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网络传播介质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无线网络传播介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无线网络;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连飞机上也渐渐开始提供无线Wifi接入服务,2014年7
月份时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在部分京沪航线上率先试点开通Wifi服务,足以证明无线网络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体会到了通信网络所带来的便捷性以及实用性,但是无线的网络安全问题也变成了一直困扰人们的很大的一个问题。
1、无线网络概述
无线网络是近年来发展的网络技术,其主要技术核心分为Wifi、2G、3G、4G无线网络。这些无线网络中,Wifi实际上是一种区域性网络,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路由器或者无线接入点的接收端与发射端,网络信号被发射到有限的空间中,在这个有限空间内,网络用户可以通过带有无线网卡的计算机或者智能终端进行网络搜索并连接到无线网络中去。
2、无线网络常见安全隐患
2.1、非法攻击者窃听
目前,非法攻击者窃听无线网络数据成为了常见的安全隐患。非法窃听与复制手机卡窃听用户隐私数据的方式基本相同。由于无线网络环境具有独特的开放性和广泛性,非法窃听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即使对无线网络采取一定的加密措施,非法攻击者也可以利用解密软件轻松破译密码。因此,无线网络这种开放式数据传输的重要特征,更容易受到非法攻击和恶意破坏。
2.2、非法接入并攻击
无线网络在无线终端接入前若无任何安全接入手段或者措施,如未设置密码等。那么,无线终端都能接入到这个区域的无线Wifi中。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黑客的攻击目标主要是政府部门、情报部门、中央企业和网上银行等,这些机构中的重要数据信息与黑客个人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网络黑客能够穿过普通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系统的拦截,同时,网络黑客以计算机终端作为窃取数据信息的载体,并将其作为入侵和攻击目标,通过编写应用程序实现非法入侵,改变了直接入侵带来的容易被发现的问题。总之,无线网络的接入要求或者接入方式越简单,给网络本身带来的风险将越高。
2.3、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不仅仅能通过有线网络传播,而无线网络是传输介质由双绞线、光纤等变成了无线信号,同样也可以传播计算机病毒。无线网络终端也会面临计算机病毒的威胁。这些威胁包括:网络蠕虫病毒,它的传播能力强、破坏力大,网络木马病毒可以实时控制感染的计算机终端,并采取远程控制窃取重要的数据信息。目前,虽然大多数杀毒软件都能起到一定的杀毒功能,但随着计算机病毒的不断变异和进化,很容易绕过杀毒软件的防护层,实现对目标终端的病毒感染。同时,由于网络交易应用日益普及,针对网上交易买卖的计算机病毒呈现出规模化发展趋势。利用网络病毒、木马植入和垃圾邮件传播实现的网络攻击事件越来越多,计算机病毒的入侵可以为非法者盗取用户个人账户和密码信息,以便从中获取经济利益。
3、常见无线网络安全措施分析
3.1、对网络漏洞的扫描和修补进行强化
在通信网络信息化程度不断加大的今天,网络的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也在逐渐的提高。所以加强对于网络漏洞的扫描和修补对于防止恶意攻击者的攻击有很好的效果。对网络进行安全性扫描只是一种提高通信网络信息安全的一种重要的措施。并且还可以针对扫描出来的漏洞下载合适的补丁对网络进行及时的修复,进而保证了通信网络的信息安全。
3.2、对重要的信息进行再加密的处理
信息的加密处理本身就是一种增强信息安全的手段,能够有效的防止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所以企业在对网络进行扫描和修补的同时也对重要的信息进行再加密就可以很好的确保重要信息的安全性。
3.3、建立针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应急措施
针对网络信息安全建立合理及时的应急措施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些将确保在遇到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时候能及时有效的解决。现在针对通信网络的信息安全问题要做到:预防第一。既要加强事前的预防,同时对于发生之后也要有相应的应对措施,这样才能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3.4、无线终端联网可追溯性措施
无线终端联网及上网行为的可追溯性,也十分重要。无线终端接入和断开无线Wifi非常便捷,一旦无线终端的上网行为不受审计或者约束,无论对网络管理员还是整个互联网都将是极大的威胁。因此,无论是网络运营商、服务行业或者企事业单位,都将采用账号、手机号码或者具有相应审计功能的设备来解决这类问题。通过账号和手机号码的唯一性能准确的定位,而具有相应功能的设备如上网行为管理设备,则能记录账号、终端MAC地址、终端类型等详细信息,甚至能记录浏览过的网页,功能相当齐全。
4、无线网络安全措施应用
(1)目前,无线网络采用的加密方式主要是WAP加密,因此对于密码的设置一定要相当严谨,很多用户和企业设置密码时过分简单,如12345678,有些单位为了便捷甚至不设置密码,这显然起不到安全防护的作用。而目前SSID隐藏似乎并不起到真正的安全防护作用,因为只要使用专用的软件就能够轻易地扫描到附近存在的SSID账号。因此在对这个安全措施的使用上,既要充分考虑到用户使用的便捷性,即将SSID字符设置为更容易理解的字符,这样方便用户的接入,而WAP密码则需要设置得相对复杂些,这样能够阻挡住一部分没有经过授权的入侵者。
(2)在对无线安全防范措施的选择上,可以采用Portal+802.1x这2种认证的方式来提升无线网络安全的防范能力,通过强制Portal认证方法不需要用户额外安装客户端软件,用户只需要通过WEB浏览器就能够浏览互联网,这种方式显然更加方便快捷,但相对来说安全属性要差一点,因为数据在无线网络中传输是不被加密的。而802.1x则相对Portal和WAP更加安全,因为802.1x是加密的。另外,如果企业对于安全等级防护要求比较高的,那么可以通过加装专业的无线网络入侵检测的硬件设备来实现主动式防御,这种硬件设备融入了智能入侵检测功能,从很大的程度上实现了主动的防御,有效地提升无线网络的安全属性。
(3)在MAC地址过滤方面的使用,通常采用的方式有2种,1种是指定的MAC地址不能够访问无线网络;另1种是指定的MAC地址能够访问网络,未经许可的MAC地址不能够访问。目前较为主流的安全控制是选择指定的MAC地址能够访问网络,未注册的MAC地址就不能够访问。但是这里也造成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企业有外来用户需要连入无线网络,此时就存在着必须要专业IT人员进行设置,否则连接不上的问题。这样虽然降低了无线网络使用的便捷性,但是从安全角度来说,还是相当有必要的。
结束语
无线网络因为采用了开放式的媒介传输方式,其安全属性本身就较弱,对于一些专业的入侵专家来说,现有的各种安全防范措施是很容易被攻破的,甚至仅仅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够入侵到无线网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无线网络安全防范措施不重要,必须要加强安全措施,再加上专业的安全管理是能够有效提升无线网络安全能力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具有便捷性和安全性的无线网络将成为承载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平台,为整个社会乃至全球提供优质可靠的数据、语音传输服务。
参考文献
[1]来羽,张华杰.基于无线网络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措施探究[J].煤炭技术,2013,10:234-235.
