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学专业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学专业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 护理学基础;高职护理;中职护理;期中考试成绩

2010年4月下旬,我校采用教考分离的方式进行了期中考试。笔者对2009级中职护理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学基础成绩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就这一结果进行分析并初步探究其原因。

1 研究对象

我校0901~0904班中职护理专业学生197人,0910~0915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289人。

2 结果对比

中职护理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学基础期中考试成绩见表1。

表1 中职护理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学基础期中考试成绩

结果显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平均成绩明显低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经比较两者有显著差异(P

3 问卷调查

针对上述结果,笔者对2份试卷进行了比较,发现2份试卷的题型、题量及难易度相当,因为中职护理和高职护理学生均以通过护士执业考试为出发点,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了探究引起差异的原因,笔者从可能引起这一结果的10个方面着手,设计了调查问卷,对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中问题的选项为封闭式,即在问题后列出备选答案,学生在“是”、“一般”、“否”中只能选择一个。共发放调查表486份,回收有效问卷480份,有效回收率为98.77%。结果见表2。

调查结果显示,中职护理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相比,其学习动机不甚明确,大多数学生无法做到课前预习、课间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此外,任课教师授课的语速、方式、与临床联系是否紧密及课堂的互动情况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4 原因分析

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分为两方面因素,包括学生的因素和教师的因素。

4.1学生的因素

4.1.1对该课程的感兴趣程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首要因素是兴趣。对于护理学基础,大多数高职学生和部分中职学生比较有兴趣,经过教师对护理学基础的介绍、操作技能的练习和上一届同学的经验,学生能逐渐适应并由此产生学习兴趣。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相对而言,高职学生较中职学生兴趣高。

4.1.2对任课教师的喜欢程度: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调查发现,学生若是喜欢一位教师,对该教师所教的课程,学习热情较高,学习效果较好。

4.1.3课前预习:调查结果显示,预习程度不高是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中职和高职学生起点为初中毕业,他们学习习惯欠佳,中职护理专业仅有8.07%能做到课前预习,高职护理专业16.41%的学生能做到。

4.1.4听讲情况:调查显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听讲认真程度明显低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课堂听讲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上课打瞌睡,说话和开小差,还有个别学生玩手机。这些情况都使得其课堂学习效率大大降低。

4.1.5实验课的学习: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开始上实验课时觉得自己可以动手,有新鲜感。部分操作步骤复杂,学生的畏难情绪逐渐产生。加上练习时间一长,新鲜感消失,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降低。

4.1.6课后复习:结果显示,无论中职护理专业还是高职护理专业,都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做到及时复习,巩固和消化课堂知识。大部分学生都是等到要考试时才复习,而有些学生则根本不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遗忘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提示学生及时复习对掌握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4.2教师的因素

4.2.1上课时能否根据学生的理解力来调整讲课的速度:学生喜欢上课时语调适中、对其不会的或难以理解的问题能够反复讲解的教师,课堂效果相对好;有些教师讲课的速度过快和语速过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其学习效率降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在授课时更应注重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

4.2.2教学方式: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实用性强的应用性学科。中职和高职教育课程的特点是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即学习”。护理学基础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教师在讲解时采用图片、动画、模型、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先使学生对知识有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的直观感受升华为理性思考。实践教学中融入案例、演示、情景、角色扮演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感受病房的氛围和患者的心情,从而深入理解每项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4.2.3上课时的学生与老师的互动频率:调查结果显示,教师采用讨论式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学习效果相对就好。上课时照本宣科的教师,自然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差。

4.2.4课堂与临床联系的程度:上课时教师若只是单纯讲解护理学基础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不感兴趣。在讲解的过程中适量穿插一些与该内容相关的临床小故事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尤其是与同理心和沟通能力有关的临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加深学生印象,对于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也很有帮助。

5 讨论

综上所述,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应从学生与教师两方面着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方配合,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首先使学生明确学习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过程,是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相结合的活动。学生只有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充分的备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护理学基础教师应掌握护理相关学科的知识,尽量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及态度。

再次,重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大多数学生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临床实例,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2-3],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4]。积极聆听学生对技能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认真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

[2]林征,顾平,孙国珍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护理教育实践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09,6(6):253-254.

篇2

1材料和方法

本课题采用2001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中专三年制护理学专业教学大纲和计划及我校现行的高护专业三年制教学大纲和计划。对两个层次的教学大纲和计划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同时,对2001级和2002级236名高护专业学生就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各类课程学时的需求等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236份,回收有效问卷233份,有效回收率为98.73%。

2结果与分析

2.1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的比较

中专护理学专业教学计划中有必修课程20门、选修课程3门。其中必修课程中的物理、化学合并为一门理化基础,医学基础课程中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合并为一门正常人体学基础,致使学时大幅度减少。高护专业教学计划中,有必修课程23门(公共基础课程4门、普通基础课程3门、医学基础课程6门、护理学专业课程10门)、选修课程5门。其中,高护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健康评估课程中专教学计划中没有,但其主要内容如体格检查、化验检查、心电图等知识则在中专的内科护理学中有所讲述。

2.2各类课程学时数比较

在中专护理学专业教学计划中,总学时为2102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程688学时,占32.73%;普通基础课程294学时,占13.99%;医学基础课程366学时,占17.41%;护理学专业课程660学时,占31.40%,选修课程94学时,占4.47%。高护专业教学计划的总学时1980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程476学时,占24.04%;普通基础课程172学时,占8.69%;医学基础课程470学时,占23.74%;护理学专业课程678学时,占34.24%;选修课程184学时,占9.29%。

2.3各类课程理论与实践学时数比较

中专护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29.50%;高护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25.76%。毕业实习时间均为1年,详见表1。

2.4高护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建议

由表2可见,对口升学护生对课时调整方面的意见较多,其中70%以上的学生建议增加学时的课程有:公共基础课程、普通基础课程、选修课程;50%以上的学生建议增加学时的课程有:医学基础实验课程及专业实验课程。建议减少课时的课程主要是医学基础课程、护理学专业课程及毕业实习时间。学生建议增设的课程有文学、社会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社区护理保健、精神病护理、卫生法规、新技术新疗法等。

3讨论

3.1目前高护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课程设置重复,未能体现高护特色高护专业开设23门必修课程,中专开设20门,高护和中专的课程结构基本一样,在学时和内容安排上是一个模式,彼此之间重复太多,欠缺新意。如药物学均为76学时;病理学中专为56学时,高护为52学时;护理学专业课程中专为660学时,高护为678学时。这样的课程和学时安排,对一个中专毕业后进入高护专业学习的护生来讲,显然没有起到更新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的作用。

3.1.2知识结构不合理,未能摆脱生物医学模式影响从高护专业的课程设置看,知识结构并未摆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课程、普通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和护理学专业课程的构成比为0.70∶0.25∶0.69∶1。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中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比重较大,占公共基础课程的43.70%,而文学、社会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等知识明显不足;专业基础知识中医学基础知识占的比重过大,有关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和社会医学的知识及其他与护理学密切相关的知识较少;护理学专业知识中有关临床护理的知识仍然按照临床科室划分,未能突出高护专业的特色;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护理和精神病护理的知识更显不足。

3.1.3实践教学学时偏少,内容缺乏新意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两个教学计划中(不含毕业实习),高护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仅占总学时的25.76%,而中专护理学专业则为29.51%。从实验内容上看,两者实验课内容重复,高护专业基础医学类实验课绝大部分是进行验证性实验,其中相当一部分已在中专实验课中进行过教学。护理学专业课中,最基本的操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但这些内容除了在中专实践课中已进行过教学外,通过1年的毕业实习学生已能熟练掌握。因此,现有高护专业的实践教学从时间上和内容上均不能满足护生再学习和再提高的需要。

