距,及时揭示隐性问题,为各级领导的宏观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并对高校财务运行中潜在的风险起到预警预报的作用,并采取措施规避和化解财务风险。

建立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为了满足学校自身及其他方面的管理需求,以求快捷、方便、准确、及时地了解财务运行状况,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建立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其一,预测性原则。系统对高等学校财务风险的监测要有分析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的作用。高等学校的管理成效最终通过财务信息反映出来,预警系统要从众多的财务指标中选取一系列能敏锐反映高等学校财务状况且独立性高、补充性强的指标,运用数学方法测算出高等学校管理绩效的综合指数,从而让大家认识、了解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

其二,统一性原则。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以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为基础,在收集信息的范围、方法、口径上应统一,以保证判定结果的可比、准确和连续。

其三,动态连续性原则。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能及时预测风险出现的情况,发出警报,亮出红黄牌,但它监测的是高等学校一个动态连续的管理过程,系统也只有坚持动态连续性的原则,才能不断修正、补充,确保先进性,把握未来发展的趋势。

其四,实时性原则。高等学校要准确、及时地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就要求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必须要敏捷、实时地采集信息,分析信息,判断信息,发出预警。

二、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

财务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是风险的识别、风险的测度和风险的控制。本文按照这个思路来构建高校财务预警系统,

高校财务预警系统是一个循环运行的系统。基本信息系统负责财务信息的收集,财务信息收集的对象主要是高校内部财务信息和外部信息,并形成一个资料系统,将所有资料传递给分析监测系统。分析监测系统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运用专门的财务预警模型,通过分析监测可以迅速排除对财务影响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对其重点研究,分析出风险的原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风险控制系统应及时根据财务风险水平的高低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或化解策略,对财务风险回避、转移和承接。

(一)基本信息系统

良好的财务预警系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基本信息系统。负责财务信息的收集和传递,这个系统应该是开放性的,不仅包括信息的输入,还包括信息的输出;不仅有财会人员提供的财会信息,更有其他渠道的信息。这里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会计核算报告系统,还包括对会计资料的认真阅读、分析和评价,以及寻找高校潜在的财务风险并及时消除财务风险的工作。

(二)分析监测系统

分析监测系统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它以高校的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的资料为依据,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存在的风险做出判断,对风险水平达到或超过预警线的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定量分析主要是通过设计一套财务风险指标评价体系,来评估高校财务风险的。

1.建立高效财务风险指标评价体系

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最关键的是选择高敏感性的重点预警指标,以便预警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的状况。根据高等学校财务活动的特点,其预警指标体系一般可分为四类:偿债能力指标、运营绩效指标、收益能力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考虑到财务风险的主要来源是负债,所以预警指标体系以偿债能力指标为主,运营绩效指标为辅,收益能力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为补充。在具体指标的选择方面,各指标间应既相互补充,又不重复,尽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

(1)偿债能力指标。偿债能力反映高校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可选择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带息负债比率、长期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负债偿付率、可供周转月数等指标评价高校偿债能力。各指标具体说明如下: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资产负债率用于分析负债程度和财务风险的大小。从高校的性质来看,资产负债率保持在较低的比例上较为合适,高校资产负债率的警戒线为40%-60%。当高校资产负债率大于60%,就应该发出预警信号;资产负债率大于1,说明高校财务状况已严重恶化。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比率越高,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就越强。高校流动比率为1.5较好,小于1.5则应发出预警;但比率过高,其偿债能力未必很强,反而会因为大量流动资产的占用影响到高校资金的运营效果。带息负债比率=(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利息)/负债总额×100%。带息负债比率表明:高校带息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带息负债比率越高,说明高校的财务负担越重,还本付息的压力越大。长期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长期负债总额/负债总额×100%。这一指标越少,表明高校还债的时间越紧迫,风险越大。负债偿付率=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总额/可用于偿还债务的收入×100%,负债偿付率将债务与收入结合起来,用来分析高校取得收入偿还债务的能力,比率越小说明偿债能力越强。可供周转月数=(年末银行存款+年末现金+年末借出款+年末债券投资+年末应收票据-年末借入款-年末应交税金)/学校全年支出总额/12。该指标值越大,表明支付能力越强。经费来源中稳定性、可靠性最强的渠道是国家拨款,而这些拨款一般是按季度下达,所以可供周转月数最好不要低于3个月。(2)运营绩效能力指标。高校资产和资金的使用是为了维持和发展高校教学、科研事业,如果不能完成既定目标,说明高校的资产和资金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可选择收入支出比率、生均学费收入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固定资产增长率、自筹收入能力比率、应收及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产的比重等指标来反映运营绩效能力。具体说明如下:收入支出比率=一定时期高校收入总额/一定时期高校支出总额。这一指标反映高校每一元支出有多少收入作保障,是衡量高校对资源的利用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自我支付能力越强,相对来说筹资风险越小,一般以0.5为宜。生均学费收入支出比率=生均学费收入数/生均支出数。该指标反映高校生均支出一元有多少生均学费收入作保障,是衡量高校学生交费补偿支出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动用其他经费补足学生支出的能力越强。公用支出比率=公用经费支出/事业支出,衡量事业支出的结构指标。公用支出比率反映高校合理安排资金的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用于发展投入的资金大。一般以0.5为宜。固定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总额-上年固定资产)/上年固定资产。该指标反映高校在设施建设及设备购置中所投入的资金,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资产增长速度越快;但过高也会导致筹资风险增加。自筹收入能力比率=自筹收入/总收入。这一指标衡量高校在开源创收方面的能力,也是高校自身价值实现的体现,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自我发展能力越强。应收及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产的比重=应收及暂付款/(学校总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该指标反映了高校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水平,指标数值越大则财务风险越大。

(3)收益能力指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高校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开展全方位的社会服务,运用自身力量最大限度的获取最佳的办学效益。可选择总资产收入率、净资产收入率、投资收益率、职工人均纯贡献、合格学生生均教育成本等指标衡量高校收益能力。

(4)发展能力指标。发展能力反映高校持续发展能力,可选择资产权益比率、自有资金动用程度、其他资金占用程度、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等指标反映高校发展能力。

2.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定量分析虽然是通过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来完成财务风险预警的,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但这种方式也会受到不同高校条件差异、高校在不同时期影响因素的变化、评价时对评价指标的选择,以及高校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无法满足高校对财务风险预警的全面需要。而定性分析则是在财务报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分析人员的经验判断,可以对定量分析的不足加以弥补。如当高校过度依赖贷款、总资产和收入急剧下降、过度大规模扩张、财务预测在较长时间不准确等情况,则预示着高校存在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为此,高校不但要通过定量分析来把握高校的发展趋势,而且要相应地结合定性分析来进行考量和判断。

(三)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系统

风险控制系统就是针对分析检测系统对财务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作出的预警,对不同的财务风险类型提供不同的有效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按其是否依靠外界帮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将财务风险转移,另一类是将财务风险自行承接。高校对自身控制能力有限,即使可以控制,但控制的成本和代价太大的财务风险可以实施转移策略,如会同商业银行制定切实可行的还贷方案和多家银行组合实现贷款,向专业保险公司投保等。高校对不能转移的财务风险或自己有能力将损失控制在可容忍范围内的财务风险可以实施自行承接策略。自行承接的方式即制定相应的对策改善目前的财务状况,如加速应收账款的收回,节约开支,有效处理不良资产等。在制定好控制措施后,还应定期检查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并根据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重新对财务风险评估系统作出的预警进行适当性、有效性、及时性的分析,并对基本信息系统的风险信息进行修正,从而将高校财务预警系统的三部分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篇2

