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骨质疏松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990年在丹麦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以及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确认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定义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一种退行性改变,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根据其临床症状及体征,本病属中医学“骨痿”、“骨痹”的范畴。
分型
骨质疏松症可分为三大类,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两型,Ⅰ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发生于绝经期后妇女,属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OP),男性患者比例增多,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相反,属低转换型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是目前骨质疏松各类型中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Ⅰ、Ⅱ型特点比较见表1。
临床表现
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主要的和最重要的主诉特征,疼痛的部位以腰背部为主,后期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也可以是全身骨骼疼痛,或者髋、膝、腕关节疼痛。这种疼痛发生的原因是由于骨转换加快,骨量丢失加速,骨小梁破坏增加,骨支撑结构难以承载相应的应力(如重力、肌肉的牵拉力等)所致。这时轻微的力量就可以导致骨折的发生,当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波及椎管,导致脊髓和神经损伤时,可出现肢体麻木、疼痛,或肋间神经痛等症状。因而疼痛可以作为骨折阈值的临床指征。
篇2
[关键词] 体重指数;骨质疏松症;男性
[中图分类号] R589.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1-0025-02
骨质疏松(OP)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病,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从而骨脆性增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它可引起患者骨痛、骨折等临床表现,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由于受种族、地域、生活方式等影响,各地区骨质疏松发生情况有所差异。为了解本地区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本文对本地区常住人口中465例老年人群进行调查及分析,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就本地区常住人口中老年男性进行随机抽样检查。实际检查人数共465例,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152 例为OP 组,非骨质疏松患者313例为非OP 组。所有入选对象均经X线检查及骨密度检测,骨质疏松诊断符合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制定的标准[1],并排除患有继发性骨质疏松及其他明确影响骨代谢的疾病。
1.2研究方法
制定统一的表格,并由经统一培训的医务人员询问病史并记录相关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检查确定腰椎、颈椎及各关节等部位是否有骨质增生;采用法国DMSCHALLENGER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测量,并根据WHO骨质疏松症专题工作小组制定的标准进行结果判定[2]。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在单因素分析结果基础上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影响因素水平,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年龄、身高、体重比较
两组在体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年龄、身高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年龄、身高、体重比较(x±s)
2.2两组体重指数(BMI)及运动情况比较
两组BMI、运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两组生活习惯情况比较
两组吸烟、营养失衡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两组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分布情况比较
糖尿病在两组间分布有差异(P < 0.05),而高血压、冠心病分布无明显差异。见表4。
2.5 OP危险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BMI、运动、体重是OP的保护因素,而吸烟、营养失衡、糖尿病是OP的危险因素。见表5。
3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展,老年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骨质疏松因其发病的普遍性及较高的致残率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发现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并用于筛选高危人群,以其早期预防和早期诊断在临床防治骨质疏松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已有较多研究发现影响骨质疏松的原因很多,诸如年龄、吸烟、酗酒、饮食习惯、运动量不足、日光照射不足、家族性因素等等[3-5]。本研究从人群一般情况、运动情况、生活习惯及有无常见基础病等方面进行分析,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BMI、运动、体重是OP的保护因素,而吸烟、营养失衡、糖尿病是OP的危险因素。BMI、运动、体重、吸烟、营养失衡、罹患糖尿病等均与机体发生骨质疏松有关系。
研究普遍认为高体重和高BMI是OP的保护因素,也就是肥胖增加骨量,较高的体重能增加BMI,减少OP的发生,体重与骨密度呈正相关[6]。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在体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身高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数学者认为高体重对骨质疏松的保护作用是由于体重增加了骨骼的负重,从而增加了对骨的机械应力,促进了骨量的增加。相关人类和动物实验均已证明负重可以增加并维持骨量、骨密度及骨强度,减少骨质疏松发生。本研究中营养失衡人群的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营养均衡者,这与均衡饮食有助于钙质吸收及沉积有关。而运动对骨质疏松的影响研究较多。Zhang RF等[3]发现跑步运动员脊椎、股骨干、跟骨等部位骨密度比久坐少运动者明显增高;上肢高强度训练的运动员椎骨骨密度也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加。而BMI是反应人体素质一个综合性指标,它除反应体重外,还是营养和运动等因素的综合反应,是目前公认的影响骨密度的一个重要指标[7,8]。
在本研究中,BMI、运动、体重、吸烟、营养失衡、罹患糖尿病等均与机体发生骨质疏松有关系。并且BMI、运动、体重是OP 的保护因素,说明BMI与体重、营养及运动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以考虑作为上述指标的综合代表。BMI在骨质疏松的发生中表现为保护性因素,是评估骨质疏松发生率的良好指标。
综上所述,BMI对OP的影响较复杂,对于非骨质增生的老年男性,BMI是OP的危险因素,而适当降低BMI则是OP的保护因素,其原因可能与体脂分布不均或种族有关,但只是横断面研究,今后需进行长时间和纵向的比较研究。本文认为BMI在骨质疏松的发生中表现为保护性因素,可以有效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率,并且可以作为评估体重、营养及运动的综合性指标在骨质疏松的评估中发挥作用,有利于简化筛选程序,为骨质疏松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提供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 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6(1):1-9.
[2]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骨质疏松防治中国白皮书编委会. 骨质疏松中国白皮书[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48.
[3] Zhang RF,Chandran M. Knowledge of osteoporosis and its related risk factors among nursing professionals[J]. Singapore Med J,2011,52(3):158-162.
