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阅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指导阅读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似乎也可以说语文学习与生活同在。很少有人不热爱生活,但是对于语文学习,有太多的学生面临“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处境。语文学习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主要阵地在课堂上。语文课堂上主要进行的是阅读教学。那么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是什么样的状态呢?以教学梭罗的《神的一滴》为例,教师花了两三节课的时间解读课文,而学生可能还没有认真地读过课文,课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即使教师给出时间阅读,也只能浮光掠影、囫囵吞枣。学生课前没有认真阅读课文,没有自己的理解,更无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即使教师的讲解非常精彩,也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虚无缥缈,留给学生的也仅仅是“隔靴搔痒”的感受。学生没有主动亲近文本,被动接受教师现成的讲解,就会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因此,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至关重要。
二、课前预习的作用
1.预习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和困惑,这种情况下,学生一般会努力解决这些疑问和困惑,这就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之后教师的讲解启发就会与学生的思考发生碰撞,进而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听课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如此良性循环,必然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预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预习新知识的过程会唤起对已有知识的记忆。新旧知识间有冲突的可能,这就会带动学生的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或与老师、同学的交流讨论中,获得更全面、更正确的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1.鼓励学生对文本有独到的理解,以培养积极阅读的兴趣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会和理解。”但学生的理解有时难免有失偏颇,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比如,张全民老师在他的《在路上》一文中叙述了这样一个案例,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时,有位女学生对维纳斯的美不以为然。对于这个独特而有失偏颇的见解,张老师做了适时而有效的引导。他坦然地对学生说:“我理解和尊重你的感受,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事物在我们年轻的时候都能感受到它的本质,就像我当初迷恋于流行歌曲,丝毫感受不到古筝、二胡等民乐之美。有些事情,也许过去很久了,才会慢慢感知。”这个引导既不否定对方的观点又坚持了自己和公众的理解,同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感受、理解。对于学生独到而又能自圆其说的见解一定要给予鼓励与肯定,学生得到的鼓励肯定越多,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会越浓。
2.对不同的文体与文本给予不同的预习指导,以形成自我阅读的能力
首先,在学生己有的阅读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不同文体文章的大致学习方法。说明文预习时要把握说明的顺序和条理、说明语言的基本特征以及说明方法。记叙文要抓住细节和场面。散文要把握风格和言语、形象和意蕴。小说要把握叙述和虚构、情节和波澜。古诗词要把握声韵格律、意象意境、炼字炼句、题材情感等。
其次,同一文体的不同文本或同一主题的不同文体在语言、风格、构思方面又有所不同,引导学生预习时深入思考进行比较,以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如同样是散文语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典雅蕴藉,而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语言则表现出强烈、壮观、豪迈、畅达、热烈、明朗的风格。即使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也会显示出不同的风格,如苏轼与辛弃疾均属豪放派词人,但他们也有委婉风格的词作。同样都是作古诗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中都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感伤,但辛弃疾的那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出的是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而苏轼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流露出更多的则是一种消极感伤。引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从各方面进行深入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
3.熟悉学情,了解性别差异、性格差异进行预习指导,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较为全面的阅读能力
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目前水平,对学生提出切实的预习目标。根据阅读心理学,我们可以把预习分为三个阶段:积累性预习――感知阶段;理解性预习――联想阶段;评价性预习――鉴赏阶段。逐渐让更多的学生实现第三个阶段的预习。
篇2
一、采用有效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验家和教育理论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句话:“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更为强烈。”由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抓住学生的强烈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而且小学生年龄小,新鲜有趣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喜欢学。比如,小学语文中很多课文可以运用表演的方式演示出来,因为具有趣味性,会强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且通过表演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学年级上册《小狮子》这篇课文时,因为属于对话形式,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书中小狮子、大树、狮子妈妈的角色,进行对话表演,这样学生就会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而且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阅读这篇课文时,学生就会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和热情。
二、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并给学生营造一种适合阅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做到入情入境,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以及阅读内容的丰富多彩。这样,经过反复的阅读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而且想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因为这种阅读方法的新颖性,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喜爱音乐的白鲸》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种阅读情境,因为文中提到白鲸喜欢听《蓝色的多瑙河》这首歌曲,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这首歌,并当做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这首歌的渲染中阅读本篇课文,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阅读热情,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三、提倡个性化阅读,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反观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大部分都是由老师带着读,因为他们觉得小学生年龄太小, 没有过多的思想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就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但是,很多体验都是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才能体会到的,所以,我们应该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提倡个性化阅读,以此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六年级下册《人生礼赞》这篇课文,因为是首礼赞人生的抒情诗,我们就可以采用学生自读和互读的方式,并让学生彼此之间对这首诗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真切认识到优秀品质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人生的理解和感受。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运用不同的语气去读,仔细感悟这首诗中的文字,这样的阅读效果要比传统的老师带着读的方式好得多。
