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篇1

第一,大力推动网络文化建设和网上传播

加快全省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信息化步伐,推进我省优秀新闻出版物、广播影视作品、传统大众文化资源、特色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网络化,积极发展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一批具有燕赵特色、体现时代精神、雅俗共赏的网络文化产品,提高健康有益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加强互联网应用和普及,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

第二,大力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改造和新兴业态发展

加快印装发行、文化旅游、现代传媒、文化娱乐及演艺、文化产品生产及销售、动漫游戏、民俗节庆及会展、体育休闲健身等产业全流程的数字化改造,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质量水平和辐射能力,促进文化品牌建设和服务模式创新,支撑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提高文化产业的活力、实力和竞争力。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媒体、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传媒、动漫游戏、网络会展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建立健全文化信息服务体系

建设和完善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立河北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各类文化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村(社区)入户,提高面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文化信息服务能力,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篇2

(一)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

1、高校网络文化已成为师生互相沟通的桥梁

随着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布置网络作业,还可以利用网络聊天软件如QQ、微信、微博等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更好的了解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能让老师更好的因材施教。

2、高校网络文化已成为传播主流文化的主要阵地

网络已经越来越成为高校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在新形势下,高校抓住这一重要时机,逐渐利用网络传播主流思想文化。目前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已经得到了高校领导以及教职工的重视,为了占领先进文化的高地,高校与时俱进,转变落后的观念,充分利用网络,使得高校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传播主流文化的主要阵地。

3、高校网络文化为推动素质教育提供了平台

校园网的建立为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平台。网络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平台,老师可以通过学习网络资料,制定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计划,同时还可以开展网络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开拓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也可以运用网络为自己服务,进行自主学习,促进自身发展。

(二)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高校网络文化引导力不足

许多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理念落后,对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网络文化发展趋势和特点的掌握还远远不够,不能主动的引导网络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对网络文化建设或者畏首畏尾或者全面地排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对网络文化建设的漠视或者任由网络的各种消极影响被无限放大,最终使得高校网络文化在校园得不到正确的发展,这将不利于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2、高校网络文化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基础还较为薄弱。

部分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没有形成归属明确、权限清晰的管理运行机制;在组织管理上,一系列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结构还有待完善;在信息监控及反馈上,对于师生的网络反馈与交流常常处于漠视的状态或者问题处理时间长,而且高校对于处理网络文化危机的能力还不足,有效的疏导机制尚未完善。此外,高校对于网络文化建设投入的资金不足,造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基础薄弱,无法适应新时期下网络文化的发展。

3、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滞后,校园网络文化缺乏文化底蕴和自身特色。

目前,部分高校的网站建设还很不完善,在风格特色、监督管理、内容设置、信息交互以及思想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在内容上,缺乏自身特色,各个板块内容毫无创新,存在很多没有实际作用的内容;在形式上,网站形式单一,缺乏整体构思,直观效果严肃呆板;在功能上,引导功能薄弱,说教色彩浓厚、政治宣传性强,不能发挥网络文化的真正作用;在管理上,网站管理分工不明确,过分强调对信息的监控和过滤、删除而缺乏有效的疏导,有相当数量的高校网站成为一个虚设的空站,而不能发挥网络文化在高校的积极作用。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客观审视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普遍存在高校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没有实现有机对接;只是注重网络文化的单向传播而忽视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由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水平都比较差,为了更好的建设高校网络文化,各高校应努力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明确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视网络文化给校园文化带来的影响,挖掘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将其逐渐融合到高校文化整体建设中。同时,还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对网络文化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正确的舆论引导,明确网络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管理,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

高校应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有关法律、法规对校园网络进行有序管理,严格执行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同时,各高校还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努力探索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

(三)努力搭建高品位、有影响力的网络思想文化传播平台

大学生的生活主要是集中在校园内,受到的网络影响相对来说还是有一部分是可以控制,各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大力加强校园网建设,努力搭建高品位、有影响力的网络思想文化传播平台,建设一系列有特色和有文化底蕴的精品主题网站,为高校建设健康的网络文化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环境,在网络阵地中掌握主动权,从而促进高校网络文化的有序发展。

篇3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 文化建设 管理统筹

校园是学校网络文化聚集地,使用学校存在的新闻网站、论坛以及微信群等作为传播介质,出现一定的文化活动或者是文化产品等,师生是其参与的主要群体。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是校园文化的主要阵地,在学校文化管理之中的地位提升的非常快。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如今校园网络文化存在的必然要求。

1 发展现状介绍

1.1 网络平台建设现状

校园网络的文化可以看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其主要依赖于如今的网络科技,积极的融合网络传播途径以及互联网等技术出现很多的表达方式。目前各大院校网络平台建设的形式非常多样,基本都是由网络管理中心开发各种系统给各个部门使用,部分的高校还吸收的社会的力量来补足自己的开发实力,形成了白花齐放的网络平台建立局面。不过如今的网络平台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很多高校之间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是非常滞后于社会发展现状的。

1.2 网络监管工作模式现状

目前高校依据自己含有的不同网络文化工作方式,利用不同的技术开展网络安全与监管管理办法。在进行校园网络工作管理的重点为对于校园里面含有的有害信息进行专门治理,对于网络链接服务进行仔细排查,尤其是含有的托管服务、虚拟个人空间以及各种的公告栏与留言板等进行专项整治与管理。

1.3 网络宣传推动了变革

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高校的网络宣传发展势头迅猛,因为其非常的方便快速、信息量巨大覆盖面积大等特征,是传统的媒体不可以比拟的,同时也是促进了高校网络宣传模式的改变。早在上世纪的80年代,国外的高校就开始进行网络宣传与管理,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对于网络管理的工作模式也是不断的成熟,管理方法与手段不断创新。如今很多的高校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宣传队伍,组建了新闻网站,设置了专门的信息员与网络编辑宣传队伍,在网络舆情收集、平台建设以及报道等很多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4 舆论引导的变化

