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017-1.5

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境时个体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无法解决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益加剧,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导致心理危机日益增多。就大学生群体而言,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危险期、断乳期,心理结构各部分发展不平衡,自我意识常常发生模糊、矛盾的状况,表现为理想与现实脱节、理性与非理性相交织、独立性与依赖性共存等。他们充满希望,渴望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同时,他们也处在身心发展的动荡和剧变时期,在不断打破自身的平衡状态中寻求新的自我秩序和平衡。

埃里克森指出12―20岁之间,其核心问题是获得自我同一性,避免同一性的危机和混乱。大学生渴望交流但内心敏感,有着非凡的热情而不成熟的判断力,期望承担一些责任但遇到挫折时的抗压能力较差,突出的表现就是价值评判标准和角色扮演的混乱很容易使他们陷入同一性危机之中。加上目前大学生情感的困惑、学业的压力、交往的冲突、就业的竞争、职业生涯的迷惘使他们常常陷入极大的矛盾和冲突之中,进而对未来生活产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在心理上对现实生活感到倦怠和不满,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并引发心理危机。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现象日益增多,由大学生心理危机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的趋势。卫生部公布的有关数字显示,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在1995年至1999年全国人口最重要的死因中,自杀列第5位(高飞,2003)。2004年的马家爵事件震惊全社会。2004至2006年的3年间,仅北京高校,就有43名学子自杀。2005年媒体报道的中国内地大学生自杀案件116起,其中83人死亡,33人存活,自杀死亡率71.6%。2001年至2005年,对媒体报道的不完全统计,共有281名大学生自杀,其中209人死亡,72人存活,自杀死亡率74.4%。2006年自杀“高发年”增加到130起之多(中国心理危机干预网,2008)。

一、研究意义

首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迫切需要。对高校心理危机进行有效控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在这一点上,学校的现实需要较为迫切,因而是本研究的现实意义之一。其次是教育理念转变的现实需要。学校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实用理性化的教育真正转变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的困境表明高等教育需要审视,需要逐步确立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再次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运用和发展的需要。心理危机的教育干预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其研究并不多见,有许多理念、方法、途径都尚在摸索中,而构建和谐校园也需要理论进行指导,本研究在理论上将有些贡献。第四,为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相互借鉴提供了平台。影响校园稳定的因素有很多,而研究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发展也需要多种多样的理论进行指导。因此,对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发展的研究不仅仅是和谐校园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一部分,同时也将成为众多学科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二、研究综述

大学生心理危机源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我国直到1999年才有相关研究。以“大学生心理危机”为检索词进入清华期刊数据库进行精确检索,1999―2000年期间共有196条记录,但1999―2003年期间有10条记录,2004年―2007年期间有186条记录。以“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为检索词进入清华期刊数据库进行精确检索,直到2001年才有研究记录,2001―2007年期间共有86条记录,2004年―2007年期间就占了85条。从他们的研究来看,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主要是从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相关概念和内涵、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分类、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原因、大学生心理危机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预案等方面进行研究。

三、发展历史

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孕育萌芽阶段,第二阶段为探索阶段。

孕育萌芽阶段,时间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3年SARS事件的发生。在这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学生工作理念的转变的土壤里开始孕育萌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益突出的青少年自杀问题使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和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迅速发展起来。大部分高校都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开设了心理健教育系列课程,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心理训练等教育性质的活动,定期展“心理健康活动月”宣传教育,许多高校还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组织(如大学生心健康协会),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拓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渠道。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组成部分,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开始萌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预防体系和预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原始工作经验,心理咨询工作的深入,特别是对国外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引进和传播也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技术支持。在20世纪90年代,北方的一些高校开始用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对部分有心理危机的学生提供帮助,并取得初步的成效。当然,这一阶段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被动的、自发的,没有纳入高校领导的视野,只有部分高校针对一些学生恶性事件进行干预,谈不上危机干预体系建设。

探索阶段。由于2003年SARS事件和2004年马家爵杀人事件的影响,全国教育系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表现为中央各级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开始重视并指导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队伍在相关部门的培训培养和心理危机干预实践中逐渐发展壮大;各高校加大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投入力度,部分高校已经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近年来,各高校特别是本科院校都比较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把心理危机工作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目前大部分本科院校在危机干预方面摸索出一套体系,形成了危机心理救助的流程,可以使遇到危机的同学在第一时间里得到有效的帮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高校成立了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把学校保卫、医疗等相关部门纳入领导小组,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进入常规化。二是部分高校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办法》,制定了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对从事学生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干预培训,让他们了解了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部分高校还对后勤人员、公寓管理人员、学生干部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全员化。当然,由于我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起步晚,时间短,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还存在对危机干预的功能、作用了解不多,心理危机干预的意思较差,人力、物力的投入与工作实际还有较大的差距,实践经验比较缺乏的问题。虽然,预防体系和预警体系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已经开始构建并起得初步成效,但在应急处置、危机干预预案等方面的实践比较欠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规范化、操作性和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危机干预;心理健康

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与高校管理者的关注。实施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保证学生安全是关键,以预防为主,对于危机干预对象进行全程监护,以使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协调有序进行。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中的作用

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区别。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此之外,学校要求辅导员掌握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辅导等相关知识,为的是掌握青少年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开展工作。并不是要求辅导员代替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工作。当然,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中并不是一无是处。

高校辅导员进入工作岗位之后,首先就是接受系统的岗前培训,其中包括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相关知识等一系列培训,通过培训让高校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心理咨询知识,这样在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中辅导员可以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

其次,高校辅导员是站在学校一线上的老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起到保障作用,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活的指导者和思想的引路者。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使辅导员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这些能力在心理危机干预中都是很必要的。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重于干预,学生遭遇心理问题的前期,肯定会表现出心情不好,心事重重,他们中的一些人会主动寻求朋友、同学、辅导员、学校、家长的帮助,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他们也渴望得到专业人士的帮助。我觉得学校应该为这类学生提供一个积极解决心理问题的平台,一定要让学生知晓学校有相关心理健康的服务,要让他们能感受到他们遇到了心理方面的问题时,是有解决的途径和办法的。