篇2
【关键词】电子技术;媒体管理;工作方式
社会的发展因为高新电子技术的出现迎来了黄金时期,其中,计算机技术的作用尤其突出,他与以往的生产力完全不同,而应该在另一个层面进行解释,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已经占据了生产力的主流。比如,创新性和战略性是旧式的生产力所不具备的,超高的辐射性和人工智能技术同样是本世纪的新兴产物,作为一种新的的生产力,他是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丰富了业余生活,使电视可以连接网络使用,而告别了楼顶电线杆的时代,这都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是电子技术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标志。本文在这个方面探讨电子技术在电视媒体中的应用以及对电视媒体的影响。
1电子技术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计算机的应用就逐渐蔓延开来,它既包含了物理逻辑学的严谨,又赶上了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于是在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就全球普及。电子技术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电子管计算机,到晶体管计算机、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大规模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最后是网络计算机。更新换代程度越来越频繁,技术越来越先进,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包含的程序和功能越来越多,现阶段已经到了研发纳米级的程度了,其运行速度已经超越前面任何一个阶段的速度,到了纳秒以下。越来越多的生活领域应用到这项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提高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电子技术在电视媒体中的应用
电视媒体的发展依靠于电子技术的发展,上文提到,网络电子通信技术为多媒体电视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电视媒体的信息传播依赖于网络通讯技术,因此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近些年的电视媒体越来越多姿多彩,形式新颖,足够吸引人的眼球,高传播性同样可以使它的影响范围大大加强。首先,电视应用的信号离不开卫星传播,加强地面覆盖建设,可以使信号覆盖范围大大加强,同时,媒体间的良性竞争也有利于推动技术的发展。其次,有线电视的发展得到了大力推动。因为原有的电视通讯传输介质是电缆,电缆的传输条件并不好,传输途中会损失掉好多电视信号,因此近些年光缆一出现,就迅速替代了电缆作为媒体传输介质。当前电视媒体的传播形式主要有三,一是有线电视,二是卫星信号,三是网络电视。其中有线电视的特点十分独特:(1)频道内容丰富,采用卫星信号传输,无线网络传播,因此多媒体音质,画质都达到了现有技术的最高水平,能同时传送多达120套电视节目。预计未来可以同时传播多达500套电视节目。(2)光缆信号稳定,受干扰性小之又小,播出质量可以保证。(3)光缆的特征可以将信号双向传输,不仅可以连接有线电视,还能将网络引入到电视中来,电视上可以点播网络节目观看,扩大了电视媒体功能领域。
3电子技术在电视媒体发展中的作用
3.1电子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媒体创作与媒体接收设备质量
电视媒体的发展是媒体技术的整体发展,环环相扣,都是必不可少的。每个环节都是为了将媒体技术向更高的技术水平推进,朝着数字化,动力化,智能化发展。电子元件的发展是整个发展过程的先决条件,只有基础设施完备,才能将技术发展推进到更高的发展水平。创新研发能力越强,技术进步就越大。当前电视媒体技术已实现了五个转变:(1)电视摄像器材由摄像管向CCD的转变。(2)电视录像器材同3/4模拟分量向1/2模拟分量转变;(3)ENG由分体式向一体化转变;(4)播出方式从计算机控制人工上带的半自动化播出向计算机控制机械手上带的全自动播出方式转变;(5)从模拟播出系统向数字播出系统转变。新技术还不断丰富着新闻媒介的报道手法,开拓着新闻媒介的业务领域。如利用先进的传送设备进行现场报道。
3.2电子技术拓展电视媒体功能
技术的发展使得元器件的功能和作用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展,网络电视和智能电视机的出现就是很好的佐证,利用技术进步制造出电视制式之间的相互兼容,通过模拟分量技术将数字信号间的传输变得更快,新型的传输媒介的使用为传输速度提供了更优质的渠道,在各方面共同作用下,我们才能在家里享受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提高了生活水平。在电视节目制作中,我们不再采用以往的媒体工作模式,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段和组织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变化,节目越来越“接地气”,追求高收视率,这就需要网络技术和电视技术的多方面配合,是的多媒体技术更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由单一模式变为多样模式。
3.3电子技术的发展对电视新闻传播的有效影响
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有效地拉近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时间与空间不再是限制人们的桎梏,而是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今天可以收看昨天的电视节目,而大规模的传播特性也可以坐在家里收看大洋彼岸的实况直播。随着电子技术和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中都可以将现场的情况真实有效及时的传送到电视观众面前。另一方面,电子技术的以展改进了图像符号。使图像更清晰,音质更保真,近些年出现的3D,4D技术就是多媒体的进步,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同时在字幕制作特效方面,电子技术的发展也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图像,音效与特效三者结合,极大了发挥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同时,录像机,摄像机的发明和使用,也有效的节约了人力和物力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顾涛.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视媒体的影响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孙彬.消费电子技术发展对广播影视新媒体的影响[J].消费电子.
[3]杨辉.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2.
篇3
2003年2月1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不到10分钟,国内几十万手机用户就已经通过手机短消息获知了这一重大新闻。
今年的2月24日,人民网、人大新闻网、政协新闻网共同推出国内首家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新闻网――“两会”无线新闻网,首次实现了手机报道国家重大政治活动新闻的历史性突破。一时间各种报道称,手机无疑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传媒工具―― “第五媒体”。
我们在对“第五媒体”迅猛发展感到欣喜的同时,也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究竟谁是“第五媒体”,是手机短信,还是手机?
每个新事物的产生都会伴随着怀疑,然而也就是在这争争吵吵中,事物发展了,对它的认识也随之逐步清晰、成熟起来。所谓的“第五媒体”亦是如此,需要我们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什么是“第五媒体”?
