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补习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补习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德育 说教 现状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50-01
我国在德育的教育理念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 由此可见加强德育工作已成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德育也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与落脚点。但是由于各种实际因素的影响与桎梏,我们对于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效果甚微,甚至是不尽如人意,实效性较差,也让我们的德育工作陷入了被动与困境之中,那么如何来扭转这种态势,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或者说是回归到我们本真的德育工作中来,讲显的至关重要。
1 德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中学德育工作中出现了简单化的现象,就是说在德育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重“说教”、“灌输”,忽视了德育的引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实践,学生的自我教育严重脱节。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由于这种简单的说教与灌输,导致了班级管理者或者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让我们的整个学校教育陷入了被动地位。具体分析为:
1.1中学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
如把思想政治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这样,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这种客观和外在的知识对象与学生当下正在进行的生活无法发生意义联系,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教师也只能将这些道德条目当作对象性知识来教授、灌输,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方法来进行强制性学习。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有教育专家指出“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果的” 这样的道德教育其实效当然不高。
1.2德育实施的范围“窄化”
这里所说的窄化是指学校的德育在很多教育工作者眼里只是德育工作者的事,与任课老师关系不大,或者说和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没有太大的关系。致使很多的老师把德育教育和学科知识教育分开。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不仅是老师个人的认识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所造成的,其实也有很深刻的社会环境因素。由于现在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随着独生子女的出现,社会对这个特殊的群体的关注度很高,特别是在一个家庭中长辈对他们的关注转变成了溺爱与宠溺,致使他们这一代人很多形成了很大的独立性也可以说是个性张扬,也可以说是自尊自大的性格。而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种只关注自己,不关注与自己周围世界或是周围环境的性格实际上是缺失的性格。这种缺失的性格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再加上传统的教育理念与硬是教育的压迫,他们很难适应,也很难和与持有传统教育理念的老师合拍,在不经意间,很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加上现代教育法律法规对这一新的情况无法覆盖,也让教师在保护自己生存的理念中学会了“苟且偷生”,对待学生是能管则管不能管就放任的局面。致使德育出现了形式上的外进内松,为此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还是任课老师都出现了以灌输为主忽视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这种德育教育方式显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进而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因为学生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由于班主任等外界的压力。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的就说过:“任何主张将(道德)知识灌注在一无所有的心灵上的各种教育方法,都应该被扬弃。”
2 摒弃德育工作中“说教”的意义
祛除说教,进行新型的德育教育,可以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新的契机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1有利于让学校德育工作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相一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里。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在日益多元化,广大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在多元化,这是我们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大量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接受道德理念,在实践中践行道德行为,可以让我们的德育工作在现实中得以贯彻于实施,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德育教育的主体。
篇2
一、英语阅读课教学
1.在回答Pre-reading中提出的相关问题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题目、插图等或者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相关素材的图片、文字等,帮助学生推测即将读到的文章大意。
2.默读课文,鼓励学生快读寻求答案,这样读(寻读Scanning)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以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3.讲解课文中的长难句和新的句子结构,进一步扫除理解障碍。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及语法,老师可以简明扼要地加以解释,也可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并借助词典、语法书进行自主学习。老师不可过量地分析语言知识。语言障碍的处理最好穿插在阅读中。
4.阅读后,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口头笔头活动,复述课文,还可围绕话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摘记要点、归纳总结、创新写作等,将阅读内容与他们已有知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输出,目的是提升阅读的层次,加深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兴趣,同时增强对话体探究的意识和动机。如果没有这一步骤,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精读。
5.课堂小结与达标测试。设计一些课堂达标测试题,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检验,及时矫正补救。课堂小结与反思,老师可以概述或者学生回顾与反思收获和成功的体验等。
6.布置作业,主要是一些语篇方面的练习。
二、听力课教学
1.听前介绍语境。利用插图或根据听力材料,提出一两个问题,以便使学生放松紧张情绪,做好听的准备。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与听力材料的有关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去猜测所要听到的内容。还可把材料中的生词教给学生。
2.提出任务。让学生仔细看听力部分的练习或任务,使他们明白将会听到的内容,他们该做什么事,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带着问题听,寻求所需信息。
3.听后检查答案。让学生彼此检查答案,也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讨论答案。通过讨论,使他们相互补充、相互帮助,达成共识。然后全班检查答案。任务一般需要集体合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听说结合,以说促听,以听带说。
三、写作课教学
写作课的具体步骤参考如下:
1.构思。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目信息,弄清写作要求,明确写作形式。在独立思考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与同伴讨论写作内容,交流信息,集思广益。
2.拟写作提纲。在构思的基础上,安排文章结构,理顺表达思想或实物的逻辑顺序,确定每一部分的中心思想。
3.起草文章。按提纲写出初稿。老师要提醒学生注意遣词造句,篇章结构,语法和词汇使用正确等。
4.讨论与校正。可以与同伴交换修改,也可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组内合作,对文章进行讨论、检查、评价结构是否清晰、是否符合逻辑,检查修辞、语法、拼写、标点符号等。
5.讲评与赏析。老师可就文章内容、结构、语篇、句法、用词及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展示学生优美句子、语汇等,达到交流共享的目的。还可以展示老师的下水作文。
6.布置作业。提出新的要求,让学生进行进一步修改誊清,然后交给老师批改。老师批改学生作文时,要以“欣赏批改”为主,结合“挑错批改”,注意积累优美句子和高级词汇,注重文章的篇章结构篇章布局,再次讲评要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主。
