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发事件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突发事件特点

篇1

当前,在重大新闻事件特别是突发新闻事件中,网络媒体发挥了特殊的作用,而随着网络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网络新闻传播规模的急剧扩大,我们有必要就其传播特点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新闻传播时效性极强

2005年7月7日(当地时间)上午8点50分左右,有3起爆炸几乎同时在英国伦敦3个不同的地铁站响起;9时47分,第四次爆炸发生在巴士车上。伦敦连环爆炸案造成至少49人丧生,700人受伤,大约25人失踪。这一突发事件震惊全球,而最先将这一爆炸事件传播开来的正是互联网。事件的目击者、亲历者、幸存者第一时间把事发的信息(包括事发经过、伤亡情况、破坏程度等)通过电话(手机)告诉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在震惊中他们的家人和朋友,甚至是他们自己,迅速通过网络并传播了这一重大新闻。事发后短短几分钟,全世界都得知了这一消息。

网络新闻传播是基于其TCP/IP协议及各类强大的功能实现的,这些功能主要有:电子邮件(E-mail)、远程登录(Telnet)、网络新闻组(Usenet News)、文件传送(FTP)、万维网(WWW)、网络论坛(BBS)、网络即时通讯(IRC、ICQ)等。由于这些功能在信息传播中处于一种复合使用的状态,故可使其传播的时效性极强,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在极短的时间内扩张到极大。在时效性方面,传统媒体是无法和网络相比的,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必须经过编排才能信息,是定期的,传播范围有一定的限制。网络新闻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几乎每隔几分钟就更新一次,有时候甚至几秒钟更新一次,达到实时更新的程度。网络具备时刻传播新信息的条件。

新闻传播主体多元、角度多元、手段多样

在伦敦地铁爆炸案的网络传播中,既有英国广播公司(BBC)等以新闻报道为主的官方网站,也有以商业、服务业为主的财经网站,还有非新闻类的网上论坛、公共聊天室等。总之,在这样的突发事件面前,一切可以信息的网站都出现了关于此次爆炸性新闻的消息。和传统媒体不同的是网络新闻传播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性。

网络在对这一突发事件的传播中,除了传统的文字报道外,还采用了大量图片展示4个爆炸现场的位置和相对关系;采用了大量目击者、亲历者、记者用数码相机和手机在现场拍到的照片,以及来自事发现场的采访录音和电话录音,显示了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新闻传播的目的有非利己性

传统媒体中,文字和照片基本上都是由其属下的专业记者采写和拍摄的,限于媒体的篇幅,群众来稿采用得有限,而且都是有偿的。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事实上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消息(信息),没有身份、年龄、职业、地区和行业的限制,所以面对突发的重大事件,知情人(目击者、亲历者)希望所有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传播而传播),他们的第一选择就是在网上传播信息,其传播信息的目的并不是以给自己谋取利益为目的,而是出于本能想让大家都知道有大的(可怕的或可喜的)事情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传统商业传媒。在伦敦地铁爆炸案后网络传播过程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网上的很多文字和照片都是目击者、亲历者无偿提供的,极大地丰富了网络新闻的内容。这也是网络新闻传播的一大显著特色。

新闻传播控制极为困难并失去意义

像伦敦地铁爆炸案这样的突发事件,想对其在网上传播加以控制是非常困难的,网络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和全球性使网络媒体不受发行量和地理空间的限制,只要受众登录到相关的地址就可以看到。互联网当初是出于军事目的开发设计的,全球无数个节点构成网络,只要不能把网络彻底摧毁,任何信息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全球性的传播。没有一个人或一个国家能够全权控制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新闻和信息传播具有参与人员海量、信息海量、形态多样、迅速及时、易于复制、便于检索、超文本链接、自由、交互、“一人一媒体”、全球传播的特点,它很快就使控制其传播的努力失去意义。各种社会力量和因素对传播的控制,如经济控制、政治法律控制、道德控制、习俗控制、宗教控制、受众控制、技术控制等,都很难真正发挥作用。这也是网络新闻传播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一个显著特点。

新闻传播反响、反馈迅速,影响巨大、强烈

2003年3月17日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广州打工期间被故意伤害致死,《南方都市报》首先披露了这一案件,新浪网的转载使其迅速升级为全国新闻,成为一个突发的公众事件,众多的网站上迅速出现了对这一案件的评论、对案件进展的关注和议论,网络传媒伴随着孙志刚案揭发、调查、审判的每一个环节,对案件的报道和评论影响了其发展进程,促使其向合理的良性的方向运行。6月20日,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第381号令,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标志着收容遣送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我国对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6月27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孙志刚被故意伤害致死案作出终审判决,18名罪犯分别被判死刑、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全国各地收容遣送站开始摘牌并着手进行改造。在这一过程中,网络新闻传播所起的作用是前所未有的。

无论是政治部门还是公众人物,今天都可以感受到网上舆论所发挥的巨大力量。网络舆论的力量越来越明显,正是因为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如广州的“孙志刚案”、哈尔滨的“宝马撞人案”、湖南湘潭的“黄静案”等。网络新闻传播的开放性使得受众获得了空前的自主和自由。信息不需要专门的设备和程序,任何受众都有获取信息和信息的自由和条件,在网络对突发事件的传播中,也极大地促进了大众公共表达。

篇2

关键词 便携式环境监测仪器;应急监测;环境突发事件

中图分类号:X8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3-0088-01

由于突发事件具有危险度高以及不可预测的特点,当突然发生的时候,就会令人感到措手不及而难以应对。下面介绍几种便携式环境监测仪器,对其在应急突发性事件中的检测进行分析。

1 便携式重金属测定仪

澳大利亚Cogent公司生产的PDV6000 plus便携式重金属测定仪便携式重金属测定仪可以用来分析重金属离子。这种仪器对于样品中所含有的金属元素检测准确度非常高。鉴于在电化学分析上应用了新的设计理念,内置集成探测装置,因此使测试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同时,由于仪器设计简单轻便,所以增强了使用的简便性。

