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

篇1

一、班级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关注程度的提高,近年来各大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也空前高涨。不少学者也都致力于积极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过回顾团体辅导在国外、港台地区及内地的发展,阐释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作用机制等内容,研究高校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务应用等方面,表明团体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教育、预防、发展等积极功能,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及有效途径,也是具有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班级团体辅导的涵义

团体辅导,一种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形式,与小组辅导、集体咨询、团体咨询概念相同。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团体服务的理念和方法,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辅导活动。成员通过团体交往互动中的体验、观察、学习来认识自我,获得情感支持,发展良好人际,学习新知识和行为,增强社会适应,促进自我成长。团体辅导具有预防、治疗及发展等功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团体辅导活动主要是用来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其主要内容包括适应性问题、人际交往、个人发展与职业选择、情绪管理、青春期辅导等。在主题的选取方面,需要考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适合该班级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大家所共同关心、感兴趣的主题。使用的方法有讨论、情景模拟、体验分享等。班级团体辅导符合团体辅导的范畴,但却有其特点,它是以整个班级的全体学生为对象,不加以筛选,团体人数取决于行政班级人数,规模大小不一,开展班级团体辅导的策划人、实施者、领导者就是班级辅导员,团体性质为心理教育团体。班级团体辅导在辅导员班集体构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及发展、危机事件处理等方面可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利用班级团体辅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优势

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特点及所处校园环境影响,往往面临一些共同的心理问题,所以大学生集中校园和班级是最适合团体辅导的场所,并且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究其作用而言,主要是促使大学生重建认知体系,进行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教育,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提高大学生的社交技巧,促进班级内学生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班风;培养交往能力,获取社会支持。以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班级团体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在一个彼此熟悉的、有凝聚力和归属感的互动情境下,班级学生可通过团体交互作用,达到相互支持、学习、发展等目的。第二,班级团体辅导费时少、效率高。辅导员选定一个时间,将自己管理的学生集中起来,确定一个班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感兴趣的主题,以全班同学为对象进行团体辅导活动,可以节省邀请心理辅导专家及招募筛选同质性成员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第三,团体辅导效果显著、易巩固。班级学生在类似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下进行交往、学习、练习,使在班级团体辅导中思想和行为发生的改变,延伸到团体之外的现实生活中,得到不断的内化和强化。

二、辅导员工作引入班级团体辅导可行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团体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辅导形式,是学生工作的重要方式,也是辅导员职业能力之一。团体辅导本身是一种异于说教生动有趣的,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体验式活动形式及教育方式。第一,成员特征的相似性。班级体和辅导团体这两个团体中,成员都具有一定的同质性。班级学生在年龄、身心发展阶段、文化水平等方面基本一致,且面临如人际交往、学业压力大、择业就业等共同的需求和问题。第二,辅导员和团体领导者角色的相似性。高校辅导员以学生为本,引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业、人际交往、职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通过鼓励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团体辅导中领导者需要创造融洽的气氛,引导成员参与互动,在活动中解决学业困难、人际交往障碍、职业规划等方面问题,在团体中发挥潜能,获得成长。可见,高校辅导员与团体辅导的领导者的目的都是引导成员在团体中成长与发展。另外,辅导员也是班集体的策划者、领导者、引导者和实施者,两者的多重角色不谋而合。第三,辅导员具备开展团体辅导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辅导员对于自己管理的学生有足够了解,能更好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普遍存在问题、关注焦点及需求等,进而选取合适的教育主题。其次,辅导员在学生中具备一定权威,学生在团体辅导过程中能认真对待,积极参与。最后,辅导员作为团体辅导的策划者、组织者、领导者,单个人开展工作便利,在召集学生、协调时间方面更加便利。

三、以晚点名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

(一)晚点名概述

晚点名制度,是在高等教育扩招,学生人数不断上涨,管理难度增加的背景下,为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及教育,强化学生安全纪律观念,各高校陆续实行晚点名制度。晚点名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制度和管理手段,自实行以来,管理学生、维护校园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晚点名制度指的是辅导员清点自己所带的年级学生人数向学生工作干部汇报本年级在校人数和不在校学生人数、去向及其他学生事务的一种制度,它要求辅导员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目前,全国高校所实行的晚点名制度,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主要由学生干部点名,辅导员抽查,在每天规定的时间内或每周星期天、节假日收假返校当天对学生的在校情况进行清点上报的制度。二是指周末晚点,辅导员在每周日、节假日收假学生返校时,在固定的时间和场所,对所带班级进行点名,在保证学生安全在校的前提下,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各种主题教育的管理制度,让学生的思想、纪律、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所提升,帮助学生的成长成才。本文中的晚点名制度就是属上述第二种类型。