【关键词】 高校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指标评价体系

我国教育改革带来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高校规模的扩张和教育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为满足愈来愈多的新增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在财政支持力度相对减小的情况下,高校不得不利用信贷资金来解决这一矛盾。在利用信贷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加快高校基础设施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同时,财务风险也逐渐显现。因此,为防范与化解高校财务风险,探讨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及其建立原则

高校财务风险是指在高校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面临的风险。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则是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置一些科学化的敏感性财务预警指标和财务预警标准,监测高校实际财务状况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发出预警信号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的一种有组织的程序。建立预警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在高校现有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采用合理、可比的原则,设置相关的量化指标,分析和评价高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财力情况;通过该系统,找出高校之间存在的差距,及时揭示隐性问题,为各级领导的宏观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并对高校财务运行中潜在的风险起到预警预报的作用,并采取措施规避和化解财务风险。

建立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为了满足学校自身及其他方面的管理需求,以求快捷、方便、准确、及时地了解财务运行状况,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建立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其一,预测性原则。系统对高等学校财务风险的监测要有分析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的作用。高等学校的管理成效最终通过财务信息反映出来,预警系统要从众多的财务指标中选取一系列能敏锐反映高等学校财务状况且独立性高、补充性强的指标,运用数学方法测算出高等学校管理绩效的综合指数,从而让大家认识、了解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

其二,统一性原则。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以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为基础,在收集信息的范围、方法、口径上应统一,以保证判定结果的可比、准确和连续。

其三,动态连续性原则。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能及时预测风险出现的情况,发出警报,亮出红黄牌,但它监测的是高等学校一个动态连续的管理过程,系统也只有坚持动态连续性的原则,才能不断修正、补充,确保先进性,把握未来发展的趋势。

其四,实时性原则。高等学校要准确、及时地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就要求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必须要敏捷、实时地采集信息,分析信息,判断信息,发出预警。

二、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

财务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是风险的识别、风险的测度和风险的控制。本文按照这个思路来构建高校财务预警系统,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如上图,高校财务预警系统是一个循环运行的系统。基本信息系统负责财务信息的收集,财务信息收集的对象主要是高校内部财务信息和外部信息,并形成一个资料系统,将所有资料传递给分析监测系统。分析监测系统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运用专门的财务预警模型,通过分析监测可以迅速排除对财务影响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对其重点研究,分析出风险的原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风险控制系统应及时根据财务风险水平的高低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或化解策略,对财务风险回避、转移和承接。

(一)基本信息系统

良好的财务预警系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基本信息系统。负责财务信息的收集和传递,这个系统应该是开放性的,不仅包括信息的输入,还包括信息的输出;不仅有财会人员提供的财会信息,更有其他渠道的信息。这里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会计核算报告系统,还包括对会计资料的认真阅读、分析和评价,以及寻找高校潜在的财务风险并及时消除财务风险的工作。

(二)分析监测系统

分析监测系统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它以高校的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的资料为依据,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存在的风险做出判断,对风险水平达到或超过预警线的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定量分析主要是通过设计一套财务风险指标评价体系,来评估高校财务风险的。

1. 建立高效财务风险指标评价体系

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最关键的是选择高敏感性的重点预警指标,以便预警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的状况。根据高等学校财务活动的特点,其预警指标体系一般可分为四类:偿债能力指标、运营绩效指标、收益能力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考虑到财务风险的主要来源是负债,所以预警指标体系以偿债能力指标为主,运营绩效指标为辅,收益能力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为补充。在具体指标的选择方面,各指标间应既相互补充,又不重复, 尽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

(1) 偿债能力指标。偿债能力反映高校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可选择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带息负债比率、长期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负债偿付率、可供周转月数等指标评价高校偿债能力。各指标具体说明如下: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 资产总额×100%。资产负债率用于分析负债程度和财务风险的大小。从高校的性质来看,资产负债率保持在较低的比例上较为合适,高校资产负债率的警戒线为40%-60%。当高校资产负债率大于60%, 就应该发出预警信号;资产负债率大于1,说明高校财务状况已严重恶化。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 流动负债。流动比率越高,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就越强。高校流动比率为1.5 较好,小于1.5 则应发出预警;但比率过高,其偿债能力未必很强,反而会因为大量流动资产的占用影响到高校资金的运营效果。带息负债比率=(短期借款+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 长期借款+ 应付利息) / 负债总额×100%。带息负债比率表明:高校带息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带息负债比率越高,说明高校的财务负担越重,还本付息的压力越大。长期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长期负债总额/负债总额×100%。这一指标越少,表明高校还债的时间越紧迫,风险越大。负债偿付率= 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总额/ 可用于偿还债务的收入×100%,负债偿付率将债务与收入结合起来,用来分析高校取得收入偿还债务的能力,比率越小说明偿债能力越强。可供周转月数= (年末银行存款+ 年末现金+ 年末借出款+ 年末债券投资+ 年末应收票据- 年末借入款- 年末应交税金) / 学校全年支出总额/12。该指标值越大,表明支付能力越强。经费来源中稳定性、可靠性最强的渠道是国家拨款,而这些拨款一般是按季度下达,所以可供周转月数最好不要低于3 个月。

(2) 运营绩效能力指标。高校资产和资金的使用是为了维持和发展高校教学、科研事业,如果不能完成既定目标,说明高校的资产和资金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可选择收入支出比率、生均学费收入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固定资产增长率、自筹收入能力比率、应收及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产的比重等指标来反映运营绩效能力。具体说明如下:收入支出比率= 一定时期高校收入总额/ 一定时期高校支出总额。这一指标反映高校每一元支出有多少收入作保障,是衡量高校对资源的利用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自我支付能力越强,相对来说筹资风险越小,一般以0.5 为宜。生均学费收入支出比率= 生均学费收入数/ 生均支出数。该指标反映高校生均支出一元有多少生均学费收入作保障,是衡量高校学生交费补偿支出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动用其他经费补足学生支出的能力越强。公用支出比率= 公用经费支出/ 事业支出,衡量事业支出的结构指标。公用支出比率反映高校合理安排资金的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用于发展投入的资金大。一般以0.5 为宜。固定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总额- 上年固定资产) / 上年固定资产。该指标反映高校在设施建设及设备购置中所投入的资金,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资产增长速度越快;但过高也会导致筹资风险增加。自筹收入能力比率=自筹收入/ 总收入。这一指标衡量高校在开源创收方面的能力,也是高校自身价值实现的体现, 指标值越大, 说明高校自我发展能力越强。应收及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产的比重= 应收及暂付款/(学校总资产-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该指标反映了高校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水平,指标数值越大则财务风险越大。

(3) 收益能力指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高校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开展全方位的社会服务,运用自身力量最大限度的获取最佳的办学效益。可选择总资产收入率、净资产收入率、投资收益率、职工人均纯贡献、合格学生生均教育成本等指标衡量高校收益能力。

(4) 发展能力指标。发展能力反映高校持续发展能力,可选择资产权益比率、自有资金动用程度、其他资金占用程度、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等指标反映高校发展能力。

2.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定量分析虽然是通过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来完成财务风险预警的,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但这种方式也会受到不同高校条件差异、高校在不同时期影响因素的变化、评价时对评价指标的选择,以及高校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无法满足高校对财务风险预警的全面需要。而定性分析则是在财务报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分析人员的经验判断,可以对定量分析的不足加以弥补。如当高校过度依赖贷款、总资产和收入急剧下降、过度大规模扩张、财务预测在较长时间不准确等情况,则预示着高校存在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为此,高校不但要通过定量分析来把握高校的发展趋势,而且要相应地结合定性分析来进行考量和判断。