四、语法课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是必要的。符合中国学生认知规律的循序渐进的语法教学能够迅速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英语。但是,语法教学本身并非目的,而是为了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服务的。因此,不要把随堂语法课上成“满堂灌”,不要做过多的讲解,给学生造成语法“繁、难、杂”的印象。学习语法的最好方法是在“用”中学。大量的综合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才能帮助学生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英语。
归纳法语法教学策略课可概括为“呈现——发现——归纳——实践——活用”。
1.给学生呈现一些本模块中已出现的含有新语法的句子。
2.让学生自己发现并体会这一语法现象。
3.学生自主合作,讨论并归纳该语法项目的结构。
老师给出更多符合统一规律的句子,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对语法结构的认识。
篇3
一、听从领导,服从分配,统一理念,找准定位
本学期因工作调整,有幸与在座各位再次一起共事。生活区的工作对我来说,尽管不太陌生,但是,也是一次新的挑战。它与总务处的工作不同,一个是管理任人摆布的物,一个是管理有个性、有思想、活生生的人。所以,面对两千多名学生的服务与管理,要说没有压力,那是不现实的。我把这份压力变成动力,接受了这次挑战,并且只有一个目标,把这份工作做好,力争保一方平稳,让领导放心。 生活区的工作非常繁杂,可是,每件事情都很重要。开学前的迎新准备工作,开学后的学生情绪稳定工作,学生衣、食、注行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工作,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等。通过我们的优质服务和科学管理,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集体意识、组织纪律、艰苦朴素、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为学生打好学会做人的基矗
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完善管理方法
要做好这份工作,尤其是要做好一份自己不太熟悉的工作,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本学期,我几乎每天都到学生寝室、餐厅、操场,观察问题,发现问题,与老师、学生交流沟通,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可以证实自己的管理是否正确,因为服务对象和服务者,是管理者一切指令的受益者和实行者,只有他们的反映和实施的结果,才能准确地检验自己的指令是否正确,是否完善,以此来改变自己的管理工作。另外,还可以及时了解他们的需要、愿望和要求,可以从他们那里吸取智慧和营养,还能够使我尽快了解、熟悉生活区工作性质和特点,以最佳状态进入工作角色。
三、加强生活教师队伍建设,发扬团队精神,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生活区的工作要做到“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学校满意”,生活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很关键。必须有一支与学校办学理念保持一致的管理队伍和具有高尚品德,脚踏实地,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具有服务意识和管理学生能力的生活教师队伍。本学期,XXX校长非常重视生活区管理工作,通过竟聘,让能力较强的教师从事管理工作兼生活教师,加强了管理队伍的力量。为了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我们加强了统一理念培训,业务(常规工作)培训,劳动纪律培训,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学生方式方法培训,教职工日常行为及仪表礼仪规范培训,如何接待家长及参观者的培训等。通过培训,基本上统一了思想,统一了认识,统一了观念,能够把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思路,得到进一步的贯彻和落实,提高了对工作的责任感和责任心,提高了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生活教师的组织纪律性,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也有了明显的改进。对毕业班的学生,我们从本学期以开始,就要求生活教师提供优质服务和严格管理,要做好学生情绪稳定工作,保证学生考试时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取得好的成绩。
另外,工作氛围对一个部门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工作氛围,能够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工作互相补位,提高工作效率,大家能够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的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本学期有五位老师请假,在生活教师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老师们不计较个人得失,齐心协力主动补位,没有因为老师短缺而影响工作。在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帮助,蔚然成风,特别是对那些没有经过培训的新聘教师,为了使他们尽快了解万里的办学理念,掌握生活区的工作特点和工作程序,尽快的进入工作角色,以师带徒的方式,向他们传授方法和经验。因为生活区的工作,不是靠几个或十几个人就能干好的,而是要靠在坐每一位老师的共同努力,只要每一块木板一样高,才能保证生活区的工作水平整体提高。现在生活区这种良好的工作氛围正在形成,整体意识和集体意识已经成为生活区的主流,通过我们生活区组织的那台晚会和本学期的整体工作,充分体现生活区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力求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部门如果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这个部门就会出现无序的混乱局面,如同一盘散沙,没有任何凝聚力和战斗力。本学期,根据生活区的工作性质和生活教师的工作特点,制定了生活教师奖金分配制度。目的是通过奖金的调整,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行、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优质优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对生活教师的考核,采用三级量化考核办法,即组长、干事、生活区不定期的联合检查。把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生活教师,便于及时纠错和改进,并与工资直接挂钩。通过检查评比,表扬奖励工作优秀者,批评处罚工作较差者,维护了大多数努力工作者的切身利益。树立了正气,改变了干与不干,干好与干坏都一样的不良风气,充分调动了大多数生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还制定了生活教师工作制度,安全隐患检查制度,学生贵重物品和现金管理制度,生活区物品领用管理制度,生活教师工作程序及职责等。这些制度,非常明确的提出哪些该做,那些不该做,应该如何做,对我们任何人都是一种约束和规范,也是对我们的一种最好的保护。这些制度,只有在大家的自觉遵守下,才能保证了我们生活区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在生活管理中,加强德育服务含量,为学生打好做人的基础
篇4
目前,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水平低,试训、实验条件差,“双师型”师资力量匮乏,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对于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大多数人认为在政府积极主动确定职教发展的总体规划及思路,并出台相应的措施,给予资金扶持的基础上,职业教育学校应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来取得长足发展。
一、西部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弱势
长期以来,学生难教,难管理,不断流失,已成为职业学校的一大困惑。其主客观原因如下:
第一,校方教育管理存在两种极端。学生是职校努力做工作争取来的,管理者们为了不使学生流失,在教育方面往往迁就较多,约束松懈,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会评价说这个学校管理不严学习环境不好从而离去,另一极端是学校为加强监管力度,往往采取控制和封闭,对学生进行理想化教育,于是有些班主任宁可担当流失的责任也要严明班风班纪,如劝其退学等。控制和封闭不但没能改变学生现状,反而激发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第二,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频繁和活动类型要求难度较大。有些学生本来学习基础差,贪图玩乐,怕动脑动手,日常习惯不好,对于校方高标准要求,感到沉重的压力,也因看不到自身价值而退却。
第三,专业与文化课也存在两个极端,或者忽视文化课,或者重视文化课而专业特色不明显,与招生宣传不相符,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第四,家庭的影响。许多家长本身文化素质不高,对学生缺乏正确的教育,其次,他们往往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喝酒、打牌、讲脏话,许多学生也沾染了这种不良习气。
第五,空巢家庭鞭长莫及,使学校与家庭共管出现障碍。年轻父母在外打工,不少留守少年在父爱母爱鞭长莫及的日子里拿着父母含辛茹苦挣来的钱去网吧,在消费上大肆攀比。也有不少打工父母对子女上了职业中专则撒手不管,因此有人说职业中专学校简直成了托儿所。
第六,受学生个性心理的影响。工作、生活中的不如意往往使人落魄,更何况是学业不成功的初中生,心灵也自然会有些寂寞,他们自尊心很弱,道德推理不够成熟等等。因此如何把握严与慈、苦学与娱乐,如何留住学生,使学校真正成为人才的摇篮,是中等职业学校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
