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火灾的发生给人们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随着社会的进步,火灾的发生情况也变得复杂化。本文就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学科进行了研究,介绍了它的产生,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并且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火灾科学 消防工程学科 产生 人才培养 发展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172-02火灾的一旦发生,损失会非常的严重,所以对于火灾科学以及消防工程学科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还缺乏这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国家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制约了它的发展。1 火灾学科与消防工程学科的产生火灾的发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但是在许多情况下火灾的发生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做好防火和灭火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基于这种情况就产生了消防工程学科。然而,我们居住的环境在不断地改变着,发生火灾的情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仍使用以前那些灭火方法是无法解决现在的这些问题的,所以就需要人们对火灾的发生情况进行研究。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学科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产生的,由哈佛大学的教授埃蒙斯开创,埃蒙斯教授将一些物理学和化学的知识应用到了火灾的研究中,促使了消防工程学科的形成。此外,随着《火灾动力学》的出版,使得火灾科学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消防技术的进步。2 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一个学科要想发展,人才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培养人才对于消防工程学科来说是很重要的。目前,国内的许多专科和本科类的院校都开设了消防类的专业,培养了许多这方面的人才。但是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火灾科学的学科地位并没有形成,这对于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也造成了这一学科发展的落后。2.1 学科定位不合理我国目前对于本专业人才的培养还仅仅停留在本科和专科的阶段,并没有进行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许多的院校进行了一些相近学科的硕士,博士的培养。但是这些学科的目的并不是针对火灾科学而言的,所以并不能反映出火灾科学的知识需要,学生们也不能够系统的学习到火灾科学的相关知识,这对于火灾科学的研究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就这一情况而言,火灾科学定位不合理的问题是急需要解决的,要想培养出高层次的相关人才就需要开设相应专业的硕博士点,让学生们有机会系统的学习火灾科学的相关知识,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2.2 学科定位影响了政府对于消防教育的投入近几年了政府对于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用于学科建设方面的经费也越来越多。这一状况使得各个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无论是从师资方面还是从科研方面来说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硬件条件的提高也使得教师和学生们有了学习的积极性,更加愿意去进行研究,当然也就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是就目前来看,火灾科学以及消防工程学科定位并不合理,许多院校对此并不重视,所以也就造成了研究条件比较落后的状况,也就打消了人们进行研究的热情。此外,政府给予次学科的研究经费也并不充足,这些问题使得一些从事消防研究的人员都纷纷放弃,去从事别的领域。这样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学科的发展。3 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城市化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集中。所以说一旦发生火灾,损失是无法估计的。做好火灾的防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提高消防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消防工程学科的地位,培养更加高层次的人才,促进消防事业更进一步的发展。3.1 争取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合理定位对于人才的培养来说,合理的学科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它也关系到了学科的研究方向以及学科的相关知识。不同的学科定位也关系到了学科的研究条件的好坏。目前,消防工程学科被列为三级学科,它是属于安全工程范围内的,安全工程学科属于二级学科,许多关于火灾科学的内容都没有包括在内,这对于小贩工程未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国家可以考虑在安全科学技术这个一级学科下面再开设一个二级学科,叫做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学科。3.2 增加学科建设的投入近年来,国内外都在推行一种新型的设计方法,被称为性能化消防设计。它对于消防应该达到的一些性能指标要求是比较高的,但是对于它的具体实现方法并没有严格的限制。这种新型的设计方法目的是要实现安全与效益的完全统一。它对于消防学科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在进行防火方案的设计时,我们需要对具体的情况进行研究,力求在满足同等的安全条件下尽量的节约资金。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对于一些高层建筑而言用于消防方面的投资大约在10%左右,我们如果想要这些费用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就必须提前做好研究,寻找最优方案。此外,企业也应该做好火灾保险工作,及时的进行火灾保险方面的投入,消防部门也要积极配合让企业认识到保险的好处。这样不仅仅可以吸纳一些资金投入,还可以对企业的利益进行保障,同时也能促进学科的发展。此外,还可以起到缓解政府压力的作用,因为如果仅仅让政府一方面承担这些费用,是比较吃力的。在这方面,可以从环保行业吸取经验,环保行业以前就是仅仅依靠政府的投资,但是随着政府不断地出台新的政策,环保行业吸引到了许多的投资,迅速的发展,逐渐成为了目前非常热门的行业。3.3 利用高校,培养更多的人才众多的地方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是非常有优势的,它们拥有强大的教师团队,丰厚的教育资源,而且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科研条件,进而为我国的消防部门培养出一系列专业的人才。火灾科学是由许多的基础理论知识构成的,然而在基础知识的教学方面,地方高校具有充分的实力。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去高校进行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也可以让消防部门与高校进行合作,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3.4 消防安全工程学的研究消防安全工程学科是目前比较活跃的一个学科,并且对于此学科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它的研究目的是把火灾科学的相应理论应用到建筑中,做好建筑防火措施。消防工程学科的发展,再加之性能化的设计理念的不断深入,促使了消防设计更加的科学与合理,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消防安全工程学科的发展对科研工作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提出了许多的研究课题,比如消防安全的分析及研究等等。这些课题的研究都会对消防技术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3.5 计算机火灾模化技术计算机火灾模化技术可以为消防安全的评估等提供一些技术手段,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火灾的规律,以往我们都是利用火灾试验对火灾进行一些模拟及预测。计算机火灾模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火灾进行预测。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出火灾模型,这种模型可以把火灾的发展过程进行重现。但是就目前而言,这些模型的准确性还不是很高,因为在某些计算方法上我们还不能够达到要求。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火灾模型必然会得到飞速的发展。4 结语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火灾发生的状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学科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目前火灾科学的学科地位并不合理,制约了它的发展,但是随着我们的不断努力,相信这些问题都会一一解决,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学科也会迅速的发展,并逐渐趋于成熟。参考文献[1] 傅智敏,黄金印.消防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回顾及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学科体系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9):5-8.[2] 雷芝海.浅析“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J].湖南农机:学术版,2011(1):149.[3]
任志鑫,张振华,刘亚利.“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2(8):348-349.
篇2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四大战略”,按照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统筹考虑各类自然灾害和灾害过程各个阶段,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强化社会管理,拓展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努力依靠健全法制、依靠科技创新、依靠全社会力量,着力推进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科学减灾。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防灾减灾的根本,以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工作重点,全面提高防灾减灾科学理论与技术支撑水平,规范有序地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各项工作。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防灾减灾工作,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着力解决防灾减灾领域的突出问题。合理安排重点防御工程建设,实现综合减灾的目标。
——预防为主,协同推进。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灾害风险调查、监测预警预报、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坚持防灾、减灾和救灾相结合,协同推进灾害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
——依法防灾,科学应对。健全并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科学,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合理制定灾害防御方案,科学组织灾害防御工作。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建立以行政区域分级的灾害防御管理责任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重视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努力推进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二、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着力减轻各类灾害风险,明显降低因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切实加大对防灾减灾的投入力度。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加强,城乡基层灾害设防水平、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全民防灾减灾知识进一步普及,防灾减灾技能和意识明显增强,灾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明显降低,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得到有效维护。
——提高能力。各县(市、区)建立减灾委员会。健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完善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减灾救灾装备和避灾安置场所、物资储备网络建设,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效、运转高效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灾后恢复重建的基础设施和民房普遍达到规定的设防水平。广泛开展宣传,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创建一批国家、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加快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培训城乡灾害信息员5200名。
——加强预警。到2015年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覆盖全市的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指挥系统,动植物病疫监测预警系统,核辐射安全预警系统,灾害监测预警、预测预报、灾害信息与传播能力进一步增强,灾害监测覆盖到乡镇,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降低风险。到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灾后可恢复性位居全省中上水平。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优先事项,在土地利用、自然资源使用、能源供应、城乡建设、适应气候变化、扶贫等相关规划中要体现防灾减灾的要求。保险在灾害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显著增强,自然灾害保险赔款占自然灾害损失的比例明显提高。
——减少损失。到2015年全市80%的海塘、江塘(堤)、水库、山塘等水利工程防护能力达到国家标准,需要避让搬迁和治理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得到避让或治理。全市各类灾害年均百万人口死亡数低于15人,力争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低于1.5%。灾害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一步降低。
——增加投入。建立稳定和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投入。提高受灾群众的救助水平。加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科普宣传教育的经费投入。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
1.气象灾害综合监测和预报预警系统建设。根据市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需求,增加监测站网密度,优化地面自动气象监测,强化雷达和应急移动气象监测,加强近海海洋气象灾害、农业农村气象灾害、城市气象灾害和人居环境气象监测,发展交通、能源等专业气象灾害监测。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形成相关部门气象灾害监测数据汇交共享平台。加强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建立网格化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分析和风险评价,建立及时、准确、权威、畅通、有效的灾害立体监测预警服务体系。
2.防汛防台抗旱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覆盖范围,优化监测站网布局,着力增强重点地区、重要城市、行政区界和地下水的水文测报能力,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建设覆盖全市的防汛防台抗旱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健全水利、气象、水文、海洋、海事、国土、环保、建设、卫生等部门密切协作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3.海洋灾害综合观测预警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省已建、在建、拟建的海洋观测设施,以海洋产业集聚区、海防薄弱区、海洋灾害频发区为重点,构建我市的海洋灾害综合观测网。形成以市级监测预报机构为主,县级海洋站为辅的海洋预报体系。加快全市海洋灾害信息服务网建设,海洋灾害信息服务覆盖沿海市县,包括主要乡镇和社区,滨海旅游区、港口、海洋工程、标准渔港和其他涉海企、事业单位。
