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骨质疏松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人的骨质疏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人的骨质疏松

篇1

患骨质疏松症是因为构成骨骼的蛋白质和钙、磷等成分的同时减少,使骨骼结构疏松变脆,密度减低,弹性和强度下降。患此病的老年人临床表现很不一致,1/2患者无症状,1/2患者有明显腰背痛,甚至放射到腿部,一般性跌倒便可引起骨折,为老年人的一大祸根。故查不出原因的腰酸背痛和膝腿酸软,就应考虑为骨质疏松症。人大约从25岁开始,骨质就开始慢慢减少,当骨质失钙达30%~40%时,才能从X光照片上查到,这时至少有10年的病史了。

多数学者认为,骨质疏松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内分泌紊乱,女性比男性高出6~8倍,这是因为停经前或更年期后,卵巢功能下降,雌激素水平可由低落至消失,直接影响维生素D的生物活性,使骨质脱钙作用增强。

2.老年人体重过轻,吸收功能差,营养不良,或肝、胆及肾脏疾病的影响,使钙的吸收量也明显减少,迫使骨钙释放入血维持血钙。因此,年龄每增加5岁,骨折率增加1倍。

3.骨质疏松症与种族也有关系,北欧的白人妇女、中国和日本血统的妇女比黑种人和西班牙血统的人危险性更大。

4.长期钙食品摄入不足,节食减肥以及挑食偏食的妇女,对含有丰富钙质的食品如牛奶及乳类制品敬而远之。

5.老年人户外活动减少,或过度的运动以及吸烟、过量的饮酒或茶,使成骨细胞活性减弱,破骨细胞的活性相对增加,都可导致钙代谢障碍,使骨钙减少,至使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增加。

骨质疏松最好的防治办法是运动。运动可推迟骨老化,平时注意到室外活动,接受充足的阳光照射;要做有规律的运动,增加骨的机械负荷,如快步行走、太极拳、剑术等,都可使骨骼血液循环旺盛,促进新陈代谢,使构成骨的蛋白质、钙、磷等得到充分吸收和利用,对预防骨质疏松有益。

另外,要注意膳食营养供给,多吃含钙和维生素D的牛奶、乳酪、蛋黄、鱼类、豆制品等食物,才能确保钙在人体内充分吸收。

篇2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临床效果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的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主要表现是骨的脆性增加[1],骨质疏松性患者的骨折危险大大增加。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年上升,老年人口本身体质弱,若发生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会对老年人的身心造成严重威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01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治疗的84例患者,将其按照病情、年龄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患者4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63岁~81岁,平均年龄75.12±5.34岁,试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61岁~79岁,平均年龄74.25±4.2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包括对患者实施常规的生命体征监测、用药等护理;试验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

1.3 效果观察 患者满意度的测评要根据我院制定的满意度调查表。治疗效果的评定分为优良、较好、差三个层次[2],患者的骨折线完全消失,关节的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为优良;患者的骨折线未完全消失但骨折愈合较好,关节的功能也有明显恢复为较好,患者的骨折线清晰,且愈合情况不好,关节功能未恢复为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评价{n[%]}

组别

n

优良

较好

有效率

对照组

42

18(42.86)

14(33.33)

10(23.81)

32(76.19)

试验组

42

24(57.14)

16(38.10)

2(4.76)

40(95.24)

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以及护理满意度调查比较{n[%]}

组别

n

关节僵硬

缺血坏死

深静脉血栓

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

42

8(19.05)

7(16.67)

9(21.43)

33(78.57)

试验组

42

1(2.38)

1(2.38)

2(4.76)

41(97.62)

