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师风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师德师风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师德师风培训总结

篇1

师德师风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教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也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近年来,社会和学生对高校师德师风的总体评价是好的,但也不排除师德师风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有的教师思想政治观念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不安心本职工作等。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各类学校针对师德师风建设制定了实施方案、工作方案和奖励制度,但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及实施仍存在很多不足,不能将“长效”进行下去,导致师德师风具有瞬时效应和短暂效应,在教师和学生中影响力不够。针对这种现象,2014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4]10号),就深刻认识新时期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将会成为当下高校内涵建设的常态工作,是引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社会发展与进步需求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备工作。

一、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2014年教育部的“意见”中规定,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教师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促进高校教师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师德为上,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找准与高校教师思想的共鸣点,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贴近性,培育高校教师高尚道德情操。坚持以人为本,关注高校教师发展诉求和价值愿望,落实高校教师主体地位,激发高校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坚持改进创新,不断探索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规律特点,善于运用高校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

自“意见”以来,同满宏认为,从师者的内在和外在环境分析后,应从多角度思考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即从招聘、考核与激励、培训等环节,全方位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学校和社会都满意的的高校师德师风氛围。并重点强调,实践层面的重要性、绩效考核的公正性及激励保障的力度,并最终形成人性化、自律化的师德师风常态效果。牛乐德等结合实证调查的结果分析,提出了深入探讨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相关对策和建议,强调提高教师待遇、适当激励和完善管理机制是塑造良好师德师风长效机制的关键。李娜也着重认为,为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教育现状,建立长效机制的师德师风,应在完善政策机制,建立强硬的规章制度和考核制度,在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方面,真正实现师德师风的常态化。

2013年,李明芳和赵志伟等认为,应注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教育机制、示范机制、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在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的重要性。因此,在重点强调培养青年教师时,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包括一线所有教师、教辅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和员工,都应属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对象。其它研究者认为,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应注重激励制度和完善制度。

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强调激励、提高、考评和示范等成为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已成为当下高等学校适应环境发展的必然。在良好、长效的师德师风教育环境下,可以解决诸多的教师教育观念不强问题、责任心不高的工作态度,最主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健康、向上的受教育环境,使教师无愧于“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二、我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

我校2007年制定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农垦校党发〔2007〕18号),2009年制定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9年度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方案》,自实施方案和工作方案颁布以来,先后涌现了以王永珍和王霞为代表的9名省级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和楷模,成为引领我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表率。进一步激励我校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事业,增强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我校还成立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人事处和教务处、二级学院等机构负责,全面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的系列管理办法和制度。

但是,我校还没有实施“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师德师风的建设仍停留在起步阶段,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奖惩机制不健全,宣传力度不足等方面弊端。这些不足也可能是许多学校面临的现状和问题,因此,寻求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新模式成为当前教育背景下高校工作者的共同目标。

三、基于“制度+平台”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新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分析我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现状与不足,提出构建“制度+平台”师德师风建设模式,希望实现真正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态势,以期为提高我校内涵建设水平,促进教师整体水平和素质提高,积极提升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提供指导。

1.“制度+平台”模式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方案

“制度+平台”模式是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和工作方案的文件和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4]10号)中提到的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惩处六项举措为制度依据,为建立我校常态的师德师风运行体系,构建形成长效的“制度+平台”师德师风运行模式,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

构建“制度+平台” 模式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运行机制,体现制度建设,包括有效的监督和激励,也包含良性与人文的平台建设,将师德师风融入日常教学和学生生活,既符合教育部“意见”的原则要求和举措要求,又与师德师风建设相关文件吻合。

2.良性的制度建设是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保障

良性的监督和激励制度建设是执行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保障。每所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执行工作组可能不尽相同(见表1),有工会、宣传部、人事处或多部门联合办公,其中,华中农业大学较早的提出《华中农业大学建立健全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校党发〔2014〕51号)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

比较各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监督机制,多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将师德师风与评优、职称和教学紧密相连,使得师德师风成为评价教师好坏的“硬指标”。同时,借助于各学校完善的校、院、学生三级师德师风评级机制,将监督机制浸入到教学单位和课堂,将每位管理人员和学生纳入评选系统。借此评价方法,将良好、人性的监督制度用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即教学活动与评价活动紧密结合,使得监督制度更为有效人性化、具象化和大众化。

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阶段成果和榜样的作用,长效机制模式中也应注重完善师德师风激励制度。通过制定师风师德评比、师风师德周等具体形式,评选优秀师德师风标兵和教书育人典范,让榜样的力量引导和辐射至全体教师,建设高素质的育人典范。传统的激励范例是仅利用教师节时间评比先进,不能将激励的原动力置于平时的教学活动。因此,应利用身边的教师师德师风典型事例,按周、月等不等时间内进行评定和宣传,将评比激励具象化和平常化更利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常态化和长效进行。因此,以“长效”为目标,通过监督和激励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方面的思考,找到这种常态下“长效”机制的运行关键点,并希望最终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升高校教师整体师德师风水平。

3.现代的交流平台可促进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常态化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信息交流平台迅速、快捷而有效。“平台”模式内容是形成以网络和硬件两种形式的宣传平台,将“平台”印在校园网、手机微信、教室、教学区里,宣扬身边的师德师风楷模和事迹,培育重德养德的良好风尚,对教师起到长效的促进效果,拉近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之间距离,并最终提升高校整体育人水平,提高高校知名度和竞争力。

通过这种平台建设,将传统的条幅和版画与现代的网络和微信结合,创新师德师风宣传交流模式,强化榜样和领导的力量,监督组织和学生互动交流,扬长避短、广开言路,宣扬身边的师德师风楷模和事迹,培育重德养德的良好风尚,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长效方式。

篇2

[关键词]师德师风;青年教师;民办高校

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现状

当前,我们国家面对一个实际问题,就是目前民办高等学校教育的迅猛发展,这一现象带来的趋势是存在着一大批的青年教师不断加入到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也就是说,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在整个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占有主导地位,青年教师是数量上最多的老师,是民办高校的生力军,也是高校教育的接班人,伴随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日渐增大,在学校的各个岗位,例如: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十分重要。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由于刚刚离开学校踏足社会,角色转变过快,辨别能力较弱,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解不够深刻。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好,具有新时代下赋予的新特点,但也有一些青年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上的表现,与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的队伍中的生力军,民办高校的终极目标,也是在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培养青年教师,让他们成为和公办高校一样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科研经验的优秀教师,然而他们中的大部分由于民办高校的新型化,其中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知名度也较低。大部分还是硕士、博士毕业不久的研究生,对于高校的工作来说,新鲜、陌生、经验不足,而且对教师岗位的价值定位由于经验上的欠缺从而缺少信心,思想上,对国家、对时事政治的态度表现出一些漠不关心和消极的态度缺少政治觉悟上的进取心。