(二)晚点名制度实施的现状

就单纯的清点学生人数而言,高校晚点名制度就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大多数辅导员都能够尽心尽职,做到及时、准确的记录汇报。但也存在辅导员认为没有必要,对于点名让学生清点,自己不出面,或者自己减少点名次数,偶尔点、抽查点,上报时靠自己的估计,不及时、不准确。也没做好相关记录,仅仅是口头记忆通知,一旦发生事情,无法拿出真凭实据,无从下手。晚点名除了清点人数外,辅导员也会利用这个时间给学生通报一些事情,主要是人身财产安全方面注意事项,选修课、报名缴费、教学检查等事务的传达,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宣讲等。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方面有所欠缺,要不是没有主题教育,要不然是几句话带过,没有深入的讲解。基于辅导员时间精力有限,不愿意在这方面花费太多时间,学生也不想听等因素,对于晚点名的主题教育,仅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实施晚点制度对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晚点名制度在确保学生安全、维护校园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也对于大学生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它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要以此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晚点名教育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晚点名是没有纳入教学计划的学生教育课堂,通常每周一次,主要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主题地对学生进行相对集中和系统的教育,如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目标培养教育、热爱生命教育等,这些在课堂教学里涉及较少的内容,以及其他高校发生、本校临时发生的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等,在晚点名课堂上都可以做补充,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第二,及时性案例、针对性教育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适宜、讲解生动。晚点名制度让大学生与辅导员保证每周一次的见面,这加深了彼此的沟通了解,让辅导员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把危机化解于萌芽中,不至于因没有发现或拖得太久而造成不良后果。各高校案例的讲解,很具有时效性,及时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另外,辅导员对本年级、本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都比较了解,都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主题、丰富的案例进行讲解,有理有据的教育,也避免了空洞的说教。第三,轻松的氛围及灵活的形式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更佳。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彼此熟悉且更加容易沟通交流,学生在团体辅导的互动中也更加放得开。一些专家、教授通常采用老师讲、学生听,最后专家答疑正式的讲座形式,这并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辅导员的课堂教育形式并不那么正规,相对来书比较灵活,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准备,在晚点名课堂上以分组讨论、情节模拟、电影观摩等形式开展教育,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教育效果。

四、晚点名制度与班级团体辅导结合,加强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

(一)晚点名制度与班级团体辅导相契合

从时间上来说,晚点名是周末或重点节假日收假时,这时学生全部到场,聚集在一起,因为放假,各种问题也更容易出现,这便是一个好的开展各种教育的时机。班级团体辅导也是在整个班级学生到场的情况下开展的,所有正好可以利用晚点名的时间,根据主题进行辅导;从实施地点来看,晚点名制度,是在高校在扩招后,辅导员管理难度加大的基础下应运而生的,因而其实施地点是在高校。虽然,团体辅导并不一定在高校开展,可以是心理咨询中心、社工服务中心,但是高校是非常重要的实施平台,很好的联结了学生群体和心理教育工作者;从对象来看,晚点名的对象是大学生,团体辅导对象不一定针对的是青年或者学生群体,但他们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确实是需要服务的重要群体;从服务对象的特征来看,晚点名教育针对的是该年龄段、本学习阶段、本校、本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班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同质性,而团体辅导,也是将问题相似的成员聚集,开展辅导;在主题方面,晚点名和班级团体辅导由于对象皆为在校大学生,设计的主题也以他们共同面临的问题、关心的话题为依据。

(二)晚点名与班级团体辅导结合,加强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

篇2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大量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发现,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很好的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提供认识自我、成长自我的心理环境,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即由辅导老师根据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等,促进学生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自助的过程。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应用

所谓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指以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辅导老师以同龄段学生成长需要为基础,在活动中发现问题,通过共同参与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及时鼓励,表达对学生的欣赏和肯定,以此来营造集体气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辅导活动中营造宽松、真诚、和谐的氛围。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重视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探索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自身的心理成长,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团体心理辅导可以让教师一方面调节自身心理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各科课堂教学中。

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与一般任课教师相比,工作压力更大,情绪困扰更多,因此在对辅导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辅导目标的确立以及活动方案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到辅导员群体的特点。除了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形成团体、建立团体信任、学会团体合作、结束团体外,应重视情绪管理、爱心训练、班级管理、学生观等几个方面,比如可以利用循环沟通宣泄情绪并学会倾听,进而学习合理情绪理论;可以根据潜意识理论,在放松训练之后,输入爱心信念,并组织“信任之旅”,让成员体会和感悟爱心;可以利用脑力激荡或热座,发挥团体力量解决班主任在班级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扰;可以利用积极赋义,给所谓的“差生”的缺点赋以积极的意义,使自己从感情上接纳他们,进而理性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他们。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为他们提供面对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发现了内隐的自我,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同时让辅导员更多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辅导员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更好的与班级德育工作相结合。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团体中的应用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由于人数较多,辅导老师很难充分关注每一个成员,尤其是一些较为深层的问题,单靠班级辅导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的重要补充,必须重视发挥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范围很广,新生入学、消除自卑心理团体、消除考试焦虑团体、学生干部领导团体等,根据不同的团体,设定相应的辅导方案,都可以取得良好的辅导效果。 可以组织学生干部领导能力提升团体,形成团体后,通过活动,重点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等。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色在于培养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由对团体的信任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校、社会及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询事业的发展,可以肯定团体心理辅导将会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1996.1-3,58-92.

[2]王强,肖玲君,诸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策略[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06.27(2):67-69.

[3]马建青.大学生生理卫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

[4]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新生 心理健康 SCL-9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2-152-03

1问题提出

大学新生刚从中学跨入大学,从外在形式上看,他们实现了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过渡,角色发生了转换。但是由于在中学阶段大部分地区仍然以升学率为衡量教育成果最重要的指标,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提高心理素质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普遍被学业的压力所掩盖。这就为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和由此引发的行为问题埋下了负面的伏笔 。所以在内在心理上,一、有些学生过去遗留的心理问题,如考试焦虑、人际交往恐惧等并没有因为跨入大学校门而消失;二、大学新生对学习生活环境、方式及人际关系等诸方而的变化,在心理上旧的平衡被打破了,新的平衡又未建立起来。因此,在大学新生当中,普遍存在着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心理问题,而这种不适应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发现与调节将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大学新生适应期发现问题帮助其进行及时调整是十分必要的。这将为学校有效杜绝各种恶性事件的发生,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本研究试图探讨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生入学适应的教育方式,它能在哪些方面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比较好的促进作用。