2 便携式酸度计

以PHBJ-260型便携式酸度计为例,在使用性能上,便携式酸度计可以手动调节,也可以自动校准,在温度条件不允许的环境下,还可以自动进行温度补偿。这种仪器为液晶屏宽屏显示,蓝色的背光可以被自动控制。仪器的自动标定上,主要选择5种pH缓冲溶液来进行操作。在对特殊的水质进行测量的时候,可以以调节等电位点的方式,配置专用的电极来进行测量。此外,如果便携式酸度计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突然断电现象,该仪器还具有断电保护功能,以确保仪器的检测功能正常。便携式酸度计的电池使用寿命较长,主要在于其处于欠压条件下就会在屏幕上有所显示,并通过调节功能键以实现自动关机的功能。仪器对于数据信息的贮存,最多不能够超过200套,而且还具备对于数据进行查阅和删除处理的功能。如果需要打印数据,可以将仪器连接打印机,以获得数据文本。

3 便携式溶解氧计

便携式溶解氧计的分析选用了上海雷磁仪器厂生产的JPBJ-608型便携式溶解氧计。这是一台具有智能分析功能的仪器,可以对于多方面水体进行溶解氧测定。自来水的水源、水处理厂贮存的排水、养殖场用于水产养殖的水以及生产饮料企业的各种用水等,都可以使用便携式溶解氧计对于水体指标进行测定。

该仪器也可以用于实验室常规分析,同时测量溶液氧的浓度,电机电流以及温度和饱和度的测量。仪器设置有自动关机和低压显示的功能,而且还可以在温度不符合规定条件下进行自动补偿。仪器设计有通用接口,连接多种型号打印机。计算机通信设备以及数据采集软件都可以与便携式溶解氧计兼容。检测的数据可以贮存于仪器之中,但是不可以超过240条,随时查阅,随时打印。便携式溶解氧计为宽屏幕液晶显示,具有良好可靠性的PC面板。仪器精巧而便于携带,非常适合于在野外等等艰苦的环境中开展测量作业。其优点在于,电池的使用寿命长而且防水防尘功能较好,可以不必担忧在野外作业而由于电池供应不足而导致工作失败。

4 便携式气相色谱仪

便携式溶解氧计的分析选用了美国生产的SRI86l0C便携式气相色谱仪。使用该仪器取样,可以通过取样阀来获得待测量样品。两根填充柱分别为硅胶柱和筛柱,均两米长。冷柱头的直接进样口单独存在。在温度的调节功能上,便携式气相色谱仪有温度调节阀,通过温度控制箱控制温度。

对于其控制原理,整个的色谱系统都是采用电子压力控制,而且可调。在控制区域内所测测量的电压、压力以及温度结果都使用LED数字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对于化学元素以及浓度的检测,可以采用甲烷转化器、FID检测器等进行测量。如果使用FID检测器,则可以将一些碳氢化合物检测出来。

被检测出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经过甲烷转化装置可以转化成为甲烷。使用甲烷转化装置,对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进行检测,检测限可以达到。在便携式气相色谱仪内安装有无噪音空气压缩机,其可以与计算机兼容,通过数据处理系统实施数据处理和传输工作。除了兼容台式计算机之外,实施野外作业,也可以通过数据线的连接与笔记本电脑相连,进行数据有效传输。

5 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为国际上通用的挥发性有机物监测仪器,其对于气相色谱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而且还发挥了质谱检测器定性分析的功能。以HAPSITE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为例进行分析。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组成中,除了发挥分辨功能的气相色谱仪和定性分析的质谱仪之外,内部标准气体瓶以及高真空泵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有必要的辅助设备,如电池、显示器、键盘以及控制电子件等等。与其他的便携式环境监测仪器有所不同,其可以对于采样直接进样并实施现场监测。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采用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发挥了应急监测工作中的优越性,而且还能够解决诸如偶然的基质干扰、难以预测的未知物质化学反应以及保留时间位移等等由其他仪器无法检测出来的信息。当这些信息被检测出来之后,可以与标准的质谱图库数据相比较,并以此为依据对于待测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对于待测物质的定量分析,同样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来完成。总离子流图中所显示的峰高及其面积,要与内标化合物获得信息,形成应急突发事件处理的一项应急处理指标。如果所出现的环境污染事件是由未知有机物所造成的,那么,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可以对于污染物质直接质谱检测,并获得总离子流图。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当人们享受高质量的生活的同时,同样会面临各种环境突发事件。使用必要的便携式环境检测仪,实现了应急突发性事件中所存在的各种有毒物质的应急检测。

参考文献

[1]陈宁,边归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与处置仪器设备的配置[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19(04).

[2]肖勇泉,齐燕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中的监测支持[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5,17(02).

篇3

【摘 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日报》、《京华时报》、《重庆晚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五家纸媒对非典和H7N9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纵横向对比分析其报道内容、报道类型、报道倾向以及所在的版面位置,从而探究以五家媒体为代表的国内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方式,并对报道方式在十年中的演变进行探究。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报道方式 报道特点 演变

从2003年的SARS到2013年的H7N9这十年跨度里,我国媒体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抗击非典”战役的打响标志着我国媒体突破报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开始,2013年的H7N9报道则是新时期媒体新的作战能力的佐证。

本研究以报纸为目标媒体,选取《人民日报》(全国版)、《京华时报》、《重庆晚报》、《新民晚报》和《南方周末》五家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媒体作为取样范围。时间范围的选定:选取2003年1月1日至2003年9月30日为非典报道的研究时段,2013年2月1日至2014年5月31日为H7N9报道的研究时段。因为《人民日报》报道过多,不便于全样本采集,故选取两个疫情的高发期,即2003年4月1日至5月31日,和2013年4月1日至5月31日为研究时段。

在本研究选定的时段内,五家媒体关于非典的报道有2836篇,关于H7N9的报道有383篇,综合两个时期共有3219篇报道。首先,本文将以五家媒体在两个疫情时期的3219篇相关报道为研究样本,来梳理国内媒体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总体方式和特点;对比分析五家媒体在报道上的不同特点;对比非典和H7N9两个时期,探讨10年来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发生的变化。

一、数据统计及分析

1、对报道议题的分析

(1)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议题内容的分析。从表1的数据中分析发现,以总体的3219篇相关报道为研究样本,前四家纸媒在议题内容倚重上呈现出极大的相似点,议题内容所占比例最多的分别为防治工作和宣传活动。因此,可粗略地概括,国内媒体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议题集中在防治工作和宣传活动两方面。