二、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鉴于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上述问题,加之当前国际国内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程度不够,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但尚未形成针对性强、特点鲜明的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体系,更谈不上对这一体系进行细化研究的建设的评价标准。因此,研究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对于民办高等学校青年教师以及学校本身的师德师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师德师风建设思想意识薄弱

目前,全国的高等学校都在进行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在针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上,大部分年轻的教师在思想意识上对师德师风的理解有些狭隘,认为师德师风搞的是形式主义,大没有必要,而且有的性格上自我的老师,还认为自己已经师德师风的方面做得很好,只要抓好教学,只要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和学习,认为每天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等于完成自身关于师德师风的素养训练,不参与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活动。由此可见,思想意识薄弱,没有真正意识到师德师风建设在自身、在学校、乃至社会国家意义上的重要性。

(二)为人师表意识淡薄

目前民办高校院校的青年教师中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共性就是有着非常明显的自我特质,通俗的讲法也就是“个性”,讲究穿戴个性,讲究自我意识,很多层面上、活动中都突出自我,并且在教学工作中在言谈举止上标自我放任,学生工作中不重细节,没想过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标尺,“为人师表”的意识相当淡薄,没有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只管教书,不管育人,这种情况十分多见。

(三)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要求多元化多层面,多方位的应用型人才,比如说“双师型教师”,要求我们的老师,除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大量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就是实践经验,然而民办高等院校大部分的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有着直接从学校到学校,从在学校学习到在学校工作的职业发展模式和路径,他们中的大部分,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缺少的是社会的实践,这现象最直接的导致了老师在给学生上课时理论知识过多,实践方面自己也一知半解,导致学生毕业后实践能力不足,面对今后的工作岗位,力不从心。

(四)崇尚个人利益,追求经济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是很多青年教师自身意识上缺少这种价值观的认同,并不是过分教育事业中的这一种价值观的体现,仅仅只把它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一份可以获得收入的工作,特别是青年教师大部分八零后和九零后,有着成家的需要,在目前物价上涨,有着房子压力的年轻人,大部分青年教师的收,满足不了自己以及家庭的所需。因而拜金主义思想滋生,每当学校的教学工作任务分配下来时,第一个想法并不是教书育人,而是金钱回报,更多的思考是是否与付出等值。

三、完善和创新教师评价体系

民办高校师德师风评价标准体系需要充分的完善和健全,这样会在社会层面上产生十分积极的效果,这种评价笔作准体系的建立健全十分必要,不然便会产生负面的效果,会产生连锁反应,会在教育事业上有着不好的影响,因此,建立民办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师德师风评价标准体系,对学校乃至社会层面上的师德师风思想方面制约都有着促进和制约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方面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一名高等民办学校的青年教师,也作为特殊性青年教师代表,特别是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中的一些党员教师,思想政治上,时刻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在思想政治、业务素质等各方面都要尽力严格要求自己,例如:教学工作的严谨性、教学后续工作的主动性等等。深刻的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只重要队伍,教书育人的工作也是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的重要力量。

(二)教育教学方面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有献身学校教育事业的志向,献身教育,三尺讲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教师应该默默耕耘,无怨无悔,有着高昂的教学工作的热情,对待学生言传身教,一视同仁,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口碑,在自己的职业规划上有着开拓进取的精神。

(三)科研方面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应该积极走“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相长”的路线,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和思想认识。值得肯定的是,民办高校处于迅速发展的时代,民办高校大量录用,青年教师进入到校园,很多没有较多的培训项目,直接上讲台接触一线教学工作,对其的考核,多是也大多停留在科研课题、、等层面,这种纯粹以科研数量、质量来只能对青年教师数标准化的考核和评价是否扭曲了鼓励年轻教师搞科研、教研的原有目的。应当并立而行,以教学促科研,科研深层次帮助教学的,互相推进,相辅相成。

(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现在很多高校都推崇双师型教师,从某种意义上十分可取,比如在技术方面,取得社会上的一些资历认可,完全可以作为教学的有力支撑,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改变和替代一些数量评价。比如说:教学评价要看这个教师在教学上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对这个老师的反映以及受欢迎程度,似乎成了学生检验教师教学满意度的唯一标准,但评价是老师看不到的,往往存在一定的避重就轻。如果是双师型的老师可以采取技术手段和科研与教学评价并行的方法,这样既考核这个老师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又可以看中专业性,得出较为综合的评价结果。树立和推广师德典型的示范效应

(五)树立师德典范,建立完善的机制

对于民办高校,人才众多,大部分青年教师,学历较高、朝气十足、竞争意识很强,对于自己未来的生活有着很多的憧憬和向往,树立师德典范,要注重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树立,发挥师德榜样,典型的力量作用,使得整个年轻群体有着可以参照的模板,促进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道德情感的升华。师德典型榜样的树立不仅仅是来自于生活,是实践教学、教学管理、教研科研的典型示范,要让榜样来自生活,来自周边,让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有着这样的认识,自己也可以做得很好,追随者榜样的脚步,鞭策自己努力进取和促进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脚步。

篇3

关键词:高校师德现状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在2014年教师节座谈时讲到:师者,人之模范也;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但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教师队伍规模迅速变大,在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给教师队伍的管理教育带来考验,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教师价值观念变形,甚至出现失德、违纪行为。

1高校师德研究现状

在师德现状与对策研究方面,部分学者[1-5]从教书育人观念淡薄、治学作风不严谨、举止行为不规范、奉献意识淡化、团队意识差、缺乏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不能妥善处理“义”和“利”的关系等方面分析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深化思想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加强师德宣传、注重典型示范、强化制度建设和职业技能建设、改革教师评价与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在师德考核体系构建方面,部分学者[6-10]从师德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和师德践行的层次划分着手,提出从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制度建设,在评价标准、评价手段、评价范围、评价程序等方面构建全面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但目前涉及师德长效机制建设和系统化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较少。

2高校师德建设和考核评价面临的问题

2.1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

目前,高校教师师德总体上呈现健康向上的态势,但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和物质追求等影响,师德失范等突出问题也进一步暴露。