2方法

2.1对象

选取某高校一年级1764名学生。实验组510人 ,对照组1254人。实验组男生213人,女生297人,年龄在17-20岁之间。

2.2实验设计

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后测设计。测查包括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问卷《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对两组学生进行SCL-90的测验。团体辅导结束后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自编问卷《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测查。

2.3研究程序

2.3.1确定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根据艾森克提出的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大一新生处于由青少年期(12-19岁)到成年早期(19-25岁)的过度阶段,同时存在自我统一与角色混乱及亲密与孤立的问题 ,所以要帮助这一时期的学生探索和解决依赖-独立的心理冲突;重演过去,认识自我承担生活的责任;体验和检验现实,解决个人独立感和需要建立亲密关系之间的矛盾;挣脱人际亲密的苦恼,预想自己未来和重新评价自己的生活模式 。同时我们综合对新生进行的访谈和SCL-90问卷测查的结果发现新生主要存在对环境的不适应,学业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等一系列问题。

2.3.2制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根据新生主要的心理问题制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本次团体心理辅导共6次,每周一次,每次2.5小时-3小时。每次活动的框架:一、热身活动;二、主要活动;三、结束活动。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1)建立团体阶段,首先给大家讲解团体的意义和流程然后通过“刮大风”、“微笑握手”、“超级访问”“滚雪球”创造团体、和谐的气氛;然后建立小组,确立组名、组歌、小组规范。通过纸笔练习收集新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憧憬和入大学以来令你最不满意(或苦恼)的事情。最后全体高唱歌曲“明天会更好”。(2)以“我的自我我最知”为主题,让新生进一步了解自我。(3)以“生命的价值我探寻”为主题,让新生学会认识自己最关注的东西,自己的价值观。(4)“经历风雨,方见彩虹”,通过新老生对话的形式,让新生了解如何正确面对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困难。(5)“我真的很不错”,让大家学会接纳自己。(6)“我的未来不是梦”,让大家总结团体辅导中的收获,对未来充满希望。

2.3.3 宣传准备

随机从每个学院选取一个新生行政班组成实验组。对选取的班级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知识的宣传。从新生入学后第6周开始对所选取的班级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共六次。

2.4统计分析

使用EXCEL整理所得数据,采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结果分析

团体辅导结束以后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匿名的《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调查,有430人参与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7份,男生148人,女生209人。调查结果显示有292人 (82%)表示对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比较满意,52人(14.6%)表示非常满意,14人(3.4%)表示不满意。对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在了解自我、了解他人、关心他人、自信心、开放自己、责任感这6个方面的改变情况进行统计,具体人数及所占比例统计如下:

表1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6个维度上得分的结果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每个维度上都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自己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有95.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了解他人的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在自信心方面获得改变的人数比例相对较少。

3.2SCL90测查结果分析

3.2.1团体辅导前使用SCL90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测试

表2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与对照组

在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上的比较

注:P

表2的测试结果表明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各因子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

3.2.2团体辅导前使用SCL-90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测试

为避免成长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辅导结束后对团体辅导组与对照组进行了SCL-90的测查。

表3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与对照组

在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上的比较

注:P

表3的分析结果表明团体辅导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其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

4讨论

4.1团体心理辅导给了新生一个了解他人,学会换位思考的机会

由于中学时以学习为主要目标,学生没有认识到与人相处能力的重要性,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多,现在的很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了解别人,往往把自己的自我意识强加在别人身上,造成很多矛盾的产生。团体心理心理辅导中其他组员的反馈给新生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了一面镜子,提供了一个了解他人、自我的机会。无形中就降低了焦虑、敌对、恐怖心理的存在。

4.2团体辅导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归属感,扩大了交往认识朋友的机会

因为大学新生作为一个同质性团体有很多的相似性,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离开家门,第一次过集体生活,第一次处理自己的事务,难免出现诸多的不适应,而在团体辅导这个模拟的社会情境中,同学们可以发现大家有类似的经历、遭遇,因而有很多共同语言、共同体验,相互之间容易沟通,加上团体心理辅导开放、接纳的原则,使他们能互相关心,不会感到孤立。调查发现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一些小组成员成为很好的朋友并且经常会聚在一起组织一些活动。

4.3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为新生提供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机会

新生在适应阶段会面临许多实际的问题,如如何通过英语四级等等,很多问题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可以得到解决。特别是第四个单元“经历风雨,方见彩虹”,通过新老生对话的形式,让新生了解如何正确面对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减少对大学生活的不良认知认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更好地投身学习和展现自己的才华,更好地发展自己。新生学会如何合理地参加各学生组织及课外活动,全面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这样增强了学生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可控制感。

4.4在团体辅导过程可以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以便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

团体辅导之前我们培训了45名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让他们在新生团体辅导的时候以体验者的身份进入小组。因为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心理问题有一定的评断能力。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他们除了要认真参与其中外,还要关注组内每一个成员,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积极关注,能在组内解决的尽量解决,如果问题比较严重,我们会有针对性的进行个体咨询,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所以团体辅导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会在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学生在了解他人等的能力上获得提高。而其他因子如强迫症状影响因素比较多可能需要更有针对性的去解决。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1)学生是我们随机抽取的,虽然我们做了大量前期的宣传工作,但是仍有部分新生对心理健康问题还存在很大的认知误区,在团体辅导刚开始时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2)由于人员、场地、经费、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能够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新生人数还是受到一定限制,覆盖面不是太大;(3)学生心理辅导员可能会成为组内的焦点,影响组内氛围及问题解决。

注释:

鄢呈,蒋宇.团体辅导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初探[J].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2):236-239.

