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未成年心理健康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未成年心理健康辅导

篇1

4-5)-①

校外未成年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管理和使用

(说明报告)

一、 指导思想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未成年人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高未成年人的心理调节能力,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心理测评和指导。

二、 建设目标

1.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包括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等各功能室建设,还包括内部设施的配备,尤其是专职心理辅导人员的配备更为严格。

2.根据我校实际,我们将按照“统筹规划、区域推进、典型引路、分层实施、分段达标”的原则建设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

3.高质量地建设一个心灵交流的温馨空间。全校师生、家长了解心理知识,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对心理疾病做到“防患于未然”,并及时认清自己的情绪且能做到自我管理情绪、自我疏导情绪。及

时帮助少数有情绪困扰的师生、家长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其走出心理困境。

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管理

一、心理健康辅导要以人为本,协助未成年人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使其健康成长。

二、辅导站工作人员要遵守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辅导站的各项管理制度,提供热情、耐心、周到的心理健康辅导服务。

三、辅导站工作人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到岗,耐心细致做好咨询和预约登记工作,保持辅导站工作经常化、规范化。

四、辅导站工作人员在咨询时,须学会倾听,无条件接待来访者,事后做好记录。

五、辅导站工作人员针对一般心理问题进行辅导,若发现现有条件下无法解决来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须查阅相关资料或请教有关专家顾问后再约定时间解决。

六、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干预预警机制,积极防范和应对各种未成年人心理危机突发事件,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四、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功能

1.掌握全校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和分析,及时发现需要给予特别帮助的未成年人。

2.为有需要的未成年人做团体或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未成年人解决心理困扰。

3.利用心理辅导站开展面向全市未成年人的健心活动,如在辅导站内建有心理松弛区、音乐欣赏区、图书阅览区等,指导未成年人的自助活动。

4.在学校内开展教师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5.为家长教育子女,为社区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人际环境,提供建议、咨询和帮助。

五、心理辅导站的建设标准与要求

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建设要根据心理辅导的需要(服务对象多少,服务范围大小等)和实际条件的许可来确定心理辅导站建设标准。如: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心理活动室、心理阅览室等。

1.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咨询室是个别辅导的需要,一方面为未成年人提供咨询,进行行为训练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为辅导教师提供记录和整理未成年人心理个案创造条件。

2.心理测量室:针对不同的来访者,在需要了解来访者的一般心理状态和问题时,可采用必要的心理量表和问卷进行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心理测量结果和对来访者的谈话综合鉴定,确定辅导方式;记录和存放未成年人理档案;为学校、教师、家长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

3.心理活动室: 一是为未成年人进行各种团体辅导活动提供场所,二是为未成年人进行心理训练提供条件。

4.心理阅览室:可以让未成年人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从而得到帮助和启示。心理阅览室还可以为教师、家长提供有关的各种心理教育方法、现代教育思想、各种心理辅导技术方面的资料。

六、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工作内容

一是教育教学。以正面教育为主,采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富有实效的教育方式。

二是健康咨询。采用团体和个别的形式,对具有轻度心理困扰的学生依照专业规范和伦理,开展日常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为家长和社区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和教养指导建议。

三是危机干预。在新生入学、考试前后、升学择业以及突发危机等可能对师生心理造成较大影响的事件前后,及时开展针对性、适应性的干预工作;定期采用测验和调查的方法,掌握本校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师生心理档案。对于学校师生心理问题的易感群体,制定长期预防和干预方案。

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地址

淡水社区卫生服务站。

篇2

因此,对新时期未成年犯教育改造模式进行发展与创新,创建适应未成年犯特点的教育改造模式,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和社会化功能,突出未成年犯教育改造工作的核心价值取向,对于构建大教育格局下的监狱形势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1 新时期未成年犯教育改造模式的提出

《监狱法》第75条规定:对未成年犯执行刑罚应当以教育改造为主。这明确了教育改造在未成年犯执行刑罚中的地位,在对未成年犯改造的手段中,教育改造起着主导作用。对未成年犯教育改造模式的探究,应适应未成年犯的素质现状和回归社会的角色定位实际。因此,建立新时期未成年犯教育改造模式,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未成年犯管教所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未成年犯管教所工作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所谓新时期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的发展与创新,即科学认识在押未成年犯的新情况、新特点,探索教育改造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创建适应未成年犯特点的教育改造模式,创新改造质量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就是突出教育性,以小、初、高中院校为平台,凸显特色教育理念,抓好未成年犯的基础文化教育,着力构建适应未成年犯改造的行刑模式;突出可塑性,以文化活动和兴趣培养为基础,努力探索适应未成年犯改造的教育模式;突出开放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对未成年犯教育改造建立“开放式”格局;突出素质性,对未成年犯教育改造构建“素质型”体系。

2 创新未成年犯教育改造手段

2.1 创新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目标

对未成年犯的改造应突出素质改造,必须要面向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素质改造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合格公民,同时也要为社会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劳动者。未成年犯管教所可以以XX学校为载体,创立校训,通过“半工半读”的形式,使服刑人员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交往等。学校关注的不再是预定的教学任务,而是应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每一节课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投入了多少情感,获得了多少成功。

2.2 创新未成年犯教育改造内容

2.2.1 基础文化教育。在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中普及文化知识,增强他们辨是非、明善恶、知荣辱的自我约束能力。从班级设置、师资配备、教学内容、教学交流等方面严格按照全日制学校的办学标准,认真开展文化教育。与社会学校同步,开设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同时突出政治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并结合我省监狱工作发展的需要,对未成年犯进行《监狱法教育读本》《心理健康教育》、《监狱法》、《服刑人员行为规范》《暴力型罪犯矫治教材》等内容的教育。

2.2.2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未成年犯合理的面对过去、面对当下的刑期和心理困惑,帮助他们走出内心,重塑健康人格。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求我们未成年犯管教所在心理咨询的硬件设施上要完备,购置功能完善的网络谈话设备,建设了心理咨询室、心理测试室、情绪宣泄室等;另一方面要求有一支专业化的民警队伍。选派民警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由上至下形成心理咨询师、警官心理辅导员和未成年犯心理咨询互助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在每个管区(分管区)都设立了心理健康辅导站,配合心理咨询室做好心理健康宣传工作。

2.3 创新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的宣教手段

成立“阳光电视台”,秉承“立足教育、服务改造”的原则,紧密结合新时期教育改造未成年犯的实际需要和心理、生理特点,开设丰富多彩的电视教育栏目,如少年与法、健康之友、心理健康讲座、服刑就业指导、大墙内外等特色节目。创办《阳光报》,全面反映学员学习、改造生活。成立了“阳光艺术团”,择优吸纳了一表演才能和艺术专长的未成年学员组建了艺术团。与团省委、XX大学等单位建立青少年警示教育基地。举办系列活动,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共同来支持未成年犯教育事业,使未成年犯能进一步矫治恶习,改造思想,早日回归社会。