二、西部职业中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首先,职校要实现对学生的承诺,比如承诺学生至少学到一技之长,就得让学生感到某个专业是他学习的主要方向,并尽快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技能要有实训基地,没有与企业联合的实训基地怎么办々眼下不能等待不能观望,要尽可能利用现有办学条件,要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从精心设置专业开始,专业设置要有特色,更要有科学实用的教材。文化课与专业课程要合理设置,以突出专业特色。“双师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内核,是重中之重。2007年入夏以来,全国各地著名的师资基地培训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素质整体大大增强。某些专业可以重金外聘“双师型”人才和专业教师。职校必须尽快优化办学、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狠抓教育质量,牢固树立职业学校的诚信形象,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来吸引学生。
与此同时,要强化对学生的科学管理,加强对学生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途径如下:
1、加强对父母的感恩教育,体会父母的艰辛。使学生与父母心连心。
2、实现个人价值的品格教育。譬如认真执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
3、多开展适合多数学生参与的文体活动、读书后动、社会实践活动。建立校园网吧,以疏导为主,引导学生提高道德推理能力。
4、校级领导定期与学生对话,以增强信任感,亲和力。
5、加强卫生教育,包括语言卫生。纠正一切不良习惯。
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学生个性品质;影响
0.引言
当前,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重视“教”的方面,而对学生主体地位,尤其是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较为忽视。然而,作为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同时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涵,其在培育健全人格的创新型人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充分重视高中数学教育与学生个性品质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1.高中数学教育对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影响
1.1促进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数学理论一般都具备客观真理性,具有高度的严密性与精确性。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将数学的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便可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为有效促进学生凡事求真思想的形成,教师可让学生对数学命题进行研究与推敲,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念,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一旦证实自己的错误,便要做到勇于改正[1]。
1.2 促进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形成
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具有数学建模课及探究性学习等活动课程,学生在参与这些课程时,便可进行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实践,去充分感受发现与创造数学的过程。此外,高中数学教师通常会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其创新型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
1.3促进学生勤、勇、诚个性品质的形成
数学课程具有求真、精确等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清楚意识到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具备锲而不舍、艰苦耐劳的精神,方可获得成功;此外,数学教学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与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在具备较高在合理水平的同时,还应具备勇于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与敢于挑战的勇气,才能正确解出题目;其三,数学为一门反映客观世界中真实、准确知识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可以对物质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将隐藏在客观现象背后的真正规律找出,而不受到伪科学的误导,进而形成“诚”的个性品质。
2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对数学教育产生的影响
2.1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动力
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可起到帮助确定学习目标,以及主动完成数学学习任务的作用。作为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意志与性格在数学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行为起着控制与调节的作用。学生个性品质这一非智力因素,使其在数学学习中维持着恒心与耐心,并不断朝着已经确定的目标展开数学学习活动,在促进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及技能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强劲动力。
2.2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过程本质上即为知识、情感与意志三者相统一的过程,学生道德的形成以及体力与智力的发展均离不开对知识的掌握。学生意识及情感过程的外在表现形式即为个性品质。倘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未能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与情感,那么就难以对数学知识、技能与思维方法等进行良好掌握。学生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才会对数学展开探索与研究;只有具备刻苦钻研与毅力等良好精神,才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确立主体性地位。由此可知,学生具有的良好个性品质为其参与数学活动的内驱力,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2]。
2.3有助于高素质人才的造就
数学知识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慢慢渗透并扩展至宇宙一切知识。数学具有极高的科学与社会作用,为人类与社会的进步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工具;此外,数学还可磨练人们的意志,加强人们的创新思维与理性思维。当前,加大高新科学技术已成为当前各个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而高科技核心技术的重要基础为数学技术。由此可知,高新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为数学人才之间的竞争。而高质量的数学人才在具备高水平的数学素养及文化底蕴的同时,还需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良好的个性品质可充分促进数学教育的实施,实现高素质、人性化创新型人才的造就。
3.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个性品质为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素质,同时也是高中数学教学重要任务之一。高中数学教育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又可以促进高中数学教育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是数学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数学教育与学生个性品质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从而造就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一、前言
在新环境下,高校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大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使得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这就对高等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批号召力强、影响力大、思想观念先进、知识水平高的团队,这就是学生干部团队,加强学生干部培养,不仅能缓解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难度,还能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加强高等院校学生干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干部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新环境下,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这意味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不在是精英教育,在高等院校中,学生干部是大学活动的重要组织者,也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德育等环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加强学生干部培养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模式下,高校中的师生数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很多情况下,一个教师需要面对几十名学生,这就极大的增加了教师的管理难度,而学生干部能起到良好的桥梁作用,与学生大众进行沟通,与教师进行沟通,向教师反应学生的动态,向学生宣传教师的理念,这对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有极大的帮助。其次,对于高校学生干部,大多是大学生中的优秀成员,学生干部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是很多学生的榜样,通过培养学生干部,能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为周围的学生带来更多的正能量,因此,学生干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行为的规范。