篇4

摘要:对于中职院校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与能力提升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团体辅导作为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加强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优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简要地就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这基础上就利用团体辅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团体辅导;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应用探讨

当前大多数中职院校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是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水平降低,同时还由于中职院校学生年龄较小,心理与心智发育都不成熟。在面对复杂的技能学习与社会就业环境时,心理往往更容易受到影响,这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影响较大。虽然当前中职院校已经针对性地创设了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但依旧难以切实就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遏制。而团体辅导方式的出现,则为心理健康辅导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1团体辅导的特点

团体辅导是以团体为载体,运用心理辅导的策略和方法,适当的给对方,让会员交流,相互启发、引导、支持和鼓励,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并最终形成小组的共识和目标,在成长的互动经验,让成员学习和改变自己思想、态度和行为。团体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之一。它具有预防、治疗、发展和教育的功能。不同于一般的团体活动,团体咨询,心理障碍和消除心理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有意识地组织专项活动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心理学和教育领导者具有一定的理论、群体动力学等,建立与会员的良好的互动关系。

2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要更好地就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辅导与教育,就应当明确造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其一,在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大多数的学生和社会人士都对中职院校存在着理解误区,认为该类型院校相比其他普通教育院校水平较低,所培养的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与工作中处于弱势地位[1]。这样的误解将对中职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困扰,极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二,中职院校作为输出社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平台,其教育本身就决定了学生在该阶段的学习是以技能学习为主。但是中职学生大都年龄较小,在未成年的情况下就面临着社会就业压力,极易出现生存的无力感,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正是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当前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相比其他普通院校的发生率更高,只有从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源头进行思考,才能切实体现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3利用团体辅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的具体措施探讨

3.1积极优化辅导团体: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人际交往与交流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建设,所以中职院校有必要积极实现辅导团体的优化。这对于团体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和谐稳定的团体交流环境构建等,都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在开展团体活动时,相关教师可将团体成员进行合理划分,并建立小组竞争模式,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帮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地进行观点表达[2]。其次,学校还应当加强对团体行为的规范,这里所指的行为规范内容包含了避免学生在团体活动过程中出现不文明行为,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团体活动时积极参与到活动与话题当中,彻底进行自我解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团体辅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确实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

3.2科学合理地制定团体活动内容:高职院校在利用团体辅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当注重团体合作内容的科学选择,使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更切实地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辅助。内容选择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都有着直接影响。首先,相关教师不仅应当站在中职学生基本特点的角度上进行内容选择,还应当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心理状况,进行分阶段式的内容选择,正确把控各个阶段的团体内容侧重点。例如,入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状况大都呈现为紧张、敏感状态,教师在进行团体内容选择时,应当将侧重点放在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适应方面,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负担的解放,更加快速的融入到集体当中。其次,还可要求团体成员在该团体内根据个人形象进行个性化名片设置,大胆地进行自我介绍,帮助学生打开心扉。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健康发展,还能有效地促进团体氛围的融洽。同时,教师还应当根据团体建立的具体时间与阶段,来展开相对应程度的辅导工作,保证团体辅导价值的切实体现。

3.3根据团体运行阶段进行针对式的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在建立的全过程中,都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团体运行的不同阶段,教师可在以下阶段内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保证团体辅导的切实有效性[3]。首先,在该团体的成立初期阶段,教师首先应当进行优化的心理环境创设,切实提高学生的团体活动积极性,为之后进一步的团体辅导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在该阶段,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的主导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团体活动当中,创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其次,在团体的发展阶段,其已初步建立了团体成员的互动关系。教师应当从最初阶段的引导者转变为旁听者,督促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大胆的进行自我压力阐述,并在学生交流后积极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帮助学生进行心理问题处理。最后,在团体结束阶段,教师则应当积极就团体辅导经验进行总结。

结束语:

团体辅导作为重要的心理健康指导方式,对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其能帮助学生实现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格形成,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加强团体辅导方式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这需要相关教师积极对当前造成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基础,制定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措施与方案,切实保证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徐岩.浅议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化建设,2016,06:13.

[2]廖桂兰.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6:234+89.

篇5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

众所周知,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之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宽泛,而网络上的信息十分驳杂,充斥着大量的负面信息,这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此情况下他们极易出现各类心理疾病,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排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引导学生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并与他人和睦相处,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成长为国家和企业需要的人才。由此可见,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一)概念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环境下应用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将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交流,相比于其他教学模式有着更为明确的目的。团体心理辅导不同于一般的团体活动,学术性和娱乐性较低,比较侧重于沟通和疏导,通过创造丰富的主题情境,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参与和挑战,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完善,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二)形式

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讲授式,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个更加清晰的把握;另一种是体验式,由教师创建各种类型的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获得某种心理品质的提升。一般来说,这两种教学形式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单纯的讲授知识或是体验活动都无法让学生领悟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学生要么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兴趣缺缺,无法专心投入;要么被热烈的活动氛围所吸引,忘记了活动的初衷,因此只有将二者结合到一起,才能发挥出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

团体心理辅导体验式教学常常应用以下三种活动项目:

第一,角色扮演。即让学生来扮演某个小说或影视剧中的人物,按照所扮人物的为人处事方式来行事,使其切身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表演过程中学生会对彼此扮演的角色更加了解,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有助于训练学生人际交往技巧,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第二,心理剧。这是让学生扮演特定心理活动下的某个角色,将角色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以达到宣泄情感,消除压力的目的。心理剧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这是学生分享情绪的一个重要渠道,在表演的同时学生会将心中的情绪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使其他学生能够清晰的辨识出情绪的类型,掌握情绪的控制方法,从而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第三,游戏辅导。游戏是很多学生热爱的休闲娱乐方式,游戏的过程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刺激,使其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引入游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游戏环节中,毫无防备的将心中的真实想法呈现出来,以便于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而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获得的效果也会更为显著。

除了以上三种形式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当前学生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设计其他的教学活动,如叙事接龙、头脑风暴、放松训练、时间拼盘等,用多样化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团体心理辅导更加易于学生的认可和接受。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三大部分、六大模块、九大专题,分别为导入篇、基础篇和提升篇,下面说明各个篇章的设计要点。

第一部分,导入篇,该篇只有一个模块即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以走进心理健康为专题,讲授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这部分可看作是整个课程开篇。重点在于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对于心理健康有个整体的认知。主要采用小组组合、相识接龙、问卷自测和情景体验。

第二部分,基础篇,设有发展个性、职业生涯辅导、学会学习三个模块,以及大学生人格发展、自我意识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心理四项专题。这部分重点在于帮助其正确地认知自己,积极地看待成长中的问题,以宽容、善良、开发地心态对待外界评价,不断调适和完善自己的各项素质,从而优化个性、健全人格。采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角色扮演、职业探访、头脑风暴等。

第三部分,提升篇,设有学会交往、学会生活两个模块,专题有人际交往能力、挫折与压力管理、情绪管理、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此部分内容是从大学生的现实实际出发,对于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心理学的分析和解答,帮助大学生科学规划人生,合理管理时间。采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爱在指尖、成长四部曲、情绪训练营、生存选择等。

三、结语

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学会了管理情绪的方法,并能够与其他学生友好和睦的相处,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挑战,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应受到高职院校的积极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篇6

心理健康课是高职院校对高职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心智潜能,指导人际交往的主渠道、主阵地。其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要实际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因此,学生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尤为重要。而传统的讲授式理论教学, 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足,实践性教学欠缺,课程实效性令人质疑。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始将团体辅导技术运用于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所谓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1]。本研究试图将高职心理健康课程中的一些内容提取出来设计成一套结构式团体辅导方案,研究其教学效果。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黄丽等人尝试引入结构式的团体辅导形式于本科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教学效果评估显示有较好的实效性[2]。王丽萍将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辅导应用于本科生心理健康课程中,并将干预前后进行比较,发现在学生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两方面帮助效果显著。[3]张嘉虹用实证研究证明在技校生中开设以团体辅导为主要方式的心理健康课效果明显[4]。

美国学者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参加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小组的大学生干预前后对比,职业生涯决策能力显著提高[5]。韩国学者用实验证明了九型人格团体辅导能有效帮助护士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6]。土耳其学者评估了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干预前后护士生人际敏感性、应对方式和自动思维的变化,结果表明团体辅导对护士生这三方面帮助效果显著。[7]

2.2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

思辨性研究多,实证性研究少。大多数文献属于思辨研究,或者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来总结、论述,或者从教学经验的角度来概括,或者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介绍,或者从教学感悟的角度来谈体会。从实证的角度,通过做实验,进行对比,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真正实证性研究的文献极少。

有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团体辅导技术应用效果研究还是空白。高职与本科无论在教育对象上,还是在教学目的上均存在很大差异。但笔者搜索到的大部分文献是关于本科心理健康课团体辅导的,有关高职的研究少之又少。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对象

用方便抽样的抽样方法,分别选取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和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机械工程系教学班各一个,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8人,男生46人,女生2人;对照组46人,男生45人,女生1人。两组性别比例大致相等。

3.2 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是目前我国使用最广的一种心理健康筛查量表。该量表共有 90 个题目,包括敌对、焦虑、精神病性、恐怖、偏执、强迫症状、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睡眠及其他项和抑郁10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标准,1表示没有该情况,2表示在频度和强度上较轻,3表示中等,4表示偏重,5表示严重。每个因子得分越高,说明被试的症状越严重。

3.3 程序

用SCL-90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心理状况进行集体前测。然后由笔者运用团体辅导技术对实验组开展10学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共5次,每周1次,每次2学时共80分钟。主要内容详见表1。对照组由笔者以讲授的方式开展同样主题、同样课时的课程教学(主要教材为刘庆明、杨丽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第六版)》)。课程结束后再用SCL-90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集体后测,并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与分析。

4 结果

4.1实验组与对照组SCL-90前后测结果比较

由表2可知,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SCL-90各维度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敌对和偏执2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P

4.2 实验组学生的主观报告

从对实验组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实验组学生对心理健康课运用团体辅导技术给予了充分肯定,多运用正面词汇来评价。如:

“心理课是一门实践课,不只讲理论,还有同学间的互动交流。在活动中,我了解了周围同学的喜好和共同话题,加深了同学间的感情,改变了我以前胆小内向的性格。每次活动都很让人难忘,大家都投入其中玩游戏的气氛让人印象深刻,内心渐渐向彼此开放,让我看到自己的周围是那么温暖。”

“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团体成员积极融入团体,为团体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使团体成员相互协助,感受团结的力量,并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发扬合作精神。团体辅导让我体验到信任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性,学会有效的社会沟通技巧,对他人的需要和感受更加敏感。我能确定团体辅导给我的启发胜过很多理论知识,也胜过家里人的说教,胜过我闲时自己领悟的道理。”