[4] Riancho JA,Olmos JM,Pineda B,et al. Wnt receptors,bone mass,and fractures: gen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 of LRP5 and LRP6 polymorphisms with replication[J]. Eur J Endocrinol,2011,164(1):123-131.
[5] Pasco JA,Williams LJ,Jacka FN,et al. Habitu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risk for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orders among older men and women[J]. Int Psychogeriatr,2011,23(2):292-298.
[6] Rajamanohara R,Robinson J,Rymer J,et al. The effect of weight and weight change on the long-term precision of spine and hip DXA measurements[J]. Osteoporos Int,2011,22(5):1503-1512.
[7] 帅平,程幼夫,刘玉萍,等. 成都地区普通人群骨密度与骨质疏松流行现状分析[J]. 四川医学,2012,33(9):1680-1682.
篇3
关键词老年人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304
随着人寿命的增长及老年人口的增加,作为老年重要的退行性疾病之一的骨质疏松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骨质疏松的疼痛、骨折等给老年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严重地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骨骼疾病[1],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风险随年龄的增加而随上升趋势。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健康教育,它是预防骨质疏松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是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策略[2]。因此要在社区老年人口中进行骨质疏松的预防。
骨质疏松的症状
早期无表现,后期全身乏力,肌力下降。怕冷、疼痛(主要是全身骨骼疼痛及不适,以颈、肩、腰、背的疼痛及不适为主,依次是膝关节、手指、前臂及上臂疼痛)。身高降低>3cm,驼背,不明原因掉牙。轻微创伤后易骨折,常见部位:髋部、椎骨、腕部,称为“骨质疏松三大骨折”。
骨质疏松的危害
生活质量下降:老年人感觉周身筋骨酸痛、乏力、驼背、骨关节变形。轻者会使老人活动起来力不从心;重者可发生骨折,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住院费用和保健费用高:因疼痛求医,看医买药或骨折住院,手术治疗的医疗费用而增加经济负担。
心理影响:骨质疏松对老人的心理和社交能力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如可能产生恐惧心理,害怕摔跤、骨折,使老人的活动都受到限制。
精神压抑:目前医学条件还缺乏有效办法帮助已患骨质疏松的患者逆转已经疏松的骨骼。因此,使老人背负较重的思想包袱,心情抑郁,缺乏生活热情。
骨质疏松的预防
营养与生活方式:合理膳食,保证适宜的营养,摄入充足的钙。多进食含钙丰富的食品,如乳制品、骨头汤、鱼虾类、蘑菇、绿色蔬菜等。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鼓励老年人应经常到户外进行适量的运动,如跳舞、步行、太极拳等,让老年人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并且戒烟限酒,不饮浓茶,低盐饮食,保证睡眠,防止跌倒。
合理用药:目前已有许多药物预防和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是预防骨质疏松的一种基础疗法。1天中补钙的最佳时间是睡前与餐后1小时。临睡前补钙就能为夜间的钙代谢提供充足的原料。活性钙宜早上空腹,服后多饮水,与钙剂不能同时服用。但这些远远不够,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物来治疗。理想的治疗药物必须具备有效性,安全性,使用方便。
运动疗法:应经常到户外活动,运动至少半小时,接触阳光,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运动是补钙的最佳方法,运动可达到预防骨质疏松的目的。
健康教育
在骨质疏松的防治中,要帮助老人掌握骨质疏松卫生保健知识。在老年人群中,由于肠吸收功能减弱,容易导致骨矿化能力降低。引起骨软化、骨脆性增加。因此要改变饮食习惯,多吃促进钙吸收的食物,如酸奶、乳制品、豆浆、鱼、豆腐、木耳菜、香菇等。进行合理运动,单纯补钙而缺乏运动,补钙效果不佳,运动疗法对防止“骨丢失”也有明显效果。因此适度的锻炼和体力劳动有助于减轻骨质疏松,提高骨骼对钙元素的摄取率。另外,老年人要多晒太阳,每天保证晒太阳30分钟,选择紫外线照射较弱的时候,如紫外线强烈,最好选择在树荫、房檐下的地方。如上午10:00以前,下午4:00以后,以免晒伤或中暑。通过健康教育让老年人了解骨质疏松的知识和预防方法,树立健康观念,这对降低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和预防其并发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涛,张昊,杜宁.男性骨质疏松的研究概况.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1):56-58.