(三)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系统

风险控制系统就是针对分析检测系统对财务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作出的预警,对不同的财务风险类型提供不同的有效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按其是否依靠外界帮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将财务风险转移,另一类是将财务风险自行承接。高校对自身控制能力有限,即使可以控制,但控制的成本和代价太大的财务风险可以实施转移策略,如会同商业银行制定切实可行的还贷方案和多家银行组合实现贷款,向专业保险公司投保等。高校对不能转移的财务风险或自己有能力将损失控制在可容忍范围内的财务风险可以实施自行承接策略。自行承接的方式即制定相应的对策改善目前的财务状况,如加速应收账款的收回,节约开支,有效处理不良资产等。在制定好控制措施后,还应定期检查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并根据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重新对财务风险评估系统作出的预警进行适当性、有效性、及时性的分析,并对基本信息系统的风险信息进行修正,从而将高校财务预警系统的三部分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结语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高校的报警器,高校必须对预警指标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经常性的监控,对高校每一项重要经营决策活动带来的财务状况变化,进行预先测定,分析判断财务风险程度,为决策提供反馈信息。同时,要以现代财务理论为指导,根据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保持预警系统的先进性和有用性,淘汰不适用的指标,参考社会平均水平、行业水平、高校的特点、产业政策、本单位或同类高校历史经验,增加更能反映单位实际问题的新指标,制定出适合于本单位财务特点的预警指标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双红.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7,(6).

[2] 雷振华.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2).

篇3

近些年来,在我国各大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有着财务困境的学生进入高校,这给学校财务工作带来了很多挑战,如何才能积极应对挑战,就需要各大高校构建起有效完善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在构建学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应用这一指标体系的措施,希望能够给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起到一个借鉴作用。

关键词: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在我国高等院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过程中随之而来的问题越发增多,尤其是财务风险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财务风险问题,各大高校有必要构建起与自身发展相符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而有效的预警和防范财务风险,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我国多数高校并未意识到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造成财务工作效率始终无法提高。因此,本文浅谈了高校构建一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于推动自身发展的必要性。

1概述财务风险预警

高等院校财务预警指的是学校在计算财务预警指标值时,对高等院校财务情况进行度量,并对高等院校财务指标预警值高低进行评价,进一步对学校财务预警信号进行掌握。学校财务预警机制可以说是一种财务制度安排,具有监测与诊断学校内部财务状况作用,就是学校在了解财务情况下,选择相应的指标作为财务预警指标,对学校财务预警标准风险进行明确,在对学校财务风险监测下,使学校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有所了解,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降低财务风险。但实事求是的讲,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未意识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对于加强财务工作水平的重要性,导致财务工作过程中频繁出现问题,学校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发增多,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需要加大力度宣传和推广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这一概念,使更多的高校对其有所了解,并在管理自身财务工作中积极构建出一套完整的、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2高等院校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学校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对学校财务风险形成原因与形成特点进行分析,设置出相应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而可以对学校财务运作中潜藏的一系列风险有效识别,为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出科学的、高效的识别风险方法。因此,为了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对学校财务风险准确识别,进而做出有效的、健全的预防措施,在构建学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需要遵循如下几点原则:

2.1遵循合理性原则

所谓的合理性原则就是在指标选取中,应重视影响学校财务风险情况的重要因素,可以对学校财务状况客观反映。并且所选择的目标,无论是在概念的外延方面上,还是在概念的内涵中,都需要具备明确性。所以,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合理性原则。

2.2遵循可操作性原则

在指标选取中,需要对指标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全面考虑。众所周知,财务指标数据可以在财务部门获得,并且数据是真实的、有效的,这样才可以保证构建起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具备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2.3遵循可比性原则

通常情况下,高等院校存在的财务风险,一般都需要在学校与学校之间、指标与指标之间互相比较,才能分得出高低。所以,在风险评价指标设置过程中,需要对指标的通用性与可比性进行调查研究,确保风险评价指标的可比性。

3高等院校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对策

3.1偿债能力评价指标具体包括:(1)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等于资产负债率,它体现的在高等院校总资金中,债务资金占的比例。各大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资金实际情况,控制资产负债率,同时还要保证各项活动的开展有着充足的后备资金。(2)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等于流动比率。这就表明高等院校以流动资产支付流动负债的水平,通常在3-6最佳。(3)年均负债总额除以高等院校非限定性收入乘以100%,体现出学校非限定收入保障负债的能力。学校的非限定性收入有很多款项,但结合相关规定而言,在学校偿还银行中贷款本息时只能使用非限定收入。所以,非限定性收入比率值越低,证明此学校偿还债务水平就非常高,所存在的财务风险也很小。3.2运作能力评价指标具体包括:(1)年收入总额/年支出总额=年收入支出比,这一公式反映出高等院校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关系,此率值越高,说明学校收入的越多。(2)(年经营结余+年事业结余)/年平均净资产总额×100%=净资产收益率,这体现出学校使用净资产获得收益的水平,这一比率值越高,就表明学校利用资产获取收益水平就越高。(3)(年经营结余+年事业结余)/年平均收益性资产总额×100%=资产收益率。表明学校使用收益性资产获取收益的水平。一般情况下,此比率值越高,就表明高等院校利用资产的效果就越好。3.3评价发展潜力指标包括:(1)(年末现金余额-年初现金余额)/年初现金余额×100%=现金余额增长率。这一指标代表着此高等院校中流动资金的增多与减少趋势,体现出高等院校的稳定发展状况,此比率值越高,表明着此高校有着较强的偿还债务能力。(2)(年末资产额-年初资产额)/年初资产总额×100%=总资产增长率。这个指标体现出高等院校资产规模增长状况,此指标值越高,表明高等院校发展能力就越高。但需要明确的是,在高校财务分析过程中,使用此指标需要对资产规模扩张量与扩张质进行分析,防止一味的扩张引发更大、更多风险。(3)(年末自有资金总额-年初自有资金总额)/年初自有资金总额×100%=自有资产增长率,此指标将高等院校自有资金规模增长状况进行全面反映,此指标值越高,就表明此高校有着很高的发展潜力。

4高校需合理运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高等院校的资产和资金通常用来确保可以正常有序开展学校内教学和科研活动。若是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就表明了高等院校管理资产资金中存在问题。为了可以对高等院校运营绩效状况有效辨识,就需要建立准确的运营绩效能力指标。可在分析上文所提到的各种指标下,对学校总体运营状况进行整体分析。其收入支出比率指的是学校实际运用学校内一系列资源能力的指标。通常而言,学校这一指标值越高,就证明学校有着很高的自我支付能力。通过调查研究风险,学校内的收入支出比例最好在0.5左右。生均学费收入支出比率指的是衡量学校学生交费补偿支出能力,一般状况下,此指标值越高,就代表着学校挪用其他方面的经费能力就会越高。同时,还有一些固定资产增长率、应收款、暂付款等等,这些值与年终流动资产比值能够体现出学校运营绩效水平。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我国各大高校都属于事业单位,但在实施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高等院校要取得更好的发展,势必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全方面、多角度实施社会服务,争取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5结语

在构建学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中,应结合学校财务实际活动,并考虑到财务潜在风险要素,遵循可比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对高等院校面临的财务风险情况全方面的反映,进而控制好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在学校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构建中,既需要对各种风险预警指标准确选择,并要综合化处理每项指标,确保最后每项指标以简单的数字化方式反映出来,唯有这样,学校中构建起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才能真正满足合理性、可比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莹.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10):127.

[2]沈菁.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J].财经界(学术版),2014,(24):164-165.