“心理课课堂气氛活跃,给我的印象是自由和开放,可以尽情表达,和同学做有趣的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是一个我们交流心理困惑的好时机。我们可以将自已的困难说出来,集思广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给有共同问题的同学一个平台,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它能让我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5 讨论

5.1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运用团体辅导技术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从表2看出,对照组在传统讲授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后,在SCL-90各维度的均分均有所降低,但只有强迫症状这一因子出现了非常显著的下降,敌对和偏执2个因子也只是出现显著下降,这可以看成是传统讲授式教学的效果。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后,除恐怖这一维度外,各维度均分都有所降低,且敌对、偏执、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睡眠及其他项这5个维度都出现了非常显著的下降,这可以看成是团体辅导式教学的效果。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SCL-90各维度分值降低情况的对比可以看出,实验组分数下降的程度更大。且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敌对和偏执2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在睡眠及其他项这一维度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这说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运用团体辅导技术更有利于降低高职生SCL-90的分值,提高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将团体辅导技术运用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高效的,更有利于优化高职生心理素质,提升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开发心理潜能。

5.2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运用团体辅导技术更有利于提升学习积极性

从实验组学生的主观报告看出,心理健康课运用团体辅导技术能引起高职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主动投入学习。这跟团体辅导式心理课的特点密不可分。(1)情境体验。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做活动,玩游戏,寓学于乐,让学习过程没有压力。学生设身处地进行情境体验,自己感悟出来的心理方面的道理,印象更深刻更容易记忆,胜过枯燥的灌输式理论讲授。(2)多元互动。课堂上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注重发散思维,给学生感觉自由,开放。组内互动、组间互动、全班性互动和师生互动的多元互动模式,让不同的想法在全班范围内不断碰撞,更容易擦出思想的火花。通过集思广益,一个人能

通过团体的互动,让学生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照,倾听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有利于认清自己在团体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意识到有必要进行自我完善。(4)凝聚力形成。在团体游戏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发现了跟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观的小伙伴,找到了归属感,加深了同学间的友谊,班级凝聚力也油然而生。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团队合作的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3 未来研究方向

5.3.1 研究对象

今后的研究可以尝试将研究对象按性别、年级段、专业、地域、学业成绩等类别归类进行研究,探索团体辅导对不同特征群体的干预效果。

5.3.2 研究工具

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选用多种多样的心理测验量表,来探究团体辅导对心理健康具体特征的干预效果。未来的研究人员还应该考虑开发能贴切诠释我国大学生人格特质的量表。

5.3.3 干预方式

以后的研究可以尝试将同一主题的团体辅导在不同持续时间和频率下的效果进行比较,得出更精准的研究结论。

5.3.4 追踪评估

篇7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161-02

研究目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人文素质选修基础课程,它围绕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针对大学生在环境适应、学习、人际关系、情绪调节、挫折应对、恋爱、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开展教学,重点突出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保健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

为了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意识,了解掌握基本的问题解决策略,挖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分享体验,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我们将团体心理辅导理论技术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教学目标设计

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判断情绪的不同分类;(2)能够掌握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3)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减轻心理压力的技能,并能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知识目标 (1)理解情绪的多样性;(2)掌握情绪ABC理论;(3)自我减压的重要性。

态度目标 (1)勤于思考、领悟促成;(2)小组合作,分享体验。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有:(1)认识情绪。(2)了解情绪理论中ABC含义:A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B指个体对该事件的想法(Belief),C指在特定情况下个体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3)情绪理论。(4)情绪ABC理论给我们的启示:学会情绪管理,一要明白影响我们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不同的看法引起不同的情绪;明白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完全由自己控制。二要清楚情绪管理是对个体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三要学会用情绪调节法调节不良情绪。(5)帮助个体了解现在所处的压力环境,并能在该环境中自我减压。(6)帮助个体勇敢地、适当地向他人提出要求,并可肯定地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想法及意见。(7)个体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减轻心理压力的技能,并能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参与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团体心理辅导、结构性训练。主要形式为:热身运动、书写活动、信任活动、肢体活动、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最后,教师小结:情绪ABC,A指事件,B指想法,C指情绪。我们通常认为某某事件使我产生某某情绪。其实,影响我们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许多不同的想法,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想法则引起不同的情绪。面对所处的压力环境,自我减轻心理压力主要来自生活中对自我了解和身心放松,掌握自我减压的方法。

分析讨论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属于选修课程,每个教学班级均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学生彼此不太熟悉。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对整个团体采取随机分组法,每组10人,开展项目情景体验式实践活动。通过情绪理论知识的讲解,安排不同的项目活动,通过团体辅导技术的使用,能够让小组内的学生很快熟悉起来,并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活动实践,让他们在学以致用中认识情绪的多样性、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学会减压,这种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能让大多数学生获得宝贵体验。

(一)团体心理辅导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以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中心。传统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和单纯灌输知识为主,忽视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因此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之一: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形成以体验为主的活动性课程。将团体心理辅导理论技术应用于心理健康课程有利于小组合作、分享体验,促进师生交流、思维激活、领悟促成,并体现心理健康课程的实践性、互动性、体验性,重视师生动态的共生互学关系,从传统教育的“教”提升到以“育”为本,这也是对讲授式班级辅导的实质性提升。