(2)对不同媒体议题选择的对比分析。从表1中可以发现,《南方周末》在议题倚重上与其他四家媒体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在关于议题内容的六个类目中,《南方周末》报道比重最多的为对相关政策、制度的宣传、反思和质疑,比例高达31.71%,这体现出《南方周末》独有的平民视角和辩证批判精神。

此外,与另四家媒体相比,《南方周末》更为关注对疫情工作者的个案报道,这也体现出了《南方周末》作为一份以文化报起家、关注“人文精神”的特点。

(3)从SARS到H7N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议题变化。综合五家媒体的数据,可以发现与非典时期的报道相比,H7N9时期媒体报道的议题选择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非典期间,媒体的议题重点放在防治工作上,占比51.66%,其次是宣传活动,占比30.15%;H7N9时期,媒体更加关注宣传活动,比例增至44.65%。这表明与非典时突出表现政府行动相比,H7N9时期,媒体更加关注疫情通报、病例通报等客观数据,以透明公开的方式为民众解惑,更能起到缓解因疫情引发的恐慌之效。

2、对报道类型的分析

(1)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类型的分析。我们将上述5份报纸的报道类型进行了统计,分为消息、通讯、评论、专访、深度报道、照片、图表、观众来信、编辑解答及其他。在报道类型上前四家报纸均呈现出以消息为主的特点,《人民日报》消息所占比重为70.40%,《重庆晚报》60.48%,《新民晚报》62.69%,所占比重高达六成以上。此外通讯、评论、图表在四家媒体中也体现出较大的比重,占总体比例依次为13.2%、43.38%、27.14%、21.72%。

前四家媒体以消息为主的报道类型特点代表了国内日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的体裁特点。

(2)对不同媒体报道类型的对比分析。作为以深度和评论见长的周报,《南方周末》在报道类型上体现出与其他四家媒体不同的特点。评论、通讯和深度报道分别以34.15%、23.58%和21.14%的比重占据头三名,消息以5.69%的比重退居第五。这体现出《南方周末》作为一份周报,将着力点放在深度和观点上,从而在弥补时效缺陷的同时,将新闻做专做强。《南方周末》在报道体裁上的特点代表了大陆周报的一般特点。

(3)从SARS到H7N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体裁的变化。经数据统计,与非典时期的报道相比,H7N9时期媒体的报道在体裁倚重上没有明显的变化,两个时期的报道均以消息为主,其次是通讯。细微的不同在于,H7N9时期评论的比重由8.64%下降到5.48%,退居第四;而深度报道的比重由4.48%上升为6.01%,位居第三。

3、对报道所在版面的分析

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五家媒体都倾向于将其放在国内新闻版、要闻版;《重庆晚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在科教文卫新闻版的报道比重位居第二,《京华时报》在社会新闻版的报道比重位居第二。我们发现在报道所在版面这一类目上,五家媒体不存在明显的区别,并且非典和H7N9两个时期的报道也不存在明显变化。

4、对报道倾向的分析

经统计,媒体均以中性报道为主,比重在五成以上;负面报道所占比重最小,在一成以下。这反映出我国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倾向的总体特点,以中性报道为主。五家报纸中,《南方周末》的报道在报道倾向上分布较为均衡,均为三成左右。其中,负面报道以略多的比重占据第一位,其次是正面报道和中性报道。从非典到H7N9,大陆媒体的报道倾向虽仍以中性报道为主,但正面报道呈现下降趋势,负面报道呈现上升趋势。

二、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特点和演变

1、国内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特点

以五家媒体在非典和H7N9两个时期的3219篇报道为研究样本,经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国内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在“议题内容”上倚重防治工作和宣传活动;报道类型上以消息和通讯为主,其中消息以超过四成的比例成为重中之重;在版面上,国内媒体倾向于国内新闻版、要闻版;在报道倾向上,国内媒体总体上以中性报道为主,负面报道所占比重最小。

2、10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动态演变

在议题内容上,H7N9时期的报道议题选择与非典时期相比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议题重点由“防治工作”转向“宣传活动”。这表明了在新时期,媒体吸取了非典期间因信息的不透明、不公开引发大量流言和恐慌的教训。新时期,媒体更加关注疫情通报、病例通报等工作,以透明公开的方式为民众答疑解惑,这符合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有的角色定位,能更好地发挥媒体的社会功能。当然,信息的公开和透明离不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不断完善,制度是媒体更有效地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保障。

在报道类型上,与非典时期相比,H7N9时期的报道在体裁偏好上没有明显的变化,细微的不同在于评论的比重由8.64%下降到5.48%,退居第四;而深度报道的比重由4.48%上升为6.01%,位居第三。

在报道倾向上,从非典到H7N9,大陆媒体的报道倾向虽仍以中性报道为主,但正面报道呈现下降趋势,负面报道呈现上升趋势,且负面报道的比重远低于正面报道的比重。这表明,一方面媒体的环境监测功能正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整体态势良好,受到媒体的肯定。

3、不同媒体间报道方式的比较

因媒体背景、定位和报道动机的差异,《南方周末》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构建上与其余四家媒体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在议题选择上,《南方周末》突出对相关政策制度的宣传、反思和质疑,这一议题所占比重高达31.71%,这体现出《南方周末》独有的平民视角和辩证批判精神。此外,与前四家媒体相比,《南方周末》更为关注对疫情工作者的个案报道,体现出了其以文化报起家、关注“人文精神”的特点。

在报道类型上,《南方周末》以深度和评论见长,评论、通讯和深度报道分别以34.15%、23.58%和21.14%的比重占据头三名,消息以5.69%的比重退居第五。这体现出《南方周末》作为一份周报,将着力点放在深度和观点上,从而在弥补时效缺陷的同时,将新闻做专做强。