所谓“第五媒体”,这是传播学者们对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一种可能出现的理想的新媒体的称谓。
那么究竟如何去定义呢?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说法。工程技术人员注重的是技术手段的应用:第五媒体是一种集网络和电视功能于一体,通过宽带流媒体技术,把各种文字、图像、音频信息变成‘一个个0和1’进行数字化,然后传输给广大用户的崭新媒体。
媒介研究者着重强调的是媒介表现形式:第五媒体的主要应用方面是网络电视,新兴的流媒体技术是第五媒体实现的主要手段,而从区别以往的音频广播和视频广播入手,第五媒体又是一种新的数据广播形式。实际上它应该是对广播、电视、报纸、网络这四类媒体进行的“破坏性创造”后具有“立体”强大传播能力的新媒体。
未来的使用客户看重的是媒介实用功能,把“第五媒体”描述为“能像万维网那样个性化服务,像广播网那样没有共享冲突,像印刷书报那样存内容于家庭”。
某些商业咨询机构看到的是商业利用价值:“所谓‘第五媒体’,就是指具有信息载体功能的商品或者最前沿的商业终端,它们在实现自身基本功能属性的过程中,由于和海量最终用户的直接接触,因而能够将特定信息进行最大限度的有效传播,进而达到一种类似,甚至超过普通媒体传播效果――无论是广告还是新闻――的状态。因此,当一种商品或者商业终端具备了这种特质时,我们就不妨称之为‘第五媒体’。”
其实,由于是新生事物,关于“第五媒体”的定义,到目前应该说还不可能有严格科学的界定,概念尚比较模糊,以至于甚至出现了一些表述上的不一致,比如,有的文章标题是《手机短信,能否成为新媒体》,有的则为《手机,能成为第五媒体吗?》,有的文章开始头讲的是“手机”,后来就变成了“手机短信”。但至少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无论是手机还是手机短信,抑或是其他什么,“第五媒体”首先应该是一种媒体,必须具有作为一种媒介具有的普遍特性。
短信:“第五媒体”的一种介质
1992年,当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尔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当初这项由电信运营商为解决手机话费过高而推出的低廉文本信息的服务,这个看似非常小孩玩意的一个通讯交流的东西,竟会在多年后对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甚至对政治都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
不难看出,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传播相比,手机短信传播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它是即时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与传统媒介的固有特征相比对,从信息的扩散过程看,短信的信息流动是一种双向的、有中介的信息流动。发送和接收者既可以是人际交流的参与者,也可以是由专业的传播机构的“点对众”的编辑和用户。从信息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来看,短信依赖书面语言(手写和印刷),也包括视觉要素,如图像和照片。从信息的接收方式来看,短信交流双方既可以如人际交流一样,同步地编码、释码、译码,也可以在接收信息后,自由地选择处理信息的时间和地点,不需要局限在特定的场所和时间。
也许当初一些人把短信视为继报纸、书籍、广播影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正是基于对手机短信具有这种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双重功效的一种认可吧。
但如果我们由此就将短信等同于手机媒体,显然是以偏概全了。应该加以澄清的一个概念是,短信并不能等同于媒体,正如纸张之于报纸、电视机之于电视传媒一样,短信只是手机媒体的一种介质,短信的各种表现形式只能算做是在手机媒体上开发出来的一种内容产品的不同形态,而相对于后来出现的其它技术形式如彩信、WAP等,短信传播只是手机媒体的一项基本功能、一种技术手段。
这一点,其实从短信产生的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的。一些人认为短信作为媒体所具有的便携性、移动性、即时性等特性,实质是因为短信有了手机这个载体,是手机而非短信具有了这些媒体特性。
此后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彩信、IVR、WAP等技术的应用,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的出现,无线新闻网站、手机新闻直播的登场,将手机作为大众传媒的多种功能和特性日益发掘出来。手机短信作为 “第五媒体”的角色受到了质疑。
手机:正在成为“第五媒体”
早在2000年,中国移动就推出了将GSM网络与Internet网络沟通融合在一起的WAP业务,为移动通信与因特网之间架起了一座应用平台。而这也被认为是打破短信媒体误区的一项关键性技术。
“第五媒体”浮出水面,短信功不可没,但随着技术手段的逐步提高,手机的多种功能被不断地发掘出来,它的内容产品也被不断地丰富起来。彩信、IVR、WAP等技术对于短信纯文本形式传输来说,无疑是一种前进和突破,它们为手机打开了短信以外的另一片媒体天空。
2004年7月18日,北京好易时空公司和中国妇女报推出了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这张彩信报纸克服了短信容量小、格式单一的缺点,还可以实现用户和报人之间的互动。半年后,2005年1月10日,杭报集团和杭州移动宣布合作推出了一张彩信手机报纸。今年4月5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和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决定,联手启动国内首张省级手机报――浙江手机报。
2004年8月问世的《城外》还是部短信小说,手机用户得用3角每条的价格通过手机短信来阅读,而到了2004年11月15日,在上海和北京同时首发的《距离》已经号称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手机小说”,彩信每次能够发送的文字最多可以达到2万字。
各通信公司和广电机构联手展开的各种尝试把手机电视推到了受众关注的面前。2004年4月,中国联通在全国范围内推出“视讯新干线”移动流媒体业务,与国内12家电视频道达成协议,为视讯新干线提供内容,其中包括央视新闻台、央视4套、9套、凤凰资讯台、BBC等。12月初,天津联通开通基于CDMA手机的掌上电视(GOGOTV),利用CDMA移动通信网络,在手机上成功实现流畅清晰的视音频传输效果,轻松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津卫视及其他省市电视台近20套节目。
而继2005年1月1日上海移动与上海文广传媒集团联手推出手机电视业务试点后,2月6日,他们又一次试水新媒体,推出中国第一部“手机短剧”――《新年星事》,共10集,每集3分钟。此后更有北京乐视传媒投资300万,于4月27日开机拍摄中国首部用胶片制作的专门在手机上播放的电视连续剧《约定》。此前的去年12月23日在中国首映的周星驰新作《功夫》也曾现身手机,影迷通过手机这一终端看到了10个拆分的电影片段。先进的技术让人们抱着手机看电影成为了现实。
不断地与传统媒体对接,又不断地将之超越,在手机从一种通讯终端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信息终端的过程中,手机越来越媒体化了。
同其他四大媒体相比,手机比电脑更普及,比报纸更互动,比电视更便携,尤其是手机已经显现出超越其他媒体的一些特性来。就像有学者专家指出的,就信息能够抵达受众的通道来说,没有比手机更迅捷的了。手机在打破制作周期、获取地点、公用信息利用等方面的限制的同时,更打破了信息采集者的限制,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这一媒体的记者,这使得信息的来源更加多元、全面和快捷;几乎遍布全球的GPRS网络设施,使手机网络比电脑网络的自由度更大,天然的互动特色无疑是媒体传播的巨大进步;能传输包含文字、图像和声音在内的多媒体信息,可以进行网络浏览、商务信息传送、文件共享/协同性工作、分派工作、企业电子邮件、internet邮件文件传送、静止图片传输、在线交谈等,当移动图像传输速度的技术障碍突破后,全媒体的手机更受欢迎。与昂贵的电视、计算机等电子媒介和投资虽小却传递繁琐的平面媒介相比,小型化设计的手机不仅携带方便,而且经济实用。
更重要的是,一个媒体种类的形成离不开受众基础,而手机的崛起恰恰就在于它庞大的用户数量。根据信产部公布的最新数据,2004年,我国手机用户人数达到了3.34亿人,比2003年增长了6500万人。据预测,到2005年我国手机用户有望达到4.02亿,普及率达到30%以上。这意味着每三位中国人中就有一位拥有一部手机,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俨然已经构成大众传播所必需的大量的分散的受众。
事实上,作为一种新媒体,这些年来手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已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以广播为例,听众的短信已成为部分电台节目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003年起大部分的城市电台陆续设立了手机短信平台,发送手机短信的听众主要以短信竞猜、短信投票和短信交流等方式参与广播节目。2003年,针对美伊战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设了一档的特别直播节目《海湾零距离》。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短信引进了传统的广播新闻节目当中。“全国听众调查”的数据表明:《海湾零距离》开播之后不断刷新收听率的新高,总体收听率高达8.4%,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档节目中名列前茅,83.4%的一套听众收听过该节目。
而今年人民网开通的“两会”WAP网站是主流媒体首次利用无线互联网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实时报道,也是WAP业务真正运用于新闻传播活动。“两会”无线网站开通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访问人次超过300万,总页面访问量超过1500万,强国论坛总发帖量超过15万条,注册用户过10万。
中国手机娱乐第一门户――空中网今年对第7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进行了全程的“手机直播”。这也是国内第一次用手机进行大型传播活动的实时报道。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手机也已成为新闻采访的利器。多媒体信息服务(MMS)业务可以帮助记者们用手机自带的数码相机拍张照片,用手机录音器录制声音,再用手机书写功能写下几句说明,并把它通过无线网络发给值班的编辑――一则现场报道就这样完成了。CNN在2001年4月报道中美军机相撞时就已经使用类似的视像电话了。
有预言说,一旦步入3G时代,手机作为“第五媒体”将大放异彩。
“第五媒体”:路还有多远?