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之二:注重课堂互动,积极展开课堂讨论 将团体理论活动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注重师生、学生之间的多项沟通,学生在课程中以问题讨论、活动体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学习方式领会知识、探讨问题,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掌握发展自我的方法,从而将认知提高与活动、体验、反思、建构有机结合,将一系列专题的心理健康知识寓于情感体验、交流互动、反思领悟、行为训练中,达到知、情、行三者的统一。完成这样的教育角色,对教师的人格、专业训练、技术方法、伦理道德等方面要求高,需要教师形成新型的师生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条件和学生特点,运用团体技术,设计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励学生的主动性。

(二)教学效果评价

学生对本次课的总体评价良好,认为:(1)团体活动让学生能敞开心扉与人交谈,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寓教于乐。(2)本次课采用团体合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用平常心看待事情。(3)课堂贴近现实,采用有针对性的、新颖的、有代表性的案例开展讨论,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领会到对同一事件可以有不同的看法。(4)这种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理解和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引起情绪波动变化最大的是自己,自己才是情绪的掌控者,我们要学会时刻调整自己的情绪。(5)这次活动让学生印象深刻,学到了更多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学会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不断提高交流能力及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学生希望教师以后能多开展类似的活动课。(6)本次课缩短了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团体心理辅导教学中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能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模式,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课程中运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模式,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及朋辈互助的作用。

体验式教学,师生共同体验,教学效果良好 这种体验式教学,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是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构建知识、发展能力、产生积极情感的一种教学形式。团体辅导技术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善待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因而教学效果良好。

注重实践和运用,及时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的体验式活动的本质,决定了它注重实践和运用,力求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自己、掌握心理学规律和心理技能,因而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具有直接性和及时性。

针对个别性格内向学生,体验还有待提高,教师应多鼓励 在该课程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小组讨论时,个别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度不高,情绪体验还不深刻,需要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同时,还应多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参考文献:

[1]王斌,杨乃鹏.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2):63-64.

[2]董美蓉,纪忠红,蔡小红.团体心理辅导用于高职院校研究性教学及课题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12)153-155.

[3]修稳君,张俊.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以临沧师专为例[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87-90.

[4]裴雯.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2(13):164-165.

[5]韩小祥,齐平.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在大学生交际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出国与就业,2011(14):61-64.

篇8

【关键词】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健康;团体辅导

0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准之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面临着学习及就业压力,使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了许多危机事件,这些事件值得全社会给予关注。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众多高校建立了以学院为主导的二级心理辅导站,充分发挥了二级院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积极开展适合本院系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 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意义及优势

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是指在高校原有校级心理咨询中心的基础上,由院系设立的致力于本院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院系二级辅导站的建立有以下优势:第一,协助校级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各项工作,还能充分发挥院系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育人功能。尤其是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面,让广大师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只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对多数学生进行发展性辅导,即帮助学生了解个人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学业、就业、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问题,预防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第二,学生对院系辅导站的辅导者和辅导地点较为熟悉,更容易吐露自己的心声,辅导者也便于对本院系学生进行跟踪教育。第三,二级辅导站的设立有助于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通过对班主任、朋辈心理辅导员、班级宿舍心理委员的系统培训,让更多的学生及时得到帮助。[1]第四,二级辅导站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心理预期,能够将心理工作开展的更具有实效性。

2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的一种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覆盖面广,在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少、资金紧缺的状况下尤为适用,它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受益面,提高心理咨询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不良的思想状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因此,把团体辅导应用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既照顾到学生思想问题中的点,也照顾到了面,又使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轻松自然,这就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3 二级心理辅导站利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将教育学和心理学更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而且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思路。近年来,团体辅导已经在高校中受到重视并开始应用,以团体辅导作为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种方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发展趋势。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团体辅导的优势对学生班级建设、人际交往、压力管理等方面进行影响。

3.1 团体辅导对大学班级建设的影响

建设和谐班级是高校加强学生教育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团体心理辅导能促成班级内部和谐,使班级个体和整体处于和谐的状态,同时也能通过协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促进班级的外部环境和谐,为学生顺利实现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学生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2]。在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指导下,帮助辅导员和班主任将团体辅导运用在和谐班级建设中,我们需注意一方面要正视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在班级建设中答案尝试团体辅导的方法,另一方面要不断总结经验与创新,为采取团体心理辅导法促进和谐班级建设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3.2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当这些压力不能及时有效得到缓解释放时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甚至生命都会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压力及其管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生目前的学业压力、生活压力更多的反应在班级层面,通过班级心理委员的定期反馈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3]。在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指导下,可针对性的对专业或者年级存在的类似问题,制定针对性强的团体辅导方案,招募同质性团体成员,在较便捷的时间和地点展开阶段性的团体辅导活动,及时、有效缓解学生当下心理压力。

3.3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之一,人际沟通的水平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在校生活和学习状况,也是为大学生走入社会,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打下基础。据相关调查表明,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中,人际关系困扰所占比例为47.8%,而有32.1%的大学生表现出轻度的人际交往困扰;15.7%的大学生表现出严重的人际交往[4]。在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背景下,可依托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对存在人际交往困扰的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认清自身存在的错误认知观念,掌握更多有效的人际交往模式。通过团体辅导可以更好地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促进人际技能的提升。

4 结语

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既是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机构,也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向深层次延伸的重要载体。在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指导下,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利用团体辅导的优势,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关注度、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扎实、做牢固,致力于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曼.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模式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145-146.

[2]汤帮耀.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和谐班级建设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3,6:23-25.

