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违规处罚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违规处罚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谴责公告 信息披露 违规 再处罚
1998年,国际证券事务委员会确立了证券监管的三个主要目标:保护投资者、确保市场公平效率和透明度、减少系统风险。保护投资者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对投资决定的实质信息进行全面披露,为此上/深交易所的上市规则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作了详细的规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严重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对上市公司违反这一规定的处罚按照情节轻重分为:责令整改、内部通报批评、公开谴责、支付惩罚性违约金。
公开谴责作为其中一种较为严厉的处罚措施,虽然不会造成直接损失,但是将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公之于众,会降低他们在投资者中的信用,从而危及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的利益。1999年以前上/深证券交易所并没有实施这一制度,1999年6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对上海棱光实业进行公开谴责,从这之后针对上市公司及其董事、监事等的公开谴责越来越多,公开谴责制度逐渐成为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主要制度之一,在整个证券市场监管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沪深股市共有182家上市公司受到过上/深交易所208次公开谴责。
一、我国上市公司谴责公告的现状
(一)谴责公告的年度分布
我国证券市场第一家被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是上海棱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6月11日,上海棱光因重大担保和诉讼事项未及时披露被上交所公开谴责,成为上/深交易所第一家被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上海棱光截止1998年12月31日,公司为关联法人及其它法人提供担保的达35390万元,而该公司1998年年度公布的担保总额为18630万元;公司1997年年度、1998年中报及1998年度均称“公司无重大诉讼、仲裁事项”。该公司上述行为已违反《股票上市规则》第4.1条、第7.4.1条,根据《股票上市规则》第12.1条的规定,对上海棱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予以公开谴责。此后,上/深交易所的监管力度呈逐步加大的趋势,被证券交易所谴责的上市公司的数量逐年增加,公开谴责开始成为证券交易所监管的重要制度之一。表1列出了各年度的谴责公告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1999年和2000年总共只有7家上市公司被公开谴责,公开谴责制度基本上处于尝试阶段;2001年谴责公告上升到51个,这与2001年是市场监管年有关;2002年起至2005年谴责公告的数量维持在36至39的区间,这一方面说明了交易所监管力度加强,监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这是有利于促进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提升公司质量的;另一方面也看出不少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规范,存在违规问题,值得关注。
表1 谴责公告的年度分布 [1]
(二)谴责公告的内容类型分析
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而被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将其划分为10类:对外担保贷款、定期报告、业绩预警、重大投资、信息、关联交易、重大诉讼、委托理财、募集资金以及董事监事承诺书。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证券交易所在一次谴责公告中会针对上市公司的多种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进行公开谴责。
表2 信息披露违规类型统计 [2]
违规类型 次数 比例
未及时披露对外担保、贷款事项,或披露不实 [3] 66 32%
未能如期披露定期报告 59 28%
未及时披露业绩预警公告,或前后多次变更、出现严重偏差 24 12%
未及时披露重大投资、合同和交易、资产重组、收购兼并 19 9%
虚假会计信息 19 9%
未及时披露关联交易,或披露不实 12 6%
未及时披露重大诉讼事项 9 4%
未及时披露委托理财事项 8 4%
未及时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或披露不实 5 2%
未及时签署董事、监事声明及承诺书 5 2%
由上表可以看出被谴责的上市公司违规行为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未及时披露对外担保、贷款事项是最主要的被公开谴责的违规行为。总样本中有66份提及了上市公司的担保、贷款问题,占32%的比例,而这部分担保问题绝大部分是属于关联方之间的担保、为关联方提供资金或母公司占用资金。比如:2004年6月17日遭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哈慈股份因有限公司,其控股股东哈慈集团有限公司2003年度累计占用公司资金5.8亿元,年末仍有1.02亿元的余额为归还;公司关联方哈尔滨天业高新技术产业有限公司2003年度累计占用公司资金2.5亿元。对此重大事项,公司既没有履行规定的决策程序,也没有履行临时公告的信息披露义务。
第二、59份谴责公告是针对上市公司未能如期披露定期报告,比例达28%,说明通过打“时间差”来赚取巨额利润已经成为一些资质不佳上市公司的通行做法;有24家上市公司因未及时披露业绩预警公告;或前后多次变更,出尔反尔,出现严重偏差;或信息披露避重就轻,将越来越多笔墨倾注于非重要事项,而对关键问题轻描淡写,报喜不报忧而被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占有比例12%:二者合计占到了总数的40%。
第三,性质严重的违规行为——虚假会计信息披露是公开谴责的原因之一,并且占9%的比例,值得关注;对募集资金变更、委托理财等违规行为的公开谴责相对较低;出现过因未及时签署董事监事声明及承诺书而被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例子。
(三)再处罚情况分析
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进行处罚的主要目的是促使被处罚公司改正错误,不再违规,同时对其他公司给予警告。公开谴责制度是否真正实现了这一目的? 在此,本文统计了上述被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再处罚情况。
表3被再次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统计
处罚次数 1次 2次 3次 合计
处罚家数 161 16 5 182
比重 88.46 8.79 2.75 100
从统计数据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公司受到过不止一次的公开谴责,显示出信息披露违规具有一定的“惯性”。其中16家上市公司受到过2次公开谴责,占受处罚公司总数的8.79%;有5家上市公司受到过3次公开谴责,占受处罚公司总数的2.75%;共有11.54%的上市公司受到过不止一次的公开谴责。为了进一步分析再处罚的频率和分布,我们将再处罚的情况放在时间框架下考察:
表4 再处罚的时间分布
年份 被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总数 当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1999 3 - - - -
2000 4 - - - -
2001 50 1 4 2 2
2002 30 3 4 3 -
2003 27 3 1 - -
2004 32 2 - - -
2005 36 1 - - -
合计 182 10 9 5 2
可以看出,1999年和2000年被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没有被再次公开谴责的情况;一共有10家上市公司在一年之内被公开谴责两次,占被公开谴责上市公司总数(182家)的5.5%,其中2002年3家、2003年3家、2004年2家。如哈慈股份(600752)在2004年6月16日,因为关联方占用资金被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到10月8日,哈慈股份又违规为关联方提供3.4亿担保,未经审批也未及时披露,被上交所再次公开谴责;还有一部分上市公司是连续三年都被公开谴责,或者隔一年被公开谴责一次。这表明现行的公开谴责制度对某些不注重声誉的上市公司约束力不足,特别是对这些上市公司并未实行其他相关处罚措施,未能足够地增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违规成本,未能对这些上市公司起到下不“违”例的威慑作用。
二、我国上市公司谴责公告的问题
谴责公告制度作为证券交易所针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而实施的一种惩罚性措施,主要目的是使被处罚公司改正错误、吸取教训不再违规,同时给其他公司以警示作用,从而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利益。然而,近年来遭到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家数呈递增趋势,其中一些公司还屡“责”不改,其问题何在?
(一)信息披露违规成本太低是根本原因
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是理性的,和公司其他行为一样是利弊权衡的结果,是成本效益比较的结果,即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信息披露违规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收益若大于由此所致的成本,上市公司就会选择违规行为;反之若收益小于成本,上市公司则会依法披露信息。在这里,我们首先应当明确谴责公告给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带来的成本的范畴。可以把其概括为几类:
一是直接成本,如公开致歉、诉讼成本等。“对于敢冒被公开谴责之险而违规的上市公司早就对即使‘东窗事发’的后果了然于胸:他们早就摸透了监管方‘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处罚原则(张旭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遭受谴责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他们的实际利益,因此无所顾忌。
二是机会成本,如被公开谴责达到一定次数将限制增发配股等再融资权利和披露信息可能导致的竞争成本的提高;2002年7月的《关于上市公司增发新股有关条件的通知》将上市公司及其董事在最近12个月内未受到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作为增发新股的条件。这样,再融资资格就成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机会成本,增强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威慑力。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外部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广大流通股股东与控股非流通股的大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该通知主要是对大股东的行为做出约束,防止其利用增发“圈钱”,对于中小股东来讲,不能增发新股未必是个坏消息。
三是股价表现,上市公司被公开谴责后,投资者能够公开获得并信息,对该信息做出反应,若股价大幅下跌,上市公司的利益将受到损害。股价对公开谴责做出的反应与证券市场的有效性相关。市场有效性的研究是证券市场股价是否无偏、完全地反应有用信息的检验。证券市场自1993年以来,已趋于弱式有效市场,对公开信息已有较快的反应,但还不是完全的半强势反应。至今为止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的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处于弱势有效状态,即股价不能有效无偏地反应有效信息;其次,二级市场上股票价格的大幅下跌必然严重损害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层的利益是对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层产生有效的约束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实证的结果表明,我国证券二级市场的股票表现对许多上市公司来说都不会造成太大的压力:由于的原因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着股权分置的,在此情况下,不但通过证券市场进行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对大多数上市公司而言变得毫无意义,而且市场投资者用脚投票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约束作用也非常有限。因为在国有股或法人股“一股独大”的前提下,代表大股东利益的管理层基本不用担心由于股票价格下跌被潜在竞争者通过收购或兼并赶下台,也不用担心由于股票价格的下跌而导致自身报酬的减少,这一点对于那些屡受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来说尤为明显。