当然,手机距离一个真正的独立媒体还很远。它的媒体化目前还只是初现端倪,从方法到细节、从理论到实践都还在尝试阶段。对它的认识也不够成熟,把短信当作手机媒体就是一例。
关键的问题就在于,目前手机还定位于通讯行业,缺乏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媒体应该有的原创内容、健全的采编体系和运作管理体系、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队伍等,它目前的有关媒体业务所有运作,包括新闻来源都是依附于传统媒体或者互联网,比如说现有的“手机报纸”大多是把报纸内容直接翻版到用户的手机上,因而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独立的媒介产业。
就传播内容来说,大凡一种媒介要奠定在社会信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新闻必然是其核心业务,而目前新闻还没有成为手机生产的内容产品的核心部分。浏览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手机门户,排在前10位的除了运营商自己提供的简短新闻资讯外,没有SP提供的新闻入口。从用户接受的短信服务内容来看,短信聊天游戏以57.1%的使用者比例位居首位,其次是笑话、幽默等娱乐信息(44.6%),再次才是新闻、财经等信息(25.3%)。
从技术上讲,信息存储量有限、终端屏幕小、传输速度不够都是手机媒体面临的瓶颈。现在较为普遍的GPRS网络,仅仅是一项过渡技术。它的下载速度远低于所预期的速率,理论上可以达到60kb/s,但实际上仅达到20kb/s,而且,GPRS手机使用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网络经常会出现信号中断等问题。可喜的是,3G技术将有可能解决这些难题。
从市场层面讲,目前我国的情况是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宽带网的三网合一,因各方利益纠葛、运营观念狭隘和业务能力欠缺以及技术难题等,迟迟不能走向正轨,ICP、终端服务商、运营商、用户这一产业链并不完善,如何开发更多应用,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手机终端厂商如何统一标准?利润如何分成?这些问题都还处在探索阶段。
篇4
对于“计算机病毒”这个概念,很多专家和学者也做过许多不尽相同的定义。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二十八条中明确指出:“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作为一种计算机程序,之所以被人们称为“病毒”,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对计算机的破坏作用与医学上的“病毒”对生物体的破坏作用极其相似,它与生物医学上的“病毒”同样具有传染性和破坏性,因此我们就将生物医学上的“病毒”概念进行引申,从而产生了“计算机病毒”这个名词。但计算机病毒和生物学上的病毒不同的是,计算机病毒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针对计算机软、硬件所固有的脆弱性而编制的具有特殊功能(通常是攻击计算机软、硬件)的程序,也就是说它是一段程序。因此,从广义上讲,凡是能够引起计算机故障,影响计算机正常运行的、破坏计算机数据的所有程序,统称为“计算机病毒”。
2计算机病毒产生的根源
计算机病毒是计算机技术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社会信息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探究计算机病毒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2.1用于版权保护这是最初计算机病毒产生的根本原因。在计算机发展初期,由于在法律上对于软件版权保护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完善,因此,很多商业软件被非法复制,软件开发商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就在自己的产品中加入了一些特别设计的程序,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用户进行非法复制或传播。但是随着信息产业的法制化,用于这种目的的病毒目前已不多见。
2.2显示自己的计算机水平某些爱好计算机并对计算机技术精通的人士为了炫耀自己的高超技术和智慧,凭借对软硬件的深入了解,编制这些特殊的程序。他们的本意并不是想让这些计算机病毒来对社会产生危害,但不幸的是,这些程序通过某些渠道传播出去后,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2.3产生于个别人的报复心理在所有的计算机病毒中,危害最大的就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出于报复等心理故意制造的计算机病毒。例如,美国一家计算机公司的一名程序员被辞退时,决定对公司进行报复,离开前向公司计算机系统中输入了一个病毒程序,“埋伏”在公司计算机系统里。结果这个病毒潜伏了5年多才发作,造成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紊乱,给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
2.4用于特殊目的此类计算机病毒通常都是某些组织(如用于军事、政府、秘密研究项目等)或个人为达到特殊目的,对政府机构、单位的特殊系统进行暗中破坏、窃取机密文件或数据。例如倍受网络界关注的中美之间的黑客大战,很有一丝网络战的味道
2.5为了获取利益如今已是木马大行其道的时代,据统计木马在病毒中已占七成左右,其中大部分都是以窃取用户信息、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如窃取用户资料、网银账号密码、网游账号密码、QQ账号密码等。一旦这些信息失窃,将给用户带来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如“熊猫烧香”、“网游大盗”、“网银窃贼”等。
3计算机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计算机病毒具有自我复制和传播的特点,因此,只要是能够进行数据交换的介质都有可能成为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如①通过移动存储设备来传播,包括软盘、光盘、U盘、移动硬盘等。其中U盘是使用最广泛、移动最频繁的存储介质,因此也成了计算机病毒寄生的“温床”。②通过网络传播,如电子邮件、BBS、网页、即时通讯软件等,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感染的范围也越来越广。③利用系统、应用软件漏洞进行传播,尤其是近几年,利用系统漏洞攻击已经成为病毒传播的一个重要的途径。④利用系统配置缺陷传播.很多计算机用户在安装了系统后,为了使用方便,而没有设置开机密码或者设置密码过于简单、有的在网络中设置了完全共享等,这些都很容易导致计算机感染病毒。⑤通过点对点通信系统和无线通道传播,在无线网络中被传输的信息没有加密或者加密很弱,很容易被窃取、修改和插入,存在较严重的安全漏洞。目前,这种传播途径十分广泛,已与网络传播一起成为病毒扩散的两大“时尚渠道”。
4计算机感染病毒后的主要症状
计算机感染病毒以后,会出现很多的症状,这里我们列举了一些,以方便大家判断及处理。