另外,心理学生信息库非常的重要,信息库的建立有利于辅导员开展工作。我们应该完善好心理问题学生信息库,尤其对于那些有几任辅导员的学生更为重要,通过信息库,后任辅导员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

最后,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大学生大部分的心理问题来自于他对人生观,世界观的不正确理解。比如沉湎于网络,厌学,学籍预警,缺乏责任感等等,我们需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有效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发生大学生心理危机后如何应对

作为高校的一名教师,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在大学校园里快乐的学习和生活,我希望我的工作能为学生们扫除困难,铺平道路,我想这也是每个辅导员老师的心愿。但是,尽管我们认真负责地工作,但我们不能保证我们的学生就一定不会出现心理危机,如果发生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造成了严重后果,会出现的情形有:①家长不配合,把责任全盘推卸给学校;②对学校的声誉造成影响;③心理危机导致学校进入司法程序。这样的结果,是我们每一位老师不愿看到的事实。作为辅导员老师,首先我们应该耐心细致地处理好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应该学会做好记录;在学生心理危机的现场,如果老师有遭遇伤害的可能,应该保护好老师避免遭受伤害。可能有些辅导员老师会有这样的感受,某段时间,你的某位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你会紧张,担心,有可能学生的负面情绪也会影响到我们老师自己,我们应该学会去排解压力,排解烦躁,学会向家人和同事倾诉。

总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机制。我们相信,随着心理咨询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校心理危机体系的不断完善,随着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方面的有效联动和积极配合,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会逐步改进和完善的。

参考文献:

[1]黄新华.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几点思考[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2).

篇3

【关键词】 高校学生 心理危机 预防与干预

当前很多大学生面临竞争的压力、生存的焦虑、发展的期许、情感的困惑以及择业的艰难等问题诱发的危机事件,缺乏较好地觉知,加之抗挫折能力低下,心理上的失衡就容易导致对身体的伤害,甚至选择对生命的放弃。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构建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有效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减少自杀本身的杀伤力以及对社会的危害,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自杀事件,加强预防与干预管理,对于维护个体学生身心健康、家庭完整、高校稳定、提升民族公共卫生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心理危机涵义及干预的意义

1.1 心理危机涵义:指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或重大生活逆境时,所出现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心理方面的功能性失衡。心理危机研究最早源于1954年心理学家卡普兰(G.Caplan),1964年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理论。近二、三十年,心理危机的研究在西方美国、荷兰等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和进展。我国心理危机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没有形成适合我国民众特征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可称研究的初级阶段。

1.2 危机干预:对处于困境中的个体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防止极端行为,并使之尽快摆脱困境。

1.3 干预的意义:我国的大学生群体,其自然条件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即生理渐趋成熟而心理尚未稳定的特殊时期,是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其思想意识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增长使得大学生在认知方面经常产生偏差,发展和成才等矛盾的凸显冲击着大学生正常的成长,使得大学生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对种种冲突与不适应、影响与干扰,产生心理危机,自杀或他杀现象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 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现状

多年来,学者们致力于理论分析、研究高校学生的自杀率、自杀的心理类型、特征、原因以及干预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危机干预系统总体上还是薄弱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具体体现:

2.1 从业人员少,分布较集中。目前我国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还不足200人,且多数在精神卫生医院。高校从事心理危机干预和研究的人极少,危机干预的理论和实践严重缺乏,应对效能比较低下。

2.2 理论的借鉴性与实践的操作性存在差距。理论主要来源于国外借鉴。以我国当代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索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研究现代社会危机导致的危机引发的自杀研究较少,理论在更好地服务于实践工作的需要方面针对性不强,与实际操作存在差距。

2.3 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2004年扬州大学、武汉大学相继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2006年北方边疆,地方综合性高校,如黑龙江大学还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开设《心理危机干预》课程,培养专业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实践人才。

3 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之一就是:确保学生自杀数量的减少。构建一个完整的危机干预系统,使之能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采取迅速、及时的心理干预。国外关于自杀危机干预的研究起于近几年,属于新兴的学科。我国在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要大力开展培训工作,依据本土化研究方法分析我国大学生自杀的心理特点和过程,做到对高危人群自杀危险性的早期评估:存在家族自杀史、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或负性应激源、情绪长期低落抑郁、性格极端孤僻内向、回避社会交往、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对现实冷漠、明显的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等情况的学生要给予特殊关注。在心理普查和心理档案建立的情况下跟踪评估,构建大学生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

3.1 大学生危机源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应激源:从学生个体角度:生理、心理、精神反应、性格内向、认知偏执、负性情绪及情绪波动、人际关系紧张、自身价值实现程度、自我认同危机、个性缺陷、前途丧失信心、爱情失败和空虚无聊、对挫折的承受力差以及对现实的不满等;从家庭角度:家庭贫困、亲子关系不良、家庭关系复杂、家庭变故以及自杀行为的家族聚集性;从学校角度:校园环境适应、学业压力、考试焦虑、升学、竞争;从社会角度:择业、社会变化的不适应以及地震、火灾、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危机现象的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尤为重要,是有效化解危机的前提。

3.2 危机预防与干预流程分析。

3.2.1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跟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来源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积淀。进入大学后,自入学始进行心理健康测查,根据测查结果分类管理,跟踪开展心理卫生与健康教育,监控心理发展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防患于未然。同时根据高等教育不同阶段,减轻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与压力,提高综合素质,增长就业率,跟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预防自杀的有效途径之一。

3.2.2 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健全危机干预系统。危机干预中心与心理咨询中心不同。其职能应由领导团队与执行团队两个部分构成。领导团队的职能是制定学生危机干预预案并不断完善,在危机事件中协调各方面资源实施预案。面对危机事件做到上令下达、下情上传,保持信息畅通。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危机问题、及时干预,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执行团队职能是在日常吸纳大量的非专业人员参与,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以便非专业人员在第一时间在危机现场发现危机人员,直接进行现场危机干预。对自杀个体及时抢救,防止复发。对于自杀死亡案事件,注意缜密调查研究,妥善进行善后处置,开展相关人员危机干预,避免及减少负面影响。