篇9

【论文摘要】团体心理辅导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它的开展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率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转变的需要,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仅仅把问题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不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补救性模式逐渐转向发展性模式。[1]20 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内地,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2]通过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并积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让团体来陪伴成员在人生路上克服种种难题和障碍,积极快乐地踏上成长路,充分发挥潜能,迈向丰盛人生。实践证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普通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增进心理健康。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辅导相比,团辅更符合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更能体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3]总之,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

1、高校中团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高校中自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团体。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必须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提供的发展性团体内容形式多样,并针对不同团体的不同需要。

2、受教育者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要面对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

“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问题和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心理辅导员如果把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仅局限于个别辅导的话,他也就限制了自己可以提供服务的范围(Gladding,1996)。”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就是为参加者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景。例如生涯决定、认同问题、男女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3、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

在团辅中,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

4、 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团体的场合认识老师,或者体验到与老师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过去的疑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开老师。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团体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心理教育效率的需要

1、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交往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一般说来,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个体辅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系)为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4]

3、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

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需要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者在对心理健康标准加以界说时,倾向于社会适应标准(或称生存标准)。在大部分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大多只反映了个体良好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5]。生存标准显然强调适应,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基于这一基本的心理健康观,使得学术界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的发展标准,并在界说心理健康标准时,已经在尝试生存标准与发展性标准的结合。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正在成为心理健康的两大基础标准。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具体体现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

大学生进入大学,经历着重要的人生转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成长、心理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对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都得到实现的冲动。”因此,马斯洛认为,心理工作者要是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一般常态心理者(心理基本健康,无明显的心理冲突,能基本适应环境),而不是严重患者,那么少量的时间就会有更大的收获。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代年,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把为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援助、支持、矫正、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这远远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性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高校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四、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含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层次素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其他素质不可能培养起来。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6]。而团辅正是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工具,在这方面它具有个体心理辅导所无可比拟的功能。因此,开展团辅是高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对帮助学生改变和成长有其独特的效能,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在其所得到的帮助是在个别辅导中不能获得的。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等。所以,我们在大力推进高校开展团辅的同时,还要兼顾个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开展,真正发挥出为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封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模式探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

[2]苏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悉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3][6]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篇10

Abstract In December 2016, the 22 ministries and commissions of the country jointly issued the “Guidance Opinions on Strengthening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education system must further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service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ealth service system guides students to develop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good character.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erv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They also shoulder major responsibilities. This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 search method to consult relevant counselors to participate i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ollege 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 and other data, aims to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counselors to carry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requires a clea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ncept, and develop mental health work Methods and other issues.

Keywords college counselor; psychology; health education

1 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辅导员是最能贴近大学生心灵的人,是掌握大学生各方面情况第一手资料的人,是学生最容易亲近并信任的老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其职责所在,也是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保证,更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的重要保障。

现如今,处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的大学生,受社会、家庭的一些负面影响,其心理行为问题日益凸显,很多问题已不能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得以解决,而心理学知识与技巧在思政工作中的渗透,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遵循社会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完善大学生心理和个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育人成才的目的。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2 明确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念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服务是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应涉及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生活态度健康及环境的健康。

(1)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早期干预。加强宣传促进大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内容,提升广大师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知晓度,减少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病耻感,拓宽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途径,增强辅导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识别能力。

(2)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目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关注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困难、情感受挫,家庭遭受重大变故等重点人群,防止“严重心理疾病的困扰及减少自杀事故”这些消极目标外,还需要注意培养“提升大学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抗逆力、心理复原力或心理弹性”等这一类积极目标,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向善的,要用积极的、发展的眼观看学生,接纳学生的差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尊重学生的个人权利、需要和意愿。在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尊重学生接受心理服务的需要和意愿。有些学生不愿意走入心理咨询室,而辅导员办公室又人多嘈杂,在各系辅导员办公室旁设立成长辅导室(方便辅导员或心理辅导员进行谈心)就是一项非常好的举措,这样既可以保障学生在恰当的时间、地点获得所需要的心理服务,也不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有心理疾病的负担。

(4)建立辅导员的层级化结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的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实务性工作,目前,让身兼多重角色的辅导员都成为“专业型”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从一个人的精力上来讲比较困难,但是辅导员可以选择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专业化过程的一个突破口。系院可设置成长辅导室,培养专门从事心理健康的辅导员,普通辅导员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可以转介给专职心理辅导员,专职心理辅导员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可以转介给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师。

(5)鼓励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服务。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老师对学生提供心理服务项目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学校心理咨询师可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小册子或利用多媒体制作小视频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辅导员可针对需要关注的学生单独接触家长,了解家庭背景信息,并与家长商量一起为孩子提供相应的心理服务项目,总之,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项目,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学校须整合资源,与社区心理健康部门、相关心理健康政府部门、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医疗系统进行联动,获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

3 高校辅导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方法

3.1 提升个人心理辅导能力

首先每一位辅导员要明确心理辅导的定位,它不同于心理咨询、不同于心理治疗,不同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也不同于简单的安慰。它主要是以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更好地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目的的。对于超出心理辅导范畴或超出个人能力的心理案例,应及时转介至学校或其他心理咨询机构。其次,辅导员应夯实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及理论,如学习心理卫生学,了解不同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发展规律,较能准确判断学生的状况,做好预防及应急措施。学习心理咨询基本功技术,与学生建立更好地辅导关系,同时提高自身与学生交谈过程中的沟通力、洞察力、同感共情能力以及觉察自省能力,以解决学生的困惑或难题;学习心理咨询理论流派与实操技术,了解不同流派对人类心理及心理发展规律的阐释,熟练掌握某一流派的咨询理论和咨询方法,切身地协助大学生解决自身的问题。最后辅导员要将学到的相关知识运用于实践,善于反思,善于总结,为不同的心理问题学生设计不同的成长辅导方案。

3.2 提升团体心理辅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