在报道倾向上,《南方周末》的报道较为均衡,“正面、中性、负面”均为三成左右。其中,负面报道以略多的比重占据第一位,其次是正面报道和中性报道。

总体看来,《南方周末》是五份报纸色最鲜明的报纸,以通讯、评论和深度报道见长,重视批判精神和人文情怀。

篇4

【关键词】突发卫生事件;铁路;应急机制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日益增加,SARS事件作为典型的突发事件以及铁路交通工具在其传播链中起到的作用已被引起高度重视。铁路作为大众化交通工具,具有客流量大,客流成分复杂、人员密集,物流、人流的位移速度快、跳跃式、远距离、活性大等特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铁路也是最容易受到直接波及、间接影响或无形侵害的场所。卫生部在《关于非典预防控制有关技术方案的通知》中强调了“预防非典通过交通工具传播指导原则”,进一步催生了铁路系统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处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1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含义

1.1铁路突发事件是指国内突然发生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并有可能借铁路传播的事件;铁路车站、列车发生3人以上集体性或者有死亡的食物中毒事件;铁路单位内部发生的3人以上集体性职业中毒、食物中毒、传染病爆发流行事件。

1.2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是指铁路预防、控制突发事件的各种制度保障以及运行程序的总称。具体应包括组织保障、预警、预防和应急准备、信息报告、应急处理和监督管理机制。根据突发事件牵涉面广,不明因素多,控制难度大的特点,建立健全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才能最大程度地减低突发事件产生的可能和危害。

1.3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原则应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管理,快速反应;条块结合,路地联控;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基本原则。铁路是全国大联动的运输行业,呈走廊式分布,系统内部工种设置复杂,管理以铁道部、铁路局、分局、站段纵向管理为主,因此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铁路逐级负责,实现内外全面控制是非常关键的。

2建立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几点看法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2.1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正是由于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危机性以及政府履行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的要求,必须建立一个在宏观层面上指挥、决策、调度、协调权威性高的组织主体。铁道部、路局、分局要在国务院、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下成立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铁路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根据突发事件波及范围、性质和管辖区域等不同情况,在服从国家统一指挥的前提下分工负责;其次成立专家组,负责对可能或已经发生突发事件的预测、评估、指导和检查;在铁路疾控机构成立现场调查处理小组。

2.2制定有效权威的应急处理预案根据2003年SARS防治工作中牵涉到多部门、多专业、多岗位、多环节的相互支援和衔接才能达到全面控制的经验。因此,铁道部、路局、分局要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管理和技术两个角度认真制定和完善有效的应急处理预案,达到5W的管理要素(Who、When、Why、Where、What)的要求,实现组织上下结合,程序流程贯通,分工责任明确,执行简便可控。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环环相扣,保证各项应急措施落到实处。通过执行预案来规范行为,培训队伍,并通过建立防范和处理责任追究制度以保证其权威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篇5

关键词:高校 安全稳定 突发事件 应对策略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含义与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校园内发生的,对学校和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并且要求学校管理者要紧急应对的事件。

与一般公共事件相比,高校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迅速扩散性及危害性等特点。可以说,发生在高校的突发事件往往都是突然间爆发的,其何时何地、何种情况发生都是偶然的、无法确定的,而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迅速地蔓延扩散,破坏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秩序,对学校与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本人依据专家学者的研究,认为高校突发事件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一般来说,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地处内陆平原的高校容易遭受洪水、雷暴等自然灾害;而位置处在沿海及山岭地区的高校则容易遭受台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如2016年九月第14号台风“莫兰蒂”从厦门市翔安区登陆,厦门大学遭受重创,满目疮痍。因此,每个高校要针对自身所处情况做好不同自然类型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预防、防控与应对,重点是要做好应急预案和日常演练工作。

(二)安全事故类突发事件

高校安全事故类突发事件是指校园内突然发生的直接伤害到教师、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或因学校设施设备的损坏,致使师生遭受意外、破坏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的事件。如校园内学校发生火灾导致学校和学生生命及财产遭受损失的事故、实验室危险化学品泄露事故、学生在校园内被打、被抢劫等事件。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暴露出学校日常管理不到位、管理制度缺失等问题。

(三)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

高校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与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间频繁地接触,很容易感染并传播各种疾病,校园内极易爆发流行性、传染性等疾病疫情。此外,高校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还涉及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学校食堂、超市、直饮水等设备场所,一旦监管不到位会导致师生大面积的病毒传染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如2012年如皋某职业技术学院发生食物中毒事件。高校公共卫生类事件发生初期不易查觉,而一旦爆发,传播速度快、传染面广、危害性大,W校应高度重视对此类事件的预防与控制。

(四)利益诉求类突发事件

利益诉求类突发事件可按照诉求的性质分为政治类诉求事件和其他类诉求事件。高校大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充满激情,喜欢参与,具有从众心理。当国家利益受到损害、国内社会存在矛盾、敌对分子煽动破坏时,学生为表达良好的政治愿望和爱国热情,参与没有通过合法途径取得相关手续的非法集会、游行时,都会导致政治类突发事件的发生。而当师生员工为自身的各项(非政治)利益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诉求时,如教师对薪酬的不满,学生对学校环境及食堂饭菜的不满意等,这些都会引起突发事件的产生,对学校的安定造成不良影响。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依据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类型与特点,可以将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策略概论为: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三个过程。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控

提高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就必须要做好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控工作。

首先,要完成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工作,通过分析信息,判断所发生的突发事件是否为需要采取紧急应对的事件;其次,要依据信息分析制定出相符合的应对目标,根据目标设计出合理的处置方案;最后是应急处置方案的落实与实施。预警工作中要及时向师生员工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警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与途径。此外还要做好人员和物资的安置工作,以及各应急岗位人员分配与方案的具体实施工作。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当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控未能达到预期目的,面临事件爆发时要紧急实施应对处理方式。应急处理时要成立专门的事件指挥和处理小组,及时判断出该事件的严重程度,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冷静地梳理出事件的处置思路,有效制定该事件的应对与解决措施,从而控制好突发事件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与负面效应,降低事件所造成的危害。

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决策者要把握全局,明确处置小组的人员分工,排除外界不实信息的干扰与阻碍,分清事件处理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高校管理者要不断加强和提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突发事件给师生带来的损害,降低学校的损失,增加师生员工对学校各项管理的理解与认同感。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