篇4
中、晚期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并不困难,但早期确诊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增加人们对骨质疏松症的知晓率,提高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和警觉性。以下知识是你应当知晓的。
你是不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以下八类人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
1.激素水平异常者:低性激素、低降钙素、低生长激素、高甲状旁腺素、高甲状腺素血症等患者。
2.身材较小,体重过轻,骨架较小的人群。
3.各种因素导致较早进入更年期的女性患者(45岁之前)。
4.缺乏体育锻炼的人群。
5.亚洲人种的女性。
6.生活习惯极不规律或有吸烟或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
7.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8.有骨质疏松的家族病史的人群。
日常细节看你是否可能骨质疏松
在日常生活中,骨质疏松症通常会产生一些症状。如果你能及时觉察并正确认识这些症状,对早期发现骨质疏松有着重要意义。
1.疼痛:绝大多数的骨质疏松患者都有疼痛的表现,最常见的是腰酸背痛或全身性的酸痛,尤以脊柱、肩背部以及髋部最常见。这种疼痛大多没有具体诱因,有时被当作过度疲劳和肌肉损伤来对待。引起疼痛的原因主要有破骨细胞活性增加而造成夜间疼痛,由于微骨折而引起的疲劳性疼痛,以及肌肉异常负荷引起的疼痛,等。
2.易骨折:患者常因轻度外力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部位为脊柱、髋部、腕部和肩部,但其他部位亦可发生。其治疗较一般骨折困难。
3.身高下降,脊柱畸形:主要体现在老年患者中,最常见是出现脊柱后突畸形(驼背)、胸廓畸形和身高缩短等现象,大多由骨质疏松诱发椎体微骨折引起的。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的重要环节
实验室检查是确诊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依据,主要有三类。
1.骨量测定:主要有X线摄片、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EXA)与双光子吸收测量法(DPA)、定量CT(QCT)和骨的超声波检测、微CT(Micro CT)三维图像重组等方法。其中双能X线吸收法(DEXA)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一般认为,如果测得的骨矿物质密度(BMD)低于青年人的标准值2.5个标准方差值,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2.骨合成代谢指标:PICP(I型胶原羟基端延长肽)、PNIP(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β-ALP(骨碱性磷酸酶)、osteocalcin(骨钙素)等。这些指标的水平与骨丢失率增加存在正相关关系。如果这些标记物的检测结果明显高于绝经前女性平均值,则表明骨转换增强,提示骨质疏松的发生。
篇5
【关键词】 降钙素;骨质疏松;诊断;治疗
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40例骨质疏松患者,采用降钙素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2例,女28例;年龄54—72(平均61)岁。所有病人经X平片检查,骨密度降低了25%以上,骨小梁减少及其间隙增宽,排除甲亢、甲旁亢、肾病、骨肿瘤或药物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近3个月未使用影响骨代谢药物,无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标准进行,略有改动1。
因临床骨密度检测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区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一些代谢性骨病、肿瘤相关性骨病及遗传性骨病,骨密度测量值也可低于正常范围。所以,我们在诊断过程中需要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完善各项实验室及影像学辅助检查,以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可能2。
1.3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有自发性腰背痛、负重性疼痛,3例有身高缩短、驼背等脊柱变形表现,4例出现脆性骨折。4例均为肱骨近端骨折,其中右侧2例,左侧2例。均为明显的NeerⅢ型骨折。
1.4 治疗方法 参考吴毛3等的治疗方法进行,略有改动。36例单纯骨质疏松患者给予肌肉注射鲑鱼降钙素50IU,1天1次,连续治疗2个星期后;继续用肌肉注射50IU降钙素每隔24h一次,再治疗2个星期;同时服用元素钙1000mg,维生素D1000U,每日一次,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所有患者均采用腰椎保护性治疗,卧平板硬床休息。
骨质疏松致脆性骨折,在治疗骨质疏松的同时,行手法复位配合克氏针固定治疗。术前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常规消毒、麻醉后,行手法复位配合克氏针固定,术后冲洗止血,放置引流,逐层关闭。
1.5 观察方法 观察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骨密度值,评价疼痛控制情况、胃肠道反应、面部潮红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疗效标准 疼痛分级标准参考WHO疼痛程度分级进行1。总有效率为CR、PR之和。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 果
2.1 治疗后骨密度比较 治疗3个月后,腰椎骨密度值0.792±0.0067g/cm2,股骨颈骨密度值0.475±0.063g/cm2。治疗前,腰椎骨密度值0.724±0.048方g/cm2,股骨颈骨密度值0.419±0.042g/cm2。治疗后3个月腰椎与股骨颈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治疗后疼痛缓解比较 经治疗3个月后,疼痛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23例,轻度缓解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2.5%。4例骨折患者,治疗14d后,X线片复查有骨痂形成。
2.3 副作用发生情况 本组中出现3例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2例出现面部潮红症状,症状较轻,无需特殊处理,在用药1周后自行改善。
3 讨 论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骨量减少,骨结构退化,骨强度降低,脆性增加,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轻微创伤而导致骨折。临床诊断多以X线片及骨密度检查为主。X线片适用范围广,简单易行,费用较低,可以观察骨骼密度、形状、骨小梁数量及是否合并骨折、骨质增生等改变。但X线片已受投射条件,胶片质量等的影响,当骨量丢失超过30%以上时,才可出现骨质疏松症表现,灵敏度不高。本组患者经X线片检查,骨密度降低25%以上,有骨小梁减少及间隙增宽表现,少数X线片表现不明显者行骨密度检查确诊。
降钙素为甲状腺内滤泡旁细胞分泌的一种32肽激素,为人体调节骨钙代谢的内源性激素,在人体分泌和储存功能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鲑鱼降钙素由32个氨基酸单链组成,具有比人降钙素高20—40倍的活性,可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剂数量,调节成骨细胞活性,抑制骨吸收,促进骨矿化,进而促进骨形成,减少骨质丢失。长期适用可防止骨钙含量丢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骨密度,并可提高痛阈,抑制疼痛介质前列腺素及血栓素的合成,降低血钙止痛等。有报道表明,使用鲑鱼降钙素治疗后,腰背自发性疼痛及走路负重疼痛改善最为明显,治疗后骨钙素明显升高。本组40例患者中,36例单纯骨质疏松患者给予肌肉注射鲑鱼降钙素治疗,骨密度值及疼痛情况明显好转。4例骨质疏松合并脆性骨折患者,在治疗骨质疏松的基础上,行手法复位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患者愈合良好,有骨痂形成,骨质疏松症状明显缓解。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症,骨密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79—880.
[2] 李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J].中国全科医学,2010,12(2):115—116.