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6.19%,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24%,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78.57%,试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7.62%,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组试验中试验组患者采用的人性化护理方式,具体方式为:(1)为患者创造人性化的住院环境。患者入院在安排病房时要为股骨骨折老年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保持病房的安静、舒适。同时病房内应设置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宣传栏,介绍有关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的相关知识;(2)加强对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的心理护理,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的患者大多因外伤入院,患者住院后生活不能自理,加之自身体质问题,老年人易产生焦虑、烦躁情绪。我们护理上注意经常巡视,关心体贴病人,鼓励病人讲出心中的感受和需求,给予细心、持久而热忱的细心照料和安慰支持。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时应告知患者不良的情绪会对疾病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家属对患者予以情感支持,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从而取得良好护理效果;(3)需手术治疗的应详细解释住院手术及卧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说服病人术前2周必须戒烟酒,锻炼床上大小便。(4)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当天应详细了解病人入院前的准确运动量、日常生活能力、思维判断能力、既往病史及生活习惯,制定出最适宜的术前术后运动计划,如①双侧踝关节背伸、趾屈、旋转交替运动。②双侧股四头肌舒缩运动③健侧下肢直腿抬高运动。④健侧膝关节曲伸。⑤腹式呼吸及咳嗽排痰运动。有效的防止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形成。⑤加强术后护理。患者手术后移动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同时要注意保持病房、病床的卫生,保持患者皮肤的干燥,防止因潮湿出现压疮等不良症状。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患者实施患肢远端以及近端关节的训练,提高其恢复效果。⑥加强患者的饮食指导,因病人长期卧床且年龄较大,肠蠕动减弱,饮食结构不合理,过少食用粗纤维食物,容易造成便秘。责任护士要及时向病人讲解饮食调理的重要性,经常指导病人做好饮食调整,嘱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多维生素的食物。如每日早晚各加一个鸡蛋,半斤牛奶。中午吃适量肉类。一日三餐均有新鲜蔬菜。午餐、晚餐前1小时吃水果并多喝水,每日定时排便。这样对病情的尽快恢复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通过本次试验可以看出,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实施人性化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因此人性化护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桂春.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中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2,03(38):255-256.

[2]易春梅,王瑾.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施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06):115-116

篇3

门球运动可谓是中老年人中的“第一体育运动”,它既有地上台球运动之妙,又有高尔夫球之趣,还有地上棋类运动之精。但锻炼时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参加门球活动前应把臂、腿、腰以及相应的关节充分活动开。在天气比较冷的时候,尤其是冬天,更应该加强脚踝的热身。

2.打门球时最好穿带齿而不滑的鞋。尤其对老年人来说,如绊倒或滑倒很容易出现摔伤事故,冬季冰冻天参加户外门球活动更应小心。

3.门球活动的体力消耗并不大,但是一旦着迷,容易兴奋,此时老年人应注意控制自己,不应超过自己适合的步伐或跨度活动的幅度,以免万一扭伤筋骨。从未打过门球的人也可以先自己练或与友人、家人同练。

4.老年人有充裕的时间打门球,而门球运动能使参加者长时间活动,因此,老年人应把打门球安排在作息制度中,使生活、锻炼有节奏。

体形偏胖的老年人健身莫忘护腰

文/张瑞珍

合理的健身活动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但体形偏胖的老人运动时一定要注意护好腰。

人到老年,肾气开始衰退,骨质变得疏松,腰部关节韧带、肌肉也都在发生退行性改变,所有这些都不利于保护腰椎。尤其是对于胖老人来说,腰椎大多被包在厚厚的脂肪中,突然运动时腰椎适应力差;承重相对更大。如果进行大量运动,很容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

体形偏胖的老人锻炼前要做好热身活动,尤其不要一起床就练。可先慢走3、5分钟,边走边甩臂,再前屈后伸及转动几下腰部,做几次下蹲起立,再用双拳或双手揉腰,这样可以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肢体张力。转腰时两手插握腰部,上身稍向前,腰部慢慢做左右扭摆动作,动作要小,轻松柔和,且要由柔到强,逐渐加快,逐步适应。腰部前后左右弯曲要适度,量力而行,不可过度,以腰部感到发热为度。另外,还可以配合做10分钟扩胸运动、向后仰腰、向上牵拉等。

体操让你远离骨质疏松症

文/王锘河

1.防止腰椎屈曲体操

避免坐位和其他姿态的腰椎屈曲,以防构成后凸姿势,加重对骨质疏松椎体的压缩。

2.坐位腰背伸展体操

坐位,挺腰,同时双臂于体侧屈肘90度,握拳,双肩后展。

3.胸肌牵伸及腰背伸展呼吸体操

坐位,挺腰,同时双手十指交叉于枕后部,双肩后展,深吸气,还原,深呼气。

4.俯卧位腰背伸展体操

俯卧位,胸腹部垫枕,头向后伸,同时双手后上举。

5.牵伸腰伸肌和臀大肌体操

掌膝跪位,双手撑于床面,一下肢保持膝跪位,另一下肢于屈膝状态下抬髋,左右交替。

6.等长牵伸腹肌体操

仰卧位,双下肢并拢,足背绷直,双下肢离开床面;仰卧位,双髋、双膝屈曲(双膝屈曲角度约90度),双手交叉于腹部,向上抬头。

按两穴,治哮喘

篇4

关键词:肝外胆管结石 腹腔镜检查 胆道镜检查

与传统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相比,腹腔镜胆道探查具有患者创伤小、切口感染率低、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因而在临床上逐渐推广应用。本文通过总结2007 年8 月至2010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32 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不同的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式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手术方法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我科收治的54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男28例,女26例,年龄19-71岁,平均42.3岁。术前均经B 超、CT 及MRCP 检查确诊,其中42例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8例单纯胆总管结石,4例胆囊结石合并左、右肝管结石。梗阻性黄疸8 例,有胆源性胰腺炎病史4例。所有入选患者均为择期手术,术前排除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远端狭窄及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胆总管内径> 8mm,结石直径≤2cm,结石数量≤5个。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气腹,无手术禁忌。