(1)重“物质”轻“精神”。部分教师过分追求物质满足,仅把教育工作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过分注重个人经济利益甚至获取不当得利,忽视育人教育。

(2)重“业务”轻“教书育人”。高校教师大都熟悉相关行业的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部分教师从事着本职工作外的“第二职业”,轻校内教学重校外兼职,有些甚至个人特长发挥失重,不注重本职工作,缺乏敬业精神。

(3)重“功利”轻“诚信”。在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等工作中,教师的业务能力、科研成果等占比较大,导致部分教师过于看重个人利益,在功利面前屈膝投降,学术造假、缺乏诚信,少数功利思想严重的教师,只重视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缺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4)育人观念淡薄,不为人师表。教师除了“言传”重在“身教”,对学生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但有些教师只注重课堂自我讲授,不管课堂纪律,无教学互动与交流,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学习问题等漠不关心,忘记了最基本的育人职责;有些教师心高气傲、愤世嫉俗,举止行为不规范,甚至散布负面言论,发表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观点,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

2.2师德考核评价面临的问题

师德评价是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教师的职业规范做出是非判断、确定其道德价值的一种实践活动,在实践操作中存在不少问题[11]。

(1)师德内涵不明,评价无实际效果。高校教师评价和考核内容集中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德”即教师职业道德,居于首位,但因量化困难导致评价不易操作,主要原因是评价者一般习惯于将“德”等同于思想品德或政治素质,如果教师没出教学事故、政治偏差等大问题,“德”之评价都不至于太差。师德评价也因此失去了本质意义,也没有体现出以德为先的重要性。

(2)缺乏师德评价细则和标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师德内容进行了宏观规范和指导,但仍欠缺可操作性强的师德考核指标,高校只能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若指标设计不全面不科学,可能导致评价结果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受到一定影响。

(3)评价标准不能满足个体差异性。部分高校制定的师德评价标准实用性不强、指标单一,评价标准大体相同,没有分类评价、各有侧重,也就不能如实反映师德评价的真实情况,最终造成师德评价仍以教学科研量化业绩为主的考核模式。

(4)评价主体的主观性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大部分高校都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师德评价结果由二级部门党政联席会或部门领导主导,甚至出现论资排辈轮流获奖,导致师德评价流于形式,缺乏公开透明。

(5)评价结果的激励效果不佳。考核的目的在于激励教师更好地履行教师工作职责,其结果直接与晋级、聘岗、评优等教师切身利益挂钩。但实际操作中基本上奖多罚少或只奖不罚,评价结果无反馈,师德评价没有落到实处,导致评价年年搞、师德师风不见提高的现象。

3健全师德建设的依据和意义

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明确的要求,《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首次对高校教师职业责任、道德原则及职业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并首次针对高校教师划出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参与和管理者,辅导员的师德师风建设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位置,是学生德育素质培养的催化剂和健康成长的保证,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稳定发展。

4完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的对策

4.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1)敬业爱生,教书育人。《学记》曰“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是培养人才的职业,应充分认识肩负的重任,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2)提升业务水平,加强自我修养。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获取新知识,完善和丰富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反思慎独,坚持“吾日三省吾身”和“君子独处而慎行”。

4.2明确评价标准,规范评价程序

(1)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结合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明确教师职业道德日常行为规范,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为师德考核评价确定标准。

(2)实施分类动态考核评价。按照校院两级纵向分类与不同岗位类别教师横向分类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师德考核评价,学校制定宏观考核原则,各二级部门制定符合部门实际的详细考核指标;师德考核既要看结果也要看动态变化的过程,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对教师师德进行评判。

(3)评价主体多元化。要避免领导一支笔考核模式,借用多主体评价的方法,采取个人总结、学生测评、同事互评、组织考核等多种形式进行,同时要健全完善学生测评机制。考核结果要存入教师考核档案。

4.3加强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

(1)创新师德教育方式方法,明确师德内涵。通过举行新教师入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和老教师荣休仪式等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加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责任意识,切实增强师德教育效果。

(2)加强师德宣传。充分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日契机,通过网站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集中宣传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环境,培育重德养德良好风尚。

(3)强化奖惩制度,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完善师德奖励,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专家推荐、职务晋升和岗位聘用等的首要条件,引导教师提升精神境界;严格师德惩处,以“红七条”为戒,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

(4)强化师德监督,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成立师德师风监督工作组,负责师德师风的抽查研究、检查评估等工作。建立师德失范行为举报平台,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

5结语

师德考核评价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要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又要制定或选择合适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不是目的而是过程,要能通过考核为教师找到自身发展的缺失,为其提供发展的机会,实现发展的目标。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坚持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基本要求,要切实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可见,高等教育及其改革必须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及其考核评价才能真正实现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2(2):70-71.

[2]李晓君.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初步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2010,24(4):180-182.

[3]许俊.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及体系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20):43-44.

[4]郁建民.论师德内涵和高校师德建设[J].合肥学院学报,2007,9(24):121-122.

[5]王文涛.和谐社会道德建设中高校师德建设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3.

[6]刘文.试论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66-67.

[7]郑秀明.关于高校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建设的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11(6):100-102.

[8]黄丽贞.加强师德建设必须完善师德评价机制[J].大学教育,2012,3(3):77-79.

[9]陈振仪.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估的现状及改进方向[J].陕西教育,2008(8):49-50.

[10]赵江涛.从师德现状看高校师德评价体系建设[J].鸭绿江,2014(3):359-360.

篇4

关键词:当前 高校 师资队伍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68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历史进程中,受文化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在高校师资队伍中出现了个别教师师风不严、教风不振、学术腐败等师德乱象。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检视当下高校师资队伍中出现的新问题,探寻当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举措。

1 当下我国师资队伍中呈现的新问题

第一,思想观念退化,政治倾向淡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师德的灵魂,思想政治工作决定着高校师德建设的方向。深究当下高校教师师风、教风和学术腐败乱象的根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部分高校教师思想观念退化,政治倾向淡化。

第二,敬业精神弱化,职业认同降低。“对生命及其精神的独特价值取向即生命精神,教师的生命精神首先在于对职业的认同、敬重,甚至奉献。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高校部分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看成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未把它看作是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

第三,功利主义抬头,学术风气浮躁。“少数教师不能妥善处理‘义’和‘利’关系,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道德准则淡漠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减退了,甚至代之以狭隘的功利原则来对待自己的事业和工作。”[1]