4.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对全市23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按照分类分级管理要求,全部纳入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和群专结合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加快推进仙居县安岭乡徐村滑坡市级监测示范工程建设,推动专业监测进程。继续加大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远程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力度,实时掌握动态变化信息,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加强部门间协作,建立健全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短时临近应急联动机制。
5.地震监测台网和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优化全市地震监测台网布局,积极推进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建设,提高地震速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升地震前兆信息捕捉的有效性。推进大型水库、核电站等重大建设工程专用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在综合利用现有地震监测台网建设成果基础上,建设以地震应急决策反应数据库、灾情现场获取与上报、视频会议为主要内容的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立健全地震台网技术支撑保障体系。
(二)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6.河流治理和海塘配套加固。以“强塘固房”工程为抓手,加强椒江流域主要堤防加固建设,提升流域的防洪排涝能力。推进中小河流、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小流域和山洪沟治理,优先对洪涝易发、人口集中、经济集聚、农田连片的河段进行堤岸加固和清淤疏浚,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43.44公里。加固已建标准海塘,提高低标准海塘的防御标准,完善沿塘配套建筑物,巩固完善和提高海塘防御风暴潮的能力。完成海塘加固100公里。
7.病险水库水闸山塘除险加固和区域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深入实施病险水库、水闸和山塘除险加固,加强水库安全动态监测,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70座。加快大中型、重点小型水闸除险加固和安全隐患严重的危险山塘整治。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扩大工程保护范围,提高城市、产业集聚区及低洼地区的防洪排涝能力。加快沿海易受台风灾害影响地区的危旧房改造加固或搬迁,基本消除危房结构安全隐患。
(三)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8.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各县(市、区)要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特点和降水趋势预报,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重点做好隐患排查、值守和应急处置工作。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避险预案和群测群防责任,一旦出现险情灾情,按地质灾害应急行动方案要求,及时启动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立即撤离危险区人员,并开展应急调查,提出应急处置措施,避免群死群伤,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9.推进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开展县(市、区)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和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在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的乡镇和人口集聚区、规划区开展1:10000地质灾害调查和勘查。启动地质灾害重点县(市、区)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评价。
10.地质灾害隐患勘查治理与避让搬迁。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威胁农村居民点的地质灾害隐患,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下山脱贫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通过加强勘查治理、有序组织避让搬迁等途径妥善解决。对当年发生地质灾害点,要及时进行应急排险处置,消除险情;不能消除的,进行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到期末,全市需要避让搬迁和治理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得到避让或治理。继续做好地面沉降防治,以温黄平原地面沉降减缓率为考核重点,进一步完善我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
(四)加强生态系统预警监测
1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高防灾减灾成效;加强监测预报,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加强检疫管理,提升检疫执法水平;加强防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防治水平。进一步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创新防治机制,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重点建设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三大体系以及公共防治服务、重要生态区域的防控基础设施,形成完善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将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8‰以下。
12.动植物疫情疫病监测。加强动植物病疫监测预警和控制体系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重大生物灾害防控体系。建立和完善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防疫监督以及基础设施保障系统,加强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提高对口蹄疫、禽流感、红火蚁、香蕉穿孔线虫等重大疫情疫病的预警预报、快速处置能力。在对外开放口岸建立标准熏蒸处理库,确保外来疫情疫病得到有效处理,防止境外动植物疫情疫病侵入和蔓延。
(五)强化核与辐射安全保障
13.核应急与有害气体泄漏应急气象保障系统建设。加强核应急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开发核污染、有害气体泄露等气象应急响应模式系统,建立应急区域精细化风、温、湿以及降水等气象要素场的诊断模型、短时短期预报模型和核应急气象评价模型,建立核电基地特定应急区域基础气象信息数据库,完善核应急气象保障业务平台。
14.加强核与辐射污染源的监测管理和防治。推进核与辐射项目审批的能力建设,修改完善《市突发辐射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举办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验证相关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强辐射环境管理和放射源监控,完善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分级监管,配合国家加强对伴生矿开采的辐射环境保护,加强对重点辐射监管企业的监管,抓好重点核监管企业和场所历史遗留问题,防止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
15.强化核与辐射安全保障。加强对突发核与辐射事件的前瞻性研究,增强相关工作的针对性;加强对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监测、处置能力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口岸一线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在对外开放口岸(包括海港、空港、内陆口岸、国际邮件处理中心等)配置足够的核与辐射检测设备,充实核与辐射专业技术人员。
(六)加强灾害快速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16.灾害应急预案建设。进一步修订市、县、乡镇、村四级预案体系,重点是乡镇、村(社区)级预案,完善预案的系统性,注重预案的操作性,增强预案的实用性,实现预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加强救灾应急预案演练,建立救灾应急预案评估机制,通过认真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重点是乡镇、村(社区)级预案演练,评估预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规范预案应急工作流程,提高基层救灾应急响应能力。
17.提升灾害救援救助能力。加强救灾应急队伍和减灾救灾技术装备建设,结合救灾业务特点,培育和发展“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将公安消防队伍建成各级政府的综合救灾队伍,加强武警部队、医疗卫生救援队、矿山救援队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纳入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充分发挥人民、武警官兵、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红十字会和社会志愿者等在灾害救援救助中的作用。
18.提高基层防灾能力。加强基层灾害应急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灾害防范意识和预警预报、组织协调和应急避险等能力。健全灾前应急准备、临灾应急防范和灾后应急救援等行动一致、反应迅速的应急处置与救援系统,做到信息畅通、协调及时有效。巩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成果,进一步落实重要堤防、病险水库、地质灾害易发区等巡查预警制度,建立健全基层群防群治的长效机制。
19.避灾安置场所建设。继续推进城乡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确保避灾安置场所安全。全市基本实现县级有1所避灾安置中心,各乡镇、多灾易灾城乡社区有1所避灾安置所,实现总数500所,可容纳灾民30万人的目标,全市形成集减灾、避灾、物资仓储等功能于一体的避灾安置场所网络。
20.救灾物资仓储建设。加强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编制规划,加大投入,优化布局,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改扩建,丰富物资储备种类,全市基本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救灾物资仓储体系。重点推进多灾易灾地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全市实现每个县(市、区)1个救灾仓库的目标。探索完善救灾仓储管理手段,实现市、县二级救灾仓储网格化管理。
21.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快推进灾害信息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落实经费和措施,分期分批开展灾害信息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切实提高灾害信息员的职业技能和业务素养,保障灾情报送准确及时。2013年前基本完成全市5200余名灾害信息员的培训和鉴定任务。
22.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围绕国家“防灾减灾日”、“防汛防台日”等活动,建立防灾减灾宣传长效机制,创新减灾宣传方式,加强减灾教育基地建设,使防灾减灾宣传制度化、经常化,不断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防、自救、互救能力。加快城乡“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重视城乡社区减灾工作,从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编制、避灾安置场点设置、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做起,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基础建设,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积极性,切实提高社区减灾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成立市减灾委员会(具体名单附后),充分发挥减灾委员会的综合协调职能,建立各级政府减灾委员会的综合协调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政策研究,完善防灾减灾的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分工合作的防灾减灾决策和运行机制,完善绩效评估、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加快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镇(街道)三级综合联动、协同配合、科学高效、覆盖全面的灾害信息共享机制、灾害应急救助协同联动机制、救灾征用补偿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防灾减灾体制和机制。
(二)完善法规体系
推进防灾减灾法规体系建设,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和修订符合我市实际的防灾减灾有关法规、规章,将防灾减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完善各类灾害应急预案体系,不断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积极借鉴发达国家防灾减灾管理经验,推进我市防灾减灾管理工作走上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轨道,保障防灾减灾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加强执法检查,落实责任,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促进工作深入开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增加各级政府对防灾减灾资金的投入,使防灾减灾的投入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增长,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完善防灾减灾项目建设经费分级投入机制,加强防灾减灾资金管理和使用,建立健全救灾和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地质灾害集中地区、连片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支持力度。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标准体系。研究建立财政支持的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探索通过多元化机制实现重特大自然灾害的经济补偿与损失转移分担。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建立稳定、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四)健全考核考评体系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及时编制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措施,切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各地要进一步强化防灾减灾综合决策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指标明确、评价科学的综合考核考评机制,将防灾减灾行动实施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生态建设考核体系。
(五)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全面推进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性开发防灾减灾人才资源,扩充队伍总量,优化队伍结构,完善队伍管理,提高队伍素质,形成以防灾减灾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各类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为突击力量,以防灾减灾社会工作站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加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力度。