现在的网络互动平台含有微博、BBS以及微信等很多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工具,很多的高校都是建立了专门的网络评论与辅导管理员,经常进行培训与交流,切实的推动了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网络社区逐渐的成为网络舆情管理发展的主要阵地,很多的网络管理与在校师生建立了自己的网络服务社区等自己的个人网页,同时监控信息,这些都是给舆论的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5 网络文化建设品牌的出现

培养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使得校园网络成为德育教育的新阵地,也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目的。各地的高校在不断的积累与探索之后培养出很多的网络文化品牌,通过大学生的在线推动,通过百佳网站的评选等,各大高校纷纷的推出网络文化建设的品牌。

2 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2.1 建设统筹机制

需要建立高校网络文化领导小组带头,宣传部门引导的网络问题具体负责的建设机制,工作的中心放在网络文化建设规划上面,培养师生的网络道德等内容。其一为根据互联网发展的具体形式,建立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具体制度,发展规划应该涉及学校网络建设发展的目标,队伍建设等。其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要充分的注重高校师生网络发展的现状,建设网络道德的实施方案,同时相关的工作部门开展网络道德的建设工作。其三网络管理中心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建立合理的评估与激励制度,同时将结果与传统的考核标准统一。

2.2 完善网络监管机制

首先需要建立网络舆情的监督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学生、院系以及学校的三级舆情监督体系,建设专门的舆情监督队伍。依据发现、判断、选择以及报送等工作方式开展自己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必要的时候建立网上舆情的收集管理方式,尤其是重视各种微博群与微信群等作为传播手段的重大。其次要重视技术的发展,建立网络管理监督的具体制度,利用技术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办法,规范网络监督的具体工作内容。

2.3 完善工作评价机制

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审批与管理办法是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建立层层的考核制度、分类与量化考核等办法。在进行审批与考核的时候,需要将工作的内容细化,将网络文化工作管理的好坏作为领导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其次针对于针对于不同的工作内容确定考核标准,重点分析这项工作是否做到位,相关的资源投入是否满足现实共走的需求,在队伍建设方面能否做到科学合理等。最后为对于网络监督管理工作人员具有严格的要求,评价的重点内容为其能否坚持舆情日报机制,能否与有关的部门协作进行安全的监督与评价机制进行重点的考核,对于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考量标准。

2.4 强调协调保障的机制

建立多渠道的共同投入机制,保证监督工作的必要开支,同时积极地投入专门资金来建设有关的管理机构。对于一些管理较好监督到位的网站引入商业服务机制,可以对外承接广告、专题宣传等模式。同时利用校园学生优秀资源建立网络监督管理等宣传队伍,补充专业监督队伍建设的不足,加强对于专业队伍的培训等。同时还需要组件高等学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委员会,定期的召开学术会议,研究工作对策,进行工作评估等活动。

3 结语

本文依据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网络社会的发展对于学校的影响十分巨大,理论与实际分析了网络文化给师生与高校管理带来影响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具体办法。再结合网路信息与传播的特点,分析了高校网络发展的现状,提出了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基本对策,对于以后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周高琴,魏金辉.高校网络文化的管理机制研究.青年记者,2012(2):76

[2]段玉玲.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刍议.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2):202-203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文化工作室 骨干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5.085

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在传达高校培养理念,师生信息交流,塑造高校形象,传播高校知识理念,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工作室学生骨干队伍是网络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选拔和培养一批积极性、主动性高,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己任的网络文化建设队伍是推动网络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骨干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中,骨干队伍在层次和人员上缺乏整体性。在队伍建设过程中某一层次比如主席,在培养过程中有倾向性,是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的重点抓手,但是其他部分容易受到忽略。这样的情况会造成两个重要问题:一方面某个骨干层次成长、锻炼机会过多,形成不可忽视的压力,另一方面,其他的学生干部则出现空置状态,无法独立承担任务。直接导致主力骨干工作压力大的同时影响学业,其他层次骨干则锻炼机会少,存在感低。

另外,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骨干队伍建设缺乏制度性和系统性。在工作室骨干队伍建设中,主流治理方式是依据实际需要来开展工作,指导老师选拔产生主席等主要职位,主席协助指导老师进行学生干部的任用、监督与考核,制度建设仅限于文本,流于形式,缺乏对制度的执行力。大学生网络工作室区别于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主要特征为,校级活动少,与其他学生组织沟通少,因而与学校各职能部门、其他学生组织的关系建设、校外资源与平台建设较为薄弱。

2严格选拔标准,以热爱为基本原则,激发骨干队伍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学生骨干队伍选拔是队伍建设的基础和工作室建设的基本前提。为正确传播核心价值观、传递青春正能量,骨干队伍最基本的素质是政治标准,大学生由于社会经历较为浅薄,未形成理性的判断力,是非的辨识力,极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和煽动,而走向价值观的灰色地带,需要正能量的引导。在此基础上,以发挥骨干队伍的主体性作用为目标,以热爱网络文化工作为基本原则,推动学生实现自我管理与教育,同时体现育人功能和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

首先,借势借力发挥大学生骨干队伍的主体性是关键,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形成网络文化创作、创新和创造的核心力量,学校则负责把握工作室建设的主旋律和大方向。为更好地实现骨干队伍的主体性,选拔准则为热爱网络文化,并且其兴趣和网络注意力易于转移到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正能量的传播上来,从而将网络平台打造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

其次,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学生骨干多为在读大学生,兼顾自身专业学习的同时,需要时刻关注国家、社会热点,关心学校热点,回应师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创作出对师生有吸引力的内容和师生易于接受的形式,为师生提供生活便利信息的同时,传播网络正能量;工作室骨干惟有热爱网络文化建设,才能付出所需要的时间、精力以及创造力,不断学习新媒体技术的相关技能,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与规律,加强网络新媒体的创新传播。

对于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学生骨干,在遴选时,须着力于创新大学生参与网络文化的途径,鼓励大学生发挥所在学校、专业的特色,将网络文化建设与兴趣、学习、娱乐等相结合,以热爱为基本原则,鼓励进行长期探索,发挥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性与创造力,将热爱转化为建设网络文化的正能量。