第四,育人意识淡薄,师表形象不彰。“有些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在日常的教学工作活动中出现了教学敷衍了事、方法简单、对待学生态度冷漠、全然不顾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切身体验等现象。如上课迟到或早退,上课前不认真备课或不备课,上课时着装不整齐,甚至无精打采、瞌睡连连等,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师表形象。”[2]

2 当下我国师资队伍中呈现的新问题原因剖析

第一,社会环境消极因素的影响。“从客观上看,既有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和利益多样化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冲击,也有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对教师传统道德观念的冲击。”[3]许多教师只看到市场经济功利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市场经济同样需要奉献的一面,把自己纯粹置于一个社会经济人的位置,而忘记自己首先是一名人民教师。

第二,高校师德教育管理的不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滞后,师德建设的运行监督评价机制乏力。在人才引进、职称评聘、人才培养和使用中存在重才轻德现象,过度注重职称、学历,而忽略了道德素质的考核,教育管理中的价值偏颇导致了教师的角色模糊、教师人生理想的淡漠。

第三,高校教师师德自觉的缺失。同志在《矛盾论》中阐述:“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决定外因,高校教师师德自觉的缺失是当下高校师德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总的来说,高校师德乱象丛生,不管是对国家社会、高校以及高校教师本身,都有其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只是在不同的视角下,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相互转化。因此,探究高校师德乱象产生的根源,应当将探究维度和深度相结合,建立立体原因探究模型,并不能割裂各维度、各层面的相互联系。

3 当下我国师资队伍建设举措

学者们积极探索师德建设的对策举措,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解放了高校师德建设思想,拓宽了工作思路,提供了工作方法和师德实践路径,笔者认为,可以从国家和社会层面、高校层面、教师层面探索当下我国师资队伍建设举措。

第一,国家和社会层面。

以“以德治国”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国家应大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努力在社会上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良好气正,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各方面待遇,对教师的劳动予以充分的肯定,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献身教育事业的热情。”[4]

第二,高校层面。

首先,师德需要建设。高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健全师德建设领导机制和师德激励监督机制。其次,师德需要教育。“坚持开展师德宣传和培训教育。要形成一整套专门的师德规范宣传教育制度体系。”[5]再次,师德氛围需要营造。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广大师生理想的精神家园。

第三,教师层面。

首先,加强师德修养,强化自律机制。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为人师表,提高师德水平,通过高尚的情操、无私的行为、严谨的治学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和激励学生。其次,加强自我学习提高,促成全面发展。高校教师追求全面发展,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其内在和外延的相关问题如抽丝剥茧一般呈现出来。对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学术研究,不仅是完善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体系的需要,也是夯实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实践要求。

参考文献:

[1][4]葛晨光.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87-89.

[2]黄美蓉,张元,丁三青.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建设[J].教育探索,2013,(1):38-39.

[3]杨万义.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问题与解决路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9):75-78.

篇5

【关键词】高校教师 师德素质 机制

师德正则教育兴,教育兴则国家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教师是关键,而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师德素质的好坏决定着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也决定着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成败。

一、高校教师师德素质培养现状

当前高校整体师德状况总体来说还是令人满意的,高校教师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绝大多数教师能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赢得了社会舆论的赞誉、学生和家长的敬重,但不良的师德现象仍然存在。大多数的高校在考核教师的同时,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最先看重的,也有的个别学校急需要引进人才,只看重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在进行评职称评审的时候,一般只是单一的注重其学历、科研,个人的师风和师德、政治素养方面的内容虽然也列入了考核的范围,但是很难落到实处,无形中就给教师造成造成了“学历重素质轻”、“智育重德育轻”、“业务重政治轻”的影响。

二、高校教师师德素质欠缺的成因分析

(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有些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出现了严重错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舍弃了教育的伦理价值,把师生关系变成了老板与雇员、顾客与商家的关系,把学校变成了市场。

(二)高校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在近年来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高校不健全的分配体制使得教师的待遇在不同的专业之间、不同的职称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大幅度的差距,公共课教师、青年教师待遇低的问题普遍存在。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有些教师就会认不清自己的道德责任,在工作中斤斤计较、讨价还价,对教师的形象有所损害。

(三)虽然各个不同的高校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设立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规章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一般都比较笼统。比如大多数的高校每年年终都会对教师进行一次年终考核,考核的内容既包括师德方面的考核,也包括业务方面的考核。但是在实际考核中,师德考核标准过于笼统、单一和抽象,难以操作,存在重业务考核、轻师德的评定现象,常常对教师品德的细节避而不谈、视而不见,而造成师德素质欠缺的原因之一是成绩论。

三、高校教师师德素质培养途径

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人的培养,关系到党的教育事业发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加强师德建设是教育振兴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优化教师评价体系,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并重

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只注重专业素质而忽略了师德评价。师德素质的培养要求有完善的师德素质评价体系,而师德评价体系是师德建设目标和师德建设内容的具体化。师德评价体系主要由政治思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四个方面内容组成。

(二)建立长期的培养和监督机制,不断改进培养方法

高校应建立师德培训机制,大力营造敬业爱生、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良好氛围,抓好工作制度的建立,把师德建设落在实处。建立健全定期学习制度、培训谈话制度、同行举报制度等,从而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同时,在实践中创新培训方法,明确培训和宣传的切入口、规模、内容、时间跨度,掌握培训和宣传的广度、深度、密度、强度及节奏,让教师觉得有榜样可学、有高度可攀、有发展可期。

(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形成优良师德风范和育人环境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引导教师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依法从教,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开展“师德楷模”、“师德标兵”等典型的先进活动评选,选出管理育人优秀干部、教育育人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师德楷模、服务育人先进工作者等,更进一步的弘扬正气,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重,鼓励教师以德修身、以德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优良师德风范和育人环境。

四、全过程实施民主评价,建立有效的师德建设制约机制

对教师的全过程评价是指把教师的个人年度总结和评价与学生和其他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师德评价和年度考核相结合,让师德评价的结果在教师晋升、评奖等事项中起重要作用。对于在教学环节中严重失职的,违反学术道德、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违反教书育人规定、有失教师身份并在学生中造成严重后果的,以及师德总体评价连续不合格的教师,学校在晋升职称、评先选优等事项中,给予一票否决。

五、结语

总之,高校教师师德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时代特征,不断完善师德素质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以身作则,努力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10

[2]萧德光.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素质[J].云南教育.2001(13):20-21.

[3]马桂新.21世纪师德素质框架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05- 107.