(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的支撑作用,提高我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加强灾害成灾规律、成灾条件、灾害预警、风险评估、防御对策及应急处置等方面研究。加快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使科学技术更直接地服务于防灾减灾。通过在关键技术领域的不断技术创新,大力提升灾害预警能力。
篇3
1.1海陆关联工程防灾减灾的定位
我国海陆关联工程经过10多年的建设发展,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从防灾减灾角度,并未被有关管理部门所重视。海陆关联工程防灾减灾是在沿海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问题,海陆关联工程数量的增加及灾害频率和强度的增大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正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的严峻挑战,同时也使其在综合风险管理方面成为大有可为的新领域。目前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不当,石化工业园区、核电站、交通设施等重大海陆关联工程本身也可能成为潜在环境致灾因子,所带来的次生灾害相比自然灾害本身可能更为直接和严重。因此,海陆关联工程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海洋自然灾害的损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造成的新的次生灾害。
1.2灾害应急管理与综合灾害风险管理
全面认识和恰当评价海洋灾害给海陆关联工程造成的风险,既是我国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2]。海陆关联工程的防灾减灾就是防止或减少灾害发生、减轻灾害损失,包括灾害测报、防灾、备灾、抗灾、救灾、灾害恢复发展各个环节,而围绕整个减灾过程所进行的管理即是灾害管理。传统的灾害管理强调应急管理,其实质是危机管理,单纯应对某个单独事件,关注灾害事件本身,强调灾害后的救济和恢复,轻视灾前的预防和准备,即重救轻防,综合管理力度不够。相比之下,风险管理是指采用科学、系统、规范的方法,对海陆关联工程所遇到的风险进行识别、处理的过程,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或最大可能地减少损失的科学管理方法。其强调在灾害发生前着手进行准备、预测、减轻和早期警报等工作,对可能出现的灾害预先处理,将许多可能发生的灾害消灭在萌芽或成长的状态,尽量减轻灾害出现的概率。综合灾害风险管理是指人们对可能遇到的各种灾害进行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与工程手段,通过整合的组织和社会协作,通过全过程的灾害管理,提升政府与社会灾害管理和防灾减灾的能力,以有效地预防、减轻各种灾害,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以及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2]。这种综合管理就是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来协调各方面工作,从而完成将损失降到最低的目标。这种条件包括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法规体系、技术体系和能力建设五大支持系统。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强调的是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口前移,要求重视做好日常的应急准备,预备和预警等基础性工作,通过提高企业和政府的突发事件的事件预警和防范能力,充分实现日常预防与应急处置、常态管理与非常态管理的有机结合。
2海陆关联工程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尽管国内海陆关联工程的发展在海洋灾害风险管理上提出了新的形势与要求,但在海陆关联工程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实施中的存在诸多不足,尚不能为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特别是与我国陆地大型工程青藏铁路工程、三峡大坝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以及西气东输工程的防灾减灾研究与管理相比,差距比较巨大,其综合风险研究与管理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2.1相关理论研究滞后
从全国范围看,不仅缺少海陆关联工程防减灾的规范研究框架,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应用研究也不足。目前对大型海洋工程的灾害风险研究,多是借鉴甚至套用灾害风险的一般理论,没有充分结合和体现海陆关联工程的特殊性,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既缺乏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也对典型灾害机理机制研究不足。国内学者多从宏观层面研究海洋工程的防减灾问题,对微观工程主体的关注较少,普遍注重静态的工程灾害的防治,轻视动态灾害减轻过程;重灾中和灾后的评价,轻灾前的预警,以描述现象或政策性研究的规范性成果较多,定量实证性研究不多。对各类工程灾害的形成的机理机制、预防、监测、预报、识别、测定、控制、应急预案和事发时的快速反应研究,是这一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期望能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之一。在研究内容上,需要加强各类灾害对各类工程的致灾形成机理,工程灾害评估和风险控制、防护对策,目前对防灾减灾的体系结构、系统模型、运行机理、调控预警手段等研究少,特别是对能源类海陆关联工程在灾害发生过程后可能出现的次生灾害问题。此外,以单一灾害的职能部门减灾应急为主,综合性的灾害管理模式和方法研究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从海陆关联工程防灾减灾的实质内涵来说,这方面的研究更有意义。在研究方法上,综合灾害风险是一项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专家、产业界、管理者为一体的跨学科综合性的前沿研究科学,需要在方法上进一步探索。
2.2科技支撑力量不足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需要以准确的灾害风险成果为基本依据,用风险的理念认识和管理灾害,最大限度地减灾海洋致灾因子对海陆关联工程的影响,谋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在减灾的科技进步领域,无论人为还是自然灾害防御。中国与发达国家相差仍甚远,安全科技在中国尚未形成完善的支撑体系,技术与队伍均显不足,从而导致应急响应与风险管理技术落后,缺少减灾成套技术与减灾科技的投入;在综合应急与风险管理上,国家缺乏综合减灾科技平台,导致一些减灾科技设施建设重复,不能发挥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作用[5]。
2.3海洋灾害监测能力不足
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海洋观测能力建设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例如,美国对海洋的研究经费达到13亿美元外,还有6.5亿~7.5亿美元的海洋观测专项经费,同时建造了一系列新型观测设施,其目的是保持美国在海洋领域的领先地位。美国、加拿大联合正在东北太平洋海底建设的深海长期观测网———海王星(NEPTUNE)计划最具代表性,它布设在水下约3000m海床上,覆盖海域约500万km2,可以长期观测海洋内部和海底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地质过程,进行几十年的海洋学和板块地壳构造过程研究。在日本列岛东部海域沿日本海沟的跨越板块边界,日本建设了长约1500km,宽约200km的光/电缆连接的深海地震观测网(ARENA)。ARENA主要监测地震,目前正向地震、海洋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观测和研究方向发展[6]。
2.4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滞后
灾害风险管理中的法律和政策具有重要作用,并应将减轻灾害风险战略纳入到国家和区域的发展目标规划中。然而,一方面,国家层面的环保法、安全生产法等法规更新速度慢,没有形成整体的安全环保法规体系,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另一方面,专门灾害风险管理的法律制定和政策不健全,针对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相关法规很少,更多是以单一灾种的评估制度呈现,如《防震减灾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缺少层级较高的上位法规范[7]。行业法规不健全,在工程建设各阶段缺乏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建立与执行等。
2.5规划保障措施不力
在现有区域或产业规划中,减灾规划不到位,例如,在沿海的各类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布局、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普遍缺乏海洋灾害风险的评估内容,这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有的规划中都对防灾减灾进行了布置,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能尽如人意,没有将规划中设置的防灾减灾用地落到实处,各类灾害防御措施不协调。“综合”仅限于救灾,而未能贯穿于减灾涉及“测、报、防、抗、救、援”的整个过程中。另一方面,规划制定对可能产生的各类灾害风险考虑不足。目前风险管理还主要集中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传统的风险领域,对工程决策失误等带来的风险关注不足。
3有关政策建议
海陆关联工程综合防灾减灾进行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从根本上提高各类大型工程的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及法制研究,实现综合防灾减灾的良性互动;加强自然灾害形成机理的研究,提高自然灾害综合管理水平;加强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使其在监测预警、分析评估、应急保障及指挥决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1成立综合性常设机构
成立类似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的常设机构,专门针对海陆关联工程进行综合风险管理,统一协调交通运输部、海洋局、环保部、国家安监局等工程管理部门和企业,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关系,整合相关资源,部署与领导减灾规划和灾害的预防、救助等工作。
3.2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
将海陆关联工程综合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和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对策措施等以政策和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加快完善灾害分类分级、风险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准备、信息等方面的具体制度,解决单一法规政策存在的操作性不强,衔接不畅、相互脱节等问题,充分发挥法规政策在灾害风险管理中的引导、规范、保障、促进作用。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如日本在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体系中,以《灾害对策基本法》和《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置法》为依据,专门针对某一类型灾害进行立法或特别规定,如用于日常风险管理的《台风易发地带灾害防治等相关措施特别法》、《密集地区建立防灾街区的促进相关法》等;用于应急风险管理的《原子能灾害对策特别措施法》、《石油基地等灾害防治法》等。
3.3建设海陆关联工程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体系
对灾害预警、预报,灾害评价、灾害风险区划与规划,灾害应急处置(应急预案、求援队伍等)进行系统和综合管理;同时合理地组织与协调不同管理部门和利益主体在灾害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以充分发挥各减灾主体的作用。开展海陆关联工程灾害风险识别与监测体系,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评估指标和模型,结合海洋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区划规划编制灾害风险图及专门区划。实施综合风险调查,加强风险隐患排查。统筹协调、优化结构、整合资源,全面加强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灾情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建设、灾害处置队伍建设、物资装备储备体系建设、科技支撑平台建设等。
3.4加强海洋海岸带灾害观测预报体系建设
加强海洋观测预报体系建设,完善国家与地方结合的海洋观测预报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海洋观测网络,加大海洋观测站的改造和升级力度。进一步提升海洋预报和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提高海洋灾害预警报产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丰富预警报产品,拓展海洋灾害预警报信息的范围。努力实现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精细化、动态化的海洋海岸带灾害监测保障。
3.5启动重大科研专项
篇4
1、防灾减灾系万家,关爱生命靠大家
2、防灾减灾,人人有责
3、全民携手,防灾减灾
4、未雨绸缪,防灾减灾,全民参与,共筑平安
5、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技能
6、增强青少年的减灾意识
7、群策群力防灾减灾,同心同德共建和谐
8、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
9、减轻灾害, 共创和谐
10、减灾知识进课堂, 安全意识传万家
11、唤起全民防灾意识,构建和谐平安社会
12、尊重规律讲科学,防灾减灾重行动
13、重大建设工程必须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
14、防灾事关你我他,减灾利国又利家
15、5月12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防灾减灾日”
16、积极推进防灾减灾事业,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17、学习防灾减灾常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18、传播减灾文化, 共创人类文明
19、安全属于你我他,防灾减灾靠大家
20、减少灾害, 利国利民
21、手牵手积极防灾减灾,心连心构建和谐家园
22、防灾减灾从娃娃抓起
23、增强防灾减灾观念,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24、牢记汶川、唐山地震教训,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5、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26、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
27、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与观测环境
28、防灾减灾,开启幸福生活每一天
29、灾害无小事,预防要及时
30、防灾减灾,人人有责,以人为本,科学预防
31、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32、防灾减灾手牵手,和谐中国心连心
33、普及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4、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35、学习减灾知识 , 营造安全家园
36、防灾减灾靠大家,和谐平安你我他
37、大手牵小手,防灾一起走
38、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
39、落实减灾责任,加强减灾教育
40、防震减灾,造福人民
41、积极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
42、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43、让校园远离灾害 ,让学生安全成长
44、防灾连接你我他,安全和谐靠大家
45、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法制保障能力
46、积极防御,努力保障经济建设地震安全
47、防灾求得平安在,减灾换得幸福来
48、警钟长鸣抓防范,积极防灾保平安
49、加强抗震设防管理,提高震害防御水平
50、防灾减灾, 重在行动, 贵在坚持
51、全面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
52、灾害之前早预防,灾害来了少伤亡
53、防灾减灾人人参与,和谐社会家家受益
篇5
关键词:农村;气象;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1.026
气象灾害(meteorologic disaster)即为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暴雨、台风、干旱、冰雹、冰雪等是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1]。据统计,我国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总损失的70%以上。典型的例子,2010年8月我国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遭受强降水袭击,造成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4.7万人受灾,死亡1 492人,失踪273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候天气事件多发频发,其强度和频率为过去50年的最高[2]。气象灾害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防灾减灾工作,增强极端天气事件的应对能力需要人们积极行动[3]。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象灾害防御形势,近年来,一些地方相继出台了气象防灾减灾的软、硬件设施建设规划和目标。以诸暨市为例,到2017年要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农村气象灾害观测站网,其空间分布密度要求达到5.5 km以内,农村气象监测站95%以上要实现自动化,农村气象灾害的预警时效要提前至30 min以上发出,农村气象灾害信息的覆盖面要在95%以上,向农村的天气预报准确率要达到90%以上,农村气象服务的社会公众满意度要达到88%以上。特别是要强化农村边远地区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力争将气象信息进入农村“最后一公里”地带。