3注重组织培育,以才能为指引,推动成果创作及转化

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培育工作,需坚持效果为主,靠工作室机制建设、靠导向发挥好骨干队伍的才能,征集学生原创的优秀博文、视频、图片、APP等W络文化成果,及时推广一批有温度、有时效、有感染力的优秀网络成果,营造温馨正能量的网络空间。

工作室机制建设坚持队伍建设、工作室组织建设、运行机制建设和创新激励机制建设并行。创新激励机制建设中,以才能为指引,积极调动各层次各阶段学生骨干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锻炼骨干成员,促进大学生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实现个人成长成才,在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为创建清朗网络空间做贡献的同时,自身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

为此,要坚持正确导向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培养骨干成员的实践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队伍的创造力,组织各类网络文化建设创新项目,如网络文化安全周、网络慕课、师情话意等活动,贴近师生需求,依托互联网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技术应用。为培养骨干成员的服务意识,坚持以学生为本,紧随学生的生活、学习需求,搜集汇聚各方面信息资源,提供党团建设、就业咨询、在线查询、心理咨询、校园生活等服务功能。为培养骨干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坚持政治正确,引导骨干成员始终以传播人生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为基本准则,积极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爱心和责任。

4健全考核保障体系,教育培养以尊重为前提,推动大学生网络文化办公室有序健康发展

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指导老师在选拔出骨干队伍以后,应该突破只关注网络文化建设对自己工作效果的功利结果,更倾向于促进骨干成长成才的角度去思考与谋划,充分信任骨干大胆放手,培养学生干部的独立工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发挥骨干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这也是尊重学生骨干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的表现。通过加强培训、树立典型、骨干考核、奖惩制度,加强教育培养机制。

培养工作室骨干,需要加强培训和进修。通过定期培训,组织调查考察社会实践和开展不同年级、院系、部门进行座谈,交流工作经验等活动,促进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骨干能力的提高和工作方法改M。树立典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网络文化作品、个人、工作室的推优和展示,推广优秀工作室骨干的工作方法、工作经验和事迹。另外在换届中,适当保留部分前辈做工作室顾问,实现学生的传帮带。骨干考核奖惩制度中,考核是重要内容,是正确评价骨干成员的依据,也是奖惩的重要依据。在考核中尤其需要对骨干日常生活、工作进行考核,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对没有工作成绩、严重违反校规等情况予以辞退。工作室骨干考核是指,在每学期或每个工作周期时开展关于上学期或上一工作周期的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进行述职总结,展示工作亮点和成绩,检讨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明确改正办法和措施。

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骨干队伍奖惩制度包括正向和负向,主要依据是骨干考核。网络文化建设不同于其他学生组织,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创建网络文化作品上,还要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和创新性。为激发骨干队伍的自主创造性,正向激励如经常对认真负责的骨干进行鼓励和肯定、给予荣誉称号、一定的物质奖励、入党名额优先等;负向主要包括谈话、批评和劝告辞职等。需要尤其注意的是对于工作室骨干队伍坚持以正向激励为主,公平、及时和适当的激励有利于骨干队伍的成长。

篇5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对高校工作方式、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师生学习、生活、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分析当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网络文化减少了大学生的沟通机会

网络所呈现的形式是人机对话,是一种虚拟环境,而大学生运用网络进行交往大多数是在这种虚拟环境下进行。由于大学生过多地依赖网络和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大学生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明显减少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人际关系也随之淡薄,这也就造成了对现实环境和现实生活的不适应,最终也就减弱了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与现实生活越来越远。

1.2消极网络文化阻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信息交互的特点是虚拟性、即时性、快捷性、交互性和开放性,这也给和谐校园建设带来了挑战,多重价值判断标准、高度自主的个性化文化特征、参与主体的虚拟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对校园价值观念的统合造成了冲击[1]。大学生容易受不稳定的政治因素和恶劣的道德观念的影响,对事物的认知造成错误的认识,从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校园网络文化这一虚拟环境的存在也不同程度地减弱了人际交往的作用,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过分依赖网络而远离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严重的则会有行为孤僻、情感冷漠等现象,诱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1.3网络文化缺乏创新

先进的网络文化和传统的校园文化没有做到完美的创新和结合,这就形成了与大学生的现实文化和思想越来越疏远的情况,没有起到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2]:一是校园文化活动中对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较少。目前,虽然高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多数是通过公告、新闻、上传活动视频等方式作为前期和后期的宣传,但真正在网络上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或者活动中某些环节(如投票等)用到网络平台的却非常有限。二是对网络文化内容的普及度不够。校园中举办的文化活动内容传统项目居多,与网络文化相关内容(如网络用语、网络文体、网络流行趋势等)则甚少。校园网络文化已经作为最主要的平台向大学生传播文化信息,帮助大学生如何进行社会交往。但是校园文化作用单一,并没有和高校所举办的文化活动相融合,在高校引导学生思想方面产生严重漏洞。

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策

2.1利用网络加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校园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校园网可以促进大学生和社会之间进行有效交流,同时发挥着教育、宣传和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我们将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结合在一起,用健康、积极和正确的信息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腐朽的思想、落后的文化和各种消极的舆论进行坚决地抵制和有效的防止,以此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所以,高校应该采取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计划和规划,完善德育网站及各种信息平台,加强思想教育的作用,积极地引导大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和感染学生。

2.2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

第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逐渐完善大学生自我意识的重要时期是大学阶段。在此期间,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通过自我判断、他人反馈、观察他人行为等方式实现对自身的理性认识,并主动进行自我反思,达到自我意识的统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大学生在当今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大学生逐步走向成熟,正确看待身边的事物,实现大学阶段的健康成长。第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融入到网络文化教育中,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网内网外的有机结合。同时注重将现实中的道德约束和规范设置到网络中,如建立实名制网络社区,注重培养大学生网络自律,提升网络道德水平,从而达到树立健康的网络文化的目的。