3.2.3 加强对学生、教师团体工作队伍的沟通与培训。根据危机发生过程的轻生形成阶段――矛盾冲突阶段――轻生行为选择阶段的三个阶段做好紧急干预工作。开展危机预防与干预活动,注重以课程建设为起点,融进学科教学中,开展院系、班级主题活动和团体培训,提高大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自助能力。当由于特殊的事件产生心理困惑或心理危机时,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辅导使大学生们了解和掌握应付心理冲突、心理紧张与心理压力的心理学方法与技巧,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使之富有成效地学习,健康地生活,愉快地与人交往,积极应对挫折与压力以及突发事件,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3.2.4 及时总结危机干预经验,为日后提供策略参考。提供专业危机干预技术支持,科学制定可操作性危机管理预案;建立危机预防与干预信息网络,达到系统信息畅通;快速反应,干预及时;定期开展专业报告会,及时总结经验,形成理论体系,为相关院校提供可操作性理论与实践经验。

3.2.5 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针对个别性格内向、敏感、孤僻,对外界刺激反应大,容易压抑自己情绪,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的个案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一个有效的、长期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社会交往协作系统,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同时增强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相关人员的危机意识,提升处在危机状态中的学生个体应付危机的能力,使之尽快恢复心理平衡。

构建科学、完善的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系统,使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事件时,不是采取极端行为,自伤或伤害他人,而是通过自己原有的心理学知识体系正确认知心理危机,积极应对心理危机,促进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坚持预防为主,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并承担社会责任,自助助人。

构建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系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发现和识别危机信号并报告给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延缓危机发展,同时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进行心理帮助和危机干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社会心理氛围。(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552200)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心理危机及可能引发的后果[EB/OL].北京社科规划,

2003-08-01

2 [美]乔治・T・米尔科维奇.薪酬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2(292)

篇4

关键词:择业 心理危机 干预 机制

当今时代,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愈加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因就业心理问题出现的恶性事件、不良事件时有发生。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安全稳定的校园,也为了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高校择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高校择业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任务是当大学生个体或群体因择业问题发生重大恶性事件时,如自杀、自残、暴力冲突等,学校学生处、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部门和心理咨询服务人员要能及时、有效地对事件的当事人或人群进行干预,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心理辅导。建立高校择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多部门协作,从专业角度共同制订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

首先学校要以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消极心理问题的解决为目的,建立惠及全体在校学生的择业心理教育体系,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发展咨询服务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同时多部门协作,从专业角度共同制订择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保障择业心理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中,要明确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的组成及各自的职责。一般由校长任组长,负责统筹整个学校的择业心理教育工作的方向和进程等,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困难;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确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协助组长解决困难;学校心理咨询辅导教师、学生管理部门负责人、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各系负责人以及各班辅导员、班主任为小组成员,主要负责学校择业心理教育、咨询服务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全面实施。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中,要确定危机事件处理的流程:危机事件发生时,发现人应迅速向辅导员、班主任或现场值班老师汇报;现场老师应迅速向系主任、分管校长汇报,并在征得同意后第一时间展开紧急处理;系主任、分管校长要判断事件严重程度,程度较严重的则迅速上报校长并通知相关人员及时赶到;若事态严重校长需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了解情况,并与其他老师共同处理危机;心理咨询老师和辅导员、班主任应对当事人和目击者做心理疏导,还应及时通知家长,一起协同处理;校内对于事件处理达成一致意见后,上报相关部门,若征得家长同意,可对外公布该事件及处理情况;妥善处理事后相关问题,改善前期处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心理老师和辅导员、班主任还需负责消除心理危机事件对学生和其他群体的心理影响,如涉及人数较多则可开展团体辅导、讲座等来消除事件对群体的心理影响;之后,相关人员要对整个事件进行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

二、制定制度,明确责任,培训相关人员,共同维护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网络的安全运行

择业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要以规章制度明确每个人的职责以及失职的处理方法,保证岗位有人、责任到人,并应重点突出相互之间的合作,以确保小组工作的正常运转,维护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网络的安全运行。具体来说,小组的组长要发挥领导、规划、督查作用;学生管理部门和系部要结成积极促进的力量;辅导员、班主任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专职或兼职心理老师要起到专业引领作用,需对辅导员、班主任等一线管理者和老师进行心理咨询技能方面的培训,将心理咨询技能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各班级还要选拔一名热心服务同学、开朗乐观、沟通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班级心理委员,并兼任校心理协会会员,协助心理老师和心理协会开展工作。专职心理老师的职责除接待来访学生,指导心理社团的工作外,还应做好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只有各组员之间精诚合作,才能取得心理教育工作的良好成效。

三、抓住关键时段做好心理危机定期排查工作

择业心理教育咨询服务机构要抓住几个关键时段做好心理危机的排查工作。一是新生心理普查结束后,要将普查中发现的有择业心理障碍的学生逐个约谈,层层排查,按照心理障碍的不同程度以合情合理的方式及时解决问题。二是根据高校的特点,在学生到校外进行实习实训的前后,进行跟踪访谈、排查,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工作环境中,了解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及时预防和化解学生因适应不良而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三是在学生毕业前忙于找工作的时期,要特别关注那些原本心理脆弱的学生,关注双困生和残疾生群体,及时疏导,配合就业部门和辅导员、班主任,了解学生职业愿望和心理需求,一对一地帮扶,做好就业推荐工作,防患于未然。

四、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的劝导、疏解和转介工作

对于已经产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心理咨询老师要配合学校相关人员,第一时间赶到事故地点展开工作,了解情况,运用专业知识及时对心理危机学生进行劝导,做好心理危机学生和周围学生群体的心理疏解工作。当危机初步排解后,应协助监护人进一步做好咨询、疏导、安抚工作,依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转介到专业机构治疗,并配合做好监控和转介工作。