1 气象防灾减灾概述
1.1 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各地先后设立气象机构以来,气象防灾减灾就一直贯穿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4-5]。国务院近几年陆续下发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政策性文件《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指出,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组织能力建设,尤其要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体系。未来气候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博士认为,气象防灾减灾已越来越成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需从国家法律层面上来重视推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因此,充分认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的针对性、敏感性和协调性,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是各级政府当前及今后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1.2 国外防灾减灾简况[6]
美国防灾减灾具有统一高效的救援指挥协调机构。譬如,美国每年有950余万个家庭和4 000亿美元的财产受到洪灾威胁,美国把全国划分为13个流域,每个流域均建立了洪水预警系统,洪灾预警是美国防洪减灾非工程性措施的核心内容之一;日本把预防和应对灾害看得同等重要,为了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日本建立和完善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灾害管理体制,日本首相任中央防灾会议主席;英国政府很早就建立起紧急规划长官负责的紧急应对机构。应对自然灾害的一个主要原则是,灾害发生后由所在地方政府迅速负责处置,以便最快捷地救援受困人员以减少损失。
1.3 我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的主要做法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农村更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当前,气象部门切实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简称“两个体系”)建设[7-8],气象部门向农村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覆盖面和时效性进一步增强。
现阶段我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的主要做法包括,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建设,建立针对暴雨、台风、冰雪、高温、干旱、雷电、大风等主要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提高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时效和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加快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绿色通道”,提高预警信息的及时性、针对性;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做好旱灾、洪涝灾、风雹灾、台风灾和低温冻害等农业气象灾害普查和区划工作[9],使农村公众做到早防范以及采取抵御异常气候变化的对策;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农村乡镇(街道)设立气象工作站并建立气象协理员制度,村(社区)建立气象信息员制度;深化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和应急准备实战演练,开展气象科普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事业活动,有效提升农村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2 诸暨市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路径探析
诸暨市作为浙江省的一个县级市, 2013年被福布斯排列为全国10强县级市的第2位。诸暨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偏北,钱塘江流域中段,介于东经119°53′~120°32′,北纬29°21′~29°59′之间,区域面积23.11 万hm2,下辖3个街道、24个镇乡,常住人口在150万左右。素有浙江“小黄河”之称的浦阳江贯穿诸暨境内,防灾减灾、防汛抗洪任务较为繁重。从表1可以看出,暴雨、台风是影响诸暨最主要的2种气象灾害。为此,就诸暨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思路及策略从5个方面展开探析。
2.1 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布设应“全覆盖”
诸暨市自2013年开始开展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工程建设,此项工程是以农村气象灾害监测覆盖、机构队伍覆盖、预警信息覆盖以及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等“3覆盖+1平台”为主要内容的一项工程。其中“3覆盖”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气象灾害监测全覆盖,包括加快推进农村自动气象监测站、气象卫星接收、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等系统建设,完善气象灾害的立体监测网。截止到2013年底,诸暨市已建有中小尺度自动气象监测站33个、数字化天气雷达1部、灰霾监测站1个、雷电定位监测站1个,但离多手段、高密度的现代化综合气象观测网要求尚有距离,仍需加以完善[10]。为此,诸暨市亟需加强在杭金衢、诸永、绍诸等高速公路交通干线,主要输电线路沿线,浦阳江流域重点水利工程,经济开发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五泄―浣江―西施故里”4A级旅游景区等部位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灾害监测站布设,达到对暴雨、台风、干旱等影响全市主要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分辨率、高精度的综合连续监测。同时,建立诸暨市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综合分析系统,加强对主要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分析。
2.2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应“精准快”
据调查,诸暨市的公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常规的灾害性天气预报,而是更关心能提前到什么时候更精确的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对天气预报警报的“精准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的是有足够的时间、充分的信心进行预防。从现阶段看,诸暨市农村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的精细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业务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同时,应尽快建立灾害性天气短时、超短时临近预警业务,开展精细化的针对全市27个乡镇(街道)的分片气象预报警报。还要积极发展延伸期预报业务,开展月、季尺度的中长期气候预测业务,以及建立专业化的预报预测业务技术体系[11]。
2.3 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应“全方位”
诸暨市气象部门通过各种手段,正在打造气象信息进“56个社区、790个村庄、278所各类学校、86个企事业单位、8家医院、5个车站、9个专业市场”的全覆盖工程。在手段上,除了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话声询等以外,还应扩大在农村乡镇、公众场合、人员密集地带等安装气象电子显示屏,iTV气象直播频道,乡村安装大喇叭等。目前,诸暨市已安装气象电子显示屏38块, iTV气象直播频道用户40个,乡村大喇叭790只。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好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宣传员的作用,做到千方百计把千变万化的气象信息传送到农村千家万户的每一个人。从“全方位”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角度看,诸暨市尚需从多方面加强建设和提升。
2.3.1 加快山洪地质灾害气象设施工程建设 建设具有区域代表性的标准化的多要素综合气象监测点,重点是加快推进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系统、预报与风险评估系统、预警信息与服务系统、信息网络支撑系统以及装备保障系统等五大系统建设。
2.3.2 完善覆盖全市的“村村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推进农村乡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建好气象频道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的主平台,升级气象灾害短信应急预警平台向偏远乡村发送的性能。重点是建立和完善覆盖各个乡村的“村村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2.3.3 建成标准化的诸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 诸暨市是浙江省较早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县市,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及7、8月间,诸暨市人影办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经济社会效益显著。重点是抓紧建设标准化的诸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
2.3.4 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 健全完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认证和防灾减灾示范创建,做到100%乡镇通过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认证,100%乡镇完成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建设,30%村(社区)完成防灾减灾示范村(社区)建设。
2.3.5 建设诸暨市气象科普馆 加快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重点是建设诸暨市气象科普馆,做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普手册进村入户,气象灾害防御科普教育纳入农村干部及农业技能培训体系。
2.4 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推动应“政府化”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工作的意见》(〔2011〕33号),其别强调了政府主导和部门联动。2012年,诸暨市政府明确了农业、水利、林业、国土、民政、安监等部门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并要求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乡镇政府绩效考核内容。部门联动就是各个部门对于不同的气象灾害,按照本部门的特点进行防御,譬如暴雨极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诸暨市国土部门与气象部门建立起联动协调机制,开展相应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和防御机制。除国土部门外,诸暨市气象部门与农业部门建立农业气象专家联盟会商机制,与水利部门建立防洪抢险应急保障机制,与林业部门建立森林火险等级防范机制,与民政部门建立“应急避险场所”救援保障机制,与安监部门建立安全隐患排查监督机制等。由此可见,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必须高度重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并充分突出政府的主导和协调作用。
2.5 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推进应“持续化”
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要更加注重坚持政府主导和管理机制的创新[12-13],同时,要不断完善财政保障、机构建设、管理运行和监督考核机制,建立和形成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2012年起,诸暨市政府每年安排100万资金用于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一些项目的资助。在具体实践中,诸暨市政府把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推进与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14]、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改善乡村治理机制有机结合起来。2014年的诸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大力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强化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气象服务,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稳步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可持续化发展。
3 结 论
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气象部门特别是基层气象部门应切实贯彻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系列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积极推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实效。同时,要向全民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利用气象、教育、新闻等资源,加大面向广大农村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体农民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使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真正意义的无缝隙对接。
参考文献:
[1] 何林.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J].科技园地,2006(2):35-35.
[2] 国效宁.广东省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及主要气象灾害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6):181-185.
[3] 陈振林.我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与实践[J].阅江学刊,2013(6):21-25.
[4] 王云,梁阿锋,楼金伟.新时期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及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14(2):70-72.
[5] 张洪涛.山西省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规划[J].山西农业科学,2009(9):62-66.
[6] 郑言.国外防灾减灾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J].现代职业安全,2009(8):65-67.
[7] 商兆堂.江苏省建立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1-3.
[8] 陈红萍,梁丽君,孙建文,等.“三农”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8(10):63-64.
[9] 葛慧君.抓好4个关键环节不断提升浙江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J].浙江气象,2012,33(2):1-2.
[10] 张新龙,张彦辉,魏学,等.浅谈气象灾害对设施农业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3):92-93.
[11] 李芬.中国农村气象服务的现状、需求及其发展策略[J].农学学报,2013(4):62-67.