2.3加强校园主流网络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主流媒体建设。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类型的网站中融入趣味性、知识性的内容。把大学生感兴趣的校园活动转换成网络的形式,并以现场直播或者是同步直播的形式展现在大学生面前,这样既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也传播了运用新技术教学的理念。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既不受活动地点的限制,又能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并且慢慢地喜欢上这种形式。高校要想更多更好地获取大学生的各种动态就可以通过网络这种形式,这样既避免了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大,又能鼓励学生积极去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这样就形成了“好的活动形式—对大学生加深了解—更好的活动形式”的良性循环,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

结语

高校要想实现校园网络和文化建设的衔接,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利用多样的信息和活动等形式,构建适合高校发展的网络文化体系。对于思政教育工作人员来说,更要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对学生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运用网络寻找信息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其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打下基础。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身肩建设祖国的重要任务,要提高自身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和利用的能力,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校园网络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要保持其综合性和系统性,协调学校师生集体的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维护。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作者:曹艳龙 王奇 王妍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篇6

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与创新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内容,因此网络空间的话语权愈加受到重视、两微一端的高校新媒体平台日趋发展、师生网络文化工作室不断涌现、涉及的文化内容亦显生动多元。同时,高校网络文化在制度支持、内容创新、传播效果方面遭遇瓶颈。因此,高校需要及时明确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从机构机制、阵地平台、队伍能力、内容产品等方面着手,探究建设高校网络文化、发挥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方向与方法。

关键词:

高校网络文化;现状;瓶颈;趋势

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一)制度层面,对话语权的高度重视

在2014年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创新网络思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推进会议,把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作为新形势下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二)平台层面,两微一端成为新风尚“两微一端”

在高校网络平台建设中风生水起,国内高校均对网络新媒体平台加大了投入,尤其是手机端的平台与内容建设。仅中国青年报“全国高校微信公号排行榜”的考察对象就有近470家国内高校的官方微信,以2015年6月7日———13日全国普通高校微信公号排行为例,位居第一的公众号单周阅读数量就在14万人次以上。另外,根据《2014移动互联网数据报告》,我国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数达10.6亿,90后用户占比为35.7%成新主力,其手机里平均安装着30余款App。

(三)队伍层面,师生工作室带头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应该是一部分专职教员带领一批学生骨干组成的队伍。典型的代表是,教育部思政司于2014年7月启动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培育建设工作,共有141所高校的145个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申报创建。教育部要求,入选高校要加强组织领导、过程指导和条件保障,统筹推进工作室培育建设,在丰富思想文化内涵、创新培育建设机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催生网络文化成果等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各地各校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培育建设。

(四)内容层面,主动引导注意力流向

根据2015年度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月度热点指南》,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需要不断引往更加优质、高效和精品化的方向。例如,2015年春由教育部、《光明日报》社主办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以“文化根•民族魂•中国梦”为主题,共收到全国高校126个项目,评选出示范项目10个、特色展示项目50个。另有5月4日清华大学学生创客们收到总理回信,肯定大学生创客勇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创业的开拓精神清华大学新闻网的相关报道得到了近15000人次的阅读量,加上人民网、新华网、凤凰资讯、搜狐、网易等主流媒体跟进扩大了事件传播度。

二、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瓶颈

(一)传播力和接受效果之间的矛盾

目前,不少高校在新媒体设计方面颇下心思,也达到了一定的传播广度。例如易企秀形式的手机端电子杂志、在微信中设计电话拨号页面点击听取语音、全景地图等,在之初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尤其被用在新春、校庆、毕业季等重要的活动时节,往往能获得可观的阅读量与转发量。但这些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满足于好奇心的特定形态不便于参照沿用,二是过多注重形式表达而缺乏一定的信息量和文化内涵,因此并不能受到长久的认可,甚至只能获取点击量而不能起到创新话语传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创造优质氛围与品牌的作用。

(二)平台承载和内容精品之间的矛盾

作为高校网络文化主要承载媒介的网络新媒体具有多样化、零碎化、短频快的特点,因此其平台承载力有所局限。加上目前流行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在条数、次数、内容长度方面设有限制,因此在平台承载力方面显现出了弱势。这些弱势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受众的接受习惯,使之对内容的要求不断提高。例如高校微信账号中的长视频往往点击量不高,而视频往往耗费了制作者的大量心力,可见高校网络文化的持续性和张力也取决于平台的承载能力。

(三)前端创新和后方支持之间的矛盾

高校的角色定位决定了网络文化作品的产出应当具备高水平、能担当的社会用途,不能仅仅局限在小群体的逗趣上,因此对高校网络文化的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的情况是,不少高校未能设置专门的部门单位统筹网络文化建设,更没有专人负责相关工作。有的高校虽设有部门和专人,但具体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部门间未设牵头单位,导致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的情况出现。而基层院系由于人员配备不足、资金支持有限,未能从基层师生出发激发网络文化建设的智慧和热情。这些均导致了前端创新陷入困局。

三、可预见的发展趋势

(一)机制上,抓手更实、职能更优

高校网络文化的制度建设应朝着“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信息多元、更加共享无边界”的方向创造条件。一方面是要设立专项统一的领导责任人,实现在关键问题、复杂问题、难点问题上有抓手、有保障;另一方面是要注重引导和氛围营造,为优秀网络文化的培育滋养创造相互促进、共生共融的优良环境。其手段包括制定全校性的网络文化传播规划、组建主抓网络文化的委员会或确定主管部门,实现对门户网站、信息监测、新媒体传播、全媒体融合及对外合作等提出具体详实的战略规划,保障网络文化工作与党的建设、思政教育、平安校园、文明单位、教育教学评估等同步推进、同步督查。同时,对于网络文化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也将以高层次、多项目为准入进一步加大。例如对网络舆情安全队伍建设的项目投入、对全校性文化事业的经费提升、建立网络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对基层院系的网络文化建设有一定的经费要求等。

