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2:0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媒体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媒体管理论文

篇1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逐渐地进入语文课堂。然而许多教师在运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时,却很难把握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所以,如何把握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认知工具、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这是我们亟需研讨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

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是指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最适合发挥教学媒体优势的地方。课堂教学的最佳作用点找准了,教学媒体的作用就会事半功倍。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主要有:

一、突出、强化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构成知识体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的学习内容。利用现代教育

技术手段,将课文重点用文字、画面等形式醒目地展示给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

如:我在教学语文第六册《舟夜书所见》一课时,紧紧抓住教学重点“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制作多媒体课件: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那情景多么宁静;微风吹来,河上荡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点光亮,随波散开,那闪动、荡漾开去的情景,又是多么迷人。以动画演示画面,创设一种富有动感的形象情景,情景交融,学生有了亲身感受,展开合理的想象。最后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悟情感受,心灵受到感染、熏陶。

二、突破、解决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是由知识的深度、学生

的经验以及认识的模糊造成的。教学难点并不一定是教学重点,但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有效地突破解决教学难点。

如:我在教学语文第一册《小小的船》一课时,在突破教学难点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小小的船》这一课是一首浅显的儿歌,它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感受到蓝天、明星、弯月的美感,体会登上月亮的无穷乐趣。我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把教学媒体的作用点定在了理解字词上,制作了一连串词语的解释与运用,通过对词的感受来体会课文的美,感受蓝天、星星、月亮的美。试教时课件展示后,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说词义简直太难了,当时的教学效果让人不知所措。经过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组的再研讨,我把教学媒体的作用点定在了对画面地想象和感受上,制作了“如船儿般慢慢移动的月亮、一闪一闪的星星”这样一个动态的画面,配以音乐烘托气氛,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渲染:星星一闪一闪,向我们调皮地眨着眼睛;弯弯的月亮多像一只小船。我们坐上这月亮船,仿佛看到了……,学生产生了情感冲动,思维敏锐新颖,迸发了强烈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借助适宜的教学媒体,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客观场景,让文字动态化,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三点水的写法与运用》一课时,有这样一个运用多媒

体手段教学的精彩片断,把一堂写字课上得生动有趣:1、游戏:说出带有“水”字的成语2、欣赏激情悟趣:来段“请你欣赏”,谈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点击出现:古筝配乐各种动态流水图);(听、看同步)了解“三点水”的来历及演变过程(听:配乐讲述)(看:三点水的演变过程),动情讲述:……不管它如何演变总与水的形态息息相关。3、点击课题,出示方法与要求。4、点击出现“氵”,(配乐)想象:点点像什么?提像什么?5、看一看:点点提排列成什么形状?怎样摆才美?(师生同摆,生人人摆学具,师课件演示)6、练习写字,指导规律。(略)

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作用点还设置问题、引起思辨,提供事实,提供示范,

欣赏审美,陶冶情操等等。

篇2

[关键词]电教媒体发散思维求异性变式思维

发散思维指人根据当前课题条件和已有经验,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产生大量的设想,进而提出独特的见解。发散思维能产生新的独特的思想,因而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当前我国儿童定势思维特别严重,他们往往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认知事物或作出行为反应,这是令广大教师头痛的问题,也是正在努力攻克的一个“堡垒”。因而发展儿童发散思维对培养创造性思维,使其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解决问题时,教师若运用电教媒体的直观、形象的感性特点,鼓励儿童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提出多种设想,从而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一、利用电教媒体,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利用电教媒体进行发散性教学是培养求异思维有效途径,对同一思维对象不拘泥于唯一方案,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分式求解,特别是一题多解的训练,对培养几种思维的敏捷性和变通性更有深刻意义。例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教学时,教师运用多媒体直观的优势,让学生将自己所拼合的图形在投影仅上演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1、有的同学利用割补法,将映出的两个完全重叠的三角形其中的一个沿它的“高”剪开旋转,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是底×高(ah),只计算其中的一个三角形面积,所以是底×高/2(ah/2),即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有的同学会映出所画的另一张图片,也是两个完全重叠的三角形,将其中的一个旋转,让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底×高(ah),只计算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所以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ah/2)。

3、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旋转拼合角度去想,映出学生的图片,如先映出一个三角形,用直尺找到底边的中点,从这点作三角形另一边的平行线,割下原三角形的一部分,再将这部分向上旋转,与原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底边是原三角底边长的一半,高是原三角形的高,面积也是原三角形的面积,所以三角形面积是底/2×高(a/2×h,即ah/2)。

4、也可以映出另一张图片,从三角形高的中点作底边的平行线,割下原三角形上面的一部分,旋转下来与原三角形下面那部分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也可以得出:底×(高/2)、[即a×(h/2),即ah/2]。

总之,虽然有四种迥然不同的拼合方法,但得出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是底×高/2(ah/2)。通过学生自己的演示,自然反馈出学生不同的积极思维过程.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用底×高/2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而且形成了概念,发展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对学生进行了一题多解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二、利用电教媒体,采用变式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

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变式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会起到更好的作用。变式思维训练方式很多,其中一题多变就是数学中常用方式,如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那种新颖、快捷、多变的特点,在计算图形面积时(如图)直接在原图上进行割、补、拼并进行诱导,使学生对同一道找出多种解题思路,产生愉快积极的情绪体验,引起学生充分注意,从而锻炼和培养了思维灵活性。