篇6
【关键词】肾虚 血瘀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又称I型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密度降低、骨量丢失、骨微结构退化、破坏为主要病理基础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骨形成与骨吸收所组成的骨重构过程的失衡[1]。主要表现为身材变矮或驼背、腰背疼痛、易发生骨折等,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的生存质量。如何进行防治已成为热点。中医文献中无“骨质疏松症”这一名称,但历代中医文献对骨病的记载中,“骨痿”、“骨枯”、“骨痹”、“骨蚀”、“骨极”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之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极其相似,其中描述较准确的当属“骨痿”。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肾虚、脾虚有关,其中肾虚是本病的主要病因。通过近年来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PMOP患者大多存在血瘀现象,血瘀在骨质疏松症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1 中医对骨质疏松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云:“肾主骨,生髓”。“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肾精足则筋骨强劲有力;肾气虚,肾精亏则骨髓失养而痿软脆弱无力。肾所藏的精可以化生骨髓,髓藏于骨腔之内,滋养骨骼。《医林改错》有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医林改错》中指出“痛不移处”或“诸痹证疼痛”定有瘀血。《素问·痿论》中“骨枯髓减,发为骨痿。”的论述可以看作是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而脉不通是重要的原因。所以骨的生长发育均依赖于肾脏精气的滋养与推动。若肾精不足,则髓无以得生。髓在骨内,髓不足则骨无所养而致骨质脆弱无力[2]。脉不通,骨无精气滋养亦可致骨质脆弱无力。妇女的生、长、壮、老均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经、孕、产、乳的消耗,肾中精气由充盛转而渐衰退。特别是绝经后肾气更加衰弱,肾精亏虚,骨髓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致骨髓空虚而发生骨质疏松症。老年妇女低骨量的发生与成年时峰值骨量的高低及绝经期骨丢失的速度有关。生殖活动及性激素水平可以影响绝经前峰值骨量的获得和维持,绝经早晚可影响妇女绝经期骨丢失速率。绝经期早的妇女骨密度比正常同龄妇女骨密度低。说明肾精在妇女骨量增长、峰值骨量的获取维持以及骨量丢失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肾气盛,肾精足是实现其功能的前提。
2 血瘀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2.1 中医学认识
妇女以血为本,以血为用。肾藏精,精生血,血化精,精血同源。“天癸”竭,肾精不足,血少气弱,血行迟缓;肾阳虚弱,命门火衰,寒凝血滞;肾阴亏损,虚热煎灼,血稠难流均可致血瘀。肾虚日久必有血瘀。而血瘀使化精乏源,又可加重肾虚。本病肾虚为因,血瘀为果,二者相兼为病,成为血瘀的基本病理改变。由血瘀致骨失所养导致骨质疏松。
临床与实验研究资料表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大多存在血瘀征象大多数病人除痛有定处外,还有舌下脉络曲张,舌质紫暗有瘀斑等其它血瘀证的表现。临床观察肾虚患者甲皱微循环时,发现微血管形态有明显改变,血管张力明显减弱。血色偏暗,血流缓慢,流态异常,袢顶瘀血增多。绝经后妇女,元气虚衰,无力鼓动血脉,血液运行迟缓,脉络瘀滞不通。同时,脉道中气血虚少,必然导致血瘀;血液瘀滞,经脉不畅,水谷精微得不到布散,不仅脏腑因濡养不足而衰弱,骨髓也因此不得充润,骨骼失养,发为“骨痿”。眭承志[3]等对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并进行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等检测,与30例健康妇女进行对照研究,发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甲襞微循环评分、血液流变学的11项指标均较健康妇女高,有显著性差异。证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存在着血瘀的客观性病理变化。从而可以认为血瘀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刘维嘉等[4]运用补肾活血汤治疗33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总有效率达85%。李爽等[5]研究发现补肾活血中药能明显提高骨质疏松大鼠的骨密度。张宁等[6]发现补肾活血中药含药血清及原药能够直接作用于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增强其分泌活性。
2.2 现代医学的认识
血瘀症与血小板功能相关因子,与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有关,在基因表达上,bcl-2、HSP70、C-fos基因表达与血瘀症密切相关[7]。近年研究发现,血瘀症患者血小板聚集性亢进,血小板活化因子释放,有血栓形成倾向,证明了血瘀症与血小板功能的相关性。骨的微循环中存在无数免疫性细胞因子,如内皮素、NO等,细胞因子间具有潜在的协同效应。眭承志等[8]研究发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液NO、ET水平与健康妇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存在着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有明显的“血瘀”微观分子生物学病理改变。
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患者血液流变学出现高、浓、粘聚等状态,血浆内皮素水平明显上升[9]。内皮素是具有强烈收缩血管作用的血管活性因子,是血瘀证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且已被视为血瘀证严重程度的指标[10]。
虽然其生理、病理反应的具体机制目前并未完全明了,但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内皮素对人体内许多重要激素及细胞因子都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如前列腺素、雌激素、睾酮、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激素和细胞因子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对骨代谢的调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内皮素不仅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它也很可能参与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与骨质疏松症病理机制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相关联系。