篇4

【关键词】 高校; 财务风险; 评价预警; 双模型; 实证研究

随着高校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财务风险的评价与控制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从现实情况来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自身对此越来越重视,但由于该课题较为复杂且引入较晚,大多高校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财务风险评价与预警机制。

国内目前在定量分析上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因子分析法等方法,这些方法在企业会计应用较为广泛,而应用在预算会计分析中相对较少。由于现行高校财务报告是基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设计的,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的一些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准确性并未得到充分验证,如何用通用化的“企业”财务语言解读和验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程度很有现实意义。本文正是应用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模型对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财务风险指标预警体系的警情预报进行验证和分析。

一、模型的选择

(一)巴萨利模型

巴萨利模型是衡量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模型之一,它是亚历山大·巴萨利(Alexander.Bathory)在原有的Z计分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此模型能比较直观地反映研究对象的财务风险水平,其模型表达式如下:

财务风险评估值Z=A+B+C+D+E

其中:A,衡量企业业绩=(税后利润+折旧+递延税)/流动负债;B,衡量营运资本回报率=利润总额/(流动资产-流动负债);C,资本结构比率=所有者权益/流动负债;D,衡量扣除无形资产后的净资产对债务的保障度=有形资产净值/负债总额;E,衡量流动性=(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

巴萨利模型指标值高即说明经济主体实力强,财务风险小;反之,则说明经济主体实力弱,财务风险高。巴萨利模型是Z计分模型更普遍的应用,可在预测公司破产可能性的同时,也能衡量公司实力大小。据国外统计,该模型预测的准确率可达95%。

(二)功效系数模型

功效系数法是根据多目标规划原理,对每一项评价指标确定一个满意值和不允许值,以满意值为上限,以不允许值为下限,计算各指标实现满意值的程度,并以此确定各指标的分数,再经过加权几何平均进行综合,从而评价被研究对象的综合状况。根据评价指标中各指标的特点,指标数值(即下述公式中的实际值)越大越好的。可定义为极大型变量,如现实支付能力等;指标数值越小越好的,可定义为极小型变量,如银行存款保障率等;指标数值在某一点最好的,可定义为稳定型变量,如流动比率;若在某一区间内最好,则可定义为区间型变量,如资产负债率。功效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功效系数法从不同侧面对评价对象进行计算评分,可操作性和科学性都大大提高,采用加权几何平均法对各指标进行综合,对于财务综合分析来说,较算术平均法更为合理。

二、样本的选择及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属性

本文研究的主体是某中央级预算单位M高校,该学校是一所以理工学科为主,兼有部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列入“211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本文利用该校近三年(用Y1、Y2、Y3表示)的财务报表信息来进行财务风险的测度及预警。

根据功效系数模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选取代表性的12个指标构建了预警模型,对四类变量设置功效系数,如表1。

根据单项功效系数和权重即可计算出综合功效系数,根据综合功效系数的分值大小设置财务风险警情分布表,如表2。

三、双模型实证检验

考虑到高校财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前提的,财务报告中没有现金流量表,且事业收支与现金流量具有同步性,为了更通俗地反映高校财务状况,根据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财政部《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结合高校会计科目的特点,本文对样本高校的《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进行了合理的转换,巴萨利模型测试数据均来源于该高校转换后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根据巴萨利模型,结合M高校转换后的会计报表,可以计算出M高校近三年巴萨利模型标值,见表3。

从模型测算值来看,M高校财务风险评估值近三年来总体呈增长态势,特别是资本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学校自有资本对短期债务的保障程度以及有形资产对负债的保障程度大幅增加,学校的综合实力逐步提升,财务风险系数进一步降低。M高校整体财务风险趋势如图1。

巴萨利模型帮助我们分析了高校综合财务业绩、资本结构和债务保障程度等指标,对高校财务实力的走势有一个清晰的描绘,但并不能非常精确地反映高校财务风险的警告程度。所以,下面将运用事业单位会计要素,运用高等学校财务指标和分析方法,对高校财务风险的预警警情进行衡量。

根据功效系数模型,计算M高校近三年的财务风险指标功效系数值,得出功效系数如表4。

从模型测算值来看,M高校Y1年财务风险警告程度为“极警”,财务风险极高,财务状况很差;Y2年财务风险警告程度为“重警”,财务风险仍很高,财务状况较差;Y3年财务风险为“中警”,表明财务风险逐步减小,财务状况日益好转,但仍不容乐观。M高校财务风险警情走势如图2。

通过观察M高校近三年的警情变动,得出该校近三年的综合财务状况逐年好转,风险系数逐年降低,但到Y3年仍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主要由于:

一是该校资产负债率三年基本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和满意的水平,资本结构较为合理;流动比率始终偏高,也就是说,流动资产占用较多,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主要是由于应收款项和借出款特别是各项基本建设专项工程款占用过多所致,所以T2功效系数值很低。

二是该校总负债与货币资金的比值逐年减小,到Y3年基本达到理想水平,财务风险逐步减弱。由于几乎没有对外投资,所以T6值功效系数为100,该项财务风险系数为0。自有资金动用程度非常大,T7值功效系数很低,主要也是因为该校应收及暂付款中垫付的专项工程款占用过大。

三是该校现实支付能力三年也基本维持在一个满意的水平,基本周转资金周期保持在3个月以上,而且该项指标功效逐年提高,Y3年达到了接近5个月的水平。该校事业基金可用比率也较为合理,功效系数值较高。

四是该校收入与支出比较为平衡,基本维持在1以上的水平,每年收入可以全额弥补支出。专用资金占用程度很大,三年该项功效系数分值都较低,加大了财务风险。

通过比较巴萨利模型和功效系数模型对高校财务风险的评价与预警结果,得出M高校在两种模型下财务风险指数的走势,如图3所示。

很显然,运用巴萨利模型对M高校连续三年的财务风险水平进行评价的结果,与运用功效系数模型对M高校的财务风险水平进行预警的结果相比,二者的运行轨迹是基本相同的。

四、研究结论

(一)巴萨利模型与功效系数模型测度得出的财务风险趋势轨迹基本吻合

将高校财务风险的评价与预警二者有机结合,在利用不同的评判模型分别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评价和预警程度测算之后,研究发现,两种模型的应用结果吻合度高,而且所研究高校的财务风险运行轨迹也基本相同,从而印证了本文研究方法的准确性。

(二)两种模型对高校财务风险的测度各有特点

巴萨利模型多用来衡量经济主体财务实力大小,以此来判断其财务风险高低,总评估值得分情况可向外界表达经济主体实力,甚至预测其是否有破产的可能性。可以看出,该模型侧重的是对经济主体的财务状况评估与评价,并没有从风险预警的测度角度给出经济主体所面临财务风险的严重程度。

功效系数模型是在传统的层次分析法基础上改进而来,应用在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通过利用高校财务代表性指标进行风险测算后,能够直接给出高校财务风险警情,更加客观地反映高校财务风险的严重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两种分析模型的应用前景

2013年1月1日新实施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六十七条“高等学校报送的年度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等主表,有关附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和第六十九条“高等学校的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应当按照主管部门的规定,根据学校财务管理的需要,科学设置财务分析指标,开展财务分析工作。”

本文选取的12个财务指标在高等学校财务风险测度和预警中,是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通过巴萨利模型总评估值验证,说明可从高校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营运风险等角度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更加精确的度量,预测得出的财务风险警告程度可为高校如何应对并降低财务风险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经过本文的双模型耦合性实证分析,说明高校借助本文提出的两种分析模型开展财务分析工作,具备科学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五、研究的局限性

首先,在制度层面上,由于高校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下收支不能配比,学校财务的资产负债和收入支出等情况也不能得到客观的反映。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利用通用的“企业财务”的语言来描述“事业财务”状况,尽管运用大量数据测算印证了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科学性,但目前比较公认的功效系数模型仍在定性分析上存在较大的主观性,而且两种模型指标在选取上本身各有侧重,计算结果不可避免会存在一定偏差。在进行高校财务风险综合评价分析中,目前尚没有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仍需对财务风险评价与预警做更深层次研究。本文的实证研究是一种尝试。今后,对高校乃至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财务风险评价预警应该引入更多的企业会计元素,同市场经济接轨、同企业会计接轨是一个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徐永冬.财务综合分析的功效系数法[J].经济师,2004(7).