此外,目前,高校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干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干部能领导学生合理的开展各种运动,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才能保证校园文化活动的深入,因此,培养学生干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干部培养
1.建立完善的学生干部选拔机制
对于学生干部的选拔,应该根据院系工作需求、学生需求,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原则进行选拔,选的学生干部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同时学生干部的学习成绩、责任感、人际关系都应该良好。而在选拔学生干部时,应该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这样才能做到服众。对此,高等院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学生干部选拔机制,并将其严格的落实在学生干部选拨过程中,从而为学生干部的公平选拔提供制度依据。
2.加强学生干部团队观念培养
对于学生干部,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体,还是学校的形象,因此,学生干部必须拥有良好的团队观念,在日常工作中,高等院校应该注重对学生干部进行团队观念培养。院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学生干部开展座谈会,这样一方面能了解学生干部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能指导学生干部进行今后的工作,同时学生干部之间还可以在座谈会上交流工作经验,以此来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水平,培养学生干部团队观念。
此外,院校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干部开展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干部的社会实践经验,另一那个面还能让学生干部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为学生干部的全面发展提供方向,同时学生干部在社会实践中,会不断与其他同学沟通、交流,这对学生干部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3.加强学生干部综合素质培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提高学生干部综合素养对于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在日常工作中,高等院校应该注重对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方面应该加强学生干部思想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学到的理论思想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系统的理解“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等重要思想,这对学生干部的政治素养提高有极大的帮助,为学生干部素养的提高指明了方向。
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学生干部道德品格的培养,道德品质是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干部要想做到服众,就需要具备优秀的道德品格,因此,加强学生干部道德培养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学生干部树立团结友爱、谦虚礼让、勤奋好学的观念,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干部的道德进行培养,以此帮助学生干部树立积极向上的情感。
4.加强学生干部就业观培养
就业是每一个高校学生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促进,高校应该培养学生干部良好的就业观,引导学生干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让学生干部引导其他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学生择业盲目性,保证就业质量。因此,在日常工作中,高等院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干部的健康就业观念。
二、总结
学生干部是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学生干部培养,通过学生干部来引导高校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从而达到高校育人的目的。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养成教育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对于高职生文化基础素质的参次不齐,如何培养高职生的养成教育成为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注重高职生的养成教育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有利于提升高职生的就业力,为高职生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通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和制定评价制度等途径使养成教育有效实施。
一.追求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新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导向。如今的高校已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教育也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化。高校能否在教育领域里存活和发展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就是其提供的教育商品能否被学生接受,是否体现学生人性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所以高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导向,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方略,适应时代多层次人才的培养需求,有助于提升高校在未来教育领域中的竞争优势。确立教育管理中的人本思想。在校学生大都已达到法定年龄,具有一定的社会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行为评价标准,他们希望能够得到个性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产生正向的激励疏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学生教育管理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围绕帮助和促进其成长成才展开,以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己任,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其积极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培养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人性化服务的理念。
二、培养高职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1.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能力,要从根本上提高高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如今有些高职生自我表现意识强烈.注重权利和权力.轻视义务和责任,自律能力欠缺,道德法制观念弱;对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如对某些社会现象是非、美丑辨别不清,追求高消费和时髦的生活方式;缺少吃苦耐劳精神,追求享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注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缺少团结协作的精神。为什么我们这个德育在教育中始终占重要的地位?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如此不尽人意?原因可能错综复杂,但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我们多年来养成教育的缺失。一段时间以来,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多注重用说教或抓典型、树模范、大张旗鼓地搞宣传的方式进行品德教育,当然这也是必要的,但却忽视了养成教育在高职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养成教育通俗地说,就是高职生形成好习惯的训练与习得之过程。所谓习惯是由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用意志去控制的行为就是习惯,这是一种力量的所在。