2.4 创新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的帮教体系

未成年犯管教所要与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妇联、省关工委等党政机关、社会团体联络,对未成年犯进行社会帮教。设立“阳光书屋”,向未成年犯捐赠书籍,为未成年犯提供精神食粮;人民法院的法官每年定期走进大墙,帮助未成年犯解答刑期上的困惑和问题;聘请离(退)休老干部、劳动模范担任思想政治辅导员,举办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会或演讲会,加强未成年犯的理想道德教育。

未成年犯管教所定期与未成年犯家长签订帮教协议书,督促家长担负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和职责。举办大型未成年犯亲属帮教座谈会,邀请未成年犯的亲属来所与自己的孩子面对面交谈、聚餐,参观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场所,充分发挥亲情的感化作用。

3 创新未成年犯教育改造质量评价体系

篇3

作为国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早的地区之一,上海市黄浦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丰富的教育、人才、经济资源的支持下,在心理课程建设、心理指导中心建设、心理教师职后培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教育和社会多方合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黄浦区教育局的重视和领导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走在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前列,对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示范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工作经验;上海黄浦区;专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7-0010-05

整合各方资源 建立完善的心育体系

记者(以下简称记):江局长您好!2012年,黄浦区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这是对黄浦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肯定与支持。请您介绍一下,黄浦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有哪些?

江伟鸣副局长(以下简称江):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区向明中学就开始了心理辅导的探索。1998年上海市教委工作会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规划后,区教育局于1999年根据区情颁发指导性文件《关于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我区有组织有领导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此正式启动。在工作中,我们以“心理健康教育合格校”为抓手,开展以“师、课、室、活动”为基本内容的创建工作。经过七年努力,至2006年终于实现“合格校”100%,并取得了如下成果。

1. 课程建设:“心灵种树”生命教育区本教材的开发和实践

在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中,教师对教材的准确理解、合理使用、修改补充乃至开发,决定着课程的发展,而课程建设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落实上海市教委《生命教育纲要》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在生命教育融入学科课程的过程中,深感能够针对中小学生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深入浅出分析的教材比较少见。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主任医师金武官教授经过四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和探索,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精髓,在多年的心理干预实践基础上独创了一套核心价值课程——“心灵种树”。我们尝试将这套课程的部分精华改编成适合对中小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区本教材,现已完成六课的改编,并计划用12~14课时实施,先试点后推广。到目前为止,我们先后在小学和高中通过“幸运的地球人——我”等三堂教学公开课进行实验探索,并将在金武官教授的指导下,逐步在我区的各中小学推广使用,努力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并取得更多实效。

2. 建立“中心”:统整区域内外优质资源,24小时服务社会

现代学校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开放而非封闭的、充满活力的体系,应该可以全方位吸纳、有效利用各种优质资源,满足各种不同的教育需求,为区域内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我区为贯彻落实2004年中央8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于2011年建立了“蜻蜓心天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暨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该中心是由区文明办、区教育局主办,为全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心理服务的公益性机构。“中心”目前下属一个中心、两个分中心,总面积1000平方米,配备有个别辅导室、团体辅导室、宣泄室、沙盘室、放松室等功能室,以及各种专业仪器、设备和软件。“中心”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家长、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家庭教育指导,是黄浦区学生心灵成长的服务中心、家庭教育的互动交流平台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训基地。其服务的项目有:

倾听热线:为全区未成年人提供24小时心理热线服务。

心理咨询:面对面咨询,有效针对个别问题作个性化处理。

专业督导:每月专家个案督导,梳理思路,帮助咨询师共同提高咨询质量。

危机干预:发现突发问题、紧急问题并及时上报专家组,医教联动,有效控制。

“蜻蜓心天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暨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建立,有效地统整了区域内外的优质资源,推进了全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建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3. 职后培训:“参与互动”式培训促进专业发展和心灵成长

开展教师成长的团体辅导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专业发展的有效对策。近几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进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向专业化发展,我们制定了“抓基础、固塔基;抓骨干、壮塔身;抓名优、树塔尖”的基本方针,确立了“普遍学习、班主任培训、骨干研修”的三级培训机制。黄浦区以心理教研员为先导,积极尝试通过“教师职后240课时培训”的途径,面向学科教师和班主任,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应对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探索。从2005年到2012年的七年中,开发了“教师心理调适和团体游戏辅导”“班级心理辅导技能研修”“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等五门课程,其中三门课程还被上海市教委评选为可以面向全市教师的市级教师职后培训共享课程。

4. 同伴教育:青春期教育方式的实验

从2007年开始,我们通过区人口计生委、计生协会等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社团——预防艾滋病协会合作,对他们推荐的同伴教育者进行各种形式的相关培训,与区内部分中学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进行预防艾滋病、生殖避孕、异往、决定等方面的青春期教育。

我区对同伴教育的形式也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从组织个别大学生志愿者到中学进行讲座宣传,到大学生志愿者组成小组,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再到组织小组进入班级进行各种参与式活动。同伴教育使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生了积极的改变。目前,我区的兴业中学、金陵中学、储能中学、三好中学每学期都有计划地开展同伴教育活动,每次都围绕比较敏感的青春话题进行探讨,并采用一些中学生喜欢的活动,如团体游戏、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形式,很受中学生的欢迎。今后,我区将尝试大学生同伴教育者参与中学社团活动,带领中学生同伴小组,在班级的专题教育时间开展青春期同伴教育活动,以提高教育实效并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

5. 直面危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护航

目前,中小学生的危机事件不再是个别的、孤立的事件,而是在当下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经常面对的现实问题。我区教育局非常重视这样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回避,直面危机,并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应对学生危机事件。我们委托上海“知音”专业心理机构参与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日常管理,使中心危机干预和预防的服务项目获得坚实的专业支撑。在“知音”的帮助下,中心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危机干预预案和预警机制,规范危机事件处置流程,注意危机事件信息的收集、整理与上报,规范危机干预过程中的信息沟通,保障危机干预效果。

6. 社会合作:发挥联动优势,促进社区青少年的综合治疗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但心理健康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事,而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成效,必须要校内外联动,形成学校、家庭、医院、社区四位一体的教育机制。2006年,我们合力开辟了对学生非在校时间进行青春期教育的新途径,组建了一支三十多人的家庭青春期教育志愿者服务队。组织优秀青春期教育教师走进家庭、走进社区,通过青春期教育讲座、义务咨询、团体辅导、编辑宣传资料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对高中学生家长如何在家庭中对子女进行青春期教育提供帮助和指导。到目前为止,我们累计为6个街道、21个社区提供了52次大型讲座,受众达4000多人次,跟踪家庭个案六十多例。

以“蜻蜓心天地”为中心

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

记:黄浦区“蜻蜓心天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暨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建立推进了全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建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其运作模式如何?有哪些功能作用?