有条件的高校可在校医院设立精神科门诊,或聘请精神专科职业医师到校医院定期坐诊,这样更有利于及早发现心理危机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建立高校择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有力保障,必将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促进高校的就业工作,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传旭 姚本先主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0. 205~226

篇5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角色定位;职能发挥

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参与者。笔者认为辅导员在心理健康工作事务中应实行以“普及性、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体,以“针对性、应急性、排障性”的心理危机干预为补充的工作模式,对自身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能发挥加深理解,以提高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主动参与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用思政工作的政策、渠道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赋予其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条件。辅导员是大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是主要的精神关怀实施者,在日常工作中更容易与学生培养情感,这使学生对辅导员具有比一般任课教师更高的信任感和权威性;辅导员拥有更多专门时间、空间接近和了解学生,更易于及时把握学生的各种思想和行为动态,有利于通过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有计划、有针对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理念

坚持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和育人目标上存在内在一致性,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心理基础。辅导员要创新德育观念,形成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的四元德育格局,使德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和依托,发挥德育在培养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德育的内容和手段,让思政教育更加符合心理规律,获得更好的效果。

2.贯通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转变被动应对矫治型教育为主动引导发展型教育,更新过去坐等学生上门、个别私密交谈的单一模式,采取主动谈心、心理动态调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指导阅读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第一,建立机制,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辅导员工作要建立日常谈心制,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思想和心理动态,并建立连续档案,尤其是要了解就业困难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情感受挫学生、违规违纪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及时跟踪反馈;要建立以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为轴线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选任班级心理委员,畅通信息渠道,实施朋辈辅导;要配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建立心理问题筛查、跟踪、干预、控制为轴线的一体化工作机制。

第二,立足实际,加强对心理问题源头的解决。心理问题的背后往往是现实问题,如学业、经济、感情、家庭等。辅导员在深入学生了解具体情况、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更应该考虑问题源头的解决,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要加强与学生家庭层面、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沟通,争取多方资源,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增强心理问题学生对同学、老师、学校、社会和国家的认同感,缓解精神压力,消除心理隐患。同时,辅导员要协助专业人员通过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等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第三,拓展形式,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辅导员可以通过学生工作组织管理体系,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以素质拓展、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演讲征文等形式,扩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效果;可以依托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化体育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支点,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改善学生的自我认知,促进良性自我满足,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辅导员要注重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开展心理志愿者、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团队辅导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调适。此外,辅导员要特别注重网络阵地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网络的平等性、隐蔽性、便捷性和实时性等特点,强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协同参与应急心理危机干预,发挥预警、协调和善后作用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那些正在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或即将面临危险的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使其恢复心理平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先天”和“后天”的优势,经过适当培训后完全可以承担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但是,由于心理危机干预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心理咨询等系统理论和专业技能,而辅导员普遍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特别是年轻辅导员不善于区分学生存在的是思想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在面对危机干预的复杂情况时容易错误把握;经过专门培训的辅导员能够具备一定的危机干预知识,但不代表具备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且非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辅导员也没有必要具备完全的心理学专业水平。因此,我认为辅导员应该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参与者,是专业人员的助手,在危机干预过程中扮演“干预机制构建者”、“危机情况发现者”、“事件协助处理者”、“后期干预关注者”和“积极效果引导者”等角色。

1.当好“干预机制构建者”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生、社会等多方协调作用。辅导员是学校、学生、社会之间的桥梁和枢纽,可以通过构建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在纵向上形成危机预防的落实渠道和危机反应的快速通道,在横向上实现相关教职员工与全体学生的参与,明确危机事件处理流程和不同人员的干预职责,实现相互配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交流和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身处境、正确看待心理变化,提高学生接受外界帮助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自助、学会求助、学会助人”;可以通过与社会以及学生家庭、朋友保持密切联系,争取和提供有效的外部环境支持。通过这些方法,最终形成以学校支持系统为基础、学生自助系统为关键、社会支持系统为支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三维机制。

2.当好“危机情况发现者”

辅导员要及时了解学生动态,警惕可能影响学生心理状况的突发事件和潜在因素,同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和实务知识,对常见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有一定的判定力,便于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现学生存在严重心理危机问题,要及时和专业工作人员联系,不能取代专业人员,避免因轻易做出判断而贻误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机。

3.当好“事件协调处理者”

辅导员一般是学生事务的第一责任人,在出现心理危机信号或发生危机事件后往往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要运用既有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和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努力在第一时间将可能发生的危机影响程度减到最小,为专业人员进一步介入做好铺垫。辅导员要向专业人员提供当事人的相关信息,做好学生家长和同学的联络安抚和教育,统筹好学生、学校、家长的关系。

篇6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危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受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竞争加剧等变化,影响人们心理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据统计,目前全国心理疾病病人约1600万。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16%―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精神障碍已成为每年大学新生退学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是两类最重要的大学生心理危机源;就危机脆弱性而言,36.6%的同学在面临危机时会出现不平衡的状态,10.2%的同学在面临危机时可能非常脆弱;自我压弹能力、危机处理方式、社会支持与危机脆弱性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1]

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抑郁心理。由于民办高校的招生范围所限,进入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在与其他普通高校大学生交往时容易产生抑郁的心理,感觉不公平,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于是,部分学生就会出现抑郁心理,表现出悲观、自责等倾向,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意志消沉,不爱学习,对生活充满了失望。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在公共场合与人交往常常显得拘谨,羞怯和寡言,更愿意独处。