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一段时间进行事件的善后与恢复工作。要针对事件所涉及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帮扶与心理干预以及相关责任人的追究与处理等问题是突发事件善后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做好相关人员所受损失的补偿与赔偿工作。要明确补偿与赔偿的具体明细,弥补受害人各项损失。其次,要制定和完善灾后心理心理干预体系,减轻师生员工因突发事件而引起的恐惧和烦躁,帮助他们将情绪调整到正常状态。在突发事件责任追究与相关责任人的处理时要根据不同情况严格把握好相关处理政策,采取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的处理原则,合理而恰当地进行处罚。

此外,要在协调安抚好事件相关人员的基础上,妥善做好突发事件的灾后重建工作。要及时修复重建事件中损坏的各类教育教学设施设及生活设施,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秩序,有效消除突发事件的残存隐患,减轻师生员工的心理顾虑,并有针对此次突发事件对师生员工开展有针对性地说服教育,提高他们对突发事件的理解与认识及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向良云.高校校园危机治理: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课题[J].科技信息,2008,(30).

篇6

关键词 突发事件打断式报道;地方电视媒体;快速反应机制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3-0012-02

突发事件的社会关注程度高,地方媒体报道本地域内突发事件,可以利用地域优势,使人员、技术迅速介入,抢占报道先机,并利用地缘优势发挥报道特色。当然,认定域内突发事件的报道价值,是地方电视媒体进行突发事件打断式报道的前提。

1 对域内突发事件报道价值的认定

从地方媒体平民化的特点来看,要选择贴近受众生活,关乎百姓生命安危和生活安全的域内突发事件进行报道。如杭州电视台报道的地铁工地塌陷事件。从地方媒体对新闻报道的接近性和服务性来看,对域内突发事件的选择要发挥地方媒体的资讯功能,为受众或突发事件受害者提供服务信息。如齐鲁电视台报道的一名稀有的AB型RH阴性血产妇大出血,征集血源的突发新闻。

地方电视媒体对域内突发事件报道价值的认定,要在政策上不危及国家安全,影响上不破坏社会稳定。在此基础上,地方媒体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运用打断式播出的方式,对域内突发事件积极进行报道。

2 突发事件打断式报道采用的报道方式

突发事件打断式报道是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报道机制,它是多种报道方法的综合。突发事件具有“突然发生”的特点,地方媒体在进行域内突发事件报道时首先采用的报道方法便是即时插播报道。这种报道方法包含两种方式:一是在屏幕下方插入滚动字幕。字幕新闻简约、精炼,制作起来省时省力,能够迅速播出,及时更新,但不易引起受众关注。二是直接切入主持人在演播室的口播新闻。突然打断电视台的其他节目,插播突发新闻,极易引起受众关注,为进一步报道突发事件铺好了路子。

在记者、摄像、卫星采访车(SNG)赶赴事件现场之后,就要调动人员和设备进行现场直播。地方电视台在进行域内突发事件报道时,可以采用“主播串联+记者报道+现场画面+记者解说+主播串联”的直播模式。这种直播模式与美国CNN、FOX NEWS和凤凰卫视常用的“片头+主持人串场+现场画面+主持人解说+评论员评述”的模式相比,可操作性强,很适合地方电视台对域内突发事件的报道。

若域内突发事件的规模较大、影响广泛且持续时间较长,就要对突发事件进行连续报道。打断正常播出的节目,成立专门的栏目组,持续报道突发事件,报道过程以直播为主。

地方电视媒体还要广泛利用大众信息来辅助报道突发事件。如利用现场目击者用手机、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发来的文字、图片和录像信息,配合专业记者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报道。应用多种报道方式进行突发事件打断式报道,地方电视媒体还需要完善其突发事件反应机制,保障报道的有效运行。

3 建立电视媒体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

首先,电视媒体要成立预警监测部门,就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做出预警、并制定预案,同时对当地舆论情况做好监测和反馈;

其次,要成立报道决策协调部门,该部门需由政治和新闻业务过硬的领导者来组成。突发事件发生后,该部门要迅速做出反应,对突发事件进行价值认定,正确判断事件的新闻价值,对于较敏感的突发事件,决策者要在第一时间决定是否要抢发,该如何发,并对整个报道做好精心策划,保证整个突发事件报道既快又准;

第三,要成立技术人力保障部门,保障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投入足够多的人员和设备。电视台内部要设立一个应急机动报道小组,包括主持人、记者、摄像、编导等,其中坚力量由各部门的骨干组成;

除此之外,还要有一个信息资源整合部门,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典型报道、新闻资料做归类、保存,收入进突发事件报道的资料库中,以便日后随时调用以往资料,比较报道,在大量背景事例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突发事件的原因。

4 对人员的素质要求

实现第一时间报道突发事件,离不开地方媒体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与实施,更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对出镜记者有更高的要求。

1)迅速赶赴现场,广泛收集信息。出境记者在知晓事件之后,分秒必争地赶赴现场是首要职责。在赶赴现场的途中,要通过广播、互联网等其它媒体了解情况,以便为现场采访梳理出报道要点;2)捕捉细节,弥补画面语言的不足。到达现场后,出镜记者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展开报道。善于捕捉现场细节,用有声语言弥补画面的不足;3)大量搜集资料,进行深度报道。出镜记者在现场应该尽可能多的采访到事件目击者、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还要向消防人员、责任人进一步核实信息。在完成表层新闻事实的报道之后,由“表层信息”过渡到“深层信息”,深入报道事件的原因;4)交流对话式语言,进行“人性化”报道。由于突发事件报道的内容与人的生死、企业的存亡、个人隐私和名誉有着紧密联系,所以出镜记者要时时顾及他人感受,使报道“人性化”。

地方电视媒体拥有丰富的地缘资源和技术、人力支持,具有对域内突发事件进行同步报道“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天条件。从对突发事件的价值判断到打断式报道,到建立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再到提高新闻工作者对突发事件报道的素质,可以逐步使地方电视台实现突发事件打断式报道的系统化、常态化。

参考文献

[1]朱金平.论突发事件报道[M].北京:出版社,2004,12.

[2] TONY TANG.全球最大的新闻频道CNN[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4.