1.2 方法 常规卧位麻醉。采用四孔法建立人工气腹。先清理胆总管前壁组织,游离胆囊管和胆囊动脉,辨认三管关系,用可吸收夹夹闭胆囊动脉并电凝切断。胆囊管明显增粗( 直径> 5mm) ,结石位于胆总管上段( 胆囊管开口下方) ,且结石直径及数量较少者,先剥离胆囊,切断胆囊管,残端长约5mm,用胆道钳扩张胆囊管或切开胆囊管,自胆囊管开口进胆道镜探查取石,术毕用可吸收夹夹闭胆囊管残端; 结石数量多,直径大,位于胆总管下端或肝管结石,先不切除胆囊,提起胆囊管以作牵引,用弯剪刀或电凝钩在胆总管上段前壁做1.0 ~ 2.0cm 纵行切口,用分离钳直接取出开口附近的结石,然后用胆道镜探查胆总管上下方,经胆道镜置入取石网,套取左右肝管、肝总管及胆总管残余结石,细小结石及泥沙样结石注水冲洗,直至探查胆道通畅,见到十二指肠开闭。如胆管结石取石顺利,数量少,胆管粘膜无出血,创伤小,胆总管无明显炎性水肿,下端通畅,直径大于1cm 者,用5-0 可吸收线行胆总管一期缝合而不放置“T”管;不适合上述术式者放置“T”管,用5-0 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胆总管,并自“T”管注水冲洗检查有无渗漏,然后切除胆囊。所有患者均常规于温氏孔置多孔引流管。结石嵌顿手术困难者应果断中转开腹。

2. 结果

52例患者完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2例因结石嵌顿取出困难而中转开腹。中转开腹;52例患者中胆道镜胆囊管取石12例,胆总管一期缝合25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15例。手术时间95-200min,平均125min;术中出血20 -250ml,平均85 ml;术后排气时间12-72h,平均24h;术后腹腔引流管留置1 -7d,其中4 例并发胆漏,引流量50~ 300ml,经腹腔引流3 ~ 7d 痊愈。无切口感染及术后出血发生。“T”管引流者术后第10 天造影并实验夹管,无不适者带“T”管出院,于第8 周经“T”管窦道用胆道镜取出,未见异常者拔除“T”管。所有患者均治愈,住院5 -14d,平均7d。术后随访2个月-3年,无切口疝、粘连性肠梗阻、胆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是指在腹腔镜下联合应用胆道镜施行胆道探查、胆总管取石、胆道肿瘤活检、放置T形管胆道引流等技术,目前已成为腹腔镜下处理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重要治疗手段。目前有两种入路:一是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 二是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或胆管一期缝合。根据本组入选患者不同手术指征,我们选择不同方式进行探测。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可避免对胆总管的充分解剖、胆总管的缝合和留置“T”管引流等问题,手术指征应遵循:(1)胆囊管的解剖情况。粗、短、直的胆囊管以及胆囊管从右侧面进入胆总管者较易成功;(2)胆总管结石的部位和大小。应小于5枚,直径小于1cm且无嵌顿。(3)禁忌症为胆囊管细小、闭塞及纤维化; 合并肝内胆管结石; 原发性肝外胆管结石; 泥沙样多发结石; 胆总管下端狭窄等。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完全达到了开腹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效果,既保存了Oddi 括约肌的完整性,避免了逆行感染,又能预防放置“T”管带来的并发症,有望成为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常规标准术式。该术式手术指征为:( 1) 胆总管直径≥1cm,下端无狭窄; ( 2) 结石数量≤5 枚; ( 3) 胆总管结石直径< 2cm; ( 4) 胆总管无明显急性炎症; ( 5) 结石取出顺利,手术时间不长,胆总管粘膜无明显撕裂伤、出血、水肿; ( 6) 胆总管下端确保通畅,结石确保取尽者。但该方法还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T”管引流术合并梗阻性黄疸、有胆源性胰腺炎病史者及泥沙样结石、取石时间长,胆管粘膜水肿、无法确定结石是否取尽者应放置“T”管引流。

随着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等微创方法的管饭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切开取石已成为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主要术式。腹腔镜下胆道镜探查可以准确判断结石的大小、数量、部位, 及胆管内有无狭窄,为手术探查、引流的选择提供有效地依据,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郑民华,张卓. 腹腔镜胆道探查的技术要点[J]. 肝胆外科杂志,2008,16( 3) : 165-166.[2] 刘健,魏耕富,郑康,等.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的临床体会[J]. 腹腔镜外科杂志,2010,15( 3) : 196-198.