NO具有极强的舒张血管作用,广泛存于机体的多种组织和细胞中,NO减少可能会导致循环障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液NO水平与正常妇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唐明朝等[11]通过动物实验发现NO在骨代谢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浓度NO经抑制破骨细胞形成和抑制成熟的破骨细胞的吸收功能而抑制骨吸收;而低浓度NO则增加细胞素诱导的骨吸收,并且对正常的破骨细胞的功能来说可能是必不可少的。张新民等[12]研究发现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均可表达eNOS,而且正常情况下往往存在于细胞增长较活跃,细胞较密集的区域,主要存在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内,但部分基质也可见eNOS的表达,这可能是eNOS在细胞产生后弥散而来。去卵巢大鼠骨组织中eNOS明显减少,其中主要是破骨细胞内eNOS的显著减少,而成骨细胞也有减少。而经雌激素治疗,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内eNOS mRNA的表达显著增强。这说明骨质疏松的发生与雌激素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部分是通过调节骨组织中NO含量来实现的[13]。
活性氧是指从氧衍生出来的自由基及其产物,其化学性强,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包括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及过氧化氢等。前二者为自由基,又称氧自由基。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活性氧自由基反应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活性 氧对成骨细胞具有细胞毒性作用。林远方[14]等研究发现骨质疏松患者体内的活性氧水平较正常人升高,而成骨细胞活性降低。活性氧与成骨细胞密切相关,骨质疏松患者体内活性氧的增多会导致成骨细胞活性降低。并推断活性氧可能通过影响成骨细胞活性、参与和促进了骨质疏松症的病理过程。活性氧对成骨细胞的影响可能是由于活性氧影响DNA转录复制功能,使细胞分裂繁殖障碍,成骨细胞的产生减少,而严重的DNA损伤则最终导致成骨细胞的凋亡。此外,活性氧也可能作为一种骨组织局部调节因子,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成骨细胞产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林守清等[15]认为雌激素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雌激素的缺乏会导致体内活性氧的生成增多,有学者观察绝经后妇女激素替代疗法前后体内活性氧的变化,发现雌激素能直接抑制活性氧的产生,雌激素治疗PMOP可能是部分通过抑制活性氧而影响骨代谢的。活性氧目前已被认为是细胞内外调控破骨细胞活性分子并且是可能的破骨细胞激活介质之一。
此外,雷先阳等[16]研究发现成年女性促卵泡刺激素水平与骨丢失密切相关。研究发现,中国女性血清促卵泡刺激素水平较高者骨质疏松患病率和患病风险显著增加。而绝经后妇女血清促卵泡刺激素水平较高,为绝经前的7.3倍。改善血液粘稠度药物辛伐他汀可强烈刺激骨形态,发生蛋白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分泌,并可提高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因此,认为辛伐他汀有刺激成骨细胞分化而影响骨代谢的作用[17]。血瘀证相关分子生物学改变不仅直接影响骨代谢导致骨质疏松症,而且影响及微循环致血液流变的异常,使营养成分不能正常参与骨代谢导致骨质疏松。血瘀可造成骨小梁内微循环的障碍,不利于细胞进行有效的物质交换,导致血液中的钙及营养物质不能正常的通过哈佛氏系统进入骨骼,最终致骨骼失养,脆性增加,发生骨质疏松。形成血瘀—营养障碍—瘀血的恶性循环,从而形成骨质疏松以及疾病的进一步恶化[18]。
3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血瘀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有一定的联系,临床采用活血通络的方法治疗该病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缺乏血瘀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直接关系的试验和临床研究,活血化瘀中药提高骨密度的机理亦不明确。所以研究血瘀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直接关系对活血通络疗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周振雷,侯加法.雌激素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4,14(8):2714—2715.
[2]黄力,李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11(1):112—117.
[3]眭承志,周军,刘志坤.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血瘀病机的客观初步论证[J].中医研究,2005,(18)1:30—33.
[4]刘维嘉,麦敏军,刘永坤,高根平.补肾活血汤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33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8(28):33—34.
[5]李爽,阿拉木斯.补肾活血中药对骨质疏松大鼠治疗作用的试验研究[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12(21):887—890.
[6]张宁,刘世巍,韩凤岳,等.补肾活血中药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40—42.
[7]马民,张桂女,陈利国,等.血瘀证患者白细胞中c-fob、e-jun基因的表达[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2):106.
[8]眭承志,刘志坤,王彦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NO、ET改变及意义[J].中医药通报,2004,(3)6:13-l5.
[9]刘志坤.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血瘀证相关分子生物学的关系[J].中医正骨,2004,5(16):57—58.
[10]王斌.血浆内皮素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相关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1(12): 2173—2175.
[11]唐明朝,李代强,张秀英.实验性骨质疏松病理学观察及血清NO和NOS测定及其意义[J].右江医学,2005,3(33): 220—222.
[12]张新民,李代强.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病理学观察及NOS荧光素原位杂交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2(14): 65—68.
[13]李昂,卿茂盛,薛延.骨质疏松发生的一氧化氮机制及雌激素调控作用研究.中国骨质疏松质志,2003,9(2):19.
[14]林远方,曹亚飞,卿茂盛,王立新.绝经后妇女活性氧与成骨细胞的关系[J].中医正骨,2007,7(19):9—11.
[15]林守清.雌激素对骨质疏松的防治及在骨转换中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1):728—729.
[16]雷先阳,吴楠,胡明,李亚民.成年女性FSH水平与骨密度和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关系[J].中南大学学报.2009,34(8):803—806.