[3]腾华.我国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之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

篇7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自杀等突发事件日益增多,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数量持续上升,己成当前严重影响高校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十五年来我国各类高校典型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发生类型等方面进行的统计分析,总结出各类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校园环境。

关键词: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规律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不断深化改革的特殊时期,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各种矛盾也纷纷进入校园,高校学生由于自身因素,或学校管理因素,或因特殊的自然因素,或因高校外界各种因素的介入,校园安全问题受到严峻挑战。各种类型的学生突发事件屡屡出现,我们应该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规律,针对潜在的危险信号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有效遏制突发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特点

1.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

一般来说,突发事件是指人类社会不能预料或难以预料而突然发生的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目前,我国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相关表述尚未形成统一意识,主要有高校突发事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等若干种表述。笔者认为高校突发事件中涉及的主体包括教职工、学生或其他与学校有密切关系的人员。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既可能是事件的组织参与者,也可能是事件受害者),发生在学校内外,由于人为因素、政治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或其他因素引发的,在事先不能预料或难以预料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对学生的人身精神造成伤害的、对学生的财产造成损失的、对学校的教学生活秩序造成损害的,具有较大影响的突发事件。

2.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公共突发事件的一种,因此,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具有公共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紧迫性、扩散性等特点,此外由于高校的特殊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还具有自身的独特特点。

(1)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体特殊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思想开放、有知识、有理想,但由于他们思想不够成熟,对事物的看法不够全面,容易冲动,遇事不能理性思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抵抗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心理承受压力较弱,缺乏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从而导致突发事件的升级和质变。

(2)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群体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一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的在校生都在万人以上,学生住宿相对集中,情绪、行为容易互相影响。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影响,有些地区还把众多大学校园建设在同一地区,形成“大学城”,这又使得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爆发的概率升高。一旦某个高校学生发生突发事件,不但会影响本校学生的参与,还可能引发其他校园学生的参与,往往会引发一些在独立情况下不会发生的行为。这些容易导致从众群体行为的发生,继而发生大规模的。

(3)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当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形成的阶段,心理承受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较弱,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较差,他们对于新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嗅觉性,在思想行为上也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对非常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在心理和行为上往往表现得非常敏感,容易卷进关注与参与的漩涡。

(4)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复杂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具有复杂性,首先是诱发事件原因的复杂性。既有学生自身个性心理因素引发的自杀事件,又有家庭成长环境、社会不良环境引发的刑事犯罪;既有暴雨、台风等引发的自然灾害,也有高校设施不完善导致的安全事故。其次是事件应对中的复杂性。在一些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中,学生家长大闹学校,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甚至引发他人围观聚集、社会媒体关注,这都给学生事件妥善处理带来了不小的复杂性。如果事件处理不及时,还会引起连锁反应,使事件更为复杂。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规律

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收集了1999~2015年间全国20个省113个典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如下:

1.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

经过对数据的分析整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类:

(1)政治稳定事件,含各种原因导致的。

(2)大学生自杀事件,学生采取跳楼、上吊等结束自己生命的形式。

(3)社会治安事件,包括学生参与或受害的抢劫、、盗窃、斗殴等事件。

(4)意外事故事件,包括火灾、意外受伤,交通事故、溺水等事件。

(5)猝死事件,因身体原因导致的学生突然死亡事件。

(6)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学校里爆发的传染病、食品中毒等事件。

(7)自然灾害事件,主要指暴雨、地震、台风等引发的导致学生人身财产受到损害的事件。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中,大学生自杀事件、意外事故事件、社会治安事件这三类所占事件总数的比例较高,三者合计达到了75.22%,而大学生自杀事件则超过了30%,排在各类学生突发事件的第一位。可见大学生自杀事件是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中的最易发、多发事件。此外,意外事故事件占26.55%,社会治安事件占18.58%,这两类也都超过了案例总数的10%。

2.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1)发生时间分析。在发生时间上,5月、6月、7月、11月、12月是大学生自杀事件的高发月份,发生比例均超过了10%。5月份是发生次数最多的月份,占34起自杀事件总数的20.59%。

(2)自杀形式分析。自杀形式上,跳楼是我国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形式,达到了70.59%。其次为服毒、跳湖(海)。跳楼之所以成为大学生自杀的首选方式,是因为简便易行,死亡迅速,痛苦相对其他形式较少。

(3)性别分析。34起大学生自杀事件中,女生人数略高于男生。女生18人,占比为52.94%,男生16人,占比47.06%。

3.意外事故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在全部案例中,因发生火灾、交通意外等事故的案例有30起,发生数量位居第二位。

(1)发生时间分析。10月是意外事故发生最多的月份,达到了23.33%。其次是4月份、5月份。2月份、7月份、8月份为寒暑假期,意外事故发生数量相对较少。

(2)发生类型分析。在意外事故的类型中,火灾发生的比例最高,达到了26.67%。其次为交通事故和高空(楼)跌落,分别为16.67%。设施缺失损坏为10.00%,排在第三位。

4.社会治安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社会治安事件,包括大学生是事件的实施者或是受害者的抢劫、、盗窃、斗殴等事件。

(1)发生时间分析。经过统计,5月份发生的治安类事件最多,达到了23.81%,其次为4月份,达到了14.29%。2月、3月、7月、12月份也是高发月份,发生比例均在9%以上。

(2)类型分析。在掌握的资料中,学生为实施者对其他学生进行人身伤害的案件共有14起,达到了66.67%,而社会人员为实施者的人身伤害事件只有5起,只占总数的23.81%。这说明我国高校总体上是安全的,社会闲杂人等很少进入学校实施人身伤害等犯罪活动。

5.政治稳定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1)发生时间分析。在对10起政治稳定事件的发生时间进行总结后发现,4月、5月、6月、7月、10月均有此类事件发生,其中4月份发生3起,5月、6月、7月各发生2起。

(2)类型分析。在10起政治稳定事件中,因对外国不满爆发的反日等游行示威事件有6起,因对学校管理存在不满导致的有3起,还有因与城管发生矛盾导致的1起。因此,高校应教育引导学生理国,教育学生不组织、参与非法集合示威等活动。