(二)平台上,融合更深、服务更先

文化所依托的平台将在“实现载体交互融合、满足先进的线上服务”上做文章。在门户网站方面,高校官网主页不再仅仅是发挥门面的作用,而应承担更高水平、综合性的任务,包括以门户网站为校园网络信息化的核心导向,一网打通校内其他院系部门和功能型网站,并在管理后台建立资源共享、信息协同的路径支持。高校也应顺应网络发展趋势,加强“两微一Q一端”建设。其一是微信端口的“微网站”模式可能会更加受青睐,借助微信实现门户网站在手机端的轻浏览,并实现查询服务和校内团队的消息及粉丝共享,应是能保证高校网络受众粘性的好办法。其二是捕捉90后、95后网络使用习惯,建设高校QQ公众号,发挥QQ邮箱、QQ账号的点对点传达优势,并运用可视化菜单和融合通信的生活化功能,扩大网络阵地的育人覆盖面和服务面。其三是升级高校的官方App,吸收师生与校友创设的优秀平台的建设经验,以服务为核心深入强化视觉冲击力与交流互动感,并借势移动化浪潮、可穿戴设备的创新创业环境做强移动端的思想引领,实现对师生思想动态的实时跟进与深入了解。同步地,校园媒体资源应该得到整合,传统校园媒体与新型传播形态积极融合并向更专业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实现学校门户网站、新闻网站与“两微一Q一端”的高效联动,加强用户黏着度,壮大网上主流舆论。同时,基于建设打造网上选课、电子离校、网上党校、网上心理咨询、财务服务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的经验,积极推动传统知识课堂与育人模式向网络空间转移,打造“云端校园”的线上知识社区,拓宽教育服务的虚拟空间。

(三)队伍上,评价更细,素养更高

高校网络文化队伍能力建设需要在“完善贡献者的评价机制,提升全校性的团队素养”方面发展,定位在专业的社群化以及品牌层面。首先,高校应以具有学术权威和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为主体,建立一支积极、高效、稳定的高级评论员队伍,以在海内外重要媒体刊发文章、表达观点的形式,主动出击、扩大影响。鼓励教授学者建立中英文个人主页,发表见解、引导言论,并建立相应的网评工作激励机制和人事考核机制以缔造“网络名师”。学校也应该重视基层院系的力量建设,譬如建立网络文化示范与试点基地,组建全校性质的新媒体联盟,吸纳包括院系单位、校友组织、师生个人为主体的各类网络新媒体工作室,通过评选年度“十佳网络文化工作室”、“网络文化培育单位”、“十佳网络文化作品”等,发现、鼓励和培育基层网络文化建设的师生力量。同时也可以创新网络文化节的载体与形式,打造精品的校园网络文化品牌活动,融入网络文化优秀成果与工作团队评比、网络文化素养提升培训项目、移动课堂、名师校友面对面和创新企业进校园等环节,真正使师生感受到网络文化的魅力,真正成为网络空间里的主人翁。

(四)内容上,表达更新、渠道更宽

文化的本真应该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借助网络的手段服务和教育师生,如积极建设校史馆虚拟展馆,制作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视频、微电影等,利用虚拟技术打破师生感受文化的时空限制。同时学校应紧握时代脉搏打造有新意、能动人的网络文化内容,尤其是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创业校友和创客文化相结合,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学校也应整合好教育教学资源,实施数字图书馆、网络精品课程等项目,推动优质教育文化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普及。而网络文化的传播渠道方面,高校不仅要做好校内媒体的建设与整合,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校外资源。包括谋划与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新闻等全国性传统权威媒体和百度、新浪、腾讯等新兴网络媒体的深度合作,通过共同新闻信息、开发资讯搜索与信息监测系统、设计网络应用平台、举办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网络文化活动等,提升高质量高校网络文化产品的优先出现权和高频曝光量,以个性化、集合化、创新化的手段加强网络空间思想引导。

参考文献

[1]任祥.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论,2012(2):104-106.

[2]申小蓉,李怀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61-64.

[3]李琳.论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互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43-44.

篇7

关键词:校园网建设;网络文化;层级化

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文化建设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高校是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责的机构,也是孕育文化的重要场所。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是高校网络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优化网络育人环境的要求。但是,当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解决。笔者认为,采用层级化的思路构建校园网络文化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

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高校的教风、学风和人才培养质量。当前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体处在低端水平上。其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理论不系统。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是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通病之一。校园网络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建设?怎么样去建设?包含哪些内容?这些是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要完善的理论体系。

2.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机制不完善。机制一般是指某项工作或活动运行的规范和要求,机制不完善会使工作不规范、运转不顺畅。机制主要包括领导机制、管理机制、经费保障、人员配备等方面的内容,很多高校在这些方面的建设不足。

3.校园网络文化内容缺乏吸引力。这主要体现在网站内容多从学校、教师的角度进行建设,内容过于务虚、过于强调理论、过于偏重知识性,与学生相关的信息或者从学生的角度的信息较少,让人感觉校园网络内容可读性不强。

4.校园网络文化形式不灵活。这主要体现在校园网站的形式多以单向传播的传统信息为主。有些高校开设了具有交互性的留言、论坛等形式,但这些形式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相比显得比较滞后。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重视不够。从领导干部到基层教师,很多人对网络文化建设了解不多、重视不够,导致网络文化没有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处于应有的地位。领导干部是工作的引领者和主要推动者,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责任在于领导。领导干部对于网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网络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看不到网络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2.思路不清。由于重视不够,很多高校对于网络文化的建设思路不清晰,不知道应该从哪里着手。有的高校以为多建几个红色网站就可以营造出主流舆论氛围,有的高校以为多转载一些理论文章就可以提高师生的理论素养,有的高校以为通过技术手段把某些网站、网页从校园网中屏蔽掉就可以使师生不受负面影响。这些思路在互联网时代都是不切实际的。校外商业网站的影响和渗透是校园网所无法抵御的,他们所提供的完善服务,以及由此而获得的影响力非常强。

