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科护理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8-0154-02
由于护士资格考试新大纲的变化,病例分析题占80%,会从多角度来考查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护理要点、健康教育以及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人际沟通等内容,所以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应试能力,并突出专业能力培养[1]。近年笔者所在学校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针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具体措施如下。
1 课程内容的整合
根据新护士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以大纲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历年护士资格考试中高频出现的考点作为儿科护理教学的重点内容,减少或删除与护士资格考试联系较少的内容。并且将教材中前后重复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整合,比如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护理、助产专业使用的《儿科护理学》第2版[1]。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将第一章绪论中的第四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与第四章儿童保健和疾病预防中的第一节不同年龄期小儿的保健特点进行整合,讲完小儿各年龄期的特点后立即根据这些特点提出各期的保健原则和措施,这样可加强同学们对前后相关知识的连贯;将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中的第三节小儿腹泻与第五章住院患儿的护理中的第五节小儿液体疗法进行整合,这样在讲到小儿腹泻的对症治疗时根据如何纠正重型腹泻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立即讲解小儿液体疗法,这样使同学们可将抽象的液体疗法的有关知识立即应用到小儿腹泻的具体病例中,从而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也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将第十章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的第四节肺炎与第十一章急症患儿的护理的第四节充血性心力衰竭进行整合,这样在讲到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急救治疗和护理措施时就可前后联系起来,这样就可将有关心力衰竭的急救要点和护理措施及时应用到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具体病例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他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将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中的第二节化脓性脑膜炎、第三节病毒性脑膜炎、第十六章结核病患儿的护理中的第四节结核性脑膜炎与第十七章急症患儿的护理的第二节急性颅内高压进行整合,这样不仅可以通过一张表格将上述三种脑膜炎进行很好的比较和鉴别,同时也可将三种脑膜炎的共同特点即颅内高压的急救护理措施讲解得更加完整和透彻。通过以上前后相关知识的整合,不仅避免了有些知识点的重复讲解从而节约了有限的课堂时间,而且将前后相关知识串起来讲解可以加深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并且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儿科护理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学习主动性普遍较差,且这些学生性格大多活泼好动,对平铺直叙的传统理论学习缺乏兴趣,而对要求自己动手的实践教学的热情却很高,基于这些特点,笔者所在学校在儿科护理的理论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在中后期涉及到各系统疾病的护理的讲解时,摒弃了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全部采用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并且将护士资格考试的重要知识点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具体措施如下。
课前,教师将一个根据下节课的内容而精心选择的临床典型病例布置给学生,并且根据该病例特点提出相关的问题,注意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的放矢,这些问题一定是针对护士资格考试新大纲的重点内容以及历年护士资格考试出现的高频考点而提出来,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先去自学教材及一些教学辅导材料的相关内容,尽量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比如讲到小儿肺炎时,就在课前给同学布置一个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一个典型病例,然后提出几个问题:(1)该患儿的初步临床诊断是什么?诊断的依据是什么?(2)该患儿当前存在的主要的护理问题是什么?(3)应当采取哪些护理措施来解决当前存在的护理问题?(4)在配合医生用药方面应注意什么问题?(5)是否需要吸氧?如果需要选择那种吸氧方式?吸氧时注意什么问题?(6)如何保持该患儿的呼吸道通畅?(7)针对该患儿应进行的最重要的健康教育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高频考点。并且每次上课前都将全班分为四大组,让各组组长组织大家课前查找相关资料或者相互讨论尽量找出问题的答案,并且选派几个同学代表小组做好课堂上角色扮演的准备。
课堂上,老师准备好病床、婴儿模型、听诊器、体温计等用具,将讲台前设置成一个仿真模拟病房,然后让四个小组的代表分别上台根据该病例进行角色扮演,一个同学扮演家长怀抱婴儿模型,一个同学扮演护士,护士首先进行健康史的收集,然后进行身体状况的检查,最后提出该患儿存在的护理问题是什么,再根据这些护理问题提出主要的护理措施有哪些,并给患者家属做健康宣教等。课堂上老师就是一个引导者和记录者,学生如果某个地方出现卡壳现象教师就可以适当加以引导,并且记录下四组同学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好的地方以及不足之处,以便课后总结时用。角色扮演后再次请出每组的代表来回答老师事先针对该病例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且根据学生的表演及回答问题的情况给每组同学打分并评出优胜组。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课堂上的角色扮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而病例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实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4]。
课后教师还应做总结性发言,指出各组学生在角色扮演和病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好的地方以及不足之处。最后教师再结合护士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并结合教材中本章节的内容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快速地串讲一遍,并且要求同学用红笔将这些知识点标记下来,以便今后考试复习时容易抓住重点。课后还应将这些重要知识点涉及到有关A1、A2、A3、A4型选择题让同学在《儿科护理学笔记》(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同步辅导丛书)中勾画下来,课后作为本节课的作业去完成,各小组组长还应不定期抽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最后布置下节课所需要的病例让同学去预习和查找资料[5]。
上述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要上网或者深入到临床第一线搜集大量的临床典型病例,并且要选择和编写出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和能突出教材重点内容一些典型病案,这些病案应难易适中[6]。其次针对病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参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新大纲和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出现的高频考点,所以教师一定要熟悉新大纲的要求和经常查阅资料分析历年护士资格考试的考试题目;最后教师还应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归纳总结考试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精确、简练、细致、透彻以便于学生牢记[7]。比如讲到先天性心脏病时,应总结出先天性心脏病的最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是超声心动图;出现特异性紫绀的患者应考虑动脉导管未闭;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血栓;法洛四联症的胸部正位X线片显示心脏呈“靴型”;法洛四联症出现脑缺氧发作时最应采用的是膝胸卧位等,这些知识点往往会出现在考试中,所以在教学中应加以强化。
当然因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去完成角色扮演和病例的分析是保证该教学方法顺利实施的关键。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来辅助教学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利用多媒体再现可以形象、直观、生动,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典型案例视频,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病例讨论的兴趣[8]。讲到先天性心脏病时用语言无法描述的心脏杂音;讲到新生儿黄疸时小儿出现的皮肤黏膜黄疸;讲到缺铁性贫血小儿出现的面色苍白;讲到佝偻病的典型骨骼改变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通过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受,也弥补了护理专业学生儿科临床见习机会有限,临床患者接触较少的不足,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3 教学效果评价模式的转变
过去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都是根据期末考试的成绩来定。而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现在笔者要求理论考试占总评成绩的80%,而儿科常用护理技术的操作考核占20%,这样就迫使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要去实验室加强儿科护理操作的训练,为今后顺利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而理论考试中期末考试只能占60%,平时成绩占40%。而平时每个月都实行一次月考,几次月考的平均成绩就是该学生的主要平时成绩,另外平时成绩还要参考课堂上是否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和病例分析,是否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等,此外要求无论月考还是期末考试的题型全部按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题型来出,即A1型选择题占20%,A2型选择题占60%,A3/A4型选择题占20%。并且所有考题都紧密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的重点内容和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出现的高频考点来出题,为学生今后顺利通过执业资格考试打下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近年笔者所在学校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评价模式的转变,提高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并且教师注重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知识点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中,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笔者所在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的执业考试通过率。
参考文献
[1]金梅,李若琼.护士执业考试知识点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渗透[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4):91-92.