篇5

关键词:基层医院 骨质疏松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54-02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不断提高,人类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显著增加。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是一种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居各种常见病的第7位,因为骨质疏松导致的腰椎骨折、髋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发病率也明显上升。

1 存在问题

1.1 受经济、社会条件的制约和认识水平的影响,据报道,老年人权益保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6个方面:城镇部分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不落实;农村老年人生活保障制度不健全;老年贫困问题比较突出;老年人的社会照料与服务明显滞后;歧视老年人,侵犯老年人人身、财产、住房和婚姻等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地方和部门对老年人权益保障重视不够,工作缺乏力度。本地区经济水平滞后,农村多数老年人无经济来源,靠子女养老度过晚年生活,文化程度低。

1.2 四是城乡倒置显著。据报道,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中国的情况则不同。目前,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1.3 医院领导对骨质疏松不重视,无相关专科,无专科医生,缺乏对骨质疏松相关人员、知识的培训、学习,只是把仪器买回来,仪器销售公司负责培训操作人员,很多临床医生对骨质疏松的诊疗也不是很规范,骨密度仪检测结果出来,一些严重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也只开钙片,止痛药,知识的老化、没有相关学习、培训,现实中中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的患者比较普遍,在本地区曾做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高,就诊率低,复诊率低,诊疗中不能给患者一个满意的治疗方法方案,如何谈开展业务。

1.4 骨质疏松治疗存在问题,药物种类少、药物的副作用、用药时间长,药物治疗只是缓解疼痛、提高骨密度,没有达到根治效果,无治疗跟踪随访,多数老年人无退休金,靠子女抚养,经济贫困,导致多数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差,复诊复查率低。

1.5 一些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不重视,认为老年人骨质疏松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必然趋势,对于骨质疏松症引起的慢性腰背部等疼痛,能忍则忍,不能忍的就在当地医院对症治疗,患者及多数医务人员则以腰肌劳损或风湿诊治,多数用止痛药或激素。一些中年人也认为骨质疏松症还与自己无关,是老年人的专利,检查无多大意义,单位在职人员大多数是中年人,体检也就忽视骨密度的检测。无不适症状,也就认为是身体健康,防病意识比较淡薄。

1.6 有部分人盲目的添加钙片,自认为到了中年或者老年阶段,身体就会缺钙,街上药店的钙片品种繁多,容易购买,所以部分人自行的补充钙片。

2 对策

从预防医学的角度来看,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中,环境因素对健康作用最重要,最需要政府的干预,行为和生活方式虽然掌握在个人手中,但是只有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供更多的健康知识和信息,才会使每个公众克服自己形成的不良习惯和行为,才能抑制疾病在萌芽阶段,才能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因此,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教育必须做到政府支持、医务界重视、老百姓有共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居民接触并获得更多健康教育知识和信息,才能使预防措施变得卓有成效。

2.1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将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面效应。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多,文化程度相对低,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重点在于预防。因此,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消除和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可以使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扩大,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2.2 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学习,组织相关医生、护士外出进修培训,了解相关的诊疗和护理,在本院开设专科门诊、专科指导康复等业务,提高本地区对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水平,利于患者的就诊和康复,以使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高。

2.3 加强健康教育,选择有一定临床经验,并且掌握骨质疏松症相关医学知识及健康教育方法的护理人员担当健康教育的骨干,在医院门诊、病房对相关病人及家属进行进行骨质疏松症知识的评估,在治疗过程进行随访并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心里变化、知识掌握情况、生活习惯、运动情况、饮食情况和疼痛改善情况等,在社区进一步宣传知识教育、饮食教育、运动教育、用药教育、并发症的预防等[1]。使病人自觉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护和促进身体健康。

2.4 加强生活饮食指导,饮食习惯和饮食营养对骨质疏松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体99%的钙存在于骨骼,人体钙的丢失肯定伴有骨钙的丢失,钙平衡对维持骨量是很重要的。钙质是骨矿物中最主要的成分、高钙饮食可以提高骨量、减少骨质丢失。一般儿童需钙400~700mg/d,青少年1300mg/d,一般成人1000~1500mg/d以维持正钙平衡,如不能满足,则需动用骨钙以维持血浆游离钙浓度,这就会引起骨钙的丢失[2]。