3.措施不力。这主要表现在高校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不深、支持不够、经费保障不足、设备落后等方面。从设备的角度看,当学生纷纷拿着各种先进的移动终端设备玩微博、发微信时,一些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还不知智能手机为何物,那么这些教师如何能够理解有些人转发一条微博就可以瞬间被几千名学生看到,如何理解学校里某个角落发生了一件事情自己还没搞清楚,而相关消息在网上已经被迅速转载。

4.缺少队伍。很多高校没有专人负责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一是网络管理技术人员力量不足。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大大加快,优秀的技术人才大多被吸引到高薪的IT企业中,所以高校具体负责技术开发和服务的网管技术力量不足。二是基层日常管理维护人员不足。校园网站必须依靠大量的二级网站形成集群效应,形成较大的访问量,才能与商业网站的影响力相抗衡,这需要大量有一定网络管理经验的人员,而目前很多高校的二级网站管理都是由辅导员或者办公室行政人员兼职,这个人群总体而言缺乏经验和时间。

三、层级化构建校园网络文化的方法

根据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笔者认为,采用层级化的思路构建校园网络文化是有效、可行的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思想认识、人员配置、网站建设、实践推动4个层面。

1.思想认识层面。一是加强学校领导干部的网络文化学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由于网络应用和服务发展很快,很多教师尤其是领导干部往往认识滞后,必须每年定期对领导干部进行网络应用培训,培训内容应以学生接触最多的网络服务和应用形式为主,使领导干部了解学生在干什么、在关注什么,然后才能更好地开展决策和部署工作。

二是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校级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划,建立一套理论体系,作为建设的基本依据。有人把校园网称为“第四课堂”,而且是一个全天候、全方位上课的课堂,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只要能上网,就可以浏览校园网的信息、接受校园网的教育。在信息化时代,一个运转良好的校园网无疑比其他“课堂”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应当在此认识基础上构建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适应当前网络发展的校园网络文化理论体系,并以1~2年为单位结合实际进行修订更新,作为统一全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2.人员配置层面。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明确职责。高校应当成立专门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主要职责的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由学校有关领导负责,由一个部门作为主要牵头部门,全校有关部门和各院系共同配合,做到职责明确、落实到人,将任务分解成具体项目,要求每个参与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二是加强人员培训和辅导,建立良好的网络文化建设队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须有一支专职兼职相结合的队伍。兼职人员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工作上,而专职人员则可以全心全意做好工作。难点在于专职队伍在岗位编制和人员素质方面都不易达到要求。同时,无论是专职人员还是兼职人员,都要定期培训,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此外,要进一步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逐步形成“教师——学生骨干——普通学生”三位一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模式。

3.网站建设层面。网站建设是构建校园网络文化的核心内容。一般来说,校园网应当分5个级别进行考虑和策划。

一是建好学校主网站。学校主网站是学校的网络门户,是校园网站的总索引,也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所有校园网站中,学校主网站具有最大的访问量、最高的关注率,因而主网站的建设应当从校园网的全局角度来考虑,要成为整个校园网的访问中枢,凡是校园网站中的网站、网上服务、网络应用等都要在主网站中设置链接。当然,各种链接项目的归类、排版方法则需要综合考虑美工、技术、用户访问习惯等具体因素。主网站还应当成为学校重要信息的中心,成为校园网络舆论的方向标。主网站的建设重点有两点:一是准确、规范、全面地设置好介绍学校基本信息的各个页面;二是合理设计划分首页面和设置分类页面,使校园网内的各个网站都能访问到。

二是建设好校园重点文化网站,发挥主流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校园网络的重点文化网站主要包括由党委宣传部、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负责建设的一些主要负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包括新闻宣传网站、红色主题网站、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学生工作网站、学生活动网站、心理健康网站、校园文化网站等,有的高校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群。这些网站应积极配合、相互补充,成为校园网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料库、网上理论学习的重要园地、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网站,成为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的先锋网站。

三是建设好二级机构网站,树立官方网站的权威性。二级机构网站是校园网中数量最多的网站,服务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着各二级机构的职能和责任。这级网站建设的目标应当是权威信息、做好贴心服务,如教务网站、招生网站、后勤网站、就业网站等。所谓权威信息,就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信息要准确、真实、及时,防止围绕相关问题出现谣传、引发猜测、导致不稳定。而贴心服务是要求多站到师生和访问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通过网络尽可能方便师生办理有关事宜。

四是灵活建设校内各专项、专题、个人网站,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校园网络文化中的第四级网站应当是除以上类别网站外,各种微观层面的校园组织网站或各种细分的校园服务网站,如各种社团、班级、研究所网站或校园卡网站、报修网站等。笔者认为,为了活跃和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满足师生对网络应用和服务需求,校园内的服务单位都可以在校园网上拥有一个自己的小空间,作为校园中育人环境的一部分。而个人网站的建设形式上可以向商业网站学习,如可以提供校园网内的社交网络服务,使他们在校园网内也可以享受到相同的服务,把学生逐步吸引到校园网上,会更加便于引导、教育。

五是有选择地链接和推荐校外公共、商业网站,增加校园网与校外网站的互动。公共网站或者商业网站是一个相对独特的级别,把它列为一级是因为“脱离互联网建设校园网络文化”本身是一个伪命题。复制、粘贴操作的简便性,微博转发的快捷性,使得任何两个网络除物理隔绝之外都无法实现完全的隔离。因此,管理人员应当主动地、有选择地在校园网中链接、推荐校外网站中的有益内容,增加校园网与校外网站的互动。

4.实践推动层面。采取什么措施能够推动网络文化建设,能够把师生吸引到并留到校园网中,这是关系到网络文化建设效果的问题。

一是完善网络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中的各项功能。让师生在校园网内就可以实现各种办事功能、享受各种服务,是发挥网络作用的最基本措施。当校园网络给大家带来快捷和方便时,其亲和力和影响力自然就会提升,大家也会更多地使用校园网、访问校园网。如果大家不用、不接触,校园网就无法实现任何教育功能。