[2]叶春香.儿科护理[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
[3]黄丽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前内科护理学辅导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4):93.
[4]范生泉.病理学模块教学设计与应用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1,19(11):77-78.
[5]张梅珍.儿科护理学笔记[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1.
[6]陈选朝.论病案导学式教学法的教学艺术[J].卫生职业教育,2003,21(1):103-104.
[7]赵丽荣.护士执业考试知识点在健康评估课程中的渗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6):55-56.
篇2
目的进一步对密封式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本院儿科接受治疗及护理的80例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密封式留置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对穿刺技术评分(92.14±2.14)分,输液评分(93.04±2.57)分,健康教育评分(92.65±2.48)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此外,综合分析患儿的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可知,观察组40例患儿中存在红肿问题的有1例,对照组40例患儿中存在红肿现象的有3例,存在渗血问题的有4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人数明显比对照组少(P<0.05)。结论针对儿科临床护理工作,选择密封式留置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患儿红肿等临床并发症的发生,此外,还能够大大改善护理满意度,进一步增强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技能,具备极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密封式留置针;儿童;护理;应用价值
当前,密封式静脉留置针由于对患者血管的刺激较小,用药较为方便,能够长时间留置等优势,通常将其用于儿科患者的治疗当中[1]。这主要是由于儿科患者的年龄较小,其治疗依从性较差,往往不能有效配合治疗,多数情况下,患者需要进行多次穿刺,对患者具有一定的影响。近年来,我院针对儿科患者,在其护理过程总通常采取密封式留置针,尽可能保护患者的静脉,减少其痛苦。为了进一步对密封式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为今后的儿科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次研究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本院儿科接受治疗及护理的80例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密封式留置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现将具体研究过程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本院儿科接受治疗及护理的80例患儿纳入本次研究样本。本次研究样本中包含男患45例,其余35例为女患,患儿年龄均处于1~9岁,所有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4.2±1.0)岁,患儿的住院时间在1~6星期,平均住院时间(2.21±1.01)星期,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及对照组在年龄范围、性别组合等基础信息的比较上无明显差异,具备研究对比可行性及必要性。
1.2护理措施
1.2.1对照组护理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儿科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患者首先进行常规检查,然后进行皮试,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静脉输液,待输液完毕后,护理人员将针头拔掉。
1.2.2观察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密封式留置针护理,首先,选择合适的血管及位置进行留置次,并连接留置针与输液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护理人员用拇指和食指握住留置针针柄,缓慢刺入,在出血后再进针2mm,固定外套管后将针抽出,再用透明贴膜固定软管。此外,在进行封管的过程中,需要使用连续不间断的,边推边旋转的针头退出方法,输液完毕后,用风管也缓慢行静脉推注,把留置针头的夹子夹紧。在拔针时,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痛苦,缓慢将针拔出,同时叮嘱患者及其家属拔针后24h内保持穿刺部位的干燥和清洁。
1.2.3健康教育在护理期间,嘱咐患儿家属相关注意事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尽可能使患者及其家属都能明白留置针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加深患者家属对相关疾病的认识程度。此外,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努力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多和患儿交流,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并加强巡查,提高护理工作水平。
1.2.4并发症护理在留置护理期间,为了减少患者出现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应采取75%的酒精对穿刺点进行消毒,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是否出现红肿、渗出等情况,若出现上述状况,应及时进行处理。如出现堵管情况,应该加强封管处理。静脉炎发生大多与长期一个部位静脉滴注药物相关,应该给予患儿局部热敷。如压膜不透气时间长,患儿可能会出现压疮,可在针柄下垫少许棉絮,适当减轻对皮肤的压力等。如患儿出现不适症状、并发症预兆,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检查处理,降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此外,须保持穿刺部位清洁等[2]。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在护理期间所发生的并发症,同时,在护理结束后,对患者及其家属就护理工作进行评价,主要包括穿刺、输液、健康教育等方面。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输液评分、健康教育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s表示研究中的计量数据,开展χ2检验,通过例数和%表示两组计数数据,实施t检验,如果P<0.05,则表明观察组及对照组在输液评分等临床数据对比上存在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40例患者接受相关临床护理后,其家属对穿刺技术评分(92.14±2.14)分,输液评分(93.04±2.57)分,健康教育评分(92.65±2.48)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此外,综合分析患儿的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可知,观察组40例患儿中存在红肿问题的有1例,对照组40例患儿中存在红肿现象的有3例,存在渗血问题的有4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人数明显比对照组少(P<0.05)。详细数据可见表1。
3讨论
针对儿科患者开展临床护理时,患者的年龄较小,自制能力较差,特别是对其进行静脉穿刺的过程中,害怕、苦恼等情况时有出现,不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在常规的护理过程中,由于患者需要多次穿刺,若静脉穿刺不能一次成功,则不仅加大了患者的痛苦,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感染的风险,甚至由此引发医疗纠纷等。密封式留置针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尽最大可能降低感染风险,同时还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即便是患者的依从性较差,也能很好的进行相关输液治疗[3]。值得注意的是,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当穿刺不恰当时,很容易发生渗透、堵塞等,部分患者由于穿刺次数较多,容易引发静脉炎,因此,应该针对患者所出现的并发症及时作出反应,降低感染率。此外,需要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加强与患儿之间的沟通,以增强患儿对护理的配合程度,促进病情恢复[4]。在本次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护理,其中,观察组患儿采用密封式留置针护理后,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具有较高的满意度,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大大提高了患儿家属对相关疾病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在护理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人数明显比对照组少。
总而言之,针对儿科临床护理工作,借助密封式留置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患儿红肿等临床并发症的发生,此外,还能够大大改善护理满意度,进一步增强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技能,具备极高的应用价值,建议在今后的儿科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科文.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5,14(8):233-234.