江:2011年2月18日,由区政府出面协调,区文明办、教育局、卫生局、计生委、妇联主办,区教育学院、社区学院、卢湾高级中学等单位承办,“蜻蜓心天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成立。我们依托这一平台,整合各方力量,有序、科学、合理、创造性地推进全区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我们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黄浦区教育局分管局长和黄浦区文明办分管主任亲自挂帅,区卫生局、计生委、妇联分管领导,区教育学院、社区学院、卢湾高级中学校长积极参与。卢湾高级中学负责中心的整体运转和分中心的课程支持;教育学院全面负责中心志愿者和教师培训;社区学院负责中心的家庭教育指导和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三驾马车协调配合,推进中心工作有序开展。

为进一步拓展中心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实效,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加精细、贴身的社区化服务,我们提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区域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布局,即区设中心,街道设分中心,学校、居委设咨询点。中心自成立以来,在“政府支撑、机制保障、资源整合、校际联动、专业管理”的运行机制下,推进了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完善。

在政府支撑方面,区文明办、教育局、卫生局、计生委、妇联相互协调配合,提供政策、人员、专业和经费支持。

制度建设方面,区教育局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近年来分别制定与颁布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推动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例如:2005年颁布《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对区域内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作出了强制性规定;2006年颁布《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成果的评选办法》,奖励取得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2007年颁布《关于加强学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工作的若干规定》就区域内专兼职心理教师的资格认定、工作职责、工作范围、工作量认定、职务津贴、职称评定和业务考评作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2009年颁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性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包括《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工作岗位的若干规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若干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的申报评选细则》三个重要细则,为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完备的制度保障。

机制保障方面,一是建立准入制度、保密制度、考勤制度、监督制度、危机干预机制,加强过程管理,以确保中心健康有序运行。二是建立医教联动机制,与区心理咨询中心(卫生局下属单位)建立联动机制,对于突发或急需治疗的问题由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辅导或干预。

资源整合方面,整合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教科院、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计生协会等专业机构的专家资源,上海知音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团队以及学校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德育教导和骨干教师。目前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总数达172人,其中具有国家二级咨询师资质的专业志愿者68人。其中,知音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团队20余人负责365天的24小时热线接听;区域各小学的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德育教导和骨干教师100余人,负责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和各类广场咨询活动;高校、科研院所、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计生协会等专业机构的专家40余人负责中心专业指导、心理督导、培训、专题讲座等。

中心自揭牌运行以来,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和家长开展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宣传工作。截至2013年5月31日,118名志愿者共值班1582人次;接听倾听热线白天1399人次,夜间219人次,共计1618人次;接待学生家长面询个案429个;开展面向学生和家长的大型咨询活动6次;接待来访学生3700余人;开展心理志愿者培训和心理教师培训活动38次;参加教师人数1686人次;零零岛网上咨询共302条。

走进社区家庭 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记:2012年,黄浦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区巡讲启动仪式暨亲子沟通心理讲座活动启动,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的有益尝试,该活动的实施情况及各界反响如何?

江: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每一个深受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背后,总有一个不健全的家庭,或者一个教育方式不当的家庭。于是,2011年2月,在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成立的同时,我们成立了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有需要的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从2012年起,我们又一次开拓了工作思路,由中心出面组织开展“黄浦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区巡讲暨亲子沟通心理讲座活动”,邀请全市资深的家庭教育及心理方面的专家到学校、走社区、进家庭,通过沙龙、讲座、拓展活动、亲子活动、个别家访等形式,近距离、个性化地为家长提供服务。2012年全年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20次,4150名家长参加家长沙龙和家庭教育讲座活动。这一活动取得了空前成功,不仅得到家长和社区的一致好评,还受到了区有线电视台、区报的关注和重点报道。

此外,为了提升全区家庭教育指导的整体水平,我们自2012年起开始举办由黄浦区社区学院、黄浦区教育学院牵头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经过为期2个月的培训后,参加培训的人员将参加有关机构组织的专业资格证书考试。通过考试后,他们将持证从事区域内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目前已有200人参加了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在取得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证书后,他们已活跃在家庭教育指导的第一线。

以心理剧为特色 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记:2012年黄浦区心理剧展演活动获得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特色项目,黄浦区在开展校园心理剧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江:心理剧不拘一格,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自编自演,真实地反映学生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展现校园人际关系,同时也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无论是在内容、表现形式,还是在预期效果上,心理剧都与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促进其健康成长的目标十分契合。在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方面,我们主要有以下工作途径。

1.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心理剧普及心理健康的理念和知识

校园心理剧不仅能让参与者受益,还可以让更多的观众受益。校园心理剧的演出强调台上台下的互动,甚至设计一些观众随机参与的机会。这样就把观众也带进了剧情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不仅使得学生观众对演出更感兴趣,也更有利于学生去体验角色,让其感受到剧中所述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通过这样的方式,教育的痕迹就淡化了,心理教育的目标也就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去了。这种台上台下的互动,让学生观众的兴趣更浓厚,演员表演欲望更强烈,双方产生较强烈的心理共鸣。

2.在心理活动课上通过心理剧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

心理活动课的某些教学内容专业性比较强,学生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黄浦区的心理教师通过校园心理剧把理论内容转变成学生们实际生活的案例,请学生们自编自演,反映出问题的实质并提出解决方法。角色扮演是校园心理剧的基础,当表演的学生对自己如何表演这个角色有了觉察,那么他就知道了应该如何发展合适的行为,如何改变自己不正确的行为。心理剧剧组在讨论时,还共同商榷舞台道具的布置、背景音乐的选择、人物服装的搭配等事项。通过集体讨论,可以让所有表演者深入了解所扮演角色的神态、语言、性格特点,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3.在班会课上通过心理剧促进班集体的发展

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班会课中采用校园心理剧的方式进行学生的自我教育,正渐渐成为黄浦区班主任工作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学生们的事情他们自己最清楚,他们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加以解决。每次校园心理剧演完后,班主任就组织全班学生与表演者一起进行讨论,谈谈各自的想法,强化校园心理剧的演出效果。在学生们热烈讨论的同时,班主任可以及时作一些正面引导,深化学生们对剧情的理解。

4.家校互动中通过心理剧加强家校联系

一些学校在提高家长会实效性、加强家校联系的过程中开拓了新的思路。他们在家长会、家长学校、学校开放日活动中,引入一些精心设计的、反映家庭教育先进理念的心理剧,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例如,光明初级中学在学生心理社团的活动中,积极运用校园心理剧,将家庭问题以情景剧的方式体现出来,在演绎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不断体会父母的艰辛、自我感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实施“积极成长”幸福课程 助学生和谐持续发展

记: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教育模式单一、学校“孤军奋战”等问题和不足,您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才能摆脱形式,真正帮助青少年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健全人格?