(二)焦虑心理。主要表现在对学业、就业形势、家庭的经济状况等方面的焦虑。民办大学校园里,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可竞争是残酷而激烈的,总有人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往往会产生很强的失落感。据调查统计,有35%的学生感到自己的心态压抑和焦虑,有85%的学生感到最焦虑的问题是“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前景未卜”。[2]有的学生对自己不能有正确的认识,在择业前盲目乐观,过高估计自己,在就业失败后,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导致紧张、烦躁、焦虑、情绪低落和自卑,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自卑心理。进入大学校园后,部分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容易自视处处不如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情绪低落,终日郁郁寡欢。在他们内心里,一方面有着强烈的交往需要,渴望被理解,希望有朋友可以倾诉,分担喜怒哀乐。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有自我封闭的倾向,出现强烈的自卑心理。家境贫困也是部分大学生自卑的因素之一。

(四)青春期发育及恋爱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渴望与异性接触、交往,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与爱情,因此有些人容易陷入感情的漩涡,被暗恋、失恋等问题困扰,从而产生郁闷、痛苦等情绪。自责、内疚、担心、恐惧困恼着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正是由于部分民办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感情纠葛、人际关系、经济问题、就业压力等等诸多问题使种种因素使得大学生无所适从,产生很大的心理危机。

二、民办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现状

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覆盖面广、普及性强的特点。有学者曾指出,目前民办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应变能力和意识差。当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时,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行动迟缓,对于有心理危机的学生防控意识差。

2、对待学生心理危机的非科学化和非专业化现象严重,强制干预情况较多。对待有心理危机的学生主要还是采取班主任、辅导员说服教育以及道理说教等思想工作方式,甚至直接采取强制干预等手段。

3、缺乏高素质、专业性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和有效的机制。从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员大多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选的,缺乏心理专业知识,基本上没有建立专业化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和有效的机制。

4、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社会严重脱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固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他的心理成长历程密切相关,同时受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家庭、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教育熏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4]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仅是大学生的个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对大学生开展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成为民办高校面临的紧迫课题。

三、建立有效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对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的一种短期的、有针对性的帮助行为,目的是随时向那些正在经历心理危机、处于困境和遭受挫折,将要发生危险的大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

针对目前民办高校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和建立有效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一)增强干预意识

学生心理危机是可以预防的,但这必须有赖于校领导的重视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有效建立。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增强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意识和重要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连续性、长期性的工作。建立后干预机制不仅是对干预效果的强化和保证,也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需要。

(二)提高专业水平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专业领域看,危机干预是从心理学和人类服务专业中分化出来的一个分支学科,它需要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或危机干预机构中的心理咨询员或咨询师去消除和救助产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因而,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专门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和提高从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三)完善教育模式

1、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是一个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种教育方式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在大学新生入学之初通过采用科学的心理测量工具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对那些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要逐一访谈,并根据访谈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干预,实行动态管理。

2、抓好“两课”教育。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可以说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心理逐渐成熟以及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从而帮助大学生避免和减少成长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曲折性。[5]

3、通过现代化的传媒工具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开通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引导的QQ心理咨询平台,以此通过互联网帮助学生们解决平时当面不敢说、不好说的心理障碍,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引导,避免了更多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

四、结语

基于素质教育体制下的民办高校教育,应当将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这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引导民办高校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危机,理性处理危机,顺利度过危机,获得良好发展的重要措施。只有在这样的心理危机干预体制下,学生们才有可能由内而外的健康,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成长为祖国的栋梁。

参考文献:

[1] 刘取芝.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策略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 2005.

[2] 贺文佳.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探析[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3

[3] 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4):26~29

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一、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概述

1.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人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合理和稳定的心理状态,并且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有效调节自身,正确认识自己,控制情绪,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使自己保持平衡和协调。健康是相对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没有明确的界限,一直处于适应和调整之中。

2.危机干预的概念

危机干预是指对处于心理状态异常者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当事者症状得到缓解,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学会新的应对技巧,提高抗挫能力。危机干预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当事者解决问题、渡过危机,减少和避免自伤、自杀等伤害性后果。然后,帮助当事者认清事件本质,建立合理的认知体系,使其从危机和创伤事件中恢复,摆脱困扰。

3.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的现实意义

心理素质的高低是人才综合素质的评判基础,它渗透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之中,体现在学习、工作、恋爱、交友等诸多方面。大学阶段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会理性分析自己,客观地认识外部环境,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正确的婚恋观等。因此,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能够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敢于迎接挑战,主动克服困难。

二、心理危机干预对策

1.宏观层面

(1)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充分认识当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在开展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观念、品行习惯和人格魅力,适当增加文体活动,增强学生体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心理机能的协调发展。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与学生工作相关的每位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进修、定期培训等手段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在年级、班级范围内设立学生心理委员,关注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情绪、行为极为反常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向辅导员和有关领导汇报。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载体的功能,加强物质建设、精神建设和制度建设。从辅导员角度来说,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识。

2.具体工作角度

(1)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大学生入学之初,辅导员就应主动联系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开展新生心理筛查。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讲、填写问卷调查、自评量表等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辅导员对比筛查结果,掌握学生个性心理特性及心理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学生中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患者。

(2)开展心理咨询,多渠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当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是开展心理咨询或辅导。一个完整、有效的心理咨询案例,一般包涵这样一个过程:建立咨访关系收集资料澄清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实施行动检查反馈结束巩固。它能够帮助学生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改变不合理认知,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尽快走出阴影。近些年,还有不少高校探索了心理咨询的多种模式,比如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与行为训练、网络咨询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此基础上,辅导员还应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开展在线咨询和博客交流,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3)建设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提高心理问题应对能力。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等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并统筹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辅导员工作而言,要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指导制度、危机预警制度、贫困生帮扶制度、家校定期交流制度等形式搭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让学生真正从中获得帮扶与指导。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朋辈辅导 大学生 心理危机 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219-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挑战。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出现自杀或他杀的事件屡见不鲜,给自己和家庭、学校及社会都带来了及其不良的影响。如何进行科学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广大高校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朋辈辅导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有着普通心理咨询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现状

1.心理咨询机构不健全,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有不少高校对心理健康工作重视不够,经费跟不上,导致很多心理咨询中心形同虚设,或心理咨询专职老师数量较少,或缺少对心理咨询专职老师进行进一步的培养 [1]。目前不少高校专职心理咨询老师的配备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并且一般心理咨询老师只能接触到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而这部分学生只占所有需要帮助学生的一小部分。