[2]闻云.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4,19(33):180-181,184.
[3]蒋梅.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3(17):2330-2331.
篇3
现代医学模式的变化,给现代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儿科护士。由于患儿不会诉说,不予配合,无论是打针、服药、观察病情以及检查护理等难度都很高。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儿科护士除了具备应有的基本职业素养外,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容忽视。笔者通过自己十几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要提高儿科护士的心理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心理素质的培养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的知觉。护士要运用视、听、触、嗅等感觉去得到病人直观的资料,在判断患儿需要、帮助医生诊断、评价治疗护理效果及预见可能发生的情况方面都非常重要。护士要经常倾听患儿的哭声、声、咳嗽声、喘鸣声等,辨别分析患儿现在的症状、即将处理的问题。如:患儿突然尖叫提示可能有颅内压、犬吠样咳嗽时急性喉炎的急征等,在工作中通过细致耐心地观察来不断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培养精确的记忆力:良好的记忆力品质包括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和准备性。儿科护士必须有精确的记忆力,因为患儿体重轻,药量小,如果剂量不准确,一个小生命将结束,这种教训是深刻的。所以儿科护士责任重大,绝对不能有半点的疏忽,治疗护理务必准确安全,做好三查七对,减少以至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培养思想的独立性:现代护士执行医嘱绝不是机械的去执行,而是由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按照医嘱去思考、去计算,从中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与失误,把好治疗关。同时在自己护理工作中要善于思考、综合、分析、整理,把繁杂的工作排列有序,井井有条,培养自己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忙而不乱。
注意工作的灵活性:一名儿科护士一看到患儿住进医院,立即就能想象出患儿需要哪些治疗与护理,才能把工作做到前面,做在患儿及家属的心坎上。在实际工作中,出主意、想办法,切实做到优质服务,从工作出发,搞一些小发明、小专利,解决一些护理难题。护士工作头绪繁杂,既要注意工作的稳定性又要有高度的灵活性,件件事事干脆利落,不留后患。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的现代护理。
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在儿科工作情绪很重要。如果情绪良好,治疗护理就顺利,如果情绪不佳,工作起来常常不顺。护士在做治疗时经常是患儿哭声不断,所有亲近的人不断向护士提出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你一定要保证自己积极稳定的情绪,尽量避免任何因素的干扰,沉着应战,专人操作。这也是儿科护士所必备的心理素质之一。
培养良好的性格和美好的语言:儿科护士要对患儿家属诚恳、正直、有礼、有同情心、工作满腔热情,认真负责,机智果断、作风严谨,对自己既开朗又稳定、既自尊又大方、既自爱又自强,要善于应用礼貌性语言,治疗性语言,安慰性语言,还要因人而异,话说恰到好处等。
培养良好的能力和过硬的技巧:儿科护士要具备各种能力和绝对娴熟的护理技术,才能胜任儿科工作,从不同侧面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等。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苦练基本功,在技术操作中做到一要稳、二要准、三要快、四要好。不断地培养自己,锻炼自己。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一个人的个性在人际交往中体现。搞好医护患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护士的各项心理素质的综合应用,护士与患儿及家属接触时间比医生多,通过交谈、玩耍,使患儿感到亲切,配合治疗,利于康复;护士与家属交谈,更深入了解病情,利于患儿的健康;护士与医生关系融洽了,在医疗护理中配合默契,步调一致,工作顺利。护士一旦搞好以上三者间的关系,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其乐融融。搞好人际关系是护士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一条。
篇4
【关键词】 儿科病房;优质护理;基础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4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00-01
为深入贯彻落实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响应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为宗旨,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结合儿科特点,不断学结经验,逐步制定、完善并落实了一系列优质护理服务措施,提供责任制护理,主动服务,营造整洁、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现将实践与体会介绍如下:
1 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的实施方法
1.1 转变护理人员观念,端正职业角色,强化服务意识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多次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服务教育,讲解护理服务的新观念、新模式及新方法,提高护理人员的认识,改善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理念。优质护理服务是培养护理人员素养及品格的途径,同时也是时展的需要。
1.2 创造舒适的住院环境 患儿来到了陌生的环境,都会产生紧张或者焦虑的情绪,患儿家属由于过分关注患儿病情,也会有紧张的情绪。由于儿童一般对色彩较为敏感,住院后希望病房环境如家一样舒适、温馨,对此我们在科室病房内对环境进行了独特的设置,如将病房墙壁装饰成粉红色及用壁画用卡通漫画进行装饰,使病房内环境轻松愉快、洋溢着浪漫可爱的童趣。
1.3 强化职业素质,规范护理服务,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 儿科护理中由于患儿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及患儿家属对病情的紧张情绪,进而对医疗护理的期望值较高,儿科疾病由于起病急并且变化快,同时多数患儿较难配合各种治疗和护理,因此导致对患儿护理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难以满足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期望,则容易导致医疗纠纷,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人员与患儿进行沟通时,要注意多用鼓励及支持的语气来寻求患儿的配合;在与患者家属沟通时,要理解患儿家属紧张及焦虑的情绪,以专业的护理技巧及优良的沟通技巧来获取患儿家属的信任。
1.4 加强人员培训,规范护理行为,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护理人员良好的专业知识及护理技能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我们因此强化护理人员的三基训练,每月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理论及技术考试,同时又针对性的进行儿科护理的有关知识的培训,规范仪容仪表以及基础护理操作,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1.5 人性化的健康教育 以责任护士为主的小组成员为患者提供了病情观察、治疗与护理、康复指导、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全面、系统、连续的整体护理。儿科护理中人性化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针对患儿及患儿家属的认知能力,我们采用宣教语言、宣教图片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使患儿及家属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健康的生活模式。
1.6 制定职责流程,完善考核标准 根据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具体要求,制定了各班工作流程、职责、标准以及优质服务考核标准、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并组织本科护理人员认真学习,遵照标准严格执行。规范文书书写要求的同时简化护理工作中各种表格以及护理记录的填写,减轻护理人员负担。
2 小 结
随着优质护理活动的深入,儿科病房在多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结果转变了服务理念,规范了护理行为,提高了工作质量、健全了管理模式、密切了护患关系、保障了患儿安全,成绩得到医院、患儿、家属以及科室医护人员的肯定。
3 讨 论
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以来,儿科护理人员积极主动的提高专业知识及护理技能,同时在护理工作中更加热情主动,积极为患儿及家属解决实际问题,服务意识及竞争意识大大增强,从而提高了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我们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我们注意构建长效机制,为优质护理服务的持续化以及扎实化打下基础,促进了儿科护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建荣,皮红英,马燕兰,等.我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9):609-611.