江:黄浦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有着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教育资源相对充足,但同时,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期待也高,教育自身的压力也重。我们始终坚持全力整合优质资源,满足未成年人心理发展需求,促进未成年人和谐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的原则。为了真正帮助青少年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健全人格,自2013年起我们开始在全区中小学全面实施“积极成长”幸福课程。

该课程是面向区域内中小学生和教师的一门心理品质和美德培养的课程。课程以积极心理学理念、方法为导向,关注个体差异,培养主体意识,关注幸福情感体验,培养合作意识,关注心理氛围和同伴的积极影响,促进师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提升,满足学生和教师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帮助师生积极成长、获得幸福。

该课程包括四个主题、16个专题的教学内容。主题一——积极优势:发现并利用个人特长(1.培育发挥个人优势2.开发创造3.聪明学习);主题二——积极情绪:打开快乐之门(1.主观幸福感2.探索人生意义3.心流体验4.学习乐观5.希望和梦想);主题三——积极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1.改善亲子关系2.发展和谐的伙伴交往3.学习感恩4.学习宽恕;主题四——积极成长(1.在逆境中反弹2.提高自决能力3.促进行动能力4.成功的信心)。

具体实施过程中,各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借助于心理辅导活动课、主题班会、校会、专题讲座等途径,由本校心理辅导教师、参与区心理中心志愿者工作的教师,或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学校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教师实施此项工作。2013年,我们要求各校在16个专题中选择至少两个专题,在本学期对每个学段至少一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此项课程两个课时的教学。

多层次全员培训 提升教师心育理念和能力

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心理教师队伍,黄浦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和操作方法有哪些?

江:我们面向全区教师分年段、分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为教师搭建培训的平台。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分层次培养

高层次人才培养:我区拥有市“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教育心理基地和区教育心理名师工作室。近年来,我们对这两个名师培养基地非常重视,加大投入,创造条件,使其成为本区域乃至全市培养心理健康教育顶尖人才的孵化器。

骨干教师培养:教育学院骨干教师发展部在区域内设置教育心理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聘任奖励制度,这两类教师通过领衔课题、承担教师培训课程、带教心理教研组、带教新任教师、开设展示课等途径,在区域内发挥引领、带头作用。

新任教师培养:除了参加区教育学院组织的新任教师规范化培训外,由区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员对新任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带教,加快新任教师进入角色的速度。

2.全资为心理专兼职教师提供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蜻蜓心天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暨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每年举办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或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班,通过轮训,力争分期分批让全区的骨干班主任和教师都获得国家和学校心理咨询师资格,整体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与辅导水平。目前已举办两期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累计140人参加,2013年下半年还将与市心理辅导中心合作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

3.组织高规格、专业化的志愿者团队的高级研修

为心理辅导中心担任志愿者的骨干心理教师搭建继续教育的平台。通过轮训,让全体心理教师参加市级或国际级高级心理培训,接受高级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2013年1月至6月,本区80位教师接受了美国琳达教师的“以萨提亚模式为基础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7月还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箱庭疗法理论与操作培训。

4.大力培养各校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队伍

面向区内中小学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培训。区教育局根据心理辅导中心各专家的特长,建立心理辅导课程库。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课程,进行全员培训,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能力。

努力深化工作 争取再创佳绩

记: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已经出台,黄浦区将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篇4

为丰富全市未成年人暑期生活,促进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市科协等部门决定在全市组织开展2017年度“七彩的夏日——未成年人暑期系列活动”。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宗旨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中国梦”学习教育、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为主线,以“七彩夏日,快乐成长”为主题,遵循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精心组织开展益德益智、丰富多彩、深受未成年人喜爱的暑期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在暑期活动中拓宽视野、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快乐成长,争当品德高尚、富有理想、快乐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xx人。

二、活动安排

1. 我是“梦想”小使者——“践行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各地各部门要通过绘画、演讲、歌咏、征文、座谈、微电影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发动广大中小学生讲述、描绘自己亲历亲见的“中国梦”,树立以实干兴邦精神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6月-10月,市教育局、文明办、文广新局、共青团、妇联、新华书店等单位组织开展“阅读文化经典,建设书香校园”xx市第四届中小学生读书节活动;我市将组织小学和初中代表队于7月下旬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全省青少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景剧大赛;今年是建党96周年,为了进一步培养少年队员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怀,7月1日,市文明办、教育局、文广新局将举办“童心向党、校歌嘹亮”中小学生合唱比赛;市关工委依托校外辅导站开展“学史立志,崇德向善”主题教育活动;如皋市开展“走进纪念馆,走近历史”系列活动和“奔跑吧,少年”——重走路闯关比赛,引导未成年人传承和弘扬精神;xx长少年素质教育实践未成年人开展“寻根之旅”夏令营和军事夏令营;启东市举办“闪闪红星照我心”的演讲比赛;崇川区组织开展少年特种兵等暑期训练营,锤炼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品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 我是美德小标兵——“雷锋精神我传承·文明礼仪我行动”暑期实践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结合《江苏省未成年人文明礼仪规范》内容,引导未成年人学雷锋、树美德,积极参与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博场馆要招募一批小小志愿者参与场馆的管理、服务工作,并做好相关培训。各地各单位要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作为暑期实践活动的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创设、整合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引导未成年人争做“文明小义工”“爱心小天使”,培养良好道德习惯。8月,市文明办、教育局、关工委等部门组织开展“美德少年、三好标兵”公益夏令营;xx博物苑在暑假期间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与志愿服务活动;海安县举办“文明礼仪进社区”专题讲座,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八礼四仪”基本内容;如皋市组织开展“暑期小岗位,接轨大社会”系列活动,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与暑期岗位体验,培养社会责任感。

3. 我是文化小达人——“经典浸润心灵,艺术启迪人生”,开展未成年人经典诵读、诗教乐教活动。依托各级各类校外活动阵地,围绕传统节日,以“童心里的诗篇”创作征集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教乐教活动。市文明办、教育局、文广新局、团委、妇联、关工委、科协等单位联合举办xx市“七彩的夏日”启动仪式暨“游览之礼”示范观摩活动;暑假期间的每周六下午,市少儿图书馆举办“苗苗悦读坊”,带领孩子们倾听绘本故事,感受阅读的快乐;xx慈善博物馆、江海小记者总站组织江海小记者开展电影之旅、名师大讲堂等系列活动;海门市举办“我是小小弘謇人”经典诵读活动;启东市组织开展“文明伴我行,城市美如画”墙体绘画征集活动;通州区开展“阅读越美”之“朗读我能行”暑期擂台赛,培养未成年人主动读书、喜爱读书的学习习惯;港闸、崇川、如东县、开发区等地将组织开展青少年文艺汇演、征文活动、演讲比赛等。