篇6

(一)教学督导工作比较偏重于“督”,在导的方面重视不够在教学督导过程中比较注重听课、评课,主要是检查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但对如何更加有效发挥导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二)教学督导工作内容单一、范围狭窄在实施教学质量督导工作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督导范围狭窄的问题。诸如偏重课堂教学质量的督导,忽视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偏重理论教学质量的督导,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偏重教学秩序,忽视对人才培育方案、课程设置的督导;偏重课堂教学,忽视教学研究;偏重面授辅导课的督导,忽视网上教学的督导;偏重教师的教学,忽视学生的学习等。(三)教学督导人员学科结构不够合理、人员少、待遇较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有关教育法规都强调教育督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没有强制要求高校实行教学督导。与其它高校一样,福建电大教学督导组也是内部设立的督导组织,没有固定的人员编制,主要是聘请在职或离退休的专家教授兼任教学督导员,教学督导组只是“临时户口”。教学督导组成员中外语和经济类的偏少,学科结构不够合理。教学督导组所聘请的老同志虽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也愿意为学校的发展发挥余热。但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和教学模式的调整,他们有时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教学督导员的待遇明显偏低,影响了督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关于加强和改进开放教育教学督导工作的思考

可以根据听课与集体评议的结果,总结、推广各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学督导组成员在督导工作中,要和被督导的教师形成一种和谐、宽容、平等、合作、信任的关系,引导激励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师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成为广大教师的良师益友。加强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督导队伍建设要做好教学督导工作,必须建立健全一支素质优良、经验丰富、知识全面、结构合理、数量适度的评估督导队伍。教学督导人员的素质是保证教学督导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现教学督导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重要前提。只有不断优化评估督导队伍,才能为评估督导工作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近几年福建电大开展教学督导工作的实践,加强开放教育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严格教学督导组成员的聘任条件。教学督导组成员主要应由具有丰富远程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经验的专家组成。一般从退休的教授、副教授中聘任,同时吸收部分在职教师。教学督导组成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在思想政治方面,必须有正确的政治理想,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熟悉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关心学校发展,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认真负责、廉洁自律;在业务方面,必须熟悉电大开放教育规律和教学工作,治学严谨、有丰富的开放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具有高级职称;在身体方面,必须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65周岁以下,能坚持正常的评估督导工作。校级教学督导员由分管校长签发聘书,教学管理部门负责考核。2.优化教学督导工作队伍结构。要注重从本校各学科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中选聘评估督导组成员,并从近年刚退休、身体健康、具有高级职称,熟悉远程开放教育规律和特点,有比较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的退休老教师中选聘。同时,可以考虑从省内高校中聘请部分具有高级职称的退休老教师参加。要注意评估督导组成员中学科和专业结构的合理搭配。3.加强对评估督导组成员的培训和管理。要经常组织教学督导人员开展学习培训,使他们了解学校的发展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以及对教学各环节的要求和目标。教学督导组要全面了解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及相应的资源和师资配备、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应的教学文件、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要坚持定期组织开展信息交流和工作研究,每学期至少召开3次由教学督导组成员参加的信息交流和工作研究会;要加强教学督导人员的自身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讲真话、报实情,公道正派,廉洁自律。4.建立和完善全省电大系统教学督导组织网络。学校成立校级教学督导组,学院成立院级教学督导小组,聘任院级评估督导员。全省电大各分校要建立评估督导组,聘请专兼职教学督导员;县电大工作站可根据学校规模,设立督导组或督导员岗位,开展教学督导工作。全省电大系统形成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实施全程监控的三级教学督导工作网络。

篇7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师;医德;师德

1医德与师德规范的融合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如今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病痛的消除,更需要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如果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言语、情绪和态度与医德规范不符不仅会诱发患者医源性疾病,也会因此产生不必要的医患冲突。因此作为医学临床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有为医学事业献身、解除人类病痛的高尚医德,能够严于律己、奉献爱心,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使医德在医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成为他们内心最重要的标尺。

1.1医德师德对医学教师的双重制约

医学临床教师作为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的培养者,要受医德要求与师德要求的双重制约。作为高校教师的两大基本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素质决定着教师的“师能师技”。但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医学临床教师,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是最为根本的“师德”的基础,是临床教师的职业人格、专业知识和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师德”直接影响到对医学生的培养质量,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且还反应了学校的精神风貌与人文底蕴。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优秀医学人才的重任,只有培养出具有良好医德,医术精湛、能奉献爱心的医生学生,才能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具有的良好品格魅力营造良好的医疗氛围,从而减少医疗矛盾,形成医生与患者间的良性互动。作为长期工作在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临床医生要到医学院校任教,需要在临床医生和高校教师之间不断切换身份,而在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学习过程中,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首要标准就是师德意识的建立,因此,这也成为医德与师德融合的一个良好契机。医学临床教师自身爱岗敬业的作风和严谨求实的学风,临床医生对病患的关爱和对不良风气的抵制都是“师德”与“医德”融合的反映。此外,高校医学临床教师或任教医师在带领医学生熟悉医学临床操作和治疗时,在教学查房、案例分析、临床技能培训等教学环节中医生和教师的双重职业身份有机的获得了统一。因此,不论是职业身份的切换,还是统一都表明临床教师在教学与临床实践中医德规范和师德规范上的相辅相成与融合。合格的高校医学临床教师将医德规范内化为职业道德,对丰富和完善师德教育、推动和实现医学教育现代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

1.2教育教学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有: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医学专业教师不仅要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备课、辅导学生等活动中,还时刻不能忘记作为教学载体的患者的权利和义务,始终把伦理学摆在第一位。一定要沉下心来,要耐得住寂寞、禁得起诱惑,才能扎实的提高教学水平,为后续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育的主体,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成败。高校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践行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优良的师德师风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首先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遵守高等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德为先,履行教师义务,遵守职业道德;其次要具备相应的业务水平和职业能力,达到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能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与高校的相关制度良好地开展各项教学工作;第三要努力的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不断完善个人修为,做到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高尚的品德感化学生,以深厚的学养教育学生,以独特的人格吸引学生。(2)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上乘的业务水平是立身之本。高校教师的业务水平,体现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正确地传授知识,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作为立志献身教育职业的高校教师群体,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在加强自身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还必须随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进行调整,在实践中学习和反思,勤于思考,认真总结,用终身学习的态度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此同时,还应该努力加强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教育理论的学习,善于反思和借鉴他人的教学方法,做研究型教师,关注学术前沿与教育改革的相关问题。(3)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基本要求。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从事的是缔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业,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因此高校教师要以身立教,以模范的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其次,要做到严于修身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豁达的胸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感化学生;再次,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岗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得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只能以奉献而不是索取的品德去拥有人生、赢得尊重,只有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以自身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驱使下,将培养学生作为自己的天职。