[2] 顾竹影.日本医院人性化护理的现状及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5,4O(7):550.
篇5
关键词:导师制教学;护理教学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护生巩固基础知识,将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的重要时期。与成人各科室相比,儿科是个特殊的病区,面对的不仅是患儿,还有其监护人,护理工作难度相对较大,这给护生在病区实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护生更好的完成实习计划,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我科对2012年7月~2013年3月在儿科病区实习的144名护理专业实习生分别进行导师制带教和传统带教,实习完毕对两组同学学习效果进行比较,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2013年我科护士共有22名,具有带教资格老师15名均工作5年以上,其中本科6名、大专9名,实习的护生共有144名,其中男生2名,女生142名,年龄18~22岁。学历:中专70名,大专68,本科6名。观察组72人,实验组72人,两组护生年龄、文化程度及带教老师职称、学历、教学资历等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方法
1.2.1带教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由具有5年临床工作经验及护师以上职称的教师采用一对一的带教。实验组采用一对一护理导师制带教方法,即导师担任实习生的指导老师,全程指导护生通过临床实习,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护生向护士角色的转变[1]。护生入科后由护士长带领带教老师热情接待,进行入科宣教,讲解本科室实习计划及任务要求,与其交谈,听取意见,了解每位实习生的性格,理论与操作动手能力差异及接受能力,认真分析,针对每位学生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导师进行带教。每位导师指导护生1名,实习过程中对所负责的护生进行全程、连续、主动指导。不断对护生进行理论和操作培训,每周定时批阅实习日志,导师经常与护生进行思想沟通与交流,掌握护生思想动态,工作状况,为护生提供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的帮助。针对带教老师的素质、专长、个性,实行先跟人后跟班的实习模式[2] 。即先跟导师实习,使护生与导师相互了解,增强师生间的亲和力。1w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协商方式选择其他辅助带教老师学习其他班次的内容。在此期间导师始终保持与学生联系,了解其学习效果及思想情况。实习第4w(出科前),带教老师根据两组学生在科室实习期间的表现及理论、操作考核成绩进行综合评分,另外学生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3评价方法 由科室带教老师采用自行设计两种调查表,第一种表对学生在儿科整个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实习生评价表共有7个方面:护生劳动纪律10分、礼仪仪表10分、工作态度10分、沟通能力10分、病历书写20分、操作能力20分、理论知识20分。第二种表是学生对科室实习带教工作进行反馈评价。带教老师评价表共有3个方面:教学态度30分、教学能力30分、教学效果4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2 结果
2.1两组实习生评价调查比较 见表1。表1所采用的是单因素方差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两组学生在劳动纪律、礼仪仪表、工作态度、沟通能力、书写能力、专科操作及基础理论方面的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
2.2老师带教评价调查比较 见表2。表2使用统计学方法为: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通过表看出带教老师在带教态度、教学能力及教学效果方面的评价均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3.1导师制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调查表1显示,在劳动纪律、仪表、工作态度、沟通能力、书写能力、操作及理论方面,实验组教对照组好,P
3.2导师制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老师教学水平 调查表2显示,在带教态度、带教能力、带教效果方面实验后均优于实验前,P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责任制整体护理;小组责任制;满意度;优质护理服务
责任制整体护理是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模式,根据责任护士能级分管不同的病人,每位护士负责病人数量根据病情动态调整,以护理程序开展工作,护士长对责任包干实行扁平管理。我科自2011年1月以来根据优质护理服务的需求结合儿科护理工作特点,改变了原来的小组责任制工作模式,实行了护士长扁平管理下的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实行责任大包干,实现人人都是责任护士,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科室资料 科室开放床位40张,护理人员19名,床护比为1:0.46,护理人员年龄21-44岁,平均28岁。职称:主管护师3名,护师8名,护士8名。护理本科以上学历8人。
1.2方法
1.2.1 对照组
1.2.1.1工作模式 在传统早、中、夜班模式下开展小组责任制工作模式。将全体护士分为两大组,设护理组长2名(白班),责任护士3名(早班)每月轮换,助理护士2名(白班),轮班护士8名(中班、夜班),主班护士1名(白班),机动护士2名(替休班),护士长一名(白班)。共19名。
1.2.1.2 工作职责 护理组长负责本组工作安排,落实环节质量控制,负责解决本组疑难问题,负责对助理护士的带教及对低年资护士进行业务指导,负责重点患者的护理工作。责任护士负责患者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工作、及时完成治疗及病情观察、健康教育、护理文书的书写等。助理护士在责任组长的带教下进行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工作。主班护士负责处理医嘱及药品的领取。
1.2.2 实验组