监管的作用应当在于增加违规成本,任何市场都会有违规行为,只有让每个个体都知道违规行为将面临一个很大的成本,个体才会仔细权衡,慢慢地变得自律起来。
(二)违规披露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使其有利可图
信息披露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状态下的必然产物。两权分离使得信息披露成为持续的必需品,同时也带来了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上市公司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是典型的委托关系,财务信息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高级管理人员效用的大小以及目标函数是否能够实现。故当企业经营投资决策失误而导致业绩不佳时,高管人员为了逃避来自所有者的惩罚,就会产生利用虚假的或使人产生误解的财务会计信息来欺骗所有者的动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上市公司信息掌握与披露成都难以观察,外部利益相关者只能看到公司已披露的信息,不能确定应披露的信息是否已全部披露及披露程度,这就给上市公司利用选择性披露来谋取自身利益提供了机会。
,我国证监会关于上市、配股、停牌的有关规定,作为上市公司与监管部门之间隐含的契约标准,仍使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另外,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一股独大”的问题,大股东和内部控制人的行为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助长了不归动机的形成,公司治理机制需加以改善。从表2统计结果来看,遭到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当中,公告主要集中在对外担保、关联交易、预警信息和重大对外投资的违规披露上,明显的反映出上市公司进行了有目的的违规披露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在关联交易披露中,重形式轻实质内容为其主要方式,关联交易内容披露不全或失实,即使披露了,也未说明有关资产是否经过审计、评估,是否按照独立企业的核算原则予以定价等,使投资者很难了解到关联交易的实际情况,对关联方关系的认定及披露不全面;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披露违规表现为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不实,许多上市公司的赢利预测值和实际实现值相去甚远,业绩预告“变脸”现象严重。自2000年底实行业绩预告制度以来,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变更层出不穷,按照业绩预告制度,上市公司按正常程序预测亏损时,应预亏公告,许多上市公司推迟披露或根本就不披露预亏的信息;重大投资方面,许多上市公司在报表中只披露最近一次募集资金的用途,对以前资金的去向不予任何披露或作虚假披露。
总之,追逐利益和利益是上市公司信息失真的原动力和目的,由于利益的驱使,上市公司选择了不及时披露信息和披露虚假的信息。
(三)谴责公告制度缺乏相应的制度或行业规范与之配套,监管力度不强。
我国两大证券交易所是企业性质,它们不具备任何法定的或授权的行政监管能力和行政处罚权。因此,它们制订的《股票上市规则》规定的最严厉处罚是对上市公司进行“公开谴责”。就形式而言,公开谴责已经是在交易所层面上最严厉的处罚,但事实上是随着公开谴责的日复一日,越来越多的人并不把谴责当回事,甚至有些上市公司已是比较麻木了;而对投资者来说,那么多家公司遭谴责,谁又能记得清呢?“公开谴责”与上市公司的股价似乎已不具有正相关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项制度成了一种走过场式的摆设。
其一是交易所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面对层出不穷的失信事件和相关责任人,只有处分权而没有处罚权。即使作为最高监管机构的证监会,对于严重违规的上市公司管理层也鲜有有效的惩诫手段。 ST啤酒花和原民族化工两位董事长艾克拉木艾沙由夫和石进儒分别被罚款30万元,这是迄今为止在监管体系中,上市公司管理层为其失信行为所付出经济代价的最高纪录。尽管现实中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虚假上市等现象比较普遍,但是很少有高管人员受到刑事处罚。即使有,量刑也很轻,难以对他们的违法行为形成威慑。显然,来自监管当局的谴责,警告或者极为有限的经济处罚,相对于违规带来的巨额收益,是微不足道的。
二是我国证券市场信用体制不健全,部分上市公司不注重公司声誉。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对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的处罚记录档案,这就降低了上市公司违规披露的声誉损失。事实上,证交所已经开始发现这一问题并进行改革。2003年以前,证交所在对上市公司的谴责公告中,基本不提具体独立董事的名字;从2003年以后,交易所在谴责公告中不再对独立董事手下留情。一些对公司违规行为负有责任或未尽到诚信勤勉义务的独立董事,被交易所在谴责公告中指名道姓予以谴责,同时记入上市公司诚信档案,这种做法对独立董事群体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与之相应的是,在2003年以前,市场上很少听到独立董事的声音,而在2003年以后,尤其是2004年以来,独立董事的声音明显多了起来。交易所公开谴责在两个方面对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做出了贡献:一是激励在职的独立董事积极发表意见;二是将不能尽职的独立董事淘汰出局。当一家上市公司出现重大违规行为而被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时候,独立董事的尽职表现,往往对其自身的处境起着关键作用。
三、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相关建议
一个正在发展完善的资本市场,仅仅依靠道德约束来规范市场,显然是不可能的。尽管我国证监会和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有一系列的要求和规定,但没有能够彻底地防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屡次发生。违规成本过低、公开谴责力度不够是造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完善交易所公开谴责制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一)进一步加强证交所公开谴责制度的权威性和惩戒性,增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成本。发现一起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就立刻公开谴责一起,绝不轻易放过任何违规行为;对公开谴责的处罚应当更严厉,可以在公开谴责公告中明确宣布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违规而丧失的谴责利益,如配股增发等权力的限制;要将谴责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出了问题就要追究相关人士的具体责任,不能只对上市公司打空板子,比如可规定责任人如遭到证券交易所的公开谴责,上市公司就应当暂停其职务一段时间等等。在笔者看来,只有公开谴责的标准从严、处罚从严,才能对违规者形成强有力的震慑。
(二)确立监管重点,提高监管效率。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主要涉及对外担保、定期报告和业绩预警的及时披露问题,有高达72%的违规行为涉及以上三大问题,交易所应该加强对这些市场反应强烈、投资者十分关注的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关注,要把有限的监管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以提高监管的效率,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其次,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和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侵占,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问题。
(三)建立与公开谴责制度相适应的配套制度,增加信息披露再次违规成本,使公司违规披露下不为例。证券交易所要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诚信档案制度,对信息披露违规公司进行公开谴责的同时将其违规行为详细地记入其诚信档案;对多次受到交易所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的处罚应该有一种“累进力度”,即再犯从重,比如可规定董事、监事等累计犯错被公开谴责数次,就应“下课”;从而增加那些不注重自身声誉的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达到规范信息披露的目的。此外,进一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市场退出机制,积极疏通和逐步规范企业特别是亏损公司退出的通道市场,制定具体的退市标准和操作规程等实施细则,加大退市制度的执行力度。
:
[1] 董君,证交所谴责制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决策参考,2005.
[2] 韩伯棠、连浩、杨业功,会计信息披露与证券市场监管的制度,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
[3] 胡延平、陈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处罚分析,南方,2004.
[4] 李爽、吴溪,审计失败与证券审计市场监管——基于中国证监会处罚公告的思考,会计研究,2002.
篇2
一 不准随地吐痰、不准随地乱扔烟头、注意保持卫生间清洁卫生;漆工进场时候要认真检查现场情况,发现有损坏的地板砖和其他物品及时报告;在施工过程中保护好地板砖和各种管道,不得损伤和损坏。发现随地吐痰一次罚款五十元;发现乱扔烟头一次罚款五十元;现场开罚单。
二 漆工进场时候要仔细验收前一道工序的质量;发现前一道工序质量不合格或则影响漆工施工的情况下必须先和公司负责该工地的管理人员或则设计师联系。
三 漆工施工时候要注意保持清洁卫生;材料不得乱堆乱放,摆放要整洁有序;油漆辅料不得随意放置。批腻子时候,用过的腻子袋不得随意丢弃;白漆之后,报纸需要清理干净;涂乳胶漆之前必须把地面清理干净。换掉的衣服和鞋子需放在地上指定位置,不得放进衣柜里面;违者发现衣服一次,罚款五十元;发现鞋子一次罚款二百元;现场开罚单。
四 要注重细节,补钉眼不得漏补,边角必须修正,钉头不得裸露,刷漆必须到位;处理乳胶漆基层腻子前,要认真检查墙体情况,处理不平整的墙面;腻子包装袋不的随意乱扔,要统一摆放。
五 乳胶漆第一遍面漆之后,一定要找补墙面;木器漆底漆时,一定要找补到位。
六 漆工施工过程中不得偷工减料、同时也不得浪费材料;要做到合理有效利用装修材料。
七 施工过程要规范、必须按照规定的施工工艺进行;不得图省事私自篡改施工工艺。发现违规一次罚款一百元,现场开罚单。
八 按时上班下班、不能无故旷工;有事需提前向设计师请假;下班时候要关好窗户,关掉电源。发现违规一次罚款一百元,现场开罚单。
九 鼎信装饰管理人员不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发现不合理及违规将及时通报批评和按照规定处罚;并命令限期整改。在限定期限内不整改者,发现一次罚款二百元,现场开罚单。
十 不准收受客户任何赠送的烟酒礼品,不准接受客户任何形式的宴请,发现违规一次罚款二百元;现场开罚单。
十一 不准向客户索取任何物品,发现违规一次罚款二百元。不准窃取客户和公司的任何物品,发现一次即行辞退。
十二 不得任何不当言论,不得诋毁公司形象的言论,不得诋毁客户的言论,不得与客户无礼争吵,发现违规一次严重警告或者即行辞退。
十三 漆工进场需先熟悉本制度;如进入本公司工地施工,即认为对本制度认可。本制度适用于在本公司工地施工的所有漆工。
十四 被罚人员不服处罚的,有本公司经理裁决,如果经理裁决不应该处罚的,罚单即行失效;如果经理裁决应该处罚的,该罚单即行生效。
十五 本制度规定的被处罚人统一规定为工长;工长对本工地发生的一切违规行为负责。
篇3
关键词:强制信息披露 制度证券市场 证券监管