4. 我是科普小能人——未成年人科学素养提升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17-2020年)》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在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暑期科普宣传、探索研究、体验实践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体验科学,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暑假期间,xx博物苑组织开展生物大讲坛、“健康哥哥”等系列活动,带领青少年多识花草虫鱼鸟兽,学习自护自救方法;7月,xx科技馆组织开展机器人夏令营活动;海安县妇联、福缘志愿者服务队、xx大学杏林学院联合开展杏林艺术文化科普行,面向留守儿童和孤儿开展“我爱科普”知识宣讲和实验制作等系列活动;海门市科协举办农场体验活动,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为未成年人搭建科普课堂;通州区科协举办流动科技馆巡展,让科普展品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激发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崇川区举办“魅力崇川,创新领航”科技夏令营。

5. 我是“阳光”小模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和成长关爱系列活动。以县(市)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各乡村学校少年宫、校外教育辅导站等为依托,继续组织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千场宣讲活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实施《江苏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广泛开展未成年人自护教育、心灵呵护和针对留守流动、孤残儿童等特殊未成年人群体的关爱行动。xx市妇联、文明办、教育局等单位组织开展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共享·快乐·平安”主题夏令营;暑假期间,以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的专家志愿者为主体,将走进部分社区,对广大市民和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讲,还将举办“心灵成长”学生团辅夏令营;市互联网协会、港闸区互联网信息中心联合开展“指尖少年,阳光成长”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升工程活动,进行网络文明教育宣讲和捐赠活动;海安县将举办“心海护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三巡”活动;如东县组织贫困生和留守儿童外出研学,并开展公益兴趣培训夏令营等活动;海门市文明办、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组织“心理阳光工程”进社区团体辅导活动;启东市结合“走帮服”活动开展“太阳花”困境儿童关爱行动,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开展关爱帮扶活动。

三、工作要求

1. 加强领导,广泛发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七彩的夏日——未成年人暑期系列活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真正做到思想重视、经费保障、责任落实,形成市县联动,覆盖城乡,惠及全市未成年人的工作布局。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社区工作者、“五老”人员、社会志愿者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和组织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活动。要善于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阵地等各级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不断拓展未成年人暑期活动的空间。

篇5

关键词:未成年人 犯罪 特点 预防

未成年人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经济转型阶段,未成年人的犯罪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包括一定的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但从本质上看还是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心理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新时期下未成年人的犯罪特点及心理进行分析,预防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维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本文从未成年人的犯罪特点出发,论述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并详尽的分析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措施。

1.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

未成年人是社会中的一个特定群体,其违法行为也具备一定的特点和共性,科学认识未成年人的犯罪特点可以有效的遏制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

1.1犯罪年龄偏低

目前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有逐步增加的趋势,2008年未成年人犯罪达到了8万多名,而2011年犯罪人数下降到6万多名,近两年犯罪人数又有所增长,并呈现出年龄低龄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的倾向,需要社会给予关注。一般未成年人的犯罪年龄主要集中在14岁到16岁之间,这主要是由于未成年人心智未成熟,行为情绪化、心理抗压能力弱,事非观念淡薄,加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促使低龄化犯罪逐年增多。

1.2犯罪形式团伙化

近几年,未成年人的犯罪形式逐步转变,由原来的单一犯罪转向团伙化犯罪,在人数上以3到5人为基础,较大的团伙能够达到10人以上,犯罪行为主要集中在斗殴、抢劫、盗窃、、敲诈勒索,并且犯罪动机上具备突发性,多数的未成年人在犯罪之初都没有考虑到后果,作案时没有细致的准备,往往是因某种特定事件的发生而诱发犯罪,有时特定的情境刺激会引发多名未成年人情绪上的共鸣,进而形成了团伙犯罪。

1.3犯罪手段智能化

未成年人犯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承现出智能化的特征,在犯罪行为上未成年人也采取了踩点跟踪,寻找作案时机,使用现代化工具等手段,并且能够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快速联系和快速逃逸,案发后手机交流分散潜逃,有的未成年人还会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如:网上诈骗、银行卡盗取等。

1.4犯罪时间突发化

未成年人犯罪由于思想认识不清、情感空乏,比较容易受外界环境的诱惑和刺激,当未成年人的思维达到这种程度时,实施犯罪的机率往往是不受控制的,同时也是突发性的,为了一时刺激或冒险而作出了犯罪行为。从另一个角度看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往往不具备特定的动机和目标,几个人集中在一起只要有人提议,往往不加思考结伙作案,犯罪时间具备突发性。

2.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2.1家庭教育的缺失

未成年人犯罪有相当一部分因素来源于家庭。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和朋友,在家庭环境下孩子应从父母身上学到早期的人生经验,而家长在这方面往往不太关注,教育方法单一,溺爱现象严重,促使未成年人走向了犯罪道路,同时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课余生活疏于管理,引发了孩子过早的接触社会,形成了不良的思想。

2.2学校教育偏差

未成年人在校学习过程中,学校只注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对孩子的思想及品德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造成学校只重智育而轻德育的现象,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烦感,最终把精力都放到了课外活动中,逃学、撒谎、打架现象严重,并且通过课外时间接触到了社会的不良人员,引发了犯罪。

2.3不良因素的影响

这里所指的不良因素,主要是指社会信息传播过程中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其对未成年人的诱惑是非常大的,而未成年人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育成长阶段,缺乏辨别是非和善恶的能力,而自我表现力和自尊心又较强,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引诱,逐步走向犯罪道路。

3.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措施

3.1强化家庭监管

未成年人犯罪70%都是因为家庭教育因素引发的,所以家庭教育对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也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强化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尤其是交流的方式和方法一定要有策略,选择孩子能够理解认同的方式进行交流。同时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3.2改进学校的教育机制

未成年人在学校所处的时间最长,学校一定要强化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学习中,校方应制订出相应的法制课程和德育课程,通过讲解、参观、交流,来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犯罪,以唤起学生对自我行为的反思,同时开设心理辅导课,帮助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以此来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促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的疏导与矫治,这无形中就减少了未成年人犯罪机率的发生。

3.3优化社会环境

未成年人犯罪多数是因社会环境造成的,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未成年人犯罪除了主观强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外,还要优化社会环境,如果社会上没有不良的环境,未成年人就不会产生犯罪,所以在优化社会上一定要以公安、文化、国土、城建等单位为基础,进行联合的整治和监管,如:游戏厅、录像厅、网吧、台球室、歌舞厅、KTV等,这类场所在学校附近的分布一定要有适当的限制,不健康或违法的一定要取缔。社会主管部门还要尽可能多建立一些以科技、文学、健身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场所,把青少年的闲散精力和时间吸引到对身心有益的正当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孔维钊.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缺陷[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1):01-03.