6.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1)发生时间分析。在9起公共卫生事件中,3月份、4月份、7月份各有1起发生,9月份、11月份各有三起发生。由此可见,9月、11月容易多发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

(2)类型分析。在这些公共卫生事件当中,8起因食物中毒引发,1起因甲型H1N1流感病例引发。因我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应对机制,所以,传染病在高校大规模爆发概率较低。但学校应加强食堂卫生监管及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加强对食物中毒事件的防范,为学生创造安全健康的饮食环境。

7.身体原因猝死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1)发生时间分析。在6起学生猝死事件中,5月、9月、11月、12月各有1起,6月份有2起。6月份是毕业季,学生经常聚会喝酒,加上天气炎热,容易诱发身体疾病。此外,季节转换时也应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学生注意休息,提醒有既往病史的学生做好预防工作。

(2)类型分析。在这些猝死事件中,2名学生在睡眠中猝死,1名学生注射头孢类药物后饮酒猝死,3名学生在参加运动活动时猝死。通过这些案例,高校应增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教育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用药常识,在军训、运动会及各类比赛前做好体检工作,在比赛进行中做好医疗救助工作,防止学生发生意外。

8.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1)发生时间分析。在此次统计中,共有3起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分别发生在5月、7月、8月。近年来我国高校都加大了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在夏季暴雨、台风多发季节仍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风险。

(2)类型分析。在这3起事件中,因地震引发的事件1起,因暴雨引发的事件1起,因台风引发的事件1起。这些自然灾害造成了人员被困、校舍损坏,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就要求高校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组织好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应对危险的能力。

三、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防范的若干措施

根据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规律的研究,笔者认为做好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防范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掌握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规律,做好多发季节的防范工作。通过研究发现,4月、5月、6月、9月、10月、11月、12月是各类突发事件的高发月份,高校要按照突发事件发生规律,有的放矢的提前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工作,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

2.掌握突发事件发生的类型规律,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处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治疗;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生命教育,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使学生认真遵守学生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医疗常识等知识,加强学生的危机教育,提高学生面对危险时的应对能力。此外高校应定期对基础设施进行维修,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治理,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3.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建立学生突发事件防范长效机制。高校应加大对学生突发事件防范工作的投入力度,组建一支具备安全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丰富,技能突出的专业化队伍,建立常态化的运行机制,全面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和突发事件的防范工作,切实提高高校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新仓.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体系及防范机制的实证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2]楼琛.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对策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04

篇8

关键词:精神病;突发事件;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5-0026-02

精神科突发事件是指住院精神病者在正常的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病情变化及其他非主观因素造成的出乎患者家属、医护人员预料的人身损伤及破坏行为,主要以自杀、暴力行为、自伤行为、窒息等常见[1]。突发事件的发生,严重危害病人、医护人员及医院财产的安全。文通过对127 例发生过突发事件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突发事件的相关因素,提出防范措施。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病例共127 例,均为男性,年龄15~60岁。其中精神分裂症76例,情感性精神障碍18例,精神发育迟缓11 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0 例,器质性精神障碍6例,抑郁症4 例,海洛因致精神障碍2 例。所有病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

1.2 方法 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127例住院精神病人突发事件的疾病诊断、发生原因、时间分布等进行分析。

2 结果

2 1 突发事件类型与精神疾病诊断,见表1

2.3 突发事件的发生与住院的时间分布

入院一周内发生81 例(63.7%),其中入院头三天内发生52 例(占第一周突发事件发生例数的64.1%),第二周发生28例(22%),第三周11例(8.7%),第四周后7例(5.5%)。

3 讨论

3.1 根据不同的疾病作出相应防范。从表1 显示,突发事件以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率为59.8%,尤以伤人、毁物的攻击性事件最多,占精神分裂的突发事件的60.5%,其次是情感性精神障碍,这与精神分裂患者较高暴力倾向有关。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最高[2]。在伤人、毁物的事件中,年龄

3.2 根据个体症状采取针对性措施。在表2 显示突发事件的原因中,精神症状支配占69.3%。精神病人在疾病的急性期,症状丰富,行为易受幻觉、妄想支配而具有攻击性。有研究显示,受幻觉、敌意,思维内容异常等症状支配是病人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3]。护士要对每个病人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有预见性,要把握病人的症状特点,在平时对病人多观察,以便深入了解病人的表现、生活习惯及性格特征等,准确识别病人有无毁物、伤害他人等倾向[4]。情绪低落、焦虑的病人易发生自伤、自杀行为,对有自伤、伤人、毁物等行为倾向的病人要严密观察,严加防范,做好心理护理,及时疏导其情绪,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本组病例中,病友间冲突引致的突发事件占16.5%。男病人之间为争香烟打架,为争食物争吵,行为紊乱病人乱搞病友的东西引起争执,这些都是病人冲突的原因。因此,病人的香烟、食物要集中保管,定时发放、在发放食物时专人看管;安置好行为紊乱的病人,减少因病人冲突引发突发事件。

3.3 根据不同的住院时间重点护理。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分布,住院一周内发生占63.7%,尤以入院三天内发生较多,占第一周突发事件发生例数的64.1%。病人初入院,环境陌生,缺乏安全感,易激惹;病人无自知力,抗拒住院,常伺机逃跑;病人刚入院,处于疾病急性期,精神症状支配病人的非理;刚开始用药时病人机体未适应,易引起性低血压至跌伤等,都是第一周发生突发事件较多的原因。因此,护理人员应关心、同情病人,让病人熟悉环境,稳定情绪,密切观察病人的症状,及时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随着住院时间的增加,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减少。第三、第四周后病人处于巩固治疗期,容易因药源性的焦虑引发自伤、自杀;而恢复期病人开始对精神病有进一步的认识,因世俗对精神病的偏见,让病人无法面对,产生悲观失望及抑郁情绪,也容易引发自伤自杀,因此,对巩固治疗期病人要密切观察药物的反应,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对恢复期的病人要注意病人的情绪反应,及时做好心理护理。

3.4 提高自身素质,强化风险管理。从表2 显示,环境、工作人员接触不当引发的事件也占一定的比例。牢固的病房门窗,专人严密把守外出散步花园的门口,是的防范外走的重要环节。注重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改善工作人员的态度和方法。加强护士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可让护士认识到精神病患者突发事件是由精神症状引起,在护理过程中切实做好病情观察,识别那些症状或表现会引发病人自杀、自伤、冲动伤人、外走等,及时采取防范措施。从表2 的突发事件原因看,医护人员的接触不当可引发精神病人的冲动行为,因此,我们在接触病人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减轻病人的逆反心理,有效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完善制度,强化风险管理,每周做安全检查,及时清除危险物品。按时巡视,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细化工作流程,堵塞环节漏洞等,都是防范突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桂枝,陈国摘.精神科突发事件的预防及对应措施[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8,17(3):145.