1.2.2.1工作模式 实行APN派班、护士长扁平管理模式下的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实行责任制护理大包干,落实人人都是责任护士。
1.2.2.2 APN派班 A班7:30-15:30;P15:30-22:00;N22:00-8:00. A班6人,P班4-5人,N班2人。派班时兼顾护士的意愿。每个班次均有1位年资高的护士任组长,负责解决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分管危、重及重点病人。
1.2.2.3 责任管理 根据护士的学历、职称、工作能力由低到高分为N1、N2、N3、N4四个层次,人人都是责任护士。护士长进行扁平化管理,每位护士平均管病人不超过8人,每天根据病房病人及病情进行动态调整,实现能级对应。护士长每天查房,对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参与危重病人的护理工作;定期组织专科护理查房和危重疑难病例讨论,同时,人人参与病房一级质量控制,成立一级质控委员会,进行责任包干,每两周进行一次护理工作点评,及时讨论整改,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1.2.2.4 工作职责和工作方法 根据护士层级分别制定工作职责和各班工作流程。责任护士每天评估患者,掌握所负责患者的病情和诊疗护理信息。负责患者从入院至出院所分管病人健康评估、入院介绍、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及时准确完成各项治疗,认真观察疗效和用药后反应,适时进行入院宣教、疾病知识宣教、用药指导,及时送达辅助检查单,并认真告知相关注意事项,指导标本的留取,关注辅助检查结果,及时与医生沟通,按照护理级别巡视病房,全面掌握病人的病情动态,了解病人的心理,必要时给予心理疏导,康复期给予康复指导,出院前一日或出院当日给予出院指导。责任护士对病人实施全面、全程、连续的整体护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
1.2.3 评价方法 比较两种护理工作模式下病房患者、医生、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和护理质量。满意度统一采用护理部制定的对患者、医生、护士满意度调查表。护理质量采取河南省一级质控表。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3 讨论
3.1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有利于提高患方的满意度 在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下,实行责任制大包干,我们对全体护士探索实施了分层管理,按照层级从低到高分为N1-N4四个层次。护士长进行扁平管理,每天根据病人动态和护士层级进行分管病人的动态调整,每一名护士管理6-8名患者,每一名患者都有一位责任护士对其全面负责,护士工作职责明确,标准量化,考核透明,增强了护士的责任感,改变了小组制一名患者有几名责任护士管理、患者缺乏安全感的现状。责任护士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连续的整体护护理。护士不仅关注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更关注患儿的心理,从患者的需求出发、以家庭为中心实施个性化的健康宣教,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3.2 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有利于提高护士的满意度 我们儿科病房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多,农村患者多,患者存在心理、生理问题多,而患儿家长又缺乏科学的健康育儿知识,患儿住院,不仅需要我们精湛的技术使患儿恢复身体的健康,更需要我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健康知识。通过深入分析,我们提出了“用心服务,用情呵护”的服务理念,引领护士用心工作,培养护士的爱心和责任心,病人的满意和肯定增强了护士的工作成就感,使护士转变了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
3.3 护士长的关注引领是关键 对照组小组制护理由责任组长每天对组内工作进行安排,而护士更是注重治疗护理措施的实施,习惯了执行医嘱和完成任务,很难主动发现问题和关注病人的身心,主动服务意识不强,而实验组实行护士长扁平管理,护士长每天评估科室全体患者,根据患者病情、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对护士合理分工,实现能级对应。护士长每天查房,督促指导责任护士工作的落实。护士长直接参与危重病人护理,工作中更注重环节质量的控制,及时发现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护士沟通,了解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及时进行整改,才能实现责任制整体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3.4 专科理论和技能的提高是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的保障 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有效实施,要求护士不仅要有精湛的专科技术操作能力,还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要在病人需求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关注病人的心理,这些就要求护士要具有深厚的专科理论知识。我们开展了护理查房、病历讨论、理论讲座、晨间小讲课等多种形式的业务学习,进行专科理论和技能的培训。
4 小结
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开展以来,各医院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护理工作模式,综合医院的儿科病房的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两年来我们根据住院人群的特点及儿科专科特点,不断探索改革护理工作模式,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患者、医生、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临床护理质量更适合以“患儿家庭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冯艮娇,关莹,叶柳红. 层级全责护理排班方法的实施与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2007,7(5):45-46.