4.1Windows出现异常的错误提示信息Windows错误信息提示,是Windows系统提供的一项新功能,此功能向用户和Microsoft提供错误信息,方便用户使用。但是,操作系统本身,除了用户关闭或者程序错误以外,是不会出现错误汇报的。因此,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中了病毒。在2004年出现的冲击波病毒以及震荡波病毒,就是利用关闭系统进程,然后提示错误,警告用户将在1分钟内倒计时关机。
4.2运行速度明显降低以及内存占有量减少,虚拟内存不足或者内存不足计算机在运行的时候,正常情况下,软件的运行不占用太大的资源,是不会最广泛运行速度的。如果速度降低了,可首先查看CPU占用率和内存使用率,然后检查进程,看用户进程里是哪个程序占用资源情况不正常。如果虚拟内存不足,可能是病毒占用,当然也可能是设置不当。
4.3运行程序突然异常死机计算机程序,如果不是设计错误的话,完全可以正常打开、关闭。但是,如果是被病毒破坏的话,很多程序需要使用的文件都会无法使用,所以,可能会出现死机的情况。比如QQ软件以及IE软件,就经常出现错误。另外,病毒也可能会对运行的软件或者文件进行感染,使用户无法正常使用。例如:突然死机,又在无任何外界介入下,自行启动。
4.4文件大小发生改变有些病毒是利用计算机的可执行文件,和可执行文件进行捆绑,然后在运行的时候两个程序一起运行。而这类可执行文件唯一的缺点是文件大小会改变,因此在平时使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4.5系统无法正常启动以及系统启动缓慢系统启动的时候,需要加载和启动一些软件以及打开一些文件,而病毒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进入系统的启动项里,或者是系统配置文件的启动里,导致系统启动缓慢或者无法正常启动。
4.6注册表无法使用,某些键被屏蔽、目录被自动共享等注册表相当于操作系统的核心数据库一样,正常情况下可以进行更改,如果发现热键和注册表都被屏蔽,某些目录被共享等,则有可能是病毒造成的。
4.7系统时间被修改由于一些杀毒软件在系统时间的处理上存在瑕疵,当系统时间异常时会失效,无法正常运行。很多病毒利用了这一点,把系统时间修改之后使其关闭或无法运行,然后再侵入用户系统进行破坏。例如“磁碟机”、“AV终结者”、“机器狗”病毒等。
4.8Modem和硬盘工作指示灯狂闪工作指示灯是用来显示Modem或者硬盘工作状态的,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指示灯只是频繁闪动而已。如果出现指示灯狂闪的情况,就要检查所运行的程序是否占用系统资源太多或者是否感染了病毒。
4.9网络自动掉线在访问网络的时候,在正常情况下自动掉线,有的病毒专门占用系统或者网络资源,关闭连接,给用户使用造成不便。
4.10自动连接网络计算机的网络连接一般是被动连接的,都是由用户来触发的,而病毒为了访问网络,必须主动连接,所以,有的病毒包含了自动连接网络的功能。
4.11浏览器自行访问网站计算机在访问网络的时候,打开浏览器,常会发现主页被修改了。而且,主页自行访问的网页大部分都是靠点击来赚钱的个人网站或者是不健康的网站。
4.12鼠标无故移动鼠标的定位也是靠程序来完成的,所以病毒也可以定义鼠标的位置,可以使鼠标满屏幕乱动,或者无法准确定位。
4.13打印出现问题如打印机速度变慢、打印异常字符或不能正常打印等。
5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防止病毒的侵入要比病毒入侵后再去发现和消除它更重要。为了将病毒拒之门外,就要做好以下预防措施:
5.1树立病毒防范意识,从思想上重视计算机病毒要从思想上重视计算机病毒可能会给计算机安全运行带来的危害。对于计算机病毒,有病毒防护意识的人和没有病毒防护意识的人对待病毒的态度完全不同。例如对于反病毒研究人员,机器内存储的上千种病毒不会随意进行破坏,所采取的防护措施也并不复杂。而对于病毒毫无警惕意识的人员,可能连计算机显示屏上出现的病毒信息都不去仔细观察一下,任其在磁盘中进行破坏。其实,只要稍有警惕,病毒在传染时和传染后留下的蛛丝马迹总是能被发现的。
5.2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并及时升级到最新版本(如瑞星、金山毒霸、江民、卡巴斯基、诺顿等)。
另外还要及时升级杀毒软件病毒库,这样才能防范新病毒,为系统提供真正安全环境。
5.3及时对系统和应用程序进行升级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安装相应补丁程序,从根源上杜绝黑客利用系统漏洞攻击用户的计算机。可以利用系统自带的自动更新功能或者开启有些软件的“系统漏洞检查”功能(如“360安全卫士”),全面扫描操作系统漏洞,要尽量使用正版软件,并及时将计算机中所安装的各种应用软件升级到最新版本,其中包括各种即时通讯工具、下载工具、播放器软件、搜索工具等,避免病毒利用应用软件的漏洞进行木马病毒传播。
5.4把好入口关很多病毒都是因为使用了含有病毒的盗版光盘,拷贝了隐藏病毒的U盘资料等而感染的,所以必须把好计算机的“入口”关,在使用这些光盘、U盘以及从网络上下载的程序之前必须使用杀毒工具进行扫描,查看是否带有病毒,确认无病毒后,再使用。
5.5不要随便登录不明网站、黑客网站或用户不要随便登录不明网站或者黄色网站,不要随便点击打开QQ、MSN等聊天工具上发来的链接信息,不要随便打开或运行陌生、可疑文件和程序,如邮件中的陌生附件,外挂程序等,这样可以避免网络上的恶意软件插件进入你的计算机。
5.6养成经常备份重要数据的习惯要定期与不定期地对磁盘文件进行备份,特别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数据资料,以便在感染病毒导致系统崩溃时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数据,尽量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
5.7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在日常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应该养成定期查毒、杀毒的习惯。因为很多病毒在感染后会在后台运行,用肉眼是无法看到的,而有的病毒会存在潜伏期,在特定的时间会自动发作,所以要定期对自己的计算机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感染了病毒,要及时清除。
5.8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必备的相关知识无论您是只使用家用计算机的发烧友,还是每天上班都要面对屏幕工作的计算机一族,都将无一例外地、毫无疑问地会受到病毒的攻击和感染,只是或早或晚而已。因此,一定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必备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新病毒并采取相应措施,在关键时刻减少病毒对自己计算机造成的危害。
掌握了计算机病毒的知识,一旦遇到计算机病毒就不会“闻毒色变”,只要我们对计算机病毒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并掌握一些防毒知识,就完全有可能让病毒远离我们。
参考文献:
[1]韩筱卿,王建峰等.《计算机病毒分析与防范大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3月.
[2]程胜利.《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3]张小磊.《计算机病毒诊断与防治》.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年8月.