3.2高护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3.2.1增加公共基础课程,拓宽护生的知识面对口升入高校的这部分护生没有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虽然在中专学习阶段也学习了部分文化课程,但课时偏少、内容较浅,加上中专阶段以学习医学课程为主,大部分文化课程都是考查课,造成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收效较差。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有75%以上的学生希望增加公共基础课程、普通基础课程学时及内容,其中主要有英语、文学、物理、化学等。这些课程内容的增加,除了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基本素质外,也能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建议针对这部分学生的情况,增加公共基础课程、普通基础课程的学时及内容。

3.2.2转变护理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内容随着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对象也从原来单纯照顾生病的人扩展到整个人群,工作领域从医院扩大到社区,研究范围从单纯地研究对疾病的护理扩展到所有影响人的健康的领域。[3]为此,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应该努力满足工作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文学、社会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应该有显著增加。目前,我们在这方面明显不足,如护理心理学,中专为36学时,高护为38学时,仅为澳大利亚护理学专业护理心理学课程的23%。[4]现有专业基础知识中,医学基础性知识比重过大,如高护专业的解剖生理学共234学时,比菲律宾护理学学士学位的96学时高出2.4倍。[5]由于大部分课程已经在中专阶段学习过,高护专业学生医学基础知识的学时比重应当减少,重复的内容不讲,传授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医学基础知识。同时,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康复指导、保健等内容。专业知识中,临床护理的知识要改变传统的内科、外科、妇科护理等以临床科室进行划分的方法,可以按照服务对象及服务方式进行知识的重组,如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等,特别要增加老年护理、社区保健护理、精神病护理等知识。[6,7]通过课程整合,删除陈旧、重复的内容,扩充新知识、新技术,真正使新的课程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

篇3

关键词: 高职护理教学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改革 举措

1. 2011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新变化

1.1考试内容的编排形式由“学科”变为“系统”。

新的考试大纲并没有按照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来划分知识点,而是将学科内容整合为“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个科目,将疾病按系统进行分类。即按照疾病发病率,列出护士执业过程中的常见疾病,并较之前扩大了疾病范围。考试大纲内容包括: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传染疾病病人的护理等21章。

1.2考试所涉及的学科由专科变为全能。

原来只需要考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个学科的内容,而今年又新增了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生命发展保健、中医基础知识、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与法规、人际沟通等多个人文学科的内容。

1.3考试涉及的主要护理任务以护理工作过程为主线。

考试涉及的主要护理任务为护士临床工作初期常见的护理工作。共包括7类:(1)照护病人,满足病人基本需求的护理活动及护理特有操作;(2)安全用药、协助治疗的相关活动;(3)与病人及所在医疗团队成员进行沟通交流,满足病人心理需求的活动;(4)护理评估/评价活动;(5)为病人提供安全而有效的治疗和康复环境;(6)为病人和家庭提供健康指导;(7)执行护理工作中与伦理法律有关的活动。

1.4考试涉及的知识模块以护士初期临床工作任务为要求。

考试涉及的知识模块是以护士完成初期临床工作任务时所体现的相关知识为要求,包括护理工作需要的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社会人文知识三个知识模块。其中护理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技能、疾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健康评估、护理程序及护理专业技术、健康教育及适量的中医护理基础知识和技能。

1.5考试大纲更加抽象化,考试内容更加灵活。

改革后的考试更加强调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更加贴近临床护理实际。学生不仅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要有一定的临床护理经验,要善于综合分析与判断。这对于仅有8―10个月临床实习经历的学生而言,考试的难度增加了不少。

1.6考试的题型以临床病例题为主。

单句型最佳选择题即A1型题由50%减少到20%,而病历摘要型最佳选择题即A2型题则由30%增加到了60%。增加了护理问题和健康教育两项内容,更加重视预防、贴近临床。

1.7考试内容的增加和删减。

在2011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增加了肝炎、艾滋病、羊水栓塞、子宫破裂、多胎妊娠、心包疾病、肥厚性心肌病等内容,删除了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护理,休克病人的护理,麻醉病人的护理,外科围术期病人的护理等内容,无疑增加了难度。

2.目前高职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直接以护考大纲作为学校的护理教学大纲,片面追求护考通过率,忽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学生就业能力低。

2.2仍按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但护理教学与护考工作严重脱节,毕业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不高,学生就业能力下降,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3.高职护理教学改革新举措

3.1采用新的护理教学模式对高职护生进行护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考核。

在理论教学中每一章节每个内容都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历年考点串讲,实验教学和考核中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完全进行情境教学和考核,改革考核方式和考试制度。核心的要求是突出强调与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考查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专业课考核以现场操作为主要途径,基础课考核以基本能力为重点,初步形成新的评价考核体系。

3.2加大“双证”教育的力度。

一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与学生“取证”的内容和要求相对接,推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以及情景模拟教学法,并且组织学生开展技能竞赛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加强考前辅导,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3.3紧扣考试大纲,及时增减内容。

护士执业考试作为国家级考试,是严肃和规范的。考题难度和范围严格遵照考试大纲。考题的信度和效率都经过严格检测,要求考生必须切实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而考试大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甚至是比较大范围地改动许多细节性内容。

3.4加强实习期间管理。

临床实习是护理实习生通过临床实践获得感性认识,以验证并巩固学过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阶段。加强护生实习期教育管理,加强护理道德、“三基”教育、强化角色转换十分重要。在护生离校进入临床实习动员大会中,我们结合上届护生考后调研结果及执业考试情况,告知护生应如何选择及使用辅导用书,如何提前为通过执业考试做准备。实习期间,与护生经常沟通,收集护生在执业考试准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增减、更新,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实习期的管理,引导护生正确处理实习与考试复习时间上的冲突,有效提高对护理知识的记忆、应用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及时了解护生在备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为考前培训侧重点的确立提供依据。

总之,高职护理教学应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切入点,积极开展护理教学改革,努力缩小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与护理教学计划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篇4

当前,我国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明显地受到医学专业学科体系的影响。这种课程体系类比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按照医学基础、护理学基础、临床护理学等进行分类,分别被命名为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中医护理学等课程。对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分析,其优缺点叙述如下。

(一)优点

这种由医学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主干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结构,在医学基础课程中,集中叙述了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以及微生物学等医学基础知识,知识归类明确。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由基础护理学到临床护理学,理论层次清晰,非常便于知识和技能的集中存放,比较易于理论传授。在专业课程的构建方面,把护理专业知识和技术分为基础护理学和临床护理学两大类。而临床护理学的课程,既采用了学科体系的优点,又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临床实践过程,把他们分为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中医护理学等等。

(二)不足之处

1.学科独立性的课程地位与课程思想表达不明确

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自己应有的独立的学科思想。在当今的临床护理学课程中,依照医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内容和结构以疾病为主要线索,从每一个疾病的发生原因开始,在理论上对其发生发展规律、诊断检查的常用方法或手段,以及治疗方法、转归等,逐一展开叙述。这一内容和结构模式,几乎是完全照搬了医学学科体系的课程构建思路,使得护理专业课程中,医学知识体系较护理学知识体系反而更加突出,没有能够体现出护理学独立学科的课程地位和课程思想。

2.工作过程的整体性被零碎化

按照学科体系构建的临床护理课程,首先,为了便于对知识较好地进行分类与归纳,就将每一疾病过程整体中的病理、生理、治疗、药物等,强行分拆开来,形成了多个层面或者多个模块的零碎的知识与技能架构;然后再将这些零碎的知识与技能模块,以类似于“符号”“编码”的形式,分别陈列到每一门相对独立的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课程中,显得呆板而缺乏活力。此类课程构建模式,相对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现代职教课程体系构建理念,虽然具有系统性,但是却缺乏整体性,其结果是把护理学的知识和技能细分到了不同的板块(点)中,并最终将一个整体的工作过程零碎化掉了。