篇3

一直以来,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介被视为传统媒体。新媒体则是指通过互联网、有线网络、无线通信网利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技术在数字电视机、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向受众提供娱乐和信息的媒体形态和传播形态。新媒体环境下,又迎来了“自媒体”的传播时代。自媒体包括但不仅限于个人主页、个人微博、个人日志等传播形式,还包括如BBS、博客、播客、手机群发、微博、SNS、微信公众平台等。它是普通大众使用新媒体提供与分享自身信息及新闻的途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有一些鲜明的特征:其一,交互性,即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是双向交流的,双方可互动性地表达对信息及娱乐的需求。其二,即时性。即信息一旦经传播者发送,受众就可在第一时间接收到,非常便利。其三,多样性。即信息能以文字、音频、图片、视频等多种形态传播,传播者和受众可在新媒体上及时、无限、双向地扩展传播内容。信息传播及接收的选择性和目的性更强,更具个性化。其四,虚拟性。即指网络世界的存在形态具有虚拟性,它以声音、文字、图像等电子载体来呈现自己的存在形式。其五,海量性。即各种社会思潮、新闻资讯、不同阶层受众及传播者的信息经由新媒体后,形成了海量的数字信息源。其六,共享性。新媒体环境下,个人阐述自己的立场变得更加自由,互联网认同传播自由,尊重传播的信息主体,共享技术空前的广阔。

二、当代高校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

目前的高校学生,主要是“90后”,这一群体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及心理特征,他们是广泛浸润于新媒体环境中的一代。据调查显示,目前的高校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大部分学生有电脑,沟通与交流主要依赖网络,人际沟通多是通过微信、QQ等工具,个人展示爱通过微博、个人主页等途径。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主要通过电脑、手机来获取信息。“90后”是一群思想活跃、喜欢标新立异、想法新颖的群体。他们在高校中,常常表现得勇于创新和探索,在参与校园文化生活时,常常做出一些令人刮目相看、出乎意料的言行。“90后”因为与社会接触少,生活阅历还不够深厚,对一些复杂的事物及社会问题,容易出现片面化、简单化的认识缺陷。生活于新媒体环境中的“90后”,非常擅于从网络来获取各类信息,他们有开阔的视野和多样化的价值取向。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部分人被新媒体这把“双刃剑”所伤,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价值观日趋现实功利化。“90后”的这些个性及心理特征,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深刻地影响。

三、新媒体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媒体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机遇

新媒体依托移动通讯、网络、数字等技术,构筑了巨大的网络体系,它的优势很多。如:资源丰富、信息量大、交互性强、传输便捷、形式多元、覆盖面广等,这也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巧于运用这些优势可探讨出新的学生管理模式。新媒体的交互性,使管理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飞信等交流工具和学生进行互动,使大家可以随时随地的交流。这样的双向沟通因方式新颖,“90后”们乐于参与讨论,能提高学校各项工作及决策的民主性,还能增进管理者与学生间的感情。新媒体的即时性,使学生及管理者的任何信息,能够第一时间传达出去。一些关于学生学习、生活、情感的动态性趋向及引导,都能及时呈现,这也可提升高校管理工作的预见性,为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赢取了宝贵的时间。高校管理者能第一时间内收集到学生的各类动态信息,多渠道地获取教育资源后,在新媒体上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新媒体的多样性,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更便利的交流平台。高校开展学生工作基本上是通过学生会、社团、社会实践等组织形式。新媒体时代,这些组织要更擅于使用微信、微博等传播平台,将各类工作管理信息,以“90后”乐于接受的文字、图片或视频编辑方式,及时地传播出去,引导学生群体的舆论及价值导向。

(二)新媒体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群体的自主性不断增强,其思想表达更加个性化,他们擅于借助新媒体的平台表达自我。学生使用新媒体时会处于虚拟和现实两种世界中。他们在虚拟世界中的言行,因得不到有效的限制和规范常常会失度。因为网络的虚拟化、缺少真实性,学生容易丧失自我,或对周围人的产生信任危机,甚至出现人格障碍。新媒体的虚拟性导致学生的生活空间虚拟化,这也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随着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价格的持续走低,使得移动设备已成为“90后”上网的第一大终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如3G的普及,公用及私用WiFi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应用的不断创新,都为大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网络使用选择。手机的海量应用如手机团购、手机地图、手机打车、手机银行、手机淘宝等密切联系生活的应用,满足了高校学生多元化的生活需求,也提升了高校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黏性。当前的网络环境愈来愈复杂,网络工具更新越来越快,新媒体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中越来越必不可少,如此复杂的媒体环境也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新媒体的共享性,为各类信息及观点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新媒体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交流和接触的平台,许多意志薄弱和迷茫的学子,非常容易受到一些歪曲人性的价值观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身心的健康成长。新媒体的共享性还导致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多样化。这些新的变化对高校管理工作者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