[4]彭国军等编著.《计算机病毒分析与对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5]陈立新.《计算机病毒防治百事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篇5
[关键词]手机出版特点发展现状
一、手机出版的概念
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于2005年在《手机出版:21世纪出版业的新机遇》对“手机出版”做出了首个概念解释:“手机出版,在世界上尚无人对其下过定义。
笔者认为,随着上网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正在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终端设备,手机出版是网络出版的延伸与组成部分。”随后,匡教授在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曾对网络出版下的定义做出新的理解和延伸,并认为“所谓手机出版,就是以手机为媒介的出版行为,是网络出版的延伸。”
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音像出版社副社长王勤认为:手机出版就是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的内容信息经过编辑加工后,以无线、有线接入或者以介质存储方式,和传播于移动终端的行为。
笔者认为,手机出版是另外一种网络出版形式,虽然说,手机技术在迎接3G时代到来的时刻,已经与互联网联系越来越紧密,并且在以后会更加紧密甚至达到技术的融合。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从出版这个行为上来说,手机与互联网是两个不同的分支;从技术上来说,互联网出版以互联网技术为平台,而手机出版则主要运用无线通讯技术,二者有不同的传输渠道和方式;从网络语言上说,手机出版主要是WML语言(日本的I-MODE手机用的是CHTML语言),互联网出版一般使用的是HTML语言。
总之,手机出版依然沿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表现形态,并且将很多其他媒体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加工后,通过无线网络、有线互联网传播到手机或终端阅读器上,供读者使用或者下载的传播行为。
二、手机出版的特点
1.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手机出版拥有全球巨大的客户潜力,因此发行数量也将会非常庞大,而且手机出版物现在引领的也是一种“娱乐化、快速化、浏览性”的阅读方式新潮流。
2.零纸张、零印刷、零运输成本的运营模式
传统出版业由于是纸质媒介,因而纸张成本、印刷成本、运输成本都很高,而手机出版物的发行及运营成本则因为其特殊性而大大降低了。通过手机这个载体,可以省去油墨纸张印刷等费用,且电子出版物可以直接到达用户手中,从而避免了传统模式中的经销商、店铺等,极大地降低了中间环节的成本。
3.终端客户的定位更加精准
在手机出版中,手机作为终端设备,处在不同消费水平的人们会选择适应其身份的手机。同时,这些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阅读爱好、习惯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因此,这就要求阅读人群要定位精准、内容设计要灵活科学。
4.手机出版渠道管理简单
传统出版的渠道合作及管理比较复杂,采用新华书店和民营书店零售、批发等,在进行渠道设计的时候还需要根据出版企业各自的产品、结构、适销度、用途等不同特点来进行。而手机出版采用一站式的渠道管理,直接面对手机发行渠道商,无库存要求,回款周期较短。
5.手机出版物互动性强
手机出版物与读者有着更强的互动性。传统出版一般都是单向性的出版,受很多条件的限制、制约,与读者互动费时费力,往往很难搜集到精确的读者信息以及意见反馈;而手机出版则造就了一个星状网络,每一部手机都是这个星状网络的重要环节,从而能够实现对出版物销售的跟踪,对出版资源进行快速的收集,能够进行及时的读者调查,能够收到最新的读者书评和意见反馈等多方面的功能,这些对出版者和读者提供了双向的服务,实现了更广泛、迅速的互动。
6.手机出版传输广泛、扩展性强、自由度大
手机出版的信息量大,而且调整起来不像传统出版那样受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的制约限制,往往能够在内容上随时扩展、修改,而且只要有传输网络的地方,手机出版物就能够到达,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三、手机出版目前的发展状况
1.手机出版的传播形式
权威机构认为:手机作为第五媒体,承载业务内容的方式,仍是对其他媒体的延伸,从这个角度,将手机媒体业务划分为“手机报”、“手机音频广播”、“手机视频/电影”、“手机电视”、“手机小说”等五种常用业务。
目前,我国的手机出版已经形成了手机小说、手机报纸、手机杂志、手机原创文学、手机游戏、手机(无线)音乐等门类齐全、灵活多样的手机出版格局。
2.手机出版的模式
手机的出版目前是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商业模式,且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较为普遍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1)短信或彩信形式
这是一种新的流行文化形式,优势在于便捷性,因为大多数手机用户已经养成了收发短信的习惯,短信小说只须一次订制,就可以定期接收,无需额外操作;劣势在于短信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十分有限,信息类型也较为单一,不足以满足大规模出版的需要。同时手机用户处于受众一方,难以将阅读感受进行反馈,手机媒体交互性的优点未能得以发挥。
(2)通过WAP平台把互联网上的信息和业务引入到移动电话等无线终端
和短信型相比,WAP型的优势首先在于可基本实现全文出版,其次是WAP网上能够承载的信息更为海量,用户选择空间更大,但目前网络带宽较窄,传输速度慢,手机屏幕又比较小,大大限制了WAP网的发展。对出版单位而言,可以通过分析WAP用户的消费纪录,了解产品的市场表现,从而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和产品线调整。
(3)将信息用二维码进行编码,使二维码信息以彩信的形式在手机里存储、阅读、传播。
2008年3月28日,“中国手机出版服务平台”正式启动,这是基于二维码技术的移动多媒体出版平台,能够为读者提供延伸信息服务。同时该平台为读者与出版社之间提供了及时、高效、便捷的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了网上的图书交易、图书信息与内容的编辑和、图书信息检索及订阅、新书推荐、积分抽奖活动、网络调查、物流监控等出版各环节所需的必备功能,从而开展直接面对读者的双向互动营销,实现传统出版和网络出版的优势整合,使传统出版行业实现跨媒体经营成为可能。
与WAP网上有海量的电子书资源相比,二维码型突破了以往需要输入网址的上网方式,具有使用方便、上网快捷的优势,用户进入的是出版社的专属页面,目标指向明确,出版社可以借此全方位地展示自身形象和产品,最大限度地开展营销。劣势在于,目前能支持二维码扫描与解码功能的手机价格相对较高,普及率低。
(4)在手机中嵌入阅读软件,使手机成为移动阅读器。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数字出版技术商北京方正阿帕比的移动阅读技术,方正阿帕比将手机书客户端阅读软件预装在诺基亚、多普达、康佳等多款手机上,用户就可以直接到阿帕比手机数字资源中心下载手机书。
预置型的优势在于,一旦阅读软件预装成功,而且用户养成了使用习惯,比通过WAP型浏览更加高效。这就好比网上聊天,通过电脑预装了即时通讯工具QQ或MSN后,聊天就更加方便快捷,用户体验优于通过论坛或聊天室聊天。劣势也在于对手机终端的硬件要求较高,普及率不易提高。
3.手机出版的发展
目前,手机出版的发展非常迅速。从国际上看,手机出版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发展期。2006年,日本手机图书出版额已达238亿日元(15.9亿人民币),据推测2007年将达到400亿日元(26.7亿人民币)。从国内看,2006年我国手机动漫市场规模达3166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达到4300%。另据新华社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通过手机进行文学阅读的用户已经超过3000万,并且近两年来手机文学读者年均增加80%左右。到2007年4月底,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4.87亿户。这一庞大的用户群将使手机这一数字阅读终端群体数量不可避免地扩大。
并且,艾瑞咨询《2007-2008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发展报告》分析认为,数字出版物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个人付费、集体付费和广告等营收渠道存在一定的发展阻碍,手机出版物将成为近期数字出版行业的突破重点。
所以,手机出版势必将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行业。
四、手机出版面临的问题