因此,高职生养成了好的习惯,就会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而且习惯一旦养成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长久性.可以内化成为高职生向善发展的精神动力.这也就从根本上提高了高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养成教育的形成有利于提高高职生的就业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高职业院校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其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的欢迎,是否有较高的就业率,国家政策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都应此为出发点,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应该为此服务。当前有的高职生狂妄自大,自律能力欠缺。从一些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不少刚毕业的高职生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人际关系紧张,很难与人合作,功利意识突出,不能脚踏实地的做事,喜欢耍小聪明这样的人很难为企业带来价值,有时还会为企业带来许多麻烦,所以企业不愿意使用他们.也不愿意培养他们。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提高高职生的就业能力。这既是学生做事的能力,也是学生为人的本领。这是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必备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因此,养成教育是提升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基本途径和重要环节。
三、搭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平台
高职院校的学生个体差异性比较大,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客观社会现实对人才需要的多样性。
统一的目标、大纲、教材和考试,只会抹杀学生的个性,无助学生的潜能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中,应始终把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这种意识绝不是以个人为中心,而是强调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具备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社会意识。
因此,培养学生就要为他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提供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让其在自我学习、自主管理中积累经验、磨炼心志,提高耐挫折能力勇于接受挑战的能力。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真正使学生在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民主气氛中,达到知、情、意、行的善与协调发展,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共处。每一项管理措施的出台,都要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深化道德体验,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比如组织开展“校园不文明现象大家谈”活动,全校学生就校园文明的内涵及其与个人成长的关系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对学生中的不文明现象进行调查、总结、分析,找出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这种教形式有利于学生发扬“主人翁”精神,由被动的被教育对象变为主动的自我教育者,进而获得思想道德上的成熟。
四、实施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校园文化对高职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和陶冶功能,它能影响高职生的思想观念,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净化高职生的心灵,培育高职生健全的人格与情趣:能够提高高职生的文化品位,促进高职生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比如开展征集警示语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写出警示语,并设计出图文并茂的初稿,学生们在设计过程中得到了自我教育,规范了自己的行为。同时在交流中,讲明自己作品的目的、含义,又能起到互相教育的作用,再选出优秀作品制作成警示牌,使全校学生得到教育。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活动,开办“好习惯连锁店”等。通过校园这些文化活动,吸引高职生主动参与.使高职生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才能和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而言,要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去实践锻炼,可以深入地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认识自身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2.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教育是家庭、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扩展,具有极大的覆盖面、辐射力和渗透性。对高职生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真一.优化社会环境。高职生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会受到先进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有可能受到没落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侵蚀。因此,社会有关部门要加强社会德育环境建设,净化和优化高职生的周边环境,创设有利于高职生优良品德生成的环境氛围。其二,抵制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大众传媒对高职生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判断是非好恶的标准、为自己人生准确定位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各种不同意义的信息未加区分和筛选地呈现在高职生面前,使他们难以辨别良莠。其三,引导高职生正确地择友。他们的交往会从学校、家庭扩展到社会,加入到社会不同的群体之中。这种群体与学校中的正式群体不同,这种群体是在情投意合的基础上自愿结成的非正式社会群体,是自发的、没有形式化组织的群体。它以人们之间的性格、指向、兴趣、感情等心理的、精神的因素为基础,因此具有很大的内聚力和吸引力,对高职生的成长影响极大。由于高职生身心各方面都尚未成熟,同什么人来往,参加何种群体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同时这种交往由于彼此年龄相仿,又有共同的语言和兴趣,感情纽带较牢固,一般不易摆脱,对其成长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我们应当重视高职生的社会交往,既不应一概否定,又不能任其自由存在和发展,而应当有意识地指导高职生正确地择友和发展朋友交往。
3.制定相关的评价制度
制定相关的评价制度对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它可以使教育工作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可以及时预防和纠正教育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和偏差,保持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保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同时能够有力地促进广大教育工作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使高职生在受教育中创造性地学习与提高。因此在对高职生进行常规宣传之后,要建立和健全与养成教育全面落实相配套的考核评价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评价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和先进的评价技术,要强调高职生内在素质、体现创新精神。通过制定“自评一生评一师评”的评价制度,督促高职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种多元化评价过程.是高职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哉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是落实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对于高职生文化基础素质的参次不齐,如何培养高职生的养成教育成为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注重高职生的养成教育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有利于提升高职生的就业力,为高职生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通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和制定相关的评价制度等各种途径使养成教育有效实施,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的水平,使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很好的改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东中西部;高等教育;现状;互补协调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261-02