3 小结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患者逐渐增多,由此导致的骨痛(如腰背痛、腿痛、胸痛等)、骨骼畸形(如驼背、身高变矮等)、功能障碍(如行走困难、起卧困难、转折身体困难等),骨质疏松会大大增加骨折的几率。“木陈变朽,人老骨脆”,古人积千百年的经验,已认识了骨质疏松。但这个“变”非常潜隐,使人早期毫不知晓。因为人无法感觉到骨质的慢慢流失,毫无症状,骨骼越来越脆弱,直到骨骼断裂,因此骨质疏松被称为“无声杀手”。据调查显示,骨质疏松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骨质健康已亮起了红灯。骨质疏松可发生在任何人群和任何年龄,其发病率受遗传、年龄、性别、地理环境、气候、饮食、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因此,针对骨质疏松症的易患人群进行健康教育,让其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定期检查骨密度,合理用药,以从根本上减少、减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实现健康老龄化,对基层医院骨质疏松事业提出了更新的挑战和更高水准的要求,从而使得骨质疏松防治显得更为重要。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问题和重大的社会问题。从研究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出发,探讨用何种手段或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供优质的老年医疗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已成为医学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和研究方向。随着新世纪我国医疗保健体系的不断完善,骨质疏松事业必将得到更快的发展,应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老年人幸福、健康地安度晚年,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骨质疏松健康干预

【中图分类号】R58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1-00-01

1 骨质疏松的病因病理

(1)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已是公认的事实。[1]

(2)随年龄的增长,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致使骨代谢紊乱。

(3)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骨纳差,进食少,多有营养缺乏,致使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食物中缺少铜、锰和锌等微量元素也会影响骨密度

(4)随着年龄的增长,户外运动减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

(5)长期大量饮酒和酗酒者,骨质变得疏松。 此外,吸烟、喝咖啡,都会导致钙吸收障碍。

2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1)疼痛

以腰背酸痛最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背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

(2)身长缩短、驼背

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正常人每一椎体高度约2cm左右,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cm。

(3)骨折

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4)呼吸功能下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5)骨密度降低

骨密度检查是目前早期发现骨质疏松、预测骨折风险的最佳定量指标。专家建议,绝经期前后妇女及老年人每年行一次骨密度检查,以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骨质疏松症。

3 健康指导干预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作为一种隐匿性病变,有骨痛症状者不足60%。很多年轻患者是在体检或因为其他疾病治疗时才被发现。骨质疏松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病人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从而大大增加了绝经后妇女及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并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不过,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可以延缓和预防的。若能及早加强自我保健,积极进行科学干预,将有利于减少体内骨流失、减缓及逆转骨质疏松,防止骨折发生。

3.1 均衡营养 多存骨量

饮食方面:低盐膳食、适量蛋白质,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多喝牛奶及奶制品,多食豆类及豆制品,多食绿色蔬菜及新鲜水果。预防骨质疏松症,应贯穿于人的儿童、青少年、成人和老年各阶段。同时,大家应了解一些与钙相关的知识。低盐膳食有利保钙,人体内的钙,是通过与钠相伴从尿中排出的。因此,如果吃盐多,尿钠就排出多,同时尿钙排出量也会增多,身体内的钙丢失也就会增多。所以防治骨质疏松症提倡进低盐膳食,避免从尿中过多丢失钙,有利于人体保钙。进食蛋白质要适量。蛋白质是构成骨组织的重要成分,如果低蛋白饮食导致人体营养不良,会影响骨的生长发育和骨量。进食适量蛋白质才有利于骨健康,高蛋白饮食会造成尿钙排出量增多,使身体丢失钙增加。人体对进食的钙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以十二指肠的吸收率最高,空肠的吸收量最大。肠钙的吸收方式主要有:依赖活性维生素D的主动转运和不依赖维生素D的被动转运。在一般饮食的情况下,以主动转运为主。所以,人体要有健康消化道和足够的维生素D才能保证钙充分吸收。

3.2 有氧耐力运动

有氧运动的方式如慢跑、快走、爬山、爬楼梯、跳绳等,可直接起到刺激骨形成或抑制骨吸收的作用。

3.3 肌力训练

肌力训练可防止由于年龄增长引起的肌力降低,有助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肌力运动有以杠铃、哑铃为代表的等张运动,这种运动方式能增加局部肌肉耐力,局部肌肉会有相应的增长,还能提高机体的协调功能。骨质疏松的患者做变换的活动,可影响骨表面曲度所施加的负荷,它与骨的重建有关,因此运动能增加凸面面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并增强骨骼所承受应激的能力。当然这些运动要根据个体差异,从最小负荷开始并逐渐增加,以使患者有足够的时间来适应[2]。