篇7
1设计思路
1.1科学划分小组
科学划分小组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素质等,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保证每个小组的水平大致相同,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学习动力,增强取胜信心。
1.2重视学生预习工作
预习是学好课程的前提条件。在一次课结束时将下次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并布置在下次课中要解决的问题,每个小组在下次课上都有机会为大家讲解。如果是新的护理操作项目,则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找相关操作视频,到实训室先自行练习。对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则记入笔记,待课堂上解决。
1.3课堂小组间交流
互助提高经过学生自主预习,学生们对课程内容有了一定认识,也有了思考后的疑问。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请各组学生对新课进行讲解,每组讲解一部分(每组讲解内容由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定,为了让所有学生全面预习),护理实践操作方面,则由老师随机抽查学生操作。最后将所有小组的问题总结到一块儿,小组之间交流研讨,解决问题。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则由教师启发引导,操作演示,帮助解决。
1.4课堂练习及评价检测
课堂练习及评价检测能及时发现学生是否对新知识理解、掌握,及时暴露出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应用上的不足,以使师生双方及时改正错误和不足。随机抽取小组内成员进行检测,被抽取的学生成绩代表整个小组的成绩,平时的课堂测验成绩将要计入期末总评。这样做,则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组内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过程
“缺铁性贫血”是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所以这部分内容是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前一周先提供给学生一个病例:上午9时接到门诊电话,有一名男贫血患儿将收住入院。患儿由家长抱入病房,面色苍白,呼吸急促。通过问诊,获取病史资料:患儿,男,早产儿,9个月。生后纯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近1个月来逐渐出现面色苍白,且食欲不佳,精神不振。查体:营养差,皮肤、黏膜苍白,精神不振。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0g/L,红细胞3.5×1012/L,MCV70fl,MCH23pg,MCHC30%。末梢血涂片显示: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浅染,以小细胞为多。入院诊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根据这个病例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问题让大家下去查阅资料,下次课每个组推荐一名同学就各自分配到的问题进行讲课,教师将对每个同学讲课的效果进行评定打分,分数代表整个小组的成绩,计入期末总评。问题有:该患儿诊断为贫血的依据有哪些?贫血的严重程度如何?缺铁性贫血对机体有何危害?如何对该患儿进行护理?……
3实践效果
分到任务后,学生们课下查阅资料,热烈讨论,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积极询问老师,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是前所未有的。在各自讲课过程中都能讲述清楚、透彻。对于其他组同学提出的质疑,同学们激烈讨论,寻求正确答案。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解答,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护生为主体的小讲课模式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此模式教学中,由于护生需要查阅文献以了解相关知识新进展,可发掘护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潜能[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真正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经过实践,小组合作制在护理教学中显现出以下优点:
3.1更好地达到护理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信息传递者,转向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学习成果分享者。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育对象由一个个学生转变为数个小组;师生交流过程中,由单一的“填鸭式”转变为师生间多向式的交流。教师从而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结教学得失。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
3.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此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展示、锻炼自我以及交流提高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锻炼了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一次以上的发言机会,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听取别人见解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反思,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3.3提高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使教学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将全班分为若干学习小组,以小组成员共同学习、探究、讨论为教学活动基本形式,为每个同学创造了平等机会,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的表现机会增加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自信心得到了加强。教师可以充分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弥补了由于班额大而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
3.4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8
2011年卫生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总要求是:推广经验的基础上,加大优质护理服务推进力度,紧紧围绕“改革护理模式,履行护理职责,提高护理水平”的工作宗旨,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为更多患者提供全程全面的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四川省卫生厅要求从2011年起把优质护理服务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和复审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院遵照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的指示,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率先在儿科病房试行APN排班,经过近三个月的实践,取得较满意的结果,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开放床位50张,其中普儿42张,新生儿室8张,长期加床,床位使用率120%,护理人员2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16名,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7岁,其中大专7名,大专在读14名,新生儿室无陪护。
1.2 方法:将传统的排班模式改变成连续不断的APN班,A班分为A1、A2(8:00-16:00),P班分成P1(11:00-15:00 18:00-20:00)P2(16:00-24:00),N班(0:00-8:00),实行A1-P2-N三班交接,各接班人员提前15分钟上班,以保证交班人员能按时下班。同时,A1,P2,N班也是分管床位的护士,她们负责所管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中的宣教、治疗、护理、健康教育和护理记录。病区分A、B两区和新生儿室,每区(室)设组长1名,组长由年资相对高的护士担任,各班组长参与床旁交接,接班后由组长统筹安排督导本组工作。护士长、办公班护士、总务护士、护理员上白班(上午8:00-12:00 下午14:30-18:00),办公室护士负责处理医嘱,办理出入院手续,协助护士长审阅病历;总务护士负责取药,摆药,急救柜的管理;护理员负责床单元用物的准备及终末处理,暖箱,蓝光箱的消毒处理以及病房内所需器械、物品的清洁、消毒、记录等。参与APN排班护士每周上40h,按时数计算护士假期。