篇6
50句国家减灾日宣传标语口号
1、5月12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防灾减灾日”
2、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
3、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
4、全面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
5、积极防御,努力保障经济建设地震安全
6、加强抗震设防管理,提高震害防御水平
7、重大建设工程必须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
8、积极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
9、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与观测环境
10、尊重规律讲科学 防灾减灾重行动
11、防灾事关你我他 减灾利国又利家
12、灾害之前早预防 灾害来了少伤亡
13、防灾减灾从娃娃抓起
14、减灾知识进课堂 安全意识传万家
15、让校园远离灾害 让学生安全成长
16、学习减灾知识
营造安全家园
17、减少灾害 利国利民
18、防灾减灾 重在行动 贵在坚持
19、减轻灾害 共创和谐
20、防灾减灾 从我做起
21、传播减灾文化 共创人类文明
22、增强青少年的减灾意识
23、落实减灾责任,加强减灾教育,
24、防震减灾,造福人民
25、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法制保障能力
26、牢记汶川、唐山地震教训,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7、有备无患 平安相伴
28、防灾减灾靠大家 和谐平安你我他
29、群策群力防灾减灾 同心同德共建和谐
30、警钟长鸣抓防范 积极防灾保平安
31、全民携手 防灾减灾
32、安全属于你我他 防灾减灾靠大家
33、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34、防灾求得平安在 减灾换得幸福来
35、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提高防灾减灾技能
36、手牵手积极防灾减灾 心连心构建和谐家园
37、防灾减灾 从我做起
38、防灾减灾 人人有责
39、防灾减灾手牵手 和谐中国心连心
40、防灾减灾 构建和谐
41、防灾减灾人人参与 和谐社会家家受益
42、未雨绸缪 防灾减灾 全民参与 共筑平安
43、学习防灾减灾常识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44、防灾减灾系万家 关爱生命靠大家
45、灾害无小事 预防要及时
46、普及防灾减灾意识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47、开展防灾减灾活动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48、防灾连接你我他 安全和谐靠大家
49、群策群力防灾减灾 同心同德共建和谐
50、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50句国家减灾日宣传标语口号
1、防灾减灾人人抓,幸福社会千万家。
2、防灾求得平安在,减灾换得幸福来。
3、少一分天灾人祸,多万家平安幸福。
4、未雨绸缪防灾减灾,全民参与共筑平安。
5、地震无情党有情,灾害无情人有情。
6、地震无情人有情,奉献爱心见真情。
7、提高防灾 认识,落实减灾措施。
8、让我们团结奋进,互相温暖,无所畏惧。
9、地球是我们的家,防灾减灾靠大家。
10、动用各种渠道,保证物质供应,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11、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12、人人提高防灾 认识,处处化解震害危机。
13、普及防灾知识,提高减灾 认识。
14、加强城市防灾减灾,建设和谐美好家园。
15、群策群力防灾减灾,同心同德共建和谐。
16、团结一致,百折不挠,奋力拼搏,抗震救灾。
17、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18、心连心,手牵手,共同渡过难关。
19、认真组织,积极发动,全面开展生产自救。
20、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力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
21、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共同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
22、天灾无情人有情,防灾减灾要先行。
23、大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社会抵御灾害能力。
24、灾害伤人又损财,防灾到位少麻烦。
25、加强防灾减灾,关注生命安全。
26、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增强防灾减灾认识。
27、灾难可以预防,生命不可逆转。
28、参与抗震救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9、科学预防地震,远离灾害伤痛。
30、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告诉灾区人民:我们的`心和你们紧紧相连。
31、增强防灾减灾 认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32、科学防灾减少损失,轻视防灾罪责难逃。
33、发扬不屈不挠的决心和勇气,克服地震灾害。
34、普及防灾知识,弘扬减灾文化。
35、学习防灾减灾常识,提高防灾减灾认识。
36、灾难需要永记,防患始于未燃。
37、积极行动起来踊跃为地震灾区人民捐款。
38、防灾减灾系万家,关爱生命靠大家。
39、灾难面前人人平等,注重预防人人有责。
40、防灾减灾大舞台,有你参与更精彩。
41、防灾减灾人人参与,和谐社会家家受益。
42、防森林火灾,保绿色家园,筑生态屏障。
43、防灾减灾须抓好,社会安定最重要。
44、献出我们真情爱心,全力支援灾区人民。
45、防灾减灾,守卫我们的生命与家园。
46、防灾连接你我他,安全和谐靠大家。
47、加强防灾减灾,共建平安山西。
48、莫道防灾要花钱,减少损失加倍还。
篇7
一、**县自然灾害基本情况
**地处川中丘陵与川东盆地东南边缘的山丘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从东南至西北分为东南部低山区、中部浅丘宽谷区、西北部深丘区三大类型。山地、丘陵占全县总面积90.1%。境内有大小溪河239条,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7条。境内山丘广布、岗岭起伏、溪河纵横、地形复杂,自然灾害的成灾因素明显。
(一)自然灾害灾种多、发生频繁、季节性强
我县自然灾害种类按地球表面四大圈层内的形成以及年内的发生发展过程分为四大类:
1、大气圈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寒潮、阴雨低温、绵雨、暴雨、大风、冰雹。干旱按季节分为春旱、夏旱、伏旱和冬干,发生频率最高、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是伏旱,出现频率达56%左右。绵雨分为初夏绵雨和秋绵雨,频率达42%、60%。寒潮在秋、冬、春3季均有发生,以春季最频繁。暴雨主要出现在5—9月份,年平均3次,最多年份为9次。大风主要出现在3—9月份,尤以4、5月最多,年平均4次。冰雹主要发生在4—8月份,近80年共发生60次左右。
2、水圈灾害。主要有洪涝、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洪涝主要为本地暴雨型。6—9月为洪涝灾害易发期,我县每年均有发生,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多次,频率达33%。泥石流伴随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全县水土流失严重,面积达600余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43%,年土壤侵蚀量达360万吨,相当于2.5万亩耕地的五寸表土。
3、岩石圈灾害。主要有滑坡和崩塌等。汛期暴雨是诱发滑坡、崩塌的主要因素。我县的易发区域主要分布于龙岗、棠香、宝顶、珠溪、中敖、石马、玉龙、宝兴、拾万、铁山、国梁、金山、高升、季家、高坪、古龙等16个街镇乡的全部或部分地区;中易发区主要分布于龙岗、棠香、龙水、邮亭、万古、三驱、智凤、雍溪、回龙、龙石等10个街镇乡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4、生物圈灾害。主要有生物病虫害和森林火灾。农作物病虫鼠害每年发生面积约5.4千公顷。对农作物危害较大的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小麦蚜虫、赤霉病等。每年发生森林病虫害约2千公顷,主要有马尾松毛虫、蜀柏毒蛾、竹蝗、鞭角华扁叶蜂、松蚧壳虫、松茸毒蛾。森林火灾受灾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森林病虫灾害控制在千分之五以内。
(二)自然灾害地区分布广,情况复杂
我县自然灾害地区分布可以分为以下三区:
1、西北部深丘区。该区主要位于中敖、高坪、三驱、铁山、季家、高升等镇乡。由于经济欠发达,抗灾能力较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绝对值相对较低,但人员伤亡较重。主要自然灾害是干旱、滑坡和崩塌。其次是泥石流、水土流失、大风冰雹、阴雨冷湿、浓雾和生物病虫害等,对农业和基础设施影响较大。
2、中部浅丘宽谷区。由西向东,馒头状丘广布,地表起伏和缓,以浅丘向宽谷为主。包括龙岗、棠香、龙水、邮亭、珠溪、金山、回龙等街镇乡。该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抗灾能力也各异,龙岗、棠香、龙水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密度高,单位面积的国民生产总值较大,抗灾能力较强,但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绝对值最大。其它地区的抗灾能力中等或较弱。自然灾害主要是洪涝和干旱,给工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尤为严重。其次是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阴雨冷湿、浓雾、酸雨、大风、冰雹、生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每年对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城镇基础设施造成巨大损失。
3、东南部低山区。位于巴岳山沿山一线,包括有万古、雍溪、国梁、石马、玉龙、拾万等镇乡。该地区经济发展在我县居中等水平,农业生产发展较快,承灾抗灾能力中等,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绝对值相对较大,主要灾种是干旱、滑坡、崩塌,其次有泥石流、地裂、水土流失、阴雨冷湿等,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损毁严重。
(三)自然灾害呈上升趋势,损失加剧
近年来,地质灾害、洪涝、干旱、风雹等灾害频繁发生。一般年份,大多数街镇乡每年遭受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年均30万人受灾,约占总人口的32%,因灾死亡3人,房屋倒塌0.2万间,需转移安置0.1万人,农作物受灾21千公顷。特别是近几年灾害损失严重,1998年遭受特大洪灾,全县受灾29万人,其中成灾21万人,死亡2人,房屋倒塌0.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0.53亿元。1999年受灾12万人,其中成灾1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0.5亿元。2000年受灾31万人,其中成灾26万人,死亡5人,直接经济损失0.6亿元。2001年受灾64万人,其中成灾4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0.64亿元。2002年受灾69万人,其中成灾33万人,死亡7人,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2003年受灾74万人,其中成灾41万人,死亡1人,直接经济损失1.48亿元。
二、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方针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于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政府组织指挥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为行动主体,深入发动群众,依法实施救灾减灾措施,依靠科技减灾,尽力增加投入,力争实现综合防治的最大效益,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我县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为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正确处理减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坚持减灾工作与经济建设一起抓,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2、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治相结合,大力开展减灾建设,不断增强减灾综合效益。
3、坚持政府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分工合作。强化组织领导,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社会力量参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群防群治,共同减灾。
4、坚持统揽全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金,解决减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重点减灾工程建设和重点地区的综合减灾工作;坚持减灾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结合,逐步改善生态环境。
5、坚持科技减灾,充分发挥科技在减灾工作中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减灾能力的进程,逐步应用高新技术,全面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将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减灾宣传,提高全县人民减灾知识水平,增强减灾风险防范意识。
6、坚持依法减灾,依法治灾。建立减灾工作的地方法规体系,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减灾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7、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上级扶助为辅,其他社会力量救助为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县域自防自救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减灾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三、减灾工作的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建设一批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广泛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建立全县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建立健全地方减灾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提高全县人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知识水平,完善减灾工作的运行机制。到2010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率比20世纪末平均损失率下降30%,人员伤亡减少40%。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具体减灾目标
1、洪涝、干旱。建设一座大型水利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89座,新扩建小型水利工程16座。洪涝灾害的防治硬件设施达到国家规定设防标准;县城、中心镇以抗御20年一遇,其他镇乡以抗御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防;全面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增强抗旱能力,农田能抗御一般干旱和大旱,50%的农田能抗御大干旱;解决农村9.3万人饮水问题。
2、滑坡、崩塌。建成全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传输系统;将不能消除危险区内的居民和单位全部进行搬迁,对危害大的滑坡和崩塌逐步治理;加强城乡建设管理,实现新建居民点和基础设施避开现有灾害危险区;使人员伤亡减少50%,经济损失减少30%。
3、气象灾害。建立以气象哨、雨量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气象卫星接收系统为主的天气监测系统;建立人工防雹增雨和防雷减灾工作体系,减少冰雹次数和降雹强度;雷电人员伤亡损失减少50%,对农业生产不造成较大的危害。
4、泥石流、水土流失。县域内60%的泥石流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得到遏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0平方千米以上,泥沙年流失量减少25万吨以上。
5、森林火灾。建立一套全方位监测系统,加强分工合作,把受灾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
6、农业生物灾害。切实控制迁飞性、流行性、爆发性和常发性病虫鼠害的发生;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疑难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
7、森林病虫鼠害。成灾率控制在5‰以内,检疫率达90%,监测率达85%,防治率达到75%以上。
四、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组建六大减灾体系
1、防洪抗旱减灾体系