[2] 许道银.试论高校财务危机预警系统[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4):19-21.

[3] 杨周复,施建军.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 张双红.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7(6).

篇5

关键词:高校管理 财务风险评估 预警机制 风险评估

项目名称:组合模糊模型视角下黑龙江省高校财务预警系统研究。项目负责人:杨杰。项目编号:12535186

一、引言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各个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因此给高校的管理工作也带来一定的影响,对于高校来财务风险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高校的财务风险也将要面临复杂的局面,故此,加强高校的财务风险评估工作,强化建设高校的风险预警机制,不仅能有效控制高校中财务风险的发生,而且也可以为高校避免不必要的财务损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下面就来探讨高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以及对高校财务风险的评估。

二、高校财务风险简介

在我国高校财务风险,就是指在高校运营的过程中,出现因为资金运转而面临的风险。高校资不抵债的现象虽然发生的较少,但是高校中流动资金枯竭也将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转。加强对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重点分析高校的财务风险,高校中的财务风险,在广义上就是对于高校经济活动中,出现因为不确定因素而造成的财务收益同预期偏离的情况;在狭义上的财务风险,就是因为财务问题而给高校的财务带来不确定性,不仅影响高校的发展,更是有碍高校的财务管理。高校财务风险中,可以包括财务状况总体失衡的风险、校办企业的财务风险以及资金运作风险、贷款风险四项内容,高校财务风险不仅会影响高校的发展,还将影响高校的财政问题,抑制高校的进步。

三、高校财务风险评估的意义及制定原则

(一)创建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的意义

建立高校财务风险评估体系,不仅可以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定性,而且还可以为预防高校财务风险做出贡献。高校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应该根据高校的自身特点,从高校的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以及成长能力等方面,分析高校的财务风险情况,并从中找到抑制风险发生的策略。

(二)创建高校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的原则

在高校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建立中,应该选择正确的评价指标,并做到科学的分配指标比重,合理的确定其风险间的标准比率,并且还要针对个别指标的异常进行调整。在高校财务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建立中,以数据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全面分析及时数据信息,将高校内部存在的财务风险标记出来,及时为高校的财务管理者提供财务风险的消息,做到及时预防。

四、分析高校中建设财务预警机制的作用

在高校中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以在高校中现有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设立敏感性的财务指标,并预警机制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评估,发现隐藏的财务风险,为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提供及时的保障。在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中,建立预警机制,不仅可以将高校的财务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而且也可以对高校的财务风险起到预警作用,使高校可以提前做好风险预防措施,避免高校发生财务危机,提高高校的综合发展水平。

五、高校建设财务预警机制的应用

高校中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中,应该科学、合理、高校的构建风险评估指标,并以此为基础建设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高校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采用趋势预测、相关预测、偶发事件预测以及对征兆信息可能结果预测等方法。以下就来介绍构建高校财务预警机制的方法。

(一)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的分析模型

在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中,主要包括盈利能力以及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潜力等模块构成。因此在构建风险预警中,对于预警指标的选取应该是互补又不重复的,这样是为了更好全面综合反映高校财务的运营状况。

(二)构建高校的财务风险指标体系

在高校构建财务风险指标体系中,对于财务状况的总体失衡指标中,可以选取学校的货币资金支付率、银行存款保障率、事业基金可用率等;对于债务的风险评价指标中,可以根据高校的资产负债率、年末借款率等,判断高校存在的财务风险。其中,如果高校的资产负债率较低,那么高校的的净资产就多;如果高校中还本付息要用到学校的收入,并不是依靠固定资产,那么借债的比率越高,则财务上的风险也越大。对于高校的投资风险评价中,如果高校财务对于投资比例小,那么高校的财务风险也小;高校的资产负债比率中,如果高校的产业产权不明晰,那么高校的财务就将存在很多的风险;对于高校的产业速动比率,不仅能反映出高校的产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还可以反应出高校财务的风险状况。

根据以上财务风险指标体系,不仅可以从各方面反映出高校的财务风险,而且还可以准确定位高校中的财务风险,对于及时制止采取风险以及对风险预防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检测高校风险预警体系,不仅可以及时概括高校中的风险,而且还可以及时规避财务中的风险,完善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促进高校的发展。

六、结束语

由上可知,在社会竞争日益增多的今天,高校管理中也必将面临更多的财务风险,因此

通过构建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完善高校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为预测以及防范高校财务风险做好前提工作,降低高校财务风险的发生几率,为高校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王静静,崔玉卫,王艳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民办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2)

篇6

一、数字校园和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关系

数字校园和高校财务管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数字校园是一种新型的校园,应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在网络上构建数字空间,实现资源的数字化应用和管理。数字校园的构建能够改变原有学校功能的不足,实现对学校信息管理的全面管理控制,最终实现教育全过程的信息化,提升教育管理水平。高校财务管理依托校园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进一步拓展自身职能和内涵,通过技术手段充分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重组,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应用科学管理手段和完善制度实现对高校财务活动的灵活管理。

二、数字校园环境下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

1.确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构建目标

(1)建立决策型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决策型高校财务管理体制需要考虑高校财务发展的历史变化、时间预测等。通过考虑这些因素为高校财务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帮助。决策型财务核算 体系的建立能够进一步完善高效会计核算功能,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对高校财务管理发展事宜进行全面的预测和控制。

(2)加强高校财务业务和其他部门业务之间的关联

高校财务业务和其他部门业务发展存在密切的关联,高校的财务业务一方面服务于其他业务;另一方面财务工作是对其他业务发展过程资金应用、资金流通等全过程的监控管理,从而保证高校财务资源的应用科学合理,提升高校财务资金的利用率。

2.建立高校财务信息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

想要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对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规范,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工作:第一,重视高校财务管理调研工作。通过调研工作的进行确定高校财务管理重点,对高校财务管理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减少因为漫无目的建设管理对高校财务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资源的不必要浪费。第二,高校财务管理信息服务系统需要充分利用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深度的业务数据挖掘,形成客户分析系统、高校校园个人信用评估系统、高校?I导决策系统等,提升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服务档次和水平。第三,建立安全的高校财务管理网络,应用高效的财务管理软件进行财务管理,制定高效性的财务管理安全预警机制。高校财务管理的良性、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高校财务网络、高校财务软件、建立合理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同时,要实现高校财务管理业务和各部门管理发展的业务系统,应用多种方式进行高校财务管理。第四,以数字校园为出发点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结合数字校园对高校财务管理的要求,在提升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时还需要提升高校财务管理的总体水平,通过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现进一步促进数字校园发展。

3.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保障

第一,组织保障。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实现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此,在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准备阶段需要在校领导的支持下,调动各部门力量开发高效运行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组织结构。在高校财务管理运行阶段,需要建立自上而下、权责分明的高效财务管理监督管理组织机构,规范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各项工作。第二,资金保障。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需要充足资金的支持。在高校信息化管理的不断衍变下也需要在各个发展 过程中配备充足的资金。第三,风险防范保障。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化、复杂化的工程,加上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过程存在各种形式的风险。为了实现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稳定发展,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来规避这些风险,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机制来规范风险。第四,监督保障。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现需要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建立严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内部监督制度。第五,提升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即需要结合社会发展变化和发展变化,在提升财务信息化管理人才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的责任意识、服务管理意识。

篇7

关键词:财务预算经济效益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力量。预算是现代企业下一步发展战略与经营目标的细化发展的要求。预算管理是一种利益驱动、责任约束、责权利协调、整体利益保障的制度安排,是以企业管理战略目标为指引,通过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考评与激励等一系列活动,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经济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组织与协调,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方式。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践,在分析我国企业开展预算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我国企业如何开展预算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