四、探索新媒体下高校管理工作的创新模式

(一)高校要重视辅导员的博客建设工作

辅导员是高校进行各项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人物之一,辅导员的博客可以建设成一个师生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学校可重点推进团队型辅导员博客建设。如鼓励辅导员就国内外的热点事件撰写评论,从政治上、社会价值观上、生活情感上等各方面引导学生的价值导向。同时,针对学校的各项实践工作、教学活动撰写评论,在线各类学习及生活信息,为学生的各类问题进行网络答疑解惑,提升学校辅导员博客的影响力。同时也为各位辅导员提供一个集中展示的平台,展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及能力,辅导员间也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探讨增加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方法,促进自身素养的完善和提升。

(二)建设高校的微信公众平台集群

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建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集群,构筑高效精确的学生分类服务平台。学校可细分受众群,建立一个整合学生工作的微信平台群,实现细分信息的精准推送机制,实现信息最有效的传播。受众一旦细分后,最需要的信息传达到最需要的受众面前,可以极大的提升该传播媒体的公信力热度及受众的忠诚度。

(三)建设高校的微博宣传矩阵

微博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高校应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官方微博的建议工作,实现学生各类管理及工作信息的及时发送。同时,学校还应打通学生管理工作官方微博与学校官方微博、各职能部门官方微博、各学院和学生组织微博间的横向联系。一旦有重大信息要公布可各级联动,实现全方面无死角的宣传攻势。微博宣传矩阵的建设,能实现各层次学生的沟通,能够最大限度地聚合微博领域内的受众,通过共振发声的宣传模式,使某一信息的传播达到最佳效果。学校通过这样的微博矩阵,可以实现管理者与学生间的顺畅沟通,可以保证传播信息的内容真实、渠道正规、信息能第一时间内准确扩散。学生总能在校方的微博矩阵中,找到最准确可靠的,自己最需要的信息。

(四)高校应重视整合SNS社区资源

高校应依托SNS社区真实性的特点,整合这类资源,实现其重要信息的功能,能够对学生的各类思想进行动态搜集,发挥出学校管理者、学生管理专家、学院领导的价值导向功能,如帮这类领导及专家设置SNS主页,促进管理者与学生间的平等互动,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辅导员可在上面多一些生活化的信息,接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建立起师生间的互信进而实时掌握学生的真实动态,及时进行思想引导,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五、总结

篇4

关键词公共政策决策气球平衡报道

AbstractAstheeconomydevelopsandthepoliticsimproves,Chinahasbeengraduallymovingtowarda“ParticipatorySociety”.Governmenthasbeentryingtodropthetraditionaldecision-makingmodeofproposinganddecidingatthesametime,rather,itsetsoffa“balloon”totestthepublicresponsebeforefinalizingapublicpolicythatconcernstheinterestsofmostcitizens.Thisessayreviewsseveraldebatesonissueslike“extendingworkingtenures”,analyzesthemthroughrelatedpublicpolicytheoriesandjustifiesthenecessityofreleasing“policyballoons”.Pressandmediashoulddiscardtheoutdatedconception,fullypracticethebalancingstrategyandreportactivelyandresponsibly.

Keywordspublicpolicy,policyballoon,balancedreporting

现代社会是“参与性社会”(participatorysociety),即“社会中的个体成员,能够积极地参与决定他或她自身的命运。这是一个讨论的社会、学习的社会,试验的社会和发展中的社会。”[1]它建立在鼓励和尊重个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上。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正逐步演进为“参与性社会”,在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问题上,相关部门开始认真听取公众意见,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政策合法化的过程,一改过去“谋”与“断”一步到位的政策制定模式为“谋”与“断”的适当反复,增加政策的透明度。

9月份有关“延迟退休年龄”的争论就是一例。

对于是否要延长退休年龄,学界争论已久。早在2000年,就有专家提交《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的报告,建议国家应尽快确定推迟退休年龄方案。目前,在“白色浪潮”对社会养老已形成一定压力的状况下,有关政策的出台并不想一蹴而就;而是先通过新闻发言人之口向媒体披露消息,将考虑制定政策的意图公之于众,以此来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我国已出现一个良好趋势: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有关部门开始施放“决策气球”来试探舆论。退一步讲,即使不是主观意愿,在客观上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何谓“决策气球”?笔者认为可以理解为:它是在某个公共问题已经形成并有一定的政策诉求后,有关部门在考虑相关政策制定与否、该如何制定时,尽可能广泛地听取舆情民意的一种试探性方法,具体做法是通过新闻媒体传播有关信息,以激发利益取向不同的公众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在我国,施放“决策气球”是一种新颖的做法,赞成者称道这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但也不乏反对意见,如认为在一些涉及民众利益、比较敏感的问题上,不能随意信息,因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起舆论混乱,并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2]对此,我们将通过回顾两个典型事例——都江堰“杨柳湖工程”停建和“延长退休年龄”的争论,来探讨:施放“决策气球”有无必要?新闻媒体对此该持何种态度?需要具体运用哪些策略?