[2][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M].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对策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给社会治安构成了极大的隐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而有必要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进行探析,以找出症结所在。从而加强防范,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生。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未成年人自身因素

1.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文化素质低下,有些未成年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法律常识。他们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无心向学,把过剩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打闹,争抢斗勇,由厌学到逃学,以至辍学,交坏朋友,误入歧途。如:很多的校内抢劫案中作案的未成年人经常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使用暴力抢劫小额钱物。案发后,他们往往不以为然,认为公安机关会不了了之,但在受到刑事处罚后才觉醒。

2.对自己行为后果认识模糊

未成年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对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认识不清。如某地发生的一起奸杀案,死者是一位86岁的老太婆,是遭后被杀的,惨不忍睹。公安机关破案后,杀人犯竟然是一个仅16岁的未成年人。他平时沉迷于黄色录像,由于好奇,遂对片中的主角产生模仿心里,以寻求刺激,满足好奇。案发后第二天他还亲自到派出所办理身份证,而就在此时他被民警抓获。可见,犯罪后的他却若无其事,这就说明未成年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漠然心态和茫然无知。

(二)客观因素

1.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因而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一些家长,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他们失去家庭温暖。家庭教育能力的弱化,不少家庭缺乏应有的教育子女的意识和知识,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或过分溺爱或简单粗暴,使未成年人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得不到应有的关怀,享受不到应有的欢快。使他们过早地到社会上寻求消极的东西,来补偿心灵空白,以至误入歧途。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正规的社会化教育的主要场所,是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是传播知识,塑造学生美好心灵,传输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情操的主要基地。学校教育可以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效地遏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学校教育的失误也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3.社会环境因素

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良的社会环境则往往成为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的诱因。未成年人犯罪高居不下与社会环境的污染有着直接联系。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滋生蔓延,这些不良风气和现象都会被青少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以至心理不平衡,崇拜金钱,为达到目的而采取不择手段,以满足私欲……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防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

(一)家庭预防

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第一步,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优化家庭环境,强化家庭教育功能,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措施。

1.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提醒全社会重视家庭教育,使每个家长认识到家长的职责不只在养,更重要的是“教”,自觉地把教育子女放在家庭生活的重要位置。

2.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氛围应该是民主和谐的。父母和子女应该平等、坦诚、相互尊重;了解子女,与子女沟通,走进子女的内心世界;理解子女,使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长严格要求子女,培养其健康的人格

(二)学校预防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未成年人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未成年人的人格形成,气质变化,品德培养及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都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因此,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

1.加强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青春期教育,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性伦理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变化,正视自己,打破性的神秘,闭锁好奇心理,控制自我言行,让青春永远闪光。同时,加强心理健康及法制教育,请派出所民警上法制课,担任法制辅导员,组织未成年人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使他们懂法,守法,提高明辨是非、明辨真伪、区分罪与非罪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用法律和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确保自己人身不受伤害,身心健康发展。

篇7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

在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都是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素质的主要途径。它们相辅相成,思想品德的产生、发展、变化都要受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也要受到主体思想的支配。

思想品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向。它帮助未成年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标。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武器和人生目标,为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又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它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依据和前提。未成年人要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首先要有健康的心态,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任。

教学实践证明,思想道德教育迫切需要吸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深入到学生心灵的深处,而心理学知识是教师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钥匙。心理辅导中的自由联想、暗示、心理换位等许多沟通方法,可以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使思想品德教育更有人情味,从而减少教育工作的阻力。

在目标、理论基础、内容和发挥作用的方式等方面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或者互相取代,两方面必须配合得当。它们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因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实现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结合。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多样化,比如通过在班级设置“文明监察员”,邀请相关单位举办法制知识讲座,举行文艺表演,开展争做文明学生、争创文明班级等活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活泼多样的方式开展更为学生接受,反过来又促进了心理素质的提高。

2.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好处就在于可以突出家庭和学校在育人上的协调配合,一是通过学校给家长授课,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质量,帮助家长解决家教中的难题;二是积极引导和吸收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监督和管理。

3.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课堂教育相结合。首先,教师创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积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心理因素。其次,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第三,教师本身以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做学生的榜样。学生常常以教师的行为、品质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他们把教师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典范。可见,无形教育的效果会大于有形教育。所以,重视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和人格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运用教师微笑的表情,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传递情感,沟通心灵,征服学生,消除中学生心理的紧张和淡漠,形成健康的心理。

4.心理健康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例如,增加投入,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具体包括墙壁的粉刷、教室的布置、宣传展览品的粘贴和悬挂、花草树木的种植、景点的安排等,都从育人角度进行精心设计,一丝不苟,让学生在一种美丽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再如,对所有教师还要强调师表和身教,争当“文明教师”、“爱生模范”,教师形象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让学生从中汲取力量、领悟做人的道理。另外,很有必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美育对学生心理的塑造和完善也有独到的作用。

5.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得以直接实施。学校利用课堂教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日常的心理辅导讲座;设置心理咨询机构,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个别心理咨询等活动,为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设置校园网心理咨询处、真情告白、道德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专栏,与被教育者之间也可以网络互联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满足广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需要。

总结以上五点,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中,是必不缺少的。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思想还未成型,他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还没有完全树立。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判别是非的能力,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非常有意义的。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在他对社会进行思考探索后确立起来的。每个人处在社会中,都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学生们会面对许许多多的困惑,如果他们的困惑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如果他们得不到正确的引导,那样他们就可能畸形发展。而这样的思想一旦确立,必将影响到他的一生。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呢?我们的经验是让学生在思想教育课上针对社会的一些热点现象进行讨论(对于选择社会热点讨论易于引起学生兴趣),要他们一一表达出来,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而后,再根据学生的错误思维,给他们讲述该怎样看待是非。我们没有办法把学生都塑造成我们心目中的样子,但我们起码可以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对的、是社会提倡的,哪些是错的、是社会反对的。他们就会在这样的班级讨论中,形成有益的价值观、人生观。

篇8

关键词:学校德育;有效性;心理健康;育人网络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3-025-1

一、紧贴生活实际,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强化全员育人。

所谓全员育人,是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我校教师实行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实行教师参与学校德育管理岗位责任制,二是进一步加强完善德育导师制。如此,就确立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育人理念,提高了学校育人的水平。

2.强化载体建设。

德育不能空对空,需要“抓手”,这个最有效的抓手就是德育课程。我校是这样做的:一是开发校本德育教材《乐余高中优秀学生案例选编》,将历届优秀毕业生的学习、生活典型事迹汇编成书,供全体学生学习,以典型事例激发在校学生成长的内驱力;二是不断开展励志系列教育活动,例如:学名人励志,悟成长之路,读一本励志书,话一份感悟,学生自己励志“座右铭”评选,学习典型、励志成才等主题活动。