2高校医学临床教师职业道德弱化及其原因

不可否认的是在现阶段浮躁的社会风气与快速的社会发展影响下,多元化的价值观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临床医师尤其是兼任医学教学任务的临床教师,存在诸多困惑。有的临床教师职业理想和精神模糊,对教学工作热情不高,对学生漠不关心;有的医学教师则是忽略了对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特别医德方面的要求,认识不到对于一名教师和临床医生而言“医德”的重要性;更有甚者缺乏政治觉悟和意识,在课堂上出现言行不当的现象。没有将医学教育与医学行业发展联系起来,缺乏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学相关知识的自主动力。此外,“临床教师与社会所产生的复杂的经济关系导致师德伦理关系不协调”[3]。现行的高校评价体系以科研成果为主要评价指标,学科建设成为学校的头等大事,对教师的要求更多的以科研能力为主。加之道德评价标准难以量化,在职称晋升的评价过程中多流于形式,使得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考量在教师绩效考评和职称晋升体系中被弱化了。这也使得身兼教学与临床医生双重身份的医学教师,在教学、临床问诊与科研中疲于奔命,出现精力不足,职业倦怠,对参与教学、课程体系创新改革等积极性不高。更多的注重自身经济与职业上的发展,没有正确认识到医学专业教育的神圣性和崇高性。缺少对医学专业学生的课程和业务指导、关爱与关心。师生关系的淡薄也无法激起医学生对专业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谈不上培养医学生对待病患的爱心和耐心。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能力;专业素质

一、国内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情况

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政府的重视。早在1999年,我国教育部就颁发了规定,把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列为主要的培训内容和类别。我国从2001年开始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几年来,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积极组织培训工作的开展,成立培训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了培训计划和培训大纲。编写了培训教材并组织认证了一批适合培训的教材。逐步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培训管理制度、证书发放规程和考核办法等。组织和协调全国各高校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授权有条件的高校成立教育技术培训中心,组织培训各高校培训中心的教师,进行资格认证等。

全国各地的院校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都在积极开展教师的培训工作,很多院校都制定了一些促进培训的具体措施及培训计划。虽然我国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教育技术培训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现已基本建立起一套全国性的培训系统,据“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统计。到2004年底为止,已在127所高校建立了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积极组织培训,共培训教师约30001人,颁发了培训证书1200多张。

二、国外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情况

在国外的教育系统中,集中力量进行培训教师,借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被看做是政治机构的行为,如教育部、国家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教育部教师培A中心”、“国家科学委员会”等。它们遵循从上到下具有政治官僚性质的模式。面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给教育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各国政府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都高度重视,在硬件配置、资金投入、培训管理等方面都采取了相应的举措来适应这种变化。美国是世界上重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起步最早的国家。国家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卓有成效,这对我国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途径

1 注重提高师风师德。应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备良好的师德。一个有广博知识的教师才会有道德感召力,仅仅依靠说教的道德教育必然是苍白的。同样,教师的师德魅力也是以其深厚的文化为底蕴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完成其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在教学中。要做到尊重学生,不以成绩的好坏论学生的好与坏。同时要重视他们提出的意见,课堂上是师生,生活中是朋友。以对学生的信任,换得学生的信任。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 注重提高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培养现代化教育意识与教育教学能力,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来使自己能够始终拥有新鲜的血液。新课程的理念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学生临场应变能力、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学生动手能力、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当前社会学生所需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是我们教师应有的责任。所以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要学习相关的教育知识和本学科的知识,从而将新课改的理念融入到本学科中来。从实际中学习关于教育理论的内涵,阅读相关的报纸杂志,网上浏览最新的教育理念。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学有所得,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学习的引导者。究教材,积极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及时做好课后反思,总结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3 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增强自己的管理能力。多听校内外的教师公开课,通过对比,发现其他教师的优点,加以吸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同时也通过集体备课、交流学习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继续学习新课程理论,以“生活化、情绪化”的课堂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充分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情感培养。注重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和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做一个有思想、有品位、有个性、有激情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每节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做到三个反思: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在教学中还要意识到,立足于学生。从学生出发,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推动者,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定期总结教学过程,努力做到有所改进,有所沉淀,有所创新,为以后的教学工作积累经验。

篇9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修养 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27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university young teachers occupation moral status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study of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occupation morality,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eachers' occupation moral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college youth,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thics; professional ethics; ways and methods

“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成长和成才路上的重要引导者,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富、专业的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中可以看出,自古以来,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责任不仅仅囿于“言传”,还必须要有更高层次“身教”。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其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道德观。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快速,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配置师资资源,高校也扩大了青年教师人才的引进,使得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不少学者从各维度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建设策略。

1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职业道德建设状况

教师职业道德又称“教师道德”或“师德”,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遵循的道德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与职业理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从道义上对教师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进行了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等八个要素,各要素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严谨的教师职业道德结构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青年教师应以宏观的视野看待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求知的自由,坚持以学生为本位来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青年教师也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通过自身学习来开拓眼界、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1]

高校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知识结构新,思想活跃,富有激情与热情,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竞争意识较强,敢于创新。然而,由于缺少相对丰富的人生阅历、社会阅历、从业经历及挫折磨砺,不少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比较模糊,政治鉴别能力与是非甄别能力不强,因而职业认同感低,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刻,爱岗敬业意识淡薄;治学态度不够严谨,轻视理论学习,缺乏对教育教学的深入探索精神,具有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功利心态。[2]由于青年教师的年龄与学生相仿,师生之间沟通交流比较容易,关系也更加和谐、融洽,不过,由于青年教师自我角色定位不够清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导致教师人格难以得到有效养成。从高校视阈来看,高校没有针对青年教师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建设,“一刀切”的职业道德建设要求,缺少层次化,不符合道德建设规律。[3]同时,高校所制订的师德标准过高,过于强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青年教师提出的职业道德建设要求可行性不强。此外,职业道德建设内容比较空洞,与教学实践性联系不强,缺乏实践性和应用价值。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不合理,过于看重教学、科研成果,对于师德师风建设情况关注较少。[4]