3.有重医轻护之嫌

从当前我国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明显看出,无论中职还是高职,课程无一例外地都包含了医学生课程所涉及的全部课程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不仅在临床护理学的课程结构中处于独立的知识体系结构状态,而且其内容大约占到了临床护理学总内容的70%左右。显而易见,这种课程大有重医轻护之嫌。

4.医护知识体系之间缺乏连接性

查阅当前的临床护理学课程,我们不难发现,内容与结构基本遵循同样的规律:以具体的疾病为线索,前面介绍有关疾病的医学与医疗的知识,如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规律、辅助检查结果、治疗与转归等,后面阐述护理的要点或者护理措施等。这种课程模式,从课程内容结构来看,医疗与护理知识体系之间有大量的重置与重复,而从医学与护理学的学科之间关系来看,却缺乏紧密的联系,似乎两者之间可以相互独立。给人一种错觉就是:没有医学知识也可以当好护士。

(三)对教学的不良影响

1.不利于护理专业的向前发展

缺乏独立的学科思想以及重医轻护的课程现象,直接导致社会人群产生对护理学科与护士社会地位的认识偏差。传统的社会人群意识认为,护理学学科地位低下、护士地位不如医生地位。这种意识的形成,很难说与护理专业这种传统的课程构建模式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这种课程形成的社会人群意识对护理专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种社会人群意识将极大地影响了护理专业人员的职业热情和职业态度,不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二是影响了护理人员的个人价值、社会地位评判,不利于调动护理人员专业积极性,从而阻碍专业的发展。

2.增加了教学负担

纵观护理专业现有的课程现状,不难看出,护理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对护理专业学生提出了比医学专业学生更高的学习要求:从课程内容结构来看,他们被要求学习既包含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医疗知识体系,又包含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护理学知识体系;从课程知识面覆盖的范围来看,护理专业的课程内容,知识范围不仅覆盖了全部医学知识体系,而且必须覆盖全部护理知识体系。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年龄、心智水平以及护理专业的学制设置等综合考量,很显然,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种脱离了护理教学现实的课程体系,不仅增加了教学负担,而且还增加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3.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人才培养的过程,应该是知识、技能、价值观的整体教育过程。护理教育的整体过程,是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的自动构建过程,目前这种课程体系把整体的人才培养过程通过理论上的知识归类方法,将其分割成为一个一个零碎的知识类别。护理专业教学实践,又简单地将这些零碎的知识(能力系统的要素)呈献给学生,缺乏对这些要素进行系统的、规律的整装连接过程。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分析这种课程体系,其特点就是完成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模块的认知功能,并没有完成其应用功能。实施上,这些知识或技能的模块,只是相当于系统要素的一部分,而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才是职业教育的整体功能。也就是说,当前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使得我们的护理教育实现的只是其“部分”功能,而并不是“整体”功能。根据系统理论的观点,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由此可见,这种课程体系实现的教学效果是事倍功半。

4.脱离实践,应用困难

由于护理实践的知识和技能被课程从理论上分解得支离破碎,其结果是学生学过之后,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模块式的知识和技能,以至于临床实践过程中,感觉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或者技能根本用不上,或者在学校根本没有学到任何知识和技能。因此,这样的教学是一种由局部求整体的教学方式,学习者实际上获得的能力较小,不能较快的适应临床实践过程,护理教学也没有实现为护理临床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预期目标。

5.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目前,护理专业的课程构建脱离了护理临床工作过程,忽视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工作情境”中培养的教育过程,以至于护理专业学生因缺乏工作过程这一最有效的学习途径,而无法找到形成或者锻炼的机会,不利于护理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与价值观的自动构建与形成,因而难以形成适应市场的“做事”或“做成事”的职业能力要求。

6.学生的参与性不强

由于当前护理课程体系结构受到医学学科体系结构的影响,大多数的知识技术被以类似于“符号”、“编码”等可以复制和拷贝的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写进课程中,因而,这样的课程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由于缺乏工作过程,教学只能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为主,学生参与度不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7.中职、高职学生的学习任务区分不明

现有的护理专业教材,较少区分中职和高职的差别,内容大同小异,知识、技能层次深度差别不大,使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学习任务区分不明确。

二、专业课程改革思考

课程始终处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现代教育学认为,课程包含教学。由此,课程也是以一种教学系统的形式呈现的。

(一)预期目标

1.体现护理学的一级学科地位

护理学作为一级学科,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应当摆脱传统的医学学科体系的束缚,还应当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属于护理学科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充分表达护理学作为一级学科的独立性。在当今护理程序理论的支持下,这一思想完全可以实现。

2.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实施结果的一种预期,是课程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确定了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就决定了需要选择什么样的课程模式。护理职业教育中职与高职的层次差别。其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而后者的人才培养,则定位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2]。总而言之,护理职业教育是要为社会培养临床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因而中高职护理课程体系要突出培养护理临床应用性人才的目标特点。

3.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核心能力或者关键能力的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概念由德国提出,是指学生获得为完成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取的跨专业、多功能及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和终身不断继续学习的能力,它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组成。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积极开展学生团队活动,把职业技能的传授贯穿于学生团队完成的工作过程之中。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学生不仅逐渐掌握了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的专业能力,而且通过团体活动的社会实践,掌握了人际交往的语言沟通技巧;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调整与人合作的态度,获得与他人协作的机会,积累社会活动的经验,并最终提高社会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还可促进针对某一项目任务,自寻学习资料、研究教材,掌握学会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从而具备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须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

4.区别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差别

(1)课程构建体现就业岗位层级差别的要求

“国外护士的资历要求及分类”资料,对我国的中高职护理教育课程的构建具有启示意义。国外的护理职业教育体现出了护理人员的分层级管理的特征。以美国为例,护理人员分为两个水平:操作护士(TN)及注册护士(RN)。注册护士一般分为初级水平及高级水平。操作护士:一般需要经过一年左右的专业培训。注册护士:高中毕业后,可通过三种途径完成注册护士所需要的专业基础教育———证书教育(DP),一般为3年;专科教育(AD),一般在社区大学或护理院校,学制2-4年;本科教育(BD),一般学制4年。

(2)护理中职生岗位特点

当前我国医疗单位中,中职护理毕业生就业单位及其岗位职责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其技术要求与工作内容居于较低管理层级。二是其工作内容重点局限于基础护理技术及非专业性护理。只需“完成低技术性基础护理工作及非技术性护理工作”“不得从事创伤性或侵入性护理技术操作,不得独立承担危重病人的生活护理工作”等。三是这些护士在临床实践的早期阶段,都伴随有高层级护士的持续指导和培训教育。也就是说,中职护理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比较高职学生来说,在时间上相对较晚。

(3)护理高职生岗位特点

护理临床实践对高职护理学生的期望远比中职学生要高。一是高职学生就业单位的级别、专业技术水平普遍较高。二是临床实践中,给高职学生的工作岗位适应期比较短暂,高职学生毕业后往往很快被分配到独立岗位,承担相应职责。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当代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护理临床实践的要求,必须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入手,以工作过程为教学实践途径,组织、构建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1.工作过程的内涵

根据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以Rauner教授为首的职业教育学专家的研究,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3]。工作过程的要素内涵:第一,工作过程是综合的;第二,工作过程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4]。