[2] 孙淑玲.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的特点及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2(15):768~769.

篇9

(一)做到防范于未然

档案工作是企事业发展中的重点工作之一,从某个角度来讲,档案工作是对资源信息的一种整合,在档案工作长期进行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的话,带来的损失不堪设想。因此,档案工作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编制也倍受关注,应急预案的编制主要遵循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并且将档案突发事件预防工作作为整个编制工作的重点,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做好档案工作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另外,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应不断地完善管理机制、规范防范的手段、强化预案管理的流程,并不断地建立健全的档案工作安全预防机制,从而做到防范于未然,进而有效地提高档案工作人员对自然灾害、重点突发事故的处理能力,确保档案工作的可靠性、安全性。

(二)重视对档案资源的保管

众所周知,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主要是为了保障档案资源的可靠性、安全性,从最根本的角度分析,档案资源应属于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档案资源出现损失的话,很难甚至无法对其进行修复。因此,在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的过程中,应以档案资源的保管作为编制的基本原则,不断地提高档案资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外,从企事业发展的角度上来分析,档案资源的损失是与财产损失并存的。因此,对档案工作编制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管理,也成为当前企事业单位重点工作之一,必须要做好重大事故以及自然灾害发生的重点预防工作,尽最大限度保护档案资源的安全,将档案资源损失控制到最低。

二、档案管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的要点

(一)科学合理布局,构建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

档案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各项信息的汇总,如,业务信息、人员信息等,一旦档案工作出现突发事件,可能会造成部分档案的损失,甚至会毁灭性的损失。因此,必须做好档案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编制,并应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科学合理的布局,以此来构建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具体要点如下。

1.合理完善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内容体系。

通过对大量档案工作突发事件的调查分析,尤其是档案工作突发事件的情况不同,应对其进行分类、分级。也就是说,在编制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完善应急预案。另外,在完善应急预案的过程中,应详细阐明应急预案体系的框架结构以及应急的基本流程。同时,要完善一些专项预案,主要指的就是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例如,针对自然灾害引发的火灾、地震灾害、水灾等,根据不同的灾害特点来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体系,一旦灾害发生应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从而提高对灾害事故处理的有效性。

2.完善应急预案的管理体系。

通过上一部分分析了解到,在制定应急预案的过程中,会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最终形成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然而,由于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多元化特征,因此,必须做好应急预案的管理,完善其管理体系。如,开展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外延到点的管理方式,将对档案工作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管理落实到各个部门,确保应急预案的完善性、适用性、科学性,这样才能避免或降低档案工作突发事件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统筹规划,完善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机构

首先,相关企事业单位应成立档案工作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编制机构。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是一项极为繁琐的工作,为了确保应急预案编制的有效性,应成立专门的应急预案编制机构来执行这项任务,并且,对小组成员进行各自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对应急预案进行风险评估、规划等。同时,对档案工作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做好相应的审核,确保应急预案的合理性、有效性。其次,应加强对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人员的配备,应急预案是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关乎到档案工作的应急预案编制,必须重视起来,为了提升应急预案编制的有效性,需要将各个岗位人员落实到位,将工作人员的效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应急预案实施的有效性,而且,人员作为应急预案编制的核心,应将自身的正能量充分地发挥出来,进一步提高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施的有效性。最后,应建立合理的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工作绩效考核机制。主要是对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要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应急预案的预定期限等方面因素进行考核,绩效考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的有效性。

三、总结

篇10

一、高校辅导员在处理突发事件现状分析

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管理的同时,注重加强安全教育,时刻提高预防能力和处置能力,但是另一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辅导员自身存在能力不足现状

面对突发事件,心理承受能力缺。这个主要集中辅导员不了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只有把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研究清楚,才可能针对不同学段不同人群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事件,我们的辅导员往往不具备了解充分学生特点的能力,不能第一时间投入到事件的解决当中,造成决策不当等情况,延误了最佳处理时机,进而无法有效引导学生。

(二)思想意识重视不到位

随着90后大学生的大量涌入,独生子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力军,父母在给予了很高的学业期望之余,更加关注的则是他们的安全问题。因为对于当前的这一现状,学生工作的所有工作要落脚点在安全问题上,确保他们的安全问题。因而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提高思想意识,做好预防工作,一旦发生,高度重视,妥善处理,同时做好相关的善后工作。

(三)相关法律以及制度不完善

由于目前我国关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制建设尚不完善,存在内容简单、职责划分不清以及操作性较差等问题,使得辅导员处理突发事件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甚至有时会出现不利的情况。“问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零散,缺乏科学有效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因此,从学校角度来讲缺乏相应的应对机制,这些成为处理突发事件非常不利的一个因素。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路径

首先,保持镇静。事件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镇静,不能乱了手脚,我们要扮演好“家长”的这样一个角色,尤其是有学生在场的时候,学生在遇见重大事故的时候由于年龄段的原因有可能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受到挑战,严重的时候会出现吓得慌乱和哭泣,综合各种情况,所以作为第一到达现场的我们要保持镇定,理清接下来处理的思路,如果一团乱只能是让事情变得更糟糕。这对一个老师的心理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

其次,第一时间联系家长。事故发生时,我们第一时间要联系到学生家长。一方面可以通过家长了解学生既往的身体状况,对于车祸等引起身体损伤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让家长知道学生的状况。在联系家长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到家长的身体状况和承受能力,因此在通知的时候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的说,避免家长出现心理承受不住的情况,可以让他们先到学校或者医院,然后慢慢的给他们讲解事情,配合治疗,时刻应该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为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