2.辅导员缺乏危机干预相关知识

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繁重,学科背景不一,大多缺乏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知识。学生问题涉及面广而杂,因此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判断和干预能力较弱[2]。有的辅导员仅凭个人经验就判断某个学生不会自杀,轻视的后果可能是无法挽回的。也有的辅导员小题大做,误判个别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有自杀倾向,过分关注,从而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增大[3]。

3.学生心理危机自预能力薄弱

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但仍有不少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偏见,有的学生认为只有“心理有问题”或者得了“精神病”的人才会去做心理咨询,有的学生不信任心理咨询老师,怕自己的秘密被泄露出去,因此憋在心里不向任何人倾诉[4]。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 79.8% ),其次是向母亲( 45.5% )、同学 ( 38.6% ) 等倾诉,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仅占3.2%[5]。很多同学在真正遭遇心理危机情况时,主动寻求专业帮助的意识薄弱,这样可能会错过进行干预的宝贵时机,从而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二、朋辈辅导在危机干预中的优势

朋辈辅导是指由经过培训或督导后的非专业人员(朋辈辅导员)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朋友和同学,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情感沟通、心理问题探讨、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等,帮助同龄人解决日常遇到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困扰,提高彼此的自我管理能力,推动群体的互助、关怀和支持,实现“自助”的成长模式[6]。与普通心理咨询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朋辈辅导覆盖范围更广泛

高校的专职心理咨询老师数量有限,并且心理咨询老师只能接触到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难以满足实际需要。而朋辈辅导员主要由高年级同学、各班心理委员、心理协会成员等组成,广泛分布在各个年级、班级和宿舍里,这都有助于他们提供安慰、鼓励和劝导等心理支持,便利高效的拓宽了心理危机干预的覆盖范围[6]。

2.朋辈辅导发现问题更及时

心理危机的出现通常是有预兆的,及时发现才能及时干预。朋辈辅导员与同学们共同学习生活,交往频繁,时空距离都非常接近,当身边同学出现异常时,他们往往能及时发现,对危机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快速向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上报,使遭遇心理危机的同学能够及时得到救助。

3.朋辈辅导解决问题更高效

朋辈辅导员多数由高年级同学、学生干部等担任,他们与出现心理危机的同学往往有着相似的经历和体验,感情上容易产生共鸣,互相更容易相互理解和沟通。这个优势是辅导员、家长和心理咨询老师无法比拟的。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出现心理危机的同学更容易对朋辈辅导员敞开心扉,迅速的建立起信任关系。

三、朋辈辅导在危机干预中的应用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危机事件

由于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偏见,因此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纠正对心理咨询的偏见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至关重要。作为朋辈辅导员,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比如通过校园广播、微博、微信等互动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定期举办心理沙龙、心理团体辅导、心理剧表演、心理征文比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7]。

2.关注了解同学动态,及时上报心理危机事件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一个难点就是及时发现出现心理异常情况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会有一些异常表现。作为身处普通同学之中的朋辈辅导员,可以及时了解同学们的心理动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可以运用危机干预的专业手段进行及时处理[8]。当情况严重时,可以及时上报给辅导员和心理咨询中心,从而有效避免心理危机事件发生。

3.对遭遇过心理危机的同学提供后续援助工作

一般当学生的心理危机急性期过去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至正常状态。朋辈辅导员和同学们生活在一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为遭遇过心理危机的同学提供支持和鼓励。也能够随时关注这些同学,防止危机事件再次发生[9]。

朋辈辅导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虽然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对完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切实提高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效,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有华, 马昌保. 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4(7): 4-6.

[2]王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 (25): 75-76.

[3]金玲华, 王艳. 当前国内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太原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2): 99-100.

[4]沈丹.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意识及危机干预现状分析[J]. 中国建设教育, 2013, (4): 83-85.

[5]宋振韶,徐蕾.朋辈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展望[C]. 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2012(1):211-216.

[6]孙庆瑶.朋辈辅导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J].才智,2014,(26): 196-196.

[7]张常青,董晓薇. 刍议朋辈心理咨询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 学理论, 2014, (12): 86-87.

[8]林静. 朋辈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作用的探讨[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8): 26-28.

篇9

民办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属于高等教育生源最底层的,录取分数低,很多学生存在较强的高考挫败感,入学以后因为学习基础薄弱和高昂的学费等原因也容易导致其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而民办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投入是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既要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又要符合民办高职院校投入少的实际情况,平衡两者关系,切实制定出一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

随着网络报道的各类高校学生死亡、失联事件频率的增加,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加强危机干预体系的建设,但高职教育和民办机制的特殊性等原因导致了在心理健康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仍存在种种困难。因此在正确认识和了解民办高职院校性质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探讨推进这项工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民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建设的现状

1.重视程度不够

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的领导们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基本停留在“不要出事”这点上,只要保证安全和稳定即可。所谓的重视也只是在口头上重视,只要在迎接检查的时候,提供的各种材料符合要求即可。而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且具有隐蔽性,因此对学生心理问题难以做到量化和及时显现,这也导致学校对这块工作总体重视不够。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形成全员参与的氛围,且学院的重点工作是招生和教学,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则属于边缘化的工作,在有些学校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工作。

2.心理健康组织、机制、队伍不健全

辛自强2012年的研究发现,25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上在逐年提高,说明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那些985、211重点大学,国家资源的倾斜,大量的投入、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改善为学生心理健康创造了良好的背景。而民办高职院校的收入全部来源于学生的学费,这种企业性质就导致招生是院校发展的生命线,而教工往往一人多岗,像心理健康专职老师这样的岗位往往是由学生处职员担任的,鲜少有民办高职院校有独立设置的心理机构和人员配备。随着国家和省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民办高职院校也在政策要求下制定了各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案、三级网络制度和危机干预制度等,也组建了校内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但实际运行效果不甚理想。