依靠强制性信息披露,以培育、完善市场本身机制的运转增强市场投资者、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市场的理解和信心是世界各国日益广泛的做法。但中国目前尚未就这一制度进行充分的研究并得出明确的结论有关证券市场监管的理论和实践正处于一个游离于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和实质性审查制度之间的状态。了解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体系、价值基础以及当下我国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问题,对我们完善自己强制信息披露制度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一、强制信息披辱制度的含义及其理论体系
强制信息披露制度是指在证券市场上借助各种金融工具向公众筹集资金的公司及其相关的个人,依照法律规定以完整、及时、准确的方式向所有投资者和整个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地披露与该筹资行为及其持续性身份相关的信息。
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主要理论体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提供与证券发行相关的一切信息并保证其真实全面、准确、及时是证券发行人的法定义务。第二假设所有投资者都能基于相关公开披露的信息作为适合自己的理性投资判断,那么因此而产生的经济盈亏完全是投资者自己的风险。第三,证券发行只受信息披露是否符合法律要求的程度的影响,其他有关企业自身素质等因素均不作为证券发行审核的要件。第四,证券管理机构的职责是审查披露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准确性与及时性。管理者无权对发行行为及证券本身的品质作出判断。管理的目标是保证投资者能够获得判断的基础而非代替投资者作出判断。第五,发行人在申报后法定肘间内如未被证券管理机关拒绝注册,发行注册即为生效,证券发行且无需政府授权。第六在证券发行过程中如果证券管理机构发现发行人公开信息有虚伪、误导、不实、欺诈等情形可以颁布停止方式,阻止证券发行并要求发行者承担法律责任。第七,发行人对其公开披露文件中的不实陈述所导致投资者的损失承担法律责任,并不对投资者因其自身投资决策失误或因不实陈述以外的原因导致的损失负有法律责任。
二、强制信息披路制度的价值基础
信息披露最初源于商业公司发展的自身要求,而法院对欺诈与不实陈述的制裁及自律机构对披露的要求为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动力,并最终为成文法规范所确定。在这样的演变过程中不应忽略的是法律价值的变化对该制度的影响。在强制信息披露制度中显然存在的是诚信和效率。
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证券法本质上是市场之法,它调整证券市场多主体之间的关系,因此遵循诚信原则也就当然贯穿于它的方方面面,不论是证券发行、交易,也不论是上市公司、证券商还是中介机构其行为都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没有强制信息披露,证券市场的配置效率将大大降低。强制信息披露使所有上市公司平等披露各种信息使所有投资者平等地接收信息,促进了证券市场自由竞争的实现和证券市场的发展。
三、我国信息披路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能够以较小资源损耗的代价一定程度上地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育和成熟。但是,当下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亦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股票发行过程中的信息披露由中国证监会负责监管从已经查处的案例来看,不少在招股说明书中作假的行为没有及时发现。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持续信息披露进行监管对于持续信息披露的载体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的审查,交易所在相当一段对调查采取事前审查的办法,由于人力与时间的制约造成了事实上的审查不严,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第二,处罚不力。我国证券法缺乏民事责任的规定,因此在实践中对违法行为一般都采用行政处罚的办法解决,但由于对受害投资者没有补偿,从而没有对违规者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即使在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方面,执法力度同样不够,许多作假的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没有完全按规定处理。
第三,我国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主要采取政府监管的模式。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发达,条块分割与地方本位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导致地方政府为谋取地方经济利益,通过介入地方注册会计师行业市场管理,进一步削弱行业自律体系的权威性。
第四,对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的处罚仅限于行政处罚。还没有会计师或事务所因参与造假向遭受损失的投资者作民事赔偿。正是由于我国民事赔偿和刑事处罚制度的不完善造成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违规成本极低,处罚不能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造成对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督管理不力的直接原因,首先是监管框架的缺陷。我国证券监管属于政府监管,但完全依赖政府监管市场是不现实的。政府获取信息能力,用于监管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监控一切。其次,监管根本目标事实上错位。在实践中,由于立法的缺陷造成投资者的利益没有受到有效保护,从而违规处罚没有起到威慑作用。再次,监管部门的职权设置不利于对违规的监管。交易所的处罚权力有限,对信息披露违规的监管能力有限。证监会有调查权和更大的处罚权,但在制度上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有多大的责任是一个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中注协对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主要在于职业道德、审计准则的监督,不能调查上市公司,故很难通过对事务所的检查发现上市公司信息违规行为。
从深层次探求原因,信息披露监管不力源于体制上的弊端。我国监管政策一贯强调证券市场要为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服务,企业主要依靠政府意志进入资本市场因此在事实上形成的发行审核惯例是凡是获得了发行额度的企业,很少有通不过审核的,发行审核实质上流于形式诱发了企业的虚假包装现象。在海外成熟的证券市场上,中介机构与监管部门实际上共同监管着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而我国中介机构长期缺乏独立性,严格的行政管制抑制了行业自律。同时,由于实行严格的行业准入,在限制竞争中中介机构利益严重依存上市公司而法律责任的欠缺更使中介人员违法成本极低,最终在信息披露问题上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一道与监管部门周旋,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篇4
【关键词】 注册制; 投资者权益; 博弈分析; 行为选择
【中图分类号】 F27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2-0058-06
一、引言
从长远来看,实现证券发行上市审核核准制向注册制转变是今后我国证券市场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准制逐渐向注册制过渡,直至被注册制取代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这也是我国经济转型的落脚点、切入点之一。注册制又称为“登记制”,是拟上市公司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只需向证监会注册登记就可获得发行股票上市的权利。在这种发行审核制度下,监管机构主要强调拟上市公司所提交文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及所采取的信息披露策略,对于文件内容所代表的实质不作审查判断,如拟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根据此特征可以看出,注册制下上市的公司仅仅符合了证监会的形式审查要件,即所披露的信息符合准确性、真实性要求,至于公司的发展前景、股票价值、偿债能力等均不作保障,所以在此制度下上市公司的质量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这就要求广大投资者对于公司披露的信息要具有较强的判断和甄别能力,注册制更强调投资者对于上市股票的自主选择权。作为投资者,在考虑了发行人披露的信息、企业价值、市场行情、经济效益等一系列因素之后自行决定购买多少,而监管方只有在上市公司出现违法行为时才出面予以治理。因此,在缺少监管机构对股票作出实质性判断之后,股票最终价值的判断是依靠投资者自身。
由于注册制审核制度的特殊性,使监管方以及发行人的角色使命不同于以往,二者在注册制下所采取的行为策略都会对投资者权益造成影响,同时投资者对信息的判断能力以及自身的素质也都影响着自身权益。因此,在注册制下通过监管方、发行人以及投资者三方的博弈关系探讨其行为选择对投资者自身权益造成的影响将为注册制实行时在监管、审查、制度制定等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文献回顾
Ritter(2000)分别选取1977―1982年间的1 028个IPO样本和1960―1982年间的5 000个IPO样本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两个样本中IPO平均收益率分别为265%和15.5%。由此得出结论:不同股票的审核制度所带来的IPO折价效果远远不同,其对投资者权益的影响也不同;而在注册制下,IPO的折价程度远低于核准制,说明在注册制下证券市场投资者有更理性的头脑选择投资的股票[ 1 ]。Coffee(2010)曾发表评论,之所以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准则,主要因为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其是独立于公司之外而存在的,他们所获取的信息渠道只有公司所披露的信息,而对于内部信息、敏感信息甚至真实信息,有时候他们是无法接触的,在注册制下,加强信息披露的规范,能够有效地保护投资者权益不受到侵害[ 2 ]。Henry(2012)通过研究证券审核制度的变迁以及相关社会状况得出结论,审核制度的更新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的,二者相互作用,互相影响,投资者在面对审核制度的变迁时所表现出的适应力或者资本市场在评估投资者对市场变化的适应力之后对审核制度的制定,在注册制下投资者更理性的投资恢复了当时资本市场的低迷状态[ 3 ]。
李梅芳(2013)强调,在注册制下发行信息会更加公开并注重形式审查原则,而不会对证券的投资价值作实质判断,审核程序简便易行,利于企业筹资和提高投资人的投资判断力,代表着市场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审核制度[ 4 ]。汤斐(2013)在分析了1998年后中国实行核准制资本市场发生的一系列现象后得出,核准制具有不能有效地识别造假企业、股票定价过高、权力寻租等现象;而在注册制下,可以有效地建立起透明公开的信息渠道,提高投资者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培养理性的投资人和完善的证券市场环境,同时注册制不涉及证券监管机构的实质判断,从根源上杜绝了权力寻租的现象发生,对于净化行政执法和自由裁量具有重要意义[ 5 ]。王俊秋(2005)认为,由于投资者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判断,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决定了投资者权益的影响程度,会计信息同时体现出公司治理成果并导致股票定价的高低[ 6 ]。
国外大多数学者针对注册制的研究多采取实证方法,主要侧重于注册制实施前后对投资者权益保护的重要内容所带来的变化。我国在2014年5月首次提出“积极推进注册制的改革”,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放在了我国证券市场实行注册制的条件成熟度分析以及基于我国国情对注册制审核制度内容的探讨上。而本研究是在总结国内外研究学者的研究内容后,利用函数表达式结合博弈理论,构建注册制下市场各方参与者的行为函数,通过博弈下监管方与发行人的行为选择分析其对投资者权益造成的影响,丰富了研究方法并扩大了注册制下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具体内容。
三、研究的假设及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假设
假设1:股票发行的参与者只有三方:发行人、监管方及投资者。