四、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很快地找出答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组内交流之后在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又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8(A)-0086-0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深化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强有力的“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把握发问、思考的方向,进行有效的质疑,以疑促使学生深入读书,以疑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疑在文章的“特别处”
“特别”顾名思义就是“与众不同、不普通”。在语文教材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有特别之处的文章。有的是题目特别,如《小壁虎借尾巴》,特别在“借”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尾巴能借吗?为什么借尾巴?有的是场景特别,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李博士在余震中做手术,特别在“余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在余震中做手术?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做手术,李博士不怕吗?此时,他在想什么?有的是标点符号特别,如《鸟的天堂》一课,课文最后有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加双引号,后一个鸟的天堂不用加双引号?又如《穷人》一文,写桑娜盼望丈夫回来可又害怕丈夫回来,文章用了七个省略号,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这七个省略号来质疑。文章的特别之处是深入理解课文的线索,从此处设疑,避免了提问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且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疑在文章的“矛盾点”
这里所指的“矛盾点”并不是文章里真的有相矛盾的地方,而是看似矛盾其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如《半截蜡烛》一文中,蜡烛越烧越短,快要熄灭,金属管即将暴露的危急时刻,儿子杰克却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了烛台……此处是“危急时刻”与“若无其事”的矛盾。又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中,是严监生的家境:十多万两银子,仆人无数,良田万亩,与因为点了两茎灯草而不得断气的矛盾。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矛盾点”,质疑这些“矛盾点”,在文中走几个来回,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人物的特点就会跃然纸上。
创设情境激疑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好奇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把学习活动变成学生的精神需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中揭示的深刻道理、人物内心的矛盾、故事的起伏、事物的变化等都是精彩的情境创设点。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我播放了两段录像:一段是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另一段是破破烂烂的小村庄。看完录像后,我问学生:“看到十年前和十年后截然不同的小村庄,你心里会怎么想?你想问点什么?小村庄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是谁造成了小村庄现在的模样?小村庄后来怎样了?……”围绕小村庄变化的一系列问题我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一步步探寻答案。
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指导;情境;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09-0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创设情景,渲染气氛
营造愉快的、充满创造性的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朗读是要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儿童是用形象思维的,真实、鲜活的教学情境能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而在不少文辞兼美、内容生动、意蕴深刻的课文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如鱼得水,畅游其中,得其神韵,悟其精髓,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如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可以根据古诗内涵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教学时通过指导观察课本插图,播放课文范读录音等多种手段,创设诗歌意境。在学生充分入境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和背诵,感受诗中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所以说,教师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领悟文中蕴含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这样容易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达到朗读的效果。
二、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鉴于小学生善于模仿的天性,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只有教师那充满激情的范读,学生顿悟后的品读,以及发自内心最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的诵读,才可以称得上是最真正意义上的朗读。
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重点语段 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白杨》中的诸如“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些句子时,就要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前后连贯地反复研读,读出感情。在讨论和朗读中,学生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在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建设者们放弃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乡,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借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教师要把握作品感情基调,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情感,读出文章的轻重缓急,读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为此,要善于抓住文章重点段落进行训练。课文的重点段落,往往词语准确生动,句子含义深刻,意境深邃优美,对表现文章中心作用很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通过对重点词、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把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篇5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呢?
一、针对实际情况,分步指导
1. 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
预习不仅可以提高听课效率,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列出预习提纲,指导学生预习。如在学习新课程八年级教学上册第1章“1.4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节时,可针对该课时内容给出以下预习提纲:(1)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如何组成的?(2)横轴、纵轴是如何确定的?(3)什么叫有序实数对?什么叫点坐标?如何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4)坐标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怎样的关系?