一、典型事例回顾

1、都江堰“杨柳湖”工程的停建

“杨柳湖”工程距离都江堰世界遗产核心区仅350米,很可能会对文物保护、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害。但有关部门事先没有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而是采取了绕过审批程序,先开工、后报批的工程建设模式。为了获得支持,2003年4月28日,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就此邀请四川省水利、文物、建设、环保、遗产管理等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到实地勘察并论证。会上反对建坝呼声强烈,但是管理局仍坚持继续上马,并在6月5日,再次组织论证,将持反对意见的专家排除在外。7月9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记者张可佳采写的报道《世界遗产都江堰将建新坝原貌遭破坏联合国关注》后,杨柳湖工程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并形成了一个报道的,央视一套的《新闻30分》、《焦点访谈》以及《南方周末》等纷纷前往都江堰调查采访。8月初,在媒体广泛报道后,由建设部等单位组成的专家调查组前往都江堰进行调查,并提出质疑。8月26日,四川省发展计划委员会递交统计报告,给出两点意见:该工程不宜上马,要慎重;在未取得一致意见之前,暂停杨柳湖前期工作。8月29日,在四川省政府第16次常务会议上,省长当场表态“不能上”,大坝的各项工作暂停,工程论证也同时停止。

2、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争论

2004年9月8日,《北京晨报》最先发出报道,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胡晓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正在考虑延长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首要是女性的。由于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这则新闻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响强烈。在新华网发展论坛,在8日早上的7点59分,就有网友上首贴,截至到当天晚上的11点27分,已经有330条回复,绝大部分持否定态度。[3]此后数天,对这则消息,全国媒体都在跟踪报道、展开讨论。以时评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仅在9月9日就有4篇,如《信息时报》的《“推迟退休”只会加重社会负担》、《中国青年报》的《延长退休年龄的隐忧》、《南方都市报》的《延长退休年龄不是减压妙方》、《南国早报》的《延迟退休别按下葫芦浮起瓢》。由于公众舆论对延长退休年龄主要持反对态度,9月13日晚,在中央台的《经济信息联播》中,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表示“退休年龄,在研究,这个问题很敏感,涉及到方方面面,没有最后的抉择”。随后几天,讨论仍在进行。9月17日,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对此正式表态说,“延长退休年龄并不是当前中国立即需要实行的政策”,同时透露正在吉林、黑龙江开展试点。

二、施放“决策气球”是必要的

在哲学意义上,公共政策所主张的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过程。任何高效益的政策都是以一个良好的政策制定系统为基础的。重视这一过程,是公共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回顾,参照现代公共政策的特征、基本价值标准和制定的基本准则,笔者认为在许多政策制定过程中施放“决策气球”是必要的。

1、现代公共政策问题日益复杂化

现代公共政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政策问题日益复杂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问题具有相关性。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因素都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之中,任何系统都与其他系统密不可分。据此,公共政策的价值标准,就不能只考虑现实的、直接的、直观的政策后果,还必须同时考虑未来的、间接的、潜在的政策影响。二是政策目标具有多重性。现代社会是多元的,公共政策的目标选择也随之具有多重性。不同的政策目标在理论上可能会出现悖论,在实践上也不乏冲突的存在,进而形成公共政策的选择困难。三是政策问题具有动态性。节奏明显加快、价值多元化和动态变化性是现代社会的三大特征,公共政策问题相应地形成了较强的动态性。

2、公共政策的政治公正标准和社会可行标准

从宏观上说,任何公共政策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价值标准中,都包括政治公正标准和社会可行标准。政治公正标准主要有以下两个内涵:一是除法律特别规定保密外,现代公共政策讲求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透明度,讲求公众发表意见的合法途径,讲求新闻监督。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的公开性,公民及公民团体才可能了解公共政策是否合法,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公众的利益。二是公共政策必须符合利益普惠的原则,即“公共政策由其性质所决定,其目的在于为全体公民谋取利益,而不是为少数人或特殊利益集团谋取利益”。[4]社会可行标准主要是指,一项公共政策在政策宣示后可以较为顺利地推行。具体说来,即指既定政策有良好的国民基础,至少不会遭到社会普遍的或一部分人的强烈抵制;同时也不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现实问题或历史遗留问题。

[page_break]

3、公众舆论是公共政策决定的重要准则

政策决定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将决定政策执行、反馈、修正的难易程度。影响政策决定的因素很多,如个人价值观、党派认同、选区或地区的利益、公众舆论、传统或惯例等。其中,“公众舆论确定了公共政策的基本范围和方向”[5],尤其在那些与公众发生直接关系的政策中。这是因为从“应然的”意义上来说,由于政府的公共权力和公共事物管理的被授权、被委托的地位和职能,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质,政策决定理当尊重民意。从“功利”的角度来看,聪明的决策者都明白,在公众已形成明确、集中而强大的价值倾向的情况下,顺应民意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参照以上的理论,事先“延迟退休年龄”的消息来试探民意是有必要的。现代政策问题日益复杂,如退休年龄的延迟不仅仅只关乎养老金的支付,还会涉及到年轻人就业、普通职工的生活状态、现行《劳动法》的修改等一系列问题,它们之间不乏冲突的存在。利益取向不同的群体对此事就态度迥异,部分公务员、科教人员非常肯定;而大龄“蓝领工人”、下岗职工等则强烈反对,如果贸然出台政策,其公正程度和社会可行性将会大打折扣。

“杨柳湖”工程的停建,很大程度上则得益于公众舆论的反对。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但“杨柳湖”工程可能会违反“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唯一性原则”。消息一经披露,众多专家、广大公众的一致反对,全国180多家媒体都介入了报道,最终公众力量直接影响了决策,该项工程被叫停。试想,如果在工程立项之前试探一下民意,会这样虚耗人力物力么?