3.心理健康工作各项保障和落实不到位

民办高职院校在上级政策要求下,在形式上是符合心理健康工作检查要求的,但在实际上却相差甚远,主要体现在:民办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投入不够,经费、人员、场地、制度等软硬件均不能保障和落实。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条件保障,能开展基本的工作,如有专职人员、有咨询室,但缺乏经费投入,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条件都不能满足。笔者试图在这种投入不够的情况下,探讨一种投入少,又切实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模式。

4.教师缺乏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发展局限,行政岗位中层以上领导大部分是公办退休领导返聘来的,职称发展也艰难异常,在这种教师缺乏发展空间但却承担着比公办院校教师更重的工作量时,教师如何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二、民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建设的建议

1.完善校-院-班三级网络建设,制定心理危机干预预案

制度的建立可以明确责任和分工,也可在学院范围建立一个工作网络和预警网络。一级网络是心理健康中心为主,负责指导和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咨询、团辅等工作;二级网络是院系这一级,主要由兼职心理老师、心理辅导员、辅导员为主在学生管理的一线中处理学生中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和上报学生危机事件;三级网络主要是班级心理委员、学生骨干、学生党员、寝室长、心协(心委会)学生干部等组成,他们往往是学生危机事件的最早发现者,同时他们开展的朋辈辅导活动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三级网络的基础上,加强危机早期预警和识别,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周报制(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和系部月报制(系部心理健康工作台账),一旦发现危机现象立即启动危机干预程序。

2.做好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做好心理健康档案管理

充分利用每年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的机会,筛选出有心理障碍和自杀倾向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对心理异常的学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建立危机干预档案。利用心理测试软件的危机干预功能一方面可以筛选出需要干预的对象,另一方面可以在软件上为学生建立危机干预档案,从而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各系院兼职心理老师或心理辅导员也可以将系院中发现的需要干预的学生情况在软件中上报,既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又能留下完整的档案材料。

3.加强兼职心理老师培养和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

民办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工作的队伍一般是由专职人员带领兼职人员组成的,兼职人员往往是辅导员担任的。因此在带领和指导这些辅导员开展工作时,首先,让其对自己的职业进行一个规划,帮助辅导员向职业发展性的方向引领,这不仅有利于兼职心理老师可以更好的配合开展工作,也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业务水平培养,如校内培训、网络培训、省市级的心理健康培训等,让其参与到心理健康课程、团辅、各类心理健康活动指导等,在实践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第三,督促和帮助兼职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费用由学校和兼职辅导员共同承担。通过这三步培养,兼职辅导员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助力,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不仅仅帮助他们自身提高心理健康发展水平,通过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可以让班级心理委员有效地去识别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危机事件,及时上报。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群众基础,指导其在班级开展各类朋辈辅导活动。

4.开设心理健康慕课必选课、心理健康公选课并配套主题教育活动丰富第二课堂

利用慕课不占用教室、课时和师资的优势,可以大范围低成本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于有进一步提升需要的学生,可以再选修心理健康公选课,有针对性地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利用主题教育的活动形式,由心理辅导员组织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心理健康专题后进行相应的拓展学习——团辅、素质拓展、辩论、心理剧等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课程,又在欢乐的氛围中提升认识。

5.在个体咨询的基础上加强团体咨询和团体辅导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有咨询的需求,但往往不敢迈出那一步,因此开展团体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可以较好地解决那些有求治意向但缺乏动力者。

6.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

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不仅可以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多参与活动还拓展人际圈子,夯实了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7.专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要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培训

心理危机干预对专业要求非常高,专职心理老师除了要加强学习以外,一旦遇到学生自杀等事件可以向所在地区的心理学会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寻求专业帮助,由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师来协助处理危机事件。对于危机事件的预防教育以及危机事件的发现、预警、干预、转介和后期跟踪要制定成预案,还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

三、总结

近几年生源急剧下降,民办高职院校处于相对比较困难的时期,对心理健康方面的投入有限。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最根本的是运用好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这两支队伍,普及心理健康慕课和各类主题团辅活动,立体化运行三级网络,及时处理各类上报危机干预事件。

作者:王琴 王绍福 邹艳星 袁晖 周萍 单位: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过正达.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6):93-96.

[2]王珊.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45-47.

篇10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危机;产生原因;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23-03

心理危机,通常指个体遇到自身或外界的突发事件时导致的心理状态严重失衡,自身又无力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常态的状况。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危机事件都有可能导致个体内心的失衡,引发心理危机。危机可能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影响,如创伤后的应激障碍、适应障碍、抑郁及焦虑等等。高职校园中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学生群体主要是贫困生群体、独生子女群体、新生群体、毕业生群体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

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类型

发展性危机发展性危机往往出现在高职学生发展成长过程中某些重大转变的时候。这时,外界要求个体应对重大改变,而个人原有的行为和能力不足以应对新问题,新的行为和能力尚未形成,致使个人的行为和情绪处于无序状态。如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对环境不适应,班级、宿舍等的调整都可能引发心理危机。

人际关系危机人际关系危机主要指高职学生在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适、自闭、逃避、自负以及难以调和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高职学生每个人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价值观、性格以及兴趣爱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会不可避免地带来磨擦和冲突,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产生人际关系方面的危机,给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就业危机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高职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有的高职学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好、其他方面的能力又不强的学生,就业的压力就更重;有的高职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带来的压力,不断给自己施压,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一旦努力失败就会体验到严重的挫折感和失败感。

学习危机对高职学生而言,学习是主要任务。有的高职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有的高职学生学习方法有问题,学习难度大、要求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导致情绪波动;有的高职学生有参加学期考试、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这些都可能导致高职学生出现学习方面的压力,甚至出现强迫、焦虑、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情感危机情感危机是指高职学生在感情上遭到突然的打击,使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严重地干扰其正常思维和对事物的判断处理能力,甚至使工作学习无法进行。在极度的悲痛、恐惧、紧张、抑郁、焦虑、烦躁情绪下,极易产生攻击行为,导致精神崩溃。在高职学生中最常见的情感危机莫过于失去亲人和恋人,特别是失恋是诱发高职学生情感危机的重要因素,有的高职学生因为恋爱失败而导致心理异常,因此走向极端,甚至酿成悲剧。