二是保持学生访问校园网的畅通。校园网是一个局域网,校园网超快的访问速度是其最大的优势。校园网必须牢牢利用这个优势吸引学生,因此要千方百计保持校园网的畅通,这应当是学校网络管理部门的首要工作。同时,要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做好无线网络的建设和服务。

三是建立校园活动与网络的联动机制。网上网下互动是增强网络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校园内开展任何活动,都应当在网络上有相应的音频、图片等,让没有机会参加活动的人也有机会分享活动的内容和成果。

四是定期调研分析,了解校园网络文化动态,不断改进工作。学校要定期对校园网的使用和访问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大家在网上关注什么、寻找什么、谈论什么、什么,根据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适时改进工作,使网络文化、网上舆论始终保持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保持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宏观范畴下。

总之,通过分层、分级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学校可以提升校园网的点击量和关注度,吸引学生并使他们接受教育,使校园网在校园网络文化中能够占据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骆郁廷.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与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2]陈涛,潘伟国,穆玉兵.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实现形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篇8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

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高校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多媒体数字网络技术的应用,加强了信息在高校间的传播,但是由于当前网络技术发展与日俱增,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对于高校的网络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必须保证网络文化工作队伍的建设要紧跟网络技术发展的步伐。

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通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然而网络的发展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可使人们迅速掌握网络技术,使生活更加便利,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且无需经过过多的审核程序,使得网络经常出现虚假、不良的信息,不断的侵蚀着人们健康的思想,尤其是对于高校学生,因其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若想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必须加大力度对网络环境进行净化,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创新高校网络环境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指引学生正确的发展道路。同时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也可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高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只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明确学生的实际困难与需求,以便更好的对其进行解决。同时也可以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的为学生思想工作进行创新。

二、高校网络文化队伍建设现状

第一,相关体制不健全,缺少统一规划。虽然网络队伍建设对高校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诸多高校并未进行深刻的认识,因而缺少相应的管理机制与工作体制,使得高校内部的网络队伍建设流于形式,甚至停滞不前。学校的领导阶层由于缺乏远见,并未深刻的把握网络队伍建设的相关规律,导致在进行队员的选拔时没有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得队员就的普遍素质较低,对于某些高校而言,甚至未将网络队伍纳入到师资队伍的管理中。除此之外,由于受到歧视,使得网络队伍建设严重缺少经费的支持,严重打击了队员的工作积极性,阻碍了高校网络文化的建立。

第二,缺少相应的理论研究。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专业性,并且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的工程,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因此高校在进行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时必须掌握其发展规律与特点,及时的吸收国内与国际的先进理论并消化理解,以确保高校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正常的发展。然而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高校的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并未引起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同时由于在短期内高校并未收到回报,因此对于其投入力度较差,存在诸多方面的欠缺与不足。同时由于缺少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与科研成果,使得与西方的差距逐渐增大。虽然理论界已经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问题形成共鸣,但是缺乏相应的探讨机制,使得理论界并未深入的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缺少相应的理论作为支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队伍的发展。

第三,工作阵地与平台不够完善。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目前仍才采用线下教育与PC端的结合,在当下的自媒体环境中,对于网络平台的建立仍然准备不足,尤其是对于网络文化队伍的建设,由于缺少相应的工作阵地与平台,网络文化队伍成员无法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因此无法及时了解高校关于网络文化队伍建设的相关内容,并且无法建立相应的工作平台,使得多数人缺少相应的网络知识,加之部分高校缺乏相应的交流,使得网络文化队伍信息无法进行有效的共享,让导致高校的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发展极为缓慢。

第四,缺少相应的网络安全与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由于高校未对网络文化队伍人才进行严格的训练,使得当出现网络安全问题时,并不能有效的进行应对,无法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解决措施,进而导致网络舆情压力增大,当刚好小学生面对这一情况时,对于他们加入网络文化队伍的积极性变大打折扣,因此使得高校的网络文化队伍建设迟滞不前,始终无法进入新鲜的血液,导致队伍的人员老化问题,最终影响网络在高校的发展,不利于网络发挥充分的优势,

三、加强高校网络文化队伍建设的相关策略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为确保高校网络文化队伍的建设,教育部门与高校应立足于全局,是自身树立牢固的服务大局意识,将高校的网络文化队伍建设与党政思想建设放置于同等位置,对网络文化队伍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对于高校管理层而言,应坚持贯彻人才原则,对网络文化队伍建设进行合理的机构分配,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体制,使得各部门进行统一的分工,明确各部门的相关责任,加强对网络文化队伍建设的统一管理。除此之外,高校财务部门应加大对网络文化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步的完善硬件与软件的建设,并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并以此作为工作的支撑点。对于网络文化队伍的人才选拔,高校相关部门应采取严格的措施,对于优秀人才高校还需较强对其的培训,采取严格的职称评级,完善相关的福利待遇,进行严格的业绩考核,通过这些方式来激励网络文化队伍建设的建设,鼓励网络人员深入到网络教学课堂,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文化教育。同时领导层还应积极创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文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二)完善网络文化队伍的人员选拔与准入制度

高校的网络文化队伍虽然具有专兼结合的特点,但是工作的核心仍以专业人才为主,即队伍中必须包括多数的专业教师与科研人员,他们可以为队伍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因此高校应严格遵守人才的准入制度,始终以“高标准、高起点”作为支撑,确保队伍中人才的专业化,对于非专业的人才一律禁止进入队伍中,避免出现良莠不齐的局面。

(三)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的宣传与传播

虽然高校学生对于网络文化充满好奇心,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好奇心的引导下进行积极地网络文化的探索,因此在他们的思维中没有树立良好的网络文化意识,进而也没有积极加入到网络文化队伍的思想。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使得高校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发展迟缓。为此领导层应该积极在校园内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网络文化的宣传,改变学生的落后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网络文化队伍中,以壮大队伍的力量,并增强他们的网络文化意识。运用此种方式可有效改变高校网络文化队伍建设的落后现状。

四、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对于高等教育而言,积极的网络文化的构建和宣传,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已然大大影响着教书育人的效果,其作用不容小视。有鉴于此,各高校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和文化队伍建设,发挥积极的网络文化对于高校的引导作用,优化教书育人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媛媛,文译,于淼,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队伍的动力机制研究和探索[J].教育,2016(10):00281-00282.