3.强化主题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校紧紧围绕“和谐·感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开展主题教育为抓手,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宣传教育、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道德体验,养成良好习惯,提高思想素质。另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各种重大节庆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等场所参观学习,开展体验劳动、公益活动、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家乡、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撰写参加活动的体会或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二、突出以人为本,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知识阅历、个性心理以及遭遇到的人生问题等不尽相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理应多样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的做法是:严格按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积极强化学科教学的心育渗透。出台《乐余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方案》,通过“寻找微笑”摄影展、心理漫画比赛、心理电影展、校园心理剧创作等活动,努力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实际发展的需要,更是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做法是:进一步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努力创建苏州市合格心理咨询室,推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持证上岗制度,保证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待遇;通过开展团体辅导、进行个别咨询、举办“心理节”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财力、人力、物力等的支持,更需要我们全体教育教师的积极探索,树立人人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管理,为形成学生良好健康心理保驾护航。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交流。

佳信思维学派认为,充分的交流可以创造价值。为此,我们充分发挥未成年人健康指导中心的指导、服务和辐射作用,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和志愿者进行培训、交流,加强学校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专题研讨,不断提升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交流互动,我们发现:学校的许多教师育人水平提升了,师生关系也和谐了。

三、完善育人网络,增强德育工作的合力

1.着力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和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天然教师,毫不夸张地讲,家庭教育将决定孩子的一生。为此,我们充分利用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张家港分校资源,组建“林老师”讲师团,不断壮大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义务为家长和学校提供家庭教育咨询与服务,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科学化水平。

2.着力提升社区育人功能。

充分利用社区学校这个阵地,发挥社区学校的育人功能,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社区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诉求。具体做法是:着力加强社区校外辅导站建设,利用其教育资源,组织社区未成年人开展“七彩夏日”、“缤纷冬日”等假日社会实践活动,确保中小学生在节假日期间离校不离教。实践证明:社区有学校无可替代的德育功能。

3.着力优化校外德育队伍。

德育需要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更好的效益。我们主要的做法是:不断完善学校法制副校长队伍建设,强化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切实加强与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队伍的联系,积极组建由学校德育基地人员、社区单位代表、先进模范人物等组成的校外“大德育”队伍,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事实证明:校外德育队伍也是一种德育资源,而且是最优的资源。

[参考文献]

[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篇9

一、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道德标准高深的理论远离了未成年人的生活实际,抽象的内容影响了未成年人的理解,既定的、单一的标准影响未成年人多样化的发展,道德教育与未成年人人格和心理塑造处在分离状态。

2.传统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未成年人出发,而是把未成年人作为被塑造的客体,这样造成与目前未成年人主体的核心价值相背离,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

3.道德教育的形式脱离社会及未成年人的现实。目前学校主要是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德育过程中未成年人之间、未成年人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层面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未成年人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

4.目前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未成年人的道德行为已完全社会化,使未成年人在道德能力上面临多种挑战,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那么做,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

二、“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和思想的生长期,他们的求知兴趣很多,好奇心也很强。

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强大的优越性和便捷性深深吸引着他们,网络已成为许多中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工具。在丰富中学生课余生活、拓宽知识领域的同时,也经常使一些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甚至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难以自拔,甚至走上犯罪之路。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定要与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结合起来。应从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入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治愈学生的心理创伤,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才能使思想道德教育显出成效和作用。一些学校把“网络”看作“洪水”“猛兽”或“凶器”侵害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只是一味地劝说青少年:“不要再去网吧,要好好学习才是对的。”不能更多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单一的教育方式对沉迷于网络的中学生来说显然是毫无用处的。

三、提高德育教育质量的前提――加强“校本”培训

学校对网络问题的认识不足,是造成学生道德教育较片面的主要原因。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是当务之急。

计算机、网络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设备的先进性和技术培训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突出。教师队伍中计算机技术的滞后性已经成为制约教育手段、教育技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加快教师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培训,造就一支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并能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教师队伍,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四、倡导“网络”教育服务理念

作为教育方,要转变教育思想,更好地利用“网络”促进教育的进步,通过“网络”把我们的学生带出校园,引向更加广阔的、神秘的、丰富的世界。以新的教育服务意识,构造全方位的“网络”教育服务。

充分认识网络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依托网络构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框架,把网络教育引入学校教育教学势在必行,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是开展学生网络德育的指导思想。

在开展网络德育的过程中,应始终把握时代性、强调实效性,注重人性化以及净化网络环境。积极探索在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工作的新模式,依托网络构建思想道德教育框架,使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迈向一个新层面。

五、开发网络资源,创建网络平台,探索网络德育途径,创新德育模式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研发网络资源

通过互联网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其范畴包括课堂教学和课余活动,其内容包括教育信息、课改动态、视频答疑、网络文化、网上聊天、网络规则、网络超市、模拟法庭、虚拟社区、上网咨询、在线讨论、就业指导、网上基地、网上家校和网上漫游等。这些教育活动必须围绕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来开展,它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也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也得到广泛应用,确保了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

2.以学生为主体,创建网络平台

学校的专题教育和学生大型活动,也可以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建立学科教学网及相关BBS等等,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多的能动性;还可指导学生自己设立一些健康向上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网站。

3.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旋律,创新德育模式

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的培育,着力点在增强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素质。学校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把网络文化、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的同时,特别重视青少年的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评估,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评判力以及道德自制力。

4.以“校园网络新天地”为依托,形成德育新特点

为引导中学生健康上网,可以设立校园网络新天地,转变一部分老师和家长对网络的偏见和看法,共同引导学生走进网络世界,通过“摸情况、定制度、抓管理、拓资源”等一系列做法,形成校园网络天地绿色建设运作的框架。

采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以“疏堵结合”为原则,积极引导宣传,达成净化网络的认识基础。通过建立安全管理的网络互动平台,切实让未成年人远离社会经营性网吧,远离不良信息。

安装过滤软件,及时过滤排除一些不适合学生浏览的信息,确保学生上网安全。购置一些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各类网上数字图书,为学生开展网上读书活动创设条件。电子阅览室应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管理,确保电子阅览室有良好的读书风气和学习氛围,并督促学生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

5.以整合社会资源为抓手,努力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工作的新格局

联合执法,综合治理学校周边环境。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和《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管理条例》为主的法制教育,进一步在社区、家庭中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

随着政府工作网的开通,各教育局以“门户网站”为主干、“特色网站”为补充,组成以“基础教育为主向两头延伸、学校教育为主向社区延伸”的中心城区数字化终身教育框架,积极为社会为市民提供服务。

“校园网络天地”的活动形式以学校有组织的专项集体活动与学生个体自愿参与相结合,内容以娱乐导向性的专项学习活动与自主活动相结合。通过精心设计,尽可能吸引学生到校园网络来。学校借助学生喜爱的网站,定期组织主题活动,挖掘电子图书资源,构筑网络平台,为上网活动注入丰富的网络资源。