三、新闻媒体应该采取的态度和具体措施

如上文所言,施放“决策气球”这一新颖做法值得提倡。对此,笔者认为新闻媒体应该积极参与报道,引导公众讨论,力求成为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这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1、新闻媒体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地位

就公共政策的制定而言,至少有三类主体通过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介入了制定过程。新闻媒体属于其中第三类——社会非法权主体,即“在正式的法律规定中其行为属于非政策行为,但实际却可以影响甚至深深影响政策决定的社会主体”。[6]新闻媒体主要是通过传播社会舆论来介入的,它负有为那些“缺少声音”的公众讲话的责任,成为一个能充分容纳民意表达的平台。因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虽是宪法原则之一;但实际中,作为个体的公民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机会很少,民意很难通过正式的制度渠道进入到公共事务的决策和裁判中去。

2、改善我国公共政策报道状况的需求

“新闻是人们对其生活作出合理决策所需的信息。”[7]这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在总结新闻定义时提出的原则之一,着重强调新闻的决策功能性。对此,西方的一些主要媒体做得很好,它们历来以公共政策的权威报道为己任。而囿于一些过时的观念(如认为保持一定的神秘性有利于维护政策的权威;以为政策制定的由头、制定中遭遇诘问和反复修正等过程一旦被公众知晓,会影响政策的严肃性),我国的公共政策报道,尤其是针对决策过程的报道,在传媒实践中并未得到充分实现。有论者认为,目前媒体“较低水准的公共政策报道,常常不能满足主流人群的关注与兴趣”[8]。

对“决策气球”的报道,新闻媒体要解放思想,跳出陈旧观念的樊篱。同时,在具体操作实践中,还须讲求一定的报道策略,将可能潜在的负面影响消弭于无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施放“决策气球”是政治文明进步的体现,应该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媒体在报道时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不能为了抢新闻而捕风捉影。如2004年12月28日,有媒体报道科技部一位官员在的留学人员代表座谈会上透露,为吸引更多优秀海外人才,中国正在考虑效仿印度,为海外专才实行“双重国籍”的优惠政策。后经核实,这是记者对该官员讲话的误解所致。该官员在会上并未谈及中国考虑“双重国籍”的问题,其原话为: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境外留学人员的吸引,例如印度采取了“双重国籍”的方式,而我国是采取“永久居留权”作法——也就是所谓的“绿卡”。此外,媒体的报道要有权威的信息源。关于双重国籍这个问题,有决定权的是公安部和人事部,所以对双重国籍问题放“决策气球”的不可能是科技部。记者如果事前想清楚了这个问题,就不会从改变双重国籍的角度报道该官员的谈话。其三,“决策气球”的报道要留有回旋余地。如此次有关“延长退休年龄”的报道最早出现在《北京晨报》上,信息源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胡晓义。为了避免绝对化,新闻中着重强调发言人“并没有透露政府何时会对公民的退休年龄作出调整,只是说这个工作是个渐进的过程,目前正在着手研究。”

其次,在报道新闻时应遵循“平衡报道”的原则。“平衡报道”源出于西方新闻学,是西方新闻报道所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1980年出版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就指出:“新闻报道应当求得平衡、公正和客观。”在中国大陆,孙旭培在研究我国报道方法演变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的报道经验,也于80年代就提出了新闻报道的平衡的概念[9]。运用“平衡”的报道方法,可以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因素时,还能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意见时,还能点出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这样就能更准确地反映事物及其内外联系,寓倾向性于全面、客观、公正之中,使人更加信服。同时也可以较好地对舆论进行调控,因为通过平衡报道,社会各方面的意见都能呈现在大众面前,这会加强各群体之间的交流,避免极端意见的出现,有利于社会谅解和社会整合。

“重大的事情让人民知道,重大的问题经人民讨论”。回顾“杨柳湖工程”的停建、“延迟退休年龄”的争论等事件,可知一项公共政策尤其是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其制定过程的公开、透明,有利于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因此,施放“决策气球”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媒体对此应该持肯定态度,并采取慎重和有效的策略进行报道;而广大民众应该积极参与讨论,理解和包容可能会出现的某些偏差。

注释:

[1]【美】赫伯特.阿特休尔:《从弥尔顿到麦克卢汉》,纽约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页

[2]陆高峰:《“延长退休年龄”新闻的反思发言人不能乱发言》,《信息时报》,2004年9月21日

[3]新华网发展论坛2004年9月8日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讨论

[4]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

[5]转引自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6页

[6]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7]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页

篇5

下面谈谈我在中专化学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的一些做法。

一、绪论课

无论是无机化学或有机化学等基础化学课程的绪论课,一般都要介绍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发展简史、学科特点、物质分类、学习方法及本学科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教学目的,不仅应使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大致了解,而且要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内部动机,是学习自觉性的强大动力。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对学习和工作富有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这表现在他们具有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力求尽善尽美地把事情做好的品质。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即使对这门学科原先不感兴趣的同学,也会因认识到掌握这门学科是一种不容推卸的责任,而会运用意志努力自觉地把它学好,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学习兴趣。上好绪论课,对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内部动机,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过去教诸论课,一般由教师满堂灌,夸夸其谈地将自己所教专业作一番描绘,虽然这也能收到一定效果,但终不能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现在运用电教手段,教学就直观、生动多了。