假设2:市场的各方参与者都是理性的,即追求自身利益达到最大。发行人追求利润最大化,投资者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而监管方追求整个资本市场的利益最大,既要保护投资者利益也要保护发行人的利益。这里设定参数?籽(?籽≥0)来表示投资者利益对监管方的重要程度,当?籽=1时,投资者和发行人对于监管方同样重要,既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侵害,也要保护发行人的利润不受损失,?籽越大,投资人占监管方的监管效用比重越大,越受监管方重视。
假设4:监管者的惩罚系数为?子,发行人根据监管者的惩罚力度决定自己的信息披露策略为?酌,那么股票所披露的价值为?酌v。由于发行人是为了发行股票筹集较多的资金,那么其披露的股票价值一定大于等于它的真实价值,即?酌v≥v。当发行人采取?酌>1的信息披露策略时,发行人为筹集更多的资金,存在披露虚假信息的可能性,那么投资者权益就会被侵害;当发行人采取?酌=1的信息披露策略时,那么发行人所披露的信息就是股票的真实信息,这时投资者的权益是没有受到损害的,但发行人也只能获得有限的资金。所以,用?酌v-v表示股票所披露的信息偏离真实信息的程度,?酌-1为发行人的信息欺诈程度。
假设5:由于信息不对称理论,证券市场中的发行人、监管方以及投资者无法及时掌握对方的全部信息。投资人和监管方不知道股票的真实价值v和发行人采取的信息披露策略?酌,只知道股票的披露价值?酌v。
假设6:m代表在股票真实价值的情况下投资者的收益系数,m越大,投资者因购买股票所获得的收益就越高,m越小,投资者因购买股票所获得收益就越小;e代表投资者的成熟程度,e越大,代表投资者越不成熟,e越小,代表投资者越成熟。
投资者购买证券的收益是在股票真实价值下产生的收益减掉因为虚假信息而受到的损失,用函数关系式表示为U(?酌,v)=mv-e(?酌v-v)=mv-ev(?酌-1)。
假设7:在股票真实价值的情况下,发行人所筹集到资金的投资回报率为b,发行人的收益为bv,如果发行人选择虚假披露信息,整个证券市场就会受到损失,但是发行人因为虚假信息披露所获得的收益小于投资人遭受的损失,所以设定发行人由于披露虚假信息而获得资金的收益系数为1。
发行者的收益为在证券真实价值情况下的收益,以及在虚假披露信息时股票溢价所带来的收益,用函数关系式表示为bv+?酌v-v,可以看出,当发行人提供虚假信息时,他的超额收益为?酌v-v。
假设8:假设监管者对于发行人的处罚是根据其违规披露所获得的超额收益?酌v-v,当监管方的惩罚系数为?子时,监管方对其的处罚是超额收益的二次函数,则发行人因为违规披露所受到的处罚为(?酌-1)2v2?子。
假设9:假设发行人由于虚假披露信息被监管者处罚,使上市公司利益受损,企业价值下降,失去良好的信誉,股票价格下跌;投资者由于发行人披露虚假信息被惩罚而导致其权益也受到额外损失,假设投资者的收益损失系数为λ,则投资者因为发行人被处罚而受损害的表达式为λ(?酌-1)2v2?子。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1.数值模拟分析
由于注册制在我国并未开始实施,有关投资者权益以及信息披露水平的相关数据无法有效获得,所以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利用微分、积分、特殊方程等对资本市场的情况进行模拟。即用变量以及函数关系式代表证券市场各方的相关利益,列出函数方程,通过数学分析以及假设条件的限定对行为作出函数表达。
2.博弈分析
在表达出证券市场中发行人、投资者以及监管方的行为函数之后,监管方根据发行人的信息披露策略,也就是发行人所披露的证券价值接近真实价值的程度,去考虑自己所采取的惩罚力度,而发行人也会根据监管方所采取的惩罚力度去不断调整自己的信息披露策略,因此二者是一种博弈关系。同时在二者行为选择时,投资者的自身素质也会影响二者的行为选择,在博弈中他们在掌握对方信息的同时不断地去调整自己的策略,最后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此为发行人和监管方的最优行为选择。在这种最优状态下,投资者的权益函数就可以表达出来,用来分析发行人和监管方的行为会对投资者权益造成怎样的影响。
四、函数关系的建立
(一)监管方、发行人与投资者的期望收益函数
如果发行人采取?酌-1的信息披露策略,所披露的股票价值大于其真实价值,那么就会以一定的概率受到监管机构的处罚,用g表示因违规披露受到处罚的概率。因为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以及监管机构的能力有限,那么就会有1-g的概率,在发行人违规的时候没有受到处罚。这里就用g来表示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以及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g越大,表示整个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越完善,监管机构的能力越强,越有可能查出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的违规行为。g越小,表示法律法规越不完善,监管方的监管能力越差,越不容易查出资本市场中发行人的违规行为。
如发行人如实披露发行股票的真实价值(?酌-1=0),在法律法规和监管水平都较完善时,发行人不会受到惩罚;在法律法规不完善和监管水平有限时,发行人受到错误处罚的是其真实价值的一次函数,这时发行人遭到的处罚为v?子。如发行人采取虚假信息披露策略(?酌-1>0),根据假设8可以看出,监管方查出了发行人的违规行为,发行人受到的惩罚为(?酌-1)2v2?子;在法律法规不完善和监管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发行人不会受到处罚。整理各种情况可以得出发行者的信息披露成本矩阵,如表1。
可以看出,投资者收益与投资者的成熟程度、投资者因发行人被处罚而权益受到损失的程度、投资者利益在监管方的重要程度、法律法规以及监管制度的完善程度有关。根据一阶导数,投资者权益与投资者的成熟程度、投资者因发行人被处罚而权益受到损失的程度成反比,即投资者越不成熟,投资者在发行人因违规披露被处罚而导致自己权益受到侵害的程度越高,投资者收益越低;反之,投资者越成熟,投资者在发行人因违规披露被处罚而导致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程度越低,投资者收益则越高。另外,投资者权益与投资者收益在监管中的重要程度、法律法规以及监管制度的完善程度成正比,即投资者的权益占监管地位的比重越大,法律法规以及监管制度越完善,投资者收益越高;反之,投资者的收益占监管地位的比重越小,监管方越不重视投资者的收益,并且法律法规以及监管制度越不完善,在违规披露行为发生时,查出的概率较低,投资者收益越低。
五、研究结论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假设以及发行人信息披露成本矩阵得出发行人、投资者以及监管方的收益函数,并利用监管方与发行人之间的动态博弈关系,得出二者在均衡状态下的行为选择,即监管方的惩罚策略与发行人的信息披露策略,通过监管方与发行人的行为选择分析对投资者权益造成的影响,以及在博弈均衡时,分析投资者收益函数,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从投资者的收益函数可以看出,投资者权益不仅与股票的真实价值、股票收益率直接相关,还与发行人的信息披露策略、监管方的惩罚力度、投资者因发行人违规披露被处罚而导致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程度、法律法规以及监管制度的完善程度相关;发行人的信息披露越真实、监管方的惩罚力度越严格、投资者因发行人违规披露被处罚对自身权益造成的影响越严重、法律法规以及监管制度越完善,投资者权益保护的程度就越高。
结论2:计算得出发行人的行为函数,分析得出发行人所选择的信息披露策略主要与股票的真实价值、监管方的惩罚力度、法律法规以及监管制度的完善程度有关。在监管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查出资本市场中发行人违规行为的概率较低,同时惩罚力度较小,那么发行人很有可能披露虚假信息,采取信息欺诈的披露策略。
结论3:通过发行人最佳信息披露策略曲线可以看出,在相同条件下,只改变投资者权益占监管地位的比重,发行人就会采取不同的信息披露策略。在法律法规以及监管制度同样完善的情况下,投资者权益占监管地位的比重越大,发行人越有可能采取诚实的信息披露策略。而在投资者占监管地位同一比重的条件下,改变法律法规以及监管制度的完善性,发行人也会采取不同的信息披露策略。法律法规以及监管制度越不完善,监管机构能查出发行人违规行为的概率越低,发行人越有可能进行信息欺诈。
结论4:通过监管者最佳惩罚策略曲线可以看出,在相同条件下,只改变投资者权益占监管地位的比重,监管者就会采取不同的惩罚力度。在法律法规以及监管制度同样完善的情况下,投资者占监管地位的比重越大,监管方采取的惩罚力度越大。而在投资者占监管地位同一比重的条件下,改变法律法规以及监管制度的完善性,监管者采取的惩罚力度也会不同。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越完善,监管者越会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结论5:博弈均衡状态下的投资者收益主要与投资者的成熟程度、投资者权益受发行人违规处罚的影响程度、投资者权益占监管方的地位、法律法规以及监管制度的完善程度有关。投资者越不成熟,投资者在发行人因违规披露被处罚而导致自己权益受到侵害的程度越高;投资者权益占监管方的地位越低,法律法规以及监管制度越不完善,投资者收益越低。
六、注册制下提高投资者权益保护程度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证监会的监管水平
根据前文的研究结论可知,证监会的监管水平直接决定着发行人采取的信息披露策略,从而影响投资者权益。因此应提高证监会的监管水平,明确其监管体制对于保护投资者权益至关重要。首先要改变内部机构制度,加强内控的管理力度,对于重复工作和职能重叠的部门要相应裁减。其次对于执法权应当明确其公正、公开和工作的独立性,包括对被调查企业的调查权利,冻结、封存相关上市公司在银行账户的权利,冻结相关上市公司的基金账户和股票账户,以对整个资本市场起到震慑作用。对于新股发行中发生的各种违规违法事件,在追究最终责任的同时,包括连带责任人一并追究其违法行为。对于发行上市之后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惩罚力度,对于执法行为善于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提高执法行为的效率。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发行人是根据我国证券监管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而制定信息披露策略,同时也是根据信息披露制度检验自己所采取的信息披露策略的合法合规性。在我国注册制实施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十分必要。首先,要保证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的质量、保证均为真实没有隐瞒、保证信息及时有效,避免时间延误和有意拖延造成决策失利;其次,要增加披露频率,在IPO注册制下投资者完全依靠公司所披露的信息而作出股票价值判断,因此增加信息披露次数,保证投资者能全面获取公司信息十分重要;最后,扩大信息披露的途径,提倡和引导上市公司采取多途径公开信息,以缩短信息披露的成本和时间,例如网上、期刊、报纸以及电视媒体等渠道,投资者通过多渠道更容易获取上市公司信息。
(三)严厉惩罚信息披露违规行为
我国监管制度不完善,欠缺合理的赔偿机制和惩罚力度,在某些公司的判处案件上依据的法律法规仍然有些许漏洞。法律的目的不能实现,投资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此,严厉惩罚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对于保护投资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提高虚假披露行为的惩罚水平,才能真正提高股票发行的质量。因此,要全面合理地构建惩罚机制,提高违法行为的赔偿水平,增大违法者的违规成本,对于相关重大案件的审判要严格依据司法条例和程序,并在整个业内提出警示和监督,只有在严苛不可侵犯的法律面前,才能真正净化资本市场的污浊之气。
(四)加强对投资者的素质教育
证券市场发展得好坏和前景,主要来源于参与者的信心。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虽然他们是强大的参与主体,但却处在最劣势的地位,因为在资金规模、风险承担能力、信息的获取与判断中,都处于劣势。如果监管机构和政府不考虑投资者的权益,那么难以保证证券市场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提高投资者的素质,意识到教育投资者证券知识的紧迫性和及时的风险提醒与风险交易,从多渠道开展股票知识的普及,从深度和广度上扩充投资者的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 RITTER.Investment banking,reputation and underpricing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2):119-130.
[2] COFFEE C J. The future as history:the prospects for global convergenc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ts implications[J].Northwester Law Review,2010(19):23-29.
[3] HENRY GEORGE. The market for public accounting services:demand,supply and regul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12(5):7-14.
[4] 李梅芳.关于我国IPO审核制度的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2013(8):33-35.