虽然手机出版正在走近我们的生活,但由于诸多制约因素,手机出版的产业链没有形成,商业模式也还不成熟,产业规模并不如预计的那样大。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曾经指出,目前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观念、产业链与商业模式、数字版权、数字内容监管、标准化、阅读方式等问题以及技术壁垒,是制约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产业转型的关键因素。
1.资费高
尽管中国移动不断下调相关费用,但相比日本来说,还是比较高。日本实行手机单向收费,包含上网包月费在内每月才需3000日元,极低的资费使得日本手机上网的人数超过了电脑上网的人数。而且,手机报纸的摘要可免费阅读,如欲全文阅读则只需每月加付200-300日元(由话费中扣除),仅相当于购买一张地铁票的钱。在我国,虽然很多用户有手机上网的需求,但上网费用之高阻碍了此项业务的发展步伐。此外,手机上网速度慢也影响了手机出版的发展,相关各方均期待3G时代的到来为其带来新的气象。
2.内容少
虽然我国手机出版目前既有单份传统媒体的品牌出版,也有内容出版商对内容资源的编辑整合,既有传统媒体,也有没有传统媒体依托的内容服务商,但内容建设仍是摆在手机出版面前的一大课题。当然,这也有深层的原因。
在我国,手机出版是电信运营商和SP的积极推动,但WAP网站内容比较贫乏,手机原创文学刚刚起步不成气候,传统媒体对手机出版的重视程度不够。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分成比例低,传统出版业并不积极。内容提供商与电信运营商、SP的分成比例是3:7,而日本手机出版发达,除了手机上网后可以访问到足够丰富的内容,有重大影响力的10余家报纸都很看重手机出版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内容提供商与电信运营商、SP的分成比例是7:3,内容提供商拿走了手机出版的绝大部分收益,电信运营商只得到9%,从而扶持了该产业的发展。
3.盗版易、监管难
我国对出版物实行的是审核制,但手机出版尤其是其中的原创文学出版是一种大众创作大众阅读的行为,5亿手机用户都可能成为出版者,如何在出版前对内容进行审核成为一大难题,手机出版中还可能出现侵犯知识版权的问题。由于侵权成本低、非常方便,而维权成本高、风险大,目前还没有良好的对策。
4.上网速度慢
手机上网速度慢,也影响了手机出版的发展。3G出现以前,我国的手机上网速度一般只有10~14kbps(千字节/每秒),甚至不如2000年前后我国推行ADSL时的普通互联网链接网速。3G在今年开始试运营后,手机上网速度将提高到100kbps(千字节/每秒)以上,一些基于手机的各类增值服务业务将出现井喷型增长。因此,各方面也都在期望3G时代的来临。
5.技术标准难统一
在数字出版领域,格式的不统一成为行业之痛。直接关系到产业的做大做强。方正的CEB、超星的PDG、书生的SEP、Adobe的PDF、知网的CAJ等,各自都有一套格式,电子书业没有行业通用的标准和格式。标准不一致导致用户必须使用不同的阅读器软件,这也增加了用户阅读的成本,同时也不利于行业内容的交换和整合,这是数字出版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五、手机出版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手机出版的问题,很多业内人士都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玉山表示,标准化是产业化的基础,没有标准会很难有大的跨越和发展,“通过制定一套手机出版的标准体系,将推动手机出版的标准和管理。”因此,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承担全国新闻出版技术标准委员会的工作,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手机出版标准的制定:第一,制定一套手机出版的标准体系。第二,使用手机出版的成像格式标准。第三,制定手机出版的监管标准。
这些提议都是针对手机出版的监管难及内容少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还未有针对资费高、手机上网速度慢及技术标准统一方面等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因此,还需要做很多努力。
六、结语
虽然,手机出版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但是依然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3G时代的到来为出版产业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相信3~5年后随着3G在中国的逐渐普及,相关法规的完善,手机媒体将实现网络化、宽带化,手机将成为随身携带的、交互式、多媒体的大众媒体,将创造一个巨大的出版市场。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
[2]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王勤专栏博客http:///wangqin/.
[4]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2).
[5]出版参考,2008,6(下旬刊).
篇6
[关键词]电子书 图书馆 影响 挑战
[分类号]G255
近年以Amazon Kindle和汉王电子书等为代表的个人阅读器正快速兴起,这些面向个人用户的新一代IT技术产品很可能使未来电子书像Pc或手机一样普及,改变现有的以书本为主的阅读形式,这势必会对利用纸质资源开展服务的图书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及挑战,从而影响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
1 电子书的定义及其特征
电子书也称E―Book,目前国内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初步认定电子书是代表人们所阅读的数字化出版物,从而区别于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出版物,电子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一定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通过数码方式记录在以光、电、磁为介质的设备中,借助于特定的设备来读取、复制、传输。电子书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电子文本,包括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等;二是指用来阅读电子书的专用阅读器,如国外最早推出的SoftBook、RocketBook以及现在流行的Kindle、国内的“汉王”等是一种便于携带的新型阅读工具。
电子书具有下述特征:①依靠网络传播;②需要一定的阅读设备如电子阅读器、pc机等;③内容深度大,具有个性化、不同于网上新闻等的信息内容;④具有检索功能,特别是以电子阅读器为载体的电子书贮存量大、便于携带。除了象纸本图书一样阅读方便外,还具有图文声像并茂、阅读时可随处做笔记加书签、能透过内容的超链接、不断地让读者进一步去发掘更详细的资料、绿色环保等特点。因此,电子书问世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被业内人士认为最终将会取代纸质图书。
2 电子书的发展现状
电子书虽早已存在,但是因为没有一个成熟的体系一直没有流行起来,直到亚马逊开发出了依托于庞大电子图书销售网络的Kindle电子书,才真正引爆了电子书市场,2009年美国市场大约销售出了300万台电子阅读器,研究公司Display Search预测,在2015年之前,中国将借助其人口规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阅读器市场。2009年,通过汉王、津科、易博士、长城等一批国产电子书企业的发力,这个被各方寄予厚望的产品开始显露出繁荣,加之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都高调宣布介入移动阅读,凡此种种,使2009年被称为数字出版的“拐点”或电子书市场的“元年”。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人,较2008年底增长8 600万人,年增长率为28.9%,中国网民规模逐年扩大,为电子书提供了宽阔的舞台,更成为电子书普及的强大动力。随着显示技术、3G技术、手写功能、资源建设等的发展,电子书阅读器正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得更多读者感受到了这一新兴技术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电子书从“亮点”走向“热点”成为必然。
3 电子书对图书馆的影响及挑战
3.1 电子书对图书馆的影响
3.1.1 电子书影响了图书馆提供阅读的方式数字化时代,人们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利用零碎的时间和一切可能的形式进行阅读,已成为数字化时代阅读的特征之一。电子书正是满足了这样的社会需求,以其“高普及、低成本、移动性、互动性、音画性”的特征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阅读首选。据调查,中国成年人使用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各种数字媒介的阅读率为24.5%,其中更有2.8%的人只阅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电子阅读器作为专用于阅读的产品给用户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使阅读从过去严肃认真变成娱乐活泼化,阅读不仅有快读、“娱读”、还有听读,同时也为弱势群体(视障者与孩童)带来方便。图书馆具有提供阅读资源和环境来开展社会教育的社会职能,在倡导阅读、促进阅读方面历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图书馆提供阅读的方式必然会受到影响,“人们头脑中的图书馆仍是图书束之高阁,蒙上灰尘的景象。我们要打破这种观念”,美国波士顿公共图书馆信息技术负责人迈克尔・科尔福德告诉《纽约时报》记者,“假如我们再不提供电子书,人们可能会不再使用图书馆。”改变过去单一提供纸本阅读的方式,增加电子书阅读的方式,为用户提供越来越多的阅读选择,对于图书馆来说势在必行。