一、东中西部高等教育总体现状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高等教育数量规模有很大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很大提高、结构体系也进一步优化、办学模式也更趋多样。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由于经济和地区的优势,高等教育要比其他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也有了较大发展,不论从规模、数量还是从效益与质量上看,都稳步上升,但是受到地理、经济、环境、人才等多条件的限制,与发达的东部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东部各省基本上都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东部以2008年江苏省为例,普通高校有118所,占全国的6.2%,普通高校在校生有156.88万人,每万人口大学生数已经达到206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专任教师达到95622人,占全国的7.5%。中部地区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发展的初步阶段。以2008年安徽省为例,普通高校达到89所,占全国的4.7%,普通高校在校生有73.1万人,每万人口大学生数达到120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7%,专任教师达到42758人,占全国3.4%。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确实成效显著,但是西部高教规模整体规模还普遍偏小。以四川省为例,四川省2008年普通高校有76所,占全国的4.0%,普通高校在校生有91.8人,每万人口大学生数113人,专任教师达到61121人,占全国的4.8%,特别是在西部边远地区非常缺乏专任教师,尤其是贵州、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高等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由此看出,东中西部高等教育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东中西部各省以及省内各市之间高等教育发展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衡。
在2008年全国100强的普通高校里,东部共有62所学校入闱,其中24所是研究型大学,以江苏省为例,有14所高校进入前100强,其中3所是研究型大学;中部共有23所高校入围,其中6所是研究型大学,以安徽省为例,有3所高校(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进入前100强,其中只有1所(中国科技大学)是研究型大学;西部共有14所高校入围,其中5所是研究型大学,以四川省为例,共有3所大学进入100强,其中1所是研究型大学。在全国50强的民办高校里,东部有27所民办高校入围,中部有23所入围,西部有14所入围。东部的研究型大学和特色民办高校在数量上远远的超过了中西部地区,这也体现了东部的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办学效益要远比中西部高,中西部地区应积极引进东部先进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二、东中西部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力分析
高校科学研究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高校基础科学研究突破和新兴学科交叉成果不断催生出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群体,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随着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支持机制的改革,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基础研究的重担将更多地落到高校的肩上。东中西部高校科技创新力的考察,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比较研究和战略的提出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详见下页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部的高校不论是知识创新能力还是技术创新能力都居全国前列。中部地区的高校科技贡献力和社会科学贡献力的整体情况比西部地区稍有所长,但与发达的东部地区高校相比,相差甚远。中西部科技创新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的高校具备学科综合、人才集中等优势,但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多次空缺,表明高校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发挥,科技创新能力很薄弱。中西部大部分的省份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实践中还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缺乏、实验设备落后、学术创新环境差等问题。因此,中西部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增强,创新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需要在资金、人才、体制、环境、教育资源等一系列问题上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三、东中西部高等院校的学科结构分析
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是承载高校职能的平台,它反映了高等教育构成状况。学科结构不仅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还对学生知识结构和创新力的创建和提高都着重大的影响。2008年中国大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11个学科A等大学排名为东、中、西部在高等教育互补、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以下是对东中西部高校学科排名具体分析,详见下页表2:
在这次专业排名中,东部地区有10个省市进入了本次学科排名,中部地区有8个省市进入了本次学科排名,而西部地区只有4个省市进入了本次学科排名。从表格可以清楚地看出各个地区在不同学科上的优劣势。东部在绝大部分学科上都发展的较快较好,学科结构也更进一步的合理化,出现了许多所研究性、综合型高水平的大学。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东部的教育发展水平,以及在学科优势上比较明显。近年来,中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也比较快,湖北、吉林等省份在11个学科上都获得了排名,但是,大多数省份还处于高等教育正在发展阶段,学科结构还有待于完善,有些欠缺的学科还应积极向东部地区学习与交流。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确实成效显著,已初步办成了西安、成都、重庆等区域性高等教育中心和若干所在国内较有影响的高校,但是在学科结构上还比较薄弱,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四、东中西部高等教育互补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既是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同时又作为一个制约因素,进一步阻碍我国教育、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它不仅加剧不同地域的人们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不平等,即人才培养和人才结构的不平衡,还加剧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要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中西部高等教育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行赶超、东引西联战略,努力促进东、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一)中西部地区加大赶超力度,促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由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教育相对落后,人力资源素质还比较低,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论从规模、效益还是从发展环境来看,都与东部发达地区相差甚远。东部北京、上海、江苏等教育强省由于高等教育起点高,经济发达,他们高等教育的发展力度也不断加大。中西部大多数省份都是传统上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由于传统条件限制,非经济强省的中西部地区必须超常规发展,采取赶超策略,奋起直追,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达到教育强省的目标。
中西部地区要实施高等教育赶超战略,首先要转变观念,政府要高度重视教育,把高等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的位置上,努力使高等教育在数量、规模和质量上上个新台阶;其次要实地加大和强化对教育资金、师资和设备的投入,按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客观需求,实行教育改革,合理布局教育结构,争取多渠道多模式的发展;最后要同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同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集中力量建设若干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院校,培育高素质多技能的实用性人才,以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和社会科学创新的能力。地区还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和环境,采用各种优惠政策充分利用人才并留住人才。只有实施赶超战略才会使中西部高等教育在数量、规模、质量、效益和结构等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努力上个新台阶。