3.4 平衡和灵活性训练

平衡和灵活性训练是预防跌倒的重要运动方式,如体操、舞蹈、太极拳等。文献报告进行太极拳运动能减少跌倒发生率,尤其防止髋部骨折的发生率。骨密度很低的患者,应进行增强肌力、提高平衡能力和灵活性的运动训练,通过训练加强协调和平衡能力,使其骨密度增高和肌力增强[3],预防跌倒。灵活性训练可保持关节适当活动范围,维持肌肉骨骼的正常功能。

4 防治结合摆脱骨质疏松

(1)人老了身子骨不结实,不少老年人对此颇有体会。骨质疏松症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做好防治工作,对维护老年人健康长寿很有必要。骨质疏松症如何预防和治疗呢?首先要调整生活方式。避免酗酒,不吸烟,少喝咖啡、浓茶及碳酸饮料,少吃糖及食盐,动物蛋白也不宜过多食用;其次,多接受日光浴,坚持有助于骨健康的体育锻炼和康复治疗;再次,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另外,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加强自身和环境的保护措施等。

(2)防治骨质疏松症,可服用一些骨健康基本补充剂,如钙剂。我国营养学会制定成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800mg,如果饮食中钙供给不足可选用钙剂补充。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1000mg。我国老年人平均每日从饮食中获钙约400mg,故平均每日应补充的元素钙量为500-600mg。钙剂的选择要考虑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不主张一次补充大量钙,而要每天均衡进行。此外,服用钙剂时,要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酌情调整剂量,如确诊得了骨质疏松症,则需在专科医师指导下服用药物进行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黄良夫,毕大卫,性激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进展.浙江临床医学,2003,5,12(7):1233.

[2]秦岭,陈启明,梁国穗.体育运动与骨髂、骨密度和结构与生物力学适应性.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23(5):532~536.

篇7

骨质疏松多发于老年人和绝经期女性,它是一种常见骨科疾病。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后要谨慎,一些老年人活动稍过或搬一个比较轻的物品都可能发生脊柱的压缩性骨折,这是由于老年患者的骨密度低骨强度差了。老年人视力下降,神经系统功能降低,肌肉平衡能力也下降,反应能力变低容易滑倒或跌倒,所以日常生活的起居方面要避免老年骨质疏松的患者跌倒,发生这种骨质疏松性的骨折。

针对老年人骨质疏松我们要先了解其症状表现和病因,在这些基础上做出相对应的护理措施,更好地更有效地对老年骨质疏松的患者进行护理。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骨科疾病,由于身体钙含量流失,出现骨密度降低、骨脆性增加、骨结构损坏,会出现疼痛、脊柱变形等症状,而且容易产生骨折。骨质疏松可治愈,但治疗周期长,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后期会出现骨骼疼痛、脊柱变形、脆性骨折等,有些会伴有肌肉痉挛,也可能致残、致死。患者钙吸收能力下降,骨量流失,骨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出现腰背疼痛,在外力作用下疼痛感会更加强烈;如果骨结构破坏程度较高,则会导致脊柱出现弯曲、变形,发生脊柱变形;重症骨质疏松患者,腰椎、胸椎、桡骨远端、髋部等部位容易发生脆性骨折;血液中钙含量降低会导致神经兴奋,产生肌肉痉挛;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脆性骨折活动能力和恢复能力下降,容易致残和致死。

骨质疏松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两种类型,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年龄的增长,消化功能减退,造成营养不良,钙调节激素分泌失调,导致体内钙量流失,从而形成骨质疏松;老年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因为患代谢、血液、神经等这类疾病,使人体功能衰退,身体吸收营养的能力受到影响,无法正常代谢活动,导致钙吸收能力下降而形成;还有些老年人是因为维生素D含量缺乏,使钙吸收能力减弱,从而引起骨质疏松。

我们日常护理当中,我们要注意老年人起居的环境,光线要亮,地面必须干燥,地面不要有障碍物,这样可以避免老年人发生跌倒,发生骨质疏松性的骨折。不要让老年人负重物或者剧烈运动,合理使用拐杖等支撑身体的器具,营养要丰富,多吃含钙量较多的食物。保持愉快的心情,多外出晒太阳,适度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钙的吸收。