2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职业道德欠缺原因分析

2.1 外部原因

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快速,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沟通交流日益密切。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更加广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大大缩短。网络上一些消极负面东西的传播,不可避免地会给高校青年教师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其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出现了重经济轻政治、重物质轻精神、重实惠轻道义等消极思想,导致道德滑坡、职业行为失范等问题经常可见,这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5]青年教师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其职业道德也面临严重的冲击。[6]高校是各种文化的集散地和产生、发展的平台,而青年教师又站在前沿,东西方文化碰撞、多元文化交锋,都会影响青年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一些意志薄弱和分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青年教师,容易产生盲目崇拜西方生活、重视物质享受与金钱利益,从而丧失了价值判断能力,迷失了自我,甚至沦为阶下囚。2010年,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从政策和制度方面,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明确,一些高校也据此制定了本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然而,从实践来看,还存在贯彻落实不到位,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2.2 内部原因

一是高校管理层过于重视教学和科研,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历来都对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拔尖人才培养非常重视,而对于师资队伍建设则很少重点关注,在职业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等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不足。二是政策导向存在一定的偏差,师资队伍管理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缺少系统性的职业道德建设规范,高校青年教师在践行教书育人职能行为时,也没有明确的师德标准可参考。三是高校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偏弱,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片面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于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很少关注,也没有专门负责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即使有的高校开展了针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方法陈旧,缺少针对性,没有做到以青年教师为本,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甚理想。高校人事分配、薪酬管理等制度与职业道德建设要求不配套,未将职业道德建设与薪酬、绩效等挂钩,缺少对青年教师职业行为的激励和约束。

2.3 自身原因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毕业于非师范类专I,在以往的学习生涯中,未接受系统的专业教师教育培训,而且,很多都是毕业就走上工作岗位,从“学生”到“教师”转变太快,缺少实践环节,导致青年教师难以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自然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引起重视。青年教师自身素质良莠不齐,部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缺少明确的信仰,无法有效抵制社会上的消极现象。在出现思想困惑和矛盾的时候,往往习惯自己解决,甚至导致思想偏颇、钻牛角尖。高校青年教师接受的文化教育比较先进,思想也比较激进,强调个体独立性和个性张扬,而且受时代影响,容易接受西方的一些理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社会责任义务认知与担当能力不强。

3 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职业道德修养的几点建议

3.1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

高校青年教师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将直接关系到群体职业道德建设的效果与质量。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高校青年教师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则必须要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规范,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自觉的行为准则,贯彻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只有提高青年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知水平,才能使教师明辨职业活动中的是非善恶,增强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抵制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此外,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职业道德修养,还要采取多元策略,来陶冶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基于职业道德而产生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拥有职业道德情感的教师,才能做到爱校爱教爱生,并从情感上接纳他们,将自己的情感与教育教学、学校、学生紧密连接在一起,从而做到以恭敬之心爱岗敬业,为教育之优乐而优乐,恪尽职守、严纪律人。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培养的结果,就是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提高。

3.2 青年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并依法执教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人性化、社会化和法制化日益明显。高校青年教师应加强对教育法规的学习,在教育教学中切实做到依法执教。要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做到以学生为本,加强违规行为的自我辨识,从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高校青年教师应加强自我道德建设的重视,不断提高自己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树立高尚的职业目标和人文目标,在实践中,努力做到德才兼备、谦逊幽默、自然文明,从而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感化。

3.3 磨炼教师职业道德意志

教师职业道德意志与职业道德信念一样,都是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职业道德意志就是教师在从教中坚持师德素质培养的信念。如果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意志坚定,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或者在面对各种诱惑与不良影响的时候,都能自觉地做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中,职业道德意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特别重视。如果缺少了职业道德意志,那么即使有了道德行为,那也将是无根之木。职业道德信念体现了教师对道德理想、道德人格、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信任和坚持程度,是教师个体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所铸成的“合金”,也是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和保证。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青年教师群体职业道德修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为了促进这一目标的顺利达成,青年教师就得积极投身到教育实践,只要在教育实践中,才能逐步提高道德认识,积累情感体验,坚定道德信仰。投身教育实践是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的根本途径,并且还是检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唯一准则。所以,作为新一代青年教师,只有真正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融入职业道德,真正实现传道授业解惑。

参考文献

[1]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日报,2011-04-24.

[2] 楚颖惠,刘京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1).

[3] 温双文,关丽.新时期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工会论坛,2010.

[4] 赵国付,张亚锋.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4(6).

篇10

关键词 高校 学生教学信息员 制度 质量监控

Empirical Research of College Students Teaching

Information Staff System Implementation Status

――Take a College in West as an example

GAO Xuechun

(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Abstract This paper selects the western system of teaching in a university information officer to carry out the practice of the case, since the work of the university system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officer undertaken to explore, pointed out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work carried out and its shortcomings, in order to provide empirical reference for similar institution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teaching information staff; system; quality monitoring

“学生教学信息员”(以下简称“教学信息员”或“信息员”)制度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途径,起到联系学院上层管理与基层教学的桥梁作用。本文主要对西部某高校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执行情况展开实证研究,希冀为同类院校提供实证参考。

1 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基本情况

(1)负责机构。学生教学信息员的主要负责机构是教务处,由教务处处长主管,质量监控科具体组织开展工作,定期整理信息员的反馈资料,同时,对反馈资料进行核实,对教学信息员的身份进行保密。

(2)教学信息员的工作方式。该校教学信息员采取教务处牵头,班主任推荐的方式进行,班主任在新生入学后按要求选拔品学兼优责任心较强的学生担任,最后上报教务处进行审批。教务处具体负责从各教学系所有的信息员中选拔一名有工作经验沟通和组织能力较强的担任组长职务,负责组织教学系工作的管理与具体工作的开展,同时按照教务处的要求对本系信息进行初步筛选,最后把初步整理后的信息上报教务处。

(3)教学信息员的工作制度。信息员必须本着向老师、同学和学院认真负责的态度,准确、如实填写信息表,不得伪造数据;按时提交信息表,准时出席教学信息员会议;正常情况,教学信息逐级上报,紧急或严重的情况下,信息员可以直接向教务处汇报;教务处每年对新加入的信息员都会进行专题培训,让新生教学信息员明确自己的工作性质及肩头的责任,以保障信息的客观公正,真实有效。