(二)利用地区优势互补,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均衡发展。
篇9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体育俱乐部教学 课内 学习行为
一、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要改变这种不利状况,就要对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从而改善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是现在高职学校比较流行的体育教学模式,只有对学生课内学习行为进行调查,才能发现问题,提出对应的措施。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为了本研究,我查阅了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大量的相关书籍与学术期刊。这些资料为论文的完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问卷调查法
在学校就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随机抽取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在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下的学习行为状况,对所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汇总,集中说明五年制高职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整体情况。在正式测试前先后走访了多位相关专家,结合他们的意见对内容进行了修订,并再次回访。专家一致认为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在2008年3月至2009年8月间,先后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98份,回收率99.67%;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检验发现,有效问卷586份,有效率97.99%,其中男生304人,女生282人。
(三)数理统计
对所收回的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并运用检验法,对数据结果进行了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部和外部原因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状况直接体现教学形式实施情况。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以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威严、高深与高不可攀。学生认为教师在学习中的地位是不可代替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当少。学习是一个互助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帮助都能很好地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因此,对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下学生的学习行为主客观动力原因、学生对教师教学中的态度、学生互帮互学状况的调查,可以全面反映学生在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受益状况。
(一)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学习的主观原因
通过随机抽样,对部分五年制高职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学习的主观原因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男生参加体育俱乐部的主观原因前三位的是“增强体质”、“丰富业余生活”与“社会交往”;女生参加体育俱乐部的主观原因前三位的是“应付考试”、“丰富业余生活”与“增强体质”。其中,大多数学生对“增强体质”的目标是肯定的,且无男女性别差异,但在“应付考试”目标上,男女性别差异非常显著,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从“丰富业余生活”目标趋向看,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比例也较高,但却呈现非常显著性别差异,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学生选择“学习运动技术”的比例相对较低,并且女生比男生更低些,另外,部分学生表达了对体育学习“社会交往”目标的关注,但是性别差异明显,男生高于女生。
在“应付考试”目标上,男女性别差异非常显著,可能是女生对参加体育俱乐部的现实性更明确所致,也表明目前体育课考试对女生来讲,与男生相比要面临更大压力。学生选择“学习运动技术”的比例相对较低,并且女生比男生更低些,表明大多数学生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忽视运动技术提高的重要性,在今后教学中教师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特别是女生)的技能学习意识。另外,部分学生表达了对体育学习“社会交往”目标的关注,但是性别差异明显,男生高于女性,因此,有必要在俱乐部教学中发挥体育活动优势,进一步突出体育活动的“社会交往”功能,特别关注女学生体育活动的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参加体育俱乐部学生学习的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包括学习环境、场地设施等方面,对学生学习行为影响有重要作用。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的客观原因的调查结果如下。
受“同学朋友的影响”和“体育明星的影响”而参加体育俱乐部的学生较多,其中,受“体育明星影响”,男生与女生比例相比差异显著;“家庭成员的影响”也是学生参与的重要客观因素,但相对其他因素较低,同时也未显示性别差异;此外,受“体育类书刊的影响”比例显示出男女性别差异,而受“媒体的影响”无性别差异。
受“同学朋友的影响”和“体育明星的影响”而参加体育俱乐部的学生较多,而受“家庭成员影响”参加体育俱乐部的学生相对较少,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影响逐渐淡化,体现了高职学生体育学习锻炼参与的自主独立性逐渐提高。此外,受“体育类书刊的影响”比例显示出男女性别差异,而受“媒体的影响”无性别差异,这表明媒体由于强烈的视觉感官效应对学生的影响特别大,今后教师可以借助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
(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学内容的实施。在教育理论的研究中发现,当前教师的角色已经由原来的教授者、知识的传授者与领导者转变成为现在的引导者、协调者。总之,不管教师角色怎样转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教与学中都是最重要的。为了反映互动的情况,我对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时是否协助过教师完成教学内容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协助教师完成教学内容在性别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有68.43%的男生协助过教师完成教学内容,而只有38.30%的女生协助过教师完成教学内容。卡方检验表明,与女生相比,参加体育俱乐部的男生更乐意帮助教师完成教学内容。
协助教师完成教学内容在性别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由男、女天生的性别差异决定的,即在上课时,男生更愿意张显自己,女生天生比较内敛,不太主动表达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多调动女生,刻意安排女生协助教师的机会。
(四)学生对教师地位的认可程度
通过对参加体育俱乐部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地位态度相当肯定,统计结果如下。
男女学生对教师地位的态度无差异。总体来看,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4.4%,认为“比较重要”的占25.43%,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占39.93%。
这表明:教师在大部分的学生心目中地位是重要的,不管教学形式、教学环境的变化,还是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的地位都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更需要扮演好这个角色,做好学生的引导者。
(五)学习过程中学生间相互交流状况
通过对学习过程中学生间相互交流的状况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73.55%的学生表示在学习过程中愿意与其他学生进行“相互交流”,检验显示,男女生比例无显著差异。
体育俱乐部区别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其突出特点是将具有共同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而不是根据班级人数统一实施教学。体育俱乐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和平台,增加了具有共同爱好的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相互认识、相互交流与相互提高的机会。调查说明体育教学俱乐部组织形式,可能更加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特别是女生表现更为突出。
(六)学生在体育俱乐部的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状况
团队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平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状况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学生通过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的学习中,50.34%的学生“接受别人的帮助”,73.38%的学生“帮助过别人”。其中,在愿意“接受别人帮助”的态度上,呈现性别差异,男生认同的比例高于女生;而在对待“帮助别人”的态度上,也呈现性别差异,男生愿意帮助别人的比例高于女生。