进行一个阶段后,教师可不给出提纲,应放手让学生去预习,并要求学生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学生自己讨论解决。
2. 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来指导学生阅读
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思路,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提问题本身也渗透着怎样阅读教材的指导,还可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3. 强调教材中例题的示范作用
不少学生由于没有认真阅读教材中的例题,致使解题过程书写不规范,结构欠严谨,层次感较差。每逢出现这种情况,就应该及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例题,从中找出差距,使学生通过掌握正确的书写格式,懂得应该怎样使用教材和阅读教材。
4. 及时交流阅读教材的经验。
学生基础不同,阅读能力有异,学习的自觉程度不一,因此,不定期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教材的经验,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阅读教材中,很多同学会得到这样的启发:对教材中的定义、定理、运算法则等重要内容要用醒目的记号标出;要理解,熟记定义、定理;要善于从教材的例题、定理、法则中悟出一些发现,从而转变成自身的一种能力,并能对教材中例题的解法提出更多的看法。如此总结、交流对大面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会大有裨益。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当学生感到自己的自学能力在提高时,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时向学生推荐有关数学方面的参考书,或者组织学生到学校阅览室借阅相关书籍。趁热打铁,形成风气,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阅读的良好环境。如此,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而且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指导学生阅读应注意几个问题
篇6
关键词:正确指导;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86-01
读书能益智,读书能养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拓宽中学生课外阅读,无疑是当前中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于是许多中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这是可喜可贺的。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对“读什么”、“怎么读”等问题把握不够准确,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在课外阅读方面虽然下了很多功夫,但是语文能力的培养无甚裨益,语文成绩仍旧得不到提高。造成中学生课外阅读这种“高投入、低效益”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主要病症还是由于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不知不觉陷进了某一“阅读死角”,以致徘徊、困惑,从而制约了语文诸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加强指导,采取积极的措施,使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逐渐走向有序和高效。依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正确的指导;
一、培养习惯,有效阅读。
习惯的形成可以有两种基本的途径:一是强制,结果是习惯形成了,同时强烈的反叛心理或过度的奴性心理也形成了;二是暗示,可以养成习惯,还能对暗示源产生亲近感。阅读的习惯可以有很多,比如阅读的姿势、阅读的方法、阅读的喜恶等等。但也可以很简单,阅读的习惯主要就是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
为此,我们要实行适合学生的阅读习惯,即可以鼓励学生放声有感情地朗读佳作美文、古代诗词等;又可以课后自由读,提倡学生持续默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实践证明,学生在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同时,阅读习惯也得到了很好地培养。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广泛而深远。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具体辅导,形式多样
学生爱读休闲书,爱读同龄人的习作,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读这类书轻松省力,读经典之作既费力又费神。为了引导学生读一些上档次、有质量的课外书,辅导是不可或缺的。课外阅读,不能将课外书单一化或者将课外书一发就算完事。对那些有一定深度的或内容生疏的读物,教师最费神。为了引导学生读一些上档次、好在学生阅读前作些具体辅导,或背景说明,或评价分析,或提挈要领,或释疑解难;对有些读物,教师事先点一点,学生阅读起来往往省力得多,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对有些读物,如果教师在学生阅读后作些分析评价,学生可能会一下子豁然开朗。就辅导形式来说,也是很多的,可以开设专题讲座,可以印发相关材料,可以出黑板报,等等。辅导,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难度大、任务重的工作,需要耗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必要的辅导,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阅读高质量、高难度读物的兴趣和能力,这不但有益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是有益终生的。
三、组织交流,奖励优胜
课外阅读之所以随意、无序和低效,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恐怕就是没人指导或指导的方法不得当,指导面不广。老师毕竟精力和时间都有限,而且由于年龄和理解上的差异,有些指导可能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如何弥补这个不足,本人认为可以用组织交流、奖励优胜的办法。同学间的交流是最直接的,较贴近的思想传递、情感碰撞,通过交流可以使一些人很快明白应该读什么或应该怎样读,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质量。学校可每学期都安排一二次课外阅读的心得交流活动,或演讲,或征文,或办报刊。交流可按班级、年级、校级等不同的层次进行。对其中的优胜者,可给予适当的奖励。
四、把握个性,分别引导
中学生的阅读个性是有差异的,有的喜欢读政治类的,有的喜欢读军事类的,有的爱读历史,有的爱读文学,有的也许爱读琴棋书画方面的。提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他们的阅读个性,有针对性、有侧重、有计划地分别引导他们阅读。在具体引导时,我们既不能采取他们爱读什么就让读什么的完全自由式阅读,也不能采取不管兴趣爱好如何,硬性规定的绝对命令式阅读。要坚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所侧重的原则,根据每个学生的阅读个性给予合理引导。对基础扎实、各方面发展平衡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在自己的爱好方面再多读一些书,争取有新的超越;对各方面发展不平衡、有严重知识倾斜的学生,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阅读一些虽然感觉阅读兴趣不大却又非常重要的读物,以弥补知识缺陷,争取达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指导,才能提高课外阅读的整体质量。