一、规范预算管理流程,完善预算组织体系

现代企业是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营利组织,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对企业的决策目标及资源配置加以量化,并使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进行协调运转的控制系统。企业预算管理体系是起主导作用的集合体,我们应在遵循预算管理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从企业的总目标出发,以成本效率原则为依据,规范预算管理的流程,保障企业预算管理的各环节通畅、有序,提升预算的执行力和控制力。具体措施如下:

(一)正确运用财务预算编制程序

目前,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一些企业直接由上层定指标、定任务,强行下派分解,带有行政指令的性质,很少考虑对基层部门的实际情况。这种情况下催生出来的财务预算指标对基层执行单位根本没有指导、监督、控制、考评作用,必定导致预算指标可操作性的不理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在程序上按照由下而上、由上而下、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编制,即先由高层管理者提出企业总目标和部门分目标,各基层单位根据一级管理一级的原则据以制定本单位的预算方案,呈报分部门;分部门再根据各下属单位的预算方案,制定本部门的预算草案,呈报预算委员会,进行沟通和综合平衡,拟订整个组织的预算方案,最佳选用。

(二)正确运用财务预算指标日常控制程序

预算方案一经编制,开始进入实施阶段,管理工作重心进入财务预算指标的日常控制。目前,一些企业各项费用支出是大计划下的总量控制,过程控制十分恶化,超计划、超定额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以每年年初的资金需要量核定为基本步骤,确定年度内企业和企业内部各单位合理的资金占用量及年度内的资金紧缺量,以此资金余缺量作为年度内筹集资金的基本依据,然后,根据年度内各期的现金收支情况确定各期的现金预算。并实行支出集中管理、授权审批、分级负责的监督控制机制,形成一条龙管理,一支笔审批、一个户头进出的管理框架,由财务部门对预算控制和支付行为进行统一监督。

二、完善预算管理方式,提高预算管理效率

预算管理成功与否,管理方式是关键。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应根据企业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继续坚持稳健的财务管理战略,紧紧围绕“保增长,抓质量,控风险”的要求科学确定年度各项预算管理方法,达到预算管理先进性,合理性原则,提高预算管理效率,合理配置经济资源。

(一)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促进财务信息反馈

企业是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团体结构,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促进财务信息交流,是合理规划企业内部资源,促进资源最佳组合,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监控动态化的重要举措。目前,预算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制约企业预算管理功能发挥的瓶颈。因此,有效地管理格局无疑需要企业管理有一条主线,注重企业内部综合协调管理。将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和所属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贯穿起来,强化企业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职能,实现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的对接是达到信息共享、实时反馈和控制的目的,使长短期预算得以衔接,真正实现全面、全员、全过程预算管理。

(二)坚持财务预算调整变更原则,合理调整预算标准

预算编制和执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预算情况与实际很难完全一致,因此需要根据例外原理和规定程序,对特定条件下的预算标准进行合理调整,提高对预算实施过程的事中控制的有效性。同时。预算调整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需求,本着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勤俭节约的原则进行制定、审批和控制,按规定的程序,逐级上报审批,从而使预算调整达到科学化和民主化,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实现长远规划与短期目标接有效合。

三、建立预算评价指标,健全预算管理考核机制

预算的执行与考核监督是紧密联系的,有力考核是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因此,企业应运用价值分解的原理和目标管理办法,根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结合各级部门领导岗位的责、权、利,自上而下的把全面预算目标层层分解,设置关键业绩的具体目标,对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通过考核结果,对企业预算目标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掌握预算的运行状况、成绩、存在的问题及环节,并借以查明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为堵塞漏洞、纠正偏差提供思路。同时,通过分析评价,对预算执行结

果进行评价并兑现奖惩,为下一轮预算管理确定预算目标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绩效管理;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关系;途径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

绩效管理不是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终极目标,却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帮扶作用。因此,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充分了解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深入理解绩效管理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的可行性具有深入浅出的作用。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为绩效管理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从本质上将,绩效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方法。正是因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使得各种方法应运而生,而强调绩效管理,则是在比较细化的财务预算管理领域找到了合适的方法。缺少了这种管理方法手段,财务预算管理的效果往往会存在一定的疏漏,而且使管理过程更加缓慢,显得非常吃力。绩效管理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它能够敲开财务预算管理的大门,使预算管理的实效性更加明显。因此,高校财务预算为绩效管理的应用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使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得以突显,使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顺利开展具备了有利可行的客观条件。

(二)绩效管理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支撑

开展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应当具备合适的条件,否则,其实效性无法很好的把握。高校其他管理工作需要构建在良好的条件基础上,而财务预算管理同样需要具备有利的条件,绩效管理使预算管理的价值切实体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并得以充分发挥,贯穿高校管理的整个过程,从而使高校的领导层、管理层、一线工作者都能够真正认识到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可见,绩效管理使得财务预算管理的地位更加稳固,使得预算管理的步伐更加坚定。因此,绩效管理是促使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充分发挥作用,体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三)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

在高校的管理活动中,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实现了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互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各项内在要求呼唤了绩效管理的运用和融入,财务预算管理也为绩效管理提供了展现价值的空间;绩效管理则为全面提升财务预算管理水平的提供了合理可行的方法手段,创造了有利有效的条件。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发挥作用,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共同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二、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困境

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管理是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举措,其积极价值不言而喻。然而,我们在认可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时,不难看出现实中仍然存在着困境,在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依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高校领导认识不够,绩效管理目标不明确

高校领导往往缺乏财务预算管理的能力,使得其对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的关系没能形成客观系统的认知。如此,通过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往往处于意识模糊的状态,高校领导不加重视,绩效管理的的地位就会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不利于绩效管理的推广。

(二)预算控制工作不严格,阻碍了绩效管理步伐

很多时候,高校的预算管理在预算控制环节出现了很多纰漏,致使很多财物、资金的走向不明朗,使绩效管理没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反而是预算管理工作处于忙乱的状态。一旦预算管理比较混乱,绩效管理就缺少了充分应用的机会。如此,预算管理问题频出,引入绩效管理实现自身改进的可能性比较低下。

(三)绩效考评体系不健全,影响了绩效管理水平

高校领导的不重视,以及预算控制工作不理想,都使得绩效管理很难迈入预算管理工作体系,即便意识到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预算管理是一种科学的途径,但是,仍然会因为绩效考评体系不健全,使绩效考评水平无法正常的发挥,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绩效管理的成效。

(四)单纯抓起绩效管理,却与预算管理缺少关键性链接

很多高校及时认识到绩效管理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仍然只是机械的严抓绩效管理,而忽略了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其实,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很多环节都可以与绩效管理直接挂钩,使预算管理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但是,现实中这种具有成效的衔接非常少,究其原因,是没有深入认识二者之间关系的结果,无法认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自然无法将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某些方面实现融合与有效对接。

三、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施途径

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与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内在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必须充分认可二者的内在关系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并深刻剖析现存的问题及困境,使绩效管理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一)制定绩效管理目标

绩效管理一般脱胎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领域,是企业财务管理中重要内容,其目标在于实现某种工作目标,以此确保员工执行力的提升,使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工作成果。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同样离不开管理目标的制定,并且需要将管理目标合理融入财务预算管理的各个细节,使绩效管理目标更为细化具体化,以此来保证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力,使各个环节的工作能够一一落实,在执行效率上得以保障。具体而言,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应当根据高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年度目标任务等依据制定目标,并且应当构建一套完整可行的管理体制,使财务管理工作的责任更加明确到位。如此,在目标明确,责任能够落实的状态下,才能把财务预算管理作为综合考评的内容加以重视。当然,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执行力的展示和提升必然要依靠“高绩效”的管理水平。因此,当绩效管理融入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时,需要对各个环节中的具体化绩效目标加以确定描述,使之成为绩效考核的指标。例如,科研经费的预算绩效指标设定为科研报告撰写的频率、内容以及学术价值等;教师的薪酬预算指标设定为教师的出勤率、有效课时数以及学生满意度等。