2 取得的成绩
2.1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更好地保障患儿安全:因儿科患儿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家长情绪紧张,午间、夜间20:00-24:00新入院和抢救患儿较多,特别是中午静脉输液漏针的患儿较多,经常需重新穿刺,传统排班在这段时间最多2人值班,护士工作量大,常超负荷运转,而实行APN排班后,中午至少5人(新生儿室2人,普儿3人),上夜4人(新生儿室2人,普儿2人),下夜2人,同时能满足双人查对的要求,这样比较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与工作要求相协调,避免了中午、夜间护士少而引起的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和难以应对突发事件的情况,能更好地保障患儿安全,真正达到了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
2.2 通过层级管理充分发挥高年资护士作用:护士长授权组长,组长对护士长负责,层层落实,层层质量控制,提高了护士长的管理效率。同时低年资护士通过高年资护士的传、帮、带。各种技术操作及理论知识的掌握进步较快,高年资的护士价值得到体现,更能激发她们努力进取,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为优质护理服务打下扎实的基础。
2.3 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充分体现了对患者的人性化关怀。实行APN排班,明显减少交接班次,避免因频繁交接班而引起的护理缺陷。儿科输液患儿多,且大多数患儿输液滴速控制较慢,传统排班10:30左右,护士方能完成静脉输液,60%患儿静脉输液需持续至18:00左右,部分患儿输液持续至20:00,导致患儿及家属不能按时就餐和休息。APN排班后,上午人力资源充足,9:00左右即为患儿输注静脉用药,70%患者在16:00左右结束静脉输液,至少能保证晚餐按时就餐,夜间较好地休息。同时白班上午人员充足,护士能积极巡视病房,及时加药,及时发现病情,使呼叫器呼叫频率明显减少,而组长利用下午治疗较少的机会,到病房巡视,与患儿及家属沟通交流,协助管床护士做健康教育。另外,传统排班方式,凌晨3:00护士床旁交接班对患儿睡眠造成干扰,家属意见较大,而APN排班,交接班时间在24:00,对患儿休息的影响相对较小,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较高。
2.4 APN排班也体现了对护士的人性化关怀:传统的排班方式,至少每个护士每周有2个晚上不能正常休息,而APN排班只有N班护士夜间不能休息,同时实现了管床护士对病人的责任制整体护理,体现了护士的能力和价值。能激励护士更加努力学习,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努力做好优质护理服务。
2.5 APN排班减轻了护理管理者的压力:APN排班各班职责分明,各班人力资源搭配合理,护士长不用担心1名护士值班忙不过来,从而减轻了护士长的压力,让护士长有更多的精力去从事管理工作。
3 APN排班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9
护士是临床护理过程中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和实施者,由于儿童患者群体本身及儿童疾病具有特殊性,儿童患者的药物治疗与成人相比,在用药量、药物配伍上等都具有复杂性。例如,儿童用药量通常于其年龄、身高、体重等要素密切相关,但临床操作上,由于每种需溶解药物的溶媒量具有差异性,且操作上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常常会使临床药液抽取上缺乏精准度。针对此问题,为提高儿科用药精准度、科学性与规范性,我院近年来通过对门诊儿童患者用药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制订了相应的需溶解药物配制标准,现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如下报道。
1 儿科用药现状调查
自2009年以来,我院静护中心平均每日接待400例输液患儿患儿输液。其中,约有93%患儿需进行溶解药物输液,常要药物约有共20余种,具体操作为临床护士加入一定量的溶媒溶解后,经过计算抽取所需剂量。
2 儿科用药剂量准确性抽查
药物治疗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应当得到充分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受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药物的有效剂量通常难以确定。笔者现对我院静护中心2009年1月-2009年2月的需溶解类药物的配制情况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共抽取346瓶需溶解药物,结果为:实际使用药物剂量误差率为7.96%,每瓶误差量为0.01ml-1.05ml,平均误差0.24ml。根据对样本配制剂量结果及误原因的析结果,笔者将配制结果及其主要原因分为4种,具体如下。
2.1 溶解后液体容量增加不明显或者没有增加 此类药物主要为50mg更昔洛韦、0.1g苯巴比妥钠等;该类药物临床抽查的实际用药剂量大多符合剂量要求,误差十分有限,可以忽略不计。
2.2 溶解后液体容量增加≦0.5mL 例如,0.75g注射用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和0.6g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入到溶媒后受化学反应影响,每瓶液体的容量大概分别增加0.4ml和0.3ml,但是很多护士在操作中并未注意到这一点,仍按7.5mL和6.0mL/瓶来计算,从而导致了实际剂量的失误。
2.3 溶解后液体容量明显增加如1.0ml的 例如,将注射用阿莫西林钠0.6ml注入10mL生理盐水后,每瓶液体实际量为10.6mL。实际操作中,经验丰富的临床护士大多按照1.06mL含100mg的标准剂量进行抽取,通常能保证剂量抽取的准确性,但新护士则由于计算失误、操作不规范等原因导致抽取误差较大。
2.4 操作不规范 临床药物配制中,个别护士尤其是新护士由于技能不高或者责任心不强,非常容易出现操作不规范现象,从而引起药物实际剂量的误差,例如有些护士在加入溶液媒介物时忽视了瓶内高压的影响,结果导致溶媒泄出瓶外。此外,还有部分护士使用10ml或者20ml的注射器来配制小剂量药物,结果导致实际注入的溶媒量远大于或小于正确剂量。
3 提高儿科用药剂量精准度的主要措施
3.1 制订需溶解药物的统一配制标准,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 临床中将16×105U的青霉素加入3.6mL的生理盐水溶解后为4mL,每mL含4×105U青霉素。受此启发,我院根据常用药物在常见治疗中的标准剂量及玻璃瓶容量,经过数次试验研究后制定了《常用需溶解药物临床配制参照表》并在主要科室中推行实施。该参照表实施后,我院又组织全员护士进行了集中讲解和系统培训。此外,我院在推行该参照表的过程中还通过科室定期抽查、开展药物剂量准确换算竞赛等方式督促参照表的落实,从而提高了全院护士剂量计算的准确性,提高了配置速度。
3.2 确保儿科用药准确性 小儿尤其是新生儿用药剂量通常比正常剂量偏小,如果用药剂量失误很可能会威胁到患儿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因此,临床实践中要严肃对待儿科药物剂量的规范应用。我院近年来开展了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强化科室护士药物管理和科学使用的重要性。学习培训侧重于结合具体事例进行,例如,讲解我院发生过的因为剂量配置失误引起的治疗无效、产生不良反应或者引起医患纠纷的实例,以强化护士的责任心。
3.3 建立需溶解药物溶解后的回抽评估制度 我院自2010年开始,加大了对护士严格执行本科室配制药物统一标准及规范化操的检查力度。主要举措为对需溶解药物溶解后的每瓶实际液体量在执行前进行回抽评估,对未按照统一标准操作的行为进行扣分、罚款等处罚,对操作失误引起的溶媒外溢进行补足,以其通过监督和处罚措施来督促员工树立科学的药物配制意识。
3.4 对小瓶装儿科用药规范操作 相对于大瓶药物,小瓶药物的配制中更加容易出现剂量失误。对此,我院对制定了小瓶装儿科药物的科学操作规范。要求护士在操作中必须严格根据药瓶容量,严格按照“参照表”配制液量,小瓶药物配制中,应该使用2ml或5ml的者注射器进行配制,以尽可能减少误差。对操作中常见的忽视瓶内压现象,我院集中护士进行培训,指导护士当瓶内压力较高时要边回抽空气边注入溶媒,以避免溶媒外溢引起误差。
4 规范配药方法和操作程序的意义
4.1 便于护士准确换算,提高工作效率 科室统一各种常用药物的溶媒量后,护士只需牢记各种药物的正确溶媒量即可。这样统一标准便于护士的实际操作,也便于护士长检查工作,便于实际操作中护士的快速、准确换算,从而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4.2 减少交接程序,避免多环节产生的各种误差 《常用需溶解药物临床配制参照表》的制定和实施使得临床护士换岗或护士科室间轮转时,不必在进行药物配制方法的交接,从而有效避免了因为护士个人习惯性操作而导致的用药剂量失误,还避免了因交接环节过多引起的各种误差,比如剂量记忆失误、重复配制、工作繁忙导致换算失误等。
4.3 强化护士责任心,提高护士药物配制操作技能 我院在推行小儿常用药物配制规范化操作中十分重视对护士责任心及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对常见儿科药物配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相应纠正,通过采取各种正、负激励员工规范操作的措施,使员工认识到儿科药物规范配制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提高了其实际操作水平。