五、名作欣赏,美感体验。
篇7
一、改变教学观念,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以往我们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趋向,但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不能仅依赖于语法、句型和词汇量 ,高中阅读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解所学的阅读材料,还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既关注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更应关注他们处理信息的过程和发展相关信息的能力;既重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更重视获取阅读材料不同信息的方式的优化整合,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我们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用提问形式代替单纯讲授的提问式教师由阅读话题导入,从教学内容入手设计教学情景的对话式及讨论式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和交流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打破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潜能,才能达到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参与中得到训练和发展
二、重视背景知识教学和语篇教学
背景知识的缺乏会造成阅读理解障碍,不能真正读懂语篇的内涵,因此,要提高阅读速度,加深理解程度,除了教授学生一定的语言知识,教师还应向学生提供相关背景知识 在阅读教学前,教师可利用教学图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给学生提供阅读理解所需要的背景知识,逐步引入课文话题,让学生适度了解话题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体会所读文章。同时又能开拓他们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此外在处理课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尤其应该注意篇章结构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从整体把握篇章,分析不同体裁语篇的结构,有助于对语篇内容的整体理解。在课文阅读教学时,要让学生了解段落中的逻辑结构, 了解课文中的思想观点是通过怎样的结构表达清楚的,找出各段落的主题句及语篇的中心思想,在此基础上对语篇进行层次分析信息加工,从而更快更准确地把握和理解语篇所传递的信息。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8
关键词:初中学生;阅读能力;成才;培养
语文阅读能力是学生对汉语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反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行,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同时在考试中也是重点考查内容之一,占有较大的分值。很多农村学生由于平时阅读较少,知识面狭窄,在阅读能力上存在很大的不足,特别是受到农村学习条件的不足,不利于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当然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坚持长时间的训练,在学生具备了扎实的基础后,语文阅读能力才能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才,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去认真思考和探索。
一、做好课前备课工作
实现精彩阅读教学的前提是提前做好备课准备工作。上课之前教师必须深刻准确地把握教材,认真备课。首先,教师要正确地把握教学内容中的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以及难点在哪里,提前设计好教学方向,明确想让学生学习到什么。备课时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预测,预测到课堂上学生能掌握到何种程度,会遇到哪些问题,需要在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和传授。其次,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课文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好详细的教学方案,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较好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的《钦差大臣》一课时,教师自己首先应认真研究戏剧的有关知识,熟悉戏剧语言,领会人物对话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并推动情节步步深入直达的,然后在教学中才能让学生在了解作品背景的基础上熟悉课文内容,深入剖析文中人物的性格,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从而完成教学重点:戏剧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和作用,作者的批判态度,戏剧内容的剪裁以及情节的发展结构。只有教师引导有方、主导有向,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志。”只有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阅读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和蔼可亲,初中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错误,教师应以平易近人的风格接近学生,对学生多鼓励和表扬,降低学生对学习语文课文的畏难情绪。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原有的教育观念进行更新,采取各种新颖的教育方法,找到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改善课堂教学。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的《我有一个梦想》时,要想让学生体会演讲词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示范(声音轻柔、语气舒缓)。特别是“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一句,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朗读,让学生细细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农村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的限制,普遍都不喜欢阅读教学,认为阅读教学很难,太枯燥和生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通过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对阅读充满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互动中更加热爱语文、热爱阅读。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安排各种小游戏(如组织学生进短剧表演和分角色朗读以及抢答竞赛等)来开展阅读教学。