(4)教学信息员的待遇及奖惩。信息员及其小组长享受同班学生干部的待遇;每年在工作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优秀信息员”评选,对获奖者颁发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特别优秀的信息员或信息员组长,待遇视同“优秀学生干部”,给予更高的物质奖励。凡工作不认真,不按时完成任务的信息员,教务处将取消其信息员资格;凡存在伪造数据、弄虚作假等行为者,取消信息员资格,并将视其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5)教学信息的处理。教务处相关工作人员对各系组长反馈的信息进行最终分类整理,把整理后的信息交由教务处主管领导审核并签署初步的处理意见,再交由各教学系分管领导进行具体处理,把处理的意见以书面形式上交教务处审查、备案。

2 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工作成效

(1)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目前,学生主体性(包括学习和管理)发挥不够是制约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教学管理的参与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质量的直接作用对象,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质量。因此,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如何调动其参与课堂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能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教学管理,教学信息员制度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途径。

(2)完善了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虽然该校有教学督导和相关的教学及管理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也非常重视,如进行专项检查、教学日志及日常巡课等,但毕竟无法实现每节课的教学监控,教学信息员制度弥补了这一不足。教学信息员按照信息员管理制度的要求,对教师上课是否迟到、早退、旷课及教师上课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真实记录,为教学管理部门提供了教学一线较为客观真实的信息,完善了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搭建了“教”与“学”、“教”与“管”的桥梁。教学信息员制度搭建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与学校的“管”之间的桥梁。通过教学信息员的反馈,学校管理部门能够更好地了解到教师教学的质量及学生学习的情况,同时也可以借助这些信息了解教学方面不负责任及师德师风方面有问题的教师,轻则批评教育,重则予以教学事故或停课处分,有效保障了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水平。

(4)有利于督促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会督促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该校自从实施教学信息员制度以来,对学生反映课堂教学水平有较大问题的教师,教务处及相关教学部门均组织专人进行听课,对此类教师进行专门指导,督促其完善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

3 教学信息员制度执行中的不足

3.1 教学信息员对自己的工作认识不足

(1)认为自己在扮演班级“告密者”的角色。通过调查发现,很多教学信息员在初入这个队伍的时候,热情非常高,觉得是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同学们学习任务的高度负责,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尽力。然而,有部分信息员当自己的身份不小心被暴露时,就会被一些同学和老师认定为是班级的“奸细”或“告密者”,同学和老师的不解与疏远让其顾虑重重,甚至自认为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告密者”,到最后的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这种事情在信息员队伍中并不少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员队伍的稳定性。

(2)有效信息收集不足,部分信息缺乏客观性。虽然在新生初入信息员队伍的时候,教务处已经组织专门的培训,但由于部分信息员对该制度认识不足,每次记录的信息有效性缺乏,没有认清自己的身份是教学信息员,主要记录的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且内容空洞,不具备处理的操作性。很多信息员认为教师如果没有严重违纪行为,就没必要记录,忽略了教师教学的细节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失去了信息员工作制度的意义。

同时,通过信息反馈的结果看,有部分同学反馈有问题的教师恰是其他班或别的途径反馈较好的教师,这和个别信息员主观性过强有较大关系,如有的信息员反馈个别教师要求严格的现象在很多同学眼中又恰是该教师的优点,所以,信息员在收集信息时应该充分尊重多数同学的意见,不能凭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3.2 部分教师对教学信息员角色的认识存在误区

教学信息员制度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但由于部分教师对该制度理解误区,往往认为是学校不信任教师而设置的“特务”组织,专门来揭发教师的缺点和不足,对此非常反感,甚至把从任何渠道得知的教学信息都归到教学信息员身上,一些脾气较暴躁的教师甚至在班上大发脾气,让信息员倍感压力。教学信息员所做的工作本是件让师生受益促学校发展的事情,却因部分老师的误解变成了见不得阳光的“地下”工作,甚至连教学信息员工作的荣誉证书都要面对不敢公之于众的尴尬局面。

3.3 教学信息的处理方式欠佳

学生反映的教学信息经过整理后,经过教务处相关工作人员的整理、核实和签署意见,交由教学系(部)进行具体处理,并把处理意见在反馈意见表上注明处理结果,但就处理结果看,一方面有的教学系不重视对信息的处理,处理意见过于宏观,可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有的教学系在处理反馈信息时又过于盲目,没有把反馈信息与其他信息途径相结合,如和教学相长会、学生评教等作为参考,盲目地去批评教师,反而伤了教师的自尊心,不利于教学。

4 教学信息员制度执行的完善建议

4.1 健全信息员培养和激励机制

信息员制度的有效执行和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员队伍是分不开的,所以,加强对信息员的培养尤为必要。除了新生信息员入职的培训工作外,教务处应该加强对信息员组长的培训工作,提高其工作能力,由组长对本部门信息员进行定期培训,让所有信息员对本职工作有更清晰的认识,提高有效信息的收集力度,客观公正地去评价教师,进而提高工作成效。

同时,针对信息员工作的尴尬局面及工作难度,学院层面应该加强信息员工作的奖励力度,除了精神奖励外,要配以适当的物质奖励,提高信息员工作的积极性。对此,该高校已经在逐步加大对信息员的奖励力度,以期提高信息员工作的积极性,稳定信息员队伍。除此之外,教学信息员的激励机制逐步推及到每个班级,如适当提高信息员的个人量化积分,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奖学金等机会。

4.2 加强教学信息员制度在教师中的正确宣传力度

学校层面应该加强对教学信息员制度在全体教师中进行正确宣传,使教师正确认识教学信息员制度的意义和地位,让教师逐步接受学生教学信息员。同时,应该让教师明白,教学信息获得途径有多种,如教学相长会、学生评教、教学督导等,不要把所有的信息矛头都指向教学信息员,更不能以挂科等理由威胁或损害教学信息员的正当利益。教师对教学信息员制度的接受和认可也是解除信息员尴尬身份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让信息员能打消顾虑认真客观记录教学信息的重要基础。

4.3 完善教学信息处理方式

教学信息的处理是教学信息员制度真正发挥其作用的关键环节,如何有效地处理学生的反馈信息,除了进行认真筛选整理外,各系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层面应该使系领导认识到教学信息员制度是提高教学及管理质量的重要途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教学系管理的不足,要认真对待信息员的反馈信息。

各系在处理信息的时候,应该注意依据信息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对于个别教师因师德败坏而导致恶劣影响的一定要严肃处理,以正师风;对因教学态度较差而影响教学的,轻则进行批评教育,严重者应根据学院的教学事故处理制度进行,但信息处理的前提是经过认真核查后属实,切不可因工作疏忽而挫伤教师的自尊心和教学的积极性,否则就与教学信息员制度背道而驰,失去了其实施的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