例如,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我便在教学中利用录像带,精选了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我国最先进的化学工业、本地区化工工业和化工发展简史,以及对我国和我地区未来化学工业的展望等系列的内容让学生观看,同时教师进行有目有有重点地讲解和引导。这样,学生一般都会被屏幕上丰富的彩色画面和生动的内容所吸引,也会被未来化工的发展远景所激励。在充分直观的基础上,最后教师只需化上十几分钟,大致介绍本学科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物质性质课

物质性质课,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物质性质、典型反应的基础知识,从理论上和实验的角度,全面了解无机物质或有机物质的化学性质、实验制备等。这种课型可以采用各种直观、电化手段,如挂图、幻灯、投影(胶片和演示)、录相带、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可将一些反应速度较快,有颜色变化的演示实验,改试管实验为培养皿实验并投影至屏幕上;将一些制备、性质、检验等系列实验,通过制作,利用计算机屏幕表演仪器拆装过程、实验方法和观察现象等。条件不允许的话,则可将系列实验过程制成活动胶片或幻灯片,其它有关实验室规则、安全保护措施、实验注意事项等,则充分运用录相片进行教学。

三、化学理论课

化学理论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实质、量的变化。这些都是高度抽象、概括的知识,学生较难理解。对此,教师必须充分采用富有形象性、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化难为易,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此,教学化学基本理论知识、有机化学反应历程和机理等,多采用挂图、投影胶片方式。一般将常见的有机物质分子空间立体结构和同分异构体结构,制作成挂图,让学生常看常见,渐成习惯,并慢慢建立空间思维方法;还可将系统的轨道理论,制作成系列胶片,让学生在教师的简洁,明了的讲解过程中,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论课教学示例(董敬芳主编化工中专无机化学教材)

(一)课题与学时:

第四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的组成,第二节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二学时

(二)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原子核的组成,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电子的性质,质量关系,电荷关系。2.掌握同位素和原子量的概念。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三)重点:

1.原子的组成。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四)难点:

用电子云描述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五)教学方法:

启发研究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手段的应用:

通过学生的视觉器官的活动,将微观世界扩大展示,逐步建立空间立体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达到变抽象为实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

1.自制挂图和挂表:A.原子的组成,构成原子的粒子间关系———挂表。B.原子与分子,元素与同位素概念对比—挂表。C.1~4电子层中各电子层的电子亚层,可能有的轨道式和轨道数———挂图。

2.自制胶片:A、1S、2S、3S电子云图B、2PX、2PY、2PZ电子云图C、自编有关习题:(a)题型:简答题和选择题(b)内容:中子数,质子数,质量数和平均原子量计算,1S、2S、3S、2P、3P、3D、4D、4个、5个填电子数,判断轨道数,中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等方面习题。起到巩固本学时教学内容以及为下一节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打下基础的作用。

3.自制模型:胶片A、B的模型

4.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作用:挂表A和挂图C,是在教师提问、引导、启发,学生看书,看投影逐步小结出来的,教师加以归纳总结,将总结的结果投影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教师的设疑、启发、引导作用下,学生主动研究、解疑,最后探讨出系统化、本质化、简明化的网络化体系。挂表B是通过对比讨论,结合学生初中所学元素概念,深刻理解同位素的概念。克服学生混淆,模糊不清,把握不住等易出现的错误。胶片A与模型A,胶片B与模型B同时使用,将微观世界扩大化,通过视觉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强了学生想象能力,为后面深入研究微观世界,打下坚实基础。将胶片A、B中各种图型,表现成活动的图象,从而帮助学生解决无法想象的1S、2S、3S等之区别和电子层数的真实意义,以及解决2P三个轨道在空间伸展的三种不同方面的空间图形。胶片C自编习题展示。习题本身作用是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化,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从另一角度来说,可以缩短教师板书时间,从而增加课容量,此为一举两得的方法。

(七)教学效果:

篇6

一、声画并茂,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生动可感的电教媒体具有展示直观形象的立体画面的优势,它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

如教学《闹花灯》时,我首先展现元宵节花灯的热闹场景:龙灯翻飞,莲花灯迎风展开,火箭灯空中飞旋,鸽子灯似天上飞,鱼儿似水中游,人们观灯赏灯笑逐颜开。并配以鞭炮声、锣鼓声欢笑声及《正月里来闹元宵》的音乐。富有动感的画面,逼真的声响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热闹非凡的元宵夜街头。当教师提问:“元宵夜的街头怎样”时,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回答:“元宵夜的街头真是热闹极了。”“元宵夜的街头是灯的海洋、人的海洋、欢乐的海洋……”声画并茂,视听并举的学习情境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唤起了有意注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展示过程,活跃思维