篇5
[关键词]云南;寿险业;问题;对策建议
[DOI]10.13939/ki.zgsc.2016.51.035
1 云南寿险业2016年1-7月份的发展概况
2016年的1―7月,云南省的寿险公司实现原保费收入约为207.43亿元,相较于2015年同期增速33.41%,云南省2016年1―7月的保费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寿险业务实现原保费收入约为151.96亿元,相较于2015年同期增速30.53%,占人身险业务的73.26%。
截至2016年7月,云南省人寿保险公司共有12家,并且全部为中资保险公司。云南省辖区各地区寿险保费收入排名前五位的地区是昆明市、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曲靖市、大理白族自治州。
1.1 云南省近七年中资寿险公司规模情况
云南省的中资人身保险省级分公司从2009年的10家到2010年的11家,到如今稳定的人身保险规模达到12家。具体包括:中国人寿、太保人寿、平安人寿、泰康人寿、新华人寿、人保健康、太平人寿、平安养老、人保寿险、阳光人寿、生命人寿、华夏人寿。
1.2 云南省近七年寿险业务保费收入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云南省近七年的保费收入除了2011年有轻微下降,其余六年寿险保费收入均是逐年升高的。尽管这几年整个经济环境不是很景气,但从表中可以看出,寿险业务保费收入持续增长,表明寿险业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好的。
1.3 云南省近七年寿险业务赔付率情况
通过图2显示的2009―2015年的数据绘制的折线图,我们可以看出,除了2010年的赔付率有一个较大的下降之外,整体上这几年的保险赔付率是一直上升的,表明保险的损失补偿的功能越来越得到有利的体现。
1.4 云南省五大寿险公司市场份额情况
通过折线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人寿近7年虽然一直居于市场份额的第一位,但近4年的市场份额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其他的四家寿险公司,在近7年的市场份额中,所占份额变化不大,但是从图3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新华人寿保险的市场份额在云南省一直呈现递增的趋势,近5年稳居市场份额第二的位置。
2 保险监管部门近几年对寿险公司监管措施
2010年,在加强和改进保险监管方面,加强非现场监管,对寿险公司实施银保业务“六跟”,防范和杜绝“小账”手续费行为。
2012年,在保险监管方面,(1)从服务、风险、发展三个方面设计提出了63项人身险公司报送指标和22项统计信息系统可提数据指标对公司进行评定打分,提高监管针对性和有效性。(2)深入治理保险销售误导。向辖区人身险公司下发治理寿险销售误导有关要求,强化公司对销售行为、销售过程的管控,加大对公司人员的合规教育培训力度,营造齐抓共管、行业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
2013年,在保险监管方面,(1)高度重视满期给付和退保风险。组织辖内各人身险公司开展了退保风险和满期给付风险排查工作,并对三家公司实施了现场检查,基本掌握了我省退保风险的重点地区、重点渠道、重点客户和重点产品,为2014年的风险防范工作奠定基础。(2)综合治理销售误导。建立人身险新单客户短信提示制度,开展保险知识公益宣传年活动,形成销售人员自我约束、消费者广泛参与的监督机制。
3 近六年云南寿险业公司受到的行政处罚结果总体情况
2010年,云南省寿险公司共发生3起行政处罚事件。主要是由于公司财务数据不真实而受到的处罚。
2011年,云南省寿险公司共发生6起行政处罚事件。主要是由于委托不具有资格的人员开展业务,业务财务数据不真实,擅自改变保险条款这三方面而受到的处罚。
2012年,云南省寿险公司共发生4起行政处罚事件。主要是由于销售误导及虚拟工号这两方面的违法行为而受到的处罚。
2013年,云南省寿险公司共发生4起行政处罚事件。主要是由于委托未取得合法资格的个人从事保险销售活动;回访不符合相关规定;虚列佣金用于支付展业费用的违法行为;已报告未决赔案未计提未决赔款准备金;虚构保险中介业务方式套取费用;销售误导这些方面的原因受到的处罚。
2014年,云南省寿险公司共发生3起行政处罚事件。主要是由于编制虚假财务资料;聘任不具有从业资格人员的违法行为而受到的处罚。
2015年,云南省寿险公司共发生6起行政处罚事件。主要是由于未按要求向投保人进行回访的行为;存在未发放保险销售从业人员执业证书的行为;虚挂保险中介业务套取佣金及管理津贴;编制或者提供虚假报告的行为而受到的处罚。
从近6年的行政处罚结果来看,目前的云南寿险行业主要是寿险公司的财务数据不真实、虚挂业务套取佣金及津贴的行为、聘用未取得销售资格证的人员销售保险、销售误导四个方面的问题。
4 对策建议
从云南寿险行业存在的具体四个方面的问题来看,问题主要出现在寿险公司聘用人员及保险中介业务的违规操作两方面上。所以针对这两大方面,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4.1 建立有效的保险信息披露监管制度
加大对违规披露行为的处罚力度,对披露虚假保险财务信息或者虚拟信息等违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尤其是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因为在《保险公司中介业务违法行为处罚办法》没有对相关人员追究刑事责任;运用行政手段结合社会媒体进行曝光,使违规经营寿险公司意识到违规成本太高,从而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强化保险公司对自身中介业务的管控意识和管控责任,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4.2 加强对寿险公司营业区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对保险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学习
营业区人员负责与保险人直接接触,所以他们非常了解保险人的情况,只有营业区的人员真正了解违规操作的严重后果,才会杜绝聘用不具有销售资格的人员销售保险的行为。
4.3 推进保险条款的标准化和公平化
推进保险条款的标准化和公平化是解决销售误导的有效途径。例如,曾引起广泛关注的重疾险,就是因为保险界对“重大疾病”没有标准定义导致的。2007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出台《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亩对“重疾险”定义有了统一标准,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重疾险”的销售误导行为,保护了被保险人利益。
参考文献:
[1]袁成.中国保险监管制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篇6
一、证券公司合规风险的含义及分类
(一)合规风险的含义。2005年4月29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了《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高级文件。该文件虽未直接对“合规”一词的概念进行界定,但却指出:“本文件所称‘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8年7月14日的《证券公司合规管理试行规定》也对“合规风险”进行了定义:“合规风险”是指因证券公司或其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或执业行为违反法律、法规或准则而使证券公司受到法律制裁、被采取监管措施、遭受财产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例如,证券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违反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规定而受到监管当局的制裁,证券公司违反客户隐私保护、侵犯客户利益等有关规定而被,证券公司因未能遵守国家劳动就业法规或者税收法规而受到处罚并影响其声誉等。从内涵上看,合规风险主要是强调因为各种自身原因主导性地违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等而遭受的经济或声誉的损失。这种风险性质更严重,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二)证券公司合规风险的分类。证券公司合规风险可以进行如下分类:一是制度风险:主要是由于内部制度的制定、更新跟不上外部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变化而造成制度缺陷的风险;二是内控缺失风险:主要是证券公司缺乏有效的内控管理,一些重大决策完全是某些领导的个人意愿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三是执行风险:指因内部控制失效,交易或管理系统操作不当或缺乏必要的后台技术支持而导致的损失;(4)法律风险:是由于证券公司经营过程中超越法定权限的行为而导致损失的风险。
二、我国证券公司合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规风险意识不强,忽视合规风险控制。我国的证券行业发展时间尚短,因此在风险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能力存在缺陷,驾驭风险的经验和意识严重不足。作为企业,盈利是其最终目的,而追求高利润、高回报是近年来整个证券业出现系统性问题的源头。然而在追求高利润、高回报的同时,证券公司却对于公司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存在着很多误区:一是风险管理控制部门定位缺失。虽然我国的证券公司均成立了风险控制部门,但这些风险控制部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监管部门在政策法规上对证券公司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方面作了硬性规定而被迫成立的。由于这些部门并不直接给证券公司创造经济效益,因此往往是处于流于形式或者是应付监管部门的检查的尴尬境地;二是人力资源配备不足。从我国证券公司现行的组织体系表面看对合规管理有所涉及,如监事会、独立董事制度等,但由于缺乏系统性、强制性的专职机构与人员,缺乏有效的组织保障和科学的运行程序,因此合规管理效果很不理想。
(二)合规管理缺乏有效的考核。证券公司在其激励考核指标的设计上,风险尤其是合规风险指标的权重小、占比低;而且,合规操作本身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性的业务量指标仍然是考核体系的主导,合规行为本身所创造的价值并没有在证券公司的价值体系中得到形式和程度上的体现。虽然在《证券公司合规管理试行规定》中明确规定证券公司合规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不低于同等岗位的平均工资水平,但在实际发放过程中,合规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并未达到平均水平。证券公司合规考核也基本停留在制度建设上,没能将合规考核与证券公司的长期发展相结合。
(三)责任追究效果难发挥。随着证券公司合规风险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和专业化,公司内部控制部门对于违规问题的揭示程度也在不断深入,但在相关问题的处理上,责任追究力度相对不足。目前来看,证券公司合规风险的责任追究已经出现了以下不良的倾向:一是合规风险处理责任单位不够明确,很多证券公司对于责任追究往往只是结合合规部门的意见,由公司人力资源总部和相关业务部门对违规人员进行处罚,致使合规处罚和责任追究处理分寸把握各不相同;二是在处罚种类上,表现为分支机构或者公司内部处理多,行政处罚少;三是在处罚对象上,表现为对具体人员的处理多,对分支机构的处理少;四是在层次上,表现为对基层操作人员处理多,对高级管理人员处理少。以上种种不良倾向导致证券公司在合规管理责任追究的实际落实中很难有良好的警示效果。一些人员和分支机构在违规时往往不会受到合规处罚,而另一部分人一旦遭到合规处罚,往往抱怨待遇不公,而不会查找自身原因。在违规责任得不到有效追究的情况下,合规管理的权威性、有效性和执行的严肃性都会受到潜在的、不可避免的动摇。进而,会对公司管理层或者决策层的违规行为形成事实上的纵容。一旦所谓的机会出现,他们就会冒着巨大的风险进行违规操作。而当冒险失败时,整个证券公司也就走到了尽头。
(四)证券公司整体合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不浓。我国证券公司实施合规风险管理将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合规风险管理的实施联系着公司企业文化、管理文化的重塑,涉及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然而,目前我国证券公司没能形成一套具有很强执行力的制度,以至于至今没有形成严格、有效执行内部管理制度的公司传统习惯或公司文化,造成合规文化缺失。合规文化培育是合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顺利实施的内部环境基础,必须通过改革旧有的制度范式、变革落后管理理念方法才能实现。而这个触及公司根本的改变涉及到公司的各个角落、各个业务、各责任人,这势必损害部分人原有的利益关系,同时也意味着合规文化的培育面临巨大障碍。
(五)风险预警及风险评价系统的缺乏。我国证券公司普遍缺乏风险预警体系,主要表现为:各个证券公司没有一套符合自身业务要求的风险监视和度量控制模型,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证券公司财务风险和业务风险状况,实现对证券公司的全过程监管。当证券公司某个控制环节出现问题时,往往不能及时发现。随着问题的逐步扩大,还会影响到其他控制点风险的产生,并最终导致整个内控体系的无效。同时,证券公司缺乏一套有效的风险评价系统,不能对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作出客观的评价。
三、加强证券公司合规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健全合规机构和合规队伍。合规机构和合规队伍的建设涉及到证券公司的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具体职能部门和具体合规人员等各个层面。
1.董事会层面。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中专门规定了董事会的合规职责,包括审批合规政策并确保其制定适当,监督合规政策的实施,在全公司推行诚信与正直的价值观念等。证券公司董事会可以设置专门的合规委员会或要求审计委员会承担上述职责。