篇7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低骨量、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人们称其是一种静悄悄的流行病,因为它的发生、发展都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着,没有明显的症状,极易被人们忽视。多数人早期无明显症状,而当骨量丢失12%以上时,就会出现腰肌酸软、腰背疼痛、跟骨疼痛、长管骨隐痛、乏力畸形等表现。另外,骨质疏松会大大增加骨折的几率,患者可因剧烈咳嗽或汽车的颠簸而发生骨折,并可能因骨折压迫神经,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甚至瘫痪。所以,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应尽早排查。
卫生部《防治骨质疏松知识要点》指出,有以下因素者属骨质疏松高危人群:老龄(女性65岁和男性70岁以上);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尤其是髋部骨折家族史);低体重(特别是女性);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或咖啡;体力活动少;饮食中钙或维生素D缺乏;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患有肾病或肝病、糖尿病、肾结石、高血钙、甲状腺机能亢进、副甲状腺机能过盛、风湿关节炎、僵直性脊椎炎及某些癌症患者);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类固醇、抗痉挛药、利尿剂、抗凝血剂、胃药、止痛药和抗抑郁药会导致骨骼中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流失)。
骨质疏松任何阶段开始治疗都比不治疗好。及早得到正规检查,规范用药,可以最大程度降低骨折发生风险,缓解骨痛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所以,以上高危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应该定期到医院检测骨密度。目前,排查骨质疏松的临床检测方法有3种,包括X线检查、超声检查和骨密度仪检测,其中骨密度仪检测最受体检者青睐。
1. X线检查:这种方法是最先用于检查骨质疏松的方法,在骨量减少达到30%以上时能通过X线检查出来,所以对于早期骨质疏松很难发现,容易遗漏。目前只有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仍采用此方法来诊断骨质疏松。此方法的优点是费用低、辐射量小,尤其适用于团体普查,但它无法定量地判断出流失骨量,不利于早期诊断。
2.超声检查:测量穿越骨组织时的超声速率或超声衰减,能反映骨密度、骨弹性和骨的微结构,进而预测骨折的危险性。此法具有无放射性、价廉和能移动等优点。
3.骨密度仪检测:这是现在最简单、最有效的检查骨质疏松的方法,通过测定椎骨相对密度(RVD)来评定骨质情况。RVD的正常值为1,表示椎体密度高于椎间盘。如果RVD值为0,表示椎体密度与椎间盘密度一样,就是患有骨质疏松,如果RVD为小于0,表明椎体密度比椎间盘要小,则是严重的骨质疏松。
篇8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疏康;阿法骨化醇;绝经
绝经后妇女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合成减少,致使机体成骨减少,破骨增多,继而引起全身性骨量减少以及骨组织微结构改变,严重者发生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为腰背疼痛,身材变矮,容易发生骨折。研究报道,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为25% ~ 50%,对妇女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带来了严重威胁。针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目前多采用激素替代疗法[1]。该疗法临床疗效肯定,主要缺点是副作用较多。中成药在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方面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小。本文将骨疏康胶囊与阿法骨化醇胶囊联合应用,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观察其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0年3月~2012年3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80例,年龄52 ~ 63 岁,平均(57.6±2.2)岁,病程1~9年,平均(3.6±1.9)年。随机将患者分成2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纳入标准: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临床症状典型者;年龄50岁~ 65岁的绝经后妇女;自愿成为观察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配合治疗者。
1.3 排除标准:伴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及其它严重合并症者;3个月内使用过影响骨代谢药物者,包括性激素,甲状旁腺激素,双磷酸盐,降钙素,糖皮质激素;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肺疾病者。
1.4 临床治疗:观察组(40例)给予阿法骨化醇胶囊,口服,每次0.25g,每天2 次,同时口服骨疏康胶囊0.32g,每次3粒,每日2 次。对照组(40例)仅给予骨疏康胶囊0.32g,口服,每次3 粒,每日2 次。两组均连续用药6个月,然后评估疗效。服药期间不用其他影响骨代谢的药物。观察指标为治疗前后疗效以及掌骨皮质指数。
1.5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受检者右手掌骨正位像X 光片拍照,应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第二掌骨皮质最厚值与其宽度,计算获得掌骨皮质指数。结合临床症状,掌骨皮质指数
1.7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掌骨皮质指数>0. 44;有效:临床症状部分缓解,掌骨皮质指数比治疗前有增加,但是
1.8 数据分析:采用SPSS15.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均数以( ±s)表示, 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掌骨皮质指数比较:表1显示,经过6个月治疗后,观察组掌骨皮质指数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表2显示,经过6个月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绝经后妇女容易发生骨质疏松,主要原因是雌激素缺乏所致。骨质疏松的发展和预后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内分泌因素,营养状态,遗传因素和物理因素等。骨质疏松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全身疼痛,腰背钝痛,疼痛特点为持续性加重,轻微外伤容易导致骨折。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治疗方法一般采用雌激素补充法。补充雌激素可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这使得该方法在临床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为此,临床上在尝试应用中医药来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以减轻激素治疗带来的副作用。
我国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是脾肾亏虚所致。骨疏康胶囊系中成药,具有补肾壮骨、益气养血的功效。动物实验显示,骨疏康胶囊能明显拮抗维甲酸引起的雄性大鼠股骨密度降低和去卵巢大鼠股骨密度降低[3]。阿法骨化醇是维生素D3 的活性代谢物,在体内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增加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调节骨代谢,促进骨重建和骨矿化,并能够缓解骨疼痛[4]。长期应用阿法骨化醇,可能会导致病人维生素D中毒的发生,患者出现高钙血症及高尿钙。因此,在阿法骨化醇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患者血钙和尿钙水平。本文观察到,在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时,骨疏康与阿法骨化醇联用时,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骨疏康单用,且治疗后患者的骨皮质指数显著增加。