[2]陈永亮,齐小军.高校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初探[J].才智,2014(25):255-255.

[3]李成恩,李然,张硕,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网络,2016(11):56-58.

[4]崔顾芳.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6,22(2):98-98.

篇9

一、提高认识,全面构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

为了提高教师开展网络文化的积极性,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宣传教育,提高认识。学校充分利用集会、板报、橱窗、教师座谈会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教师们认识到网络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向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使之步入积极、健康的轨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2、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学校成立网络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健全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制定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将每一个活动责任到人,制定详尽的活动配档表,层层把关,分工合作,切实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开展活动,扎实推进。网络文化建设,旨在强化文明网络理念,达到校园网络文化的规范管理。针对学校实际,我们认真组织开展了文明上网序列活动。 “绿色上网周”活动,宣传遵守网络道德,倡导绿色上网; “规范管理月”活动,以“常规管理”为抓手,以“文明规范”为内容,规范教师的上网、使用行为;“文明上网年”活动,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二、推行四项工程,落实网络文化工作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我们重点推行四项工程。“网络协作备课工程”、“信息化教育效益工程”、“网络教研工程”、“绿色文明用网工程”。

1、以网络资源为载体,养成协作备课习惯,实现无纸化办公。

在教师以往电子备课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新的探索。每位教师备好课后,学校进行汇总,把优秀的电子教案、课件上传到学校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网络备课,把优秀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一人劳动,大家受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以“班班通”为载体,营造网络教育教学氛围,提高学习效益。

充分发挥“班班通”在教学中交互性、情境化和共享性的优势,使教学形式更加直观、新颖、灵活、多样,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学生学习方法更加新颖、多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学习变得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各班级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为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充分利用“班班通”这一现代教育媒体,利用课间、午休、自习等时间,通过观图片、读文字、看视频片断等多种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等,并适时对学生加强管理。

学校网站开辟网上“每周一荐”、“每日一问”、班主任论坛、读书论坛等栏目,为老师、学生交流、讨论搭建平台,每周中午,同学们都利用业余时间浏览学校的网站,寻找各班级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同学之间,班级之间,相互访问,共同提高,既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又提高了学生争创一流、比学赶帮的积极性。

3、以教育博客为载体,搭建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超时空”对话。

学校教师人人都建立了自己的“教师博客”,探索博客教研新模式。教研组长认真规划每期教研活动,在博客上下达通知,以便教师能在思考的基础上有所准备。教师们提前观看课例,积极准备,使教研活动不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教师在博客里,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自己发的帖子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多教师的回应。让自己有更多的收获。

4、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净化网络运用环境,规范网络管理。

制度建设是学校网络文化顺利实施的有效保证,只有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才能使学校文化达到科学化、规范化。

篇10

1.我们的宿舍管理不能交给商业队伍,要由高校自己操办宿舍管理者可以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比如在一定的时间段停止电的供应,对于网速采取适当的限制,让宿舍不存在游戏的网速。当然,这些都是一些硬性措施,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要是正真的改变宿舍文化,仅仅这些措施是远远不够的。

2.加强宿舍管理者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可以说,宿舍管理者每天与学生的交流机会还是蛮多的,在宿舍这种环境下,宿舍管理者与学生的交流一定程度上具有直接性,比较真实,宿舍管理者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很充分的了解到学生们的生活需求以及内心的真实想法。同时,宿舍管理者的这种管理交流方法可以减少学生和宿舍管理者的摩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3.其实学校可以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娱乐阵地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一方面是要同学们接受校园网,喜欢上校园网,另外一方面,就是要提高校园网的质量,丰富校园网的内容。具体来说,就是将学生的生活方方面面纳入到校园网中去,比如学校放假时间,院系开展的活动,学校竞赛的通知,奖学金的发放等等都可以纳入到校园网的建设中去。优秀的宿舍文化建设当然需要优秀的管理队伍,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在建设宿舍文化时,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宿舍管理队伍,要提高宿舍管理者的素质。提及管理者的素质,就是要我们的管理者改变过去的管理思想,建立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要求他们能够接受新思想,能够与时俱进,还有就是文化素质方面也是要求很高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专业要求就是管理者的计算机技术要求要很好,能够很熟练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宿舍进行管理。

4.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宿舍管理者都存在这样一个思想上的误区,那就是混淆宿舍管理者的责任比如,在很多时候,宿舍宣传栏以及宿舍活动的开展,宿舍管理者都把它当作学生会或者学生自己的事情,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充当了一个保安清洁员的角色,其实这是很有错误的思想。我们的宿舍管理者其实也可以起到监督,管理,开展这些活动的。说啦很多宿舍管理者们的责任,其实作为宿舍文化的最大的受益者,我们广大学生更应该也投入到宿舍文化的建设与管理之中去。

二、完善的宿舍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好处

首先,宿舍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可以这样说,宿舍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补充,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宿舍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教学质量,这是毫不夸张的。除了教室与图书馆以外,宿舍也是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场地,甚至有些人把它当作最重要的学习场所。所以,良好的宿舍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要,一个安静,和谐,充满正能量的宿舍肯定要比一个噪杂,吵闹,庸俗的宿舍好很多。

目前,高校宿舍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之所以会显得这么重要,最重要的是跟目前我国的自主招生有很大的关系。很多高校为了揽人才,也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大量的招收学生,很多高校的在校人数早就超过了他们本身的学生合理容量。在另一方面,这些年,高校计算机的普及率基本上都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了,但是很多高校却没有建立起合理的校园网络管理体系。在这双重背景的作用下,使得宿舍网络文化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