3.1.2 电子书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图书馆的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是图书馆生存的根本。在信息与传播科技飞速发展的环境下,用户对信息获取的要求是方便、快捷,图书馆传统的借阅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快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需要,图书馆低层次的被动服务方式受到了影响。积极探索电子资源管理和服务模式,特别是网络服务和电子阅读器服务模式对图书馆来说已迫在眉睫。目前北京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州图书馆都已推出免费电子书阅读新体验活动,在原先外借电子图书的基础上再加上外借移动电子阅读器,实现了异地借阅、随时随地借阅图书馆的书、报、刊等数字内容,从而享受电子图书随身读的快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服务正突破物理空间,以网络为依托,通过电子书阅读器等新型移动设备提供信息服务,使用户在需要的时候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就可得到帮助,成为用户学习、生活的导航。图书馆的服务将会变得更加“泛在”。
3.1.3 电子书对传统图书馆工作流程的影响 首先,图书馆在采购电子书时,需要摸索新的采购模式,在订定电子书使用授权契约时,必须对电子书授权使用程度、范围及相关事项作一些了解,设计更为公平且严密的使用者资格认证制度,以方便电子书流通管理,还面临制定合理收藏纸质与电子资源的原则以及如何合理分配经费的问题。其次,编目方面,图书馆面临怎样从电子书出版、发行和获取的周期来提供更为开放和简便的标准,满足用户一步到位、无缝地获取所需各类资源的问题。第三,流通管理方面,传统的借阅是通过借书证来控制读者的借书权限,而电子书的借阅是通过数字资源的访问权限来控制,并通过网络来完成,图书馆面临怎样在保护版权的基础上方便读者借阅的问题。
3.1.4 电子书对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职能的影响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最古老的社会职能,图书馆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保存对象的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龟甲兽骨、纸草泥版,到近代的印刷型图书,再到现代的各种数字化产品等,只要是人类进步所留下文化遗产,都是图书馆保存的对象。电子书属于数字化产品,它的保存与印刷型图书不一样,需要统筹规划、建立一个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技术平台,目
前图书馆在保存电子书时面临电子书格式不一且互不兼容、出版主体多样化、数字版权管理软件的使用、电子出版商归档保存意识淡薄等问题,为图书馆保存电子书增加了难度。电子书的保存需要从技术、管理和法律等多方面考虑,图书馆要同出版机构、软件开发商等多方协作,确保电子书的永久存取。
3.2 电子书对图书馆的挑战
3.2.1 对图书馆形态的挑战 图书馆实体形态发挥的作用在用户心中根深蒂固并享有较高的地位。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在技术推动生活急速发展的时代,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信息环境提高了信息的可获得性,特别是电子阅读器的发展,为用户提供了极为便利、个性化的阅读,使用户不必到图书馆就可以阅读大量的文献,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这种情形致使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和陌生,用户将不再依赖图书馆实体形态,如果图书馆继续只以实体形态开展服务,那么将面临着用户流失及被“边缘化”的挑战。面对挑战,图书馆不仅要以实体形态服务用户,更要依靠网络以流动的形态提供服务,要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延伸服务,将服务推送至用户触手可及处,重新唤回失去的用户。
3.2.2 对图书馆资源可信性的挑战 图书馆开展电子书服务就是利用电子资源为用户提供远程化与精细化的服务,在全球不断抬高知识产权门槛、版权保护趋向更加严格的法制环境下,对图书馆资源提供的可信性产生了挑战。在数字环境下,电子书资源的增多给图书馆带来许多选择和决策的机会,但是为印刷社会而设的版权法很难适用于当下,图书馆需要特别重视数字环境下知识产权的管理问题,否则会因开发馆藏不当、信息导航不当、电子书供应商没有解决好授权等问题而遭遇侵犯版权的尴尬。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图书馆所言,“版权环境将会继续带来实质性的挑战,并且可能会为教育和研究带来更多的问题”。图书馆因侵权而导致资源权威可信程度受损害的事已经发生,例如涪陵图书馆链接侵权案,涪陵图书馆为方便读者网上阅读,以导航方式链接了一些电子书,结果导致侵犯了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和获得报酬权。因此,图书馆只有确保资源的合法性才能维护图书馆资源权威可信,才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功效。
4 以电子书为契机创新图书馆服务
4.1 提供电子阅读器外借服务,将电子阅读普及到更多的人群中去
电子阅读器以其特有的阅读便利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图书馆创新性地开展了电子阅读器的外借服务,巧妙地将图书馆服务与这一新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以动态的渠道和较快的速度传递图书馆的资源,将电子阅读普及到更多的人群中去,使用户随时随地阅读想看的电子书。例如,京、粤、沪图书馆在外借电子书的基础上开展外借电子阅读器的服务,像广州图书馆规定:读者凭本人有效读者证,在电子阅览室交纳押金1 500元,即可办理电子阅读器外借服务,借期一个月。上海图书馆规定:手持式电子图书阅读器须凭本人具有参考外借功能的有效读者证外借,每证只可借手持式电子图书阅读器1台,借期28天,不可续借。用户通过借来的电子阅读器阅读三大图书馆的电子图书(书、报、刊),还可利用无线网络功能,在全球任何地方随时进行借阅,并可实现自动还书。用户不必购买电子阅读器就能方便阅读图书馆的电子书,也不用担心在图书馆网上下载的图书会有不良信息,可以放心体验新的阅读模式。这样不仅提高了图书馆电子书的利用率,更方便了用户的阅读,使更多的人体验移动阅读的快乐。“我现在随身携带着电子阅读器,因为我可以随时随地从口袋里拿出休闲书来阅读,可以拿出词典来解惑,还可以拿出工具书来参考。”作为大学老师,郑美试用了上图的电子阅读器后对之爱不释手,“很多比较珍贵的文献资料只能在这样的大图书馆找到,以前玩过市场上卖的电子阅读器,但只能看些畅销书”。虽然电子阅读器的外借服务受到了用户的好评,但由于受到阅读器成本和阅读器与电子书格式不匹配的技术制约,目前要使更多的图书馆开展此项服务还是比较困难。随着阅读器成本降低,到阅读器能适用多种电子书格式的时候,或许用户到图书馆借出的将不是书而是电子阅读器。
4.2 通过多方合作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数字阅读体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用户比过去更能够接受技术的发展,也愿意尝试和接受结合了新技术的阅读体验,图书馆可以采取与多方合作的方式,使图书馆服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电子书阅读体验,以新技术、新的阅读环境共同培育用户对电子阅读的兴趣,促进用户养成阅读习惯,形成合作方与用户多赢的局面。例如,上海图书馆携手盛大文学,双方探讨通过B2B合作模式进行电子书项目合作,盛大文学将通过“云中图书馆”向上海图书馆提供海量的数字版权,将上海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改成电子书体验馆,这样用户就可以阅读大量拥有数字版权的电子书。国家图书馆与北京歌华有线公司合作,通过有线电视把适合数字电视的阅读资源推送给电视用户,使用户体验电视阅读的轻松。sony阅读器生产商在定位较高端的Reader Daily Edition电子阅读器软件中增加了新的图书馆内容服务功能,还与美国许多公共图书馆达成协议,sony电子书用户可以免费借阅馆藏电子书14―29天之间。
4.3 培养和配备版权馆员,确保电子书服务的正常开展
- 上一篇:互联网传播的革命性意义
- 下一篇:交通安全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