2.高级管理层层面。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中指出,“每家银行应该有一位执行官或高级职员全面负责协调银行合规风险的识别和管理,以及监督其他合规部门职员的工作”,该执行官或高级职员被称为“合规负责人”。合规部门的负责人必须是专职管理人员或者是证券公司内部的高级管理人员,但不能参与证券公司的业务处理,能够全面协调证券公司合规风险的识别与防范,定期向高层汇报合规风险分析报告,并对合规部门负责。
3.合规部门层面。合规部门是合规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合规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其独立性是最重要的原则。
(1)合规部门在证券公司内部应有正式地位,证券公司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公司章程或者正式的文件中应明确规定合规部门的地位、职权以及独立性。董事会或者高级管理层有责任指导有关合规风险的管理工作,审核证券公司有关合规方面的制度,并对其负责。
(2)合规部门虽然授予其独立性,但是它的履行情况应受到证券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管。内审部门与合规部门应当分离,以保证对合规部门的工作进行独立的考核,审计部门也要将与合规有关的所有审计调查结果及时告知合规负责人或者相应的高层领导。
(3)合规部门应根据合规方案履行其职责,确定合规部门的日常工作计划,定期考核评级。如具体政策和程序的实施与评审,合规风险评估,合规评估的方式以及对员工合规文化的教育与培训等。制定合规方案应以风险为本,并受到合规负责人的监督,以确保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
(二)建立全面的风险监控系统。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警示,值得国内证券公司反思。尽管摩根大通公司在1994年就将风险价值模型作为主要的计量工具并出版了RiskMetrics系统,但美国主要投资银行的风险价值模型(Valueatrisk)并没有能预测到次级债务爆发带来的巨额损失,显示出以历史数据为统计基础的预测方式存在重大缺陷。况且,VAR模型的有效性是基于市场有效性与市场波动不存在自相关性的假设。但在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行为、信息披露的不充分性以及投机者的操纵行为的作用下,市场的波动性具有一定的自相关性,不完全符合上述假设条件。可见,对于高度金融创新的证券公司来说,仅靠完全计算机化的风险价值模型仍难以避免重大风险的发生。以此为鉴,证券公司的合规管理部门与风险控制部门应加强合作,通过对合规风险点进行标识与警示,将合规风险的控制点嵌入公司风险控制的流程中,形成全面的风险监控系统,并分析控制与效率的平衡性,找出较好的平衡点。同时,在依靠以历史统计数据为基础的风险价值模型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最新的合规风险警示信号,这对于提早发现风险隐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篇7
关键词:企业 内部审计 会计行为 违规 困境 发展建议
1、内部审计视角下企业会计违法行为的政策背景
我国政府曾于2009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进行了重新修订。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是增设了“重大违法行为检查”章节,并且对违法行为的类型和企业内部审计对策等方面均作出了具体规定。自此,会计违法违规行为的被重视程度和查处力度都有所增强。2010年6月,我国审计署对外正式作出申明,要对已结案的违法违规行为的典型案例进行公告,以希望对我国各企事业单位起到警示作用。此外,2011年6月30日,审计署又对外下发了审发办(2011)112号文件――《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并提出要加大对会计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提倡防腐倡廉。
通过上述政策,不难发现,我国政府近年来正逐年加大了对会计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和处罚的力度。企业,一直都是我国的经济主要来源和命脉,企业运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我国企业本身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并能对资金和社会资源进行独立分配。然而,也正因为此,企业一直都是会计违法违规问题的易发区和高发区。
2、企业会计违规行为的内涵
会计违规行为产生于企业的会计活动之中。是指企业的管理者等相关人员,出于获取高额利益、逃避纳税、谋取私利等目的,利用自身权责,通过周密策划与安排,在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或披露等过程中,故意制造、编造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以实现自身目的的行为。
会计违规行为通常是直接或间接的违反了国家或企业现行的相关规定。常见的会计违规行为主要有:篡改/伪造会计账面记录、操纵会计人员行为、粉饰财务报表、会计信息披露中故意漏报重大不利事项、会计记录中虚构交易或事实、虚增企业资产价值等。近年来,我国企业会计违规行为发生频繁,比如“银广夏”事件、“广东健力宝集团”事件、“郑百文”事件等,均是较典型的企业会计违规行为。通过这些事件,人们不难看出其后果之深远、之严重。因此,会计违规行为是企业所必须遏制的行为。
企业之所以会发生会计违规行为,一方面是囿于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社会背景等,而另一方面原因也是因为我国企业目前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关系模糊,而且在相关财务与审计制度方面也存在缺陷,而宏观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市场监管相对弱化。这些因素彼此相关、相互影响,共同造成了我国企业会计违规行为的发生。
3、我国企业会计违规行为的诱因
3.1、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存在弊端,缺陷明显
一个企业公司治理是否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关注其董事会是否能够具有较高的独立性、是否能够有效监督管理层。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由于内部权力过于分散和变动,其内部并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督与制衡机制。很多企业的内控机制也只不过是“空有其表”,对管理层的监控力度很弱,给管理者的“暗箱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外,企业的内控机制实际是由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共同构成。其中,通过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能够对企业的财务处理程序进行有效监控,有利于企业防范会计舞弊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因此,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需要具备严谨的财务工作流程、财务人员高水平的稽核能力,以及能够独立行使职权的内部审计。这些因素缺一不可。而实际中,企业的内部控制难以全部具备上述因素。同时,由于企业内控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一旦企业存在会计违规行为(比如管理当局恶意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注册会计师等审计人员将很难从技术层面予以辨别真伪。
3.2、现行的会计体系尚不健全
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总是不能与企业的业务发展相匹配,总是滞后于企业的发展,并与其业务处理要求存在诸多差距。此外,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总是以标示历史信息的财务数据为中心。相较于企业的发展要求,这种模式实际滞后,并且无法揭示出企业当前的财务风险。根据现行的会计规则,企业可以在实际收到货款前将款项计入收入。对此,很多企业常利用这一灵活做法,将企业实际无法获得的现金收入列入账中。随着企业的发展,现行的会计规范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这一矛盾日益突出。很多企业自执行新会计准则之后,随自身发展,企业的很多重组行为、融资业务等都日趋复杂化,依照现行会计准则所制定的财务报表很难及时、准确、真实的反应实际业务情况。
3.3、企业内外部审计部门/机构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
目前,我国企业之所以会计违规行为频发,还有一个显著原因是由于企业内外部审计部门/机构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使其对会计违规行为无法做到及时查处和规避。导致内外部审计部门/机构不具有完全独立性的主要原因是审计部门/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首先,内部审计部门与审计人员属于企业本身,并由企业负责供其薪酬。倘若企业领导提出相关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很难拒绝或违背。其次,目前我国的外部审计机构多为自负盈亏,而企业则是其供养者。面对向其提供业务收入的企业一方,审计机构自然也无法拒绝对方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审计部门/机构的工作独立性难以保证。会计违规行为也自然得不到有效遏制。
4、内部审计视角下企业会计违法行为的应对建议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企业之所以会存在诸多会计违规行为,首要原因是我国企业责任追究机制建设不到位,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追偿不充分;其次是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较弱,不足以形成惩戒;再者是企业的会计监督机制尚不健全,还有待改善。
4.1、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追偿相关人员的责任
若要从根本上遏制企业会计违法行为,首先应建立企业的责任追究机制,并开展相关的培训与学习。对此,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可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作为学习培训的重点内容,既能使企业员工及时了解我国当前的规范制度,又能宣扬会计违法行为的危害和处罚力度。同时,企业可以再具体的培训中将“重大违法行为检查”章节作为主要学习内容与考察内容。此外,企业在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时,可以在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的同时,辅之以《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进一步落实规划中关于“反腐倡廉”的要求。再者,企业在对单位的部门管理者等人员进行培训时,可以将《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会计法》作为其必修内容。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培训学习,使企业财务人员和非财务人员都能了解到会计违法行为的危害,获悉一旦出现财务违规行为,将会面临重大的处罚,甚至还要追求其法律责任。在此影响下,将会使企业员工在工作中明确个人责任,严守岗位职责,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能够对其真实性与完整性负责。
4.2、加强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以形成惩戒
笔者认为,我国企业之所以会计违法违规行为频发,甚至在国家加大了对会计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之后仍然有很多人“顶风作案”,一个主要原因便是目前我国对会计违法违规定位的处罚力度还较弱,不足以形成惩戒。因此,笔者认为,我国企业若做到真正杜绝会计违法违规行为,还需进一步提高对会计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此,企业可以在实际的会计工作检查中,要突出“严”与“大”。其中,“严”即指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大”则指处罚力度要加大。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将“人”与“事”结合把握。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即企业的上级部门,如审计、税务等政府部门,还应在查处会计违法违规行为中给予必要的配合。
4.3、改善企业的会计监督机制
除上述措施之外,笔者建议我国企业还应改善自身的会计监督机制。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应尽到外部审计监管的职责,通过外部审计考察企业的内部控制运行情况和内部会计监督情况。同时,应围绕企业的财务程序,重点检查企业管理者及相关人员有无会计违规行为,将会计违规行为遏制在“摇篮”之中。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做好记录和反馈。第二,企业自身则应根据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建立会计内部监督机制。该机制要涵盖资金管理制度、收入管理制度、往来账项清查核对制度、盘点清查制度、财务支出权责审批制度等。并在具体的制度建立中,严格把握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朱丽.会计市场及其规范浅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7).