围绕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目标,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渝西经济走廊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把防洪抗旱、水资源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根本出发点,加强防洪抗旱减灾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落实。坚持依法治水、强化管理和创新发展机制,提高科技含量,进一步建设好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防洪工程设施体系建设,完成濑溪河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县城防洪护岸工程建设,完成中(小)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增强蓄洪抗洪能力。抗旱服务组织要通过加强装备,提高技术水平,努力引进和运用适合我县的抗旱新技术、新设备,增强提水抗旱、机动输水、打井以及临时抗旱设施的能力。
组建好防洪抗旱的非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防洪抗旱减灾机制,建立健全相关部门的防汛抗旱机构,组织好高效机动的防洪抗旱队伍,重点防洪的街镇乡要组建好防洪减灾机动抢险队,以完成大规模的抗洪抢险任务。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建立各级抗旱服务体系。以县抗旱服务队建设为核心,逐步建立和完善街镇乡及村社抗旱服务组织,科学规范地指导好群众性的抗旱服务工作。
进一步更新和完善县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加快全县防汛抗旱监测、信息传输站的建设,实现防汛抗旱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提高防汛抗旱信息收集、处理、传输的速度和质量,确保防汛抗旱调度指挥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水文站1个、水位站3个和雨量站14个,实现全县水文站、水位站和雨量站的水文、雨量信息的实时传输。建成县防洪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防洪工程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2、地质灾害减灾体系
以滑坡危岩崩塌和病害水利工程为重点,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治。各街镇乡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预案,落实各项防灾减灾措施。要采取经济合理的工程措施,治理一批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
加强地质灾害预防预测,落实责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同时,加快建立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网络化管理,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对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的灾害多发地区,要建立健全地质环境监测,开展预测预报工作。对城镇、交通和居民构成严重威胁的地质灾害,实行重点监测。
按照《**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要求,结合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全县地质灾害进行综合防治。重点对坡度大、农村居住点集中的山前地带、老滑坡和危岩失稳地带、玉龙狮子岩、燕子岩崩塌地带、人类不良工程导致的地质灾害多发地段、渗漏而无法正常蓄水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用水的库区,加强监测预防和工程整治。2010年前,对重点防治点内的地质灾害,要在勘察和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逐步进行治理。对未进行治理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的居民和单位,由各街镇乡负责组织实施迁安工程。
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一般地质灾害实施排水工程和生物工程措施进行防治。采用修截排水沟、回填积水洼地(塘堰)、水田改旱地、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改变生态环境,减轻地质灾害,实现标本兼治的目的。
要通过以上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切实增强我县地质灾害减灾体系的质量,达到明显减少地质灾害的目的。
3、气象灾害减灾体系
以增强服务功能、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能力,减少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损失为目标,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与我县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气象灾害减灾体系。
在现有4门“3·7”高炮的基础上,新增人工防雹增雨火箭发射装置3套,并逐步更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装备;在县行政区域内选择适当的位置设置固定的作业炮点;组建人工防雹增雨指挥作业人员队伍20人。建成覆盖全县、站点布局合理、作业机动灵活、时机选择科学、组织指挥有力、效果显著的人工影响天气减灾系统,充分发挥人工防雹增雨作业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4、森林火灾减灾体系
要按照“预防为主,积极消灭”和“全社会抓保护,全民搞防火,政府负全责”的总体要求,加快森林防火的科学化进程。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大力推进依法治火进程,实现森林防火工程的科学化、法制化、信息化、专业化。按照“四网两化”,即瞭望监测网、预测预报网、通讯指挥网、森林阻隔网和防火队伍专业化、扑火工具现代化的要求,建立森林火灾减灾体系。大力引进和购置先进的防火设备,设立县指挥中心,各街镇乡建立监测点,实现对火源的有效监控。务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县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建成一个集监测预报、通讯联络、指挥调度、业务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化的综合性指挥系统。
为实现森林火灾“打早、打小、打了”的治火目标,林区坚持成片造林和阻隔带同步建设,充分发挥天然屏障的作用。全县要共建阻隔带748千米。加强扑火专业队伍的建设,组建一支具有专业扑火知识、掌握现代技术、以专为主、专群结合的森林防火队伍。建立林火测报机构1个,共20人;林火监测人员250人(其中地面巡护230人,瞭望观测员20人);防火通讯机构1个,共20人;森林消防队38个,共1520人,使我县的森林火灾减灾体系实现先进、高效的目标。
5、森林病虫鼠害减灾体系
实现政府与行业双线目标管理,将森林病虫鼠害防治纳入年度绿化的检查考核内容,加强专项指导和检查,层层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切实加强减灾工作。
按照市标准站建设的要求,建成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测报点,主要对松毛虫、柏毛虫、竹蝗等多种病虫害的发展趋势实施监测,定期中长期预报,初步形成森林病虫害监测网络,完成全县的森林病虫检疫、预报、防治站的微机联网,实现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的减灾机制。按营造多树种、多形式混交林的要求,建优良苗圃,培育良种壮苗,实现森林有害物种的有效控制。配备和完善防疫检查设施和设备,做好林木、种苗、花卉、果品等调运的检疫工作。全县设立检疫检查哨卡1个,专职森林植物检疫员2名。
6、农作物病虫鼠害减灾体系
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三高”农业为目标,快速推进植保产业服务化进程。建成以县级病虫测报站为中心,乡镇测报点为主体,专业测报和群众测报相结合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结合气象资料,建立病虫害数据库和主要病虫害预报模型。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对迁飞性病虫害的监测。通过建立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使全县综合防治面积达80%以上。
强化植物检疫,严格控制检疫对象及危险性病虫草鼠害的扩散、蔓延,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建立健全农药质量监管制度,组建县检疫中心,承担农药质量检查和管理工作。大力引进生产技术,力争环保型农药、生物制剂使用率达50%。加快农作物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行无公害化生产,建成1个市级无公害污染的绿色生产示范基地,促进绿色农产品生产的扩大。进一步加大法制建设,健全地方性的植保法规体系。至2010年,要完成《**县农药管理办法》、《**县农作物病虫测报管理办法》等规章的制定,使我县农作物病虫鼠害的减灾体系更加法制化和规范化。
(二)完成三项减灾工程建设
加大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速度,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是我县减灾工作的基本途径,也是获取最大减灾效果的基础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基础性减灾工程。
1、绿化造林工程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绿化荒山等活动,提高森林覆盖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发生。到2010年,现有森林资源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基本实现退耕还林,实现封山育林面积23万亩。新增森林面积24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10.3%,达到36%。
以国家实施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为依托,加快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治理水土流失和改变生态环境为重点,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业发展,培育区域特色经济,打造新的旅游景区,显著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采取“退田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恢复和种植林草植被为重点,采取封山育林、业主制承包等形式,对森林、灌木和未成林实施有效管护。全县新营造林地2.55万公顷,其中,封山育林0.4万公顷,完成绿色通道建设0.07万公顷。同时,要加强非重点工程营造林和草场的建设,广泛开展封山育林和义务植树活动,完成造林0.22万公顷。
2、水土保持工程
按照统筹规划,标本兼治,分步实施的原则,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70万平方千米。编制《**县水土保持规划》,建立水土保持档案,对水土流失进行有效监测,提供科学防治依据。进一步加大主要溪河沿岸、在建重点工程项目区域和蓄水工程集雨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力度,营造水保林0.55万公顷,栽植经果林0.93万公顷,其它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2万公顷。
3、防汛抗旱工程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步伐,进一步增强水利工程设施的防汛抗旱能力。根据我县水资源特点和实际,完成上游、化龙、龙水湖等3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力争2008年完成玉滩水库工程。新增蓄水能力1.2亿立方米以上。以兴建水利工程为重点,实行大中小并举,全面推行蓄、集、引、提、节相结合的抗旱措施,尽力增加有效蓄水量,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增强农业抗旱能力,争取灌溉率达到75%以上。建设1个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完成3座中型水库的支渠和田间灌溉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强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新扩建小型水库16座,新建蓄水池3170口。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兴建农村人饮水池83处,新建供水站10处。加快实施电力提灌网的技术改造工程,完成提灌站技改135处、装机功率6000千瓦,新建电灌站12处、540千瓦。组建县镇两级抗旱服务组织,增加农田抗旱灌溉面积0.13万公顷。全面推广和应用地膜覆盖、旱地栽培和旱地龙抗旱剂等新技术,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的抗旱能力。
(三)建立两套监测预警系统
为充分发挥减灾体系和减灾工程效益,针对主要灾种,建立两套监测预警系统。
1、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建成具有县级一流水平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监测水平,进一步增强天气预报能力,形成现代化的气象服务体系。适时对VSAT工作站进行换代升级;在规划期内建设雷达观测站;在近期内,县级观测站除目测项目外,全部实现遥测自动化;全县4个气象哨逐步实现遥测自动化,增设2个雨量自动观测站点,形成立体的、完备的监测体系。建立各种气象要素资料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系统,提高对天气的预报能力和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能力。短期天气和气候以及灾害性、关键性、突变性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3%—5%。适时开展短时、短期、中期连续滚动天气预报。加强县级气象减灾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建立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服务系统和面向社会公众的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实现气象服务的网络化、现代化。结合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际,加强农业气象减灾服务工作。建立专业气象减灾服务系统,拓宽气象服务领域。加强防雷设施的安全检测和工程验收工作,逐步建立雷电灾害防御减灾服务体系。
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开展全方位的监测工作。建立县镇村(组)四级监测系统。建成以县地质环境监测站为管理中心,以各街镇乡和村组三级地质灾害监测点为网络的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滑坡体、危岩变形、地下水位以及建筑物变形的监测。对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的灾害多发地区,要建立健全监测场站,开展监测预报和临灾预警工作。重点地质灾害地区要加密设置自动雨量点,各县直部门和街镇乡要尽快做好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完成预报业务工作平台的开发,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实现网络化管理,做到资源共享,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四)组建好县灾害信息管理中心
为迅速掌握我县地域内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并作出及时的救助和治理,保证我县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对各种自然灾害信息进行高度的集中管理。在现有的各灾种的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和各种灾害信息传输通道的基础上,尽快开展灾害信息自动化管理中心的开发建设和系统集成建设,确保自然灾害信息得到快速收集、分析处理、损失评估,增强救灾应急反应能力。
五、减灾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自然灾害的巨大危害性,认清减灾工作面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做到警钟常鸣,居安思危,常抓不懈,有备而战。各级政府要把防灾减灾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保障措施,确立减灾工作的基础地位,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全县减灾安全保障机制,尽最大努力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全面落实各级政府首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领导职责和部门职责;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指挥、调度、通讯以及物资储备系统。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群众性的自救互救机制,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防灾减灾局面。
(二)强化灾害监测,制定减灾规划
认真总结减灾工作经验,分析自然灾害发展发生规律,做出科学的、及时的预测预报。建成全县自然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建立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站、点,完善信息收集、传输网络和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立科学的灾害评估系统。形成全县减灾快速反应机制,增强减灾工作的主动性。各街镇乡要结合本地灾害实际,制定减灾规划和灾害应急预案。防灾减灾的重点项目要纳入政府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协调加以解决,确保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明确减灾重点,完善管理体制