2.护理程序是工作过程

对于护理专业来说,什么是工作过程?如何确定构建护理专业课程的工作过程?这些都是课程构建的重点和难点。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说,护理专业有一种特殊的工作过程———护理程序。什么是护理程序?护理程序是护理人员为服务对象提供护理照顾时所应用的工作程序,是一种系统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现代护理的核心,是一种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5]。由此可见,无论从工作过程的概念出发还是从工作过程的理论本身出发,可以毫无疑问地判断护理程序是一种成熟的、系统的工作方法;是一个经过提炼了的、科学的护理工作过程。

3.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临床护理课程

程序是事物指向一定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护理程序包含了五个步骤: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临床护理课程的方法,是将医学基础知识,分别贯穿到护理程序的五个步骤当中,而不再如当前的课程一样,虽然也有护理程序的内容,却不知道医学知识与护理学知识体系应该如何“贯穿”,因而形成现存的护理临床课程这种“一门课程,两种知识体系并存”的现象。

4.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临床护理课程的意义

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临床护理课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了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目标

护理程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与护理有关的各学科理论,如系统论、层次需要论、信息论和解决问题论等。系统论组成了护理程序的框架,层次需要论为估计病人健康状况、预见病人的需要提供了理论依据,信息论赋予护士与病人交流能力和技巧的知识,从而确保护理程序的最佳运行。解决问题论为确认病人健康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及评价效果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各种理论相互关联,互相支持。由此可见,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临床护理课程,实现了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目标。

(2)贯通医护两种知识体系

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的护理临床课程,克服了当前课程体系中医护两种知识体系并存的弊病。它不仅没有忽略医学知识在课程中的内容选取,更重要的是,它根据护理实践的应用要求,通过工作过程的主线,将医学理论知识融入到护理临床实践的应用过程之中,使之成为护理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样既兼顾了护理学生对医学知识学习的要求,又不至于在心理上形成过多学习内容的心理负担,而且还在课程结构的形式上,极大地减少了重复重置医学知识的现象,使得课本变薄、学习轻松,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3)体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差别

在护理程序的相关步骤中,依据中高职护理学生的就业岗位要求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差别,可以将对应的医学知识体系中,相应基础知识进行增减和扩展,以此满足岗位就业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而体现中高职护理课程人才层级培养中的作用与差别,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改革护理专业课程的总目标。

(4)推动护理学历史向前发展

篇5

1考试形式分析

1.1考试内容的变化2011年以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打破学科界限,对各专业课知识进行整合,将原来的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大模块,划分为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等21个模块。同时,增加了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生命发展保健、中医基础知识、法律法规与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人际沟通6门课程。考试由原来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4个科目改为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个科目,一次通过两个科目考试为考试成绩合格。考试由单一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考查转向整体知识、理论和技能的考查,更具灵活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1.2考试题型的变化根据护士执业活动中常见的7类护理知识(即照顾患者、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与协助治疗相关的任务、沟通/协调活动、评估/评价活动、保证患者安全、健康指导、伦理/法律活动),新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提出考试题型以病例分析题为主,取消了B1型题,主要为A2、A3、A4型题,其中最佳选择题即记忆性A1型题由50%减少到20%,而病历摘要型最佳选择题即A2型题则由30%增加到了60%,病例分析A3、A4型题占20%。考试题型的变化要求学生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备一定临床护理经验。

2教学改革

2.1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在教学工作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既可以指导教师完成授课任务,又能指导学生学习。把教学大纲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相结合,有利于专业课教师把握授课内容及难易度,避免各专业课知识点的重复讲授和遗漏。内科与外科护理教学中有很多重叠区,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消化性溃疡、门静脉高压、肺癌等,对于这部分内容内外科教师应明确分工,以减少重复。

2.2调整教学内容新考试大纲对相关科目内容进行了增减,如外科护理学部分,增加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犬和毒蛇咬伤、颅内肿瘤、肝脓肿、骨盆骨折、骨与关节化脓感染、骨质疏松症、骨肉瘤、腰腿痛和颈肩痛9种疾病,删除了外科护理总论内容。但是,删除的章节并不意味着不考,只是更加贴近临床,如外科总论中的休克,会在腹部内脏损伤、腹部感染等具体疾病中考查。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考试大纲,寻找每年考试大纲的变化,这些变化很可能成为考点;根据考试大纲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与添加,归纳每年或当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考点与知识点,并对其中的重点内容认真讲解,做到讲透学透,确保学生掌握,次要内容则可一带而过。

2.3改进教学方法为适应新考试大纲的变化,考试涉及的主要护理任务要以护理工作过程为主线,涉及的知识要以护士临床工作任务为基础,这就要求大力改革专业课教学方法和手段。各专业课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授课方法。如在讲解内科护理学慢性支气管炎时,让学生扮演患者表现出不同症状,其他学生根据情况做出护理评估、制定相应护理措施,再辅以临床案例,既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的改变体现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这种考试形式更能够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授课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护理,内科护理学侧重其发病机制与保守治疗的护理措施,外科护理学则侧重外科表现及外科治疗后的护理措施。授课之余要充分利用章节同步练习题,引导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寻找知识点,然后总结各知识点以什么形式考查,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拓展了解题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为考前集中辅导奠定基础。

2.4增加实训机会为提高学生整体护理能力,各专业课的实验课尤其是护理学基础实验课要提前开设。学校安排专业课教师对学生操作技能进行现场指导,增强实训指导力度,除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外,还要求学生把模拟人看成真实患者,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做沟通、解释,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调整临床实习时间,将下实习点时间由原来的6月改为4月,增加两个月的临床实践机会。鉴于多数实习医院只注重实习生操作技能培养而不注重理论学习,学校要加强与实习医院管理部门的联系,安排教师定期到实习医院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在出科理论考试中融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模拟题,促使学生将各专业课知识同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2.5考前集中辅导实习结束后是学生整合知识点、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阶段,学校每年组织两个月的考前集中辅导。首先,精选辅导材料。我校采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职护理专用教材及辅导资料。其次,教师在辅导中应注重传授考试技巧,详细讲解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将知识点进行串讲,抓住考试重点。知识点中“最”“首先”“常见”“主要”等绝对性描述,重要的数据、绝对禁忌证、相似或关联内容都应作为辅导的重点。再次,强化题库训练,以往年考试真题为主线,多次仿真模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既可提高学生对考试的重视程度,又能通过考试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查缺补漏。最后,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许多学生在辅导阶段心理压力大,学校应设心理咨询室,为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减压。

3小结

篇6

1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泛指人类体现出的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1]。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主要是指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即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以人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追求,强调人是目的的原则;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精神重于物质、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

2国外护理专业人文精神教育发展情况

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护理界就开始重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教育,这一趋势在80年代后进一步加强。1984年《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标准》中明确要求将人文科学教育纳入护理职业教育中。概括起来国外在护理人文教育中具有以下特点。

2•1加大人文课程比例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有1/3为人文学科课程[2]。具体课程主要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关系学、经济学、法律、宗教、哲学、语言、文学艺术等围绕护理学的相关人文学科群。此类人文学科群有以下特点:(1)护理人文核心课程明确。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将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课程列入必修课,并占有很大的比重。(2)课程类型以护理学和人文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综合课程为主。(3)选修课比重及自由度较大[3]。在美国,任意选修课和指定选修课占全部课程的1/3。选修课普遍开设有语言、文学和艺术类课程。

2•2教学内容安排注重实效性其特点是将人文科学整合到护理专业教育内容之中,关注护生在护理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及其作用,使护生学会从医学、伦理、政治等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通过采用大量的案例教学,实现人文知识和护理实践的有机融合,提高人文教育的实效性。

2•3课程改革的趋势是综合化、现代化,文理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美国护理院校的课程强调综合性,尽可能淡化学科间的界限,强调课程内容的精简与整合[4]。