总之,联合应用骨疏康与阿法骨化醇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疗效可靠,方法简便,患者依从性好,适合基层医院推广采用。
参考文献:
[1] 罗婷,韩阳,刘义。小剂量利维爱短期治疗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5):3284-3285。
[2] 傅华。社区预防与保健[M]。 第 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8-300。
篇9
关键词:骨质疏松;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71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235-0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被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包括骨质量和骨密度两个方面)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大为特征的全身性、代偿性骨骼系统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本病的发生率不断增长。目前医学界已将治疗骨质疏松症性骨折与高脂血症性心肌梗死、高血压性脑中风的治疗放在同样重要位置[1]。目前在世界常见病、多发病中骨质疏松症居第7 位,患者总数超过2 亿人,美国、西欧、日本有7500万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国患者已超过9 000万,即每14人中就有1 人患不同程度骨质疏松。在我国骨科临床,骨质疏松症是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突出的优势病种之一。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所取得的成果令人鼓舞,在增强疗效、有效撤减激素用量和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已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众多学者也一直期待对该病的研究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寻求实质性的突破,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及国际化奠定良好的基础。辨证论治表述了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是中医药治疗的精华,正确的辨证在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病因,可大致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两大类,前者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即Ⅰ型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即Ⅱ型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继发于某种药物治疗及其他情况或疾病的骨质疏松,常见的原因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长期使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营养摄入或(和)吸收不良、废用等。
1西医对骨质疏松的研究
1.1在运动系统中:骨质疏松患者骨骼承受力下降、持重困难、劳累、肩背痛、腰酸腿痛、四肢关节痛、小腿抽筋、上下楼梯疼痛、不能久立。X射线显示骨质疏松、椎体变窄、压缩性骨折、关节面周围骨质增生、变形。
1.2在呼吸系统中:伴随有气短、气喘、上楼费劲,吸烟者更显著。X射线胸片表现为肺纹理增多、纤细变硬。
1.3在循环系统中:血液循环将钙等物质带到全身的末稍,当一些疾病造成血管的栓塞,骨钙形成受影响。很多功能都与钙有关,它们共同协调来维持人体生命,补钙有利于降血压,缺钙可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及冠心病。血液中的钙对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的生理功能及细胞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重要作用。
1.4在消化系统中:钙是由口入并经肠道吸收。消化功能下降、腹泻、大便不规律而影响钙的吸收,摄入量少,造成钙及维生素不足等。维生素D由肠道进入血液,在肝脏中羟化成25-羟胆骨化醇。再到肾中进一步羟化成1,25-羟胆骨化醇,而发挥调节钙在骨骼中沉着,一定量的钙和维生素D在肠道吸收是必不可少的。
1.5在神经系统中:钙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如低钙,兴奋性增高,急燥易怒,心悸失眠,有时兴奋性降低,情绪低落抑郁感,精神不振,恶梦纷绘,谵妄。钙在神经介质的释放中起重要的作用。
1.6在内分泌系统中:骨质疏松是最重要的综合症状之一。它与甲状旁腺有密切关系。甲状旁腺的功能主要是维持血清钙恢复到正常水平。
1.7在泌尿生殖系统中:常有尿无力、淋漓不尽,生殖器萎缩、性激素减少、下降,绝经早等表现。性腺与脑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促性腺素,如卵巢及机能减退,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和骨的形成。
1.8在五官系统中:出现视力下降、模糊,眼睑水肿,耳聋耳鸣,牙齿松动及脱落为牙糟骨骨质疏松表现,口干咽燥等症状。
2中医对骨质疏松的研究
阴阳平衡是人体物质与功能活动的形成。阴是物质基础,阳是功能活动的代表,所以缺一不可。这是与西医激素、维生素及三大营养代谢的理论相吻合。
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主生殖”,“肾主骨生髓,精生髓、髓居其中,髓养骨,骨生髓,聚髓为脑”。因此肾精充足,则骨骼生化有源坚固充实,强健有力。若肾气不足,肾精必虚,髓无充,骨失养,脆弱无力,发为骨痿。祖国医学认为是以肾阳虚为主的阴阳平衡失调,肾阳虚与现代医学所讲的“各种激素的分泌下降,骨合成降低”,阴阳互根,由于阳虚,肾阴也受损,阴损及阳,轻则乏力、骨痛,重则骨折伴合并症,瘫痪死亡。
骨质疏松的原因甚为复杂,是由多种因素引起。发病程度与受邪有所不同,如因风寒、潮湿,对肌肉、肌腱、经络、骨质侵害而患病,饮食不节,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年老久病所致肾虚精亏,筋脉失养等而发病。
3中西医结合对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中医学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以肾虚为主,《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云:“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肾治脾,治虚之道毕矣”,又“虚则补之”,故对骨质疏松症多以调补脾肾为本,佐以养肝补脾之品。阴阳平衡是人体物质与功能活动的形成。阴是物质基础, 阳是功能活动的代表, 所以缺一不可[3]。这是与西医激素、维生素及三大营养代谢的理论相吻合。目前中医学者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还是以研究单味中药为主,例如羊藿对破骨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这里还要指出的是, 中医一直宗补肾为治疗包括骨质疏松症在内的各类骨病的大法, 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补肾, 则至少是不全面的。人至老年, 机体功能的减退累及多方面, 除了肾气、肾精不足之外, 实际上五脏俱衰, 其中尤以与脾的关系甚为密切。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两者相互滋养, 相互为用。肾虚阳气衰弱, 则脾失温煦而运化失职; 脾虚生化乏源, 则五脏之精不足, 为此对骨质疏松患者在补肾调节阴阳的同时, 也要注意对后天脾胃的调理, 以加强对五谷精微、药物及钙等的吸收,从而使由肾虚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恢复得更快。此外, 年老体弱多病、心气不足、脉络瘀阻、局部微循环的障碍, 都是不利于老年人骨代谢的因素, 活血化瘀也是治疗老年病的常用方法。