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护理主要从生活、饮食、心理三方面进行:生活上,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久坐不动、不锻炼、吸烟、酗酒、挑食等。烟酒对钙质的吸收有一定的抑制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习惯,多晒太阳有利于促进钙的吸收,适当的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骨质疏松患者的骨折更应该注意早期功能锻炼。饮食上,多吃蔬菜,选择一些含钙高的蔬菜;多吃豆类食品和大豆制品,豆类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钙,还有维生素B和烟酸等,长期食用可以获取丰富营养,提高免疫力;多吃海鲜,海鲜产品的含钙量比较丰富;还可以多吃乳制品,乳制品是含钙最高的食品,人对乳制品中钙的吸收率也很高,是天然钙质的最好的来源;需要足够多的补充蛋白质,蛋白质是组成骨基质的原料,能够增加钙的吸收和储存,能够延缓骨质疏松,所以老年人应该食用充足的蛋白质与维生素C。总之,在饮食方面,合理的平衡膳食是很重要的。心理上,要防止老年因骨折而产生抑郁症,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篇8

误区1:只要补充足够的钙,就不会发生骨质疏松

钙是保持骨骼强壮的关键物质,但并非唯一物质。防治骨质疏松的原则和目的是增加骨骼中骨基质和骨矿物质的含量,防止骨质的分解,促进其合成,单纯补钙并不能使骨质疏松好转。只有胶原蛋白与钙同时补充,才能起到补充钙的作用。

误区2:骨质疏松是由于衰老造成的,无需治疗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增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等与增龄相关的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但是并非不需要治疗或没有办法治疗。骨质疏松既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等科学补钙,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而减轻病人的疼痛,预防骨折的发生,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其寿命。

误区3:没有外伤史,就不会发生骨折

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骨骼是非常脆弱的,有些轻微动作常常不被感知(也没有明显的外伤史)时即可引起骨折,如咳嗽、打喷嚏、用力提重物或抱小孩、甚至用力呼吸等等。常见的骨折部位有脊椎骨、肋骨、桡骨、股骨上端等,这些轻微的骨折可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应注意检查及早明确诊断并及时治疗。

误区4:治疗骨质疏松等于补钙

骨质疏松的治疗不是单纯补钙,而是综合治疗。治疗的目的是提高骨量、增强骨强度和预防骨折。其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如适当的体育锻炼、纠正不良嗜好、防止跌倒等)、补钙,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

篇9

骨质疏松大多有遗传,假如家庭中有40岁后发生非创伤性骨折者,其他成员(如子女、姐妹)就有易患骨质疏松的倾向。饮食营养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老年患者饮食量减少,相对缺乏蛋白质、钙、磷、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都会加速骨量的流失,造成骨质疏松。运动则有利于促进骨骼发育和再塑,不活动的人比爱活动的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89年明确提出,防止骨质疏松需遵循三大原则:补钙、运动和饮食调节。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的是中老年人防治骨质疏松的运动原则与方法:

1.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运动项目:大负重、暴发力强的运动,如举重、练哑铃、加速跑、跳快绳,对维持和提高骨密度有较大帮助,年轻人尤其是25岁左右者可经常进行。但对中老年人来说,已不再适宜单纯采用这种运动方式了。各项运动对于骨密度增加都有部位的特异性,如体操训练可预防腰椎骨质疏松,渐进的抗阻力练习是促进骨质疏松康复的重要方法。因此,中老年人要防患于未然,预防运动应以力量训练为主,如健身跑和行走;轻度骨质疏松患者,可采用骑固定自行车、慢跑、原地跳跃等运动方式或选择太极拳、抗重力练习、广播操、游泳等运动项目(图)。

2.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的中老年人,不宜剧烈运动,但又不能完全不动。可躺在床上或坐在椅子上做些轻柔的运动,也可在室内走路(图)。

3.在运动量的把握上请注意以下几点:

(1)运动强度越大,对骨的刺激也越大,也越有利于骨密度的维持和提高,但老年人要循序渐进,切忌激烈的运动。

(2)运动时间没有统一标准,但对于一般有氧运动来说,运动强度大,时间短一些;运动强度小,时间可稍长一些。老年人适应后一种。

(3)锻炼频率:以次日不感疲劳为度,一般以每周3~5次为宜。

(4)锻炼的阶段性:坚持长期有计划、有规律的运动,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延缓骨质丢失有一定作用。

此外,长期卧床或者骨折后被固定的病人,应每天在床上进行一些被动运动,以防骨量流失。如在家人的帮助下练习手臂、下肢的伸缩、抬高(图)。卧床不宜过久,一般为2周。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还应注意:

1.不要睡太高的枕头和太硬的床。

2.从地上拾东西时先下蹲,腰背要挺直。

3.避免弯腰抬举重物。

4.浴室地面要防滑,不要用单脚站立穿裤。

5.不要用凳子垫脚爬高取物。

篇10

骨质疏松是导致老年人骨折增多的直接原因。长期以来,许多人一直把骨质疏松作为一种年老的必然表现而未予重视,从而造成大量老年人发生骨折,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2000~2010年为“保护骨与关节”的10年,并提出,预防老年骨折,必须从预防骨质疏松着手。

人体在30岁左右骨量达到峰值,40~50岁开始减少。我国的一项统计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人,骨质疏松的总发病率约为22.6%,女性骨质疏松患者比男性高。人进入老年期后性腺分泌减少,进食少,钙摄取少,室外活动少,日照少,维生素D合成不足,肌肉缺乏锻炼,骨骼内血循环减少,骨骼的钙容易被吸收和移出,各器官出现退行性变,器质性疾患增多,运动迟缓,反应迟钝,视听力减退,损伤机会增加,这些都是老年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原因。

定期监测正规治疗

骨质疏松重在预防。不少人认为,多吃钙片就可以防止骨质疏松,其实并不是这样,单纯补钙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有些长期卧床的老人,尽管补充许多钙或维生素D,骨质疏松照样发展;有些绝经期妇女虽长期服用钙剂,但骨质疏松仍然发生。提高骨密度,防止骨质疏松,一方面需要补钙,另一方面必须在负重状态下才能使钙质有效地吸收于骨组织中。

研究发现,凡是长期坚持体育运动,尤其是喜欢承重运动的人,其骨密度及强度明显高于同龄人。因此,老年人平时应坚持积极锻炼身体,增加活动量,如较长距离散步、打太极拳等,使血流中钙更多地在骨骼中存留。女性在绝经后有一个骨密度快速下降的时期,要注意补充雌激素。同时养成不抽烟、少喝酒、不喝浓茶的良好生活习惯:过于消瘦的人、闭经早的人、嗜好烟酒的人、患有内分泌疾病的人,以及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人,都属高危人群,对这些人要定期监测骨密度。

如果骨密度低于正常指标骨峰值均数2.5个标准差,就可以诊断为骨质疏松,就要接受正规的骨质疏松治疗。单纯吃钙片是不够的,必须使用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其目的不是为了单纯提高骨密度,而是为了预防骨折。

日常生活预防摔倒

除了骨质疏松外,摔倒常是老年人骨折的外在原因,因此老年人居住的地方地要平,家具要简单并靠墙摆放。东西不要放在老年人经常进出的地方,以免绊倒:洗澡要坐在凳子上,不要单腿站立穿裤,上下楼必须手扶栏杆,踩稳楼梯;床铺不宜高,夜间上厕所必须开灯,先在床上坐一会儿再下地,若猛然起床下地,易发生性低血压,致晕倒受伤。

预防并发症重在护理

骨折一旦发生,应及早就医以免耽误诊断及治疗。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易骨折,且因特定的生理特点,骨折愈合慢。又因活动不便,卧床时间长,易出现并发症而影响愈合,因此老年人长期卧床时的护理格外重要。

防肺炎长期卧床肺活量减小,容易使支气管分泌物坠积于肺底,若并发感染则将引起坠积性肺炎。因此,在帮助老人翻身时,同时还要帮助捶背,并鼓励老人做深呼吸增加肺活量,便于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炎发生。

防压疮当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且不能随意翻身时,容易发生压疮。多发于骨性隆起部如骶部、股骨大转子、足跟等。因此要勤换衣,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骨突出部位用50%酒精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并注意观察皮肤变化,加强皮肤护理。还可使用气垫床、定时抬臀、尾骶部用电吹风吹风驱潮及垫入水垫减压等方法,以促进皮肤的恢复。

防尿感老年骨折病人卧床后大小便需要别人照顾,因此常常害怕麻烦别人而不敢多喝水,结果很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特别是女性病人感染率高。所以,家人要鼓励病人多喝水,每日应摄入2000毫升以上水分,增加排尿量。清洁尿道,预防感染。

防血栓骨折术后,因手术使血流缓慢、创伤引起血管壁损伤和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三大因素易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疼痛和浅静脉曲张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三大症状。应适当应用血管扩张剂(如低分子右旋糖酐)和抑制血小板凝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鼓励患者练习床上坐起,促进血液循环。在功能锻炼的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以降低血液黏滞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