上述结果表明,女生在“接受别人帮助”方面和“帮助别人”两方面,与男生相比,显得比较被动,可能与女性较强的害羞心理有关系。但是,从女生愿意或者帮助过别人来看,俱乐部教学对女生乐于助人还是有所帮助。因此,在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中,教师应注重开导女生,适当改善女生自身害羞性格,克服接受别人帮助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培养和提高女生的人际交流能力。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俱乐部有许多优势,虽然男女生之间存在性别差异,但还是受到广大学生的认同。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得到了广大高职学生的认同,学生参与的主观原因不尽相同,但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丰富业余生活”与“社会交往”,学习运动技术的需求不高。学生参与的客观原因主要是受“同学朋友的影响”、“受媒体的影响”与“受体育明星的影响”。在“社会交往”、“受体育类书刊的影响”等方面,男、女生存在性别差异。
2.不管教师角色怎么样转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教与学中都是最重要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一方面是教师在实施教学策略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协助教师完成教学内容的状况,后者更能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动的主动性,也能体现出互动的实际意义。协助教师完成教学内容在性别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教师在大部分的学生心目中地位是重要的,不管教学形式、教学环境的变化,还是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的地位都没有发生改变。
3.体育俱乐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和平台,增加了具有共同爱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认识、相互交流与相互提高的机会。调查说明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可能更加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特别是女生表现更为突出。
(二)建议
在开展高职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男、女性别差异,注意区别对待,因势利导。
参考文献:
[1]王港.我国五年制高职现有体育俱乐部的构建形式[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36-37.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素养解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10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064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向前推进。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为终身体育打基础,新课程标准提出了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基于此我们体育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养才能适应新的挑战呢?
一、 明确目标,定方向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体育教育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创新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塑造健康的体魄,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也就是说,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从多层次,不同的角度理解体育获得成长。既要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还要愉悦身心、提升能力、全面发展。这既是目标也是要求,只有明确目标,立足目标,我们才有前进的方向。
二、转变观念,求发展
1.要适应新课程标准就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例如,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体育课采用模块式教学,改变了以往的班级授课制,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理念,更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和知识结构。
2.建立合作共赢的师生关系。新的教学要求使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使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合作探究,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教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既要传播知识,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关爱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学生,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教师不再是主体,而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学生在学习蹲踞式起跑技术时,先把学生分组,然后每组发一张导学单,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自主探究学习,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通^教学实践学习效果非常好。前提是教师要在课前下足工夫。
三、立足课堂,抓实效
课堂是我们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学习知识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体育课采用模块式教学,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师资力量结合学校特点设置不同的模块。例如,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武术、乒乓球等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的运动能力来选择相应的模块学习。因此,只有立足课堂教学,抓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1.内容的灵活性。模块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时会显得内容比较单一,就需要教师多思考,让内容具有灵活性。例如,教师可以根据主要内容设置一些发展基本素质和专项素质的课课练,这样既丰富了内容,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双赢。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大胆创新教法。
3.评价的多元化。学习效果的评价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标杆。过去的评价模式比较单一,只有教师评价,或者考试评价。新课程标准要求评价要多元化。比如,除了教师评价,还有学习过程中的过程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更能体现学生学习评价的全面性,更加尊重学生,更加人性化,推动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因材施教,育身心
1.模块教学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传统的课程讲求一致性:内容一致、进度一致、考核评价标准一致,忽视个体的差异,忽视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越来越多地思考如何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让不同水平层次、不同个体差异的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因材施教,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体需求,让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机会和权利,努力使学生将体育学习和活动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通过学习使他们的身体、心理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加强学习,提素养
1.积极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素养。专业培训是快速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方法和手段之一。通过培训学习,可以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积累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等,使自身不断成长。
2.以研促教,注重反思。教研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课堂教学以及其他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借以提高教师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师和学生自身得以成长。
反思既是能力提升的阶梯又是教育科研的基石。高中体育教师大多偏重经验,疏于理论;强调业务,忽略反思。这使得很多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 上一篇:治安管理法处罚法
- 下一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时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