首先,老年性骨质疏松与内分泌失调密切相关。长期给予雌激素的妇女可致高血压、水肿、血栓形成、阴道出血或胃肠道反应,男性用酮可引起肝损害。辨证使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补肾益精中药,不但可防治骨质疏松,尚能改善体质,配合性激素制剂可减少其用量,降低不良反应。
其次,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引起骨质疏松,在减停激素时由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反馈性抑制,临床上出现食欲锐减、乏力神差、形寒肢冷、腰酸骨痛、恶心纳差等脾肾阳虚症状,可用人参、黄芪、羊蕾、肉苁蓉、巴戟天、熟地、附子、肉桂等健脾温肾药,复方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保元汤等,有助于恢复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对骨质疏松而原发病又必须用激素治疗者,中药可显著减少激素用量和减轻副作用。
最后,在使用肝素引起的骨质疏松而病情又需要用肝素的患者(如血栓栓塞性疾病),可用活血化瘀药,如丹参、赤芍、桃仁、红花、鸡血藤、水蛭或复元活血汤、复方丹参片、血府逐瘀渴治疗,既可减少肝素用量或甚至不用,且副作用小,也无诱发出血的弊病。
采用中西药治疗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时间明显缩短,且治疗期间病人反映食欲增加,服药后的胃肠道副作用也较小。说明中医药在本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4小结
治疗骨质疏松症春、夏、秋季效果更理想, 夏季最好, 舒筋通络、补肾壮骨效果更好。因此,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既要考虑中药、西药的有机联合应用的问题, 也要考虑不同中医治则有机配合, 辨证施治的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上实现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发性骨质疏松症中药开发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些骨松替代药物,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利用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研制一批以补肾为主,着重调整机体功能,达到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制剂已成为一种趋势。我们治疗骨质疏松是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方能推迟衰老, 延缓衰老的进程, 使人健康长寿。
参考文献
[1]刘保新,王力平,徐敏等.静脉注射钙剂与加减芍药甘草汤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背疼痛5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3):3561-3563
篇10
【关键词】补肾活血方;老年性;骨质疏松;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9-130-02
近些年来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且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也在不断提高,其为患者带来的骨折、疼痛、畸形严重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骨质疏松是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治疗骨质疏松症常用的西药有活性维生素、降钙素、双磷酸盐类、雌激素等,但副作用大,所以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中药治疗有较大的优势[1]。本次试验对我院收治的部分患者进行补肾活血方治疗,取得了确切的临床效果。详细内容如下文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72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其中男女例数分别为32例和40例;年龄范围在55岁-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5±3.2)岁;将72例患者按照抽签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骨化三醇片口服,一天2次,每次0.25μg,碳酸钙D3片口服,一天2次,一次1片,连续治疗6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肾活血方进行治疗,药方为6g鹿角胶、水蛭,10g羊藿、山萸肉、山药、白术、补骨脂、巴戟天、龟板胶、熟地、三菱、莪术,加水煎服,一天一剂,分两次服用,连续治疗6个月。
1.3疗效判定: 参照《重要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判定。无效:治疗前后比较疼痛未消失,骨密度检测无变化;有效是指疼痛得到明显的缓解,且对骨密度检查发现骨密度没有下降;显效是指疼痛消失,骨密度检查发现骨密度增加[2]。
1.4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所得数据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以P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详情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61.12%,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中医学中根据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为“腰背痛”、“骨枯”、“骨痹”、“骨痿”等范围内,在中医学角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骨的生长、发育衰弱与强劲与肾精之间关系密切。正如《内经》中所说,“肾生骨位,其藏肾……其养骨位”,“肾之合骨也”,因此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与肾精亏虚之间有密切关联。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可将补肾中药用于骨质疏松症患者身上,经过治疗后发现其可有效提高股骨粗隆、股骨颈等部位的骨密度[3]。现代药理学证明,补肾中药可充分促进骨细胞分化,抑制IL-1、IL-2、TNF-α等因子形成,以上因子对骨质疏松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骨质疏松因长期虚损而形成,久病入络则渐成血瘀;因此临床骨质疏松症病人经常表现为持续性疼痛。肾虚患者存在血流变学的异常,肾虚同样可导致患者血瘀,血瘀可影响骨代谢,骨部营养不够,病例基础为在骨骼系统血瘀造成的骨小梁内循环障碍,不利于细胞进行有效物质交换,血液中的钙及营养物质不能通过哈弗氏系统进入人体骨骼中去,最终会导致人体骨骼中的营养成分丢失,增加骨骼的脆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几率非常大。使用活血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可明显促进骨骼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并减少骨小梁内微循环障碍。本次试验使用补肾活血法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明显的缓解了患者临床持续性疼痛,并明显提高骨密度。
总而言之,骨质疏松的基本病机为肾虚血瘀,肾虚为本,血瘀为标。本次试验中使用的补肾活血方在补肾的基础上活血化瘀。方中的鹿角胶、羊藿具有温肾壮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作用;熟地、龟板胶、山萸肉可补阴血、益精;白术、山药有健脾益胃的作用;水蛭、莪术、三棱有活血祛瘀的功效。方中诸药合用可明显提高骨密度和骨矿含量,减少骨折发生率和骨折次数。
参考文献
[1] 王振全,潘贵超,鞠大宏等.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11,31(7):65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