[2]陈放红.关于完善财务会计行为规范的探讨[J].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12(06).
[3]杨玉玺.浅谈企业财会人员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J].黄金.2013(06).
[4]彭巧静.浅谈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快乐阅读.2011(10).
篇8
一、调整管理权限。施工招投标管理按项目立项审批权限划分,其中市立项工程、市重大工程、中央各部委立项工程、本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等工程的施工招标投标由市招投标管理部门实施监督管理,区(县)立项工程的施工招标投标由区(县)招投标管理部门实施监督管理。
试点城镇(一城九镇)的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在1亿元人民币以下的施工招标投标由试点城镇所在的区政府实施监督管理。
由原市属行政事业局改制的企业(集团公司)立项工程的施工招标投标由市招投标管理部门实施监督管理。其他企业(集团公司)立项工程的施工招标投标,可由该企业(集团公司)自行选择项目所在地区(县)或市招投标管理部门实施监督管理。
二、根据项目不同投资性质实施分类管理。对政府财政投资和国有投资占控股地位的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实施全过程监管。招标人应在交易中心内进行包括招标信息、公开接受报名、召开答疑会、举行开标会、组织评标会、公示中标人等在内的所有活动,并接受招投标办的监督。
三、根据不同工程规模和类型采用不同评标办法。施工招标可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法”、“综合评分法”等评标办法。
采用通用技术、性能标准或者招标人对工程技术、性能没有特殊要求的施工招标项目鼓励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法”。四、实行招投标公正度评价制度。对依法必须公开招标的项目,在中标通知书发出后5日内,由招投标管理部门向招标人、招标机构、投标人、评标专家发放招投标公正度评价表。评价表直接向建设行政监察部门反馈。对有不公正评价的项目,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将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调查,一经查实,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招投标公正度评价制度的具体操作办法另行发文。
五、建立“不良名单”制度。对投标单位违反法律法规的,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一经查实,应依法处罚,违规投标单位将不得参加重新组织的招标活动。同时,该违规单位将被列入“不良名单”,向社会公示。
六、加强招标机构管理。对招标机构,一年内查实有一起违法违规行为的,年检定为不合格。二次年检不合格的,对甲级机构提请建设部降低资质等级;对乙级机构收回其工程招标资格证书。同时,追究招投标专业人员的责任。
篇9
【关键词】卷烟市场监管;卷烟市场;机制设计
1.旅游区域卷烟市场的消费特点
卷烟市场特殊的市场制度与产品性质,加之旅游品市场的特殊性,使得旅游区域卷烟市场与一般消费品市场相比,有着一系列特殊的问题。
(1)时节性强。旅游区的卷烟销售具有明显的时节性,每年春夏季以及法定长假(如五一、国庆)都是旅游旺季,这时候的游客大多是外地游客,客流量大,卷烟消费市场很大,更是销售地产卷烟的旺季。
(2)品牌针对性强。旅游区的卷烟销售具有明显的品牌针对性,因为游客在这儿消费卷烟,一部分是自己当时的需要,但是很大部分是购买地产烟作为纪念品带回去,因此地产烟的销量在整个旅游卷烟市场中占有的比重很大。
(3)游客卷烟消费随意性大客观上刺激了假、私烟市场的兴旺。外地游客基本都有购买地产烟的心理,这给旅游沿线的卷烟零售户带来了巨大商机。
(4)游客身份特殊。由于外地游客在短暂的旅游后都要回到家乡,当他们发现了的卷烟有质量问题时,往往已经踏上了归途,或者大多时候已是回到家乡。那时候既不能退货,也无门投诉,商家的违法行为因此得不到查处。更大的后果是不法行为越来越猖狂,卷烟市场越来越乱。
2.烟草公司与零售商的静态博弈均衡分析
2.1 旅游区域卷烟经营户的利益分析
卷烟经营户是烟草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实现自己销售卷烟的利润最大化,会有三种可能,薄利多销,或是有足够卷烟能够销售,再者是购进假烟来销售。第一种可能性很小,因为烟草公司要求广大零售户不得低价销售,但是不免会出现铤而走险的零售户,这种现象也是屡禁不止,难以控制。第二种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不能满足广大零售户的需求,所以只有第三种冒险行为,购进假烟按照真烟价格出售。这便是一种博弈,因为购进假烟是有风险的,经营户必须考虑到,进假烟烟草部门要检查,可能会被发现,要受到查处,再者就是被消费者发现,影响以后的信誉,所以经营户就会权衡,被烟草专卖人员检查发现,是一种偶然性,因为烟草专卖人员检查只是一种随机抽查,一个月不见得来一次,如果被发现,其得的利润远远大于被查处罚款,所以他会铤而走险,宁可受到处罚。卷烟消费者虽然可能会抽到假烟,但是由于本身对卷烟口味不太了解,再加上其流动性较大的特点,也不太可能会追究卷烟经营者的责任,这便给卷烟经营者创造一个可乘之机,使假烟在市场上泛滥。
2.2 烟草专卖机构的利益分析
“维护消费者的利益,维护国家利益”是烟草行业遵守的行业价值观。作为烟草生产行业,既要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又要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这便形成一种博弈。首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烟民的需求,尽可能的多生产卷烟,但是吸烟有害健康,现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对禁烟开始开展禁烟活动,所以降低卷烟危害和削减卷烟生产势在必行。作为烟草生产企业和烟草公司便会权衡这两种利害关系,怎样才能实现既满足消费者的利益又能满足的国家的利益,怎样才能保证这两者的利益最大化,这也是一种博弈。由于现在卷烟完全受烟草公司控制,虽然现在实行按照客户订单配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不能真正的实现零售户的真实需求。在旅游旺季,卷烟供不应求时一些经营者为了抓住机会获取高额利润往往会从非法渠道进货。通常情况下,烟草商业企业为了减少零售商户从非法渠道进货的概率,会采取一定的市场监督措施,以明确的奖惩措施加强管理。但是由于监控需要成本,而且监控效果有限,如果为了节省监督的费用而对市场不进行监控或进行少量监控都会使得零售商户从非法渠道进货的概率增加,从而使烟草工商业蒙受损失。因此,过多或过少的监督都是不合适的,这是一个典型的监督博弈[1]。
2.3 旅游区域流动消费者的利益分析
在旅游市场交易过程中,双方所拥有的信息数量及质量具有明显差异,旅游区域卷烟零售商往往拥有多方面的卷烟信息,而流动卷烟消费者往往只拥有相对较少的卷烟信息,所以旅游市场天然的具有信息不对称性。在旅游区域的流动消费者(游客)对卷烟的消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游客当时的需求,游客可能消费自己习惯的品牌的卷烟,也可能出于好奇心理,购买地产烟,同时了解一下地产烟品牌;还有一部分消费就是把地产烟带回去消费。由于游客卷烟消费随意性大,所以,可能遇到一些流动卷烟零售商就进行购买,或者到小卖部消费,但不关心经营户到底是不是持证经营户。这些情况下,消费者可能就会上当受骗,购得假烟、私烟,当消费者发现这些问题时,或者找不到零售商或者因为其是外地人,投诉无门,得不到利益保障。所以,消费者要谨防被不良从业者利用,损害其自身利益。从游客的角度,最好还是从持证经营户处购买卷烟,这样购得假烟、私烟的概率相对较小。
2.4 烟草公司和卷烟经营户的博弈
卷烟经营户最大的希望就是烟草公司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经营户的需求,但是烟草公司受到政策的制约,以及烟草生产企业卷烟供给的影响,实际卷烟的供给上不能真正的满足广大零售户的需求。烟草公司首先要考虑到,如果最大限度满足广大零售户的需求,会使个别零售户有较多库存,这些零售户便会通过不正当渠道销售卷烟,如进行批发销售,牟取暴利,这样便会使卷烟流入市场,那么会出现低价销售和无证零售户销售卷烟的现象,这会给市场造成混乱从而影响卷烟市场的正常销售。但是如果不满足经营户的需求,也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卷烟经营户如果得不到满足,那么广大消费者就不会得到满足,从而使消费者对经营户进行抱怨,致使经营户对烟草公司出现埋怨,使得双方出现费力不讨好的现象。烟草公司的目的是在满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保证国家的利益,而经营户却是赚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卷烟消费者只是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已,所以这也便会出现一种博弈[2]。
本文在博弈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市场监督模型。这个博弈的参与人包括烟草公司和卷烟经营户。由于烟草专卖机构的稽查部门不会对经营户时时检查,而是随机或者根据近期紧俏卷烟的销售状况来决定是否检查。一旦市场上出现非法渠道的卷烟,势必影响烟草公司总体销售水平和利润。零售商的选择是守法经营或从非法渠道违规进货。由于在旅游卷烟市场中,地产烟销量占总市场的份额很大,所以,在本论文中只分析地产烟的经营及监管。
2.4.1 模型建立
设C是检查成本;k是惩罚系数,其中k=kA+kB,kA表示消费者发现之后退货等索赔对其的惩罚系数,kB表示零售商的违法行为被稽查部门发现后的惩罚系数;a是所有零售商都合法经营情况下烟草公司应得的利润;V是零售户守法经营地产烟的收入;R是零售户从非法渠道进地产烟的额外收入;α是烟草稽查部门检查后挽回损失的系数;β是零售商违法经营的情况下给烟草公司造成的损失系数。ΠT、ΠR分别为烟草公司和零售商的效用函数。用θ代表烟草稽查部门检查的概率,γ代表卷烟零售户违规进货的概率,δ代表稽查部门打击成功的概率;则不检查和守法经营的概率分别为1-θ和1-γ,打击不成功的概率为1-δ。图1中收益表示为:Y―烟草公司,L―零售商。
2.4.2 博弈效用函数
烟草公司的效用函数为:
ΠT=θγδ(kR+aαβ-C)+θγ(1-δ)(-aβ-C)+θ(1-γ)(a-c)+(1-θ)[-aβγ+a(1-γ)]
卷烟经营户的效用函数为:
ΠR=θγδ(V+R-kR)+θγ(1-δ)(V+R)+θ(1-γ)[δV+(1-δ)V]+(1-θ)[γ(V+R)+(1-γ)V]
2.4.3 博弈分析
(1)给定θ,卷烟零售商选择违规(γ=1)进货和合法经营(γ=0)的支付函数分别为:
ΠR(θ,1)=V+R-θδkR
ΠR(θ,0)=V
解ΠR(θ,1)=ΠR(θ,0)
得:θ*=
即:如果烟草公司检查的概率小于,卷烟零售商的最优选
择是从其他非法渠道进货;如果烟草公司检查的概率大于,卷
烟零售商的最优选择是守法经营。
(2)给定γ,烟草公司选择检查(θ=1)和不检查(θ=0)的支付函数分别为:
ΠT(1,γ)=γδ(kR+aαβ-C)+γ(1-δ)(-aβ-C)+(1-γ)(a-c)
ΠT(0,γ)=γ(-aβ)+(1-γ)a
解ΠT(1,γ)=ΠT(0,γ)
得:γ*=
即:如果单个零售商违规进货的概率小于,烟
草公司的最优选择是不检查;如果单个零售商违规进货的概率大于
,烟草公司的最优选择是检查。
因此,这个混合战略纳什均衡的结果是:
{,};
可见烟草业对零售商进行检查的概率与其打击成功的概率和被查处后的罚款系数成反比。δ值越大,零售商非法经营被发现的概率就大,被惩罚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从其他渠道进货的可能性越小,烟草公司进行检查的概率就越小;当惩罚系数越大时,零售户从其他渠道进货可能面临的损失越大,选择违规进货的可能性就越小,烟草公司进行检查的概率也小。同时,烟草公司的检查成本越大(C越大),可能不经常检查,那么经营户违规进货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打击成功率越小(δ值越小),违法经营的概率也就越大;检查的效果越好(α值越大),烟草公司检查的积极性也就越大;零售商违法经营的情况下给烟草公司造成的损失越明显(β值越大),烟草公司越有可能进行市场检查,相应地零售户也感觉到非法经营的风险比较大,因此违规进货的可能性越小。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烟草市场的监管主要就是加重不法经营的惩罚和提高监管质量。