2•4师资队伍建设国外大部分护理学院多设立在综合性大学,依托其人文教育优势,为护理人文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师资来源。如著名的耶鲁大学、弗吉尼亚大学都设有护理学院。

2•5开始注重隐形课程的建设国外学者研究证实:“参加有教育目的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人文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护理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对人类整体本质的认识;重视学生在高新技术条件下工作能力的培养[5]。

3我国中等护理专业人文精神教育研究状况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影响下,我国中等护理教育开始摸索总结,积极推进护理专业人文精神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教育观初步确立整体护理理论强调护理对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整体。人作为一个整体包含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各层面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整体人的独立性,使整体不同且大于部分之和。改变了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教育观。

3•2课程体系建设有了改观沿用和套用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现象逐步减少;公共基础课中,基础知识如数学、物理课学时明显减少,护理伦理学、心理学和护理礼仪等人文学科开始增加,课时数有逐步加大的趋势;专业基础知识如病理、生理等医学理论知识比重减少,社区护理、精神护理不断增加等。

3•3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实践教学的比重明显加大;普遍开展了基础护理等课程的临床实践考核,并将一定的人文知识纳入考核内容,提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3•4教师队伍建设开始得到加强由于各学校重视并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教师普遍接受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的继续教育,人文素质得到提高;各学校开始引入人文学科大学生从事相关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等。

4中等护理学专业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等护理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还没有从根本上完全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护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一种唯技术的教育,观念上强调技术至上以及实用性和满足社会的急需,注重专业知识,特别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及专业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而言,中等护理专业人文精神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4•1护理学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不够,教育观念落后,办学定位模糊许多学校还存在着重医学轻人文;重“人力”教育,轻“人”的教育;重职业培训,轻“人格”教育;偏重就业要求,忽视工作后个人发展的现象。而在美国人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不是一个独立的或者性质不同的部分,而是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4•2护理学专业的主干学科不全面1998年教育部将伦理学、心理学列为护理学专业的主干学科,改变了在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的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为主干学科的模式,为我国护理人才整体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各级护理教育机构也相继设置了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沟通学等人文课程,这是我国护理教育的重大进步[6]。但是随着护理学专业的不断发展,护理学的主干学科仅仅有伦理学、心理学是不全面的,还需要扩充更多的内容。

4•3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据统计显示:“中等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医学基础和护理专业知识三者的构成比基本为0•7:0•55:1”[7]。其中,公共基础知识中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方面占的比重较大,而文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明显不足,应用性医学人文课程开设较少等,没有突出护理教育的内容和特色。而美国多数护理学院都设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包括:家庭护理,讲授家庭和变迁、家庭和慢性疾病、家庭与威胁生命的疾病、影响家庭成员健康的因素;跨文化课程,通过对有关种族、文化差异等跨文化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克服自我种族中心主义,更好地为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的病人提供服务;与护士流动有关的课程。美国注册护士已成为流动率最高的职业,为解决此问题,护理课程中有关护士流动问题的内容逐渐增多,如护士的个人特征或人口学特征、职业满意度、职业因素及护理职业社会化等[8]。

4•4护理学专业人文学科师资不理想护理专业的师资大多是来源于医学院校或是临床教学医院。由于我国长期过窄和过于专门化的教育,这部分教师缺少人文学科知识的熏陶。在课堂讲授中,讲“病”的生理、病理因素多,讲心理社会因素少,不能把医学基础、护理和人文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相当多的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认为,人文教育主要是人文学科教师的事,或是护生管理部门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比较注重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对在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缺乏思考和实践[9]。

4•5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目前,中等护理教育评价手段上,仍然是重视认知领域目标测试,忽视情感领域、精神领域目标的评价。衡量学生的人文素质,还单纯以思想政治为主,以分数定高低;专业考试内容普遍缺少护患对话,忽视人文关怀与人性化护理;操作技术考核,注重和强调的是操作程序的规范性、操作动作的标准性和操作项目的完整性;护士资格考试内容主要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核,人文精神的内容非常少。

4•6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普遍采用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单项传授书本的知识,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的学生的自学能力,人文教育的内容涉及非常少。

4•7护生缺乏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社会实践活动是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0]。由于中等护理职业各院校新校区的建立,远离城市居住区,给活动开展造成了交通的不便;学校的急剧扩招,学生人数的剧增,给活动开展造成了组织的困难;专业课程内容多和学校教师严重不足等都不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护生缺乏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缺乏人文关怀的内心体验。

4•8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不足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然而,许多学校认为校园文化在教育中充当的是补充角色,是一种文调味品,校园文化不被重视,其内容也拘泥于以社团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课余生活。没有很好的和护理专业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4•9护生缺乏人文知识的教育背景我国的普通教育是应试教育,中国的家长重视智力的培养,不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偏重于望子成才而忽略望子成人。由于人文知识的缺乏,部分学生受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追求物质享受,只讲实惠,不讲精神,埋头于护理知识的学习,不注重伦理道德修养,在诚实、守信、勤奋、谦虚等基础文明表现欠佳;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导致部分学生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力差,遇事容易走极端。

5中等护理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途径

5•1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精神教育,重要的是确立教育从单纯的传授专业知识转变为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强调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培养护生为人之道和治学之本。引导和教育护生具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训练护生人本化的服务思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护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趣和坦荡、宽容的胸襟等。

5•2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中等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应以“人”、“健康”为轴心,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主线建设,课程体系应体现中等护理教育学制短、教学容量大、实践性强和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特点,并借鉴国外护理教育特点,突出人文基础知识传授和人文素质培养。建设好的人文社会科学不仅要包括了伦理学、心理学,还包括了哲学、文学、美学、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为此,需要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如文学、艺术等来培养学生整体护理观。

5•3加强师资建设针对目前护理学专业人文教育的师资建设情况,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式:(1)文学、历史、社会类课程可以聘请综合院校的专业老师任教;(2)选择一些热爱人文学科教学的护理学教师进行脱产培训或引进心理学、教育学的毕业生进行护理学知识培训,使他们成为具有护理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复合型教师,承担护理教育学、护理心理学等边缘学科课程[11];(3)重视对基础医学课和专业课教师人文素质的培训,使他们把“授业”与“传道”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把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更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思想作风和治学精神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12]。同时护理教师自己也应不断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注重情商的培养[13]。业余时间应博览群书,拓宽知识,充实自我。自觉地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活动中。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造就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级护理人才。

5•4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护理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角色互动、案例讨论、价值澄清、护患沟通、问题情景、小组学习、护理日志等。这些教学模式,能够从多个侧面为学生补充知识,训练技能,提高素质。同时,在各项专业技能的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进取精神,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开阔的文化视野。

5•5建立整体化护理技术操作考核程序与标准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临床实践是护理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目的不仅在于了解,更在于观察、思变和体验,在于情感的变化和精神的升华。在本阶段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也要求把实践教学内容细化、量化、载体化和可操作化,要把握和突出重点环节。

5•6加强社会实践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使护生在与人和社会、自然的交往中不断开阔视野,关注社会,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特别是在与卫生健康相关的节日,如世界卫生日、睡眠日、艾滋病日、禁烟日、护士节等。同时,开展一些专题活动,组织护生进入社区、医疗机构、养老院及社会福利院等,为病人、孤寡老人提供卫生健康咨询服务,开展献爱心及各种公益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关爱社会、关爱病人、关爱健康和关爱生命[14]。此外,要加强护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护生职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15]。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对于人文知识向人文素质转化具有重要意义[16]。

篇7

关键词:解剖学 外科护理学 教学方法 知识模块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adapts the 21st century nursing specialized raise goal,teaches “Surgical department Nursing” by the knowledge module form,optimized the teaching effect,stimulated students study interest,enhanced the student to find the problem,the analysis question and solved the question ability,will be engaged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work for the future to lay the good foundation.