语言文字训练的深层是思维训练,阅读教学中电教媒体的介入,跨越了时空距离,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学过程,强化学生感知,促进学生记忆、思维、想象和联想,激活思维。在执教《冀中的地道战》时,我先让学生观看剪辑的录象——村庄下面的地道结构(形象思维),直观的空间形象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可靠的感性依托,再对照课文,边读边议,边想边画(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尔后投影于屏幕上,学生判断正误,教师随即点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最后请学生指着屏幕说说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可见,借助媒体展示教学过程,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三、铺路搭桥,突破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的方法很多,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巧妙运用电教媒体铺路搭桥,减缓学生攀缘思维高峰的坡度,是理解教材重点、难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月光曲》一课,让学生理解贝多芬用乐曲表达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是教学的重点。于是,在讲课中播放了钢琴曲《月光曲》片段,并配上多幅幻灯,显现了课文描述的内容。特别是讲解穷兄妹听《月光曲》一段时,利用声画同步刺激,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听器官,使学生由对优美乐曲的无意注意转变到对画面上盲姑娘陶醉在乐曲中忘我神情的有意注意上来。这样营造了《月光曲》的特定意境,为学生体验语言信息所表达的情感内涵铺平了道路,消除了“时空距离”。

再如在教学《五彩池》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五彩池池水颜色成因这一难点,我在对折光镜稍作演示后,借助电脑展现阳光在池水中折射的动画(像中释义:丘陵、险峻、矗立、成簇),并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和谐可亲的解说,这样色光交融,视听结合,帮助学生在语言符号信息和图象信息之间搭建起相互转化的桥梁,使这一原本深奥的物理学中光的折射原理变得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丽。

四、再现情境,培养语感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情感是朗读的关键。实践证明,巧用电教媒体再现情境,能丰富学生感知,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心理距离,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实况录象,感人悲壮的历史场面,低沉、徐缓、真挚的配乐朗读,同时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听觉,总理那高大的形象,人民那不可抑制的悲痛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此时学生的心态已进入角色,进入语言所描述的语言情感氛围中。再运用投影,将文中的关键词、句、段显示出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咀嚼,深入领会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此时学生入情入境,朗读情真意切,令听者动容。

五、重演实况,提高说写能力

篇7

草根。新闻媒体在传播危机信息时具有的草根性是相对于政府而言的,所谓的草根是大众化的、平民化的,媒体的传播对象不只是政府,更多的是普通受众。一般而言,在传统媒体传播中,危机信息是单向的,是具有“后仰性质”的传播方式。随着新闻媒体发展,其传播方式也逐渐转变为“前倾性质”的传播方式。此外,新闻媒体为广大受众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传播与接收空间,将危机事件透明化。2008年汶川地震,新闻媒体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将灾区信息传递给广大受众,不仅让受众了解到灾区的现状,并且也帮助灾区在短时间内收到全国各地的赈灾款项与赈灾物品。

二、新闻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介入分析

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需求,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在法制社会中,新闻媒体成了社会政治因素与社会势力的主要表现形式,逐渐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之中,成了主要监督工具。新闻媒体介入公共危机管理,在传播信息、传递知识、反映社会舆情的同时,也成了大众交流与讨论的主要平台,对公共危机管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1.及时反映社会舆论,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舆论在无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力量,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还是政府的管理都产生相应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始重视新闻媒体,并且在制定规章制度、解决社会问题的时候从新闻媒体报道的角度出发。但是,由于我国政府掌握的资源有限,面对的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利用资源则离不开新闻媒体。新闻媒体能够将局部比较典型的事件及时转移到公共问题中,经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反映社会舆论,让政府将比较分散的、潜在的公众意愿上传,从而在短时间内转化成比较明确的政策需求。

2.及时传递危机知识,促进对大众的教育

新闻媒体能够及时传递危机知识,加强教育,开阔视野。根据新闻媒体的三大功能,可以得知新闻媒体具有文化传递的主要功能,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将危机知识及时传递给大众。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新闻媒体在及时传递危机信息的同时,也在短时间内传递危机知识,部分新闻节目邀请权威专家,为大众解答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发生之后造成的影响,并讲解地震来临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因此,新闻媒体具有教育功能,教育形式多样,教育内容丰富,不仅可以提高大众对学习的兴趣,也从根本上增强了大众对公共危机的认识与理解。

3.新闻媒体介入提升政府形象

从政府的角度分析,公共危机可能是灾难,也可能是转机,在发生危机之后,政府及时对危机处理政策、危机处理策略进行调整。新闻媒体的传播渠道具有可靠性、有效性,大众利用新闻媒体能够及时了解政府制定的危机应对策略,并将自己的意见及时反馈给政府。因此,新闻媒体的积极介入能够加深民众对政府的了解,提升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此外,新闻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为公共危机管理奠定物质基础,引导受众积极支持公共危机管理工作。

4.新闻媒体介入成为缓解公共危机的主要手段

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涵盖信息量大,影响范围广,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剖析。从非典时期的全民行动引发的思考,再到总理为民工追工资等等,均体现出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作用。此外,各类公共危机事件在经新闻媒体报道之后,能够及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广大受众,促进政府及时解决公共危机事件。因此,从整体角度分析,新闻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不仅是化解危机的实施者,并且也是促进我国传媒发展的主要动力与载体。

三、结语

篇8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始终。我们设计的CAI课件,总是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音响,给学生以多种的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