3.防范卷烟经营违规行为的制度设计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烟草公司和卷烟经营户各个利益主体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制度缺陷等因素的存在,要完全消除经营户的违法经营行为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机制将这种行为控制在一定界限内,采取一些措施,尽可能减小卷烟违法经营行为。
3.1 加大处罚力度,使违规经营“得不偿失”
加大对经营户的处罚力度,使违法经营被查处时所付出的代价比其违规经营所得的额外收益大时,零售经营户就会选择守法经营。具体有以下措施:
(1)严格实施零售许可证动态管理。借鉴交警部门对驾车违规司机的惩罚措施,给每个零售户发放《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记分册》,实施零售许可证记分制管理[3]。根据《记分册》的相关管理办法,对零售户的日常经营行为进行监管,对违规行为给予扣分罚款,对积极行为给予加分奖励,这样让零售户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提高自律规范意识,加强对证件问题的重视。
(2)取缔违规经营零售户。根据《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相关条款,严格执行2次违规零售户经营资格的取缔程序。即将零售户的违规行为与卷烟经营资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旦发现零售户违规,立即将其违规行为计入档案;对符合取缔条件的零售户,要严格执行取缔程序;对符合取缔条件而未按时取缔的零售户,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使违规零售户无法生存,将取缔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加大经济处罚力度。由于消费者对经营户的处罚最多就是要求退款,这个对经营户的影响不是很大,也即kA很小。所以主要要加大稽查部门对其的惩罚,把kB调到一个较大的值,使经营户为了其自身的利益不敢轻易违法经营。
3.2 提高稽查部门的监管效率
(1)改进监督手段,不断提高打击成功率。逐步完善日常管理、服务、承诺、过错追究及责任认定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层级负责制,完善考核机制,建立稽查员执法检查制度、稽查员业绩考核制度、一线办案人员奖励制度及督查制度,从而充分调动专卖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执法水平。同时,深化改革,创新用人机制。坚持实行竞争上岗的方式,较好地营造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氛围。
(2)尽量提高检查效果,降低检查成本。对地产烟进行多方位宣传,确保消费者一般情况下能够识别卷烟的真伪,建立健全的举报机制,这样监管具有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加强卷烟零售市场的几种对策
加强市场监管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烟草专卖机构要从维护国家利益出发,进一步明确和认清加强市场监管、净化市场的神圣职责。要根据卷烟零售业态的变化和违法经营卷烟的新特点,适时顺势创新专卖管理方式和内容,为合法卷烟的销售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推动卷烟零售市场的有序、和谐、健康发展。
4.1 坚定不移地推行明码标价工作。当前的明码标价工作仍存在执行不力,监督不到位,价格标签各式各样、粘贴和样式不规范等问题。实行明码标价可以限制经营户自主定价权,使原来利用自主作价进行恶性竞争的行为受到严格制约,规范了价格行为和经营行为,这在旅游区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游客通常不了解地产烟的价格,明码标价有助于保证游客的利益,防止其上当受骗。同时可以打击无证经营户,目前无证户的货源主要是一些批发大户按批发价供给的,所以明码标价有利于我们打击无证经营行为。
4.2 建立“跟踪”机制。为了对违规商户实施有效监管、监控,在实施诚信等级管理过程中,要求市场检查员在每月对A类户走访一次、B类户走访两次、C类户走访四次的同时,每月还利用四、五天时间组织全地区专卖人员进行联合检查,在联合检查过程中,查处一户,记录一户,其后市场检查员对其跟踪监督、引导教育,必要时采取暂停供货、限期整改等措施,坚决纠正违规经营行为,强力促使其守法经营,使其从思想上得到根本转变。
4.3 引导消费者正确消费。在引导消费者正确消费方面,烟草专卖局可以不仅在日常的市场检查中,做好对零售户、消费者的面对面宣传,而且通过发送手机短信、在电视上播发滚动字幕、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大了宣传力度。在旅游旺季,可以印制大量的、内容为“为保证您的合法权益,请到持证户处购烟”的不干胶宣传标识粘贴在每一户持证零售户的卷烟展示柜上,让外地消费者一进店就能看到,提高消费者抵制假烟的意识,引导消费者不到无证户处买假烟,鼓励他们积极举报制售假烟信息,从而进一步压缩无证户以及假烟的生存空间。[4]
4.4 健全举报机制。在景区卷烟零售店中张贴市场监管举报电话的宣传单,或者设立卷烟真伪鉴别点,为消费者免费检查其购得的卷烟,以快捷方便地处理消费者投诉,做到举报必查、查处必严,努力打造规范有序的卷烟市场经营秩序和安全放心的卷烟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1996:109-111.
[2]席玮,郑雯.在货源短缺下卷烟零售商的经营行为博弈分析[J].价值工程,2009(2):102-105.
[3]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J].湖南烟草,2007(2).
[4]邓成红.柳州市局创新市场基础管理工作打造有序监管格局[J].广西烟草专卖,2008(9):36-37.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
一个完善而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是建立高效的证券市场管理体系的重前提和基础。然而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股票市场的正常发展,破坏了证券市场的透明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建立和规范发展。因此,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对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虚假性
会计信息披露的虚假性是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为严重和危害最大的问题。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不少上市公司出于经营管理的特殊目的,如保持配股融资资格、提高股票发行价格等,蓄意歪曲和掩盖公司的真实信息,低估损失,高估收益,使得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不真实,这些不真实的财务信息明显会误导广大投资者,在投资者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一些上市公司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故意对一些重要信息隐瞒不报或陈述不充分,这些违规行为极大的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这些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对关联企业间的交易信息披露不充分,对企业财务指标的解释不充分,对资金投向及利润构成的披露不充分,对重要事项的披露不充分,对业绩预告前后严重偏差解释不充分。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违规、随意,诸如报喜不报忧;部分公司信息披露缺乏严肃性,随意调整利润分配;中期报告过于简略,无法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部分公司的财务报告中不提供上年同期相关的重要数据。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
迄今为止,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的根本大法《证券法》虽然已经出台并实施,但有些规范仍然采用“试行”、“暂行办法”的形式,明显带有过渡色彩;上市公司会计制度不规范。根据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规定,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处理从1998 年起执行财政部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几个具体会计准则以及《关于执行具体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解答》等有关条件,使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得以加强,同时也体现了与国际惯例不断接轨的原则,但随着证券市场的扩大,现行会计制度中有些规定仍有些滞后,一是某些新情况、新业务,在会计处理上仍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二)利益诱惑
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通过正常经营渠道无法得到的超额利益,目无法纪,肆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而有些中介机构、管理部门为增加自己的收入和利益,在虚假会计信息生成和传播过程中,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不仅企业本身乐于这样作假,当地政府也往往支持这样做。
(三)证券监管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证券市场自律性机构,交易所在运作过程中严格约束会员存在一定难度。由于中国证监会力量薄弱,权威性不足,证券市场又是多种利益冲突的焦点之一,多方插手,造成有用的会计信息不能全面、及时地传递给投资者和其他信息需要者。因此证券监管力度不足也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原因之一。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建立完整的信息披露规范体系
要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达到真实、充分、及时的要求,就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披露规范化体系。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体系大致包括会计准则、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审计制度及其他有关经济法规。在这一规范体系中,会计准则是核心。为使会计信息的生成、披露更加规范、恰当,应适时地修改、完善会计准则及统一会计制度。
(二)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尽可能使信息得到充分披露
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使上市公司增加信息披露的内容,最好是充分披露。披露的信息除包括传统的财务信息之外还应当包括:有关会计政策的信息,投资者需要获得足够的信息以致能够在不同的会计决策之间做出抉择,因为,公司所采取的会计政策将影响证券的市价。由此,我们看出会计政策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会计政策信息披露充分与否将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因此,上市公司有必要向证券市场披露有关会计政策的信息。有关预测未来的财务信息、前瞻性信息、经营业绩指标、背景信息以及将来的不确定信息等等。这些信息都是投资者制定经济决策时越来越需要关注的信息。充分披露相关信息,使得市场价格决定于供给需求,好的信息必将促成更具信息含量的买卖决策,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投资者做出更好的决策,增进证券市场的效率,使投资者将资金直接投入到最有生产效率的地方。
(三)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