四、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入手之外,还要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等方面入手,指导学生阅读时先要“心中有纲”。在学生找出文章的大纲后,教师应先要学生清楚整篇文章写了什么东西,然后再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确定一个要表达的中心以及写作的顺序,最后再指导学生去分析课文的每一个问题。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的《废墟的召唤》时,教师首先要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来逐层分析课文内容:(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经过这样不断地指导,学生的阅读水平会有明显的提高。
五、让学生写读书笔记
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要依靠课堂的讲解之外,还应该借助让学生进行读书笔记的记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善课堂教学。教师应要求学生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写读书笔记,在课下自己阅读时也要写读书笔记。如要写出自己在阅读完每篇文章后有什么收获,对作者的写作思想有何体会,自己在写作时可以借鉴什么。学生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也是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如果没有学生的思考,简单地让学生掌握各种阅读知识,这只能是填鸭式的教学,很难真正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此外,学生在写完读书笔记之后,教师还要及时对学生的笔记进行检查,并对学生读书笔记进行批阅,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书写读书笔记。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着眼成才,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来制订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有效教学,以切实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摘 要:通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建构的分析得出其特征,然后根据当前教材,结合具体的阅读实例,从阅读方式、文本解读、分析欣赏等方面重新规划课本安排,为学生建立新的审美化的阅读体系,最终达到审美阅读教学的目标,形成审美化的阅读鉴赏习惯。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建构
语文是我国的主要课程、基础性的课程,对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初中语文是打基础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的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刻。构建审美性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阅读习惯、语文水平的提高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什么是审美性阅读教学以及对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
所谓审美性阅读教学,就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在丰富的语言阅读过程中,将自我融入作品中,设身处地地从作者角度去思考,体会作者的所见所想,读懂文字的内涵,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乐于阅读并享受阅读的过程。审美性阅读需要读者运用智慧去参与,用感情去体会并且主动去探索。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现状仍然处于一种模式化教育状态,老师学生过分利益化,片面追求高分数、高名次,使得学生很难静下心来沉浸在阅读中,深入地理解阅读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首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阅读知识,师生共同关注的是如何在考场上运用好的阅读技巧取得高分,而并非如何分析文章,如何解读作者的思想。其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以讲解为主导,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少、时间少,阅读的积极性不高,受时间的限制,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居多,学生缺乏读的过程,缺少从内心阅读的习惯,课堂模式较单一。再者,课堂教学多以提问式为主,多以分析句法结构得出问题的答案,并没有感悟句子的内涵,仔细思考句子包含的深层意义,所谓的美文也并不能真正被人欣赏,学生无法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思考。以上所有存在的问题都与我国的考试制度有关,阅读教学的评价标准就是分数制,使学生老师都忽略了对阅读习惯、阅读态度、思维情感的重视与培养。
二、构建审美性阅读教学对初中生的重要意义
1.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品质
审美性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能力,在审美的过程中不断构建自己的智力体系、性格品质,在美的滋养下,通过学习文章里塑造的高大形象、高尚人格,形成自身的价值观,拥有高尚的人格。培养了学生善解人意的品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理智,使学生更好地控制自我情感,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健康地成长。
2.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表达能力
人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并不是生来就很卓越的,要通过后天的学习锻炼来提高,初中生在审美式的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思考不断活跃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通过学习不同作者的写作手法增进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通过眼脑的双向配合,可以促进思维的健康发展。
三、如何建构初中语文的审美性阅读教学
1.把握阅读的主体性,重点突出阅读的主体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不让语文课堂变得枯燥,老师会想各种各样的方式,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文章内容,但却缺少朗读、阅读的形式,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容易就偏离主题,学生谈论的话题五花八门,成效很低,太过注重部分,任意打乱段落顺序,难以把握整体。教师在审美性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逐字逐段地分析理解,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整体思想。
2.多注重朗读阅读环节,减少形式主义