Keywords: Anatomy Surgical department nursingTeaching method Knowledge module

随着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对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高校护理教育提出了挑战。在有限的学习阶段怎样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为此,笔者在近5年的《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将外科护理学知识与解剖学知识整合成知识模块进行讲授,现将自己的教学体会浅析如下:

1.相关解剖学知识模块的强化

《人体正常解剖学》是在第一学期讲授,而《外科护理学》是在第七学期讲授,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解剖学知识已经生疏。根据学生已有的、教学内容所涉及解剖学知识的多少设计一个教学框架,即“已知的基础解剖学知识(学生复习)-疾病相关的解剖学知识(整合后交学生预习)-解剖学知识的应用(课堂教授)”。同时也对每节课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即解剖学知识的应用只讲授3~5分钟,剩余的时间讲授《外科护理学》的基础知识。

2.将外科护理学知识和解剖学知识整合成知识模块

2.1 临床表现与解剖学结构、功能特征整合成的知识模块。巧妙地设计解剖学知识与外科疾病临床表现的转化点,提高知识的转化率,即知识-能力,以症状推导病机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例如讲门静脉高压症护理一章,运用解剖知识分析“呕血”“便血”“腹水”“脐周静脉曲张”“脾肿大”等症状产生机理,巩固和加深了门静脉的组成及与腔静脉交通的知识。

2.2 护理体检与腹部体表标志整合成的知识模块。外科患者的一些阳性体征要靠体格检查方能获得,根据人体体表的标志,可以准确地描述患者症状和体征的部位。例如:阑尾点(麦氏点)位于脐至右髂前上棘的连线中外1/3交界处,麦氏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的重要体征,亦可随阑尾位置变异而改变,但始终表现为一个固定位置的压痛[1]。再如:胆囊的触诊部位在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即胆囊点),将拇指置于此点,嘱患者缓慢深吸气,使肝脏下移,若患者因拇指触及肿大的胆囊引起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Murphy征阳性[2],是胆囊病变的典型体征。

2.3 护理诊断、护理措施与解剖学组织结构特点整合成的知识模块。护理程序是整体护理工作的核心构架,护理诊断是护理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应用护理诊断是搞好整体护理、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将护理诊断和解剖学知识融为一体,既锁定了护理诊断的分类又明确了相关因素,进而使护理措施的制定也更有针对性。例如:外科术后需长期卧床的患者,预防褥疮的发生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内容,把人体浅表组织的结构特点和护理诊断及皮肤护理整合成一个知识模块,提出护理诊断为“皮肤完整性受损:与长期卧床,骶尾部供血不足,营养不良有关”,根据相关因素制定具体的护理措施:协助患者翻身,每2小时一次;指导病人正确的翻身方法;在骨突处置小垫,以防局部受压;每天用红花乙醇按摩骶尾部,预防褥疮的发生;给予充足的营养。

2.4 手术前、后的护理措施与解剖学结构、功能改变整合成的知识模块。外科患者手术后,局部的解剖学关系和生理功能发生了变化,术前、术后的护理诊断也会发生相应改变,而护理重点必须随之转移。例如:乳房癌患者,术前主要的护理措施是常规护理、皮肤准备、心理护理(目的是减轻或消除患者对癌症恐惧的心理压力)等;而术后主要的护理措施是疼痛护理、心理护理(目的是减轻或消除患者因躯体形象发生了变化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患侧上肢的功能锻炼(解剖学知识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依据)等。

2.5 外科护理技能操作与解剖学结构特征整合成的知识模块。把常用的外科护理技术操作与解剖学知识整合成知识模块,在讲授外科护理技术的同时导入该知识点与解剖知识的联系。例如:把从鼻腔到胃所经过各个器官的解剖学特征和鼻饲术整合成一个知识模块等,以知识模块为单位讲授鼻饲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真正做到清楚的、有目的操作,避免或减少因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不当所带来的护患纠纷[3]。再如:将解剖学方位术语上下应用于外科护理实际操作,遵循从上到下的原则,就不会漏掉细节[4]。

3.注重与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相联系的解剖学知识

《外科护理学》是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其中包括相当一部分解剖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完成《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要与国家《护士资格考试大纲》中涉及的解剖学内容相联,为学生能顺利取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打好基础,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4.小结

以知识模块的形式讲授《外科护理学》,首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清晰地显示了外科护理学与解剖学知识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造就适应2l世纪需要的合格的护理人才。其次,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外科护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解剖学知识,还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教学基本功,有利于督促教师付出更大的努力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及知识水平,紧跟当今护理教育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曹伟新.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1

[2] 曹伟新.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10

篇8

【关键词】真人示教 护理学 教学效果

作为医学领域里的一支,护理学是一门基础的科学,更是一门细微的医学。护理的目的就是保护人的健康,促进人更加的健康。而且它还兼顾着帮助人预防疾病,减轻不必要的痛苦并帮助人们恢复健康的职责。护理是十分助人的,护理专业是一个为人类的健康服务的专业,它研究的对象是整体的人,而不是人的一部分,护理帮助所有的人实现健康的梦想。因此,护理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科学,搞好护理教学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在护理学课上的真人示范教学,简单的说就是在学生上课的过程之中,通过真人示范的方式来为学生进行护理技能的演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社会上对护理服务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着护理技能的护士能力也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为了适应社会对护理技能的需要,目前社会上的各大医院普遍采用高仿真护理模拟教学的办法。

1 教学对象

本次教学的对象是我校二年级护理专业的中职护生,一共200余人。因为她们在学校已经系统的学习了所有护理基础知识,所以她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护理学基础技能,而且她们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她们能够很好的配合此次教学活动的进行,并且所提意见具有针对性。

2 教学方法

在进行本次课程活动之前,由教学带头人和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以确保本次研究的顺利进行。再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在护理教学实验室进行真人示范教学,现场向学生展示护理技巧技能的应用。学生准备包括熟悉本次课程的流程和本次教学活动所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必要的护理技能。教学设备的准备就包括了必要的实验物品、仪器、模型和在现场演示中可能会用到的设备。

3 结果

在进行完一系列的真人示范教学活动之后,对教学效果进行现场的展示和课后的跟踪调查。通过调查可以进一步的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馈,更为重要的就是可以全面了解真人示范教育对护理技能技巧的效果的的影响。通过调查显示,80%的学生认为真人示范教育相对于高仿真教育而言,更为真实和生动有效。而且更容易掌握第一手的临床知识。所以真人示教可以提高护理技能教学的效果。

但是,真人示范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医学实验的活体对象多为人工饲养的老鼠和猫。除了日本的731部队进行的非人性以人作为活体的化学实验外,医学上基本没有以真人进行临床试验的。因此,这一做法有一定的道德问题。

4 讨论

4.1护理学教师的观点和态度

在护理学教育上最有发言权的就是护理学教师了。在对真人示教教学方式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在一些老医护教育者看来,真人示范教学对护理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真人示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课堂护理理论实践的学习实现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转变,可极大的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而且,护理学本身就是一门临床实践的科学。离开了临床实践,任何护理学理论都是空谈。因此,这些大师级的人物是十分赞同真人示范教育的。

但也有小部分的青年医务教师对真人示教提出了异议。由于对高科技的医疗器材接受的比较快,而且他们更愿意相信数据,所以他们对真人示范的护理学教育活动有些不解。但是本着为人民负责的态度,这部分人也没有反对这一教学模式的进行。所以说,在这些护理学教师的眼中,真人示范教学对护理技能的教学还是十分有效果的。