(二)实施严格的预算控制

当绩效管理的目标确定后,就需要对目标实施有效的管理。对于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来说,确保工作的执行质量和效率最为关键,管理工作做得好,才能确保教育投入和经费按照预算的方向充分发挥作用体现价值,而且资金也不会出现过度浪费的现象,资金的管理者违法违纪犯罪行为的发生率也会大大降低。可见,高校应当在扩大资金收入的前提下,对财务预算中的细节加以严格细致的把握,做到定期的检查和管控,确保预算管理的最终成果。首先,高校应当在拓宽资金财源增长点方面做足文章,使资金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不断增加教学资金;其次,要与财务管理部门及时进行沟通,确保财务预算资金不能被轻易的支出,一旦支出,应当对支出内容进行严格审核把控,将资金的来龙去脉一一记录,确保资金的走向清晰明确,如有报销事项,也应当严格报销标准,依照程序办理,支出超额应当及时与领导沟通汇报,确保预算管理的执行力目标;再次,在财务结算时,应当针对不同项目进行及时的结算,尽量不要捆绑式结算,使结算工作避免重复性,否则,反而会增压预算管理的工作量。

(三)建立财务预算绩效考核体系

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程中落实绩效管理,必须建立相关的工作考核机制来检验管理成果。具体而言,应当在预算绩效管理中,将预算执行的有效性作为基本标准,针对不同的预算项目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使考核体系日臻完善合理。同时,还不能缺少有效的评价体系,具备了合理的评价体现,才能真正对绩效管理成果加以评价检验。此外,高校还应当建立绩效考核评价小组,针对预算计划、决策、管理监督等环节加以开展,确保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可行性、稳定性和严肃性。还有一点应当引起足够的注意,即高校财务部门要对学校预算的各个项目进行收支情况的汇报,主要是向各级负责人及上级财政部门进行汇报,确保数据准确无误,一旦出现偏差,应当及时查找原因,接受领导层的监督和意见反馈。

(四)以绩效作为基础构建预算奖惩机制

从本质上分析,以绩效管理作为依托,构建预算方面的奖惩制度是绩效考评机制的深度延伸,是预算管理对绩效考评结果加以充分利用所达到的自然状态。当然,在高校预算管理中借助绩效考核结果构建奖惩机制,还应当以高校自身的特点及发展成果作为构建前提。首先,高校应当设立绩效考核小组,由小组针对高校各部门的年度表现及绩效情况进行评比,分出相应的绩效等级,并以此作为依据对下一年度的预算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当然,谈到奖惩机制,高校还应当拿出一定资金设立专项资金对绩效情况比较好的部门加以奖励;其次,高校职工的收入有一部分是由高校自主定立标准发放,其往往属于校内津贴,高校可以将校内津贴这部分与绩效管理挂钩,绩效优质部门职工的校内津贴可以高于平均数。毕竟,校内津贴涉及高校内部所有教职工,一旦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必然能够激发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带动他们实施绩效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再次,高校还可以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同职称晋升的条件,将此作为选拔任用、晋升晋级、评先选优的主要条件,同样能够形成激励机制,使更多的教职工奋力工作。

四、结语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其对于高校的长远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必须将绩效管理融入其中,以绩效管理作为台阶,并积极采取可行性措施,不断探索更为合理的途径,不断的强化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成果,使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实现更加稳固顺利的开展。

作者:周静 单位:辽宁水利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一)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是指将事情做得更加精深细致的意思。精细要求人们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从而发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科学分析,深入研究,将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反复对比,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20世纪50年代,精细化管理最早被应用于日本的丰田公司,90年代开始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精细管理的实施条件是风险可以控制,实施过程是: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控制——精确考核。

期望达到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及效率。财务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如果财务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将推动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高校财务管理精细化本质上是指加强财务部门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一些先进的管理手段来细化、整合业务内容,从而逐渐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及财务管理效率,并为绩效管理的开展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另外,财务管理精细化要求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它是实现精细化的重要工具,将繁琐的财务事项简便化,将简便化的事项标准化,将标准化的事项定量化,将定量化的事项信息化。推动绩效管理发生创新性转变,即审批程序转为管理过程、事后控制转为事前控制、单一会计控制转为全方位财务控制,从而使企业形成以财务预算为导向的工作程序,即:计划——决策——实时控制——调整优化。

通过财务精细化管理实现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相互结合,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相统一,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目标相一致的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业绩水平。

(二)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

(1)财务管理专业化。首先,财务管理者应具有专业知识,这是高校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所必需的“软件”。人是财务管理活动的决策者、执行者,如果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低下,将会直接影响财务管理活动决策的正确性以及其实施效果;其次,管理体制应科学化、管理软件应专业化,这是高校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所必需的“硬件”。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若缺乏科学性,将阻碍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企业预期的管理目标也将不会有效地实现。财务管理软件若不具有专业性,将会造成信息传递渠道不顺畅,上级指令及信息反馈就不能正确地传达,财务精细化管理也会因此而归于泡沫。

(2)财务管理系统化。系统化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保障。财务管理是由人员、信息软件以及管理体制等构成的一项系统工程。一个企业的会计核算情况、内部控制情况、绩效考核情况等都需要通过财务管理活动揭示出来,如果有一个方面出现不良状况都可能造成财务管理目标的无法实现。因此,企业在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时应从整个财务管理系统入手,合理计划、统筹安排,这样才能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3)财务管理信息化及数据化。信息化是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所必需的手段之一。财务管理系统要想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就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并且这些标准应该是能够看得见的数字,称之为数据化,不然定性的、抽象的标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数据化是财务管理引入信息系统的基础,因为当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是建立在数据化的基础之上,信息的流通实际上就是数据的流通。

(4)财务管理全面性及重点化。财务精细化管理的范围比较广泛,包含财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它可以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尤其是比较重视会计账簿设置、会计人员安排等关键工作。

二、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现状分析

(一)财务预算编制不够精细 为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高校通常会根据未来发展目标编制年度财务预算。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财务预算的重要性,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才进行预算编制。因此,高校为了方便而常使用增量预算法,没有对预算项目收支的合理性进行研究,从而造成了高校资源的浪费。另外,学校的教学、科研、行政等部门的工作量比较大,收支事项比较多,但因财务人员缺乏对上述部门业务的了解,加之这些部门几乎不参与财务管理活动,导致现金预算不能够编制得很精细,即不能具体到每个小项目、每个时间段等,这样使得高校很难合理估计资金的使用情况。当前,许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仍然是“报账式”的管理形式,使得资金供求不能满足高校发展规划的要求,从而阻碍了高校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会计核算与基础规范工作不够精细 近年来高校开始放松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造成诸如凭证装订不整齐、不结实,原始凭证盖章不齐全、项目结算表没有负责人签字等事情的发生。一些设有二级财务机构的高校,二级财务制度不够健全,缺少相应的监管部门对其监督。还有一些高校的后勤管理不严格,例如购买大件物品时将现金支付给个人、发票不正式也能够入账等。

(三)财务制度不够精细化 当前,我国高校财务工作所遵循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高等学校会计准则》。尽管在我国颁布的法律法规、教育部和财务部颁布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许多高校也制定了一套自己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是都不够精细。财务管理制度缺乏具体的配套措施,可执行性差。如专项资金管理,因为没有对资金使用范围及各项目所应使用资金的数额做出具体规定,致使高校资金分配不合理,使用资金多的项目分配少,使用资金少的项目分配多。一些高校滥用科研经费和招生就业费,如用于招待客人、作为津贴发放给职工等,这充分说明了高校财务制度还不够精细化。