在追求分数的大环境下,教师缺乏ρ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形式主义色彩浓重,多以老师讲解为主,分析环节比重大,感情的投入减少。长期的模式化阅读教学使语文失去了原本启迪人的作用,所以,教师应加大学生阅读时间、阅读强度,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方式,例如,分角色朗读、情境带入式表演,使学生通过投入作品中,将作者的感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
出来。
3.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改变以往的阅读方式
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应当指导学生如何做到审美式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改变以往的分析提问模式,让学生自主自觉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强调文学作品对学生美感的熏陶,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美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带给学生视觉上美的享受。但不能太注重表面现象,不能过多地运用没有实质性内涵的技术加强吸引力,而应当从文章所蕴含的内容出发寻找合适的图片,构建美的场景来形象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在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过程中教师应起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构建起审美性阅读体系。
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阅读中作者的心得感受,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用词技巧,实现理想化的阅读状态,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身心素质的提高,达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阅读策略 策略特征 策略教学
一、问题现状
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诸多内容中,阅读教学可谓是耗时最多而收效甚微的一项。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了那么多课文,背了那么多经典,做了那么多笔记,最终却鲜有人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具备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失败。当前,伴随着新教材的推广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界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的声音此起彼伏,各种阅读指导方法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这些阅读指导方法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少、慢、差、费”的状况,原因何在?笔者认为,现今的阅读指导方法依然固守在传统的阅读理论框架中,表现在:
1、阅读指导的内容只注重如何获取文本知识,而缺少指导学生如何更新自身的认知结构、不断调整自身的阅读状况。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应知道方法是什么、如何运用,更重要的是应知道这种方法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更有效。换言之,现在的阅读指导只注重阅读方法的陈述性知识,而缺少阅读方法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2、阅读指导更多的是把动机、情绪、意志当作影响阅读的因素,强调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如何去激发、调动学生这些非智力因素以促进他们的阅读。而实际上,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在阅读中更需要学会自我激励、自我调控情绪及意志,从而取得更高的阅读效率。
3、阅读指导内容上更多地集中在阅读个别环节的完善和改进上,只是提供一些具体的外显的方法的指导,如怎样诵读、如何分层、概括文意等。缺乏更高层次的、即从信息加工角度进行的更一般的内隐的策略指导。
二、阅读策略的理论基础、定义及特征
目前学校流行的这些阅读指导方法实质是建立在20世纪前半期行为主义理论和目标分类学之上的。这些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分为译码和理解两大分技能,而理解技能又可分解为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等更小的技能。学生阅读能力正是通过对这些技能的掌握运用而提高的。早在50年代,就有人对这种根据阅读过程进行行为主义分析得到的阅读技能提出了质疑。60年代以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根据认知理论和元认知理论形成的阅读观强调阅读的交互作用和理解的建构特征,并认为任何阅读都是读者调动其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运用一系列灵活而恰当的策略、结合文章提供的信息以及阅读情景的暗示来建构意义的过程。因此,读者原有知识与读者用来促进和维持理解的策略构成了新阅读观的重要因素,阅读策略由此孕育而生。
什么是阅读策略?阅读策略就是读者用来理解各种文章的有意识的可灵活调整的认识活动计划。所谓策略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学习要求的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策略教学越来越引起了教学理论界的重视,相对于技能教学把阅读能力看成是一系列几乎高度定型的技能的机械传授和自动操练,策略教学强调策略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主张读者自觉监控整个阅读过程,并在理解出现困难时及时作出反应、调整策略。具体而言,阅读策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艺术性。所谓“策略”,本意是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那么阅读策略自然要求读者根据不同的文章和阅读目的,灵活地制定适合自己的认识活动计划。众所周知,认识活动都有其普遍的规则或程序,阅读策略也并不排除对规则的运用,但阅读活动又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定的。因此,那种一般性的阅读方法或技能并非阅读策略的本质特征,在阅读策略意义上的方法往往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是独特的、新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策略带有艺术性特征。
2、主动性。贯穿于学生阅读策略实质的东西是它的主动性特征。我们都知道,学生进行阅读有主动和被动之分。被动阅读往往是以死记硬背和对文本的机械解读为特征的,谈不上阅读策略;而主动阅读则非常注重阅读策略,非常重视学习者自身对阅读过程的调整和监控,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倾向与行为作为阅读的重要内部条件。所以主动阅读中必然有一定的策略相伴随,而阅读策略之精神实质就是它主体意识的明确和主动性的发挥。
3、针对性。阅读策略总是在读者面对具体的文本,为解决特定的问题,把各种相关的方法和策略加以选择、比较,从而找到一种最优化的处理方式。它具有明确目的,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而一般的技能或方法,从教学上来说,即使不是机械刻板的,也起码是一成不变地运用于所有的文章,因而很难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 上一篇: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 下一篇: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