4.2学生的观点和态度

在此次真人示范教学护理技能演示结束后,护理专业学生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首先,学生对这种返璞归真式的教育还是十分认可的。虽然现代的高科技技术可以用设备完全取代活人,并且可以取得更为完备的数据,而且相对于活人来说,实验更为安全。

更为重要的是,真人演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仿真人机器远远做不到的。从事教学活动的人应该知道,教育贵在真实。失去实际意义的教育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而真人示范教学就是抓住了教育理论家实践出真知的这一关键。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真实的体验护理技能对患者的救作用。同时,通过真人示范教学,学生可以增加实战经验。当真的迎接临床工作的时候,会减短适应期,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也会更加的淡定和从容。

需要提出的一点就是,在进行真人护理技能示范教育的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并进行必要的角色对换。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全面的感受护理技能的疗效,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感知对所学的护理技能进行必要的调整,以便更加适合患者的需要。

4.3笔者的观点和态度

笔者认为,真人示范教学的开展是医护教育工作进步的表现,是医疗工作人员对医疗教学活动的更深层次的认知,是医疗教学事业的提升,是更好的为患者服务,为人民负责的表现。真人护理技能的示范教学的开展,是医护教育工作者良知的回归。

5小结

相信通过真人护理技能示范教育,新生代的医护人员会更为认真的为患者负责,而且他们的服务也会更加的贴心。这对于缓解未来紧张的护患关系,减少不必要的悲剧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同时,必须要指出的一点就是,在进行真人示教的过程中,不论是示范者还是体验者,都要小心谨慎操作,更要注意自身的安全。总之,真人示教一定会对护理技能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军.护理学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6年第14期

[2]杨丽莉。护理180例临床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6)

篇9

关键词:微课基础护理教学应用

基础护理教学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近些年,随着护理专业各项机制的持续不断完善,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和重视基础护理教学相关工作,但基础护理教学中面临很多问题,如基础护理教学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复杂、零碎,要求理论联系实践,学生接受能力差,课时量设置相对不足等都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以往的基础护理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便具有了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探析护理专业学生的基础护理教学中应用微课的效果。

一、关于微课特点分析

1.微课是一种创新型、高效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自身拥有很多特点。例如,教学时间短,一般情况下,在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开展基础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录制的视频时间都比较短暂,录制的内容、知识点都是经过千挑万选出来的重要的难以突破的知识点。大多数情况下,微课录制的视频时间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这种教学模式和以往的45分钟教学模式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性,不同的教学方式带来的教学效果也存在很大不同。

2.微课教学内容种类少,与以往教学模式相比较,微课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主题突出,能够有效满足广大学生学习基础护理学知识的实际需要。微课所呈现的很多内容都是一些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微课内容要比以往教学模式更加精简。

3.资源容量小,微课整体占用资源量一般都比较小。一般情况下,微课视频格式必须是支持在线播放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流媒体格式,广大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方式顺畅地观看视频,学习更多基础护理学知识内容。另外,学生还可以将微课教学资源下载到自身使用的电子终端设备中以备随时学习观看。

4.学习资源结构组成情景化,在使用“微课”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主题突出、明显,保持相对完整性。5.通常情况下,微课教学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教师与学生,尤其微课程研发的主要目的是完成教学内容和达成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在日常教学中充分使用微课开展各项教学任务,相关教师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研究微课教学的各种特点,保证微课教学的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

二、关于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2016级护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专业课一段时间,在理论知识方面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具备了辨认机体各部位的能力。在技能操作方面,学习过各种铺床法、出入院护理及运送病人法的规范操作,对普通操作流程有初步认识。在情感态度方面,他们动手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欠佳,自主学习意识弱。微课在课前到班级群里,学生学习观看,绝大多数按要求打卡完成观看,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掌握运用程度不够。所以在课中再次播放微课,边观看边引导边训练,在考试前要求学生观看强化训练,达到潜移转化地熟练掌握。

三,微课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实验方法。观察组采用微课教学方法,即进行讲授、演示、分组训练,并辅以微课视频。首先,选择基础护理学中的重难点章节,如口腔护理、导尿术、注射法及静脉输液等临床常用且较难掌握的技能内容,通过搜索、查阅资料制定微课录制计划并完成制作若干个微课视频,视频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操作要点、操作难点、操作方法演示及注意事项等,时间在5分钟以内,操作视频近远镜头相结合,操作区域清晰可见。基础护理学教师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上传至班级QQ群,方便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随时随地观看,利用晚自习时间将学生集中到教室观看,通过QQ群与学生交流指导,了解学生观看视频后的感受,对微课这种教学方式的感受,及时解决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完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组织教学、讲授、演示、练习。

2.考核评价方法。两组采用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且临床常用的6项护理操作为口腔护理、留置导尿、药液抽吸、皮内注射、肌内注射及静脉输液。

四,结果

1.两组各项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观察组6项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2.微课授课相关重点步骤、难点步骤成绩比较。观察组在重难点步骤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五、效果分析

1.关于微课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基础护理学内容一般比较复杂,知识点种类繁多,很多关键、重要的知识点与广大学生操作水平联系非常密切,这就要求更多教师与学生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心态积极投入到基础护理学教学中。通过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够激发广大学生学习基础护理学知识的兴趣,还能够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另外,基础护理学教师还应该深入、全面了解微课的各方面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应用微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掌握更多基础护理学知识。与此同时,学生学习基础护理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进一步得到提升,推动基础护理学教学质量上升到一个新台阶。例如,“口腔护理”,教师应该先对“口腔护理”操作目的、擦洗顺序、操作重难点、注意事项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然后再有选择性地使用微课对广大学生进行教学,让更多学生能全面掌握口腔护理的要点,在临床上灵活运用。

2.微课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基础护理学专业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它牵扯部门和人员数量非常多。因此,基础护理学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综合其他各方面因素考虑和分析,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开展教学。除此之外,教师除了讲解基础护理学课本知识之外,还应该讲解其他与基础护理学相关的拓展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基础护理学知识的兴趣,调动广大学生学习基础护理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常情况下,基础护理学教学时间大概是在90分钟左右,站在教师这个角度来说,在90分钟时间里很多学生不容易掌握全面的基础护理学知识。因此,在基础护理教学中通过使用微课教学方式,同时充分借助网络平台,让学生在结束基础护理学课程之后去下载“微课”视频资料,利用自身的业余时间反复观看,达到复习、强化训练的目的,调动广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男病人导尿”插管方法,使用生动的动画设计明确消毒区域及操作手法;“女病人留置导尿”,对消毒顺序、插管手法等进行分解录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满足广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化实际需要。

3.微课在掌握重点步骤、突破难点步骤中的应用。基础护理学技能教学中包含的知识量及种类非常多。在以往基础护理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广大学生进行示范某些操作之后,绝大多数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基础护理技能操作的重难点。另外,基础护理技能在演示过程中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因观看距离过远而导致无法看清楚,演示操作流程时在重难点步骤停留时间不够等,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根据学生及教学需要录制的微课视频,着重突出某一个知识点,远近镜头、快慢镜头相结合并配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加深学生印象,达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例如,“肌内注射”,教师可以把“臀大肌位置定位方法”“进针手法”进行详细分解,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录制,利用慢镜头将定位手法、进针手法及进针角度等步骤放慢,用鲜明的图形突显定位区域,以加深学生印象,让更多学生能够掌握基础护理技能中的重难点步骤。

4.微课对加强教师和学生合作的应用。微课自身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教师应该依据教学课堂的不同设置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案。一般情况下,微课学习对象对时间和地点要求并不是很严格,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只要学生打开多媒体终端设备连接上网络服务就能够学习相关的各种知识。学生可以将微课下载到电子设备或者手机设备上进行学习,针对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与咨询,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回复、评价,增加了师生交流的机会,促进教学相长。