篇10
【关键词】优质护理;护患关系;儿科;实践研究
目前医疗界已经形成了“风险无处不在”的共识,护理服务作为医疗工作的主要辅助部分同样会面临高风险。护患关系(patientRelationship)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服务的过程中与护理人员自然形成的一种主动帮助和接受帮助的人际关系,属于专业性互动关系,不仅仅是基于护患个体之间,而是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实现互动[1]。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护患关系是最活跃、最基本的社会关系,重视护患关系的良好发展,对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和现代化护理活动的现实价值有重要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儿童患者280例为研究对象,对入院编号进行排序后,以简单随机法分为常规组与优质组各140例,常规组男女比例为76:64,年龄4-8岁,平均(5.3±0.7)岁,病症包括38例肺炎、49例腹泻、21例手足口病、32例急性肾炎;优质组男女比例为79:61,年龄3-9岁,平均(5.8±1.2)岁,病症包括41例肺炎,44例腹泻,25例手足口病、30例急性肾炎。两组患者在组间基线资料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和排除标准:入选患儿均符合《儿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中各项疾病所述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系统疾病以及有家族精神病史的患儿。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给予儿科常规护理服务。具体内容包括遵医嘱输液、给药,并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减少家属的焦虑情绪,提高其对患儿病症的认知程度。优质组给予优质儿科护理。(1)培养护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儿童是家庭的核心、家属心中的“小宝贝”。因此患儿家属通常会表现出担心和焦虑,尤其是在护理人员进行输液时,若没有做到一次进针成功,很多家属就会出现激动情绪,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患儿依从性降低。因此对护理人员开展实践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娴熟、稳定的操作技术能让患儿和家属紧张焦虑的情绪稳定下来,使其配合护理工作。(2)优质安全护理。在患儿入院时给予护理风险评价,针对存在压疮、坠床、跌倒等危险可能性的患儿需启动预见性干预措施,让患儿感受到就医的安全性,减少家属的担忧。(3)优质环境护理。根据患儿病情,对病房温湿度进行优化,温度保持在20-25℃,湿度控制在40-60%,保持室内通风和光照,从外部环境上提高患儿的舒适度;此外,护理人员需在科室营造充满人情味和家庭式的温馨环境。(4)优质生活护理。针对患儿具体病情进行针对性生活干预,例如腹泻患儿需告知家属注意观察并记录大便次数、性状和腹泻量,轻度腹泻患儿可持续进食,以清淡食物为主,重度腹泻患儿需遵医嘱禁食;肺炎患儿需密切观察呼吸、体温、精神变化,若出现异常则立即通知医师进行对症护理。肺炎患儿食欲较差,且因高热、出汗、呼吸急促等症状导致水分流失较多,因此需注意及时补充液体和正常所需的热量。在饮食方面需注重营养搭配,保证维生素和蛋白质的每日摄取量,从而增强患儿体质,促进早日康复。(5)提高沟通技巧。在与患儿沟通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主,避免使用医学专用术语,语气尽量确切、清晰、简洁。在对患儿进行护理操作前需与家属进行充分交流,告知下一步要进行什么护理,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做法,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何种好处等等[2]。
1.3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统计对比。②向两组患儿及其家属发放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量表,包括护理操作、护理态度、礼貌用语、生理与心理舒适4个维度,均包括20道题,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③以护患临床沟通能力测评量表[3]对护理人员沟通能力和护患关系进行评定,信效度(CVI)为1.01,沟通能力评分包括确立患儿问题、建立沟通关系、参与和传递有效信息、体会感受4个维度,均包括10道题,5分制评分,满分50分。护患关系包括职业认同感、与患儿的融洽度、与家属的融洽度3个维度均包括15道题,5分制评分,满分75分,分值越高表示护理人员沟通能力与护患关系越佳。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χ珋±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卡方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参照P≤0.05。
2结果
2.1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优质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如表1所示。
2.2满意度评分对比
优质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如表2所示。
2.3沟通能力与护患关系评分对比
优质组沟通能力和护患关系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
3讨论
3.1影响儿科护患关系的因素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4],导致护患冲突的主要原因为缺乏有效沟通和细节护理,间接原因则包括护理技术差和社会大环境影响。与护理人员相关的因素则主要包括如下几点:①实践操作技术。护理人员娴熟的操作技巧是拉近护患关系的关键,也是为患儿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基本保障。患儿难以充分信任护理人员主要原因是技术不够娴熟导致的护理差错。②护理意识和态度。随着社会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意识和态度也成为了护患纠纷的主要导火索;③人文素质和沟通技巧。端庄得体的着装和简洁和蔼的语言可让患儿无形中产生安全感,这样就充分拉近了护患距离。但在实践过程中,护理人员往往缺乏正确的交际心理和语言技巧,导致护患之间矛盾激化。
3.2优质护理对改善儿科护患关系的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优质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且优质组满意度各项评分、沟通能力评分与护患关系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原因分析为:①在护理实践前先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技能培养,能大幅度提高护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和服务意识,强化责任心,从而在儿科护理中能主动完成各种护理任务。培训目的以理解优质护理内涵,转变护理服务理念为主,让护理人员在熟练基础护理模式的前提下,从患儿食欲、表情、情绪变化中逐渐训练观察和沟通能力,逐步深化优质护理内涵。②与常规护理相比,优质护理对护理安全事件采取入院评估和预见性干预,从多途径多角度入手,对存在跌倒、坠床、刺伤等风险的患儿采取预防措施;针对给药错误的问题,优质护理过程中采取床号、病历编号和执行腕带的综合方式,加强了对患儿身份的识别,因此可减少用药、输液错误的发生率。③对患儿采取生活、环境优质护理,可消除各环节的安全隐患,强化和规范了护理人员的护理实践技术,为患儿提供连续性、无缝隙的护理服务,在保证护理质量,提高生活环境舒适感受的同时,也能充分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④通过加强沟通技巧,能让护患双方达到相互理解支持的平衡状态,从而让患儿及家属均能遵从医嘱,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护理人员以温和的态度和激励性的语言,以患儿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进行沟通交流,并及时指导、表扬患儿,能赢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综上,采取优质护理可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显著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在护理实践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加强沟通技巧,逐步改善护理态度,从而提高优质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彩茹.优质护理服务对护患关系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9):121.
[2]向瑜.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对于社区医院护患关系的影响[J].心理医生,2016,22(22):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