例如《雷雨》一课,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制作了精美的、趣味盎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观察到的雷雨的景象,接着让学生欣赏多媒体课件中的雷雨的景象:乌云压下来,狂风吹得树枝不断摇晃,与哗哗地下起来,一道美丽的彩虹出现在天空。。。。。。活动的画面中夹杂着风声、雷声、雨声、蝉鸣声、蛙叫声。在省、光、色、乡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学习课文的有利的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地转向于课文内容的学习了。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个性。

21世纪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得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个性。

篇9

在学生知情意行过程中,明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导行的必要前提,也是思品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

1.用投影灯片缩短时空距离

七册《坚持民族气节》?中所讲苏武牧羊的故事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用投影片可缩短时空距离,深入浅出,配合第二自然段文字设计一框灯片,汉武帝派出苏武出使匈奴,亲手交他一根“使节”,使学生认识到苏武此行任重道远。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设计一框抽拉活动片,内容是苏武被单于用种种手段逼迫他投降,苏武严辞拒绝,再抽拉单于一怒之下命人把苏武抛进地窖,用饥饿和寒冷折磨他。画中苏武形销骨立,连眉毛上都结了冰,奄奄一息,但他还是没屈服,这就是民族气节。而后抽拉苏武被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边牧羊的情景,配上悲壮的《命运交响曲》进行感情朗读训练,深入理解苏武如何坚持自己的民族气节。在分析第五自然段时,映出第三框灯片:十九年后,须发皆白的苏武回朝,长安百姓涌上街头,欢迎这位光荣的使者。苏武之所以受到万民敬仰是因为他坚持了民族气节,这种爱国精神,我们后人应好好学习并发扬光大。

2.用投影片化抽象为形象

抽象的事物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脑子里没有映象,当然进行的一系列明理的思维活动也很难活跃,因此,有必要借助电教媒体化抽象为形象。

七册《珍惜时间》一课教学重点是“为什么要珍惜时间?怎样珍惜时间?”

而“时间”这个概念对中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此,理解这个概念成为本课教学难点之一。利用投影打出字幕,朗诵录音同步进行,学生兴趣盎然,“世界上哪样东西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人重视,又是最令人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也做不成。”

学生一番争论之后,得出谜底:“时间”。抓住这个时机,演示一框抽拉投影片: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工人能生产8.26吨钢;一台采摘机可摘西红柿69公斤;彩电生产线可组装一台半彩色电视机……这样使学生对时间的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强化了对时间的理解。

三、运用电教手段作结,提高学生道德辨析能力,强化主题,导之以行

人们的认识规律是感性理性实践,这样才能把学到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运用电教媒体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册《先人后己》一课学完后,把课后第二题制成有图的投影片,附加字幕,讨论该怎么办?一框为春游回来,大家都累了,车上座位少,应当克服困难,把座位让给别人。另一框为“六一”儿童节影展,班里发票时好票不多,主动要一些不太好的票。此项道德识别练习做完,再让学生举一些生活实际的例子,指导学生树立先人后己的正确思想,并能够在生活中加以实践。

篇10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的面前,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方法上,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不拘一格的特点。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数学教学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愉快教学和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形式上,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同时,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一、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这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情境不受时空的限制,再现于学生眼前,它集画面、声音等于一体,动态演示与静态画面相结合,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利用《几何画板》这个软件,设置动态效果,切割了三角形之后将其平移拼合成一个矩形,从而生动地显示出求矩形面积和求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那种隐藏的关系(即用“割补法”)。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很适合小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还积极调动了耳、眼、脑等多种感官投入学习,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与智能的发展,也多在无意识下完成,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创造学习数学的愉快情景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多迎合学生这一特点,让小学生觉得学习有兴趣,从而愿学、乐学,做到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多媒体计算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条件。

二、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动态演示等一些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功能,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具体地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能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语文第九册的课文《科利亚的木匣》一文中,对于科利亚的步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大的常理许多学生心中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已,我利用计算机设置了两个动画:两个比例不同而模样相同的人儿,同时在数轴上走动相同的步数,学生立即就可以从人儿的大小推出步伐的不同是科利亚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又如:在分析“一列长300米的火车以每分900米的速度通过一座大桥,用了3分时间,这座桥长多少米?”这道题时,学生往往把火车行的路程与桥长等同起来,我们可以用计算机模拟火车通过大桥:一列火车在隆隆声中到达桥头,从火车头到达大桥上开始,在桥的下面跟随火车头同步出示火车行的路线,直到火车尾离开大桥为止,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大桥长度=火车3分行的路程—火车长度”这一数量关系式了。

这样,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的动态演示功能,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具体地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再加上教师的适时适度的讲解,做到了把知识化难为易,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三、深化课堂训练,巩固新知识,反馈信息,发展思维,利于因材施教。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智力的活动,利用计算机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还反馈了信息,并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What’sTheWeather》中,我设了这样的两种练习:一种是根据单词选图片,如果不对的话,图片会自动“逃离”,直到选择正确为止;另一种呢是让学生直接到平台操作,在横线上填上答案,只要正确,计算机就会给学生肯定的反馈,错了就给予鼓励。这样,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在一定程度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很好地进行因材施教,这光靠教师很难做到。

在练习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劳,焕发精神,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无意注意愉快地接受知识。计算机的反馈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精神,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达到了扩展思维,提高练习效率的目的。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与计算机的表扬和鼓励中不断进步。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

四、大胆互动,利用网络即时渗透学科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