篇10

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课程设置在教育学中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哲理的形成、概念框架的制定、培养目标的确立、教与学的方法、评价过程这5个连续的过程。护理课程的设置不仅仅是在字面上理解卫生部制定的护理教育目标而简单地贯彻执行,还应是现代护理观核心内容的具体体现。本文结合当今国内外护理课程设置现状以及趋势等方面内容,对高等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提出建议和对策,供我系和其他院校参考。

1研究背景

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和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使人们也希望在没有生病时得到健康指导,寻求健康保健的群体扩大,这样大大增加了医疗服务体系的服务范围和任务。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卫生资源的重新分配,使原本已经不足的卫生资源更加紧张,同样也使护理学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丰富和扩展,对护理人才的数量、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教育也出现新情况。面临新任务。因此,要求护理教育进行不断的改革,以顺应社会的需求,其中护理课程设置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2 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2.1 国外现状 国际上护理教育的改革已经为我国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总的来看,国际上已经形成了护理独立的和具有明显特色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都明显少于我国,而有较大比例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临床专业知识基本是按照人的生命周期设置,并体现在综合课程体系中,这同医疗专业的分类结构有明显的不同;护理专业知识的内容都是按照护理程序组织的,在内容的确定方面,注重对服务对象(包括患者和尚未生病的人)的全面评估,评估侧重的是人对健康和疾病的反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各个方面),不仅包括对患者患病时的护理,还包括对尚未生病的、但有高危因素的人和家属的护理和教育;护理课程中均有较大比例的精神、心理卫生的内容,以及社区和家庭护理的内容。

2.2 国内现状 护理教育的模式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以整体的人的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但国内一些院校护理专业课程目标主要是掌握各科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仍以疾病为中心,没有突出现代护理的观念。仍着眼于传统的纯生物医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健康服务的需求;课程体系陈旧,多数院校一直延用公共必修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技术的“老三段结构”;护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医疗加护理,较少涉及人的心理、环境、家庭等方面的内容,对人的关怀性学科涉及更少,未能体现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也不能体现现代护理专业化特点;除此之外,中专到大专,大专到本科各层次的课程互不衔接,致使各层次毕业生的再提高教育重复,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3 国内外课程设置特点

3.1 国外课程设置特点 (1)课程设置理念:美国护理课程的哲学概念、职业观念和职业特征非常明确。强调人权、个性和隐私。美国护理协会联合会(从cN)对其护理学院的护理教育规定了标准,具体的课程教育计划由各护理学院根据自己的办学宗旨、专业行为能力和概念框架自行规定。同时成立许多护理团体、组织,经常召开工作研讨会,每个学院组成专门的课程设置委员会。进行两年一次的课程评价。(2)课程设置目标:在护理教育中,积极引导学生将掌握的专业知识、操作技术与蕴涵于专业基础教育中的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提高其解决问题和评价事物的能力。(3)课程设置依据:在课程设置上有较大的自主性,制定课程设置的依据主要有教育理念(实际是对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关系性质的认识和定位)、毕业生的特色(各校都力求使自己培养的学生与众不同)、理论模式(美国中、南部学校一般都选择一种护理理论模式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而东、西部往往是多种模式互补)和学校资源。(4)早在上世纪60年代,护理教育中就引入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上世纪80年代就更为加强,提出“缺乏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生在医学生涯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尤其强调加强对学生经济学、伦理学、计算机和判断力、管理技能的培养,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了有关这方面的课程。(5)发达国家课程设置也随不同层次学制而侧重点不同。大专:着重基本护理技能、责任制护士的职能,毕业后获得准学士学位。本科:着重专科护理、重症监护,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着重学习护理理论和护理科研,毕业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6)多数护理学沿用传统与综合的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建立核心课程体系,采用学分制。但学科之间进行适当的综合。充分重视在护理课程设置中体现当前卫生保健的重点与护理实践的变化。(7)课程设置中除了体现各级护理教育课程的系统性,还根据专业需要、社会需求的改变及时开设特色的护理课程。如家庭护理课程、远程教育课程、跨文化课程、护理学发展史课程等,课程中反映时代的变化。(8)在课程设置上自成体系,体现护理学的特色。美国、韩国、泰国大多数护理院校的护理专业课程基本不按临床分科设置,而是按照人的生命周期或者根据人的生长发育阶段设置,与护理学的实践对象相吻合,例如,泰国的护理专业课程包括:精神护理、家庭护理与助产、意外事故与灾害护理、营养与健康、社区健康护理、护理职业发展趋势探讨等;韩国护理专业课程分为儿童护理学、青少年护理学、成人护理学等。(9)课程发展趋势:在未来的10年里,美国护理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卫生保健和教育改革、与医生和其他卫生保健人员的合作、学生毕业后所能取得的成就、人力财力资源的严重缺乏,护理教育者的年龄老化等,这就急需培养出一批稳定的、高层次的和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护理人员和护理学专家,也使得课程设置发生一定的变化,如下:从侧重临床转向社区,从侧重护理管理疾病转向预防疾病,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护理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对人类整体本质的认识,重视学生在高新技术条件下工作能力的培养。

3.2 国内课程设置特点 (1)课程设置目标:在我国护理教育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较为重视,但是,我们往往将总的目标定位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至于如何将这种思维方式转化为护理专业中解决问题和判断问题的思维能力则缺乏具体目标和详细内容。我国的护理课程设置目标一般比较笼统,往往强调传统的“双基”,较少意识到当代社会的需求及必须发展的护理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2)课程设置依据:我国的课程设置的依据基本上是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的要求和基本一致的护理专业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当前有部分学校尝试用

国外护理理论模式构建课程。(3)课程理论体系、课程设置不完善:我国现有的高等护理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恢复以来,理论体系不完善,教育目标不够明确,本科课程设置不合理(医学专业化),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及护理实践涉及较多的人文学科、行为学科等内容方面显得较为贫乏。在职护理人员的继续学历教育(三年脱产大专、电大、夜大、自学考试等)设置的课程与中专教育重复内容较多,对帮助在职护士知识更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个人专业方面的课程教为缺乏。护理教育基本上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4)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目前大多是沿用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按照医疗学科设置课程,基础医学课在课程内容上沿用医学教育的内容体系而且比例较重(尤其是五年制本科教育),护理专业课程(如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的内容组织基本上采用疾病加护理的模式。突出地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护理;重学科,轻应用;重专业,轻人文;重形式,轻实质。(5)课程发展趋势:高等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应按照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及护理学科发展的要求来设置,围绕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摆脱医学专业教学模式的影响,根据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和使用性来设置课程,以适应护理模式转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培养的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适当缩减某些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增加社会、人文学科;增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有护理专业特色的新课程;增加实践课时,早期接触临床。

4 建议

4.1 强化培养目标 根据对人、健康、环境、护理、教育、学习的概念来指导课程设置,突出护理,突出专业培养目标,淡化学科界限,增强课程间联系。教材应紧随临床实践的发展,不断更新护理知识体系,应用国外护理教材必须结合我国护理领域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国民综合素质的整体水平,这样才能广泛推广应用,促进护理教育的发展。护理课程的选择和组织应从培养目标出发而不是过分考虑原有学科的完整性。应根据培养目标,根据“整体和综合”的原则,按照护理专业的特点将原有的课程进行有机的重组,使之融合为新的与护理专业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同时必须注重培养目标同社会需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等各个环节的一致性。

4.2 重视学生专业素质培养 护理课程安排应注重学生的临床实践,注意处理好学科理论教学与临床、社区实践教学的关系,适当增加专业课课间见习时数,使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培养其探索意识,提高评判性思维的能力。建立和加强学生对社会和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在社区实践中与人和谐相处与合作,培养健康的心理及情绪。