(四)经费管理不够精细 通过2010年有关高校的统计资料显示,部分高校没有遵循有关学费收入支出比例的法律法规,对教职工薪金的发放超过了我国规定的数额。还有一些高校的收入分配制度存在差异,如成人教育学院的提成比其他学院的高,造成人员经费分配不合理。高校编制科研经费预算时没有强有力的依据可遵循,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督措施,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这些导致了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不合理、科研经费使用的不合理。同时,因为科研人员缺乏财务方面的知识,又加上科研所需的时间比较长、科研成果无法准确预计,导致科研费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具有一定的难度,实际发生费用偏离预算、招待费用超出规定、延迟报账等现象屡屡发生。

(五)财务绩效评价不够精细 1998年以来我国高校开始实行扩招计划,这使得高校办学活力大大增强、筹资渠道多样化、学校功能多样化、财务收支迅速增加、会计计量及确认错综复杂,比较粗略的财务绩效评价法已不能适应现代高校的要求。

三、高校财务精细化管加强措施

(一)预算编制及执行的精细化 预算编制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核对财务数据,了解以前年度的预算实施情况,明确财务部门对各个部门的预算编制要求。另外,高校应该尽早完成定岗、定编、定责等工作,并实施定岗定编定额管理制度,规定学校不同级别工作人员的经费数额。预算数额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比较研究各项目的支出比例和结余情况等对预算数额做出合理地调整。如高校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学科建设,可以适当地增加专业建设预算费、学科建设预算费;实施智能化办公后,可以适当减少办公费用的数额等;预算编制方法应该采用零基预算法,摒弃传统的“基础+增长”的增长模式。对每个项目都应做准确地计算,保证有限的资源得到最有效地发挥,保证资金得到比较合理地分配。

高校在具体实施预算时,应严格按照预算的标准来执行,避免实际与预算偏离太远。如果因为环境变化要对预算进行调整,应严格遵循相应的调整批复程序。各高校应该把批复文本作为调整预算的标准。高校还应对工作人员执行预算的情况进行考核,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使预算执行情况与相关工作者的年终奖金相挂钩,从而实现预算执行的精细化。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工作 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利于目前发展的校内财务管理制度及具体执行措施。第一,可以使财务人员认识到工作标准、评价标准的重要性;第二,可以使财会人员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得到全面发展;第三,可以使财务工作有制度可以遵循、出现问题时可以追溯到个人。总之,通过加强财务制度建设来规范财务管理工作,使其更科学化,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三)建立与健全可操作的财务制度 高校要想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必须要建立和健全科学的财务制度,通过对各种财务制度、职位权限、操作程序等内容进行修订和完善,形成一套科学的、完善的财务基础工作规范。通过对财务基础工作规范的学习,财务人员可以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非财务人员学习财务基础工作规范,在需要财务服务时有助于其清楚各种财务处理程序,从而有利财务工作的规范。

(四)做到经费管理精细化 高等院校的经费通常都与项目相挂钩,经费管理是指对与项目有关的所有收支的管理。那么,怎样实现经费管理的精细化呢?这就需要财务人员在平常处理会计事项时,严格执行各种经费计划(经费预算),避免经费超额支出或者有异常收入。各种经费的会计科目余额一定要和经费收支计划相一致,不能偏离经费收支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费管理逐渐实现精细化目标。为了使国民素质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适应,近些年我国政府对高校进行了大量的财政投入,促使高校得到了很大发展。并且,政府也加大了对高校经费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对科研经费进行审查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经费的收支情况是否与当初申报的数额一致。为了很好的控制经费的收支情况,高校可以使用一定的核算软件。如大约120万元的项目中,计划拿出20万元作为差旅费,如果差旅费超过20万元,核算软件就应该停止工作。

(五)做到财务绩效评价精细化 首先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标准,然后将高校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财务数据与评价标准相对比,并最终得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高校所发生的各种经济事项是其财务绩效评价的对象,主要评价各种事项的财务效率、经济效益以及经济成果。高校各种资源的利用率简称财务效率,如流动资产、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等的利用率;财务效益是指将高校资源投入到某个项目中所能获得的收入、利润等;经济成果主要是指通过教学、科研等所获得的各种成果,如学生专业水平、就业率、科研成果等方面的成就。评价指标方面主要包括:资金筹集、资金运行、资金投入、资金收益,这四个方面可以反映高校在资金上的运筹能力。确定评价指标的标准值时,笔者在自己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应该以近些年直属高等院校的平均情况作为参考数值。目前,我国政府还没有颁布有关高校财务评价指标标准值的权威规定,这种情况下,使用上述平均值是比较正确的做法。

参考文献:

[1]赵善庆:《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精细化建设》,《财务与金融》2010

年第6期。

[2]邹华:《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初探》,《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4期。.

[3]邓建华:《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研究》,《经济师》2011年第2期。

[4]高静波:《试论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2期。

[5]张宝定:《企业精细化管理与财务管理精细化》,《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年第11期。

篇10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1.经济环境方面

在市场经济到来之前,国内高职院校是一个具有强烈公益性色彩的机构,不但采用高度统一的管理方式,而且资金渠道单一,严重依赖于政府拨款,这使得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严重缺失,办学思想也极为落伍,存在“等靠要”等消极思想风气。而市场经济建立以后,高职院校逐渐确立了市场资源配置为主导的办学理念及方式,以往的计划经济财务模式不再满足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法则下,高校院校亟需转变财务管理模式,加强自主权,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

2.教育环境方面

一是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重要变革。目前,“共建、调整、合并、合作”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方针,这使传统的集中教育体制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重新对高等教育进行布局,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自主权和独立性,改变过去“统包统干”的教育体制,形成新的教育体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高等教育理念发生了变更。在传统经济体制下,高职院校办学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从财务工作来讲,这种制度下的财务工作只是简单的资金运动。但随着多元办学理念的发展,高职院校的资金来源不再局限于政府财政拨款,高职院校的筹资渠道更加多元化,这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为高职院校创收更多的资金,成为今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向。

二、市场经济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1.创新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

高职院校要打破传统集中模式的壁垒,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简政放权,提高高职院校的财务自主权,让其根据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去利用有限的资源。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引进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成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综合协调地对高职院校的资金资源进行管理,根据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资源管理办法。

2.统一领导,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高职院校对于财务的统一领导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建立唯一的一级财务管理机构对高职院校的财务工作进行全面的统一领导,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高职院校通过编制统一的综合预算,可以大大提高学院的自主性,使其根据学术科研发展的需要落实经费的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高职院校一级财务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财务政策引导学院的投资研究领域和方向,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

3.落实审计,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根据高职院校制定的统一预算制度,每一个学院都有自己财务机构,他们是彼此独立的,并且高职院校不会直接去干预各个学院的财务工作。各个学院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划分财政资金,并制定相应的管理举措,保证资金全部用在刀尖上,真正发挥应有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主要发挥领导监督作用,对各个学院的资金使用实施监督和检查,即通过定期的审计活动对其资金使用状况进行抽查摸底,对于资金使用不规范的现象要深入追究,责任落实到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级分类管理是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必由之路,各个高职院校要逐步形成一个以高职院校为中心,以各院系为单位的统一财务管理制度,高职院校负责统一领导,各院系负责具体执行。

4.加强评价和反馈

高职院校要建立专门的指标体系和预警系统,以便能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在建立了有效的评价系统后,高职院校还要进行实时的反馈,利用评级系统定期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将问题反馈给相应的部门,责令其整改落实。通过评价与反馈系统,来有效把握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掌握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根据高职院校科研教育的实际需求优化资源分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