六、进一步挖掘网络德育资源,开辟网络世界的新天地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未来的网络德育前景非常乐观,提高网络德育实效性的途径还有待进一步开拓。

1.面对网络时代,从宣传、文化、教育到政府相关部门,从学校、家庭、社会团体到各单位,首要的是转变观念,敞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大门,让青少年经受信息时代大潮的冲击和洗礼。进而,构筑起一道信息“防火墙”,帮助青少年增强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要从注重课堂封闭式教育向社会开放式教育转变,从课本认知式教育向体验践行式教育转化,重践行从而达到知行统一,这是青少年远离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证;从接受式德育向批判式德育转变,培养学生独立的批判精神。

2.网络时代要求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广大家长具备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崇高的信息道德,这样方能架起与未成年人思想心灵沟通的桥梁。

3.应努力探究新时期的教育内容、手段和途径,提高网络德育的实效性,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变为参与式教育,将枯燥乏味的说教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真正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入心入脑”“有智有益”。同时,还要加强网络媒介教育,使青少年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责任,倡导以自律为主的道德监督机制。

4.加大投入,加强制度保障,协调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构建网络德育环境,促进未成年人网络德育机制的形成;加快教育网络设施建设,提高学校师生与电脑的配比率,发展社区网络教育。

篇10

[关键词] 检察机关;履行监督职能;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维护合法权益

一、根据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特点,检察机关在审查批准逮捕和提起公诉工作中,要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一)是开展未成年人办案方式改革。

要针对未成年人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个性差异等多方面因素为其量身打造行之有效的办案方式,充分利用专人办案、与成年人分案、以案析理、以案说法,促辛犯罪的未成年人迷途知返、早日回归社会,同时促使其他未成年人引以为戒。在办案中,充分保障办案律师的合法权益。确保其会见权、通信权、阅卷权的实现,同时,在充分听取办案律师意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证据展示,与律师交换刑事证据,确保对案件情况的全部掌握,以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对不案件公开审查,实行阳光作业,变以往的暗箱操作为阳光作业,在做出不的决定前,要充分听取被害人及其诉讼人、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以及双方单位、社区等各方面的意见。

(二)根据检察工作职能,针对青少年维权工作及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专门成立未成年人犯罪办案组。

按照《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指定侦监科、公诉科有丰富办案经验、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主办检察官优秀公诉人专职负责办理未成年人案件工作,根据未成年人心理特征,指定一名经验丰富的女检察官专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明确由公诉和侦查监督部门具体负责维权工作。办案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坚持用谈心的方式提审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提审过程中坚持以宣传法律和帮助教育为主。根据未成年人犯的身体特征、心理特征、家庭环境、成长过程、犯罪原因等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犯罪情节,做出相应的决定。

(三)检察阢在审查批准逮捕和提起公诉的工作中,要依法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细致讯问。

首先要重点审查嫌疑人的责任年龄,核实其是否有立功、揭发或其他从轻减轻情节;其次是审查是否系其本人的行为;再次审查其是否有被胁迫、教唆等犯罪情节。在整个办案过程中,不仅加大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和挽救力度,而且还对其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法制观教育,以增强其重新做人的信心,最大限度的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四)建立青少年刑事案件在侦、捕、诉、判各环节的工作联系制度,理顺青少年维权活动的诉讼关系。

检察院在开展青少年维权工作中,注重研究分析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与特点,结合办案,将预防工作做在前面,有针对性地对辖区内的院校开展广泛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每年给学校定期上法制教育课,并逐步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指导青少年开展法制学习和进行普法宣传活动,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效和法律服务、心理咨询服务,竭诚为权益受到侵害的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以教育挽救为目的,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可诉可不诉案件,尽量放宽不尺度,为他们早日重返社会创造条件。一是证据不够充分的及时作出存疑不决定或建议;二是对于初犯、从犯、社会危害不大、恶意不明显的及时作出相对不决定。

(五)根据未成年人心理特征,并进行登记、走访、谈心、回访的制度。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不稳定阶段,感情波动大,辨别事非能力差,涉案有一定的偶然性。而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在办理案件中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接触机会最多,如果在审查环节能够抓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犯罪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法制教育,使其真切认识自己犯罪的危害性,将对其人生观的改变,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根据未成年人心理特征,指定一名经验丰富的女检察官专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并实行登记、走访、谈心、回访的制度。通过走访学校、家长等形式,搭起学校、家庭、检察机关的预防网络,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二、根据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特点,派驻监所检察室认真履行监所检察职能,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维护未成年人罪犯合法权益。

一是加大对监管活动的监督力度,努力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派驻检察室干警每天深入未成年罪犯生活、学习、劳动场所进行检察,认真处理被监管人申诉和控告,每月参加狱情分析会,做好未成年罪犯家属于来访接待。

二是监督未成年犯的场所依法收押、分押、依法保障未成年罪犯的生活、卫生和建康权利,定期检查监督监管单位对未成年罪犯的伙食供应标准。

三是监督未成年罪犯的场所,科学、文明管理,依法保障未成年罪犯的减刑、假释的权利。减刑、假释作为未成年罪犯获取自由提前释放的合法途径,减刑、假释工作是否公证,关系到未成年罪犯的权益的保障,对服刑人员减刑、假释主要采用计分考核制度,实行每月计分,公开各项考评项目计分标准,罪犯表现程度越高,月均分高,减刑、假释的机会就大。

四是检务公开,依法保障未成年罪犯的投诉权利。让未成年罪犯知道当权利受到侵害时以何方式来维护权利,对于检察监督工作是必要的,检察室设置检务公开栏,宣传检察室的工作性质、任务、工作职责,设置检察信箱和投诉电话,对新入所罪犯个别谈话,了解情况,告知其权利义务,明确权利受侵害后的控告门路,指罪犯可以书面口头提出约见检察官,检察官可以当面解答罪犯提出的问题,接受控告申诉材料。

三、根据青少年罪犯的心理特点,在社区矫治中依法保障未成年罪犯的合法权益。

(一)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家庭成员进行谈话,了解其出狱后的生活、身体、居住、上学、就业情况。对社区矫正对象中出现生活无依靠的、生活无着落的,流离失所的进行谈话,了解其家家景状况,确有生活困难的,与社区村委勾通,给其帮助,送去社会关怀。

(二)对社区矫正对象中青少年上学有困难的进行谈话。对因出狱后而无入学的或因经济困难不能上学的对象,由社区矫正办公室出面联系学校及妇联和有关单位以帮困的形式捐资办学办法,解决上学难问题。如在我们检察院与朱村街派出所联动,对一未成年少年犯赖某科回归社会学校进行了帮教工作,使其回到龙洞学校上课,并与其保持密切联系,关心其学习、生活状况,定期进行面谈、走访,矫正其不良犯罪行为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