高职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人们必须根据从社会中所获得的信息,不断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功能,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适应社会的要求。然而,这种适应性有时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失调,从而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不良影响,引起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带来情绪体验上的巨大变化,严重持久的心理平衡失调会导致心理失常。随着改革深入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有些人的社会心态严重失常,急于求成的浮躁、盲目冲动的攀比等各种心态,汇成了巨大的社会思潮,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心态,引起了学生心理上的强烈变化,导致种种心理不适、精神障碍乃至心理异常。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高职学生看到别人过着富裕安逸的生活,而自己一无所有,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因此而产生心理障碍,若再受到打击,就会引发更大的心理危机。在学习、经济、就业、人际关系等压力面前,部分高职学生开始消极苦闷,悲观失望,心理严重失衡,出现心理危机,甚至走上绝路。

个体易感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认知发展不成熟。高职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但形式逻辑思维仍占优势,这使得高职学生不能客观、全面、辩证、理性地认识事物,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和绝对性,对事物常常做出非此即彼、非善即恶、非好即坏的简单评价;高职学生开始把关注的重点转向自我,发现、探求自己微妙的内心世界,高职学生对自我的高度关注,使他们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另外,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也会使高职学生对自我产生不确定性,有时的自我评价是积极的,认为自己很优秀,有时又是消极的,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些使高职学生内心冲突加剧,感到强烈的痛苦和不安。(2)情绪发展不成熟。高职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时期,情绪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的情绪逐渐趋向成熟与理性,对自我情绪有一定的控制力,情绪表达较为内隐和含蓄;另一方面,他们的情绪特征还具有不成熟的因素,表现为情绪波动性较大,情绪体验深刻,易激怒,易冲动,且持续时间较长。这些情绪发展的不足,便成为潜在的危险因素。(3)自我控制能力弱。一个人心理的成长是不断拒绝诱惑、自我控制的过程。很多高职学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缺乏真正的内在动机与需求。这是因为我国的高职学生从小学开始一直按照家长或成人设定的目标努力,到进入高职院校才开始思考自己的兴趣、动机与愿望。甚至有的高职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内心的动机没有发掘出来,而靠外在动机维持的学业动机很快会衰减,在面对众多诱惑时,他们会表现出较低的自我控制力,表现出无所事事、消极度日、沉溺网络等行为,甚至出现因沉溺于网络而逃课、逃学甚至退学的现象。(4)不良心态。不良心态是引发心理危机的重要因素。如有的高职学生由于没有确立恰当的人生目标,感觉不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人生价值,产生空虚无聊的感觉;有的高职学生把刚愎自用和轻率当作果断,把犹豫彷徨当作沉着冷静,把固执己见当作顽强等等,表现出不良的意志品质;有的高职学生有着明显的个性缺陷,如懒惰、退缩、狭隘、虚荣、嫉妒等;有的高职学生对大学学习、管理模式、人际关系等方面不适应,表现出强烈的失落感、孤独感,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高职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

建设心理危机干预团队不论在何种学校危机干预的计划中,作为执行者的心理危机干预团队都是非常关键和核心的角色。一个危机干预计划如果缺乏有能力的人加以实施,就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团队成员的组成最好是多元背景的,应包括学校行政人员、学校心理咨询师、医护人员、教师及其他提供支持的人员等。除了这些常规的成员外,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团队有时还应包括辅导员和学生骨干,辅导员和学生骨干在提供预警信息、急性危机的临时救助以及自杀预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团队建设不仅包括学校内部的人员,而且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强调团队协作。在学校内部的危机干预团队加强配合的同时,也需要加强跨学校、跨地区的合作,从而形成一个干预网络,争取更广泛的合作和支持。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自预知识普及工作通过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心理自我保健知识的宣传,帮助学生了解有关青少年阶段的心理特征、心理问题的症状及其危害,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和自我心理调节水平;通过建立在校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密切关注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对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做出及时诊断和预警;通过心理危机救助和自救知识在高职学生中的普及和推广,使高职学生了解心理危机的涵义、特征和症状表现,掌握一定的危机救助技巧,形成积极的求助与助人意识;通过提供心理危机援助,及时为危机事件的当事学生提供心理危机援助,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功能和心态平衡,重新获得应变能力,必要时进行转诊。

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心理危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高职学生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不能够独立应对,因此,社会支持就显得十分重要。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人员应尽的责任,也是当事人周围的人(如亲人、同学、朋友、老师)应关注的事情,要根据心理危机者的实际情况,动员其亲人、朋友,给予关爱、安慰和帮助,以消除其孤独无助感。因此,心理危机的干预还要从多方面去努力,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体的联系,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支持系统,给予心理危机个体以直接帮助。

增强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能力自我合理化是使产生心理危机的高职学生重新认知世界的有效方法之一,高职学生应学会悦纳自我、接受现实,善于用各种理由把环境进行合理化。要学会积极调适情绪,危机的出现会使人们极度地紧张和沮丧,而且消极的挫折体验将使危机进一步恶化,因此,调适情绪就显得很重要。通过调整情绪,可使诸如焦虑导致恐慌、沮丧导致失望等情绪的恶性循环得到控制。调适情绪的方法有很多,如过分紧张的消除、尽情痛哭、呐喊宣泄等都是以情绪调适为主要目标的应对方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使遭受危机的个体重新适应社会,还可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不再为消极紧张的情绪所困扰,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表现为找人倾诉烦恼、与自己的朋友一起散步,或者独自听听音乐,静静地坐一会儿,等等,也能达到调适情绪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71-76.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45-247.

[3]杨微梅,黎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探析[J].高教论坛,2010,(1):40-43.

[4]林可.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思考与对策[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150-152.

[5]陶华蕾.大学生心理危机原因分析与干预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1,(15):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