坚持减灾工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方针,加强重点工程项目抗灾能力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确定减灾工作重点和重要减灾工程项目,制定有效措施,全面加以落实。建立减灾工作管理体制,各街镇乡要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提高统筹协调能力,抓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措施和规划的组织实施。县政府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努力形成完善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切实做好减灾工作。配合国家扶贫工作方针政策,建立综合减灾示范点,推动多灾贫困镇乡的防灾减灾工作进程,增强抗灾能力,加快脱贫步伐,实现减灾脱贫的目的。
(四)利用科技成果,提高减灾能力
加强对自然灾害形成、发生和发展规律,灾害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以及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加强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防治以及对策措施的应用研究;探索自然灾害防、治、救的综合理论体系,走科技减灾之路。加快减灾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高新技术在减灾领域的广泛应用。减灾重点工程要使用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技术,提高减灾工程的科技含量。加快防灾减灾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实现防灾减灾工具、手段和设施的现代化,使科技成为推动减灾工作进步的原动力。
(五)健全法规体系,实施依法减灾
要坚持依法治县的战略方针,加强减灾工作的法制化建设,全面实现依法行政,依法减灾。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减灾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减灾工作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进一步完善减灾法规体系和减灾预案,实现减灾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六)拓宽资金渠道,增加减灾投入
建立以自救为主,各级政府投资为辅,社会各界出资为补的减灾资金筹措机制,不断拓宽减灾资金渠道。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投入,使减灾投入与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各项建设工程中有减灾项目的,建设单位要做好项目规划,落实建设资金,并与建设工程同步实施。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增大投入,参与减灾工程建设。企事业单位要加强自然灾害防范,积极参与减灾建设。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的社会保险机制,发挥社会保险的补偿作用。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广泛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开展对口支援和社会捐助活动。积极发展红十字慈善事业,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特殊群体的抗灾能力,建立社会化的灾害救助救援机制。
篇8
关键词 农业生产;问题;防灾减灾;建议;辽宁彰武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098-01
彰武县的气候类型属中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为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区,是辽宁省21个重要产粮大县之一,又是辽宁省自然灾害种类较多,灾害频繁,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干旱、大风、冰雹、暴雨洪涝、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每年在彰武县交替发生。据统计,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的90%以上。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逾5.9万 hm2,占播种面积的近50%,影响人口达12万人次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2%~13%,气象灾害已经成为彰武县经济社会,特别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1 彰武县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 水利工程不配套问题依然存在
彰武县排涝措施主要是以自排为主,局部地区机排,主要涝区排水干、支、斗、沟相通,达10年一遇排水标准。在治涝工程建设中,地表水排泄的工程多,降低地下水的工程少。骨干工程多,配套工程少,尤其是桥涵配套明显跟不上沟道配套的发展。配套工程方面,多年来主要打井为抗旱。目前彰武县有抗旱水源井3 511眼,其中配套机电井2 944眼,而降低地下水位的排灌站仅有西六甘久一处机组5台,装机容量475 kW。
1.2 设施农业的防洪排涝问题比较突出
目前全县有22个乡镇发展蔬菜保护地,蔬菜大棚容易受到暴雨、洪涝、大风、冰雹、低温冷害等灾害天气影响。一些蔬菜大棚建在地势低洼处,而暖棚一般都要下返,2013年多雨,地下水位高,因此有很多大棚作物浸在水里,棚户要用泥浆泵抽出水,给农户造成很大损失[1-3]。
1.3 病虫害防治不够得力
由于现在的玉米新品种多是密植及机播精准播种,加之2013年雨水充足玉米长势普遍较好,农民在防控时,由于缺乏安全知识和系统培训,出现多例农药中毒事件。
2 建议
2.1 提高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建设
一是提高旱涝灾害预警和应急减灾能力。充分利用我国已建立的覆盖全国的由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等构成的旱涝灾害监测网,建立气象灾害早期预警系统,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络覆盖彰武县全部城乡,实现对各类气象灾害及时有效地监测预警。二是加强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为“三农”发展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三是加强气象灾害科普知识宣传,向全民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利用气象、教育、新闻、网络等资源,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大面向全社会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广大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四是建立防灾减灾队伍。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成立专业施工、抢险队伍,加强安全作业培训,在专业化防控自然灾害的同时,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五是加大气象为农服务的科技投入。实现县级气象防灾减灾协调领导机构全覆盖,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全部乡镇,气象信息员覆盖全部行政村。畅通气象为农服务信息渠道,强化基层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科技含量[4-6]。
2.2 加大工程设施的投入
全县3.33万hm2易涝耕地分布在22个乡镇,治理工程要因地制宜、防治并重、改造和更新相结合、建设和管理相结合。为了快速有效地排除洪水和降低地下水位,要提高各级沟道排水标准,对现有干、支、斗、沟进行清淤扩建,与村通油路的边沟相连,在干渠上主要交通道路设大桥,支沟上设单排涵,局部洼地建排水站。保证沟沟相通、路路相连、排水畅通、交通便利,彻底改变涝区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的发展。
2.3 重点工程项目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我国《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已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区域农(牧)业结构调整建设项目,应当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建议政府要下大力气把彰武县目前旱涝区农业种植区划及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搞清,有针对性地进行旱涝工程治理。规划编制单位在编制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气候可行性论证结论和作物适应旱涝能力的特点科学规划,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7-8]。
2.4 科学发展设施农业
一是选择地势稍微高爽地方建设施大棚避免洪涝危害。二是设施暖棚要提高标准,避免大风、暴雨、冰雹、暴雪、
寒潮、低温冷害等造成损失。三是由于设施农业投入大,产出大,也存在比较高的风险,应加强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倡导企业、棚户投保,减轻灾害风险。
2.5 顺应气候变化及时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
彰武县农业生产对气候条件的依赖程度还很高,且农业生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和格局,而气候条件的变化必将会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带来影响。要顺应气候变化及时调整种植业结构,可以适当增加春小麦、水稻种植面积,研究农业气候种植结构转型。
2.6 加强农田污染防治
目前全县实施滴灌节水工程15万hm2,但滴灌区有很多使用的是不可降解的地膜,这样就会造成大面积农田和环境污染,滴灌面积扩大了,污染也在扩大,建议在实施滴灌节水中尽量使用可降解地膜,切实把环保放在第1位。
3 参考文献
[1] 王凤霞.彰武县涝区现状及其治理对策[J].农业与技术,2007,27(2):29.
[2] 杨科.湖南省邵阳市气象灾害特点及应对措施[J].北京农业,2012(3):194-195.
[3] 赵桂平,李大伟,李智勇.彰武县节水滴水节灌系统应用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205,208.
[4] 李松平,严力蛟,娄伟平,等.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特点及防灾措施[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9):483-486.
[5] 张惠莲.永定县烟草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267-268.
[6] 许本作,刘建军,伍志民.关于农业防灾减灾的思考——以常德市鼎城区为例[J].农业科技通讯,2009(4):26-28.
[7] 刘咏梅,赵忠福.阿拉善盟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299-300.
[8] 龙文军,温闽赟.我国农业保险机制与农业防灾救灾措施及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2):189-194.
篇9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构建体系
中图分类号:P40 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的国家,气候变化万千。气象灾害不仅在农业经济上造成了损失,还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据相关数据了解,平均每年受气象灾害影响的人数大约有3.8亿人,因气象灾害死亡的人数高达了4700人。由此可见,建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与完善。加强防灾减灾的意识还需结合气象服务配合,才能够加速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气象部门利用气象服务可以及时的传播防灾减灾的信息,由此可见,气象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建立组织机构与气象灾害信息系统
不论是省、市、区以及县和镇而言都应该建立一个防灾减灾的办公室,来进行上层传递下级防灾减灾的工作。并配备相应的气象专员,负责电子显示屏的录入和气象警报以及手机短信的发送等工作。还可以开展气象志愿者的活动,志愿者的任务就是协助气象专员开展一系列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在建设的过程中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气象灾害信息系统的构建。
1.1 采用手机短信的形式来气象防灾减灾的信息
在气象灾害通知系统中最主要的一个方式就是通过手机短信,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手机运营商几乎将国内的通信网络系统都覆盖了。通过与手机运营商的联合,利用这个通信系统将气象信息及时发送到每一位用户手机中,有效的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采用电台来进行防灾减灾信息的传播
现代社会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不管是在出租车还是私家车,不管是通过收音机还是手机等。都是可以收听电台的,气象部门可以与当地电台合作,将每日的气象信息通过电台的形式进行传播。
1.3 建立警报接收机系统
针对一些通信条件比较差的地方,气象部门可以建设无线警报接收系统。这种预警的系统就由气象专员或者是部门来进行信息的播报,这类的气象服务形式还能用于一些企业以及用户的防灾减灾。
1.4 通过网站的形式传播气象预警信息
就目前而言,计算机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人们可以不用出门,在网上就能了解想知道的信息。气象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将每日的气象消息到网络上,向精细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这个方法也是气象预报的主要方式之一。
1.5 安装电子显示屏来对气象预警信息或警示器进行播报
在一些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比如广场、车场等地区,可以安置相应的电子显示屏来对1周之内的天气进行预报,以及临时气象的预警信息。而且还可以在电子显示屏上播放一系列气象防灾减灾的知识,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能力。在各小区、企业、学校等人群集中的地方装置气象警示器。在遇到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警示器来提醒人们进行防灾减灾措施,做到有备无患。
2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的预警能力
对于灾害性天气预报气象部门要加强其研究的力度,最大限度将灾害性天气预报出来,提前让人们知道并做好防范措施。
2.1在各个地区建立进行气象科普的宣传,
加强人们对于一些基础的气象知识的了解,比如红色预警以及橙色预警代表的是什么,如何有效的进行气象防灾减灾。通过科普宣传的方式,向群众宣传气象知识,提高其防灾减灾的意识以及防御能力。还可以通过展览板、宣传画以及气象知识手册发放、电子显示屏、网络等方法来进行宣传,对气象灾害进行预防。
2.2建立一个防灾减灾的应急机制
从以往的气象灾害以及专家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气象灾害系统也是有一定的发展规律的。一个灾害系统的形成势必将引起上游的地区的反应,所有将上下游地区相结合建立一个防灾减灾的机制。在建立机制的过程中,要联系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灾情出现时,采用应急机制来提高人们的御灾能力。
2.3在学校、企业等人群集中的地方,可以进行不定期的气象防灾减灾培训
提高人们在面临气象灾害时的处理能力和应急能力。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的演练活动,让人们可以进行实地的了解。
2.4气象部门应该建立相应的流动气象车或者是当地气象站
发生严重的灾情时,可以将流动气象车开往灾情比较严重的地方,再通过先进的气象设备来对当地的气象进行预报。
2.5可以通过电视来查看每晚的天气预报
或者是通过手机打电话的方式拨打12121等天气预报的号码以及手机天气预报短信进行查询。做到及时掌握天气情况以及气象防灾减灾的自动化、日常化。
2.6建立一套灾情上报系统
当各个地区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灾情时,第一时间将资料上传到灾情上报系统中,使得气象负责人能够及时的了解灾情并做好救灾活动的准备工作。当然,这方面也可以由志愿者或者气象专员来完成。
3 气象灾害专项资金的设立
建立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对于各级地方的气象部门需成立防灾减灾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其体系的建设。地方政府拨出一部分资金以及通过社会渠道来进行资金的筹集。具体一点就是,主要的经费还是由政府财政部门拨出,建设的经费就由当地的企业或者建筑单位、旅游景点等盈利性的部门各自承担一部分。再以政府牵头,气象部门从旁协助的形式来推动气象防灾减灾的体系建设。
4 结语
对于气象灾害进行监测预报的能力以及在信息及时的这一点上,还有待提高。通过对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来对预警信息的一些盲区进行消除。在进行防灾减灾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其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人们自身对于灾害的防御能力。气象部门要做到将监测后的防灾减灾信息及时的到各类传播设备上,使得人们都在灾害来临前做好防范措施。对于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政府以及各级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共同做好灾害的防御工作,落实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郭杰,何丽.农村防灾减灾中的气象信息服务[J].吉林农业C版,2011(6):204.
篇10
一、统一思想。增强做好防灾救灾大演练的主动性
按照政府防灾救灾大演练的总体要求,市也将开展一次规模大、范围宽、实战性强的防灾救灾大演练。开展好这次大演练活动,对我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开展防灾救灾大演练是纪念“512大地震和“全国防灾减灾日”有效形式。2012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四周年和第四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开展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既是对我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全面检验,也是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全国防灾减灾日”有效纪念。通过这次大演练,不仅可以向全社会展示我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成果,同时也能有效地提振全市人民应对各种灾害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开展防灾救灾大演练是提高各级党政有效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重要手段。全市组织开展贴近实战的全民防灾救灾大演练,通过各级党政的高效指挥,应急救援队伍的快速集结,应急救援物资的及时调运,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必将有力提高政府综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力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应对处置各类灾害的决策指挥能力,有力增强各类专业救援队伍抢险救灾和群众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三是开展防灾救灾大演练是应对自然灾害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洪涝、干旱、地质灾害、雨雪冰冻、持续高温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次生灾害较为严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由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更是呈现出多发频发态势,较大以上的自然灾害每年发生10多起,特别是近几年来,渠江段连续发生多起特大洪灾,给我市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时刻警醒我任何时候都务必增强防灾减灾责任意识,时刻绷紧防灾救灾这根弦,全力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
市坚持把防灾减灾与经济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二客观估价防灾减灾工作的成效和问题。近年来。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市向中、争取到综合减灾救灾项目10个。目前,防灾减灾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等项目正有序推进,累计完成投资7100余万元。从今年起,全市还将投入2000余万元建设山洪预警系统,投入1000余万元在华蓥、邻水3区市县建设森林防火在线监控系统,这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市江河防洪、森林防火的预警能力。二是地震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建筑安全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全市城市建筑和农房建设必须达到6度抗震设防标准;对在建城市建筑严格图样审查,凡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对新建城市建筑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进行全程抗震设防管理,并将关口前移,特别是加大了对重大建设、生命线工程,以及学校、医院、电力、天然气、通信等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的监管力度,有效提高了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同时,各地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移民搬迁、扶贫新村建设等项目,大力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农村安居工程防震能力得到提升。三是防灾减灾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不断强化。今年6月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修订完善了地震、自然灾害救助、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森林火灾、低温雨雪等自然灾害方面的应急预案,形成了较为健全的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公安、水务、林业、商务、民政、粮食、卫生、消防等部门建立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不断更新应急储备物资,防灾减灾救灾物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各地还建立了以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公安、武警、消防、民兵预备役为骨干力量,以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群众力量的防灾减灾救援体系,防灾减灾救援队伍不断壮大。四是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各级各部门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杂志、宣传专栏、手机短信、知识竞赛等载体,采取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广泛宣传防灾减灾法规,大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积极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心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市整体的综合防灾救灾能力还不强,政府救助方面还存在协调联动不够、整合资源不力等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的不足;防灾救灾基层基础工作仍较薄弱,特别是部分农村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城乡居民群众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还亟待提高。为更好地防范和应对各种灾害,务必针对防灾救灾存在薄弱环节,切实抓好防灾救灾大演练工作。
常态下政府主导的全民防范非常关键,三准确把握防灾救灾工作的总体要求。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实践和国际国内大量经验告诉我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自然灾害。灾害来临时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公共救助能力、公众自救互救能力至关重要。特别是由于自然灾害往往是一条灾害链的起点,不仅始发的灾害本身危害极其严重,因灾害衍生的其他自然和社会灾难危害更难以预计,这就特别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具有很高的综合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全市上下务必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治高度上来,统一到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准确把握防灾救灾“预防为主、防救结合,有效施救、减少损失”总体要求,扎实抓好防灾救灾大演练工作。
二、突出重点。切实提高防灾救灾大演练的针对性
采取市、县、乡分级组织演练的方式进行。其中,一明确演练形式。这次大演练。市上在区举行,由市委、市政府统一指挥,市县乡三级联动,军警民协同参加。市级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主要模拟应对处置特大洪灾以及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隧道塌方和高层建筑灭火等次生灾害。各区市县要分别确定一个乡镇开展县级综合实战演练,并根据本区域内灾害防范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灾害防灾救灾演练。各乡镇村组、街道社区、学校、医院要分别开展以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为主要内容的逃生避险演练;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灾避灾演练。
全市主要以抗洪抢险、森林防火、矿山救援、特大地震波及和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为重点,二突出演练内容。结合自然灾害特点和实际。以应对本区域、本行业可能出现或客观存在灾害隐患为基础,分类组织开展防灾救灾大演练。演练的场所、对象和区域上,突出以人员集中场所为重点,以城乡居民为主要对象,延伸到乡镇、街道、社区、村组、学校、医院、机关、宾馆饭店、企业等基层单位和其他社会群体,全市全域全民覆盖。对城市大型商场、批发市场、大型居民区等人员密集场所,要开展紧急疏散演练,训练逃生技能,帮助群众熟悉逃生路线,辨别逃生标识,充分体现演练的针对性。
明年4月上旬进行排练,三统一演练时间。2012年4月12日至5月12日为全市应急演练集中月。市级防灾救灾大演练与上同步。5月10日前合成预演3次,5月11日1400开始正式大演练,1800结束。其他市县和各级各类医院、学校、企业防灾救灾排练和预演,由承办单位具体组织实施,正式演练从4月中旬开始,5月上旬结束。
以矿山救护、水上搜救、地质灾害、道路交通、通信保障、电力保障、医疗卫生等为专业力量,四统筹演练人员。全市重点以武警、公安消防、民兵预备役等为骨干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等为社会力量。各地各部门要精选人员、组织队伍,加强培训、改善装备,切实提高快速反应和实战能力。尤其要通过加强日常培训演练,让参演人员熟悉演练的相关流程和具体要求,熟练操作救援设备装备,确保大演练安全顺利进行。
结合大演练的实际需要,五做好准备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提前筹划安排,加强防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要及时摸清所属区域内的应急设施情况,把监测预警网络是否健全、设施设备是否到位等基本情况了解清楚、掌握透彻,有计划、分步骤地作出安排,添置完善必要的装备设施;要加快建成全市统一指挥调度的应急平台体系,力争早日实现市县三级互联互通,为我市应急处突提供有力保障;要加强应急基层基础工作,特别要加强乡镇村组、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的防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
抓紧启动筹备工作,六制订演练方案。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全市防灾救灾大演练总体方案要求。精心制订演练方案。方案的制订要在摸清本区域、本行业内灾害隐患的基础上,紧贴实际存在灾害隐患和最易发生的灾种,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战性地演练,真正达到检验预案、完善机制、磨合队伍和提升能力的目的市政府应急办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从各行业、各部门推荐的专家中选聘5名专家,组建大演练专家顾问组,为科学规范制订演练方案、开展演练提供指导。各区市县和参加演练的基层单位分级分别制订演练方案,其中市级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方案和工作方案明年1月底前完成;各区市县和基层单位演练方案明年2月底前完成。各区市县演练方案和准备工作情况,明年2月底前报市防灾救灾大演练筹备工作小组办公室。
三、强化保障。务必确保防灾救灾大演练的实效性
统一指挥。这次大演练规格高、规模大,一强化领导。时间长、任务重。各地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注重点面和虚实结合,确保大演练安全顺利进行、取得演练实效。市上成立了全市防灾救灾大演练筹备工作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防灾救灾大演练面上工作和市级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研究决定演练工作重大事项。市政府应急办要从市级相关职能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大演练办公室,负责整个大演练的综合协调、方案制订、指导督促等工作。同时,市上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指挥长的防灾救灾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演练涉及的抢险救援行动。区要成立防灾救灾应急现场指挥部,贯彻落实市防灾救灾应急指挥部的决策部署和指令要求,全力配合做好市级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其他市县也要成立相应演练工作机构和指挥协调机构,及时研究、妥善解决演练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并落实工作力量和经费保障,确保大演练工作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